金融管理实务

2024-09-05

金融管理实务(共9篇)

金融管理实务 篇1

高职院校的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 是为了适应我国金融业的迅猛发展, 满足银行、证券、保险业务经营与管理人才需要, 尤其是地方金融、区域金融、合作金融、股份制金融的发展实际需要而设计的一个新专业。那么, 如何构建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课程体系, 从而适应基层商业银行、证券和保险营业机构业务经营一线人才需要, 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培养理念与培养目标

(一) 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理念

1.适应我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2.适应中国加入WTO、参与经济和金融国际竞争的需要;

3.注重能力的培养, 强调理论基础扎实, 能具体操作、会经营管理、具有协作、创新精神和高尚的职业道德。

4.优化以“订单培养”为主要载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探索顶岗实习、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新路径。

5.确立“做学生欢迎之师、创社会满意专业、育时代有用之才”的价值理念, 按照“立足大金融, 面向大市场”的办学思路, 大力弘扬“尚德、精业、爱生”的教风和“诚信、明理、笃行”的学风;努力探索“教学与实践零距离, 教师与学生零间隙, 毕业与上岗零过渡”, 切实加强内涵建设和质量管理。

(二) 本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具备大专水平的文化素质, 能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形势需要, 掌握现代财务信息管理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 满足社会对高层次、高素质、现代化、信息化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 适应各行业财务信息管理需要的第一线高级技术性应用人才。能胜任各单位财务信息处理工作;各金融机构各种票据、资金结算工作;各大商场、超市的会计工作;各企业仓库保管工作;面向社会从事记账代理、税务代理等咨询工作岗位。具有财务信息管理、商务谈判、计算机基本操作和英语基本应用能力。

二、专业特色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发展道路, 以知识为基础、能力为核心、素质作保证的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完善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为实现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可靠保证。

(一) 培养方向分析

1.成立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家指导委员会、积极开展专业建设工作

聘请各大商业银行专家参与专业建设咨询指导工作, 成立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家指导委员会, 并定期召开专业教学计划修订研讨会, 适时进行专业教学计划的修订, 以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和多变性。

2.加强校企合作, “请进来、走出去”

专业发展要依托金融行业、依靠金融企业, 注重与各金融机构及金融企业特别是商业银行的联系与合作:一是聘请其高层管理者或业务能手为兼职教师, 定期为师生开展学术报告或承担实践教学任务;二是根据金融机构及企业业务发展需要, 制定培训方案及培训意向书, 提供培训场地、委派教师对其职工进行培训;三是与其签订校外实训基地协议, 定期组织专业教师与学生深入业务部门进行实践实习。

(二) 竞争环境分析

竞争环境分析主要是指竞争者分析。对于我院金融专业来讲, 竞争环境分析就是对开办金融学专业的其他高校的分析。金融专业的竞争环境概括来讲有以下几个特点:

1.竞争激烈。目前开办金融学专业的院校较多, 已经出现毕业生就业困难, 因此, 金融专业已被列为教育部控制布点专业。

2.竞争者在师资、办学经验和学科建设方面具有相对优势。

3.竞争者一般在金融专业下设银行、投资经济、保险、理财等方向, 但特色不明显, 实践环节重视不够。

4.由于宏观金融管理人才的需求不断下降, 以及公司企业对金融理财人才的大量需求, 一些院校开始注意在金融专业下设公司金融方向, 以培养面向公司企业的微观金融理财人才。所以, 高职应用金融与实务专业是一个极具潜力的专业, 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市场需求

(一) 行业背景强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活, 经济活。近年来, 省委、省政府将金融工作置于战略性全局性的高度, 明确提出要把金融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抓紧抓好, 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大大促进了经济金融的“互利双赢、共兴共荣”, 金融在湖南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随着金融业进一步对外开放, 在外资银行大批涌入中国的同时, 金融业的竞争已变得越来越激烈。金融业新增单位竞相涌现。

(二) 人才需求旺

我省除了国有商业银行外, 还相继成立了大大小小的数家股份制的商业银行。这些银行的成立, 给我省金融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但同时也给我省金融市场增加了新的风险。特别是在目前全世界面临严重的金融危机, 并且波及到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形势下, 迫切需要一大批具备各方面综合素质的金融人才。

(三) 结构明显“偏”

大部分企业的人才结构呈现“偏态”特征, 即企业对高素质、高学历人才的需求永远小于对操作型人才的需求, 而这一特征在金融企业的岗位设置层次中表现得更为突出:首先, 从当前金融企业各岗位从业人员占比情况来看, 由于金融企业多采用“总行 (公司) ——分行 (公司) ——支行 (公司) ——营业性机构 (或代理机构) ”的机构层级设置方式, 支行 (公司) 以上层级的机构主要履行管理、研究、和产品开发等职能, 由于机构数量较少, 设置较少的管理及研发型岗位。而基层经营机构 (或代理机构) 作为业务终端, 数量众多并直接接触客户, 设置大量“客户服务型”和“业务操作型”岗位。

四、课程设计

(一) 设置原则

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技能原则。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在设置课程时。应对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进行量化, 具体找出特定岗位群的通用技能点。再进一步考虑形成这些技能的知识是什么, 提供这些知识的课程是什么, 这样才能最终确定应该设置什么课程。

理论课程设置的原则——必需原则。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以金融一线职业岗位群通用技能人才的培养为目标, 而技能的形成是一种内化的过程, 需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也需要在实践中对理论进行感悟。因此, 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人才培养不能忽视理论的作用, 理论学习是必需的, 对专业技能形成必需的理论课的设置理所应当。

课程结构设计的原则——模块化原则。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可以按照职业工作过程设计课程模块, 也可以按照职业能力的构成设计模块, 还可以按照职业工作岗位设计模块, 同一模块的课程可安排在一起, 一个学期完成一个或两个模块的教学, 做到课程教学与职业岗位工作实际一致。但无论采用哪种模块形式, 都必须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 专业核心课程

1.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主要讲授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基本概述、银行信贷资金的来源、银行业务管理的原则与规定、各种具体贷款形式及管理和贷款的风险管理和评估等内容, 使学生具备从事银行业务管理的基础。

2.财务管理

它是研究企业在一定的理财环境下, 如何正确地进行投资决策、筹资决策、营运资金管理、收益分配管理决策以及财务分析等实务工作, 并处理好各方面的财务关系, 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的一门应用性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 使学生了解财务管理在整个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理解和掌握财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并能将其应用于企业管理的实践活动, 以便在实际工作中能有效地处理和解决各种财务管理分析、决策等问题。

3.国际金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了解国际金融的基本知识, 并能把这些知识与国际贸易结合起来, 以适应国际贸易工作的要求。

4.银行保险

本课程主要讲授银行保险基础知识和相关基础理论, 使学生系统银行保险基本理论, 基本内容、基本方法与基本技能, 为从事银保合作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教学实践

学院在课程建设过程中, 应充分利用校内外的综合资源, 紧紧围绕专业核心技能的形成, 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培养基本人文素质和基本能力的优质课程, 重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针对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岗位特定能力, 同时, 建设与核心技能训练相配套的教学资源库, 包括学习资源、实训项目、培训项目、习题库、行业产业标准等内容, 为拓展学生能力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

1.一体化课程教学

所谓一体化课程是指工作与学习一体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室与实训室一体化的课程。这类课程以学习性工作任务作引领, 以移植的岗位工作内容作为教学内容, 以模拟岗位操作过程组织教学过程, 以实训室作为教学场地, 教学练相结合, 是仿真的实践教学。通过这一步模拟的训练, 学生能够具备完成工作任务的基本能力, 但此时学生尚未从事过真实的业务。

2.情境教学

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设置, 目的是使学生在校期间即形成较强的职业工作能力, 能迅速融入日后的工作并做出业绩。要做到这一点, 其中一个关键问题是要让学生及早地熟悉职业工作, 了解职业工作的规则、程序、规格要求等。在学生不能利用在校期间进入金融机构顶岗实习的情况下, 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应当在实践教学中尽可能地模拟职业工作任务, 按照真实的职场工作程序、操作制度、质量要求进行组织实施, 坚持实践教学在实训方式上以情境教学为主。

3.实习教学

顶岗实习是最后的实践教学环节, 学生以准员工身份到企业顶岗, 教学活动以学生所在岗位的工作任务作引领, 以所在岗位业务工作内容作为教学内容, 以工作场所作为教学场所, 是在真实的岗位作为准员工进行真实的工作。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 使学生具备独立履行岗位职责并走向正式就业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实训过程中, 我们着眼学生创造性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不要受已有知识的束缚, 要敢于突破已有的“知识圈”, 敢于创造性地实践。教师应该从企业培训中积累经验, 加强案例引导、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从实习实训方案制定、实训操作、案例分析、解决实训中的问题, 直至实训报告的完成各环节,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毕业后进行创造性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新时期的金融管理实务专业人才培养必须按照时代要求, 以培养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毕业生为主要目标。目前的中国经济正行驶在快车道上迅猛前进, 高级金融性人才不足, 高职院校应该在此大好形势下, 培养出优质的金融与实务人才, 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 以实现毕业生个人、学校、社会三方面的价值最大化。

摘要: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应从金融机构管理岗位下移到基层金融机构一线岗位, 构建基于工作岗位能力要求的职业核心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岗位特定能力、拓展能力等方面的能力要求, 设计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从高职金融管理专业培养理念与培养目标, 专业特色, 市场需求, 以及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孙云志, 何玉宏.提升高职教育质量的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 (09) .

[2]吴勇军, 周文娟.抓好校企合作的关键节点[J].中国高等教育, 2010, (02) .

[3]张丽芳.高职经管类专业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 (02) .

[4]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J].人大复印资料职业技术教育, 2008, (09) .

金融管理实务 篇2

年龄: 21 岁 身高: 176CM

婚姻状况: 未婚 联系地址: 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

最高学历: 大专 工作经验: 1年以下

求职意向

最近工作过的职位: 销售

期望岗位性质: 全职

期望月薪: 3000~5000元/月

期望从事的岗位: 人力资源经理/主管,银行信贷管理,保险代理/经纪人

期望从事的行业: 通信(设备/运营/服务),会计/审计,金融(投资/证券,金融(银行/保险),政府部门/事业单位

教育经历

西安思源学院 (大专)

起止年月: 9月至7月

学校名称: 西安思源学院

专业名称: 金融管理与实务

获得学历: 大专

工作经历

河南天禹钢构 - 会计助理

起止日期: 12月

企业名称: 河南天禹钢构

金融管理实务 篇3

关键词:高等职业,课程体系,构建

当前, 随着知识经济、网络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 岗位和工作过程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顺应这种变化, 各国职业教育相继提出了新理念, 倡导新经济条件下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在新理念的指导下, 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和体系进行着改革。

一、课程模式的转变

为了应对传统教育学科本位课程体系的挑战, 职业教育课程理论不断地进行着探索, 课程模式逐渐由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在西方国家,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职业教育课程发展的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MES (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 课程模式, 强调操作技能为主的职业能力训练;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90年代在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流行的CBE (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 课程模式, 着重于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结合的能力;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德国努力开发的学习领域课程模式, 该模式关注在复杂工作情境中作出判断并采取行动的能力培养, 关注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学习领域课程模式标志着西方国家职业教育课程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我国职业课程改革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历了三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是始于上世纪90年代的基于实践本位的课程改革, 主张在原有的学科课程中, 加入实践环节和实训课程, 第二次浪潮是始于21世纪初的基于能力本位的课程改革, 倡导职业教育要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 第三次浪潮产生于2004年左右, 是基于工作过程本位的课程改革, 提出职教课程开发要在一定程度上与工作过程相联系, 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发展联系起来。

综合上述内容可以看到, 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基本上沿着西方国家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对于目前最新的学习领域课程模式或者我国称之为的“工作过程本位”的课程模式, 要求基于工作过程重构课程体系, 与传统的课程模式相比较, 工作过程本位课程模式更加体现了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在基于工作过程和行动导向的课程中得到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

从理念上看, “工作过程本位”课程模式适合学生特点, 既强调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又突出了工作实践在课程体系中的逻辑主线地位, 将职业教育与工作实践结合在一起。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优化, 需要基于学生特点和市场需求, 按“工作过程本位”课程模式构建课程体系。在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 应坚持两点:

第一, 以行业需求确定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职业教育课程应立足行业需求进行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 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通过对行业和企业人才的岗位能力需求分析, 明确专业所对应的职业面向, 以职业面向为逻辑主线进行工作分析, 通过对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进行系统化分析, 总结提练工作项目和职业能力要求, 明确课程的设置。

第二, 以能力为本位制订培养方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为学生的职业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是职业教育的目标。课程体系和体系中的每一门课程, 必须对应相关的能力标准, 明确能力培养的内容和方式。这种能力既包括某一岗位工作所需要的技能, 又包括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具备的知识和态度。

这里以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为例, 对课程结构及其确定步骤进行说明。

第一步, 行业调研和职业面向分析。进行行业调研, 根据对金融企业、行业协会、以及主管部门的深度访谈, 确定行业发展的趋势和当前的人才需求特点, 在此基础上制定出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职业面向、工作领域和职业能力。

需求说明的是, 对于其他专业的行业调研, 调研对象主要是行业企业负责人、人力资源管理负责人、一线有经验的技术人员、职业培训机构主要负责人等。相关企业的选择必须考虑企业性质 (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合资企业、外资企业) 、规模 (选择有代表性的大、中、小型企业, 且应当有业内知名企业) 、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关系 (合作时间长、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教师交流比较多的企业) 等。调查样本的确定要考虑企业代表性和足够的数量, 可依靠行业协会扩大样本量, 以保证调查结果的客观性。

第二步, 能力领域和能力要素分析。根据行业调研的结果, 进一步提炼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所要培养的能力领域, 并对能力构成要素进行分解。能力领域包括关键能力、就业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 这几种能力之间是递进关系:关键能力, 就是一种普遍的、可迁移的、对劳动者未来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能力;就业能力, 是劳动者在工作中体现的职业素质;专业技术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则体现了作为专业技术人才的所需具备的专业基本知识和能力。分解出来的能力构成要素必须具有职业典型性和代表性。

第三步, 课程体系组成和结构。基于以上分析结果, 制定出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课程结构, 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在设置课程体系的过程中, 需要体现了职业成长规律和认知学习规律, 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注意课程体系不仅能体现出能力领域和能力要素的内涵, 还要符合国家教育方针政策要求。

以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为例, 该专业的课程结构包括基本素质课和职业能力课两大类, 其中基本素质课主要立足于关键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 职业能力课主要立足于专业技术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的培养, 但这两类课程也并非完全独立, 职业能力课程中也体现了关键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

三、配套条件

(一)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实践性教学在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保证实践性教学工作正常运行的物质条件, 是实现新课程体系的资源保证, 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职业院校实习实训基地由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构成。目前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主要以下几种方式: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建立校内仿真实训基地。根据专业特性, 开发模拟金融机构, 建立仿真实训基地, 给学生提供学习性工作任务和模拟操作平台, 学生在老师指导和团队协作下完成学习性工作任务, 以便使学生掌握操作技能, 体会工作程序和岗位要求, 实现学生学习与工作的“零距离”。

2.开拓校内真实工作岗位, 建设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比如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可以与商业银行合作建立简易银行柜台, 为全校师生提供的开户、账户查询、存取款等基本业务, 从而为学生提供真实工作岗位性质的实践机会, 通过长期建设, 将这些校内实习实训岗位稳定下来, 形成校内实习实训基地。

3.与企业合作办学, 建立校外企业实训基地, 主要通过专业老师和行业内企业联系沟通, 开展各项合作, 逐步形成长期合作关系, 挂牌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定期输送学生到该基地实习实训。由企业提供真实的工作任务, 学生在老师和行业专家的指导下完成, 以此强化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的联接, 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

4.订单培养、深度合作办学。订单培养是指学校和用人单位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 签订用人订单, 在师资、技术等方面全面合作, 学校根据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实际需求, 进行专业教学计划调整等, 用人单位为学校提供岗位供学生实习实训, 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通过这种“量体裁衣”的方式, 企业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人才, 学校实现了学生与岗位的对接。

(二) 师资队伍建设

1.专职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职业教育质量, 因此, 要以制度保证职业院校教师的能力, 这种制度保证立足于四个方面:

第一, 严格职业教育教师的准入机制。要成为职业教育教师必须具备专门的从教资格, 不仅要符合教师从业资格的特定规定和要求, 还要具备一定的行业和企业工作经历, 引进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

第二, 加强师资培训。注重现有师资队伍职业能力的提高, 鼓励教师通过在职培养、委托培养等方式接受培训, 提升师资队伍职业能力;此外, 学院可邀请国内知名职教专家、国家级示范专业带头人、精品课程负责人等到校内举办培训, 加强教师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的培训。针对青年教师, 开展“一对一”老带新等多种形式, 提升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和实践技能, 鼓励青年人才脱颖而出, 增强师资队伍的活力。

第三, 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加强校企合作, 增加企业、行业的参与程度, 对教师赴行业和企业实践的时间提出相应要求, 促进教师与行业和企业的职业实践保持紧密联系, 在职业实践中不断学习行业和企业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机制, 以提高专职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

第四, 培养专业带头人。重视对人才的选拔, 着力从专业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中选拔出优秀人才, 重点扶持, 提高中青年骨干教师业务水平, 充分发挥其专业发展带头人、教学团队带头人的积极作用。

2.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兼职教师在职业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与经济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分别具有不同的优势和不足, 专兼结合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可以互相交流, 取长补短, 从而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职业院校除了要重视自身的老师队伍建设以外, 还要注意建立一支数量足、质量较高的兼职教师队伍。

兼职教师必须是在某一专业或技术领域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 或者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管理人员。聘请行业内的专家、企业家、高技能人才担任客座教授, 聘请实习基地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这样的兼职教师能够及时将最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 使学生全面了解企业最新的工作流程和信息。另外, 聘用兼职教师有利于促进学校的专业建设、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同时可以拓宽专职教师的视野, 提高专职教师的实践技能, 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晓保.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J].教育与职业, 2007 (6)

[2]陈小青.高职院校教学模式改革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 2009 (11)

[3]王义宏.高职经管类专业培养体系的重塑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2009 (23)

[4]陈寿根.高职人才的素质结构与技能特征[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 (8)

[5]刘志峰.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教育与职业, 2012 (15)

金融管理与实务学生简历 篇4

姓名:张*** 性别:女

出生日期: 1988年4月30日 民 族: 汉族

毕业院校: 哈尔滨金融学院 所修专业: 金融管理与实务

最高学历: 大专 籍 贯: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

毕业日期: 5月 户口所在: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

求职意向

职位类型:全职 期望职位:银行柜员 银行柜员 银行柜员

期望月薪:面议

期望地点:辽宁省大连市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

希望能给我一个释放能量的.场所,让我所积累的知识为贵行创造更多的利润

教育经历

2005至2008 林口县第四中学

2008至2011 哈尔滨金融学院

工作实践经验

7月,高中毕业, 在林口县某饭店做收银员

9月,在哈尔滨金融学院兼职校园代理

9月,在万达影院兼职卖影票

职业技能特长

了解多方面的金融知识,在校主修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能够熟练应用Word 、Excel等办公软件

自我评价

对待工作认真负责,有较强的责任心和学习能力,注重团队合作,擅于与人交流,在校期间能够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说明我是个很有计划的人。

联系方式

手机: 座机:

金融管理实务 篇5

1课程体系重构背景

1.1课程体系现状及不足

课程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 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 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目标实现的系统。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高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自2004年开办以来, 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 培养了数以千计服务区域金融服务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随着职业教育和金融服务业不断发展提升, 现行课程体系不足也慢慢显现。一是, 定位不够精准。经过十余年改革, 仍然没有完全摆脱学科本位影响, 课程体系学科化明显、专业化和职业化不足。二是, 内容交叉滞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 深入行业企业调研不够, 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缺乏整合, 滞后于岗位能力要求。三是, 结构不尽合理。表现为理论讲授为主、实践教学较少, 重知识、轻技能;必修课时较多、选修课时较少, 职业方向不清。四是, 课证融通欠缺。课程知识与工作任务联系不够密切, 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项目化教学铺展面不广, 学历教育没有很好对接职业资格教育。

1.2金融服务业发展新要求

“区域发展, 金融先行”。金融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实体经济起着巨大带动作用, 发挥着乘数效应, 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近年来, 湖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沙市的金融服务业以建设中部金融中心为目标, 在市委市政府正确指导下, 取得了较好发展。2013年全市共有法人金融机构676家, 年末资产149.60亿元、从业人员5.75万人、实现增加值277.33亿元。《长沙市“十二五”金融业发展规划》提出, 到2015年, 全市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力争达到300亿元。

金融人才是金融服务业发展的核心力量。迅猛发展的金融服务业对金融人才有着旺盛的需求。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为拓展市场、提升竞争力, 纷纷开设分支行或营业部, 亟需大量从事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重构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课程体系, 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专业对接产业和服务长沙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2职业技能标准选择及就业岗位分析

《劳动法》规定:“国家确定职业分类, 对规定的职业制定职业技能鉴定标准, 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由经过政府批准的考核鉴定机构负责对劳动者实施职业技能考核鉴定”。从事技术工种从业人员, 必须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2.1职业技能标准选择

职业技能标准是指在职业分类的基础上, 通过科学地划分工种, 对工种进行分析和评价, 根据各工种对知识和技能水平的要求, 对其进行概括和描述从而形成的职业技能准则, 分为国家标准、行业 (地区) 标准、企业标准三级, 是衡量从业人员技能水平和工作能力的尺度, 也是进行技能培训、技能鉴定、企业用人以及开展国际劳务合作交流的主要依据。

与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标准有:证券从业资格、期货从业资格、基金销售从业资格、银行从业资格、保险代理从业资格、保险公估从业资格、保险经纪从业资格、会计从业资格、助理理财规划师、黄金投资分析师等。根据就业定位, 在进行教学开发时主要对接证券从业资格和保险经纪从业资格两个职业技能标准。

2.2就业岗位分析

课题组成员通过查询招聘计划、走访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召开毕业生座谈会, 对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学生就业岗位进行了调研。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有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投资咨询公司和银行, 可从事的工作岗位主要有:证券公司客户经理、保险代理人、金融产品投资顾问、银行柜台业务人员等。主要就业岗位分析见表1。

3课程体系重构

3.1重构原则

3.1.1以高质量对口就业为导向

高质量对口就业率是衡量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水平的关键指标之一。通过人才需求调研、就业岗位分析, 了解金融服务业发展趋势和岗位需求。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和职业技能标准的课程体系, 使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紧密结合, 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有效对接、企业岗位能力标准与学生课堂所学“零距离”对接, 使学生具备较强的首岗适应能力。

3.1.2以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

注重学生专业成才和全面发展, 培养其学习能力、沟通与协作能力、实践创造能力。随着社会经济进步发展, 职业岗位变换速度日趋加快, 金融服务业三大支柱间岗位变换尤为常见。因此, 要主动适应金融服务业发展需求, 着眼未来, 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提升其多岗迁移能力。

3.1.3模块化实施, 分层递进

打破学科体系, 将知识和技能融入各职业能力模块中, 依此形成课程体系。即解构职业岗位所需能力, 提炼技能单元, 基于工作过程, 按照岗位群要求整合原有课程, 以模块化方式重构核心主干课程体系。借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出的分层化职业标准理念, 从核心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特定能力三个层面组织实施。

3.2课程体系重构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将职业能力划分为职业核心能力 (从所有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 具有普适性。面向各行各业工作岗位) 、行业通用能力 (从一般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 通用的基本能力。面向工种或岗位群) 和职业特定能力三个层次 (某种职业自身特有的, 面向单个职业工种或岗位) 。通过就业岗位分析, 结合职业资格证书要求, 构造模块化课程内容, 进而形成三大课程种类:职业素质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方向课。

4课程体系实施保障条件

为保证基于职业技能标准的高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课程体系顺利实施和实施效果, 必须要做好相关保障措施。

4.1队伍———高素质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高素质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是人才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课程体系能否顺畅运行的关键。要坚持“内培、外引”并行策略, 致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较强的双师素质教师团队, 坚决杜绝因师资短缺导致某些核心课程无法开设或开设后教学效果欠佳的现象。有计划选送一批理论知识丰富的教师到企业进行对口短期或中期培训学习;从证券和保险机构聘请大量行业专家和业务骨干从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教学。

4.2载体———高水平的项目课程教材

传统教材一般以知识、概念为核心, 要将其变革为以证券、保险业务操作过程为核心的项目化课程教材。通过学习领域的划分, 以学习情境、子学习情境为对象, 以工作任务为导向, 以活动载体为核心内容, 编写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课程教材, 为实施项目教学改革提供教学辅助资料, 全面提升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

4.3场地———优质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室的建设, 应该从学生的职业岗位出发, 进行基于金融机构工作环境、工作任务、工作过程的全真化设计, 以满足学生生产性实训的教学要求。同时在教学过程中, 要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密切合作, 深度融合, 利用金融企业的培训基地, 进行校内生产性实训教学, 将校内生产性实训外置。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要与学生的顶岗实习和毕业就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实现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实习、岗前培训与就业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2004-05-02.

[2]李月芳, 蒋庆斌.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双证融通”课程体系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35) :15-18.

[3]倪中秀, 张勇.基于国家职业标准的纺织品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整合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 2013 (29) :33-35.

[4]薛叙明, 等.高职人才培养与国家职业标准的对接研究与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 2014 (02) :75-78.

金融管理实务 篇6

(一) 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特点与重要性

西方经济学是原国家教委统一规定的我国高校财经类专业11门核心课程之一, 该课程的原理、定律和理论, 是财经类专业大多数课程 (如管理学、营销学、国际贸易等) 的基础或相关科目。从目前国内各高校的财经类专业课程设置来看, 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将直接关系到其他大多数专业课程乃至整个专业的教学水平, 在当前我国已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视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所在的时代背景下, 该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 课程教学的专业适应性问题

作为财经类专业普遍开设的专业基础课, 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是其他众多学科理论的共同基础, 与各专业所设课程广泛相关。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各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一刀切”的做法, 对不同专业的教学采用同样的教学内容、方式与手段。

首先, 本课程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为学生将来学习其他相关课程打好基础, 而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又往往会有显著的区别, 这就需要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能够灵活适应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 使学生能学到对本专业后续课程学习最有用的经济学知识, 以更好地铺平学生日后的学习道路。

其次, 不同专业的学生在素质特点上也有区别, 他们的知识结构、思维习惯、接受能力等往往不尽相同, 如果教师不能因材施教, 势必会造成学生学习效果参差不齐, 影响到教学的整体效果。

再次, 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未来就业方向上存在明显差异, 所以西方经济学课程在理论分析、运用能力培养的过程中, 也应体现出相应的适应性。

其实, 如果用经济学的语言来阐述的话, 具有专业适应性的教学是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 对教学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从而提高资源运用的总体收益。本文特以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的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为例, 对本课程教学的专业适应性问题进行示范性分析。

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特点

“金融管理与实务”是近年来新开设的专业, 主要培养掌握金融管理基本知识和金融实务基本技能、从事金融管理和实务操作的管理人才。目前, 该专业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学原理、经济数学、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等, 与其他财经类专业一样,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大多数专业课程都与西方经济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证券投资学等课程更是直接以西方经济学为理论基础。

该专业所培养学生的未来就业方向主要是中央银行、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金融监管部门以及其他与金融、投资、财务等有关的经济部门。其中, 以各级农村信用社为主体的农村金融机构很有可能会成为本专业毕业生的最主要就业方向。

此外, 笔者还在教学实践中了解到了本专业学生的一些素质特点。与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财经类专业学生的情况类似, 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学生所处的知识氛围、校园文化及其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与理、工科专业学生有很大不同。

首先, 人文知识丰富, 数学基础相对薄弱。这一明显的知识结构特点, 导致学生普遍对定性分析感兴趣, 对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步骤不愿深入。

其次, 思维方式偏重于感性认识。教学中, 学生通常对故事化、形象化的讲解内容非常感兴趣, 而讲到逻辑推导、图、表、公式、数学证明时, 则不习惯接受。最后, 缺乏对包括金融在内的各行业企业和社会的深入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特点决定了学生迫切需要掌握国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指导企业运营管理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和引导国民经济运行的宏观经济学理论, 了解现实中竞争、垄断、金融运行、货币政策等经济问题的基本原理;但学生在这方面的实践活动相对较少, 少数同学甚至对国家的基本经济方针都难以理解。

三、具体措施和建议

(一) 授课学期的安排

针对本专业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薄弱的特点,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西方经济学课程应安排在生生学完经济数学或高等数学课程之后的学期。对于这一点的必要性, 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有着深刻的体会。经济数学课程中所要学到的一些高等数学工具对西方经济学而言是很重要的, 例如, 如果不懂得微分, 就无法真正理解并运用作为现代经济学理论标志的“边际分析法”及其相关概念。如果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之前没有学过或没有学完经济数学, 他在学习“边际分析法”等概念时将感到丝毫没有头绪, 或是虽知道微分、导数的简单公式, 却不明白这些概念的基本原理和现实意义, 更无法将其与“边际效用”等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边际概念有效地联系起来;教师在面对这种情况时, 也只能花费宝贵的授课时间为学生“补课”, 结果反过头来又要影响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 教学内容侧重点

根据前文的分析, 该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与金融领域相关。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加适应这类课程的学习, 西方经济学课程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也应有所侧重。可以根据金融体系的特点及金融理论与经济学理论的关联之处, 将与金融行业知识联系最为密切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作为本课程教学的重点。而且, 根据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金融管理类专业未来就业方向多为农村金融机构的特点, 也可以在本课程的微观经济学部分加强对农业生产的边际产出、规模报酬、要素收入以及农村社会福利、公共产品等问题的阐述, 从而增强学生对与农村、农业、农民有关的经济问题的分析本领, 增强其在未来工作过程中的环境适应能力。

(三) 互动式教学手段的运用

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学生普遍倾向于定性分析, 而对定量分析的理论、方法和步骤不感兴趣——现代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方向与此恰好相反。如果教师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单纯采用劝说式、灌输式的手段来向学生传授经济学的理念、方法和思维方式, 其效果必然不会太理想, 甚至有可能导致学生普遍产生抵触、厌烦心理。所以, 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采取启发式、案例式等灵活、互动的教学方法。

首先, 教师可以从学生在分析与思维方式上的偏好入手, 结合教学内容及相关问题, 大量开展有针对性的提问式、对话式教学——比如, 在介绍“经济人”这一概念时, 便可以用“人的本性自私吗?”这样简单、感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从而进一步引入相应理论的介绍。这类互动手段既能引导学生运用现有的思维方式及知识储备发现和解决问题, 进而主动地接受并掌握新的理论, 又能激发学生对经济学分析手段与思维方式的了解欲望;此外, 这类教学手段也能使学生勇于自我判断, 使其能够养成积极的学习习惯、严谨的治学态度、民主的学术风气以及规范的表达方式。

其次, 应尝试采用“问题教学法”。在系统讲解基础理论的同时, 也可鼓励学生于课堂教学的最后10分钟向老师提问题, 其形式有如专家讲座后回答听众提问。此方法能够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并可借助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孕育其创新能力, 培养其经济头脑。

再次, 广泛开展课堂讨论。对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而言, 教师可以选择与金融领域有关的经济事件及相应数据作为讨论案例——例如“我国利率水平调整对经济的影响”、“我国通货膨胀水平的变化”、“我国股市的波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未来走势”等。一方面, 以现实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手段可以为经济学理论中的分析方法、思维方式提供解释依据, 使学生更愿意、更容易接受那些看似枯燥的理论;另一方面, 教师也可以通过案例揭示理论与实际的差距, 从而使学生明白经济学对现实问题的分析方式、经济理论适用范围和约束条件, 为学生掌握理性、客观、量化的分析手段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 全面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由于本专业学生思维方式偏重于感性认识, 对西方经济学中的逻辑推导、图、表、公式、数学证明等教学内容的接受能力往往较差。要想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对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就必不可少了。

在多媒体设备的应用中, 教师不应将多媒体看作板书教学的简单替代, 而是要让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与经济学教学中的特点充分结合起来, 使其真正成为教学效果的倍增器, 并有效提高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与学生的互动性。如此一来, 教师一方面便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显示清晰、明了的优势, 克服板书在演示质量上的缺陷, 另一方面又可以用动态化、趣味化的演示方式, 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摆脱对书本上的图、表、公式等“枯燥”内容的厌恶乃至恐惧感。除了运用课件外, 建立庞大且形式多样 (包括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形式) 的案例库也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方式之一, 对于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西方经济学教学而言, 教师可以选择与金融危机、国际金融体系变迁等经济事件有关的视频案例在课堂上播放, 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吸引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讨论, 从而进一步增强案例教学的效果。

(五) 将科研与实践能力训练纳入教学环节

一方面, 教师在日常授课、习题、测验中都要加入促成该目标的因素;另一方面也要求学生在课外自行分组、合作完成与现实经济问题有关的分析报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登陆财经类网站或前往各级金融单位完成数据调查, 继而指导其开展理论运用、论文写作等工作, 并在课堂上组织展示与评比活动, 对符合要求的成果亦可争取在学术期刊或学生自办刊物上发表。此外, 由于经济学理论的广泛相关性, 西方经济学的实践教学也具备相应的优势, 可以充分利用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已有的国际商务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会计实验室等优势条件开展教学。总之, 该方式既可进一步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又可通过实践过程锻炼组织、管理、协作等实用技能, 使经济学走下神坛, 成为真正的致用之学。

四、小结

虽然以上分析针对的仅仅是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的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 但该专业在所有高职高专院校的财经类专业中可以算是一个十分典型的研究对象, 所以本文中所阐述的专业特点及应对措施必然会具有广泛的参考价值。当然, 本文所进行的分析也仍处于较为粗浅的水平, 尚有进一步改进与提高的余地, 不过笔者也相信, 相关的理论与经验一定会在日后的教学实践与研究活动中得到进一步检验与完善, 并为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魏.《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探讨[J].科教文汇, 2008 (5) .

[2]、胡邦勇.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14) .

金融管理实务 篇7

一、引言

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无疑是2006年新颁布的会计准则的一个重点与难点,尽管上市公司已经全面采用新准则,但一些中小企业可能仍未曾从原来的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账户里厘清头绪,因为短期投资、长期投资——长期债权投资、部分长期投资一长期股权投资的内容已经被新准则里的金融工具所替代。在新准则体系中,CAS22《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CAS23《金融资产转移》、CAS24《套期保值和企业会计准则》和CAS37《金融工具列报》,这四项准则各有侧重、相互关联、逻辑一致,构成了中国的金融准则体系。从内容来说四项有关金融工具的会计准则是对IASB、IAS32及IAS39的简化与创新。但由于金融工具的复杂性,新金融准则难免有规则导向之嫌。如何从实务的角度来理解和把握其关键和精髓正是本文的目的所在。金融工具成为表内项目的第一要务是确认问题,而其确认的关键正是CAS22《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所提到的四分类。如何理解金融工具分类,从它的由来追根朔源将作为本文的一个尝试。对分类更好地理解将会促进金融工具的计量与实务中对其的把握。

二、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

(一)完全公允价值——曾经追求的完美境界

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其社会环境动因,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2000多家金融机构因从事金融工具交易而陷入财务困境,然而在此之前,这些金融机构建立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上的财务报告却仍显示着“良好”的经营业绩和“健康”的财务状况。这一历史环境加速了公允价值会计的发展,金融工具无疑是公允价值计量的“先遣部队”。在金融工具准则的制定过程中最有影响也最受争议的是2000年JWG (金融工具联合工作组)发布的《金融工具及类似项目》的准则草案。它某种程度上代表了IASB以及FASB对完全公允价值的最初追求,该准则草案建议对所有的金融工具都采用公允价值会计。1988年IASC和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CICA)联手,初衷是制定一项有金融工具确认、计量和披露的综合性会计准则,历时十年,分别于1995年颁布IAS32、1998年颁布IAS39,期间公开征求过四次意见,这在国际会计准则发展史上是极为罕见的。然而2003年12月对IAS32及IAS39的修改却再次走向妥协,仍然维持四分类。其原因最初可能是基于会计计量的经济后果所带来的政治压力,来自实务界尤其是金融界对当期收益过度波动的担心。完全公允价值是其变动直接体现在损益表里,也不存在四分类问题,但对损益表的影响是很大的。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国外的金融企业造成巨大的打击,但对我国金融行业影响较小,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我国第一类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在金融工具中所占比例很少,因此对损益表的影响甚微。

(二)变异的公允价值——以资产负债表为缓冲器

为了减小公允价值对损益的波动影响,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实际上是利用资产负债表进行缓冲,在资产负债表日发生的公允价值变动通过“资本公积—一其他资本公积”科目计入所有者权益,等到处置时再计入损益。这样做在计量日会改变资产负债结构,但不影响损益表。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一般都被放在最后一类,因为对它的确认主要采用“排除法”,本文为方便理解把它放在第二的位置,但具体分类方法还是在后面介绍。

三、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

(一)持有至到期投资——长期债权投资的变形

金融工具又可分为基本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其中基本金融工具主要有:现金、银行存款、商业票据、债券、股票等,衍生金融工具主要有:期权、期货、互换、远期合约、利率上限、利率下限等。国内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主要还限于金融行业,而且由于其品种繁多、风险较大,金融业也只是谨慎参与。持有至到期投资是相对风险较小的金融工具如国库券投资,企业打算持有较长期间,这期间该项资产虽然会随利率波动,但幅度一般不会太大。且管理者具有明确的长期投资意图,不打算在到期前出售。因此对其采用摊余成本计量,采用实际利率法计算各期利息收入已成为国际惯例。与此同时,运用会计稳健性计提减值准备。这一类金融工具的划分主要是为了平滑收益,减少损益表的波动性,这体现了会计稳健性原则的运用。

(二)贷款及应收款项——信息不对称的产物

贷款和应收款项主要是指金融企业发放的贷款和一般企业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形成的应收款项等债权。这一类金融产品被认为是最难确定其公允价值的产品,因为它们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只有企业自己更了解它们的真实价值。由于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如果使用公允价值只有用评估模型而且必须用到企业自身的参数,这样大大降低了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因此,目前只能用摊余成本计量。

金融资产的四分类又可以分为两大类,即上文提到的公允价值计量和摊余成本计量。接着再根据具体的情况细分为四类。可供出售资产的确认体现了两大原则:其一,企业的自主选择权,即企业管理层根据近期对资本结构等企业目标的战略决策,将可以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持有到期投资的金融资产认定为可供出售资产。其二,当前三种分类已经确定以后,对剩余资产直接归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与此同时,除了第一类,其它三类都要在计量日根据资产的当前价值与其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比较来确定资产减值,这无疑也是会计稳健性原则的进一步运用。

四、金融工具负债

金融工具负债目前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和其他金融负债两大类。现行准则中,大部分金融资产已实现公允价值计量,但大部分金融负债仍保留以成本(摊余成本)计量,即公允价值计量的不对称应用。

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两点:其一,对金融负债公允价值的计量会随着市场对该负债不履约风险评估的变动而变动。当企业信用状况恶化,相应的资本成本增加,因而折现率增加,从而导致负债的公允价值降低。根据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其它条件不变,当负债降低时,企业反而应该确认一项利得,这在美国已破产的雷曼兄弟等公司的年报中早已体现。但这一现象却违背常理,本文姑且将它称之为“金融工具负债驳论”。其二,“核心存款无形资产”的存在,即顾客接受比市场利率低的存款利率,从而银行的存贷款利差就成为核心存款无形资产,应该从金融工具负债的公允价值中扣除。但由于估计提款时间和贴现等问题的存在,这一资产仍无法合理确定。

基于上述原因,FASB发布的SFAS115选择了不对金融负债应用公允价值会计,为了控制由此导致的净收益过度波动。尽管FASB后来发布的FAS157以及IASB发布的IAS39都解禁了对金融负债公允价值的使用,但双方都持谨慎态度。因此,目前准则中金融负债较少使用公允价值。但由此又会产生资产和负债错配的问题。由于混合计量属性的存在,如果相同性质的资产和负债使用不同的计量方法就会导净收益的过度波动。FASB最近发布的FAS159《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选择权》与IASB发布的IAS39都有要求减少错配及控制净收益过度波动的意思。这显然体现了会计的配比原则。

五、重分类问题

既然有分类则必有重分类问题,由于会计计量所产生的经济后果问题,各国对重分类的定义都十分谨慎。企业可以通过将公允价值上升的资产由摊余成本计量重分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这样损益表里就可以直接体现资本利得。与此同时,企业也可以将公允价值下降的资产由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重分类为摊余成本,并继续持有该资产,从而隐藏损失。

因此IASB和FASB早期都禁止将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负债重分类为其他类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同时也不允许将其他三类重分类为此类金融资产或负债。而贷款和应收款项一般属于非衍生的金融OTC产品,即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它也不存在和可供出售及持有至到期投资之间重分类。因此,重分类似乎只有在可供出售及持有至到期投资之间进行,这涉及到管理层投资意图的改变,但也会造成一定的盈余管理问题。为此准则采用了具有规则导向的感染规则,即企业将尚未到期的某项持有至到期投资在本会计年度内出售或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金额,相对于该类投资在出售或重分类前的总额较大时,应当将该类投资的剩余部分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且在本会计年度及以后两个完整的会计年度内不得再将该金融资产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

重分类的规定至此应该说看上去很完美,但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FASB和IASB带来新的难题。即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问题,使得美国等发达国家金融资产公允价值急剧缩水,由此进一步降低了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从而导致了金融业全面萧条的恶性循环。2008年10月10日,FASB (SFAS)第157-3号出台,主要明确了金融资产市场不活跃的时候,该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而且举例说明了应该考虑的因素。同年10月13日,IASB迫于欧盟压力修订了IAS39,允许对某些原归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类别或可供出售类别的金融工具重分类为贷款和应收款项。这样一来势必增加了重分类的复杂性,同时这一做法也仅是基于全球金融危机状态下的权宜之计。2009年5月15日财政部会计司司长刘玉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会计准则反映客观事实,公允价值计量不是金融危机的原因。因此,中国的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和金融资产重分类规定均不做调整。由此可见,我国准则趋同而不盲目跟风的正确态度。

2009年4月召开的G 2 0伦敦峰会倡议,将金融资产的四分类改为两分类,一类是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一类是以摊余成本或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IASB于2009年7月发布征求意见稿《金融工具:分类和计量》,旨在降低现有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原则的复杂性,避免会计原则的内在不一致。提出了在考虑本次征求意见结果的基础上,将修订现有IAS39中有关金融工具分类和计量的要求。即可能将四分类改为两分类。

物流金融理论研究与实务运作综述 篇8

随着国内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和网络交易的普及化, 物流行业已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产业, 而现代物流的发展离不开金融行业提供的支持, 由此, 作为实体经济的物流行业和作为虚拟经济的金融行业逐渐融合, 形成了物流金融 (Logistics Finance) 。追溯物流金融的演化历史, 一直可到公元前2400年美索不达米亚的“谷物仓单”和英国的“银矿仓单” (胡愈等, 2008) , 而提出“物流金融”这一概念的是邹小芃等 (2004) , 他们认为物流金融是指在面向物流业的运营过程, 通过应用和开发各种金融产品, 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的运动。物流金融的产生和发展, 对处于物流金融产业链中的融资企业、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开拓了发展的新思路, 改变了原有的信贷模式, 也使得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形成“三流合一”, 使得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资金供给得到很大程度的保证。

一、物流金融的理论研究

1、物流金融的概念界定

在对物流金融内涵和外延的界定上, 很多学者认为, 物流金融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如邹小芃等 (2004) 就将物流金融定义为包括了一切在物流过程发生的、与金融相关的业务。潘永明等 (2009) 则定义为面向物流运营的全过程, 应用各种金融产品, 实施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效整合, 组织和调节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运动的一系列经营活动。郑方 (2009) 认为, 物流金融是针对物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改进和完善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 降低物流运营的成本, 提高社会商品流通的效率。

但也有人认为物流金融是一个狭义的概念, 张璟等 (2009) 认为, 如果将狭义的物流金融定义为“金融机构+物流企业+贷款企业”的“1+1+1”模式, 那么广义的“金融机构+物流企业+核心企业+供应商众企业+分销商众企业”的“1+1+N”模式则是供应链金融。而刘锦辉 (2008) 则将两者等同, 认为是在供应链业务活动中, 运用金融工具使物流产生价值增值的融资活动, 是商业银行依赖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而为资金需求方企业提供的融资服务。

在国外, 没有物流金融的定义, 但从2 0世纪4 0年代开始, F r i e d m a n (1942) 和Eisenstadt (1966) 等都围绕了与物流金融较类似的概念“仓储” (w a r e h o u s i n g) 进行了研究, 而R ay m an d (1 9 4 8) 和D u n h am (1 9 4 9) 对应收账款融资 (r e c e i v a b l e s f i n a n c i n g) 展开了分析, R u t b e r g (2002) 也基于物流服务大规模分布的效应分析了供应链 (supply chain) 金融问题。

2、物流金融业务内容的研究

到目前为止物流金融并无定论, 其业务涵盖了很多方面, 既可将整个物流金融作为一个产业来研究, 也可针对其中的某一个业务来进行分析。

徐明川 (2006) 运用了博弈论中的纳什均衡理论, 在中小企业开展物流金融的过程中出现的四种组合寻找均衡点, 从而揭示了银行与物流企业合作的的矛盾。朱文卿 (2010) 建立可置换条件下的动产质押担保贷款契约模型, 探讨了质押物市场风险对贷款利率等变量的影响, 并给出在一定的市场风险和贷款折扣率下的最优贷款利率。张凯 (2008) 专门针对基于融通仓的物流金融, 结合UPS的物流金融案例, 采用博弈分析认为稳固金融机构与物流企业间的合作关系, 能够促进融通仓的健康、持续发展。

同时, 针对物流金融产业链中的融资企业、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 也有很多的研究。汪华 (2008) 从物流经济发展、融资企业、金融机构、物流企业等方面分析物流金融服务的需求, 以及需求与服务创新不足的矛盾, 提出可行的物流金融业务创新模式。蒋益辉 (2008) 从物流金融的产生发展历程出发, 认为开展物流金融业务是现代物流发展的迫切需要, 也是第三方物流企业提高自身附加值, 提升竞争力的需要, 同时还能满足中小企业加快资金周转、银行开展创新业务的需求。郑玥祥 (2006) 认为物流金融是基于物流增值链中的供应商、终端用户、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等各方的共同需要所产生和发展的。总体上, 一般学者均认为物流金融的产生实现了三方共赢的局面。

二、金融机构开展物流金融的风险问题研究

物流市场近年来快速扩张, 市场规模预期2010年可达5000亿美元。在物流金融产业链中, 作为重要实施信贷的金融机构, 如何抓住物流市场中的企业, 是很多商业银行下一个竞争点所在, 但在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过程中金融机构也面临着较多的风险。何燕 (2007) 认为由于物流企业和银行之间存在委托代理关系, 难免存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赵晶晶 (2007) 认为物流金融可以为银行业的金融创新提供条件, 但也会在给商业银行提供诸多利益的同时, 也带来信托责任缺失风险、风险指标失灵风险、数据信息低效风险和信用环境软约束风险等新的信用风险。张凯 (2008) 设计了包括19项指标在内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层次灰色评价法对信用风险作出评价。阮加 (2010) 认为金融机构参与物流供应链的实际运作, 主要表现在信用贷款、仓单质押、权利质押、信托、贴现等金融业务中。而这些业务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主要是资信风险和技术风险。对于如何防范这些存在的风险, 大多数学者认为需要在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同时, 加强过程管理和信用管理, 尤其是要规避仓单质押等带来的风险。

三、物流金融与企业融资的研究

在物流金融产业链中, 除了金融机构外, 还有很重要的一个主体就是融资企业。物流金融的产生无疑给很多的物流产业链中的企业 (尤其是中小企业) 的融资带来了新的途径。左涛 (2007) 基于道德风险理论, 建立模型论证后认为, 由于第三方物流企业既是银行的委托方, 又是中小企业的物流业务伙伴, 因此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 中小企业和银行将建立长期固定的合作关系, 从而使双方利益关系也由短期、临时转向长期、固定。陈雷 (2007) 认为由于我国银行业的分业经营制度不允许银行经营仓储业务, 加上银行缺乏专业的产品价值评估、仓储管理、商品拍卖等专业知识, 使银行将企业动产质押贷款业务拒之于千里之外, 但物流金融的出现, 使其成为可能。熊国经、熊权 (2008) 认为物流金融允许中小物流企业利用原材料、商品作质押进行贷款, 可以盘活沉淀资金, 提高资金的流转效率、降低结算风险。洪怡恬 (2010) 的研究认为中小企业面临着融资困境, 民间融资成本过高, 而商业信用融资则有期限较短、金额较小、筹资成本较高等问题, 融通仓、物流银行、代客结算等融资方式能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新途径。总体上, 大家对物流金融作为中小企业新的融资途径持肯定的态度, 能使得中小企业降低库存占压,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四、物流金融实务运作研究

目前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主体主要为大型物流企业以及银行, 同时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 物流企业和银行之间的合作也日益广泛。

在国外, 目前排名全球前50位的银行均已开展物流金融业务, 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的是汇丰银行, 此外, 荷兰银行也是较早开展此业务的银行, 美国花旗银行、法国巴黎银行等金融机构均与物流仓储企业合作, 甚至成立了专门的质押银行。全球最大的物流快递巨头美国联合包裹服务公司UPS公司并购了美国第一国际银行, 将其改造成为UPS金融公司, 由UPS金融公司推出国际性产品和服务业务, 客户可以将COD (货到付款) 支票存入UPS金融公司的银行账户, U P S在收到出口商的货物时, 为出口商提供部分预付货款, 货到时再与进口商进行结算, 收取全部货款。由此, UPS可获得一笔不需付息的货款差额, 而UPS金融公司就滚动利用这些资金向客户发放贷款。

在国内, 虽然物流金融尚处于起步阶段, 国内一些物流企业和几家银行业开始尝试开展物流金融活动: (1) 物流企业方面, 2009年天津港开展了仓单质押、现货质押、交易融资、质押监管等多项物流金融增值服务。 (2) 银行方面, 广发银行2003年推出了“物流银行”业务, 利用有实力的物流公司提供专业服务, 将银行、生产企业以及多家经销商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有机结合封闭运作, 在不同地区开展动产质押业务, 保证了企业及经销商资金的有效融资、快速汇划和物流公司及时配送服务。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业提供了类似的金融服务。 (3) 物流企业和银行间开展合作, 2005年深圳发展银行与中国对外贸易运输总公司、中国物质储运总公司和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共同打造面向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的“供应链金融”, 面向中小企业进行“自偿性贷款”, 签署了“总对总战略合作”协议。此外, UPS公司在中国已与上海浦发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和招商银行签署合作协议, 共同拓展在中国内地的物流金融业务。

五、总结与展望

综合而言, 我们可以看到物流金融在近些年得以迅速的发展, 其业务内容不断扩展, 模式也日趋多样化, 成为了金融机构业务创新和企业融资的重要来源。在实务运作上, 物流金融也成为了各大公司与银行提升自身竞争力的热点。物流金融的发展, 使得在物流金融产业链中的融资企业、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三方实现了多赢的局面。我们通过综述物流金融中的融资、风险等问题认为, 物流金融下一步发展的重点将在业务内容的细化、模式的多样化以及信用体系的完善等方面, 这些都将决定着物流金融在更大程度上的发展。

摘要:物流与金融随着经济的发展已经结合在了一起, 形成了一个崭新的领域, 即物流金融。本文从物流金融概念的界定作为切入点, 综述了在物流金融发展过程中的业务内容以及物流金融对同处于物流金融产业链中的金融机构和融资企业带来的影响, 并对物流金融的实务运作进行了总结, 综合了目前各大银行或公司开展的物流金融业务, 以期在此基础上能为物流金融的新发展做出展望。

关键词:物流金融,融通仓,物流银行,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Daniel Friedman.Field warehousing.Columbia Law Review, 1942, 42 (6) .

[2]、Eisenstad.A finance company’s ap-proach to warehouse receipt loans.New York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 1966, 36.

[3]、Rutberg.Financing the Supply Chain by Piggy—backing on the Massive Distribution Clout of United Parcel Service.The Secured lender, 2002, 58 (6) .

[4]、胡愈、柳思维, 物流金融及其运作问题讨论综述,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8 (2) 。

[5]、刘锦辉, 商业银行开发物流金融业务的若干思考, 浙江金融, 2008 (9) 。

[6]、郑玥祥, 金融机构发展物流金融的思路和对策, 经济与管理, 2006 (9) 。

金融管理实务 篇9

近年来,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 文经类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备受关注。一些重点大学的课程教学开始实施项目教学。传统的项目化教学强调学中做、做中学, 自主完成知识的建构与技能的训练将整个教学过程分成“学—做—教”三个环节。事实上, 想要淡化教师的作用, 不能一蹴而就, 只采用以上“学—做—教”单一的教学模式, 很多学生将无法接受。因此, 针对文经类专业独有的特点, 本文将实践探索《国际金融实务》课程立体式的循环驱动项目化教学。

一、《国际金融实务》课程的项目教学设计

1. 教学培养目标。

通过《国际金融实务》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熟练掌握即期、远期和掉期外汇交易的交易技巧和操作方法, 熟练运用套汇、套利、外汇调整交易和互换交易的交易技巧和操作方法, 了解金融期货交易、金融期权交易和其他金融交易的交易技巧和操作方法以及了解外汇风险及其管理。培养适应当下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等需求的实战操作应用型金融人才。

2. 教学设计思路。

回顾学生《国际金融》课程的知识要点, 建立《国际金融实务》课程的理论项目模块, 在此基础上建立实务操作类的项目模块。在每一项目下设立不同的子任务模块。具体见表1。

通过项目模块化分类, 使学生在学习初始阶段便了解整个课程的框架, 并按照每个项目内容进行学习, 做到有的放矢。同时, 通过学校经管实验中心进行模拟实验训练;通过校企合作, 实现理论付诸于实践, 实践升华理论。

二、《国际金融实务》课程的立体式项目循环教学

《国际金融实务》课程一方面具有工科专业的实践性, 另一方面又体现着文科专业的理论性。因此, 首先需要教师“授以渔”, 即从“教—学—做”模式开始, 教师和学生可以选择实验教室, 边教、边做、边学。例如, 对于某项外汇交易实务, 教师需将理论要点教授给学生, 而学生在接受理论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软件操作, 边做边学。紧接着过渡到“做—学—教”的模式, 学生进行软件模拟训练, 在训练的同时还原总结理论要点, 教师在旁边进行指导。最后实现自主学习的“学—做—教”模式, 此模式可以选择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 进行实地实践, 逐步实现转化教师与学生的主体角色。通过课外实践, 学生重返课堂进行知识点的总结凝练, 实现对知识的循环升华。

因此, 在“教—学—做”模式下, 学生以学为主, 教师以教为主, 侧重知识的陈述性;在“做—学—教”模式下, 学生以动为主, 教师以指导为主, 侧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从实践中总结理论;在“学—做—教”模式下, 学生以运用为主, 教师辅助解答, 侧重对知识的升华和自主运用。如此循环每一个项目, 实现教学重心逐步向学生主体转移, 由教师为主导的备课、讲授, 过渡到“师生对等, 共同参与”的互动式模拟, 最后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实践。

针对《国际金融实务》课程的8个项目, 14个任务, 在教学方式上可以采用合作学习、情景教学、讨论教学等, 并且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 进行循环综合运用, 最终实现每一个项目的技能目标, 如图1所示。

三、结语

该立体式项目教学设计不仅需要师生间的互动学习, 还需要校企合作。学校可以和当地的金融机构合作, 建立定期的实践基地。聘请金融机构相关从业人员来校进行实践指导, 同时也可以往金融机构输送实习生。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协同发展。

摘要:通过分析金融行业对国际金融人才的规格需求和地方高校的特点, 提出立体式项目教学的《国际金融实务》课程建设方案, 提出“教—学—做”—“做—学—教”—“学—做—教”三阶段立体式循环驱动项目教学过程, 旨在提升实务性课程教学的实战效益, 为培养金融行业应用型人才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国际金融实务,立体式,项目教学法,循环教学

参考文献

[1]张丽娟, 李万龙, 郑山红, 等.基于三维立体交叉渗透的软件工程课程建设[J].计算机教育, 2011 (7) .

[2]蒋述东.项目教学的特征及其适应性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2 (6) .

[3]王刚, 林锦峰, 李方敏, 等.项目教学法在高职国际金融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时空, 2012 (21) .

[4]何莺, 黄元君.基于“电子技术”课程的阶梯式项目教学设计[J].大学教育, 2014 (9) .

[5]梁伯琦.陶行知教育思想基础[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2.

上一篇:世界大学城空间平台下一篇:早稻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