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管理体系论文

2024-06-30

金融管理体系论文(精选12篇)

金融管理体系论文 篇1

摘要:本文由上海要建立国际化的金融中心开始, 讨论了香港金融市场现在的优势, 以及香港金融市场对中国金融体系改革的重要性, 在本文的最后, 作者给出了结论。

关键词:金融改革,金融体系,重要性

In the latest developing plan of urban being announced by China’s government, Shanghai is going to be the next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re;as a corresponding concern, someone believes that Hong Kong’s future as a financial centre seems very dim and will soon be replaced by Shanghai.But this concern is flawed in several aspects;Hong Kong’s financial system is very important for Chinese mainland’s financial system now and will be very important in a very long period.

There are several reasons why Hong Kong’s financial market is important.The first one is that Hong Kong’s financial market is highly developed and has a well-working regulatory system.In fact, Hong Kong’s financial market is one of the best and most important financial markets in the world at present.Another reason is that Hong Kong dollar is a convertible currency but RMB still can’t be exchanged freely, and that is a very huge advantage compared to Shanghai.A convertible currency is the foundation of a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re, and RMB’s internationalization has a long way to go.Besides, Hong Kong’s financial market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world wide financial market, and his well-designed market and regulatory system have been recognized by the foreign investors.

Hong Kong’s financial system is also important for the reforming of Chinese mainland’s financial system.Hong Kong is much more valuable to Beijing in this respect.Firstly, the social culture of Hong Kong is the same with Chinese mainland, and the experience of Hong Kong is more valuable than that of western financial system.What’s more, as Hong Kong is a part of China, Beijing tends to trust Hong Kong more compared with other foreign countries in political.Secondly, Hong Kong’s financial system has a long history;the experience of Hong Kong’s financial market in the past was of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for China’s financial system reforming.Otherwise, Hong Kong’s performance in the future would also be very critical to Beijing because Hong Kong’s financial system is much more advanced than that of Chinese mainland.In addition, as a familiar methodology that China’s government used in economical reforming, Hong Kong would play a role in China’s financial system reforming just as what Shenzhen did in the economic system reforming in 1980s.Thirdly, it will take a long time before Chinese mainland’s capital market to be internationalized while Hong Kong has been a well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re already.During this time, Hong Kong’s financial market can function as a mature financial system while Chinese mainland’s financial system can not.In this process, Chinese mainland’s financial market would learn a lot from it.

Chinese mainland’s financial market is still under-developed compared with Hong Kong’s financial market.It will cost a lot of time for Shanghai to become a financial centre like Hong Kong.There are so many problems lying in the head of the China’s financial system internationalization such as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RMB, the improvement of China’s financial regulatory system, the enactment of law about financial market and so on.None of these problems above can be solved in a short time.Therefore, Hong Kong’s financial system would act as a bridgehead of China’s financial market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in a long time.China’s government and society must have a clear understanding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re is a very difficult work and will take many generation’s efforts.The financial system is the engine of economy.If the financial system works well, it can provide the economy huge developing energy.However, we must notice that a defective financial system can destroy the economy even more easily.There are too many examples illustrated this phenomenon such as what has happened in Asian in 1997.Beijing is clear with this fact, so China’s government would be very careful in the reforming of Chinese mainland’s financial market, and that will make the process of Chinese mainland’s capital market internationalized longer.

At the end, we can conclude that it is not true that the financial market of Hong Kong has been marginalized in Beijing’s economical plan.Compared with those pessimism prevails, the facts are just the opposite.Hong Kong’s financial system would be more important during the time when Chinese mainland is reforming his financial system, and it would take a long time for Chinese mainland to realize his financial system internationalization.Beijing will threat the Hong Kong’s well working and fully opened financial market as a precious resource, a valuable reforming example and an important strategy force.The consideration that Hong Kong is going to become an inconsequential city of China would be proved wrong.Hong Kong’s financial market would enter into a new and promising stage of development.

参考文献

[1]张纯威 (Zhang Chun Wei) , Hong Kong’s RMB Offshore Financial Market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RMB, The 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2]王志勇;王彩玲 (Wang Zhiyong, Wang Cailing) , 香港金融市场研究 (Research on Hong Kong Financial Market) , Tianjin Economy

[3]程煊 (Cheng Xuan) , The evolution of the financial regulatory system in Hong Kong, Popular Business And the speech gives by Professor Huang Shiyou in Hong Kong University, Feb2011.

金融管理体系论文 篇2

一、 金融抑制及其局限性

金融抑制,是指中央银行或货币管理当局对各种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市场经营流程和市场退出按照法律和货币政策实施严格管理,通过行政手段严格控制各金融机构设置和其资金运营的方式、方向、结构及空间布局。金融抑制可以促使银行等金融企业谨慎运作,控制经营风险,确保银行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清偿力,能促进银行体系的稳健发展和市场竞争机制良好运作,在银行业的稳定和效率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当出现金融**,甚至金融危机时,可尽可能以最小的代价保持银行业等金融企业的稳定。

但随着金融国际化,自由化和国际金融电子化技术迅速发展和金融创新,金融抑制难度不断增大,抑制成本激增,在金融领域造成 “非市场性风险”,其具体表现为:1、扭曲了金融资源的价格,造成虚假供求关系。金融抑制的最主要特征就是实际利率(存、贷款利率)被压得过低,不能真实反映资金的稀缺程度和供求状况。其表现为政府对公营部门强制性低息信贷以及外汇市场的外汇管制等。对银行体系规定过高的准备金率和流动性比率也是价格扭曲的一种形式2、导致金融市场发育不健全,损伤市场对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金融抑制是以人为的力量替代市场力量,其直接成本是各项管理费用,间接成本是阻断市场力量的资源配置作用而产生的对银行等金融企业效率的破坏,同时,金融业务易被少数国有金融机构所垄断,缺乏竞争,金融效率低下。3、导致市场分割。市场分割首先表现为金融抑制经济中金融体系的“二元”状态:一方是遍布全国的.国有银行和拥有现代化管理与技术的外国银行的分支网络,组成了一个有限的,但却是有组织的金融市场;另一方则是传统的、落后的、小规模的非正式金融组织,如钱庄、地下金融市场等。其次表现为与“二元”体系相关或不相关的资金流向的“二元”状态:有组织的金融机构遵循政府制定的低贷利率,将资金贷给公营部门及少数大企业,而大量小企业及住户则被排斥在有组织的金融市场之外,只能以较高的利率从非正式金融机构获得所需的贷款。另外,金融抑制还导致政府不适当的资金投向干预而累积大量的金融风险。

可见,金融抑制是“通过扭曲包括利率和汇率在内的金融资产的价格,再加上其他手段,这种战略会缩小或压低相对于非金融部门的金融体系的实际规模或实际增长率。”金融抑制政策主张以金融管制代替金融市场机制,其结果自然难免导致金融体系整体功能的滞后甚至丧失。

二、金融深化及其内在缺陷性

197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罗纳德・麦金农出版了《经济发展中的贸易与资本》一书,其同事爱德华・肖也于同年出版了《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一书。两人都以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金融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金融与经济进行了开创性研究,提出了金融深化理论。他们首次指出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的症结在于金融抑制,深刻地分析了如何在发展中国家建立一个以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金融体制,即实现金融深化,开创了金融深化理论的先河。金融深化理论主要针对当时发展中国家实行的金融抑制政策,如对利率和信贷实行管制等提出批评,力主推行金融深化战略,以金融自由化为目标放松或解除不必要的管制,开放金融市场,实现金融市场经营主体多元化以及货币价格(利率)

金融管理体系论文 篇3

摘要:加强金融领域的社会管理,才能构建和谐的金融发展关系。构建和谐的金融发展关系,必须紧紧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线,从民生金融、金融消费者保护、支农惠农、中小投资者保护和金融监管方面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金融服务体系。

Strengthening financial management on social harmonious financial service system

TangZhiPing XieHongYi OuYangXiaoWen pingxiang central subbranch of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The paper keywords: financial social management financial service system

Abstract: to strengthen the financial sector of social management, to build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financial development. Constructing the harmonious financial development relations, must be closely around guarantee and improve the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 of the main line, from the people's livelihood finance, financial consumer protection, to support and benefit, small and medium investor protection and financial regulatory build "people-oriented" harmonious financial service system.

金融业作为服务行业,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密不可分。在我们现实生活中,金融服务领域仍存在诸多不和谐现象:中小企业和个体创业者得不到应有的金融支持;银行网点柜台排队时间过长已成痼疾;霸王条款导致金融消费者权益屡屡受损;中小投资者利益很难得到保护。这些问题的破解,必须要通过加强金融领域的社会管理。只有加强金融领域的社会管理,才能构建和谐的金融关系,从而促进金融稳定发展。为此,我们必须坚持“人本意识”,紧紧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线,构建与可持续经济发展战略相适应的和谐金融体系。

一、推动民生金融发展,构建和谐的金融服务关系

积极发挥金融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作用,引导金融机构正确处理商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使金融成为让人人享有平等融资权的社会发展工具。

1.坚持“公平正义、机会均等”的金融服务理念,广泛满足一切有劳动能力、创业能力、发展能力的劳动者的金融服务需求。引导和督促金融机构加大对城镇失业人员、未就业大学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复员(转业、退役)军人和就业困难群体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加强对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金融服务政策的协调配合。积极支持金融机构开展青年创业小额贷款业务。通过担保、贴息等方式调动金融机构支持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吸纳失业人员的积极性。

2.加强住房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让中低收入者“活得更有尊严”。支持银行机构为居民首次购买普通自住房提供信贷支持,加大对房屋租赁市场的金融支持。发挥贴息政策作用,支持向中低收入家庭发放住房贷款,向廉租房、公租房、经适房、限价房、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发放贷款。

3.积极发挥保险的风险管理优势和保障民生功能。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商业保险建立多层次养老和健康保障计划。对养老保险投保人给予延迟纳税等优惠。鼓励保险业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适合农民需求的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推动建立公众责任保险制度,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维护消费者利益,构建和谐的金融消费关系

强有力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措施有助于维护消费者权益,促进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信心,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强化金融发展基础。

1.坚持高效便民宗旨,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消费者的能力和水平。树立“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服务理念,全面提升金融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进一步提高营业网点的窗口服务水平,加大对普通消费者的服务力度,为消费者提供舒适的金融服务环境。积极推动公平金融服务,合理调整普通客户和VIP客户的服务方式,体贴普通客户,尊重消费者的人格尊严。大力推进“一卡通、一网通、一费通”工程,切实解决居民公用事业费缴费难问题。

2.加强个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完善金融立法,将金融安全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联系起来,切实保护个人金融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知情权和隐私权等合法权益。强化对消费者投诉的信息披露,要求金融机构披露投诉处理进展,对一些欺诈案件,监管当局要在公开媒体及时予以警示。搭建高效的金融消费者投诉处理平台:一是在各级监管机构信访工作的基础上,增设专门的消费者投诉受理部门,使消费者的意见得到应有重视。二是为银行消费者的纠纷提供一个自律性的协调机制。三是完善追偿和事后赔偿。赋予消费者对金融机构的事后追偿权,同时提高对消费者的补偿。

三、增强支农惠农能力,构建和谐的农村金融关系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惠金融体系是缓解农村金融突出矛盾的根本之策。农村金融发展不能过分依靠市场化,政府应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和优惠。

1.加快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着力改善农村金融发展环境,进一步整合金融支农资源,在农业信贷体系、农业保险体系、农业投资体系、农业担保体系、农村信用体系等方面不断创新金融支农模式。进一步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机制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稳步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鼓励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与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合作开发符合农村特点的信贷保险。

2.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政策支持力度。建立涉农贷款定向费用补贴机制,对银行机构新增涉农贷款给予财政奖励。对涉农企业上市给予政策支持。建立财政有限补偿涉农担保代偿损失机制。支持各区县建立财政有限补偿涉农担保代偿损失专项资金。创新兴边富民、农村扶贫开发和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金融扶持政策。

3.推动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积极推动村镇银行的设立和发展。加快设立小额贷款公司,加强规范引导与培训工作。引导、鼓励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将资金投向“三农”领域。

四、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构建和谐的金融投资关系

保护投资者利益应成为证券市场的重中之重。如果中小投资者利益得不到真正保护,证券市场就很难健康发展。

1.建立合理的上市公司分红制度,提高分红特别是现金分红的比例,使投资者能够充分分享投资回报。

2.加强股票发行的核准工作。要求发行核准部门应到企业现场进行实地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对造假上市的相关人员要加重处罚,鼓励通过多种渠道特别是社会舆论进行监督,坚决杜绝造假上市行为。

3.股票发行应根据市场实际情况和投资者的承受能力统筹安排,合理控制新股发行上市的数量和节奏,促进股票融资与证券市场协调发展。

4.严格实行证券账户实名制,坚决杜绝多账户分仓操作的现象,提高证券市场透明度,强化市场动态实时监管,有效遏制市场操纵行为。

五、加强金融监管和协调,构建和谐的金融市场关系

1.金融监管要将着力点放在维护市场运行秩序、纠正违法违规行为和完善法律法规上。按照金融风险类别,将非系统风险、金融创新的风险交由金融机构承担,促进金融机构加强内控体制建设。完善金融市场准入与退出制度,建立有效的优胜劣汰机制,处理好因个别金融机构关闭、破产等造成的金融风险,协调好保护金融消费者利益与防范道德风险的关系。形成严格照章办事的习惯,约束金融机构与金融消费者双方的行为,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加强对金融中介服务机构的指导和管理,促进金融中介服务机构规范发展。

2.完善政府部门与金融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和应急处置机制。加强政府部门、金融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定期通报宏观经济、金融发展形势和金融稳定情况,发挥金融对社会风险的预警作用。成立金融专项应急指挥机构,制订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协同处置金融风险。加强区域金融风险防控合作,建立多边协商合作机制。

3.加大对金融违法犯罪活动的防范、打击力度。监管部门要加强对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和内控制度建设的督促检查,督促金融机构强化内部风险防控意识,完善内部制度。整治非法金融活动,加大对非法集资和非法证券经营活动的打击力度。广泛开展公众教育,普及金融知识,提高消费者金融风险防范意识。

参考文献:

[1]W·戈德史密斯,浦寿海 等译,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杨祖功等,国家与市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3]贝多广,黄为等,金融发展的金融相关比率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7)。

[4]刑延奕,民生金融给力社会发展[N],金融时报,2011年3月9日。

后金融危机时代地方金融管理 篇4

自2008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以来, 全球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剧烈, 中国市场也受到一定影响。对于金融业刚刚发展的国内市场, 尤其是尚处于发展初期的地方金融, 怎样抓住后金融危机时代, 且经济尚未发生巨大波动的这段时期, 增强地方金融管理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 在新时期为未来平稳经济发挥更大作用。现地方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以及金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都值得众多金融经济研究者思考。笔者针对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及我国地方金融发展状况, 对我国地方金融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 以期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我国经济提供借鉴。

1 后金融危机时代全国经济发展形势

自全球性经济危机以来, 我国金融业也受到一定冲击。对于金融市场发展并不完善的国内地方经济金融来说, 在此次金融风暴中, 暴露出很多的问题。在瞬息万变的国际金融市场下, 地方金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但这同时也是一次新的机遇。

在针对后金融危机时代关于全球经济的研究中,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 全球经济大幅度衰退的大背景下, 中国的经济发展、对外贸易、市场动向和金融发展方向势必引起众多关注。面对现阶段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只有看清局势、找准方向、权衡利弊、慎重决策, 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获得飞跃。

在后危机时代, 经济发展趋势会逐渐发生变化:其一, 发达国家储蓄资金增高、消费额减少。其二, 新兴市场经济飞速发展, 即发展中国家经济地位急速上升。其三, 回归实体经济, 减小金融危机影响和提高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其四, 低碳环保式经济发展壮大。其五, 国际化趋势加快。

在现在的经济发展趋势下, 我国经济必然会做出一些调整:其一, 企业进出口比率的变化, 出口额的大幅度缩水, 要求企业向精加工、提高出口商品质量方向发展。其二, 创业型经济急速发展, 第三产业的形成, 要求中国经济走向国际化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其三, 生产要素的转变, 减少通过消耗自然资源获得的经济增长, 提高资本、劳动和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利用来带动经济增长。

中国的金融业在金融一体化的浪潮下,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深入改革, 不断扩大发展, 一直保持基本稳定。但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明显不够成熟, 金融结构并不平衡, 国内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国内金融业如何在现阶段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 同时实现国家对金融发展的要求, 是现阶段金融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2 现阶段地方金融现状分析

地方金融, 主要是为当地居民或地方企业提供服务的。包括三类机构:A.地方正规金融机构, 农村信用社、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B.地方准金融机构, 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等。C.其他地方性机构, 贫困村发展互助资金社、农民资金合作社等。这三类地方金融业的发展并不同步, 秩序性也依次减弱。随着近几年全国性的金融业的全面开放, 地方金融业急速发展, 各类机构不断涌现, 但由于地方金融机构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 无法实施城市化金融市场监管, 造成了地方金融业管理的混乱。

现在地方金融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 各地方金融机构、同地方各类金融机构各自为政, 造成地方性明显, 使得吸纳来源广泛的外来资本困难, 不利于地方金融的发展壮大。另外, 地方金融机构对外借贷利率过高, 借贷方式单一, 这些都不利于吸引外来资本和零散资金的注入。其二, 地方金融机构的秩序混乱。城乡差异或地方差异, 导致某些金融管理制度, 在地方金融机构中并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地方金融管理部门监管力度不够, 规章制度设置不甚合理, 这些都不利于地方金融在面向本地居民和当地企业时发挥作用, 对当地经济产生更深影响。其三, 地方政府过多干预。地方金融机构在地方上建立并实现运转, 必然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协助, 但是地方金融中政府主导现象严重, 或者地方政府利用行政管理职权, 成立金融办, 并授予金融办职权主导当地金融机构运作, 如上海和宁夏等地, 这不利于实现地方金融业的市场化。在地方政府主导模式下, 应规范政府职权, 明确政府干预方式, 避免政府干预金融机构内部具体操作, 影响金融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信用度和调控能力。其四, 地方各级部门、各类金融机构之间无法实现协调统一。各级地方金融机构之间, 联系不够紧密, 内部各级监管部门责任分工不明确, 各机构之间交易手续繁杂、工序繁琐, 无法适应高速的金融业的发展, 不能实现统筹规划, 促进地方金融更深层次的发展。

3 后金融危机下地方金融管理问题的研究

在后金融危机下, 我国金融业面对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考验。在国际市场影响下, 国内金融业高速发展, 全面开放, 地方金融业纷纷增加融资, 提高经济影响力。但在现行金融制度下, 地方金融管理暴露出很多问题, 导致金融机构发展的不平衡, 因此, 地方金融管理改革刻不容缓。针对地方金融管理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来制定管理策略。

3.1 金融管理模式方面

在“分类管理, 专办协调”的模式下, 明确责任分工, 加强各级部门之间联系, 增强金融管理。实行金融控股集团模式、政府监管模式与“分类管理, 专办协调”模式相结合的方式, 完善管理制度。完善国债管理的法律法规, 明确人民银行对国债监管的工作职责和处罚措施, 为人民银行依法行政提供较高层次的法律法规依据, 使国债监管有规可循、有法可依, 为国家筹资和个人投资主体创造良好的国债投资环境。

3.2 建立健全地方金融管理制度

针对地方金融发展状况, 实时实地的实行国家相应政策。灵活运用, 积极创新, 增强地方金融管理制度在本地的适应性, 使其更好地监管地方金融的发展, 促进地方金融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和当地居民提供服务。

3.3 规范地方政府对地方金融的管理方式

规范地方政府参与地方金融管理的方式, 明确地方政府权限, 不干预金融机构自身业务操作, 将管理重心由争取资金转向协调服务, 使地方金融更好地融入市场经济, 提高地方金融的市场调控性, 为地方金融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

3.4 完善各级各部门的工作机制

利用地方政府手中掌握的资源, 发展地方金融。加强“一行三会”的监管体制, 调动税务、工商等部门共同协作, 加强联系, 相互监督, 增强监管力度, 完善各级各部门的工作机制, 增强各部门的协调统一。

3.5 加强对中小型企业的重视

地方金融管理中, 针对中小型企业的政策正在逐渐增加, 说明中小型企业在地方金融业具有巨大的潜力。在后金融危机时代, 经济发展区域平缓的背景下, 地方金融通过对中小型企业经济的调控, 吸引中小型企业资金, 在增加融资的同时, 更有利于增强地方金融业对本地经济的调控作用。但同时也应加强对这方面金融管理的重视, 提高监管力度。

参考文献

[1]夏季.后金融危机下孵化器融资服务优化[J].中国集体经济, 2016, (34) :55-56.

金融管理体系论文 篇5

1.在金融体系的构成要素中,()是金融活动的载体。

A.金融中介

B.金融市场

C.金融工具

D.金融制度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在金融体系的构成要素中,金融工具是金融活动的载体。

2.金融市场引导众多分散的小额资金汇聚成为可以投入社会再生产的资金集合,发挥蓄水池的作用,这体现了金融市场的()。

A.聚敛功能

B.调节功能

C.配置功能

D.反映功能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金融市场的聚敛功能是指金融市场引导众多分散的小额资金汇聚成为可以投入社会再生产的资金集合,发挥蓄水池的作用。

3.金融市场的交易对象是()。

A.股票

B.期货

C.债券

D.货币资金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金融市场的交易对象是货币资金。

4.金融市场中最特殊的参与者和交易中介机构是()。

A.个人或家庭

B.工商企业

C.金融机构

D.政府部门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金融市场中最特殊的参与者和交易中介机构是金融机构。

5.供应短期货币资金,主要解决短期资金周转过程中资金余缺的融通问题,所流通的金融工具的期限在1年以内,这是指()。

A.股票市场

B.货币市场

C.资本市场

D.银行信贷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货币市场的概念。

6.主要供应长期货币资金,解决投资方面的资金需求,流通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市场是()。

A.货币市场

B.资本市场

C.现货市场

D.期货市场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资本市场主要供应长期货币资金,解决投资方面的资金需求。

7.()是债权、债务双方缔结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债权、债务契约,是列明借贷金额和偿还债务等具体条件的书面文件。

A.金融工具

B.金融体系

C.金融市场

D.金融中介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金融工具是债权、债务双方缔结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债权、债务契约,是列明借贷金额和偿还债务等具体条件的书面文件。

8.因汇率变动而使外汇持有者受损的风险属于金融工具的()风险。

A.违约

B.市场

C.操作

D.国家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因利率变动而使金融工具持有者受损的风险属于金融工具的市场风险。

9.金融工具的收益性通常用收益率来表示,用金融工具的票面收益与本金的比率计算得出的是()。

A.当期收益率

B.平均收益率

C.名义收益率

D.实际收益率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用金融工具的票面收益与本金的比率计算得出的是名义收益率。

10.企业之间根据购销合同进行延期付款时所开具的反映债权、债务关系的票据是()。

A.支票

B.商业汇票

C.银行汇票

D.本票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商业汇票是指企业之间根据购销合同进行延期付款时所开具的反映债权、债务关系的票据。

11.具有一定格式,约定由债务人按期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并能够转让流通的债权、债务证书是()。

A.互换

B.股票

C.票据

D.期货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票据的概念。

12.甲银行与乙银行签订合约,合约规定:甲银行交付3万元给乙银行,6个月后可以按约定价格卖出300万份指定的货币市场基金给乙银行。这种交易是()交易。

A.现货

B.期货

C.期权

D.资本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对期权交易概念的理解。期权交易是一种协议,协议一方拥有在一定时期内以一定的价格买进或卖出某种资产的权利,协议的另一方面则承担在约定时期内卖出或买进这种资产的义务。

13.甲向乙借得10万元钱,双方约定年利率为4%,以单利方式5年后归还,则届时本金、利息之和为()万元。

A.2

B.11

C.12

D.12.17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单利条件下本息和的计算公式:Pt=P0×(1+it)=10×(1+4%×5)=12万元。

14.某公司向银行借款50万元,年利率为5%,以复利方式3年后归还,则届时该公司支付的利息为()万元。

A.57.88

B.57.5

C.7.88

D.52.5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复利条件下本息和为Pt=P0×(1+i)t=50×(1+5%)3=57.88万元,利息=57.88-50=7.88万元。

15.如果同期银行存款利率(名义利率)为5%,而物价上涨率为3%,那么实际利率为()。

A.—2%

B.2%

C.1.67%

D.8%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实际利率=名义利率-物价上涨率=5%-3%=2%。

16.在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中,决定利率水平的基本因素是()。

A.货币资金的供求关系

B.平均利润率

C.物价上涨率

D.国际金融市场利率

【正确答案】:B

金融管理体系论文 篇6

一、解释国际金融危机的主要观点评论

(一)主流观点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1孤立性解释。此类观点认为,国际金融危机由某些相对孤立现象和事件引起,比如,美国低利率政策与房地产泡沫、次级债券、评级制度、会计准则、金融监管、金融高管的贪婪等观点。

2联系性解释。此类观点认为,国际金融危机是国际经济形势演变的必然结果,比如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全球经济失衡等观点。

以上观点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对认识金融危机发挥不可或缺作用,但要找出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却力不从心。

(二)当前主流观点不能揭示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

1美国宏观货币政策并非主观性失误。也就是说,美国IT泡沫破灭后采取的低利率的政策并没有根本性错误。因为,现代货币政策的核心是稳定物价,现代国家的货币政策通过盯住物价和就业来调控经济,这也是现代货币经济学研究的最重要结果。美国的物价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保持了较低水平,失业率情况稳定。基于上述宏观经济现实和最先进经济研究结果的货币政策的推出,出现问题,不是某个机构和某个美联储主席的失误,而是全球化条件下的经济运行已经发生重大改变,以前的理论框架和政策框架已经难以适应全球化条件下现实经济的发展。

2金融监管不足与过度监管都会妨碍经济发展。美国和法德等国在国际监管方面的差异源于英美国家和欧陆国家深刻的思想传统差异。欧洲的所谓加强监管的政策根源于欧洲大陆相信精英主义、相信唯理理性的思想基础。英美自由主义的思想根深蒂固,它根源于这些国家深层文化中对政府的不信任,对民众力量的认同,它的思想基础是经验理性。两种思想基础的差异从欧洲大陆成文法和英美普通法的法系区别可以看见端倪。以后者为基础的经济思想相信市场、坚持自由市场观念;以前者为基础的经济思想相信制度构建的作用,看重实施监管手段。两种思想源流都是对世界的某种程度的认知,到底孰是孰非、孰优孰劣并没有明确的答案。一次金融危机不能说明哪种思想流派的胜利与失败,金融监管不严导致金融危机的判断并不全面。

3全球经济失衡不是危机的充分条件。全球经济失衡的观点,看到了巨额储蓄和巨额消费的差异,没有考虑经济全球化体系中,国际商品贸易体系的成功。而否定了国际商品贸易体系的有效性,也就否定了近年来全球化的积极成果。全球经济失衡的观点认为存在过度消费和过度储蓄,该观点忽视国际贸易体系所处的实体经济的发展,根源于真实的供给和需求。发展中国家积累财富进行再投资以实现经济上的赶超;发达国家发展平稳用消费来兑现全球化的红利。如果发展中国家以相对较低的收入大举消费、不进行积累,则难以在全球化阶段实现经济阶段的跨越。现代世界,确实存在消费与储蓄的不平衡,但是它是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参与全球贸易体系的结果,发展中国家储蓄与发达国家消费的失衡不是金融危机的充分条件。

4国际会计准则、评级制度和衍生工具只是起了推波助澜作用。会计准则是更加现代化的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也有可取之处,不能因危机而否定其价值,评级公司如果严格按照现代经济规则行事,则不应苛责。至于金融衍生交易的问题,全世界最好的数学家、金融工程专家和最好大学的经济学、金融学的博士,在从事相关的工作。衍生品交易的问题并不是单纯的产品或者套利模式的失败。金融杠杆的高低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

5评点:我们认为,国际金融危机是旧国际金融货币制度框架难以适应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危机是成长的代价。全球化在近代出现阶段性加速的特征,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科技革命和冷战格局的打破,使全球化出现全力加速,国际商品贸易在WTO框架下快速发展,旧的国际金融货币体系难以适应新的经济全球化条件。尤其是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发展已经落后于国际商品贸易体系的进展。全球化快速发展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滞后构成结构性矛盾,导致小的金融危机的频繁发生和本次重大国际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危机是人们认识全球化,适应新的经济社会形势变化所付出的代价。

全球化带来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全面和快速流动的背景下,国际商品贸易体系拥有几百年的实践积累、深厚的研究理论的支撑和运转有效的国际贸易磋商体系,而旧的货币金融体系在实践和理论方面全面落后,已经成为一个破旧的河堤,虽经不断修补已成悬河或堰塞湖,加之监管、评级等方面的漏洞,由次贷危机引发而终于导致溃坝效应——国际金融危机的广泛全面爆发。

事实证明,一个均衡的经济全球化体系是一个国际商品贸易和国际金融货币体系同时有效运转和均衡发展的体系,一方的问题必然导致全面的冲击。

二、国际商品贸易体系运转有效

我们认为,国际商品贸易体系的运转与全球化的进程相得益彰,国际商品贸易体系有效运转形成世界经济低通胀、低失业的稳健型快速增长。就像水流在完整顺畅的河道流动,并不断加深水槽的良性运转模式,不妨称之为“水渠效应”。

(一)国际商品贸易带动产生全球分工体系

历史上,经济的全球化大体可以分为这三个阶段,一是要素流通本国化,商品贸易国际化阶段,大概以20世纪中叶之前为主,因交通手段发展所限,尚没出现能源原料等的大规模国际流动:二是要素流通国际化,生产商品满足同类型国家需求阶段,体现为产业内贸易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以及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贸易,大概以20世纪80年代之前为主;三是要素流通全球化和商品流通全球化阶段,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参与到全球分工体系当中,一直持续到现在,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交通手段、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全球化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向前发展。

全球化以比较优势、要素优势为分工原则,以信息科技为技术手段,以资本全球流动为推动力,实现全球的资源配置与全球的生产分工体系。目前来看,这种分工体系的运转是有效的。它得以在全球配置资源,中国印度的人力资源、巴西澳大利亚俄罗斯的原燃料供应、美欧的资本与技术、美国的消费市场,形成庞大有效的循环体系。2000-2007年,世界商品出口平均年增长率达到5.5%,而同期的世界商品生产的增长率是3%,同期的世界GDP平

均增长率是3%。2005-2007年世界商品出口的增长率分别达到,6.5%、8.5%、6.0%。

(二)国际商品贸易体系的有效运转带来世界整体福利的增进

1过去八年来的经济呈现高增长、低通胀和低失业的特征。全球增长——2001年以来,世界经济增长呈现平稳较快发展态势,这八年间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长率接近3%;2003-2007年这五年的世界平均经济增长超过3.5%。低通胀——2001-2007年的全球经济的平均通胀水平维持在4%以下。世界重要经济体的通货膨胀率都较低:德国,的平均通胀率1.72%,美国的平均通胀率2.69%,英国的平均通胀率1.69%,中国的平均通胀率1.86%,只有俄国的通胀率因为体制性因素达到14%。低失业率水平——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失业率保持在较低水平,日本为4.67%,美国为5.19%,德国达到8.76%(因为保障制度问题,已属较低)。

2国家间收入差距缩小,大量人口脱贫。经济全球化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体现在国家之间和异国内部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对于国家内部的收入分配产生的影响存在争议,但是参与全球化的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是缩小了的,大量的新兴市场国家通过参与全球化生产,迅速积累经济实力,国内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大量的人口通过垒球生产体系,也获得从农业人口向工业人口转化的机会,提高了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提高了工业化的比率,增加了国民收入。即使在国家之内,收入差距的大小不足以说明全球化的贡献,因为人们的绝对收入水平因为经济全球化而得到提升。因此,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的总体福利。全球化参与程度低的是非洲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持续落后。

3国际商品贸易体系的相对成功得益于实践与理论的深厚积累。国际商品贸易体系的相对有效运转得益于数百年的现代国际贸易的实践和国际贸易理论的深厚积累和不断发展,经济学的鼻祖们像亚当斯密和李嘉图们对国际贸易已经做出全面阐述,之后的学者像赫柯歇尔、俄林,最近的克鲁格曼等因为在国际贸易理论方面的成果已经获取诺贝尔经济学奖。

三、国际金融货币体系滞后于全球化的整体进程

国际金融的流动性因为受到制度性障碍和客观现实的约束,会在某些领域堆积泡沫形成悬河又类似孤岛,威胁实体经济的安全,不妨称之为孤岛效应。

(一)成因

1虚拟经济本身的滞后性。人类的贸易,从物物交易开始,后来有了货币中介;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诞生是有先后顺序。国际金融市场和国际货币体系是国际贸易的产物,人类对二者之间的认识也是有时间先后和程度上的差异。二战之后,1972年布雷斯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前,各国实行固定汇率制,国际货币体系的研究重点在于,国际收支平衡。1973年开始实施浮动汇率机制之后,人们开始关注汇率的形成机制。现代国际金融体系和现代国际货币体系尚处于发展中,认识与研究也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人们对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的粗浅认识导致国际金融货币制度的粗糙与不健全,最终国际金融货币体系难以适应由技术突破和制度变革带来的全球化的迅猛发展。

2制度安排的不完备。第一,各国金融货币制度的不同一性。各国存在不同的汇率制度(管理浮动、自由浮动,订住浮动、单一浮动、联合浮动)、不同的资本项目开放、不同的货币政策工具和不同的财政健康状况。导致国际金融与货币政策协调的巨大难度;第二,浮动汇率制的问题。汇率作为一种国际比价,它的波动太大涉及全球范围和跨国界的资源调整,给实体经济带来的成本太高。政府对汇率的干预一方面是稳定汇率市场,调整过度波动,另一方面也可能通过干预外汇市场获取贸易利益。第三,国际货币政策协调机构的问题,国际贸易体系的运转良好,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世界贸易组织为代表的多边贸易体系的成功。而国际金融货币领域缺乏这样的多边组织。IMF作为全球货币政策协调机构,其资金来源于成员的认缴份额,在金融稳定已经成为全球公共物品的情况下,IMF却采取了类似股份公司的组织结构和决策机制。第四,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问题。美元是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存在特里芬难题,储备货币为主权货币,在提供流动性和保持货币价值方面存在不同一性。欧元的问题是,作为超主权货币,在没有统一的财政政策情况下,欧元难以发挥关键作用。第五,国际金融监管的缺失。金融领域通常被看作私人部门,然而金融部门的影响却是全世界的,理念上的差异导致监管的缺失。

3世界经济的不平等。全球化对缩小国家之间收入差距有贡献,但是发达国家、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社会发展差距,经济实力极其不对等,资金实力的不对等、人才经验的不对等、科技实力的不对等、信息手段的不对等。同贸易体系可以充分利用禀赋差异来促进福利增进的逻辑不同,国际金融与货币体系的运转需要更平等的世界,包括人才、经验、制度、财富之间的更大平等,而不平等会形成国际间流动性的流转不畅,好比水流在高低不平的河床,很容易导致国际流动性的淤积、溢出或不足。从这个角度讲,现代国际经济的深层次问题是国家间收入不平等,这只能依靠全球化的发展来解决。

4其他技术层面的因素也会导致国际金融市场风险的累积。如,国际投资组合中的“家乡偏好”问题。很多研究表明,“家乡偏好”会导致资产配置组合中,本国的资产会占据更高的比例,从而导致国内金融泡沫。非贸易品的问题,非贸易品的存在会使国内的利率政策与国际汇率变动产生复杂的关系,等等。

(二)滞后性的表现

国际金融货币制度体系的不完备极易形成国际流动性的悬河、堰塞湖,国际流动性很容易在某个领域,形成淤积,堆积泡沫。因为国际资金的流动缺乏有效的渠道和监管。

1国际金融危机频频爆发。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人们还记忆犹新。之前的危机也频频,1987年美国发生黑色星期一事件,股票市场罕见暴跌,跌幅超过22%;1989年的美国储贷危机;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

2资产价格虚高。国内的资本资产价格虚涨。美国的房地产价格从2000年以后,出现全面快速上涨。到2005年初的四年累计涨幅已经高达50%以上,此前50多年,美国的平均房价涨幅却仅为6%左右。2007年以来,国际石油和其他大宗物品出现价格泡沫。泡沫的破灭带来了溃坝效应,严重冲击世界实体经济,最严重的这次引发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二战以来的发达国家最大规模的经济衰退。

3大宗物品的暴涨暴跌。国际原油的价格从2007年初开始,由55美金左右一直涨到2008年

7月份的150美金左右,涨幅高达254%。继而又从最高峰直线跳水,到2009年初已经跌到40美金以下。国际市场的大宗物品的价格同样经历暴涨暴跌的经历,大批的套保资金损失惨重。

(三)为什么本次危机从美国爆发

美国的GDP占世界的20%左右,国际贸易总量稳居世界之首,强大的经济、科技、军事能力都具有全球影响力。2007年,美国的进口量达到2020.4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出口量1162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

美国主导了全球化的进程,互联网科技,大规模的制造业、服务业外包。自由贸易、比较成本的经济理念。美元是全球储备货币,美国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大股东。也就说,美国在经济全球化中起主导地位,参与程度最深,受全球化影响的程度最深,全球化的制度与进程产生结构性矛盾时,受影响最大的是美国。金融海啸的策源地是主导全球化的美国,正说明了国际金融危机是全球化发展的危机,是全球化成长过程的危机。

四、对策

(一)发展全球化、加强全球化研究

1经济全球化发展中的问题要靠发展全球化来解凑。国际危机要通过遏制全球化发展来解决,是本末倒置。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就是这样一种开历史倒车的举动。目前的交通通讯条件、信息科技水平已不可能使人们回到闭关锁国的小国寡民时代。贸易保护主义以短暂的国内利益,损害本国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国际社会的福利而得不偿失。因此,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成为当前和今后促进世界经济体系良性运转的必要条件。当然,全球化也有负面影响,危机传播的范围和速度的加快也是全球化的作用,因此更需强调发展健康的全球化。

2加强对全球化及其影响的全面研究。全球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全球化对各国经济与政策制定产生深刻变化。随着全球化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向前发展,以前的理论基础已经发生动摇。研究的进展不能适应全球化的发展。现代经济学研究还停留在国内经济和开放经济的研究阶段,而没有一个全球生产的研究视角。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已经对经济学研究中的技术、偏好、政府政策规则和各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产生深刻影响,而这些设定在理论研究中已经数十年没有变化。一个最方便可行也是最必要的开始是,研究全球化给消费者、企业和政府的预算约束带来的变化。

(二)加强经济全球化的制度建设

1正确认识金融活动的公共性。金融部门是私人部门,但是各国对金融系统的大规模注资表明,金融活动具有强大的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的鲜明特征,往往会导致市场失灵。因而金融稳定是政府需要提供的公共物品,全球金融稳定,是需要世界各国通力合作,共同应对的挑战,就像气候一样的全球公共物品,需要世界各国合力提供。

2完善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对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对冲基金、衍生工具实行全面地监管,对国际大宗物品的价格波动予以重要关注。但是不要夸大监管的威力、低估市场的修正作用。

3促进国际储备体系的多元化。根据贸易规模,来确定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包括美元、欧元、日元、人民币等贸易大国和其他世界重要经济体的货币。甚至可以先期研究探讨成立超主权储备货币的可能性。

4建立稳定的国际货币政策磋商机制。国际贸易和WTO的经验表明,一个稳定的协商机制在主导世界经济秩序方面会发挥突出作用。G20峰会临时扮演了国际货币金融政策的协商会议。但是国际金融货币领域依然缺乏一个稳定的政策措施机制、机构和固定场所。

5加强双边、地区多边、国际多边的货币政策协调。首先,要加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作用,根据经济实力和贸易份额提升发展中国家决策权,甚至借鉴联合国其他经济组织的经验,使之能够更多发挥提供全球公共物品的作用。其次,加强双边的货币政策协调,最大贸易伙伴之间,相互影响较大的经济体之间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货币政策协调机制。再次,发挥地区金融货币政策协调机构的作用,可以在当前的区域经济组织的基础上,增设货币政策协调机购,如东盟、拉美经济联盟等重要区域性发展中国家机构。发挥各地区发展银行的作用。

(三)促进世界平衡发展

一个平衡的国内经济是中等收入居民占大多数的经济,同样一个平衡的世界经济是中等收入国家占大多数的世界。然而长期以来,世界格局是少数富国和大多数穷国并存的世界,以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经济成功,以及中、印、俄、巴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使拥有庞大人口的国家正朝着中等收入国家的方向迈进,这是全球化带来的一个积极变化。

援助不发达国家。欧美发达国家在与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交往时,往往患得患失,进退失据。常常在贸易与投资中附加政治条件,要求落后国家先要政治进步,后而发展经济。实际上各国发展的经验表明,并不是所谓西方式政治体制就会导致经济发展,西方式的援助会导致这些国家匆忙的改革不能适应当地的社会经济现实状况,经济得不到发展,政治更加腐败,社会冲突加剧,社会动荡进一步把经济拖入泥潭,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圈。而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中国式的经验会证明,首先从经济发展取得突破口,经济发展带动民智开化,促进政治进步,密切国际联系,社会结构趋于稳定,又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圈。因此讲,经济发展会促进政治文明的进步,二者之间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单纯附加政治条件的援助是基于发达国家的傲慢与偏见,漠视这种关系,一意孤行的结果。

(四)加快我国参与金融全球化体系建设的步伐

平衡的全球化是商品贸易和国际金融的双重全球化,我国的国际贸易规模已经跃居世界前三位,然而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份额却只有4%,在国际金融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与我国的国际贸易与吸引外资规模不相匹配。中国是世界的重要成员,像金融稳定这样的全球公共物品的提供,中国的责任与权利都应该有与国际地位、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承担与接受。

金融管理体系论文 篇7

一、甘肃农村金融深化模式的选择

农村金融深化程度是反映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农村金融深化的模式一般有两种:一是需求跟进型,二是供给导向型。

需求型金融深化发展模式突出经济对金融发展的决定作用,认为现代金融机构的建立、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形成以及金融服务提供的水平和数量是由真实经济对金融的需求决定的。金融供给会随着经济需求的变化而自动调节。事实上,受到利率管制以及市场机制内在缺陷等因素的制约,在甘肃农村的现实中,金融供给不可能随着甘肃农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而自动调节,考虑到甘肃农村的现实情况,需求导向型的金融深化发展模式不适用于甘肃农村。供给导向型金融深化发展模式是指金融机构的创建,金融资产、负债以及相关金融服务的供给超前于经济发展对金融的需求,即通过金融的超前发展引导经济增长的方式和过程。在供给导向型的金融深化发展模式下,初始发展阶段的金融机构承担较大的经营风险,主要体现在:其一,政府直接创办金融机构,并给予更多优惠政策;其二,私人经营的金融机构受到政府直接或间接的补贴。考虑到甘肃农村金融市场的现实状况,在落后的甘肃农村地区,小农为主题的自然经济色彩仍然浓重,大的商业银行在甘肃农村地区发展规模经济受限,进入热情不高。因此落后的甘肃农村地区更加适合“供给优先”的金融深化推进模式。

二、促进金融深化,重构甘肃农村金融体系的具体举措

重构农村金融体系,涉及到农村金融机构的新建和对原有金融机构的整合及功能调整,涉及甘肃金融业的未来发展目标及金融结构调整,它是对现有农村金融组织形式和组织制度的一种创新。

(一)适度开放农村金融市场准入

培育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机制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严格监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和外资,鼓励各种经济主体积极兴办直接为“三农”服务或者商业取向的多种所有制的金融组织。例如,继续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按照行业种类或经济区域拆分国有商业银行,形成众多具有行业特点或地域特点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区域性商业银行和地方性商业银行。此外,为了适应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对农村金融服务提出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客观需求,还应逐步建立起能够为农村经济主体提供不同类型金融服务的农村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如农村证券经纪公司、农村信托投资公司、农村投资咨询公司、农村租赁公司、农村抵押担保公司等。

(二)形成“三金”支持“三农”的合力

1、政策性金融为主导

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结构性失衡,表现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产业发展不平衡等三个方面,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了弱势地区、弱势产业和弱势群体的产生和不断扩大。要从金融上解决结构性不平衡,就应该发展弱势金融体系。比较起来,甘肃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还显得力量单薄,职能单一,支农的功能有限且日益弱化。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突出农发行“政策性”银行的竞争优势。逐步把农发行办成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农村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重点支持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和产业化经营,农村扶贫和中甘肃开发的农业政策性银行。第二,由农发行统一代理支农资金的结算和拨付。为了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有必要整合各部门管理的支农资金。可考虑将整合后的部分支农资金归口农发行管理,作为农发行信贷支农资金的重要来源,由农发行代理支农资金的结算与拨付,增强农发行的支农主导作用,加强对支农资金的监管。

2、商业性金融为辅

(1) 坚持农信社“支农”定位。甘肃农村金融供给单一化,作为农村金融主体的农村信用社“小马”难拉“三农大车”。目前甘肃农村金融建设还比较薄弱,表现为渠道少,主要依靠农村信用社。然而现阶段,农信社从体制到机制还没有理顺,服务三农明显力不从心。同时农村信用社单打独斗,又使农村金融市场缺乏竞争,农民及农村企业融资渠道狭窄,阻碍了农村经济的正常发展。农村信用社半商业性、半政策性的传统经营模式,导致农信社产权不明晰,定位不明确,农户服务体系极其匾乏。作为农村资金流动的垄断者和投融资活动的主渠道,农信社支农主体地位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改革农信社,坚持农信社在支农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可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 发挥农业银行作用。农业银行撤并农村经营网点,贷款业务及服务重点脱离农村地区及农业领域。在农村贷款业务运行成本高、经营风险高、回报率低的条件下,朝着商业化经营方向改革的中国农业银行出于防范风险和提高经营效益的考虑,已经大规模撤离甘肃农村地区,贷款权限纷纷上收。 (3) 鼓励其他商业银行参与。商业银行因其性质目前虽然不可能成为农村金融体系的主力军,但仍然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商业性金融在农村金融体制中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调整现有分支机构,应该根据农村金融市场的发育状况,在保留一定网点机构的基础上,通过增设机构并重点加强机构内部建设,增加业务种类,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

3. 开放民间金融

民间金融存在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能够增加农村金融供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中小企业、农民贷款难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够打破农村金融市场垄断格局,通过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的竞争来促进农村正规金融组织不断深化改革,改进服务质量,使农村金融市场真正按照市场经济机制运行。

(l) 适当放宽民间金融管制。长期以来,甘肃农村金融在供需上的矛盾,使某些民间金融组织孕育而生。据统计,农户借款行为的6 0.9 6%是与民间放贷主体之间发生的,农户放款行为的93.95%是在亲戚、邻居和朋友之间进行的,其余的部分是在农村企业、农村合作基金会、农村基层机构等之间发生的 (分别占2.2%、1.65%、0.55%) ,其他关系人所占比例为1.65%。作为甘肃农村金融的重要补充,民间农村金融的产生尽管存在诸多弊端,但其在满足多样化的农村资金需求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因此,对待农村金融,应根据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适当放开金融管制,让民间金融合法地浮出“水面”,允许民间资本依照一定的规则 (门槛不宜太高) 自由进入和退出某些风险易控的民间金融组织 (如农村合作基金会) ,并在逐步完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的前提下,赋予民间金融与现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开展平等竞争的“国民待遇”。 (2) 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农村民间金融的合法化,意味着其必须纳入国家金融监管体系。而目前体制内金融制度实行低利率管制,这又与民间金融的灵活性是相矛盾的。要解决上述矛盾,就必须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允许农村民间金融组织的存贷款利率在国家规定的基准利率的一定区间内自由浮动。 (3) 依法引导和规范民间金融经营行为。目前由于民间借贷基本处于地下状态,央行对其很难有效监管,完全放任自流,潜在的风险较大。但若对其硬性禁止,不仅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而且也不可能将其“斩草除根”。正确对待农村民间金融组织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其一,应该允许农村合作基金会这类相对规范的民间金融组织形式继续存在,并放宽民间资本进入中小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限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疏通区域金融的“微循环”脉络,引导地下状态的民间信贷浮出水面;其二,尽快完善农村合作基金会的治理规范、风险管理制度、竞争规则以及监管办法,以便按照合乎国际惯例的治理机制复兴农村合作计划。

4、发展其他金融。

在其他金融形式中,邮政储蓄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农村邮政储蓄发展迅速,邮政储蓄存款在农村金融机构存款中的占比越来越高,已成为农村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邮政储蓄在农村快速发展,主要在于邮政储蓄在农村具有以下优势:一是地域优势。一方面农村邮政部门网点多面积广,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为提高经营效益,纷纷撤离或撤并县、乡镇级营业机构,这为农村邮政储蓄拓展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农村邮政储蓄业务快速发展提供地域条件。二是政策优势。国家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推进新农村建设,必将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同时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机构收缩基层营业网点,这都给农村邮政储蓄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王天德、王有龙:《关于重新构建县域金融服务体系的思考》[J], 金融参考, 200 (56) 。

金融管理体系论文 篇8

(1) 1983年, 工商银行作为国有商业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分离出来, 实现了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分离, 从而使人民银行集金融监管、货币政策、商业银行职能于一身的金融管理体制宣告结束, 现代金融监管模式初步成形。当时, 人民银行作为超级中央银行既负责货币政策制定又负责对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进行监督。这时的专业银行虽然对银行经营业务有较严格的分工, 但并不反对银行分支机构办理附属信托公司, 并在事实上成为一种混业经营模式。1984~1993年, 混业经营、混业监管的特征十分突出。

(2) 20世纪90年代, 随着金融衍生产品的不断增加, 以及资本市场和保险业的迅速发展, 1992年10月26日中国证监会成立;1998年11月18日, 中国保监会成立, 进一步把对证券、保险市场的监管职能从人民银行剥离出来;2003年初银监会的成立, 使中国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框架最终完成, 由此形成了我国“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体制。

由于我国的金融监管机构成立时间短, 监管经验少, 对市场的风险控制能力较差, 监管仍处于事后监管, 不能实现超前性和预警性, 监管机构仍处于被动应付的地位。在分业体制下, 监管部门之间各自为政, 协调性较差, 容易造成相互间的争夺控制权或责任推诿, 在监管中出现重复监管或监管真空。针对监管体制中存在的缺陷, 在金融监管改革过程中, 应首先建立金融监管的合作制度, 使三大监管机构在各自独立行使监管职能的同时, 有效地协调彼此之间的权责, 提高监管质量和效率。其次, 强调金融机构内控制度建设, 加大对金融机构创新业务内控制度的检查监督力度, 督促金融机构完善创新业务的操作制度, 防止金融创新的衍生风险。

2 建立与完善金融风险预警机制, 构建一套全面的监管信息系统

考虑到一些金融市场不够发达国家的情况, 巴塞尔委员会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议。这些建议中有一点特别值得注意, 即在金融市场不够发达的国家, 由于市场约束作用微弱, 公开信息披露并不能促进市场监督发挥作用。因此, 监管当局应建立一套全面的监管信息系统, 以弥补公开信息披露的不足。

(1) 应建立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和真实性责任追究制度。为确保监管数据真实可靠, 金融机构必须按要求报送有关报表、报告, 对于要求披露的信息, 必须按要求披露。主要签字负责人对有关报告、报表以及其他信息的真实性负责, 发现虚假行为, 要追究签字负责人责任。

(2) 加强对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业务创新的监控, 建立一套科学的金融风险识别、预警和评估方法体系。实现对金融风险的动态分析和综合评估, 及早向金融机构发出风险预警信号, 确定动态观察指标, 提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预备方案, 及早采取防范和控制措施。此外, 还应把握好监管的力度, 避免抑制银行的制度创新。

(3) 加快金融监管信息系统的网络化建设。一是要加快各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监管信息的网络化建设, 实现系统内部业务发展与监管信息同步反馈;二是加快监管当局的监管信息网络化建设, 改善信息传递方式和速度, 创造条件实现监管部门与监管对象业务系统的信息联网, 使金融机构的原始信息真实反映到监管部门, 增强信息的透明度和准确性, 以动态观察与分析监管对象经营活动的合规性和风险情况;三是加快监管当局之间的监管信息网络建设, 以实现金融监管信息共享, 降低成本, 提高效率。

3 学习国外立法经验, 改进风险监管法规, 切实提高立法质量

我国的金融监管立法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实践的发展, 需要立法机关和相关的监管部门共同努力, 加快立法进程。以银行业监管为例, 未来一段时间应在政策性银行和邮政储蓄机构、信托业和融资租赁业、不良资产处置、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存款保险等方面推动中国的银行业监管立法。在立法过程中, 应进一步加强规划性, 增强系统性, 提高针对性, 强化操作性, 切实提高立法质量。我们应当重视借鉴国际银行业监管的良好实践, 采用国际最佳做法, 充分利用国际社会的银行监管和立法经验, 加强和改善我国银行业的信用风险管理、利率风险管理、流动性风险管理和操作风险管理。同时, 我们应从保护广大投资者利益出发, 加强我国的信息披露制度, 保证监管部门对金融市场实行统一管理和有效监督, 创造一个真正公开、公平、公正、安全的金融市场。

(1) 实行功能性监管。功能性监管是指中央银行同其他功能监管者 (包括证券交易委员会、商品交易委员会等) 相互配合, 共同识别单个金融实体的风险以及整个金融持股公司的整体风险。同时着力提高金融监管的专业化水平;加强银行、证券、保险三大监管机构之间的沟通, 健全协调机制;以银监会作为金融集团的主要监管机构或监管协调机构, 负责集团整体的资本充足比率监管, 并确保信息在各监管机构之间的及时交流和有效沟通。

功能性监管有两大优势:首先, 在分业监管条件下, 金融监管机构各自为政, 相互之间的协调、沟通比较困难, 监管效率不高, 监管成本增加,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变化, 金融监管机构一体化 (即统一监管) 应比分业监管更为有效。其次, 金融机构的混业经营现象已经越来越普遍、甚至成为一种趋势, 尤其是通过并购产生了众多的金融集团, 在这种背景下, 建立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能够全面覆盖各类金融机构, 堵住金融监管漏洞。

(2) 牢固树立发展、稳定、创新的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保险监管理念逐步成熟。坚持以监管促发展, 通过监管促进金融业的健康发展, 进而支持经济的稳步发展;坚持以监管保稳定, 通过监管确保金融业稳定、公众稳定、社会稳定和国家稳定, 确保公众利益不受损害;坚持以监管促创新, 在监管工作中积极支持金融业开拓创新, 促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金融企业机制的建立。通过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 深化了对保险的功能和作用以及保险业的发展阶段、自主创新、市场调控、和谐发展等方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 着力提高引领发展和防范风险两个能力, 把加快发展作为保险业的第一要务, 把风险防范作为保险业的生命线;注重运用市场和政府两种力量, 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又加强政府的推动和调控;坚持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为保险业发展的方向, 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保险需求作为保险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保险业发展道路。

(3) 建设一支监管专业队伍, 在明确责任分工, 提高监管效率的同时, 防止监管的真空。科学发展战略, 无法实现银行信息资产风险监管的综合方法, 以及对人类与网络两个世界一体化的监管体系的运营和维系, 也无法研究信息资产风险价值化体系、信息资产风险监管标准体系和信息资产风险监管法规体系。没有专门的信息资产监管专业机构, 就不可能实现信息资产风险监管计划、管理和监控, 就不可能实现实时掌控银行信息化系统的运行情况和各种风险情况。随着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和相互交叉, 在实施分业监管的条件下, 为最大程度避免监管的重叠与真空, 有效防止金融风险的相互传染和扩散, 各监管部门之间以及监管部门与中央银行之间, 必须加强协调配合和信息共享, 特别是要提前向有关部门进行预警和提示, 并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协助, 必要时要集体做出决定和采取联合行动。

摘要:温家宝总理曾经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要切实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 健全监管协调机制, 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维护国家金融稳定和安全。就如何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 促进我国金融安全, 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论金融风险管理体系 篇9

金融风险是伴随着金融活动而产生的, 主要是指资本市场当中的参与者在金融活动中对其资产和收入不确定性的显现, 如资产或债务、未来收益等价值的不确定性或波动性。[1]

相应的, 金融风险管理就是营利性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衡量和控制风险及回报之间的得失。金融风险管理任务之一就是对发生这种波动的可能性及其程度的大小作出有效判断。

2 金融风险管理体系的内涵

通常情况下, 我们所谓的风险管理体系, 就是要针对不同的风险类型建立一系列有效的机制和手段, 通过手段的调节, 对市场进行引导, 以达到调控市场的目的。面对复杂而难以掌控的金融市场, 投资者的行为和目的迥异, 难以进行追索, 很难监控和把握投资者的投资行为。而一个好的金融风险管理体系就是要在保证自身运行稳定的前提下, 引导市场, 在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基础上, 达到控制风险和引导市场的效果。

3 金融风险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不断深入, 我国金融市场所面临的金融风险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 金融风险管理日趋重要。金融风险给金融市场、国家经济甚至国家安全带来的极大消极影响, 在国际上, 许多金融机构和组织、大型企业、各国政府及金融监管部门都在积极探求金融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技术———金融风险管理体系, 来对金融风险实施有效识别、精确度量和严格控制。

4 金融风险体系的管理建立步骤

4. 1 确立金融风险管理的目标

4. 1. 1 金融风险管理的目标

金融风险管理的目标是指以最小的风险管理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 从而实现经济单位价值最大化。

近代风险学者克莱蒙认为, 风险管理的目标是保存组织生存的能力, 并对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 以保护公司的人力与物力, 保障企业的综合盈利能力。海灵顿 ( Harrington) 认为, 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通过风险成本最小化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2]

4. 1. 2 金融风险管理目标包括的方面

( 1) 企业与组织及成员的生存和发展。这可谓是金融风险管理的基本目标。风险管理方案应使企业和组织能够在面临损失的情况时得到持续发展, 在面对意外事件和风险的情况下能够维持生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意味着通过金融风险管理的运行, 能够使个人、家庭、经济单位乃至社会免遭风险损失的重创。

( 2) 保证企业经营恢复正常运转。风险事故的发生会给人们带来程度不同的打击和损失, 进一步影响或打破企业的常规状态和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 甚至可能会使组织陷于绝境。实施风险管理能够有助于企业快速回归正常运营。同时, 使其尽快回到损失前的水平, 并使企业尽快实现收益稳定增长。

( 3) 缓解消极情绪, 提供安全保障。风险事故的发生一方面会导致物质损失, 另一方面也会给人们带来严重的消极情绪。因此, 通过心理引导, 消减人们因意外灾害事故导致的心理压力, 也是金融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

4. 2 金融风险评价

金融风险评价是指包括对金融风险识别、金融风险衡量、选择各种处置风险的工具以及金融风险管理对策等各个方面进行评估。

4. 2. 1 金融风险识别

金融风险识别是指在进行了实地考察研究的基础上, 运用各种方法对隐性及显性风险进行系统的区分和进行综合的分析研究。

4. 2. 2 金融风险衡量

这是指对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或程度、风险范围进行预判和估计, 并对不同程度的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其影响进行定量分析。

4. 2. 3 金融风险管理对策的选择

这是指在前面两个阶段的基础上, 根据金融风险管理的目标, 优化配置各种金融风险管理的工具, 并针对性地提出建议。这是金融风险评价的必经之路。

4. 2. 4 风险评估方法

( 1) 本量利分析法。本量利分析法, 全称为产量成本利润分析, 也叫盈亏平衡分析或保本分析, 指分析有关产品的产销数量、销售价格、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等因素与利润之间的相互关系, 引导企业选择以最小的成本生产最多产品并使企业获得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经营决策。[3]

由此推算企业应该达到什么样的产量水平才可以弥补企业的总成本, 即, 盈亏相抵。这就是盈亏临界点分析。用公式可表示为: BE = FC/ ( SP - VC) 。其中, BE表示盈亏临界点的业务量; FC表示固定成本; SP表示单位产品售价; VC表示单位产品变动成本。企业业务量如低于此点, 就发生亏损; 反之, 则获得盈利。

盈亏临界点作业率, 该指标说明企业要实现盈利所要求的最低作业水平。其公式: 盈亏临界点作业率 = 盈亏临界点的业务量/正常开工的业务量

安全边际: 指实际或预计的销售业务量与保本业务量的差量。经济含义是指表明销售量下降多少企业仍不致亏损。公式如下:

安全生产业务量 = 预计业务量 - 盈亏临界点业务量

安全边际率 = ( 安全边际/实际业务量) ×100%

销售边际率 = 销售利润/销售收入 = 安全边际率* 贡献毛益率

表明只有安全边际部分 ( 即超出盈亏临界点的业务量) 的贡献毛益率才构成为企业的利润。

( 2) 敏感性分析法。敏感性分析法是指从许多不确定性因素中找出对投资项目效益指标有重大影响的敏感性因素, 并分析估算其对项目效益指标的影响程度和敏感性程度, 进而判断项目承担风险能力的一种不确定性研究方法。

1确定敏感性分析指标。敏感性分析的对象是具体的技术方案及其反映的经济效益。故方案的一些经济效益评估指标, 如: 净现值、投资收益率、投资回收期等都可作为敏感性分析指标。2计算该技术方案的目标值。一般将在常规状态下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数值作为目标值。3选取不确定因素。在进行敏感性分析时, 应根据实际情况, 选取方案中变动可能性较大、并对效益目标值产生较大影响的因素。例如: 产量规模变动、产品售价变动、投资额变化等。[4]4计算不确定因素变动时对分析指标的影响程度。完成单因素敏感性分析时, 则要保证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 变动其中一个不确定因素。以此类推, 以此求出每个不确定因素本身对方案效益指标目标值的影响程度。5找出敏感因素, 积极分析和应对, 以提高技术方案的抗风险的能力。

4. 3 风险控制

金融风险的控制和处置是解决金融风险的方法和途径。现如今, 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深入, 我们应当积极借鉴金融风险管理的国际先进经验以及新巴塞尔协议的范式与标准为指导, 在我国金融界推行金融风险管理八项措施:

( 1) 风险预估及控制: 金融机构要预判短期借进、长期贷出的风险, 面对突发事件要有及时有效的解决方案。

( 2) 套现能力: 在资金不亏损的前提下, 金融机构必须保持或增加其将资产转为现金的能力。

( 3) 分散化: 金融机构应重视资金来源、贷款和投资种类多样化, 防止过分依赖单一资金来源或投资种类。

( 4) 经营控制: 金融机构要对所进行的风险交易操作需要严格的控制, 及时注销信誉极低合作对象的交易, 将损失降到最低。

( 5) 透明度: 金融机构要通过交流和公示规避自担风险, 建立投资者的信任和信心。

( 6) 资产质量: 充足和高质量的资本准备将会提升其收益水平, 同时应保证资本的充实度, 以应对未知的风险。

( 7) 金融信息化: 这是金融发展大势所趋, 金融机构通过金融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深入来降低交易成本, 加快金融创新。

( 8) 金融技术的知识产权: 政府和金融机构应注意保护金融技术知识产权, 增加资金投入和科技研发力度, 以保证金融安全。

5 结 论

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同样地, 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金融风险管理体系也需要不断进行修正和改进。我们也应该以一种理性的心态看待其建立。不同于其他体系的建设, 金融风险管理体系需要不断进行经验的积累, 才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总而言之, 一切衡量风险的指标都只是辅助风险控制的方法, 而真正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 还要依赖于对于风险以及整个市场的研究和了解, 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效控制市场波动, 维持整个体系的稳定。

摘要:当下中国经济水平进入飞速发展的阶段, 我国金融市场也同样出现了很多新的机遇与挑战, 金融风险管理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相应的金融风险管理体系也应得到进一步的了解和重视。本文通过论述金融风险管理的内涵, 金融风险管理体系的内涵及其必要性, 并系统地介绍了建立金融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步骤等。

关键词:金融风险,金融风险管理体系,建立步骤

参考文献

[1]史春魁.金融风险管理理论论述[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汉文综介版) , 2007 (3) .

[2] (美) Scott E.Harrington, Gregory R.Niehaus.风险管理与保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3]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货币金融学[M].9版.郑艳文, 荆国勇,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金融危机下的金融企业管理 篇10

一、金融危机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有着深远的影响。金融危机影响最直接的是出口。就出口国家来看, 中国对美国出口下降最为明显。中国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 金融危机造成的损失相当于全球每年GDP的7倍, 金融危机对经济实体的影响已显然易见, 世纪经济下滑已不可避免。

金融危机的发生, 对于每个人的影响不尽相同, 但有一点毋庸置疑, 就是金融危机使人民越来越失去安全感。人民开始怀疑国家的路线、政府的决策能力, 以及国家和政府对付危机的能力。金融危机影响国家的通过膨胀, 导致货币的购买力下降, 企业倒闭, 人们失去了自食其力的依靠, 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对于人们的心理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金融危机下金融企业管理方法改进

针对金融企业的风险管理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比如内部环境的混乱, 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不稳定性, 企业管理人员的品行、操守、价值观、素质及能力, 企业各项管理制度、信息沟通体系等都存在着大大小小的问题。再之, 风险管理目标还不明确, 有些企业只注重目前业务风险, 而忽略长期战略风险管理。良好的管理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 风险管理技术需要实时创新和进步。所以根据问题, 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策略。

1.实现金融经济管理的观念及时更新

一个企业的观念就是一个企业的思想, 思想对了, 方向对了, 当然发展就会朝着前进的方向。所以更新观念是相当重要的, 特别是高管层的观念。高层的管理理念对于营造良好的企业内部管理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学、有效、全局性的管理理念是金融企业在制定经济管理目标和管理方针是必不可少的经济管理对于现代金融企业管理工作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它工作影响面大、涉及面广泛, 所以要切实更新管理观念, 实践新型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2.控制金融企业内部环境

控制金融企业内部环境的第一步就是建立良好的金融行业内部控制环境。内部控制环境一般需要做好金融企业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和金融企业管理人员培训, 金融企业经营效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具体的可以从增强他们的风险意识, 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应对风险的能力, 同时建立金融企业风险应对策略和措施, 形成完备的风险管理体系, 其次塑造风险管理文化, 通过各种途径将风险管理理念传递给每一个交易人员, 内化成业者素养呵呵观工作习惯, 进一步形成敏感的感知风险能力。最后切实加强风险管理机构监督。

3.创新金融企业的经营策略

金融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策略就是创新其经营策略, 在保证企业盈利或者不亏损的前提下, 提高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金融企业必须通过研究和实践探索出满足金融企业在金融危机下生存的的组织结构、营销观念和管理方式, 保证企业在金融危机下依然能够存活, 通过改变企业的经营策略, 实现金融危机对企业影响的软着陆, 让企业平稳健康度过金融问卷。金融企业通过改变经营理念, 增加金融企业产品的附加值, 有效提高企业的生产理念。

4.注重“协同”效应, 提高金融企业资源的掌控能力

在目前全球一体化的超流下, 金融企业不能像以前那样封闭、孤军奋战的状态, 更多的是产业群, 价值链的集体参与竞争, 共同发展。“协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外部之间协同, 二是内部自身协同, 三是内部、外部高度协同。只有这三个方面全部协同良好, 充分发挥企业的各种资源优势, 才能有效保证金融企业在金融危机中立于不败之地。

5.金融企业勇担责任

金融企业是流淌在国民经济躯体中血液。在金融危机这个大魔头面前, 金融企业不能逃避, 也不能退后, 唯一的路子就是勇担责任, 积极应对。因为金融企业不像其他一般企业, 它不仅要维持就业稳定的同时, 更要推动经济平稳增长。通过风险管理和优质产品设计, 降低经济的波动幅度。从而有效地抵御风险, 降低金融危机给社会、企业、大众带来的危害。

6.注重金融企业文化建设

文化是一个社会的灵魂。当然良好的、先进的、积极的企业文化必将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对于员工一视同仁, 加强人本管理, 每个人都有被尊重的权利, 让员工自尊心得到满足, 从而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再之, 金融企业都有自己的一套管理制度,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 企业应该高要求、严标准管理自己的员工, 让良好的行为形成一种习惯。最后, 需要激励员工的团队精神, 员工要和企业心在一起, 员工和员工之间更要凝结成一股绳。

金融危机导致许多企业破产倒闭, 对国民经济影响很大, 而金融企业是最容易受到影响的, 在经济危机下, 金融企业如何通过改善自己的管理, 减少金融危机的冲击, 这是金融企业应对金融危机和金融之后企业重整旗鼓的关键, 这也是金融管理研究的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黄彦平, 孙正平.化解金融风险的几点建议[J].山西财税, 2002, (11) :22-23.

[2]李慧.强化新形势下金融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J].上海会计, 1995, (2) :35-37.

[3]王秀芳, 王秀萍.如何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J].甘肃科技纵横, 2005, (2) :58.

[4]刘军, 李常洪, 曹利军.金融企业风险统计预警系统研究[J].统计研究, 2007, (4) :86-91.

金融与财富管理 篇11

财富的内涵十分丰富,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统一定义。广义的财富可以理解为凡是能给拥有者带来效用的所有有形或无形的东西(对应于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钱、债券、股票等金融资产是财富,一个人的学识、能力、健康及人脉资源等也是财富。财富是一个外延十分宽泛的概念。财富可分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两大类,物质财富大多是有形的,可分为自然财富(如金、银、石油及矿产等自然界存在的物品)和劳动财富(人类通过劳动创造的各类产品,如汽车、房屋、衣服及食品等);精神财富多是无形的,但有的可用货币衡量(如商标、知识产权及肖像权等),有的则无法用货币衡量(如抗日精神、雷锋精神等)。而我们平常所说的财富管理中的财富,则大多是指狭义上的可用货币衡量的有形的财富。

财产,是从所有权的角度来看待财富,重点关注财富归谁所有。我们说一个家庭进行财富分配,就是把财富分割为不同的所有权,使其成为不同人的财产。财产一般是指有形的财富,比如钱、债券、股票及汽车等。

资产,是从投资经营的角度看待财富,重点关注财富的价值。人们把财富除去自身消费外剩下的部分拿来经营,以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这部分财富即是可投资资产。所以说,当财富被拿来进行投资经营的时候,就变成了资产。资产通常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钱、债券、股票、房产、黄金等是有形资产,专利技术、版权等是无形资产。可见,资产唯一的意义就是可以带来收益。

钱,即货币,是财富的最直接体现。本质上,它是一种索取权凭证。在金本位时,有多少黄金就发行多少钱。相当于你把黄金存在银行,银行给你一张收据,你随时可以拿这张收据来兑现黄金。这张收据就是货币。金本位被废除后,钱成了无锚货币,黄金被换成了国债或者其他资产,这张收据变成了别人欠银行的借条。简单点说,钱就是索取你对社会贡献价值的回报凭证。

自从人类有了财富,财富管理便自然产生。应该说在金融出现之前,就有了财富管理。所以说财富管理突破了金融的范畴。我们平常所说的财富管理,是指资产管理,简称资管。所以我们借用“货币天然是金银,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这句话来描述金融与财富管理的关系——“金融天然是资管,资管天然不是金融”。

从金融危机看国际金融体系改革 篇12

一、以美元为本位货币的顽疾仍未取得根本性改变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 美元尽管已不是唯一的国际货币, 欧元、日元等强势货币也占据了国际货币的一席之地, 但美元本位仍是当前美元霸权地位的一种描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0年9月30日发布报告显示, 第二季度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的比重仍高达62.8%, 欧元只占到26.5%, 日元和英镑合计不到10%。可见美元仍然是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自从货币脱离了金本位, 货币价值没有客观的衡量标准, 货币的发行就依靠国家信用, 这使得美元的发行更无约束而听任于美联储的操纵。11月美联储公布了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在2011年第二季度结束前购买6000亿美元的长期国债, 希望以此维持低利率以刺激贷款和支出, 从而拉动美国经济的强劲复苏。政策一出, 立刻引来一片哗然。美联储的做法无异于全力开动了“印钞机”, 意味着将大量流动性重新投入市场, 势必导致美元的大幅贬值, 并加大美国国内通货膨胀的风险。而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 其货币政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甚为深远。目前欧洲一些国家已经开始考虑在刺激经济的计划上实现逐步退出, 而印度、澳大利亚等国央行日前也宣布加息。此时美国再次推出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 势必迫使许多国家跟风, 也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发展。各主要经济体如果持续放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 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大量资金会向资本回报率高的新兴经济体流入, 造成这些国家的资本泡沫;推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 打击复苏中的世界经济;美元贬值步伐加快的同时, 导致别国货币升值压力大增, 引发各国的贸易摩擦和汇率争端, 给全球经济带来不稳定因素。因此, 应该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 从而避免主权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 而国际社会在这方面并未取得实质性进步。

二、货币争端众口难调, 汇率改革任重道远

金融危机发生以来, 国际社会为共克时艰做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但随着刺激政策副作用逐步显现, 各国政策协调难度加大, 汇率摩擦有所增加。近期美国等发达国家不断在汇率问题上制造紧张, 贬值本币, 施压新兴经济体货币升值。美众议院10月通过《汇率改革促进公平贸易法案》, 旨在对所谓低估本币汇率的国家征收特别关税。其通过该法案以实现本币贬值的目的表露无遗, 美元汇率持续走软, 推动欧元以及亚洲货币持续升值。日元是美元贬值中最大的受害者之一。尽管日本政府和央行已对汇市进行了干预, 但日元强势难挡。除了日元, 近期一系列亚洲货币也持续升值。泰铢和马来西亚林吉特触及近13年以来的新高, 新加坡元兑美元触及历史新高, 韩元兑美元刷新四个半月高点, 人民币连续触及2005年7月汇改以来的高位。为遏制本币涨势, 越南、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及新加坡多次对本币进行干预。美元贬值带来的是其他采用浮动汇率机制的货币“被升值”, 引发多国采取行动干预汇市, 竞相让本币贬值, 以增强竞争力。更多的竞争性贬值行动可能会引发汇率出现剧烈的波动, 全球汇率大战一触即发。虽然G20首尔峰会在联合声明中强调“由市场来决定汇率”, 并在经常项目收支方面提出了相对具体的目标, 但是在目前国际经济复苏不平衡的情况下, 总会有各种干扰力量存在, 汇率改革任重道远。

三、国际金融机构改革取得一定的成绩

2010年10月举行的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达成共识:各国将加强对大银行和金融企业的监管, 要求银行优质资本由过去的总资产2%提高到7%;提高了IMF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 该组织将获得更大的权力, 来监督G20国家的承诺, 它可以定期编制报告, 来分析和表明某国的经济政策是否会损害其他国家的经济利益。根据该协议, 欧洲方面将从24个IMF执行董事会中所占9个席位中的2个让出给新兴市场国家;在IMF配额改革方面, 会议商定在2012年之前向新兴发展中国家转移6%以上的份额, 预计在份额改革完成后, 中国的份额将由目前的第6位

上升至第3位, 持有份额将从现在不足4%升至6.19%, 超越德国、法国和英国, 位列美国和日本之后。而印度将由第11位上升至第8位。巴西、俄罗斯等其他新兴经济体的份额将有2-3个位次的提升, 中国、印度、巴西和俄罗斯组成的“金砖四国”的份额都将进入前十名。新兴经济体在世界主要经济组织中份额的提升与他们对世界经济的贡献是相符合的, 话语权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经济的格局, 增加了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声音。

国际金融机构改革是长期和动态的过程, 份额和投票权改革只是一个起点, 还有许多任务尚未完成, 如继续推动以公平择优为原则选择国际金融机构管理层, 提高发展中国家中高层管理人员比例, 填补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机构制度框架中的管理缺口;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加强资本流动监测预警, 防止资金大进大出对单个经济体的破坏性冲击;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应该着眼于平衡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政府干预、市场调节的关系, 致力于解决国际金融体系中存在的系统性、根源性问题, 使金融体系依靠服务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跟踪评估各成员执行新监管标准情况;加强对信用评级机构、影子银行体系和跨境资本流动的监管等。

四、二十国集团作为世界金融体系改革的力量正在削弱

雷曼兄弟破产之后的2008年11月, 在首届G20华盛顿峰会上, 世界各国领导人立即携起手来, 宣告了一个“用全球性方案解决全球问题”的新时代的到来。法国总统萨科齐甚至欢呼“G20预示着21世纪将是全球治理的时代”。但是两年之后, 经济形势稍有好转, 伙伴国之间便又开始争执不休。2010年6月, G20多伦多峰会在全球经济复苏脆弱、复苏幅度不均匀的背景下召开, 成员国在商讨重点议题上出现了争吵。当时美国的首要任务在于“促就业、保增长”, 欧盟的任务在于“削债务、度危机”, 新兴经济体的核心任务在于“保增长、求发展”。表明各国不再是铁板一块, 应对经济复苏出现重大分歧, 争吵的氛围一度甚为高涨。各国政府纷纷采取单边行动, 不但欧美在政策松紧问题上背道而驰, 一些新兴经济体也采取单边行动控制汇率走势和资本流入, G20的协调作用和凝聚力遇到空前挑战, 甚至在建立G20常设办事机构问题上, 出现“李明博与萨科齐对阵菅直人”的局面。法国总统萨科齐8月公开主张:应该建立G20常设办事机构。韩国对此表示支持, 并希望机构设在韩国, 而日本、意大利等国家却持反对态度。

G20峰会是在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刻诞生的应急机制, 直到2009年9月第3次匹兹堡峰会才正式确立其国际论坛地位, 但G20内部存在盈余国家与赤字国家、汇率操纵国与被操纵国、财政紧缩国与扩张国、干涉主义与自由放任主义及大国与小国等诸多矛盾与冲突, 甚至其本身发展的可持续性也成为关注焦点, 更不用说其纠正世界经济失衡的作用与未来了!因此, 随着国际经济走出危机谷底和全球经济复苏的不平衡, 各成员国间凝聚力有所减弱, 矛盾逐步凸显。作为非正式的对话机制, 其约束力是有限的。

参考文献

[1]王凯, 倪建军.从匹兹堡峰会看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推进[J].当代世界, 2009, (11) .

[2]韩玉军, 赵鹏飞.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J].国际贸易, 2009, (12) .

[3]李巍, 崔志楠.G20的金融新秩序[J].中国经济周刊, 2010, (11) .

上一篇:石膏产业下一篇:能量回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