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导向审计实务

2024-10-15

风险导向审计实务(通用12篇)

风险导向审计实务 篇1

一、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理论

现代的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以分析、评价组织风险为基础的审计方法, 是在制度基础审计与账项基础审计的基础上产生的, 它继承了传统审计风险的内涵并将风险的分析扩大到整个组织风险管理的范围。

与传统的制度基础审计模式相比, 现代的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看得更远, 对企业了解得更加透彻。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以复杂系统的认知模式代替了传统审计简化主义的认知模式, 引入了战略管理分析的工具, 从而有效地对会计报表错报风险做出合理专业的判断。

二、风险导向审计在内部审计实务中的作用

目前, 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逐渐趋向于服务管理职能, 然而, 企业需要通过内部审计来对整体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等提供有效的监督以及建设性评价, 从而帮助企业控制风险。

(一) 准确确定审计的重点与范围

运用风险导向审计理论, 可以准确地确定审计的重点和范围。利用风险导向审计的办法, 可以在审计准备的阶段, 就加大防范的力度, 随时关注被审单位的风险, 确定总体风险概率, 尽量将审计风险减少到最小, 确保内部审计能够及时发现业务经营中存在的风险隐患。

(二) 增加内部审计的方法

风险导向审计着重突出了分析性复核程序, 审计方法也逐渐向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出现计算机技术、统计分析、概率模型等先进的技术方法, 使得各种信息的分析更加的方便, 同时也使得审计的结论更加科学, 对风险评估的佐证也更具说服力。

(三) 扩大审计证据

在风险导向审计的模式下, 支持审计结果所必须的审计证据的范围有了明显的扩大, 除了组织内部所给予的各种证据以及审计人员进行各种测试所获取证据, 还有审计人员对经营环境等情况的了解、评价过程中所得到证据等。

三、风险导向审计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 风险导向审计在内部审计实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种新方法的出现必然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同样风险导向审计在实际的应用中也会与理论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其中常见的问题主要有: (1) 传统审计模式制约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开展。主要表现在在内部审计实际应用的层面, 内部审计人员很难适应新的模式, 此外, 审计成本太高、审计信息数据不全等都在制约着风险导向审计在内部审计中应用。 (2) 内部审计人员未能从本质上改变风险评估的方法。在新的准则下, 虽然很多审计人员意识到了风险评估的重要性, 但由于企业制度的不健全, 很多内审人员敷衍了事所用的评估方法在本质上并没有改变。 (3内部审计人员专业水平低、知识体系不健全, 有关风险导向审计的经验不足, 没有高水准的职业判断等等。

(二) 内部审计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措施

虽然风险导向审计在实际应用中遇到很多的问题, 但这种方法所带来的优势是不容忽视的, 所以我们应在内审的实践中积极研究, 不断探索确保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得以有效运行的对策。

1.建全内部风险评估新制度

审计部门应该积极地向决策层提出建议, 建立健全的企业风险管理体系, 从而提高企业风险管理的整体水平, 带动风险导向审计的深入开展, 为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应用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2.完善内部风险评估新模式

结合国内企业实施风险导向审计的特点与现状。我们首先要客观地分析该模式应用的基础是什么, 自身拥有什么, 难点有哪些;然后引入一些具体的方法和技术, 分析其与国内企业实际情况的适合程度;最后根据企业的特点和现状, 加以改进, 加强审计工作的时效性, 多应用计算机等高科技技术, 提高审计的工作效率。

3.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质量

当前, 内审部门在企业管理中受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大, 决策层与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期望在逐渐加大, 所以企业应高度重视审计人员知识结构的改善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以适应风险导向审计。

首先, 企业应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岗前教育以及岗位培训, 并在培训中增加数理统计方法、全面风险管理、战略管理等课程, 使内部审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另外, 可以施行一些类似岗位交流的制度, 定期选派一部分审计人员到其他部门工作, 使其在实际工作中更深层次地理解有关内部审计的业务和知识;当然, 还可以考虑补充审计的新生力量, 使内部审计充满新鲜力量, 同时, 也可以考虑增加一些非审计专业如法律、管理、工程等专业的人员, 取长补短。

四、结论

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开展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一个必然发展的趋势, 既符合职业自身的发展需要, 又符合当前形势的发展需要。坚持开展对企业的风险管理, 无疑是保证企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的前提。在实践中, 虽然出台了风险导向审计相关的一些准则, 但是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仍需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探索, 不断提高审计质量和水平, 以更好的做好审计工作。

参考文献

[1]杨石.审计实务中对内部控制的相关探讨[J].财务与会计, 2012 (3) .

[2]卢之光.风险管理框架下审计实务流程问题研究--以商业银行为中心[J].时代金融 (下旬) , 2013 (7) .

风险导向审计实务 篇2

摘要:随着国际审计准则和我国颁布的新的审计准则先后引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概念,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在审计学界和业界逐渐成为讨论的焦点,也成为整个审计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然而在这种行业环境下,接连发生的审计失败诉讼却给公众的心头抹上了阴影,进而引发了学界和业界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更深入和激烈的探讨和争论。在这种背景下,本文从分析风险导向审计产生的原因入手,探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优点和缺陷。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重大错报风险,审计风险,风险控制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审计业及审计学界迎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时期,“四大”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和学术界纷纷对审计基本方法进行全面研究,开发新的审计方法。德勤针对银行高水平的固有风险、高水平的经营风险与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存的特点开发出了AS/2审计系统。安永进行审计创新,也是对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开发,形成了企业经营环境分析的系统方法。毕马威提出了BMP审计模式,它通过战略分析、经营环节分析、风险评估、业绩计量和持续提高等五个环节,分析企业经营风险,得出关于剩余风险的结论及其对审计的影响,最后用剩余风险来指导实质性测试。普华永道也根据自己的业务特点开发了适应自己发展需求的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四大”所开发的新的审计模式虽然在具体内容上存在差异,但基本原理是相同,都是风险导向审计在实务中的运用。

在审计行业快速发展的我国,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行为,提高执业质量,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制订了 22项准则,并对已有的26项准则进行了必要的修订和完善,于202月15日由财政部发布,自1月1日起在所有注册会计师事务所施行。新的审计准则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全面引入风险导向审计思想。

从我国审计业界和学界的发展不难看出,风险导向审计已经成为国际审计业界发展的大趋势,同时也成了审计学界讨论的热点。

与此同时,也有很多人表示了对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和方法怀疑和担优,有人认为安然事件中,安达信的审计失败,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归结于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失败。而其余“四大”在我国爆出的各种问题前不久也成为各界议论的焦点:普华永道被财政部责令限期整改,德勤陷入科龙审计旋涡而进退两难,再联系四年前毕马威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锦州港案件,“四大”的审计业务在华面临全面的信任危机,而“四大”注册会计师事务所无一例外都采用了以风险导向审计思想为基本原理的审计模式。

那么,风险导向审计在审计风险日益突现的今天,真的是一只能够帮助注册会计师们成功规避风险的诺亚方舟吗?

一、风险导向审计产生的原因

(一) 社会公众的审计期望与现实中审计工作的结果之间差距的存在和扩大

审计结论是要服务于所有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因此全体会计信息使用者即社会公众当然希望注册会计师能准确而全面的发现被审计单位的会计信息失真,这种失真包括故意的造假和舞弊,也包括无意的工作失误,及对会计政策不恰当的选用。特别是投资者迫切的想要知道企业的资产经营状况。但注册会计师并非像公众所期望的那样无所不能,基于各种客观因素的限制,以及可能存在的管理层及包括第三方在内的故意舞弊和欺诈,他们并不能做到毫无遗漏的检查出所有的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于是审计业界希望寻找到一种方法,来缩小审计工作结果与社会公众对审计的期望之间的差距,一方面是为了避免越来越多的针对审计失败的诉讼,另一方面是为了更好的满足社会公众对审计结论的可靠性的需求。这就形成了催生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社会需求。

(二) 会计师事务所对经济效益的追求

目前,绝大多数的会计师事务所是以合伙制的有限责任公司形式存在。说到底,会计师事务所是公司,是企业,是以盈利为主要目地的。想要盈利无非是两种方法:①在一定的成本之上取得较高的收入;②在一定的收入之下付出较低的成本。近年来,随着市场机制的日臻完善,业内竞争也日渐激励,加上行业产品的同质性,使得无论是站在行业顶端的“四大”,还是普通的地方小型会计师事务所,都不可能在一定的成本之上获得比竞争对手更多的收入。于是会计师事务所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审计成本。但是,会计师事务所的这种要求,如果按照从前的账项基础审计方法,或者简单随机抽样的审计方法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就需要开发一种新的审计模式和审计方法,来帮助注册会计师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审计效率。

(三)法律环境的变革和审计失败成本的不断提高

前些年,由于我国的法律环境较为宽松,审计违规成本较低,直接导致审计行业的无序发展。而自以来,包括全球“四大”在内的众多审计违规问题浮出水面,正说明了我国审计的司法环境越来越完善,审计违规成本在不断提高。特别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注册会计师为第N被告的诉讼案件持续增长,这种现象被人们用深口袋理论解释,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为此开始承担大量的巨额赔偿,甚至是严重的刑事责任。面对现代社会高风险压力,更加科学高效的审计模式产生成为历史的必然。所以较高的法律风险与违规成本是风险导向审计产生的现实需求。

(四)传统审计模式的失败

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使得详细审计成为实际上的“不可能”。随着审计目标的发展,这种详细审计也成为理论上的“不必要”。而抽样审计方法的局限性,使得注册会计师并不能保证将全部的错误和舞弊事项揭示出来,特别是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有意舞弊。而内部控制制度导向审计,慢慢的也不能在适应现代经济环境和企业经营管理思想的变化。这些传统的审计方法和审计模式的失败,使得一种新的审计模式和审计方法的产生成为了一种理论上的必然和现实中必需的要求。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优点

(一)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有利于注册会计师全面认识被审计单位

我国风险导向审计 篇3

【关键词】 风险导向审计;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审计方法;风险控制

随着一系列重大财务舞弊案件的发生,审计失败屡屡爆发。为了适应审计环境的变化,从根本上提高审计人员评估风险和发现舞弊的能力,中注协根据国际审计风险准则的发展,结合我国国情,修订了审计风险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体系于2007年1月1日起在境内的所有会计师事务所开始施行。因此,如何正确理解和有效地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应用于我国当前的经济环境,提高审计质量,是摆在我国审计职业界面前的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

一、我国风险导向审计存在的问题

1.会计师事务所的成本与经济效益问题

会计师事务所总是要讲求成本与效益的,成本能得到补偿是实施新的审计模式的前提。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后,在审计计划阶段和执行控制测试阶段,注册会计师关注的范围扩大,程度加深,必然导致工作时间和审计成本的增加,在会计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成本的增加往往不可能过渡到收费的同步增加。为了能在基本上不提高收费的条件下实施风险导向审计,西方各国的会计师事务所都在实质性测试的方法、程序和抽取的样本量方面谋求工作时间的减少,以缩小审计成本,使审计成本和经济效益能达到适当的平衡。其最明显的举措便是,在制度导向审计模式中执行分析性测试只是作为常规程序的辅助手段,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则至少是与交易测试和报表余额详细测试并重或是更主要的手段,决定着余额测试程序的简繁程度。分析性测试最关注的是捕捉异常情况的迹象,为其设定必要的常规程序和抽取适当的样本量,而不是也不可能要求对所有报表项目余额都必须按常规审计程序“走一遍”。

2.注册会计师素质的差距问题

在实质性测试阶段运用分析性测试程序作为主要的获取审计证据的手段,必然要求注册会计师具有较高的素质,要运用分析性测试程序,注册会计师需要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寻求数据间的内在关系来构建模型。按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的经验,为了使其运用分析性测试程序具有合理和可验证性,大多数程序是以数理统计的广泛运用为前提的,在要求依据数理统计估算出可接受的风险水平时,应具有相应规模的审计证据。在我国,目前还有相当多的注册会计师不具备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的能力,这必然妨碍到分析性程序成为实质性测试的重要手段。

3.审计程序软件开发问题

在西方发达国家大量运用分析性程序的有利条件是大量审计程序软件的开发和运用。西方各国财务数据的电子化已经非常普遍,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可以直接对数据库进行加工分析,依据软件构建模型并由电脑自行检验和核对,这就大大地加快了审计速度,使运用分析性测试程序成为节约成本的重要手段。在我国不仅不具备这样的设备条件,同时我国大部分注册会计师缺少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准备,在现阶段立即推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只能是一种良好的愿望。

4.政府监管和司法执法的问题

如前所述,出于成本与效益原则的考虑,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允许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在其认为能承受的风险水平下,省略部分常规的实质性测试程序。在我国,各级政府监管部门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的检查中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看在项目审计过程中是否执行了所要求的全部常规审计程序;在审计失败事故的检查处理中,这更是判定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至关重要的方面。这种只注重审计程序形式上完整性的检查思路和方法,势必制约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推行。

二、针对我国风险导向审计应采取的对策

正因为我国风险导向审计存在的上述问题,应以务实的态度,立足于我国现行的状况,即把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观念融合到制度导向审计中去,也就是说,在现行审计准则仍应主要以制度导向审计模式为基础,吸取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基本观念和一些重要的方法。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与制度导向审计模式以及账项基础审计模式之间是相互连接的。

首先,解决审计成本与经济效益问题,应在是否接受审计业务之前进行预备性调查,初步评估可能被审计企业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其目的是根据会计师事务所的专业胜任能力把审计风险过高的项目拒之门外,过高风险的审计业务会给会计师事务所带来不必要的成本和损失,接受审计业务之后则应充分的进行审计成本预算,采用适当的审计程序来减少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益。

其次,注册会计师协会和会计师事务所应加速对新一代注册会计师的培养和成长。我国国内的会计师事务所现在所接受的审计业务远不及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多,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国内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人才缺乏,事务所的培训、后续教育等不及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充分。

再次,应加强审计程序软件的引进和开发。应引进国外先进的审计程序软件,这不仅可以减少审计成本,可以大大提高审计效率。在引进国外审计程序软件的同时,应开发适应我国企业的软件,使得风险导向审计能够更好地推行。

最后,应研究和改革政府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模式、思路和检查方法,提高司法部门对办理企业管理层通过会计造假、进行财务欺诈及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这类案件中的判案能力,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才能得到很好的推广。

综上所述,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崭新的审计模式,已经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中得到充分的重视,并率先在注册会计师审计中得以实施。在我国,对于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尚处于初步了解和认识的阶段,相比而言,注册会计师更为关注一些,有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在对大型企业或上市公司进行审计时,已经尝试着对于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运用。从整个注册会计师行业来看,仍处于遵循制度导向审计模式阶段,但可以肯定地说,在不远的将来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取代传统的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已是必然。

参考文献

[1]谢荣,吴建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研究与实务发展[J].会计研究.2004(4)

[2]王晓霞,孙坤,张宜霞.论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J].审计研究.2004(2)

[3]刘峰,许菲.风险导向型审计.法律风险.审计质量[J].会计研究.2002(2)

风险导向审计实务 篇4

一、风险导向审计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实务的影响

1. 审计观念更新和知识更新。

风险导向审计要求注册会计师摒弃传统审计观念, 全面树立风险导向审计理念。风险导向审计强调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为起点进行审计工作, 全程关注报表重大错报风险, 并将风险评估作为整个审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即要求注册会计师通过全面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外部环境, 充分地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 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拟实施进一步的审计程序。风险导向审计对注册会计师素质的要求比较高, 不仅要求注册会计师具备很高的专业技能水平、丰富的执业经验, 还要求注册会计师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如经济、法律、经营管理、评估等相关知识和具有敏锐的判断力。因此, 注册会计师要在审计实务中全面更新审计理念, 并持续进行知识更新以适应新准则的要求。

2. 审计方法和程序更新。

与传统审计相比, 风险导向理念下的审计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如下审计方法和审计程序上进行更新: (1) 审计重心前移。从以审计测试为中心到以风险评估为中心。传统审计不能适应现代报表审计的需要, 就在于其原有的风险评估不到位, 难以有效发现高风险审计领域, 造成审计过量或审计不足,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大大加强了风险评估程序, 真正体现了以风险为中心的审计理念。 (2) 改变风险评估模型。风险评估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二因素的风险评估转向重大错报风险的综合影响因素的分析评估。风险导向审计下的风险评估不再直接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 而是从经营风险评估入手, 一是持续经营的考虑, 经营失败往往带来审计失败;二是经营风险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经营风险越高, 审计风险也越大, 管理舞弊可能性就越大;三是从经营风险中能更有效发现财务报表潜在的重大错报。 (3) 审计测试程序个性化。审计测试程序个性化就是为了克服传统审计测试的缺陷, 针对风险不同的客户、客户不同的风险领域, 采用个性化、有针对性的审计程序。 (4) 审计证据范围扩大。要求注册会计师不仅从企业的账薄、凭证等获取审计证据, 还要求注册会计师应通过多种方式获取相关审计证据, 如与管理层、治理层、被审计单位员工进行沟通;向供应商、销售商询问;查询网络公开资料;付费获取行业研究报告;建立数据库 (或者利用咨询公司的成果) 等。 (5) 以分析性程序为中心。风险导向审计特别注重运用分析性程序, 要求注册会计师将被审计单位置于宏观层面, 分析其与重大错报风险相联系的内外部环境, 不仅仅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 还应对非财务数据进行分析;不是进行一元评估分析, 而是多元评估分析, 并将几种方法相互印证, 以使风险评估的结果更加可靠。

二、注册会计师审计实务中实施风险导向审计存在的问题

1. 审计成本的限制。

从目前的审计实践看, 执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后, 扩大了注册会计师关注的范围, 在审计计划阶段和执行控制测试阶段, 均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工作量和审计成本, 但由于现实市场竞争的激烈和行业环境的限制, 该部分增加成本无法通过审计收费的同步增加而获得补偿, 从而影响了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积极性。

2. 风险导向审计所需信息严重不足。

在整个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过程中, 会计师事务所必须获取足够多的信息, 才能在风险评估时真正了解企业的战略、流程、风险管理、业绩等基本情况, 最终做出恰当的职业判断。然而, 国内会计师事务所相关信息明显储存不足, 信息库的建设还达不到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 严重地影响审计结果。

3. 注册会计师知识结构尚待完善。

风险导向审计对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 不仅要求审计人员具有会计、审计方面的专业知识, 还要具有管理、法律、财经等多方面专业知识, 以及具有较高的风险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而现有注册会计师普遍存在知识结构单一、工作创新能力弱等不足, 难以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和舞弊风险做出正确评估。

4. 风险导向审计实践经验缺乏。

尽管新审计准则已经实施了两年多, 多数各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实践中, 对风险导向审计进行了有益探索, 掌握了一定的经验和技术, 但总体上看, 风险导向审计实践经验还是比较缺乏的。

三、对策分析

1. 正确处理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的关系。

从目前的审计实践看, 风险导向审计增加了审计成本, 但应看到执行风险导向, 审计风险在不同程度减低, 而且随着审计人员对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逐步熟练, 审计成本也将逐步得到控制。

2. 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合理配备审计资源。

会计师事务所应通过引进和培训等方式, 大力吸纳和培养复合型人才, 改善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 提高职业判断力和分析能力并进行专业分工、合理配备审计资源, 为提高审计质量提供有力的保障。

3. 借鉴国际经验, 积极开展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研究。

风险导向审计在国外已执行多年,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有成功的经验, 也有失败的教训。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应对此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 充分借鉴国际经验, 制订符合准则且操作性强的风险导向审计程序, 开发能正确引导注册会计师执行和判断的风险评估技术和方法。

4. 加强风险导向审计的信息系统建设, 提升审计技术手段。

风险导向审计实务 篇5

于社会审计,在借鉴社会审计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积极探索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应用方法。

一、政府审计对风险导向理念的借鉴

风险导向审计是以评估审计风险为中心的审计模式,立足于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并以此为出发点制定审计计划,实施审计实务,以此保证和提高审计质量。它是在评价和分析审计风险的基础上,对所审计的项目所面临的风险预先做出职业判断,风险导向审计在关注财务信息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审计环境,将风险评估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风险导向审计使审计人员能够主动地控制和降低审计风险,提高了审计效率,有针对性地控制和降低了审计风险,控制和减轻了审计人员的责任。

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已有的责任机制已经不能很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政府审计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政府审计风险也为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所重视。对政府审计而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优势更体现在能够依据风险确定审计重点,合理配置审计资源,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等方面。特别是,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有利于审计人员全面地了解被审单位,找准审计要点,制定详尽的审计实施方案指导审计实施工作。但我们要注意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存在差异。

二、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的差异比较

社会审计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对于存在重大错报漏报的财务报表未能适当地发表意见的风险,强调审计过程的缺陷给审计主体带来的后果。这对政府审计来说,这是不够恰当的。我认为两者至少在三点上存在很大差异:

(一)审计角色不同

在我国,政府审计扮演的角色类似内部审计而非外部审计,也就是说审计风险与社会审计的中介风险不同。

政府审计是基于政府管理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政府审计的风险不仅仅是一种审计机构自身的风险。政府审计的任务之一就是通过审计活动及时发现哪些方面存在着哪些风险,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而且政府审计的工作任务是既定的,政府审计部门不可能像社会审计那样为了规避自身的风险而放弃这些业务。所以,政府审计所依赖的政府管理风险与自身的审计风险具有同一性。在面对风险时,政府审计只有在审计过程中积极地去发现和报告,让主管部门有足够的时间去应对风险,才能真正发挥政府审计在应对风险方面的作用。

(二)风险后果不同

社会审计和政府审计对待审计风险的态度有很大不同,因为不同审计主体的审计后果是不同的。社会审计遭遇风险后可能陷入失去业务和客户以及面临被索赔、被起诉的窘境。我国有关经济法规、民法通则、刑法和注册会计师法对社会审计的法律责任都有相关规定。社会审计风险给会计师事务所带来的影响可能是罚款、赔偿、暂停和撤消业务、吊销注册会计师证书,甚至是破产关闭。而根据《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和《审计法》的规定,政府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面临的后果主要是被审单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相比较而言,政府审计风险的后果较小。另外,政府审计具有强制性,被审单位对审计主体是没有选择权的,所以政府审计不存在失去客户的问题。政府审计由财政支持,对审计成本的关注度也要低于社会审计。即使产生行政诉讼或支付一定的赔偿,因为仅对审计中的失误承担责任,损失相对有限,而不会像会计师事务所那样存在破产倒闭的严重后果。因此,在对待风险的态度上两者是有差异的。这造成社会审计和政府审计对审计风险关注程度上的差异。

3.社会影响不同

社会审计风险一旦发生,就会造成一定的经济后果。就会计师事务所而言,审计风险的发生,必然会降低其可信度,影响注册会计师的形象,还可能被起诉索赔。就被审单位而言,审计风险发生后,企业某些重大的经济事项信息必然会被披露,这就可能严重影响企业的形象、企业的资信度,尤其是上市公司,其股票价格必然会产生剧烈的震荡。就社会公众、广大股民而言,他们是社会审计风险最直接的受害者,他们在不恰当的审计报告的误导下,可能会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使自己的经济利益受损。社会审计风险的影响可能是巨大的,但总的来看,所造成的影响是局部的、有限的,而政府审计则不同。政府审计属于政府行为,一旦风险发生,造成的后果远比社会审计严重,涉及政治、社会各个方面,影响范围更广。政府审计失察,侵犯的是社会公众对公共权力信息的知情权,会造成政府审计监督体系的局

部失效,给社会公共利益造成损害,削弱政府的执政能力,进而引发公众对政府的信用危机。

三、政府审计应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面临的问题

(一)符合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的复合型人才不足

运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因为需要审计人员在审计之前对被审单位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调查了解,确定期望审计风险。

期望审计风险的大小其取决于审计人员的主观判断,依赖于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被审单位性质类型、专业领域、所在地域以及背景环境等的种种不同,造成具体的审计环境千差万别,而大部分审计人员熟悉的是审计、会计的业务,对行政管理、工程技术、法律法规等方面不甚了解。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合理科学的衡量审计风险水平。如一些熟悉财务会计的审计干部缺乏信息技术、电子通讯等方面的知识,在对电信类的国企进行审计时就显得比较困难,而懂得信息技术的审计人员又缺乏其他方面的知识,能对各项相关业务进行综合分析的复合型审计人才就更加缺乏。

(二)地方审计机关独立性不足

开展风险导向审计,需要审计人员对被审单位存在的一些不可量化的风险做出主观判断,因而对独立性有更高的要求。在地方上,审计机关被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视同为一般行政机关,其经费来源主要是年初预算安排和罚没收入返还两个部分,在一些财政紧张的地方,基层审计机关有时连正常履行职责所必需的经费都得不到保证,没有充足的经费保证,政府审计机关不能正常开展工作,有时审计机关为了保证占总预算经费绝大部分的预算管理资金,势必与被审单位形成某种变相的利益纽带关系,会在一定程度上迁就被审单位,避重就轻,甚至互相串通,从而严重违背审计独立性原则。另外,审计人员方面,受体制和观念的影响,地方行政首长对审计人员有巨大的影响力,依法审计在许多地方没有落到实处。

(三)政府审计部门及其人员风险意识淡薄

与社会审计相比,政府审计在应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方面明显显得兴趣不高、动力不足。究其原因是目前的政府审计人员所承受的审计责任较轻,缺乏风险意识。《审计法》中关于“法律责任”共9条,其中有8条是写被审单位的责任,只有1条笼统地谈到了审计人员的责任。另外,审计质量的不可直观性和不可直接度量性也造成审计质量的高低与审计人员个人收入、仕途之间缺乏明显的必然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审计人员理所当然的缺乏规避风险的主观动力,即使强行推广风险导向审计,也势必收效甚微、流于形式。

四、政府审计应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对策

从我国政府审计机关风险管理的现状出发,要在政府审计中应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应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打造复合型审计人才队伍

复合型审计人才队伍是能否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决定性条件,人才队伍的专业水平也决定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所能发挥的作用,因而是重中之重,必须通过内部培养、外部吸收的办法,打造一支符合风险导向审计要求的专业审计队伍。审计机关能否拥有一批具有相应能力的审计人员,对能否有效开展风险导向审计起决定作用。《审计署2006至2010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关于提高审计队伍素质规划中指出,“优化干部队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着力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使既熟悉审计业务,又了解和掌握计算机、法律、经济管理、工程技术等知识的人员占整个审计人员的比重进一步提高”。为打造复合型人才队伍,审计机关应当以 “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为方针,优化审计人员配置,加强审计人员的培训,激励审计人员自主提升,从社会上吸收各类专业人才。

(二)完善审计制度以保障审计独立性

要保持审计机关的独立性,就要求政府审计机关在经济上断绝与被审单位的联系,就必须解决地方审计机关的经费问题。对此,政府必须要制定出具体的措施和办法,把地方审计机关的经费落到实处。一是对审计机关的经费实行垂直管理,这样不仅切断了同被审单位的经济联系,而且切断了与同级政府的经济联系,审计独立性明显增强;二是提高审计机关经费的优先级,使之得到地方财政的优先保障,经济落后地区地方财政实在不能完成的,由上级财政直接拨付;三是对审计机关审计经费情况定期进行行政性抽查和专项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四是地方审计机关要主动加强与地方政府和财政部门的联系,及时反映审计工作所需经费的情况,向同级财政部门申请必要的聘请外部人员、专家等经费。

(三)明确政府审计人员的权责范围

提高审计人员风险意识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加重审计责任,然而仅仅加重责任会严重打击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对主观性较强的风险导向审计而言,是得不偿失的。更好的办法是,对审计人员的权责范围进行明确,让审计人员清晰的认识到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同时做到有所担当。理性的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在明确合理的权责范围下,审计人员自然会主动的履行审计职能,规避审计风险。权力方面,宏观上,应当加强审计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与规范化。明确界定审计机关的法定职责范围,在审计法中对经济责任审计要有明确规定,对政府审计的目标和内容要进行规范,同时明确规定必须进行政府审计的单位和项目,通过法律适当地加强审计权力。责任方面,政府审计机关及其人员如果出具虚假的审计信息,给国家、社会及个人带来利益损害,就应该对此承担相应的行政、民事或刑事责任。对此可以在法律和行政制度上加以明确。只有在明确的权责范围下,风险导向审计对审计人员个人而言才具备其应有的意义,能够得到审计人员主动的应用。

(四)按风险级别合理分配审计资源

论银行风险导向审计 篇6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的两个基本职能是承担风险和管理风险,而同时它又以“经营风险”为盈利手段,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直接体现了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当前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激烈,金融风险也不断增加,金融机构普遍存在的违纪、违规现象和屡有发生的大案,这些案件的发生引起了金融机构对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视,风险管理导向审计便由此产生。

一、商业银行风险导向审计的定义与特征

商业银行风险导向审计是以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为导向,从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四个主要阶段,审核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能力和效果,发现并报告潜在的重大风险,提出应对方案并监督风险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

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基于系统和战略的观点,是国际审计发展的新趋势。这种新的审计模式强调了审计风险,根据审计对象的风险排序,以此确定审计重点和计划,并将全力围绕重点领域展开审计,抓住了商业银行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关键。

二、商业银行风险导向审计对象与目标

商业银行风险导向审计的对象是指商业银行董事会及专门委员会、高级管理层、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财务控制部门、法律合规部门和业务经营部门对各种风险因素进行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活动。

银行风险导向审计的目标与其战略目标一致:一是督促银行高级管理层所提出的各项风险管理目标和措施得到落实,保证商业银行战略目标的实现;二是通过对风险管理的审计,分析和评估战略目标中不符合风险与收益平衡原理的部分,向高级管理层提出调整战略目标的建议。

三、商业银行风险导向审计的程序

第一,寻找风险源,从商业银行战略目标和具体经营管理目标入手,调查分析这些目标所面临的内外环境,并根据环境的变化识别,具有一定潜在威胁的风险。

第二,对识别出来的风险的后果进行定性估计,或者利用统计、精算等方面的技术对收集到的相关数据进行风险损失的估计和预测,风险评估是风险导向审计程序中最复杂最重要的技术性工作。

第三,风险控制测试程序。测试程序主要包括控制测试程序和实质性程序。当审计人员认为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是特别风险时,则需专门针对该风险执行实质性测试程序。

第四,风险评价程序。风险评价是在评价商业银行内外部风险是否得到合理控制的基础上,对风险管理过程、能力和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加强和改进风险管理过程的建议,使风险管理处理技术不断完善;以最终化解风险的目标。

四、商业银行风险导向审计的实施

商业银行的审计人员应根据审计目标,有效地控制风险导向审计程序的实施:

1审计人员应主动控制程序的实施,而不仅是审计被审计银行提供的审计证据及资料。

2商业银行内审人员应保持应有的执业关注,对于异常事项及时做出反应,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修正审计程序。

3审计人员对审计证据进行审慎分析,判断审计证据的来源是否真实可靠,是否能够支持审计结论。

4审计人员在内审过程中,应运用专业判断来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

五、关于推进银行风险导向审计的建议

首先,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人员应适应新的发展趋势,转变观念,加强与银行内部各部门的配合与沟通,为内部审计积极参与风险管理奠定基础。此外,商业银行还要借鉴国际上先进银行的风险管理理念和方法。

其次,商业银行应该改革内审体制,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并积极配合内部控制制度,同时要体现重要性原则,从风险的严重程度和对银行经营目标的影响程度进行重点审计。

再次,优化内部审计人员结构。增加经营管理方面的人才。包括内部控制专家、风险管理专家、公司治理专家和信息传输专家,使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结构趋于合理;同时,必须注重审计人员知识的更新和知识面的扩展,使他们精通财会、信贷、审计等方面的知识;还要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再者,不断改进风险导向审计程序中的评估和评价技术,不断创新审计手段,提高审计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办公室,《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

风险导向审计实务 篇7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未能贯彻,原因

目前, 国内的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在贯彻实施风险导向审计理念的过程中, 还出至今仍未能解决的关键问题, 导致审计准则所要求的各风险审计程序在执行过程中相互之间脱节情况严重。部分体现风险导向理念的审计程序形同虚设, 未能对风险进行正确地识别和评估, 未能将风险评估结果应用于审计过程中应对审计风险, 也未能发挥其“导向”作用。多数审计结论是直接建立在与前置审计环节和程序严重脱节的、随意性较强的细节测试结果上。本文将针对国内的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 运用风险导向审计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进一步研究分析其未能贯彻风险导向审计理念的内外因素。

一未能贯彻风险导向审计理念的内因分析

1. 内部执业环境原因

据审计实务案例分析结果显示, 目前多数会计师事务所, 根本未强调实施和贯彻风险导向审计的方法和理念, 但其也未发生过审计失败, 而成功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另外, 多数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程序时轻职业判断, 重形式上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完善, 因为行业质量检查的重点在于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是否“到位”。这都将产生一个不重视风险导向审计理念的行业内部执业环境。

2. 节约成本原因

收支不匹配。会计师事务所靠审计收费生存, 遵循成本与效益原则, 审计成本能够得到补偿, 是全面贯彻和执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前提和必然条件。但由于目前市场竞争和政策等原因, 导致收费并未与成本实现同步增加, 甚至于收费还有所减少。而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后, 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了解内部控制、控制测试等审计程序被增加和强化, 必定直接导致审计工作时间、人员、资源等审计成本的大幅增加, 造成收入和成本的严重背离和不匹配。因此, 在审计过程中会计师事务所必然会简化或者干脆省略掉一些必要的审计程序, 以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 造成审计程序未能真正执行到位, 在实质上摈弃“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和方法, 具体表现如下:

(1) 节约问卷调查成本。就“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实施过程而言。如果针对不同行业, 不同单位, 分别设计不同的“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问卷调查表, 必然会增加问卷调查表的设计成本。另外, 如果审计人员通过, 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治理层及其内部其他相关人员认真、仔细的询问和交流沟通, 并亲自填列完成每一份问卷调查表, 那么, 审计成本也将会大幅度的增加。为节约成本, 多数会计师事务所目前都是在“走形式”, 即, 将统一的而不是针对不同单位单独设计的, “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问卷调查表发给被审计单位让他们自行填写, 更没有做到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及其内部其他相关人员的, 真正意义上的询问和交流沟通, 当然也就未能真正执行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所要求的“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所处环境”的审计程序。最终目的既可以达到节约成本和缩短审计工作时间, 又可以维持良好的客户关系, 保住市场份额。

(2) 节约审计抽样成本。细节测试的执行情况是行业协会质量检查的重点内容, 且由于前述原因, 审计人员既然未能真正实施风险评估、控制测试、实质性分析等审计程序, 其结果必然不能指导细节测试, 发挥其“导向”作用。但为了节约成本, 又为了达到审计准则的要求, 审计人员只能对凭证进行简单的、随意的、有弹性的抽取。需要强调的是, 抽取凭证是一项枯燥且繁重的工作, 更是为了节约成本尽量缩短审计工作的时间。抽取凭证的工作往往会由一些几乎不懂审计或新进入此行业的一些助理人员完成。

3. 忽视其他信息证据的原因

注册会计师形成审计结论所依据的证据, 应包括被审计单位编制财务报表所依据的财务会计记录的信息及其他信息。风险导向审计的运用中, 其他信息是帮助审计人员发现重大错报, 提供线索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 很多重大错报, 如小金库等, 都是依靠其他信息所提供的线索。但在实务操作中审计人员为了“方便”及“提高工作效率”, 放弃了对其他信息的收集与利用。

4. 审计人员原因

审计准则要求, 运用风险导向审计先要评估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涉及的内容包括: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首先要充分了解及分析该企业行业状况、法律环境、管环境及其他外部因素;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目标、战略及相关经营风险;对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进行衡量和评价等。从上述对被审计单位进行风险评估的内容要求可以看出, 对审计人员专业素质、执业能力的要求不仅局限于财务会计领域, 而是扩展到了企业的整个经营链, 而且要求审计人员具备对整个企业、行业、市场微观及宏观经济环境进行分析和判断的能力。以目前特别是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人员的素质而言, 要达到能够按质完成风险评估程序的要求, 还需经过较长的培训与提升过程。

另外, 就我国目前注册会计师和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而言, 大多数人还不具备运用风险量化方法的能力, 必然会阻碍风险审计程序的实际运用和实施。因为, 只有通过构建的风险量化模型, 估算出具体的风险水平, 才能让风险评估、控制测试、实质性分析测试等审计程序的结果趋于正确和合理, 为细节测试的实施“指引方向”, 为审计意见的正确提供保障。

二未能贯彻风险导向审计理念的外因分析

1. 被审计单位原因

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所面对的客户群集中于中小型企业, 而作为中小型企业的被审计单位, 其雇员的能力和素质参差不齐。如果面对首次接受委托的被审计单位, 在实践中, 常会遇到企业员工不能正确理解会计师事务所针对了解企业基本情况而进行调查的内容和意图, 造成其不能正确回答问题或根本不配合, 甚至于阻挠。如果面对的是常年被审计单位, 其雇员一般会表现为对问卷调查的不重视、敷衍审计人员, 不能认真回答其中问题, 甚至为了省事将问卷调查表交给与调查内容完全无关的人员来完成, 其调查结果的质量和可靠性显然不能得到保障。

现行的审计准则及相关的法律体制中, 没有强制性规定和约束性条例要求被审计单位人员必须配合审计及其配合的程度。对于会计师事务所而言, 市场份额有限, 竞争激烈, 每天都有若干会计师事务所成立或倒闭, 为保住有限的市场份额, 保持客户关系, 会计师事务所通常会对上述被审计单位的行为和态度采取最大限度的通融和接受, 甚至于完全忽略问卷调查的作用和意义, 造成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风险评估等审计程序形同虚设。

2. 行业监管模式原因

在监管检查过程中, 重点在形式上关注审计程序的“实施”和审计工作底稿的完整性, 并据此判定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 以及判定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为了避免受行业的处罚, 会计师事务所在实践操作过程中, 一般会花较大的精力考虑如何应付行业监管的要求, 通过花费一定的成本满足监管的要求, 而在审计收费有限的情况下, 执行必要审计程序的成本压力即随之增加, 必然导致某些必要审计程序的不正确执行。该监管模式下, 审计人员为了完成审计工作底稿而完成审计工作底稿, 必定导致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运用的假象, 阻碍“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和方法的贯彻与实施。

3. 数据收集原因

目前政府、银行、工商等机构未能为会计师事务所提供一个供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信息共享的平台。因我国有几千年的传统, 即信息就是秘密, 目前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组织, 在信息公开方面都缺乏一定的公开透明度, 以及数据库的延时更新, 为风险导向审计的实施直接造成负面影响。表现如下:

(1) 就“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审计程序的内容而言, 注册会计师无法获取, 按类别、行业收集、存储、更新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所需要掌握的会计、审计、法律法规等资料;无法获取客户所在行业、企业战略等指标、数据, 以及成功、失败审计案件资料等信息。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风险导向审计理念下的这一必要审计程序, 将无法正确实施。

(2) 就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而言, 由于企业前期以及预算数据, 缺乏一定的真实性和可验证性, 以及行业, 特别是涉及中小型被审计单位行业数据收集困难。实务操作中, 审计人员即使针对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企业, 都只能对部分固定数据做一些简单的、固定的波动分析, 一般未能结合前期了解的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等信息对数据进行实际评估, 更缺乏对本企业前期数据, 以及行业数据的对比分析。在风险导向审计理念的要求下, 实质性分析程序即失去其固有的作用。

评估被审计单位经营风险, 则要求对企业的业务、市场、管理及企业所处行业整体的经营状况和市场状况等因素都要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和比较, 就要求具备经济方面、政治方面、法律方面等多元化的背景资料。如果要建立这套企业信息系统并维持其正常运转, 需要较大的首次和持续的资金投入。这不是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愿意和力所能及的, 但如果不建立这套信息系统, 仅靠其他低成本或高成本的人海战术, 几乎无法满足“准则”体系的有关要求。

4. 风险量化原因

目前审计实务操作中, 虽然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评估, 但结果一般也只是随意性较大的经验数值, 缺乏客观性和准确性, 不具有说服力。甚至于部分会计师事务所针对不同的被审计单位, 其风险评估结果都趋于一致。我国会计师事务所, 特别是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 普遍还未能采用合适的或较先进的方法, 通过寻求数据间的内在关系来构建风险量化模型, 估算出具体的风险水平, 该原因即成为目前“风险导向审计”理念未能真正实施的最主要的也是最大的障碍之一。

因为, 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和方法运用的思路应是以综合分析评价影响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各因素为基础, 计算出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值, 并根据量化的风险水平较准确地确定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范围、重点。另外, 审计准则强调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 运用职业判断评价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以支持审计报告。即使能够实现数据收集, 如果未根据具体量化的风险评估值确定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范围、重点, 那么, 只靠运用职业判断评价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时, 其结果将会因人而异, 更接近于主观、人为判断, 对于会计报表使用者、社会公众而言, 这样的结果将缺乏信任度和说服力。

总之, 除了前述注册会计师知识结构等因素的缺陷外, 关键还缺乏一套能够正确量化风险的体系和方法。即便是注册会计师能够运用传统的风险量化的方法评估风险, 但人工分析效率很低且成本很高。如果没有较先进的方法及相关软件的支持对企业的经营风险进行较准确的量化和评估, 注册会计师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风险导向审计”理论和方法的运用和操作。那么能够采用合适的方法, 对被审计单位的风险值进行量化和较准确计算, 即成为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和方法实施的前提和根本。

三结语

本研究结果表明, 风险导向审计理念至今仍未被较好的贯彻和实施, 既有来自于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的原因, 也有其外部因素。但其主要原因来自于多数审计人员还不具备运用正确的方法, 不具备量化和评估企业风险的能力, 以及我国信息公开透明度不够, 致使多数会计师事务所无法收集到被审计单位, 及其行业真实可靠的数据。如果会计师事务所, 特别是中小型事务所要全面贯彻和实施“风险导向审计”的理论和方法, 最直接有效的途径是收集到中小型企业的相关数据, 并采用正确的方法量化和评估企业风险。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政部[S].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 (2010) , 2010

风险导向审计实务 篇8

规则导向的审计准则根据具体、明确的规则作为审计依据, 针对不同的审计实务, 制定描述性的详细规则, 从而为审计人员在实务过程中提供不同阶段、不同市场、不同产品的审计措施;原则导向的审计准则则是以概括性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原则作为审计的依据, 规范审计行为, 即在不违背基础原则的条件下, 审计人员以高层次的规则作为手段, 达到期望实现的目标, 从而得出审计结论。

自安然事件爆发后, 会计准则制定的导向选择争论受到广泛关注。审计准则作为会计准则的一部分, 也加上审计在风险决策、企业发展、战略制定上起到重要的作用, 因此审计准则制定的导向也是财经、金融界关注的重点。

就我国而言, 从执业人员来看, 注册会计师队伍与企业会计人员职业素质相比, 前者偏高, 后者较低, 职业素质的差距将导致审计准则制定导向不同于会计准则制定。从新审计准则来看, 新准则的一大特色是“应当”、“不得”等约束性条款和“可以”等指导性条款相结合。这一特色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审计准则制定的导向趋势, 以及审计重点关注的领域。同时, 现我国审计领域中, 无论是注册会计师培养还是审计准则制定, 都与国际的高度趋同的, 但趋同不等于相同, 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起步晚, 成立于1988年, 行业整体素质与国际有显著的差异, 同时我国独特的市场结构、法律制度、监管水平、执业人员的道德等, 致使我国制定审计准则时不能忽略宏观环境和体制、机制的差异, 制定的导向也与国际有所差异。

基于此, 我国审计准则制定导向进行研究有着现实意义。

二、规则导向存在的问题

从准则约束对象的会计与财务报告行为来讲, 美会计专家Nelson将规则导向对准则的潜在影响归纳为两个方面:其一增强审计准则的可理解性和沟通的准确性;其二, 遏制激进报告行为。在管理层能够通过构造交易粉饰报表时, 准确的准则将使构造交易更有效, 从而提供激进报告, 满足盈余管理的需要 (Healy&Whalen, 1999) 。在规则准确的情况下, 只要会计处理、审计程序是合规的, 审计人员将容忍管理层的交易构造行为, 不要求审计客户调整报告行为, 即使行为是激进的。这不难表明:随着规则的增加, 更准确的准则将抑制激进报告行为的效力将减少。

同时, 规则导向尽可能减少了审计人员主观因素的影响防止对相同问题不同结论的现象;但对于审计实务, 规则导向可能致使只要企业处理形式上不违反会计准则, 注册会计师将不会坚持公允性原则, 忽视了报表整体公允的判断, 使得审计实务成为机械的工作, 从而失去审计提供信息和增加可靠性的本质作用。

这形式的重视, 实质的忽视, 一方面使得审计实务成为机械的收集证据, 最终审计风险增大, 审计人员专业素质日益低下。另一方面, 机械式的审计程序, 企业舞弊将具有针对性回避, 使得舞弊和错报不易发现, 增大审计风险。

同时, 规则性导向的审计准则还将导致审计人员在实务过程中, 忽略对其他相关权威文献的借鉴和引用。结果将是审计人员对审计准则的存在片面、错误认识, 审计准则是一部指导性的参考文献, 并不是一部完美、详尽的约束性规则。当实务中遇到审计准则规定不完善、不明确的问题时, 注册会计师可能会忽略相关权威文献, 针对自己对规则的理解做出决策。由此可以推断, 规则性导向使得注册会计师知识面储备越来越少, 也使得实务决策片面化、曲解化, 从而导致审计相关内容失真。

对于准则制订者来说, 规则导向的审计准则要求内容详尽, 囊括所有业务, 那么将制订过程将繁杂、缓慢, 对制订者素质要求高。最重要的弊端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结构的复杂、业务的拓展和创新, 审计准则将修改频繁, 审计人员学习压力大, 这将影响审计的效果, 使得审计的规则将滞后现实情况, 阻碍行业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发展。所以制订一部完整、详尽的规则导向审计准则在现行市场环境下可能性不大。

三、原则导向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审计人员和审计报表使用者来说, 原则导向的准则使得实际实务沟通能力下降, 尤其体现在各个主体客观或主观的理解差异上。企业管理层将更倾向于对原则性的准则按照有利于实现自身动机的方式做出解释并说服注册会计师。

鉴于审计实质不独立于企业, 一定程度上受到企业的负面的影响, 原则导向的审计准则将不利于准则的实质执行。同时, 注册会计师为了长期与客户合, 获得利益, 将不公允的随意理解甚至是刻意曲解“原则”, 那么审计风险将增大, 同时不同审计人员对原则理解、遵守程度的不同, 会使相关审计结论失去可比性。

对于准则制订者来说, 原则导向致使准则制定更理论化, 那么在制定时, 将更多考虑与现实的市场发展、行业的特点有效结合, 避免原则在实务中形式化, 没有起到指导作用, 给制订带来新要求。

综上所述, 原则性导向和规则性都有着其自身的优劣势, 寻找到两者的平衡点制订准则, 将有利于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和金融业的进步。

四、原则导向与规则导向的选择的若干建议

鉴于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起步晚, 准则的原则性在不断的规避下失去效力, 起不到审计的实质作用, 降低注册会计师的公众形象, 为了维护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公信力, 原则导向的审计准则必定会被替代。同时, 中国特殊的市场环境导致公允价值难以确认和企业缺乏做出公允判断的动机、注册会计师的弱势地位致使原则性的独立存在是不合时宜的。那么, 规则导向和原则性导向都有着存在的必要性。

因此本文结合审计准则改革和审计市场及公司治理现状, 提出主要观点是审计准则的制订, 必须坚持原则导向, 规则导向补充, 努力探究原则和规则导向之间的平衡点。

首先, 准则制订者应当注意在原则中融入规则, 规则对原则有着连续性和协调性。只有坚持原则导向的主线, 才能避免企业粉饰交易规避规则, 避免盈余管理和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原则与规则的结合, 使得准则有着高度的原则性和灵活性, 那么企业在规避规则时将遇到更大的技术难题和成本投入, 这一角度来看, 对企业是得不偿失的, 从而提高信息的真实性, 降低审计风险。

然后, 准则制订者应当充分将规则导向的优势体现在准则中, 如增加准则的沟通性, 降低原则的曲解。以沟通性为例, 准则制订中加入科学、全面的讲解和指导的规则, 对原则进行补充解释, 增强双方的沟通、理解, 也增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可比性。一方面, 准则制订者可以通过发布解释条列来对准则中存在争议的地方规则化, 甚至直接用规则式的范例来限定。这样在最大程度上, 防止相关人员的误解与曲解。另一方面, 在准则中加入对原则性的解释、范例将有利于准则学习者, 增加他们的理解, 更好的传递准则的思想。

其次, 在准则制订时对于审计实务可以变通的地方, 应尤其注意用规则来约束, 避免原则的滥用。以强调事项段和修饰用语来说, 准则应当严格限定可以发表该意见的情况, 避免注册会计师为了迎合企业来曲解地叙述企业财务状况, 从而显失公允地误导报告使用者, 这样就违背了审计的目标——鉴证财务报告是否如是反映交易与事项的实质。因此, 必要部分的规则化, 将有利于提高审计实务的执行效果, 防止审计合谋, 有效的体现审计准则的目标。

最后, 无论是原则导向还是规则导向的制订准则, 制订者都应明确真正影响审计实务的主要因素是我国特色、不健全的市场治理机制, 和注册会计师与客户的微妙关系。注册会计师能够抵抗客户的压力、坚持独立性、与客户的不良动机相抗衡才是审计有效的至关重要点。

参考文献

[1]刘家松.论中国审计准则有规则导向到原则导向的转变[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6 (06) .[1]刘家松.论中国审计准则有规则导向到原则导向的转变[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6 (06) .

[2]刘秩.金融监管模式的新发展及其启示——从规则到原则[J].法商研究, 2009 (2) :152—156.[2]刘秩.金融监管模式的新发展及其启示——从规则到原则[J].法商研究, 2009 (2) :152—156.

[3]郭晓娟, 邹燕.国内外会计准则制定导向研究综述及启示[J].《现代管理科学》, 2011 (10) .[3]郭晓娟, 邹燕.国内外会计准则制定导向研究综述及启示[J].《现代管理科学》, 2011 (10) .

[4]Alvin A.Arens, Randal J.Elder, Mark S.Beaslry, AuditingAnd Assurance Servic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4]Alvin A.Arens, Randal J.Elder, Mark S.Beaslry, AuditingAnd Assurance Servic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风险导向审计实务 篇9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的48项审计准则(2010年进行了修订),于2007年1月1日起在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施行。 该审计准则体现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 但是在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本质的理解上,学术界仍存争议,部分学者认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就是经营风险导向审计或舞弊风险导向审计。 之所以出现争论,笔者认为关键是对风险的内涵理解不同,那么“风险”的涵义是什么? 难道仅仅是“经营风险”或 “舞弊风险”? 经营风险导向审计、舞弊风险导向审计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究竟是什么关系?

作为实务工作者, 笔者认为正确理解风险导向审计的本质以及几种风险导向审计之间的关系对于深入理解审计准则非常重要。 本文结构上分四个部分:首先文献综述,概述学术界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本质的不同看法;其次分析总结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本质;然后分析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与经营风险导向审计、舞弊风险导向审计之间的关系;最后结论。

二、文献综述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对风险导向审计的研究以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在实务中应用为主。 2004年初陈毓圭、谢荣、吴建友等学者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研究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本质。 之后,这方面的研究大量出现。 但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本质是什么,并未达成一致的看法。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审计模式还是审计方法? 谢荣、吴建友(2004) 认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属于审计方法,它是审计方法在战略管理理论和系统理论基础上的重大创新”。 陈毓圭(2004)认为,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审计方法和理念,但他更倾向于方法论。 谢志华、崔学刚(2006)认为风险导向审计不是审计方法,而是一种审计战略定位与观念导向。

在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基本内涵的理解上,学术界有不同观点。 谢荣

(2004)认为“对于‘固有风险’的认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更多的是考虑企业的经营风险和战略风险,而不是仅考虑会计报表本身的风险,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应该是以企业的经营风险为导向的一种审计”。 王泽霞(2004)认为被审计单位存在的管理舞弊不能被控制风险导向和商业风险导向较好的识别,因此提出了管理舞弊导向审计,她认为“管理舞弊导向审计是以查找和识别管理舞弊作为审计工作重心的风险导向审计,是风险导向审计新的发展”。 陈志强(2006)认为“把握风险的概念是正确理解风险导向审计内涵的关键,对风险概念理解不同,风险导向审计本质的认识就会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审计理念和模式,风险的基本内涵应该是 ‘审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发表了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对风险内涵不能随意缩小或者扩大,否则都可能造成理论上和实务上的偏差”。

本文以下分两部分阐述两个观点: 一是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本质的认识;二是经营风险导向审计、舞弊导向审计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之间的关系。

三、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本质的认识

从审计模式的历史发展进程看, 无论是从最初的账项基础审计到制度基础审计,还是从制度基础审计到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引起审计模式变更的真正原因还是“成本效益原则”在起作用。 社会越发展,经济越活跃,企业的业务也越复杂,审计工作也就越发的繁重复杂。 但在竞争社会,审计收费并不与审计工作量成正比。 会计师事务所也是企业,它的目标也是企业财富最大化, 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还是会计师事务所一贯的做法,只是受到了审计风险的制约。 如何有效平衡审计成本与审计风险之间的矛盾,是一直困扰会计师事务所的问题,同时也是审计模式发展的推手。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审计成本与审计风险之间矛盾平衡下的一个产物。 它的目标非常明确,即通过审计前风险的评估,来确定检查风险应控制的水平, 从而将有限的审计资源配置到最有可能导致审计风险的领域,以此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 但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在对风险评估上存在致命缺陷,即难以有效评估固有风险。 在实务中审计师往往不评估固有风险,只评估和测试控制风险,而控制风险的评估难以有效发现管理层绕过内控的舞弊, 导致的结果很可能是实际上风险很高但评估的风险却很低。

对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型进行改进,将原有的审计检查前风险(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以重大错报风险替代,这就形成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依据的模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表面上,新的审计风险模型只是用重大错报风险代替传统审计风险模型中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实质上,实现了质的飞越。 它并不是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简单相加,其所包含的内涵已超越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 它不再将审计检查前风险进行人为划分, 而是以风险评估所要实现的目标代替,即识别和评价“重大错报风险”,从而更好的体现了审计程序因地因时而异、多样性的特点。 它所体现的思想是:审计检查前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风险因素彼此又不是独立的,因此不能割裂起来单独评估,而是需要联合起来评估;同时,审计检查前的风险又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行业状况、企业性质、监管环境、战略、目标、经营风险、业绩考核体系不同,引发财务报表错报的风险因素就不同,因此,在具体审计中审计师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该企业的风险评估程序,关键要找出引发错报风险的源头,从源头来识别风险。

虽然与传统相比,审计风险模型只是发生小小变化,但体现的审计理念却发生了重大变化: 它要求审计师从源头发现风险, 审计重心前移;风险评估由零散走向结构化,它将各种风险因素联系在一起,多方面多角度的考虑问题, 风险评估方法更加系统化; 将战略分析引进审计,风险分析方法多样化;紧扣风险这根弦,风险评价贯穿整个审计过程;经营风险和舞弊风险成为重点考虑的风险因素:经营失败很可能使审计所卷入诉讼,带来审计风险;财务报表是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的反映, 通过经营风险的分析和评估能有效地发现财务报表潜在的重大错报;舞弊,特别是管理层的通同舞弊,引发的财务欺诈造成后果往往特别严重。

综上,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审计理念,它的核心思想是通过系统的风险评估来识别重大错报的领域, 并将识别的领域作为实质性审计的重点,以此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 因此,笔者认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基本内涵是:以揭示重大错报风险为核心的一种审计模式, 通过分析可能导致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因素, 来评估和识别重大错报风险, 从而有效解决信赖过度导致审计风险或信赖不足导致审计过度的问题。 重大错报的风险驱动因素可能源于经营风险,也可能源于管理层的舞弊或其他。

四、经营风险导向审计、舞弊风险导向审计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关系

王泽霞(2004)认为“审计导向就是审计工作的切入点,用以确定审计实施对象和重点领域。 ”根据这一理解,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应以“风险”作为审计导向,也就是审计工作的切入点。那么“风险”是什么?有学者认为经营失败很可能导致审计风险, 因此认为经营风险就是审计工作的切入点,审计工作以经营风险作为导向,从而认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就是经营风险导向审计。 也有学者认为,近几年国内外爆发的好几起重大财务欺诈案,很大一部分是管理层舞弊造成的,因此认为舞弊风险就是审计工作的切入点,审计工作以舞弊风险作为导向,从而认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实质就是舞弊风险导向审计。 王志强在《从审计模式及其思想的演进辨析风险导向审计应有的内涵》 一文中对上述观点进行了辩驳, 他认为将经营风险导向审计或舞弊风险导向审计等同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犯了将风险内涵任意扩大或缩小的错误。

笔者认为,不能简单的将“风险”理解为经营风险或舞弊风险。 对 “风险”的把握要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本质出发去理解 。 前面我们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本质分析中已经指出, 重大错报风险的揭示是其核心,审计工作是围绕着分析评估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展开,关键是要找到可能导致重大错报的风险驱动因素, 经营风险和舞弊风险是导致错报的风险驱动因素,但不是全部。 “风险”是涵盖了经营风险、舞弊风险在内的一切可能导致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因素的概念, 是重大错报风险驱动因素的集合。 在审计实务中,审计师不可能去寻找所有的错报风险驱动因素, 而是有选择的寻找可能导致重大错报风险的驱动因素以及识别和评估风险的正确路径。 经营风险导向审计认为重大错报风险的主要驱动因素为经营风险,即重大错报风险的源头为经营风险,识别和评估风险的正确路径应为从经营风险到错报风险; 舞弊风险导向审计认为重大错报风险的主要驱动因素是舞弊风险, 识别和评估的正确路径应为舞弊风险到错报风险。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经营风险导向审计以经营风险作为风险评估的逻辑起点和重心,通过对经营风险的分析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舞弊风险导向审计以舞弊风险作为风险评估的逻辑起点和重心, 通过对舞弊风险的判断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因此,无论是经营风险导向审计还是舞弊风险导向审计, 都只不过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实务应用中的具体表现形式而已,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审计模式。 它们的关系可以用如下图示表示:

{横轴以时间为顺序 ,表示审计模式的发展历程 ,图中只反映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纵轴以审计工作路径为顺序,反映审计模式的具体表现形式。 经营风险导向审计以C点即分析评估经营风险作为审计工作的起点; 舞弊风险导向审计以B点即分析评估舞弊风险作为审计工作的起点。 这二种表现形式最后相交于A点,即揭示重大错报风险。 }

五、结束语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审计模式,反映审计的理念,其核心思想是如何系统的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要评估重大错报风险,首先得找出可能引起重大错报的风险驱动因素, 比如经营失败、 管理层业绩考核压力、融资压力等。 风险驱动因素是重大错报风险的源头,识别和评价风险驱动因素是审计工作的起点和重心。 经营风险或舞弊风险是被审计单位重大错报风险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 以经营风险的识别和评价作为审计工作的逻辑起点和重心,就形成了经营风险导向审计,以舞弊风险的识别和评价作为审计工作的逻辑起点和重心, 就形成了舞弊风险导向审计。 经营风险导向审计、 舞弊风险导向审计不是独立的审计模式,而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实务中的具体表现形式。

参考文献

[1]谢荣,吴建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基本内涵分析[J].审计研究,2004,第5期

[2]谢荣,吴建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研究与实务发展[J].会计研究,2004第4期

[3]陈毓圭.关于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由来及发展的认识[J].会计研究,2004第2期

[4]王泽霞.论风险导向审计的发展创新—管理舞弊导向审计[J].会计研究,2004,第12期

[5]王泽霞.《管理舞弊导向审计研究》,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6]谢志华,崔学刚.风险导向审计—机理与运用[J].会计研究,2006,第7期《审计研究》,2005,第2期

[8]陈志强.从审计模式及其思想的演进辨析风险导向审计应有的内涵,《审计研究》,2006,第3期

[9]王咏梅,吴建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发展及运用研究[J].审计研究,2005,第6期

[10]AICPA,Exposure draft of seven Statements on Auditing Standards related to audit risk,2002

[11]IAASB,ISA200 Objective and general principles governing an audit of financial statement,2003,10

[12]IAASB,ISA315 Understanding the entity and its environment and assessing the risks of material misstatement,2003,10

风险导向审计实务 篇10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的48项审计准则(2010年进行了修订),于2007年1月1日起在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施行。 该审计准则体现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 但是在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本质的理解上,学术界仍存争议,部分学者认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就是经营风险导向审计或舞弊风险导向审计。 之所以出现争论,笔者认为关键是对风险的内涵理解不同,那么“风险”的涵义是什么? 难道仅仅是“经营风险”或 “舞弊风险”? 经营风险导向审计、舞弊风险导向审计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究竟是什么关系?

作为实务工作者, 笔者认为正确理解风险导向审计的本质以及几种风险导向审计之间的关系对于深入理解审计准则非常重要。 本文结构上分四个部分:首先文献综述,概述学术界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本质的不同看法;其次分析总结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本质;然后分析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与经营风险导向审计、舞弊风险导向审计之间的关系;最后结论。

二、文献综述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对风险导向审计的研究以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在实务中应用为主。 2004年初陈毓圭、谢荣、吴建友等学者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研究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本质。 之后,这方面的研究大量出现。 但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本质是什么,并未达成一致的看法。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审计模式还是审计方法? 谢荣、吴建友(2004) 认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属于审计方法,它是审计方法在战略管理理论和系统理论基础上的重大创新”。 陈毓圭(2004)认为,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审计方法和理念,但他更倾向于方法论。 谢志华、崔学刚(2006)认为风险导向审计不是审计方法,而是一种审计战略定位与观念导向。

在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基本内涵的理解上,学术界有不同观点。 谢荣

(2004)认为“对于‘固有风险’的认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更多的是考虑企业的经营风险和战略风险,而不是仅考虑会计报表本身的风险,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应该是以企业的经营风险为导向的一种审计”。 王泽霞(2004)认为被审计单位存在的管理舞弊不能被控制风险导向和商业风险导向较好的识别,因此提出了管理舞弊导向审计,她认为“管理舞弊导向审计是以查找和识别管理舞弊作为审计工作重心的风险导向审计,是风险导向审计新的发展”。 陈志强(2006)认为“把握风险的概念是正确理解风险导向审计内涵的关键,对风险概念理解不同,风险导向审计本质的认识就会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审计理念和模式,风险的基本内涵应该是 ‘审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发表了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对风险内涵不能随意缩小或者扩大,否则都可能造成理论上和实务上的偏差”。

本文以下分两部分阐述两个观点: 一是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本质的认识;二是经营风险导向审计、舞弊导向审计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之间的关系。

三、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本质的认识

从审计模式的历史发展进程看, 无论是从最初的账项基础审计到制度基础审计,还是从制度基础审计到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引起审计模式变更的真正原因还是“成本效益原则”在起作用。 社会越发展,经济越活跃,企业的业务也越复杂,审计工作也就越发的繁重复杂。 但在竞争社会,审计收费并不与审计工作量成正比。 会计师事务所也是企业,它的目标也是企业财富最大化, 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还是会计师事务所一贯的做法,只是受到了审计风险的制约。 如何有效平衡审计成本与审计风险之间的矛盾,是一直困扰会计师事务所的问题,同时也是审计模式发展的推手。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审计成本与审计风险之间矛盾平衡下的一个产物。 它的目标非常明确,即通过审计前风险的评估,来确定检查风险应控制的水平, 从而将有限的审计资源配置到最有可能导致审计风险的领域,以此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 但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在对风险评估上存在致命缺陷,即难以有效评估固有风险。 在实务中审计师往往不评估固有风险,只评估和测试控制风险,而控制风险的评估难以有效发现管理层绕过内控的舞弊, 导致的结果很可能是实际上风险很高但评估的风险却很低。

对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型进行改进,将原有的审计检查前风险(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以重大错报风险替代,这就形成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依据的模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表面上,新的审计风险模型只是用重大错报风险代替传统审计风险模型中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实质上,实现了质的飞越。 它并不是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简单相加,其所包含的内涵已超越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 它不再将审计检查前风险进行人为划分, 而是以风险评估所要实现的目标代替,即识别和评价“重大错报风险”,从而更好的体现了审计程序因地因时而异、多样性的特点。 它所体现的思想是:审计检查前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风险因素彼此又不是独立的,因此不能割裂起来单独评估,而是需要联合起来评估;同时,审计检查前的风险又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行业状况、企业性质、监管环境、战略、目标、经营风险、业绩考核体系不同,引发财务报表错报的风险因素就不同,因此,在具体审计中审计师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该企业的风险评估程序,关键要找出引发错报风险的源头,从源头来识别风险。

虽然与传统相比,审计风险模型只是发生小小变化,但体现的审计理念却发生了重大变化: 它要求审计师从源头发现风险, 审计重心前移;风险评估由零散走向结构化,它将各种风险因素联系在一起,多方面多角度的考虑问题, 风险评估方法更加系统化; 将战略分析引进审计,风险分析方法多样化;紧扣风险这根弦,风险评价贯穿整个审计过程;经营风险和舞弊风险成为重点考虑的风险因素:经营失败很可能使审计所卷入诉讼,带来审计风险;财务报表是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的反映, 通过经营风险的分析和评估能有效地发现财务报表潜在的重大错报;舞弊,特别是管理层的通同舞弊,引发的财务欺诈造成后果往往特别严重。

综上,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审计理念,它的核心思想是通过系统的风险评估来识别重大错报的领域, 并将识别的领域作为实质性审计的重点,以此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 因此,笔者认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基本内涵是:以揭示重大错报风险为核心的一种审计模式, 通过分析可能导致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因素, 来评估和识别重大错报风险, 从而有效解决信赖过度导致审计风险或信赖不足导致审计过度的问题。 重大错报的风险驱动因素可能源于经营风险,也可能源于管理层的舞弊或其他。

四、经营风险导向审计、舞弊风险导向审计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关系

王泽霞(2004)认为“审计导向就是审计工作的切入点,用以确定审计实施对象和重点领域。 ”根据这一理解,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应以“风险”作为审计导向,也就是审计工作的切入点。那么“风险”是什么?有学者认为经营失败很可能导致审计风险, 因此认为经营风险就是审计工作的切入点,审计工作以经营风险作为导向,从而认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就是经营风险导向审计。 也有学者认为,近几年国内外爆发的好几起重大财务欺诈案,很大一部分是管理层舞弊造成的,因此认为舞弊风险就是审计工作的切入点,审计工作以舞弊风险作为导向,从而认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实质就是舞弊风险导向审计。 王志强在《从审计模式及其思想的演进辨析风险导向审计应有的内涵》 一文中对上述观点进行了辩驳, 他认为将经营风险导向审计或舞弊风险导向审计等同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犯了将风险内涵任意扩大或缩小的错误。

笔者认为,不能简单的将“风险”理解为经营风险或舞弊风险。 对 “风险”的把握要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本质出发去理解。 前面我们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本质分析中已经指出, 重大错报风险的揭示是其核心,审计工作是围绕着分析评估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展开,关键是要找到可能导致重大错报的风险驱动因素, 经营风险和舞弊风险是导致错报的风险驱动因素,但不是全部。 “风险”是涵盖了经营风险、舞弊风险在内的一切可能导致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因素的概念, 是重大错报风险驱动因素的集合。 在审计实务中,审计师不可能去寻找所有的错报风险驱动因素, 而是有选择的寻找可能导致重大错报风险的驱动因素以及识别和评估风险的正确路径。 经营风险导向审计认为重大错报风险的主要驱动因素为经营风险,即重大错报风险的源头为经营风险,识别和评估风险的正确路径应为从经营风险到错报风险; 舞弊风险导向审计认为重大错报风险的主要驱动因素是舞弊风险, 识别和评估的正确路径应为舞弊风险到错报风险。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经营风险导向审计以经营风险作为风险评估的逻辑起点和重心,通过对经营风险的分析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舞弊风险导向审计以舞弊风险作为风险评估的逻辑起点和重心, 通过对舞弊风险的判断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因此,无论是经营风险导向审计还是舞弊风险导向审计, 都只不过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实务应用中的具体表现形式而已,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审计模式。 它们的关系可以用如下图示表示:

{横轴以时间为顺序,表示审计模式的发展历程,图中只反映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纵轴以审计工作路径为顺序,反映审计模式的具体表现形式。 经营风险导向审计以C点即分析评估经营风险作为审计工作的起点; 舞弊风险导向审计以B点即分析评估舞弊风险作为审计工作的起点。 这二种表现形式最后相交于A点,即揭示重大错报风险。 }

五、 结束语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审计模式,反映审计的理念,其核心思想是如何系统的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要评估重大错报风险,首先得找出可能引起重大错报的风险驱动因素, 比如经营失败、 管理层业绩考核压力、融资压力等。 风险驱动因素是重大错报风险的源头,识别和评价风险驱动因素是审计工作的起点和重心。 经营风险或舞弊风险是被审计单位重大错报风险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 以经营风险的识别和评价作为审计工作的逻辑起点和重心,就形成了经营风险导向审计,以舞弊风险的识别和评价作为审计工作的逻辑起点和重心, 就形成了舞弊风险导向审计。 经营风险导向审计、 舞弊风险导向审计不是独立的审计模式,而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实务中的具体表现形式。

摘要: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作为当前较新的一种审计模式,已全面应用于现行的《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但理论界对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本质仍存争议,部分学者认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就是经营风险导向审计或舞弊风险导向审计。正确理解风险导向审计的本质以及几种风险导向审计之间的关系对于深入理解执业准则非常重要,因此,本文分析总结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本质,然后,分析其与经营风险导向审计、舞弊风险导向审计之间的关系。

浅议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篇11

关键词: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审计风险

随着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的到来,全球经济迅速发展,世界各国的相互依赖性增强,西方的战略管理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就是在世界各地频繁的爆出审计丑闻后,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思路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如今的社会经济环境,因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应运而生。

一、传统风险导向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内涵

(一)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内涵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主要是通过对财务报表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定量评估,从而确定检查风险,进而确定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获取审计证据,得出审计结论。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过程中,审计师通过了解企业及其评价内部控制对企业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做出评价,再根据传统的审计风险模型确定检查风险,并设计和实施实质性程序,以将审计风险控制在会计师事务所所确定的水平。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内涵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指审计师通过被审计单位进行风险职业判断,评价被审计单位风险控制,确定剩余风险,执行追加审计程序,从而将剩余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的一种审计方法和技术,也被称为风险基础战略系统审计方法。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在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基础上,其内涵和外延有所扩大,尤其是在会计报表整体层次风险中,将战略经营风险纳入考虑范围。

二、传统风险导向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比较

(一)审计理念上的不同

1.审计理论依据不同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主要依据审计理论,它在制度基础审计方法下对审计风险进行控制,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不仅仅是依据审计理论,还将战略管理理论、系统理论融入其中,它是为了适应现代复杂经济关系而出现的。

2.对风险的认识不同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对审计风险模式中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认识仅是从会计的视角予以分析,大都只分析会计报表项目本身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并以此为基础来分析会计报表的风险。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风险的认识除了包括会计报表项目本身的风险外,更多地考虑企业的经营风险,分析企业的经营风险成为控制会计报表风险的最重要手段。

3.指导思想不同

从两者的侧重点可以看出,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指导思想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思路,它认为审计师以被审单位的交易为基础,通过对管理层关于财务报表账户层面各个不同认定的审计,自下而上地为审计师对整个财务报表发表意见提供充分、适当的证据。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则是以经营风险为基础,“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审计方法,即首先“自上而下”对报表形成预期,再“自下而上”地根据预期实施相应的审计程序。

4.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审计程序方面更具针对性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需要得到企业管理当局的配合,对管理舞弊风险,由于注册会计师和管理当局之间存在利益冲突,管理当局不可能真正配合注册会计师开展审计工作。对于这种情况,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将审计资源集中于管理舞弊风险的侦察上,保持职业怀疑态度,摒弃传统的管理当局中性的假设,注册会计师应采取一些非常规的针对性强的审计程序,如盘点存货时,不预先通知客户。

5.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审计方法上更注重对分析性程序的应用

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型下,分析性程序的使用主要集中在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而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更为重视信息的再加工,分析性程序的对象扩大,不仅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也对非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充分借鉴现代管理方法在分析性程序中的运用,采用了战略分析工具(PEST、SWOT等)、绩效分析(BSC、标杆分析)、财务分析、会计分析及前景分析等分析工具, 对风险进行多元评估并通过相互印证加强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二)审计风险模型不同

传统的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审计风险=当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审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固有风险=假设没有相关内部控制,某项认定易于发生重大错报的概率;控制风险=公司内部控制未即使发现或组织并更正某项认定发生错报的风险,这一错报可能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检查风险=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但审计师未能发现这一错报的风险。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在这里,审计风险和检查风险的内容是和传统审计风险模型中的一样,重大错报风险=财务报表经审计之前发生重大错报的风险。

从以上两个风险模型当中可以得出两者在风险评估出发点、内容上都有所不同。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风险评估是直接评估账户余额及发生额本身的风险,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强调从企业的经营风险出发。从企业经营风险出发进行风险评估,是因为审计风险的最终来源是企业的经营风险。企业的财务报表最终反映的是企业的经营风险,一旦弄清楚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再结合企业的财务报表,使得注册会计师更易于发现审计中的风险,合理编制审计计划并开展审计工作。一般来说,企业的经营风险越高,审计风险也就越大。要了解企业的经营风险,注册会计师必须对企业战略、内外部环境、绩效分析等方面做深入了解,这也有利于注册会计师为客户提供管理建议,实现审计服务增值。

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较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优越性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仅从会计的视角进行分析会计报表本身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由此推出会计报表存在的风险,且固有风险的分析常常流于形式。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将战略风险引入审计,从更高层面全面地评估分析出重大错报风险领域,合理分配审计资源,减少审计失败,节约审计成本。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管理舞弊方面较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更具优势,它更能提高审计效果。现代模式将审计目标集中在发现重大错弊,要求审计人员自始而终保持专业怀疑,充分考虑可能存在的导致会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情形,包括管理舞弊;而传统模式下注册会计师对控制测试的满意程度与管理当局是否存在舞弊没有直接关系,从而对管理舞弊失效。

四、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发展的建议

(一)解决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时所面临的成本效益问题

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在提高审计质量的同时,提高审计收费,以保证会计师事务所的收益,如果承接业务不经济就可以拒绝接受。而考虑到被审计单位并不愿在审计质量提高的同时多付费,因此,需要通过法律规范审计收费标准,避免个别会计师事务所为了谋利,降低收费标准承揽业务。

(二)解决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时电子信息系统的开发问题

一方面,我国应尽快开发和建立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信息网络,促使审计行业能够更加的网络化、系统化和现代化;另一方面,加快计算机辅助软件的开发,目前大部分国内会计事务所采用Excel来处理搜集到的数据,这个已经不能满足分析大量数据的需求。

(三)解决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时国内所执业的监管环境不健全的问题

在我国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初级阶段,健全监管环境,成立一个类似于美国会计公司监督委员会并且独立于注册会计师行业之外的监管机构是有必要的。

(四)解决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实施过程中审计人员素质问题

首先,要提高审计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根据西方发达国家实施风险导向审计的经验教训,在风险导向审计初步实施的阶段,由于法律环境的不健全,审计人员往往以风险导向审计的名义实施审计,但是实践中偷工减料,降低审计质量。

其次,要提高审计师的业务素质。我们所说的业务素质现在不仅仅指专门的会计、审计知识,正如前面所讲,由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从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入手,这就要求审计师要具备一定的非审计知识,如管理学、系统论;在审计证据的搜集和审核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职业判断力,这就需要逻辑学等等,诸如此类,所以说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急需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蔡春,赵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论[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2]刘明辉.高级审计理论与实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3]陈汉文.审计理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审计风险与风险导向审计 篇12

一、风险导向审计对审计风险的管理

1.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有利于审计人员全面认识被审计单位。审计过程是审计人员不断加深对被审计单位的认识过程。审计人员从被审计单位某种认定出发, 通过调查了解、收集证据, 从各个角度逐步地验证某项认定, 最终以合理地保证某项认定是否正确, 形成审计意见。客观而言, 审计人员的认识过程应该是一个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过程, 风险审计模型合理地体现了这个过程, 并更有效减低审计风险。

2.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注重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效率。风险导向审计要求注册会计师以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为审计工作的主线, 以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在风险审计模式中, 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与评价, 风险评估程序、信息来源以及项目组内部的讨论均属于效率较高的审计手段, 可以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 并有效地减少效率较低的细节测试工作。

3.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有助于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根据审计风险模型可知, 在重大错报风险一定的条件下, 检查风险和期望的审计风险成正向关系。如果期望的审计风险较低, 那么就必须接受较低的检查风险水平, 以便扩大实质性测试的样本规模或追加审计程序, 收集更多的审计证据, 也就是说, 应该确定较低的重要性水平, 才能满足较低的期望审计风险的要求。如果审计人员确定的重要性水平过高, 即允许存在的错报过大, 则将承受过高的审计风险。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要求审计人员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 不仅要考虑实际的或评估的审计风险以确保审计质量, 也要考虑期望的或可接受的审计风险以提高审计效率。

二、我国的风险导向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 信息库和辅助审计软件的建设速度滞缓, 所需的信息系统严重不足

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中, 注册会计师要在计划阶段充分了解客户整体经营环境, 就必须从内外部取得大量的信息, 然后针对风险不同的客户、客户不同的风险领域, 设计个性化的审计程序。为此, 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建立功能强大的信息库, 以满足注册会计师在风险评估时了解企业的战略、流程、风险管理、业绩衡量等。目前, 国内很多事务所对行业风险和企业风险缺乏了解, 数据积累不足, 信息库建设还达不到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

(二) CPA的知识结构存在较大差距, 对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

按照风险导向审计的风险评估程序, 注册会计师必须了解客户的行业状况、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 客户的经营目标、经营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 客户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 内部控制等。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是复合型人才, 不仅熟悉会计和审计知识, 而且要掌握战略管理、业绩评价、薪酬管理等现代管理知识。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90%以上的业务是审计业务和会计业务, 没有经济方面、法律方面等多元化的背景。CPA不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 不了解相关行业, 不熟悉战略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 不具备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的能力, 这些都不利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实施。

(三) 政府监管和司法执法问题, 法律法规尚待完善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产生的直接原因就是法律诉讼风险的增加。而在我国, 虽然《证券法》《注册会计师法》等一系列法律的出台对规范CPA的执业环境, 加强CPA的法律责任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 我国关于CPA法律责任的规定还比较空洞, 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 民事赔偿制度不够完善。我国CPA承担的法律风险仍然较小。由于风险导向审计的前提条件就是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越高, 对CPA的约束作用相应就越大;反之, 如果法律风险低, CPA不但不会远离法律风险高的客户, 而且还会对审计过程的风险不够重视, 审计质量将会受到较大影响, 最终也偏离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本意。

(四) 会计师事务所的成本与经济效益问题

会计师事务所总是要讲求成本与效益的, 成本能得到补偿是实施新的审计模式的前提。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后, 必然导致工作时间和审计成本的增加。在会计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 成本的增加往往不可能过渡到收费的同步增加。

三、针对我国风险导向审计应采取的对策

(一) 建立信息系统资源共享机制,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政府部门或者行业协会应采取一定的措施, 将获得的企业信息及时在网上公布, 以实现资源共享。会计师事务所自身也应该建立庞大的数据库, 分门别类归纳整理, 并及时更新审计人员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所需要掌握的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经济法、税法等相关知识以及与客户所在行业相关的各种信息资料, 为审计人员实施风险评估程序提供信息保障。

(二) 构建新型的事务所组织形式, 提升注册会计师综合素质

1. 健全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控制。

建立以工作底稿为核心的全面质量控制体系, 定期进行执业复查, 充分评价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制定员工培训计划。风险导向审计在实务中的有效执行, 有赖于各事务所依据审计准则, 借鉴先进经验, 制定出以风险评价为中心的审计程序, 对审计人员进行培训, 并进行检查, 增强审计人员应用风险导向审计的自觉性。

2. 推进事务所采用合伙制形式。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事务所在组织形式上实行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 普通合伙制只占一小部分, 有限责任合伙制刚刚出现。然而, 有限责任的形式与事务所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职业风险是不匹配的, 作为一个具有高社会责任和高执业风险的行业, 如果不能面向社会承担无限责任, 其职业道德和执业质量就失去了最根本的机制制约和保障。

3. 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能力。

任何审计业务都是由审计人员完成的, 风险导向审计能否有效实施, 关键要看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素质、风险意识, 它已成为能否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保证。

4. 提高注册会计师自身素质。

要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业务水平。业务水平的提高直接关系到审计风险及风险损失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同时也反映了注册会计师风险意识的强弱。

(三) 加强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

现代审计理论告诉我们, 了解测试应贯穿于CPA审计的全过程, 但现实中, 注册会计师很少将这项工作看成是收集审计证据的有机组成部分。风险导向审计的应用, 要求注册会计师通过了解测试, 形成对被审计单位环境风险、经营风险、管理风险、财务风险的整体评价, 在此基础上, 决定审计的风险所在, 针对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审计程序。

(四) 加强外部执业环境建设, 明确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

上一篇:故意杀人下一篇:多目标决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