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

2024-06-26

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精选12篇)

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 篇1

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过:“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 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 符合他们的需要, 才能有效地促使他们的发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也是获取知识的巨大推动力, 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直接影响到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和追求.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除了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保证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外, 更重要的是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要让孩子们感觉到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 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 切切实实地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知识能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 就必须在教学前做到心中有数.如在教学“够不够”的问题时, 创设了“小超市”的情境———“老师先买来了7包游戏棒, 又买了8包游戏棒, 分给10个小朋友每人1包, 够不够?还多出几包?”这一情境的创设, 复习了求总数以及求剩下多少的实际问题, 接着以旧引新, 出示橡皮、本子、贴纸等小商品.问:“你想到小超市买什么?买多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一种商品, 再让大家仔细观察图中这位顾客买了多少?小超市中还剩多少?想一想小超市中原来有多少?你是怎样想的?学生经历一次又一次的购物过程, 发现并理解了求原来有多少要把卖掉的和剩下的两部分合起来.这一情境的创设给新知识的引入提供了一个丰富、多样的空间,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达到了教学目的.让学生以熟悉的、身边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 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 掌握新本领.学生学得主动, 学得透彻.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学生也能品尝到成为一名“探索者”“成功者”的喜悦.

二、探究新知, 培养兴趣

数学学习包括学生对环境的积极反映和自主探究, 如找出关系, 建立模型, 调查、发现、游戏、讨论和合作研究, 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以及良好的学习兴趣.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 让学生在探究中感觉乐趣, 在成功中体验乐趣, 对数学产生兴趣,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如教学“年、月、日”, 在学生探究新知时, 老师是这样设计的, 说:“只要你能告诉老师你的生日 (公历) , 我就能说出你出生的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月份是大月还是小月, 谁想试试?”学生争相报生日, 老师对答如流, 学生好奇急于想知道结果.老师接着说:要想知道其中的奥秘,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年历卡, 自由组成学习小组, 看谁最先发现规律.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投入, 合作探究.探究后学生争先恐后地汇报自己的发现.

让学生通过查年历发现规律, 这样的动手实践使学生通过合作交流, 动脑思考, 用心归纳, 自主探究出年、月、日的奥秘.这样每名学生都是一个小小的探究者, 小小的发现者, 在自己的努力下, 都会获得成功的快乐.

三、设计实验, 引发兴趣

记得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效果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圆锥的体积”这一节内容是通过实验来推导体积公式的.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首要考虑的问题.所以一上课我便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春天来了, 万物复苏, 春笋也从睡梦中醒来, 三只可爱的小熊猫来到竹林中采春笋, 他们都采到了一个竹笋.熊猫黑黑说:“今天, 我采的竹笋是最大的.”熊猫明明听了不服气地说:“谁说的?第一大的应该是我的.”熊猫花花连忙说:“不对, 不对, 我的竹笋应该是第一大的.”与此同时, 大屏幕出现三只小熊猫采的竹笋图, 形状是圆锥体.老师说:“三只小熊猫激烈地争论着, 哪个小裁判裁决一下, 谁说得对?”同学们各抒己见.老师又说:“同学们要想当个公正的裁判员就要准确知道谁采的竹笋最大, 那就要学会圆锥体积的计算.今天我们就来上一节实验课, 研究如何计算圆锥的体积, 要求全体同学都来参与实验操作, 看谁做得好.”学生听后欢呼雀跃, 学习热情异常高涨, 学习兴趣也被大大激发起来了.

四、巧设练习, 巩固兴趣

巩固练习这一环节不仅检验学生对新知识是否理解和掌握、拓展和延伸, 同时也是学生体验成功, 增强自信心, 巩固学习兴趣的重要一环.如在“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 老师设计了这样两道题:

1. 猜身高.

四人一组, 量出自己的身高, 可以直接在组内报出自己的身高的厘米数, 请同学改写成用米作单位的小数;也可以报出小数, 请同学说出厘米数, 还可以说出1米几十厘米;请同学说出小数看谁改写得迅速、准确.

2. 请在老师的描述中抢答出是哪种动物.

教师描述猴子、大象、长颈鹿等动物, 并将有关数据用大写或小写数字写出来, 请同学读, 写小数.

教师通过富有儿童情趣的练习题, 巩固小数的读写和意义, 让学生在玩中学, 寓教于乐,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之, 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有着极大的作用, 它能驱使学生积极地追求对感兴趣事物的认识.我们只要不断提高教学艺术, 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 运用各种科学的方法和手段, 不失时机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学生就一定能把数学学好.

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 篇2

2) 在每一个小小的进步中,会让你如沐春风般万紫千红,找到自己的闪光点,觅到自己的亮点,也发出自己的光芒。人生更富有意义。

3) 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

4) 困难,激发前进的力量;挫折,磨练奋斗的勇气;失败,指明成功的方向。

5) 如你想要拥有完美无暇的友谊,可能一辈子找不到朋友。

6) 抽出时间去学习,凡事从小做起,不怕单调和重复,长期的积累坚持,想不成功,也难。

7) 学习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但,既然连人生的一部分——学习也无法征服,还能做什么呢?

8) 人生这部书必须用心去读,用心去尝试了。

9)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10) 我走得很慢,但我从不后退!

11) 理想是力量的泉源、智慧的摇篮、冲锋的战旗、斩棘的利剑。

12) 你发现了这么重要的方法,老师为你感到骄傲!

13) 我们只要正视自我,让自己有努力的信心,奋斗的勇气,前进的力量,攀登的智慧,就能开阔视界和胸襟,一切也会随之柳暗花明。

14) 拥有了一颗赤城的心,便拥有了朋友;拥有了一颗善良的心,便拥有了友爱。

15) 夜晚,春风柔和地吹着。我托着下巴,坐在落英缤纷的台阶上,脑海里又浮现出一件难忘的事。

16) 经验、环境和遗传造就了你的面目,无论是好是坏,你都得耕耘自己的园地;无论是好是坏,你都得弹起生命中的琴弦。

17) 运动使人充满生机活力,音乐使人充满浪漫快乐,思考使人充满智慧理智。

18) “有耐心才能做好任何事情。

19) 夸夸其谈牙尖嘴利真心诚意故弄玄虚喋喋不休

如何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篇3

【关键词】激发 数学 兴趣

当前社会全面进步,数学课程改革也迈开了巨大的步伐,因此,如何让学生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对学习数学知识保持长久的兴趣,是每一位教师时刻关注和考虑的问题:结合我十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数学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

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的独立意识、自尊心逐渐增强,渴望得到尊重。因此,教师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普遍关心学生,尤其差生,同他们交朋友,不要歧视他们,不要动辄训斥他们,要鼓励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和学习热情。对差生要采取宽容的态度,可以在课后个别纠错,千万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经常用“心”去关注这些学生,给他们以自信,给他们锻炼的机会,帮助他们证明自己,建立自信。教师要充分运用鼓励性评价,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成功的体验积累多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就能树立起来。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培养学生的兴趣大有帮助。

二、教师的语言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的语言会使学生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富有情趣的语言,亲切的语气,幽默的话语能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表演艺术家赵本山的小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赢得了全国广大群众的喜爱。究竟他的魅力在哪里?在我看来,语言艺术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使他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群众表演艺术家。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进行“传道、授业、解惑”的。那么,什么样的语言才算是有魅力的语言,才能吸引住学生,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呢?我认为教师的语言要铿锵有力,抑扬顿挫,幽默风趣,同时还要简短明了,不拖泥带水。善于總结。在课堂上,我总是强调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笔不离手,笔不能挠人,而是挠本,学生听完后哄堂大笑,拿起笔就记笔记了。数学中的思想方法结论,用顺口溜形式改头换面后,不仅简单好记,而且具有趣味性,在讲“平行线的画法时”一节时,我总结为四个字“一靠二推三过四画线,”在讲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时,我得出的结论是;一设、二代、三解、四返。再比如讲解函数的平移时,学生往往对于上下左右的正负符号,容易出错,我们编辑成口诀上加下减,左加右减,学生就容易记住。

三、实物演示,巧用比喻

在讲“物体的三视图时,”我准备了模仿、茶叶盒、漂亮的礼品盒等实物学生通过观察事物,充分感受到物体三视图的情况。比如我再将线段的比较与画法时,这是一节公开课,当时我拿了一长一短的两根木棍,我用着两根木棍演示了线段的比较方法,当讲到线短的中点概念时,我又像变魔术似的突然拿出一根绳,把绳子叠起来,中点的概念产生了,学生们都等大演技那个看着我的演示,下课后我询问了学生的学习情况,他们都学会了。这节课受到了各位听课教师和领导的好评,获一等奖。巧用比喻也是必不可少的,在讲实数的绝对值时,我采用了比喻句,绝对值符号好比两堵墙。我们在取绝对值符号时,如果里面是正数,墙倒下样子不变,如果是负数,墙倒了,样子也会发生变化,这样的比喻,学生很容易记住。

四、走进生活,让学生与数学亲密接触

数学教育已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已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例如在《方位角》时中,我就观察国旗旗杆、教学楼、食堂、厕所,然后让他们是这画出他们的相对位置。同学觉得是一件有兴趣的事。又比如我再讲统计与概率时,我让同学们亲自抛硬币,让同学们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他们感受到大量实验来估计概率的过程。通过了这次的活动,学生非常的活跃,非常的地和谐,也非常的投入,学生从解决问题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对数学产生了强有力的推动力。

五、竞赛激趣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竞赛活动,让数学学习活动尽可能增加竞赛的色彩,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我常采用小组竞赛、男女生竞赛、并设置抢答题、必答题,在激烈的竞争中,同学们的兴奋细胞全部被激活,从而思维也活跃起来。

六、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

创设使学生成功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吃得好、吃得饱”进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一方面设计问题要有梯度,课前要备好学生,哪一类问题要提问谁来回答,教师要设计好。对于学生回答的答案,无论对与错。教师都不能全盘否定,尽可能给学生满意的答复。所以在评价时,我常采用,“是不是给你时间不够多,你在思考一下。”“是不是老师问的有点含糊呢?”“你离答案很近啦,谁在做以下补充?”等等,这样的评价都会让学生感到很温暖。从而增强学生勇于发言的信心。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篇4

一、创设情境, 诱发兴趣

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征, 创设最佳的学习环境,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课上教师要善于利用新颖的教学方法, 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 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教学艺术.”创设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 正是激励, 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教学艺术.对于创设情境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 无论如何你都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 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 将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 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 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 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如在讲圆定义时, 出示动画毛驴拉碾子的过程, 使学生体会圆的形成过程, 再从乐中引趣, 从乐中悟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直观形象, 唤发兴趣

美国教育家哈尔莫斯指出:“学习数学唯一的方法就是做数学.”人的思维是从具体到抽象, 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特别是中学生的思维带有明显的具体性、形象性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坚持直观形象这一原则, 即用具体、形象、生动的事物充分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如在讲“求圆锥侧面积”时, 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个圆锥, 并画出侧面展开图让他们有充分的看一看、摸一摸、听一听、说一说的机会, 以丰富深化感知, 唤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由于直观形象的方法适应了学生的思维特点, 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而比较好地解决了学生理解力差与教学概念抽象的矛盾, 使学生沿着实物———表象———抽象的顺序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喜爱你所教的数学学科上了.达到“尊其师, 信其道”的效果.

三、精心设疑, 引发兴趣

学启于思, 思源于疑, 有疑问才能启发学生去探索.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有挖掘并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和善于捕捉学生思维活动的动向并加以引导的能力, 充分运用疑问为发展智力服务.所谓设疑, 是老师有意识地将“疑”设在学生学习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之中, 使学生在“疑”中生“奇”, “疑”中生“趣”, 从而达到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如讲不等式应用时, 老师右手拿一些铅笔, 提出若每人两只, 则余三只, 若每人三只, 则最后一人不足三只, 问:有几人?有几只粉笔?学生们争强好胜的心理表现出来, 便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有的说:“铅笔盒里有5枝.”有的说:“铅笔盒里有4枝.”等等, 此时, 教师惋惜地告诉他们:“你们说的数都不对”, 老师反问:“你们知道为什么猜不对吗?”这时老师说:“这节课研究这个问题.”这样, 学生在求知解疑的过程中, 学会知识, 提高能力, 从而诱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四、通过游戏, 激发兴趣

学生爱说, 爱笑, 爱动, 爱玩.如果在教学中忽视了这一特点, 一味平铺直叙地去讲, 必然使他们觉得疲劳乏味, 是达不到良好的效果的, 经验证明:要妥善地把他们喜欢做游戏的兴趣迁移到课堂上来, 让他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从而产生对学习的兴趣.如在讲概率时, 老师摆出1~7的数字卡片, 指名学生“找对子”“找朋友”的游戏, 老师把1~7的数字卡分别发给7名同学, 每人拿一张站在讲桌前, 然后指名其中一人手拿自己的卡片站在6个同学的对面, 用自己的卡片去找朋友, 他的数字卡片和对面的数字卡片组成了8, 大家齐说:“对!”不是8, 齐说:“不对!”看谁得分多, 老师和同学比赛, 老师拿出一张数字卡 (老师慢慢地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有个思考的时间) , 全体同学说出和老师数字卡片组成的数, 学生齐说说对了, 学生得分, 如果有一个说错, 老师得分.做这个游戏时, 同学们更齐心了, 注意力非常集中, 很少有错.每当他们胜利时, 都高兴地鼓起掌来.对学生采用各种游戏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突出一个“活”字, 学生学的轻松愉快, 兴趣浓, 学生积极性主动性高, 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动手实践, 培养兴趣

“动”是学生的天性, 教学过程中, 只有自己亲自动手做一做, 才会知道得更多, 掌握得更牢.我抓住这一特点, 引导学生主动操作.如分一分、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等, 使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在操作中理解新知的来源与发展, 体验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愉.同时在教学中, 我还提倡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不断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和数学活动激励每一名学生自己去探索数学, 独立思考, 发表见解, 善于倾听其他同学的不同意见, 在小组交流、合作中达到共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如在讲“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一节时, 让学生课后做两个三边对应相等的三角形卡片, 学习小组通过合作交流、讨论, 总结全等的判定方法.教师再加以点拨和鼓励, 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萌发了创新意识.

六、给予成功, 保持兴趣

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在学习中, 学生如果获得成功, 就会产生愉快的心情.这种情绪反复发生, 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就会建立起较为稳定的联系, 学生对学习就有了一定的兴趣.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方式, 将自己的期望传递给学生.特别是对数学成绩不佳者, 不应该轻易地给他们扣上“差生”的帽子, 当他们的数学学习遇到困难、挫折时, 教师应及时给予期望、信任和真挚的爱, 使他们树立学习信心, 取得化败为胜的成功.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篇5

学习上帮助差生

小学生的数学成绩,直接影响到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成绩好的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会表现的很强烈。而对于那些学习很吃力的差生,则会对数学的兴趣表现的越来越消极。所以教师要及时帮助这部分差生弥补数学知识上的缺陷,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我们不仅要在课外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辅导,而且还要注重课内的辅导,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讲课时多注意他们;提供给他们较多的课堂参与机会;对这部分学生的家庭作业和课堂练习及时的检查讲解,存在的知识缺陷及时补救;对学生存在的点滴进步要及时的表扬、鼓励。这样从点点滴滴中帮助差生,他们就会逐步转变,渐渐喜欢上数学,从而提高了自己的数学成绩。

其次、优化课堂教学。调动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除了要在生活中关心学生,学习上帮助差生等方式之外,能好好的把握住这短短的课堂40分钟也是至关重要的。那如何才能充分的利用好这堂课呢?那就需要我们把握住课堂的每一个环节,把每一个教学环节都上精彩了,才会使整个课堂发挥出整体的教学效果,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起到提高学生数学兴趣的作用。

导入时设置悬念来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上课伊始的导入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在使用情境导入、实验导入、演示导入、设疑导入时,给学生创设一个悬念。因为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强烈,它能引发学生的兴趣,是小学生兴趣的重要来源。强烈的好奇心会紧紧的抓住人的注意力,使其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答案,从而牵引着小学生去积极探索事情的原因。因此,在数学教学的导人中,教师应巧设问题,制造悬念,为上好整堂数学课打下铺垫。

例如:在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提问:“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什么?”当学生轻松回答后,教师再问:“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什么呢?”有的学生可能受前者的影响回答:“个位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是这样吗?让同学们通过动笔试一试,像13、16、19、23……都不能被3整除,显然这不是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然后,教师再让同学们说数字,自己不用动笔试一试就能很快的说出它是不是3的倍数。接着让学生检验老师的判断是否正确,从而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当学生问及原因时,教师先不告诉他们,让他们把刚才检验的几个数的数字的位置调换一下,看看还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经过检查惊奇地发现它们仍然是3的倍数,这说明能被3整除的数与其每个数字所在的数位无关。“那么这里边有什么奥秘呢?”不等教师提问,学生自己便会积极思考起来,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答案。

2数学兴趣培养

利用新课改教材中的具体事例提高学生的兴趣

新课改后编写的教材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有很大帮助,编者把旧教材中的很多强加给学生的公式、定义、定理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指导生活。这也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分析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明确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

例如当初上学时有这样的一种题目:一个水箱开进水管,12个小时能把水箱灌满,开排水管24个小时能把水箱的水放光,如果同时开进水管和排水管要多少小时能把水箱灌满?这种题目让人很费解,因为它与现实生活脱节。因此学生在做这样的题目的时候心里总是存在一些想法,导致不愿掌握这样的题目。其实我们会发现这无非就是一个有进同时有出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中可以引导学生离开水的问题,有进有出最典型的就是财务问题,也就是家庭收支问题等等。这样既解决了学生心中的想法,又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不会就题论题了。

培养学习数学的成就感首先要明确为什么要学数学

如果学生对学习数学不认可,认为学习数学没有用处,那么哪怕他在数学上有非常大的天赋和成就,他也会不以为然。反过来一个学生认为学习数学是非常必要的事情,那么哪怕他学习过程中解开了一个小问题都会为此而沾沾自喜。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成就感首先要对数学有个清楚的认识。说的更通俗些就是你要知道为什么学数学,我学完数学对我有什么用处。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数学使人严密。

数学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每一个人应当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也就是说:“在二十一世纪,人人都要学会的数学”。蔡元培先生在任北京大学校长时,因重视数学,“列数学系为第一系”,这种传统一直保持至今。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明确: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数学,数学对我们来说有多重要。

3数学兴趣培养

在探讨新知中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如果数学脱离了生活实际,只是一系列单纯的数字或符号。那将不再是学生学习时感到枯燥乏味了,整个数学都会失去存在的价值的。那我们学习数学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把生活实际和数学充分的联系起来,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价值所在,这样才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数学的积极情绪。把生活与数学联系起来我们可以通过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来实现,如:生活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竞争情境等,让学生从中认识到数学的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创设演示这样的一个情境,小明家有一块长方形的耕地,邻居家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耕地,由于某种原因邻居家想和小明家换一下耕地,问如果把耕地直接换了,小明家会有亏损吗?这时学生肯定会说算出两块耕地的面积来就可以知道有没有亏损了,这时学生就会去量两块地的边长,前面刚学过了长方形的面积公式:长_宽,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算呢?是边长乘边长吗?显然不是这样的,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该如何来求?小明着急死了。同学们快来帮小明想想办法。这样同学们找到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意义了,自然就会产生对它的乐趣。

设置多样化多层次练习来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的重手段。是学生对所学新知的巩固,也是教师对学生新知掌握程度时一种检测。同时它还可以引导学生更深一步的理解新知。但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这就造成了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不同。那如何才能使所设计的练习既使掌握快的同学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又不至于使掌握慢的同学感到吃力呢?那就需要我们在设计练习时做到多层次、多样化,使其难度逐步提高,同时尽量设计到班里的每一个人。

例如: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们可以设计一个这样的听写分数练习:八分之一;一个分数分母是十,分子是一;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四份,一份是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二分之一的二分之一是多少.用分数怎样表示;一个分数它的二分之一是八分之一,这个分数是多少。这样逐层次的将难度提高,层层递进,层层深入,便于学生将本课的知识灵活掌握。

4数学兴趣培养

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过程中的成就感

1.体会学习数学的成就感要从浅入深。每个学生对于数学的敏感度不同,基础的薄厚也不相同,因此在让学生体会数学成就感的初期时一定要把起点放低,保证不丢掉一个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提高,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在体会着学习数学带来的乐趣。再小步子提高习题难度,强化学生的成就感程度。决不能高起点直接被老师“屏蔽”掉一部分学生,或者大步子打消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

2.体会学习数学的成就感要因材施教。在进行由浅入深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个体差异较大的情况,对于同样的基础题目,一个同学10分钟能做10道,而有的同学10分钟只能做一道,那么这个时候就要求教师对其因材施教,可以利用分层教学方法或者考察作对题目数量的方法分别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收获,使得他们都能够感受到成就感。

引导学生操作,发展学生思维

实践操作是少年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心理学中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数学具有很大的抽象性,而初中学生的认识水平仍以形象思维为主,要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必须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获得直接经验,活跃思维,发展思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6

关键词:学习兴趣;教学过程;教学语言;教学手段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通过预先的设计,来“制造”兴趣。

一、教学过程的新颖性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1)出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2)感知教材;(3)理解教材;(4)应用知识形成技能;(5)巩固知识技能;(6)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要根据教材实际,精心灵活地安排教学活动过程,使各个环节达到有机组合,给人清新之感。

1.举一反三。在教学几个写法大致相同段落的教学时,就可重点讲读一段,其他段让学生仿照自学、议论。这样模仿、练习和检查三者结合,使儿童在自我投入中产生兴趣。

2.重点突破。有些课文“高潮”明显,讲读可直入此重点。

3.牵线理脉。抓住课文线索可简化阅读步骤,即抓住内容这一条主线来讲读,把其余内容都串起来。

4.直奔中心。有的课文中心思想显露,可先由儿童自己概括中心思想,然后一起研究课文是怎样表现这一中心思想的。

二、教学语言的启发性

课堂教学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信息传递的主要是教学语言。教学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体态语言。

1.口头语言。这是教师在教学中主导性的教学语言。它的基本要求是发言准确清晰,措词精当科学,条理清楚分明,表意明白易懂。

2.体态语言。体态语言主要包括姿势、表情、动作等。有目的地运用体态语言,可深化和补充口头语言,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手段的直观性

1.声像直观。电化教具的应用使教学效果声像化,它们能化静为动,化平面为立体,化不可见为可见,使教学活动有声有色。

2.板书(画)直观。板书、板画能直观地反映教材的精华,提示教师的教学思路,并有效地解决学习中的疑难之点。

3.活动直观。创造条件让儿童参与教学,开展教学游戏,进行教学实验,也是重要的直观教学形式,让儿童根据课文内容画意境图,在课外搜集课文中出现的物品,观察自然与生物等,都能使儿童自己给自己提供直观性学习的条件与机会。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兴趣好比路灯,引导你走向成功;兴趣好比一双羽翼,领着你翱翔天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会引你走向光明。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形成,将变成一种学习的动力和信念,这种信念将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怕吃苦、不怕挫折,敢于质疑、敢于挑战。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篇7

一、以生动的实例, 描述枯燥的概念, 使比较抽象的内容变得通俗形象

数学知识原本就比较抽象, 不象语文具有描述性, 美术具有的直观性, 体育具有的身体参与性。各种概念的描述既枯燥又乏味。要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易懂, 就得从生活中挖掘素材, 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 利用数学知识, 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角的认识”这一课, “角是一个端点引发的2条射线”, 这个概念的描述不易理解, 非常抽象。在教学时可做如下描述:盛夏, 酷暑炎热, 人们都习惯在树下纳凉, 小朋友们在树下玩耍。瞧, 老师来了。教师摆臂作走路状, 并挂出示意图:手臂与身体成一个角。有的小朋友在荡秋千, 出示荡秋千图。这时老师立即一转, 进入话题, 老师说:“手臂这一摆, 秋千这一荡, 就是一个个数学概念。”这时, 学生会想:摆臂、荡秋千怎么会同数学概念连在一起呢?这样, 学生思维的火花不点自燃。

二、利用思辨问题激发兴趣

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启发学生的思考。在数学的很多概念中, “0除外”这个概念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 但生硬的灌输学生记忆不牢。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0不能作除数”和“分数的基本性质”, 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设计了一个等式。首先教师说:“我知道3能等于0。”学生齐声说这是错的, 教师出示连等式:3=13=13××00=00=0, 学生认为3是不可能等于0的, 可是上面的等式正好说明了这个道理。3=0吗?学生的学习兴趣猛增, 思维的神经必然迅速工作, 促使学生通过回忆, 判断和推理, 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提出矛盾的问题, 引起学生的疑惑

有矛盾才会有进步, 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就是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的检验。学生产生疑惑、探求真理的愿望, 也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手段之一。

如, 在讲“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时, 教师出示这样的一道题:某水果店运来600个西瓜, 300个大的, 300个小的。小组长对售货员小张说:大的1元卖2个, 小的1元卖3个, 结果可以卖250元。第二次又运来同样数量的大小西瓜, 价钱也没变, 小张想:何必分开卖, 不如不许挑, 平均1元钱可以买2.5个, 每个4角钱。卖完西瓜后一算, 只卖了240元, 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何第二次比第一次少卖10元呢?

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调动起米了, 通过讨论分析, 不难知道:2个西瓜价钱的平均数和每元钱卖的西瓜并不是一回事。

四、诱发求知欲

有了求知欲, 对学习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 想对未知事物的了解, 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一个契入点。

如, 讲授“圆的周长计算”时, 教师带着系着线的乒乓球进入教室。向学生提问:系住乒乓球的线都可以量出来, 要使系住乒乓球的线球1米远, 此线需多长?进而又问:假设我们用绳子绕地球—圈, 现在使这条绳子都距地球1米远, 绳子增加多少?

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篇8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

学生喜欢某一学科, 在很大程度上与他喜欢的那位老师有关, 当学生喜欢一位老师, 就喜欢他所教的课, 就会感到他讲授的内容生动有趣, 从而自觉主动地接受老师的教导.一位教育学家说过这样的话:“一个数学老师最大的成功就是把他的学生教得喜欢学数学.”因此在教学中师生相互交流合作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注意调控学生的情绪, 良好的学习情绪能促进和增强数学学习效果, 使其自信地、愉快地进入学习情境.数学教师在平时要多找学生谈心, 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建立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 教师妙趣横生地教, 学生生动活泼地学, 达到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发挥, 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运用的目的.定期收集同学们对数学课的意见、看法, 根据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在不破坏整体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的前提下, 可以作适当的微调.经常与学生进行一些集体活动, 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亲和力, 这样学生才能喜欢这位教师, 进而喜欢数学这门课程.

二、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课堂情境的创设, 为学生打开了一个学习数学的窗口.学生通过这个窗口进行观察、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发现数学王国的奥秘, 从而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产生亲进数学的情感.在情境课堂上,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在自己的参与实践中会产生诸多复杂的心理体验, 从而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学生在有趣的、现实的问题情境中, 对数学有了更加浓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一) 创设故事情境

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用通俗形象、生动具体的事例, 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对学生形成一种智力活动的刺激, 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 获取知识.

(二) 创设活动型情境

教师以学生动手操作、社会调查、游戏、实验等作为教学出发点,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教学“正方体展开图”时, 教师课前布置学生准备一把剪刀和几个正方体纸盒.上课时, 教师让同学们沿某些棱将正方体剪开, 且使六个面连在一起, 然后铺平.教师提出问题:你能达到怎样的图形?你一共剪了几刀?通过剪一剪、折一折, 让学生直观感受由一个立方体展开的平面图形是不唯一的, 使学生进一步直观感受和形成立方体表面展开图的概念.课在活动情境中开始, 通过教师创设的具有可操作性, 又面向全体学生活动情境, 使学生个个动手, 人人参与, 通过活动、交流, 形成新的知识.

(三) 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以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 从现实生活中选择学生所熟悉的、感兴趣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或悬念, 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学中我在导入新课时经常利用一些趣味数学问题, 创设出能有效地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的情境, 使学生的大脑处在最活跃的思维状态, 从而愉快地学习, 敏锐地探索.

(四) 创设开放情境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思维发展水平和认识能力等具体情况, 设计具有开放性的数学问题, 让学生有机会运用一系列思考策略进行活动, 巩固和实践相关的知识技能, 发展学生的思考能力, 同时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去体验成功, 逐步树立解决问题的信心, 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中相遇求路程这类题目时, 学生解题时容易套用公式:路程= (甲速+乙速) ×时间, 教师可以适时地安排一个开放性的练习题:甲乙两人同时从对面走来, 甲每分钟走52米, 乙每分钟走48米, 两人走了10分钟, 两地相距多少米?很多同学套用公式完成了此题, 但有学生发现此题两人行走结果不明确, 无法解答.双方争论不休, 教师就让学生想象会出现哪些情况, 加上合理的运动结果后再进行解答.于是就出现了三种情况:相遇;未相遇, 还相距一段路;相遇后交叉而过, 又相距一段路.就这样, 开放性的练习, 导致了开放性的学习, 克服了学生的思维定式, 并把数学实际问题联系起来, 培养了学生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面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 从教学内容、策略、方法、步骤, 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 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 学习显得枯燥乏味.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如果学习任务对学生来说太痛苦的话, 那么他迟早会放弃.所以“教”与“学”方式的改变也就成了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多媒体的应用,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 使以讲授法为主要教学方法的传统教学模式发展为以小组合作、个别指导和网络应用并举的新型模式.将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 利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 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 可以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 延缓了学习的过程,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分层次教学, 积极评价, 增强学生信心, 体验成功喜悦

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篇9

一、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知识修养

1. 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广泛的爱好。

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职业高中的学生大部分对世事接触较少, 因此, 他们对教师有很强的关注度, 把教师当作自己的偶像。这时, 如果我们作为一名教师, 有着广泛的爱好, 就会赢得学生的尊敬;有着渊博的知识, 就会受到钦佩。广泛的爱好和渊博的知识, 需要教师不断钻研教材, 学习新知识, 不断更新自己, 同时, 要对音、体、美、地理风情、历史人物等各方面内容有所掌握, 用知识去感染学生,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 加强与学生的交往。

一位好的老师, 不仅要在课堂上以丰富的知识博得学生的喜爱, 同时, 在课间应加强与他们的交往, 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给他们以鼓励, 让他感觉到有一股强劲的力量支撑着, 从而以高昂的情绪去学习。

二、教师应持续提升教学修养

在学校教育中, 师生的活动是教与学, 学生的心理活动就是对教学中各因素的能力反应, 因此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师的教法是关键。教师的教学修养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1. 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轻松、乐观、愉快的良好情绪, 不仅能使人的记忆力增强, 同时能活跃创造性思维, 充分发挥想象力。”特别对于现在的新课程, 它需要的是学生不断地动手实际操作, 相互之间开展交流, 从而探索问题的内部规律。如果学生在课堂上个个正襟危坐, 像机器似地接受知识, 学生会忧郁苦闷, 降低智力活动水平。因此, 要让学生心情愉快地去学习, 这样大脑皮层就会产生优势中心, 增强学习效果。为使学生能在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 创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用一些幽默、诙谐的数学语言, 融入一些历史性、趣味性的内容, 使学生情绪高涨, 每堂课就能充满笑声。

2. 在课堂中巧设竞赛练习,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 大脑处于竞赛状态时的效率比无竞赛时的效率要高得多。因此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内容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布置一些具有趣味性、思考性和挑战性的练习, 让学生自己积极动手、动脑参与。这些练习要求教师精心巧设, 题目难度适宜, 搭配合理, 学生通过认真思考就能答出来。我在讲解“从不同方向看”的内容时, 因其内容稍有难度, 我就用一些预备好的小正方体, 摆成不同的立方体, 让学生画出他们的三视图。我把全班学生分为四组, 让四组学生以集体的形式抢答, 答对一题加10分, 答错一题扣5分。这样一来整个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这样不但使学生很容易掌握知识, 同时也锻炼了他们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知识的能力。

三、坚持以学生为本位引趣激趣

1. 要善于引“趣”。

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来说, 兴趣是学习数学最重要最直接的内部动力, 是发展智力最活跃的主要因素, 学生有了这种内在的兴趣动机, 就可以表现出高度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然而, 数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往往掩盖了实际的趣味性和实践性。实践证明, 兴趣可由现实生活和正向情绪的引力所致, 对此, 让数学问题回归到人们熟悉的生活中去, 把趣味性悬念引入课堂, 这样就可自然而然地激发起兴趣。

2. 要善于“创新”。

有独到的讲题方法, 会使学生对解法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教师在学生中的重视度。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在符号科学和认识规律的条件下, 对于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教学方法, 要以“出奇”的方式创设欢愉的学习情境, 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3. 要有艺术设题。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篇10

一、不断改进教法, 提高授课艺术,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当前学生特点是好奇, 好新, 好趣, 教育系统论告诉我们, 有兴趣就容易接受新鲜事物, 敢于创新, 开拓进取, 塑造新型人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知识的奥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之一, 因为如此, 教师必须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上要开动脑筋, 不能拘泥于自己固有的教学风格, 被老思路、老方法束缚, 从而陷入僵化的教学模式中, 一成不变的风格, 尽管能使学生少一些适应的过程, 却也使数学少了一份新鲜感, 长此以往, 会使课堂缺少几分吸引力。当前学生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必须有自己的教学方法, 同时不断探索研究, 为学生度身量体, 设计新的教学方法, 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的不足, 课堂上我更多采用的是问题教学法、启发分析教学, 讲解与练习结合, 并依据课堂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灵活的教学法对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教法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重在引导, 妙在开窍, 教之以法, 使之以练, 学生逐渐领悟到学习数学的要领和表达技巧, 逐渐步入“我要学”的佳境。

二、重视情感教育,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在学习数学时, 是常常抱有不同的态度, 会有各种复杂的内心体验, 如果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会感到满意、愉快和欢乐;学习失败时, 则感到痛苦、恐惧和憎恨;遇到新奇的问题、结论和方法时, 会产生惊讶和欣慰。虽然这种情感不直接参与数学的认知活动但对数学学习起着推动、增加、坚持、调节等作用。因此, 教师应该走进学生的心灵, 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 从尊重、爱护、体贴学生的角度给以引导, 将失败的阴影消除, 将成功的喜悦放大, 将好奇的心理引导到主动探索。正如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 教师只要能够尊重、爱护、体贴学生, 能够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赢得学生的尊敬、爱戴与钦佩, 那么教师的忠告和批评会激起学生改正错误的决心和信心, 教师的赞扬和引起学生的内心愉快和深深的满足, 教师的正确引导会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三、把握学生心态, 设计问题情境, 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篇11

摘 要: 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是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全面提高的关键,老师们要对此重视起来,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学习兴趣 生活实际 实践活动 作业评语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和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能否完成本次改革的决定性因素。下面我就自己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谈几点体会。

一、以“爱”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中,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以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参与到学生学习活动之中,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我认为给学生关爱,就是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持赞赏的态度正确评价学生,以表扬、鼓励为主,使学生感觉到如坐春风,如沐春雨。“教学之无小事”,我们在课堂上的一句不经意的话,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对能顺利完成训练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而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更有自信。对待那些在训练中遇到困难的学生,不能选择批评,不要挫伤他们的信心,而应给予启发开导。记得教学《街心广场》时,引导学生观察图上三个长方形的长之间有什么关系,宽之间有什么关系?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经过学生一段时间交流后,发现班里学习成绩较差、课上从不举手发言的杨航把手举了起来。我高兴地把她叫了起来,但她却站在那里支吾了半天也说不出一个字。这时,其他学生坐不住了:一些调皮的孩子开始讥笑她,学习好的孩子不耐烦地埋怨她耽误时间。再看杨航,脸涨得通红,低着头不时拿眼睛溜着老师和同学。从她胆怯的目光中可以感觉到连她自己都失去了信心,想退却了。我走过去,抚摸她的头,亲切地说:“没关系,你在课堂上举手,老师特别高兴,这证明你想和大家一起努力学习,别紧张,即便是错的,老师也要表扬你的勇敢!”当时,她结结巴巴地讲出了自己的观点,居然是对的。我高兴地说:“掌声鼓励。”教室里立刻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我想:我们多给学生关爱、鼓励,还有什么困难会让学生望而却步呢?把关爱献给学生,把信心还给学生,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感情基础。

二、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境,把学生引入生活实际中,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比如,教学相遇问题时,存在三种类型题目:相向而行(或相对而行)、相背而行和同向而行。为了让学生搞清三者之间解题规律的联系和区别,我组织学生搞了一次小小的表演:先让两名学生为一组,将相遇问题中的三种情况在教室里做演示,让其他同学观看、分析、判断他们做的是哪一种情形,判断对的可以让他们两人一组做同样的演示,从而加深认识。学生兴致勃勃,个个洋溢着笑容进行自己的演出。通过这次实际演练,学生加深了对相遇问题三种情况的理解。

另外,对于教材中实践性较强的数学知识,尽力为学生提供生活的舞台,把课堂教学知识延伸到室外,让学生处于实际环境中学习新知。比如,学习小数时,让学生到商店了解各类商品的价格,观察商品的标签,了解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收集电脑打印的购物小票,通过检验总金额是否正确学习小数的加减法;学习实际测量时,带着学生拿着测量工具到操场上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并组织学生利用步测方法计算操场面识;学习正负数时,带着学生观看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记录各城市的气温,让学生懂得正数代表零上的温度,比较暖和,负数代表零下的温度,比较严寒。实践证明,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新知,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通过实践活动,促进学习兴趣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具有具体形象,易于促进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比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一节时,为了让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更为深刻,我让学生四人成一小组,每人画一个三角形(任意三角形),然后,各人拿出量角器测量自己画的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是多少,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进行比较,大家会发现测量结果都是180度。接着,又让学生撕一撕:把剪好的三角形纸片的三个角分别撕下来,拼在一块,大家会发现三个角组成了一个平角,还是180度。此时,大家都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确信无疑了。教学实践证明,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教学,比看教师拼、摆,听教师讲解获得的知识牢固得多,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潜能。

四、作业引入评语,激励学习兴趣

通常的作业批改,人们习惯于用单纯的“√”和“×”评价学习思维、学习成绩,影响师生之间思想、情感的交流,并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因此,我将评语引入数学作业批改中,指出其不足,肯定其成绩,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的学生经常由于粗心而出错,我总是首先肯定其长处,增强自信,再提出殷励希望,改正缺点,如:“搬开你前进的绊脚石——粗心,奋勇前进!”“和细心交朋友!”“老师看你的字真是一种享受,要是能提高正确率,那肯定是最棒的!”“老师相信你能把字写工整,加油吧!”对学习困难的学生作业有进步时,我就会在作业评语中这样写道:“你进步了,孩子。”“继续努力吧,孩子。”并在旁边画上一个笑脸,或写道:“看到你在进步,我万分高兴,希望你更上一层楼。”如果他再进步了,我就会写道:“好样的,孩子,我为你感到高兴!”这种带感情色彩的评语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爱,从而使学生逐渐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篇12

首先要让你的学生对你有好感, 要使学生从心理上认同你。学生只有喜欢你, 才会喜欢你所教的这门学科———数学, 并逐渐对它产生兴趣。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师自身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教师素质要高, 包括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 不但要有广博的专业文化知识, 而且要有渊博的其他相关知识。教师对业务的钻研精益求精, 严谨的工作作风, 能给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形成坚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毅力, 这样才能让学生信服你。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学生的一个活生生的榜样, 教师的品行也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良好的人格是学生敬佩的基石。

2.课堂上语言要生动、形象, 并将死板的数学知识具体化、生动化, 甚至幽默化,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理解并接受新的知识。课堂上语言要生动, 而且应配合和谐的形体语言, 形体语言是一种最原始的语言, 也是一种最为生动吸引人的语言, 它能将许多抽象的、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情感表达出来, 并且收到较好的效果。

3.课堂上教师要充满激情, 并使学生与你一起参与进来, 达到一种共鸣, 而激情来自于教师自身对本职工作的热爱。教师是学生心中的榜样, 应乐于献身教育事业, 把培养人才作为神圣的职责并把爱护学生的真挚情感融入其中。

4.对学生充满爱心、无私心, 既不偏重优生, 也不歧视后进生, 而是多鼓励关心后进生, 正如高尔基所说:“爱孩子是母亲的事, 可是善于教育他们, 这是国家的一桩大事, 这需要有才能和渊博的生活知识。”教师应从点滴做起, 关心爱护学生, 使师生之间形成真正的情感融合, 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反应, 即产生“乐其师, 信其道的效果”。

5.课堂要充满活跃、民主激励的气氛。在讲解数学问题时允许别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自己的不同解法并让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出来。如果学生的方法较好, 则一定要给予充分肯定, 并加以表扬和鼓励。课后多进行师生交流, 增进师生间的信任度。

二、从成功的喜悦中激发学习兴趣。

任何人都渴望成功, 成功又将给人注入新的活力, 成功会给学生在学数学时心理求知的厚动力。在数学教学中, 要给每个学生创造出更多的表现的机会, 充分利用“低、小、全、快”的方法, 阶段型的开放学生的阶梯思维。由浅显的问题入手, 摸索学生心理底限, 增加数学解析的条条通道, 引导学生对习题作出正确的解答。学生经过对问题的独到见解或创造性的思维取得一次次的好成绩, 并为获取的成功渐进式地感到高兴和骄傲, 即使学生偶尔回答还不够准确, 解答还不完善, 教师也不应有丝毫的责备, 而应去发现他们的亮点, 鼓励他们, 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最终让学生明白只要开启心智就有希望, 就能成功。而以成功为动机的学生坚持学习的时间会更长些, 即使遇到挫折, 也往往会归结于自己不够努力, 他们一心想获得成功, 当失败时, 会加倍努力, 直到成功为止, 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 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提高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三、不断改进教法, 提高授课艺术,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 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才会更有效地掌握知识”,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知识的奥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之一。正因为如此, 教师必须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上, 教师要开动脑筋, 不能拘泥于自己固有的教学风格, 被老思路、老方法给束缚, 从而陷入僵化的教学模式中。要知道教无定法, 然不可无法。一成不变的风格, 尽管能使学生少一种适应的过程, 却也使学生少了一份新鲜感, 长久下去, 会使课少几分吸引力。高明的老师会根据需要, 在不同的时候, 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 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同时不断探索研究, 为学生度身量体, 设计新的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思维的不足, 课堂上我更多采用的是问题教学法、启发分析式教学、讲练结合法, 并依据课堂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经过多年的教学摸索和研究, 我总结出自己的教学指导方针:低起点, 高要求, 面向全体, 突出个体, 奠定了“充分暴露学生和教师的思维轨迹, 通过双边关系, 让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的教学思路, 在我的不知不觉的教学示范下, 灵活的教法对学生的思维方法和学法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在教学过程中, 重在引导, 妙在开窍, 教之以法, 施之以练, 学生逐渐领悟到学习数学的要领和表达知识技巧。

四、把握学生心态, 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激发兴趣是内化过程中的催化剂。在教学过程中, 如何吸引学生注意力, 把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教条性、经典性的内容给学生以出乎意料的新颖感受, 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我认为教学过程不仅要在流畅幽默的教学语言、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工整清洁的板书、合理恰当的教学顺序的安排等各个方面上下功夫, 而且要创设诱发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情境, 通过问题解决来优化学生的知识功能, 优化教育功能。G.波利亚指出:“中学数学教学首要任务就是解决问题的训练, 掌握数学就意味着善于解题。”这就需要教师时刻注意创设“愤悱”情境, 引发学生思维。教学不是单纯的传授现成的知识, 也不应满足于简单地解决一些问题, 而应给学生提出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课题, 促使他们不能单靠已有知识和习惯就可解决, 而要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当学生跃跃欲试, 处于愤悱境地时, 教师才去启发、点拨、诱导。反映在课堂上, 教师要多有意识地设置疑问情境, 引导学生不断探索, 不断产生思维热点, 不断使你的课产生高潮。设疑时要在“巧”字上设疑, 设疑贵在巧, 时机要巧、地点要巧、方法要巧。在“关键”处设疑, 设在难点和重点上, 在“无疑”处生疑, 在学生容易忽视而又与“关键”处相关的平淡处巧设疑难, 使学生从未知无疑转化为渐感有疑, 从而引起思考。

五、合理选用多媒体等教学方式来调控学生的情感。

上一篇:夜经济下一篇:社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