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兴趣的激发

2024-09-30

数学兴趣的激发(共12篇)

数学兴趣的激发 篇1

兴趣是学生自觉学习的核心因素, 是学习动力的源泉, 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是学生学习的强化剂和学好数学的保证.所以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就得把要学生学数学变成学生自己要学数学, 让枯燥无味的数学变得“有趣、有味、有感”.

一、问题引入的艺术美

(一) 运用多媒体的声像效果,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在引入《四种命题》时, 通过Flash动画演示一个故事情节:有一主人很热情地约了四个朋友一起过生日, 结果只有三个朋友赴约, 主人见人没有齐, 便说:“怎么该来的没来.”过一会一个朋友走了, 主人又说:“不该走的走了.”这时另一位朋友也走了.主人见情形不对, 对剩下的一位说:“我又没说他.”结果三个全走了.提问:主人的朋友为什么会走?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这就充分体现了语言表达与四种命题有着惟妙惟肖的关联.

(二) 文学与数学的完美结合:诗歌趣题

学习“等比数列”时, 可以将明代数学家吴敬编著的《九章算法类大全》中的一道题抛给学生:

远望巍巍塔七层, 红光点点倍加赠;

共灯三百八十一, 请问顶层几盏灯?

这种将文学渗透到数学的导入方式更为新颖, 如果在导入时再加以手势予以辅助, 营造出那种诗境, 让学生在“绿水塔影”的意境中感受数学,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做”数学, 相信效果更佳.

(三) 实践产生意料之外的“惊讶美”

《集合》第一课时, 说:“请个子较高的同学站起来.”学生的反应是:自己要不要站起来?以观望的态度, 观察周围同学有没有站, 又以疑问的眼神看着教者:“老师我要站吗?”此时我说:“那就请1.8米 (包含1.8米) 以上的同学站起来.”这时班上刷的一声站起来七、八个人.接着又说:“请大家思考为什么?.”这实际上就是利用现身说教突出重点:集合的确定性.在让学生掌握的同时,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提高了兴趣, 可谓是“一箭三雕”.

二、数学中简单的图形美, 可以让学生感到学习“有味”

爱因斯坦曾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 让学生直接轻松地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 留下深刻的印象, 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因而在课的重点、难点的讲解阶段,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 这就需要教者仔细斟酌, 如何设计才能有“让学生直接轻松地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的效果呢?

《椭圆及其性质》这一课的引入可设计为:两名同学相互配合, 图钉固定绳子两端, 用笔将绳子拉直并在绳子上滑动, 笔下形成椭圆;然后将绳子放长点, 再放长点……这样多画两个椭圆.让大家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椭圆的性质, 而随着绳长的变动引入离心率这一概念.

这样的引入方式, 比之常规的引入法更新颖、更具吸引力, 让学生感性认识椭圆这一几何图形, 尤其是通过操作实验, 营造了“做”数学的氛围,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智力环境,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

三、数学中的“残缺美”让学生感到“有惑”, 激发想学下去的欲望

数学中的不和谐“比比皆是”, 这就构成了数学的残缺美, 而我们的教科书, 数学始终在自我完善中.探索数学残缺美的过程, 为丰富我们的数学内涵, 培养我们的数学能力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比如“结局”的不完整性, 激发学生去研讨、解惑.

在讲“平均数”时, 最后留给学生这样一个问题:某市体委从甲、乙两名运动员中选拔一名运动员参加全运会, 每人射击5次, 打中环数:甲:7环、8环、9环、8环、8环;乙:5环、10环、6环、9环、10环.据以上数据, 你认为选谁参加全运会较为合适?可是对成绩进行分析: (1) 平均数:两人都是8环; (2) 中位数:甲是8环, 乙是9环; (3) 众数:甲是8环, 乙是10环.明显从中位数和众数两项指标上看, 乙都优于甲.但市体委却选中了甲参加全运会.你认为公平吗?请谈谈理由.学生激情高涨.是呀!为什么不让乙参加?因为乙发挥极不稳定.成绩的稳定性要用另一种量来表示, 于是学生迫切继续研究能体现成绩稳定的量———方差.但教者并不急于讲解, 只说我们以后会学到.这样留下一个不完美的结局, 让学生去研讨、解惑,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提高学习兴趣.

总之, 数学本身处处充满美的韵律, 追求数学美是数学发展的动力之一, 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和展示数学的美, 不仅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还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欣赏、创造数学美, 从而培养学生的美感和良好的情操, 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 兴趣也就水到渠成了.

参考文献

[1]易南轩.易南轩中学数学美育探微.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7.

[2]易中天.艺术人类学.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1.

[3]雅克.德比奇著徐庆平译.西方艺术史.海南:海南出版社, 2002.

数学兴趣的激发 篇2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出台,老师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孩子学好数学。本文从创设情境、数学活动、课堂练习、过程评价、树立榜样等五个方面进行剖析,解决了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问题,增强其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主动学习。【关键字】数学 兴趣 方法 生活

随着数学课程改革标准的出台,对数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允许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学习数学,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改的要求。为了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到主动学习的快乐,教师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数学活动的机会,把数学学习活动塑造成一个生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我通过学习数学课程标准,结合本人几年来的教学经验,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我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在课堂后半段总能发现有部分学生上课不安心,容易开小差,做小动作,不仅自己没有听好课,而且影响了周围的同学,后来经过调查发现,有学生认为数学课太抽象,上课时不好玩。好动是小孩子的天性,要规规矩矩地坐40分钟对于他们来说是很难做到的。教师仅仅认真讲述知识已远远不能达到现代数学教学要求,标准提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

知识。”创设生活问题情境,有利于凝聚课堂气氛,情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理论知识的桥梁,教师应搭建好这座桥梁,让学生主动渴望走向桥梁的另一端。

(一)创设童话情境

每个孩子都很喜欢童话故事,经常关心童话王国里发生的有趣事情,有着极强的想象空间,一提到童话,他们的眼睛都瞪得圆圆的,精神高度集中,求知欲特别强烈。如“‘0’的认识”是一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内容,我在帮助学生理解“0”的意义时创设了以下情节:兔子四兄弟一起去采蘑菇,大兔子专心地采蘑菇,一会儿采到3个蘑菇,二兔子采到了2个蘑菇,连三弟也采了1个蘑菇,而四弟做事三心二意,一会儿抓蝴蝶,一会儿捉蜻蜓,结果连一个蘑菇也没采到,山羊伯伯走过来对它说:孩子,我们做事如果三心二意,就什么事情也做不好了,自那以后,四弟做任何事情再也不敢贪玩了。我通过引入“小兔子采蘑菇”这一童话故事,不仅让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了想象升华,而且直观形象的理解了“0”的含义,感知到“0”的存在,还向他们渗透了生活思想教育。

(二)创设生活情境

《标准》总体目标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生活是教育的源泉,儿童应为了生活而接受教育,生活应成为教育的素材。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如购买商品、出门旅游、基础建设等都离不开数学,要让孩子认识数学的重要性,教师就必须多创造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我要学”的动力,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体验学习。如: “认识钟表”的教学时,在导入新课时,我利用课件展示如下情境:在一个美丽乡村的清晨,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配有闹钟“嘀嗒”声,突然闹钟响起,接着小明起床…结合“乡村的早晨”这一画面,以儿童熟知的生活场景导入,既符合他们的心理特征,又创设了教学情境,使学生情趣高涨,拉近了数学课堂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实践证明,学生对引入的数学情境很感兴趣,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设计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

《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40分钟的课堂上安排有趣的数学活动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手、口、脑等多种感观积极参与,把知识蕴藏在活动中,让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体验到知识的趣味性,从而理解相关概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发挥教具和学具的直观作用,有意识地安排一些“摆一摆”、“画一画”的活动,学生通过实践操作,使动手与思维紧密联系起来。我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为了让学生更直观的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设计了如下教学活动:

(1)我先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在折好的一侧沿折痕画图,用剪刀把图形剪下,再打开;

(2)学生动手操作,创作出自己喜欢的图形;

(3)引导观察:把你们剪的图形再沿折痕对折,你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折一折”、“剪一剪”、“看一看”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很快的发现两侧的图形完全重合,直观地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表象特征。让每个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为后面的认识轴对称图形,深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又如我在教学“方向与位置”时,我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他们画出在自己位置上看到的各个方向上的物体,指出同伴相对他所在的方位等,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对方向有了直观的感觉,这是传统纯粹课堂授课所达不到的。

三、灵活多样的课堂练习

学生通过与老师的互动学习,对新知识概念有所了解后,还需“趁热打铁”通过练习加深理解,锻炼学生思维纵向思考能力。教师应组织丰富的课堂练习,精心准备的数学习题要合理搭配,形式多样,从根本上提高课堂练习效率,真正做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课堂上应精心设计灵活多样的练习题,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在不多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练习效力,把学生抄题、做题的纯粹机械动手练习变为动脑、动口、动手等多种感观参与活动的练习。如在教学乘法口诀后,我设计了如下练习活动:同学们,下面我们做一个游戏,叫“小羊找妈妈”,这时,学生都用渴望的眼神看着我,我有条不紊地介绍了游戏规则,事先把乘法口诀的前一部分与后一部分分别写在纸片上,折好,班上学生也相应分成两队,并编号,A队每人手拿乘法口诀的前一部分,当“羊妈妈”,B队每人手拿乘法口诀的后一部分,当“小羊”,我要求“羊妈妈”把纸片高举头顶,然后“小羊”对照自己的数字开始找“羊妈妈”,找到了后就和“羊妈妈”坐在一起,就不会被“狼”吃了。随着我叫声“开始”,1号“小羊”便开始找起了“羊妈妈”。

师:“1号小羊,现在很晚了,你能找到妈妈吗?”

她看了看自己手里的数字,默默地口算着,并走到对面,仔细地找了起来。师:“快点找呀,要不然狼来了就没有地方躲了呀!”

她的动作显得有些紧张了,突然,她激动地抓住了一位“羊妈妈”的手,高兴地叫道:“老师,我找到‘羊妈妈’了,我不会被‘狼’吃了!”我赞扬并微笑着对她说:“1号小羊很聪明!你和‘羊妈妈’坐到一起吧!”她高兴地跟“羊妈妈”手挽手地坐到了一起。接着,2号“小羊”、3号“小羊”......所有“小羊”都找到了自己的“羊妈妈”,全班学生都异常兴奋。通过这样的游戏式练习,既能活跃气氛,又能很生动地加深记忆,这种无意识记忆,往往比死记硬背效果好。

为了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教师应在课堂上解决学生对本堂课所学基本知识的疑问,小孩子有好玩的天性,如果不在当堂课通过有效策略使其加深记忆,期待他们很自觉地课内损失课外补,那是不现实的,只有当他们深刻理解了所学知识,老师再通过适当引导,使他们的思维得到进一步提升,将课内的兴趣延伸到课外,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课堂练习要有针对性,对于新引入的概念要通过实例反复练习,以加深记忆。我在教学长度单位后,马上布置了有针对性的题目,如:下面关于长度的说法是否正确?

1、小明到小王家的距离是100厘米;

2、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2000分米;

3、小虎的铅笔长0.2米。我还让学生拿着尺量自己课桌的长、宽、高,通过有针对性的实例练习,学生掌握概念的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对于易混淆的概念,教师应多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练习来区别,可以提供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让学生来辨别,通过练习,既利于理解知识,又能分清混淆。如直线、射线与线段是互相联系的,通过区分练习既有利于理解定义,又有利于分清

混淆。因此,我会出示这样一些图形来让学生判断:下面的图形,哪些是直线,哪些是线段,哪些是射线?

对于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及关键知识,教师应狠抓练习,由浅显到深奥,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类似生活情境问题。如学生在刚接触多步应用题时,教师可多举生活事例,通过适时引导,把题目拆成两个或多个问题分析,再合并,让学生理解解题思路及步骤。

课堂练习数量不宜过多,要讲究数量与质量相结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要求他们认真、工整地完成练习的同时提高练习技能,从而提高思想品质素养。

总之,课堂练习要求多样化,要有计划、层次、目的,由浅入深,注重整体,关注个体,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动态,为动态教学提供强有力的依据,也是教师改进教学的有效手段。

四、注重对学生适时恰当的评价

课堂教学既是知识的传授过程,亦是师生情感的交流过程,老师丰富的肢体情感教学,所形成的独特魅力,使学生跨过了与老师之间那道几十年都没有跨越的“代沟”,学生对老师产生了亲近感、信任感,学生内心有了一种受到信赖、鼓舞和激励的情感体验,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乐于表现自己,并渴望得到同学、老师的肯定,教师应善于抓住时机,适时给予学生积极评价,激发学生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讲究艺术,可以让学生自评和互评,在相互评价中改正自己的不足。《标准》指出,每种评价方式都有各自的特点,教师应结合评价内

容及学生学习特点,选择适当的评价方式,以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映学生的进步历程;教师可以从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作业的认真程度、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和合作交流的技能四个方面进行考察。我在学生课堂作业批改中,采用了评语评价方法,如发现运算错误,我会在旁边写道“仔细想想,运算符号对吗?”如遇粗心大意出现笔误,我会写上“小鬼,下次可不能这么粗心哦!”发现用不同方法解答巧妙的,我则写道“你真聪明,解答巧妙,老师真喜欢你!”在课堂中,有些学生举手回答问题,虽然回答不正确,但我还是给他们的积极参与予以表扬,其他学生就会更积极思考并参与到回答问题中来;在解应用题时,有学生提出了新颖独特的解题思路,我会毫不吝啬地洋溢赞美之词。在四(1)班课堂练习过程中,我发现坐在后排的小王同学始终用手盖着自己的练习本,不敢给我看,我抚摸了一下他的头,问他是否还没有想好解题思路,他羞涩地点点头,我轻声地对他说:“你从这个方面考虑考虑......老师永远相信你!”过了一会儿,我大声问道:“这道题目你们有谁做出来了?”有很多同学举起了小手,我惊喜地发现,小王也慢慢地抬起了手,我接着说:“小王,你来回答这道题目怎么解?”小王站了起来,鼓起了勇气,讲出了解题过程,居然非常新颖正确!我随即说道:“小王回答得非常好!全班同学应该向他学习!”此时,小王显得非常高兴,整堂课都异常活跃,以前不是很积极的他,在后面的数学学习中,得到了彻底改变,处理数学综合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五、树立好的学习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引导孩子向榜样学习,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通过生动具体形象的展示,榜样的高尚情操、美好品德、良好作风等优秀品质潜移默化地转移到了孩子身上。我们教室墙壁上贴着许多名人名言,如高斯、陈锦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篇3

一、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直观”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优点,“直观”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考虑如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做到生动形象,是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时常思考的问题。而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应用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难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能增加教学容量,设计实际问题情景,重新组织教材结构网络,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和应用能力。

二、抓住学生“好胜”的特点,创设“成功”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是在每一主动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教师要善于把握利用时机,利用学生的好胜心鼓动、诱导、点拨,帮助学生获得成功。

三、精心设疑,诱发兴趣

“学启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启发学生去探索。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有挖掘并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和善于捕捉学生思维活动的动向并加以引导的能力,充分运用疑问为发展智力服务。

四、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延续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如果和学生的实际联系起来,那么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得到延续和發展,做到课已尽而思未止。例如,在学习了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及组合图形的表面积计算之后,让学生计算自己家中箱子、衣柜表面积是多大?要计算箱子、衣柜表面积应测量出哪些长度的数据?这样每次讲授新课之后,都让学生用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应用,学生就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知识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同时,学生学数学的兴趣随着我们的努力日益提高。

参考文献:

杨玉月.也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S2).

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激发 篇4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要让孩子们感觉到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 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 切切实实地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知识能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 就必须在教学前做到心中有数.如在教学“够不够”的问题时, 创设了“小超市”的情境———“老师先买来了7包游戏棒, 又买了8包游戏棒, 分给10个小朋友每人1包, 够不够?还多出几包?”这一情境的创设, 复习了求总数以及求剩下多少的实际问题, 接着以旧引新, 出示橡皮、本子、贴纸等小商品.问:“你想到小超市买什么?买多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一种商品, 再让大家仔细观察图中这位顾客买了多少?小超市中还剩多少?想一想小超市中原来有多少?你是怎样想的?学生经历一次又一次的购物过程, 发现并理解了求原来有多少要把卖掉的和剩下的两部分合起来.这一情境的创设给新知识的引入提供了一个丰富、多样的空间,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达到了教学目的.让学生以熟悉的、身边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 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 掌握新本领.学生学得主动, 学得透彻.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学生也能品尝到成为一名“探索者”“成功者”的喜悦.

二、探究新知, 培养兴趣

数学学习包括学生对环境的积极反映和自主探究, 如找出关系, 建立模型, 调查、发现、游戏、讨论和合作研究, 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以及良好的学习兴趣.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 让学生在探究中感觉乐趣, 在成功中体验乐趣, 对数学产生兴趣,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如教学“年、月、日”, 在学生探究新知时, 老师是这样设计的, 说:“只要你能告诉老师你的生日 (公历) , 我就能说出你出生的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月份是大月还是小月, 谁想试试?”学生争相报生日, 老师对答如流, 学生好奇急于想知道结果.老师接着说:要想知道其中的奥秘,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年历卡, 自由组成学习小组, 看谁最先发现规律.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投入, 合作探究.探究后学生争先恐后地汇报自己的发现.

让学生通过查年历发现规律, 这样的动手实践使学生通过合作交流, 动脑思考, 用心归纳, 自主探究出年、月、日的奥秘.这样每名学生都是一个小小的探究者, 小小的发现者, 在自己的努力下, 都会获得成功的快乐.

三、设计实验, 引发兴趣

记得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效果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圆锥的体积”这一节内容是通过实验来推导体积公式的.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首要考虑的问题.所以一上课我便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春天来了, 万物复苏, 春笋也从睡梦中醒来, 三只可爱的小熊猫来到竹林中采春笋, 他们都采到了一个竹笋.熊猫黑黑说:“今天, 我采的竹笋是最大的.”熊猫明明听了不服气地说:“谁说的?第一大的应该是我的.”熊猫花花连忙说:“不对, 不对, 我的竹笋应该是第一大的.”与此同时, 大屏幕出现三只小熊猫采的竹笋图, 形状是圆锥体.老师说:“三只小熊猫激烈地争论着, 哪个小裁判裁决一下, 谁说得对?”同学们各抒己见.老师又说:“同学们要想当个公正的裁判员就要准确知道谁采的竹笋最大, 那就要学会圆锥体积的计算.今天我们就来上一节实验课, 研究如何计算圆锥的体积, 要求全体同学都来参与实验操作, 看谁做得好.”学生听后欢呼雀跃, 学习热情异常高涨, 学习兴趣也被大大激发起来了.

四、巧设练习, 巩固兴趣

巩固练习这一环节不仅检验学生对新知识是否理解和掌握、拓展和延伸, 同时也是学生体验成功, 增强自信心, 巩固学习兴趣的重要一环.如在“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 老师设计了这样两道题:

1. 猜身高.

四人一组, 量出自己的身高, 可以直接在组内报出自己的身高的厘米数, 请同学改写成用米作单位的小数;也可以报出小数, 请同学说出厘米数, 还可以说出1米几十厘米;请同学说出小数看谁改写得迅速、准确.

2. 请在老师的描述中抢答出是哪种动物.

教师描述猴子、大象、长颈鹿等动物, 并将有关数据用大写或小写数字写出来, 请同学读, 写小数.

教师通过富有儿童情趣的练习题, 巩固小数的读写和意义, 让学生在玩中学, 寓教于乐,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篇5

大丰市第二小学刘惠芳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1、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3、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4、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5、整个课堂教师应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互动。

二、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

2、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教学中应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三、创设开放的、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

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篇6

关键词:兴趣;数学教学;培养;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098-01

有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师的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做他有兴趣的事时,总是尽心尽力。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推动他奋发学习,广泛涉猎有关知识,并影响他们将来一生的发展。因此,兴趣是学习的动力。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营造和谐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生身边总蕴藏着许多自己熟悉的,新奇有趣的数学问题,是数学的“活教材”,教师要善于挖掘,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教师要发扬教学民主,保护每一个学生的自尊心,尊重每一个学生独特的、富有个性的见解,哪怕这些见解是微不足道的,也应该受到重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要注意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充分唤起学生学习的信心;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过程,在活动中树立主体意识,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体,从中不断超越自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经常运用一些亲切鼓励、催人奋进的课堂用语,激活学生的思维,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导课新颖,产生兴趣

成功的导课,不仅能讯速安定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造成学生渴望学习的心理状态,从而为整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在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创设各种愉快的情境,时时引起学生的“惊奇、兴趣、疑问、新鲜”等情绪。使教学始终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吸引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主动地获取知识。创设一种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数学情境,提出问题,构作猜想,形成智力思考场;提供有启发意义的材料,为学生琢磨数学思想提供必要的时 间;重视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提出个人见解、切磋交流。

三、设计练习,激励兴趣

现行教材练习的设计与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练习形式还相对编旧,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精心设计有趣,富有挑战性的练习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如果把抽象思维与具体的实验结合起来,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就可以促使学生的思维发展。充分运用直观手段,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的脑、手、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引导学生操作时,要创设情景,诱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教师要有意识的创设环境,巧设悬念,精心设疑,使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这必然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的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

四、开展活动,发展兴趣

把新内容融合在游戏中,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游戏中愉快的接受新知识。学生好动爱玩,表现欲强,注意力不稳定,不能持久,容易为一些新奇刺激所引。我根据这些特点,在课堂中穿插一些形式新颖灵活多变的游戏活动,调动学生的情绪,使他们在欢愉的气氛与情境中学习、思考,从而巩固学习效果。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课,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活动,使学生扩大视野,拓宽知识,发展特长,增长才干,教师应组织各种数学活动,为学生创造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

以上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能力的几种途径,除此,还可让学生“质疑问难”打开思维大门,又可培养学生“探索规律”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选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这样可做到既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1] 研究性学习的理想与现实.(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 数学学习心理学的现代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

[3]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方略.师范教育.2002.(12).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篇7

一、故事导入, 激发兴趣

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 为学生学习提供良好的氛围, 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接受知识。如在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时, 笔者采用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羊妈妈给它的孩子分小白菜, 羊妈妈说:“我分给哥哥1/3的小白菜, 分给弟弟l/6的小白菜……”羊妈妈的话还没说完, 羊哥哥就大吼起来:“妈妈不公平”。听完这个故事后, 请同学们来帮帮忙, 到底羊妈妈分得公平吗?故事激发起学生的好奇, 羊哥哥真的被妈妈分少了吗?两个分数谁大、谁小, 该怎样比较?接着, 教师以学生为主体, 通过自主探究, 相互合作, 共同讨论, 让学生理解两个同分子的分数比较, 分母小的分数大。在学法指导上,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在教学中, 教师不断总结, 以新的教学理念引入课堂,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二、激发学生乐中学

由于低年级学生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由情绪兴趣所支配, 笔者抓住这一特点, 通过各种形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如教材中的“做一做”, 教学时, 首先运用投影方式出示例题 (计算钢笔支数) 图, 通过演示, 让学生直观掌握7支笔再加了3支笔就是10支, 然后启发提示:没有图, 你是怎样想的?学生通过自己数豆子、火柴棒, 很快答出:10-7=3, 教师根据板书和学生的想法, 再归纳, 从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接下来, 笔者紧扣“找朋友”这一主线反馈尝试题, 提出问题:运用以上的方法, 你能帮“5”和“7”找朋友吗?学生纷纷举手。为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参与, 笔者还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火柴棒摆一摆 (先摆2根, 再摆几根就是6根) , 学生在观察、操作中很快得出2根添上4根就是6根的结论。这时, 再引入教材中的另一例题, 学生学起来显得轻松自然。

三、直观教学, 增加趣味

直观教学, 学生容易乐意接受。特别是刚入学的小学生, 他们具有旺盛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低年级数学教材正是利用小学生的这一思维特征, 编排了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插图。在学习中, 小学生看到这些生动的画面自然就会产生好奇心。为此教师要加以适当引导, 把学生的兴趣转移到数学教学中去, 例如在教学数7时, 当学生打开课本,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七马奔驰的彩图, 在这种情境下, 学生自然就会要数马有几匹, 教师因势利导, 提出观察的目的, 就能从“7匹马”和“7个人”中, 归纳出数7。由于图形多样性, 当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重新组合后的图形, 分析7的组成和分解时, 学生的兴趣仍会旺盛不衰。

四、课尾悬念激趣法

当一堂课将近结尾时, 笔者提出一些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 不作解答, 以给学生造成“欲知发展如何, 且看下回分解”的悬念。这样学生的思维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之内, 还能继续向课外有机地延伸, 学生在课外仍然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去探索未知世界。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结尾, 教师要求学生想想课本为什么没有总结出求长方体和正方体面积的计算公式, 这是课本编写疏漏吗?这种是设疑, 拨动了学生的好奇心, 造成悬念。还有笔者在教“年、月、日”一课时, 在下课之前, 向学生提出“为什么平年有365天?闰年有366天?为什么通常4年里有一次闰年?”等有趣的问题。如此悬念的诱导教学, 一次又一次吊起了学生的胃口, 学生的求知欲望更加强烈, 学习兴趣逾加浓厚。

五、以表扬激励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篇8

一、以生动的实例, 描述枯燥的概念, 使比较抽象的内容变得通俗形象

数学知识原本就比较抽象, 不象语文具有描述性, 美术具有的直观性, 体育具有的身体参与性。各种概念的描述既枯燥又乏味。要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易懂, 就得从生活中挖掘素材, 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 利用数学知识, 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角的认识”这一课, “角是一个端点引发的2条射线”, 这个概念的描述不易理解, 非常抽象。在教学时可做如下描述:盛夏, 酷暑炎热, 人们都习惯在树下纳凉, 小朋友们在树下玩耍。瞧, 老师来了。教师摆臂作走路状, 并挂出示意图:手臂与身体成一个角。有的小朋友在荡秋千, 出示荡秋千图。这时老师立即一转, 进入话题, 老师说:“手臂这一摆, 秋千这一荡, 就是一个个数学概念。”这时, 学生会想:摆臂、荡秋千怎么会同数学概念连在一起呢?这样, 学生思维的火花不点自燃。

二、利用思辨问题激发兴趣

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启发学生的思考。在数学的很多概念中, “0除外”这个概念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 但生硬的灌输学生记忆不牢。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0不能作除数”和“分数的基本性质”, 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设计了一个等式。首先教师说:“我知道3能等于0。”学生齐声说这是错的, 教师出示连等式:3=13=13××00=00=0, 学生认为3是不可能等于0的, 可是上面的等式正好说明了这个道理。3=0吗?学生的学习兴趣猛增, 思维的神经必然迅速工作, 促使学生通过回忆, 判断和推理, 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提出矛盾的问题, 引起学生的疑惑

有矛盾才会有进步, 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就是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的检验。学生产生疑惑、探求真理的愿望, 也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手段之一。

如, 在讲“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时, 教师出示这样的一道题:某水果店运来600个西瓜, 300个大的, 300个小的。小组长对售货员小张说:大的1元卖2个, 小的1元卖3个, 结果可以卖250元。第二次又运来同样数量的大小西瓜, 价钱也没变, 小张想:何必分开卖, 不如不许挑, 平均1元钱可以买2.5个, 每个4角钱。卖完西瓜后一算, 只卖了240元, 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何第二次比第一次少卖10元呢?

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调动起米了, 通过讨论分析, 不难知道:2个西瓜价钱的平均数和每元钱卖的西瓜并不是一回事。

四、诱发求知欲

有了求知欲, 对学习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 想对未知事物的了解, 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一个契入点。

如, 讲授“圆的周长计算”时, 教师带着系着线的乒乓球进入教室。向学生提问:系住乒乓球的线都可以量出来, 要使系住乒乓球的线球1米远, 此线需多长?进而又问:假设我们用绳子绕地球—圈, 现在使这条绳子都距地球1米远, 绳子增加多少?

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篇9

一、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知识修养

1. 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广泛的爱好。

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职业高中的学生大部分对世事接触较少, 因此, 他们对教师有很强的关注度, 把教师当作自己的偶像。这时, 如果我们作为一名教师, 有着广泛的爱好, 就会赢得学生的尊敬;有着渊博的知识, 就会受到钦佩。广泛的爱好和渊博的知识, 需要教师不断钻研教材, 学习新知识, 不断更新自己, 同时, 要对音、体、美、地理风情、历史人物等各方面内容有所掌握, 用知识去感染学生,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 加强与学生的交往。

一位好的老师, 不仅要在课堂上以丰富的知识博得学生的喜爱, 同时, 在课间应加强与他们的交往, 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给他们以鼓励, 让他感觉到有一股强劲的力量支撑着, 从而以高昂的情绪去学习。

二、教师应持续提升教学修养

在学校教育中, 师生的活动是教与学, 学生的心理活动就是对教学中各因素的能力反应, 因此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师的教法是关键。教师的教学修养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1. 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轻松、乐观、愉快的良好情绪, 不仅能使人的记忆力增强, 同时能活跃创造性思维, 充分发挥想象力。”特别对于现在的新课程, 它需要的是学生不断地动手实际操作, 相互之间开展交流, 从而探索问题的内部规律。如果学生在课堂上个个正襟危坐, 像机器似地接受知识, 学生会忧郁苦闷, 降低智力活动水平。因此, 要让学生心情愉快地去学习, 这样大脑皮层就会产生优势中心, 增强学习效果。为使学生能在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 创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用一些幽默、诙谐的数学语言, 融入一些历史性、趣味性的内容, 使学生情绪高涨, 每堂课就能充满笑声。

2. 在课堂中巧设竞赛练习,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 大脑处于竞赛状态时的效率比无竞赛时的效率要高得多。因此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内容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布置一些具有趣味性、思考性和挑战性的练习, 让学生自己积极动手、动脑参与。这些练习要求教师精心巧设, 题目难度适宜, 搭配合理, 学生通过认真思考就能答出来。我在讲解“从不同方向看”的内容时, 因其内容稍有难度, 我就用一些预备好的小正方体, 摆成不同的立方体, 让学生画出他们的三视图。我把全班学生分为四组, 让四组学生以集体的形式抢答, 答对一题加10分, 答错一题扣5分。这样一来整个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这样不但使学生很容易掌握知识, 同时也锻炼了他们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知识的能力。

三、坚持以学生为本位引趣激趣

1. 要善于引“趣”。

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来说, 兴趣是学习数学最重要最直接的内部动力, 是发展智力最活跃的主要因素, 学生有了这种内在的兴趣动机, 就可以表现出高度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然而, 数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往往掩盖了实际的趣味性和实践性。实践证明, 兴趣可由现实生活和正向情绪的引力所致, 对此, 让数学问题回归到人们熟悉的生活中去, 把趣味性悬念引入课堂, 这样就可自然而然地激发起兴趣。

2. 要善于“创新”。

有独到的讲题方法, 会使学生对解法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教师在学生中的重视度。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在符号科学和认识规律的条件下, 对于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教学方法, 要以“出奇”的方式创设欢愉的学习情境, 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3. 要有艺术设题。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篇10

一、不断改进教法, 提高授课艺术,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当前学生特点是好奇, 好新, 好趣, 教育系统论告诉我们, 有兴趣就容易接受新鲜事物, 敢于创新, 开拓进取, 塑造新型人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知识的奥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之一, 因为如此, 教师必须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上要开动脑筋, 不能拘泥于自己固有的教学风格, 被老思路、老方法束缚, 从而陷入僵化的教学模式中, 一成不变的风格, 尽管能使学生少一些适应的过程, 却也使数学少了一份新鲜感, 长此以往, 会使课堂缺少几分吸引力。当前学生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必须有自己的教学方法, 同时不断探索研究, 为学生度身量体, 设计新的教学方法, 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的不足, 课堂上我更多采用的是问题教学法、启发分析教学, 讲解与练习结合, 并依据课堂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灵活的教学法对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教法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重在引导, 妙在开窍, 教之以法, 使之以练, 学生逐渐领悟到学习数学的要领和表达技巧, 逐渐步入“我要学”的佳境。

二、重视情感教育,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在学习数学时, 是常常抱有不同的态度, 会有各种复杂的内心体验, 如果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会感到满意、愉快和欢乐;学习失败时, 则感到痛苦、恐惧和憎恨;遇到新奇的问题、结论和方法时, 会产生惊讶和欣慰。虽然这种情感不直接参与数学的认知活动但对数学学习起着推动、增加、坚持、调节等作用。因此, 教师应该走进学生的心灵, 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 从尊重、爱护、体贴学生的角度给以引导, 将失败的阴影消除, 将成功的喜悦放大, 将好奇的心理引导到主动探索。正如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 教师只要能够尊重、爱护、体贴学生, 能够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赢得学生的尊敬、爱戴与钦佩, 那么教师的忠告和批评会激起学生改正错误的决心和信心, 教师的赞扬和引起学生的内心愉快和深深的满足, 教师的正确引导会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三、把握学生心态, 设计问题情境, 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兴趣的激发 篇11

【关键词】数学美 学习兴趣

正 文: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的核心因素,是学习动力的源泉,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学生学习的强化剂和学好数学的保证。学生怕学数学,甚至是讨厌数学,症结就在于对数学缺乏兴趣。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得把要学生学数学变成学生自己要学数学,让枯燥无味的数学变得“有趣、有味、有惑”。因而,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我认为利用数学中的美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教学中,我一直都在探讨这样一些问题:如何用数学美来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究竟美在哪里?我认为:数学美在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上表现出来的简单美、和谐美和残缺美。法国数学家庞加莱说得十分中肯:“到底是什么使我们感到一种解法、一种证明的优美呢?那就是各部分间的和谐、对称与恰到好处的平衡。”我发现若能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体味其中的美,特别是若能用数学美来解答数学问题,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以下是我的几点尝试:

一、学习数学中简单图形的美,使学生感到学习“有味”

1、优美的图形总带给人们美的享受

如华东师大版初一数学(上)第一章P13第六题:请以给定的图形(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平行线)为构件,构思独特且有意义的图形,并写一两句诙谐的解说词。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先个人设计,发挥想象,并相互交流,然后对全班同学中的优秀作品展示并评奖。如“战车”、“风筝”、“夕阳夹山”、“倒影入溪”等许多构思巧妙、意义丰富的图形加上诙谐的解说词,让同学们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为用简单的几种几何图形也能 构成美丽的图案而感到惊奇,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2、对称均衡的数学图案设计,大大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创造力

对称图形的学习,学生不仅仅是获得了知识,还获得了美的享受,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客观世界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对称图形,它们让我们感受到数学世界的美好。很多的对称图形是前人或现在的人们创造出来的,其中的精品可以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这些图形装点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使我们的审美水平和创造力得到了提高,还使我们多了一条解决问题的思路,对于一些题目,从对称的角度去思考,可以使问题得到巧妙的解答。

二、通过发现数学中的和谐美,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有趣”

数学学科从定义、定理、公理、性质、公式以及数学方法、数学思想等方面来看,表面看来是独立且毫无联系的知识之间都存在着必然的联系。特别是由数学的对称性、统一性所表现出来的和谐性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美,既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又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有趣。比如在教学华师版初一数学(下)等腰三角形一节中“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时,在等腰三角形的三线(顶角的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线)中,知其一可说明另二。学生掌握这一定理也就容易多了。又如在平行四边形一章中,几种四边形之间既有区别,又有着必然的联系。学生认识从一般的四边形到平行四边形到矩形、菱形、正方形之间的变化过程,对于学生认识几种图形,减轻学习中的负担有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学生发现了所有平行四边形间的变化过程、掌握这一类图形间的区别与联系,也感到了学习乐趣。

三、发现数学中的残缺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也“有惑”,激发学生想学习下去的欲望

当代中小学数学教科书的“残缺不全”,为学生提供了锻炼思维的机会。当然,这儿指的“残缺不全”是指数学知识因为认知能力的不够而不完整,在我们的教课书中,数学始终在自我矛盾中发展的。还有指数学中的不和谐“比比皆是”,也构成了数学的残缺美,为丰富数学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比如:某教师在教学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使用时,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题:某市体委从甲、乙两名运动员中选拔一名运动员参加全运会,每人射击5次,打中的环数为:甲:7环、8环、9环、8环、8环;乙:5环、10环、6环、9环、10环。根据以上数据,你认为选 谁参加全运会比较合适?于是同学们对甲乙二人的成绩作了分析:(1)平均数:两人都是8环;(2)中位数:甲是8环,乙是9环;(3)众数:甲是8环,乙是10环。明显从中位数和众数两项指标上看,乙都优于甲,但是市体委领导却选中了甲运动员参加全运会,你认为公平吗?谈谈理由。学生激情高涨。是啊,都觉得应由乙参加全运会,因为运动员的成绩主要指标是平均数,在平均数相同的条件下,为什么不让乙运动员去,因为乙的发挥极不稳定。成绩的稳定性要用另一种量来表示。于是学生迫切想继续研究能够表现成绩稳定的量——方差。但是教师却并不急于讲解,只对学生说在以后的教材中会学习到,这样留下一个不完美的结局,让学生去研讨、解惑,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提高学习的兴趣。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篇12

首先要让你的学生对你有好感, 要使学生从心理上认同你。学生只有喜欢你, 才会喜欢你所教的这门学科———数学, 并逐渐对它产生兴趣。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师自身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教师素质要高, 包括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 不但要有广博的专业文化知识, 而且要有渊博的其他相关知识。教师对业务的钻研精益求精, 严谨的工作作风, 能给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形成坚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毅力, 这样才能让学生信服你。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学生的一个活生生的榜样, 教师的品行也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良好的人格是学生敬佩的基石。

2.课堂上语言要生动、形象, 并将死板的数学知识具体化、生动化, 甚至幽默化,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理解并接受新的知识。课堂上语言要生动, 而且应配合和谐的形体语言, 形体语言是一种最原始的语言, 也是一种最为生动吸引人的语言, 它能将许多抽象的、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情感表达出来, 并且收到较好的效果。

3.课堂上教师要充满激情, 并使学生与你一起参与进来, 达到一种共鸣, 而激情来自于教师自身对本职工作的热爱。教师是学生心中的榜样, 应乐于献身教育事业, 把培养人才作为神圣的职责并把爱护学生的真挚情感融入其中。

4.对学生充满爱心、无私心, 既不偏重优生, 也不歧视后进生, 而是多鼓励关心后进生, 正如高尔基所说:“爱孩子是母亲的事, 可是善于教育他们, 这是国家的一桩大事, 这需要有才能和渊博的生活知识。”教师应从点滴做起, 关心爱护学生, 使师生之间形成真正的情感融合, 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反应, 即产生“乐其师, 信其道的效果”。

5.课堂要充满活跃、民主激励的气氛。在讲解数学问题时允许别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自己的不同解法并让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出来。如果学生的方法较好, 则一定要给予充分肯定, 并加以表扬和鼓励。课后多进行师生交流, 增进师生间的信任度。

二、从成功的喜悦中激发学习兴趣。

任何人都渴望成功, 成功又将给人注入新的活力, 成功会给学生在学数学时心理求知的厚动力。在数学教学中, 要给每个学生创造出更多的表现的机会, 充分利用“低、小、全、快”的方法, 阶段型的开放学生的阶梯思维。由浅显的问题入手, 摸索学生心理底限, 增加数学解析的条条通道, 引导学生对习题作出正确的解答。学生经过对问题的独到见解或创造性的思维取得一次次的好成绩, 并为获取的成功渐进式地感到高兴和骄傲, 即使学生偶尔回答还不够准确, 解答还不完善, 教师也不应有丝毫的责备, 而应去发现他们的亮点, 鼓励他们, 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最终让学生明白只要开启心智就有希望, 就能成功。而以成功为动机的学生坚持学习的时间会更长些, 即使遇到挫折, 也往往会归结于自己不够努力, 他们一心想获得成功, 当失败时, 会加倍努力, 直到成功为止, 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 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提高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三、不断改进教法, 提高授课艺术,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 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才会更有效地掌握知识”,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知识的奥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之一。正因为如此, 教师必须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上, 教师要开动脑筋, 不能拘泥于自己固有的教学风格, 被老思路、老方法给束缚, 从而陷入僵化的教学模式中。要知道教无定法, 然不可无法。一成不变的风格, 尽管能使学生少一种适应的过程, 却也使学生少了一份新鲜感, 长久下去, 会使课少几分吸引力。高明的老师会根据需要, 在不同的时候, 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 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同时不断探索研究, 为学生度身量体, 设计新的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思维的不足, 课堂上我更多采用的是问题教学法、启发分析式教学、讲练结合法, 并依据课堂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经过多年的教学摸索和研究, 我总结出自己的教学指导方针:低起点, 高要求, 面向全体, 突出个体, 奠定了“充分暴露学生和教师的思维轨迹, 通过双边关系, 让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的教学思路, 在我的不知不觉的教学示范下, 灵活的教法对学生的思维方法和学法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在教学过程中, 重在引导, 妙在开窍, 教之以法, 施之以练, 学生逐渐领悟到学习数学的要领和表达知识技巧。

四、把握学生心态, 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激发兴趣是内化过程中的催化剂。在教学过程中, 如何吸引学生注意力, 把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教条性、经典性的内容给学生以出乎意料的新颖感受, 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我认为教学过程不仅要在流畅幽默的教学语言、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工整清洁的板书、合理恰当的教学顺序的安排等各个方面上下功夫, 而且要创设诱发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情境, 通过问题解决来优化学生的知识功能, 优化教育功能。G.波利亚指出:“中学数学教学首要任务就是解决问题的训练, 掌握数学就意味着善于解题。”这就需要教师时刻注意创设“愤悱”情境, 引发学生思维。教学不是单纯的传授现成的知识, 也不应满足于简单地解决一些问题, 而应给学生提出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课题, 促使他们不能单靠已有知识和习惯就可解决, 而要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当学生跃跃欲试, 处于愤悱境地时, 教师才去启发、点拨、诱导。反映在课堂上, 教师要多有意识地设置疑问情境, 引导学生不断探索, 不断产生思维热点, 不断使你的课产生高潮。设疑时要在“巧”字上设疑, 设疑贵在巧, 时机要巧、地点要巧、方法要巧。在“关键”处设疑, 设在难点和重点上, 在“无疑”处生疑, 在学生容易忽视而又与“关键”处相关的平淡处巧设疑难, 使学生从未知无疑转化为渐感有疑, 从而引起思考。

五、合理选用多媒体等教学方式来调控学生的情感。

上一篇:业态现状下一篇:低压开关漏电保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