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写促读论文

2024-08-24

以写促读论文(精选10篇)

以写促读论文 篇1

《新课标》指出:“习作教学 要与阅读 教学密切 配合。”这明确告诉我们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 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通过写作促进阅读, 达到读写结合的目的。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所选文章文质兼美, 在内容和形式上非常符合初中生阅读与写作培训, 在教学中实施读写结合的教学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一、现代文教学开展读写训练

教材课程节选很多优秀的名家名著, 这些作品是开展读写结合教学的资源。比如, 学习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 学生通过读走进文本, 感悟文本, 把握每段中心句, 从不同方面感受母亲的美德, 理解作者对母亲真挚的爱和无比感激之情。在深刻领悟文章后, 我出了一个关于介绍自己母亲的作文题《的母亲》, 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学习把题目补充完整, 如可以补充为《勤劳能干的母亲》、《任劳任怨的母亲》、《宽厚仁慈的母亲》、《勤俭持家的母亲》等。学生因对课文进行了深入地学习, 所以写作起来比较顺利。学生根据课文的写作形式, 能从多方面表现母亲的美德, 又能详略得当地突出文章中心。学生写完作文后, 我采用小组互阅修改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修改, 这样学生既能发现他人母亲的优点, 也能发现自己写作的不足。最后每组选出一篇优秀的文章作为范文在全班宣读, 并打印出来互相传阅。学生在赏读中领悟美文, 又通过写作促进了阅读。

二、诗歌教学的读写结合

在古诗教学中, 学生经过诵读赏读, 初步学会从诗歌的语言和意象方面欣赏诗歌。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拥有探究的空间, 还要架接内容丰富的写作活动。古诗教学中的写作活动一般围绕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艺术改写, 锤炼语言。二是挖掘话题, 进行多角度探究。例如, 教学《木兰诗》一文时, 通过品读赏析, 学生敬佩木兰代父从军的勇气, 敬佩木兰女扮男装英勇杀敌的豪情, 更敬佩她女扮男装竟然无人知晓, 装扮得如此的天衣无缝。木兰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于是我让学生发挥想象, 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例如想象木兰女扮男装与将士们行军作战的情景;想象木兰女扮男装日常生活的小故事;想象木兰真实身份展示后的生活与爱情。学生可以任意选择一个内容进行创作, 然后把原文发表在班级的博客上, 让同学们共同分享不同版本的美丽故事。由此, 木兰的飒爽英姿与美丽温柔就在学生的心灵烙下了深刻的印记, 我们的教学也真正达到了以读悟写、以写促读的境界。

在现代诗歌教学中, 读写结合可以是仿写的形式。例如, 《再别康桥》结构清晰, 尤其“悄悄”“轻轻”等叠词的运用凸显了诗歌的建筑美和音乐美。我让学生挑选全诗中的一节诗歌, 把诗歌中所体现的画面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开展, 在合理的范围内丰富文本的内容。

诗歌教学每节课可以从一个知识点入手, 比如根据文本重点训练叠词, 或者进行典故的运用训练。读不影响写, 写是为了更好地读, 以读促写, 达到读写结合教学的最大化。值得注意的是, 诗歌虽然可以作为读写结合教学的载体, 但是重点还是放在阅读赏析上, 实现教学的整体效益。

三、利用课外阅读开展读写训练

除了有计划地进行语文教学, 我还在每周专门安排一节课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初中学生都有好奇心, 渴望神秘冒险, 仰慕机智勇敢, 但学生的学识能力接受能力有限, 所以, 首先以每册课本推荐的名著书目为主, 再帮助学生挑选喜闻乐见的经典读物。很多图书都具有正义的感召力, 美好的幻想, 充满童真童趣。例如《西游记》、《三国演义》、《哈利·波特》、《穆斯林的葬礼》《格列佛游记》《绿山墙的安妮》、《童年》等等书籍, 都能给学生的身心带来积极的心灵体验。我还指导学生养成写读后感的习惯, 养成旁批的习惯, 把自己的阅读体验点滴记录下来。平心而论, 阅读经典的确是花费时间, 但是能够培养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使他们能慢慢地从爱读爱写到多读多写, 写作能力在点滴的积累中得到提升。经过将近两年的实践, 学生的写作水平明显提高, 文笔优美, 见解独到, 富有真情实感。

另外, 根据课文的名著阅读推荐书目。我每隔一周利用一节课时间让学生观看影视剧的片段, 例如《西游记》《三国演义》《哈利波特》《邓稼先》《穆斯林的葬礼》等等, 从文字的世界转换到音像人物的具体画面, 人物的性格特征栩栩如生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这就加深了学生对名著的印象, 对名著语言的积累, 由此便促进了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读写结合的语文教学方式需要我们调整教学方法, 把课内与课外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在实施读写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力意识、写作意识,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让阅读、写作、讨论、探究成为学生的学习需求, 使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让学生体验到读写结合的教学所带来的愉悦与成就感, 真正实现以读悟写, 以写促读的教学理念。

以写促读论文 篇2

题目:以读促写,以写促读

——让英语阅读和写作绽放精彩

作者单位:南海区大沥镇沙溪小学

作者:陈小洁

此论文是陈小洁老师于2012年9月1日至2013年8月31日期间撰写的。

以读促写,以写促读

——让英语阅读和写作绽放精彩

【内容摘要】: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利用“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训练方式,教师利用各种教学形式点燃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兴趣,让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有进一步的提高,而且会绽放得更精彩。在平时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阅读中学到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运用到自己的英语写作中去。也就是说:阅读是吸收——输入,作文是表达——输出。所以英语教学一定要注重英语词汇的积累和储存,为学生的输出作好铺垫。实践证明,阅读与写作是英语教学中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是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的有效方法。

【关键字】:以读促写 以写促读绽放 精彩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小学教学一直注重“听、说、读、写”的训练,在小学考核中听、说、读、这三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英语教学中,写作方面的书面表达却相对弱,学生写作水平难以提高。事实上小学英语的“写”是“听、说、读方面的进一步延伸和体现。写作教学有助于词汇积累、句型表达、语法、篇章等语言知识的学习,而且能够促进听、说、读和表达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听、说、读和表达能力的训练又有利于写作能力的培养。英语写作教学对于帮助学生了解英语思维表达方式,大大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所以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以“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训练方式,教师利用各种教学形式提高生的阅读和写作兴趣,让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有进一步的提高,而且会绽放得更精彩。在平时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阅读中学到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运用到自己的英语写作中去。也就是说:阅读是吸收——输入,作文是表达——输出。所以英语教学一定要注重英语词汇的积累和储存,为学生的输出作好铺垫。实践证明,阅读与写作是英语教学中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是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的有效方法。

一、打好基础,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运用自然拼音法记忆单词、认读生词,过好单词认读关是开展阅读活动的基础。学生看着字母就可以直接读出该词的发音,解决新单词。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让孩子们熟练运用 phonics。在掌握了phonics 后,做到看词能读,听音会写。学生的认读能力会大大提高,就能够进行自由阅读,学生自然而然就喜欢上英语阅读了。英语词汇是学习英语的基础,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所以要提高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积累单词是最重要的。

对于学有余力,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我会提议让学生准备一本英语课外阅读书,在阅读中积累新单词,我都在教室墙壁上专门腾出一栏是“Word Bank”,让学生适当补充一些课外的相关同类单词,可以更好地扩大全班学生的词汇量,让学生学到更多书本以外的知识。在满足学生认知需求的基础上,增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书写能力,除了单词书写规范,句子的正确书写更为重要。所以我会更需注重对句子运用能力的培养。英语教学中词不离句,我会应利用一切机会,使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说和运用句子的兴趣。在平时的教学中,每次重点句型教授结束后,我都让学生对一些重点句型进行“连词成句”的练习,虽然考试没有这些题型,但通过这种练习,无形中让学生熟悉句子的排列结构和相关语法。只有掌握较为准确的句子结构,才能正确地启发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

二、加强篇章阅读,为写作作铺垫。

篇章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句不离篇,在前面积累词和句的基础上,就能进行大量的篇章阅读,丰富和积累大量素材,为写作作好铺垫。

在我们的英语书上有许多阅读篇章和小故事。平时用好这些文章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在上课前对书上的篇章进行充分地思考与准备,因为一些篇章往往比较枯燥,如果上课只是简单地让学生读一下,完成下课后的练习,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兴趣肯定大减。所以我会对所学的篇章进行重组,结合相关的语境供学生阅读,或者在教学语篇时丰富一些幽默、趣味的课外知识。为了拓宽学生课外阅读面,我针对每单元的学习主题,透过网络和课外读物找出适合学生阅读水平的故事,儿歌等,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阅读素材。同时,我还鼓励学生到书店购买适合自己阅读的英语读物,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养成记单词的习惯,发现单词记忆的灵活性,用各种奖励机制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通过广泛的阅读,能让学生储存到大量的英语单词、句子,形成较好的语感,为学生的写作作好铺垫。

三、循序渐进,提高写作能力。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提高英语写作能力必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进行训练。在小学阶段作文教学可以我采取以下多种形式进行:

(一)训练口头表达能力。如:低年级的学生刚开始学写句子,可以先练习口头表达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Hello!I’m a boy.I’m 9.I’m strong.I have short hair, two small eyes, a big nose and a big mouth.I like sports.(二)模仿造句。用Let’s learn学过的词、短语或句式,模仿课文中的表达方式造句,如:将I like grapes.可以换成I like apples.I don’t like grapes.等。这种形式不仅巩固了学生的新知识,同时也有利于拓展句子运用。

(三)给出关键词,训练连词成段。给出五到六个单词或词组,如: Sunday, go to a park, fly kites, by bus, happy.让学生根据这些词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出来,这篇简单的英语作文就写出来了,而且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以下这篇就是最基本的,如果基础好的学生,还会拓展在公园发生和见到的事物,可以写出较多的句子。Today is Sunday.I go to a park with my friends.We go there buy bus.We fly kites there.We are so happy.(四)填空式复述作文。这种形式可以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复述,教师把要复述的短文挖空一些词句来让学生填补完整。

(五)仿写作文。学完一个完整的单元,教师可以根据本单元的主题,帮助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点,围绕主题,要求学生进行仿写作文,通过这种训练方式,能引起学生对英语时态和语态的重视。例如:一般现在时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动词加“s”或“es”,这是学习的难点。教师可让学生先写一写自己周末的活动,然后调查朋友的周末活动,进行第三人称的例文仿写。通过对比,使学生对同一时态不同人称动词的运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八)多方位练笔。在字、词、句的基础上,要拓展学生自由表达的平台。老师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些图片、信息和素材,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语言来进行表述。如:It’s a sunny day!What are they doing in the park? 引导学生根据图和问题,说出各人物正在干什么,并进行写作。教师还可以给出如:If you

are busy„类似这样的半命题性质的作文,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习得的词汇来完成语篇的书写。综合性作文:每个周未,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写作,可以任选单元中的几个词汇或可以写与本个单元主题相关的文章,让学生尝试用英语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帮助学生将丰富的词汇和精彩的句型运用到英语写作中去。

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要围绕课文,开辟以“读”引“写”的路径。换位性训练:我们阅读课文时,习惯站在作者的立场上,循着作者的思路去考察、理解课文中的人和事。换位训练就是让学生转换一个角度、从自己的立场和经历来表现内容。如在教完阅读文章后,我便让学生进行换位练笔,从自己的经历出发,先利用表格方式列出自己的周末活动,然后同位相互介绍,还可以请出个别优秀同学示范先说,使基础差的学生,得以参考,最后大家都可以用写出自己的周未生活。

四、发挥学生主动性,培养自改作文的能力。

在写作的开始阶段,可以拿出一篇范文,老师利用投影仪与学生共同修改,指出学生的普遍性错误,引起学生注意。培养自改作文的能力,通过师生这样互动,鼓励学生同一个意思用不同的方式表达,是使学生的作文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另外还可以采取同学之间互相阅读、修改作文的方法,也可以形成一种语言意识。学生既是作者又是读者,通过这种形式地阅读别人的作文,学生们可以学到更多的写作知识和技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写作时正确运用语法的英语表达方式。学生的作文经教师批改后,订正是通过个人作业和小组活动相结合进行的。这种做法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能使学生学得更灵活。

学生的潜能力是无穷的,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加以启发,多为孩子创设合适的条件,加强阅读和写作实践,在运用中帮助学生去感知、去理解、去记忆,一定能培养出学生对阅读和作文的浓厚兴趣,并大大提高他们的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2、左焕琪,《外语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以读激写 以写促读 篇3

关键词: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续写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各统半壁江山,各领风骚。根据每学期、每个阶段的总体规划、教学设计中,写作教学沿着自己的思路轨迹进行着。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的相对独立,无形中造成读和写一定程度的分离。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填补这一空缺,让读和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呢?

自参加作文阶梯训练这一全国教学科研课题实验以来,感受颇多,就写作训练与阅读教学结合而言,笔者以为可以从续写、仿写、补写、扩写等方面入手,寻找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的契合点。

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它们以生动的语言打动人,以丰富的情感感染人,以崇高的思想指引人。阅读教学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积累了学生的写作素材,增强了学生的写作技巧。如果能结合阅读教学,根据课文单元教学的内容、进度安排,结合“阶梯式训练七步法”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写作基本功的训练,将作文阶梯训练与课文单元教学紧密联系,引导学生解读、分析优秀的作品,并从方法指导入手,在分析解读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调动相应的写作知识,对课文人物性格、命运,作品的情节、结局进行再创作——续写或改写,或者对原文某个片段进行补写、扩写。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观察事物和分析问题,开拓发散式思维,积极参与写作,勇于创新,从而使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一单元为例,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就可以按照教学进度,结合《药》的课后练习“根据夏瑜和红眼睛阿义的不同身份和思想性格,试写他们在牢里的一段对话,二百字左右”,进行补写或扩写的写作训练;结合《项链》的课后练习“得知项链是假的以后,玛蒂尔德会有什么表现”和“假如项链没有丢掉,或者丢了之后立即得知项链是假的,玛蒂尔德的结局将会怎样”,进行续写和改写的写作训练;结合《陈奂生上城》的课后练习“你身边或你读过的小说中有没有类似陈奂生这样的人物?不妨向同学们讲讲他们的故事”,进行仿写或续写的写作训练;结合《守财奴》精彩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选取身边熟悉的人,对其某一性格特点进行仿写迁移训练。这样,读写结合,用阅读体会作品人物的情感命运,激发写作的愿望,在把握课文人物性格的基础上合乎情理地续写,通过训练让学生充分联想、大胆想象,在情理之中写出意料之外的结局。同时通过补写、扩写等对原文情节空白的填补,以写促读,通过再创作,加深对文本的解读。

以对《项链》进行续写的写作训练为例,在写作训练和阅读教学的结合上可以做以下尝试。

一、明确概念

续写写作训练是继续补充作品原文的情节,使原文获得新的发展的一种写作练习。续写同缩写、改写、扩写一样,都是通过对所提供材料的“加工改造”来作文,它们均属于加工改造作文,都是一种给材料作文。续写重在续,续写受所给材料制约。续写训练中,提供材料的方式一般有两类:一类是给一篇文章;另一类是给一段开头,再给一段结尾。无论是给一段或一篇,作者都要根据命题要求,根据原文思路进行拓展。

续写,要顺循原作思路、线索、情节脉络或中心的发展,对原文进行合理延伸的写作训练。续文不能脱离原文,不能抛弃原文,另起炉灶。续写要求对原文中心把握准确,对人物性格揣摩透彻,使续写的内容符合原文中心,人物性格与原文保持一致。要按照所给材料的内容和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延伸和拓展,不可任意编造。要很好地把握续文与原文的关系,如果说续文是风筝,那么原文就是风筝的线。风筝只能在长线的牵制下放飞。续文要注意开头与原文的衔接,通过巧妙地“搭桥”使续文与原文接缝严密,衔接自然,从而浑然一体,结构紧凑。语言风格要尽量前后一致,文气一贯,从而情节首尾圆合,无懈可击。续写的内容要合情合理,细节真实、符合性格、照应原文,与原文有一定的联系,在情理之中发展。又要大胆联想、丰富想象、标新立异,使情节的发展、故事的结局出乎大家的意料之外,令人耳目一新。

二、具体的操作

可以按照“阶梯式训练七步法”来进行写作训练。

(一)定点

对于一个写作训练体系来说,要训练的基本功有很多,要循序渐进,结合阅读教学中不同的课文,可以选择不同的训练方式,确定恰当的训练目的。具体到某次训练,目的宜少,要少而明确。例如:在把握人物性格的基础上续写,以续写促进对文本的进一步解读。

(二)激趣

即设计激趣点,寻找一个切入点,搭建由阅读到写作的桥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例如,可以设计成导语:“文似看山不喜平,莫泊桑在道出项链是假的之后,小说在读者和玛蒂尔德的惊愕中戛然而止,留下了耐人寻味的空白。这样的结局令人拍案叫绝。玛蒂尔德在品尝了十年的艰辛后才发现那是假的,悔恨、辛酸也会一齐涌上心头,读者也深感惋惜、不平,总觉言犹未尽。正因如此,今天我们就沿着莫泊桑《项链》的情节脉络,来尝试对《项链》进行续写。”

(三)导法

续写训练还要明确续写的原则,掌握一定的续写方法。续写,顺循原作思路、线索、情节脉络或中心的发展,对原文进行合理延伸的写作训练。续写的部分,要和文章的开头紧密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就要求要展开合理想象,即符合原文所设定的条件,人物的性格特点,人物所生活的社会、历史所特有的事理。否则就会出现类似唐代的文人吟咏着宋词、元曲一样的笑话。更不能为追求情节的曲折而任意杜撰,不遵照当时的社会、历史的真实性,从而使故事离奇怪诞,损害了主题。续写的内容要合情合理,与原文有一定的联系,又要意料之外,令人耳目一新。

引导学生训练时,导法要简单明了、切中要点。以上的语言表述可以如下板书。

1.情理之中:细节真实、符合性格、照应原文

2.意料之外:大胆联想、丰富想象、标新立异

需要强调的是,续写要大胆想象,丰富联想,写出新意并不难,难的是在要照应前文的基础上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符合前文中人物活动的社会背景、生活的细节真实。在引导学生讨论“玛蒂尔德在得知项链是假的”之后的情节发展时,学生讨论后例举的可能性很多,其中有的设想中涉及到一个细节:玛蒂尔德在得知项链是假的,大受刺激,狂奔回家。(或者是明白真相的佛莱思节夫人把真的项链还给玛蒂尔德,玛蒂尔德狂喜,朝家的方向飞奔而去。)结果被急驰而来的汽车撞死。原文中出现的交通工具是马车,那当时有没有汽车呢,这个细节是否符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呢?为此,我让学生讨论并查找了相关的资料:18世纪末在欧美各国,出现了一个研究和制造蒸汽汽车的热潮,各种用途的蒸汽汽车相继问世。到了19世纪期,出现了一个蒸汽汽车的全盛时期。1801年,理查德·特雷威蒂克制造了英国最早的蒸汽汽车。1825年英国公爵嘉内制成了第一辆蒸汽公共汽车。1828年,哈恩格克制成了比嘉内的汽车性能更好的蒸汽公共汽车,并开始了公共运输事业的企业化。1834年,发展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公共汽车运输公司……而莫泊桑的《项链》发表于1884年,应该可以推论:《项链》中的社会背景中,交通工具以马车为主,但不排斥汽车的可能性,所以,这一设想应该是可以成立的。

(四)示例

课前,教师先写下水作文,或选取优秀范文,结合自己写作和解读的体会,以范文的分析来引导学生训练。先引导学生找出范文中续写合乎情理的细节,在情理之中又让人耳目一新,出乎意料的地方,讨论、评价续写与原文的衔接点的优劣、自然与否,让学生在分析、讨论、体会中明确续写的要点。

(五)练习

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讨论:玛蒂尔德在得知项链是假的,当时的反应(处理好与原文的衔接点),以及情节的发展走向(情理之中)和结局(意料之外)。讨论,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自然的背景。同时,一个闪光点往往可以激发出更多的智慧火花,讨论得越激烈,续写的新意就越多,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可能性就越丰富,越能够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想象和再创造的写作热情之中。

这一环节也可以让学生个人在教师的范文分析、写法点拨后,展开想象的翅膀,设想、续写后面的情节发展。

(六)反馈

请学生课堂朗读自己的续写内容,如果是小组讨论的就选派代表发言,同学交流、互评。这样,既是对学生创作热情的支持,创作成果的肯定,同时在同学间对比、交流、互评中,帮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续写的要求,体会并把握续写的原则。

(七)拓展

这一环节的目的主要是用课后练习的形式对课堂成果的巩固,写作能力的迁移。例如:要求学生大胆想象,使情节合理发展,并在意料之外结局。根据课堂上讨论的“玛蒂尔德在得知项链是假的以后,情节的发展会怎么样呢?”选取一种自己认为最合理的设想,完成对《项链》的续写。

拓展,也可以是不同写作形式的转换、迁移。如,《项链》的续写还可以用课本剧的形式续写,用话剧的形式把玛蒂尔德搬上舞台。这样对学生写作的兴趣、创作的热情又是一个激发点、动力源。

总之,续写可以联系现实,用旧瓶装新酒,可以借古喻今,续写新篇,但变的是故事情节、人物言行,不变的是文章主旨、人物本性。只要续写对原文中心把握准确,对人物性格揣摩透彻,使续写的内容符合原文中心、人物性格、语言风格,并与原文保持一致。只要把握住续写的要求和基本原则,大胆想象、丰富联想、多动脑筋、多练笔,必定能写出新奇优美的续文来。想象是作文的翅膀,在阅读教学扎实的基础上对所学课文进行续写等恰当的写作训练,以到位的品读激发写作的兴趣,以合理而又不失创意的写作练习促进对作品的更深入的解读,使读写结合,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加写作兴趣行之有效的方法。

以写促读, 实现有效对话 篇4

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来说明写作与课堂阅读教学对话的有效连接的实施意义。

一、促进文本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深入解读

教授经典篇章《孔雀东南飞》, 教师往往会准备一些讨论话题, 诸如, 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主题思想的探讨、当时的环境背景如何、焦仲卿与刘兰芝能否私奔、焦母为何驱逐刘兰芝等等, 而探讨这些问题, 往往花时费力, 却不一定把这些问题导向深入, 但我们借助写的方式时, 会发现有不一样的效果。

教师可以设置一个话题作文:“假如焦仲卿被救活”, 让学生讨论进行写作。学生的作文可谓五花八门:焦仲卿被救活, 知道刘兰芝已死, 万念俱灰, 离家出走;或者出家当和尚, 甚至又投河而死;或者会尽孝娶秦罗敷, 而刘兰芝变鬼纠缠, 让他们惶惶不可终日。首先, 我与学生一起对话, 讨论作文题目设置“为什么假设被救活的是焦仲卿, 而不是刘兰芝”, 让学生回归文本, 尊重文本, 从文本寻找依据, 讨论结果是:假如刘兰芝被救活, 这一题目的设置是毫无意义, 因为文本所塑造的刘兰芝的性格刚烈, 为爱情义无反顾, 毫不犹豫。有文句佐证:“揽裙脱丝履, 举身赴清池。”只要刘兰芝所处的那个时代环境未改变, 她还是会坚持自己的选择。而焦仲卿忠于爱情, 不敢直接反抗, 忍辱负重, 委曲求全。他被救活, 可能不再寻死了, 因为他的社会角色决定他还得尽孝, 有这份责任, 以文本为据, 死之前, 他唯一放心不下的是他的老母:“儿今日冥冥, 令母在后单。”他有舍不得母亲的牵挂:“府吏闻此事, 心知长别离。徘徊庭树下, 自挂东南枝。”在他的时代观念里, 为得不到的女子去死, 撇下母亲, 是为当时社会所不容的, 他已经为刘兰芝死了一次, 在良心上是有所交代的。甚至于在“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的强大的社会观念下, 他还有可能娶秦罗敷, 这么一分析, 学生豁然而解。其次, 再对部分学生所设想的刘兰芝装神弄鬼破坏焦仲卿与罗敷的感情的可能, 回归文本, 与刘兰芝这一形象进行对话后, 学生都认为不可能, 因为文本所塑造的刘兰芝, 对爱情执著, 美丽动人, 多才多艺, 举止得体有教养, 如“今日还家去, 念母劳家里。却与小姑别, 泪落连珠子。”“勤心养公姥, 好自相扶将。”对焦母对小姑那般友爱善良。这样的“作文设想”与文本人物形象明显不符。

这个教学实例启示我们:如果没有这一写作训练, 学生对人物的形象就不可能把握得那么深刻, 对文章的时代背景及环境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不可能了解得那么透彻。我们以为对文章情节、主题、人物形象、时代背景了然于心, 通过写作, 换用另一个视角, 与文本进行对话, 发现我们对文章的解读存在那么多的漏洞。有了这种对文本的层层剖析式的解读, 相信对《孔雀东南飞》的任何疑难都可以得到解决。可见, 写这一过程, 促使学生回归文本, 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 强化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体验、品味。

二、强化学生阅读内心情感体验

对人物、情节、环境的把握是小说阅读的重点。我们在课堂教学思路往往是引导学生结合环境、情节去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特征。在莫泊桑小说《项链》教学中, 评价玛蒂尔德这一人物的形象, 课堂上让学生畅所欲言, 未尝不可, 但容易走过场, 对人物的形象把握可能泛泛而谈, 尤其一些细节容易忽略, 来个续写“知道项链是假的, 玛蒂尔德会怎么样”会更实在。而要写好这个续写, 不是天马行空地乱想, 而是要根据人物性格特征, 想象人物在当下可能的行事、举动和选择, 还得注意情节的发展, 人物的心理要合乎原著中的人物的精神、性格, 得追溯文本中的玛蒂尔德这一人物形象, 与文本中的各个情节、细节、其他人物, 再“过招”, 进行心灵的对话与交流。在原有的阅读基础上, 再一次怀着人性美的情怀去观察玛蒂尔德:经过十年的艰辛与人生历练的玛蒂尔德, 用十年的青春与美丽作为代价换取曾经的虚荣, 已经练就了泰然处之、平静安和的心态, 面对这天大的“玩笑”时, 或许会大哭一场, 或许会一笑而过, 但最终都会与她同甘共苦的丈夫继续过着平淡而充实的生活。这一设想符合人性美与人情美, 还重生后的玛蒂尔德的一个真实亲切可爱的面孔, 一切顺理成章。有学生写这样的结局:玛蒂尔德受不了这样的“玩笑”, 发了疯, 每天逢人便大呼大叫:“我的项链, 我的项链!”还有人写:玛蒂尔德把真的项链兑换现金, 继续去舞厅跳舞, 大度挥霍, 过着贵夫人的生活。但, 我们回归文本再次体验时, 这样的人物形象与文本中十年后的玛蒂尔德进行对照, 再对话, 则会让人觉得人物性格发展出现“断裂”, 与原人物形象“不符合”。“写”的过程, 加深了我们对莫泊桑笔下的玛蒂尔德认识, 她不是爱慕虚荣的女性, 而是一位有着所有女性的虚荣心, 但讲诚信、敢担当、肯吃苦的真实可爱的女性。续写, 是对原故事的合理性的验证, 对人物形象的“经典性”回味, 会有一种“蓦然回首, 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的阅读快感, 强化学生的阅读情感体验, 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

经常进行这样的作文训练“与对话”或者“, 我想对你说”, 其“”中为一些中外名著的人物形象, 如林黛玉、林冲、欧也妮等。与名著的人物形象进行对话与交流, 必须充分了解所要对话的人物形象, 仅仅看内容梗概是不够的, 也不能囫囵吞枣, 得心平气和地重新回归文本, 细读文本, 从文本的结构组织与语言表述中, 去捕捉人物的一言一行背后的丰富内涵语言以及与之相关的情节, 与之相关的人物之间的关系。从这个层面上说, 以写促读, 不失为一种引导学生静下心品读文本, 克服语文阅读的浮躁的心态的好方式。

三、拓宽文本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在课堂教学对话中, 实现有效对话的状态之一是师生之间、学生与文本或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中, 能生成课堂预设外的有价值的问题。在以写促读的过程中, 往往能碰撞出这样的思想火花。改写《花木兰》, 是对文本的重新审视与观照, 是要在读熟、读透原文内容的基础上, 进行大胆的想象。学生得结合文本, 挖掘《花木兰》文字背后丰富的内涵, 对一些情节进行合情合理的虚构、想象和添加, 这一过程要求学生自己去发现文本中一些细节的重要作用, 如有的学生在写到当战争结束花木兰凯旋时, 渴望早点回归女儿身的她甚至来不及向父母家人诉说十二年的思念, 就迫不及待“开我东阁门, 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 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 对镜贴花黄。”学生对“对镜”这一细节进行补充添加, 正是这一“当窗理云鬓, 对镜贴花黄”, 她欣赏着镜中自己, 自然的, 女性意识的回归顺理成章。学生通过改写这一细节, 对“对镜”这一情节在原作中的不可忽视的作用体会就加深了。这远比我们教师在课堂上一直反复强调“对镜”细节的作用更有效果。从文本中细节“不闻机杼声, 唯闻女叹息”“阿爷无大儿, 木兰无长兄”出发, 写出花木兰女性味十足, 更不乏女性所特有的细致和爱心, 是深切的怜父之情才促使她暂时收起了红妆, 合情合理。而且, 学生在改写的过程中自主提出疑问, 如:“花木兰与男人朝夕相处, 却没有被人发现的, 可能吗?”他们发挥想象给其解释———战场上, 只有敌我之分, 没有男女之别;只有血与火的搏杀, 没有品头论足的闲暇———恰到好处、水到渠成地揭示出《花木兰》的另一个解读层面意义:战争对人性的异化和对美的摧残与践踏。这种对《花木兰》的解读促进课堂阅读的深入, 完成了学生与文本的一次深入的对话, 也填补教师在阅读教学时未涉及的“空位”, 拓宽了文本的广度和深度。

阅读经验告诉我们, 大量的阅读积累, 会增强写作的内容的丰富性,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 这是正确的。但是, 上述的教学实践给我们的语文教学一线者提供一种语文阅读的教学思路和对话方式, 启示我们不妨把重视的目光投到“以写促读”的作用与效果上。以写来促进课堂阅读教学对话, 是一种实实在在、付诸课堂实践的全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行为, 是我们对当今语文课堂对话教学现状忧思中一种探索, 是实现有效对话的途径之一, 应不断实践且完善。

摘要:本文从现今的阅读教学对话中存在一些无效对话出发, 认为借助写作的方式可促进课堂阅读教学对话。写, 是实现有效对话的途径之一, 写作与阅读教学对话的有效连接, 在实践中已显示其作用与实效, 应不断实践且完善它。

关键词:对话,体验,文本,以写促读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4) .

[2]李震, 陶卫东, 张勇.解决语文教学高成本低收效的根本途径.语文教学通讯, 2007 (9) .

[3]王其华.对新课程语文对话反思和构建.人教期刊·中小学教材教学, 2006 (3) .

[4]陈月光.如何促进课堂对话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论坛, 2008 (11) .

“以写促读”教学实践探究 篇5

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简写为PBL)是20世纪兴于医学教育领域的教学模式,在西方教育界很盛行,目前已越来越多地应用在医学以外的其他教育领域。近十几年来,国内教育界也对其进行了重点推介,它以独特的教学方式吸引了很多语文教学研究者的关注。

PBL主要体现了建构主义的主张。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通过学习者主动的构建活动而实现的,学习过程就是知识建构的过程。学生是建构过程的主体,老师是建构过程的促进者。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原则是:以问题为核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强调小组协作学习。教师与其他教学因素只是作为一个教学环境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活动始终围绕问题进行,比如分析并讨论问题的关键点,搜索并整理问题所需的信息点,总结并反馈问题解决后的得失点等。过程中的学习活动都是在小组成员的互相协作和个人的自主学习中完成知识构建的。所以,“PBL作为一种学习和教学的方法,是集以问题为核心、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等现代化教学思想元素为一体的现代教学策略。”

基于问题学习的语文课堂教学流程应该是:设计问题→推出问题(面对问题)→促进学习(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反思评价问题。经实践检验,PBL具有调动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高层次思维能力等优点,如果将这种教学方法与以写促读相结合,能否实现让学生学习兴趣高涨,从而通过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来提高语文阅读和写作的水平呢?

二、“以写促读”的优越性

“阅读本位”“以读促写”是现代教育思想的常见思维。阅读是吸纳,作文是输出,阅读对于写作确实有很大的作用。那么,写作对于阅读的作用呢?提“写作本位”“以写促读”的人,目前还不多。笔者认为,只有辩证地看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全面地、更好地挖掘出阅读和写作之间的最佳结合点,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实际上,“以写促读”在很多方面更符合现代语言学习运用的特点和要求,在教学上有着十分明显的优势。

1.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很多学生尤其是很多理科特长生,对阅读课没有兴趣,或是不得要领,或是体会不到美感,找不到其实用点。学生对于阅读缺乏主观能动性,没有迫切的动机和深厚的兴趣。如果针对阅读内容,给学生一个写作的问题和任务,那又会怎样呢?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后,写作就成了学生的精神动力,催促着学生去阅读、去探索、去理解、去创造。在阅读探索的过程中,不断敞开的一扇扇文学之“窗”更吸引学生主动去做更多的探索,从而形成“写——读——写——读”的良性循环。

2.明确阅读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提高阅读的创造性

学生一般的阅读,往往停留在对文本表层的理解,注重阅读量的追求。这样的阅读随意性很大,基本没有阅读目的和方向。为了写作的阅读,目的性和方向性非常明确。在阅读目的和方向的指引下,阅读的角度、深度和广度都更有讲究。这样的阅读深化了读者与文本的碰撞,使阅读理解更深刻、更有个性,也实现了阅读的再创造。

3.培养良好的读写习惯,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把“写”融入到阅读过程,扩大了学生语文实践的空间。学生边读边写,写下阅读思考,记录阅读思想。这种写促进了读,读带动了写的读写习惯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一种道德资本,这个资本在不断地增值,而人在其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

三、基于问题学习理论下“以写促读”的实践探究

基于问题学习理论下的“以写促读”课堂教学要以精心设计的问题(任务)为核心,围绕问题(任务)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文本阅读和以文本为中心的辐射阅读。通过个人的大量阅读、自主探究和小组的协作讨论,梳理文章的脉络,领悟文章的立意,品析文章的语言,感受文章表达的情感。教师引领学生在阅读中收集“写”的内容资料、格式资料、评价反馈资料等等,再作用于“写”。“以写促读”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最为关键。

实践案例: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为例:

(一)设计问题

《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课文叙事性强,接近学生生活,容易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设计问题的指导思想应是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所蕴含的生活哲理,激励学生树立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和勇敢精神。问题设计的方向:①联系生活理解文章所蕴含的哲理;②评论人物形象;③尝试用常见的几种文体进行表达。

在设计问题的环节中,有时也可以让学生一起参与设计。

(二)推出问题(面对问题)

老师推出的问题以活动的形式展开,把全班学生分成6组,鼓励各组学生自主领取任务。学生面对问题,先要仔细思考,再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明确问题的任务指向,确定需要阅读的相关材料,然后通过阅读、讨论、筛选、构思、写作完成任务。多样的活动形式,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兴趣。

(三)促进学习(自主学习)

教师促进学生学习:①教师给学生提供阅读内容指导;②给学生足够的自主阅读、感悟、思考的时间;③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分析;④对于疑难,适当启发。

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的过程可分为几个步骤:①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合理的分工,把大任务分解成小任务,例如:参与辩论的正反方小组成员可以从阐述论点、道理论证、事例论证、总结陈词四个方面进行分工。他们以课文为基点,辅以大量的课外信息知识点进行论题的辩论;②学生在小组中交流阅读过程中攫取的大量信息,进行讨论、分析和筛选;③学生在小组协作后独立自主地对筛选后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再创造。

(四)解决问题(成果展示)

学生融汇所有的阅读内容,内化为自己的东西,经过逻辑思维的进一步严密组织,收获“写”的成果。老师组织学生以辩论赛、演讲比赛、优秀文章展等形式展示成果。

(五)总结反馈

学生通过对“课文文本的研读——与课文相关文章的阅读——与活动内容相关的资料信息阅读——小组中交流阅读——成果展示阅读”等各项环节的反思,对自己及他人在活动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进行总结,自写评语,也可互写评语。教师再结合整个学习过程给出评价意见和建议。

四、总结

基于问题学习理论下的以写促读的教学,主要以精心设计的问题为核心,激发学生主动去探究的兴趣,打开了学生“我要学”的大门。在问题的推动下,学生因写促读,主动吸纳,快乐输出;既巩固了阅读的感受和收获,又增强了写的认知和能力。笔者在实践中欣喜地发现,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阅读兴趣和写作兴趣都大大增强,具体表现在学生每周的阅读量和写作量增加很多。

这种用问题整合读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主动阅读和写作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必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阅读和表达的能力,对学生终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都十分有益。

参考文献:

[1]余胜泉,杨晓娟,何克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0,(12).

[2]徐永珍.基于问题学习理论及其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

[3]赵立,刘琪娟.紧扣教材,以读带写、以写促读[J].新课程(教研版),2011,(1).

[4]陈美璎.以写促读,强化阅读主体的能动参与[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2).

[5]范媚.作文教学就在阅读教学中——“以写促读”初探[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3).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天秀中学)

以写促读论文 篇6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总目标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注重情感体验, 有较丰富的积累, 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 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发展个性,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并没有明确的要求“写”。但是, 阅读教学的关键是要促使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 思维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所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尽可能用各种方法挖掘文章中的语言和文学常识, 不仅能引导学生“用脑思考”、“用心阅读”, 还要引导学生“用笔去写”, 让学生在语文阅读方面有更为广阔的空间去自主发展。

实际上, 写也属于一种阅读的技能, 很多关于阅读有效教学内容中重申“阅读教学内容和训练要从语言积累入手”, 而这个积累不仅仅靠的是“阅”或“读”的形式, 而更应该通过“写”来增强学生的语言文字的沉淀、积累、内化以及运用, 以加强人文性的感悟和跨越文化的体验。我记得校长曾经讲过:“不动笔不足以阅读”, 她主张阅读课应该用20分钟来读, 10分钟来解决课文中的重要问题, 10分钟来完成一些有利于学生发展思维, 深化感悟的作业。

例如, 我在初次执教《学弈》这篇课文时, 曾试着让学生在反复读课文的基础上, 结合文章后的注释, 让学生理解感悟文章的大意以及体会文章的寓意。但能正确理解出“专心致志”的学生很少。校长听完我的课后给了我两条“动笔”建议: (1) 能否让学生动笔做注释; (2) 学生在理解完文言文之后用一句话或一段话写出从中领悟的道理。采纳了她的建议后, 我在另一个班上, 结果非常让人满意:大多数学生不但在注释完文章后, 能准确理解文章大意, 而且其中的97%都能围绕“专心致志”写出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甚至列举了自己生活中见到过、听到过甚至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例。这样不但避免了繁琐古文的分析和说教的思想教育, 在教会了学生学会注释的同时还促使了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和明理, 圆满地完成了课后练习, 还有效地完成了《课标》中所提到的“个性化阅读”以及“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由此可见, 阅读教学的课堂练习非常重要。目前很多教师习惯在学习课文时所做的练习包括:解释词语、写近义词或反义词、造句等, 但这些单调的练习比较机械, 在人文精神的感悟上,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上, 在学生的语言发展上, 不可能指望立竿见影的效果。那么, 课堂练习应该怎样设计才能达到“以写促读”的效果呢?

一、根据教学目标的重难点来设计练习

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目标的重难点是教学这篇课文的出发点和归宿, 是教师预期的教学结果, 也是师生双方据此展开各种教学活动的依据, 因此, 课堂练习的设计也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重难点, 才不至于舍本逐末, 缘木求鱼。

例如, 《黄果树瀑布》这篇课文的教学重难点, 是感悟瀑布形态的壮观之美。教师从“杰作”入手, 引导学生感悟的重点在于:第2自然段的“气吞山河的交响乐”是怎样的气势?第3自然段中的“悬挂”、“泻”描写了怎样的画面?第4自然段中“雨雾般腾空而上”、“随风飘飞”、“满天浮游”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通过阅读, 谈了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教师顺势播放多媒体课件, 让学生直观感受黄果树瀑布的雄伟壮观。紧接着, 教师布置课文练习:看了刚才的画面, 请你写几句话或者一首诗来赞美黄果树瀑布。

这样的练习设计使学生的学习空间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让学生积极加入到与文本对话中, 使学生不仅在感性上了解到黄果树瀑布, 而且还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经验, 让他们用积累的句子和古诗赞美黄果树瀑布, 更进一步升华对课文中黄果树瀑布声形的感悟, 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强调的“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拓视野……”这一理念, 让这篇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在学生自读自悟以及最后的写话练习中得到实实在在的落实。

二、将课后习题融入课文练习的设计

练习设计的方式多种多样, 但如果教师能够将课文后的习题巧妙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不仅省时, 还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 课文《诺贝尔》课后练习4, 要求利用本课提供的材料, 为诺贝尔写一篇一百多字的小传。教师可以将其作为课文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改写课文。“《诺贝尔》是一篇记叙文, 文章侧重于记叙了诺贝尔热爱科学, 无私奉献的故事, 那么, 我们能否换一种眼光来看这篇课文, 给它做一定的改写。”利用课文所提供的材料写一篇诺贝尔的小传, 所谓小传就是简明扼要的人物传记, 内容包括人物的生卒年月、国籍、身份和主要事迹等。

这样的作业设计体现了集散为整的教学理念, 通过写人物传记, 唤起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从而加深学生对人物的理解, 获得独特的阅读感受, 从多个侧面来诠释《诺贝尔》的人文内涵, 让人物的品质在学生笔下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有的学生抓住诺贝尔发明炸药时, 面对无数次失败和亲人的牺牲, 毫不气馁, 置自己的生死不顾;有的学生则抓住诺贝尔临终前将自己的所有财产奉献出来, 成立诺贝尔奖;有的学生抓住诺贝尔发明炸弹的原因就是要方便修路工人。但无论学生从哪个角度出发, 都能突现诺贝尔对人类所作的贡献以及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品质。这一课后习题有效促进了学生的阅读, 让学生在“写”的过程中语文素养得到了提高。

三、帮助学生强化对课文的理解而设计练习

在阅读课上, 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 常常会受自己的生活经验、年龄特征和认知能力等多种因素约束, 阻碍了其对课文的理解, 以及对文字的感悟,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困惑与不解。怎样才能最佳地解决这些问题, 提高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呢?此时, 教师如果设计一些恰当练习, 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 为帮助学生强化理解感悟而搭设学习的平台。

例如, 五年级下学期一篇名为《我和我祖父的园子》, 本来这是一篇文字优美的课文, 描述了作者童年在祖父菜园子度过的美好童年, 但居住在城市里的孩子离这样的生活太遥远, 即便读了这篇课文, 也很难体会其中的乐趣。所以当完成课后习题“你对课文的哪一部分最感兴趣时”, 我们学校的老师发现各班的学生有着共同的答案:就是作者用水瓢舀水洒向天空大叫“下雨了, 下雨了”, 其他关于作者在园子里的种菜、睡觉的情节却无人提及。这样的话, 学生上完课, 脑子里只留下一些很少的部分, 而对课文中丰富多彩的语言材料并没留下多少痕迹。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设计以下的练习, 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文本:

(1) 默读课文2~13自然段, 文中写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自由和快乐 (动物、植物和昆虫) , 我的自由和快乐又表现在哪两个词语:________和________。 (瞎闹和乱闹)

(2) 在全班细读的结尾, 教师小结:表面上作者不忘的是祖父的园子, 但实际上是对这份童年的自由与快乐的怀念, 请你试着用这样的心境接着课文第13自然段继续描写 (以相同的句式) , 还有哪些东西也反映自由和快乐。

以写促读论文 篇7

一、知人论世识背景

知人论世是文本解读的重要方法之一, 课前笔者就布置学生自己搜索与作者文本相关的资料, 同时自己整理了一些相关背景资料, 课前下发。

1.1982年10月28日上午7时, 他去了。

……

这样壮志未酬的人, 不只他一个啊!

我哭小弟, 哭他在剧痛中还拿着那本航空资料“想再看看”, 哭他的“胃下垂”、“肾游走”;我也哭蒋筑英抱病奔波, 客殇成都;我也哭罗健夫不肯一个人坐一辆汽车!我还要哭那些没有见诸报章的过早离去的我的同辈人。他们几经雪欺霜冻, 好不容易奋斗着张开几片花瓣, 尚未盛开, 就骤然凋谢。我哭我们这迟开而早谢的一代人!

已经是迟开了, 让这些迟开的花朵尽可能延长他们的光彩吧。

《哭小弟》%宗璞1982.11

2.文革中, 父亲 (著名哲学家, 哲学史家冯友兰) 已经71岁了, 天天有人冲来抄家, 搬把凳子搁院子里, 要父亲站在上面。家里贴满了打倒的标语大字报, 铺天盖地, 到处贴封条。衣服都封起来了, 天冷了, 封条不敢拆, 父亲就披条麻袋御寒。他的输尿管不通, 腰上挂着尿瓶, 被拉去批斗, 打倒在地。游街时连连跌跟头, 还是要继续走。为了斗他, 甚至成立了批冯联络站。我不明白, 对手无寸铁的读书人, 何苦至于此, 何至于如此对待。

《父亲很幸福, 父亲很委屈》%宗璞

3.我自幼多病, 常在和病魔作斗争。……在昆明时严重贫血, 上纪念周站着站着就晕倒。后来索性染上肺结核休学在家。……我曾由于各种原因多次发高烧……后来我经历名目繁多的手术, 人赠雅号“挨千刀的”。

《花朝节的纪念》%宗璞

上课时初读全文。听读课文整体感知阶段, 就要求学生找出文本中暗示写作的个人背景和时代背景的相关内容, 学生很快就找到第7段的“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 关于疾病的痛楚”, 第8段的“那时的说法是, 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 第9段的“过了这么多年, 藤萝又开花了”。

结合材料1 (包括写作时间) 和材料3, 学生便能理解作者是在弟弟身患绝症之时写作本文的, 结合材料2以及“已经是迟开了, 让这些迟开的花朵尽可能延长他们的光彩吧”, 联系之前所学过的《幽静悲剧》, 学生能理解这是作者经历文革十年浩劫后在改革开放的春天里书写的生命的思考。

二、句式填空感形象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了较高要求:“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注重个体的感受体验, 并不意味着教师“引导者”这一角色的缺席。

在课堂教学感受形象阶段, 笔者设计了“我最欣赏‘____’这段文字描写了紫藤萝的____, 运用了_______的方法, _______地表现了 (对象) _______的特点”这一句式, 引导学生自由读文, 感受形象, 并做了充分的朗读品析交流。例如:我最欣赏“‘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他们嚷嚷。”这段文字描写了紫藤萝的情态, 运用了拟人、反复的手法, 生动地表现了藤萝花活泼、可爱、充满活力的特点。

这样, 学生基本能自主发现, 描写了紫藤萝的花形、花色、花香, 按照由整体到局部再到个体的顺序, 运用了比喻、拟人、反复、通感等手法, 重点表现了紫藤萝的生意盎然的特点。

三、文本互读解难点

《紫藤萝瀑布》的教学难点自然是“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 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段, 要突破这一难点, 固然可以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 但又有流于表面之嫌。因此, 笔者提供了部分材料引导学生用这些来解读课本。

4.“我一生儿, 爱好是天然。”花朵怎能老在枝头呢。万物消长是大自然的规律。柳絮开始乱扑人面。我和仲走在小路上, 踏着春光, 小心翼翼地, 珍惜地。不知何时, 那棵朱砂碧桃的满树繁花也已谢尽, 枝条空空的, 连地上也不见花瓣。别的花也会跟着退场的。有上场, 有退场, 人, 也是一样。

《二十四番花信》% (宗璞)

5.宇宙是一个大生命, 我们是宇宙大气中之一息。江流入海, 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滴, 大生命中之一叶。在宇宙的大生命中, 我们是多么卑微, 多么渺小, 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 也不是永远痛苦, 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等于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 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 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 苦痛又何尝不美丽?我曾读到一个警句, 是“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 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世界、国家和个人的生命中的云翳没有比今天再多的了。

《谈生命》% (冰心)

6.《东藏记》写作开始不久, 我的视网膜脱落, 经过手术幸未失明, 但左眼仅有0.3的视力, 右眼几乎看不见东西, 准盲人一个。我觉得我就像一只蚂蚁, 很小的蚂蚁, 认真努力地在搬沙, 衔一粒, 再衔一粒, 终于堆起一座小沙丘。可能会有朋友奇怪, 已然如此了, 为什么还对写作不离不弃?其实很简单, 只因为有话要说, 不然, 对不起那个时代, 对不起那些人。

《我写, 因为我爱》 (%宗璞)

笔者提出问题:“你能从以上材料中找到与课文观点相近的语句吗?”学生很快即找到“万物消长是大自然的规律……有上场, 有退场, 人, 也是一样”与“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 也不是永远痛苦, 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和“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 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意义相近都表达了要坦然面对生命中一切荣辱得失的思想。进而在笔者的提示之下, 学生们发现这一思想古已有之, 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都表达了这种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更重要的一点是, 学生们还找到了“在宇宙的大生命中, 我们是多么卑微, 多么渺小, 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与课文中“它是万花中的一种, 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 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表意相当, 都是说要投入社会生活, 为社会, 为民族的发展奉献一份力, 联系宗璞所说的“已经是迟开了, 让这些迟开的花朵尽可能延长他们的光彩吧” (见材料1) , 学生们均能深刻地感受到, 被文革误了青春的一代人, 他们的使命感是多么地强烈 (宗璞的晚年经历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见材料6) , 我们生活在更加美好的时代了更不应辜负了青春。

文本互读, 一方面避免了对文本思想感悟时机械说教的弊端, 另一方面开阔了学生的视域, 铺就了一条学生自主发现的有效途径。

四、评改作文悟写法

感悟文本写法的最好方法是练笔, 因此笔者设计了一个文本对比评改的环节。通过出示2004年南通市中考高分作文《花语》 (作文题是话题“倾听”) , 让学生与《紫藤萝瀑布》进行对比, 发现其亮点与不足, 并作评改。《花语》原文如下:

花语佚名

花儿会说话, 你相信吗?倘若你不信, 亲爱的朋友, 请与我一起倾听。

仍记得那个初夏的黄昏, 我捧着语文试卷 (1) , 独自一人靠在阳台上, 听着“嗒嗒”的雨声……

听, 是谁在说话?随声寻去——是办公室前的月季。 (2)

满眼红光, 时间似乎回到了正午。太阳高高地挂在天上, 一点也不肯靠近地球, 那一朵朵月季兴奋地仰着脸, 似乎在用高昂的音调唱:“就算天再高那又能怎样, 踮起脚就更靠近阳光。”听, 又是哪位姑娘的歌声:“阳光如此绚丽, 我又何必担心自己的角色;我就是世界的新娘。”

好一朵自信的月季! (3) 我不禁拍手叫好, 阳光, 水一般地流到她的花瓣上, 顺着她碧绿的丝裙滋润下去。享受着温暖, 她没有倦怠, 坚定不移地对我说:“要勇往直前地飞翔!”

突然一声清脆的鸟鸣将我唤醒。原来那激情业已飘过, 眼前有的只是朦胧雨雾中的花影。然而, 花儿们没有哀怨, 没有彷徨。瞧, 那挺立的月季, 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听, 雨打花瓣的声音, 多么豪壮!坚贞的月季使出了全身的力气, 与风抗争, 与雨搏斗。亲爱的月季, 你为何如此坚强?是留恋春天的勃发, 还是陶醉于秋月的温馨?或许是向往冬日的浪漫?

“不, 夏天是成长的季节, 是夏的变化无常, 夏的清高威严铸就了我斗争的品格。”

我笑了, 暗笑自己的无知。走过四季, 月季带上了自然赋予她的美丽。 (4) 倾听月季的回音, 我还有什么可以担心与犹豫?

“有青春作筹码, 还怕看不到阳光?”风雨中, 我心中, 花儿正轻轻吟唱。 (5)

对比后学生们提出以下看法:1.作文内容较为充实, 紧扣话题, 中心比较突出;2.与《紫藤萝瀑布》相比, 《花语》明显有以下不足: (1) 缺少必要的“心理背景”的交代, (2) 缺少对月季的正面特征化的描写, (3) 议论抒情时缺乏深度, (4) 结尾虽扣题但缺少韵味。

综合学生的修改意见, 笔者选取文中五处加以说明。 (1) 处不少学生认为可交代为考试失利, 有学生提出改为“我捧着失落的语文试卷”, 真是四两拨千斤; (2) 处补充描写内容:“看, 她那黄色的裙边, 纤纤的细腰, 微风吹来, 她跳起了舞蹈, 犹如那音乐盒上的芭蕾舞演员。雨点在为她伴奏, 绿叶在为她伴舞, 风雨中, 她舞动着青春。” (3) 处补充:“碧绿的丝裙将红色衬托得更加自信, 她坚定地昂起了头, 直面炎阳。” (4) 处补充:“而我此时又能拿起什么, 又该放下什么。” (5) 处补充:“阳台上, 谁的步伐变得响亮……”5.对文章内容的理有55%的学生处于初级水平, 即只知道写什么;有30%的学生处于中级水平, 即有30%的学生处于初级水平, 即只知道写什么;有40%的学生处于中级水平, 即

以写促读论文 篇8

一、改写:用全新的文学样式诠释文本

古典诗词教学时, 在引导学生诵读、理解、品鉴文本的同时, 还应该引导学生密切关注文本样式 (体例) 、主旨、内容、风格、形象等,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古典诗词文本。在文本鉴赏活动结束后, 为学生设计一个与古典诗词文本内容、主旨相同但是体例完全不同的写作训练活动, 指导学生对古典诗词文本进行“换汤不换药”的改写活动:引导学生运用此前积淀的写作知识储备, 用一种不同于古典诗词文学样式的文体诠释古典诗词文本内容, 从而使学生既更深入地理解古典诗词文本的内容与主旨, 又在古典诗词文本的阅读品鉴过程中进行有效的随堂改写训练。

如教学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时, 我要求学生在充分鉴赏文本所描绘的冬末春初之际在北固山下停泊小舟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风正帆悬、海日升腾等壮丽之景, 充分体味诗歌中寄寓的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后, 在不改变原诗描写的意象、意境及所抒发的情感的前提下, 发挥丰富的想象与联想, 运用散文般优美的语言对这首诗加以改写:可以将之改写成写景抒情散文, 也可以将之改写成融情于景的记叙文, 并让学生明白:改写成融情于景的记叙文时, 可以用第一人写, 也可以用第二人称写, 结果很多学生选择了用第一人称改写, 理由是“便于抒发作者对自然景物的赞叹之情和对家乡的无比思念之情”。

二、创造:用丰富的想象丰盈文本

形式短小精悍、语约义丰、意蕴深远、场景或者事件或者情感跳跃性强等, 是古典诗词有别于其他文体样式的显著体征。上述特点, 在古典诗词文本中具体表现为:比比皆是的“空白”或“留白”点。阅读古典诗词时, 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根据诗歌的语境发挥充分丰富的想象与联想, 对其“空白”点进行合情合理的填补, 还要以此为读写结合的连接点, 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设计合理的、灵活机动的创造性读写训练活动, 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合情合理的想象实现古典诗词文本内容、意境、画面、情感、形象等审美意蕴的再创造, 使原本高度凝练的古典诗词语言变得鲜活流畅, 使原本大幅度的情感跳跃或者场景跳跃或者故事情节跳跃等变得连贯, 从而达到丰盈古典诗词文本审美意蕴的目的。

如教学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时, 为了充分展示作者的内心情感世界, 引导学生充分体味诗人对寄寓于作品中的对妻子 (一说对友人) 的热切思念与缠绵悱恻情感, 我引导学生对诗歌中“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中诗人设想中的与妻子 (或友人) 久别相逢后在烛光下的西窗夜话场景进行二度创作, 要求必须有人物的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肖像描写、环境描写等, 结果很多学生均快速而高效地完成这次二度创作任务。

三、借鉴:用古典诗词扮靓学生习作

古典诗词教学中的写作借鉴, 并非指导学生模仿借鉴古典诗词的文学样式写作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感, 而是引导学生学习古代文人的智慧和文化, 将古典诗词中的经典语句尽可能地运用到习作之中, 使习作充满诗情画意, 从而有效提高习作的文学品位, 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如教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后, 我要求学生以“惜别”为话题, 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自选角度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具体要求如下:既要有惜别时的环境描写, 又要有惜别时的人物对话、神态、动作等描写, 更要有诗歌中的颈联与尾联“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的借鉴或活用等。结果, 某些学生在惜别的环境描写中将诗歌中的首联与颔联“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巧妙化用为:“闹市辅车站, 隔窗望学友。与君离别意, 同时求学人。”平仄对账韵脚等虽不工整, 但是表达的效果却极妙。至于学生在作文中引用诗歌中的“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诗句作为自己对同学或者对朋友或者对兄弟姐妹等的劝勉与慰藉, 均能显得自然贴切, 不露雕琢之态。又如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 我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过这样一道随堂作文训练题:以《月光下的思念》为题, 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或者散文, 其中必须巧妙引用或者巧妙化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任意一句或者几句诗句, 结果学生借鉴或者化用得非常好。

以写促读论文 篇9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这道出了阅读与写作两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

阅读和写作均属于书面交际活动, 二者相互依存, 是同一交际活动中的两个不同侧面。阅读可以增强语感, 扩充词汇量, 扩大知识面, 从而汇集大量的语言信息, 为写作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 是信息输入过程;写作是信息自内而外的输出过程。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对学生进行激活灵感、激发兴趣、整理思路、组织素材、遣词造句等基本写作技能的培养, 使他们能表达事实、观点、情感和想象, 能交流信息, 能形成规范的写作习惯。近年来, 中考对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不但要求文章内容充实, 句子通顺, 而且要求使用的句子结构多样化, 词汇丰富, 内容有创新。因此, 笔者在初中英语教学中, 大胆尝试阅读与写作双向教学模式———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将阅读作为写作的基础, 将写作作为阅读的深化。

二、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一)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前提

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在写作的第一阶段, 也就是所谓的信息收集阶段, 主要收集手段就是阅读, 英语阅读材料中的文化知识、篇章知识、语言知识等信息的输入可以帮助写作者写出内容翔实感人、意义连贯、结构完整的英语作文。没有阅读活动, 写作活动的展开便受到极大约束。

(二) 写作是阅读的有力促进

写作是语言实践活动。写是为了读, 写必须考虑读者的需求。写作者可以通过阅读, 并根据文章中所反映出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研究改进方法, 使写作活动进行得更顺畅。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很重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阅读是接受、输入语言信息的过程, 阅读者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积累语言、理解语言;而写作则是表达、输出语言信息的过程, 是对获取的语言信息进行整理组织和实际运用的过程。读为写的铺垫, 写为读的结果, 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三、初中英语阅读与写作双向教学模式的实践

(一) 阅读前奏:词汇积累, 运用自如

充足的词汇量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前提。阅读前教师应指导学生先阅读一些背景知识以及相关的材料, 让学生提前接触大量的新词汇。这种新词汇的呈现和运用方式, 既为阅读扫除障碍, 又为写作积累丰富的词汇。

1.利用情境, 巧妙导入新词汇

把学生引入特定的英语语言环境中, 是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第一步。笔者认为, 入境才能引发兴趣, 才能产生求知欲, 引发阅读动机。因此, 教师在阅读前要尽量创设一定的情境,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对新课产生无限的遐想, 从而引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如学习外研版 (新标准) 八年级 (下) Module 1Unit 2的阅读文章“A Special Hobby”时, 笔者通过用图片展示自己和部分学生的爱好引入, 不断呈现新词汇, 如collect stamps, want to be a collector, start a snow globe collectors’club, skill, sailing, camp等, 然后转入阅读文章“A Special Hobby”。通过创设情境, 让学生理解了文本中的新词汇, 这样不仅为阅读扫除障碍, 而且让学生在语境中运用了新词汇。

2.课前预测, 激活新词汇, 激发阅读欲望

在阅读前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文插图, 分析文章标题, 来预测课文内容, 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 激活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可以通过预测, 让学生加深对新词汇的理解。例如, 在教外研版 (新标准) 八年级 (上) Module2Unit 2的阅读文章“A Beautiful Smile”时, 笔者先让学生们看课文插图 (一个男孩正在微笑着) , 再看文章标题“A Beautiful Smile”, 让学生预测文章内容, 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

阅读前积累丰富的词汇, 可以为写作提供丰富的语言知识和写作素材, 从而使学生在落笔时感到“有话可说”,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阅读进行时:掌握方法, 触类旁通

初中英语的阅读教学一般分为略读、速读、精读和朗读四个过程。在阅读过程中, 教师应指导学生分析篇章结构, 熟悉文本体裁、框架和内容, 从而不断为学生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1.略读, 把握主旨大意

阅读教学与写作的整合除了重视词汇的积累, 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进行篇章分析, 逐渐培养学生了解篇章结构、理清文脉、把握大意的能力。如学习外研版 (新标准) 八年级 (上) Module 2Unit 2“A Beautiful Smile”一文时, 学生可以略读文本, 用简短的词将各段的大意概括为: (1) What happened and when. (2) Where she was and how she felt. (3) Why she felt that way. (4) What happened one day. (5) What happened suddenly. (6) What happened after this. (7) What happened later. (8) What she thinks now.其实, 归纳阅读材料中每段的大意就是写相关话题作文的主要提纲和提示。

2.速读, 关注文章体裁

速读, 是指阅读者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获取有效信息的一种阅读技巧。初中英语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内容丰富多样, 体裁各异, 有故事、书信、广告、新闻报道等。教师应在教学中对这些文本进行归类总结, 理清体裁, 让学生注意不同类型文本的几个方面, 如文本的基本格式、基本结构、常用的语言方式、写作特点等。同时要求学生找出中心句, 归纳段落大意, 把握作者的总体思路, 总结概括文章中心大意, 通过分析阅读文本的结构让学生掌握同类文章的写作方式。在上外研版 (新标准) 八年级 (下) Module 8Unit 2的阅读文章“As Soon As It’s 12O’clock”时, 先让学生了解这是一篇介绍世界各地迎新年的风俗习惯的文章, 然后根据此阅读文本, 让学生“write something about your favorite festi-val”。

3.精读, 关注细节, 抓住知识点

在精读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对阅读文本的细节内容和知识点的掌握上, 让学生接触一些关键词。它们可以是阅读文本中的新词汇, 也可以是教师推荐的文本中的好词好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回答问题、填空、造句或给出一个关键词使用的语境来教学, 让学生了解和熟悉关键词的使用方法。如在学习外研版 (新标准) 八年级 (上) Module 12U-nit 2的阅读材料“You Mustn’t Talk Too Loudly”时, 可以让学生完成下面的表格:

通过完成表格, 使得所学知识更加条理化, 让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 关注具体的语言知识点, 为今后的写作积累一些有用的短语和句型。

4.朗读, 吸取精华

学生通过朗读可以增强语感, 熟悉句型和句式及文本的结构, 形成良好的语感。学生还可以在朗读过程中感知英语语言的习惯表达, 形成英语写作的思维定势。

通过阅读中的系列活动, 让学生掌握文本的基本格式、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 为学生今后的写作做好充分准备。

(三) 阅读后续:读写双向互为促进

读后活动是在完成阅读活动之后进行的一种后续学习活动, 它是变被动为主动的一种最佳方式, 是读与写结合的最好体现。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尝试了以下四种教学方式:

1.读后复述

阅读后, 让学生复述学过的文章大意。这样不仅能检验学生对阅读文章的理解程度, 也可以通过让学生立即运用学过的词汇、句型, 起到强化阅读的效果。可在黑板上列出一些词汇, 或给出一些提示, 然后要求学生运用所给词汇或提示复述文本。如在上外研版 (新标准) 八年级 (上) Module 8Unit 2的阅读文章“The London Eye Is On Your Right”时, 要求学生利用in the middle of, opposite, next to, in front of, on the left, on the right等表示方位的介词来复述课文, 既复习了文章内容, 又巩固了方位介词的用法, 可谓一举两得。

2.读后改写

指导学生以阅读文本为参照, 筛选或改编获取的语言信息, 转换文本的某一方面, 如文体、人称、情境或人物等, 让学生在新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语言实践。如学习外研版 (新标准) 八年级 (上) Module 7Unit 2的阅读文章“I Feel Nervous When I Speak Chinese”时, 让学生在复述Sally的外表的基础上, 向同学介绍自己的外貌特征, 如:I have long black hair.I am tall.I wear glasses...这样练习写作, 学生就不会束手无策、无从下笔。同时, 教师提问全班学生:“Is Sally your friend?”学生马上回答:“Yes.”教师就提出:“Let’s say something about Sally.”于是教师让学生以“I have a friend.Her name is Sally.She has short fair hair...”作为开头, 把原来介绍自己的书面表达的人称和动词时态改变一下, 就变成另一篇作文。这样, 一节课让学生学会写两篇作文, 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写作的能力, 也让学生找到了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原来英语作文是如此简单易写的。

3.读后仿写

阅读后仿写主要是模仿阅读文章的语篇类型及其文章结构进行写作。通过仿写, 使知识在模仿中不断迁移, 在迁移中不断突破。比如, 教学外研版 (新标准) 七年级 (上) Module 9的阅读文章“A Trip To The Zoo”, 可让学生简单仿写动物;教学七年级 (下) Module 5“Healthy Food”, 可让学生仿写食物。又比如, 学习外研版 (新标准) 八年级 (下) Module 1的阅读文章“A Special Hobby”后, 可以要求学生模仿文本写一封信, 向朋友介绍自己的收藏品, 也可以让学生直接介绍一下自己的爱好。

因此, 笔者认为教师在确定写作话题的时候, 既要基于阅读文本的话题, 又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 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这样的仿写练习既有阅读文本作为参考, 又有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学生一定会有话可写, 信手拈来, 水到渠成。

4.读后创作

阅读后创作是阅读文本后,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重新编写故事的结局, 或者给故事写续集, 还可以根据文本主题从其他方面来谈谈自己的看法。比如, 教学外研版 (新标准) 八年级 (上) Module 6的阅读文章“A Famous Story”后, 可以要求学生写一篇故事的续集。又如, 学完外研版 (新标准) 七年级 (上) Module 3的阅读文章“My New School”后, 也可以要求学生运用一般将来时态描述一下自己想象的20年后学校的模样。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一系列的阅读后续活动 (复述、改写、仿写和创作) , 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锻炼了自己的写作能力, 实现了初中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有效整合。

四、结语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生活中的一些情境,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阅读文本挖掘写作话题, 注重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有效整合, 指导学生把握文本篇章结构, 并把从阅读文本中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英语写作中去, 同时促发学生为了积累写作素材而去进行大量的阅读。因此, 教师一定要重视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整合, 充分利用教材的阅读文本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正如新课标指出的:“学生应该能够通过学习和使用教材获得独立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从而为终身学习和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杨金秋, 彭娜.论英语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有机结合[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0 (2) .

[2]侯兰华.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的整合[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5 (10) .

以写促读的大课堂观 篇10

一、缘起:铸剑为犁成梦,痴心不改思变

今年我在毕业班工作,这样的日子已经持续第六个年头了。同事们调侃我的广告词都不新鲜了:流水的毕业班,铁打的韩道红。我这块铁被铸成一把剑,带领学生杀出重围,为夺取中考状元征战不休。我常常想:铸剑为犁的日子不远了,我这把锈迹斑斑的战剑该回炉成犁归田园了。但是事实是骨感的,回到非毕业班年年盼年年成梦。于是我必须面对这样的现状:毕业班训练多,卷子多,时间不允许我们讲课本上的文章。我会放弃么?放弃《品质》《窦娥冤》,放弃一篇篇经典佳作,换“披头散发弄扁舟”为披头散发弄卷子么?我不敢选后者,我怕面对学生,面对语文课本无地自容。师者的仁心何在?常年在毕业班,那一篇篇经典文章你要常读常新的讲,还是涛声依旧的讲?我不甘后者,我怕面对自己,面对总来听我课的同事羞愧脸红。师者的尊严何存?于是这样的矛盾产生了:

矛盾一:经典文章难啃,导致课堂时间不够。

矛盾二:教师备课渐深,导致师生交流不平等。

以写促读的想法就是在这样的窘境下诞生的。

二、探索:瞻前涵泳文本,顾后悦纳思辨

以写促读在实践中依据时间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瞻前为预习环节,侧重学生裸读文本的个人之见的形成,注重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披文入理的咬文嚼字。顾后为温故知新环节,温习的不是知识,而是文本,知新之新则是一种纵深的思考和一家之言的

文风。

(一)以写促读,“写”的时间与方式的选择

1.课前预习批注式

批注式阅读我多用于诗歌和小说。用于诗歌是因为诗歌具有涵泳的特点,咬文嚼字的方式与诗歌追求的炼字炼意相契合,学生在“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过程中才能读懂“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用于小说是因为小说的篇幅过长,对小说情节的梳理,对故事的概括,对人物塑造或环境描写的精妙有个全局的把握,才能有更深入的解读。如讲诗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让学生批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学生从“忽如”体会惊喜,“一夜”之悄无声息,“春风”之暖人拂面,“千树万树”之俯视之壮阔,“梨花”之洁白飘零貌,伴着幽幽淡雅之清香才能还原此句被称为“妙手回春”的身临其境感,才能理出千古名句,调动了视觉嗅觉和感觉达到了脍炙人口的境界。预习批注教师要指导批注教学重点,因为课前的批注是为了课上师生的有效交流,比如《品质》的批注预习给如下提示:

批注的角度可以选择店铺的变化或理想与现實的几次冲突来进行。

批注的深度可以选择探讨格斯拉哥哥的存在价值或者探讨格斯拉兄弟的消失意味着什么?

学生批注后有这样的整理:那时的你们为了梦想而离开,而现在的我却离开了梦想。你们坚守了对艺术的热忱、为人的良知、职业道德尊严;虽然顾客渐稀,而你们信念弥坚,虽然兄弟渐衰,而靴质愈佳,虽然店铺渐缩,但光辉愈显。学生通过对比手法的批注,发现《品质》一文的悲剧源于力量的渺小,悲壮源于坚守的

荒诞。

这样的批注达到了我自注书书注我的文我合一,这样的学习不能说是触及灵魂,至少可以算拨动心弦的。从主题到手法不经意间做到了兼顾,通俗的说就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2.课前预习文思泉涌式

作为语文教师,哪怕你第一次讲某一篇文章,你的备课时间至少需要一天,从研读文本到环节设计。没有讲前的读书笔记,课堂上很难做到教学相长。于是我养成了让学生围绕某一点自成短文的习惯,并将此成为文思泉涌。比如,在本次研讨之前,我做了一节《再读爱莲说》的复习课。围绕“托物言志”和“洁身自好,不慕名利”让学生做了这样的准备:我找了三篇文章:王鼎钧的《那树》、季羡林的《清塘荷韵》、张抗抗的《牡丹的拒绝》,同时提醒学生再阅读《巩乃斯的马》、陆游的《咏梅》、毛泽东的《咏梅》、于谦的《石灰吟》、陈毅的《青松》。读完后,学生写了王鼎钧的《那树》、季羡林的《清塘荷韵》、张抗抗的《牡丹的拒绝》的文思泉涌,然后写了他们对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解读,写了如何才能用好托物言志的手法,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了一篇小短文,他们写了,我批阅了。我们在这样的文字交流中达到尽量的师生学习前提的平等。我对《爱莲说》的新发现,个性解读。则是发现了“淤泥”和“清涟”的象征味道,淤泥是逆境,磨难,位卑或贫穷,清涟是顺境,是位尊,是富有。这是君子所处的种种境遇,发现了“不染”“不妖”是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是功成而弗居的境界。又在“晋”“自李唐来”读到了历史潮流的汹涌,“独爱莲”中“独”中传递的坚守。这让“洁身自好”有了立体鲜活的面容。

有学生提出白富美新说:在这个被网络信息席卷的时代,流行词频出不穷。白富美——白皙、富有、美丽。而真正的理解是,身为女子,洁身自好为白,经济独立为富,内外兼修为美。这三点中,洁身自好是另外两条的基础。

还有学生分析得出托物言志往往源自于生不逢时,她这样写道:周涛笔下可开繁花似锦,可绘一马平川,可洒万顷暖阳,可燃生命张力。无奈身处乱世、心灵寂寞,挣不开世间尘俗与枷锁、寻不到心境居所与皈依。天地间无人能解其中味,遂纵情草原、策马奔腾,以情感奔涌为墨色、以哲思起伏为白宣,让画中的马儿一如他的不羁豪放、渴望自由、孕育梦想。试想当下,保守评价,周涛的文笔清新流畅、主题深厚,若不及旧时大家之风范,也可比肩当世之文人名家。只因他生不逢时,才能寄情于巩乃斯的马,驮着他的追求渴望,轻快前行。只叹生不逢时,然后托物言志。

所谓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我认为课堂的交流一种是口语交流,另一种是书面语交流,口语交流的灵活加之书面语的深入成就课堂的灵动与厚重。学生被认可被关注的更具体更立体,内在的激情被激活,思考的沉潜更入境,持久的语文生命才更有张力。

(二)以写促读,“读”的空间与内容的变化

今天与大家交流的是《以写促读的大课堂观》,前面提及的做法赋予大课堂的说法解释为——课前是课堂的源头活水。接下来提及的做法赋予大课堂的说法解释为——课后是课堂的静水

流深。

1.课后沉淀百家争鸣式“读”自我

我们经常说尊重学生个性,个性是你言“鸡犬走过”,我言“竹叶梅花”。言“鸡犬走过”的是现实的孩子会写实,言“竹叶梅花”的是浪漫的学生会写诗。而我认为培养学生的个性比尊重个性更重要,没有个性存在何谈尊重呢?因此,讲后的写是三思而行后的再思,反作用于对文章的纵深剖析,也在无痕的滋养着每一位孩子的一家之言。比如,学完《项羽之死》,学生围绕“英雄”,各言己说——其中张弛同学有这样的见地:总觉得:项羽是个矛盾的人。他确有君临天下、称霸四方的勇武与气概,也确有江山一览、美人在怀的浪漫气质。他像个王,可他永远做不了一统天下的国君。他本应是个游侠,但那怕是要辜负了他的胸怀与气度。他本该当个将军,可那又使他令人臣服的气概屈才。我实在无法为他确立一个恰当的、又得善终的名号,因为他似乎并不符合一切广义的英雄人物的特质。他谁也不像,他只是个孤立的、背影悲壮的项羽。而学生李炀森道出了这样的想法:我们并非缺少英雄气,怀石沉江的屈原,独守大漠的苏武,抬棺而战的冯子才,中国的山河早已注入了这土地子民的亘古不变的英雄之气,就如同隐性基因,一直在每个中国人的血液里。所以七月七日的炮声,挑动河山天下反,人们自知弱小,却仍拿起简陋的兵器,义无返顾站在自己的家园之前,于是英雄之气如草原烈火般点燃,在大山之巅,大河之间,用血红告诉侵略者,中国可破,山河不屈,国虽破,山河犹在。74年前的草原烈火,黯淡后充盈了后人的明眸,发现英雄,期待英雄,只愿我们的英雄不死,我们活着的人中,会有英雄,英雄,要

活著!

2.课后演绎情境再现式“读”艺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活动空间是更大的课堂,更自主自由的课堂。

学校集体组织学生去电影院观影《铁甲钢拳》,学生写下了这样的影评:

《铁甲钢拳》很精彩、震撼,只不过这份精彩更多来源于其逼真的特效,机器人大战已足够让人为之倾心,而其影片的内涵更通过特效让人一览无余。中国人总是批判国产影片,质疑为什么中国没有詹姆斯·卡梅隆;斯皮尔伯格,试问国产影片的导演们有几位为一部心宜的剧本苦等二十年;为影片的效果而大手笔地投入后期制作;甚至不惜大成本直接使用3D技术拍摄……小成本并非做不出好电影,只是大多数的国产影片只是“快餐”,拍摄快,剪辑快,人们忘得更快……

学生在以写的方式品读舞台艺术的语言魅力和“戏如人生”的浓缩夸张的意蕴深厚。又在观影视觉冲击后,纵观中西电影艺术人的理念差别,感叹西方经典影片导演对艺术的敬畏,对快餐式的电影作品的忧虑,从中我们也能读出孩子的赤子之心。

3.课后捕捉细节式“读”生活

都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教师有意停留的生活场景,学生以文字记录,才能出现这样的文章:

“那指影乃是我们民族的形象”,你拉灭了教室的灯,打起手电,墙壁上一个圆形光斑。在还剩八十天中考的日子里,我们在漆黑的教室里玩着指影。戴草帽握锄而耘的老汉,栖息的猫头鹰,狼和狗的对决,骑扫把的女巫……短暂的十分钟过去,却在忙碌的九年级中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和怀想。乐在其中的我回头,看见你一脸笑容。原来你,是深夜河流里的一点渔火,用微光帮我们找回“活着”的感觉。

这是学生玩指影后学生对毕业班生活分数之外生命润泽度的渴求,感恩的情怀。

以写促读大课堂使我们从实践中来,又到实践中去,发现以写促读让语文课更有语文的味道,学生被欣赏而产生的热情更加沸腾,大课堂下学生视野开阔,思想下潜,对话平等,教学相长,节时高效,语文学习佳境渐出,胜景无限!

【以写促读论文】推荐阅读:

上一篇:物理教学中的育人功能下一篇:植物科学与技术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