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型师生关系

2024-10-29

学习型师生关系(通用12篇)

学习型师生关系 篇1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某种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 才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学生在学习时也一样, 只有他们对一门学科产生了兴趣, 教师才能教得轻松, 学生才能学得愉快。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解决的, 这不仅需要教师注重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和趣味性, 更需要教师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认为教学过程的实质是师生之间人际关系相互发生影响的过程。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对学生学好一门课甚至是教师上好一节课有重要作用。依照我的教学实践来看, 许多学生是因为喜欢上课的教师, 进而喜欢上了这门课;而好多学生不喜欢上某门课的主要原因就是不喜欢那个任课的教师。可见,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

一、教师在教学中要保持良好的情绪

教师能否以良好、健康的情绪去上课和教育学生, 对上好一节课和带动学生健康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有控制与调节好自己的情绪, 教师才能对工作充满热情与活力, 也才能创建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记得刚参加工作的那几年, 上课时我恨不得把所有的知识都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对于容易犯错的知识点, 反复地给学生讲, 当第二天上课复习时, 却发现一部分学生又忘记了, 我顿时暴跳如雷, 高声训斥。结果, 一节课自己上得窝火, 学生更是提心吊胆地听, 不积极回答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也不高, 课堂气氛沉闷, 导致新的知识点又没有掌握。

“亲其师, 信其道。”学生不喜欢板着面孔的教师, 更不喜欢脾气暴躁的教师。面对微笑的教师, 学生会感觉很亲切, 容易接近, 学生情绪才会高涨, 在课堂上才会敢想、敢说, 并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指导。所以我们对待学生要有耐心和爱心, 把自己积极、阳光的一面展现给学生,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心情愉悦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

二、教师要学会赏识学生

兴趣的产生与保持有赖于成功。学生在学习中取得的点滴成功, 都会给其带来无比的快乐和自豪感, 继而对学习产生兴趣。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 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善于赞扬和鼓励学生, 使学生充满自信。即使学生回答问题错误了, 如果从他们回答过程中发现其思路正确或有其他肯定的地方, 比如语言流利、声音大等, 也要给予表扬。这样学生就不会有挫败感, 进而保持对知识的渴求欲望和探索兴趣。

三、教师要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

对多数教师来说, 他们喜欢学习好的学生, 喜欢上课积极发言、做作业认真的学生。在上课过程中, 教师往往会重点“照顾”这些学生, 对这些学生也不吝表扬。但多数学生并不喜欢这样的教师, 他们期望教师能够“一视同仁”, 否则会因为教师的“偏心”而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记得我曾批评一位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学生时, 学生对我说的一句话让我感触颇深。他说:“只有在我不认真听课的时候, 你才会发现我的存在, 我认真听的时候, 你的眼里只有好学生。”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善待每一位学生, 尤其是所谓的“差生”, 更需要对他们倾注更多的爱心, 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使他们也尝到成功的喜悦, 获得前进的动力。

四、学会理解, 给予学生宽容

学生正处在长身体、增知识的年龄阶段, 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发育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 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时会缺乏应有的自制能力, 教师要多些理解、多些宽容。在我前几年的教学过程中, 经常会有学生不按时完成作业, 遇到这种情况我总是很生气, 总会不问原因先批评学生一顿。后来, 我发现学生是按时完成作业了, 但有一部分学生是抄袭他人的。在后来的了解中我才知道, 学生不按时完成作业, 有些是不会做, 有些是其他原因。而我总是往最坏的方面想, 认为他们是贪玩不做。在不断的总结中我明白了, 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和宽容, 对学生兴趣的培养非常重要, 也许教师的一句话就会使一名学生丧失对一门学科的学习兴趣。

五、教师要发挥自身魅力

教育工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 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个人魅力, 才能经营好一堂课。教师只有充分展现了个人魅力, 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才能点燃学生求知的火花。

教师要为人师表。要教育好学生, 教师就要在言行举止上给学生起到表率作用。教师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来调节课堂气氛。

教师应该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教学基本功, 要对日新月异的网络知识进行学习和积累, 要紧跟技术热点, 掌握新技能。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接纳和学习往往比教师更为快捷, 如果我们只知“吃老本”, 那么就会发现我们的思维已跟不上学生的步伐了, 他们会觉得教师已落伍了, 对教师的讲授就会失去兴趣。

六、切实为学生减负, 给予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

教师应切实为学生减负, 使他们的学习时间能够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科学合理地实现身心的健康发展及教育培养。在这里, 减负不是说学生不需要负担, 而是说要减掉那些不必要的、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负担, 使学生能够保持一种正常的学习状态。与此同时, 学生还必须承担起那些有利于他们各方面素质潜能健全发展的负担, 如适当的学习负担、生活负担等。从实质意义上来讲, 通过“减负”的手段可以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主动地获得成倍的知识, 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彻底放飞心灵, 在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充分展示才华, 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总之, 教师只有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能够使学生保持学习兴趣的持久性, 才能出现生动活泼的课堂, 才能为创建高效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良好的师生关系既是教育的结果, 又是教育的手段。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只要保持良好的情绪, 学会赏识和尊重学生, 给予他们理解和宽容, 并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充分展现教师自身的魅力, 就能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才能创建一个和谐高效的课堂。

关键词:师生关系,学习兴趣,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李镇西.爱心与教育[J].漓江出版社, 2007 (1) .

[2]孟繁华.赏识你的学生[M].海南出版社, 2003.

[3]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M].南京师大出版社, 2000.

学习型师生关系 篇2

合作学习,是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是学生在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按照明确的责任分工进行的互助式学习,通常以小组学习为主要形式。合作学习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一、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的培养。学会合作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合作学习是培养合作精神的重要途径。我们知道,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从小养尊处优,惟我独尊。在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要求有明确的责任分工,每个学生同其他伙伴配合,积极主动完成自己负责的部分,又要融入小组的整体工作,支持他人,协同完成任务。这样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相互理解,面对同一个目标,大家齐心协力,以积极的态度共同参与,达到共同提高。

二、合作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人际交往是人一生赖以生存的能力,这是学生的宝贵财富。因此,学校教育必须注重学生交往能力的培养,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合作,通过与他人交流思想,加强与他人的联系与合作,从而提高人际交往技能。

三、合作学习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学生听着乏味。合作学习的方式,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更多的交流与评价,使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四、合作学习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多方面进行参与,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新知识新思想的构建者和创造者,是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贡献者和分享者,能充分体验学习的愉

悦,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就产生了学习的动力,把以往那种“要我学”的课堂模式,变成现在“我要学”或“我想学”的模式。

五、合作学习有助于教师的提高。学生合作学习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讲授者,而的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协助者,甚至是学习者。在群体讨论集思广益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时而迸发出的独到见解,对教师来说,又何尝不是财富?

基础教育改革给每一位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理念必须转变,学生学习方式随之改变,达到教学相长,相互和谐,师生共谋发展。浅谈合作学习理论

【摘要】现今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体系,合理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性教学,耐心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是达到良好的地理合作教学的必然过程。本文主旨在于对合作学习在地理教学运用中的一些实践和思考以及对其探索。

【关键词】地理合作合作学习探索1合作学习的实践溯源

二千多年前,我国就产生了合作学习的思想。《诗经·卫风》中指出“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西方,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奥勒留、托马斯·阿奎那等人都曾在著作里论述过合作学习的思想。十八世纪,约瑟夫·兰开斯特和安德鲁·贝尔开始在英国广泛使用合作性学习小组;19世纪初,合作学习的方式传入美国,并不断发展。教育家帕克和杜威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帕克认为学校是最适宜于实现民主并让儿童共同学习和共同生活的地方,他的“昆西教育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杜威则把合作学习作为“从做中学”教学方法的组成部分。而它一旦兴起,就迅速发展,现在“合作学习已广泛地应用于美国、以色列、新西兰、瑞典、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英国、德国等国的大中小学教学”。(高艳、陈丽、尤天贞《关于合作学习的元分析》)

2地理合作学习的内涵和特点

国外对合作学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在不同的国家,合作学习的研究角度、实践方式、学习模式、甚至表述称谓都相差甚远。合作学习的主要代表斯莱文教授认为:“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托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的教学技术。美国明尼明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的约翰逊兄弟俩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简而言之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合作学习的主要特点有:

2.1积极的互相支持相互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的互动。

2.2学生之间能进行有效的相互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之间的互相信任,有效的解决小组内部的思想分歧和冲突。

2.3 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2.4 对个人完成的任务要在小组内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加工。

2.5对小组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小组内评估,最大的寻求其有效性和可行性的途径。

合作学习的主要益处:

(1)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在优化意识培养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2)有助于发挥学生的团队精神与互助精神,实现有差异的学生的同时发展,弥补了教师教学的不足。

地理合作学习的基本条件:

具备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强调合作学习的动机的产生,以依赖于合作前的地理教学过程,拥有良好的地理学习气氛是学生进行地理学习的前提,使自主学习的意识得以形成和发展,在合作中寻求其内涵。

地理合作学习的关键及特点:

创造良好的合作环境,并对合作小组进行切实有效的循环式训练,使得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懂得如何在合作小组中承担个人责任,发挥个人潜能,从而有能力通过有效的合作学习步骤获得良好的合作学习效果。

在合作学习中,由于参与者的积极性以及相互交流的经验使得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认知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和审美的过程。

3合理组织合作学习小组

合作学习要根据学习的内容并综合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特长、性别、等因素,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发展“的原则进行学习。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一些误区我们下面一一列举给予相应的对策。

3.1重”合作“而轻”个体“

地理小组合作学习旨在针对地理学科的高度抽象性,而采取的小组通过协作攻克地理问题的学习方式,尽管强调的是小组全体策略能力的模式,但并不排斥小组成员个性化思维的展示。但实际操作中教师往往更热衷于教学过程中的小组讨论,更倾向于小组组员思想意识的趋于统一,这样表面看起来节奏分明,连贯流畅,但无形中已经削弱了小组成员的思考强度,掩盖了弥足珍贵的创造性思维。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富有个性色彩的求异思维就得不到机会得以表露,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仅仅是全班学习到小组学习的一个表面变化而非结构性变化。因此教师要处理好个别学习、合作学习和集体学习的关系,适当的时机运用适当的学习方式,在备课时要了解学生,透析教材,对课堂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均要做自我评估,哪个问题多数同学能自己解决,哪个问题需要发挥学生间的优势互补,做到心里有数。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安排是否进行小组讨论,在组内讨论前应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使学生对讨论的问题形成初步的看法,小组讨论才能碰出个性的火花。

3.2重”结果“而轻”过程“

地理学科的结论使得许多的老师、学生在对地理进行学习和研究时会不自觉地陷入到”重结果而轻过程“的怪圈中,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小组成员更重视地理问题结论或问题的结果而非学科探究和解决过程。以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全班的均衡学习已被少数几个小组竞争学习所取代了,所以对小组只追求速度为主的合作丧失了对解决过程的探究是自我意识的行为。

(2)教师只注重问题结果的评价轻视解决问题的过程评价这是由于地理老师的急功近利所致。只从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否有自己的课堂设计结果一致来衡量学生的合作学习是否成功,忽略了合作学习的很多细节。如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意识、学习地理的自信心和对地理的兴趣、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准确运用地理术语表达自己的观点等。

对学生地理学习的评价,教师应更多关注学习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善待学生出现的错误,一旦学生的回答或解题的结果与答案不符时,更多的时候应该让学生自己说出解题的思路和过程,再作评议。对于探索过程专心致志,乐此不疲的学生和在解题过程中善于动脑,不满足常规解题的学生,即使结果不尽如人意,也要充分肯定他们的学习态度和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从激励的角度指出他们的不足,保护他们的学习热情。

3.3重”主体“而轻”主导“

”问题是地理学习的心脏“,因此问题的解决成为地理学习中的主要任务,这决定了合作小组成员是问题解决的研究过程中的主体,因为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小组成员自己解决问题,同学们轮流在学习小组中担当”主角“的缘故,教师的主导作用无意识的就会被淡化或掩盖,所以更多体现”生生合作“形式的教学极有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学生的放任自流!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事实上,由于一些地理问题的复杂、深奥、多变、学生知识结构的理解水平的原因,理想化的小组学习往往难以维系,这就需要老师做出适当的合理的引导和帮助,为学生创造学习情境,架设学习桥梁,及时点拨,将学生的思路引到正确的轨道上。教师必须确立自己在合作学习中的引导者地位与创设情境的职责,引导学生自然的形成合作学习动机,自发的提出合作学习目标,自主地决定合作学习的方式,当学生遇到困难和疑惑时,可以正面传授,对小组要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或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提供适时的指导,教师也可以参与到某一个小组中去,以成员的身份提出自己的见解、观点或解决问题的策略,以供合作小组内磋商、协调、最后整合为小组的合作成果。

3.4重”过场“而轻”探索“

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相适应,只是在低水平的层次上重复,使得合作学习的内容没有大的探讨价值,这样的合作学习只能流于形式,或是在合作学习的结果往往解决不了问题;还有在小组讨论中,过于强调注重少数组织者的”说“,而忽视了其他小组成员的”听“和”做“的深入,表面上有问有答、热热闹闹,实质上由于学生接受不同的任务和地位,从而导致在一些小组情景中的学习不公平,遏制了更多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在课堂设计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动手能力,要带着问题进课堂,把握好教与不教的尺度,留给学生一个适当的,可以自由考虑的空间,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观察、探索、发现、解决问题。在合作学习和帮助他人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发现大量的关于如何有效地寻找和鉴定主要信息,辨认出什么事给定的,什么是解决问题所需的及阐述问题所需的策略,因此教师还要给教给学生分享、倾听、融合等技巧。

3.5 重”课内“轻”课外“

在合作学习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观点:就是在课内的45分钟内通过合作学习解

决全部问题,掌握全部的知识获取全部的问题,掌握全部的知识获得全面的理解也就是当堂解决模式。出现这种趋势很多程度上取决于传统教育的影响,再加上当前素质教育的”减负"要求,使得更多的教师误以为所有的地理教学必须在课堂里完成,而事实上地理的学习内容通常具有延续性和拓展性。在一节课中通过合作学习完成一个知识点的全面、透彻深入的学习是不太可能的,而且地理学科的应用性特征也把合作学习的要求延伸到课外,因此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内合作学习,而且要重视课外学习。

教师必须首先要认识到课外学习的地位和作用,也只有重视了后才能有的放矢,其次教师要更合理的布置课外合作学习的任务,布置一些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又有研究价值的任务。其次教师应该将课内和课外的合作学习分开进行,使课外活动内容更多体现调查性、体验性、操作性、实践性的特点。通过课外的合作学习,使学生体验地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的思想意识、感受了对地理信息收集和整理的意义,发展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地理学科与社会的联系。

当今是科技竞争的时代,竞争的成败取决于人们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而合作也会体现出一个人的品质和素质,因此在地理学习中合理组织学习小组,耐心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科学的确定合作学习的内容,优化合作学习的评价和引导,使地理小组合作学习趋于理性化,这样就会使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的发挥它应有的功效,我们将为此不断的探索、创新!

参考文献

〔1〕〔美〕Thoms L Good,Jere E Brophy.透视课堂〔M〕北京 轻工业出版社 200

2〔2〕王坦 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北京北京学苑出版社200

1〔3〕钱佩玲 王嵘对合作学习方式的介绍及反思〔J〕教育科学报2002

关于合作学习理论

1.合作学习的内涵及其基本要素。合作学习的内涵(1)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2)合作学习是一种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3)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4)合作学习是以各个小组在达成目标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5)合作学习是由教师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进程的。对此,我们试将合作学习表述为:它是以异质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

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目前,实践中所运用的合作学习方法或策略种类繁多。约翰逊兄弟认为,任何一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方法,有5个要素是不可缺少的。它们是:(1)积极互赖。要求学生知道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其所在小组的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小组成员之间是沉浮与共、休戚相关的关系。(2)面对面的促进性相互作用。要求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组内学生相互促进被此学习,以达成功。(3)个人责任。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并要掌握所分配的任务,分工明确,责任到人。(4)社交技能。要求教师必须教会学生一些社会交往技能,以进行高质量的合作。(5)小组自评。要求小组定

期地评价共同活动的情况,检讨小组活动情况和功能发挥程度,以保持小组活动的有效性。

2.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1)社会互赖理论。该理论认为,积极互赖(合作)产生促进性互动,群体成员会彼此鼓励和促进学习上的努力;消极互赖(竞争)产生对抗性互动,群体成员会彼此不鼓励学业上的努力,而且会相互阻碍;在缺乏互赖的情况下,个人之间彼此便不会有互动.个人都是独立工作而不受干扰。从社会互赖理论的角度来看,合作学习理论的核心可以用很简单的话来表述:当所有的人实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工作的时候.靠的是相互团结的力量。相互依靠为个人提供了动力,使他们互勉、互助、互爱。(2)选择理沦。此

理论创立者哥拉斯认为,青少年学生有

4种情况需要值得认真关注,这就是归属(友谊)、影内别人的力量(自尊)、自由和娱乐。他相

信,学校的失败不在学习成绩方面,而在培育温暖、建设性的关系方面,这些关系对于成功是绝对必要的。选择理论是一种需要满足的理论,学校则是满足学生需要的场所。依照这一理论,不爱学习的学生,绝大多数不是“脑子笨”,而是他“不愿意学”。只有创造条件满足学生对归属和自尊的需要,他们才会感到学习是有意义,才会愿意学习,才有可能取得学业成功。(3)发展理论。该理论基本假定是:儿童围绕适宜的任务所进行的相互作用能促进他们对重要概念的掌握。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界定为:“由独立解决问题所决定的实际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的指导或能力更强的同伴合作解

决问题所确定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

离。”在他看来.儿童间的合作活动之所以能够促进成长,是因为年龄相近的儿童可能在彼此的最近发展区内操作,表现出较单独活动时更高级的行为。(4)精制理论;精制理论不同于发展理论。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如果要使信息保留在记忆中,并与记忆中已有的信息相联系,学习者必须对材料进行某种形式的认识重组或精制。精制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即是向他人解释材料。长期以来关于同伴互教活动的研究发现,在学业成绩方面,教者与被教者均能从中受益。(5)接触理论:其代表人物阿尔波特认为,人际间的合作能提高小组的向心力

及友谊。他还强调,单纯机械的接触,尚不

学习型师生关系 篇3

关键词: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

古人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教育名言,它揭示了教育工作中两个重要的问题:一是教师的使命,将学生领进学习之门,起引导作用;二是学生成功的关键,在于坚持不懈的学习,主动去学习,发挥主体作用。这两个问题反映了当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这就要求现在教育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即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平等中的首席学伴;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而是幕后的导演;教师不只是学生学习上的良师,还是生活上的益友。只有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主动投入到学习中。

一、构建民主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

美国思想家爱默生说:“思想是行动的种子。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生活。”多年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让多数学生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不良习惯,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要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变成真正的自主学习,首先就要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因此,我们就要构建民主的师生关系,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自主的空间。为此,我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1.加强民主文化建设,转变学生的传统思想观念

例如,墙壁文化,让学生自取班名,自制班标,自定班训,划分墙壁学习空间,让学生成为自己空间的主人,自行管理;班会,让学生依据学校安排的话题(如安全),或者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音乐),自己设计班会主题,自己主持。通过这些来转变学生传统的思想观念,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播下自主学习的种子。

2.创建民主学习课堂,增强学生的自由学习意识

教学中要结合时政热点、生活实际,提供历史资料等,创设讨论情境,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甚至展开辩论。在学习中,学生可以选择自由学习的方法,有“同伴教学”“分组学习”“探究训练”等方法,让学生可以更好地获取知识,发展其自主性、创造性和探究精神。

3.引进民主评价机制,培养学生的自评与互评能力

班级里要制订较为详细量化细则,每月让学生自我测评和小组互评,选出班级“每月之星”,进而送报学校参选“校园明星”,并作为每学年评优评先的依据。通过自评和互评,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和自主学习意识。

二、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想学”意识

学生想学,因为有动力。在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喜欢哪个老师,哪个学科成绩就相对较好。虽然这并不绝对,但至少说明了学生喜欢老师,就有了想“为老师读”的动力。现在的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呢?——“麻辣教师”。这些教师和同学的关系是亦师亦友,学生甚至因为和老师比较亲近,对老师直呼其名,或“某某哥”“某某姐”相称。学生对老师,一点敬畏都没有,至少麻辣教师的学生不会怕“看不告诉你家长去”这类的威胁了。因为他们从老师身上学到了尊重与平等。

平等的师生关系,首先是体现在人格上的平等,无论学生家庭贫富、成绩好坏,老师都要一视同仁,同等尊重与关爱。教师不能以财富拉关系,嫌贫爱富;不能以成绩论英雄,重优蔑差;更不能随意辱骂学生,使用“猪”之类的字眼。其次是在学问上的平等,虽然教师的知识和能力在一般情况下要强于学生,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发扬“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当仁不让于师”的求学精神,与学生共同探讨,共同进步,做到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乐学”意识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又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实际上讲的是“乐学”问题。如何让学生学得快乐呢?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1.深入了解学生,从内心深处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现在的学生越来越多地出身于独生子女家庭,从小就备受父母的溺爱、宠爱,部分学生从小就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如自私、自大,讨厌学习,遇到事情缺乏自信,情绪波动大,易受外界影响。因而我们应深入了解学生,不定期地进行家访。

通过家访,了解学生各方面情况及家长对学生的态度,对学校的要求。在走访了解过程中,使我们能够及时发现一系列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去引导他们解决问题,避免悲剧的发生,并尽量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真正从内心深处与他们交流、沟通。用自己的行动感化他们,鼓励他们,做他们的良师益友。只要师生间做到了真正理解,获得学生内心的认同,他们就会把学习看做是与朋友共同在做的一件快乐的事,乐于去学习。

2.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创新课堂形式,多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例如,我把“我爱记歌词”“一站到底”等一些知识性的电视节目形式搬上了课堂,改编为“我爱记史实”,进行史实填空比赛,或创设两个情境词,让学生依据描述填写历史事件或人物等,进行知识的温习与巩固,既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也增强了学生参与的热情。此外,我们还可以经常利用情境、对话、协作、角色扮演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他们感觉到学习的快乐,自然就不会讨厌学习,反而很享受学习的乐趣。

学习型师生关系 篇4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师生关系。古代封建社会强调师道尊严, 教师是绝对的权威, 学生只能服从, 教师对学生可以任意赏罚。美国“现实治疗学派”创始人格拉塞在《没有失败的学校》一书中强调要建立温暖、体谅、关心的师生关系, 认为学生在学校中的失败就是由于学校气氛过于冷漠, 缺乏温暖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不能满足学生“爱”和“自我价值”的基本需要造成的, 人格和行为问题也由此产生。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使传授知识更为有利, 也能促进学生良好人格的发展。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本身就具有对学生的心理治疗、促进学生成长的作用。那么如何才能构建和谐融洽、平等民主、尊师爱生的师生关系, 促进学习效果呢?

(一) 用爱心感化学生, 让他们“亲其师, 信其道”, 提高学习效率

尊师爱生的主要成分是爱, 基础是情感。在人类社会中, 人们不仅需要交往, 而且需要带有情感的交往。人们希望得到别人的爱, 同时也愿意付出爱, 师生关系中也包含有这一情感特征。教师的爱体现在对学生的学习、思想、身体、生活各方面的关怀, 所以教师要把所有学生当成自己的儿女看待。多花时间了解他们的学习动态、学习心理、思想变化等, 想学生所想, 急学生所急, 处处为学生着想。爱的力量是神奇的, 学生会感受到的。

学生的情感表现为对教师的尊敬、爱戴和信任乃至崇拜。只要教师对学生怀有爱心, 学生在一段时间后会对教师产生拥护、信服、热爱的情感, 并报之以尊师的言行。可以说尊师的情感是在爱生情感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学生受到教师的关怀和热爱, 会更加尊敬教师、更加顺应教师的期望, 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学习。所谓“亲其师, 信其道”说明的正是这个道理。

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双边活动, 课堂教学讲究调动学生的求知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师爱生, 生尊师, 师生情感交流, 才能有效地促使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从而转化为学生学习历史需要的情感, 这样教师的爱便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师爱促使教师设身处地地理解体验学生学习历史的喜怒哀乐, 从而设法使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符合学生的实际。学生尊敬教师便会尽量体验教师教学的苦与乐。这种移情体验交叉进行, 相互体谅得到理解和承认, 师生关系会更加亲密、健康牢固, 从而使师生双方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投入教与学。

师爱给学习历史的学生提供了“安全感”, 创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愉快、安全的环境中学习, 能够集中注意力, 提高兴趣和增强自信心, 更加有效地掌握学习内容。害羞、惧怕和愤怒等情绪会抑制智力活动, 分散注意力, 减退记忆力等。因此, 师爱在很大程度上有降低学生学习的焦虑感, 提供安全感和激发学习历史兴趣的作用。

(二) 师生是平等的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满足他们的正当需要。传统观念认为师生关系是“一日为师, 终生为父”。教师是权威, 学生只能绝对服从。如学生不服, 教师可以体罚或变相体罚, 这必然造成对立的师生关系。在工作中, 一定要克服师生从属的传统观念。教师要用一颗火热的心去爱护学生, 用爱心沟通学生的心灵、沟通学生的思想, 师生之间可以先是朋友关系, 然后才是师生关系。这样师生之间便能达到和谐融洽的关系。

(三) 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学生爱憎分明, 他们喜欢公平、公正的教师。对于那些有偏心的教师, 学生是不喜欢的。这种不良的师生关系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一个被老师所喜爱的学生, 常常充满信心、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反之, 一个缺乏教师关爱的学生, 自信心缺乏, 不敢与老师交流, 学习成效自然不高。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是良好师生关系的一个基本准则。不能因为学生成绩好, 便一俊遮百丑;也不能因为学生平时成绩差, 便将其打入冷宫, 不闻不问。只有这样, 才能赢得全体学生的敬佩, 构建民主平等、和谐一致的师生关系。

(四) 教师的举止言行可影响师生关系的程度

师生关系是在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 通过教育教学手段、方式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在课内外、校内外师生交往时实现的。是否情真意切, 是否态度诚恳,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甚至在每个细节中, 双方都会有所验证, 能直接、甚至即刻体察到并会及时做出反馈。在师生交往中, 无非是通过言语交往和非言语交往进行的。同时, 老师的评语、批语, 虽言语不多, 但其分量是重的, 作用是大的。学生往往从老师的评语、批语中看到自我, 意识到师生关系程度。

(五) 鼓励是进步的源泉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 他们都渴望得到承认。尽管他们有些人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作为教师, 就要善于创造条件, 提供机会,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悦纳自己, 看到自身的优势和价值。各种形式的竞赛、比赛, 不同类型的课外活动小组都要吸收他们参加, 并给予一定的任务。集体温暖的熏陶, 可使他们对学习有所领悟, 逐渐被其他学生所带动, 产生学习的动因, 他们的学习也会好起来的。

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篇5

我喜欢用幽默的语言和学生开玩笑,我觉得这样能拉近老师和学生的心灵距离,让他们觉得老师很亲近、很幽默、很有人情味,那样的话,学生们就会喜欢你这个老师,进一步就会喜欢你教的这一门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一定能学好数学的。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就是使师生之间消除不平等的心理地位关系,使教师在与学生的接触过程中让学生更多地体会到教师与其在心理上的平等,而没有居高临下俯视学生心理的态势。我认为,要想成为一个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首先必须做到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要有幽默的语言很重要

幽默感一下子让学生感受到这位老师是一个平易近人、风趣大方的人,同时使他们精神放松。这是一种高尚的情趣,学生深受感染,接着的交流中,他们无拘无束,畅所欲言,说老师的声音“中气十足”,说听老师喊了一声“上课”竟“吓了一跳”,说老师有一双“深邃”的眼睛——显得“颇有学问”。幽默的老师有着当面褒贬、大言不惭的可爱,活泼、贴切的语言,敏捷、可爱的手势,显露着他们的趣味。这样的师生双边活动,展现着师生语言的风采!这样的老师是不是有引玉之功、营造之美、诙谐之趣呢?

二、要有良好的教学方法。

学生来学校毕竟是学习知识的,他们最大的理想是考大学,做一个有用的人,教师上课要让学生佩服,首先,对知识的讲解要有自己的一套,要让学生喜欢听你的课,渴望上你的课,照本宣科是学生最反感的,有的教师上课就是读课文,读完了,课也就上完了,有的教师上课时自己是绝对的权威,容不得学生提出半点不同的疑问,有的教师学生一下接受没有那么快,“你们怎么那么笨啊!”。多说一遍都不耐烦。知识丰富,语言幽默,教法新颖,课堂活跃,注重师生互动的老师永远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这样的老师学生会觉得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哦!

三、改变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教师看作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把课堂当作教师的舞台,把教师的课堂行为比作舞台表演艺术。唐代大文豪韩愈在他的《师说》中为教师确立的一种职责与角色便是“ 传道、授业、解惑也”。然而,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的这种看法已经改变,对此,《学会生存》一书作了精辟的论述:“教师的职责现在已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时刻注意把课堂这个舞台交给学生, 善为学生的成功搭建平台。

四、教师的肢体语言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教室中,身体的空间传达了师生沟通,教师也具有了应有的角色和地位。很多老师因身体与学生距离较远,而无法与学生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形成了一种阻力。教师经常站在教室前方,或坐在桌子后面,都是明显的例子。学生较喜欢与他们亲近的老师,所以教师置身于学生中进行教学活动,比在学生旁边、后面、或坐在桌后的老师,使人更有温暖、友善的感觉。而在与学生谈话或“一对一”的教学环境下,较接近学生的老师,学生会认为是喜爱他们、善解人意的好老师。肢体语言提供了情感、意图及动机等沟通的信息。教师的身体倾向学生时,被视为是一种接受、加入学生喜欢学生的表现。较可亲的老师,会表现出轻松、开朗的态度,而且通常会将身体倾向学生。譬如,当我们表扬一个学生的时候,这时我们最好就是伸出我们的手抚摩一下这个学生的头或是拍拍他的肩膀。这样这个受表扬的学生会感觉到老师的鼓励是实实在在的,他肯定会更加努力,争取下次做得更好。当我们批评一个学生的时候,肢体语言也是十分必要的。一个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师曾经告诉我,当你批评教育学生后,你一定要抚摩一下他或是拍拍他的肩膀等等。假如你批评了学生,然后就叫他离开,学生接收到的就只是教训没有任何鼓励性的东西。但是有了这些肢体语言的支持,他们会感觉到老师还是爱他们关注他们的,这样的教育效果将会是完全不同的。

五、经常用赞美的语言

谬·詹姆斯说:“每个人都具有在生活中取得成功的能力。每个人天生都具有独特的视、听、触以及思维方式。每个人都能成为富于思想与创造的人,一个有成就的人,一个成功者。”正因为这样,每个学生都可能具有一技之长。老师应该是一个有心人,从各个角度去挖掘、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学会多角度地评价学生,只要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完成了力所能及的任务,老师就要尽可能以语言的形式告诉学生你对他在某一方面的表现的肯定和赞赏,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培养良好的自信心,充满热情地去面对学习、面对生活。有道是“赞美是根魔棒”,课堂上老师从不同角度及时恰当地鼓励、赞扬学生,既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也会使课堂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习型师生关系 篇6

一、刺激教师的求知需要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源泉。

要适应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需要,语文教师必须要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有关理论和实践经验,要明确研究性学习的概念、本质、特点、开设意义、学习目标、内容确定、实施原则、实施形式、评价方案、管理办法等等。这无疑会刺激教师对研究性学习尤其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求知需要。

“学会求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教师的求知需要增强了,有利于适应当今社会,有利于平衡心理,从而有利于自己的心理健康。

二、激发和培养教师的求知兴趣

兴趣是个人力求认识、探究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以特定的事物、人或活动为对象,并常常伴随着积极的情绪。需要是兴趣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为了满足指导学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需要,教师就会不断地钻研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有关理论,探索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经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求知兴趣将会被极大地激发起来并逐渐得到培养。

三、形成教师良好的注意品质

注意是人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和集中性。有意注意是服从于预定的目的、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自我注意是对自己的身体、行为和观念的注意。语文研究性学习具有很强的目的性,要完成研究任务又需要坚强的意志克服不少困难;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时时注意监控自己的行为和意识。不言而喻,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够较好地培养教师的有意注意和自我注意能力。

四、提高教师感知觉的敏锐性

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语文研究性学习重在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在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这些都需要有敏锐的感觉和知觉参与。因此,语文研究性学习能使教师提高对事物的感受性;增强知觉的对象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具有高水平的感知觉是一个人取得卓著成绩的前提条件之一。具备敏锐的感知觉能力有利于教师的心理健康发展。

五、丰富教师的想像力

想像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像力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爱因斯坦曾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像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少不了想像尤其是创造性想像的参与,这是由语文学习的特点所决定了的。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能够极大地增强教师的想像力:会使教师扩大知识的范围,增加表象的储备;会使教师思维处于激活的状态;会在艰苦的研究过程中产生灵感,创造出新的形象。长期进行创造性想像活动,能增强创新意识、弘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六、增强教师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是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

语文研究性学习非常强调培养研究者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解决问题必定要进行思维的心智操作,必须要有较强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比较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具象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所以,自己从事和指导学生开展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将会大大增强教师的思维能力,提高其思维品质。

七、促使教师学习元学习策略

元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主动意识和有效控制自己学习活动的实时监控策略。元学习理论相信人是积极主动的机体,人能够计划未来,监视现在,有效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

研究性学习相对于传统的学习方式具有非常明显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究性。在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有较强研究能力的人会注意监控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学习策略,长期坚持运用元学习策略,会使其学习能力和效率大为增强;这也有助于增强学习者的自我调节能力——元认知能力。具备较强自我调节能力的人,就能够较好地应对现代社会中的种种挑战,从而平衡自己的心理,永远保持心理健康的状态。

八、增强教师与人合作的能力

“学会合作”是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也是语文研究性学习设置的目标之一。

在亲身参与及组织学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能使教师进一步培养正确的人际交往态度,学到一些人际沟通技能,注意关心他人,越来越乐意并善于与人合作。这也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实践证明,成功的教师往往是乐于和学生及他人交往的,尤其是善于与学生打交道的教师。这些对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适应当今社会非常必要,对确保自己的心理健康必不可少。

九、激发教师工作生活的热情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相应的内心体验。

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理智感——人在获取知识的活动时所产生的情感。会使教师乐于学习、乐于工作、热爱生活,从而激发学习、工作、生活的热情。

教师亲自参与、指导学生开展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对自己的健康心理产生的积极影响可能远远不只这些。

学习型师生关系 篇7

一、关注每一位学生, 赞赏每一位学生

每位学生都是有发展、有尊严的人, 而“数学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人人学数学”, 因此老师应公平对待学生, 不能厚此薄彼。尤其对于那些潜能生, 老师要多鼓励关怀, 相信他们、赞赏他们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 发现每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及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善意, 赞赏他们对数学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二、关注学生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尊重学生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梅约根据他从1927年至1932年在霍桑工厂进行的大量实验研究, 通过对结果的分析和总结, 进而得到结论:工人工作效率的高低与照明、休息时间的长短和薪水高低相关较小, 而与工厂内自由宽容的群体氛围、工人的工作情绪, 以及工作责任感相关较大。由此, 我们也可以经过推理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就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同时, 老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价值, 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

三、选择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 构建和谐的教学环境

新课程的特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所以一个好的数学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把探索问题的过程交给学生。

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探求新式教学方法, 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代之以多维立体教学模式, 采用现代启发式教学。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形象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唤起感情上的共鸣, 激发思维的浪花, 给学生思维以最丰富的启迪;或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 以目标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 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

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 有着严密的逻辑性和思维性, 同时又来源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如果简单地告诉学生书本上现成的结论, 学生难以理解, 长久下去, 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 只有通过创设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情境, 改进教学的方法, 让学生亲自经历科学结论的探究过程, 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总结,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激发学习的热情, 进而更进一步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

学习型师生关系 篇8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 在相处氛围上是和谐的。它的核心是师生的心理相容, 心灵的相互接纳, 形成师生挚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2,3]。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知识的双边活动。课堂教学就通过师生、生生的多边互动, 通过相互沟通理解, 信任砥砺, 不断生成, 不断构建的。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正确认识师生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树立正确的师生关系观。

师生关系是制约教学效果的一个主观重要的因素。师生人际关系状况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影响课堂气氛, 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师生关系融洽, 教师教的热情高涨, 学生好学乐学, 课堂气氛活跃, 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育必须以育人为本, 面向全体,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 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其中素质教育的目的、任务和过程已经决定了它的贯彻实施必须依托于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即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这种师生关系是开展教学活动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保障。那么, 我们怎样才能构建这种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呢?我们认为:

1 转变教学观念, 适应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攻坚战, 新观念、新教材、新教法, 必然要和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发生激烈的碰撞和摩擦。因此, 教师需尽快转变教学观念, 才能适应课程改革, 新课程要求教者应重新认识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提升的教学过程, 向师生主体性双向构建转变。对教学而言, 师生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 意味着平等对话, 意味着相互构建, 这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 更是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 有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对学生而言, 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 主体性的凸现, 个性的张扬, 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 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单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同时, 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 教师有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2 营造教学情境, 培养民主意识

时代在改变, 学习的主体也在改变, 那么作为教育的实施者教师本身必须与时俱进, “师者”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也”, 更应注意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去学, 这就需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如何来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我们认为:

(1) 充分利用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当教师走进课堂的刹那, 教师的神态、动作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绪, 这种先入为主的方式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当教师走进课堂, 无论在此前发生什么不愉快的事, 都要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和精神面貌, 以微笑、轻松的姿态走进课堂, 首先从形象上获得学生心理上的认可, 从而调动起学生的情绪。时间已经证明, 微笑是人际交流中一种最好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 也许会使已经上了几节课而有些厌倦和疲惫的学生重新振奋起来, 带动师生的双边互动关系。相反, 如果只是板着脸孔, 表情淡漠, 摆出师道尊严, 或老态龙钟、衣冠不整、奇装异服、浓妆艳抹, 甚至还有的精神疲惫、哈欠连天, 只会影响学生的情绪, 破坏课堂气氛, 同时也影响教学效果。

(2) 从“授之以鱼” 走向“授之以渔”。叶圣陶先生指出, 先生的责任不在教, 而在教学, 在教学生学, 课堂上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就必须从教会学生出发, 从内心深处尊重学生, 改变那种让学生跟在教师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 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心里不能只装着自己, 急着表现自己, 要变“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从“授之以鱼”走向“授之以渔”[4]。新课标鲜明地提出了“过程与方法”的维度, 提出了既要“学会”又要“会学”的要求。因而,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我们要科学理解新观念的本质内涵, 立足学生发展, 变知识至上为以人为本;立足学生的自我构建, 变教师的外部给予为学生自我内化生产;立足整体把握, 变零打碎敲为“三维”整合。整合学习内容, 扩大认知单元, 摒弃漫无边际的发散;整合互动方式, 扩大交替间隙, 摒弃花样翻新式的“噱头”。例如, 分析化学教研室在集体备课时, 是按照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要求, 贯彻少而精的原则, 确定每一章的重点、难点问题, 对需要掌握的内容讲深、讲透, 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并让学生能利用所学的分析化学基本理论, 来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如水质、空气的污染与防治、油品分析等) 。从而实现师生关系深层次和谐。

(3) 变教为导, 培养学生民主意识。变教为导, 意在把思考的权利留给学生。现代学生知识的获得不能只是从教师口中得到的答案, 而应该是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因而在教学中教师主导性的发挥主要体现在调动和驾驭课堂上。调动和驾驭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我们认为调动学生和驾驭课堂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导向, 应该是师生一起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 在探讨中得到知识的提升, 即每一个问题的提出应该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话可说, 无论是哪一类型的学生都可以而且也应该获得与教师平等对话的权利, 这样, 通过对问题的共享和对话, 才能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有助于师生在教学互动中获得相互信任和尊重, 在悄无声息中培养他们的民主意识。否则, 只是让学生回答是或不是, 对或错, 让学生变得人云亦云, 随声附和, 失去了创造力, 这本身就失去了教育的意义。

(4) 利用多媒体创设真实情境。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可见兴趣是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的最大动力之一。随着人类进步, 科学发展, 多媒体走进了课堂, 为我们教学活动提供了一个展示才能的多功能平台。多媒体课件集声音、文字、图像、动画于一体, 具有直观、形象、生动、声像并茂、音形兼备的特点, 有着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远远要比光是教科书的内容生动形象, 有吸引力, 它通过对多种感官的刺激, 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而且也加深了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3 加强师生互动, 促进师生合作[5]

师生主体论认为, 教育是在师生互动基础上, 教育者对被教育者全面施加影响的过程, 这种关系就是要求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 即师生共同参与教育。另外, 教师应在教学中把学生当作研究者、合作者, 而不是接收者。孔夫子说过“教学相长”“三人行必有我师”, 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 也是学习、研究的过程。因此, 加强师生互动, 促进师生合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改变以往的师生关系, 尝试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 走入学生中, 增强与学生的亲和力。亲和力是教师从情感因素和非情感因素入手, 与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建立良好融洽的亲近感情, 使学生乐意接受教师, 达到亲其师、信其道、传其道。课堂中的亲和力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体现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深入挖掘教育中的情感因素和人文因素, 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同时, 让学生敢于自由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畅谈自己的体会, 我想教师只有营造这样的情境, 才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从而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

(2) 在课堂上, 为了能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 我们可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和精神上的鼓舞, 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探索热情更加高涨, 使课堂更加生气盎然,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参与是体现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再现, 是学生整体在课堂的思维活跃程度的写照, 是学生主动学习的真情流露。课堂中的参与是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已有经验的作用, 重视学习的内在动机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学中提倡发现学习, 让学生独立思考, 自行发现知识, 掌握原则及规律。

(3) 角色互换, 加深师生之间的了解。教师和学生引起角色不同, 导致看人、想问题的方法不一样。角色的互换, 可以为双方带来崭新的体验的同时, 还可以在相互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认同意识, 更能融洽双方关系。在教学上, 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对某一问题进行分析、归纳、比较、总结, 如我们讲到“杂化轨道”这一节, 最后让学生列表归纳、总结杂化类型、杂化轨道数目、杂化轨道的成分、杂化轨道的空间伸展方向、分子的空间构型等;教师还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感兴趣的话题, 如“三聚氰胺”事件、“红心鸭蛋”事件、“苏丹红”事件等。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思维, 另一方面还可以调动师生的互动关系, 使师生关系在学习中得到健康发展。在实验课上, 教师可大胆地放手, 让学生做自己的主人, 发扬民主, 倡导合作精神, 发挥团体的力量, 培养凝聚力。

4 结 语

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是师生之间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然而, 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会使我们体会到教育的魅力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 还表现在师生间互相启迪、激励、唤醒、感染和净化等效应上, 同时迸发出强劲的教育能量, 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大幅度提高。记得伏尔泰说过:“不是铁锤敲打, 而是溪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日趋完美。”教育工作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作为一名称职的人民教师, 要重视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 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学习新的教育理念, 不断充实自己, 丰富自己, 大胆创新, 努力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为学生营造一个全新而更具吸引力的课堂, 以促进学生学习。

摘要: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 对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和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高校作为和谐社会的组成部分, 应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本质的、新型的、和谐的高校。高校的教师和学生作为高校的核心角色, 他们的关系也应呼应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时代主题, 应该呈现出和谐、民主、平等的特征。本文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构建高校新型师生关系的对策。

关键词: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田建国.和谐社会与和谐大学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 2005 (6) :6-8.

[2]李云浩, 孟冲.浅析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09, 30 (2) :64-67.

[3]常晓丽.浅议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J].科技信息, 2008 (15) :285-287.

[4]李定仁, 肖正德.20世纪西方师生关系观回溯、反思与重构[J].外国教育研究, 2006 (11) :7-12.

学习型师生关系 篇9

一、备好师生感情课

1.关心和爱护学生, 建立亲密师生关系

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 就是爱, 教师没有了情爱, 就成了无池之水, 任你正方形也罢, 圆形也罢, 总也逃不了一个空虚.

作为数学教师, 要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 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 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 了解他们的发展潜能;始终以亲切、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们.教师一个微笑, 一句鼓励, 一个期待的目光, 都会激起学生心中的涟漪.教师要用博大的爱去关怀学生, 感化学生, 把爱的甘泉洒向学生的心田, 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从而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崇敬、信任和亲近, 帮助每个同学树立起成功的信心, 让学生从老师那儿感受到爱的力量, 学生也因此会真正把老师当作自己的知心朋友, 也愿意主动向老师倾诉内心苦恼和种种愿望, 从老师那儿及时得到爱抚和鼓励.

2.用教师的言行亲率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

教师在教学中应以自己的高尚情操积极地影响学生, 以陶冶学生的相应情感.为师者必须言行一致, 把言教和身教结合起来, 给学生做出表率, 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言行举止都直接影响着学生, 学生是最善于模仿自己的老师, 有些学生因为遇到一位优秀教师因而树立了长大成为教师的理想, 还有些学生受学科教师的影响进入了该学科领域.我跟我的一位学生谈心时, 他的一句话让我意外, 也使我深思:“老师, 我是因为你才努力学习数学的.”这就是“亲其师而信其道”呀.教师不只是传授给学生知识、技能和获取知识、技能的方法和能力, 而且也将自己对学科的深入探索和执著追求的精神、热忱和感受随着教学内容一道带给了学生, 以引发学生情感上的涟漪和共鸣.这不仅激发和培养了学生对本学科的热忱和兴趣, 而且能进一步陶冶学生的理智感.

二、创建和谐数学课堂

1.创设一个能吸引学生参与探究的学习情境

选择一个好的问题、创设一个好的背景, 调动学生共同参与是提高探究活动的关键所在.教师应从多角度多渠道来整合探究的学习材料.心理学研究表明, 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 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中, 教师可以创设诸如生活情境、动画情境、游戏情境等, 把学生引入到情境中来, 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从而开动脑筋,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曾有一次公开课, 刚开课, 我就给大家讲了下面的故事:“今天一大早, 太阳从西边冉冉升起, 我看了看日历刚好是2月30日, 正是我的体育彩票的开奖日期.于是我很快查电脑, 天哪!你们知道出了什么事吗?”学生哄笑:“中了.”“是啊, 而且是我期待已久的500万哪!”话音刚落, 全堂哗然.我示意大家安静:“大家都这么聪明, 那么哪位同学来告诉我这个故事中哪些是可能性事件, 哪些是不可能性事件?这就是今天我们这节课要讨论的内容:《可能还是确定》”这堂课正是由于精彩的故事, 所以上得非常成功.

2.创设一个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境地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们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探索欲望, 而且要让学生有更多参与探索的机会和成功的情感体验.学生在克服困难时, 教师要调动学生所有的经验和智慧, 去积极攻破难点, 在教师的帮助下, 一旦攻破, 学生就会异常兴奋, 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兴奋上升为体验, 成功的体验.例如:“在三角形全等的角边角判定定理”的教学中, 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教师在纸上剪出一个三角形, 将其撕成两部分 (一部分保留三角形的一个角, 另一部分保留三角形的两个角和一条边) , 然后让学生回答如何再剪一个与刚才一样的三角形.学生的探究积极性被广泛地调动起来, 探究活动进行的非常顺利.教师归纳了学生给出的答案有以下三种: (1) 只需利用第一部分 (保留三角形一个角的部分) ; (2) 只需利用第二部分 (保留三角形的两个角和一条边的部分) ; (3) 两部分都需要.教师再带领学生对这三种意见进行讨论, 最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悟出了道理:只需要第二部分, 即一个三角形只需要两个角和一条边, 它的形状和大小就能确定下来. (这是判定三角形全等的一个依据) .这样, 使他们在探究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成功中获得了自信.所以,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情绪饱满, 思维活跃, 顺利地完成本节课的任务.

3.营造和谐氛围, 以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四个允许”:学生错了允许重来;不完整的允许补充;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辩;老师错了允许提意见.教师要切实把教学活动看成一个不断面临新问题的过程, 是以完全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一起共同学习、寻求答案的过程, 从而真正做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激励, 让教学环境具有民主精神.通过双方主体意识的唤起, 确保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协作, 为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提供必要的保证条件. (1) 课堂上, 亲切、期待、鼓励的眼神, 富于情感的表情, 大方端庄的仪表, 恰到好处、强化主题的手势, 适时变化的位置和姿势, 使师生融为一体, 关系亲密, 交流畅通, 并用之抑止、矫正学生在学习中的不良行为, 使学生在亲切、轻松的环境中, 心情舒畅、情绪饱满地学习. (2) 在讲台上也好, 在学生中也好, 只因你在, 教室便处处飞扬着“数学感”.你的力量体现在精练、准确的语言, 节奏明快的语速, 引人入胜的语调, 旁征博引、环环紧扣, 机智灵活、幽默风趣等方面, 解题教学中, 既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稚化思考, 又居高临下, 合乎逻辑地分析, 熟练的解题技巧, 敏锐的判断解答学生学习的疑问, 用教师的数学情感, 激励学生的学习情感, 让学生终身受益.

三、重视数学作业环节

1.精心设计作业题

教育家卡罗尔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 学生学习的达成度等于实际用于学习任务的时间/掌握学习任务的时间.掌握学习任务所需的时间越少, 学习的达成度则越高.要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作业设计应科学合理.教师有准备的选材, 针对课程标准的主干内容进行研究, 突出知识重点、突出数学思想方法, 注重题目典型性、易错性.精心设计这些典型练习、易错题, 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改作中适时写点评语

孩子是单纯、冲动的, 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和自信, 总认为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 最期待教师公正的评价和积极的肯定.当教师用赞赏的语言表扬学生的闪光点, 学生则会维持他们积极向上的情绪, 即便是失败了, 也要让学生从失败中获取成功的希望, 树立“我能行”的信心.例如:在作业中难免会有解决不了的难题、思考题, 如果教师仅仅就在旁边画上一个大大的红色“×”, 我想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为此, 我总会在学生的解题过程中寻找“亮点”, 在旁边注明:“到这儿的思维很正确, 再继续想一想, 你就成功了”;或是“老师为你的进步而高兴”;或是“你是进步最快的, 继续努力!”;或是简简单单的一句:“再想想”;“加油”等等.不急于给学生不好的成绩, 允许他们再来一次, 帮助他们树立一定能获得成功的自信心.当作业发到他们的手中时, 学生们都会认真地思索, 再来尝试一回.再如:当作业中出现精彩处, 随手批下一个“好”字, 往往使学生在拿到作业本时露出成功的喜悦.“你的解答更简单、更妙, 出乎老师意料, 好!”、“你的解法不同凡响, 很有数学才能.”、“这道题的解法新颖独特, 敢于创新, 聪明!”在接下来的作业中, 学生更是开动脑筋, 积极思考, 以期得到更优的评价.

学习型师生关系 篇10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在课堂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师生围绕着认知活动而产生的一种关系,表现于师生双方的交互行为。传统课堂的师生关系,是单纯的主客体关系,以教师为主体,即所谓的“传道、授业、解惑”,是单方向的由教师教给学生。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在理念上我们已经接受了新的观念:师生应该通过课堂交往,互相促进,融洽统一,“把课堂还给学生”,在相互影响、激励中和谐、互动,共同发展。但是,在实际上还是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为此,我们要寻找达到课堂学习中师生关系最佳状态的具体措施,促使高效课堂的生成。我以为,我们应该将“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进行学习方式的改革。

正是由于目前中小学教育中师生关系存在着不民主、不协调与不科学的弊端,所以就导致了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要改革创新教育,实现“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理念,就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尤其是抓住课堂这一主阵地,使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达到最佳状态一和谐与互动。要构建高效课堂,使课堂成为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平台,我们需要做的与可以做的有很多。

一、优化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学习氛围

1. 完善师德修养,提高教师人格魅力

和谐师生关系的确立,更多依赖于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爱和时时刻刻的尊重,依赖于教师自身观念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

教师首先要热爱祖国、爱岗敬业。教师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就要立志于献身教育事业,“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做到“爱满天下”。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要淡泊名利,甘做人梯。

教师其次要做到和蔼可亲、诲人不倦。教师的和蔼可亲可以带给学生良好的情绪感染,使学生产生共鸣,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不但要从学业上关心学生,还要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要通过学科教学育人,使学生在更加亲近教师的过程中,打开心扉,更好地吸纳知识,提升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师还要做到严谨公正、乐观好学。教师只有自身胸襟坦荡,情操高尚,才能处事严谨公正。学生有过错,教师要做到实事求是,一视同仁,既不苛求,也不放纵。绝不能对学生讽刺、挖苦、侮辱。而要让学生学习勤奋刻苦,教师自己先要勤奋好学、精益求精;要让学生积极向上,教师自己先要乐观持恒,迎难而上。

因此,教师的“感召权威”与“师德修养”是相通的,我们必须要加以重视。教师如果能对“同情心、仪表、谈吐、诚恳、乐观、热心、好学、活力、公正、严谨”这十项品质有所体悟并身体力行,那么一定能打造好良好的师生关系,以教师的人格来影响学生的人格。

2. 创设平等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高效课堂希望通过学生的高效学习以达到教学的高效益,亦即取得教学的高质量。在传统的教学中,所谓高质量就是指学业的高成绩,而从新课程理念看,高质量则是多向度的概念,其指的是包括学生学业的成功,学生人格的健全,学生心理的成长,学生体魄的强健,学生潜能的开发。总而言之,体现了学生全面而充分的发展。

在这样的质量观下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通过知识对流与情感对流两条主线同时组织教学活动。所以,如何创设平等的教学氛围进行师生情感的交流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尽量缓解学生的紧张焦虑情绪,激活其智力活动,促使学生形成低焦虑感与高动机、高自信的状态,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其潜能与创造力。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在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中使学生愉悦地学习。教师要经常听取学生对本学科学习的建议,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策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差异化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促使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都得到最大程度的调动,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的与个性的发展。

另外,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以往只是以学生的分数为唯一标准,如今在新质量观的视野里,在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中,我们应该并可以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评价。在评价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劳动,倾听学生的想法,与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探讨与交流,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批评或只给出一个简单的分数。对于评价的依据应该依据学生课后知识、能力、个性各方面的发展,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并加入民主协商、主体参与的整体性评价。

二、优化学法指导、探究最佳教学途径

1. 改进教师教学行为,实现教师角色转换

传统课堂中的教师的教学行为往往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注重学生共性与规范的、注重教学结果的,这种教学活动模式与师生交互方式已不符合当今社会对教育的期望与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我们亟需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

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师的教学行为最重要的是要构筑一个使学生健康成长的,所有师生都能感受到尊严与荣耀的学习者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里,教师持有公平与对学生的高期望、负责任地实现教师的专业工作目标、制订科学的指导学生学习的计划与策略、形成和谐的课堂环境与学习的文化氛围、注重学生的进步并提供反馈与强化。

教师要重视对“导学”的研究,注重“导学”的方法。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的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与发展的策略,还要帮助学生反思评价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处处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而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宏观把握的作用,对每堂课要讨论的主题,对某一主题探讨的深度、广度、进度,对某一主题要拓展研究的方向与预期的目标等,教师都要与学生合作,一起推敲,制订出框架。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本人现有的知识、阅历、关注点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同时也使学习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进行。

在操作上教师要力求精细,尤其是要精心设计教学流程与练习布置。教学流程中突出双向性、参与性,实现师生与学生间的互动。课堂的传播模式由一对多向多对多转变,从而实现教学相长,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课堂作业要紧扣当堂教学内容,巩固学习成果,将学生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课外作业是一个增效过程,着眼于学生发展,要富有弹性。对不同水平层次学生的作业要有差异性的设置,使不同学生都能完成并获得发展。要重视课后的反思与辅导,除对作业中的共性问题在全班内讲解外,个性问题也要单独解决,不使其积压。

2. 改进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习方式并非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与方法,而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在传统的课堂中这种取向是被动学习、个体学习、竞争学习与接受学习。改进学习方式就是要从以上的取向加以扬弃(并非百分之百地废除),转变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新的行为和认知取向。

教师要与学生在课堂(广义的课堂可以包括一切学习场所)的言语交往中引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而其核心就是要确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地自主学习。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取精神,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养成良好习惯并掌握学习方法。合作学习要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上加以重视。一群学生在一个共同任务中,各自承担自己负责的一部分,相互配合、互促互补、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在探究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教师要关注于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当然,这三种学习方式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在现实中常常是交叉相容的(如自主学习是一定要有的,所以可以是自主地合作学习、自主地探究学习,同时也可以是合作的探究学习)。所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不仅可以锤炼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更对学生的精神成长,潜能的开掘,思维与创造力的培养都起到重要作用,有利于学生全面和个性的发展。

学习型师生关系 篇11

【关键词】对话 民主 朋友 鼓舞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13-02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学实践一再表明,学生热爱教师,连带着也热爱这位老师所教的课程。情感有迁移的功能,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迁移到学习上,可以产生巨大的学习动机。教师看到的将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高涨,教育工作的事半功倍。那怎样才能构建起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呢?加强师生间的“对话”就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下面就师生间如何“对话”谈一些个人的观点与做法。

一、课堂上师生平等对话

我们不难看到,过分强调知识教学的课堂中,教师不知不觉中成为仅具有“知识传递功能”的人,成为“真理”的代言人、知识的权威、课堂的主宰,而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知识的接收容器,“唯师是从”,虔诚地听着、记着老师的教导,成为无个性、无自己思想的复印机和打印机。这样的师生关系是纯粹的“教”与“学”的工作关系,是缺乏理解、缺乏平等、缺乏沟通的“物——物”关系。只有确立“学生是课堂生活的主人”观念,看到学生的潜能,尊重、信任学生,热情地激励、鼓舞和唤醒,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合作、讨论,使课堂学习成为师生心灵彼此敞开融洽对话的过程,学习才真正能成为学生主动参与、快乐活泼的自主活动。

1.师生共建“民主”的教学氛围

“对话”的双方应没有贵贱、高下、大小之分,权威的架子、命令式的语气会打消对方敞开心灵、情感交流的欲望,使“对话”中断。因此,民主、平等的氛围是“对话”进行的必要条件。

去年,我带五年级语文,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学生对我避之如虎。后来,我发现不对劲,就主动与同学们沟通,并多次让同学们给我提意见。有学生在作业本中夹了张字条:“老师,说出来您别生气,您教学的确是很棒,但您的脾气也太大了,我们实在是受不了。”这让我又羞又愧。第二天我试着放下了师长的“架子”,主动向学生承认了错误,并让全体学生监督我今后的行为。我的一番肺腑之言,赢得了阵阵掌声,我太明了这掌声的意义。没想到,实实在在与学生平等交流之后,我的威信竟然大增,学生说我“坦诚,值得信任”。“教然后知困,学而后知不足”,与学生民主平等,真诚以待,平等对话彼此有了收获。

2.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我能行”

教师不能总以成人挑剔的眼光去评判学生的劳动结果,任何的轻视和讽刺都可能让学生从此紧闭心灵之门,不再与老师真诚地交流。因此,教师应积极支持并参与学生引发的问题的讨论,满足学生被尊重的需要,用积极性的评价使学生感受到“我能行”,消除自卑,树立自信。我在课堂教学中坚持“无错原则”。

一次,学生们举行了“朗读大赛”。开始时,谁都不肯先上去。其中有一个差生,平时很爱朗读,无论干什么事,积极性很高,此时他不断地看我,我就邀请他先上台读。他说:“老师,我来读,如果读的不成功你不会责怪我吧!”我说:“怎么会呢?老师很欣赏你的勇敢精神。同学们,你们说对不对?”全班同学齐声说:“对”。同时响起了热情鼓励的掌声。那位同学在掌声中上了台,读得很投入,虽然有些地方出了差错,但也获得了较高的分数,再一次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

二、课外师生心灵的对话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多与学生进行 “心灵对话”,才能架起一座师生间心灵的桥梁。“心灵对话”是润物细无声,不露教育痕迹,但又切实地对学生心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那么,课外怎样适宜和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呢?

1.早上和学生刚见面时的对话

每天早上学生背着书包高高兴兴来到学校,教师仔细观察每个孩子的穿着打扮、音容笑貌,不失时机地和学生说。如:“你今天穿得真整齐。”“今天你精神特别饱满,老师相信你今天的表现会超过昨天。”诸如此类的话,让学生觉得老师可亲可敬,让他们心情愉快,充满信心开始新的一天。

2.课内巡视作业时的对话

当学生开始作业时,教师可一边巡视,一边和学生悄悄说。如“××你看××的写字姿势多好啊。”、“你今天写的字端正多了,真不错!”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认真仔细作业的好习惯。

3.课余师生共同活动时的对话

教师常常要参与学生的活动。作为教师要深入学生之中,特别要跟那些不太合群,不善交往的孩子说些“悄悄话”,鼓励他们参与集体活动。而对那些比较活泼的孩子则通过“悄悄话”,培养他们互相帮助,尊重他人的品质,适时播下集体主义思想的种子。如对一个躲在角落不敢参加集体活动的学生说:“干吗不去跳皮筋吗?瞧!他们活动的多开心,多带劲,去和他们一起活动吧。”而对正在兴高采烈进行活动的学生则加以引导:“××也是我们集体中的一员,快去请他一起活动吧。”学生一定会非常乐意地接受老师的建议。

三、师生纸上的情感对话

1.利用作业评语和学生对话

教师在批发作业时说上几句话,如“进步了,继续努力!”,“如果你把字写端正点那该多好!”前者给予肯定的评价,使学生受到鼓舞,增强前进的动力。后者对学生委婉地进行批评,比直截了当指出效果要好得多。

2.利用日记书面对话

有个学生在日记中写道:“老师,我是班里一名各方面都较差的学生,我也想进步,但有时我管不住自己。您能帮帮我吗?”我在他的日记后面写了这样一段话:“读了你的日记,老师很高兴,从中看到了你的自尊。我非常愿意帮助你。我有一个想法,以后咱班每月评一次进步生,希望你能以此为努力目标,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如果你这样做了,老师相信你一定会不断进步。”我亲切的语言和为学生精心设计的前进目标,使这个孩子产生了积极进取的动力,增强了改掉缺点的信心。在后来的第一次评比就得到了“进步奖”。

师生的平等“对话”,是融洽师生关系的一条途径。让我们通过饱含爱心、耐心和细心的对话去打动学生的心弦,使校园不只是成为学习知识的场所,更是师生“对话”的乐园、学生精神的家园,这也是我们教育追求的一种至高境界。

参考文献:

[1]金宗.谈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对话”[J]. 西藏教育,2011,11.

学习型师生关系 篇12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一种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的教学模式。合作学习主要是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从而实现共同完成学习目标的教学活动,其目的主要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发展学生的社会技能,推动学生的情感发展。如何科学地、有效地掌握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如何正确地在教学实践中操作合作学习,尤其是如何有效地在英语课内外教学中进行合作学习,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民办高校英语教学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对提高民办高校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起到了关键性的影响,也符合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

合作学习认为,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一种信息互动的人际交往。在民办高校的英语教学实践中,合作学习主要体现为以教学任务为中心,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主要形式进行英语课堂教学。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师尊重学生、学生主动学习,师生、生生之间通力合作,共同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形成一种相互影响的合作关系。在大学英语合作学习的模式中,教师和学生拥有多元、多重的角色和作用,相互之间建立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有利于加强学生上课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改善学生学习的氛围,不断增强课堂的活力,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优化教学效果。因此,合作学习受到了国内外学者们的一致青睐,一致认为要把合作学习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大力推广,从而促进教学有效的开展。

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逐渐引入到英语课堂中。其中,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保障大学英语合作学习在课堂中顺利开展。对于大学英语教师而言,他们需要建立科学的学生观,正确对待师生关系的处理,形成自身有特色的、相对民主开放的教学风格,同时,教师需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理解,从而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开展大学英语合作学习创造条件,保证大学英语合作学习的顺利实施;对于学生而言,他们需要尊重教师,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尤其是英语水平的提高和语言的应用能力。

二、合作学习英语教学模式中的师生关系

1.合作学习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和作用。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中,基本上都是以教师为本位,以课堂和教材为中心,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始终起着主导作用,学生则是一味跟从、被动地学习。久而久之,学生对英语的学习越来越没有耐心,缺乏积极的主动性,英语水平慢慢下降。在合作学习的英语课堂上,主要体现为以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为目标,逐步实现大学英语改革目标。在民办高校的大学英语合作学习模式教学中,师生关系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人格、人际关系和道德四个方面。首先,在教学内容上,师生之间应该体现为教学相长的关系。教师对英语教材的认识比学生更为深刻、全面,然而在教学之外的其他方面,学生可能就成了教师的老师。其次,在人格上而言,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学生尊重教师的同时,也需要教师尊重学生,能够做到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设身处地理解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这样才能保证正常的教学活动可以顺利地开展。再次,从人际关系角度出发,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体现为合作关系。在以合作学习小组进行教学的英语课堂上,不仅仅需要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合作,更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做到积极交流、互相协作完成。最后,在道德品质上,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互相监督的关系。在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中,教师应该做到“为人师表”,也就是说,把教师看做是道德的化身。教师作为“道德的典范”和“社会的表率”,他们的言行举止,在各个方面都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道德品质。在合作学习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的道德品质应该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为本位,师生之间进行相互沟通、交流、分享,共同完成一定的合作任务,并形成一种相互影响的合作关系。因此,在民办高校的英语教学实践中,英语教师想要提高班级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英语应用水平,就必须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与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在进行课堂合作学习的第一阶段,师生互相合作,共同参与到教学任务的设计中;在合作学习进行的第二阶段,教师需要组织、管理合作学习在课堂实践操作中顺利开展,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学习的承载者,还应该参与管理合作学习的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合作学习进行的第三阶段,教师需要客观、公正地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评估,与此同时,学生也参与到评估工作中,从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的小组表现情况和学生个人的具体表现出发,给出科学而又合理的评价。在合作学习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合作的整体情况和学生个体的表现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特别需要对学生合作的过程进行公正的评估,促进小组合作得到良性的发展。在民办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这就要求教师承担多种责任,除了正常的教学工作之外,教师还需要做学生学习的顾问和教学资源的提供者,对学生不同时期的学习进行正确评估。由此可见,在民办高校英语教学中,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英语教学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2.师生关系对大学英语合作学习的影响。

所谓的师生关系,也就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的联系,这主要体现两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知识的传授者与接受者的关系,师生之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而他们在道德品质上又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当前,原有的、固守的教育理念已经不能满足教学新形势的需求,民办高校的英语课堂教学更是需要进行一场新的变革。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成为民办高校急需解决的一个课题,如何处理师生之间的关系成为众多教育科学家、教学管理层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合作学习中的英语教学模式促使了师生关系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颠覆了原有传统的教师与学生所扮演的角色。在合作学习英语教学模式中,学习不仅仅是教师教授学生知识的过程,更需要学生自己来建构自己的知识,决不能只做被动的信息吸收者,他们需要借助教师、同学及其他人、其他方式的帮助,利用已有的课本教材和相关的学习资料,通过自我建构的方式获取知识。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很多人认为教师需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其实在这个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很多学生的知识面甚至比教师更广泛,如何树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如何重塑良性的师生关系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当前,在民办高校的英语教学中,相当数量的英语教师都是采用以教师为中心,以语言输入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方式,甚至有个别教师呈现“有课上课,无课回家”状态,他们缺乏对学生必要的了解和沟通,忽视了学生们的真正需求。殊不知,良好的师生关系对课内外教学质量的影响是不容小视的。在民办高校英语教学实践中开展合作学习,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共同配合,学生主动而又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此外,良好的师生关系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己所喜欢的老师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下协作学习,学生能感受到来自教师和同学的欣赏和信任,更有利于他们学习水平的提高。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十分有利于合作学习的开展,在这样一种愉快轻松的状态下进行教学,学生们不但兴趣高涨、思维活跃,还能积极参与课堂各项教学活动中。此外,师生关系还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上课的热情及他们对工作的满意度。师生关系处理得好的教师能感受到来自学生们的爱戴、尊重,产生出来自工作被认可的满足感,使他们工作更加积极、热情。由此可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民办高校英语教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大学英语合作学习模式下师生关系的构建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保障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中顺利开展合作学习,我们不妨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进行,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为开展大学英语合作学习创造条件。

1.建立科学的学生观,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信息化背景下的合作教学,教师应该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合作型教学模式转变,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综合应用水平。

当前,民办高校的大学英语课堂进行合作教学,主要还是选用以教师讲授、师生讨论和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分组讨论相结合的学习活动形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学习条件,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应该信任学生、尊重学生,重视他们的主体作用,与学生共同营造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从“台前”走到“幕后”,由“独奏者”变为“伴奏者”,扮演好自己在英语学习中作为学生的帮助者、鼓励者、指导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尽可能在课堂上为学生的语言学习创设虚拟的英语语言环境,进行英语会话、角色扮演、英语话剧表演、英语演讲及欣赏英文原声版电影等,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而学生则需要由“听众”转为“参与者”,慢慢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培养自己自主、独立而又充分、有效地进行学习,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从而不断提高自己对英语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在合作学习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树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提醒学生英语学习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性,教会学生如何把英语这门语言工具帮助自己获取信息,采取多种方式来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2.提高学生英语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让学生认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的真正兴趣,同时增强他们学好英语的信心是搞好英语教学的首要环节。针对民办高校学生英语基础比较薄弱的特点,教师需要把语法教学和语音教学穿插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建立一个轻松的语言学习环境,对学生进行鼓励、表扬。针对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教师需要着重注意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强对他们学习方式的指导,适当放慢一些教学进度,增加课时量;而对那些学习基础比较好的学生,不妨学习教材之外鼓励他们多扩充语言文化的知识面,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单一的及教学活动是不可能持续地让学生保持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的,这就要求教师需要经常性地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为学生的英语学习创造良好的语言氛围,经常性地举办各种英语相关的比赛,如词汇、阅读、听力、演讲等,在激发学生的学习英语兴趣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

3.建立民主开放的教学风格,创设和谐互动的课内外环境。

在众多民办高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着教学方法呆板、设施简陋、手段单一的缺陷,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充分利用有效资源,努力形成民主、平等、开放的教学风格,并且创设和谐、互动的课堂环境。教师通过教学语言向学生传递知识,这将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有生动活泼、幽默风趣、通俗易懂的语言,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得他们更好地融入教学活动。在民办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实践证明,学生都比较喜欢且愿意接近这样的教师,能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环节,慢慢地对英语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不断强化教学效果,达到“双赢”的局面。同时,教师需要从课内到课外为学生创造语言实践机会。比如组织学生进行“英语角”、成立英语学习兴趣小组等,帮助学生把所学的语言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妨邀请一些外教或外籍人士做讲座或进行交流,借以丰富课堂内容。此外,毕竟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培养、鼓励和指导学生进行课外自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很多英语学成者都是在课外花了相当大的时间与下了狠工夫的。民办高校的教师应该意识到,在教学之外教师也需要不断给自己“充电”,积极进行自我学习,自觉更新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努力克服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难题,获取足够的社会信息量,做让学生尊重、满意和信任的教师。

4.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在民办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与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沟通与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对英语课的期望,随时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此外,教师还需要注重情感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与作用。因为很多民办高校的学生普遍存在自卑的心理,感觉自己不如本一本二的学生,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不够强烈、语言的知识面比较窄、词汇量过少、阅读理解能力较差、口语表达能力差、发音不准等,甚至有些学生自打进入学院以来就抱有一种“自暴自弃”的学习态度。这就要求民办高校的英语教师不仅仅需要传授教学知识,更要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正面引导,加强师生之间的积极沟通,运用“师爱”去亲近、鼓励学生,赢得他们的信任,促使师生感情双向交流,从而形成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评价机制,不要总是从学习能力上及智力上否定自己,不妨从学习习惯、努力程度和学习方法上找原因。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与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学校与老师们的温暖,充分认识到自身优势而不再妄自菲薄。

总之,合作学习要在民办高校英语教学中顺利开展,需要教师和学生进行良好沟通,共同努力想办法去解决英语学习中出现的种种难题,达到师生之间积极的双向交流。民办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体现为多元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自己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了解学生英语学习的真正需求,经常性地针对学生每一阶段的学习进行深刻分析。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教学活动,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学生也应该参与决定学习内容和活动,不再做单纯的知识接受者,积极配合教师,师生之间共同合作完成课堂教学活动。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合作学习在民办高校英语课堂顺利推行的重要保证,这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努力,促进师生关系更为融洽、和谐。

摘要:民办高校英语教学机遇与挑战并存,最关键因素是如何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率、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大力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水平。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实践过程中,很多英语教师固守原有教学理念和行为,众多大学生早就习惯了这种被动学习的教学方式。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缺乏合理的分工协作,不能发挥创造性进行探索性学习。本文旨在研究如何在民办高校英语教学实践中实施合作学习,探讨英语课堂中师生关系的变化,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师生教学相长。

关键词:合作学习,英语教学,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洪早清.高校教学管理者必须树立的若干观念[J].中国大学教学,2003,1.

[2]教育部高等教学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1-9.

[3]楼青,朱吉梅.大学生英语学习现状的问卷调查与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421-423.

[4]黄宇元.大学英语合作学习模式中的师生关系的构建[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9,(8).

上一篇:物理教学中的美学下一篇:建筑涂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