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型教研

2024-07-31

学习型教研(精选12篇)

学习型教研 篇1

在推进校本教研的过程中, 抓好教研组建设对深入开展校本教研将起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也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激发教师的内需。为此, 我校提出, 创建学习型教研组, 深入开展校本教研的思路。我校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创建学习型教研组的基本方法

1. 改革教研组的组织成员

以学科为单位, 3~5人为一个教研组。这样, 学科集中, 话题集中, 教研内容一致, 有利于提高学科教研活动的质量。并对学习型教研组提出了要求:

(1) 教研活动计划切中实际, 实施有效。

(2) 教研模式运转好, 并有新意。

(3) 研究的问题有价值。

(4) 定期举办“同读一本书”交流沙龙活动。

(5) 每月个体反思能围绕“问题”分析讨论, 有示范性。

(6) 教研组有凝聚力、团队协作好。

(7) 教研活动有吸引力、有实效, 能激发教师内需。

(8) 组员坚持写教育教学反思或随笔。

同时, 学校要求各教研组向研究型教研组迈进。研究型教研组的要求是:

(1) 教研活动计划能围绕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制定。

(2) 教研组研究、学习、反思、互助氛围浓厚。

(3) 实现“问题”课题化, 开展课题研究。

(4) 开展“三环互动式学习”运作良好。

(5) 每月个体反思能进行深入的带有批判性的分析。

(6) 教师能正确对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从自身找原因, 而不是一味责怪学生。

(7) 组员经常带着“问题”开展校本教研。

(8) 能运用信息技术跨越时空, 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2. 教研组是解决问题、理论研修的基地

各教研组开展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师个人、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的“三环互动”式学习运行机制。学校成立专家顾问组。各位专家, 根据教研组的需求, 与教研组确定课例, 制订学习内容, 开展如何反思, 如何做案例, 如何进行行动研究等。通过学习, 澄清问题和困惑, 提高认识。学校积极引导教师写反思型教案, 要求教师每月有一定数量的教学反思、案例分析和教育随笔等, 促使教师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反思, 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改进教育教学行为, 提升教学水平。同时, 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理性思考。

营造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同伴互助是创建学习型教研组的基础。在一个教研组中, 能够有不同的思想、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交流和冲突, 是非常宝贵的。我校要求教研组长在校本教研活动中, 尽可能营造宽松的氛围, 促使教师开放自己, 加强教师之间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中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

通过创建学习型教研组, 增强团队凝聚力, 促使教师之间建立起真诚的伙伴关系。大家彼此吐露心声, 彼此倾听着、理解着, 共同分享经验和智慧。让教师懂得, 我们是成长道路上的伙伴, 而不是竞争对手。

3. 构建共同的愿景

教研组愿景是教研组建设和发展的目标, 也是创建学习型教研组的杠杆。教研组成员在构建大家共同的愿景时, 既要考虑学科教学发展的愿景, 学生发展的愿景, 又要照顾教师个人专业化发展的愿景。构建共同愿景的操作步骤是:

(1) 研讨:拟定出有关教研组建设重要的问题, 组员分别提出自己心中的教研组愿景, 组员归纳组合各愿景, 形成初稿。

(2) 咨商:组长通过汇报、咨询、调查、访谈等形式, 集思广义、征求良方。

(3) 定稿:组员综合各种意见, 对初稿进行修改后定稿。

(4) 反馈告知:组长将修改稿反馈给每位组员, 若大家没有意见, 则可最终确定本组的共同愿景, 成为大家努力、奋斗的目标。

学校把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当做自己的重要任务, 为发挥教师的潜能尽心竭力, 为教师教育教学风格的形成出谋划策, 引导教师看到自己的追求, 帮助教师找到自己头上的光环。在构建和实现共同的愿景中, 教师在劳动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上的愉悦, 从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想品位, 使教师能够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4. 建立激励机制

团结互助的教研组是基础, 三环互动式学习机制是关键, 共同的愿景是追求的目标, 激励机制是实施校本教研的保障。实践中, 我校构想把程鸿勋教授的“成功阶梯”应用到“学习型教研组”创建工作中。我校为教研组设定四个阶梯:合格教研组;优秀教研组;学习型教研组;研究型教研组等。每种类型的教研组都有相应的评价指标。每个月都要对教研组进行考核, 每学期每个月对教研组进行督导指出不足和努力方向, 并与当月结构工资挂钩。低层次教研组向高层次教研组提升, 必须由教研组申报, 由学校考核认定。

二、开展校本教研的基本途径

让教研组回归到教研中, 把校本教研落实到教研组, 把教研组变成本学科教学问题的“诊所”, 教研组凸现以问题解决为本的理论学习和校本教研;让教师有能力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 从身边的“小问题、真现象”中看出新的动向、新的特征、新的细节;让教师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踏上一条由“问题———设计———实践———反思”的校本教研之路。这一切都应该围绕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问题展开。

1. 教学问题化

教师个人反思日常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并一一例举, 全体组员对问题进行筛选, 确定有研究价值和能进行研究的“真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需要有敏锐的头脑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迷信权威或盲目从众难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为此, 我校注重引导教师勤于思考、善于思考, 要求教研组设计一些能够促使教师反思和相互启发的教研活动。

2. 问题课题化

组员按照对“真问题”的关切程度和兴趣, 把筛选出来的“小问题、真现象”变为“教研课题”, 并拟定具体教研操作实施方案。

例如, 低年级教研组的研究课题是提高低年级学生的有效学习;中年级教研组的研究课题是以“语文学习”为重点, 建构“问题导向课”;高年级教研组的研究课题是在小学语文高段教学中, 运用不同的读书方法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数学教研组的研究课题是新课程理念下,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研究;艺术教研组的研究课题是在音乐、美术课上抓学生常规,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激发对艺术学科的学习兴趣;体育教研组的研究课题是小学体育教学中主动参与和能力发展。

3. 以课例的形式开展校本教研

教研组在落实“问题解决”教研实施过程中, 以“课例”的形式, 组织成员课堂观摩、行动研究。进行以问题解决的校本教研, 实现“一课多轮, 一课多人”, 即确定研究课例———集中研究设计———实施与听课、评课———评价与修改教学设计———再实施教授听课、评课———形成案例与评析。

4. 开展磨课活动

“磨课”是指教研组带领组员围绕“教研组课题”实践、切磋、商讨、设计、实践、反思、修改、再设计、再实践、再反思总结的循环过程。目的是通过“磨”达到“合”, 即教与学的融合, 理念与实践的融合。

磨课应该是多层次的, 例如, 教研组围绕课题合作磨课, 可以跨学科的磨课, 教研组与教研组之间的联合磨课, 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联合磨课, 在专家顾问引领下的磨课等。

磨课的着眼点是让教师感受到对一节课从备课到课后总结过程的精细研究应该是怎样的, 体会教学中的问题是如何产生的, 又是如何解决的。磨课的重点是磨教学设计, 关键是看教学行为的改善, 落脚点是教学效果。如此循环往复地抓下去, 让教师从中体会研究型教师、学者型教师的成功之路。

总之, 创建学习型教研组, 对深入开展校本教研, 对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都十分有意义和积极的促进作用。古人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则知明而行无过也”。校本教研的关键在于“解决问题”, 而“解决问题”的要领在于思维上的突破, 只有在思维的方式方法上发生变化, 才能有新思想、新内容、新形式的问世。“路漫漫, 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学习型教研 篇2

(王效凤)

学校教研组一般是由同一学科或同一年级段的多个教师组成的一种组织。从组织学的角度来看,教研组学习不应是教师个体学习的简单相加,而应是一种组织学习。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应是具有合作精神和创造力的组织成员,并能通过相互间的合作学习,获得富于绩效的个体与组织的共同发展。但目前的教研组实践却与组织学习的要求有相当差距。

第一,教研组学习形式多、实效少。学校虽然安排了教研组的正常学习和活动的时间、内容和要求,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些安排往往形同虚设。

第二,教研组学习缺乏合作精神和创造力。教师在教研组学习中,独立多于合作,甚至出现不正当竞争。

第三,教研组学习绩效差,浪费时间、半途而废等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必须对传统的教研组学习进行改革和创新!

然而“学习型教研组”的提出,恰恰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是现今学习型是最好的指向。它能充分发挥每个组员的创造力,具有积极、合作、自由的学习气氛,能大幅度提高教研绩效的教研共同体;它还可以通过“大家共同学习”,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实现个人及组织的共同抱负。让知识成为个人和组织的连结点,学习和工作融为一体,让个人成长和组织绩效融为一体,让每个成员都有发展、成长、提升的空间。

一般来说,相对于教师的个体学习,教研组学习具有学习形式的合作性、学习知识的综合性、学习方法的灵活性、学习过程的持续性、学习行为的绩效性等特征。在发挥教研组这种组织优势的基础之上,学习型教型组又具有如下特点:

1.教研组拥有共同愿景。

共同愿景是在个体愿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组织中所有人都共同认可和追求的景象。共同愿景能激发人的归属感,使教研组更有活力、更有精神,是学习型教研组的重要因素。

2.教研组的学习能力强。

学习能力包括学习的合作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等。教研组成员的整体学习能力必然高于个人学习能力的总和。因为,在合作学习和创新精神的激励下,教师个体容易克服自己固有的思维定势和认知模式,能够在相互沟通、交流中,产生超越的学习动力。

3.教研组具有系统思考和应变的能力。

系统思考是学习型组织的核心。系统思考在潜移默化中促使组内成员树立整体的思维方式,使之在行动时考虑全局,消除彼此间的分歧,运用系统的观点思考和分析问题。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改革,就需要教研组有系统思考和应变的能力。

4.教研组工作与活动的绩效大。

学习型教研组能使组织充满活力,使教研组的学习和活动更有成效,它既能不断提高教师个人的素质和能力,又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育改革。这对我们当前的教育教学现状意义深远。

那么创建学习型教研组需要做些什么呢?

1.转变管理方式。

首先,要改变管理方式和观念。明确学校、教研组中存在的问题。其次,要采用教师自主管理方式。

2.建立教研组的共同愿景。要创造出组内全体教师同心协力、全心奉献、目标一致的共同愿景,离不开教师个人的愿景。在个人愿景的基础上,组内同事要相互尊重和理解,并提炼出有利于教研组发展、有利于教师个体成长和教学质量提高的共同愿景。

3.强调团体学习。团体学习是团体成员合作交流、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是学习型组织的基本形式。

4.建立健全的教研组学习机制。建立各种合作学习的条件,创建信任和共同理解的氛围,建立良好的沟通环境和人际关系,构建相应的学习硬件设施等;再次,要避免半途而废现象,讨论问题的时间不足、课题研究经费和研究能力欠缺、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不高等,易造成教研组学习的半途而废,要注意克服这种现象。

教师必须从行动到情感再到思维,彻底转变封闭的个人意识,建立起开放的、自由的、共长的集体意识。只有这样,学习型教研组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建立起学习型教研组,就可通过合作和相互学习,提出论点,进行反思、探讨、对话、交流、研究,最终解决问题。教师在“学习——研究——反思”中,把学习与研究思考有机结合起来,并且将学习获得的知识经验融入到实际教学过程中,从而就能提高自身学习的效率和教育教学质量。

当教师们尝到了学习的甜头,看到学习能够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提升了自身的工作能力,实现了理想抱负,完成自我超越,学习就会成为其一种工作态度和生活方式,从而能从工作中得到快乐,在工作中“活”出了生命的真正意义。

中职学校学习型教研组建设的策略 篇3

关键词:教研组 中职学校 专业发展 正向

在职业教育大改革和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职业学校教师的工作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教研组是最好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形式,应当发挥好这个学习共同体的作用,通过教研与教学的一体化运作,帮助教师不断学习,一起面对改革带来的“共识之殇”。

一、学习型组织理论简介

学习型组织(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圣吉融合团队管理、组织学习、创造原理、认知科学和群体讨论后提出的一个研究理论。他的《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给学校组织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对构建学习型教研组具有重要的启示。学习型组织特别强调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团队学习五项修炼的整合。

二、学习型组织对中职教研组管理的指导作用

教研组集体指导合作规划提出意愿互相学习过程呈现合作、规划、反馈、补救、创新规划与过程呈现反馈、评价、借助学习型教研组的理念。在中职教研组架构过程中主要把握三个关键环节;首先是鼓励教研组成员积极学习,要求教研组成员不断自我超越,能够理清个体的真正愿望,把学习渗透到日常工作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中,把学习当做一种习惯;其次是培养团队合作和进步的意愿。教研组的建设离不开团队的力量,每个人在团队里要善于借力和与人合作,在中等职业学校学习型教研组工作中,应引导教师放弃传统独自进行教学活动的方式,形成共同的语言和共享的职教理念;第三是激发深度的沟通,在真诚无束的条件下产生思维互动,产生共同的工作路径。

三、传统中职教研组发展的困境

1.中职教研组活动形式传统化

目前很多学校的教研组构成还是沿用了以学科为纽带的同学科教师组成一个教研组的形式,研究活动也以例会、听评课等为主要内容。教研组长扮演的多是参与者和执行者的角色,专业建设和规划能力相对缺乏,教学改革意识不强,对教师的专业关注度也不够。这样传统的组织形式和工作内容已经不适应当前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2.中职教研组织愿景疲惫化

传统教研组建设多是完成行政指令的过程,从一个学校所有教研组的计划总结中可以看到:只有常规工作的“共性”而没有“个性”,开展的活动多“被动”而少“主动”。教研组虽然能够起到较好的师徒结对的作用,但真正的联结并不多。当前推行的项目教学法使得教学过程中具有知识和技能的综合性特点,一个教师通常需要较全面的知识,需要教师跨学科跨职业岗位开展综合交流,而传统教研组也没有形成一种以团队为主的专业发展愿望。

3.中职教研组功能弱化

在传统的教研组工作中,大部分教师都只是在不停地重复讲解几门同样的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缺乏个性和创新性。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师学习渠道、工作方式也发生了彻底的变革,这样丰富便捷的学习途径,使得教研组在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内容失去了权威性,传统地组织教师学知识内容、学方法手段已经不再是教师们参与教研活动的渴求点了。

四、基于学习型理论的教研组建设策略

1.形成“同伴互助式”联盟,树立共同发展愿景

学习型教研组的共同愿景,应该是建立在教师个体成员基础上提炼出的共同愿景。教研组长要明确本组老、中、青三个层次教师的发展方向和目标,突出新教师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同时教研组长自身要做好三带工作:带头、带心、带业。

在这样的氛围下成立“同伴互助式”成长联盟,在同伴互助模式下开展信息化教学互帮设计、教学组织、教学实施、磨课展示、课题研究、教学反思、教学评价等行动,形成一种“师徒共盈、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局面。在此联盟下每位教师再制订“三年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学习和行动的坐标。教研组长融合教师个人愿景再制订“教研组共同愿景”。如此,教师们才会努力学习,主动而真诚地奉献。而不仅仅是为了拿到奖励、荣誉而顺从这个共同愿景。

2.抓好师资“四大工程”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学习型教研组,强调的是团队学习。根据教研组人才结构特点,教研组学习应突出层次性。对本组老、中、青三个层次的教师实施 “四大工程”建设,以此开发教研组组织潜能。

(1)青蓝工程。面向进校3年以内的青年教师,开展“三心教育”、师徒结对、推门听课、读书活动、师德师风专题教育等,帮助青年教师实现“一年适应、三年成熟、五年成才”的培养目标。

(2)转型工程。面向卫生行业等非教育岗位调入本校3年以内的教师,通过学习教育学、教法指导、结对指导、教研活动等,3年内取得“双师型”资格。

(3)“双师型”工程。专业教师每2年进临床等岗位实践不少于2个月,进校3年内取得“双师型”教师资格,卫生类专业教师尽快达到“双执业”要求,定时进行轮岗。

(4)名师工程。搭建“校级新秀、骨干→市骨干教师、市医坛新秀→市学科带头人、市卫生学科骨干→区学科带头人→区名师→省特级教师”的教师成长通道。明确要求,逐级推荐,实行任期制,按年考核,滚动管理。只有对每位教师更具针对性的学习活动,才能满足每位教师不同的内心需求,从而使教研组发展更均衡。

3.注重“科研竞赛”双结合,打造专业研究团队

现阶段中职学校教师的培训除了“360学时”专业发展培训、各地市的培训会议,更需要教研组在日常专业教学活动及各种职业技能大赛中实现教师的又快又好发展。目前,教学课题研究、师生技能大赛、信息化教学比赛等是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抓手。

教研组应该发挥好作用,科学有序地组织教师做好辅导工作,向书本学习,向企业学习,向能工巧匠学习,向高校和科研机构学习。同时教研组还要设计和组织教师个人的教学技能比赛,引领教师在比赛中发现不足,在不足中改进方法,在改进中学得新知,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过程能让教师迅速成长。教研组也应借机将比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深入研究,撰写心得及课题、论文,以此超越自己,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能使整个教研组成为研究型的团队。

4.完善学习评价机制,营造和谐教研环境

为确保中职学习型教研组建设的顺利进行,必须落实制度、督导、技术、评价等方面的保障。校党政、支部、教科研机构应该更大力度关心指导学习型教研组建设,弱化教师之间“非输即赢”的竞争理念,强化“抱团发展”的合作理念,不要局限于听课、说课、评课、观摩课等教研活动的层次上;不局限于少数“精英”多数“捧场”的活动形式上,不能局限于单纯为改变教学质量而教研的目标上,应多系统思考,从整体出发,鼓励教研组成员实现“知识共享”“信息共享”“心理共享”,使教研组气氛和谐,真正重视教师个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彼得·圣吉著,张成林译.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2]丁卫东,凌静.中职学习型教研组织的功能与机制研究[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1.

[3]黄伟星.以“组合教研”为载体,创建同伴互助式青年教师成长联盟[J].华夏教育,2016(15).

[4]冯志军.技能大赛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推进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35).

建设学习型教研组 篇4

营造浓厚学习氛围, 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学习”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生活的通行证, 也是参与社会竞争和自我发展、自我超越的必需能力。作为一个新的学习群体, 教研组认真学习了学习型组织建设的相关知识, 开展“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什么”“怎样提升课堂教学执行力”等内容的讨论, 引发教师的危机意识, 激发了教师的学习兴趣。

为进一步提高学习的实效性, 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不断进步,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探索科学的学习方式, 形成“发展要转轨、观念要转变、业务要转型、作风要转变”的跨越式发展的共同愿景, 教研组要求每一位教师每天在行动上做到“八个一点”, 即学习一点、设计一点、研究一点、记录一点、体会一点、总结一点、改变一点、提高一点。

此外, 教研组还建立团队学习机制, 强调团队共同学习, 引导相互学习, 致力于改善思维的品质。老师们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 个人的思维活动就成了教师之间的思维活动, 使每个教师的学习效果相互强化, 达到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目的。

目前, 学校教师把学习当作是一种乐趣, 当作自己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 形成在学习的状态下研究, 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的全新学习方式, 逐渐树立工作即学习、学习即工作的理念。

构建和谐教研团队, 提高教师业务能力

学校教育“以学为主”, 创造学习型教研组, 首要任务就是要学习知识、学习做人、学习生活、学习创造, 四个“学习”齐头并进, 追求良好的立体效应。教师是任务的执行者, 在校本教研中提高教师的学习能力, 提高每一位教师的业务水平, 是实现学生、教师和学校共同发展的重要环节。

⒈以师德培训为前提, 强化学习责任意识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塑造新时期教师形象, 形成良好教风的需要。近年来教研组结合各级要求, 认真组织教师学习了“十七大”精神、“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行风师德建设的有关文件以及相关法律法规、观看英模教师先进事迹报告专题片等。这些活动增强了教师遵守职业道德、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无私奉献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师们不计时间, 不计报酬, 刻苦钻研教学业务, 无怨无悔地扑在教育工作上, 关心学生生活, 爱护学生身心健康, 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 与后进生建立长期帮教责任制, 开展“献爱心”活动, 耐心辅导学困生等。

2.构建合作交流机制, 教学研讨和谐互动

学习型教研组建设, 有效沟通是基础。只有在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中, 团队成员才能有效沟通。在学习型教研组建设中, 我校注重营造内部团结并形成合力的团队氛围, 挖掘培养具有和谐理念的团队精神。

重视团队同事关系间的和谐, 是营造教研组团结氛围的前提, 是正常开展教研活动的有力保证。我们的教研组活动并不局限于进行专门的会议探讨与严肃的学习研究, 而是在平常教学之余的同事之间的问题咨询、课程对话、教学探究等活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日常教研组中的研究与讨论活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参与, 自觉或不自觉的质疑都是在生活常态下的良性互动。这种互动使原先属于个人的信息得到交流, 实现了资源共享, 为教师改善今后的教学行为提供了基础与帮助。

3.关注个体学习, 实现群体共同提高

教研组不仅是学科教研的平台, 也是有效开展同伴互助的学习型组织。为此教研组落实教研活动主讲及中心发言人制度, 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教研活动的主体。教研组统一规划, 注重教研活动专题性、系列性。

教研组着重构建了从教学理论到课堂教学实践再到提升课程执行力的校本课题研究系列专题。从多视角讨论学科教学的本质问题, 开展理论学习、讨论、实践课、研究课、评课等教研活动, 同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 提高实践能力, 提升了教师的实践智慧,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此外, 教研组还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 通过开展“青蓝工程”活动, 既带动了青年教师的成长, 也促进了骨干教师自身的进步, 营造了教师间相互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

4.以自我反思为突破, 提高教师的创造力

自我反思是教师个体以自己的教学行为为思考对象, 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自我审视和分析的过程。自我反思是校本教研的基础和前提, 同时也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在校本教研中, 教师不仅要成为教学的主体, 而且要成为教学研究的主体, 把自己的教学行为作为研究的对象, 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通过反思, 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 改善教学行为, 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与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 使自己真正成长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人, 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和针对性, 促进团队的发展。

学校引导教师以课例为载体, 边实践边反思, 再实践再反思, 并注重问题的研究和行为的改进, 实行行为跟进的全过程反思, 并在反思的有效性上下工夫。一是教案反思。教师每月上交一篇最能体现自己教学风格的特色教案, 在教研活动中进行交流, 选择有特色的教案反思, 让教师在思考中成长。二是对话反思。学校要求教师不仅做书面反思, 还形成了对话反思的习惯。教师上完一节课, 很自然地会对自己的课进行回顾与思考, 会产生与人交流的愿望。课后教师间的对话满足了老师这种自然需求, 让老师们有话可说。对话反思可以说是一种最真实、自然的教研状态, 教师带着反思进入新的教学实践的时候会不断改进教学, 提高实效。

5.深化课题实验, 培养教育科研能力

教育科研是教育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课程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必须要有先进科学的教育理论作指导。在校本研修工作中, 课题研讨是最直接有效的提升教科研水平的方法和途径。基于这一认识, 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积极申报课题, 做到人人参与、人人研究。

与此同时, 教研组积极倡导以课例为载体的教育教学研究, 通过多种形式的集体备课、课例研究、案例分析、问题讨论解答等活动, 激发教师开展教科研课题研究。课题组要求实验教师开展行动研究, 做好教学札记, 详细、系统地记录自己的实验、观察和思考, 收集数据, 积累实例, 整理个案, 总结方法, 提高科研水平。

6.搭建学习平台, 构建专家引领机制

为拓展教师视野, 使教师在校本培训和课程改革中少走弯路, 尽快实现专业成长, 教研组积极选派优秀教师参加各种培训, 聆听专家报告, 同专家面对面交流, 组织好受训教师再培训工作。让每一位教师都能消化吸收, 教师丰富了知识, 强化了理解。同时, 教研组还结合学校工作安排, 认真学习市、区教育局等相关专家来校进行专业指导, 有效地发挥了专家引领的作用, 使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迅速提升, 提高了教师教学实践的有效性。此外, 教研组还创造条件, 选派教师参加校际教研, 增进交流。

依托网络教研, 点燃教师参与热情

网络教研是利用网络优势对常规教研的包容和放大, 是基于网络的常规教研。网络教研能促使校本教研活动更富有生机与活力, 能极大提高校本教研活动的实效。学校结合先进的设备优势, 积极利用网络资源, 引导教师开展网络教研。

1.丰富了教研形式

教研组根据实际情况, 组织教师参加网络研究, 能够灵活地采用更多形式进行合作互助, 使校本教研的道路更加宽广。有时我们将网上的课录制下来, 发送到学校的网络平台, 组织全体教师观看, 互动评课, 提建设性意见;有时我们组织同一年级的教师参加活动后上研究课, 再结合网上活动进行反思, 取长补短;有时我们参加网上教研活动后, 再组织教师进行论坛交流等等。

2.创新了教研组学习方式

教研组利用校园网络, 在教师办公系统中开设教研主题帖, 积极拓展专题研究, 不定期组织教师提出问题, 引发大家对某一个教育专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 再由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总结归纳, 提升认识。

教研组还积极引导教师参与各大教育论坛的教学研讨, 倡导教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万名友, 集思广益, 丰富信息, 提升自己的素养;组织教师在市教研网等网站开设教研博客, 书写工作日志, 帮助教师摆脱仅凭个人狭隘的经验学习和工作的状态, 由独学无友的学习状态, 进入了自主开放、能够利用先进技术进行高效率学习的状态。这不仅强化了教师教研意识, 而且激发了他们学习的自觉能动性, 促进了反思能力的提高和反思习惯的形成。此外, 为方便信息传递, 教研组还开设QQ群, 扩大了信息交流的时空。

校本教研学习心得 篇5

按事先计划好的我们参观了厦门江头小学、福州师范附属小学和深圳中央教科所南山附属小学,听了学校的校长、主任介绍,参观学习了各校校本教研开展的情况,与他们互相交流各自的一些好的做法,感受很深,也有了自己的思考、感悟。

感悟之一:校本教研应真正落实一切为学生的发展这个中心问题开展研究。

校本教研众所周知是以学校为基地,以学校内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学校管理和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研究目的,所开展的教学行动研究活动,是基于学校最根本的问题的研究。而我认为学校根本问题研究的出发点都应该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厦门江头小学对于学生的德育、智育、综合素质的培养可谓是下足了功夫。他们不论是科研课题的研究、还是校本课程的开发或校本教研的开展都紧紧地围绕怎样使学生有好的发展,制定细化了学生行为规范69条,为学生将来有高品质的生活能力而做准备。我想厦门江头小学开发校本课程,拓展研究空间,正是一切为学生的发展考虑,为学生的一切着想的。他们开发了法律进课堂校本课程,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快乐成长。

感悟之二:校本教研以教师的专业成长为生长点。

学习型教研 篇6

[关键词]学习型组织理论;幼儿园教研文化;园本教研制度

“学习型组织”(Learning Organization)这一概念最早源于美国哈佛大学佛睿思特教授《企业的新设计》一文中的思想,后经其学生美国学者彼德·圣吉(Peter M.Senge)总结提炼,在1990年出版的《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管理的艺术与实务》一书中正式提出了“组织修炼”和“学习型组织”的概念和方法。本文旨在探讨其理论对幼儿园教研文化重建的启示及其运用。

一、学习型组织理论概述

彼德·圣吉将学习型组织的含义描述为一个“不断创新、进步的组织,在其中。大家得以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以及不断一起学习如何共同学习”。他还把学习型组织概括为五项技术,即“五项修炼”,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项修炼:自我超越——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基础。自我超越就是个体不断学习理清并加深个人的真正愿望,客观地观察现实;学习如何扩展个人的能力,产生一种“创造性张力”,创造出自己想要的结果,塑造出一种组织环境,让所有的成员都全心全意致力于实现自我愿景。

第二项修炼:改善心智模型——学习型组织的关键。“心智模式”是影响我们如何了解这个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储存在人们大脑中的许多设想、信念或图像、印象。通俗地说就是人的心理素质和思维方式,它会对人的行为产生重大影响。学习如何检视和改善我们的心智模式,有助于改变我们内在的世界图像,以开放的心理去接纳别人的想法。逐步深化自己的认识。

第三项修炼:建立共同愿景——学习型组织的前提。“共同愿景”是指组织中人们共同愿望的景象,它是由个人愿景汇集而成。为了实现大家创造的未来,它要求组织的全体成员拥有一个共同向往的目标、价值观与使命感,建立共同愿景,把全体成员团结在一起,创造出众人一体的感觉。

第四项修炼:团队学习——学习型组织的特征。团体学习是发展团体成员整体搭配能力和提高实现共同目标能力的过程。即转换对话及集体思考的技巧,让群体发挥出超乎个人才华总和的知识和能力。团队学习的修炼需要运用深度会谈与讨论两种不同的沟通方式。每个成员通过自由交流,互相交换自己的想法,获得个人无法获得的见解。在集体思维碰撞的过程中深化认识。在现代组织中,学习的基本单位是团体而不是个人。

第五项修炼:系统思考——学习型组织的核心。系统思考是关注整体的一项修炼。要求人们运用系统的观点看待组织的发展。它引导人们由局部纵观整体,透过事物表面现象看事件背后的结构和行为变化的形态,以及从静态的分析到认识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进而寻找一种动态的平衡。

学习型组织的建立需要把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五项修炼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其中以第五项修炼——系统思考为发动机,是其他四项修炼的基础,也是整合其他各项修炼成一体的理论和实践,如此组织才能不断学习、创新。在竞争中变革发展。由此可见,学习型组织是一个具备不断调整与革新能力、创新能力的组织,它主要具备五个基本特征:一是组织成员具有共同的目标和理想;二是该组织是由多个创造性个体组成:三是强调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和全程学习;四是强调团队学习;五是重视自主管理。

二、学习型组织理论对幼儿园教研文化重建的启示

为了进一步推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在各幼儿园的深入实施,促进幼儿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2006年7月国家教育部正式启动“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研究,拟用五年时间建立和完善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全国有103个基地,700多所幼儿园参加。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教体局、赣州市章贡区教研室、吉安市教研室被列为国家级项目实验基地,共有18所实验幼儿园积极参加到项目建设中。该项目以促进幼儿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宗旨,以《纲要》实施过程中教师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通过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努力把幼儿园建设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型组织。当前每个幼儿园的教研理念、目标、内容与方式都在发生改变,也就意味着幼儿园的教研制度将要重建,教研文化正在发生变革,民主、平等、合作、创新的教研文化将是各园追求的文化价值取向。学习型组织理论可以为重建幼儿园教研文化提供指导性启示,为幼儿园现代教研文化的重建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一)追求科学的教研发展取向是构建民主、平等、合作、创新的教研文化的重要前提

教研发展取向是基于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当前幼教教研面临着许多挑战,教研的理念、目标、内容、方式都在不断发生转变。在2007年3月全国“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教研员研修会上,李季湄教授的报告指出“教研的理念应转向以教师专业素质发展为本,为幼儿园提供有效、优质的专业服务:教研活动目标要帮助教师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让读书成为习惯,让自觉学习成为习惯’;教研方式要向着生态化、生活化、常态化、真实多样化发展”。也正如李季湄教授所指出的:“思维的习惯、学习的习惯、批判精神等都是学习型社会非常重要的特征。”

每所幼儿园只有真正明白教研活动到底应该研什么。为什么研,怎么研,才有可能树立“教育实践一教育意义”的教研发展取向。为此。幼儿园的每位管理者都应重新审视以往的教研活动,并基于本园实际,自下而上,确定切合本园实际的、符合本园教师所需的教研内容和教研方式,注重教研制度建设。形成民主、平等、合作、创新的教研文化,实现本园教研工作的生态化、生活化与常态化。

(二)学习是构建民主、平等、合作、创新的教研文化的扎实根基

幼儿园要顺应幼儿教育改革的步伐而保持健康持续发展的态势,学习是关键的支撑,是幼儿园发展的造血机制。这种学习不仅是教师个体的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技能的提高,还应是幼儿园全员性的学习、全程性的学习,只有不断摄取外界新的教育动态和信息,调整发展理念和工作思路,在教研活动中将幼儿园每位教师的教育智慧、教学艺术、管理、思维方式等综合素质发挥至最大极限,才有利于教师专业化成长。才能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和教育教学水平,最终提高幼儿园办园质量,促进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突出学习的重要性,在幼儿园,一是要培养教师树立“工作即学习、生活即学习”的理念,养成教师读书、反思的习惯。一方面既要把工作的过

程看作是学习的过程,强调工作中的反思,将工作学习化:另一方面又要把学习看作与工作同等重要的事情,对其学习提出要求,进行规范、检查、考核,将学习工作化。二是要开展个体学习和团队学习、组织学习相结合的活动,坚持以信息反馈为基础的组织学习、以反思为基础的组织学习、以共享为基础的组织学习。三是要有良好的学习机制,为教师创造学习条件,确保教师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为教师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

(三)处理好个体与团体的关系是构建民主、平等、合作、创新的教研文化的关键

学习型组织理论的第一项修炼“自我超越”充分说明了个体在组织的创建和变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第三、四项修炼即建立共同愿景和团队学习又强调了团队的作用,正如彼德·圣吉指出的:“融合整体能得到大于各部分总和的效力”。为此在开展教研活动时,教师个体与教研组、课题组等团体的作用都不容忽视。教师个体有自己独特的认识水平和价值观念。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而教研组、课题组等团队也有通过教研活动想要达到的目标。每个独立的个体都在团队中发表着自己的见解。只有客观认识这两者的关系和作用,通过同侪互助观课、案例研讨、头脑风暴、参与式研讨等教研活动,使教师真正成为教研的主体。以一种主人翁的意识积极参与到团队的教研活动中去,才能真正发挥每个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激活每位教师的聪明才智和潜力:教师也才能平等地面对面交流、互动、对话,形成民主、平等、合作、创新的教研氛围,提高教研活动的有效性,促进教师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实现同伴互助。在“集体智慧”的推动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四)创新是构建民主、平等、合作、创新的教研文化的动力源泉

许多研究表明:支持教师学习的组织文化、促进教师积极地对日常工作进行反思的文化、提高学校知识管理的文化,有利于教育改革的实施,有利于民主、平等、合作、创新的教研文化的形成。这些文化形态鼓励教师标新立异和大胆进行尝试,促使组织文化从隔离型文化向合作型文化转化。它能使教师保持开放的心态,富有创新的精神,善于主动从同伴那里获得有用的知识和信息,也能够从自我的实践中不断成长。从而促进教师迅速适应变革,并积极参与,敢于创新、敢于挑战,而不是趋向专业的保守立场。

三、学习型组织理论在幼儿园教研文化重建实践中的运用

(一)形成幼儿园发展的共同愿景——将幼儿园建设成学习型组织是全园教职工的共识

共同愿景就是幼儿园每位教职工拥有共同的价值观,这是幼儿园园所文化的支柱,它能促进每位教职工朝着共同的目标奋发向上,能激发每位教职工工作的动力和热情,使许多不同个性、兴趣、爱好、态度、经历和知识背景的人走到一起,协同工作,并产生众人一体感、归属感、信任感和亲近感。幼儿园立足教学实践中的困惑和问题,积极开展园本教研活动,人人成为教研的主人。人人都有目标意识和责任意识,共同来研究和解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形成浓厚的学习和研究氛围,将十分有利于共同愿景的形成,有利于幼儿园共同价值观的形成和组织目标的实现。

(二)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实现自我超越

在幼儿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教师要从“传授知识”向“培养人才”转变,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即教师的职责不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应成为反思型、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应把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养成幼儿良好的习惯、帮助幼儿掌握学习的方法、挖掘幼儿的潜能、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实践表明,如果教师不重新学习,仍停留在原有的知识水平上,将无法适应未来的教育。幼儿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仅要学习知识和技能,还应学会思考。提高处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信心,富有创造性地工作;与此同时还应将学习融入到自己的一日生活当中。将学习贯穿于自己成长的每一个历程,形成学习即生活、生活即学习的意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地充实新知识,不断地创新和超越自我,才能应对瞬息万变的教育变革。为此幼儿园必须构建能够促进教师不断超越的发展培训机制,激发教师内在的自主发展意识和创新能力,让教师不断超越自己,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三)园长应成为重建幼儿园教研文化的先行者

当前许多幼儿园都在开展“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每个幼儿园园长都应是“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的第一责任人,园长负责、身体力行是开展园本教研活动成败的关键。园长应树立“科研兴园、科研促教”的理念,建立园本教研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成为重建教研文化的先行者,成为终身学习的楷模和表率,引导全体教职工成为终身学习者。园长不仅要为师生创造自我实现的环境。尊重个性,提倡多元化,鼓励自由选择,最大限度地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应为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创造条件,为教研活动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等全方位的支持,以一种积极的互动方式,与教师平等交流,倾听教师的心声,共同切磋问题。与教师共同成长,营造一种平等对话、相互信赖、相互支持和理解、民主开放的学习研究氛围。

(四)改善心智模式,形成民主、开放、平等的研究氛围

良好的团队氛围是学习型组织形成的基本前提。教师的成长需要良好环境的支持,仅仅靠某一个幼儿园的环境改善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不够的,这会限制教师的眼光、禁锢教师的头脑。各地要营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的区域大环境,“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正是以县(市)区为单位,要求由县(市)区教育局或教研室牵头,组织本区域幼儿园开展园本教研活动。打破园与园的界限,加强园际之间的交流,使幼儿园之间互通有无,共享师资、设备、信息等方面优质资源,共同交流分享成果,促进以区域为载体的民主、平等、合作、创新的研究氛围的实现。南昌市东湖区项目基地在区教研室幼教教研员的引领下,组织本区域公办、民办幼儿园共三十余所幼儿园以“联片互动。区域推进”的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逐步形成了浓郁的具有东湖特色的幼教教研文化,即是在此方面的有益尝试。

(五)探究知识管理,激发幼儿园创新动力

当代管理理论发展的大趋势是从刚性管理向以人为本的管理发展,知识管理便是新兴的一种人本管理理念和模式。它的核心内容是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它着重研究如何把每一个组织成员的个人智慧最大限度地加以开发、整合,形成组织的集体智慧,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它包括组织决策的民主参与、组织知识的分享与创造以及相应的制度保障,最终建立既富有组织成效。又让每个成员达到自我实现的管理文化。幼儿园应为教师营造民主、自主、宽松的研究氛围,积极开展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园本教研活动,鼓励教师之间资源共享,真诚交流,不断激发教师教研创新的动力。

(六)注重团队学习与交流,构建研究共同体

学习型教研组建设的两点体会 篇7

一、要确立学习型教研组的选题原则

在开展校本研修、建设学习型教研组的过程中,我们确立了小组科研、个人科研和学习选题的原则。

1. 自主性原则

教研组组长要发挥每一位教师的自主性,在课题的选择、计划的制订与实践等方面给教师自主权,如五年级组教师选择的是《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儿童的多角度思考习惯》,四年级组教师选择的是《让生活数学走近儿童》等。

2. 活动性原则

课题研究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带着问题去学习、思考,去锻炼、体验、研究。如阅读有关新的数学教学理论,记下日常教学中的尴尬场面,对照教学理论和课程标准进行课例分析,教研组针对教学环节进行集体反思、讨论、改进,建立教研组的教学资料档案袋,包括课件、照片、录像、教学观察报告、教学随笔等。

3. 创造性原则

在校本研修过程中,我们把每一位教师成功的教学故事,每一位教师合理的建议记下来。我们提出分层教学、分类指导、递进练习、多元评价的策略。这样做既调动学生做作业的兴趣,又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4. 鼓励性原则

在教研活动中,许多教师认为科研繁难,于是我们就鼓励大家先尝试小的课题,变问题为课题,带着目标进行课堂教学观察。在执教教师上完课后,教研组采取集体问答的反思模式;由听课观察者围绕研究主题向执教教师提出一两个问题,执教教师回答,形成教研组的整体意见交流模式。

5. 开放性原则

课题研究是一项带有思辨性的实践工作,它要求教师开阔眼界,多方面汲取营养。我校数学教研组参加了上海市六校数学联谊会,经常与名师、教研员切磋教艺。兄弟学校教师精彩的课堂、前沿的课题成果也给了我们许多启迪。

二、要优化学习型教研组的活动空间

为了使教研组的每一位教师都能提高教学质量和专业水平,在教育科研和学习中少走弯路,我们实施科研过程的优化策略。

1. 优化教育科研和学习活动目标

每学期开展单元说课,将这个活动作为重要的教研活动。即说单元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说教材的前后联系,说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措施,说本单元学生应掌握的解题规律、方法和技巧。

2. 优化教育科研和学习活动内容

我们成立“共享性教师发展计划”工作坊,开展整体性教研活动,让每个教师都能全面了解该班学生各学科的学习情况,关注全班学生的人格形成和发展。

3. 优化教育科研和学习活动方法

每位教师都能在学期初向教导处报送开课课题和时间,认真按照“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分头做课、共同评议→反思总结、内化吸收”的步骤进行,听课后认真评课,及时反馈。

4. 优化教育科研和学习活动形式

为了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我们探索了教研活动的新形式——沙龙式教研。在咖啡和音乐的背景下,或小组组合,或自由交谈,营造了一种良好、民主、愉悦、宽松的教研环境。

5. 优化教育科研和学习活动结果

学习型教研 篇8

数字化学习型科学教研团队建设是利用数字化教研平台进行区域科学教研模式的探索, 是新型科学教研结构和协作方式的创新, 是数字化学习型教研中心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数字化学习型科学教研团队建设模型

依托北京师范大学设计并提供的“数字化教研中心平台”, 借鉴北师大专家“基于校园网的互动学习型组织”的相关研究成果, 我们搭建了数字化学习型科学教研团队 (以下简称数字化团队) 建设的模型。

数字化团队建设由三个过程组成, 即研究的过程、学习的过程、数字化过程。

1. 研究是教师的需要

密云县地处北京远郊。由于人口不断向城镇迁移, 农村学校的规模逐渐变小, 数量逐渐减少, 很多学校的科学课由一位教师兼任。在规模较大的城镇学校, 每位教师也要兼1-2个年级的科学课。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 教师在教学中遇到了问题, 在学校内部很难有共同研究的机会和氛围, 只能单打独斗。即便是原县级中心组成员, 每学期仅有的4次活动, 也无法满足教师经常性的研究需要。

研究的过程恰恰是形成学习型团队的载体和抓手, 数字化团队的应运而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在充分考虑县域内科学教师现状的基础上, 团队首批成员吸纳了市县级骨干教师、县级中心组成员及具备本科学历的年轻教师。为方便交流和讨论, 根据团队教师所在学校类别 (城镇、平原、山区) 和实际任课情况, 我们将教师分为3-6共4个年级组 (圈子) 。每个年级组由6-7名优势互补的教师组成, 由市县级骨干分别担任各年级组的组长。每个组的成员结构比例大体一致, 保障了各组教师的总体水平相当。

针对团队共同的研究课题和总体规划, 组长负责起草本年级组的工作计划, 与组员协商每人要完成的基本研究任务。科学教研员在有关专家和领导的支持帮助下, 负责协调各组的具体研究过程。

结合项目需要和科学课自身特点, 我们基于探究学习的方式, 先后将团队研究的课题定为“提高小学科学概念教学的实效性研究”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策略研究”。

2. 学习是研究的必然

学习的过程是数字化学习型科学教研团队建设的核心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首先要根据研究问题确定学习的方案和制度, 包括学习的计划、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式、学习的机制等, 保证学习活动顺利开展。

项目启动初期, 我们安排了较多的团队学习活动。由北师大的专家就数字化团队如何基于“数字化平台”开展研究、学习和交流活动做系列培训, 为我们的团队能真正成为学习型团队提供理论支撑。与此同时, 北师大专家还深入课堂, 针对具体的课例做细致的引领性指导。

个人的学习主要包括针对研究问题, 教师自主阅读相关理论书籍、上网搜索相关资料、通过多种途径就具体教学中的问题寻求解决之道等。

“工作学习化, 学习工作化”是学习型团队的重要标志。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读书是学习, 使用也是学习, 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学习的过程作为形成学习型团队的过程性事件, 必然将贯穿于研究活动的始终。“在研究中学习, 在学习中提高”逐渐成为团队成员的共同追求。

3. 数字化是研究的轨迹

研究是教师的需要, 学习是研究的必然, 而数字化则是研究和学习的轨迹。利用平台将研究活动数字化的过程是区别于以往的团队研究的显著特点。数字化课题方案、数字化研究过程、数字化学习内容与教学过程、基于平台的学习与交流……

正是源于研究过程的数字化, 伴随着研究的推进, 数字化平台上动态生成的圈子资源越来越丰富。与众多的资源库不同的是, 圈子资源是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 每位团队成员在奉献智慧的同时也能分享同伴的智慧。圈子资源不仅仅是每节课的教学设计和相关课件, 更包括这些优质资源的生成过程。圈子讨论、圈子博客、团队成员的个人空间等不同板块从不同侧面记录着团队的发展历程。

研究的过程、学习的过程、数字化过程这三者是一个有机整体, 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其中每个过程都是结合团队成员的工作实际, 根据研究需求与学习需求, 将团队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团队工作与个人工作相结合, 实现学习与工作共振, 达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目的。

二、数字化学习型科学教研团队的教研模式

数字化学习型科学教研团队的基本理念是:在教师课堂教学实践的基础上, 以数字化平台为载体, 以集体教研、协作备课、教研员参与为抓手, 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教师区域内跨校的交流、分享、反思和传承等活动, 有效促进密云科学教师群体素质的提升和个人的自我超越, 为提升全县小学科学教学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团队成员基于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 交流教育教学经验、思想, 分享教育教学资源, 反思教育教学得失, 传承教学资源和团队文化。这既是研究的过程, 也是不断学习、不断发展的过程。现仅以“动物怎样繁殖后代”一课的课例研究为例, 简介上述模式的运作过程。

2011年春天, 正值北京市开展课堂教学评优活动。这次活动的研究主题刚好为“提高小学科学概念教学实效性”, 研究范围定在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结合市级活动具体要求, 我们重新规划了数字化团队研究的基本思路:充分利用“数字化教研平台”, 力争团队教师全员参与, 打破年级界限, 共同经历研究的全过程, 确保整个研究过程的数字化。

1. 实践

教师已有教学实践经验是具体课例研究工作的基础, 经一系列研讨活动生成的优化教学设计是否真的优质也需教学实践的检验。

在“动物怎样繁殖后代”一课的起始阶段, 团队成员纷纷将自己以往上课积累的相关资源上传到数字化平台该课下的“相关媒体素材”文件夹, 作为共同研究的起点。

核心备课组教师充分借鉴团队成员提供的已有经验, 形成初步的教学设计, 上传到“初始教学方案”文件夹下供团队成员讨论。

2. 交流

针对本课的初始教学方案, 团队教师结合有关概念形成的理论及课程标准等方面的学习, 就该方案的目标设计、材料准备、实验设计、教学环节设计、评价设计、是否可操作等多方面、多角度进行研讨和交流。

由于团队成员分属不同学校, 且距离较远, 除唯一的一次现场交流外, 其余都借助数字化平台的“圈子讨论”板块进行。由于团队内教师各有所长, 交流的过程实际上成为教师间思想碰撞和交锋的过程, 更是互相学习提高的过程。

结合大家的意见, 核心备课组教师先后将教学方案改写达10次之多。先后有多人通过实际教学 (实践) 检验方案的可行性, 并提供反馈意见供团队成员继续讨论。

通过反复多次的实践——交流 (线上异步) 过程, 由专人形成比较公认的教学方案, 上传至“优化教学方案”文件夹供大家分享。

3. 分享

对于“优化教学方案”文件夹中的资源 (P P T、教学设计方案、前测数据等) , 每位教师都可以在个人空间的课程板块进行再设计。主要是结合本校和本班学生的实际, 对优化方案做个性化处理, 并实际应用于教学 (实践) 。

4. 反思

每位参与试讲的教师上课后, 都要在圈子博客内撰写反思, 与同伴交流实践后的得与失, 使研讨活动得以深入进行。

直接借鉴优化教学方案上课的教师则要将自己个性化部分的得与失与大家共享。

最终承担评优课任务的教师则从课题研究的角度对本课的研究构成做更深入的反思, 其撰写的《在前概念和科学概念间铺路搭桥——以“动物怎样繁殖后代”为例》一文在《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2年第3期发表。

对于每位教师来说, 自己和同伴的反思既可以迁移到其他课的教学, 也可以以后再上本课 (实践) 时作为进一步改进的依据。

5. 传承

在实践、分享、交流、反思等几个环节, 都能在数字化平台上的相关板块留下印迹。数字化资源的有序保存、系统呈现和不断生成的过程, 真实地记录了一节课从雏形到不断趋于完善的过程, 也记录了教师个人和团队不断超越和创新的过程。

对于后来者而言, 通过数字化而传承下来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将有助于他们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避免在教学实践中再走弯路, 从而加快专业发展的步伐。

针对“动物怎样繁殖后代”一课的研究, 我们只组织过一次较多人参加的现场常规活动, 其余大量活动都依托于数字化平台和县教委视频广播系统进行, 教师足不出户 (校) , 即可全程经历选课, 初步教学方案的确定, 试讲, 试讲时发现问题的解决, 实际上课后的再反思、再实践等不断打磨的过程。这在没有进行数字化团队建设之前是无法想象的。

三、数字化学习型科学教研团队建设成效

数字化团队项目自启动以来, 历经全面开花式的资源建设、重点课的打造、常规教研与数字化教研的整合、一节课的持续深化研究等不同发展阶段, 其主要成效可概括为以下两方面。

1. 数字化学习型科学教研团队为教师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

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培养和锻炼骨干教师无疑是教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规教研的工作, 对骨干教师的培养一般是“面对面+电话+邮件”的方式, 总体效率相对较低。借助于数字化平台, 在扁平化的管理机制下, 每位教师都有了充分的话语权, 都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

2. 数字化学习型科学教研团队创设了团结和谐的研究氛围

学习型教研 篇9

关键词:学习型,教研组,专业成长

一、什么是学习型教研组

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著名学者佛瑞斯忒就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概念,在他的著作《公司企业架构的一种新形式》中就系统提出学习型组织的理念。结合我国学者帅良余的研究,我们认为学习型教研组是学习型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帮助教师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发挥教师群体的智慧,从而集体研究课程标准和课程目标,并进一步分析学情,更好地制订教学计划。在备课过程中不断体现个体的价值,从而整体上提高学科的教研能力,并能够稳步促进各年龄段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学习型教研组对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正面作用

首先,通过构建学习型教研组可以建立起组内教师共同的发展愿景。学习型教研组在功能上能够组织很多组内的教研活动,如备课、听课,这种集体的抱团式研究性活动能够使成员在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工作的快乐,提高教师工作的质量。同时,教师的个体价值其实是与教研组的共同价值分不开的。合作氛围浓厚,有着共同愿景的教研组实际上是提高教师个体专业素养和改善教师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交流平台。在同一个平台下,教师比较容易形成共同的愿景,那么这个团队就可以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强大的竞争力、动力。组织中的各成员在组织活动中就不是被动的。只有教研组各成员的主动性体现出来,教研组才能成为教师的精神寄托和教师的依赖。这样,教研组就起到应有的作用,教师就会从工作中感受到快乐和幸福。

其次,通过构建学习型教研组可以促进教师的多样性发展。当今是一个知识更新的社会,尤其是小学校园,则是发展多样化创造能力的基地。而教师在完成自身专业教研工作的同时又担负着为社会输送人才的责任,这种双重的工作任务决定了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同时也体现了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多样性。教师在学习型备课组中可以向同事有针对性地学习各方面的知识,促进自身多样化发展。

三、学习型教研组建设的具体措施

1. 合理的教研组设置以及学习型教研组的功能定位

万事开头难。学习教研组建设的重中之重就是合理设置和定位。教研组的主要功能还体现在教学内容的统一以及教学质量的监控上。每学期初,根据学科特点及教学要求,制订详细、具体、可行的学科教学计划,并以提高素质、教育质量为目标,努力创建学习型教研组,并在整体上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科研能力和综合素养。学习型教研组也能够改变以往驾轻就熟的教学方式,给学生的学习提供更有效的帮助;能够克服目前教研组功能不断改变、备课环节一体化、备课流程预想化、备课管理失控等弊端。同时,这种备课方式坚持人的可持续发展,从客观的教学实际出发,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对教学全过程进行跟踪,让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合作交流。

2. 建立相关规章制度行政推动

为了防止部分组员出现偷懒等不良行为,相关部门一定要建立一些相对严格的制度。首先,制定考勤制度来约束教研组成员。高质量备课是在时间充足的基础上实现的,因此用考勤制度来约束教师集中时间进行备课活动,遇到某些特殊情况还要提前请假。另外,在集中备课时间内,对教师的一些行为还进行了限制,比如在规定时间内不准闲聊、不准看小说杂志、不准玩游戏等。一般教研组集体讨论的时间应当不低于每周一次。这些要求从表面上看对教师苛刻了一点,但这是提高备课质量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便于达到备课目标。再次,建立较完善的激励机制去鼓励教学组成员。在这方面,学校和教学组相关负责人员可以定期对组员进行相关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和教师的年度考评挂钩。这样双管齐下的方法,是促进学习型教研组建立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措施。

3. 建立有效的共享机制

共享机制目前在很多学校的教研组建设中都在做,但建立什么样的共享机制才能称之为有效则很值得推敲。有效的共享机制,首先要构建共享信息的平台,教研组活动、校内BBS、教师的个人博客建设等都是这些共享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及时性也是共享机制建立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些好的点子,从脑中闪过,或者某位老师在课堂中闪过的一些想法、思路如果得到及时共享交流的话,不仅能够促进个人成长,还可以通过共享、交流对一些问题的思考更加深入、更加合理,体现教师团体的创造性。

因此,作为管理人员,不仅要具有创新精神,还要在教师群体中形成较好的影响,为其他教师树立榜样,和其他教师共同成长,共同进步。所以建立有效的共享机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参考文献

学习型教研 篇10

一、在课堂教学中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促进学生学习兴趣

1.从知识课堂向生命课堂转变

在课堂教学中选择适合的时机, 或创设情境、或呈现知识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如《滕王阁序》这篇文字不多的古文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 在于他的文字历久弥新, 字字情, 句句意, 章章华彩, 回肠荡气。这类诗词是最适合学生诵读的。在教学设计中, 采用多媒体方式以诵读促理解, 以理解促诵读, 高质量的诵读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比任何枯燥空洞的分析解说要好得多。让学生阅读后有感而发。首先让学生欣赏用Flash软件制作的课文朗读, 内容显示大量能表现出滕王阁特点的古画、油画、摄影等图文, 然后结合孙道临的朗诵, 配以《荷塘月色》的古乐和动态文字, 意境全出, 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外界刺激, 使他们迸发出学习的动机。最后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开始咀嚼文字, 鉴赏诗歌, 根据多媒体设备提供的字词含义、文章翻译、思路解析等材料进行自主学习。

2.从情感上熏陶

可以引导学生体验, 帮助感悟诗中意境。如学习《兰亭集序》的时候, 首先请同学们通过网络欣赏一幅书法作品: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我们不仅欣赏他的书法, 更重要的是一起学习他的文章, 一同走进王羲之的诗意境界。再配以古典、幽雅的古筝曲, 屏幕上展示“流觞曲水”的Flash视频:此时此地, 风景秀丽, 山辉川媚, 作者仰观俯察, 景情宜人, 于是感万物盎然, 宇宙博大, 欢愉之情, 溢于言表。同学们随着动画似乎时光倒流, 回到兰亭集会上, 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儒雅的风度和诗意的人生, 体会作者“信可乐也”的人生极致。让学生沉浸其中, 调动感觉器官, 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接受文学陶冶, 品味中国语言的艺术魅力。

二、通过校园网, 将文本阅读与网络阅读相结合

应用校园网, 广泛积累写作的材料, 扩展阅读面,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网络是一个庞大并开放的系统, 它有着可供学生开发享用的极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同学们也可以把学习生活中的点滴做成素材上传校园网。如军训、班会、开学典礼、运动会和艺术节等值得纪念的时刻录像等上传到校园网, 在写作需要的时候, 可以随意查阅、下载、引用, 并且快捷方便, 在作文选材上任意选用自己写作所需材料, 打破了时空界限。储备丰富的信息资源, 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空间, 还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方便, 解决了“无米之炊”的困难。 以往, 为了汲取写作营养, 教师鼓励学生多订阅各种作文方面的报纸、杂志。与网络相比, 报纸、杂志仅是一条条小溪, 网络才是汪洋大海。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从网络中获取写作素材。老师将好的写作素材上传校园网, 指导学生通过校园网络去查询阅读所需图书、文章, 扩大阅读面。网络是信息的海洋, 可以给学生的写作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需要的许多信息资源,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扩大阅读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想象力,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三、在传统教学活动的基础上依托信息技术更新观念, 改革方法

学习型教研 篇11

为切实搞好学校教学研讨活动,引导教师主动参加听课评课,自觉进行教学研究,学校应不断完善教研管理制度,促进教师之间通过听课、评课等多种方式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身教学业务水平和专业素质。

一、建立健全教学研讨制度,教育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听评课活动

学校应成立学科教研组、备课组等教学研讨小组,各小组定期、不定期地开展公开课、示范课、教学研究课等研讨活动,每周至少开展一次,每周每学科至少开展一次听评课活动,教导处提前通知教师调好课按时参加。听课教师必须认真做好听课记录、写出听课心得等。听课结束后,学校要组织人员检查,凡是听课无记录,无心得体会的,视为没参加听课。鼓励教师自发参与随堂听课学习活动,其听课后的感想或意见可私下同上课教师单独交流,但听课笔记本中必须有记录备查。教导处统一安排的听评课活动,听课的教师必须按时参加评议,评议时,要认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力求做到公平、公正、客观,充分指出其优点和可探讨之处。学校教导处对每次教研活动的开展情况,教师的听、评课情况进行详细记载,并纳入教师年度考核体系。学校校长和行政班子成员要,带头参加听课、评课,认真做好听课记录,认真参加评议,在教师中起好榜样和示范作用。因为学校领导只有通过和教师一起上课,一起听课,一起评课,才能带动教师更好地通过集体备课、集体探究,深入开展公开课、示范课、研究课、课题研究等教学研究工作,促使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走向健康发展的快车道。学校要建立健全教师集体备课、讲课、听课、评课等一系列教学研讨活动制度,引领教师变传统的单一、个体备课为集体备课,变各自为阵为集体攻坚,避免各自为战,盲目探究的现象,促进他们将个人经验凝聚成集体智慧,将实践经验转化为理论成果,实现专业成长。

二、合理安排教师日常事务,让教师有时间和精力参加听评课活动

教师由于受地域和工作条件的限制,他们绝大多数时间都被封闭在校园内,定格在教室、办公室、宿舍这三点一线之间,做教师很累,尤其是做班主任。平时,课内、课外,学生的思想、学习、身体,甚至是衣食住行等,他们都得关心,他们甚至比家长更关心学生的一切。因此,学校应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师的日常事务,让他们能从许多不必要的繁杂事务中解脱出来,从而有时间,有精力去参加听课和评课等教学研讨活动。首先,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师岗位和教学课程,特别是骨干教师的课程,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教导处安排教师课程时间表时,要尽力将同年级同学科教师上课的时间错开。如某年级某天上午第一节课是语文课,那同年级其他班这一节就尽量不安排语文学科,这样,当某教师上语文公开课时,同年级其他语文教师用不着换课就能去参加听课了。第二,大力开展集体备课、网络备课等活动,发挥集体的智慧,尽量减少教师因独自钻研教材、撰写备课教案等所耽误的时间。第三,以向课堂要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为目标,减少教师批改作业的数量和时间,鼓励教师多采用重点评讲、学生互改、单独辅导等方式,改变教师单一地在学生作业本上画钩叉的那种既浪费时间、又没什么效果的批改方法。第四,减少不必要的会议、学习和流于形式的其他工作,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师的工作和休息时间。

三、大力开展教学竞赛活动,不断提高教师参与听评课活动的积极性

学校各年级组或教师备课组应经常开展上课、听课、评课等教学研讨比赛活动,并把它作为评先选优的条件,每次活动后,要根据其质量评定等级,给予奖励,以激励教师多上公开课,多听示范课,认真评议所听课程。要积极鼓励教师把自己听课、评课的心得体会修改整理后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投稿,不断提高他们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为避免教师在网上下载或抄袭他人的文章作为自己的听课笔记或心得交差,我们可以把他们交上来的文章和网络上的文章进行对比,或把几个相似的文章张贴出来,进行对比曝光,制定必要的惩戒措施,纳入年度考核或综合素质评估,以此激发教师的听评课兴趣,规范他们的听评课行为,促进他们自觉参与听课,认真写好听课笔记,按时参与评课活动,畅谈听课心得体会。

作为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一挑水,甚至更多。学校应推行开放课堂制度,一是面对全体教师的成长共同体的开放(相关的教师、领导以及研究者都能畅通地进入真实的课堂),二是授课教师的自我开放(教师的心态在课堂中放开,深入课堂,有意识地琢磨课堂教学)。鼓励教师开放自己的课堂,打开教室的大门,欢迎同行们观摩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把自己的课拿出来在阳光底下晾晒,和同事相互切磋,互相探讨;鼓励教师充分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推开别人的教室门,走进同事的课堂,学习他们好的教育教学方法,帮助自己提升专业素质。学校通过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各种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等教学研讨活动,促使他们活到老,学到老;教到老,学到老。

希望老师们能从闲暇时的无聊中警醒过来,自觉、有效地开展听课、评课等学习研讨活动,做到我的时间我做主,我的听课学习我做主,有效利用别人“喝咖啡”的工夫开展听课学习、评课讨论和教学反思等活动,不断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实现专业成长。

学习型教研 篇12

1.忽视教研主体的层次性差异

教师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专业成长需求会各有不同。 但自上而下,采用行政手段推行的教研活动,往往没有考虑到教师参与的层次性差异,通常是组织全体教师围绕一个宽泛而笼统的主题开展研究,这就势必造成教师主体性难以发挥。 如围绕校园特色课程建设的教研活动,有部分教师就会认为:“ 特色课程的建设应该是领导和骨干考虑的事,我们照做就好,让我们做课程规划实在是超出了我们的能力范围……”,又如围绕观察记录表的设计,老师们认为这应该是由教研组长设计,作为一线教师,只需要按部就班操作即可。

2.忽视教研主体的个体差异

每个教师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各个班级的不同特性、教师个人的经验水平使每一位教师所面对的问题都是那么富有个性化,这也就形成了个人成长需求各有差异,忽视教师个体差异进行的教研如同是“ 大锅饭”,难以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 如围绕幼儿律动教学开展的体验式教研,这方面有特长的老师兴致盎然, 不擅长的老师却是无精打采,甚至哈欠连天; 又如关于提高备课实效的教研活动,有的教师对主题式备课感兴趣,有的教师对备课的重点难点处理把握不准, 还有的对目标的制定感觉困难……大一统的教研活动难以顾及教师个性化的成长需求,教师的积极性也就难以发挥。

教研的价值不在于研究成果的前沿性, 而是以平和的心态看待教师的成长过程, 给教师自我诊断和自我调整的时间。 以上现象既没有发挥教研现场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 也不利于教师个体和群体的专业发展, 缺乏主体参与性和积极性的教研活动就只能似蜻蜒点水未及实质, 陷入一种形式化的走过场。

二、走向教师现场学习力提升的教研方式

1.查摆问题,教研恳谈寻方向

“ 我要快乐“” 我要友情”“ 我要健康”“ 我要……”“ 你是否后悔自己刚才争取的东西太少? ”、“ 有没有除了比上面所说的这些更值得追寻的东西呢?”教研工作恳谈会在《 价值拍卖》 的游戏中拉开了序幕,老师们在游戏的分享中体悟到了个人成长与发展需要主动把握机会,在恳谈中围绕“ 教研活动中教师的角色是什么?现行教研存在问题是什么?您对教研活动的希望及建议? 您是如何看待成长与研究的关系的? ”提出了一些建议,如“: 希望幼儿园能够根据老师的教龄差异开展主题式教研, 让不同层次教师分别开展适宜的主题教研,分阶段解决问题,提高专业素质。 ”;“ 单一主题的教研活动内容过于集中,没有什么选择而言,最好能够有多种教研主题,就像是兴趣小组一样, 让教师根据自身特点出发涉及两到三个组为适宜。 ”;“ 教研要能够围绕一个问题深究下去,这样才有可能走出‘ 萝卜炒萝卜还是萝卜’的低效重复……”等等。组织全体教师共同开展的教研恳谈会,其民主化、全员性不仅体现了对教师的充分尊重与信任,还对教师主体性的彰显意义重大,在一个个问题交流中, 呈现的是教师对自我成长和教研实效的热切期待。 于是, 创造自下而上的自主教研氛围,让教师成为教研的主体,开展个体需要的研究与实践成了我们变革的方向。

2.聚合需求,组建教研组

为科学规划,实施好教师专业成长规划,幼儿园组织教师开展“ 教师专业成长研训需求调研”,从“ 您的教研期待、您想参加的教研方向、您最需要解决或最有兴趣研究的1~2 项问题或内容、您希望得到的协助”引导教师遵循“ 从幼儿中来,到幼儿中去;从教学中来,到教学中去”的原则,把事业发展需要和自我成长需要结合起来, 思考提交感兴趣的自主研究问题,教科室在对每位教师填写的“ 专业成长研训需求”信息分析与汇总的基础上,重点综合教师成长目标、最需要解决或最有兴趣研究的问题等信息,将教师所呈现的一个个问题提炼、 聚合为若干个研究方向,将有着“ 共同需求和愿望”的同伴以“ 手拉手”的方式组成了小教研团队,希望彼此“ 志趣相同”的教师能以“ 问题” 为线索构建一个自主研究的合作平台。 如将“ 如何使歌曲新授环节不那么枯燥、单调? ”“ 如何体现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主体性?“” 如何调动幼儿音乐技能( 吐字、音准、节奏、速度、力度、表现力) 的学习兴趣“” 怎样引导幼儿用丰富的肢体动作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聚合为“ 音乐教学游戏化的有效策略研究”,等等。 聚合问题的过程自然而然地将有着“ 共同需求和愿望”的教师以“ 手拉手”的方式组成了一个个教研组, 组建过程既把握了教师需求,也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帮助教师认识自己,找准合作伙伴,共同实现人生价值。

3.信任扶持,发挥教研组长的作用

教研活动能否有效进行, 组长对教研内容的策划与引领是关键。我们邀请园内有较高专业能力、愿意带动大家一起成长的骨干教师担任组长,并以“ 适度放权“” 适时扶持” 激励教研组长组织开展教研活动。 一是适度放权,授予教研组长自主决策权,在保证总目标不变的前提下, 根据实际情况自主灵活调度,包括教研目标的确立、教研计划的制定、教研活动的形式和资源调配、一定范围内的经费开支、教研组成员的组织管理;二是适时扶持,运用《 教研活动互助表》《 教研活动互动反馈表》 帮助组长把握研究主题,厘清概念、理论,推广教研成果,不断优化教研过程设计与组织; 同时对教研组长的设计组织予以关怀,给予合理建议,帮助解决棘手困难,联系推荐专家资源等等,以扶持各个组开展各具特色的研究。

4.行动研究,实践课题式教研

并非任何问题都可以构成研究课题, 小组成员在“ 问题背后的故事” 阐述中寻求彼此同质的兴趣点,并在研讨中论证某个( 或这类)“ 关键问题”确有值得深人研究的必要性时,这个( 类) 问题方能转化为研究的“ 课题”。如:家园沟通研究组在形成课题前的第一次收集问题时,组内教师提供的问题事件有:家长要求给孩子换床位或家长挑床位怎么办? 家访时,家长表现得很冷淡怎么办?孩子在幼儿园与同伴发生纠纷,家长不问原因,一味指责老师怎么办? 家长指责幼儿园教的东西太少怎么办? 家长的教育理念与幼儿园不合,家长对孩子认识不客观怎么办?对于某些家长提出的过分要求,该如何拒绝?家长不理解我们的工作该怎么办? 等等,共十余个问题事件。经过组员的讨论和筛选, 从家长工作的角度将课题确立为“ 家长沟通有效策略的研究”,具体围绕家访时、发生事件时、家长有特殊要求时、幼儿来园或离园时等几个必须和家长进行直接交流的共性的有代表性的问题事件开展行动研究。

我们积极倡导行动研究、案例积累、实践反思,引导教师运用多方面的经验和知识, 从实际需要和可能性出发分析问题, 从不同的实践层面努力探究解决问题的路径, 从而使行动研究能够深入解决问题,总结规律,具有推广价值。 虽然各教研组的内容主题都不相同,但其研究路径都高度统一在“ 解决问题“” 改进实践”这两点目标上。各组教师共同论证某个问题, 提炼本组研究课题, 合力完善课题行动方案,运用多方面的经验和知识,从实际需要和可能性出发分析问题, 从不同的实践层面努力探究解决问题的路径,寻找和确定解决该问题的“ 思路和方法”,用自己的语言“ 发表”自己的研究体验,根据在实施中遇到的新问题、出现的新现象及时调整、校正、纠偏方案, 在同伴间的分享和互助中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并改进实践, 从而使行动研究能够深入解决问题,总结规律,具有推广价值。

5.提供展示成果的机会,放大教师的成功体验

幼儿园通过每月一次的“ 智慧树论坛”,搭建成果的展示与交流平台,倡导教师用自己熟悉的语言、用事实本身来呈现研究成果, 通过生动的案例和个性化的语言来叙述自己的实践, 让教师在展示中充分体验到自主研究的成就感。如:音乐教学研究组以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课例为载体,就《 音乐教育活动中师幼有效互动策略的研究》 这一课题进行的成果展示既有课题实施情况的介绍, 也有生动活泼的课例观摩,还有专家和老师的互动对话、点评指导,提供了多角度的交流形式, 让每位与会者都感受到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正如中央教科所驻下城专家组XXX博士所说:“ 教研组以有效课堂为重点,研究真实而又富有生命力的, 两个生动的课例真实呈现了主题背景下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从‘ 创设学习情境、联系社会生活、丰富教学方法、营造民主氛围、实施评价激励’ 五个方面努力实现角色转变和幼儿学习方式转变的思路,传递了幼托园务实的研究态度。 ”展示让老师收获了“ 一篮”来自专家的“ 智慧果”,对促进教师的研究热情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 智慧树论坛”中,教研成果展示的形式不受限制,它可以用一节课来呈现,也可以是一组课( 数节课) 的积累;它可以是幼儿作品的展现,也可以是一种经验总结的推广, 评价的导向更多的是围绕相关难题进行群策群力,讨论解决,以此方式促使教师保持专业发展的信心和热情, 不断把研究当作自己的工作行为和思维方式, 从而营造一种发展性的研究环境。

三、提升教师现场学习力的思考

1.彰显学习主体性增强学习动机

心理研究表明: 感兴趣的职业能发挥个人才能的80%~90%,否则就只能发挥20%~30%,而且容易感到疲劳和厌倦,甚至出现职业冷漠直到职业枯竭。教师作为成人,其元认知的发展较为成熟,有较强的意志和自我调控的能力,学习目标更为明确,具备了策略性学习的条件, 现场学习效果的优劣关键就在于教师能否成为学习的主人。 当研究源于教师内在需要而非外在强加,当教师成为学习的“ 投资者”和获益者, 当每个人的学习和研究都能够在团队中得到尽情展现、 充分交流, 现场学习力自然会得以提升。

2.以研究带动深化教研现场学习

受传统教研模式的影响, 教师解决问题的知识建构, 或是停留在个体日常经验和习惯方法的浅层次交流,或是理所当然地将问题上交,寄希望于“ 上报教科室研究”或“ 听专家报告”,长此以往停留在“ 接受者”“ 倾听者”角色的学习,其发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 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 使天天上课不至于成为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 那你就应该引导每一位老师走上从事教育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要使教师真正成为实践反思的主体、行动跟进的主体、自我发展的主体,就需要在教研中引导教师将工作与研究、教研与科研融为一体,在教研现场以“ 当事者”的身份,与现场各要素进行积极的对话和反思、批判和重构,形成课题式教研文化,不断提高现场学习力,从而收获专业成长的幸福感。

参考文献

[1]金美福.教师自主发展论[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3.

[2]叶澜,白益民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李政涛.现场学习力——教师最重要的学习能力[J].人民教育,2012,21.

[4]顾泠沅.校本研修应成为教师的内在需求[J].教育发展研究,2007,(4B).

[5]张丰.校本研修的活动策划与制度建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上一篇:实训车削下一篇:市政桥梁预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