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组学习材料(共8篇)
教研组学习材料 篇1
构建学习型、研究型教研组
——高年级语文教研组
我们教研组由24位语文教师组成,每位教师都勤恳耕耘,默默奉献,组长:李秀明,组员:冯文鹏、柳絮、吴学东、贺桥等。在校领导的带领下,我们认真履行教师职责,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扎实开展课堂教学,有效进行教学研究,在实践中形成了鲜明的教学教研风格,使我们的教研组成了一个学习的集体,合作的集体,研究的集体。
一、师德与师风建设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了加强教研组教师的师德修养,我们定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相关文件,学习教育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写下了自己的感悟,在工作中力求身体力行。教研组24位教师身上都具备了人民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在工作中都能勇挑重担,不计回报。热爱、尊重学生的个体智能差异和兴趣差异,培优补困,真正体现了当今教育的精神和教育工作者的品格。
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具备终生学习能力的人,要想培养出这样的人首先要成为这样的教师。我们教研组是一个学习型的教研组,不光是师德学习,我们学思想、学理论、学标准、学方法,认真学习了各种教育教学文件;走进各级名师课堂,观看专家的讲座,拜读他们的专著,领悟他们先进的教学理念。老师们边读边思考,认真学习,还撰写了学习笔记。每人每学期的业务笔记都在一万字以上。在切磋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把个人的收获汇成集体的成果,从集体的智慧中提升个人的境界。就这样,我们的教研组成了我们学习的阵地、研究的阵地。和谐的气氛使我们由衷地感受到了工作的快乐、奉献的快乐、团结协作的快乐。
二、加强团体成员互动交流,在团队合作中学习。
全体成员的合作学习具有令人吃惊的能量,集体可以比个人更有洞察力,团体的智商远远大于个人的智商。在我们教研组,只要有谁上公开课,相关的学科组的成员就会腾出时间,一起备课、听试讲、研讨,大家都会毫无保留地说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有时会发生激烈的争论,但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拿出一节最好的课来。这样精雕细琢出来的课,是全组智慧的结晶。在教研活动中,每个成员彼此视为学习合作伙伴,共同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深层次的交流,在工作上、学习上、生活上互相帮助、互相促进、互动互补,每个成员在其间都可以得到充分发展。即便是家常课——从对教材的研读,到教学的思路,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到作业的设计,到课后情况的交流,到作业的批改等等各个环节都能及时交流,形成共识,这就是我们教研组的集体备课。
在我们组内,贺桥是今年新参加工作的老师,为了使她尽快的成长起来,教研组的老师们经常抽出时间来听她的课,真心的指出不足,并提出恰当的修改意见,本年级的刘西芝老师还主动与她结成师生对子,在各方面进行辅导,贺桥老师也虚心学习,在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教研活动中,各任课老师之间的合作学习也是最经常的方式,老师们经常就一些学科教学的问题进行讨论,也经常就某些学生的教育方式方法等进行切磋,或者就班级教育的一些方法、途径等进行商量、讨论,这些工作自然而然的就成了相互学习的机会。
三、主动参与课题研究,在智慧碰撞中学习。
我们教研组的老师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组织的与课题有关的各项活动,比如沙龙、论坛等活动。在课题的课堂实践活动中,我们年级的老师也是敢于尝试,敢于交流,敢于学习。区级课题《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有效使用》、《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以获得区级结题,市级课题《高效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这一课题正在研究之中。
四、积极推进课堂改革,在教学反思中学习
我们教研组的老师一方面用发展性教学的思想来指导自己的课堂,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一方面积极反思,总结成败经验,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大家总是广泛学习各种资料,语文组还借了两套教参,一套在学校研读,一套在家中研读。这样的学习成就了许多老师的精彩,多位教师获得了区级以上的奖励。2009年李秀明老师的《兰兰过桥》荣获第二届全国课堂教学设计国家级二等奖;获天津市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市级二等奖;《浅谈多媒体的应用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获区级一等奖;在“全国教师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中获得三等奖。谢荣婷老师撰写的论文《用寄语铺设学生成功之路》一文获市级二等奖,《先学后教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获国家级三等奖,获天津市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市级二等奖;冯文鹏做区级展示课《普罗米修斯》;在第二届天津市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中获三等奖。2010年李秀明被评为校级骨干教师;论文《优化阅读教学关键环节初探》获区级三等奖;多媒体软件《识字三》获区级一等奖;谢荣婷获天津市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市级一等奖,获国家因特尔未来教育学科教师培训证书;井孝强的课件《鲸》获区级一等奖;冯文鹏在天津市第三届小学语文教师基本功竞赛中获二等奖;在武清区首届青年教师优质汇报课评比中获二等奖;做区级展示课《翠鸟》;吴学东做校级研究课《“红领巾”真好》,第三届教师基本功大赛获市级一等奖,论文《语文教育,要关注学生整体发展》获市级三等奖;柳絮做校级研究课《圆明园的毁灭》《冬阳童年骆驼队》,小区观摩课《民间游戏》,课件《夸夸我的同学》《她是我的朋友》获区级二、三等奖,论文《万丈高楼平地起-关于三年级写作训练的研究》获国家级二等奖。2011年李秀明《秋天的雨》获武清区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秀课评比二等奖;课件《富饶的西沙群岛》获区级三等奖;做区级研究课《一面五星红旗》;
《浅谈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获市级三等奖;《浅谈学生有效提问能力的培养》获市级三等奖;在2011年“大田杯”百万中小学生“好书伴我成长”读书系列活动中,荣获优秀辅导教师将;井孝强课例《为海鸥取名,展开想象-〈老人与海〉教学案例》获区级一等奖;课《金色的草地》获区级二等奖;冯文鹏制作的课件《翠鸟》获武清区第十五届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三等奖;《猫》获武清区第四届scienceword优秀教案设计三等奖;在第十三届“语文报杯”全国小学生作文大奖赛中获优秀指导奖;吴学东做校级研究课《画风》《四季》,区级研究课《雪地里的小画家》,论文《浅谈微格教学》获区级三等奖;柳絮做校级研究课《鲸》,区级展示课《尊严》,论文《谈如何攻克小学生初级写作难题》获国家级三等奖。2012年李秀明做了校级展示课《中彩那天》,区及展示课《生命生命》;论文《注重作文修改 培养修改能力》获得市级三等奖。10月份我在八小做了区级新课程《口语交际-习作》的课标辅导;吴学东做区级研究课《春天来了》,课题《小学语文教学媒体有效使用的研究》区级结题;柳絮做校级研究课《比尾巴》,教学设计《他是我的朋友》获区级二等奖,录像课《生命生命》获区级青年教师优质汇报课一等奖,论文《班主任,学生课外阅读的领路人》获区级一等奖。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语文教研组将在这浩瀚的教海中乘风破浪,勇于开拓,在课程改革的礁石上激起一朵朵美丽的浪花!建立共同远景、参与团队学习、突破心智模式、实现自我超越,为教育教学工作锦上添花!
构建学习型、研究型教研组
杨村第六小学
语文教研组
组长:李秀明
教研组学习材料 篇2
营造浓厚学习氛围, 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学习”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生活的通行证, 也是参与社会竞争和自我发展、自我超越的必需能力。作为一个新的学习群体, 教研组认真学习了学习型组织建设的相关知识, 开展“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什么”“怎样提升课堂教学执行力”等内容的讨论, 引发教师的危机意识, 激发了教师的学习兴趣。
为进一步提高学习的实效性, 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不断进步,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探索科学的学习方式, 形成“发展要转轨、观念要转变、业务要转型、作风要转变”的跨越式发展的共同愿景, 教研组要求每一位教师每天在行动上做到“八个一点”, 即学习一点、设计一点、研究一点、记录一点、体会一点、总结一点、改变一点、提高一点。
此外, 教研组还建立团队学习机制, 强调团队共同学习, 引导相互学习, 致力于改善思维的品质。老师们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 个人的思维活动就成了教师之间的思维活动, 使每个教师的学习效果相互强化, 达到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目的。
目前, 学校教师把学习当作是一种乐趣, 当作自己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 形成在学习的状态下研究, 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的全新学习方式, 逐渐树立工作即学习、学习即工作的理念。
构建和谐教研团队, 提高教师业务能力
学校教育“以学为主”, 创造学习型教研组, 首要任务就是要学习知识、学习做人、学习生活、学习创造, 四个“学习”齐头并进, 追求良好的立体效应。教师是任务的执行者, 在校本教研中提高教师的学习能力, 提高每一位教师的业务水平, 是实现学生、教师和学校共同发展的重要环节。
⒈以师德培训为前提, 强化学习责任意识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塑造新时期教师形象, 形成良好教风的需要。近年来教研组结合各级要求, 认真组织教师学习了“十七大”精神、“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行风师德建设的有关文件以及相关法律法规、观看英模教师先进事迹报告专题片等。这些活动增强了教师遵守职业道德、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无私奉献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师们不计时间, 不计报酬, 刻苦钻研教学业务, 无怨无悔地扑在教育工作上, 关心学生生活, 爱护学生身心健康, 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 与后进生建立长期帮教责任制, 开展“献爱心”活动, 耐心辅导学困生等。
2.构建合作交流机制, 教学研讨和谐互动
学习型教研组建设, 有效沟通是基础。只有在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中, 团队成员才能有效沟通。在学习型教研组建设中, 我校注重营造内部团结并形成合力的团队氛围, 挖掘培养具有和谐理念的团队精神。
重视团队同事关系间的和谐, 是营造教研组团结氛围的前提, 是正常开展教研活动的有力保证。我们的教研组活动并不局限于进行专门的会议探讨与严肃的学习研究, 而是在平常教学之余的同事之间的问题咨询、课程对话、教学探究等活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日常教研组中的研究与讨论活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参与, 自觉或不自觉的质疑都是在生活常态下的良性互动。这种互动使原先属于个人的信息得到交流, 实现了资源共享, 为教师改善今后的教学行为提供了基础与帮助。
3.关注个体学习, 实现群体共同提高
教研组不仅是学科教研的平台, 也是有效开展同伴互助的学习型组织。为此教研组落实教研活动主讲及中心发言人制度, 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教研活动的主体。教研组统一规划, 注重教研活动专题性、系列性。
教研组着重构建了从教学理论到课堂教学实践再到提升课程执行力的校本课题研究系列专题。从多视角讨论学科教学的本质问题, 开展理论学习、讨论、实践课、研究课、评课等教研活动, 同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 提高实践能力, 提升了教师的实践智慧,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此外, 教研组还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 通过开展“青蓝工程”活动, 既带动了青年教师的成长, 也促进了骨干教师自身的进步, 营造了教师间相互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
4.以自我反思为突破, 提高教师的创造力
自我反思是教师个体以自己的教学行为为思考对象, 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自我审视和分析的过程。自我反思是校本教研的基础和前提, 同时也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在校本教研中, 教师不仅要成为教学的主体, 而且要成为教学研究的主体, 把自己的教学行为作为研究的对象, 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通过反思, 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 改善教学行为, 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与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 使自己真正成长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人, 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和针对性, 促进团队的发展。
学校引导教师以课例为载体, 边实践边反思, 再实践再反思, 并注重问题的研究和行为的改进, 实行行为跟进的全过程反思, 并在反思的有效性上下工夫。一是教案反思。教师每月上交一篇最能体现自己教学风格的特色教案, 在教研活动中进行交流, 选择有特色的教案反思, 让教师在思考中成长。二是对话反思。学校要求教师不仅做书面反思, 还形成了对话反思的习惯。教师上完一节课, 很自然地会对自己的课进行回顾与思考, 会产生与人交流的愿望。课后教师间的对话满足了老师这种自然需求, 让老师们有话可说。对话反思可以说是一种最真实、自然的教研状态, 教师带着反思进入新的教学实践的时候会不断改进教学, 提高实效。
5.深化课题实验, 培养教育科研能力
教育科研是教育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课程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必须要有先进科学的教育理论作指导。在校本研修工作中, 课题研讨是最直接有效的提升教科研水平的方法和途径。基于这一认识, 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积极申报课题, 做到人人参与、人人研究。
与此同时, 教研组积极倡导以课例为载体的教育教学研究, 通过多种形式的集体备课、课例研究、案例分析、问题讨论解答等活动, 激发教师开展教科研课题研究。课题组要求实验教师开展行动研究, 做好教学札记, 详细、系统地记录自己的实验、观察和思考, 收集数据, 积累实例, 整理个案, 总结方法, 提高科研水平。
6.搭建学习平台, 构建专家引领机制
为拓展教师视野, 使教师在校本培训和课程改革中少走弯路, 尽快实现专业成长, 教研组积极选派优秀教师参加各种培训, 聆听专家报告, 同专家面对面交流, 组织好受训教师再培训工作。让每一位教师都能消化吸收, 教师丰富了知识, 强化了理解。同时, 教研组还结合学校工作安排, 认真学习市、区教育局等相关专家来校进行专业指导, 有效地发挥了专家引领的作用, 使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迅速提升, 提高了教师教学实践的有效性。此外, 教研组还创造条件, 选派教师参加校际教研, 增进交流。
依托网络教研, 点燃教师参与热情
网络教研是利用网络优势对常规教研的包容和放大, 是基于网络的常规教研。网络教研能促使校本教研活动更富有生机与活力, 能极大提高校本教研活动的实效。学校结合先进的设备优势, 积极利用网络资源, 引导教师开展网络教研。
1.丰富了教研形式
教研组根据实际情况, 组织教师参加网络研究, 能够灵活地采用更多形式进行合作互助, 使校本教研的道路更加宽广。有时我们将网上的课录制下来, 发送到学校的网络平台, 组织全体教师观看, 互动评课, 提建设性意见;有时我们组织同一年级的教师参加活动后上研究课, 再结合网上活动进行反思, 取长补短;有时我们参加网上教研活动后, 再组织教师进行论坛交流等等。
2.创新了教研组学习方式
教研组利用校园网络, 在教师办公系统中开设教研主题帖, 积极拓展专题研究, 不定期组织教师提出问题, 引发大家对某一个教育专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 再由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总结归纳, 提升认识。
教研组还积极引导教师参与各大教育论坛的教学研讨, 倡导教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万名友, 集思广益, 丰富信息, 提升自己的素养;组织教师在市教研网等网站开设教研博客, 书写工作日志, 帮助教师摆脱仅凭个人狭隘的经验学习和工作的状态, 由独学无友的学习状态, 进入了自主开放、能够利用先进技术进行高效率学习的状态。这不仅强化了教师教研意识, 而且激发了他们学习的自觉能动性, 促进了反思能力的提高和反思习惯的形成。此外, 为方便信息传递, 教研组还开设QQ群, 扩大了信息交流的时空。
学习型教研组的构建 篇3
关键词:学习型;教研组;互动氛围
教研组是学校实施教学管理、开展教学活动的基层组织,是发挥教师集体力量、开展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组织形式。加强学习型教研组建设,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具有不可低估的功能和价值。
一、加强制度建设,构建学习型教研组活动机制
教研制度是教研常规化、制度化的保障,没有制度的保障和监督就不会有教研组常态的教学研究,更不会有教师追求成长的自发学习。因此,我们在教研组层面上相继建立了一系列适宜学习、鼓励学习和促进学习的制度和规范,从而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学习型教研组的形成机制。如,《教研组长工作职责》《教研组活动制度》《备课组活动制度》《集体备课制度》等。这一系列制度的建立为学习型教研组的建设保驾护航,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了提高教研组建设的针对性,学校要求教導处和政教处的领导做到“三深入”:深入一个年级组、深入一个教研组、深入一个学科指导教育科研活动。
另外,每学期都有不同形式的达标课、研究课,每次研究都建立听课、说课、评课制度,这样不仅打破了学科本位的观念,教师还可以跨学科听课,听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课,以拓展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体验,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二、搭建专业成长阶梯,优化学习型教研组队伍
1.引导教师制定发展计划
教研组建设要有规划,教师的发展同样也需要有规划。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根据教研组建设的要求制定个人发展计划,设计自我发展的方向,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学校管理者要尊重教师自我发展规划,鼓励并帮助教师通过不断学习探索来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水平。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加大奖励幅度,激励教师走向教育的成功。
2.开展师徒结对帮教活动
实践是教师成长、发展的最基本途径。学校搭建实践的舞台,开展师徒结对带教活动,通过引领—实践—反思三个环节指导青年教师备课、上课;关心青年教师和新教师的成长。“手指不是月亮。”即通过我的手指,你可以看到月亮;但你最终看到的不是手指而是月亮。师徒结对活动,要求师傅都能做合格的、有特色的指向月亮的手指;徒弟能沿着师傅引导的途径最终到达梦寐以求的月亮——我们每个人的教育理想。
3.推进教学反思改进落实
教研组《教学反思改进计划》的落实,是帮助教师教学进步的一个很好的做法。通过叙事、思考、实践、提升达到新的教育境界,使教师成为“实践+反思=教育”的成功者。
4.创建教师教研QQ群
为了更有效地利用网络进行交流,为了弥补学校教研的众多不足,教研组创建了“教研群”。网络教研是一个学习、交流、提高的良好平台,任何教师都可参与进来,大家以共鸣的方式相互促进与提高,一起构建和谐的网络环境。利用教师博客群进行网络教研,突破了教师之间只能小范围、短时间互动的局限,使教研全员参与、大范围经常性交流变成了现实。
三、营造教研互动氛围,形成学习型教研组团队
1.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
教研组通过开展丰富的教研活动,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
2.鼓励跨学科、跨年级开展校本研究
多门学科间不但有知识上的内在联系,在教学过程中也有许多共性的、触类旁通的地方。跳出学科看教学,更容易拓宽教师的视野,从而看到一些共性的问题,由此引起自己已有知识结构的同化与顺应,产生新的比较与反思。在教研组开展的听评课活动和有关的知识理论学习活动中,应鼓励教师跨学科、跨年级听课、评课,促进不同学科和不同年级教师之间的交流从而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3.营造书香校园,提高教师素质
书籍是人类的朋友,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以“营造书香校园”为主题,倡导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和业务水平,努力营造书香校园。争做学习教师,提升教师素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4.请进来走出去,促教师专业化发展
“请进来”就是请有关教学专家来校指导教学,搭建教师与专家交流互动的桥梁。“走出去”就是教师走出自己的学校,吸收新的信息,开阔眼界,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对每一位教师来说,这都是一次学习提高的机会。
参考文献:
先进教研组材料 篇4
——江东实验幼儿园 搞好教研工作是幼儿园生存与发展的支持、保证,作为浙江省示范性幼儿园、宁波市五星级幼儿园,更应该起好示范带头作用。为此,我们坚持“向教研要质量”、“教研兴园”的指导思想,几年来,重学习、促行为,强化指导,注重实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领导高度重视教研工作
(一)身体力行促实效
园长夏笑琴老师在二十几年的教育生涯中,无论是在教育第一线还是作为一名管理者,都非常热爱教育科研事业,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搞教育科研上,积极带领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并将“办园目标与科研目标有机结合,教育科研与办园特色有机结合”,努力实施教科研兴园。
平时抓紧时间大量阅读教育理论,认真参加各类业务培训,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对于幼儿园组织的“教科研、师训一体化”教研活动不仅每次参加,还常常亲自主持。夏园长在管理层中推行“零距离接触”的3+2工作制,即每周有1个半天以听课、指导、检查等形式深入教育第一线,每学年听课都在80节左右。
(二)职责明确促实效
我园首先从组织机构入手,成立了园长、教科室、教研组,由园长直接领导保教主任具体负责。幼儿园还成立了集团范围内的领域组、大年级组,分园范围内的分园教研组、小年级组,幼儿园的教研工作通过下设的教研小组层层落实,每个教研组分工明确,研究重点突出,各个教研组长向上一级教研组负责。这样的组织网络既有横向联系又有纵向交流,园内教研活动活而不散扎实有序。
二、教研制度完善
(一)管理和奖励制度完善
实践证明合理、有效的制度能将理论转化实践,能扎实日常工作,切实提高教育工作质量。为此,我园力图通过建立有效、合理的制度,发挥制度化的转化效应来保障园本教研的效益。我园不仅在管理层中推行“零距离接触”的3+2工作制,而且制定了教科、教研、师训工作制度和教科研工作管理网络。幼儿园总部搬到日月星城园后,幼儿园专门创设了雅致清新的教师资料室,为落实理论业务学习制度创设了优质条件。要求教师每学期撰写一至两篇主题突出联系自我的读书心得,在定期组织的读书心得交流会上交流。为创新教研活动的形式与内容,着力解决教师发展中、教学中的问题,总结提炼教学经验,凸显教师认识与实践能力的提高,建立了教研活动制度。
为了激发教师科研的积极性,我们出台了科研成果奖励制度、教研活动积分制度、教学质量免检制度等一系列教研激励机制。教研活动不仅计入继续教育学时,而且视参与情况为考核依据之一,把参加省市区园教学论文、教学案例、课堂教学评比的成绩与奖励、表彰挂钩。教师可以用教研积分兑换相应的培训经费。教学免检的教师可以获得一年的教学免检和500元培训基金,使她们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研究中去。
(二)教学培训、研究规划完备
1、合理安排教研活动时间,正常开展教研活动。
集团化办园后针对各类会议占时多、安排满,而年级组、领域组缺少足够研讨时间的现状,合理安排全园教研活动时间,建立大教研组每月2次;各园教研组每月1次;年级组、领域组每月1次的活动制度。实行教研活动预先申报制度保证各级各类教研组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开展研讨,教研记录详细完整,从而提升研讨实效。
2、实幼支持各分园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依据各自教育专长及发展特点,积极探索具有园本特色的课程体系,使各园发展既具统一性又具个性化。其中孔雀分园的园本课程《幼儿劳作特色研究》成为2002年省级立项科研课题;日月星城园的《幼儿园探索性主题活动的研究》成为2004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镇安分园的《创建幼儿成长档案,改革幼儿发展评价的研究》成为2004年省级立项科研课题,2004年5月在市教科所组织的省级课题中期检查中受到与会领导的充分肯定。
3、建立专业引领制度。
幼儿园与南师大学前教育系张俊教授建立了联系网,从2003年9月开始定期选送处于主动发展期的骨干教师赴南师大接受教授指导,向学者型、科研型方向努力。目前,已有3名教师参加了南师大的学习,她们在南师大旁听、做讲师的助手、到幼儿园参加教研活动及参与各学系的理论沙龙等等,培训效果非常突出。本学期我们邀请到张俊教授来园亲自指导教师及家长,通过参与我们的教研活动,对话交流、学术报告,引领教师成长,提升家长水平。
(三)教研组能正常开展教研活动。
我们定期开会,研究、讨论、指导、总结、强化过程管理,注重资料积累,有详细的活动记录。
三、工作成效显著
(一)积极撰写教学后记、反思、案例、经验总结和教学论文。
2002年9月以来在区级交流的有4篇,获奖的有12篇;市级交流的有4篇,获奖的有4篇;全国级交流的有7篇,获奖的有4篇;各级各类交流获奖论文共计35篇。
撰写有《赤豆发芽》、《一次生成性绘画活动的案例实录》等5篇教学案例在全国、市级获奖、交流。
(二)多人获得各级各类荣誉称号。
教师中有5人获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称号;1名市教坛新秀、3名区教坛新秀;4名教师获区基本功比武全能奖;6名教师被评为A级课;7人次获市“王宽诚育才奖”、区优秀教育工作者、区优秀教师称号。
(三)积极承办各级教研活动
2002年12月承办区期中观摩活动; 2003年11月向全区展示《纲要》试点成果; 2004年3月承办区艺术(音乐)中心教研组活动; 2004年5月孔雀分园向全区展示劳作特色活动; 2004年5月开设江东区体弱儿矫治现场会;
2004年10月26日承办区健康中心教研组活动;10月27日接待幼师培训中心第十二期园长培训班观摩。
(四)积极开设各级各类公开课和研究课。
2002年9月至今共向江东区开设研讨活动16节。
(五)积极承担教研系统课题或教科系列教学类课题。
实幼支持各分园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依据各自教育专长及发展特点,积极探索具有园本特色的课程体系,使各园发展既具统一性又具个性化。其中孔雀分园的园本课程《幼儿劳作特色研究》成为2002年省级立项科研课题;日月星城园的《幼儿园探索性主题活动的研究》成为2004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镇安分园的《创建幼儿成长档案,改革幼儿发展评价的研究》成为2004年省级立项科研课题,2004年5月在市教科所组织的省级课题中期检查中受到与会领导的充分肯定。2000年7月,幼儿园成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尝试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的实验基地,课题《运用尝试教学法,开发幼儿认知潜能》成为该课题的子课题,2004年上半年又被评为“尝试教学”研究示范园。
(六)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成效显著。
1、积极开展探索性主题活动研究
探索性主题活动注重的是儿童学习的过程,促进的是儿童多方面能力的发展,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方式,符合当今教育改革的要求,是一种崭新的课程。我园自2002年开始已在这方面进行了点上研究,逐渐在面上推广、研讨。
首先,改革园课程设置,融平衡于结构。我们认为探索性主题活动、分课教学都不是完美的教育模式,辨证地加以吸收才是明智之举。我园将目标性课程、探索性主题活动及特色教育融合一体,努力探索出一个具有实幼本土化特点的课程模式。在这一课程模式下,教师们积极利用宁波特有的文化、地理资源以及幼儿园自身所拥有的条件,探索出适合幼儿园的探索性主题活动样式与指导策略,成为幼儿探索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
其次,改革周课时安排,还主动于师生。以往固定、准时的周活动安排不利于主题活动的生成与发展,于是我们在每月前两周确保区目标性课程的完成,而把后两周的课时交由教师自由设置,设置的原则为动静交替、领域平衡。幼儿和教师充分自主的选择有价值、可研究的探索活动,因而各园、各年级、各班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主题探索活动,活动效果也不断提升。
再次、改革日计划内容,留反思于过程。随着主题活动的不断发展以往备课的弊端日渐明显,我们就要求教师将主题来源与主导目标、预成网络、活动的记录与反思、生成网络、活动小结写进备课本,将活动后的反思作为进一步生发主题的重要依据,通过反思了解幼儿,通过反思诊视行为,通过反思改进教育。在主题活动日计划的撰写中,不但活动过程得到体现而且教师的行为有了切实的转变。
2、深化劳作研究,提升课程的实用价值。
劳作课程在我园实施多年,我们视深化、优化课程,提高其生命力为关键。在三方面花大力气开展工作:(1)在生活化方面做文章,使内容、形式紧密结合幼儿生活,进一步凸显劳作课程的生活化。(2)探究劳作课程的综合性特色,使其逐渐具有各领域的发展价值。(3)融劳作于五大领域活动中,使特色课程化有形为无形,有效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七)按《纲要》要求,严格执行教学计划,教学质量佳。
自从《纲要》颁布以来,我园组织教师开展了全面、深入的学习活动。首先,举行了“学《纲要》、树新风、促教改”的解读《纲要》活动。教师们纷纷以读书笔记、案例剖析、活动实录、解读随想等形式交流了学习体会,从思想上深化了对《纲要》的认识。其次,我们着力将思想落实到行为上,真正使教师的行为与思想并行。2002年9月至今幼儿全面发展合格率为93%
四、在教学、研究、师训工作中的特色和成效
(一)全面开展区域活动环境设置评比。
区域活动一直是我园课程的有机组成,为了做好此项工作,我们首先从环境创设上下功夫,2004年3月组织了全园性的评比活动。第二,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加强了研讨,丰富了教师们的相关理论知识。第三,在期中开展了专门检查研讨,既给了大家一个交流、展示机会,又提供了一个总结、反思的素材。第四,根据检查情况,组织了二节有关《区域活动指导策略》的微格研究活动。这种层层递进,全体参与,共同研讨的方式有效地提高了教师们组织区域活动的水平。
(二)园领导注重对青年教师教育科研工作的指导。
幼儿园组织了《科研课题方案撰写研讨会》、《园级课题论证会》等活动,王园长主讲了《怎样撰写科研论文》等理论讲座,并加强对园内科研课题的管理,在认真把好申报关、实施关、论文关的同时,加大科研工作奖励力度,使青年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大大提高,教师科研参与热情高,年年达100%,先后有多名教师论文在省级、市级获奖。近二年来,我园共有35篇论文在区级、市级、省级、全国交流获奖。
(三)为教师搭建成长的平台,培养人。
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是管理的高层次需求,青年教师都有成就自己的愿望,王园长能充分挖掘各具潜能的教职工,扬长避短,让其人事相宜,人岗相适。如对有潜力的业务尖子潜心去培养,为她成长提供多种机会;对工作踏实、业务平凡的教师也非常关注,安才录用,让她有用武之地;实行年级组长、领域组长、班主任轮流制,新老组合结对帮助制,大型活动、任务承办制等策略,让更多的教职工有用武之地,让每个人都感受到自身的价值。
针对我园青年教师多的特点,我们提出了“因人而异、分层逐步提高”培养策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以人为本,培训更有针对性。我们将全体教师分为新教师、成长型教师、普通教师、骨干教师、高级教师五个层面,并分别对这些教师施以不同形式的系统性培训。如新教师以教学基本功培训为主,通过园长一日跟班听课指导、新教师跟班学习周活动、新老教师班级管理经验对话、班级科研方案论证会等形式全程提高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使她们能尽快站稳讲台,成长型教师我们坚持围绕一个中心:“辅导—展示—辅导—再展示”的做法,以每月定期的青年教师特长课,教育理论沙龙为绿色平台,切实提高成长型教师的教学能力,使她们能站好讲台。骨干教师我们以高层次辅导为原则,定期送到南师大跟教授学习,全方位提高理论水平、教育科研和课堂教学能力,向学者型、科研型方向努力。对高级教师以“六个一”工程为重点,逼高级教师自我加压,圆满履行职责,加快专业成长。
2、公私结合,培训更加灵活、主动。我们认为有效的教师应是自主、能动的,需要教师自身的自觉。因此,我们出台了公私并存形式的培训策略:幼儿园根据工作需要选派部分教师外出学习,培训,经费全包,同时为鼓励学习的积极性,幼儿园出台了《教研活动,师训活动积分方案》,教师平时在教研、师训活动中有上佳表现可积分,分数可兑为外出学习经费,作为自费外出学习的备用金,经费不够可以贷款,在一年内用积分还清。此项活动试行后,教师的内在积极性大大激发,业务水平大大提高。
语文优秀教研组教研组汇报材料 篇5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很荣幸能代表八一小学语文教研组,在这与各位老师交流教研组工作经验。自2012学年以来,我校语文教研活动始终以课堂教学为立足点,把握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程性质及其特征,结合小学生学习的特点,按照学区教研工作和学校制定的教研工作要求,努力寻求有效途径,打造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几年来,在上级领导的关怀下,我校语文教研组得到了不断的成长和发展。现将我校教研组推行情况作以汇报:
一、以课堂为阵地,确保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是学校的命脉,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让每一节课都有效是教学的主旋律。为了实现轻负担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承诺,我们语文组在开学初就要求每一位语文老师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认真研读教师教学用书,研究教材,要严格备好每一堂课,备出适合自己班级的课,备课中要安排好每堂课的练习时间,可以是口头表达的,更重要的是课堂上要留有书面作业的时间。为了提高老师课堂的有效性,我们语文组规定,每节语文课不许拖堂,语文课堂作业不得挤占其他课时间完成,教研组成员之间要经常商讨备课情况,及时探讨上课后情况,安排好每一单元的检测练习,并要做好每次检测的量化分析。课堂有效了,学生的知识掌握更牢固,老师腾出时间钻研教材的时间也就多了。
二、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教师教科研水平。教研活动是我们成长的舞台,努力提高教科研水平是我们的目标。每学期的教研组活动,我们每个人均会积极参与,共同学习。
为了有效开展教研活动,每学期初,组织教研组成员一起讨论分析情况,制定切实可行、便于落实的教研组工作计划。每学期的教研活动形式,我们都尽量做到形式的多样,研讨的有效。我们的活动形式除了听评课、理论学习外,还有观看名师录像课并当场评课、教学质量分析、课题研等。教研活动时间定于每周四晚上。每次教研组活动,由主持老师根据学期初制定的教研主题,自选内容,提前一两天分发相关的材料,组长要求所有成员做好参与发言准备。在每次活动中,大家都能各抒己见,发表意
见,有所感悟。如每次的课堂研讨课活动时。由教研组长作好通知、安排等工作,使参与教研活动的人数最多,保证本组教师全部参加。课后教研组长主持组织评课、说课。因为都是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而且相互了解相通,在评课中,都能直言不讳的进行评价与指正,所以在每次教研活动后,在教师中都能引起广泛讨论,在讨论中碰撞出了无数教学灵感的火花。这不仅是对上课教师的一种帮助,对全体教师也是一次又一次的提高教学水平的学习。应该说每次的教研活动的效果都是比较好的。我们的教研活动是一个教师互相学习、互相展示的舞台;更是一个教师积累教科研素材的资料案例库。
在每次校验活动中,我们十分重视资料的收集。每次教研活动,组长负责做好活动纪录,收齐好材料,如课堂研讨课详案执教反思主评评课稿、专题讨论资料、质量分析材料等,并在期末时对所有的材料进行整理汇编,交与教务处存档。
三、狠抓常规教学,规范教学常规管理
(1)坚持每月进行一次教案、作业批改、学困生辅导等方面教学常规的全面检查。每月教研组都要根据相关要求进行认真的检查、记载和反馈。对检查中发现的个别存在的问题,教研组长及时、当面的与成员进行交流、探讨,以求教学常规的更规范。
(2)坚持抓好听课,我们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听课达到15节以上,并要有详细的评课。我们要求教研组成员平时都能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理论、业务学习,并认真做好学习笔记,学期末要上交以检查存档。
(3)坚持写好教学反思。要求教师每单元教学反思数量不少于三篇,要写出本堂课的亮点、不足、改进措施。几年来,每位教师都能坚持写教学反思,通过写教学反思,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情况,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
四、优化课堂教学,构建基本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程极力倡导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教研组在新课标指引下,通过多渠道学习、研究,摸索出了一套适合本校教学的方法:从课堂的导入、课堂提问,到课堂评价、课堂作业的布置等,都力争收到很好的效果,学生学习效率得到了提高。
五、大力开展课外阅读,丰富语文综合活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规定义务教育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背诵古今优秀诗文240篇以上。为了有效地落实新课程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平时要求学生认真读书,做好积累,写好心得体会。为引导阅读和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学校规定每班每周星期五开设1节阅读课,教研组和教务处开展了丰富的读书实践活动,中高年级的读书竞赛、读书摘记交流、读书手抄报评比等活动。
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的课堂教学中,我也发现了不少的问题,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个人工作中 的几点困惑与反思。
一、琅琅的读书声在我们的课堂中逐渐流失
新课标明确提出了阅读教学的重要理念:“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手段,阅读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地熏陶,促进学生对语言的感受、积累、内化。”
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课堂教学出现了可喜的新景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尊严还给学生,把激情还给学生,把自主还给学生的同时,却忘了把琅琅书声还给学生。在我们学校,课堂流程中从导入语的设计直到课堂结束,都可以交给学生完成,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体,语文课堂多的是学生的讲评和分析,多的是练习和笔记;教学法代替了老师的提问,情境的创设淡然无存。老师要将教学设计中问题分配下去,学生要急于在有效的时间内学懂课文,完成老师的任务,展示讲解时也只是针对学案上的问题,缺失了读书声的语文课堂就如同是一潭死水,而学生就在这潭死水中昏昏欲睡,一片片美文就这样变成了催眠曲。偶尔几处课堂有了读书声,却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为什么读书声在课堂中逐渐流失了呢,究其原因,有这样几个:
1、朗读成为公开课的必要环节,流于形式。很多时候诵读只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还没有诵读完,教师就急匆匆的叫停,匆忙地进行下一个教学环节。还有很多时候,教师只是布置学生诵读,到底每一遍诵读有什么目的,有时候连老师自己都不清楚。目的性的缺乏,导致学生诵读起来索然无味或无所适从。
2、诵读的范围、方式选择不当 并不是任何课文都可以诵读,一篇文章并不是任何地方都适合诵读,也并不是诵读的花样越多越好。课堂教学中,什么样的文章适合诵读,应该读什么地方,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诵读方式,这些问题不能太随意,都应该经过认真的考虑。
3、诵读中缺少点拨指导 由于生活阅历、知识水准、艺术涵养和想象力的不同,学生对同一文本的品评往往会大相径庭。对于千奇百怪的诵读,教师不能不置可否,也不能仅仅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读,而应该引导学生充分领会写作背景,揣摩具体语境中主人公的情感,关键是让学生明白为什么那样读。
文本支离破碎,语文课失去了语文味。
尽管我们一直在强调不要应试,可是考试压力在我们的每个老师的头上还是非常重的。只要和内容相关的习题老师都会提到,我听很多班的学生讲解时,总有这样的话“做这个题要怎样答这个题时得注意什么”能选入教材中的都是美文,而我们学生的讲解却将美文肢解的支离破碎。用学案的过程中忽视了文本,跟着学案的思路走,情感教学就成为一句空话。成功教学法的问题过多是老师的质疑,不是学生的情感体验,限制了师生的思维,成了机械的做题,所以语文课堂失去了语文味。
我也发现了不少的问题,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个人对“成功教学法” 的几点困惑与反思。
一、琅琅的读书声在我们的课堂中逐渐流失。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学语文课本和文学课本,几个项目里面有一个项目就是好好地读。读得好,就可以深切地传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是理解了它的思想感情;读得好就可以受到很好的语言教育,因为课本里的语言是近乎规范的。”新课标也明确提出了阅读教学的重要理念:“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手段,阅读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地熏陶,促进学生对语言的感受、积累、内化。” 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课堂教学出现了可喜的新景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尊严还给学生,把激情还给学生,把自主还给学生的同时,却忘了把琅琅书声还给学生。在我们学校,课堂流程中从导入语的设计直到课堂结束,都可以交给学生完成,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体,语文课堂多的是学生的讲评和分析,多的是练习和笔记;成功教学法代替了老师的提问,情境的创设淡然无存。老师要将教学设计中问题分配下去,学生要急于在有效的时间内学懂课文,完成老师的任务,展示讲解时也只是针对学案上的问题,缺失了读书声的语文课堂就如同是一潭死水,而学生就在这潭死水中昏昏欲睡,一片片美文就这样变成了催眠曲。偶尔几处课堂有了读书声,却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例如在教学《绿》这篇文章时,突破第三段的学习重点,探究作者是怎样写绿的,我的教学设计上有这样一个问题: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三段,结合有关词句,探究作者是怎样描写绿的。第三段内容较长,探究如何写绿的角度较多,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要讲解完如何写,势必会放松朗读,让朗读流于形式。
为什么读书声在课堂中逐渐流失了呢,究其原因,有这样几个:
1、朗读成为公开课的必要环节,流于形式。很多时候诵读只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还没有诵读完,教师就急匆匆的叫停,匆忙地进行下一个教学环节。还有很多时候,教师只是布置学生诵读,到底每一遍诵读有什么目的,有时候连老师自己都不清楚。目的性的缺乏,导致学生诵读起来索然无味或无所适从。
2、诵读的范围、方式选择不当 并不是任何课文都可以诵读,一篇文章并不是任何地方都适合诵读,也并不是诵读的花样越多越好。课堂教学中,什么样的文章适
合诵读,应该读什么地方,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诵读方式,这些问题不能太随意,都应该经过认真的考虑。
3、诵读中缺少点拨指导 由于生活阅历、知识水准、艺术涵养和想象力的不同,学生对同一文本的品评往往会大相径庭。对于千奇百怪的诵读,教师不能不置可否,也不能仅仅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读,而应该引导学生充分领会写作背景,揣摩具体语境中主人公的情感,关键是让学生明白为什么那样读。
我所分管的工作能有序进行、顺利开展,得到同志们的认可与肯定,这与上级领导的指导分不开,与全体班子成员的关心、支持分不开,与全组小学语文教师的辛勤耕耘分不开。在此,真诚地感谢大家。今后我将一如既往地在同志们的帮助与支持下勤于学习、努力工作,以人为本,实事求是,走群众路线,努力将我们的小学语文教研工作更上一层楼。、缺少情境的创设,使语文课堂缺少语文美。
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那么,语文教学的艺术性就更加突出。语文课堂特别需要感情的投入,需要氛围的渲染,需要情境的体验,需要心灵的沟通,以便创造出一种高雅的艺术境界,这对于课堂教学的成败和效果的大小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有经验的教师很重视营造教学气氛,创设语文情境,上课伊始就以种种奇妙的艺术魅力牢牢地吸引住学生,这堂课也就成功了一半。
可是我们的课堂中正好缺少的就是情境的创设,成功教学法包含了课堂流程中的各个环节,我们指导学生如何设计导入语,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小组交流、展示,指导学生如何做好评价,指导学生在展示时如何做好过渡语的衔接,于是我们的课堂变得热闹起来,课堂上各抒己见,探讨的是如何答题,答案是什么等等。一节语文公开课,任何听课的人都能感觉到学生动了起来,老师只是在有问题时引导点拨,如果学生的的分析到位,不出问题,那么老师一节课堂的话只是分配一下学习任务而已。课件出示的问题学案上都有,学生各组讲解各组所分配的题,课堂被小组割裂成许多版块,学生的学习也没有一定的梯度性。那么我们的课堂中如何成功的创设情境呢?我认为以下几点可以借鉴:
1、导语的设计。这是语文教学常用的方法之一。可简可繁,简的三两句话即可,繁的成百上千言不多,它可以是不同教学内容的过渡衔接,也可是入情入理的诱导引发,视教学内容而定。
2、材料的引述。材料大致有三种:一是背景材料。二是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情况介绍;三是有关作家作品及文学文化知识,尤其是初次涉及的。材料引述的目的在于疏通障碍,把学生带到当时当地的那种特定的环境气氛中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何种材料的引述都应当不落俗套,富于变化,引人入胜,从而真正达到情境创设的目的,若
方法生硬,程式呆板,令人生厌,就会事与愿违。
3、问题的设置。上课时根据课文特点和教学目的要求,精心设计一些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然后在教学过程中使这些问题逐渐明晰起来,从而起到一定的教学目的。这种方法由于教学目的明确,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学生也学得积极主动,不失为一种经济高效的方法。
4、故事的诱发。上课之初,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将课文内容作提纲挈领的叙述,既引起学生兴趣,又提示课文内容,引发学生思考。
5、朗诵的渲染。朗诵有一种渲染情境的魅力。朗诵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了其他手段难以替代的积极作用。朗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教师朗诵,也可以学生朗诵;可以单独朗诵,也可以集体朗诵,还可分角色朗读;可以放录音,也可以配乐朗诵。
教研组业务学习总结 篇6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
本学期,语文教研组在校领导的关心以及全体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下,紧紧围绕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逐步开展语文教学内容选择的实践,圆满地完成了既定的工作计划,在诸多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将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学习理论,更新了教育观念。作为学校语文教研组,我们深深地感到应该始终站在课程改革浪潮的前头,为学校的语文教学,为推动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发挥我们的智慧和才能。开学初,我们全组老师认真研读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新变化。之后又通过个人自学、组内交流等多种方式来学习新课标,逐步把握新课标的理念,加深认识到新课程理念,明确自己的教学思路:课程性质明确定位——“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在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继承和发扬“两个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凸显语文课程的实践性——语文学习的有效途径是多读、多写、多积累,高度重视识字、写字——识字减少数理,写字提质量,增强教学评价的层次性——分学段设定明晰的教学评价要求,以转变观念,在实践中遇到困惑进行反思,并且结合语文教学实践,通过“以生为本,学为中心”主题学习和讨论,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
二、继续开展校内听课活动,鼓励教师外出学习培训相互交流、学习,取长补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认真积极地开展校内外听课活动,促进教师集体教学水平的提高,一直是我校搞好教研工作的传统。我们的理念是:走出去,请进来。本学期主要开展以“以生为本,学为中心”主题的实践课并及时进行说课和评课,各节课的教学以及建议给大家提供了成功的示范和有益的启示。这样在全组范围内相互听课评课,为教师提供了锻炼的舞台、搭建了成长的阶梯;
三、进一步落实集体备课制度。
本学期我们认真落实教导处有关规定,严格纪律要求,改进组织方式,在备课组内实行定课题、定时间、定主讲人、全体参加的做法,并且组内成员对各种文体设计指导教学书,我们在初稿的基础上进行讨论,然后定稿,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集体备课的质量。在集体备课中我们力求做到统一思想,统一进度,统一练习,特别是在备教学目标,备学生练习,备教学方法时能集思广益,取长取短,同时通过集体备课,及时了解教育教学情况,针对教材的特点,不断地进行探索、改革、创新。
四、举办多种活动,促进语文学习。
本学期,我们语文组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协助学校职能部门举办形式多样的各种活动,如组织全校学“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比赛、学校读书之星评比活动等系列活动;这些活动既锻炼提高了语文教师的水平、素质,也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总之,在本学期里,我们语文组的教师敢于大胆创新,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看到了困难和不足,不过我们相信,只要全校上下切实更新教育观念,真正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在总结本学期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各位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组下学期各方面的工作会做得更好,对此,我们充满信心。
语文教研组
以校本教研促进英语口语学习 篇7
小学生英语口语普遍较差, 一方面是课时比较少;二是学生没有使用英语表达的机会。为了培养学生养成开口学的习惯,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利用校本教研这一途径, 通过不同的组织形式, 来为学生提供开口说的机会, 让学生通过开放的学习方式, 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 迅速地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下面以一次校本教研活动为例, 来谈校本教研对英语口语的促进作用。
组织学生模拟超市购物形式来训练口语。
首先, 向学生讲明活动的方式———超市购物。给学生适当的准备时间———可以是一周, 也可以是两周。在准备阶段, 学生首先要进入超市, 观察服务员和顾客的对话, 可以寻求教师、家长等各方面的帮助, 也可以上网查阅资料等等, 总结出服务员和顾客的日常用语, 有针对性地进行准备。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的指导必不可少, 要指导学生“说”英语, 而不是读。比如:在说Can I help you?时要注视着询问的对象, 用询问的语调, 配以服务性的微笑, 符合人物的角色。教师要反复和学生进行英语会谈, 来提高学生“说”的能力, 纠正学生“以读代说”的现象。还要鼓励学生之间在准备阶段, 就要不断用英语交流, 为活动做好准备, 以保证活动能顺利进行, 取得满意的效果。
其次, 在活动进行前, 讲明活动规则:所有参与的学生, 可以任意选取角色, 在活动过程中, 也可以互换角色, 但在整个过程中, 必须用英语交谈。角色的选取和互换, 有利于学生锻炼各方面的口语, 同时也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
再次, 将教室布置成超市的形式, 除了将学生的书本、文具摆上“货架”外, 还让学生每人从家里带来一些生活用品, 来充实超市的“货物”, 也是为了扩大交谈的词汇量。
活动开始后, 学生开始模拟购物。“购物者”整个过程都用英语进行, 服务员也用英语导购, 向顾客用英语介绍货物。给学生足够开口说的机会, 让学生都有机会担任不同角色, 练习不同的日常用语。让学生在模拟的生活场景中, 大胆开口说, 让英语学习巧妙地融合到生活中去。同时, 教师也要参与其中, 对整个活动起调整和监督作用。适当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对话, 调整学生的角色, 对学生对话中出现的错误及时纠正, 出现的困难帮助解决, 使整个活动在活泼有序中进行。
最后, 教师用英语对这次活动进行小结, 要以表扬和激励为主, 同时也委婉提出下次努力的方向。
校本教研是一个系统工程, 不是举行一次活动就是校本教研。要结合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 举行一系列的活动, 比如生日宴会、英语联欢会、英语口语大赛、辩论赛等, 来促进学生的英语口语学习,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摘要:校本教研是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新的教研方式, 是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自身优势进行的富有特色的教学研究形式。结合小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较差这一实际情况, 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活动场景,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 为学生开口说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在游戏的快乐和轻松的氛围中, 完成学习任务, 提高英语表达能力, 促进校本教研更广泛地展开。
教研组学习材料 篇8
关键词:学习型;教研组;专业成长
一、什么是学习型教研组
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著名学者佛瑞斯忒就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概念,在他的著作《公司企业架构的一种新形式》中就系统提出学习型组织的理念。结合我国学者帅良余的研究,我们认为学习型教研组是学习型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帮助教师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发挥教师群体的智慧,从而集体研究课程标准和课程目标,并进一步分析学情,更好地制订教学计划。在备课过程中不断体现个体的价值,从而整体上提高学科的教研能力,并能够稳步促进各年龄段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学习型教研组对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正面作用
首先,通过构建学习型教研组可以建立起组内教师共同的发展愿景。学习型教研组在功能上能够组织很多组内的教研活动,如备课、听课,这种集体的抱团式研究性活动能够使成员在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工作的快乐,提高教师工作的质量。同时,教师的个体价值其实是与教研组的共同价值分不开的。合作氛围浓厚,有着共同愿景的教研组实际上是提高教师个体专业素养和改善教师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交流平台。在同一个平台下,教师比较容易形成共同的愿景,那么这个团队就可以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强大的竞争力、动力。组织中的各成员在组织活动中就不是被动的。只有教研组各成员的主动性体现出来,教研组才能成为教师的精神寄托和教师的依赖。这样,教研组就起到应有的作用,教师就会从工作中感受到快乐和幸福。
其次,通过构建学习型教研组可以促进教师的多样性发展。当今是一个知识更新的社会,尤其是小学校园,则是发展多样化创造能力的基地。而教师在完成自身专业教研工作的同时又担负着为社会输送人才的责任,这种双重的工作任务决定了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同时也体现了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多样性。教师在学习型备课组中可以向同事有针对性地学习各方面的知识,促进自身多样化发展。
三、学习型教研组建设的具体措施
1.合理的教研组设置以及学习型教研组的功能定位
万事开头难。学习教研组建设的重中之重就是合理設置和定位。教研组的主要功能还体现在教学内容的统一以及教学质量的监控上。每学期初,根据学科特点及教学要求,制订详细、具体、可行的学科教学计划,并以提高素质、教育质量为目标,努力创建学习型教研组,并在整体上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科研能力和综合素养。学习型教研组也能够改变以往驾轻就熟的教学方式,给学生的学习提供更有效的帮助;能够克服目前教研组功能不断改变、备课环节一体化、备课流程预想化、备课管理失控等弊端。同时,这种备课方式坚持人的可持续发展,从客观的教学实际出发,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对教学全过程进行跟踪,让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合作交流。
2.建立相关规章制度行政推动
为了防止部分组员出现偷懒等不良行为,相关部门一定要建立一些相对严格的制度。首先,制定考勤制度来约束教研组成员。高质量备课是在时间充足的基础上实现的,因此用考勤制度来约束教师集中时间进行备课活动,遇到某些特殊情况还要提前请假。另外,在集中备课时间内,对教师的一些行为还进行了限制,比如在规定时间内不准闲聊、不准看小说杂志、不准玩游戏等。一般教研组集体讨论的时间应当不低于每周一次。这些要求从表面上看对教师苛刻了一点,但这是提高备课质量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便于达到备课目标。再次,建立较完善的激励机制去鼓励教学组成员。在这方面,学校和教学组相关负责人员可以定期对组员进行相关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和教师的年度考评挂钩。这样双管齐下的方法,是促进学习型教研组建立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措施。
3.建立有效的共享机制
共享机制目前在很多学校的教研组建设中都在做,但建立什么样的共享机制才能称之为有效则很值得推敲。有效的共享机制,首先要构建共享信息的平台,教研组活动、校内BBS、教师的个人博客建设等都是这些共享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及时性也是共享机制建立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些好的点子,从脑中闪过,或者某位老师在课堂中闪过的一些想法、思路如果得到及时共享交流的话,不仅能够促进个人成长,还可以通过共享、交流对一些问题的思考更加深入、更加合理,体现教师团体的创造性。
因此,作为管理人员,不仅要具有创新精神,还要在教师群体中形成较好的影响,为其他教师树立榜样,和其他教师共同成长,共同进步。所以建立有效的共享机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参考文献:
杨文勇.跨校区学习型教研组建设的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3.
【教研组学习材料】推荐阅读:
优秀教研组汇报材料09-07
学习型教研组10-22
市先进教研组申报材料09-30
申报区优秀教研组材料10-11
圣水泉小学语文教研组工作材料07-18
优秀中小学体育教研组申报材料06-10
学习型教研07-31
教研工作汇报材料05-18
小学教研材料汇编06-03
网络教研个人材料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