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型馆员

2024-10-15

学习型馆员(精选12篇)

学习型馆员 篇1

一、自主学习的含义

自主学习是目前学习领域的革命, 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 自主学习是意识的创新、概念的创新。它把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学校为中心的学习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学习和个别化学习上来, 创造了更多的学习机会, 以满足人们对学习的需要。其次是特征的创新、模式的创新。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 自主学习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特征, 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提供支持和指导的客体, 根据主体的需求提供指导、辅导、咨询等。自主学习不等同于自学, 所谓自学是指学习者独立完成学习, 几乎没有外在帮助。而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在具备一定自主学习能力的条件下, 主动地、有主见地进行学习, 可以采取独立自学的方式, 也可以在外来的帮助和指导下进行。它不完全是一种个体行为, 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和帮助、丰富便捷的各种类型学习资源等等。

二、高校图书馆员自主学习的内涵

高校图书馆员自主学习是指高校图书馆员较少依赖图书馆等外界的帮助而根据自身需要自主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资源等进行有效的学习。高校图书馆员自主学习是一种综合性能力的体现, 反应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自觉主动的学习积极性;独立学习的方法和技能;独立学习的习惯。高校图书馆员自主学习首先要求馆员要转变学习的意识和观念, 并且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没有任何教学目标比成为独立的、自主的高效的学习者更重要”, 这是一位心理学家的感慨。自主学习应成为馆员终身学习的主要选择, 馆员在接受有组织的教育培训的同时, 必须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将自主学习与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不断求知, 不断更新和补充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 在提升自身知识水平和素质的基础上提高知识服务水平。高校图书馆员要彻底改变走上工作岗位之前“为生存而学习”, 工作之后“为工作而工作”及“要我学”的状况, 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积极主动开展自主学习, 走“在学习中生存”的发展之路。

三、提倡高校图书馆员自主学习的意义

1. 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趋势的要求。

高校图书馆员的工作性质是知识服务, 是直接从事与知识、信息有关的工作, 且图书馆业务的开展往往新技术的使用紧密相连。这些工作的特点要求图书馆员必须将工作和学习融合在一起, 在工作中学习, 在学习中工作。尤其是近年来高校数字图书馆的构建, 新技术的使用使高校图书馆的新业务、新岗位不断出现, 给高校图书馆员创造了学习机会, 馆员只有积极面对新的学习任务, 主动学习相关知识, 才能适应新岗位的要求。

2. 创建“学习型图书馆”的要求。

“学习型图书馆”的提出是学习型组织理论在图书馆的应用。“学习型图书馆”有明确的、共同的总体奋斗目标, 同时帮助每一个馆员制定并达到个人的奋斗目标。学习型图书馆要求每个馆员都要富有创造力的思维, 对图书馆的工作不断创新;每个馆员都要具备终身学习的理念, 通过馆员学习极大地促进图书馆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形成良好的组织文化氛围, 使图书馆达到不断发展之目的。

图书馆员应树立起学无止境、终身学习的观念, 养成“在工作中学习, 在学习中工作”的良好风气, 培养主动学习的意识, 把个人的学习和从事的工作以及图书馆的发展目标有机结合起来, 利用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设备、良好的学习环境等有利条件, 积极投身学习化社会的浪潮。通过馆员的自主学习, 提高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 , 实现高校图书馆和图书馆员的共同发展。

3. 高校图书馆员自我实现的需要。

心理学认为, 学习既是人的天性。人天生所具有的好奇心促使人们去探索、去思考、去创新。这种探索、思考、创新的过程就是学习知识和经验积累的过程。学习不但是人的天性, 也是人的需要。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类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 并将要求实现自己的聪明、才智、理想与抱负的“自我实现”作为五个层次中的最高形式, 并指出, 随着社会的进步, 人类的需要会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因此, 从这个角度看, 学习正是人们提高自己能力, 使其潜在能力得以充分发挥的自我实现。美国学者在对高校图书馆员进行关于提高学历的网络调查统计数据显示, 在有愿望提高学历水平的馆员中, 高达85.91%的图书馆员的理由是自我实现 (pesrnoalufflimleni) 的需要。由此可见,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馆员学习和提高的主要原因。图书馆员只有通过积极主动地学习, 不断提高知识水平和服务能力, 为读者提供高层次的服务, 才能彻底改变自己的职业形象和社会地位, 最终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四、我国高校图书馆员开展自主学习存在的问题

1. 馆员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观念比较欠缺。

目前, 高校图书馆员终身学习的观念还未彻底树立起来, 对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不够。在调查中发现, 有近30%的馆员缺乏通过自主学习提高素质和能力的意识, 学习观念尚未转变过来, 仍然依赖高校图书馆提供学习机会。这一状况一方面反映出高级职称图书馆员因职称评定, 故而缺乏学习的外在动力。另一方面反映出馆员整体学习和研究的风气令人担忧。从事科研项目工作是馆员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 从这个角度上可以看出该图书馆馆员自主学习的观念和意识还比较缺乏。

2. 馆员自主学习缺乏必要的内外动力。

馆员的自主学习动机包括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 两种学习动机分别是由外部和内部动力产生的。目前馆员自主学习主要是源自有限的外部动力, 缺乏学习的内部动力。也就是说, 馆员自主学习的动机主要来源于外界的压力—图书馆工作的具体要求, 而不是源自馆员个人发展的内在要求。目前馆员开展自主学习的首要动机是开展本职工作的需要, 而比较欠缺以更新知识, 提高综合能力、馆员开展科研工作的需要和个人兴趣爱好为目的的内在学习动机, 从而导致馆员自主学习的内容拘泥在自身业务工作的狭小范围之内。另一方面, 馆员自主学习的内在动机是由外在动机转化而来的。目前馆员自主学习的内在动机的欠缺除了馆员个人的原因外, 主要是因为馆员缺乏足够的外在学习动力。

五、促进高校图书馆员自主学习的思路与措施

1. 自主浏览和研读相关专业文献 (含网络文献) 阅读专业文献 (含网络文献) 是馆员集中获取专业相关知识的较好途径。

根据馆员自主学习的目标可以采取不同深浅程度的学习, 如浏览和研读。馆员通过浏览和研读相关专业 (包括图书馆学专业和其它学科专业) 文献, 可以对某一学科的知识框架的基本了解, 通过研读还能把握学科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方向。与同事展开交流馆员日常工作中进行业务交流可以获得业务知识和工作能力的提升, 与同事进行业务交流也是馆员自主学习的途径之一。因为馆员本身所具有的工作经验等隐性知识只有在互相交流中才能转化为其他馆员的知识和能力。

主动参加各类相关专业会议和讲座在高校, 参加各类学术会议或讲座的机会很多, 而学术会议和讲座涉及的内容往往是某个领域学术研究的热点和重点, 高校图书馆员主动参与各种讲座能达到及时补充和更新学科知识的目的。

2. 从事个人或团体的科研项目研究馆员从事科研项目工作不但能够获取知识, 更是一种利用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活动。

但目前高校图书馆员科研开展的现状并不乐观, 科研工作的开展, 大多是迫于评职称的现实要求, 不少馆员评上了高级职称后, 就代表着学习生涯的彻底结束, 仅有的学习压力和动力就不复存在。一旦职称问题解决, 一些人就失去了进行科研工作的兴趣, 也是导致被调查馆员中这方面选择人数偏少的原因。参与网上学习或电子论坛对于参与网上学习和电子论坛的学习方式选择者最少。电子讨论和与同事交流其实有殊途同归之处, 不同之处是电子讨论是跨越时空界限与他人展开交流和探讨。被调查者选择参与网上学习和电子论坛的馆员人数少, 这是不少高校图书馆员观念和习惯尚未转变的最好体现, 馆员可能经常通过网络与人聊天, 但却缺乏利用图书馆资源以外的网络资源尤其是专业性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意识, 更缺乏通过远程方式与同行或他人展开专业交流的习惯。

摘要:学习型社会的特征在于学习主体的全民性、学习时间的终身性、学习内容的自主性、学习资源的共享性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构建学习型社会, 目的是为了培养具备终身学习、自主学习能力的人, 即以学习者为主体决定学习的内容、时间、地点和方法。自主学习一直是教育领域的研究重点, 尤其体现在成人教育和远程教育方面。针对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员素质以及终身学习韵现状, 在图书馆员中提倡和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 依靠馆员自身努力提升个人素质和社会地位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本文将自主学习的理念引入我国高校图书馆员的学习活动中, 对我国高校图书馆员自主学习的动机、内容、途径等进行了全面研究, 并提出了建议和构想。

关键词:学习型社会,自主学习,建议构想

参考文献

[1]闰晓红.图书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西安: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

[2]董林荣.自主学习实施中若干问题的探讨.教育评论, 2006

[3]刘崇学.学习型组织:图书馆管理创新.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6

[4]刘一宁.论21世纪高校图书馆员的综合素质及其教育内容.图书馆论坛, 2004

[5]毛薇洁.建立学习型图书馆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津图学刊, 2004

[6]张秀娟.自主学习能力的自我培养.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5

[7]穆祥望.加强现代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之我见.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4

[8]李东红.略论高校图书馆与终身学习.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4

[9]宋国学.自我学习的理论模式:回顾与展望.外国教育研究, 2005

[10]董林荣.自主学习实施中若干问题的探讨.教育评论, 2006

[11]张勇, 潘素萍.齐莫曼的白主学习模型理论与启示.高教发展与评估, 2006

学习型馆员 篇2

从馆员到教师-试论高校图书馆员的角色转换

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教师与图书馆员之间的工作将越来越多地发生融合,高校馆员的教师角色将会越来越突出.

作 者:肖云 XIAO Yun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图书馆,江苏,苏州,215006 刊 名:江西图书馆学刊 英文刊名:THE JOURNAL OF THE LIBRARY SCIENCE IN JIANGXI 年,卷(期): 39(4) 分类号:G251.6 关键词:图书馆员   教师角色   教师行为  

学习型馆员 篇3

关键词图书馆员去职业化职业化职业技能职业素养

分类号G251.6

1图书馆员职业化的概念界定

从施莱廷格(1772—1851)在他出版的《图书馆学完全教科书》中主张图书馆员应是一个独立的职业始,图书馆员职业化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1]。目前,学术界对于“职业化”的概念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大多数专家、学者认为职业化是一种标准化的工作状态,通俗的说就是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用恰当的方式进行有规可寻的事情。作为一种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职业,在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图书馆员必须要拥有国家级图书馆协会认证的,相应专业硕士学位的人员才有资格担任;日本早在1950年就颁布了《图书馆法》,从法律上明文规定了图书馆员任职所应具备的资格条件以及资格认定考试制度。

借鉴西方图书馆员职业化的过程,结合我国具体图书馆环境,可以这样界定我国图书馆员的职业化:图书馆员职业化是指通过一定的法规制度建设起来的一支高素质的图书馆员队伍,他们具有图书、情报、信息类的知识和技能,在图书情报信息类领域,建立起被社会和公众需要的市场,图书馆员能从能力和思想上垄断该知识领域,以达到保护和提升该领域经济利益与该行业社会地位的效果。它包含以下内容:

(1)图书馆员从事的工作是信息资源的收集与管理,这项工作要求图书馆员具备熟练的信息资源服务的技能,熟悉信息资源服务的方法,在工作中对“信息资源服务”的要求要高于对“信息收集”的要求。

(2)具有标准化的职业准入资格、规范化的行为准则和严谨的行业制度,并且图书馆职业的行业标准能够被大众认同。

(3)具有职业资格的图书馆员,在工作上具有一定的选择机制和约束机制,在满足自身物质利益的基础上,更注重体现一种职业文化与职业精神。

(4)图书馆作为一种职业,其管理机制的核心应该是竞争,即在入职前通过竞争进行筛选,在入职后通过竞争进行提拔,在考核时通过竞争给予淘汰。

(5)图书馆员的职业化与专业化有区别但不矛盾。图书馆职业化是基于专业性的信息资源服务,图书馆专业化是基于专业化的业务服务领域,它们都是图书馆员制度所需要的。

2我国图书馆员“去职业化”思潮及其发展趋势

我国因缺乏图书馆员职业资格制度和相关图书馆法,图书馆员职业化道路进展缓慢,且一直存在争议:有些人主张图书馆员的多元化,有些人主张图书馆员的专业化,近些年更有专家、学者提出“去职业化”概念,对图书馆员职业受到威胁发出警示。

所谓“去职业化”,指的是由于劳动组织和劳工关系的市场化,工作从职业导向转为过程导向,工作内容不再取决于职业而取决于任务,从而打破了传统职业的界限划分,为完成任务可以跨越职业的门槛[2]。

2010年,刘晓英在《我国图书馆去职业化及其原因分析》一文中首次提出了我国图书馆员正在走向去职业化;2011年,陈传夫等人在《图书馆员去职业化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中对美国、英国、日本以及中国内地的图书馆员去职业化现象进行了描述,列举了近年出现的图书馆员去职业化的理论思潮与现象,第一次阐述了中国内地图书馆员去职业化的特征;2012年丁冬撰文《图书馆员去职业化辨析》,指出中国内地图书馆员去职业化的研究并没有客观、全面地反映出我国图书馆员职业化建设的实质性问题和职业发展趋向,对图书馆员去职业化推论的支撑材料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同年年底,孔令谦通过分析中国内地图书馆员去职业化的现象,探讨了目前我国图书馆员去职业化研究的进展情况。

2.1图书馆行业出现“去职业化”现象

从19 世纪中期到20 世纪70 年代,图书馆在社会及经济发展中一直担当着保存人类优秀文明、传播科学知识、承载历史遗产的使命。但这项被图书馆员引以为傲的事业随着网络及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图书馆逐步丧失了公众心目中“信息中心”的地位,图书馆行业被迫走向了边缘化、交叉化发展。主要体现在图书馆核心业务外包、各高校图书馆学专业易名、图书馆与网络中心合并、社会上其他信息机构竞争等方面。

2.2图书馆员队伍建设呈现“去职业化”发展趋势

图书馆行业发展出现了“去职业化”,使得图书馆员对图书馆行业未来的成长性越来越看低,“图书馆无出路论”在图书馆员心中越来越被接受。部分图书馆限制招聘图书馆学专业人员,对非专业人员需求量增强;图书馆员招聘成了安置领导家属的行政手段;图书馆从业人员门槛低,图书馆员自身“职业歧视”感增大;图书馆员职业自信心缺失,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生不从事图书馆相关行业的人员比例逐渐增多。图书馆员队伍呈现出“去职业化”的发展趋势。3 图书馆员行业职业化的必要性

3.1图书馆行业“去职业化”现象让图书馆逐步丧失信息中心地位

从外部因素看,近些年随着网络及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的最主要途径。根据OCLC的调查,2005年时90%的被访大学生在需要信息的时候首选搜索引擎[3]。“有问题,百度一下”也成为中国网民的习惯。网络环境下人们依赖于网络寻求知识,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搜索引擎,这使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业务量急剧下降,图书馆员能从事的专业参考咨询工作也逐渐减少。这种采取近似询问的便捷、简单的搜索方式让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图书馆信息中心地位岌岌可危。

从内部因素说,因为图书馆的财政拨款制度以及图书馆员队伍建设制度的不健全,许多图书馆都存在财政紧张和专业人员缺乏的状况,这让大多数图书馆将图书编目、加工、数据库建设等核心专业业务工作外包给专门公司完成,业务外包成为一些图书馆的首选工作方式。再加上世界图情专业教育基本态势呈现“由图书馆学经图书馆与情报学到由information引领的格局”[3],图书馆学专业学生只具备泛化的图书馆知识,图书馆学专业教育重视程度弱化,图书馆学的核心知识遭到了忽略。

3.2图书馆行业“去职业化”发展趋势让图书馆员自我超越需求受挫

1954年,身为人本心理学中流砥柱的马斯洛(1908-1970)出版了影响深远的巨著《动机与人格》。书中提到了人的五个需求层次理论,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4]。自尊、自我肯定、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等这些人本心理学的一套术语逐渐变成了口头禅。被过渡引用的这些名词,从某一方面来说预示着越来越多的人把自己看得比任何东西都重要。马斯洛感到五层需求的层次架构不够健全,1969年,他结合对自我实现的人的精神生活与行为方式的深入研究发表了一篇重要文章《Z理论》,重新反省他多年来发展出来的需求理论,并增加了第六个需求层次,称之为“自我超越的需求”,他发现人类天性中还有一种固有的精神维度,那就是作为最高需求层次的精神的自我实现或超越的自我实现[5]。

自我超越的需求为日渐消沉的图书馆员、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受挫的理想主义者”提供了一个具体而有用、有效的答案,图书馆行业“去职业化”发展趋势就是专业图书馆员日渐消沉、理想受挫的一种表象。图书馆员对图书馆行业未来的发展越来越迷茫,对于自己从事的图书馆工作越来越看不到前景;图书馆岗位过多地偏向于计算机应用,计算机专业人员比图书馆学专业人员更加吃香;图书馆从业人员门槛低成为任何人都可以从事的工作,干得好不如后台强等。在“去职业化”发展趋势下,图书馆员缺乏超越的及超个人的层面,图书馆员变得空虚、无望、冷漠,自尊变成了自私,自我肯定变成了不顾他人,自我实现变成了自我放纵,自我价值变成了以金钱收入为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图书馆行业需要比实现自我需求更加强大的东西去指引,从而激发出图书馆员的敬畏之情,重新以一种“自然主义的、经验性的、与制度无关的”精神奉献自己[5]。

3.3图书馆员队伍需要“职业化”建设

图书馆员队伍的“职业化”道路是提升图书馆员队伍素质、积极应对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体现图书馆读者服务“以人为本”精神、增强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必经之路,图书馆员队伍建设需要“职业化”。

(1)有助于提升图书馆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图书馆员的职业化,意味着图书馆行业入门有了严格的职业准入资格,改变目前人员流入的行政调派或人情安置状态;意味着图书馆员的晋升有了清晰的标准,图书馆员职业发展有了导引;意味着图书馆员的培训有了明确的目标,为图书馆员素质的提升提供了方向;意味图书馆员队伍建设的退出机制健全,为劣汰低素质图书馆员提供了规范。

(2)有助于应对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图书馆员是社会信息服务的主体,而图书馆员的职业化,使他们能熟练利用组织内外各种资源,通过娴熟的信息服务技巧开展信息服务,在图书情报信息类领域建立起被社会和公众需要的市场,促进社会信息服务体系的建立,从而应对社会信息化发展的趋势。

(3)有利于体现图书馆读者服务“以人为本”精神。图书馆员读者服务的人文情怀,在社会大众中能起到榜样作用,普通大众会不自觉地向图书馆员的人文情怀看齐。图书馆员行为所表现的人文情怀及服务水准,对整个社会人文精神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图书馆员的职业化使图书馆员有较高的信息服务水平和服务标准,有助于体现图书馆读者服务“以人为本”的精神。

(4)有助于增强图书馆核心竞争力。图书馆作为一个地方上最具代表性的信息中心,具有传播优秀文化、开展优良教育的功能。为社会大众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是它的使命,帮助和带领社会大众更好地利用信息则是它的核心服务内容。图书馆员的职业化可以让传统图书馆业务的每一个环节都在图书馆员的掌控之中,让对内的基础数据整理工作与对外的参考咨询工作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个馆员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大幅提升,图书馆信息加工质量得到保障,信息资源组织水平得到提升,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得到增强。

4去职业化思潮下的图书馆员职业化建设

笔者曾看到过一份国内学者关于台湾高校图书馆服务调研的报告,其中提到的朝阳科技大学与育达科技大学图书馆的服务工作让人印象深刻。朝阳科技大学图书馆职工人数15人,育达科技大学图书馆职工人数8人,两高校图书馆员与师生比为1:13000:14000,两馆均没有将任何图书馆业务工作外包,所有形式的资源加工、整理都由图书馆员完成,图书馆员除了完成为教学、科研服务工作以外,还承担着大量的社会服务工作。目前中国内地高校图书馆员与师生比在1:500左右,但我们提供的服务项目和质量远远落后于他们。原因何在?中国内地的图书馆员未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化是阻碍图书馆服务推进的瓶颈。

图书馆员职业化的基本条件需要具备国家和政府承认的职业准入资质、职业立法和职业道德法案等,中国目前还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所以,从法律上界定,中国内地图书馆还没有进入合法的“职业化”程序,中国内地图书馆员从来也没有合法的职业规范意义上的“职业化”和“职业性”[6]。图书馆员的去职业化只是一种对图书馆行业发展与图书馆员职业变革的担忧。面对着中国图书馆职业“边缘化”发展的趋向和涌现出来的风险,我们现在要做的工作应该是推进图书馆员职业化建设研究,而图书馆员去职业化研究应该滞后。

综合国内外关于图书馆员职业化的研究,图书馆员职业化内涵可以界定为四个方面:职业资质、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素养。图书馆员职业化建设就是一个人凭借职业资质不断学习职业技能,在工作中打磨自己的职业行为,最终形成职业素养的过程。

4.1以“法制”为基准,优化图书馆员职业资质

英国早在1885 年就开始由LA(英国图书馆协会)组织图书馆员职业准入资格考试,只有通过资格考试的人才能成为图书馆正式工作人员;在美国,只有通过选修图书馆学位或者参加图书馆类的考试取得相应的图书馆员等级,拿到图书馆员资格证书才能加入到图书馆员队伍行列。1993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要求“制定各种职业的资格标准和录用标准,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两种证书制度”,使社会对资格证书已经有了普遍的认同感[7]。在我国,职业资质已成为越来越多行业准入门槛的必要条件:如教师需要具备教师资格证,会计人员需要会计师资格证、建筑师需要获得资格证等。职业资格成为行业发展值得探讨的话题,它是行业纵深化发展的基本保障,是行业专业化的标志。

这些年我国图书馆行业抓住国家信息产业发展的机遇,形成了“文化活动特色鲜明,学术调研力日益突出”的特点,在信息服务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例如:国家图书馆的“中国盲人数字图书馆网站建设”和“全国图书馆志愿者行动”项目及山东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深圳图书馆的城市街区自助图书馆等项目[8],都是我国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水平大幅度提升的体现。但我国目前还缺乏图书馆员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和相关的图书馆法律、法规,如何为图书馆信息服务质量保驾护航,如何在图书馆各种制度的管辖下规范图书馆员服务的内容,如何进行图书馆员服务质量的精细化管理,这一些是摆在我们图书馆人面前的重要课题。

图书馆员职业化的法制建设过程是个系统工程,包括图书馆工作过程的法制建设、图书馆服务内容的法制建设、图书馆服务手段的法制建设、图书馆员的法制建设、图书馆资源的法制建设、图书馆办馆条件的法制建设、图书馆评价系统的法制建设等等。可以以消除读者对图书馆员服务态度的投诉为突破口,先建立起图书馆服务评价的量化指标,据此推进图书馆的稳步发展与拓宽图书馆的服务空间,把图书馆员的服务质量管理提升到图书馆法制管理的高度来认识,真正建立起图书馆行业的法制管理体系;同时,建立起相应的图书馆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在社会上树立图书馆员的职业化、专业化的地位。这两方面齐头并进,将是图书馆员职业资质优化的有效途径。

4.2以“兴趣”为引导,培训图书馆员职业技能

职业技能是指工作岗位对工作者专业技能的要求。一个学习图书馆专业的学生,他将来有可能在图书馆行业中发展成为一名图书馆员,也可能成为一名网络工程师,但不管怎样都不能偏离图书馆教育人如何更好地使用与利用信息的目的。所以,图书馆员职业技能培训的教育观念首先应该是要有效的引导从事图书馆工作的人积极主动地学习图书馆知识;其次,不能把图书馆专业培训当作填鸭式的对分类法、检索方法及技巧的学习。

2003年6月,美国专业图书馆职业资格委员会向专业图书馆协会理事会提交了一份《21世纪信息专业人员从业资格报告(修订版)》,该报告提出了21 世纪专业图书馆员应具备的职业技能,包含职业基础、信息资源、组织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参考和用户服务、研究、继续教育和终生学习、行政和管理八大领域的重要核心能力[9]。图书馆员所具备的职业技能是要为图书馆信息服务准备的,但最终目的还是文化的传承与文明的发扬。要让图书馆员多接触优秀的图书馆文化精神,不要渲染图书馆工作就是“检索又检索的重复工作”的认识,让他们从内心深处体会到图书馆工作的乐趣。同时,也可将管理学中的职业生涯规划、高效沟通技巧、商务写作技巧、人际关系处理、演讲沟通技巧、会议管理技巧、客户服务技巧、情绪控制技巧、压力管理技巧、高效学习技巧、执行能力提升等方面培训引入到图书馆员的培训中。

人是情感的动物,积极向上的情感能促进学习,并使图书馆员的个性与品德得到全面发展。因此,图书馆应当塑造一种真正关心每一位图书馆员成长、学习、工作、生活的环境,让图书馆员对图书馆工作产生兴趣,并在工作中给予信任与亲切感,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不断提高馆员的业务素质,建立起图书馆员独有的职业技能优势。

4.3以“热爱”为目标,端正图书馆员职业行为

曾经听说过这么一句话:“找份你热爱的工作,你的人生有一半是幸福的”。“热爱”是一个十分可爱的词,它是指爱到即使在遇到阻力和挫折时也可以全身心地投入、付出、享受和拥有。职业行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严肃刻板的,它要求图书馆员在进入某个单位的短时间内,严格按照制度规范来要求自己的言行,包括选择符合单位标准和文化的方式处理问题。

随着相应的图书馆法制的建设和行业制度的不断充实完善,图书馆员的职业行为可以囊括图书馆质量管理的所有内容。精细化管理图书馆员职业行为则是图书馆管理体系的精华。因为精细化的图书馆员职业行为必须是完全融入到图书馆员内心才能够建立起来,是将制度管理转化成了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惯性”或者称之为“习惯”。

以“热爱”为目标,端正图书馆员职业行为,图书馆员进行严格的自我管理,在具体工作开展中将职业行为落实到图书馆的每一个部门、每一项工作、每一个人。在图书馆服务井井有条、文化活动常态化的基础上,把一切都规范化和制度化,把事业拼搏与工作兴趣提升到常规和自觉的程度。图书馆员职业化就是让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都能从内心深处真正爱上图书馆这份工作、不断强化价值观教育、以“热爱”为工作开展目标、把遵守职业行为“升华”为职业本能与习惯的过程。

4.4以“服务”为主导,提升图书馆员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图书馆员应有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是一种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表露出来的一个人的综合品质。它是图书馆员埋藏在深处的灵魂,是一种图书馆人内涵与图书馆精神的体现。

职业素养可以包含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意识三个方面。图书馆员在实际工作中所考虑的“怎么做”和“不能做”就是职业道德的问题。美国著名的《美国哈佛评论》评出了9条职业人应该遵循的职业道德:诚实、正直、守信、忠诚、公平、关心他人、尊重他人、追求卓越、承担责任[10]。借鉴这9条职业道德,可将图书馆员个人品性的塑造与图书馆理念塑造结合起来,让图书馆员认同自己所在馆的文化及内涵,愿意自发地开展工作,在体现自身价值的前提下,切实地为图书馆创造利益。

图书馆的职业精神是图书馆的精神支柱,是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具备的与图书馆职业相适应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是应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和思想指导[11]。在西方很多国家,大多数的图书馆员是因为喜欢图书馆这份工作、喜欢为他人提供信息服务而从事图书馆职业,所以他们对工作保持着高度的热情。图书馆职业是一个以服务为基本的职业,只有树立一切工作开展是为读者服务的职业价值观,才会产生从事图书馆职业的幸福感与荣誉感,才能做到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才会主动地更新知识体系、提升专业技能。

图书馆是社会大众的第二课堂,应该始终坚持“服务育人”的理念,言传与身教并行,用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和优良的资源感染读者,以馆员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爱心服务读者;图书馆人应以“立身之道、唯谦与学”为人生信条,加强图书馆专业知识进修,拓宽知识面,构建符合时代需求的知识结构,通过熟悉运用现代信息与网络技术开展信息咨询服务,让图书馆顺应读者需求的发展趋势,提升现代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水平;同时,图书馆人应提高主动服务意识,以“服务至上”为工作信条,把“为读者所想”渗透到图书馆的每一项工作,把“以读者为出发点”落实到每一项服务,让读者养成一遇到有关信息方面的问题就来图书馆的习惯。

提升图书馆员良好的职业素养意义深远,它是图书馆人爱岗敬业的动力,也是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

5结语

图书馆员继续学习的策略探析 篇4

关键词:图书馆员,继续学习,策略探讨

在新科学、新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 毕业不再是学习终结的标志。研究表明, 一个工作了40年的人, 以继续学习方式获取的知识, 约占其一生获得全部知识的80%~90%, 人是不可能依靠学校教育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的。当前, 图书馆发展面临着由传统藏书阁向智慧图书馆转型的巨大挑战, 培养一批能够快速高效查找、分析、整合、传递信息的馆员是当务之急。不管是信息技术、文献信息资源开发人员还是管理人员, 都必须及时补充和更新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 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培养继续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以适应行业的迅速发展和激烈竞争。

一、图书馆员继续学习的必要性

1. 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要求。

图书馆学是一门专业学科, 对图书馆员有较高的要求, 其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要求图书馆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图书馆学知识。随着图书馆学的发展, 虽然馆藏图书不可取代, 但图书馆电子化俨然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这就要求图书馆员一定要具备电子图书馆所必需的各种技能。

2. 图书馆员自身素质的必然要求。

图书馆因其庞大的组织机构决定了其必然需要一批庞大的图书馆员队伍。而从实际看, 这批队伍中的个人水平参差不齐, 很多馆员仅具有初中、高中水平, 甚至连基本的计算机技术都没有掌握。馆员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都不尽合理, 大多数都是从非图书馆学专业进入图书馆工作, 因此掌握的图书馆学、情报信息学等方面的知识有限, 在图书馆管理业务知识和工作能力等方面亟待提高。

3. 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除了图书馆本职工作需求和图书馆员自身素质之间的矛盾外, 时代发展的需求与图书馆员个体发展之间的矛盾也不容忽视。图书馆员的个人发展决定了图书馆整体素质的提升和图书馆发展方向的进一步优化。图书馆员个人素质的提升会使图书馆的发展理念更适应时代的需求, 更多的服务理念、更多的发展思路会从整个时代发展方向、其他行业部门得到启示, 从而使图书馆的发展更具活力。

二、图书馆员继续学习存在的问题

继续学习是提高馆员素质的重要方式, 因其特殊性给馆员带来不一样的挑战, 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 主要包括馆员学习主动性差、学习内容和手段单一、缺乏规范制度引导三个方面。

1. 馆员学习主动性差。

一方面, 馆员思想上对继续学习缺乏正确认识。在大多数时间, 图书馆工作轻松而简单, 竞争性不强, 馆员只要做好基本服务工作, 就可以达到一定年限凑资格评职称, 完全满足岗位要求。图书馆员在工作岗位上丝毫感觉不到压力, 也就无从谈起学习的动力。另一方面, 图书馆工作技术稳定性强, 分工明确, 但分管范围内技术较单一。目前来说大多数图书馆硬件设施比较完备, 书目检索、科类分配等非常明了, 图书馆员需要办理借还手续、及时将图书和还书上架、顺架等工作, 但直接面对读者, 考验图书馆员基本功的机会并不多。因而在这样的环境下, 图书馆工作更似一张温床, 很难让人产生继续学习的念头。

2. 学习内容和手段单一。

图书馆是学习资源最充足的地方, 但是在学习内容和手段上, 图书馆员依然面临学习内容和手段单一的问题。首先, 本身针对图书馆各层面的学习内容较单一, 大多局限于图书馆学、情报学、文献检索等学科基础知识, 虽然从数量上看并不小, 但是多数资源内容重复, 时效性较差。先进的知识和技能较少, 尤其是先进计算机技术对新时期图书馆的影响方面的资料更少。目前图书馆的发展方向越来越侧重于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方面, 原来实体馆藏方面的知识趋于边缘化, 这就要求图书馆员在理念上对未来图书馆有一个新的认识, 而这方面的学习资料还是比较匮乏的;其次, 图书馆员继续学习手段单一。当前的继续学习仍然主要以进修培训为主, 主要针对的是职称晋升过程中一些必需的课程, 除去这些课程和少量讲座, 很难有其他的学习机会和学习方式。而当前的网络学校、远程教育不可谓不发达, 真正能够进入图书馆员的学习视野, 成为一种学习方式,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 缺乏规范制度引导。

图书馆员继续学习, 目前为止还停留在自发学习的范畴, 其动力多来自于图书馆员自我理想的实现和自身成长的需要。内驱力固然是最重要的, 也是强大的, 但是如果没有外在的支持和引导, 将无助于继续学习甚至阻止其发展。首先, 继续学习缺乏相应的制度引导。除了图书馆员应有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外, 图书馆应对馆员的发展有一套完整清晰的脉络图, 使图书馆员明了自己的学习方向和奋斗目标, 以及为实现此类目标应进行何种学习;其次, 缺乏合理的制度保障。除了评定职称的需要外, 目前图书馆员的继续学习多是自发行为, 来自图书馆的帮助和支持有限, 学习费用和途径等基本要靠自己承担, 这就使得他们的学习热情难以维持。继续学习是追求自我实现的途径, 与工作无直接关联, 很难得到支持。但图书馆员又是一个综合体, 需要各种素质的提高。因此, 有必要通过制度保障图书馆员的继续学习;再次, 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缺乏激励机制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学习的热情。图书馆应借鉴市场机制, 从管理到技术多元化, 不仅应追求当前的工作效率, 更应为今后的发展做出规划, 首要的就是提高员工的素质。因此, 对于图书馆员的考核标准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做到有奖有罚, 充分调动馆员的学习积极性。

三、图书馆员继续学习的促进策略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影响馆员继续学习的因素是非常繁多的, 并且内部和外部因素交互影响。要解决其学习困难, 就要结合馆员工作的特征、继续学习的特征, 从多方面综合考虑, 寻求对策。

1. 利用网络资源, 拓宽学习途径。

首先,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图书馆员较其他人最大的优势在于其继续学习的资源丰富, 方便利用。除去巨大的图书资源, 图书馆丰富的数字资源也是他人不曾具备的。因此, 图书馆员应学会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学会挑选资源, 将面前的资源变成自己的财富;其次, 将时间化零为整, 关注网络新媒体。馆员是在职学习者, 繁忙的工作任务和生活压力致使他们的学习时间十分有限。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手持终端设备的普及, 以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兴起, 为随时随地地获取学习信息提供可能。通过关注知名图书馆、业内专家的微博, 相关微信公众平台获取新知识、新信息, 将零散的业余时间充分利用起来, 有时候碎片化的信息积累起来也能成就大学问。

2. 建立评价体系, 规范管理制度。

首先, 明确继续学习的要求和进度。继续学习内容主要包括图书馆学基本理论、发展热点、相关学科、信息技术、新服务等, 量化月、季度、年度继续学习任务指标, 通过公开专业必读书目、馆员继续学习进度表等, 明确继续学习的要求, 将自觉性与强制性相结合。促进馆员之间相互了解他人进度, 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互相参照和督促, 而管理者也能够通过量化表关注馆员的继续学习进程, 对于落后者给予提醒和关注;其次, 加强继续学习的考核。在图书馆员继续学习评价体系中, 考核是激励馆员继续学习主动性的重要环节。以往累积继续教育学分、发放合格证书等形式, 与馆员的晋升、聘用、奖惩相挂钩, 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可在此基础上举办专业技能竞赛、岗位竞聘等, 营造你超我赶的良好竞争氛围, 扩大馆员的参与范围, 让馆员认识到继续学习的紧迫与必要。

3. 鼓励学术科研, 以课题研究为载体。

没有具体的学习方向与内容, 继续学习往往沦为泛泛之谈。因此, 参与学术、科研活动是提高馆员专业水平、促进继续学习的重要途径。首先, 创造鼓励学习、支持立足岗位搞科研的外部环境。图书馆要保证馆员参与学术科研的时间、机会和经费, 在课题申报、研究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支持。另外, 还可以定期邀请专家举办学术讲座, 扩展馆员专业视野;其次, 通过参加学术会议开阔视野。学术会议的主题一般代表了行业内的发展方向与重点, 参加学术会议, 不仅可以获取最新发展信息, 开阔视野, 而且与参会同行的互相交流和启发, 开拓在工作中的思路, 实现取长补短;再次, 通过课题研究深化理论知识。承担科研课题到最后提交科研成果的过程, 是知识不断深化、实践转化为理论、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过程。通过选题、积累资料、撰写论文, 实现对行业内新研究热点、重点的把握与消化, 从而达到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促进学术创新的学习目的。

参考文献

[1]周瑾.中小型图书馆应重视馆员的继续学校[J].图书馆界, 2010 (01) :33-35.

[2]杨学泉, 汪利利.试谈图书馆员继续学校[J].现代情报, 2004 (07) :194-197.

[3]姜国屏.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员素质建设的必要性[J].浙江高校图书情报工作, 2008, (03) .

学科馆员异议 篇5

学科馆员异议

目前我国图书馆界普通实行学科馆员制度,此举有夸大馆员职业能力之嫌,对提升图书馆职业形象意义不大.实施专业馆员制度是改善此弊端的最好方法之一.

作 者:李莉 LI Li 作者单位: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图书馆,450002刊 名:农业图书情报学刊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 IN AGRICULTURE年,卷(期):21(3)分类号:G250关键词:学科馆员 专业馆员 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图书馆教育

研究型馆员值得研究 篇6

关键词:研究型馆员;理论研究;研究内容;研究态度

一、“研究型馆员”的研究内容

“研究型馆员”,不同于远离读者的图书馆理论专家,他们少了点学究气和专业术语的理论套路。他们身处图书馆工作第一线,却比一般的馆员多一点研究的自觉性;他们善于捕捉信息并有独特见解,多一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经验的能力。这就是我们在馆员群体中能够见到的那种经验丰富、善于研究、勇于创新、乐于发展的优秀馆员。“研究型馆员”主要研究的是工作一线发生过、发生着和将要发生的大大小小的问题,包括理论认识、实践经验总结、工作方法研究、服务模式创新等等。

绝大多数馆员包括“研究型馆员”,图书馆专业理论素养相对欠缺,眼界不够宽广,认识不够深刻,系统化程度不够高。因为非专业就省却了条条框框的束缚,因为不系統就有了更多突破点的选择。

“研究型馆员”应在从事图书馆工作10 年以上,实践经验之丰富自不待言。不少“成熟型”馆员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水平相脱节,缺乏问题意识,缺乏研究者应具备的敏锐目光和科研思路,缺乏创新的心理准备和能力磨练,停留或沉醉于经验之中,无法上升为理性认识。而“研究型馆员”却是在图书馆工作第一线上不断发现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在探索经验和观察总结中发展读者也发展自己。“成熟型”馆员和“研究型馆员”的分水岭,不在于解决问题而在于把问题提升到理论层面来探索问题。[1] (P.47.49)

二、“研究型馆员”如何开展研究工作

首先,馆员的知识和能力来自于不断学习刻苦钻研,在馆中的尊严和价值来自服务水平与科研质量的高低

馆员要自信,就要走“研究型馆员”之路,用研究实践来打造自己、提高自己。在经济大潮重压下的馆员很难不产生心理不平衡,总有些人上班乏力,下班烦躁,疏于研讨,暮气充盈。只有具备积极的人生观、进取的价值观,馆员才愿意发展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在工作中孜孜以求,不断进取。环境压力和研究阻力不能影响他们前进的脚步,只能促使进取者强烈的反弹心理,把工作做得更好,把研究搞得更深入。

其次,“真实”应该成为“研究型馆员”的最高指导原则

做人要“真”,做事要“实”。真知,即正确的知识。现在是网络信息时代,各种信息知识很多,专家估计信息知识量每3 年翻一番,假冒伪劣的东西特别是有关社会科学的东西也会挤入人们的大脑仓库中。由于缺乏真知灼见,抢先一步担心鱼龙混杂,迟到一步又怕轮到别人来“教导”。真才,即过硬的工作能力。没有真才实学不能成为“研究型馆员”。

再次,研究型馆员要实干

正确处理学习、工作与研究的关系,正确解决独立研究与合作共进的问题,正确估计研究课题的大小,正确研究内容的价值,不搞突击,不追热潮,不赶时髦,不图名利。当前图书馆理论研究中肤浅、随意、浮躁、重复现象屡见不鲜,“研究型馆员”应引以为戒。要注重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并且上升到理论层面深入研究。能调适,能创新,能推动馆员发展,能促进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提高。

三、“研究型馆员”的价值

1.从自身方面考虑,“研究型馆员”的自身价值体现在促进自己发展的三个方面

挑战自我。“研究型馆员”就是图书馆的名片,就是图书馆发展的重要力量和重要因素。长葆活力。“研究型馆员”要学得更多、更透、更持久。随着分工的细化和竞争的激化,“研究型馆员”必须强化主导合作的意念和行动,避免因重复研究而出现无效劳动。确立目标、周密计划、及时反思,有利于纠偏控错,取得实效。知难而进。“研究型馆员”是在职研究,面临资金拮据、时间匮乏等外部问题,也面临理论素养不足、研究能力有限等自身困扰,因而谋求支持和自觉自强也就成为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 (P.119.121)。

2.从图书馆方面考虑,自身要谋求生存发展,就离不开研究创新

解决新问题、开拓新路子主要靠的就是研究,研究才能出人才、出成果,研究才能出质量、出效益。使多数馆员认识研究的价值并找回服务与人的价值。“研究型馆员”就是图书馆的一面旗帜,通过这个具体可感的人物,社会人士才能感受到服务也跟其他学科行业一样是可以而且是必须研究的。其他馆员有机会在协同研究中因自己的成就而惊喜和自信,为自身改进服务方法和重构新知识的能力,唤回久违的自尊,自尊才能自爱自强。提升集体的亲和力与创造力,在奉献意识、工作理念和服务行为等各方面逐步向正确的研究中靠拢,“研究型馆员”必须与同事紧密联系,以榜样的力量潜移默化地使馆员把心安放在工作第一线,带动并促使一批馆员成为工作中的骨干力量。同事则在取长补短中增加理解,在合作研讨中分享他人的成长经验并获得新知,这是“研究型馆员”进步的密诀。

加深图书馆文化积淀。有研究才能接触各种不同的新思想,新观念,在矛盾对抗中兼收并蓄;有研究才能容忍错误和宽容失败,在批评和反驳中开阔自己的胸襟。开放多元和理性怀疑有利于文化积淀。闭门造车,闭关自守,研究不出创新理论来。“研究型馆员”工作与研究紧密结合,可以说是工作研究化、研究工作化,研究与工作相互促进,螺旋上升,不断追寻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解决办法,图书馆获得的就是服务工作质量的提高,这是相辅相成的。研究的理论不能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是空洞的,理论和实践不能有机结合的研究是失败的。

参考文献:

[1]王晓华.提高高校图书馆馆员科研能力刍议[J].开封大学学报,2002,(3).

[2]张国华.浅谈高校图书馆馆员科研能力的培养[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5).

论图书馆员再学习的必要性 篇7

关键词:图书馆变革,图书馆员现状,再学习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 图书馆开始进入快速转型期, 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基本实现了由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转变。我国在进入新世纪之后, 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进入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高峰, 随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图书馆员的作用、工作内容、工作性质也随之发生很大的变化。于是, 图书馆员通过不断的再学习, 在转型后的图书馆中实现工作岗位角色的转变, 成为图书馆员及图书馆事业发展不能回避的工作。

一、图书馆的内外环境的改变需要图书馆员不断的再学习

(一) 转型之后的图书馆社会职能相应发生转变。

随着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网络化、数字化的信息环境正在加速形成, 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手段发生深刻的变化, 图书馆将由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电子图书馆、虚拟图书馆转变, 所有这些促使图书馆的社会职能随之改变。图书馆将不仅是一个拥有珍贵文献或经系统整理的文献为读者服务的机构, 而且是一个拥有大批信息人员甚至是可以称之为“先生”的大家及学者的机构。它在社会上的地位将不仅由其馆藏文献数量来决定, 更多的是由其为读者服务的质量、水平、深度和服务的效率、效果及对整个社会文化发展的引领来决定。

(二) 图书馆馆员所担当的角色发生转变。

在图书馆形成之初, 图书馆更多作为的只是藏书楼, 图书馆员也只是书籍的保管者、保护者, 其任务主要是如何保存和保管好数量有限的图书文献资料。到十七世纪中叶后, 图书馆员逐渐承担了社会文化传播者的角色。二十世纪中后期, 图书馆开始进入电子化、网络化时代, 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 图书馆工作对象渐成为数字化的信息和知识, 计算机和网络成为工作工具, 开发和传递的多为信息资源, 在这种情况下的图书馆员的职责和形象也随之改变, 将不再是简单的图书借阅的管理员, 不再是向读者介绍馆藏文献资料, 而更多是信息资源的管理者和开发者。要求其除了应具有信息管理专业知识外, 还须具备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计算机知识、较高的外语水平以及较强的公关能力。总之, 在数字化、网络化的环境中, 图书馆员应是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者和传播者, 是信息检索利用的导航者和教育者。

(三) 馆藏资源结构及体系的变化。

图书馆是收藏和保护文献的地方, 以前图书馆馆藏资源是以图书、期刊等印刷载体文献为主体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新的信息载体不断涌现, 有视听资料、缩微资料、机读资料、数据库资源等等, 今后还将有更新的载体出现。图书馆馆藏资源的结构也发生重大的变化, 新载体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或将成为馆藏资源的主体。同时图书馆网络化也使馆藏资源结构发生变化, 数字化信息和电子出版物成为馆藏资源的一部分, 各种介质的信息都能以数字化形式采集、加工、整理、存贮和传递。而且更主要的是, 图书馆网络化使馆藏资源不仅包括本馆或本地馆的文献信息、电子信息资源, 还包括通过网络通讯技术获得的馆外即网上信息资源。

(四) 服务对象及其需求的变化。

在网络环境中, 图书馆不可避免的成为网络中的成员, 成为资源共享的一部分。在网络环境中, 图书馆与其他信息机构、读者之间以及图书馆之间的横向联系、直接联系更加广泛和普遍, 其读者范围已突破本馆限制而遍布全球各地。凡利用本馆资源的单位和个人都是本馆的读者, 读者范围扩大也带来读者需求的变化, 包括读者需求信息的类型、形态及内容范围等的变化。在网络化时代, 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这是由于其知识背景、职业背景、环境背景等等的不同所形成的, 人们带着个性化的需求利用图书馆, 图书馆便需要提供个性化服务以迎合这种需求。

二、图书馆员存在的一些现状

(一) 图书馆员知识趋于老化新知识更新慢。

随着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到来和新兴科学、交叉学科的出现, 以往传统的图书馆工作的手工化、人海战术已被日益发展的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所替代, 联机检索、缩微、远程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等新技术、新的应用工具的出现对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提出挑战, 图书馆员原有的知识结构已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图书馆发展的要求, 图书馆工作由于受社会需求和信息技术应用的推动, 变化很快, 即使经验丰富资深图书馆员, 也不得不面临需要不断更新知识, 掌握新技能的挑战, 因此, 知识老化对于图书馆员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业务能力的加强已越来越成为工作的瓶颈, 如何应对日新月异的时代, 如何适应新形势下的图书馆工作, 不断的再学习成为解决问题的必然。要适应新的变化就必须加强图书馆员的再学习的能力和机会。因而不断的再学习尤为显得紧迫和必要。

(二) 观念陈旧、缺乏主动服务意识。

受到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影响, 图书馆员普遍认为图书馆工作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认为自身工作不能直接体现成果, 因此工作缺乏创新意识、开拓精神和对工作应有的成就感, 对转变观念认识不足, 服务奉献意识淡薄。此外, 图书馆由于受传统服务模式影响, 多年来重藏、重管而轻用, 往往把读者的需求放在次要位置。图书馆的设施建设也以更好地保证藏书、管理藏书为重点, 在服务模式上呈封闭型、被动型、浅层次型和公益型等特点。作为公益性机构的图书馆, 靠国家的财政拨款和投资, 在客观上造成图书馆员安于现状、因循守旧, 部分图书馆员的敬业精神较差, 由于缺乏竞争环境, 主动服务意识差, 不同程度的存在工作意识倦怠。

(三) 图书馆复合型人才的缺乏。

作为新型的图书馆员必须是全方位、多学科的复合型人才, 须有良好的综合素质, 不仅对专门学科有研究, 还必须对其他学科、边缘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有较多的了解, 这样才能更好地运用现代科学手段做好图书馆工作。目前资历深的图书馆员面临知识不新, 往往容易遵循传统图书馆工作经验, 接受新东西比较慢, 尤其是现代科技知识应用方面的技术, 更是显得力不从心。而新入行图书馆员业务能力、专业能力、管理服务经验等不足, 这些都难以适应信息时代图书馆发展的要求, 也都将影响着图书馆服务的效果和质量。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文化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 图书馆的服务领域、服务方式等也都将逐步地拓展和更新, 要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的服务, 这就要求图书馆员必须适应新形势, 迎接新挑战, 适时进行角色的更新与转换, 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主动具备知识管理意识、信息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 在图书馆的发展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当前图书馆员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思想观念与新形势下图书馆的发展要求尚有较大的差距。每个图书馆员面对信息观念和信息技术的冲击, 急需要通过各种途径的再学习以提高综合素质, 适应不断前行的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脚步。

参考文献

[1]王京华.如何提高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探讨前沿, 2007.

[2]邵平.提高高校图书馆馆员素质, 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2.

[3]郑秋红.论新世纪图书馆员素质的提高[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7.

[4]岳艳明.论数字图书馆员素质的培养和提高[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学习型馆员 篇8

关键词:图书馆员,岗位轮换制度,馆员素质

吴建中先生在他的《21世纪图书馆新论》一书中指出:21世纪图书馆馆员应是“知识的导航员”。而成为“知识的导航员”首要条件是了解馆藏资源和信息服务体系, 轮岗是使馆员全面了解和熟悉业务工作的重要手段。在图书馆内部实行馆员岗位轮换制度, 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力措施, 也是实现以人为本,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

1 岗位轮换制的先进性

岗位轮换是指有计划按照大体确定的期限, 让员工轮换担任不同岗位工作的一种做法。主要目的是提高员工的素质。岗位轮换制克服了岗位责任制强调个人职责、固步封闭、缺乏相互协调和共同奋斗的精神, “从一而终”或“一岗到老”的现象, 它吸收了聘任制的打破平均主义、激发馆员内动力的积极作用, 克服了聘任制的论资排辈、人情交易的怪圈, 有利于优秀人才突颖而出。我馆从2007年开始也实行馆员岗位轮换制度, 通过馆员岗位轮换, 我认为:岗位轮换能使馆员全面接触各种业务岗位, 使馆员在最短的时间里了解本馆各部门的业务工作, 了解图书馆的馆藏分布, 了解各部门工作的流程;能开阔视野, 扩大知识面, 提高了业务水平和工作技能;能调动馆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促使馆员为胜任新的工作岗位, 而不断的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改善知识结构。

2 岗位轮换制的重要意义

岗位轮换制是图书馆培养“复合型”、“全能型”馆员队伍的重要手段, 是馆员开拓视野、更新知识、熟悉各岗位工作情况和提高业务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岗位轮换, 迫使馆员在各个新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学习, 掌握该岗位的业务技能和相关知识, 从而拓宽知识面, 提高图书馆员的专业和综合素质, 增强其对不同岗位和网络环境的适应和应变能力, 适应网络社会对“复合型”、“全能型”人才的需求。从而最终使每个图书馆员都能成为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服务优的高校图书馆工作中的“全才”。

岗位轮换制有助于打破高校图书馆部门横向间的隔阂和界限, 有利于馆员和馆员、部门和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 有利于馆内各种矛盾的化解, 有利于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部门间的本位主义和小团体主义, 往往来自于对其他部门的工作缺乏了解, 以及部门之间人员缺乏交往接触和沟通。通过轮换, 使每个图书馆员在对各自工作获得清晰了解的过程中, 认识了不同岗位工作的内容和作用, 逐渐也体验了其他岗位的甘苦, 从情感深处加深了馆员间的理解, 使馆员间精诚团结, 相互协作, 共同努力, 开创图书馆工作的新局面。

3 岗位轮换的几种方法

3.1 新员工在不同部门、岗位间的流动培训

新馆员到馆后, 在进行基本的图书馆知识培训后, 即进入岗位轮换培训过程, 进行系统的培训, 以期在实践中加深知识学习的印象, 并全面了解图书馆的各项要素, 如不同岗位的工作内容、所需要的技能、图书馆馆藏和可提供的信息资源、应持有的服务理念等。

3.2 为熟悉多种技能而开展的岗位流动培训

一个馆员长期在一个岗位工作, 会使其思想禁锢, 能力得不到充分发展。既使有完善的竞岗竞聘机制, 由于所掌握技能的有限, 也难有岗位变动的机会。因此, 应考虑有计划地对馆员进行岗位流动培训。应有相应计划确保一个员工至少熟悉两个以上的岗位工作。馆员在一个岗位工作一段时期后, 即着手考虑其岗位流动问题。

3.3 不同岗位之间的人员互换

人员的单向流动培训, 可能使某些部门人力不足;而在两个部门之间, 由于工作内容的交叉, 可能需要获取相互的知识。这是进行不同岗位互换的原因。岗位互换的目的, 是相互学习知识和技能。互换的人员, 仅负有学习的使命, 则不需要经过严格的挑选。如果既负有接受新岗位培训的使命, 又作为向新岗位人员传授知识的指导者, 则需要挑一岗位知识和技能突出的人员进行互换。

3.4 以新项目为契机进行岗位轮换

处在变革中的图书馆, 新的工作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各种小组是应对新工作而频繁采用的管理方式之一。我们曾经设立图书回溯建库小组、特色数据库建设小组、迎评小组等。项目小组招募各部门的人员, 以共同完成工作任务。小组人员来自不同部门, 面对新的工作任务, 相互之间不断进行探索, 共享成员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经过一段时间, 相互都得到提高。结果证明这种聚集不同部门人员的学习和工作方法是很有效的。

3.5 馆际间的岗位互换

在图书馆馆际之间, 可以选派优秀人员, 进行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类型同一规模、同一类型不同规模、同一类型同一规模的图书馆进行岗位轮换。可以设计和实施馆长和馆长之间、馆长与部室主任之间、馆长与馆员之间、部室主任与部室主任之间、部室主任与馆员之间、馆员与馆员之间的岗位轮换。通过岗位轮换, 使工作人员能够从不同馆情出发考虑问题, 能够学习其他图书馆的优点和特长, 能够进行有效的比较和提高。这对于整个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4 实施岗位轮换要注意的问题

4.1 岗位轮换计划的制定一定要科学、合理、周密。

要依据本馆的实际情况, 人员素质、岗位的实际情况制定轮岗计划。岗位轮换要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不能影响正常业务, 以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和人员的相对稳定。

4.2 岗位轮换前一定要做好上岗前培训和岗上指导工作。

使每一轮岗的馆员在上新岗前就已经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 上岗后就能迅速进入角色。否则, 馆员在新岗上一时无法适应。从而影响正常的工作。

4.3 换岗时要做好人员交接工作。

图书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形成一整套完整的工作流程和业务规范, 为避免遗留“尾巴”, 避免在轮岗中走马观花, 人浮于事等不良现象, 有必要进行岗位轮换交接手续, 并做好工作交接日志, 以确保图书馆业务工作的连续性。

4.4 在实施岗位轮换前要做好馆员的思想工作。

让馆员理解和支持这一管理制度。

4.5 岗位轮换要具有连续性和长期性。

岗位轮换一经实行要连续不断地进行。而且还要长期执行下去, 不管领导是谁。这是岗位轮换的基础。否则, 大多数馆员都不会赞成岗位轮换。

综上所述, 实行岗位轮换是高校图书馆深化改革的一项内容。通过岗位轮换, 使高校图书馆每个部门、每个岗位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充分调动了馆员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使其挖掘潜力, 开拓视野, 扩大知识面, 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技能。使自己成为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服务优的优秀馆员。从而更好地投入到高校工作来, 改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 为广大师生员工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从而提高了图书馆的整体形象。

参考文献

[1]吴建忠.21世纪图书馆新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3, 1.

[2]魏争光.以岗位轮换的方式培养具有多种能力的图书馆员[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5 (1) .

[3]吴金敦.浅谈图书馆管理中的岗位轮换[J].山东图书馆季刊, 2003, (4) .

从传统图书馆员到信息馆员的过渡 篇9

关键词:传统图书馆员,信息馆员,过渡,职能定位

1 传统图书馆的现状与新时期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传统图书馆是指网络化以前的图书馆, 其主要特征是书刊文献的载体以印刷体为主, 馆内作业以手工操作为主, 馆藏目录以书本式、卡片式为主, 对馆藏文献的利用以手工检索和馆内利用为主。在这一时期图书馆员与读者时时碰面, 处处接触, 大小服务都由馆员负责。这一方面, 造成馆员疲于应付, 另一方面则造成信息获取的时效性低。这种服务形式在信息时代显然不能适应要求, 加上这个时期馆员自身的状况令人堪忧, 一方面是思想老化, 传统人才居多, 可以说只是某种意义上的文献保管员, 信息索引速度慢;另一方面学科结构与知识结构不合理, 工作人员中文科专业多于理科专业, 社会科学多于自然科学, 真正的图书馆专业人才更为短缺。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图书馆专业的信息人才只占图书馆人员比例的3%左右, 这显然不能满足要求的。

随着计算机、通讯、信息存储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传统图书馆面临着新的冲击。21世纪的图书馆将是纸质印刷型文献、缩微型文献、电子出版物、虚拟馆藏并存互补, 且电子出版物不断增长;传统图书馆、自动化图书馆、数字化图书馆共存补, 而数字化图书馆将由实验转实用。图书馆的发展将呈现出新的趋势与特点。新时期图书馆信息化过程加快, 信息服务与信息处理日益复杂, 图书馆的工作重心由传统的文献搜集、整理、加工转移到信息的存储、选择、利用方面, 信息服务要求“广、快、精、准”。为此, 21世纪的图书馆应是能应付计算机、多媒体、CD-ROM、INTERNET挑战的图书馆, 是一步步走向信息化、数字化、虚拟化的图书馆。这客观上要求图书馆实现收藏的数字化、操作的计算机化、传递的网络化、信息资源存取的自由化、信息资源共享化以及结构连接化。图书馆的基本功能转向信息的存储、传递、服务, 实现信息处理的准确、及时、完整、时效。这种发展趋势是对传统图书馆藏书载体贮量小、体积大、占有空间多, 读者利用图书馆受时间、区域、数量的限制以及不能远距离服务、实现信息共享的缺陷的扬弃, 是信息时代的客观要求。这种要求相应地影响到图书馆的身上, 要求馆员的转化创造良好的外在氛围。

传统图书馆的缺点以及如今图书馆自身的发展趋势为图书馆员现状提出了由传统图书馆员向信息馆员过渡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而现代图书馆自身的发展趋势为图书馆员的发展方向及素质培养提出新的要求, 特别是要求他们既懂信息技术, 又懂专业知识, 能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实际, 能应对信息化、知识经济的挑战。

2 信息馆员的职能定位

适应时代要求, 传统图书馆员要完成向信息馆员的过渡, 首先要很好的定位自己, 认识到自己在信息时代图书馆中的角色、任务、使命, 认识到新时期图书馆员服务职能的发挥途径, 以更好地发挥中介作用、引导作用。

2.1 目标方向定位

多年来图书馆员的任务是纸质文献的采购、编目、典籍, 而今由于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发展, 电子文献正在改变图书馆文献的收藏、服务及管理方式。相应的, 图书馆员应从传统意识里解放出来, 改变原有的“图书馆, 管图书”的观念, 努力掌握新时期要求的新技术、新技能, 适应日益复杂的住处环境要求。为此, 首先要从思想认识上确定自我角色的转变, 敢于面对现实, 勇于改变自我。只有认识到自己角色与时代要求的差距, 才会采取措施缩小这种差距。只有真心俯下身子去应付这种挑战, 才能在挑战中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由此目标上的定位是角色转变的一个前提, 从内在的心理上决定了一个图书馆员到底想不想完成角色转变, 有没有信心完成转变。

2.2 知识结构定位

信息时代对图书馆员的知识结构总的要求是既精通专业知识又精通住处知识, 这就要求图书馆员全方位的提高自身素养。面对浩淼的住处资源, 图书馆员必须能够做到对住处的大量的, 高效率的过滤、选择、分析、加工、传递、转化、贮藏、提出等工作。这项任务的完成信赖图书馆员广泛的综合性的科学知识, 最重要的是住处管理知识、现代计算机应用知识。没有广泛的综合性的知识, 就无法完成对住处的获取、贮存。为此, 图书馆员应广泛学习四类知识即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广泛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精深的图书馆专业知识、信息与计算机方面的知识。

2.3 能力技术定位

能力技术定位是目标方向与知识结构定位在现实中的外化, 通过能力技术, 图书馆员应具备综合的能力结构与网络服务技能。一是信息鉴别与处理能力。由于信息的激增, 信息变得纷繁芜杂。除了大量能正确反映事物的真实信息外, 还有许多伪信息。面对浩繁、混杂的信息资源, 信息馆员必须准确判断信息的价值, 辩认出有效信息和有价值的信息。能去伪存真, 在杂乱无序的信息海洋中, 过滤掉那些无用的甚至有害的灰色信息。二是计算机与网络服务技能, 能熟练地操作计算机, 顺利地进入INTERNET, 并能在IN-TERNET上寻找信息, 收发文稿, 参与BBS、USENET等。特别是针对浩淼的网上信息, 懂得如何快速截取有价值的信息, 能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地加以整理。三是具有文字表达能力, 尤其要学会英语。因为英文在互联网上的应用很广泛, 要及时地跟踪和获取最先进国家的最新的信息资料, 就要突破语言障碍, 不断提高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四是应具有科研能力与综合分析能力。图书馆员的科研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将直接影响信息应具有科研能力与综合分析能力。图书馆员的科研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将直接影响信息的开发利用。为此只有图书馆员了解国内外的科技与发展水平, 才能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解决问题, 才能熟悉各种信息源, 把据住最新动态, 通过综合分析创造性的实现信息的重组, 挖掘出信息的潜质, 做到有价值信息的充分利用。随着信息市场的开辟以及信息竞争的加剧, 图书馆员还要有竞争意识和参与竞争的能力, 树立信息的经营观念和竞争观念。学习和掌握经营能力、竞争能力、公关能力, 善于将优质高效的信息推向市场, 树立良好的馆员形象, 也扩大所在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 完成自己作为一个起码的社会工作者加速信息这种文化形态的潜在能量向社会生产力物化的过程。

3 传统图书馆员向信息馆员过渡的条件

要完成传统图书馆员向现代馆员的过渡除了要很好地定位自己外, 还有外在因素的制约, 这种外在的因素的制约归纳起来可包含领导者因素、图书馆的建设、制度机制等几个方面。

第一是面对信息时代, 图书馆的领导者首先应认识到这种挑战, 培养树立创新意识, 扭转传统观念, 理性的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 将传统的向馆来借阅方式转化成读者服务的意识将传统的坐在馆内服务转化为面向社会面向市场, 主动提供信息服务的转变;注重自身角色的重塑与创新, 提高馆员们的服务手段。最后现实增加他们的培训机会和加大他们的培训力度, 提高整个馆员队伍的素质, 特别是现代化管理的意识, 为图书馆员向学才型转化创造条件。

第二是改革图书馆现状, 调整机构设置, 尤其要向信息部门倾斜。为此图书馆应缩小传统服务加工与借阅部门, 扩大和增强服务文献开发部门, 组织市场调研和积极服务社会。调整采购经费的分配比例, 向期刊、电子出版物倾斜, 把握住时代对信息快速要求的脉搏, 合理增加馆藏, 惧与社会发展方向有关的重点学科和专业领域的国内核心期刊和适应时代要求的有关信息资料。为此, 关键是改进检索工具, 加快技术手段的更新, 引进适当的渔船住处资源和开发利用网上资源, 增加服务内容的时代性要求, 加快信息的检索、传递速度, 提高质量。

第三是加强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内在素养的提高是馆员由传统型向信息型转化的前提和决定性因素, 而外在制度规范则是促进这个转化的外在因素。为此要加强和完善有关制度和规范, 锁定信息馆员的各项达标标准, 制定好培训学习的制度, 理顺知识结构的更新步伐, 分时期限阶段的提高馆员的各个方面的素质和制度。完善对信息馆员思想品德、文化知识、服务技术可能性的手段, 形成定期培训, 定期考核、定期评估的制度, 并把馆内评估与馆外评估结合起来, 增加评估的可信度与效益性, 切实地把制度规范约束转化为馆员的内在品格。不断提高馆员的全面素质, 促进传统馆员向信息馆员的过渡。

总之, 从传统馆员向信息馆员的转化是时代的要求和图书馆自身发展的历史必然, 要搞好这项系统工程需从思想观念上改变传统的认识观, 从组织制度上完善运行机制, 通过领导和馆员素养的提高, 着眼于图书馆全员素质, 塑造良好的外在环境, 着手于每个馆员的实际, 通过思想、知识、能力的提高为过渡创造良好的内有条件。

参考文献

[1]王玉英.信息时代的呼唤——谈图书馆“馆员”的更名[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0 (4) .

[2]高曼.在网络环境下逐渐走入幕后的图书馆员[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0 (1) .

学习型馆员 篇10

大学图书馆馆员队伍要具备综合素质、多面能力和高等学历, 适应高校图书馆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 掌握计算机及网络的各种知识与技能, 了解电子图书的发展趋势, 熟悉图书分类的每种方法。

大学图书馆馆员不仅要有很高的学历, 而且还要有扎实稳固的专业基本功, 要求馆员所具备的不仅仅局限于图书资料方面的专业, 更要扩大专业及业务的知识面, 但是要求绝大多数的馆员应该是文科专业, 理科专业的高校图书馆馆员必须是高校图书馆内需要涉及电子资源或电脑网络方面的专业人员。

要根据高校图书馆发展规律, 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着力培养造就一批热爱图书馆事业、热心为读者服务、掌握现代传播技术的专业队伍, 形成有利于激发图书馆队伍富有生机活力的体制。图书馆馆员作为知识和信息的传播者、信息的加工者, 提倡馆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为读者提供全方位、多渠道、快捷的文献信息服务。要引导馆员把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追求与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 实现互动发展和双赢。

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提供高质量的读者服务是图书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图书馆所有工作都要以读者为中心。图书馆流通、阅览服务要以为读者提供高质量服务为标准;图书馆的信息咨询服务要以为读者教学、科研提供深层次文献分析成果为己任;图书馆的网络和技术要为数字化资源的建设和图书馆业务的正常开展提供可靠的保证。通过改革创新, 不断用新的观念、新的措施和新的方法树立全新的服务理念、建立全新的管理机制、实行全新的运行模式, 使管理系统的总体功能得到不断优化, 始终保持最佳状态和最高效率, 从而满足高校师生教学、科研的需要。

学科馆员制度是国际图书馆界先进的办馆理念和全新的服务模式, 是满足高校师生专业需求的必要保证, 是提升高校图书馆参考咨询水平的重要举措。学科馆员制度的实施对于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服务品牌的打造, 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 学科馆员制度仅在少数重点高校图书馆实施, 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尚未建立。我认为高校图书馆应尽快建立学科馆员制度。

学科馆员是指了解甚至精通某一学科或几个学科知识, 并为该学科用户提供相关信息服务的图书馆员。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 美国和加拿大部分大学图书馆推行了一些新的服务, 如“跟踪服务” (Track service) 、“网络馆员免费导读服务” (Network Librarian and Free Guide) 等, 这些服务通常是由具有某一学科背景的参考咨询馆员担任, 这便是学科馆员 (Subject Librarian) 的雏形。学科馆员制度在国外已实施多年, 而且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该制度在我国高校尚属新生事物。1998年, 清华大学图书馆在国内率先设立了学科馆员制度, 随后, 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等实力雄厚的一流大学也相继实行了学科馆员制度,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高校图书馆要建立和实行学科馆员制度, 就要加强学科馆员的选拔和培养, 要从高校教学和科研发展方向、重点学科建设等实际情况出发,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的原则, 选拔和培养一批学科馆员骨干。首先, 选拔那些符合学科馆员标准且有能力担任学科馆员的优秀馆员, 经过短期培训学习和资格论证, 使之成为学科馆员。其次, 引进和选聘学科馆员。可直接从院系和外单位引进相关学科或图书馆学双学位人才, 由于这样的人才熟悉学科发展趋势和动态, 从事对口学科服务时可以很快进入角色, 并且服务的起点高、针对性强, 是图书馆选拔学科馆员的一条捷径。对于某些学科还没有合适的学科馆员时, 可以聘请院系的教授、专家担任图书馆兼职学科馆员, 图书馆给他们配备馆员助理, 共同建设学科馆藏和学科服务体系, 在教授、专家的指导下, 可以使馆员助理成为学科馆员。

学科馆员制度的建设不仅要有人才保证, 同时也要建立一系列管理措施。首先, 实施奖励机制。图书馆应改变传统的分配制度, 根据学科馆员的实际工作内容, 依照其工作的复杂性、不可替代性, 付给津贴;对那些在工作中有特殊成绩的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 调动学科馆员的工作积极性与能动性。其次, 实行竞争机制。图书馆可在肯定学科馆员工作的基础上, 定期开展各类学科的考试, 让更多有实力的工作人员有机会参与竞争, 优胜劣汰。这样, 既保证学科馆员服务的高质量, 又促进了工作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 有利于学科馆员的培养和更新。最后, 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考核制度与考核评价体系, 通过考核评价和奖惩, 增强学科馆员的竞争意识和敬业精神, 促使其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和能力结构, 在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用户信息需求的变化, 对图书馆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 将形成一支高素质的馆员队伍, 并可拓展服务领域, 对高校图书馆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祖芳宏, 苏军.高校图书馆应尽快普及学科馆员制度[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5 (2) :71~72.

浅谈高职院校专业馆员服务 篇11

关键词 专业馆员 主动式专业馆员服务 素质和基本职责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专业馆员服务是新一轮高职院校建设对图书馆提出的新要求,是图书馆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和學术水平的一项新举措。高职院校专业馆员服务是指图书馆为适应高职院校各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从图书馆中优选具备一定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和院系相关专业知识背景的专业馆员,建立与院系学科带头人的联系,为他们主动提供深层次、全面个性化的高水准信息服务。

1主动式专业馆员服务体系

(1)建立读者个性化档案,跟踪现有和潜在需求信息,全面掌握读者特点。专业馆员通过信息整合等检索技术,把工作过程中获取到的读者阅读习惯、个性化需求和反馈信息记录下来,通过分析归类,划分出若干类型读者,并形成档案。专业馆员主动、持续、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关的服务,使读者享受到专、深、精、新的个性化优质服务。

(2)充分整合网络资源,构建主动式专业馆员服务的网络平台。专业馆员应善于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提升图书馆网络服务水平,根据各院系不同类型读者的档案信息,对网络各种资源进行整合,提供专业导航、一站式检索等服务,实现便利的检索功能,实现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

(3)有效揭示、整合与开发文献信息资源,提供专业馆员的个性化服务。定期编写《图书馆通讯》,其内容可以涉及宏观的行业发展动态、区域经济的产业信息,微观的校企合作动态、院校相关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就业服务等等。

2专业馆员服务具体措施及方法

搭建图书馆与院系专业对口服务的桥梁可增进图书馆与院系间的感情,实现畅顺的信息传递和沟通。搭建图书馆与院系专业对口服务的桥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深入了解对口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动态及学科新动向,对一些热点问题、新观点进行收集和分析研究,为专业的教学和科研提供参考。

(2)定期对相关的专业读者进行文献信息需求的调研,收集读者对图书馆资源与服务的建议和要求等反馈信息。

(3)根据专业馆员收集的院系读者的需求特征、类别和层次,建立各院系读者服务档案,制定切实有效的服务方案,主动地、有针对性地为专业建设、教学和科研提供有力的帮助。

3专业馆员的素质和基本职责

3.1专业馆员的素质专业馆员的素质要求

(1)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牢固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育人”的理念,始终把为读者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服务放在第一位;

(2)是具有图书情报学专业本科以上学历,既熟知图书馆学、情报学、目录学、信息学等图书情报学专业知识,又熟悉馆藏,特别是熟悉对口专业馆藏和各类专业文献的检索及数据库的链接、组合;

(3)是具有对口专业知识背景和底蕴,了解、熟悉对口专业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主要学术流派、热点问题及主要文献和参考工具书;

(4)是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和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能将有效信息从繁杂无序的信息源中提取、鉴别、筛选、分辨出有价值的信息,并利用各种信息处理技术和手段对其进行组合加工整理;

(5)是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与计算机网络应用水平,熟悉一门或几门外语,特别是英语,掌握开启世界信息资源宝库的“金钥匙”;

(6)是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掌握心理学知识,熟谙读者心理,善于与读者进行对话与交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3.2专业馆员的基本职责

(1)是主动参与对口专业教学研究活动,经常与对口院系领导及专业带头人保持联系,收集、解答、反馈他们对文献信息的需求和建议;

(2)是对馆藏文献信息进行的阅读、比较、分析、研究,进行数字化处理,建立专业特色数据库,为教学研究人员提供服务;

(3)是对网络中涉及本专业的相关的信息进行搜集、筛选、整理,使繁杂网络信息资源有序呈现;

(4)是经常向对口专业教授、对口专任教师和广大学生宣传、汇报图书馆对口专业文献信息建设和服务情况,听取他们的建议;

(5)是定期为对口专业教师举办培训讲座,使其懂得数据库的检索语言和结构,熟悉多种操作系统和服务软件,掌握信息技术和使用技巧;

(6)是服务方式灵活多样,既可同院校热爱图书馆事业、了解本专业现状和发展方向的专业教师协同开展工作,也可单独开展工作。

专业馆员服务在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推广与实施,必将有利于满足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对文献信息资源专业化、个性化、知识化的需求,有利于图书馆馆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专业文献信息资源深层次的开发与利用,有利于图书馆整体服务水准的提升。

图书馆馆员培训探析 篇12

美国微软图书馆的馆长说:“就业风险与商务部分竞争要求我们注重人员的培训和发展, 我们不仅要与时代的要求同步, 而且在工作基准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走在前面, 只有通过培训才能实现这个目标”。笔者认为, 图书馆馆员培训需求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图书馆职工需不需要进行培训?如果需要, 要进行哪些内容的培训;二是具体到某个岗位或者个人, 他是不是需要培训?要进行哪些方面的培训。

1 图书馆馆员培训的内涵

培训是为学习者提供目前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所设计的活动。对图书馆来说, 培训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可以提高馆员的工作能力。目前虽然高校图书馆从业人员中“两多”“两少” (即学历低者多, 非图书馆专业毕业者多;图书馆专业者少, 懂信息技术者更少) 的现象已大有改善, 但图书馆仍要注重现有人才素质的培养, 突出图书馆专业理论、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教育。

那么, 图书馆馆员培训的内容到底要包括哪些范畴, 或者说它的内涵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一是图书馆的职业特征。“知识导航员、信息咨询专家”是读者赋予我们的美誉, 但学无止境, 能否让信息与读者达成最佳匹配, 让读者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知识导航员”的素质能否与读者的需求保持同步。对馆员进行培训与开发, 规划其职业生涯, 让其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 让馆员与图书馆共同发展;二是图书馆馆员绩效的内涵。即图书馆馆员行为的过程、行为的结果。这就要求我们在确定培训需求时要考虑能力、态度与业绩三个方面的内容;三是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进步。信息时代的图书馆是用高科技武装起来的, 除保留了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外, 更多的是通过网络与读者实现无缝链接, 图书馆的培训必须达到这一要求。根据这三个因素的要求, 图书馆馆员培训至少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态度、技能与知识。态度主要包括图书馆的文化理念、职业道德、规章制度等。技能与知识主要是指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包括各项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图书分类规则和常用工具书的检索方法、读者的借阅规律、计算机操作技能、数据库的使用技巧、外语水平等等;此外, 为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 提高馆员的创新能力、适应能力, 开发馆员的潜能, 对馆员思维方式的强化训练、陈旧观念的更新、个人心理与读者心理的分析也是必要的培训内容。

2 图书馆馆员培训的需求

如何有效地进行培训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图书馆员的自身发展。从宏观上讲, 培训是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形式。从中观上讲, 培训是支持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图书馆目前的人员无论从学历结构、年龄结构, 都没有跟上信息社会的步伐。图书馆的组织学习功能、应变能力成为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机制。培训能适其所需, 能保证图书馆思想信息流的新颖性, 保持馆员的思维活力。从微观上看, 培训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与激励手段。馆员在图书馆工作不仅是为了谋生, 还有更为高级的需要, 如自我成长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图书馆的培训要给馆员以新的知识和技能, 使之能够接受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与任务, 实现自我成长和自我价值。图书馆通过制定有关的培训制度使馆员个人职业素养得到发展, 满足图书馆对人才的需要, 从而实现馆员的职业生涯目标和高校图书馆发展目标的统一。

3 图书馆馆员培训的多元化

图书馆工作主要是大量的技能性工作, 如纸质文献资料的加工整理、图书排架、数据录入、手工或机检文献等。所以理论学习是做好图书馆工作的前提条件, 组织馆员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培训是必要的。但如果把理论学习作为馆员培训主要内容则失之偏颇, 因为有较高的学历并不代表有较高的工作技能。因此除了专业理论培训外, 还应将技能训练纳入培训的范围, 对馆员进行具体技能操作的培训和接受新知识、新技能的再培训。把平时的理论学习与现实的操作技能有机结合起来。

我馆自2005年迁入新馆以来, 实行了“三全” (全排架、全开架、全天候) 、“二合一” (师生合一、借阅合一) , 开展了多层面的信息参考咨询服务, 图书馆的利用效果与整体信息服务水平得到了提升。在馆员培训工作的推进与实施中, 运用现代人力资源整合培训理念, 充分考虑到成人机械记忆能力相对减弱、理解能力比较强的学习特点和具有通过学习新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工作中所遇到问题的需要, 采用了各种培训方法, 如课堂讲授、专家讲座、学术报告会、服务技能竞赛、馆内应用课题研究等;对新馆员进行了严格的入馆教育, 让他们了解图书馆有关规章制度, 掌握有关文献信息的组织与检索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熟悉各部门的主要职能、工作要求, 掌握有关工作的基本流程和操作技能等。种种培训充分实现了图书馆与馆员之间、馆员与馆员之间的互动, 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 增强了馆员对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参与感、认同感与归属感。

4 图书馆馆员培训的管理

图书馆馆员培训的管理是图书馆继续教育的重点。一般的图书馆都普遍存在重使用, 轻培训, 忽视对图书馆学成人教育的现象, 从而导致各部门工作的落后, 服务跟不上。因此, 要因地制宜, 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努力探索馆员职业培训的内容、重点、方式方法, 要加强职业培训的管理, 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 开展讨论、交流活动, 要从思想上重视并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做好计划, 还要结合本图书馆工作的实际情况, 使馆员培训更贴近用人单位的需要。

馆员培训要从制度上保证培训学习的时间, 还要完善激励机制将在职培训作为一项日常管理工作, 定期进行考核并作为晋升、晋级、目标管理评定的重要依据, 要在实践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 逐步完善培训制度, 以保证岗位培训在职教育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

5 图书馆馆员职业培训的氛围

人才的成长过程往往和单位对他的使用联系在一起, 一个人在有压力的环境里, 他可能发挥80%的能力, 而在松散的环境里, 他只能发挥20%的能力。长期疏于学习和提高, 使馆员处在松散的环境里, 能力必然会逐渐退化;相反, 在有压力的环境里, 它会勤于学习和提高, 能力也会逐渐提高。因此, 一方面要因人制宜地给每个馆员自主选择发展自己的岗位空间, 另一方面可为馆员订购各种类型的培训材料, 经常聘请专家、辅导教师进行讲座和辅导, 经常观看有关图书馆现代化管理的参考片, 在馆员之间开展一些学术研究和学习交流活动对于参加学历教育、以及脱产学习的馆员, 可在经济上给予了一些优惠政策。

美国图书馆学专家迈克尔·戈曼说过:“图书馆拥有三大资源, 一支由训练有素和知识渊博的图书馆员和其他图书馆工作者组成的队伍;馆藏;供检索馆藏使用的书目控制系统”。从中我们可以深刻理解到:在图书馆的服务中, 现代图书馆馆员作为知识和智力的载体在图书馆生存和发展中成为首要因素, 优秀的图书馆员成为图书馆最重要的资源。图书馆馆员培训各馆要根据各自的不同情况, 通过合理安排实施计划, 采取各种形式促进馆员素质提高, 平衡馆员能力结构, 同时为领导部门统筹加强人力资源的调配和管理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1]方向辉.图书馆员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初探[J].情报探索, 2007 (1) .

[2]徐享王.从“木桶原理”谈图书馆员培训[J].高校图书馆工作, 2005 (2) .

上一篇:原发性闭经的治疗效果论文下一篇:广告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