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型社会视角

2024-10-16

学习型社会视角(共10篇)

学习型社会视角 篇1

一、我国的成人教育现状

1.制度发展现状。

我国成人教育制度的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文件的发布和政策的实施。从1978年中国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到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 再到2005年教育部教学司颁布的《关于调整全国成人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部分专业基础课考试科目的通知》, 表明高等学校全国招生统一考试部分科目实行标准化考试, 中国政府在不断提高全民素质, 促进经济发展, 提高社会和谐程度方面做了诸多的工作。从党的十六大到十七大先后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建设“和谐社会”, “努力使人人学有所教”等奋斗目标, 为进一步加强我国成人教育建设, 提高国民素质, 培育人才从多层面、多角度拓宽了途径, 提升了成人教育的整体要求与质量水平。于2012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更加强调:“进一步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从整体来说, 政府重视给了成人教育很多的发展空间, 借助政策优势, 成人教育制度可以发展得更好。

2.实际培养人才现状。

开展非学历的成人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和重要组成部分, 成人教育正以多种形式、多种途径扩展教学路子, 大力开展岗位教学和模拟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改革开放以来, 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而成人教育的贡献更多体现为第三产业, 尤其是在会计、审计、信息、咨询、金融服务等行业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有责任、有技术的人才。

3.培训模式现状。

成人教育的培训模式主要还是以地区、区域等局部组织人员进行培训。这种培训有较强的针对性, 只能适用于某一特定的岗位和工作, 对于学员的后期发展不利。这种教学模式一般是社会某些培训机构兴办, 为社会成员转换工作、提高工作技能而进行的教育, 一般模式是业余或者函授, 学员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随着时代的发展, 也开始引进了网络教育的模式, 对于上班一族来说, 是十分便利的。

二、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成人教育现状

1.劳动就业。

据《2011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420万人, 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5914万人。2011年度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5278万人, 比上年增加1055万人, 其中, 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5863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80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922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虽然用工量正在增加, 但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成人教育机构作为提高用工质量的中介机构, 应承担起培养人才、减轻就业压力的重任。

构建和谐社会,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创新型国家, 发展人力强国战略等, 都成为促进成人教育改革发展的利好因素。进入21世纪, 人才强国战略一直是我国坚持的发展战略之一, 这为成人教育未来发展提供了机遇, 但也意味着更多的挑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从业人员包括各个阶层的人民群众, 其中不乏农民工子弟。为了顺应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 加快产业升级和城镇化建设, 今后还会有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在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 就业人员需要经过一定的教育培训才能上岗工作, 因此, 成人教育如何在经济大形势下培养与提高其学员素质成为一大难题。

2.地区教育水平参差不齐, 影响成人教育活动的展开。

各地发展极不平衡。近年来, 支持西部大开发的活动一直在循序渐进地开展, 从能源、资源到人文关怀, 东部地区的投入让西部人民看到了建设的希望。西部不少省份的年收入正在逐渐上升, 在教育投入方面也在逐年增长, 但是由于西部地区经济基础相对比较薄弱, 教育程度和资源相对缺乏, 民族教育落后, 不能跟上经济发展的脚步。成人教育在西部地区更为匮乏, 极度缺少技能型、职业性人才。西部要开发, 离不开西部人民的辛勤汗水, 西部的教育问题值得重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现状: 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 这里虽然有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的自然优势, 但是受地理以及人文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文化教育相对落后。无论是同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还是同西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相比, 西部教育发展仍然滞后[1]。

3.科技的发展为成人教育带来便利。

信息技术不仅成为一种生产力, 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 而且对教育特别是成人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无论是教育的价值观、质量观, 还是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无疑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首先, 成人教育的对象面对信息化的冲击需要更加完备的知识体系, 因此, 对成人学习有了新的需求, 而且是更针对信息化的需求;另外, 信息化对成人教育的教学手段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成人教育办学模式本身应该具有信息化的新技术[2]。进入21世纪, 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主流, 没有任何领域的人们可以忽略科技为工作、生活带来的便利, 成人教育环节也一样。通过互联网的介入, 成人教育的教育途径增加了, 范围得到了扩展。假如教育不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和发展水平, 教学内容仍然停留在过去的时代, 教学内容与社会的发展不适应, 将会使生长于当代的学习者难以适应, 这样就达不到教育的目的了。中国已经进入“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时代, 在发展成人教育过程中, 应该关注当今时代的信息、科技特征, 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三、学习型社会视角下的成人教育

建设现代化国家, 形成“全民学习, 终身学习”的社会氛围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建设的新重点。站在成人教育的角度, 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 对成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完善教育体系, 开创成人教育的新局面。以下从学习型社会视角展望我国成人教育发展的五大方向。

1.强化成人教育的地位。我国已经把“全民学习, 终身学习”作为奋斗目标, 成人教育在教育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需要强化成人教育的份额, 加大投入力度, 使成人教育不再是局部人的问题, 把成人教育提高到与“职业教育、技能教育”的地位上来。教育机构以及企业更应该首先关注到成人教育, 使成人教育在提高学员素质、提高职工岗位技能上卓有成效。

2.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 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成人教育的对象是已经走上工作岗位, 需要转岗或缺乏相应职位必要知识的人员以及扩展知识的人员等。在培养教育时应坚持以人为本, 把“人”的各项感受放在第一位, 确保学员可以听懂、看懂, 能基本掌握教授的内容。成人教育是培养成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是促进成人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3.成人教育属于文化范畴, 应该顺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而成人教育的发展也影响和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只有成人教育发展比较成功, 才能培育出技能过硬、基础扎实的人才,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奉献力量。

4.学习外国和本国的先进的成功的经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 我国成人教育取得了较为喜人的成果, 这种成功的教学模式应该保留, 继续发扬。而成人教育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外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外国成人教育的特点是政府重视和税收支持。我国应在自身国情的基础上, 学习外国先进教育技术和方法, 不是照搬而是活用。

5.进一步加强成人教育研究和学科建设。在学科设置上, 应该考虑成人教育对象的工作实际, 教育专家在设置成人教育课程时, 应从实际出发, 考虑受教育者现行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从整体出发, 局部突破。同时, 反馈信息也是十分重要的, 只有受教育者才能真正对教育制度和课程设置发表意见, 而且这些意见是宝贵的。课程设置者应多听取受教育学员的声音, 不断改进教育课程设置, 使课程从长远来看不断趋向于受教育者的真正需要。

摘要:遵循“终生教育与继续教育”的理念, 构建“学习型社会”,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已成为现代成人教育的目标, 文章从我国需要建成的学习型社会出发, 探讨在学习型社会视角下成人教育的发展, 推崇紧密结合实际, 联系中外先进经验来进行成人教育的学科建设。

关键词:成人教育,建设,现状,学习型社会

参考文献

[1]刘楚佳.美国地方院校的发展及对广东中心城市大学的启示[J].广州大学学报, 2004, (2) .

[2]薛晨冬.新时期成人高等教育的剖析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6) .

学习型社会视角 篇2

电力发展的社会视角

一、引言 经济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诸多社会问题的背后大多隐藏着深层次的.经济原因.经济学关注的是交换、市场和经济,而把社会因素假定为稳定的、不变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市场中的经济交换关系也可能会产生负面的社会影响.因此,从经济现象探讨社会事实是一个重要的观察社会的角度.如果人们在对经济生活的分析中把社会性变量纳入进去,将使企业研究更加逼近现实,并对现实作出更合理的解释.电力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社会发展离不开电力支撑.经济社会学为探索电力改革与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

作 者:王伟国  作者单位:上海电力实业总公司总经理 刊 名: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英文刊名:CHINA POWER ENTERPRISE MANAGEMENT 年,卷(期): “”(12) 分类号:F4 关键词: 

以悲剧视角探究当代社会 篇3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艺坛出现了耐人寻味的变化。一方面是主流艺术的商业化与时尚化;另一方面是一些艺术家以更加清醒的眼光看待生活与艺术。这两种趋向之间的巨大反差,使批评家有关中国当代艺术的概括往往难以一揽全局。尽管市场、票房、上座率、收视率和拍卖纪录引领着媒体的视线,但无论从人的精神面貌还是从艺术史的演变着眼,后一种趋向更值得我们关注,虽然在商业消费大潮中它并不引人注目。

徐唯辛是当代画坛关注、思考现实生活的代表性人物。他代表了这样一种选择,一种异于主流趋势的生活心态和艺术心态---既不全神贯注于市场,也不一心磨练"功夫",而是努力使自己所从事的艺术融合于时代人文思考。在本次上海美术馆的画展中我们可以看到,流露着质朴与宁静的《馕房》(1987)、《酥油茶馆》、《圣地拉萨》到充满对现实环境关切之情的《酸雨》,从《过道系列》、《龙年1976》到《核风景系列》和《工棚》……徐唯辛的在艺术上的发展实际上主要方面不在于形式、技巧和风格,而是作品所关注的方向的转变。遍及南北各地的环境污染问题,城乡差异和农民工生存处境问题,由劳动条件决定的煤矿工人生存问题,历史遗留的社会心理问题,日益紧张复杂的外部环境问题……所有这些迫在眉睫的重大问题,都在徐唯辛关注和思考的范围之内。在当代中国画家中,这种敏锐的反应和开阔的眼界可以说是绝无仅有。艺术表现空间的扩展,源于画家思想的变化,源于画家眼界和胸襟的开阔。我无意促使艺术家成为政论家或者时事评论员,但目前的实际问题是艺术家疏远现实,艺术创作所表现出的情趣与现实生活毫无关系。而这种趋势正在被解说为民族艺术的正道。

与主流水墨画不同,当代中国油画并没有远离现实社会。近几年来,表现人生问题的佳作源源不断。但在表现社会现实问题的范围、选择的形式上,大多数作品是以反讽和戏谑的面目出现。"反讽"之所以被如此众多的美术家选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在我们的生活里,确实存在着许许多多堪称叹为观止的"反讽"情境。其次,作者对他所描绘的事物持怀疑态度,但避免公开的赞扬或谴责。正是在这里,徐唯辛显示出他的独特性,他既不是那种反复使用某种符号化的形象来嘲讽现实的画家,更不是迎合流行趣味,创作"销售火爆的甜美题材"的画家。"美化"或者"丑化"都被他排除于调色板之外,夸张或者变形都不是他所倚重的手段。如果说今天的许多画家不约而同地选择以"喜剧"的视角来表现现实人生的话,徐唯辛则是以"正剧"或者"悲剧"的视角表现并探究当代生活。

学习型社会视角 篇4

随着社会的发展, 教育的改革也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 教育的组织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变化, 从农耕时代的个别教学到工业时代的班级授课制。20世纪70年代后期, 美国兴起了一种新的教学理论:合作学习 (Cooperative Learning) 。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而且能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 尤其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 让具有不同特点的学生相互帮助, 更能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在合作学习小组里, 学生们拥有共同的学习目标, 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 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与其他同学的交流探讨,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的组织和建设是开展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基础, 其质量直接影响到合作学习的效果。小组学习中成员之间形成的社会网络存在着强弱联系等关系特性, 小组成员通过学习互动, 建立合作学习关系。然而, 小组中的合作交流又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本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来研究合作学习小组中成员之间彼此的关系, 描绘出小组中成员的关系网络结构, 掌握小组内个体之间关系的特征, 进而促进小组的有效建设。

2 研究设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从我院教育技术学大二的一个班中随机抽取的一个学习小组, 该小组的合作学习交流是基于QQ群的。小组中的16名成员对QQ软件的使用都非常熟悉, 并且都有着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在QQ群中可以积极讨论, 发表各自的观点, 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团体协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社会网络分析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是20世纪30年代末出现在国外并在最近20多年得到重要发展的研究社会结构的最新方法和技术。它从量化的角度, 通过对成员之间关系与联结情况进行研究与分析, 进而描述和测量成员之间的关系或通过这些关系流动的各种有形或无形的东西, 如信息、资源等。基于此, 该小组成员间的关系特征就可以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进行分析。

本文的数据是通过对该小组QQ群长期的观察和聊天记录的分析获取的。并使用了最常用的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6.0对有效样本的数据进行分析。

3 研究结果和分析

3.1 网络的整体性分析——社群图

首先利用Ucinet 6.0软件及该软件中的NetDraw软件, 得到学习小组的社群图, 社群图可以直观地表达关系网络, 显示社群内学习者之间关系的亲疏, 体现群体的结构特征。如图1所示, 在社群图中, 图中的节点表示小组成员, 小组成员间的关系用有向箭头表示。

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学习小组的整体特征:

在群体中, 节点7被大多数成员关注, 说明他是这个学习小组的核心人物, 在小组内有一定的威望, 受到大家的信任, 对小组学习的贡献很大, 他引导小组学习讨论的话题, 影响着整个小组学习的方向。一般我们将群体中这样的人称为“意见领袖”。一个学习小组中如果存在意见领袖, 那么这个小组就有一定的凝聚力。反之, 则小组就会显得很松散。

在图中, 节点2、8、10远离群体, 三者之间相互连结, 形成了一个小型团体, 他们不参与小组内的学习讨论, 只是彼此间相互交流, 与整个群体的互动性不强。而从图中还可以发现节点4是一个孤立的点, 他与其他人没有任何连结, 说明他在小组中不被其他成员所关注, 也不积极去参与, 对小组学习没有任何贡献。

3.2 中心度分析——矩阵法

中心度是社会网络分析的重点之一, 评价一个人重要与否, 衡量一个人的地位优越性或特权性, 以及在群体中的社会声望等常用这个指标。其中, 点度中心度使用最广泛。在群体中, 一个成员的点度中心度就是与该成员有联系的其他成员的总数目, 刻画的是成员的局部中心指数, 即点出度和点入度的总和。

图2是利用Ucinet 6.0软件对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进行二值化处理所形成的矩阵。在这个矩阵中, 行和列代表相同的分析对象, 表格中的某个单元格代表两个对象的关系。例如, X17=1表示成员1与成员7有学习讨论, 在社群图中则表示, 在节点1和节点7之间有一条由1指向7的有向线;X16=0表示成员1与成员6没有学习讨论, 则在社群图中, 节点1和节点6之间没有任何连线。

据此, 对该小组每名成员的点出度、点入度等方面进行统计, 如图3所示。

注:OutDegree——点出度;InDegree——点入度;NrmOutDeg——标准化点出度;NrmInDeg——标准化点入度

图3中, 每名成员的点出度和点入度都是不同的。点i的点出度是其向他人发出关系次数的量化, 即为社群矩阵中点i所在行上所有的数据之和;点i的点入度是其接收他人的关系次数的量化, 即为社群矩阵上点i所在列上所有数据之和。标准化点出度 (入度) 是某一节点的点出度 (入度) 与该节点在网络中最大可能的关系数的比值。例如, 成员7的点出度是5, 点入度是7, 则标准化点出度是33.333%, 标准化点入度是46.667%, 表示该成员关注了小组中33.333%的其他成员, 被小组中46.667%的成员所关注。

小组中点出度最大的依次是7、14、9、13、3, 相较其他成员而言, 他们拥有的连结关系更多, 所以他们是合作学习小组的意见领袖。虽然他们都是小组里的意见领袖, 可是仔细地分析, 这5名成员在小组中所拥有的权利地位又都不一样。成员7的点出度和点入度都很大, 说明他既与其他成员进行学习交流, 其他的成员也从他这里获取信息, 他对小组的贡献比较大, 高于其他的意见领袖, 属于小组里核心人物。成员14和成员13点出度很大, 可点入度很小, 这表示他们积极地关注小组中的其他成员, 可却很少被别人关注。而成员9的点入度大于点出度, 说明他被别人所关注, 可自己并不关注别人。在小组中, 也有处于均衡地位的成员, 如成员15, 他的点出度和点入度一样。虽然成员2、8、10的点出度和点入度也是一样的, 可这3个成员之间是相互连结的形式, 形成了一个小的团体, 与小组并没有任何连结, 没有与小组内的成员进行交流。另外成员4的点度中心度为0, 说明他不被任何人关注, 而且他也不去关注任何人, 在这个小组里, 他是一个孤立的成员。

4 总结与讨论

通过对该合作学习小组内成员之间的关系网络进行分析, 可以发现合作学习小组的有效建设和其社会网络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合作学习小组的组织建设中, 存在着这样几个问题:①形式上是合作学习, 实质上成员之间并无合作意识。在小组里, 大家的职责分工并不是很明确, 每个成员凭自己的兴趣在小组里讨论, 导致有的成员虽然在小组中, 却不与大家进行交流沟通, 没有很高的参与动机;②意见领袖操控小组学习。在合作学习小组中, 存在着一些意见领袖, 他们是小组中的中心人物, 处于网络的中心位置, 控制着整个小组学习讨论的方向。大家过多地关注意见领袖, 导致非中心人物之间的沟通交流很少, 没有自己的想法, 过多地依赖中心人物;③小团体意识。在小组里, 有的成员之间的交流带有个人的感情因素, 愿意与自己相契合的成员进行学习讨论。几个人之间仅限于彼此之间交流, 而与小组毫无联系, 不参加小组内的学习讨论。

因此, 要使合作学习小组建设的更好, 需要对合作学习小组进行一定调整。首先, 要为合作学习小组中每名成员设置明确的学习任务, 确保每名成员都能提出自己的想法, 参与到小组的学习讨论中。其次, 要加强小组成员的积极互信, 注重小组成员合作意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马兰.合作学习[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陈向东.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在线协作学习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06 (10) .

学习型社会视角 篇5

1.(二)社会资本理论的现状与评析

信任是社会资本的重要形式 社会学家科尔曼、福山和普特南等都将信任与社会资

本相联系进行研究,将信任当作社会资本的重要形式。科尔曼借用经济学的理性选择的 理论和方法对信任问题展开研究。他将信任看作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的博弈关系,一种 理性的市场交易行为。信任是以社会资本的运作方式发挥作用。信任作为一种社会资本,是由期望和义务构成,如果 A 为 B 做了某些事情,并且相信 B 日后会报答自己,A 对 B 便有一种期望,B 对 A 承担一种义务。A 使 B 对自己承担义务,是一种理性行为。作为 理性行为者 A 之所以使 B 对自己承担义务。必定是由于他们能够获得某种超越义务的利 益。因为义务的创造相当于办理了某种保险,支付保险费代价极小,而领取保险金价值 很大。显然这是有利可图的行为。有两个因素对于信任这种社会资本有重要影响:一是 社会环境的可信任程度,即应尽的义务是否履行;二是个人担负义务的范围

福山从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对信任进行了跨文化研究。他将信任作为一种社会资本来 考察,社会资本是由社会或社会一部分普遍信任所产生的一种力量。从功能上看,社会 资本就是群体和组织中,人们为了共同的目的在一起合作的能力。而所谓信任是指,在 一个社团中,成员对彼此常态、诚实、合作行为的期待。相互信任是形成群体以及群体 合作能力的前提条件,而信任又是由文化决定,是经由宗教、传统历史、习惯等到文化 机制建立起来的,不同文化背景会产生不同的自发群体,而且它们的自发程度也不相同。此外,社会资本能够使人们彼此信任、合作。所以,福山将信任和社会资本作为同义语 使用。通过研究信任这种社会资本与经济效率、经济规模、经济发展和繁荣之间的关系,得出信任是一种社会美德,是创造经济繁荣的源泉。

此外,普特南将信任等社会资本作为社会组织的特征,他将社会资本与集体行为、公共政策相联系,对意大利南部与美国进行社会资本研究。在《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 意大利的公民传统》中,将社会资本定义为社会组织的特征,例如信任、规范和网络,因而社会资本包含最主要的内容就是社会信任、互惠规范以及公民参与网络,它们可以 促进合作行为而提高社会效率,有助于提高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收益。

2.(一)传统社会资本生成的特殊主义人际信任模式

社会资本作为一种网络关系和规范,从根本上是受其所处的社会生存环境和文化环境决定,社会资本实际上是在一定文化模式的影响下,人们依其对所处社会生存环境的理解而做出的选择。

传统社会资本是以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为核心

血缘关系是社会关

系的重要方面,属于人的自然。

传统的社会关系网络是以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为出发点,通过交往而建立的可选择 关系。在人际交往中,以“己”为中心,逐渐向外推移,表明自己的亲疏远近。如费孝 通所说:“好像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

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越靠近中心,就容易被人们接纳和信任,距离中心越远就越容易被排斥。但家族、血缘范围有限,加上农业生产自身难以迁移的 特点,人际关系网络的范围狭隘而又封闭,形成了“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 状态。此外,传统社会的人际网络关系在性质上看是不平等的。不平等的人际关系是人 们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权利与义务的对立关系,关系的一方主要作为权利的主 体存在,另一方作为义务的主体存在。

关系”与“人情”构建传统社会信任模式 传统社会这种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核心 的社会资本生成了特殊主义的人际信任模式。特殊主义信任是社会主体以亲情(血缘关 系、亲戚关系、地域关系)为基础而建立起的信任关系,其本质是一种“血亲本位”的 信任。中国是以关系为本位的社会,关系与信任紧密结合,关系不仅反映了中国社会人 际关系典型特点,也是信任关系建立的依据和有力保证。关系建立的核心是家庭和血缘 关系,这种血缘关系是先天赋予和无法改变的。

.3.(二)传统社会信任模式现实运作存在的问题

传统社会信任模式与市场经济的矛盾

特殊主义人际信任模式是以自我为中心,由亲及疏的关系网消解着诚信与不信任之 间的矛盾。以熟知度作为信任的粘合剂,通过个人情感编织、扩展着关系网的范围,在 一定程度上维持着人际交往与社会秩序的稳定。但信任给予的对象大都是熟人范围内的 亲人或朋友等,信任范围的有限性、信任建立的关系性和情感性,导致中国社会的信任 格局形成了对熟人的相信和对陌生人的怀疑、戒备。

传统社会信任模式与交易成本的矛盾

市场是人类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方式,但并不是没有任何运行成本的无形之手。相反,在市场交易中,人们为 了防范机会主义行为,搜集和甄别交易信息,谈判和监督执行合同等不得不付出高额费 用。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尽管信任是所有交易的核心,但却被当作外生变量,认为道德、信任是市场经济中交易行为的题中应有之意。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社会信任作为意 识形态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地节约交易费用,提高经济效率;反之,则会增加市 场交易成本,降低经济效率。

(三)当代中国社会信任模式的特质

特殊主义信任与普遍主义信任的并存

特殊主义信任与普遍主义信任的融合(一)发展现代意义社会资本的实践价值

中国社会是以关系为本位的伦理社会,中国文化强调社会的优先地位,家庭和群体的利益高于个人的利益,关系运作在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而社会资本在本质上讲是社会网络关系,中国的社会状之处。

转型期传统社会资本运作的现实价值

中国社会转型初期,传统意义上的社会资本在实现资本积累、推动人员流动上起了很大作用。

转型期传统社会资本现实运作存在的问题

中国社会资本的核心是家庭,大部分社会关系在本质上是血缘关系的延伸和扩展,社会资本的主要载体是家庭、单位、学校、家乡等。中国社会自组织机制的基础是关系网络的社会结构。以血缘、地缘关系为主的社会资本虽然体现了人际关系的密切,但是这种社会资本相对封闭,延伸的半径小,多位纵向,难以形成相互之间的最大认同和接纳,难以整合成为整体的富有生产力的社会资本。

我国目前的主要的问题不是社会资本太少,而是社会资本封闭过强,过于分散,规模太小,向更大范围转化很慢。在社会系统运行中社会资本替代了制度,整体社会资本明显短缺,突 出表现为社会信任的严重短缺。

(二)创造现代意义社会资本的合理路径

在解决信任危机、重建信任的过程中就要善于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信,主要指在与他人交往中应讲信用、遵守诺言。

1.培养社会中间组织,扩大社会资本规模

今后发展中间组织应该突出自愿性群体或团体的建设。

2.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资本的运行

3.健全法律制度,增强信任的法律保障机制

学习型社会视角 篇6

一、高校大学生心理学教育的基础和必要性

据统计, 我国大学生犯罪事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一些事件的发生让我们唏嘘不已, 例如马加爵事件、复旦投毒案等, 这些事件的发生让我们觉得不可思议, 但又确实发生在我们身边.可见引导和梳理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是当前急需重视的一个方面。朝夕相处的同学、昔日的老师, 在扭曲的心理面前变成了宣泄不满的对象, 强烈的、压抑的情绪和扭曲的人生观, 以及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上的缺陷, 是这类惨案值得教育部门深思的地方。

在高校心理问题调查问卷中, 有92%的学生表示, 自己曾陷入心理问题的困惑中, 有的是人际关系, 有的是家庭压力, 这些问题的出现表明我国高校尚未建立健全完善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体系。事实上, 我国高校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数量极少, 大多数学校是其他学科教师代课心理咨询, 这也表明了高校心理咨询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心理学教育是引导学生走出心理误区, 让心理障碍得到疏导, 不至于爆发或引发社会危害。虽然各高校都在极力推进心理学教育的发展, 但面对社会问题日益严峻的压力, 心理学教育的投入远远不足, 随着社会发展, 应该将心理学教育纳入高校教学的重要范畴中来。

二、高校心理学教育发展的局限性和不足

我国高等教育心理学仍然是以科学心理学为主, 心理学专业仍然以学习基础性心理知识为主, 缺少心理学实验研究调查机制, 心理学并未受到社会的重视, 因此阻碍了心理学专业研究的发展和学生质量的提高。

另一方面, 在心理学教学方法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心理学课程多为抽象理论, 知识点较多, 理解困难, 同时由于教学设备不具有创新性, 教学实验设备不足, 也制约了教学效果的提高。比如, 一些心理实验课由于设备的不足, 学生不得不分批轮换上课, 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 对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形成了不利影响。另外心理学考核评判机制不合理, 对于理论知识考核过多, 实践应用的考核偏少, 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运用。

高校心理学教育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对于今后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方向, 高校和社会将越来越注重于人才培养的社会性, 加大高等心理学教育的多元化教学, 以学生为教学核心,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进行教师与学生密切互动的模式, 提升心理学教育的教学效果。

三、学习型社会视角下高校心理学教育发展

1.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强化心理学指导的作用

高等院校心理学教育知识是推进心理学发展的重要力量。在高校心理学的教育当中, 也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 更多的激发学生的开创性、求知性、探索性, 让他们不仅更好的努力学习知识, 也让他们在探索课程当中不断的提高升华自己的心理层面, 时刻保持积极乐观开朗向上的心理。针对个别学生, 教师也要特别注意因材施教,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要对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层面有一个全方位的掌控, 这样才能便于引导疏导学生的心理方位, 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力, 让他们的心理更加健康。

用学习型社会视角来看待高校心理学教育, 就应该从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与创新出发, 实现大学生对世界和生活的认识, 并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 以大学生心理知识教育和心理发展紧密结合, 来增强大学生对社会的适用性。

2. 注重教学评价, 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心理学教育评价标准是高校心理学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 当前高校心理学教育评价仍然是以教师评价机制和评价方式为主。老师与学生是教育的主体, 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应该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老师更加贴近生活、接近现实的教学方法教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探索, 能够不断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教师的教学评价也要不断改进, 要减少负面性评价, 特别是对大学生的性格养成进行全面的了解, 加强学生的知我评价意识, 让学生认识自我、反思自我, 以学生的内心意识状态和自我心理素质评价为基础, 用合理化的教学评价标准推进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在评价过程中也要从心理学评价实践入手, 并不断创新评估方法, 转变教学评价理念, 结合学生自身和心理学发展的问题, 不断探索新方法, 促进和推动高校心理学教育的发展。

3. 优化高校心理学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 建立心理学相关机制

在马加爵事件后, 关于高校大学生心理研究的进展迅速, 许多学者就这一事件进行了研究, 李玫瑾教授也在事件发生不久专程到云南进行了调研, 有关心理学的研究也相继出版。在这样的情况下, 心理学教育得到了众多的理论支持, 教学模式也有了新的进步, 为心理学课程的开展奠定了基础。目前, 我国高校对心理学教育的开设课时不足、对心理学投入力度小等都是限制心理学教育发展的因素。心理学课程设置的改革需要将心理学提到足够的重视地步, 加大心理课必修课程的学分管理, 加大课时安排, 实现心理学教育在高校的指导作用。

同时, 心理学教育要摒弃传统的说教式教学, 多运用游戏、音像等手段, 将学生和教学严密结合起来, 是学生在事件中反思, 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价值观和心理困扰。

4. 加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也是高校心理学教育的发展趋势

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在实践中运用并发挥效能。心理学是社会科学, 它在社会中的指导和实践意义是它存在并发展的根本。因此, 在高校心理学教育发展方面要做到以人为本,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把心理学运用到生活中去, 用知识武装头脑, 将社会现象用心理学知识加以解释, 这样不仅排解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还能够帮助身边的人走出心理误区。例如, 如果马加爵在遇到困难、心理困惑的时候, 有人用心理辅导的形式帮助他, 那么他也许不会做出偏激的事情;如果心理学足够普及, 有广泛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学生、社会群体都会乐于得到心理帮助, 这也是心理学的社会实用性所发挥的作用。

5. 加强信息媒介传播的监管力度, 净化校园网络, 强化心理学教育成果

媒介层出不穷, 变化多样, 形式复杂, 国家应该加强对媒介的控制, 从源头抓起, 杜绝媒介传输当中对于心理层面有影响的不健康的人与事, 让高校学生多接触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社会主流思想, 为高校心理教育做好环境的净化。

现在传输媒介层出不穷, 网络、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等形式复杂危害社会的东西太多, 而且形式多样, 国家应该联合相关执法部门打击这些不健康的消息, 还社会一个清洁, 加大正能量的宣传力度, 多宣扬社会上的好人好事, 传播有益于人民身心健康的内容, 让我们的高校校园里充满着正义的力量, 不能让腐化堕落的思想侵蚀大学生美好的心灵。学校也应该多组织学生参观了解一些名人名事, 经典案例, 请一些知名人士到学校来进行座谈互动交流, 学生多跟这些人接触, 这样对他们的心理健康, 人生理想都是至关重要的。让学生真正从心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世界观, 道德观, 价值观。

摘要:从学习型社会角下来看, 心理学涵盖的范围较广, 它不仅具备了心理研究的理论性, 也具备了社会发展的应用性。文章探讨了高校心理学教育的必要性和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高校心理教育,发展趋势,学习型社会视角

参考文献

[1]芮雪.基于社会性视角的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趋向研究[J].新课程研究旬刊, 2016 (2) :122-124.

[2]张欣艺, 纪建茂.发展中的教育心理学[J].青年科学:教师版, 2014, 35 (5) .

[3]陈新.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走向[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4 (05) :33-35.

学习型社会视角 篇7

大量研究表明,创业活动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它被看作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引擎。而机会识别被认为是创业活动和创业研究的中心和起点(Shane和Venkataraman,2000)[1],它对于创业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现在日益动态的市场环境条件下,企业必须不断地保持柔性,才能应对外部的变化,而这对于企业内部的企业家或创业者来说,就需要他们不断地学习,通过知识的内部积累和外部信息的获取来识别、开发市场上有价值的机会。

与大型成熟企业相比,新创企业由于其刚刚建立,拥有的有价值的资源较少,而且其网络联盟还没有建立或者较为不健全,因此,新创企业要想利用自身仅有的资源禀赋来抢占市场,扩大市场份额是十分困难的(Jiang,2006)[2]。随着全球化和经济自由化的不断发展,新创企业创业者必须不断地学习,以此来满足上述要求。然而,现实表明,我国企业的企业家或者创业者的学习能力较弱,其学习方式主要是模仿式学习,而且,其学习方式主要有根据自身经验总结反思、参加大学等机构的培训以及看书学习等,他们很少通过社会网络来学习,许多企业由于内外部原因只囿于固定的联系,忽略了广泛的社会联系所带来的价值和益处(Atuahene-Gima和Murry,2007)[3],这既不利于企业家或创业者获取最新的咨询和经验,也不利用企业对市场机会的把握和开发(Politis,2005)[4],尤其是当企业家或者创业者实施连续创业时(Li等,2009)[5]。因此,如何增强企业家的学习能力并提升他们的机会开发能力已经成为摆在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重要课题之一。Rae(2006)也认为,从创业视角来研究创业者的创业学习对市场机会的识别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这一课题却没有被充分认知和理解(Seldom Understanding)[6]。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基于社会网络视角,提出网络———创业学习———机会识别研究范式,以期在理论上满足上述不足,进一步丰富创业学习相关理论;在实践上,通过建立坚实的网络联盟来丰富、完善、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寻求对市场上有价值机会的开发和利用。

1 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1.1 创业学习(Entrepreneurial Learning)

不同学者对创业学习的内涵界定有所不同。Bygrave和Minniti(2000)将创业者学习看作适应性动态过程[7]。Atuahene-Gima和Murry(2007)认为,创业初始创业学习主要是指创业者的学习,也即创业者吸收、积累和利用信息和知识的一种有益方式[3]。Chen(2009)从动态学习的角度将创业学习定义为企业创建过程中通过获取外部知识而进行的连续性行为,它是动态性社会化的行为[8]。本文认为,创业学习主要是指创业者的学习行为,它是创业者依据其所在的社会环境,不断地通过经验学习来获取信息和知识的动态演进过程,其最终的目的在于提升创业者的能力和知识水平。关于创业学习的维度,Slater和Narver(1995)认为,创业学习包含两个维度,即适应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9],而Cope(2005)将创业者的创业学习划分为适应型的创造式学习和预期型的创造式学习[10],Politis(2005)考察了创业者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的影响因素[4]。由于Politis的观点相对具有全面性和概括性,因此,本文采用这两种学习模式作为考察对象。创业者的探索式学习是指创业者通过网络联系不断寻求新颖的方法以及吸收新奇的产品、技术和市场信息来满足市场需求;利用式学习是指创业者通过建立网络联系来不断地寻求与现有技术、产品和市场相关的信息来解决现有的问题。

1.2 机会识别

创业始于机会识别,只有识别了潜在的、有价值的机会,创业者才能开始创业,才有可能取得创业的成功。相反,盲目地创业,不仅不能成功地创业,更有可能给创业者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Ahuja,2000)[11]。而社会环境对机会识别有重要的影响,研究证明创业者的社会关系网络是其创业机会的主要来源(Ge等,2009)[13]。因此,本文便是结合了以上两种因素,即从创业者通过外部网络来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来开发机会的角度研究网络———创业者学习———机会识别的关系。

1.3 社会网络

社会网络是指创业者在创业以及企业运营的过程中所建立的社会联系或商务联系,也包含社会群体中个人之间的独特联系(Ahuja,2000)[11]。由于社会网络在企业运营中所具有的独特价值,Granovetter(1973)认为,研究企业网络,尤其是网络联系的强度对于企业间关系的发展和维持具有重要意义,更有利于企业的创新[14]。Borgatti和Cross(2003)认为联系强度是指创业者与其合作者之间关系的紧密度,即为了维护紧密的关系而投入的时间、情感以及服务等一系列的努力[15]。因此,本文主要研究网络联系强度(Strength of Ties)对创业者学习以及机会识别的影响。

1.4 假设开发

由于创业者以及创业企业与其网络关系成员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因此,这些成员之间便容易接近而且愿意为彼此提供帮助,这能够促进复杂、隐形的知识在企业之间传递,创业者便会不断地收集、吸收对企业有利的信息,加以利用来完善当前的产品和服务体系,满足市场的要求(Uzzi,1997)[16]。Palen(2002)通过对手机行业进行案例研究发现,企业家通过频繁地联系能够维持良好的信任关系,能够加快信息技术的共享和使用,尤其是新技术的传播,而企业家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学到了新的技术,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信息获取学习到了市场上其他竞争对手可能还未认知的技术,满足企业创新的需要[17]。Rangan(2000)认为,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是信息和技术交流的桥梁,创业者可以获得信息,更可以依据经验对现有信息加以利用,对先进的、新颖的技术加以开发,实现学习能力的提升[18]。因此,本文认为:

假设1:网络联系强度与探索式学习正相关;

假设2:网络联系强度与利用式学习正相关。

创业者创业学习的直接后果是加强创业知识的积累,他们利用现有的知识和以往的经验来开发市场上前沿的机会。创业者利用网络获取的现有产品、技术和市场的相关信息和知识有利于创业者把握市场需求,并挖掘潜在的客户需求,减少机会识别过程中的成本。而对于创业者的探索式学习,Dimov(2007)认为,创业者对前沿技术和全新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创业者洞察市场先机,会较竞争对手迅速开拓市场机会,抢占市场份额[19]。同样,Politis和Gabrielsson(2005)在他们的研究中也证实了企业家探索式学习与机会识别显著正相关[20]。此外,Franco和Haase(2009)从创业视角研究了组织学习的发展,他们认为,在创业初期,创业者需要不断地探索外部的新技术和新知识,以此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和新的创意,并利用创新性的想法开拓市场机会[21]。因此,本文认为:

假设3:探索式学习与机会识别正相关;

假设4:利用式学习与机会识别正相关。

García-Morales等人(2007)认为,虽然许多企业之间的联系强度紧密,但是这种紧密度是相对的。他们从技术吸收和技术前瞻性视角研究了联系强度对企业家学习与创新的关系。他们认为,企业之间的联系越紧密,技术的传播速度就越快,企业家通过对现有技术的选择和利用能够加快创新,进而开拓新的市场机会[22];一些学者从创新的视角研究了联系强度层次越高,创业者就越能够通过吸收外部网络中的技术、产品信息来加强学习能力,并据此来加强对机会的开发。也有一些学者从机会识别的信息视角研究了创业者的网络联系情况对利用式学习的影响,认为紧密的联系会促使创业者学习外部知识、获取关键信息,洞察市场机会(Vaghely和Julien,2010)[23]。因此,本文认为:

假设5:联系强度调节探索式学习与机会识别的关系,即网络联系强度越强,探索式学习对机会识别的影响越大;

假设6:联系强度调节利用式学习与机会识别的关系,即网络联系强度越强,利用式学习对机会识别的影响越大。

2 数据与便利度量

2.1 样本与数据收集

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抽样范围包括东北地区、江浙沿海地区。调研对象是新创企业,即以成立时间在42个月之内的企业[24]为样本。调研企业为高科技企业。被调研者主要是企业的总经理或创业团队的核心成员。

我们从2014年11月至2015年4月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方式有当面填写问卷、通过邮寄和电子邮件方式发放回收问卷。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250份,回收率50%。最后对收回的问卷进行筛查,剔除填写不完整的93份问卷,最后剩余有效问卷157份,占总发放问卷的31.4%。样本企业[11]以及Shane和Venkataraman(2000)[1]的研究,用5个题项来度量创业机会识别:(1)虽然没有该行业经验,我也能很好地识别出一个新的创业机会;(2)以前我所识别出的多个创业机会之间几乎是互不相关的;(3)要识别出一个高的商业机会,需要在某个行业或市场中进行深入调研;(4)在日复一日的例行活动中,我总是能够看到在我身边存在创业机会;(5)我对创业机会存在一种特殊的警觉性或敏感性。要求创业者根据他们的理解,指出对以下问题的同意程度,“1”表示完全不同意,“5”表示完全同意。本文用OI1-5来表示这5个题项。本文用Likert 5级刻度来衡量。

2.2.2 创业学习

创业学习分为两个维度,即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以往问卷大多是针对企业或者组织设计的,并非针对企业家/创业者个人。而Politis和Gabrielsson(2005)针对企业家本身的学习,开发了相关量表[20],本文就借鉴他们的量表对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进行测量。本文使用:(1)我更倾向于将实验方法作为学习技巧;(2)用新方式学习东西是很重要的;(3)我宁愿探索新的领域而不是重复旧的东西;(4)我十分愿意进入新领域;(5)我将学习与搜寻结合起来探求新知等5项指标来测量探索式学习,用EL1-5表示。本文用:(1)我倾向于探求已有领域;(2)我努力发展我已经知道的程式;(3)我通过对当前知识进行精炼来学习;(4)我倾向于依赖我以前经验来探求已知领域;(5)我通过改进效率来实现学习等5项指标来测量利用式学习,用LL1-5来表示。本文用Likert 5级刻度来衡量。

2.2.3 网络联系强度

联系强度是一个多维度结构(Granovetter,1973)[14],其度量指标也由于研究目的的不同而相异。本文借鉴Marsden和Campbell(1984)的研究[26],用(1)交流的频率(Frequency of Interactions);(2)感情紧密度(Emotional Closeness);(3)关系持续时间(Dur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来度量联系强度,本文用ST1-3来表示。本文用Likert 5级刻度来衡量。

2.2.4 控制变量

以前的研究表明,创业者的学历越高,其吸收、运用知识的能力越强,创业者发现机会的能力便越强,进而企业的生存能力就越强(Davidsson and Honig,2003)[27],因此,创业者的教育层次是第一个控制变量。创业者的年龄是本文所用的第二个控制变量,因为不同年龄的创业者,其社会阅历不同,开发网络联系的能力也不一,而且识别有利的信息、资源以及机会等的技能也各不相同(Politis和Gabrielsson,2005)[20]。本文用哑变量来测量这两个变量。

3 实证研究

3.1 因子分析及信度、效度检验

因为本文的因变量和自变量均是结构性变量(Metric Variables),因此,需要对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再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来检验变量之间的关系(Hair等,1998)[28]。我们采用主成份分析法对量表进行因子分析,发现其信度系数都在0.7以上,因子负载都在0.6以上,表明问卷的信度满足要求;同时,利用Amos6.0软件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结果表明问卷整体的区分效度和聚敛效度是合理的。

接着,本文进行了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和多重共线性检验[29],多重共线性问题并不严重。

3.2 回归分析与假设检验

为了假设,本文使用逐步多元回归法来进行分析:首先控制变量进入方程,接着是联系强度进入方程,最后检验创业学习和交互项对机会识别的影响。回归结果整合后列于表1中。

*p<0.05;**p<0.01;***p<0.001。

结果表明,创业者的教育层次与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均具有显著相关关系,说明创业者教育层次越高,其学习能力越强,而创业者年龄与利用式学习相关,与探索式学习无显著的相关关系。联系强度均与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呈现显著的相关关系(β=0.110,p<0.001;β=0.147,p<0.01),因此,假设1和2均获得支持。对于影响机会识别的因素,结果显示探索式学习与机会识别正相关(β=0.225,p<0.05),而利用式学习却与机会识别不显著相关(β=0.137,p>0.05),因此,假设3获得支持,而假设4未获得支持。对于联系强度调节效应的检验,结果表明联系强度分别明显调节探索式学习———机会识别以及利用式学习———机会识别的关系(β=0.169,p<0.05;β=0.298,p<0.001),因此假设5和6均获得支持。而且最后综合模型的F检验值均呈现显著性(p<0.001),这些均说明模型检验合理。

3.3 结果讨论

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联系强度对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均有显著的影响,这表明创业者在加强网络联系时应关注双方交流的频率,通过不断地交流来促进敏感、复杂以及隐形知识的快速传递,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彼此的情感依附力,建立信任机制,这对于新创企业来说尤其重要(Ge等,2009;罗志恒等,2009)[13,31],而联系双方交流时间的长短也影响到创业者的创业学习,创业者会积极地从网络成员那里搜集、吸收信息,这促进了创业者的利用式学习,而且给予紧密的联系建立起来的信任有利于双方加强合作探求新知,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创业者的探索式学习。

本文的结果还表明,探索式学习对机会识别有显著影响,这说明当创业者探求新知,为解决当前现有问题而不断寻求全新的信息和技术时,创业者会发现潜在的市场机会和客户的需求,有利于促进创业者不断地创新,向市场引进新的产品和服务,这也是新创企业求得生存的关键,只有不断地探索学习并促成创新,这些新企业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因此,不断地探索学习也就成为创业者成功创业的关键能力。而且,探索性学习本身就是对已经获得的知识和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创业者可以利用其深邃的洞察力在这一过程中识别新的机会。但是,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式学习却与机会识别不相关。为了探究二者之间究竟存在何种关系,本文将利用式学习的平方引入回归方程,结果发现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关系(β=0.101,p<0.001),因此,本文可以认为,利用式学习与机会识别存在倒U型关系,这与Ahuja和Lampert(2001)的研究结果一致[32],但却与Politis(2005)[4]以及国内学者黎赔肆(2008)[33]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出现倒U型关系的可能的原因是:起初利用式学习可以有效地帮助创业者识别市场机会,但利用式学习层次过高,企业会过多专注于当前的产品和市场,并利用现有的知识和信息创造价值,创业者因此可能会产生惰性心理,失去探求新知的欲望,由于缺乏新颖知识和最新信息的注入,创业者便会忽略新兴技术和市场潜在的需求,错过发掘新商机的机会,踏入“熟悉的陷阱”。

从联系强度与创业学习的交互项对机会识别的影响可以看出,联系强度明显地调节了探索式学习与机会识别以及利用式学习与机会识别的关系。这说明了具有高层次、紧密的网络联系的创业者,其学习的途径和能力更多、更强,也就使得他们在识别和捕捉商业机会上可能更有效率。因此,加强网络联系的紧密度,促进创业者不断地探索新知,将新知与现有知识进行整合并加以利用,是企业开发有价值的机会的前提。对于新创企业的机会开发,Vaghely和Julien(2010)也得出了与本文相似的结论[23],即他们认为网络关系的紧密度提高了创业者对信息的获取,创业者可以通过对信息的分析来拓展其学习的内涵和外延,加大对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利用,同时根据对外部环境的认知,重构(Reconfiguration)其知识体系,提高识别机会的能力,加大对机会的开发和利用。

4 结语

本文从网络视角探讨了创业者学习对新创企业机会识别的影响,这也迎合了近期关于考察学习过程对企业家知识开发和利用作用的呼吁(Politis,2005)[4]。研究结果表明,网络联系强度影响创业者的创业学习,而创业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业者的机会识别,同时还发现联系强度对创业学习和机会识别的关系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以前的研究关注创业者静态的学习,如,如何学习的问题,忽视了创业者的学习层次和学习能力,本文则研究了联系强度对创业学习的影响,进一步完善了企业家/创业者学习理论。以前关于利用式学习与机会识别关系的研究结果不一,本文基于中国数据进一步验证了二者的关系。两种学习模式对机会识别的影响相异,这不仅在理论上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一定借鉴,也在实践上指导着创业者如何去学习。

当然,任何规范研究均具有局限性,本文也不例外。本文样本选择比较集中,这些结果是否适用于其他地区也需要做进一步验证,关注区域网络联系的构建及其对创业学习的影响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的问卷源于国外研究,其适用性仍需要在将来作进一步检验;关于同源偏差问题,也是需要在调研时予以解决的问题之一。

摘要:创业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焦点课题之一。机会识别被认为是创业的起点。本文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研究了联系强度、创业学习和机会识别的作用机理。实证研究表明,联系强度影响创业者的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而探索式学习对机会识别具有显著影响,利用式学习对机会识别的作用与预期的不一致,它与机会识别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同时联系强度对创业学习与机会识别的关系具有显著调节效应。最后网络联系强度提出了将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学习型社会视角 篇8

一、网络学习环境中社会情感的缺失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的广泛应用对课堂教学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网络的开放性,让学生可以较为便捷地获取知识,网络的虚拟性和交互性使得他们敢于在虚幻的世界中表达自我,增加了学习交流渠道,但由于网络学习缺乏真实感和判断力,若学生长时间地面对网络,面对电脑、手机和平板,易导致学习积极性淡化、情感交流缺失等。

首先,学习情境中的情感性缺失。课堂上的教学课件和视频,虽是模拟真实的场景,生动,形象,但在某些方面会弱化学生对实践情境的亲历需求,导致学生缺乏在真实情境中的探索、感知和交流,容易缺失情感性学习。其次,人际互动中的情感交流缺失。网络学习中,由于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处于分离状态,当学生面对隐匿在显示器后的“老师”和“同学”时,无法告知其真实的行为与语言,容易冲淡彼此间的情感交流。而且,网络学习中的人际交流很容易忽略一些人情世故和行为规范等。长此以往, 学生会因缺乏情感表达和人际沟通方法出现人际情感疏远、交往礼仪失范等问题。最后,学生主体性迷失。网络学习环境中,学生容易获取海量信息,但因他们缺乏一定的判断力和选择力而难辨信息真假。这种学习主体性的迷失,会影响学生自我认知等社会性方面的发展。

正视网络学习环境中的社会情感问题, 意义不仅在于客观地认识网络学习特点,还在于要关注学生情感发展。对中小学生来说,情感的良好发展,尤其是社会情感,对心理健康和学习有着双重意义。一方面,建立令人满意的同他人的关系能带来安全感, 正是这一安全感将个人对自身的零散感受黏合在一起。同一性和自尊是在人际关系的基础上逐渐建立起来的,而较早阶段人际间的满意感和挫折感又会影响之后的人际关系[1]。 另一方面,学生情绪情感会影响学习责任感、求知欲和学习毅力。可以说,良好的情绪情感是提高学业成绩的重要推动力,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培养理应受到重视。

二、“社会情感学习”理论

1994年,美国学术、社会和情感学习联合组织(Collaborative for Academic,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CASEL)开始研究“社会情感学习”(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SEL)。“社会情感学习”是指学生学会认识及控制自己的情绪,发展对别人的关心及照顾, 做出负责任的决定,建立并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效地处理各种问题的学习过程[2]。它有五个核心要素:第一,自我认知,即识别和分析自我与他人的情绪情感、兴趣和价值等。 第二,自我管理,即管理自己的情绪、目标, 在身处困境时能自我激励。第三,社会认知, 即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理解并欣赏他人及团体的差异。第四,人际交往能力,即学习倾听和表达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第五, 做出负责任的决定,即学会对具体情境做准确分析,并敢于承担责任。

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球140个国家的教育部发布实施SEL的十大基本原则,由此SEL项目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得到推广。其中,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的研究日益丰富和成熟,尽管美、英、澳等国家对“社会情感学习”的定义及维度划分各有特点,实施路径也有所差异,但他们共同回应的是学生情感和人际交往问题,在具体实施中表现出明显的共性:第一,关注学生正确自我认识的建立和管理自己情绪能力的发展。第二,关注学生对他人与社会正确认识的建立和良好社会沟通交往能力的发展。第三,关注学校、家庭、社会力量与资源的整合对学生“社会情感学习”的积极作用[3]。

他们的研究范围不断拓展,研究对象已涵盖所有年龄段的学生,而且成果显著。 SEL不仅能促进学生社会和情感的发展,也能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和社会道德层面的主动发展。经过SEL的学习和实践,学生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大大减少,社交和情绪管理技能显著提高,产生更积极的态度和行为[4]。

三、“社会情感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社会情感学习”理论正是对学生社会性和情感性发展的直接关照,已有显著教育效果,因而具有借鉴意义。总结国外SEL课程实施经验,“社会情感学习”的具体实施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设置独立的SEL课程;二是将SEL课程内容融入日常学科教学和活动中。结合我国当前教育教学现状,宜采用学科教学渗透方式,既不加重师生额外负担,又能逐步探索SEL本土化经验,为日后SEL学习的改进或独立提供可靠基础。

1.拓展目标:重视“社会—情感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表明国家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情感发展的日益重视。横向看,情感、态度、价值观虽各自独立,但共同构建出人的情意领域的完整内容;纵向看,三者依次递进,相互影响,构成由低到高的心理发展连续体。情感是体验与感受阶段,态度是情感外显化行为,价值观是内核,进而影响个性和人格的形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和“社会情感学习”既有联系性,又有差异性。“社会情感学习”是认知、情绪与行为的结合,也是情感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二者在内容和性质上又有明显区别。首先,传统情感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荣誉等社会性情感,或通过情感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说情感目标强调情感的辅助性,未能兼顾学生的情感发展性; 而“社会情感学习”主要强调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管理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素养和能力,是让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与自我、与他人、与环境的关系。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当下及未来,培养这些能力的重要性更为凸显。其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比较注重学生道德感、审美感和理智感的获得与升华;而“社会情感学习”重点强调学生“社会情感学习”水平的变化与发展,表现为能力或技能的掌握或改进。

基于此,应进一步拓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内容,立足网络学习背景,在尊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延伸或扩大,融入“社会情感学习” 内涵,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认知、 自我管理、社会认知、人际交往和负责任地决策等能力。

2.课程渗透:根据学科特点,捕捉教育契机

学科教学不只是让学生学习学科知识, 也要了解隐含其中的社会情感,而且只有在课程中渗透“社会情感学习”的实质性内容,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捕捉情感教育契机。在具体实施上,课程渗透是教师有意识地挖掘教师自身、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课堂管理、评价与反馈所隐含的“社会情感学习”因素,在学科教学过程中予以积极渗透的方式[5]。根据学科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情绪情感发展规律,将社会情感教育与课程教学相结合,就是把“社会情感学习” 渗透到教学的每一环节中。

例如,在讲授《背影》一课时,通过分析作者所刻画的那个肥胖的、穿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行路蹒跚的父亲的背影, 教师可引导学生识别作者和父亲是如何表现内心感受的,借此渗透“社会情感学习” 理念,分析人物形象时,培养学生对他人行为与情感的认知。送别买橘子本是一桩小事,但因肥胖身躯经过铁道,跳下爬上, 实为费事,但只为让年轻的儿子在旅途中不为饥渴所困。结合文中时代和家庭背景, 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父爱,或提示学生体会生活中父母对自己的关爱。

又如,学习数学时,既可挖掘教材插图、资料和数学背景知识里的情感资源, 也可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社会情感学习”。 求解一道关于图形面积的应用题,可请有不同解法,如割补法、旋转法、加减法、 等分法等的学生分别阐述解题思路和步骤, 组织学生讨论,教师予以客观点评。这一过程是让学生学习了解他人、评价他人、 锻炼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好机会。

3.教学促进:丰富教学组织形式

纵观当前课堂教学方法,除讲授法之外,小组合作学习已非常普遍。合作学习能够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师生、 生生间的交流与合作,还能帮助学生了解与接受多样性观点,尊重他人,与他人和睦相处。但具体实施中,教育的深度挖掘仍显不足,如教师很少强调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的重要性,很少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他人,进行相关指导和评价。

因此,在课程教学中,渗透“社会情感学习”,有一定的意义。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比如,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自己喜欢的人物,或数学家,或科学家,引导他们体验这一人物的所思所想,学习理解他人、 调节情绪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小教师教学法,即让学生教学生,这是因为学生会更了解同伴学习的困惑和所需……对小学中低阶段来说,可采用游戏法、比赛法等丰富的教学活动形式。对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生而言,辩论则是一个有效进行“社会情感学习”的教学方式。

比如,就“青少年追星利弊”“中学生打工利弊”等一些话题,组织学生展开辩论,鼓励他们从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等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大胆表达个人观点。这可以培养学生对他人观点的尊重,学习管理强烈的情绪, 同时做出负责任的决策。这些技能和行为的学习具有社会性意义,可促进学生发展个人和团队责任感,尊重不同群体和个体的权利。

学习型社会视角 篇9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企业面临激烈的商业竞争环境。 (1) 企业只有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 开发出新的产品并快速实现商业化, 才能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 (2) 企业作为社会有机整体的基本单元, 在从事经济活动时, 必须考虑自身活动对社会的影响, 自觉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这不仅是社会发展对企业的要求, 同时也是企业自身谋求长久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近年来, 社会责任与自主创新已经成为中国企业界与学术界日益关注的重要问题, 然而, 现有的研究主要针对企业社会责任与组织绩效关系的探讨, 对于企业社会责任与技术创新之间关系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都比较缺乏。本文试图以国内民营企业为实证研究对象, 从组织学习的视角探讨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

1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1.1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学者Oliver Sheldon于1923年提出的。他把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经营者满足产业内外各种人类需要的责任联系起来。Davis[1]把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管理者超越企业经济利益进行决策的意愿。Carroll[2]根据付出社会责任的意愿程度, 企业社会责任由低至高可以分为4种, 即经济层面、法律层面、伦理层面、自发层面。Swanson[3]和Goll &Addul[4]认为社会责任是管理者的承诺意愿与自愿付出的责任。Marne[5]从管理者观点把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管理者认知的企业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程度。就企业社会责任的构成要素而言, Swason[3]和Wood[6]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包含企业慈善与对社会利益的涉入程度。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 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涵盖的范围更广。从企业社会责任的性质来看, 企业不仅必须履行较低层次的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这些企业应尽的社会义务, 而且要履行社会期望其履行的或企业自愿履行的较高层次的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因此, 本文在综合以上学者的观点的基础上把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 主动自觉维护员工、消费者、社区、原料供应商、其他客户、政府等在内的利益相关者利益的程度。

1.2 企业社会责任对组织学习影响

面对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 许多企业深刻认识到需要不断地调整和创新来应对这种变化, 因而组织学习越来越成为最重要的核心能力之一。组织学习的研究已有30多年的历史, Garvin[7]认为组织学习是组织创造、获得与传递知识, 并进而修正其行为以反应新的知识与洞察力的过程。Kim and Mauborgne[8]认为组织学习是增进组织采取有效行动的能力。Baker and Sinkula[9]探讨了组织市场倾向、组织学习倾向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影响关系, 将组织学习分为学习承诺、分享愿景、心智开放。Calantone[10]探讨组织学习倾向对组织创新以及组织绩效的影响, 将组织学习分为学习承诺、分享愿景、心智开放及内部知识分享。综合以上观点, 本文认为组织学习是指组织通过学习承诺、分享愿景和心智开放等方式创造、获得和传递知识的过程。

企业社会责任对组织学习有重要影响, Simon[11]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发展过程即为组织学习的过程。 (1) 当组织履行社会责任时, 需要协调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会使组织形成更加开放的组织文化, 促进组织内外部的沟通交流。如Carter[12]从全球供应链的角度, 采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供应商企业自发性社会责任与组织学习的关系, 认为当组织善尽企业社会责任时, 会拥有人际导向的文化, 进而会正向影响组织学习; (2) 为了真正履行社会责任, 企业更倾向于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 有助于形成更加清晰的愿景和战略目标, 进而促进企业内部的知识分享。例如, 学者Carme[13]研究发现, 企业导入社会责任会强化个人、团体与组织层面的知识分享。基于以上分析, 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自发性企业社会责任会正向影响组织学习

H1-1:自发性企业社会责任直接正向影响学习承诺

H1-2:自发性企业社会责任直接正向影响共享愿景

H1-3:自发性企业社会责任直接正向影响心智开放

1.3 组织学习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

技术创新的概念源于Schumpeter对于创新的论述, Schumpeter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或供给函数, 把一种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继Schumpeter之后, 学者们对技术创新的内涵、外延等提出了不同理解, 但总体来看, 目前普遍认为技术创新活动包括一项技术或产品从新思想的产生, 到研发、试制和实现首次商业化的整个过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内的知识存量密切相关, 如果缺乏相关知识的支撑, 企业的技术创新将受到极大限制。组织学习使企业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和新文化要素, 有利于创新型文化的形成。Senge[14]和Garvin[7]认为组织通过创造、取得与分享知识, 并通过新知识的获得而改变行为, 进而提升组织的创新绩效。Stata[15]发现在知识密集型产业中, 个人与组织的学习通过技术创新才能成为组织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Glynn[16]认为组织的学习能力不仅会影响到创新的初始阶段, 也会影响到创新的执行。Nonaka[17]认为组织的技术创新绩效来自组织学习, 当来自合作伙伴的知识能与组织原有知识整合之前, 知识必须扩散到组织的成员中, 这种知识扩散即是通过组织学习来实现。Calantone[10]对组织学习与技术创新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 组织学习会正向影响技术创新, 而组织学习中的心智开放维度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因素。基于以上分析, 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组织学习正向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

H2-1:学习承诺直接正向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

H2-2:共享愿景直接正向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

H2-3:心智开放直接正向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

1.4 企业社会责任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

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的影响会体现在企业文化、科技、结构与人员上, 进而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18]。Majumdar and Marcus[19]认为由于自发性企业社会责任对组织协调、管理风格等有显著的影响, 因此有助于管理者发展较佳的管理技能, 管理者的能力通过企业社会责任过程而内化, 进而实现组织资源的有效利用, 并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McWilliams and Siegel[20]的研究也表明, 企业对于社会责任的长期投资行为, 可能激发企业创新研发与产品差异化的动机。另外, 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 企业社会责任可以提高组织声誉, 改善企业与供应商、客户、员工乃至政府部门等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增加企业的内外部社会资本, 促进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技术、资金、政策、人才等各类资源的集聚, 进而实现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基于以上分析, 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自发性企业社会责任直接正向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 企业社会责任既直接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 也通过学习承诺、共享愿景和心智开放间接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本文建立了企业社会责任、组织学习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的概念模型, 如图1。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样本

本研究以民营企业为研究对象,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样本。样本选择的标准为: (1) 企业规模在30人以上。 (2) 成立2年以上。样本选择的方式: (1) 在清华、北大的总裁研修班中抽取职务为民营企业董事长、总经理的学员为调查样本, 发放问卷200份。 (2) 根据北京、苏州、东莞等民营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企业黄页随机抽取样本企业250份。问卷主要采用电子邮件填答的方式, 总计发放问卷450份, 回收120份, 有效样本113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为25.1%。样本中高科技企业占48.1%, 一般制造业占40%, 服务业占19.9%。受访企业成立时间, 成立在2~5年的企业占49.5%, 6~10年的企业占32.5%, 10年以上的占18%。员工人数100人以下的占40.1%, 100~500人的企业占43.9%, 500人以上的企业占16%。

2.2 样本的信度与效度

由于问卷题目全部来自过去的文献, 很多学者已经使用过这些量表测量相关变量, 并认为这些量表具有可靠的信度和效度。另外, 本文咨询了相关领域的专家, 进行了预调查, 并根据专家意见和预试者的建议对问卷进行了修订。

2.3 变量的测量

2.3.1 企业社会责任

本研究主要采用Goll and Adul[4]的企业社会责任测量工具, 以了解管理者对于企业社会责任付出的意愿。通过Likert 7点量表, 受测者根据相关题项分别回答其同意程度。

2.3.2 组织学习的测量

本研究主要根据组织学习量化研究的文献探讨组织学习, 因此采用Baker and Sinkula[9]与Calantoet al.[10]开发的组织学习测量工具, 其中包含学习承诺、共享愿景、心智开放3个维度。通过Likert 7点量表, 受测者根据相关题项分别回答其同意程度。

2.3.3 技术创新绩效的测量

参考Olson et al[21]和Song and Motoya[22]的观点, 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主要从新产品质量、新产品开发速度、专利产出、新产品市场占有率等方面来测量。通过Likert 7点量表, 受测者根据相关题项分别回答其同意程度。

2.3.4 控制变量的选择

本文选择公司年限、公司规模为控制变量。控制变量采用虚拟变量的方式进入回归方程, 本文把公司成立时间6年以下设为0, 6年以上的设为1, 销售收入为3亿以下的设为0, 3亿以上设为1。

3 结果分析

3.1 企业社会责任与组织学习的关系

以企业社会责任为解释变量, 以公司年限、企业规模为控制变量, 以学习承诺、共享愿景、心智开放为被解释变量分别建立3个回归模型。研究结果显示 (见表1) , 在企业社会责任与组织学习的关系上, 企业社会责任会正向影响学习承诺 (β=0.312, p<0.001) , 换言之, 当管理者企业社会责任意愿提高时, 会促使企业将学习视为公司最主要的基本价值, 即管理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会改善组织学习程度;再者, 企业社会责任会正向影响共享愿景 (β=0.216, p<0.01) , 当企业社会责任意愿提高时, 会强化管理者将公司未来发展的愿景与员工互相分享。企业社会责任对心智开放的正向影响不显著 ( (β=0.098, p>0.05) , 即企业社会责任愿意提高时, 企业心智开放并没有显著改善。

3.2 组织学习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

以学习承诺、共享愿景、心智开放为解释变量, 以公司年限、企业规模为控制变量, 以企业社会责任为被解释变量建立回归模型。研究结果显示 (见表2) , 在组织学习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上, 学习承诺会责任会正向影响技术创新绩效 (β=0.405, P<0.001) , 即当学习承诺提高时, 会增加企业的知识存量, 进而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共享愿景会正向影响技术创新绩效 (β=0.236, p<0.01) , 当管理者与员工分享愿景程度提高时, 会促进员工形成共识, 有利于改善企业的创新绩效。心智开放会正向影响技术创新绩效 (β=0.197, p<0.05) , 当员工心智开放程度提高时, 会激发员工创新思维, 进而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

3.3 企业社会责任、组织学习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

本文以企业社会责任、学习承诺、共享愿景、心智开放为解释变量, 以公司年限、企业规模为控制变量, 以技术创新绩效为被解释变量建立回归模型。研究结果显示 (见表3) , 学习承诺、共享愿景及心智开放对技术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 在加入了组织学习的相关变量后, 企业社会责任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不显著 (β=0.092, P>0.05) , 再者, 由于企业社会责任正向影响学习承诺和共享愿景, 综合以上结果可知, 组织学习中的学习承诺与共享愿景在企业社会责任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

4 结论与建议

本文从组织学习的视角, 以国内民营企业为研究对象, 探讨了企业社会责任、组织学习、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 深化和拓展了企业社会责任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1) 企业社会责任会正向影响组织的学习承诺与共享愿景, 而对心智开放的影响不显著。可能的原因在于, 由于许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时间不长, 与学习承诺和共享愿景相比, 组织心智模式的改善需要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 因此, 社会责任对心智开放的影响不明显; (2) 组织学习正向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 这与以往研究的结论一致, 表明组织学习是改善技术创新绩效的重要途径之一; (3) 对企业社会责任、组织学习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回归分析表明, 当加入组织学习变量时, 企业社会责任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不显著, 这意味着组织学习的学习承诺与共享愿景维度对企业社会责任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关系起中介作用。

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与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都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1) 企业社会责任可以促进组织学习。因此, 企业不应把履行社会责任当成一种负担, 而应把社会责任纳入企业的发展战略中, 使社会责任成为企业提升组织学习能力和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2) 组织学习在企业社会责任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 组织学习的强弱会影响社会责任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因此, 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 也需要通过提高组织的学习承诺, 与员工分享愿景、改善心智模式等方式强化组织学习, 进而提高企业社会责任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

本文也存在的局限性和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在于: (1) 研究中对企业社会责任、组织学习和技术创新绩效的测量均是主观测量, 尽管这种主观测量在行为科学中受到普遍认可和接受, 但是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尽量考虑客观测量条目; (2) 本文对企业社会责任和技术创新绩效的衡量都是采用单一维度变量, 今后还应该采用多维度变量进行测量, 以深化和拓展企业社会责任与技术创新关系的研究; (3) 本研究仅以民营企业为对象进行实证研究, 所得研究结论并不一定适合国有企业、合资企业等, 今后可扩大实证研究的范围, 以获得更加符合实际的结论。

学习型社会视角 篇10

为了解现在的大学生入党动机, 作者通过问卷、谈话、QQ群交流等形式调查我院大一至大四入党学生 (入党积极分子为主) 300人,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我院入党积极分子的入党动机主流是正确的, 但也呈现出多样化价值取向, 并带有功利化、投机化特点, 归结为下五类。

(1) 崇高信仰型。调查中, 对于“你为何要入党”的回答, 有64%的学生选择“信仰共产主义, 全心全意为祖国和人民服务”。可看出大部分学生具有端正的入党动机, 思想觉悟较高, 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对我们党的历史有深刻的认识, 并有浓厚的个人感情, 在平时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 能时时刻刻以一名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是入党动机正确且思想修养境界较高的一类学生群体。

(2) 追求上进型。调查中, 有38%的入党积极分子将大学入党与大学学业上的评优和争取学校奖学金, 都视为自己大学所追求的最高目标, 将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自己人生成功的重要因素。这一类学生的入党动机属于基本正确, 但还需进一步提高他们对党性、党的宗旨目标等的认识。

(3) 功利实用型。调查中, 有45%学生认为加入共产党只是“为了自己将来有一份好的工作”或只是“能在学校的评奖评优中获得优先考虑”、“为了满足自己或长辈的愿望”。这些选择突显出当前大学生把入党定位为提高自我能力, 或追求个人未来发展的手段。这类学生认为, 入党后, 能为自己在今后考取公务员和考取选调生增加砝码, 能在学校的评优评奖中得到实惠。

(4) 虚荣被动型。目前在高校中, 只是少数优秀的学生能够加入中国共产党。因此, “中国共产党员”这一称号变成了高尚荣誉的象征。有少数的学生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入党。这部分学生大多希望, 通过加入中国共产党来体现个人的社会价值, 但在政治信仰上, 思想认识上不成熟, 对入党的最终目标不明确。

(5) 从众投机型。调查中发现, 在入党积极分子中, 也有一些学生, 他们既不是出于对党的热情, 也不是出于对面子的考虑, 而是盲目从众, 没有明确的入党动机。调查显示, 有39%的学生的入党动机是“受父母、长辈、同学们的影响, 自己不申请入党就落后了”, 有28%的学生的入党动机是“为了给长辈争光, 不辜负家族的希望”。部分学生看到身边的同学都在提交入党志愿书, 害怕自己落后于他人, 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 便递交了入党申请志愿书。

2 大学生入党动机的深层因素分析和现实背景探讨

当前, 多元化的大学生入党动机, 是社会、家庭、同辈群体、教育相互影响的结果。

(1) 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极大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入党动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形成的“实用主义”, 正在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 部分大学生把入党作为增强择业竞争力的一种手段。加上部分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时, 体现着一定程度的政治偏好,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大学生纷纷表现出了更强烈的入党倾向, 在入党动机上表现出功利性的价值取向。 (2) 家庭环境因素。调查显示, 89%以上的学生认为亲人很支持并期望自己入党。当前我国家庭教育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差。在家庭教育中, 家长常常重视孩子的智育, 而轻视了孩子的德育。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工作的巨大反差、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反差, 使当下学生的入党动机处于迷茫混乱状态, 从而带来大学生党员成长发展路径上不良的后续连锁效应。 (3) 同辈群体因素。部分学生看到别人写了入党申请书, 也随大流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 他们认为, 如果自己不写, 怕别人另眼相看, 怕学校和老师说自己不进步。这类学生的入党动机最不明确。同学间的相互影响对部分大学生的入党动机产生了诱导作用。 (4) 教育因素。当前高校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体系在思想和内容上与时代脱节, 基层党建工作者, 在入党程序上大多只注重对入党积极分子初期的教育考察, 但对其入党后的再教育意识普遍弱化, 存在着任务式、指标式的量化培养倾向。高校开展教育偏重灌输式教育, 降低了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

3 社会学习理论视角下端正学生入党动机活动模式

实践证明, 任何单一方式对端正学生入党动机都不能起到长久、有效的作用, 需要多方面措施, 综合促进。笔者通过实践设计出端正学生入党动机的活动模式构架。

3.1 理论学习是前提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不仅受环境榜样行为的影响, 而且更重要的是受自我引发的行为结果的影响, 即自我调节的影响。自我调节主要是通过设立目标从引发动机功能来调节行为目的。支部拟开展各种学习中国共产党先进理论的活动, 提高入党积极分子的理论素质和党性修养, 充分发挥内在调节作用, 作为端正入党积极分子入党动机的基础和着眼点。

(1) 通过网络、海报等多种形式号召入党学生自主学习党的理论知识。采用传统方式促使学生被动学习纯理论学习的无趣性和学生学习接受度的有限性, 导致理论学习效果不明显。支部在采用展板, 海报等传统媒体基础上, 运用网络新媒体, 如QQ、微信群、人人主页、微博等, 号召入党积极分子自主学习党的各种先进理论, 提高了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 (2) 举办知识讲座, 宣讲党内要闻。大学生应与时俱进, 努力体现时代的要求, 以开放的心态, 不断追求, 鞭策自己努力向上, 发展自我、超越自我。通过举办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系列专题讲座, 促进本支部学生更加深刻理解和认识党的先进理论和政策方针, 明确自身的发展任务和目标。 (3) 开展入党积极分子专题学习课、支部读书活动。开展“百本红色读物进支部”的支部读书活动, 带领支部学生认真阅读如《林海雪原》、《雷锋日记》等经典红色读物, 同时组织学习党史, 跟随党发展壮大的脚步, 回顾党艰苦奋斗时期, 重新体会党的伟大和先烈们的悲壮历史, 帮助入党积极分子端正入党动机, 确定其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决心和信念。

3.2 实践活动是平台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观察学习在人的行为获得中的作用。人的多数行为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行为的结果而学得的, 依靠观察学习可以迅速掌握大量的行为模式, 但是获得什么样的行为以及行为的表现如何, 则有赖于榜样的作用。榜样是否具有魅力、是否拥有奖赏、榜样行为的复杂程度、榜样行为的结果和榜样与观察者的人际关系都将影响观察者的行为表现。

端正入党学生动机必须借助于实践活动这一平台, 组织支部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创先争优、革命传统自学等各种实践活动, 通过观察学习和社会榜样的作用, 从外在激励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入党动机。要根据党校的学习情况, 参与组织生活情况, 评选优秀党员, 发挥内部党员的榜样作用, 促进本支部建设。此外, 组织支部成员观看红色经典电影, 学习红色革命精神, 让各入党学生在感受共产伟人不怕艰辛, 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时, 激励自己向优秀共产党员学习, 树立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入党动机。

3.3 制度建设是保障

制度具有意识导向和规范行为的作用, 具有监督和保障的双重功能, 端正学生的入党动机, 需要靠制度作为保障。制度的重要性表现在:具有权威性, 不得随意改变, 起着长期而重要的作用;具有全局性, 任何人都在它的制约之下, 制度可预防入党学生的主观随意性;带有强制性, 违反制度, 违反纪律要被追究责任, 是推进支部建设的重要保证。制度建设质量和水平的高低, 直接关系到党建成效的大小。发挥制度的保证作用, 必须不断加强制度建设, 不断提高制度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1) 严格入党学生的选拔标准, 严把党员入关口。在党员培养与发展过程中坚持程序、严把质量, 各入党学生必须做到政治态度鲜明, 热爱党、拥护党,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学习态度端正, 勤奋刻苦, 工作认真负责。同时积极参与工作和集体活动, 能认真负责、积极创新, 有一定工作成果, 遵纪守法, 行为文明, 无违反校规校纪的行为, 群众基础好, 乐于奉献。在思想上各入党学生要谦虚诚信, 坚持原则, 有正确的是非标准和集体观念。 (2) 规范入党学生教育内容及学习质量检查制度。首先创新培训与教育形式。例如选拔优秀学生党员向入党积极分子讲解理论知识和学习心得体会, 降低对理论学习的抵触情绪, 提高理论学习的趣味性。其次是要继续完善入党学生的理论学习体系, 尤其要逐渐增加对中国共产党新的理论, 新的政策方针的学习, 如: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的学习, 通过撰写思想汇报、组织支部学生党员干部与入党学生进行学习后交流等形式, 将教育落到实处。 (3) 完善入党学生组织生活参与情况的考核制度。严格做好入党学生理论学习活动, 实践服务活动, 组织生活参与情况以及表现情况的考核制度。依据考核表现, 给予适当的奖惩, 督促入党学生积极参与组织生活, 并逐渐端正自己的入党动机, 严肃党风党纪, 加强支部建设。

端正大学生入党动机的基本要求, 一是要从内在鼓励入党学生自主学习党的理论, 自觉从思想上向党组织靠拢, 二是要从外在激励入党学生为人民服务, 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端正入党学生的动机, 是增强党员素质, 提高党员队伍质量, 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关键, 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关键。

摘要:目前, 大学生入党动机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的状况, 端正其入党动机, 加强建设迫在眉睫。社会学习理论认为, 人的行为是通过社会学习所获得的结果, 作者结合所在院系实际出发, 从社会学习理论角度对大学生入党动机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构建出相适应的活动模式。

上一篇:上海建工下一篇:加强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