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习型社会

2024-10-02

对学习型社会(精选12篇)

对学习型社会 篇1

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社会,教育制度的发展都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近代制度化教育是指以学校系统为核心,根据一定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以此为参照,之前的非正式、非正规教育都可归为前制度化教育,而之后的非正式、非正规化教育都归为非制度化教育。本文力图通过分析中西方古代教育思想和现代制度化教育的特点与弊端,指出学习型社会建设是对制度化教育的反拨和补充,是对教育本真的回归。

一、古希腊和中国先秦时代的前制度化教育

古希腊教育思想,主要的是指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三位哲学家的教育思想。古希腊教育思想有两大特点:一个是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强调个人对城邦共同体的贡献;另一个是“为己之学”,强调教育的非功利性。古希腊人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使个体明白事理,懂得宇宙万物内在的规定性,从而达到生命的自觉;而不是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同,或者获得名利和地位。“个体通过接受教育,达到生命的自觉,从而以自由社会的自由公民的形态生存于世。”[1]

同为文化轴心时期的中国先秦思想家也提出相似的教育思想。与苏格拉底相似的是,孔子在施教对象上也主张有教无类, 孔子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因材施教,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之“成人”。孔子的教育方法最本质特征是启发式的,教育就是帮助人们发现自身本有的“善”,“成人”、“成德”关键要依靠主体自身。 孟子也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明人伦”;荀子的《劝学篇》强调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作用。

由以上可以看出,在中国先秦和古希腊的教育家那里,教育形式是松散的,教育目的都是通过启发帮助受教育者发现自身的力量,启人心智,从而实现人自身的自由和尊严,而由这样的人组成的国家也必然是安定的、和谐的。

二、以学校制度为中心的现代制度化教育

制度化教育主要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之外,还包括适合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许多多专业课程和机构。“西方学校教育系统19世纪下半期形成,而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2]当今,制度化教育的影响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和各个方面,甚至可以用 “学历社会”来描述制度化教育对于整个社会的深刻影响。

教育制度化是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和要求。历史上,制度化教育以其较强的计划性、组织性以及集中性为大工业生产源源不断地提供了大量合格劳动力,为工业社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另外,制度化教育推行普及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强迫入学制度,从而扩大了教育对象范围,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公平,使更多的社会成员享受到受教育的机会,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

然而,形成于大工业社会的制度化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沿用了工业化的操作模式。学生就像原材料,集中在学校加工厂里,由教师按照标准程序进行思想加工,按照统一的既定标准来评价产品的优劣。这种理性主义在显示其效率的同时,也显示出其冷漠的一面,教育在追求自身规范化、科学化的过程中,手段和目的错了位,教育制度高高凌驾于受教育者之上,教育活动逐渐异化于人类求知活动本身,“教学成为教导的,而非援助的、激励的或挑战性的、自然的自组织过程。” [3] 苏格拉底式的“爱智慧”在这里已经失去意义,学生只能被动地、毫无选择地接受统一的教学大纲、固定的教材,服从单一的评价标准,以获得升学和就业的机会。制度化教育已经不再是“传授知识,启人心智,培养生命自觉的自由人”的爱智活动,而是服务于调教学生以配合各行各业雇佣的目的,从而成为选拔和筛选的工具。学生一旦在某一个阶段学业上失败,他将失去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被纳入社会主流的机会也就很渺茫了,甚至其整个人的能力都遭到否定,终生生活在失败的阴影里。我们的教育前所未有地被功利化了,在“教育=学校”的神话里,社会成员的求知欲不仅没有被激发和满足,反而被堂而皇之地剥夺和扼杀了。因为正如吴尊民教授所言,“教育必须从单纯的职业获得及人才的养成中解脱出来,而向人生真正价值的实现这一目标转换”。[4]

美国教育批判家伊凡·伊里奇(Ivan Illich)是美国上世纪70年代 “非学校化教育”的代表人物,他在《非学校化社会文集》中激烈批判学校教育的不平等、反教育和压抑人性,倡导非正式的、愉快的、自由的、积极的自主学习形式,吹响了非制度化教育的号角。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每一个人应该能够在一个比较灵活的范围内,比较自由地选择他的学习道路。如果离开这个教育体系,他也不至于被迫终身放弃利用各种教育设施的权利。 “学习权不是被动的受教育权,而是学习主体自觉、自主、自动、自由地把握学习机会、选择学习内容、确定学习方式、调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权利。”[5]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改变的不仅是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而终身学习理念的提出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正是这种新型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和实现途径。

三、大力加强学习型社会建设

学习型社会的概念是由学习型组织的理论衍生发展而来。1965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佛睿斯特教授(Jay Forrester)发表了《企业的新设计》 论文,提出学习型企业的最初构想。随后,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罗勃特·哈钦斯(R.M.Hutchins)于1968年在《学习型社会》一书中提出了学习型社会的概念。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把“学习型社会”看作未来社会的一个基本形态,并提出“向学习型社会前进” 的目标。[6] 学习型社会逐步从一种教育理念发展成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发展模式。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我们要全面地建设小康社会,是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胡锦涛总书记也对此一再强调。学习型社会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狭义上的读书活动,而是以人为本,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进而为我们整个社会发展服务。

学习型社会的基本特征,一是学习进程的终身性。学习不再被限制在学龄期,而是成为个人生存、发展的基本方式,是终身教育。二是学习地位的平等性。学习型社会就是要建立一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人际关系,使所有希望与人分享知识的人都能找到有效的沟通渠道,同时为公众提供相应的提出问题的机会与交流平台。三是学习场所的开放性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进入信息化社会,先进的网络和通讯技术使“学习网”的理念得以一定程度上的实现, 家庭学校、远程教育、广播电视教学、师生在线交流、电话热线服务都成为灵活有效的学习方式。 尽管自学习型组织理论诞生以来,有很多人和组织在不遗余力地推行该理论,英国、美国、新加坡等也都通过各种途径努力建设学习型政府和学习型社会,但是真正建成的国家还没有,学习型社会仍然是一种理想。

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和变革期,我们有庞大的人口和就业压力,国民素质偏低,教育不发达,社会贫富分化加剧,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作为一种战略,不仅需要对现行的教育和学校制度进行改造和调整,而且还要对财政、金融、宣传、法律进行变革,牵涉到各种利益格局和关系的调整,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任重而道远。在党十六大号召下,北京、上海、南京、常州、青岛、深圳、襄樊等城市在建立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政府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 他们的经验表明,学习型社会作为小康社会的基本形态,通过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和保障每一位社会成员面对知识的自由,提升了整个社会的竞争力。

然而,我国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误区。为了超越误区,克服不足,应加以改进和创新。建设学习型社会要结合地方实际,不能流于形式。目前,虽有很多组织和政府领导人在极力提倡、推动学习型社区和企业的建立,但其中不少只是一种“炒作”和宣传其政绩的一种方式,而实际工作则流于肤浅,表现在创建活动的公式化、形式化和表面化上。政府和企业应深入理解学习型社会的理论精髓,对先进典型的经验批判吸收;要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不能搞自上而下的政治命令和摊派任务。二是终身学习≠终身考证。终身学习应该是对学校教育的一种反拨和补充,而不仅仅是延伸。有些地方把创办学习型社会简单理解为提升学历要求,甚至把收入与学历挂钩,迫使人们不停奔走于各种培训班、考级班,这样不仅不能激发人们对知识的热情,反而在疲于应付考核下丧失了对知识真正的兴趣。地方政府、学术机构、图书馆、电大等应更多为社会成员提供便捷的学习资源,提供互相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形成人人爱学、人人乐学的社会风气,让学习成为提升自我、分享知识的内在要求。

在学习型社会中,“人生而爱知”的天性将得到满足,我们将带着幼儿时期对世界的好奇、对自身成长的企盼不断学习,不断在知识技能和德行上完善自身。学习不仅是“谋生”的手段,它不一定是为了“实用”的理由。学习是为了对真、善、美的追求,学习的目的就是对理想自我的渴望、对个人完满人格的向往,学习过程本身就会带来满足与快乐。这就是教育最原初的目的,是对教育本真的回归。

摘要:分析中西方古代教育制度和现代制度化教育的特征与弊端,可知构建学习型社会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是对教育本真的回归。应针对目前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一些误区加以改进和创新,以进一步建设学习型社会,满足每个社会成员的求知天性。

关键词:非制度化教育,学习型社会,教育本真,回归

参考文献

[1]李颖.教育的人性追寻——西方社会转型时期的教育转型及其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06:17.

[2]叶上雄.中学教育学:新编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0.

[3][美]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87.

[4]吴尊民.现代国际终身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23.

[5]张峰.保障学习权:学习型社会的战略基点[J].成人教育,2007(6):47.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对学习型社会 篇2

1、知道数字化生活的基本内容。

2、知道信息技术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3、知道信息技术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二)教学设计建议

本节安排半个课时,主要通过对几个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以及对“社会事业信息化”这个问题的共同探讨,让学生知道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所产生的深远的影响。

这一节的内容丰富,且浅显易懂,可供学生讨论的地方也比较多,虽然教材中只安排了一个讨论交流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课前预习本节的有关内容,在课堂教学中着重解决教材中提供的两个“问题思考”,即“描述未来的数字化生活,实现这个目标涉及到哪些技术和设备,对人员有些什么要求?”和“信息技术是如何推动经济发展的?”,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和共同解答,帮助同学更深刻地理解信息技术对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本节教材中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可以从教材中直接找出来,只要认真预习,就能较好地回答这些问题。而教材中设计的一个讨论交流活动“社会事业信息化的范围与内容”,看起来简单,实质需要同学关注身边的社会事业信息化的最新发展,这个活动要求同学们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社会事业信息化的主要内容,从而对信息技术如何推进社会发展有个直观的感受,产生深刻的认识。

本节的内容大多可以作为学生的预习材料,对于高中生来说没有理解上的问题,关键是组织好学生对问题思考的解答,以及讨论交流活动的顺利开展。

对学习型社会 篇3

关键词:学习型社会;电大办学系统;定位;功能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根据学习型社会建设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和电大教育的特点与优势,广州市政府在《推进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试点项目实施方案》中明确电大办学系统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实施主体,并对其提出了实施过程中落实“动员、协调、组织、实施”四大功能的要求[1]。要成为名副其实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实施主体,真正践行四大功能,电大办学系统必须引导市民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参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强化办学系统建设,拓展非学历远程继续教育。

一、电大办学系统在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定位

(一)学习型社会建设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要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中心城市,实现新型城市化发展之路,必须把建设学习型社会作为中心任务。学习型社会是“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社会,它对广州教育尤其是继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要求教育满足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化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为劳动者提供必要的教育和培训,使其获得就业与转业的知识和技能。二是要求教育满足“新市民”素质提升的需求,为“新市民”素质提升提供服务。[2]三是要求教育满足市民对高质量教育的强烈需求,为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干部和产业工人知识与技能的更新、扩展、提高提供岗位培训,为城市化进程中的农转非人员提供各种以职业能力拓展为核心的技能教育,为提升市民生活质量提供兴趣愛好类的闲暇教育等。

(二)电大办学系统必然成为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实施主体

学习型社会建设要求教育尤其是继续教育在现有的基础之上,根据社会需求创建多层次、多样化的继续教育类型,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目前的广州继续教育领域,仍然是整个教育体系当中相对比较薄弱的环节,尤其是培养规模、结构、教学手段、教学模式还不能很好地适应需要。电大教育具有实行开放办学,学习群体广泛;实行远程教学,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投资少、见效快;实行按需办学,服务社会公众;实行系统办学, 教育覆盖面大等特点和优势。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办学网络立体覆盖广州城乡,投资少、见效快、覆盖面大、服务全体市民和社会大众、学习群体广泛的电大办学系统,具有其他继续教育机构不可比拟的特点和优势,正是完善当前高等教育结构的重要载体,必然成为学习型社会建设实施的主体。

二、电大办学系统在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功能

(一)动员功能

学习型社会是学习观念深入人心的社会。在学习型社会中,“学习已成为社会的核心理念之一”,渗透到社会方方面面,深入到社会成员意识之中。每个单位、每个组织、每个人都具有强烈的学习意识,把学习视作一种生活方式和手段,作为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电大办学系统必须发挥动员功能,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引导市民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3]

(二)协调功能

学习型社会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复杂工程,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电大办学系统应充分利用遍布城乡的办学系统,在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和学习型活动开展中发挥协调功能。

(三)组织功能

各类学习型组织是学习型社会的基础构件,学习型社会实质就是由一个个学习型组织构成。[4]电大办学系统应积极参与广州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利用已经建成的深入社区的数字化学习中心,在学习型组织建设中发挥组织功能。

(四)实施功能

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各种学习型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尤其是一些非制度化的教育活动,即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开展。电大办学系统应通过拓展非学历远程继续教育领域,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发挥实施功能。

三、电大办学系统在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功能开发策略

(一)引导市民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发挥动员功能

一是坚持开放办学,根据学习者需求开展办学服务工作,实现教育理念、教育对象、学习资源与学习过程的开放,引导市民积极参与学习。二是打造特色品牌,参与搭建各类教育互联互通的“立交桥”,开展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办学和服务,鼓励市民积极投身学习。三是坚持远程教学,完善以广州电大办学系统为主体的“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建设,同时充分利用广州数字化学习港的强大教学平台和丰富的面向各类教育受众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依托延伸到机关、企业行业、军营、社区和家庭等学习型组织的数字化学习中心,着力开展多姿多彩的远程学习活动,探索数字化学习的组织和服务模式,创设“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环境,方便市民随时随地学习。

(二)强化办学系统建设,发挥电大办学系统在区域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协调作用

一是明确职责,将协调区域学习型组织建设和学习型活动开展作为中心任务,协调解决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发挥电大办学系统在区域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协调作用。二是充分利用已经初步建成的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在区域学习资源尤其是数字化学习资源共建共享中发挥协调作用。三是按需办学,推进各种学习实践活动的开展,在区域学习型社会建设实践中发挥协调作用。

(三)参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发挥组织功能

一是建设覆盖广州城乡深入社区的数字化学习中心,推动机关、社区、家庭等各类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开展富有特色的学习活动,建立行之有效的学习机制,塑造具有灵活调适能力的组织机制,成为区域各类学习型组织的纽带。二是充分发挥远程教育优势,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远程教育网络, 并建立起连接家庭、社区和学校的教育平台, 由此实现教育资源的最大整合,为各类学习型组织开展学习活动提供便捷场所和丰富资源,成为区域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平台。三是积极参与终身教育“立交桥”的搭建,实行非学历教育培训项目与电大学历教育课程之间学分互认制度,为学习型组织成员的学习活动建立终身学习卡制度或个人学习账户制度等,调动学习型组织成员学习的积极性,成为区域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凝固剂。

(四)拓展非学历远程继续教育,发挥实施功能

一是积极推进数字化学习进家庭。充分利用初步建成的广州数字化学习港,注重家庭数字化教育的业务模式创新,不仅创新家庭教育的应用平台建设,而且大力开发面向家长及子女的远程教育项目,推动数字化家庭教育中心的构建。二是积极推进数字化学习进社区。以类似银行、超市布点的方式建立集数字化教育超市、在线学习中心、考试中心于一体的数字化学习港——街道学习中心,有效促进学习型社区的构建。三是积极推进数字化学习进军营。在联手市民政局共同打造面向官兵和家属的数字化教育平台——广州八一远程教育学院的基础上,为广州官兵较为集中的军营建立与互联网隔绝的数字化学习中心,搭建网络学习和教学管理的服务体系,并建设一批优质教育资源。四是积极推进数字化学习进机关。创新公共服务模式,在巩固面向教师、公务员、公职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领域的数字化教育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在政府和行业的应用。五是积极推进数字化学习进企业。继续完善联手广州市总工会建设的广州职工教育网,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建成集行政监督、业务管理、远程教育于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面向职工开展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训,大力推进职工素质教育工程。

参考文献

[1]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推进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试点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gzedu.gov.cn/gov/GZ04/201202/ t20120215_18158.html.

[2]张晓华.中心城市开放大学建设的几点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

学报,2013,(2).

[3][4]朱新均.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理念、路径和对策[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1).

对学习型社会 篇4

一社会学习品德理论的基本观点:观察学习

班杜拉总结出观察学习受四个组成过程的制约:注意过程、保持过程、生成过程和动机过程。注意过程是观察学习发生的前提条件。观察者与榜样的关系、观察者的心理以及榜样的活动这三个方面的特征决定着观察学习的程度。其中, 观察者与榜样的关系特征在某方面对注意过程有更重要的影响, 示范行为的生动性和复杂性、榜样人物的魅力等都影响着注意选择的结果。保持过程将观察到的信息以意象和言语两种方式储存起来, 使延迟模仿成为可能, 指导学习者以后习得行为的表现。生成过程指将观察中习得的技能转化为行为这一反应所必需的能力, 也叫复制过程, 它决定了习得的东西多大程度上被转换成表现。自我效能感是影响这一过程的重要因素。动机过程表现为个体不仅习得榜样行为, 且愿意在适当时机将习得行为表现出来, 它决定是否将观察习得的能力付诸实践。强化是主要动机过程, 不仅使观察者将注意力集中于榜样行为的功能方面, 还提供根据观察所获得信息作出行动的诱因。

学习者观察学习过程不可忽视强化的作用。个体不会把他们所习得的每一件事都表现出来, 社会学习理论将学习活动的获得和表现区分开来。强化不是儿童获得新行为的必要因素, 在没有直接强化的情况下儿童通过观察学习就能够获得新行为;强化是学习者表现出习得行为的必要因素。班杜拉把强化分为三种:自我强化、直接强化和替代强化。自我强化指学习者预测自己行为结果, 依靠信息反馈进行自我评价和调节;直接强化指学习者行为导致有价值的结果 (奖励或惩罚) 从而受到的强化;替代强化指学习者无需亲自经验行为后果, 通过观察到榜样行为后果从而这种行为得到强化。自我强化是内部强化, 替代强化和直接强化属于外部强化。内部强化和外部强化协同作用, 影响着学习者所习得行为的表现。榜样示范具有替代强化的作用。

二社会学习品德理论对德育的启示

第一, 教师要为儿童树立良好榜样。首先, 教师自身要起着良好的榜样作用。班杜拉指出, 如果榜样被认为是可尊重的、有能力的、有很高社会地位或权力的, 那么榜样的作用就会非常有效。教师对儿童来说处于崇高地位, 儿童对教师普遍存在濡慕心理, 绝大多数情况下, 教师能成为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榜样, 教师的举止神态、行为习惯和情感态度会对儿童产生深远影响。教师的示范容易被学生内化并成为自我评价标准, 对学生行为起自我调节作用。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要时刻注意以身作则、言行一致, 为儿童树立良好榜样。其次, 儿童需要同伴榜样, 在儿童同伴中树立学习的榜样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儿童在活动中同伴关系最密切, 互相接触的机会最多, 常常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模仿他们所佩服的同学, 同伴群体的作用不可低估。因此, 教师要为儿童选择良好的同伴榜样, 促使儿童在观察模仿良好同伴榜样中养成良好习惯。再次, 教师要强化榜样行为, 关注儿童习得行为的展现。儿童习得榜样行为后更重要的是愿意将其复现出来, 因此教师要关注动机过程, 设置外部强化动机。如提供各种表彰或以言语赞扬, 学生为了得到这些表扬更愿意表现他们所习得的行为。

第二, 重视家庭教育对儿童品德学习的作用。家长是儿童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语、行为、态度等日常表现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孩子, 父母的言行是儿童观察学习的最初来源。如果家长用体罚的方式教育儿童不要打架, 结果却是儿童从父母的体罚方式习得了攻击性行为, 使打架行为变本加厉。家长在家庭教育的点滴中应注意身体力行, 为儿童的品德学习做好示范。

第三, 加强环境建设。班杜拉认为, 个体的行动是主体、行为、环境三种因素交叉互动的结果, 他强调儿童的道德教育要有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因此端正社会不良风气、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对于儿童道德教育有重大意义。而对于广播、电视、报纸、书刊等充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大众传播媒介, 教育者则需要为儿童选择良好的榜样案例, 让学生多接触形象生动的正面社会教材, 避免不良媒体内容的负面影响。

摘要:班杜拉的社会学习品德理论强调人类行为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 指出儿童能够通过替代强化获得道德行为, 其基本途径是观察学习。榜样示范和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儿童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社会学习品德理论对学校德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德育

参考文献

[1]B.R.赫根汉、马修·H.奥尔森著.学习理论导论 (崔光辉等译)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1

对学习型社会 篇5

2010年10中旬,我开展了对当前农民工对学习需求的社会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在揭阳市区某鞋厂的农民工中,选择3个作为代表进行调查了解。通过调查,对当前入城打工的农民工的基本生活状况和他们的学习需求、方式、内容等相关问题有了较为明确的了解。

一、关于农民工对学习的需求。

受访对象全部明确表示愿意参加继续教育。主要原因是目前学历较低(受访对象都是初中毕业),只能从事像生产、装配之类的普工,因而待遇也低,月薪平均为1500左右,而待遇较高(月薪一般有2000)的办公室文员、跟单员等白领岗位一般都要求高中以上的学历,专门技术岗位要求有专门技术证书;除了待遇以外,工作强度高也是他们寻求继续学习晋升白领的重要原因。

二、关于农民工的学习目的。

关于农民工的学习目的是提高学历还是掌握具体技能,不同的访谈对象有不同的意愿。有的想通过学习提升学历,从而符合办公室文员的招聘条件,晋升白领阶层;有的想通过短期培训掌握某项具体技能,转到其它待遇高的技术岗位。

三、关于农民工对学习内容的需要。

农民工需要哪些学习内容,不同的受访对象均有不同的意愿。如市场营销、机械加工与制造、数控技术等。这主要与个人的爱好和具体岗位的待遇有关。如受访对象之一所从事的岗位是塑胶鞋半成品的后道修整,因没有专业技术,虽入鞋厂已有3年,而月薪只有同厂内从事数控注塑机操作工月薪的一半,故希望通过学习到数控技术后可以从事待遇较高的技术岗位。

四、关于农民工对学习方式的要求。

农民工选择哪种学习方式,与他们工作的时间关系较大。目前工厂采取的8小时工作制,由于近期订单增加、生产饱和,一周中还要加班2-3个晚上。一个月下来,加班费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因此大部分农民工选择加班,所以难以适应经常性的夜校的学习方式。对于电大学历性的学习,弹性的学习时间、电脑课件、网上学校等方式更适合农民工的要求;对于专业的技能培训,中专技校、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和其他社会机构组织的短期培训更能引起农民工的兴趣。

对学习型社会 篇6

【关键词】郑州市少儿;街舞;社会学

A Sociological Study on Learning Street Dance by Little

Children in Zhengzhou City

WANG Ya-jun

(Henan Educational College, Zhengzhou, Henan 450041)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re has been a rapid development of street dance training for small children in Zhengzhou City. From 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internal causes for the binge of it and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tackle the existing problem in this field.

【Keywords】small children of Zhengzhou, street dance, sociology

街舞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是美国黑人城市贫民的舞蹈,具有较强的表演性、参与性和竞争性。跳街舞使人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动作优美随意,能培养一个人的意志力,也可使大脑想象力、创造力发挥到极致。街舞最吸引人之处是以全身的活力带来热情澎湃的感觉,经常练习还可增强全身协调性。随着街舞健康文化的兴起,街舞已经被社会所认可,特别是少儿街舞更加被社会所关注。亚洲最小的BBOY侯高俊杰已成为传媒公司签约艺人,不仅在2008年周杰伦演唱会中大放异彩,更加成了周杰伦的御用伴舞。通过练习街舞,不但可以让孩子们保持思想敏捷,克服不爱动、不爱说话、孤癖胆怯等弱点,而且可以培养小孩自信、乐观、坚毅性格。

通过对郑州市各街舞工作室和各少儿舞蹈培训班的实地考察,发现少儿街舞已经形成了一股热潮,越来越多的孩子们加入到学习街舞的队伍中来。

1 少儿街舞的特征

少儿街舞采用最适合少儿跳的街舞音乐和节拍,将目前最流行的街舞,结合孩子们的特点进行有选择的动作编排,节奏欢快,简单易学。它不像广播体操那样沉闷枯燥,其活力十足的节奏会让人心情变得很轻松,跳着跳着,自己就变成了开朗活泼的阳光宝贝;它也不像传统舞蹈那样,一个动作、一个手势都不能改变,而是大家想怎么跳就怎么跳。

1.1 健身性

街舞属于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能够有效改善心肺功能、提高身体的协调能力。在舞蹈时要求动作爆发力强,肢体动作夸张,和其他运动项目不同的是,街舞训练是小肌肉群的运动,它很好地弥补了其它健身项目的局限,使锻炼更全面。

1.2 时尚性

街舞的动作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广泛的适应性,随着潮流的变化而变化,经常融入不同的时尚元素或不同的流行舞蹈类型,通过不同的音乐表现出各种文化内容与形式。音乐是舞蹈的灵魂,与现代流行音乐相结合是街舞发展的特色,街舞的音乐总是走在时尚的前沿。街舞的服饰同样引领着时尚的潮流,服装、鞋袜、头饰以及发带、腕带等其他配饰,是Hip-hop文化中最容易被大众所关注的地方。

1.3 社交性

街舞以集体舞蹈为主,能够使练习者在练习中体会团体合作的魅力,养成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学会正确处理竞争和合作的关系。少儿街舞既可以使性情内向的孩子们走出自我封闭的空间,又可以让性格张扬的小朋友受到舞蹈旋律的约束。

2 现状与分析

2.1 郑州地区少儿学习街舞的现状

在对郑州市嘻哈帮、李阳UNISION等5个少儿街舞培训班的走访中发现,一节街舞课(45-60分钟)的费用在30到60元左右,暑期培训班的价格在千元以上,针对学习少儿街舞的年卡、终身卡达到上万甚至几万元。每个班人数多则50人,少则20人,不但学生学习热情高涨,陪读的家长们更是兴致勃勃。

2.2 家长的心理分析

在对这些培训班学员家长的访谈中发现,许多家长认为,在街舞学习中不仅可以让孩子们拥有一技之长,孩子更有机会成为舞蹈明星甚至成为全面的小童星。越来越多的家长为了变成“星爸”、“星妈”,让孩子学习街舞,参加各项比赛。

2.3 少儿学习街舞“热”的社会学分析

2.3.1 街舞对于少儿心理健康的现实意义

街舞有利于培养少儿良好的道德意识和意志品质,舞蹈是一门整体艺术,少儿街舞大部分是以群舞形式进行排练或演出的,队形的变换、动作的统一与配合,常常是衡量整体美感的标准之一。如果有一个孩子不认真,动作不协调,就会影响甚至破坏画面的美感。因此,通过长期的集体训练,孩子们就会养成一种自觉守纪律、主动关心帮助他人、注意集体协作的行为习惯。在舞蹈排练和舞台演出时,能培养孩子与伙伴们的团结协作和互帮互助的精神。

让孩子学少儿街舞,不仅可让他在学习之余学会一门艺术,也能通过学舞从小锻炼他们左脑的发展。另外还能增强他们对人体结构的认识与动作思维的熟悉,知道怎样通过团队的学习协调自己的行为,并为集体的利益着想。社会学家称,这也是一种培养孩子社会责任感的开始。

2.3.2 街舞对于少儿身体健康的现实意义

街舞有利于提高少儿身体素质,增强形体与气质美感 ,舞蹈是人体动态造型美的精华,科学、协调的舞蹈训练,会提高学生身体各部分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促进儿童的骨骼发育,增强孩子们的消化机能,增进食欲,提高身体素质。

在街舞教学中,爵士舞需要孩子们“压韧带”;breaking需要孩子们进行不断地力量训练,完成高难度的技巧动作;街舞的每个舞步,每组动作都需要多次的重复练习才能完成。通过街舞训练,对孩子的速度、力量、耐力和意志品质的提升都有很大帮助。

2.3.3 街舞对于少儿的智育价值

学习街舞可以陶冶儿童情操,养成孩子良好的性格。儿童的情感、审美、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养成是使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关键。在旋律优美、动作规范的儿童舞蹈训练中,孩子可以在活泼、轻快的氛围下,用身心去感受音乐的形象,吸收音乐和舞蹈形象中蕴含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内涵,潜移默化地陶冶孩子的情操,培育孩子良好的审美能力。在街舞基本功的训练中,能培养孩子正确面对困难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儿童街舞非常符合孩子们爱动、爱跳的特点,也很符合少儿通过感知和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的心理特点,有利于促进少儿智力的发展。孩子们在动作、节奏、娱乐中提高了模仿能力,加深了对于外界事物的认识和理解。

2.3.4 街舞对于少儿的美育价值

街舞有利于培养少儿良好的审美感觉,舞蹈通过调动人体动作、表情、姿态、情感、内心体验等多种心理和生理机能,为孩子们提供和构筑了富于童心的审美欣赏与审美创造空间。

2.3.5 少年儿童学习街舞的弊端

女孩儿在学习街舞时一般都以爵士舞为主,但爵士舞动作中的性感动作对少儿的成长有一定程度的误导,影响孩子的个性发展,开放的街头文化有使女孩早熟的趋势。

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到学习Breaking的队伍中来,Breaking中的难度动作对手腕、膝盖、脚踝等关节都有伤害作用,严重可能会造成脱臼或骨折。少年儿童在身体发育阶段不适合练习这些技巧动作。

孩子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利势导是正确的教育方法,但许多家长为了圆“星爸”“星妈”的梦想,盲目跟从潮流,违反了孩子本身的意愿,强迫不了解这项运动的孩子学习街舞,不注重从培养孩子的兴趣着手,往往造成事倍功半。

3 对少儿参与街舞的建议

少儿爵士舞应弱化成人爵士舞中女性的性感妩媚,减少腰、臀部的动作,更加强调活泼、可爱、天真的童趣,突出她们的笑容。鼓励小朋友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加入自己创新的动作。男孩在学习少儿街舞时应弱化表现男性酷帅的动作,多表现眼神的坚毅、夸张的动作。

建议在少儿阶段不进行高难度地面技巧的练习,适当进行低难度的地面技巧练习,但适宜的力量训练不可或缺。在适合的节奏中,着重对小朋友乐感的培养,通过难度不高的动作,训练小朋友的全身协调性。鼓励孩子多参与表演与比赛,增强表现力、培养少儿良好的心理素质。

现在市场上少儿街舞培训机构都属市场化、商业化运作,教练员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管理,收费价格不一,建议有关部门建立统一的少儿街舞培训标准,加强师资培训,统一教练员上岗标准,规范少儿街舞培训市场,以进一步推动少儿街舞运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璐.街舞运动风靡于世界的原因分析及趋势预测〔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04, 20 (6): 44-45.

〔2〕张敏.谈健身街舞在全民健身运动中的推广价值〔J〕.福建体育科技, 2006, 25 (2): 6-7.

〔3〕丁世聪,刘兴杰,何幸光.街舞运动的起源与发展演变〔J〕.体育土文化导刊,2004,(9):58-59.

对学习型社会 篇7

关键词:民办教育机构,学习型社会,结构方程模型

1 结构方程变量设置

1.1 潜变量的设定

结构方程模型主要研究潜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 因此潜变量的设定是模型建立的基础。潜变量是指不可直接观测的变量, 本课题中需要分析学习型社会的发展水平, 学习型社会的发展不同于经济发展, 可以用GDP等数据直接衡量, 它包含了很多方面而且无法直接测量, 因此学习型社会的发展水平是潜变量。

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对学习型社会的发展有及其重要的促进作用。民办教育培训机构能够为全体居民提供教育机会, 方便居民展开学习。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的发展现状涉及很多方面, 无法直接测量, 因此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的发展现状是潜变量。

综上, 在模型中, 学习型社会发展水平、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现状是不可直接测量的潜在变量, 需要通过可测变量来测量。

1.2 可测变量的设定

可测变量是用来度量潜变量的指标, 是可以被直接测量或观测的变量。

对于学习型社会发展水平来说, 它的可测变量, 即二级指标可为“全民学习水平”和“终身学习水平”。“全民学习水平”是指全社会居民的整体学习情况, “终身学习水平”是指每个居民一生中的学习情况。

对于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现状来说, 它的可测变量, 即二级指标可为“教学授课水平”和“教学硬件水平”。“教学授课水平”是指居民认为的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的办学水平高低, 课程设置合理性等;“教学硬件水平”是指居民认为的民办教育培训机构教学的硬件条件, 包括教室的硬件及所处的地理环境及宣传力度。

可测变量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到数据。但二级指标仍稍显笼统, 考虑到问卷的合理性和数据收集的方便性, 每一个二级指标都可以细分为若干个三级指标。

2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2.1 数据的信度检验

信度 (reliability) 是指测量结果即数据稳定性或者一致性的程度。稳定性主要反映一种测量工具, 如问卷等, 对同一调查对象进行不同时间上的重复测量结果间的可靠性。为了检验内部一致性信度, 采用折半信度 (split-half reliability) 中的克朗巴哈系数 (Chronbach’s α系数) 进行检验, 这种方法是把测量工具中任意一条目的结果与其他所有条目作比较, 对量表内部一致性估计较为慎重。

从表1中可以看出, 整体信度较好, 信度检验通过。

2.2 数据的效度检验

效度 (validity) 指测量工具能够正确测量出所要测量的特质的程度, 分为内容效度 (content validity) 、效标效度 (criterion validity) 和结构效度 (construct validity) 三个主要类型。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 前面两种效度 (内容效度和准则效度) 往往要求专家定性研究或具有公认的效标测量, 因而难以实现的, 而结构效度便于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实现。先构建理论模型, 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模型拟合情况来对量表的结构效度进行考评。因此数据的效度检验就转化为结构方程模型评价中的模型拟合指数评价。

常用拟合指数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知理论模型与数据拟合较好, 结构效度较好。

3 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果

通过信度和效度的检验, 我们可以使用数据对模型进行拟合。我们采用最大似然估计 (maximum likelihood, ML) 方法对模型中的参数进行估计。最大似然估计具有以下性质:①ML估计是渐近无偏估计;②ML估计是一致估计;③ML是有效估计;④ML估计值渐近服从正态分布;⑤ML估计不受量纲影响。因此最大似然估计是比较好的方法。

最大似然估计的拟合函数如下:

FML=log|∑ (θ) |+tr[S∑-1 (θ) ]-log|S|- (p+q)

其中, tr[S∑-1 (θ) ]是矩阵[S∑-1 (θ) ]的迹, 即为矩阵对角线元素之和;log|∑ (θ) |表示矩阵∑ (θ) 的行列式的对数;log|S|表示矩阵S的行列式的对数;p、q分别是内生、外生可测变量的个数。

结构方程模型主要作用就是揭示潜变量之间或者潜变量与可测变量之间以及可测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 这些关系在模型中通过路径系数或者载荷系数体现。

3.1 直接效应 (direct effect)

直接效应是指由原因变量到结果变量的直接影响, 用原因变量到结果变量的路径系数来衡量。如从拟合结果中可以看到“民办教育培训机构教学能力”潜变量对“学员的满意水平”潜变量的直接效应系数为0.671, 这表示当其他条件不变时, “民办教育培训机构教学能力”潜变量每提升1个单位, “学员的满意水平”潜变量将提升0.671个单位。同理, “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的相关硬件条件”对“学员的满意水平”的直接效应系数为0.344, 同理即 “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的相关硬件条件”潜变量每提升1个单位, “学员的满意水平”潜变量将提升0.344个单位。这里表明对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的教学水平的提高比对其硬件水平的提高更为重要。

“学员的满意水平”对“终身学习水平”和“全民学习水平”的直接效应指数分别为0.232和0.391。另外, “终身学习水平”和“全民学习水平”有较强的相关关系, 达到0.89。这说明在提高学员满意水平时, 可以同时提升其终身学习和全民学习的水平。

3.2 间接效应 (indirect effect)

间接效应是指原因变量通过影响一个或多个中介变量, 对结果变量的间接影响, 间接效应是路径系数的乘积。如拟合结果中“民办教育培训机构教学能力”对“终身学习水平”和“全民学习水平”的间接效应分别为0.154和0.261;“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的相关硬件条件”对“终身学习水平”和“全民学习水平”的间接效应分别为0.0782和0.133。

3.3 模型的缺陷

因为样本容量的限制和理论的缺陷, 模型尚存在缺陷和不足。由于目前理论的缺陷, 模型设置的可测变量数量尚显不足, 因此数据的效度检验说服力不强。由于样本量的限制, 拟合结果可能存在误差。当增大样本容量后, 再对模型进行修正, 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4 结论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 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使得其对学习型社会具有正的直接效应, 使其总效应更大, 对学习型社会的推进作用更大。建议如下:

(1) 提高师资水平和课程设置的合理程度。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的办学质量是直接影响学员满意程度的条件, 而满意水平又直接作用于终身学习水平和全民学习水平的条件。因此, 提高师资水平十分重要。

(2) 扩大授课范围, 增加授课时间。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可以适当的为一些冷门的知识。开设学员少、规模小、成本小的培训科目, 将老师讲授和学员互相学习结合起来, 满足居民的不同学习需要。同时针对一些困难而又复杂的知识, 增加授课时间, 让学员把知识真正学到家。

(3) 面向各个年龄段, 提供便利的学习。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应面向不同年龄段的居民提供服务, 不仅让在校学生和上班族能够学习和提高自我, 也能让中老年人找到学习的场所, 丰富自身的生活。同时为居民提供方便的学习条件, 比如设置灵活的授课时间、采用多样的教学形式等, 居民获得了便利会更愿意进行学习, 也能为民办教育培训机构自身创造更多的收入。

参考文献

[1]易丹辉.结构方程模型: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4) .

[2]刘二蕾, 胡立君.黑龙江省民办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 2010, (1) .

对学习型社会 篇8

在学习型社会建设进程中, 要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个性化的教育需求, 政府除了通过直接生产提供教育服务外, 更多的是采取购买教育服务的方式。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目标的实现, 需要相关理论的支撑和引导, 因此有必要深入思考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理论依据、必要性、可行性、涵义、要素及范围等基本问题。

1 学习型社会建设中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理论依据

(1) 服务型政府理论。根据服务型政府理论, 政府有必要在公共服务领域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除了通过直接生产提供公共服务外, 还可以购买市场组织 (企业) 、社会组织 (非营利性中介组织) 提供的公共服务。 (2) 政府经济学理论。根据政府经济学理论, 通过把市场竞争机制引入生产和服务领域, 政府可以选择符合资质要求、成本最低、质量和效率最优的社会组织承接生产和服务任务。 (3) 治理理论。治理理论又称公共治理理论。该理论认为, 在市场竞争环境下, 由社会组织生产公共产品和提供公共服务, 和政府通过直接生产提供公共服务相比, 不仅可以降低政府成本, 而且可以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需求。[1] (4) 马克思关于教育服务的论述。马克思认为教育服务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和物质商品没有本质区别, 是可以购买和交换的。[2]要实现教育服务的购买, 必须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教育领域, 形成相应的社会环境即教育市场。

2学习型社会建设中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必要性

(1) 是转变政府职能, 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需要。在购买教育服务中, 政府可以从一些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 主要扮演好“政策的制定者”等角色。同时通过与社会组织通力合作, 优势互补, 可以更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务, 满足社会公众对教育服务的需求。 (2) 是降低购买成本, 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益的需要。在政府购买服务过程中, 营利性组织需要通过降低运行成本获取利益, 政府相应的成本也降低。同时政府可以通过竞争择优和运行过程中的契约管理、评估兑现等方法, 确保所选择的社会组织的服务质量和效益。 (3) 是解决供求矛盾, 满足社会公众教育需求的需要。要解决政府通过直接生产所能提供的教育产品和教育服务与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公平、多元化教育需求的矛盾, 同时也为了充分利用社会多方资源, 实现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采用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方式是最佳选择。 (4) 是发挥教育中介组织作用, 促进教育服务社会化的需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 培育和支持教育中介组织发展, 为教育中介组织承接教育服务创造良好平台与宽松环境, 是转变政府职能, 发挥教育中介组织作用的有力保障。同时又可以调动社会力量积极性, 促进教育服务的社会化。

3 学习型社会建设中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可行性

(1) 教育服务是一种可以购买的商品, 但有其特殊性。从本质上看, 教育服务不仅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而且具有交换价值, 和物质商品一样是可以购买的商品。[3]但教育服务是培养人的活动中所提供的服务, 具有不同于普通的物化商品的特性。因此, 在政府购买教育服务过程中, 既要遵循市场规律, 同时要认识到教育服务的特殊性, 不能完全市场化。 (2) 我国政府现行的治理教育方式使教育服务可以购买。党的十七大将教育作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确立了教育的非营利性、公共性、自治性等特征, 明确了教育是政府的一种责任, 是由包括社会力量在内共同参与, 以满足公民教育诉求为目的的非营利性的公共事业。基于这种定位, 我国的教育提供形成以政府为主导, 社会、市场、公民共同参与的行为, 政府购买教育服务成为可能。 (3) 我国政府已基本具备购买教育服务的操作条件。一是市场上有大量的教育服务提供者。。二是经过近年来的实践经验和探索, 政府购买教育服务时, 对服务本身能列出比较详细的质量要求和标准。三是政府间接购买教育服务时, 受益主体十分明确, 主要是社会公众多样化、多层次的教育需求。四是政府有能力对政策和管理进行全过程控制, 从而进行正确监督与评价, 合同监督成本可接受。五是虽然缺乏专门的购买教育服务的法律法规, 但实施《采购法》等多年, 其中也涉及购买教育服务的内容, 不存在法律阻碍。

4 学习型社会建设中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本质内涵和基本特征

4.1 本质内涵

政府购买教育服务是政府购买服务的一种具体类型, 其本质内涵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在购买教育服务中实现了“生产者”与“提供者”的分离。二是政府与教育提供者之间的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以“契约””为基础的商品交换关系。

4.2 基本特征

(1) 购买的主体、客体和内容是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三个组成要素。政府, 即国家权力的执行机关, 即国家行政机关, 包括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是购买主体。非营利组织和营利组织, 即通常所说的各类社会组织是购买客体。政府购买的各种形式的教育服务是购买内容。 (2) 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尤其是多元的、可选择的教育需求。这是新时期政府政府履行教育服务职能的主要任务。 (3) 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主导者是政府。政府购买教育服务, 其目的是为了向社会公众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同时又可以降低成本, 提高服务质量。

5 学习型社会建设中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范围和判断标准

5.1 范围

学习型社会建设中, 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范围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在政府财力不断扩充的条件下, 购买内容逐步扩大到非制度化教育、非岗位教育和非市民教育领域。

5.2 判断标准

有些教育服务适合政府直接生产、直接提供, 有些教育服务虽然适合政府购买但不具备可行性。因此选择和确定由政府购买的教育项目必须依据价值、成本和教育服务自身特性三种判定标准。从价值标准看, 关系到国家民族发展、政府责任重大、公共性较强的教育服务领域应当采取政府直接供给的方式。从成本标准看, 对必须提供的教育服务, 政府是采取购买方式, 还是直接生产直接提供, 必须对两种方式可能产生的成本进行预测和估算。从教育服务自身特性标准看, 对质量容易测量和资产专用性低的教育服务, 政府应采取购买方式。

摘要:在学习型社会建设过程中, 政府要根据财力的扩充情况, 通过购买教育服务, 向社会公众提供优质、高效、可选择的教育服务, 以实现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和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关键词:学习型社会,政府购买教育服务,基本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宏彬.公共治理理论视角下和谐政府的构建[J].学术交流, 2008 (12) :43-46.

[2]靳希斌.论教育服务及其价值[J]教育研究, 2003 (1) :44-47.

对学习型社会 篇9

关键词: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学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图拉 (Albert·Bandural, 1925-) 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 在吸收新行为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等诸多学派理论观点与方法技术的基础上, 逐渐构成了目前称之为社会学习理论的框架。班图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主要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一系列方法, 其中比较突出的、为我们熟知的就是示范榜样法和强化手段。可以说, 班图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对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的改进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班图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创立的前提就是班图拉对前人的理论进行了批判性的继承和发展。他摒弃了传统心理学理论在行为获得方面的偏 狭性, 即不是单一的强调人的心理因素对行为的调节和控制作用或是强调外界环境对行为的决定作用。在班图拉看来, “人既不完全受内部力量的驱使, 也不完全受环境刺激的支配。它是用人的因素与环境因素双方连续不断的交互作用来解释心理机能的。”通过实验论证分析了行为的起因、行为的先行决定因素、行为的后继决定因素以及后来不断完善的行为认知决定因素, 凸显人的认知、行为、社会环境三方面的相互决定、相互作用, 即“交互决定论”;在个体获得学习行为的过程上, 班图拉针对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学习当中的社会变量, 提出了观察学习或替代学习, 即“一个人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结果而习得某些新的反应, 或使他已经具有的某种行为反应特征得到矫正。”不难看出, 对社会学习理论体系的系统梳理以后就会发现始终贯穿一个核心思想, 即观察学习, 作为行为获得的基本学习方法, 学习行为的起因、过程、结果都离不开它的作用。

二、观察学习的理论构成

观察学习在社会学习理论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对其系统的分析和把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借鉴和继承, 从而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

1.观察学习的源起

从学习行为的起因上来看, 班图拉认为“人性的存在方式具有双重性, 即人的类本质。一方面, 不同个体在身体上的分离决定人性必然以个体化的方式存在。另一方面, 个体的人不是绝对孤立的实体, 他必须拥有人类共同的规定性才能成为一个现实的人”。人这种类的规定性使人类学习有两种基本途径:一是通过学习直接经验;二是通过学习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学习就是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 从自身参与活动的积极或消极两个方面的结果及其经验教训中学习, 而间接经验学习则是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进行学习。直接经验学习的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尝试——错误——学习的行为模式, 它获得行为必须经过主体自身的体验和试验过程, 而主体的活动又不可避免地带有盲目性和局限性。为此, 出现的无效或惩罚性的后果给获取正确行为带来极大的困难。鉴于此, 班图拉认为, “如果人们依靠他们自身行动的效果告诉他们该做什么的话, 那么且不说学习是危险的, 也将是极其吃力的。”相反, 凭借观察学习人们可以简化行为获得过程, 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错误的发生, 获得大量协调的行为模式而又不须经过尝试——错误的行为模式, 这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极其重要的。

2.观察学习的过程

“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个主要途径, 它避免了尝试错误、暗中摸索过程, 从而缩短了学习过程。”观察学习受四个过程决定:

(1) 注意过程。班图拉认为, “除非人们注意到并且正确地理解示范行为的显著特征, 否则他们就无法通过观察而学到多少东西。”因此, 注意过程是观察学习的起始环节, 同时注意过程决定了个体在大量繁杂的示范榜样表征中选择什么来进行观察以及怎样进行观察。社会学习理论认为, 在各种决定注意因素当中, 某些因素对观察者的注意产生比较特殊的影响, 吸引观察者花费更多的精力去注意。

经过试验研究, 示范原型的自身特征、人际吸引力、与观察者的关系等影响观察者的注意力, 除此之外, 我们必须注意的是传播媒体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明显。例如, 以电视形式呈现的原型在吸引注意力方面非常有效, 因为不需要任何诱因观众就从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观察者的信息加工、处理、把握能力也决定了他在观察注意活动中的受益程度。

(2) 保持过程。注意过程内在地要求发生保持过程, 如果人们不去自觉地记忆他所观察到的信息, 由于示范原型不再出现、示范信息的瞬时性等原因导致观察活动不会对他产生根本性的影响。观察者要想从观察示范当中获得益处, 就必须在记忆里以符号的形式再现反应模式, 也正是符号的媒介使的人类能够从观察中学会许多行为。观察者只有将示范行为加以改组、分类, 组织成容易记忆的符号化反应模式, 再加以复习, 才能牢固记住他们观察到的示范行为及其反应模式, 使延期仿效成为可能。

(3) 行动再生过程。在注意并保持过程以后, 就是行为的再生过程, 这是观察学习的中心环节。行动再生过程主要包括行动的认知组织、实际行动和行动监控。行动的认知组织就是将保持中的行动观念选择出来加以组织。实际行动就是将认知组织的行动表现出来。行动监控是对实际行动的观察和纠正, 它分为自我监控和他人监控。观念在第一次转化为行为时很少是正确无误的, 观念和行为的完全一致通常是通过对初步尝试的正确调整而得到的。

(4) 动机过程。观察学习获得的知识与个体的实践行为并不是相一致的, 即不是个体从示范原型那里得到什么样的信息就会在个体身上出现与之相对应的行动。这说明, 人们接受示范行为是有目的的, 接受什么样的示范行为是在一定动机的支配下进行的, 只有他认为对他有价值的行为才能促使他模仿并践行这种行为。动机的引发需要一定的条件, 班图拉认为影响动机的因素有两方面:内部强化和外部强化。内部强化是个体通过外界对自身行为的反馈来评价和调节自己的行为, 同时以自己确立的标准来加强和维持这一行为。外部强化既包括个人的行为受到了强化, 又包括观察别人的某一行为受到的强化。外部强化和内部强化是协同发生作用的, 都对行为产生影响。观察学习的四个过程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 任何个体重复示范原型的行为都离不开在一定的动机作用下注意某一行为, 通过记忆该行为然后转化为自己的实践。

3.榜样示范的类型

在班图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 榜样示范是观察者获取知识、行为的主要方式, 不同的示范方式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社会学习理论把示范分成以下几类:

(1) 行为示范

行为示范是观察者获得行为信息的主要方式, 它是一种显性的、直观活动。通过示范原型的肢体动作、行为方式向学习者传递行为。在日常生活中, 大多数人的行为习得都是通过行为示范来进行的。

(2) 言语示范

榜样以语言为载体, 通过对语言的操作和运用向观察者传递行为、技能的方式方法。言语示范在人的专门学习活动中使用的范围十分广泛。比如,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和分析, 从书本、报纸杂志上学习思想理论等都是言语示范的表现形式。

(3) 表征示范

表征示范是在信息技术的发达为前提的, 通过电视、电影、计算机等多媒体为中介向学习者展示榜样的行为方式, 它可以把同样的榜样行为无数次地呈现给学习者, 强化学习者的外部因素, 同时降低学习者观察学习过程的难度, 增加了榜样行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4) 抽象示范

抽象示范是通过分析榜样的各种行为事例, 来传递事例背后隐藏的规律和道理。榜样在进行行为活动时必须按照事物的客观规律进行, 否则就会产生错误的行为, 这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强化学习。观察者对该行为持有学习的动机以后进行学习或类似的模仿, 从榜样的多种多样的行为方式中抽象出事物共有的属性, 然后再应用到具体的活动当中。

三、观察学习对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启示

虽然班图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并没有明确认知因素、环境刺激和人的行为三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没有看到客观世界决定人的认知、心理的;同时也没有指出认知因素与环境刺激那个是行为的决定因素, 违反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与外因的关系。但是借鉴观察学习理论当中的合理成分有助于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1.高度重视网络示范榜样方法的应用

“班图拉认为, 榜样对发展道德倾向具有重大影响, 示范榜样是道德教育的主要手段。”榜样示范的作用自古就受到人们的重视, 如“见贤思齐”、“孟母三迁”, 现代学校教育也早已把榜样示范方法自觉地应运于教学实践活动中, 并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信息社会的到来凸显了大众传媒的优势, 极大地扩展了现实中示范榜样的内涵。对学生来说, 示范榜样早已不仅仅局限于父母、教师、同龄人, 电视、广播、互联网传播的信息都可能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广大青少年学生, 成为他们行为的示范榜样。因此, 首先, 教育者一定要有时代敏锐性, 紧紧抓住这一变化, 学习和掌握应用现代传媒技术来进行示范榜样教育, 教育学生充分利用网络的正向功能, 以扩大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覆盖面、持久性;其次, 也要对大众传媒负面作用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积极做好应对工作, 向学生客观、实事求是地分析互联网存在阴暗、虚假信息的根源, 让学生通过实际比较得出怎样正确的认识互联网的作用。

2.充分挖掘强化手段方式方法, 突出自我强化教育

强化手段对行为的模仿和学习起推动作用, 班图拉把强化作用分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直接强化和替代强化都属于外部强化, 即外界对行为的赞同或是反对影响着人们的学习, 自我强化是对自己的行为活动进行评价, 使自己的行为不断符合社会规范。班图拉的强化理论告诉我们, 强化并不是行为产生的直接诱因, 但是强化可以增强获得示范行为的动机, 进一步促进实践活动。大量实践表明, 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 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相结合, 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和感受课堂教育中的知识的作用, 去辨别是与非、对与错, 从而带动学生的知、情、意、信、行。“教是为了不教”, 只有学生能够自己学会教育和引导自己, 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才能使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郑永廷.论当代西方国家思想道德教育方法[J].学术研究, 2000, (3) .

[2]班图拉.当代西方心理学名著译丛——社会学习理论[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9.

[3]高春申.人性辉煌之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

[4]容中逵.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现实教育意义[J].高教论坛, 2002, 12, (6) .

对学习型社会 篇10

Durlak等人的一项元分析研究表明, 接受社会情绪学习之后, 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了11%;课堂行为表现良好;破坏性、犯罪行为减少;情绪困扰问题减少。Schonfeld等人对3-6年级的学生做了4年的跟踪研究, 结果表明, 接受了加强版PATHS课程的学生比仅仅接受了12节课的学生具有更强的社会问题解决能力, 更加积极。Raimundo等人研究发现, 接受社会情绪能力课程的学生在同伴关系、社会能力方面有显著的提高;男生在自我管理、攻击性、社会问题方面有显著进步。Denham等人的一项幼儿研究发现, 社会情绪能力比较低的儿童常表现出易怒、攻击行为, 师生、同伴关系差, 无法解决问题;社会情绪能力一般的儿童处理社会问题时常表现出愤怒、攻击性, 而较少采用温和的、亲社会的方式。Joronen等人的社会情绪学习话剧课程研究发现, 话剧课程增加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让学生有了自我表达的机会, 更愿意去倾听别人, 使学生学会与他人产生共情;从话剧课程中, 学生认识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 学会了友好与人相处, 学会了管理自己的情绪;通过话剧课程, 学生对欺负、攻击性行为理解更好, 反社会行为减少, 提高了学生的社会情绪能力。Gunter等人教授学前儿童学习强壮幼儿课程, 结果表明, 儿童的情绪管理能力、内在行为表现、师生关系都有所提高。Denham等人的研究还发现, 社会情绪能力较差的儿童在学习语言、文字、数学及其他一般性知识时都表现较差。

美国的中小学已经广泛开展了社会情绪学习课程, 并且日趋完善。大量相关研究证明, 社会情绪课程可以减少学生的不良行为、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我国情绪教育尚处于早期阶段, 社会情绪学习课程内容还比较少, 形式也比较单一, 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 并且没有将情绪和社会生活联系, 使得学习无法学有所用, 实践情绪技能的效果并不理想。美国的社会情绪学习课程对我们的中小学情绪教育的启示有:1.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 而不只是面对个别问题学生的课程。我们可以参考美国的社会情绪学习课程, 将情绪能力课程加入到日常课程当中, 系统的向学生传授情绪知识和正确的情绪调节技巧, 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从而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 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2.情绪知识与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情绪能力的提升, 也有助于社会能力的提升, 讲授情绪技能要和具体情境相结合。情绪教育课程在提高学生的情绪能力的同时, 要帮助学生解决社会问题, 调节人际关系, 适应社会, 使学生在面临生活中问题时, 调节自身情绪、学会共情, 采用适当的方式解决问题。3.学校应该给学生提供安全的环境, 让学生愿意表达自己, 使学生能够获得帮助。学校中的教师要尊重和支持学生, 帮助有焦虑感、愤怒感的学生, 减少他们的问题行为, 使他们集中精力学习。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关心学生, 激发学生的自我认同感, 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希望。4.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有效结合, 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和反馈, 建立提示和线索帮助学生利用教学之外的技能。将情绪教育课程的成果进行应用和实践, 重视了解学生的现状、师生的需求, 根据具体情况开展课程, 建立广泛的支持系统, 从而建立良好的社会情绪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http://www.casel.org.

[2]王福兴.美国社会情绪学习标准体系及其应用[J].比较教育研究, 2011 (3) :69-73.

学习型社会研究 篇11

关键词:学习力;创新;知识;发展

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是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学习型涪陵的构建对整个涪陵经济社会的发展无疑起着非常重要的助推作用,根据我党和重庆市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紧密结合涪陵实际,大力推进学习型涪陵建设,必然为推动涪陵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因此,把涪陵未来社会的构建界定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涪陵,促进涪陵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涪陵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具有时代意义的战略目标,也是切实实现涪陵新跨越、新发展的根本路径。

一、学习型社会理论的提出和发展

“学习型社会”这一新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国教育学家赫钦斯(Robert M.Hutchins)提出的。他在《学习型社会》一书中比较系统地论述了人类未来社会应该是所有成年男女以学习成长和人格构建为目的的社会。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属的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发表了《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书,在国际范围内,把“学习型社会”作为未来社会形态的构想提了出来。

1973年美国卡耐基高等教育委员会发表《学习社会——通向生活、劳动、奉献的道路》的报告;加拿大、日本也积极推进学习型社会的构想;1994年11月在罗马召开的首届便于终身学习大会提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会议指出了建立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意义,认为今后国家和世界的繁荣将取决于学习型社会的建立,并指出学习型社会不会自发产生,而是通过人们有目的的努力而建立的。1995年欧盟发表了《教与学:迈向学习化社会》白皮书,由此学习型社会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理念,在国际社会受到更为广泛的重视。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从更广阔的国际经济、政治、文化背景中,深入思考未来教育面临的挑战和策略,认为“21世纪是人类迈向学习型社会的世纪”。

随着学习型社会理论的深入传播和实践,学习型社会理论被进一步丰富和细化。学习型城市、学习型政府、学习型社区等理念随着学习型组织理念的发展,被越来越广泛的人们所熟知,学习和研究。

二、学习型涪陵的内涵、特征及意义

(一)学习型涪陵的内涵

首先,学习型涪陵应该是以知识为经济发展动力的涪陵。我们认为,在学习型涪陵的社会构建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持续性動力源泉,那就是知识。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其经济生活中一个显著变化便是知识资本的兴起。众所周知,劳动密集型工业和资本密集型工业正在迅速地让位于主要靠信息力量驱动的新的“知识密集型”工业部门。显然,创造财富的中心活动将既不是把资本用于生产,也不是劳动,现在价值由生产力和技术创新来创造,而这两者都是将知识应用于工作。

其次,学习型涪陵应该是以创新为全社会发展导引的涪陵。“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与创新永远是相辅相成的。创新,是人类前进的动力,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不竭之源。人类超越自己不断前行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创新的思维活跃发展,不断缔造创新成果的过程。社会进步,在于创新;民族自强,在于创新。为了全面奔向小康社会,建立社会创新体系也势在必行。学习运行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构成了对社会创新体系的支撑和保证,其中,学习运行体系为社会创新体系提供指导,而终身教育体系则是社会创新体系的基础。社会创新体系体现了学习运行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的运行成效,而学习运行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也领先社会创新体系来体现和巩固其成果。

第三,学习型涪陵应该是以学习力为能量源泉的涪陵。在学习型涪陵的构建中,不同城市之间竞争力强弱将主要体现于学习力的较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有关“学习”的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和重要。我们认为,学习型涪陵构建过程中的学习,指导以个人和组织作为学习主体的,以知识作为学习内容的,以适应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作为学习表现形式的活动。而学习型涪陵构建中的“学习力”,并非为涪陵社会成员个体的学习能力,而是指作为竞争的主体在竞争和发展中所必须具备的“吐旧纳新,不断突破”的实力和潜力。因此,从本质来看,我们把这种“吐旧纳新,不断突破”的实力和潜力归为决定经济发展和竞争胜负的“过程力”之中,相对于竞争中竞争主体的“资产力”而存在。依据WEF(民办经济论坛)和IMD(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提出的竞争力方程,我们可以归纳出如下公式:涪陵的城市竞争力=竞争力资产×竞争力过程。由此可见,在新一轮的大发展中,涪陵想要在重庆四十个区县竞争中领先,学习力显然是其不竭的能量源泉。

第四,学习型涪陵应该是以党的领导为核心的涪陵。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从根本上讲,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由其自身的条件决定的,是在长期坚苦卓绝的斗争中形成的,是中国人民在历史的进程中经过比较、鉴别作出的正确选择。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构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总之,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领导,也必然是学习型涪陵构建的核心所在。

(二)学习型涪陵的特征

我们倡导构建的学习型涪陵是从终身教育的角度提出,结合世界各国的历史发展及现状,我们认为学习型涪陵的特征可以从终身教育的视角和社会文化的角度来分析。

首先,终身教育的视角:学习型涪陵应有六大学习特征。一是全过程学习特征。现代人的一生,不应再区分为“教育阶段”和“工作阶段”,将我区市民导引进入“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终身学习时代,整个人生是“全过程学习”的一生。二是全方位学习特征。传统社会把学校看做人们学习的主要场所,在学习型涪陵的社会构建中,理

应界定为学校只是人们学习的一种场所,而一个人对他一生成败影响最大的学习、时间最长的学习,却是在工作的场所与家庭之中。三是生活方式特征。传统社会把学习看做是为了谋生,学习是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为了晋升职位和提高薪酬,甚至传统社会中有的人学习是屈服于社会的某种压力。在学习型涪陵的社会构建中,理应将学习视作是一种兴趣盎然的活动,让学习真正成为现代涪陵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四是相对意义特征。传统社会把学习考试的成绩看做区分好差的依据,甚至社会的各种组织把各种岗位培训、业务学习考试的成绩看做区分组织成员良莠的标准。在学习型涪陵的社会构建中,我们强调,学习型涪陵需要把每一次考试的成绩,看做只说明这次考试中,相对的此长彼短的一个评价与相对意义。五是即时学习特征。传统社会认为在学校学习时,是接受新思想、新知识的时间,其他时间是工作与休息。在学习型涪陵的社会构建中,理应认为作为一个现代人应有“即时学习”的理念和习惯,不仅要“活在当下”,还要“学在当下”,现代涪陵人理应做好身心准备随时接受新思想、新知识、新考验。学习型涪陵不仅是人人享有学习权利,并能随时随地提供学习条件的涪陵。六是个性创意特征。传统社会经常用固定的考试体系、非人格化的考核模式作为检查、评价个人學习的效果,往往把个体的人引向不管社会发展是否需要,不顾对个人的发展是否有益,不论个人是否愿意,为考试而学习的死胡同,把个体的学习引向了死记硬背,抑制了个人的创意发展,这也是传统社会学习中存在的严重误区。

其次,社会文化的视角:学习型涪陵应有六大文化特征。一是学习力文化。学习力是一个社会的生命力,是社会竞争力的根源。在学习型涪陵的社会之中,强调能力比学历更重要,学习力比能力更重要。在学习型涪陵的社会构建中,理应该建有健全的终身教育体系,使涪陵的每个社会成员都具有很强的学习力。学习力包含动力、毅力、能力三大要素,它从根本上支撑着整个社会与时俱进和迅速发展。二是快乐生活文化。学习型涪陵一定是一个能给广大社会成员提供安居乐业的环境,能使广大居民泛出生命意义的社会,这也是创建学习型涪陵的根本目的与出发点。这也正是重庆市委37号文件及涪陵“十二五”规划中强调幸福、富民的理性要求。三是创新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学习型涪陵应该是强调通过学习来扩展创造自我、创造未来能量的涪陵。世界管理大师曾提出的未来世界管理变革的十大趋势的第一条就是“创新——未来管理的主旋律。”管理大师彼得·圣吉对学习型组织的界定也是“如果用两个字回答,那就是‘创造’;如果用四个字回答,那就是‘持续创造’。”,由此可见,学习型涪陵的社会构建中,创新文化必然是核心,是学习型涪陵构建的重中之重。四是反思文化。一个善于反思的民族,才能是一个持续地雄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一个反思的社会,才能是一个持续快速发展的社会。学习型涪陵理应注重强调反思,反思是最重要的学习,反思是学习的基础,反思是个体的人、组织的品格的体现。我们认为,学习型涪陵的构建之中,全体涪陵的社会成员都要形成反思的习惯,从而形成社会成员善于反思的涪陵。在学习型涪陵中,应有如下模式:个人——有反思的习惯;家庭——有反思的活动;邻里——有反思的风气;社区——有反思的氛围;社会——有反思的文化。五是共享文化。学习型涪陵,一定是能将学习让广大社会成员充分共享的社会,所以在学习型涪陵的社会构建中,一定有许多向社会成员开放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会、文化馆、报告会、音乐厅、大剧院等等硬软件配套设施。也一定有许多供社会成员共享的教学资源,如网络技术支持、社区学院、培训中心、文化活动中心,以便全区市民共享学习系统,建立E-Learn-ing系统等。六是速度文化。根据学习型社会的理论的常规公式:L≥C,意即,一个人、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要想要持续的辉煌,根本的条件是学习(Learn)的速度一定要大于变化(Change)的速度。当今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Change),可以说,当今社会,城市之间、国家之间的竞争,根本上都是学习速度之争。“快鱼吃慢鱼”的格局已然形成,一个变革、发展速度快的小城将远远超过一个变革、发展速度慢的大城市,一个城市的内部变革速度,如果小于外部社会的变革速度,这个城市的衰落就注定在眼前了。学习型涪陵一定是讲究速度,追求效率的社会,这正与我区“一天当成两天用,五年干成十年事”的工作理念相符。

(三)构建学习型涪陵的重要意义

第一,学习型社会是社会发展第四极。意大利史学家贝奈戴托·克罗奇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今天的涪陵正在大手笔地书写着涪陵的当代史,面对学习型社会正在向我们走来的社会变革现实,作为面对这种社会变革的回应,创建学习型涪陵已势在必行。创建良性运转的“学习型涪陵”,是解决经济运行中信息爆炸的良策。学习型涪陵的建设是知识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以往,在知识社会低级阶段的信息社会之中,面对信息大潮的,人们总是被动地吸收与汲取,学习型涪陵的构建中,要求作为竞争主体的个人、团队、组织、企业、社区以及我们的整个涪陵城都是主动的,我们强调建构的是一个卓有成效完整的知识信息加工处理的体系,对知识进行有目的有方法积极主动地汲取。

第二,学习型涪陵是学习化涪陵的必经途径。学习化社会是人人自主学习,学习力作为社会发展推动力,学习力作为社会人的个体认同被广泛接受,教育和学习经常化、习惯化、日常化的社会,它是学习社会的成熟阶段。学习型社会强调学习社会的制度构建、体系化,强调通过政府、组织、团体积极主动的努力,构建学习型社会所要求具备的制度框架,通过有组织的活动克服学习型社会发展的阻碍因素,引导大众学习理念,是学习型社会的初级阶段和过程。学习型社会的到来,要求未来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个人人自主学习的学习化涪陵,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框架建构、制度体系化着手,建设学习型涪陵。

第三,学习型涪陵必将助动涪陵科学全面发展。学习型涪陵建设的意义,不只在为学习型社会的到来作准备。应当看到,整个学习型涪陵建设都指向要使每一个涪陵人成为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个体。在学习理念不断内化的过程中,人们的学习力也必然不断提高,而学习力的提高必然推动整个社会创新能力的提高。当今社会是一个创新的时代,一个不断提高创新力的城市、政府、组织必然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政府、组织。涪陵在建设“双百工程”的过程中需要智力支持和动力推动,需要这种活力。

第四,学习型涪陵是学习型重庆建设的必然要求。重庆作为世界上50个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潜力体现何在?我们认为除了重庆所具有的区位、地域、政策优势外,更为重要的是,重庆在直辖后所表现出来的巨大的包容性和学习力,而这种包容性和学习力被看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保障。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重庆举办的“读书节”、“唱

读讲传”等一系列活动都表明,重庆在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道路上迈开了脚步。我們可以想象,在未来的五到十年里,创建学习型重庆的各种活动必将更加深入。因此,也就必然要求涪陵尽快、积极展开学习型城市建设。

三、现阶段构建学习型涪陵的几点建议

学习型涪陵的构建,事关涪陵未来发展的全局,我们建议以学习型涪陵理论研讨为依托深入普及学习理念,并积极构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单位以推广至学习型社会,具体建议如下:

第一,以学习型涪陵理论研讨为依托深入普及学习理念。学习理念的普及和内化是学习型城市构建的重要环节,它甚至可以解决学习型城市构建的动力问题。学习理念的普及和内化的程度直接影响学习型城市构建的速度和成效。同时,学习型城市构建的目标本身就是学习理念的完全普及和内化。因此,应当在全区学习型涪陵理念研讨活动,藉此使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和研究学习型社会理念,为学习型涪陵构建做足理论准备和学习理念普及工作。

第二,结合创先争优活动,积极开展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单位、学习型社会构建活动。创先争优是我们党在新时期保持先进性的时代形式,而构建学习型社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内容,两者紧密结合必将在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同时极大地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第三,结合“十二五”规划,加大文化教育事业建设投入。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是学习型涪陵构建的基础和依托,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程度直接影响着学习型涪陵的构建。在统筹城乡、建设“双百工程”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涪陵文化教育发展,因为文化教育事业是整个涪陵科学发展的重要可持续性因素。

第四,积极创建“学习型政府”,打造学习型党组织。要构建学习型涪陵,必然需要在党的领导下,创建学习型政府、学习型党组织,所以我们建议将涪陵区委、区政府打造成学习型政府和学习型组织,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让我区党员干部成为学习型个人的排头兵。

第五,每年两次于春季和秋季分别举办“学习节”。俗语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这样的季节最适宜定计划,所以,我们建议区委区政府依托“书香重庆”的氛围,创建涪陵特色的春季“学习节”,而秋节则是收获的季节,适宜自省、反思、所以亦适合开办“学习节”,我们建设两个学习节各为期一周,在两个“学习节”期间,可开办大型书展、读书评书、经典传诵、创先争优评比等等系列活动,以活动带动学习,以学习助推经济发展。

第六,尊师重教,营造浓厚的学习之风。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尊师重教即是尊重知识,重视文明。工业社会以技术为推动力,信息社会以信息为推动力,学习型社会以知识为推动力,而知识的推广与普及以教师为推动者,以教育为推动力。如果说,学习型社会是一个全民自主学习的社会,那么,在步入学习型社会的路上,尊师重教便是起点。

第七,以涪陵区委党校为依托,创建“学习型涪陵研究中心”。我们建议以涪陵区委党校为依托,协调区内各部门,联合创建“学习型涪陵研究中心”,加强学习型涪陵建设理论研究,为构建学习型涪陵提供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党委中心组学习参考编写组.党委中心组学习参考[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

对学习型社会 篇12

《指南》帮助贵州省的新增教师快速有效地适应学前教育工作岗位。本研究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贵州省一线幼儿园教师进行调研,共发放550份问卷,回收412份,剔除雷同卷,漏选卷,有效问卷共331份。问卷回收有效率约为80.3%。

一、幼儿教师对《指南》社会领域内容的认同现状

根据沃(R.F.Waugh)和庞奇研究成果,本研究将从“总体感受”、“行为意向”、“评价”、“园内支持”、“园外支持”五个维度分析教师对《指南》社会领域内容认同感的影响因素和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教师对社会领域内容的总体感受。

总体感受这一方面,通过调查了解到,幼儿老师对实施《指南》的目的性和效果都表示了乐观和积极的态度。幼儿教师虽然表示很满意《指南》社会领域的内容,但对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表示了一些担忧。

(二)幼儿教师对社会领域内容的行为意向。

总体而言,幼儿教师在《指南》社会领域内容的行为意向方面,是积极的、主动的,但在实际操作方面会因为地域、幼儿园性质、幼儿教师入职年限的不同,存在一些差异。研究中发现教师在实施《指南》社会领域教育内容方面是很积极的,很愿意在日后教育教学中开展这方面活动。虽然有困难、有阻碍,但认为这样的教育教学方式有助于幼儿成长和发展。研究发现,随着教龄的增长,认同感逐渐增强。市区幼儿园教师比县镇幼儿园教师认同感强,而公办幼儿园教师比民办幼儿园教师认同感强。

(三)幼儿教师对社会领域内容的评价。

幼儿教师对“评价”这一维度认同感一般,大多数被调查教师对《指南》社会领域内容表示认同,认为其具有科学性,内容设计利于教学,符合当前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调查显示,幼儿教师对《指南》社会领域内容的评价方面认识不明确。具体来说,一是幼儿教师的知识水平和行动能力上,对于自身知识储备缺乏自信,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准确把握社会领域的核心内容,导致在行动上会有一些犹豫;二是环境因素。现在幼儿园大班额情况很多,教师们在照顾幼儿健康和安全方面都会花费很大精力,所以很难在有效的时间里照顾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因此,在社会领域的评价认同感上,幼儿教师虽然表示支持和赞成,但也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

二、影响教师对社会领域内容认同感的主要因素

(一)教育教学能力有限。

教师本身对《指南》社会领域教育内容的方式和方法掌握有所欠缺,过多地担心实施效果、班额问题和教学方法。调查表明,教师实质上还没有真正理解社会领域教育的本质。根据幼儿社会领域学习的特点,幼儿学习以模仿、同化、强化、体验为主。在《指南》社会领域的教育方法中,专门提到加强社会教育的随机性和渗透性,在一日生活中贯穿社会领域教育。如果教师能理解这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就会认识到社会领域的教育不追求“教”,而是让幼儿通过实际生活及各种活动中积累的有关经验和体验,达到学习的目的。因此,教师要注重通过环境,潜移默化地促进幼儿成长。

(二)新教师培训不够。

贵州省教育厅发布的《贵州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实施情况报告中提到,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以来,贵州省新增公办幼儿园专任教师16400人。在新教师数量与日俱增的同时,出现了新教师在幼儿教育教学方面的一些问题。

新入职教师与其他教师相比存在差异性的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新入职教师在《指南》学习上还缺少系统性培训,态度比较犹豫,不太确定实施社会领域教育的是否有效、有意义。由于为适应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必须花费很多心力,因此很难在工作中考虑精和细。

二是在教师培训方面,新入职教师的学习机会相对来说较少,《指南》学习和培训并不系统,缺少对此内容的深入学习和挖掘。

(三)大中专院校教学内容教学水平较弱。

贵州省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以来,先后扶持和指导41所中职学校开办学前教育专业,4所高职(专科学校)举办学前教育大专教育,13所师范院校开办学前教育本科专业。三年行动计划以前,对于大中专院校开班学前教育专业并没有明文规定,所以教学质量良莠不齐。由于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问题,直接影响未来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四)培训机构部门、教育专家支持力度有待增加。

国外许多研究表明,教师培训是影响教育理论和教育理念推行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应加强《指南》社会领域内容的培训工作,对教师有针对性地从理论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培训。从调查分析结果看来,这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培训内容与形式不符合教师的需要和特点。以贵州省幼儿园老师为例,许多幼儿教师面临大班额、地点偏僻的问题,同时,乡镇甚至村级幼儿园很多,针对这部分教师,要如何尽快地让他们在《指南》社会领域内容方面得到能力提升,则需要教育机构、教育专家能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二是忽视幼儿教师职业素养的培养。除了专注专业知识培养外,还应注重幼儿教师职业素养培训。要从根本上促进幼儿教师的行动力,提升幼儿教师的职业敏感性,主动学习,积极提升,不断创新和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社会领域不仅提升幼儿的社会性,更需要教师本身具备良好的社会性,所以,教师必须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

三、提升教师对社会领域内容认同感的建议

(一)加强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宣传,提高其支持度。

近两年《指南》的宣传活动开展得很丰富,但专门的社会领域教育宣传有所欠缺。应多形式、多渠道向社会宣传《指南》社会领域。如利用儿童节及学前教育宣传月的契机,利用新闻媒体,向老师和家长主动进行宣传,以便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认可。

(二)增加社会领域教育培训,增强实用性。

如何增强培训的实用性,增强培训效果是《指南》培训工作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培训重在为当地幼儿教师带来更具实际和操作性的知识内容,建议教育机构部门能组织专家组深入基层了解当地贯彻落实《指南》的困难和问题,研讨下一步深入推进的策略和方法。

(三)加强新教师培训。

去年我省正式下发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计划到2016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网络,新建、改扩建城乡结合部及乡镇公办幼儿园900所,村幼儿园3000所,全省学前儿童三年毛入园率达83%,新增学前专任教师15000人[2]。日后新教师及转岗教师的培训任务十分重要,对于这部分教师在《指南》社会领域教育的培训应更加注重。

(四)提高大中专院校教育教学水平。

现今,省教育厅对于学前教育的产出越来越重视,除了规范办校之外,还大力扶持大中专院校教师培训。今年贵州省国培项目中,有专门针对中职院校教师的培训,让部分教师进驻优秀大专院校跟岗学习半年。但这还远远不够,各大中院校应加强自我学习和提高,提升对《指南》社会领域内容的理解。

摘要:本研究从“评价”、“总体感受”、“行为意向”、“园内支持”、“园外支持”五个维度进行分析,阐释影响幼儿教师对《指南》社会领域内容认同感的因素,提出改进幼儿教师社会教育目标认同感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指南》,幼儿教师,社会领域,认同感

参考文献

[1]贵州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报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贯彻落实情况的函.

上一篇:依托型品牌下一篇:地质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