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移动学习的认识(共8篇)
对移动学习的认识 篇1
对加强移动存储载体管理的认识与思考
舒宗文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电子政务、办公自动化的普及,各种信息的处理也越来越依赖于各类移动存储载体。以U盘、移动硬盘、存储卡为主的移动存储载体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信息载体。然而,人们对移动存储载体的管理还远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许多环节上,见密不识密、是密不管密的现象普遍存在,给国家秘密的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如何在兼顾移动存储载体有效利用的同时,确保信息安全,已成为当前保密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移动存储载体的功能特点给保密工作带来的挑战
(一)使用方便、兼容性强、拥有量大,使移动存储载体泄密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与传统的存储设备相比,移动存储载体使用寿命长、携带方便、数据资料不易损坏、可重复使用。从硬件支持上来看,有USB接口的计算机都可以使用移动存储载体,而目前的计算机基本上都配置了多个USB接口,方便了移动存储载体的接入和数据资料的读取。从操作系统的支持上来看,目前主流的Windows操作系统不需特别安装驱动程序,即可实现移动存储载体的即插即用,其它操作系统也可通过安装专用驱动程序实现连接。正是因为移动存储载体使用方便、兼容性强、价格低廉、拥有量大,一旦管理上失控,失泄密就可能随时随地发生。
(二)黑客和间谍程序多、信息易于复制且传播速度快,使移动存储载体泄密无影无形难以被察觉。由于移动存储载体经常用于电子文档交换、传递,经常拷贝外来软件和文档,不可避免地会感染到计算机病毒。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查杀这些病毒,黑客、间谍程序就很容易通过移动存储载体的交叉使用侵入到涉密计算机和内部网上,不留痕迹地从涉密计算机和内部网上窃取敏感信息,再经移动存储载体向外网传播,将涉密信息泄露出去。
(三)体积小、容量大、不易管理,使移动存储载体易失控或丢失。移动存储载体具有容量大的特点,当前U盘容量大多达到1GB至16GB,移动硬盘达到500GB至1TB,甚至更大,可存储的信息量十分惊人。一个4GB的U盘可存上万份电子文档,一个500GB的移动硬盘完全可以存储一个企业所有产品的全套电子技术文档,一旦泄密,信息量将十分巨大。
(四)数据易修复、彻底删除难度大,使传统的泄密防范方式在移动存储载体上逐渐失效。移动存储载体上保存的电子文档经删除甚至格式化后,仍有办法恢复出原来记录的信息,这使泄密防范的传统方式逐渐失效。移动存储载体改用、维修或报废时,认为简单删除涉密信息即可达到保密要求,或脱密处理后就不需要严格管理,都会使移动存储载体出现泄密危险。
二、当前移动存储载体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隐患
(一)对涉密移动存储载体登记管理不严格。多数人员对保密管理的认识还停留在纸介质层面上,对移动存储载体的保密管理仅注重于禁止接入互联网,而对购买、登记、标识等环节缺乏相应的管理措施。保密法规明文规定用于保存涉密信息的移动存储载体应该进行申报、审批、登记,并按其实际存储信息的最高密级粘贴保密部门统一制作的密级标识。而有些单位没有针对移动存储载体制定专门的管理制度,对移动存储载体的管理非常松懈。购买时没有及时登记备案,载体的数量、底细不明,未做到专盘专用,涉密信息和非涉密信息存在同一载体上,明密不分,不标密级,存在失泄密隐患。
(二)存在移动存储载体公私混用、内外网上交叉使用等现象。由于对移动存储载体安全风险认识不足,有的人员随意将个人非密移动存储载体接入到办公电脑上,习惯将工作上的敏感信息存入个人私用的移动存储载体上保管,又将这些保存过敏感信息的载体随意接入到家庭上网计算机上;有的人员喜欢将个人资料存储到涉密移动存储载体上,有时无意中将这些涉密载体接入到家庭非涉密计算机。等等这些,都造成移动存储载体公私混用、内外网上交叉使用,使内、外网“隔而不离、藕断丝连”。
(三)随意携带涉密移动存储载体外出,或将涉密载体借给他人使用。有的人员为了工作便利,广泛收集各类信息资料,有意识地把单位和他人的工作信息甚至涉密信息存入个人保管的移动存储载体上。外出时,不履行审批手续就将涉密移动存储载体携带外出,以便随时调用。有的人员随意将存有涉密信息的载体借给同事、朋友使用,或在外单位使用。一旦这些保存有涉密信息的载体发生被盗、丢失等事故,或被人无意接入互联网,都将造成重大失泄密风险。
(四)涉密移动存储载体未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大多数单位的涉密移动存储载体没有采取安全芯片、指纹识别、数据加密等安全技术,涉密数据大多采用明文保存。如果这些涉密载体被不法分子控制,非法持有者可轻而易举的获取涉密信息,给国家利益和安全造成重大损失。
(五)涉密移动存储载体维修和报废管理松懈。有些单位在涉密移动存储载体出现故障后,有时为了方便,在没有资质的维修点维修,载体里的涉密信息也不经处理,也不派技术人员在场监督,存在涉密信息被窃的危险。此外,许多单位没有把报废的移动存储载体按规定销毁,或者销毁的方法不当,都存在泄密风险。
(六)保密检查时容易忽略对个人非密移动存储载体的监督检查。保密人员在进行保密检查时,大多只关注登记在册的涉密移动存储载体的管理情况,对个人非密移动存储载体的安全管理往往忽略不管。对个人非密移动存储载体是否接入过涉密计算机、是否存储过涉密敏感信息等情况不进行检查,使个别保密意识淡薄的人员违反保密规定的行为得不到及时查处,使保密工作上的漏洞得不到及时堵塞,也会给保密工作带来很大的隐患。
三、改进移动存储载体管理的建议
(一)健全相关法规制度,加强日常监督和管理。各单位应把移动存储载体管理作为保密工作的重要内容,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适合本单位的移动存储载体管理规定。要加强日常监督和管理,落实好领导的保密责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要求,真正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机制,把移动存储载体管理工作纳入到单位、部门和个人年度目标考核,对造成失泄密事故的个人和领导要追究责任。同时对涉密移动存储载体从购买到报废进行全程监管,实行“统一购置、统一标识、严格登记、集中管理”。严禁私自复制、保存、出借、销毁涉密存储载体,严禁私自携带涉密载体外出或私自将涉密载体送往没有保密资质的单位修理,处理过涉密信息的存储载体报废后应当彻底物理销毁,确保保密管理制度落到实处,防止泄密事件的发生。
(二)加强保密知识教育和技术培训,增强日常防范意识和技能。要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定期开展保密技术防范技能及保密法律法规的培训,提高全员自觉防范意识和防范技能。对涉密计算机要安装正版软件,正确设置口令,定期升级杀毒软件,定期扫描计算机系统,防止病毒的侵入。对涉密计算机网络系统还要与外部互联网物理隔离,要具备符合要求的身份鉴定机制、安全访问控制机制、安全审计机制、违规外联控制机制、入侵检测监控机制和计算机病毒查杀功能,正确设置系统配置,关闭一切不需要提供的服务,关闭一切不需要使用的端口,关闭一切不需要开户的共享,定期进行安全漏洞检测,及时用补丁对系统进行修补,堵塞网络安全漏洞。
(三)加强移动存储载体技术防范力度,配备必要的安全管理软件和硬件设备。有条件的单位可以通过认证和加密技术来防范移动存储载体可能引起的敏感信息泄露,提高存储载体应用的安全性。如:安装了移动存储载体使用管理系统后,经过注册的存储载体只能在安装了管理系统的办公计算机上使用,不能在未安装管理系统的外部计算机上使用,限制了涉密移动存储载体的使用范围。而未经注册的存储载体也不能在安装了管理系统的办公计算机上使用,避免了非法存储载体接入涉密计算机,减少了泄密隐患。在购置用于存储涉密信息的移动存储载体时,也应优先考虑采取了加密、身份认证、访问控制等技术手段的移动存储载体,最大限度保障信息的安全。
对移动学习的认识 篇2
关键词:数学课堂,合作学习,合作探究
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已持续了多年,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着课堂模式的探索、革新和发展。新的数学教学要求不再是仅仅传授数学知识, 而是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合作、自主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因此合作学习自然就成了这一时期的重要的课堂教学模式。笔者在今年上半年的一堂市级公开课上就采用了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了教学, 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本人对合作学习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以下就课堂上如何开展合作学习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合作成员的搭配分工必须合理
搭配可在尊重学生自愿原则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及性格特征进行综合考量, 一般以4~6人为宜。在具体分组时, 还要从学习成绩的优、中、差以及学生的不同性格的角度来考虑, 以使每个合作小组成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这样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能够带动帮助后进的学生分析解决问题, 性格活泼的能带动内向的学生, 久而久之, 能使整个小组的成员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 成为一个共同的学习整体。
二、问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合作探究
合作学习时, 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难度和价值, 问题的设计一定要经过精心策划, 既能使一部分学生产生疑问, 又可以通过讨论可达成一致意见的问题, 千万不要给出那些浅显、无多大价值, 甚至一看就知道结论的问题, 避免无效的合作。笔者认为, 问题的设计一般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 讨论的问题要适度, 有明确的目标, 要能调动小组内的每个成员积极参与, 不能变成优等生的独角戏, 其他学生干看着, 无所适从。
第二, 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讨论, 不能流于形式。问题一提出, 学生刚开始交流探究教师就打断, 这就是标准的走形式。
第三, 讨论的次数要控制。一堂课不要一味地追求讨论次数, 表面上课堂内轰轰烈烈,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而实际却失去了应有的效果, 是典型的为了合作而合作, 而不去考虑是否需要合作, 什么时候合作, 完全失去了合作学习的应有作用。
三、教师的参与引导作用须恰到好处
在合作学习中, 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学生在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时, 教师要走下讲台, 来到学生身边, 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 与学生一起探讨、思考。
四、合作探究的结果评价要到位
教师应对各小组的合作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小结及评价, 激励学生的竞争意识, 要让参与合作的所有学生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在小组发言交流时, 要考虑让所有层次的学生均有发言的机会。可让每个小组各自派其代表发言, 使每个学生都有可能发言, 发言内容的正确性可由学生评价, 也可由教师评价, 正确的要给予肯定的评价, 不正确的要帮助纠正并给予鼓励。
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既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又能锻炼团队合作的能力。但笔者在教学中也发现了其不足的地方。教师在教学中若不引起重视, 不及时纠正, 久而久之, 可能会影响整个的教学效果, 下面就发现的不足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容易流于形式, 走过场
此问题前文曾有涉及, 导致此现象的原因大致有几种:其一, 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 无需学生合作探究即可获得结论, 久而久之, 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其二, 留给学生的时间不充分, 学生来不及讨论, 这主要是教师设计的课堂结构太紧凑, 内容较多, 容不得半点闪失, 因此课堂的主动权仍掌握在教师手中, 放不开, 所谓合作学习只是形式而已;其三, 提出的问题难度大, 学生即便合作时间再多, 也不能探究出结果, 这种合作其实也是徒有虚名, 到后来还得教师给出结果, 解决的办法是设计的问题要有梯度, 可采用问题串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 让学生有路子可走, 有目标可循;其四, 不重视学生合作学习得出的成果, 而把教师自己的一套灌输给学生, 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压制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容易冷落后进生, 使后进生失去学习兴趣, 导致不良行为的形成
合作学习的主动性在学生, 学生在探讨问题的同时, 会有机会和时间闲谈, 特别是对于学习成绩和纪律都较差的学生, 此时他们会感觉十分自由, 做起小动作等, 如果教师或小组成员忽略了他们的存在, 或视而不见, 把他们冷落在一边, 这些学生对新知会越来越不懂, 越来越没有学习的兴趣, 导致他们的成绩一落千丈, 并且不能遵守纪律。因此, 如何收住这部分学生的心, 使之积极参与探究学习, 将是每位教师认真研究的问题, 否则势必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对“化学平衡移动”的认识 篇3
关键词:化学平衡移动;化学反应方向;化学反应等温式;Q和K
文章编号:1005–6629(2015)7–0086–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自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提出“化学平衡”概念以来,随着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的发展,人们对“化学平衡”的理解逐渐深入。但在中学教学中对“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问题争论较多,争论的焦点为:在一定条件下,改变反应体系中某组分的物质的量(或浓度)时,化学平衡向哪个方向移动。那么,对于这类问题,该如何解答呢?如何理解化学平衡移动呢?
1 争论产生的原因
1.1 对Le Chatelier原理的理解存在差异
1884年,法国化学家Le Chatelier在总结化学反应平衡移动方向的规律时,仿照电磁学中的Lenz(楞次)定律提出了“Le Chatelier原理”。由于它的最初形式是经验的总结,没有可靠的科学依据,因而人们在使用此原理判断平衡移动方向时会出现与实际不符的情况。随着热力学的发展和人们对化学平衡的深入研究,对“Le Chatelier原理”的问题越来越清楚了,但高中《化学反应原理》(人教版)和多数《物理化学》教材都没有给出“Le Chatelier原理”的适用范围和条件,造成对“Le Chatelier原理”滥用的情况,所以,得出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情况就不足为奇了。“Le Chatelier原理”的适用范围和条件为:“封闭体系”、“均相反应”、“起始只允许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因素”。所以对于开放体系、非均相反应以及平衡态均相体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量同时改变时,该原理未必能作出平衡态移动方向的正确判断[1]。
1.2 利用转化率的改变来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
有的学生和教师根据转化率的变化来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殊不知,转化率是否变化是平衡移动的结果,而不是化学平衡发生移动的原因。
由于化学反应具有多样性(均相还是复相;是否有气体参加反应,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量是否发生改变等)、改变条件的方式具有复杂性、物质的用量具有可变性,所以,平衡移动方向与平衡状态参数变化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平衡发生移动了,平衡状态参数可能发生改变也可能不发生改变,平衡状态参数的变化不完全是平衡移动方向的判断依据[2]。所以,根据转化率如何变化来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是不正确的。平衡发生移动,转化率可能变也可能不变。所以,不能根据反应物的转化率的变化来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
1.3 当前大学《物理化学》和高中《化学反应原理》(人教版)中存在不足之处
当前《物理化学》教材中有关“化学平衡”的内容存在一个问题:对“化学平衡移动”缺乏“浓度”影响因素的理论陈述,而且,对“Le Chatelier原理”的适用范围和条件也没有阐述。使得教师和学生对此产生的一些疑问得不到解答[3,4]。
而高中《化学反应原理》(人教版)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中,对什么是化学平衡移动以及化学平衡移动方向没有给出清晰明了的描述,对Le Chatelier原理更是没有给出适用条件和范围[5]。
2 应该明确“两个”方向——“化学平衡移动方向”与“化学反应方向”
一个处于化学平衡状态的可逆反应是没有“方向”的,因为向两个方向进行的“驱动力”相等(但不等于0,反应没有停止)。当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时(体系处于非平衡状态),向两个方向进行的“驱动力”不再相等,反应体系就会有一种趋势——要重新达到平衡状态(不是原平衡状态)。此时,就存在方向了——“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和“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因为化学反应的进行或化学平衡移动的发生都是由化学反应体系的总吉布斯自由能要达到最低驱使的,所以,从热力学角度来说,此时二者变化的方向是一致的。
“化学反应方向”是根据热力学函数——ΔrGm来判断的[ΔrGm=(?G/?ξ)T,p=∑BνBμB]。所以,“化学平衡移动方向”也可据此判断,当一个可逆反应真的发生了并处于平衡状态时(此时ΔrGm=0),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后(此时ΔrGm≠0),若ΔrGm<0,“化学平衡移动方向”为正向,若ΔrGm>0,“化学平衡移动方向”为逆向[6,7]。
3 正确理解化学平衡移动
描述平衡体系的状态函数发生改变时,化学平衡常数不一定发生变化,但化学平衡发生移动了,则某一状态函数一定会发生变化,但状态函数不一定都发生改变。
化学平衡移动与“三个状态”有关:“原平衡状态”,改变条件后的“非平衡态”,在新条件下达到的“新平衡状态”。由“原平衡状态”经过“非平衡态”到达“新平衡状态”的过程,叫做化学平衡的移动,化学平衡移动是一个过程。一个反应体系处于平衡状态时,是没有“方向”的。“平衡移动方向”是指由“非平衡态”到达“新平衡状态”的方向。所以,所有平衡移动问题,实际上都是“非平衡态”时的ΔrGm的计算问题,即平衡移动是一个化学反应方向问题。
任何一个化学平衡移动过程,都可用图1表示。
“新状态”代表改变条件后体系存在的瞬时状态,此时,体系中还未发生化学反应及其他物质变化,即此时体系中除了“改变条件”外其他所有性质仍保持状态Ⅰ时的情况。所以由“平衡状态Ⅰ”到“新状态”这个过程无所谓“方向”[8]。
4 改变反应体系中某组分的物质的量时,如何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
关于物质浓度变化可影响化学平衡的研究,可追溯到19世纪末欧洲学术界对Le Chatelier原理的辩论。
1933年K. Posthumus揭示了在合成氨反应中,体系达到化学平衡时,在等压条件下向体系中引入N2,当N2的物质的量分数大于0.5时,引入N2气会使得有部分NH3分解,即平衡逆向移动,与Le Chatelier原理所预计的平衡移动方向矛盾,成为了一时的疑难议题[9]。
1948年,比利时化学家、物理学家、197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非平衡态统计物理与耗散结构理论奠基人Ilya Prigogine(伊利亚·普里高津),在其《化学热力学》一书中对此现象给出了半定量的诠释,首先讨论了单一反应物的引入对化学平衡影响的初步数学推演[10]。随后,几十年来出现了多种对Prigogine的结果的改进和讨论,1957年J. de Heer,1961年Lewis Katz,1986年张索林等很多研究者,都曾提出过定量关系式。
但研究并没能沿着Prigogine开创的为寻找组分浓度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定量化方向推进,而是陷入了对“Le Chatelier原理”用哪种文词叙述和表达才更为符合热力学基本原理的争论中[11,12]。(而改造后的Le Chatelier原理,已不是Le Chatelier原理了,只能称为平衡移动原理了)建立在热力学基础上的“化学平衡”在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之后,已构成了相当完备的理论和公式体系。对于温度、压强影响平衡分别有相应的数学关系式描述。但是,化学反应体系与另一个重要的状态参量——“浓度”的依赖关系却长时间缺失。Prigogine等人提出的“外物干扰”概念,为处理这一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此思路类似于图1的分析过程(见图2)。
根据Prigogine等人提出的“外物干扰”概念,我们可以把平衡移动过程分为两个阶段进行思考。第一阶段:“外物干扰”阶段——敞开体系,纯物理变化过程;第二阶段:恢复新平衡阶段——封闭体系,可以利用化学反应等温式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因为第一阶段为物理变化阶段,反应没有发生,没有方向问题。平衡移动的起始态应该为“旧平衡被破坏的体系”,把它称为“干扰态”,而非“原平衡态”,此时,可以根据化学反应等温式判断平衡移动方向,即:Qc>Kc平衡逆向移动,Qc 外物(引入反应物或“惰性”气体)干扰,使得平衡态Ⅰ变化到了干扰态Ⅱ;但干扰态是热力学不稳定的,它将力图趋向新的平衡态Ⅲ,达到体系的总自由能最低状态。把图中前后两个步骤串联起来,即完成了平衡状态移动和平衡常数不变两个目的[13]。 所以,当在温度一定(此时化学平衡常数不变)时,改变体系组分的物质的量(或物质的量浓度),可以根据化学反应等温式去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14]。 利用这种方法可以解决一道争议较多的习题: 在一定温度下,向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 CO和1mol H2O气体,发生可逆反应CO+H2O CO2+H2,并达平衡。回答下列问题:(1)再分别充入1mol CO或1mol H2O,则平衡移动方向为:;(2)若改为再一次性同时充入1mol CO和1mol H2O,则平衡移动方向为: 。 争议是对(2)的解答。有人认为:同时充入 1mol CO和1mol H2O,相当于在原平衡上加压,但因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量不变,压强对该可逆反应的平衡没有影响,或者说所得平衡与原平衡是等效平衡关系,所以平衡不移动[15]。 这种解答方法错误在于:(1)超出了Le Chatelier原理的适用条件。因为向反应体系中加入了反应物,所以为开放体系。(2)Le Chatelier原理中“改变压强对平衡的影响”是指:改变容器体积从而使压强变化或使体系中各组分物质的量按同种程度增大或减小引起压强变化。只有在这两种情况下才能认为是“改变压强对平衡移动的影响”。(3)利用反应物的转化率的变化来判断平衡移动方向。反应物转化率如何改变是化学平衡移动的结果,而不是化学平衡移动的原因,所以,利用转化率的变化来判断平衡移动是不正确的,虽然有时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4)不清楚什么是化学平衡移动方向。因为体系处于平衡状态时是没有“方向”的,所以判断平衡移动方向不是“原平衡状态”和“新平衡状态”两个状态之间的比较,而是“改变条件时的瞬时状态”和“新平衡状态”之间的比较。“改变条件时的瞬时状态”是唯一的,不能利用等效平衡关系去任意替换。因为达到同一“新平衡状态”可以有多种“改变条件时的瞬时状态”,而不同的“改变条件时的瞬时状态”到“新平衡状态”时平衡移动的方向可能是不一样的。 所以,此题中(2),平衡移动方向的判断的方法为:因为再次充入反应物时,使浓度商Qc小于化学平衡常数Kc(温度不变,Kc不变),所以,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综上所述,化学平衡移动是一个过程,平衡移动的方向与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是相同的。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平衡是否移动,关键是看描述化学反应方向和限度的状态参数——ΔrGm是否改变,定量化判据为化学反应等温式: 而Le Chatelier原理只是关于化学平衡移动的一个经验性的定性原理,具有简洁、方便的特色。不能当作万能的法则,该原理的适用条件是:均相、封闭系统,且只改变一个状态变量。只有建立在热力学定理基础上的平衡理论才是严谨的、定量化的法则。 致谢: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北京大学高盘良教授的悉心指导,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高执棣.化学热力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49. [2]吴名胜,诸全头.再议化学平衡移动方向与移动结果的关系[J].化学教育,2008,(4):72~74. [3]傅献彩,沈文霞等.物理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62. [4]胡英.物理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99. [5]宋心琦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反应原理(选修4)[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6~28,31. [6][8]朱文涛.基础物理化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299. [7][9][14] Ira N. Levine. Physical Chemistry. NewYork. Sixth Edition. Published by McGraw-Hill,2009:195,197. [10] I. Prigogine and R. Defay. Chemical Thermodynamics [M]. London. Published by Longmans Green and Co LTD,1954:262. [11] J. de Heer. The Principle of: Le Chatelier and Braun[J]. J. Chem. Educ,1957,34(8):375. [12] Lewis Katz, A Systemitic Way to Le Chateliers Principle in Reaction [J]. J. Chem. Educ,1961,38(7):375. [13]张索林,郑河,张光宁.从组分调制判据到组分浓度影响平衡移动关系式[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28(2):31. [15]贾绍明.化学平衡“向左走”还是“向右走”[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3):28~29. 入学指南后的体会 我是开放教育2011年(秋季)行政管理本科班的学生。到现在,学习日程已经有近1个月了,通过学习,感想和收获颇多,从学习中也得到很多益处。下面分几个方面简要谈一谈我对开放教育学习的认识以及学习入学指南后的体会。 一、开放教育的益处 为我提供了再次“充电”的机会,使我找到了完成本科学业梦想的捷径。在如今的实际工作中,我深深感到知识的匮乏和不足,渴望补充自身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自身业务水品的欲望与日俱增。正当我在寻找适合的学习途径时,公司同事向我介绍了开放教育的办学模式和它所独具的免试入学、以自主学习为主、学习方式灵活、采用多媒体教材和现代信息手段等特点,这是任何高等教育所无法比拟的全新的教育模式。种种教学方法的优势,使我下定决心,选择了兵团电大开放教育本科的学习。回顾曾经的学历历程,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工作的施行,正是为我们这些有工作却依然梦想继续求学深造的人而专门设计的,这种教育体制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思想要求,符合广大在职求知学生的共同心愿,是所有参加开放教育众多学生的理想选择。 二、所学知识指导本岗位具体工作,丰富才学,学以致用 参加电大学习让我感受最深的是,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开很多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在开放教育的课程设计上,中央电大为我们统设的科目合理、时代感强。兵团电大为我们设计的选修课程,即针对开放教育学生的个性又能考虑社会所需的特性。不仅如此,学校还为开放教育的学生提供了现代化教学设备,选调了博学多才、专业知识强、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任教。我们即将学到例如《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政府公共关系学》、《英语》等课程,这与我们日常工作于生活紧密相连、休戚相关。通过学习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学识,同时也能学以致用,用所学知识指导实际工作,提高工作质量。 通过开放教育入学指南,使我们了解了电大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特点,学习方式,学习方法和技巧.以自学为主是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特点之一。 总之,开放教育入学指南课程帮助我了解电大开展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是怎么回事,电大的教学是如何进行的,学生应该怎样学等一系列的问题.通过学习使我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及时解决各种疑惑和困难,我相信通过电大的学习我一定会顺利完成行政管理本科段的学习的。 2011秋行政管理本科陈 琴 2011年10月8日 电大开放教育行政管理本科 个人学习计划 我所选学的是行政管理本科学习,对于这门课程,我没有很深的概念,当然我也不知道如何去学习。但是,通过这近一个月的学习,我大概知道了一些学习方法。下面我把自己的一些学习方法和学习计划做一个简要的归纳,希望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首先要按时参加每一次的面试学习。这是很关键的一条,本身我们的学习就是属于自主化学习,要求大家要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在面试期间,我认真的听老师讲解,把一些重点用笔勾勒出来,以至于在复习的时候就不必象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其次要认真的完成每一次的作业。因为平时作业可以帮助我们检查对所学内按时完成平时作业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平时作业是根据课程教学要求精心设计的,其目的是检查学生学习进度,为教与学的沟通提供一个互相反馈的渠道。平时作业可以帮助我们检查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可能还会帮助我们熟悉该课程期未考试的常见题型和答题的要求。 最后我们要学会掌握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学习的方法;如何参加BBS讨论,掌握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CAI课件)等一 般教学媒体的使用方法。这样我们就不会盲目的去学习,这对我们来说既方便又快捷.对于我们已经参加工作的学员来说,舍去应酬、坚持到校上课,挤出时间、完成作业和自学计划,真正的保证按时到校参加面授辅导是我们遇到的最大困难。我们这些学员,都有自己的事业,干着具体工作的。自从参加开放教育学习后,为了保证各科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我给自己定下了两条落实的措施。第一,要舍去日常不必要的应酬、坚持按时到校上课;第二,每天要挤出一小时,以保证完成作业,使自学计划落到实处。如遇到确实忙不开,致使当天一小时的学习计划没有完成,那么就采取依次顺延后补的方法,在第二天里花上一个小时,依此类推,从而保证了每周学习任务的完成。由于我工作的地方距学校距离较远,上课实乃不便,所以我每天务必抽出一个小时来自学,不仅使自己增长了知识,提高实际工作水平,并没有因此影响到什么,反而学到了很多知识。 因此,在电大学习,需要具备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同时,还要学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对今后不断地获取知识和提高教育层次将是非常有益的。 2011秋行政管理本科陈 琴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区别于以往的单独学习或者同桌交流学习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时,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喜爱。 小组合作学习与其他教育方法不同的是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的数量一般是四到六人。小组成员的性别、学习能力、学习进度和其他品质最好各不相同,这样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感觉更加良好,容易接纳他人,使每个成员都有平等的学习机会,能力较低的学生也更容易提高他们的成就感。这样每个成员有了责任感,乐于承担个人和小组的义务和责任,支持和鼓励其他成员,乐于同伴之间互相帮助、辅导与合作。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更何况是小组成员中的四到六人呢?大家都会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或多或少地从其他成员身上学到一些东西,品质上的,态度上的,或者其他方面的。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每个人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来分担不同的小组工作,如声音洪亮的,普通话标准的可以做汇报员;写字既快又好的可以做记录员;有领导组织才能的可以做组长。这样大家都会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充分体现自己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我发现自从小组合作学习后,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了。很多以前上课不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也开始讲出自己的想法了。那些平时上课爱动的学生在其他成员的监督目视下,也自觉地克服了上课爱动爱说话的坏习惯。 虽然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是主体了,但是老师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在一间教室里也在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教学。但看到的却是一团糟:一个小组的学生正在为由谁来记录而争吵;另一个小组中,一个组员静静地坐着,因为害羞而不加入小组活动;第三组的两名成员在谈论动画片,一名组员在写作业。其实合作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学习。学生不一定知道如何合作,即使知道也不一定去做。把学生安置在小组中学习与在学生中构建合作性学习并非一码事。 合作性不仅仅是让学生在距离上与其他学生靠近,或者让学生在一起讨论学习资料,互相帮助,或一起分享学习资料。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将他们的思想融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从而带动自己的个人成绩及各方面的发展。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人的能力也得到了挖掘和锻炼,知识、能力和思想得到全方位的提高。 吴奇 西哲课上我们就曾被“残酷”的告知:没有认真阅读过哲学的著作就不要说自己学过哲学,只能说暂且听过哲学课而已。扪心自问,哲学方面的书籍我确实涉猎得少,少到除了那本编得不算好的课本外就很难想到第二本了。所以,我这个听过中国哲学课的人也就只能浅谈一下认识了。我打算说一下道家。 过去,一说起道家,脑海里浮现出的就是青城山那帮会算命的道士,或者就是武当山上那一票靠教授慕名而来的外国人太极拳赚钱的“真人”。初尝中国哲学智慧之后才发现以上说的那一套其实和哲学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翻开之前上课的笔记,凌乱的字里行间里我发现一个大大的“道”字,看得出我当时写这个字的时候还是很有激情的,大概是被课堂氛围所感染了。道家说的道即是无,是宇宙万物的根本,之所以说道即是无,是因为再也找不到一个东西和宇宙相对立了,没有参照物的存在当然也就很难证明其本身为何物。这是我认为道家理论体系里面最难被人所了解的地方(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有没有真正领会其中的深意)。 说到这里,我突然又想到另外一件事。记得当年理论物理学的泰斗霍金在其著作《时间简史》里面也曾有类似的表述。大概意思是这样的,为什么我们不能准确地描述宇宙?为何我们无法精细的预测宇宙的走向而只能看到一个很混沌的状态?那是因为我们无法找到一组完整的公式来描述宇宙的初状态(宇宙的开端)。这好像很奇怪,怎么就不可以呢?那是因为宇宙的开端就是一个质量无限大的点,在此之前,没有时间的概念,因而今天我们所秉承的那一套经典物理学和量子物理学的东西就都不适用了,毕竟过去的一切公式定理都是建立在“时间”概念基础之上的。没有时间概念,自然科学体系也就土崩瓦解了。所以说:道即是无。这和道家的理论核心不谋而合。虽然说用自然科学的思想来揣度哲学的意境得出的结论就不纯粹了,会显得很低级,不过,对于一个理科生而言,这样总能找到一点儿心理慰藉。时常无聊的时候也可以借此聊以自慰道:原来我离哲学也挺近的嘛。 继续翻笔记……道家的另一个主张是无为而治。因而不知从何时起,道家思想家在我眼中也就变成一群不思进取的人了,总觉得这种主张有些消极。而后课堂上的学习纠正了我这一看法。这里的无为而治其实是无先为,指的是不要干扰民众的生活,就像现在提倡政府应该做服务型政府一样。况且春秋时期的统治者大都是一些无能之辈,让他们有所作为必定就免不了百姓受罪,所以,在这个层面上来说,道家提倡无为而治就很有现实意义了。 接下来说一下这学期上中国哲学智慧课的感受。始终觉得中国哲学不像西方哲学那么纯粹,不是单纯的追求终极认知,其中的功利色彩多了些。在另一方面,这又正好印证了中国人的普遍特点—外圆内方。内心始终有自己的操守,但外在却能很好地适应这个社会。刚好回避了哲学是高贵的清醒的痛苦这一命题。所以,当个中国人其实挺幸福的。 好像还想说点儿什么,哎,还是不说了吧,毕竟道可道,非常道嘛。 移动学习是继数字化学习后出现的又一新学习模式,是教育技术领域研究的一个新热点。自2000年移动学习概念引入我国,国内科研院校、企业等对该领域开始进行探索。时至今日,其研究发展迅速、硕果累累,但作为一个全新的领域仍有许多问题有待我们去发现、思考、解决。文章主要对近十年来教育技术领域较有影响力的6大期刊中关于移动学习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总结,旨在了解当前移动学习研究的现状,并对不足之处进行反思。 ●研究对象与方法选择 为了充分体现我国近10年来移动学习的发展动态,本研究所涉及的文献主要来自于《中国电化教育》《电化教育研究》《开放教育研究》《中国远程教育》《现代教育技术》《现代远距离教育》6个有影响的教育技术期刊。之后在中国期刊网上,以“移动学习”为题名,搜索2000年至今发表的文献,排除无关文章,以符合要求的70篇为研究对象。 文章主要采用文献调研法和内容分析法,按照不同分析维度对样本进行量化处理,并运用统计方法进行处理。由于两种方法分析的重点和采用的手段不同,所以综合采用两种方法对材料进行分析。 ●研究资料统计与分析 本研究选择时间维度、期刊维度以及主题维度对所收集的70篇文献给予归类,以期获得对移动学习研究的整体概括,包括研究兴起与发展的趋势、重点关注期刊以及备受关注的研究主题。 (一)从时间维度来看其研究变化趋势 为了方便从时间纬度分析移动学习研究的变化过程,统计生成表1,说明移动学习研究论文的时间分布情况。结合表1的数据,生成了图1有关移动学习研究论文在10年期间分布的折线图,即用文献数量随时间进程的演变趋势,反映了研究者对这一主题的关注程度的变化。 如表1和图1所示,因为刚被引入,在2000年时发表的论文只有1篇,2001年和2002年均没有相关论文发表,直到2003年开始才有学者关注,2003年到2005年论文数量有所上升,但2006年降到了移动学习研究的低谷期,2007年以后,论文数量越来越多。总之在这近十年里,关于移动学习的研究虽有波动,但总体呈增长的趋势,这足以说明教育技术工作者及相关学者对此研究越来越重视。 (二)从期刊维度来看其被关注程度 不同期刊所载文献数量分布不均,为了方便从期刊纬度分析不同期刊对移动学习研究关注程度,结合表1的数据,生成了图2和图3,以此来反映各期刊对这一主题的关注程度的变化。 图2表明:各期刊对移动学习的研究都有一定数量的文章发表,说明均有关注,其中《现代教育技术》杂志的文章数量最大,占总量的37%。 图3表明:《开放教育研究》是最早关注移动学习的,表现了对新知识的敏感,但在2001~2002年、2005~2008年均没有相关文章发表,2003~2004年仅有少量文章发表,直到2009年才有一定数量的相关文章发表。《电化教育研究》关于移动学习的研究是从2004年开始的,也只有在2004年、2007年和2009年有相关文章的发表,表明这一杂志对移动学习研究具有反复性。《中国电化教育研》关于移动学习的研究是从2005年开始的,除了2006年移动学习研究低谷期以外,每年发表的文章数量呈上升趋势。《中国远程教育》关于移动学习的研究起步较早,是在2003年,除了2004年和2006年以外,以后各年都有少量的文章发表。《现代教育技术》虽然从2004年才开始关注移动学习,但在以后的几年中所发表的文章数量持续上升。《现代远距离教育》是从2005年开始关注移动学习研究的,除了2006年以外,以后各年均有文章发表,且数量呈上升趋势。 (三)从主题维度来看其研究热点 对所收集的70篇文献进行分析后确定出7个类目作为移动学习研究的主题,以此来看移动学习的研究现状和热点。其中理论研究指移动学习概念、理论的研究,以及对于教育理论、学习理论等在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研究;技术应用包括移动计算技术和无线网络技术等在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研究;学习资源开发指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终端平台和软件包括移动学习系统平台和手持式终端应用软件的研发;移动学习模式指移动学习在学校、远程教育中的应用模式研究;学习设备指移动学习所需的移动设备的研究;剩余部分归为其他研究。类目分析统计结果如表2。 通过表2的数据生成图4和图5,以此来表现每一主题研究在总体中所占比例和变化发展的趋势。 从表2和图4、图5中,可以看出: 1. 在移动学习被关注程度总体呈上升趋势的基础上,理论研究的文献数量最多,占全部的36%,居于首位。其次是技术应用和移动学习模式各占16%,终端平台和软件占11%,学习资源开发占10%,学习设备占7%,其他研究占4%。但从图5的折线图中可以看出在07到09年移动学习在技术应用研究方面不断上升,有赶超理论研究的趋势。 2. 移动学习在理论方面已有一定研究,并在技术应用方面也有所发展,在系统或平台的建立和软件、资源的设计开发方面也将是一个趋势,这就势必需要技术支持(如3G、IPv6、蓝牙、WAP等技术)和J2ME开发语言,如基于短消息和手机报的移动学习,这又使移动通信与Internet结合,让学习者享受着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通信的便利性,同时享受到Internet海量数据信息带来的巨大好处;在建立系统或平台以及软件、资源开发时,还要进行移动学习的教学设计,便于更多学习者使用。 ●结论与反思对移动学习的认识 篇4
浅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 篇5
对移动学习的认识 篇6
对移动学习的认识 篇7
分析结果表明,尽管教育技术领域对移动学习研究的题材相当广泛,但仍然能够发现其隐含的特点和存在问题。
第一,校企合作有待加强。
由于学校更多的是侧重于理论的研究,在技术应用、终端平台的建立、软件的开发以及资源建设方面很难有较大的突破。而企业又在理论方面有所欠缺,更注重的技术研发。因此应更多地注重由学校、企业和政府间合作开展,将企业技术、学校理论、政府政策优势联合起来在移动学习领域得出更多更新的成果。
第二,理论与实践不同步。
近年来相关论文数量不断增加,说明教育技术研究者开始广泛关注这一领域,但深层次的应用研究还有待加强,特别是能够将理论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在实际教学活动得以推广的研究还是太少。因此,应注重理论结合实践,进一步推广移动学习。
第三,标准化建设欠缺。
标准化是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在移动学习领域,由于本身存在终端、开发技术、应用平台、资源形式等多样性,标准化研究尤为重要。国内也有不少学者作了相关研究,但尚未有成文或法定标准制定,缺少覆盖整个行业的标准对移动学习的发展与推广无疑是一个阻碍,只有建立一系列标准,才能有效改进移动学习产品、过程与服务的适应性。
第四,设备应用难普及,资费高。
国外移动学习设备品种较多,涉及手机、PDA、UMPC等,但受经济条件制约,国内电子词典、学习机、手机应用广泛,而PDA、UMPC等设备普及范围较小;而且各种设备在应用的时候资费比较高,比如,用手机浏览一个普通WAP页面,虽然GPRS资费不断下调但仍显昂贵。
第五,资源少,开发难度大。
在国内,移动学习资源当前以英语学习为主,其他学科的资源虽然在近几年已在不断设计和开发,但由于移动学习本身设备的局限性使资源开发难度较大,当前实际应用的学习资源并不多,这将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第六,开发性研究仍显薄弱。
在研究的角度和所采用的方法上,由于教育技术这个学科比较复杂,研究者学术背景也多种多样,导致在进行研究时采用的研究方法差别较大。但反映出在开发性研究仍很薄弱,特别是终端平台的搭建、终端软件的开发,因此在这一方便应引起大家的重视。
总之,目前我国移动学习研究与应用存在较多局限与不足,但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推进,相信我国移动学习必将开展得更快,更好,更强。
参考文献
[1]傅健, 杨雪.国内移动学习理论研究与实践十年瞰览.中国电化教育, 2009 (7)
[2]刘建设, 李青, 刘金梅.移动学习研究现状综述.电化教育研究, 2007 (7)
[3]叶成林, 徐福荫, 许骏.移动学习研究综述.电化教育研究, 2004 (3)
对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的点滴认识 篇8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 初中英语 英语教学
一、 合作学习的界定及开展合作学习的意义
合作学习是指将一个班级分为几个由若干个学生组成的小组,学生通过个体努力以及小组成员间的合作、互助,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每个成员的学习活动成为整个小组学习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小组成员有机会相互解释所学的东西,有机会通过相互帮助、理解来完成学习任务,并通过建立和维护相互信任来进行有效的沟通,使小组各成员之间有更多交流和自我调节的机会,这对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大有裨益。
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经历、经验和体验。学会学习是一个现代人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会主动地提出问题,自由地展开讨论和交流,敢于尝试,学会倾听以及进行自我反思。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能有意识地构建这样一个符合学生特点的合作学习的方式,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有限的合作时空里全员参与,在互动中互帮互学,那么不仅能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而且还能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奠定基础。
二、 合作学习的操作方法
1. 合理编组,科学排座
学生个体间在学习语言时难免有差异,往往基础差的学生在课堂上就显得消沉。在课堂教学中,笔者经常采用四人小组的合作学习方式,进行分角色朗读和相互讨论。学生的思维和心理活动能力可以较长时间地处于高涨、积极的状态之中。同时,在四人小组活动中,学生间坦诚相待,民主平等,互相帮助,学习主动灵活、基础好的学生带基础差的学生一同进步,基础差的学生也有更多大胆练习的机会。
2. 教师角色
小组合作学习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角色,转变教学理念,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交际、合作、互动的关系,担当着“促进”的重任。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觉地学习。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是组织者,又是指挥者,更是参与者。一上课,教师提出的学习任务能否激发学生产生合作欲望是个关键。首先,教师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该尽量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作为出发点。如在学习《仁爱英语》七年级下Unit 5有关美国学生的学校生活后,可要求学生在课后写一篇比较美国学生和中国学生的学校生活的文章,然后按小组进行评比,选出优秀的作文进行表扬。正如常言所说,“不是因为有趣而去学而是因为去学才有趣。”同样,教师也要鼓励学生亲自去接触它、探索它,才能激发学生对这一事情感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其次,教师要设计有层次性的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仁爱英语》八年级下Unit 7时,教师可设计如下任务: ① 让学生看投影片2分钟,然后关掉投影,让学生说出their favorite food。 ② Have a discussion. 问同学: How can you cook the food? 并向大家说说the cooking procedure of the food。 ③ 假如美食节就要到了,你要去商店买做这种食物的材料。这样的活动不但能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还能让学生在快乐中体味学习英语的乐趣,激发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真正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最后,要编号分工,明确责任。为进一步激励学生小组合作的责任感,可以让小组成员互相编号,组员之间要有具体的分工。例如,一号学生担任小组讨论的组织者,二号学生做记录员,三号做资料员,不言而喻四号就成了小组的汇报员等。但在组织者的选择中,应该选择一些组织能力强、学习态度好、乐于助人、有一定合作创新意识的学生来担任。
这些组织者的主要任务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全体人员一起合作学习,一起动手操作,进而开展讨论,以便完成小组的学习任务。而那些记录员的职责则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因此,应该选择一些学习态度好、对工作认真负责、同时笔头快的学生来担任记录员。此外,还应该选择一些学习成绩好、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来担任汇报员。选择一个家有电脑、家庭背景
对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的点滴认识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崇贤中学 王梅红
摘 要:《英语课程标准》要求“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开展英语合作学习是是实践新课程标准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合作学习的界定、开展合作学习的意义及合作学习的操作方法等方面阐述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点滴认识,同时指出了目前还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 初中英语 英语教学
一、 合作学习的界定及开展合作学习的意义
合作学习是指将一个班级分为几个由若干个学生组成的小组,学生通过个体努力以及小组成员间的合作、互助,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每个成员的学习活动成为整个小组学习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小组成员有机会相互解释所学的东西,有机会通过相互帮助、理解来完成学习任务,并通过建立和维护相互信任来进行有效的沟通,使小组各成员之间有更多交流和自我调节的机会,这对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大有裨益。
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经历、经验和体验。学会学习是一个现代人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会主动地提出问题,自由地展开讨论和交流,敢于尝试,学会倾听以及进行自我反思。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能有意识地构建这样一个符合学生特点的合作学习的方式,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有限的合作时空里全员参与,在互动中互帮互学,那么不仅能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而且还能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奠定基础。
二、 合作学习的操作方法
nlc202309011957
1. 合理编组,科学排座
学生个体间在学习语言时难免有差异,往往基础差的学生在课堂上就显得消沉。在课堂教学中,笔者经常采用四人小组的合作学习方式,进行分角色朗读和相互讨论。学生的思维和心理活动能力可以较长时间地处于高涨、积极的状态之中。同时,在四人小组活动中,学生间坦诚相待,民主平等,互相帮助,学习主动灵活、基础好的学生带基础差的学生一同进步,基础差的学生也有更多大胆练习的机会。
2. 教师角色
小组合作学习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角色,转变教学理念,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交际、合作、互动的关系,担当着“促进”的重任。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觉地学习。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是组织者,又是指挥者,更是参与者。一上课,教师提出的学习任务能否激发学生产生合作欲望是个关键。首先,教师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该尽量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作为出发点。如在学习《仁爱英语》七年级下Unit 5有关美国学生的学校生活后,可要求学生在课后写一篇比较美国学生和中国学生的学校生活的文章,然后按小组进行评比,选出优秀的作文进行表扬。正如常言所说,“不是因为有趣而去学而是因为去学才有趣。”同样,教师也要鼓励学生亲自去接触它、探索它,才能激发学生对这一事情感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其次,教师要设计有层次性的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仁爱英语》八年级下Unit 7时,教师可设计如下任务: ① 让学生看投影片2分钟,然后关掉投影,让学生说出their favorite food。 ② Have a discussion. 问同学: How can you cook the food? 并向大家说说the cooking procedure of the food。 ③ 假如美食节就要到了,你要去商店买做这种食物的材料。这样的活动不但能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还能让学生在快乐中体味学习英语的乐趣,激发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真正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最后,要编号分工,明确责任。为进一步激励学生小组合作的责任感,可以让小组成员互相编号,组员之间要有具体的分工。例如,一号学生担任小组讨论的组织者,二号学生做记录员,三号做资料员,不言而喻四号就成了小组的汇报员等。但在组织者的选择中,应该选择一些组织能力强、学习态度好、乐于助人、有一定合作创新意识的学生来担任。
这些组织者的主要任务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全体人员一起合作学习,一起动手操作,进而开展讨论,以便完成小组的学习任务。而那些记录员的职责则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因此,应该选择一些学习态度好、对工作认真负责、同时笔头快的学生来担任记录员。此外,还应该选择一些学习成绩好、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来担任汇报员。选择一个家有电脑、家庭背景较好的同学担任资料员。这样一来,所有小组的成员个个都有事情做,事事有人做,也能够避免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泛泛而谈,及部分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搭车”现象。另外还可以根据学生表现来让他们互换角色。如:在学习《仁爱英语》七年级下庆祝节日这一话题时,让学生分小组探讨西方圣诞节和中国春节的习俗,这个过程要求小组合作完成,其中一人设计问题,一人负责收集节日图片及查找资料,看看还有哪些自己不知道的习俗,一人负责记录,一人负责说出节日的日期、主要活动及如何庆祝这些节日。这样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
3. 评价机制
“评价是一盏灯,能点亮学生学习前进的方向。”中学生普遍有争强好胜的心理,所以如何对他们进行合理的评价非常重要。评价可以分自我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教师要及时地对学生的成果作出评价,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谈论如何度暑假这一话题时,全班推荐16人,分为四组,分别代表四家旅行社,每个旅行社有四个推介员。其他学生作为游客前来咨询。招揽游客最多的旅行社获胜。结果,在上课时各组表现得非常出色,于是,分别评给各大组以“最佳合作奖”、“最佳设计奖”、“最佳创新奖”和“最佳表演奖”。通过这些奖励,使学生知道怎么做才是有价值的,是能得到大家认可的,激发学生尽可能展示自己的才华,开发自己的才能,乐意为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努力,学习积极性就更高了。
三、 教师在开展合作学习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教师要处理好集体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分配。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须根据所教的内容,对小组学习和集体教学所需要的时间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把学生合作学习与集体教学有效结合在一起,才能有效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
其次,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只是在形式上简单地让学生凑在一起,小组成员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虽然课堂气氛热烈,但却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有的学生并没有参与到体验学习的过程中,这就没能达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所以在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首先要提出明确的任务和要求,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围绕某一主题展开合作学习。
此外,在小组活动时,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掌握了合作技巧,除了可以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之外,还可以增强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同时,教师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当作万能钥匙,不论什么内容的课,动不动就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而忽视了传统教学的方便获得与使用的实际价值,这样反而会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 结束语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能够为每位学生参与学习提供良好的教学氛围,为发展学生的合作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那么,如何更好地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还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摸索。
参考文献:
曾琦.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J].学科教育,2000(6).
【对移动学习的认识】推荐阅读:
基于云计算的移动学习11-01
新时期移动学习下的学习模式探究论文09-02
移动学习环境06-12
移动学习模式07-10
移动学习效果07-26
移动协作学习08-16
移动学习平台09-23
移动学习体系11-08
移动学习软件11-11
移动学习方式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