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效果(共10篇)
移动学习效果 篇1
0 引言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流,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作为追求科技和时尚前沿的大学生,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也被移动互联网全面包围。在对大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的影响方面,移动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给大学生学习带来便利和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大学生的学习效果,造成消极影响。大学生的可塑性极强,使得通过执行相应对策,利用移动互联网提高学习效果具有很大的可行性。
1 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学习的积极影响
1.1 丰富学习内容
在高校中,大学生都是以专业为类别进行学习的,学习内容紧紧围绕专业知识展开,其它专业知识较少接触。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可以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搜寻自己感兴趣的各个专业知识进行学习。整合利用各类资源,能够给大学生带来更加丰富的知识体验,包括其他学科知识、心理学知识、管理学知识、人文素养知识等。
1.2 增加学习渠道
传统的大学学习方式主要依赖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和学生的课后自我复习,学习途径狭窄,需要付出较大的时间和精力。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利用网络辅助学习,能够拓宽大学生的学习渠道,通过网络在线课程、观看教学视频、群组讨论等学习方式,大学生能够丰富学习方式,增添学习趣味性。通过课后学习教学视频,能够提高自我学习效果,节省时间和精力。
1.3 学习时间和地点更加灵活、自由
运用移动互联网进行学习,具有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特点。通过移动互联网手段,大学生可以在每天的任一时刻进行学习,比如早晨、中午或晚上的空闲时间;也可以在任一地点学习,比如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上;还可以有效利用长短不一的碎片化时间开展学习,比如利用微课形式学习。移动互联网能够最大程度地给大学生提供灵活、自由的学习情境,满足大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1.4 提高学习互动性
移动互联网技术能够随时随地把世界各地的用户联系起来,为他们提供共同的沟通交流平台。大学生可以通过公共社交软件、在线课程讨论、论坛讨论版块等网络途径与其他学习者进行互动,共同探讨知识难点、分享学习经验。通过高效的学习互动,大学生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
2 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学习的消极影响
2.1 部分学生沉迷网络,学习兴趣较低
网络科技的发展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状态,各类网络活动的吸引力极强,对大学生充满诱惑。当代大学生,基本上每个人都有智能手机,生活中时刻与手机“为伍”。大学生可塑性强,自制力较低,部分学生深陷网络世界中无法自拔,对网络社交活动、网络游戏、网络电视剧等娱乐性活动痴迷较深,对学习的兴趣较低,甚至放弃学习。
2.2 助长考试作弊行为
移动互联网具有随时随地可用的特点,移动互联网终端设备具有轻巧便携、隐蔽性强的特点,因此,在考试过程中,利用移动互联网手段进行考试作弊具有一定的优势,不易被监考教师发现。网络资源丰富,各类问题均有相应的参考答案,利用移动互联网作弊,答案准确性高。鉴于以上特点,移动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会助长大学生的考试作弊行为。
2.3 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用户需求的增多,网络搜索功能十分健全。用户需要的任何信息都可以通过网络搜索获得想要的答案。大学生在日常学习中遇到的任何问题也都可以通过网络途径获得解答。久而久之,大学生可能会养成“不假思索”的坏习惯,面对老师布置的作业题或思考题,第一时间求助于网络搜索功能,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2.4 降低课堂学习效果
课堂学习是大学生学习的主要环节,旨在培养大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学学习的重要途径。但是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重视课堂学习过程。一方面是因为抵制不住网络上各类娱乐信息和程序的诱惑,另一方面他们认为任何学习问题都可以在需要的时候随时网络搜索,没必要参与课堂学习。
3 利用移动互联网提高大学生学习效果的对策
3.1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提高网络抵制力
网络科技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大学生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提高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教育,使其端正学习态度,充分认识到沉迷网络的危害,树立适度使用的意识。对大学生开展心理教育和实践训练,帮助其提高自我控制能力,成功提高网络抵制力,适度使用网络资源。
3.2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使用观念
网络已经发展成为一项必须的求职技能,大学生对网络应用技术的掌握已经成为基本要求。在学习或生活中,“随时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的普遍需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使用观念,关键在于让大学生认识到网络的“双刃剑”作用,并使其明确什么情境下可以求助于网络解答,而什么情境下需要独立思考。一味地依赖网络,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运用移动互联网是错误的网络使用观念,危害极大。
3.3 对大学生开展网络学习方法培训
网络学习已经成为当今移动互联网时代人才开发工作的主要手段,移动互联网为网络学习和培训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性和可行性。各种网络学习方式的出现也为网络学习提供了更多可能。及时对大学生开展网络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方面的培训,提高大学生运用移动互联网自主学习的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网络学习的平台、网络资源的下载、网络互动的方法、发挥移动互联网便捷性的方法等。
3.4 利用移动互联网进行大学生管理
无论是在高科技行业,还是在生产制造行业;无论是在国有企业、外资企业还是在事业单位、教育部门,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组织沟通和管理的主要手段。各种社交沟通软件的盛行,为大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通过QQ、微信等沟通平台,随时发布学校管理要求,并及时收集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能够实现对大学生的实时教育。
3.5 采取技术手段对网络信号进行屏蔽
部分大学生沉迷网络无心学习,自制力较低无法控制对网络的依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移动互联网络无处不在。采取技术手段对局部区域的网络信号进行屏蔽,能够从源头上控制大学生的“网络依赖症”,有效解除移动互联网络对大学生学习效果的负面影响。当然,在采取技术手段屏蔽信号时,应提前对大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安抚其抵制情绪,力争获得广大学生的认可和支持。
打造移动版“道德讲堂”效果显著 篇2
一是推出“道德讲堂”+机关。该院深入广州市国税局海珠分局、北区稽查局等机关单位,举办以“知廉礼 明法纪 尚德能”为主题的“道德讲堂”,着眼于预防税务人员渎职犯罪,除传统的“诵经典”、“发善言”、“唱歌曲”等环节,还增加了“讲案例”环节,由预防部门干警结合税务系统发生的典型职务犯罪案例和法理,为税务稽查干部开展法制教育讲座,对工作失误与渎职犯罪的界限进行深入探讨,引导广大税务干部筑牢廉洁思想防线、远离职务犯罪,增强预防职务犯罪教育的震慑力和效果。
二是推出“道德讲堂”+企业。走进广州地铁举办以“以案说廉——如何防控地铁工程建设业务廉洁风险”为主题的“道德讲堂”现场会,以相关职务犯罪案件为素材,由检察干警、地铁公司领导和员工代表,对案例中反映的非工作时间监督难、“59、28现象”、特定关系人受贿等问题进行探讨,教育地铁职工增强遵纪守法和廉洁自律意识。通过将法制教育培训、法律知识宣传等形式融合到“道德讲堂”活动中,实现送“法”进企业、监督到工地,帮助地铁公司在工程建设中同步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反腐倡廉工作的开展,增强企业员工法制观念和廉洁从业意识。
三是推出“道德讲堂”+校园。将“道德讲堂”与校园法制教育、检察官说法相结合,深入春晖学校等多所外来工子女学校,常态化开展“道德讲堂”进校园活动。通过检察干警扮演法官、检察官、法警和犯罪嫌疑人等角色进行剧情重演,现场提问及解答法律问题,由学生回答问题和畅谈感悟等,切实增强双方的互动交流,营造寓教于乐的氛围,引导广大学生在听取和扮演同龄人的法制故事中产生共鸣,真正感悟到道德的精神、法治的能量,不断激发学法、懂法、守法的积极性,得到学校师生们的一致“点赞”。(文/莫燕珍 罗群)
移动学习效果 篇3
随着医疗信息化的发展, 无论医生还是护士在整个治疗过程中, 所有的环节都是以“病人信息”为中心。十多年来HIS (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医院信息系统) 系统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 提高了医护对信息的处理和响应,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业务量的增加以及信息化在医疗中的应用逐步深化, 传统的有线网络和终端, 已无法充分满足现代医疗对信息处理及时性、客观性、移动性等要求。
2 目前基于有线网络环境的HIS系统有以下缺陷
(1) HIS系统中无法记录每一条医嘱的实际执行情况, 不利于医疗过程质量控制和责任归属;
(2) 护士在采集病人体征信息和记录质量情况只能先写在纸上, 再利用护士工作站进行录入, 不仅工作效率地下, 而且容易产生错误;
(3) 医护人员之间的信息沟通不够及时, 医生无法第一时间获取护士收集的病人信息, 影响了第一时间进行临床决策的响应;
(4) 在病人治疗过程中, 多种因素干扰了病人身份的确认, 容易产生医疗差错;
基于无线网络和各种移动终端 (PDA、平板电脑、移动查房车等) 的临床移动信息系统应用能够满足临床医护对于信息的需求, 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方便管理部门对医疗过程的监控, 加强对医疗安全的管理, 是弥补传统HIS缺陷的有效手段。临床移动信息系统主要应包括医生工作站和护士工作站。
3 临床信息系统的作用
医生工作站主要提供给医生使用, 可以满足医生查房时的所有工作需求。医生工作站可以部署在平板电脑或者移动查房车上。可提供如下功能:
(1) 信息查询:可以核对病人的住院信息, 如住院号、姓名、诊断, 也可查看病人的体征信息, 包括提问、心率、血压、体重、出入量等;
(2) 开医嘱:医生可以在无线覆盖的任何地点及时输入医嘱内容、选择医嘱使用频次, 也可以及时停用或者作废医嘱;
(3) 报告查询:医生可以在查房时, 通过移动终端及时调阅病人的各种检验、检查报告;
(4) 病历查看:医生可以在查房时, 及时查看到病人的病历, 包括病案首页和病程记录等;
护士工作站是提供给护士使用的, 可以满足护士日常的所有工作需求, 移动护士工作站可部署在PDA上, 主要功能有:
(1) 信息查询:护士可实时查看病人的基本信息, 并以显著的方式标明病人的护理级别、病情、以及是否发烧等相关信息;
(2) 生命体征录入:护士能够在病人病床旁边实时采集记录病人的体温、心率、呼吸、血压、出入量、神智信息等各项指标;
(3) 医嘱执行:护士能够在病人床边核对并执行医嘱, 并且在执行医嘱时记录医嘱执行时间、执行护士等信息;
(4) 智能提示:系统能够根据病人护理等级、危重状态等, 结合医院的规定, 自动计算出病人需要测量体征的时间点;
(5) 报告查询: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及时调阅病人的各种检验、检查报告;
(6) 入院评估:护士能够在床边对入院病人进行评估工作;
4 小结
通过临床移动信息系统的部署, 可以通过对病人的腕带扫描确认病人的身份和基本信息, 保证给药对象的正确性;应用PDA实现数据的一次性采集, 电子表格自动生成等操作, 从而避免了因多次转抄引发的低效率和错误, 有效预防和减少临床的差错;通过移动终端, 医护之间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传递必要的信息, 实现临床实时信息在医护人员之间的共享;以移动终端实时采集、记录代替纸张记录医疗过程, 将具体工作责任跟踪到人, 记录医嘱执行的准确时间, 为绩效评估提供具有说服力的数据和基础, 避免了责任推诿、延时补漏现象的发生, 方便了管理部门对临床医疗过程的监控和管理。
建设数字化医院是医院快速发展的必要手段和途径, 基于无线网络和各种移动终端的临床移动信息系统可以显著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时效和服务水平, 有效减少临床差错的发生。
摘要:临床移动信息系统具有移动性、及时性、客观性等特点, 这些特点为预防临床差错、实现临床信息的实时共享、加强对医疗过程的监控和管理等方面提供了很好的支持。
快友世纪的移动效果整合营销实战 篇4
在第七届广告主峰会上,快友世纪(AdView)许海霞为大家分享了在移动端做移动效果整合营销的实际案例。
广告主在投放中面对的三大问题
广告主在投放中面对的三个大方向问题:1.品牌曝光2.效果衡量3.流量变现。
在手机移动端的屏幕上,如何提高品牌曝光率和出镜率,快友主要是通过开屏、插屏、Banner、信息流来展示。在展现之后,紧接着APP的点击,下载,激活,注册可以让广告主在展现广告后知道这些广告被多少人点击,点击后是否有人下载而给广告主带来有粘性的用户。安卓、iOS、Html、WAP分别有多样的展现形式。
推广十步走,大‘麦更轻松
针对广告主的需求,快友世纪提供完美的解决方案。针对IOS APP推广,许海霞提出了产品“推广十步走,大‘麦更轻”。
第一步、微信微博活动预热
AdView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发布新颖、有趣的活动,为游戏产品进行第一波的预热推广。
第二步,搜索榜
在搜索榜及iOS8热门搜索的推广,对于每一款在AppStore上线的产品来说都至关重要。
第三步、热门搜索优化
iOS8热门搜索作为App Store的重要流量人口之一,是否能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对产品吸引更多的用户有着重要的影响,是产品带来白然用户的端口之一。
第四步、付费应用软件排行(top paid)优化
在竞争相对激烈的付费榜,AdView帮助广告主以最低的成本争取最好的曝光位,以吸引更多的高质量用户下载产品。另外,付费之后的限免也是一种宣传噱头。
第五步、免费应用软件排行(top free)优化
AdView在对免费榜进行了充分的分析,利用自身丰富的投放经验,帮助许多卓越的产品登上免费应用软件排行(top free)。
第六步、CPC广告
CPC广告是最值得投放,但又是最贵的。插屏广告的展示通过展现、点击、跳转APPSTORE、下载、激活来展现。成本虽然是最贵的,但是真正留下来的用户却是最有价值的。
第七步、视频广告
视频广告是在移动应用的合适场景播放一段15s广告视频,用户期间可以重新观看视频或中途退出,涵盖iOS及安卓两大版本。
视频广告的优势:视频广告试听体验兼备,对用户吸引力大。广告依托视频载体,平拍曝光效果明显。
第八步、信息流广告
比如在新浪新闻的頁面下方,当你在看新闻的过程中会看到一个有意无意的广告,有时候会被感觉到是一个广告,而有时候却不一定。当你需要的时候就不会认为是一个广告,而被当成是一个界面。
第九步、CPT、开屏
第十步、应用内推荐位
移动学习效果 篇5
1 公交移动电视广告研究综述与理论支撑
1.1 公交移动电视广告传播效果研究综述
在CNKI学术网上搜索到关于公交移动电视广告的论文研究有20篇之余, 从研究方向角度主要分为:广告内容研究、广告投放策略研究、广告受众心理研究、广告传播效果研究等;从研究方法来看主要包括:在《杭州移动公交电视传播效果分析》中的内容分析法、在《公交移动电视媒体研究与个案分析》的个案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在《武汉公交媒体广告效果的比较研究》的比较研究法等。总结得出, 之前的学术论文关于公交移动电视广告传播效果研究对广告的关注度、满意度、记忆率等认知态度研究较多而对的传播效果的行为研究较少, 其研究方法普遍采用问卷调查进行基本的描述性分析较多实证研究较少。本文研究是在成都地区公交移动电视广告问卷调查基础上, 立足实证研究方法, 提出理论假设并通过验证性分析方法阐释公交移动电视广告对受众的认知、态度及行为的影响。
1.2 传播效果的层次阶梯
传播宣传活动可以对受众的知识、态度或行为产生不同的效果, 这些效果还有深浅程度或先后次序的差别。早年的传播效果研究者霍夫兰等人, 认为策划传播首先并且主要影响信息的获取, 其次影响态度的改变, 最后才影响行为的变化, 而且程度逐步递减。但是长远而言, 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变化。1973年Ray在众多传播效果理论之后, 归纳了效果层次或次序的三种基本模式, 分别为:
A学习层次模式:认知—情感—行为。
B低参与层次模式:认知—行为—情感。
C认知失衡-自我合理化层次模式:行为—情感—认知。
2 公交移动电视传播效果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本次问卷是围绕传播效果的衡量标准:认知、态度、行为作为潜变量分别设计相应的显变量来实现其可测量和标准化处理的。根据显变量的数量 (问卷中的有效问题是17个) 确定其样本数量为85-170即可, 此次调查中问卷发放量为110份。
问卷发放采用目的抽样和滚雪球抽样的方法, 根据公交移动电视受众的人口统计特征确定其主要受众为以白领工作者、学生为主的人群, 因此在样本选择上为了方便的实现目的首先着手于经常搭乘公交的白领和学生朋友, 此次问卷调查我选择了7名白领人士, 3名学生;再者授权这10名被访者再将问卷发放到其周边经常搭乘公交的受众, 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00份, 回收率为90.9%
2.2 理论假设
广告效果是广告作品通过广告媒体, 传播之后所产生的作用或者说是在广告, 活动中消耗和占用社会劳动而得到的有用效果。广告研究者拉维奇和斯坦纳提出的预测广告效果模型任务:人们在接受广告刺激作用一般经历觉察、认识、喜爱、偏好、信念、购买这样的心理过程。在此次研究问题中公交移动电视广告的接触即为觉察, 对公交电视广告的熟悉度和广告内容认识可以测量受众对其的认知, 对公交移动电视的广告质量评价及是否喜欢收看公交移动电视的广告即是对受众喜爱和偏好的测量, 对公交移动广告的认可度和信任度即为受众信念的调查, 最后对受众的推荐及购买行为调查即为行为影响调查;在此基础上, 验证公交移动电视广告是通过“学习层次模式”渗透传播效果, 还是通过“低参与层级模式”实现传播效果的?因此在此研究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假设:假设1:受众公交电视广告接触度对广告的认知、态度、行为没有影响。假设2:受众对公交电视广告的认知对其行为没有直接影响。
2.3 数据分析及验证假设
第一, 假设1验证结果:在SPSS统计软件中采用相关分析方法得出相关分析表, 显示了各变量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显著性水平及样本量。从结果可以看出, 公交电视广告的接触度、熟悉度、态度、行为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且显著性水平较高。检验结果显著说明原假设不能成立, 从而接受备择假设, 即受众公交电视广告接触度对广告的认知、态度、行为有影响, 且呈现正相关。
值得强调的是, 公交电视接触度与广告熟悉度、对广告的态度、推荐行为及行为影响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64、0.192、0.424、0.3, 一般而言在行为科学领域, 通常把0.1视为低相关, 0.3视为中等相关, 0.5视为高相关。因此, 公交电视接触度并不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受众对广告的态度, 但是公交电视广告接触度越高对受众对广告的推荐的可能性越大, 即广告在人际间的传播越多。这一现象在笔者问卷调查的预调查访谈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印证。总之, 通过各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出新, 各种新媒体广告也不断涌现。特别是与当下流行有“微”字有关的微博、微音乐、微信、微游戏……更是深受大家的追捧。“微电影广告”也随之相伴而生。它是时代的合谋, 是商业新的广告契机。
微电影广告目前没有明确的定义, 大致为:为了宣传某个特定的产品或品牌而拍摄的有情节的, 时长一般在5-30分钟的, 以电影为表现手法的广告。它运用独特的电影语言, 为了宣传某个特定的产品或品牌而制作的广告作品。它兼具有电影的特征, 为品牌广告信息增加了趣味的故事性, 能够由浅入深的树立品牌形象、宣传企业理念及品牌产品推广。
1国内微电影广告的发展
国内的微电影应从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说起, 虽然最初的微电影的初衷以恶搞为主, 但它仅仅是微电影的雏形期, 并无明确的商业主题。直至到2010年, 可谓是“微电影广告”时代的开元年。由凯迪拉克赞助拍摄的90秒《一触即发》, 通过精良的大场面制作, 获得“微时代”里程碑的殊荣, 同时这也是第一部大制作的网络微电影广告。草根组合“筷子兄弟”制作的汽车品牌推广广告《老男孩》, 其资助商的汽车品牌更赚取了大众的广泛关注, 这种“软性”的广告营销方式深受广告主们的青睐, 这些都是隐含的“广告推销”。从这些例子都可以看出“微电影广告”是依托唯美的感人故事、考究的
传播学理论在微电影广告中的应用
文丨陶莹
摘要:微电影广告, 是时下流行的广告体裁及广告制作方式。它的兴起顺应了全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方向, 也为广告业的勃兴开辟了一番新天地。它不仅给企业带来利润和美誉度, 同时也带给消费者以美得享受。虽然微电影广告也出现了种种问题, 但是我们相信它将继续发展壮大。
关键词:微电影广告;意见领袖;可信度;优势;发展
变量的相关分析得出:公交移动电视广告的接触度越高, 受众对广告的认知越清晰, 进而影响对广告的态度和行为。
第二, 假设2验证结果:为了验证受众对广告的认知、态度及行为之间传播效果是否存在“低参与式层次模式”在SPSS统计软件中采用偏相关分析方法得出偏相关分析表, 该方法主要通过控制广告态度变量, 从而验证受众对广告认知是否对其行为直接产生影响。数据显示在广告态度作为控制变量的基础上, 各变量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显著性水平及样本量。由此可以看出, 公交移动电视广告认知与受众的广告推荐行为、购买行为的影响呈现中等的正相关关系。因此拒绝原假设, 接受备择假设, 受众对公交电视广告的认知对其行为产生直接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由Krugman提出的“低参与”层次模式, 即如果讯息中没有明确立场或各种选择缺乏明显差别, 受众难以提起兴趣或给予关注。这时, 他们会随意浏览信息 (如恰好撞见某产品) , 试用一下 (行为) , 然后根据体验而调整对此产品的态度 (即同样的平衡理论在起作用) 。
3 研究结论及启示
第一, 公交移动电视广告学习层次模式的传播效果得到验证, 公交电视广告的受众通过频繁地接触广告实现对其的认知, 进而对广告态度和行为产生影响。但是这种改变在广告的传播效果上是比较微弱的, 调查中发现广告内容、创意及质量是影响态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何以丰富的内容、鲜明的风格来吸引移动人群的眼球是移动电视生存的基本法则。由于其目标受众是移动过程中短暂停留的观众, 因此公交移动广告商在广告的制作上应该进一步探索。
第二, 公交移动电视广告低参与层次模型的传播效果得到部分验证。公交电视广告的认知并不一定通过态度的改变实现购买行为的, 实证研究表明广告认知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受众对广告产品的推荐及购买行为。在调查中发现, 部分受众正是通过购买行为之后才逐渐改变对广告的态度的。
第三, 在此次问卷调查中发现总结:公交移动电视广告的受众既可能通过完整的劝服过程完成对公交电视广告的认知及态度行为的改变, 也可能是低参与层次模式中受众对广告的认知直接改变其行为等多种传播模式共同作用的效果。正如查菲和罗泽整合的一个连续累加的传播效果过程, 但是该过程的关键条件在于受众对有关讯息的反复接触以及其参与度的不断提高。如果缺乏这些条件, 该过程也许会半途而废或者无法得到充分发展。但是在此次公交移动电视广告传播效果研究中还无法探究这三种传播模式的作用顺序。
摘要:本文以公交移动电视广告的接触频度、认知熟悉度、对公交广告的态度及行为为主对公交广告传播效果的进行分析, 提出了公交移动电视广告传播效果的理论假设, 通过问卷调查与相关、偏相关分析的方法, 验证了假设, 并揭示了各变量对公交移动电视广告传播效果的影响及各变量间的相互关系。公交移动电视广告的传播效果的实证结果也是RAY提出的传播效果模式的再次运用和验证。
关键词:公交移动电视广告,认知,态度,行为,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宁.公交移动电视媒体研究与个案分析[D].厦门大学, 2006.
[2]丁国盛, 李涛.SPSS统计教程——从研究设计到数据分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移动学习效果 篇6
传统LC式无功过补不可避免
传统的滤波装置采用LC式无源滤波器,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电容、电抗组成的串联谐振回路, 将滤波器的谐振次数设定为需要滤除的谐波次数。对于需要滤除的谐波电流, 滤波器呈现出低阻抗通道, 使之大部分流入滤波器, 很少流入电网, 从而达到滤波目的。但此类的传统无源滤波器存在一些明显缺陷。在利用电容、电抗组成串联谐振回路, 吸收谐波的同时, 电容器必向系统输出大量的无功补偿容量。若在自然功率因数较高的场合, 采用这种滤波器将不可避免出现无功过补的问题, 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将是, 滤波器要么不能正常投运, 起不到滤波效果;要么就是投运后因过补而抬高母线电压, 危害其它用电设备的安全运行。并且其滤波特性受电网阻抗和运行状态的影响, 滤波效果不稳定, 容易和系统发生并联谐振, 使电源端的阻抗和无源滤波器产生谐振, 导致某些谐波放大, 而滤波支路过载时, 容易出现无法正常运行的现象。因一条LC支路只能滤除一种频率的谐波, 若现场谐波成分复杂, 就需添加多个滤波支路, 这既增加了设备占地面积, 又提高了项目投资费用。
10k V中压补偿特点显著
鉴于通信负荷的特点及传统补偿的不足, 新型有效、安全可靠的补偿技术应运而生。如当通信局 (站) 市电引入容量达到15MVA (15000kVA) 及以上时, 应在开闭所 (通常叫做开关站) 设置中压动态补偿, 可将功率因数由0.8补偿到0.9, 这样既可以达到满意效果又可以节省投资。
作为中压补偿装置应具备如下技术特点:采用大功率IGBT管组成三相逆变器, 既补偿感性负荷, 又补偿容性负荷, 并可动态双向连续调节无功功率。整套装置可实现大容量和无级补偿, 无功容量在保证连续调节与平滑输出的同时, 又克服了电容器分组分级投切的缺陷。装置在补偿容量足够的情况下可实现趋近为1的功率因数, 能根据负荷无功功率的大小及功率因数的实际运行水平自动投切, 动态补偿无功功率, 并且响应速度应小于10ms, 调节速度快, 动态特性好。而控制系统选用DSP芯片, 可快速鉴相和直接控制SVG交流侧输出电流的相位。采用优化特定消谐技术, 能输出优质正弦电压和电流, 及采用电流间接控制和基于自适应、自校正非线性PID调节算法, 以满足装置对稳定性的要求。还要求具有专门转理外挂键盘输入、数据显示查询与上位机通讯的功能。选用高清晰荧光显示屏, 可显示和记录系统运行参数、运行参数, 可与上位机进行联网和通讯。并且不产生谐波, 不用考虑与系统发生谐振的可能性, 在使用现场谐波复杂的情况下, 设备仍可安全正常运行。还能就地补偿、稳定系统电压、抑制电压闪变, 改善电能质量。自身功耗低, 发热量小, 节能效果明显。可以多台并联使用, 整体结构设计合理, 符合相关行业标准。保护措施齐全, 自动化程度高, 能在外部故障或停电时自动退出工作, 送电后能自动恢复运行, 整套设备设有过压、欠压、过流等保护。
ASVG、TSVG技术解决0.4k V补偿难题
近年, 我国在消谐动态补偿领域技术长足进步, 处于前沿领先地位, 并且各大院校研发成果也十分卓著。其中以ASVG及TSVG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尤为突出。
ASVG动态无功功率发生电源是一种新型可连续调节的双向补偿电源。通过系统电压US和ASVG输出电压U进行大小比较, 来提供感性无功或者容性无功功率。该装置主电路采用IGBT的智能模块构成电压型逆变器。装置与系统锁定相位, 并采用优化特定消谐技术, 输出优质的正弦电压和电流。还具有专门处理外挂键盘输入、数据显示查询及与上位机通信功能。在装置的控制策略上, 采用电流间接控制和基于自适应的自校正非线性PID调节法, 以满足装置稳定性的要求。该技术无需电容和电感来产生无功功率, 通过整流和逆变来实现双向动态无功功率的连续调节, 可实现功率因数全程近于1, 同时有节能、稳压和增容的作用, 既提高电网的稳定性, 又抑制系统振荡。并且具有产品体积小, 成本低, 响应速度快的特点。
TSVG动态无功功率发生电源可以实现补偿和消谐的双重功能, 采用大功率IGBT组成的逆变器进行容性、感性无功功率双向连续调节, 可实现功率因数全程接近于1。其控制系统采用美国西屋技术, 能实现ASVG与TSC有机结合, 形成大容量、连续型无功功率补偿装置, 既功能全面, 又降低成本。TSVG动态无功功率发生电源, 在原理上创新性地克服了传统无功补偿装置容易与系统发生串联或并联谐振的缺点, 彻底解决了在谐波环境下进行无功功率补偿的难题, 是无功功率补偿的更新换代产品。而且TSVG设备体积小, 成本低, 响应速度快, 功耗小, 可广泛应用各种负荷。
为了更好地解决谐波问题可在负载侧 (如空调配电屏) 同时配置相应容量的TAPF (电力有源滤波和无功综合补偿装置) , 实现动态无功补偿和有源滤波等综合功能。补偿和滤波同时进行, 可保证最佳补偿滤波效果和供电系统运行的安全稳定。
基站亟待小型化补偿装置
移动学习效果 篇7
关键词:移动直放站,效果评估,改造
1 引言
随着近年来移动通信业的迅速发展, 移动通信用户数量不断攀升, 使得网络容量和频率资源日趋紧张。直放站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在完善无线网络覆盖、优化和改善网络质量、提高网络运营效益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在GSM、CDMA网络中都已得到广泛应用。
直放站既可以应用于室外局部盲点覆盖, 也可作为信号源应用于室内分布系统。然而, 在实际工程应用中, 无线网络将会因直放站的存在而引入干扰和噪声, 势必影响其应用效果和网络运行质量。
本文将基于某市移动公司实际网络环境, 结合现网基础资料与相关统计数据, 对现网直放站应用效果、存在必要性及其改造策略进行研究分析, 得到可指导网络建设及优化的直放站应用与改造原则。
2 基本原理
按照信号的传输方式, 直放站可以分为无线直放站与光纤直放站两种。
无线直放站通过空间信号传播与施主基站通信, 不需要传输资源, 但要求施主天线附近存在相对纯净且稳定的信号源。无线直放站的增益受隔离度限制, 因此安装位置和方式将有所局限, 通常只能安装在基站覆盖范围的边缘, 一般采用定向天线进行覆盖, 覆盖范围较小。光纤直放站通过光纤与施主基站通信, 需要基站和覆盖区之间具备光缆资源。
由于光纤传输损耗小, 射频信号在基本无损的情况下传输距离可达20km, 因此光纤直放站在设计时无需考虑安装地点能否接收到信号, 适用于无线环境复杂和存在远距离覆盖需求的场合。光纤直放站不存在隔离度要求。因空间隔离度较好, 不易产生同频干扰, 光纤直放站可根据覆盖区域特征相应选择定向天线和全向天线。
直放站与基站均可用来解决室外与室内环境的无线覆盖。直放站不能增加系统容量, 其覆盖面积也比基站要小得多;此外, 直放站的引入还会给基站增加噪声和干扰, 使施主基站工作环境恶化, 覆盖半径减少。然而, 与基站相比, 直放站具有无线覆盖方式灵活, 建设周期短, 易于安装, 建设投资成本低等优点。
通常而言, 基站多适用于覆盖范围较大且话务量相对较高的区域, 兼顾解决覆盖和容量问题;直放站主要应用于农郊覆盖、山区覆盖、交通线覆盖、隧道覆盖、地下停车场或某些密闭室内场景、急通信等对容量需求不大而重点解决覆盖的场景。
3 现网直放站应用效果评估及改造原则
本文以某市移动公司现网M局直放站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施主小区的话务量、TCH掉话率、TCH拥塞率、干扰带、通好率等KPI指标进行分析, 研究宽谱直放站应用效果及改造原则。
3.1 直放站无线KPI指标分析
直放站对网络影响主要反映在上行干扰, 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一个是通过收集到ICMBAND (Idle Channel Measure Band) 数据评估直放站对基站的上行干扰, 另一个是通过收集MRR (Measure Result Recording) 数据评估直放站对话音质量的影响。
对现网采集到的ICMBAND测量、MRR测量、话务统计等数据进行分析, 可获得话务负荷、干扰带、UL/DL通好率、TCH话务掉话比、TCH掉话率 (含切换) 、质差掉话占比等指标, 通过逐项比较带直放站的小区与不带直放站的小区的上述KPI指标, 从而分析判定直放站对网络KPI指标的影响, 以及是否需要改造和如何改造。
(1) 干扰带指标
根据GSM规范05.08的定义, 干扰带是基站在空闲状态通过RF RESOURCE INDICATION消息向BSC上报的TCH信道受到的上行干扰程度。干扰带统计指标相对其它统计指标可以更直接地反映小区受干扰的程度, 但它只能反映上行频率是否存在干扰。
ICMBAND是爱立信提供的信道在空闲状态下对上行干扰水平的测试评估, 反映统计周期内小区下空闲TCH信道处于各个干扰带的平均数目。爱立信系统定义的干扰带电平区间如表1所示。
通常来讲, 直放站加入基站覆盖区后, 要求施主小区的干扰级别中不能出现3级以上 (不含3级) 的干扰。因此, 可考虑将干扰带等级为1、2和3的占比进行加权平均得到ICM干扰有效值, 用以表征无线小区的干扰情况。根据各等级干扰对无线网络KPI指标的影响程度, 设定等级1的权重为1, 等级2的权重为0.7, 等级3的权重为0.5, 等级4~5的权重为0。
通过对某市移动公司直放站的相关数据分析得知, 不带直放站的小区ICMBAND统计分布明显优于携带直放站的小区, 而携带光纤直放站的小区ICMBAND分布又优于携带宽带直放站的施主小区, 如表2所示。数据分析结果与理论结果完全吻合, 表明无线直放站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施主小区的干扰。
考虑到无线传播环境的复杂性, 干扰产生的原因很多, ICMBAND测量得到的干扰统计包含空间存在的各种干扰, 因此不排除个别不带直放站的小区干扰指标明显低于其他小区, 甚至有可能比携带直放站的小区都差。但是, 从总体来看, 不带直放站的小区ICM有效值还是优于携带直放站的小区, 如图1所示。
(2) 通好率指标
通好率是接收信号质量 (RxQUAL) 的加权平均值。参照GSM规范对MOS的定义, 话音质量分为0~7共8个等级, 由MRR统计数据来体现。MRR利用BSC对服务小区的无线信号测量功能, 对每个小区的上下行的信号质量、信号强度、TA、路径损耗、功率控制等级等信息进行分类统计。
数据分析结果显示, 不带直放站的小区的上行通好率略优于携带直放站的小区, 下行通好率则稍劣于携带直放站的小区, 如图2所示;同时, 从整体平均来看, 两类小区的上行通好率在不同程度上均低于下行通好率。这表明, 当前网络中存在较大的上行干扰, 随着直放站的引入, 施主小区的上行干扰有所增加, 下行覆盖则有所增强, 故而有利于提高下行通好率。此外, 现网部分小区已开启半速率功能, 半速率功能对话音质量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
(3) 掉话指标
掉话是考核无线网络运行情况的重要指标, 无线系统掉话分为SDCCH掉话和TCH掉话。掉话产生的原因有很多, 诸如小区覆盖过大、频率规划不合理、干扰严重、基站设备软硬件故障、天馈线系统故障、传输质量较差等。对于爱立信设备, OMC统计分析的掉话主要有弱信号掉话、质差掉话、TA超限掉话、突然掉话4种。
鉴于直放站对网络运行质量可能存在的影响, 本文将主要分析TCH掉话率 (含切换) 、TCH话务掉话比、质差掉话占比等3个指标。根据话务统计数据分析得知, 不带直放站的小区在TCH掉话率 (含切换) 、TCH话务掉话比、质差掉话占比等指标上均优于携带直放站的小区, 如表3所示。
不难发现, 携带光纤直放站的小区在各项统计指标上均优于携带宽带直放站的小区。
(4) KPI指标汇总
根据话务统计数据分析结果, 可以得到携带直放站的小区与不带直放站的小区的各项无线KPI指标对比结果, 如表4所示。
可以看出, 直放站的引入确实或多或少会对无线网络的KPI指标产生影响, 因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规避和克服的不利影响。
3.2 直放站改造原则
直放站对施主小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上行干扰上。因此, 可用于判定直放站是否达到预期应用效果的无线KPI指标包括干扰带、上行通好率、TCH掉话率、质差掉话占比等。TCH话务掉话比因与话务量及掉话次数有关, 比较基准难以达到统一, 故不将其作为关键的判定条件, 但作为参考因素。
由前述分析结果可知, 光纤直放站在应用过程中对施主小区的影响要小于无线直放站, 应用效果优于无线直放站。因此, 对现网运行的室内型无线直放站而言, 可存在以下几种调整、改造策略:
(1) 若携带直放站的小区运行状态良好, 各项指标均正常, 或通过调整直放站设备工作参数可达到效果的, 则无需加以改造。
(2) 对于主要因干扰而影响网络质量的小区, 可考虑将携带的无线直放站改造为光纤直放站, 从而提高拾取无线信号的纯度, 降低干扰水平;若仍无法解决问题, 可通过新建蜂窝基站来替换直放站。
(3) 对于话务负荷较高 (或TCH拥塞率高) 且干扰水平相对较高的小区, 可考虑采用微蜂窝替换所携带的无线直放站, 从而通过话务负荷分担来提升网络运行质量。
本文设定的室内型无线直放站改造判定条件如表5所示。
4 结论
移动学习效果 篇8
关键词:伦巴退步,重心移动,稳定性,教学
随这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我国体育舞蹈也快速发展起来,也得益于各种新型体育舞蹈教学法的兴起和广泛应用。体育舞蹈技术动作实验教学研究在我国尚属于发展的领域,有关研究表明通过心理干预的实验对体育舞蹈技术动作能产生既定的教学效果,有助于学生掌握动作技能。目前,体育舞蹈技术教学仍然停留在只重视老师的“教”,强调对技术动作的刻意模仿,不注重学生对动作技巧的理解,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伦巴技能的教学往往追求单一的动作模仿,不能很好的将技能教学和心理建构结合起来,忽视基本功的教学。本研究通过选取我校2014级普通女大学生60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人,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方法,观察组采用“结构与定向”理论作为教学设计依据。实验结束后,考核两组学生足底压力分布情况。旨在将“结构与定向”教学理论应用于伦巴教学过程中,从而提高伦巴教学效果,加快教学进程,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现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校2014级普通女大学生60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人,本组实验对象在此之前均没有接触过拉丁舞。
1.2、教学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技能动作的模仿,但是对培训学生对动作内在结构的主体思维好认知能力不进行过多的强调。观察组采用“结构与定向”理论作为教学设计依据,具体的操作流程从操作定向—动作模仿—检验—技术动作整合—技术动作熟练,在此过程中,要求观察组的学生严格按照这个流程进行伦巴退步技术动作教学,让学生能够掌握每个动作的要领以及各操作间的关联及顺序。观察组在教学的第一阶段先让学生了解“结构与定向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弄清动作的结构并记住每个动作的名称与动作要领。当老师做示范时,要求学生了解动作程序,注意观察整个动作结构方式,从而培养学生对动作技术心理结构的构成。两组学生均进行17周的培训,每周2个课时(90min)。实验结束后,采用产自德国的脚底压力测量仪对两组学生伦巴后退步阶段的压力进行测试,频率为50Hz/s。
1.3、技术评定标准
伦巴退步技术评定标准,优秀:动作连贯,流畅稳定,技术要求很好完成动作演练,8.5分以上;良好:动作较连贯,流畅,技术要求较好完成动作演练,7.0-8.4分;较差:动作不太连贯,不能完成技术动作,7.0分以下。伦巴退步技能评定标准,优秀:组合技术伦巴套路动作完成流畅,音乐控制能力强,8.5分以上;良好:组合技术伦巴套路动作完成较流畅,音乐控制能力较好,7.0-8.4分;较差:组合技术伦巴套路动作不太连贯,音乐节奏处理不正确,节奏把握不准,稳定性较差,7.0分以下。
1.4、统计学方法
利用统计学处理软件SPSS 15.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通过t检验方法测试,用平均值±标准差(X軈±s)表示观测数据,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17周的培训后,两组学生均进行成绩考核,两组学生在达标和步伐测试中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技术评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如表1所示:
3、讨论
结构与定向理论是根据个体学习知识的思维定向进行研究和探讨,并且能够通过理论的思维方式表现出来。这个理论体系包括教学的结构化和定向化观点,旨在提高教学技能。“结构与定向”理论已经在不同科学领域的教学改革均广泛的应用价值。自1992年以来,“结构—定向”理论开始广泛应用于各类学校的不同学科领域的教学改革。根据该理论教学观点,教学应以构建学生的心理结构为中心,将技能的掌握与学术的心理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实施定向培养。本研究通过将“结构-定向”理论应用到伦巴舞蹈叫学长,通过对伦巴的教学进行实验教学研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伦巴技术的能力,不仅提高了伦巴技术效率和质量,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自信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为高效伦巴舞蹈的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教育及教学是一种经验传递系统,由经验的传授者及其传授活动与作为传递对象的基本经验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学生学习的接受本性,不能离开教育系统的整体性特征。因此,学生的学习本性不能任意规定,要具体根据经验传递系统本身整体特性以及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决定。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和技能形成规律制定教学计划。伦巴后退步的技术动作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对技术动作掌握的片段性和不稳定性,结构与定向理论能够有利于学生对动作的掌握,并且还能延长对技术动作掌握的时间。通过对伦巴后退步结构与定向化理论教学,不仅可以观察到肢体以稳定的动态移动外在表现,而且动力学数据也能够显示足底重心压力运动轨迹演变的特征。“结构-定向”理论应用于伦巴教学中,能够明显提高学生学习伦巴技术的能力,而且在提高技术效率和质量的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相关研究表明,通过伦巴后退步的中心移动稳定性教学,不仅可以清楚观察到肢体以稳定的动态移动,而且可以通过动力学数据清楚显示足底重心压力运动轨迹的变化特征,这种教学模式是一种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本研究结果表明,两组学生在达标和步伐测试中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技术评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的总分平均成绩为(74.06±5.12)分,对照组的总分平均成绩为(65.09±7.65)分,观察组的总分平均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技术形成中需要对动作操作-模仿-整合-熟练,并且不断反馈和改正。从结果可以看出,在技能达标和步伐上两组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在技能达标、步伐上两组在教师的评分下都能够达到基本的要求,不存在稳定性差异。然而两组学生在技评上存在显著差异,主要是因为在结构与定向理论教学过程中,观察组在结构与定向教学模式中对伦巴后退步的内在结构,环节链接,纠正错误动作这方面加大力度,从而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伦巴后退的技术。对照组的研究对象对伦巴后退步内在结构掌握不清晰,对后退步足底用力的理解不透彻,只注重模仿教师外显身体的移动。因此,从技术评定结果分析可知,观察组在细节处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主要表现在观察组同学的动作流畅、稳定能够按照要求很好的完成动作演练。综上所述,通过对伦巴后退步结构与定向化理论教学,不仅可以观察到肢体以稳定的动态移动外在表现,而且内在动力学数据也能够显示出足底重心运动轨迹演变的特征。伦巴退步的技术动作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对技术动作掌握的片段性和不稳定性,将“结构与定向”应用于伦巴退步重心稳定性教学模式是可行的,对伦巴整体教学过程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景朕,李小龙.剖析拉丁舞技法的“重心”和“力量”[J].运动,2014,06.
[2]吴本亮.伦巴舞的重拍问题探析[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3.
[3]王世光.体育舞蹈课教学方法的探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8.
[4]钟桂萍.现代伦巴舞发展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4(10).
[5]Stephan Pennington.Reading Uncle Bumba and the Rumba:The Comedian Harmonists and Transnational Youth Culture at the End of the Weimar Republic[J].Journal of the Royal Musical Association,2015,1402.
[6]Julian Gerstin.Rumba Rules:The Politics of Dance Music in Mobutu's Zaire by Bob W.White[J].Po LAR:Political and Legal Anthropology Review,2010,33.
[7]霍孟.伦巴舞基础技术训练的特征与应用[J].大众文艺,2012(21).
移动学习效果 篇9
关键词:移动教学 高校图书馆 英语口语教学 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4;G25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38(2014)04-0123-04
受新媒体的冲击,传统图书馆文献服务已经不再是图书馆服务的主体,如何更好的发挥图书馆的功能,引领图书馆走进更多人的生活,是图书馆界已经重视起来的研究课题之一。图书馆的教育职能从图书馆产生那天起就已存在,图书馆也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大学,作为高校图书馆,完全有能力,也有必要去辅助大学生的学习过程。如何更好的发挥图书馆辅助教学的功能,应成为业界关注的问题。本研究立足高校图书馆,基于移动平台,以Blended Learning为教育理念指引,构建了图书馆辅助教学的移动教育模式。并为了更好的验证该模式的辅助教学能力,以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外语口语教学为实验客体进行实证效果分析。通过实证过程看,该模式的构建有助于辅助教学过程,效果明显,可以成为图书馆创新服务的发展方向。
1 移动教学概述
1.1 移动教学定义
移动教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2004年奥地利学者Lindner提出的微型学习概念。Lindner将学习者利用微型媒体获取微型内容的过程表述为微型学习。目前,业界对移动教学还没有统一、明确的定义。其中,欧洲和美国一般以mobile learning或mobile education来表述。虽然各学者定义的表述不尽相同,但基本思想却比较一致,即:移动教学是指在移动的学习场所或利用移动的学习工具所实施的教育,是依托目前比较成熟的无线移动网络、国际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技术,学生和教师使用移动设备(如手机等)通过移动教学服务器实现交互式教学活动。一个实用的移动教学系统必须同时兼顾学生、教师和
移动学习效果 篇10
1 移动学习的定义
移动学习是在上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而兴起的一种学习形式,最早对移动学习的研究是1994年卡内基梅隆Wireless Andrew[1]。当前,学术界对移动学习的理解分为三种:第一,将移动学习归为远程学习的一个分支;第二,将移动学习作为数字化教育的深化;第三,将移动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所以,很多学者对移动学习做了很多不同的定义,黄荣怀及其研究小组认为:移动学习是指学习者在非固定和非预设的时差位置下发生学习,或有效利用移动技术的发生的学习[2]。该文认为,移动学习是以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学习者利用移动设备(PDA、Pocket、PC等)随时随地按照学习者的需要获取学习资源进行学习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最需要的学习内容。
2 移动技术的定义
2002年雷加斯对移动技术作了如下定义:在特定环境中能够用来存储、交流和学习的可移动的技术。Business link的定义:可移动的技术都称为移动技术[3]。2003年赛布丽娜指出:能以不同形式的存取、生成、修改、组织和存储信息的仪器。该文认为,移动技术就是指学习者能够无限制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学习资源的技术和设备的统称。移动技术包括以下移动设备和通信技术。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移动设备功能日趋强大、体积小巧携带方便,而且操作灵活简便,实用性娱乐性增强,成了现代生活中人们不可缺少的工具。目前,主要的移动设备有手机、PDA、笔记本电脑等。
3G(第三代通讯技术):3G是3rd Generation的缩写,指第三代通讯技术[3]。3G技术的出现,是通讯网络快速发展的显著体现。同时,3G技术在移动学习方面具有较强的技术优势。一方面,3G技术和互联网移动通讯网集成构成形成了移动互联网,这样学习者可以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进行学习;另一方面,3G技术的传送速率较高,在对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获取时,能够快速地传输,同时,3G技术对视频对话功能提供了较强的交互能力,不同地方的学习者犹如面对面地一样顺畅,提过了学习者学习效率和增强了学习兴趣。
3 移动技术支持下的移动学习模式的研究
“模式”可简单地理解为模拟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结构,是构建在经验和理论之间的一种可操作性的知识系统,是研究对象在理论上的一种逻辑框架[4]。学习模式是建立在学习经验和学习理论的基础上而用来设计、组织、实施、优化学习效果而采用的基本学习结构的简化形式。把移动通信技术与学习理论相结合,能够产生多种学习模式。从对移动学习模式的调查发现,移动学习模式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并且有一批学者热衷于该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不过也存在一些问题。从内容上看,主要是理论研究占有优势,研究的层次较浅,和移动技术的结合很少,没有较为成熟的学习模式。该文从分析现有的移动设备和移动技术入手,依据相应的学习资源,按基于移动设备的本地式学习模式和基于网络远模式的不同分类分别对移动学习模式进行讨论。
3.1 基于移动设备的本地学习模式
基于移动设备的本地移动学习模式主要借助于电子存储设计进行移动学习。这种学习模式应用于固定的学习资源上,学习者通过移动设备获取学习资料的一种学习方式。这是目前非常普遍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模式依赖的技术相对比较成熟,费用低,用户数量也最多。这种学习模式的学习流程示意图1。
学习者从移动设备通过传输设备上获取学习资源数据库,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有效地学习,这种学习模式的关键是移动设备,移动设备的存储容量和便携性决定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这种建立在移动设备上的学习模式数量繁多,本节仅就当前出现的技术成熟普及率较高的学习方式进行论述,主要包括短信、语音通信、视频等。
3.1.1 基于手机设备的短消息学习方式
短消息功能是移动通信设备最早推出的功能之一,用户通过短消息可以进行单用户或者多用户的信息沟通[5]。目前,随着3G通信的出现,短消息不再局限于文字服务,还有声音、图片、动画这些多媒体形式。随着i OS、Android操作系统的出现,学习者能够浏览很多格式的学习资源,基于手机设备的短消息学习具有便捷性、灵活性、移动性,这些特点让学习者体验到高度片段化。但是,由于手机地储存能力有限,这种学习模式有一定的局限性。
3.1.2 基于PDA设备的邮件学习方式
由于PDA设备的便携和储存容量的优势,越来越受到用户的青睐,相对于短消息,邮件能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如今,学习者和老师沟通的必备手段之一就是邮件,邮件将是移动学习模式重要形式之一。但是,邮件交互性弱,不能时时交流互动,这种学习模式有一定的延迟性。
3.1.3 基于笔记本电脑的课堂的学习方式
随着电子产业的发展,笔记本电脑已经具备轻、快、功能全面的特点,是手机、PDA、i Pod等不可比拟不可替代的移动设备。这种学习方式的学习案例:如想学习清华大学严蔚敏教授的《数据结构》,学习者可以把这一课程下载到自己的电脑上,按照学习目的,确定学习目标,有计划的学习这门课程。这种学习方式不受上课时间、地点的约束,学习者灵活地按照自己的时间安排学习。基于笔记本电脑的课堂学习方式是目前本地学习模式中最重要最普及的学习方式。
3.2 基于网络的移动学习模式
在移动学习系统中,除了集成的传统的移动学习(短信、邮件等)模式,在网络通信技术的支持下,基于网络通信的移动学习模式已经发展起来。基于网络的移动学习模式实现的技术基础是移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也就是移动互联网技术,比如WAP、GPRS、UMTS等,目前,这些技术基本成熟,特别是3G移动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移动通信的速度和带宽大大提高,使基于网络的移动学习模式具备了更好的技术支持[6]。在基于网络的移动学习模式中,学习者利用移动学习终端连接移动通信网,通信网络经过网关进入互联网,然后通过网络协议访问学习资源,进行浏览、查询和交互。这种模式必须通过与移动互联网进行连接,学习者和教师可以进行较好地互动,能实时解决问题,模拟体验面对面学习的一种模式。图2所示,在基于网络的学习模式中,网络技术是桥梁,学习资源是核心。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能够通过语音、动作等自然行为和教师交互,学习者几乎感觉不到这是在网络平台下进行的互动,一切都是自然而然进行的[7]。
基于网络的移动学习模式,只要有网络和支持网络的平台,学习者能进行学习并构建学习的真实情境。在这种学习中所创造出来的学习环境,大大提高了学习活动的质量。同时,基于校园网的移动学习模式也出现了。近几年,无线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在校园网里建设的无线局域网越来越大,国内很多大学校园网都采用固网和无线网混合组网的方式,通过搭建提供文件下载、应用访问和数据库服务的服务器群组,学生们通过无线上网获取学习资源、共享数据。
当然,移动学习模式不仅仅是文中所介绍的这两种,按照不同的分类对象可以划分其它类别的学习模式。但在学习过程中,也不仅仅只是使用一种模式进行,根据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可以采用多种模式进行,移动学习的目标就是让学习者不受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的约束利用零碎的时间获得高效的学习,提高学习者的自身素质和工作技能,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知识困境。
4 结束语
移动学习从提出、发展到普及,在理论研究和开发研究方面已经初具规模,但是移动学习的目标是应用于学习者,必将走向基于开发的研究模式和基于应用的研究取向上。随着移动学习模式研究的深入、移动设备和移动技术的发展和网络通信协议的兼容和统一性的完善,移动教育必将发挥出积极有效的作用。不过,由于移动设备还受到通信技术的局限,学习资源和情境模式还不能很好联系起来,学习者只能处于当前的体验式的学习中,教育工作者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Ye Chenlin,XuFuyin,Xu Jun.The summarization of the research on mobile learning(in Chinese)[J].E-education Re-search,2004(3):12-19.
[2]Liu Jianshe,Li Qin,Liu Jinmei.The summarization of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mobile learning(in Chinese)[J].E-educa-tion Research,2007(7):21-25.
[3]http://www.businesslink.gov.uk/bdotg/action/detailtype=RESOURCES&itemID=1074298219.
[4]Qiu Weiting.An exploration of mobile learning based on short messages of cellular phone(in Chinese)[J].Journal of Beijing Electronic Sci ence and Technology Institute,2008,16(1):67-72.
[5]李岩.基于手机平台的移动学习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21).
[6]方海光,王红云,黄荣怀.移动学习的系统环境路线图—国内外移动学习研究与应用案例研究专栏综述篇[J].现代教育技术,201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