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环境

2024-06-12

移动学习环境(通用12篇)

移动学习环境 篇1

●移动学习环境推动偏远地区教学改革的实践

近年来,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中央电教馆合作, 应用远程教育技术, 在改革西部农村学校教育、提高项目地区学校的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促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 做了大量尝试。其中包括“中国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远程教育项目”、“中国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远程协作学习项目”等。2009年5月, 在总结与吸取上述项目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中央电教馆启动了面向西部偏远农村学校的“技术启迪智慧”项目 (www.tecol.org.cn) , 项目由英国电信公司和儿基会紧急援助款项提供捐助, 一共为60所项目学校提供移动计算机教室设备以及技术服务, 帮助项目学校推动教学改革, 提高偏远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

“技术启迪智慧”项目为每所项目学校提供一个由1台教师用笔记本电脑和12台学生用移动电脑 (上网本) 、投影仪和无线路由器组成的计算机移动学习环境, 并通过配备相关的信息化资源, 让项目学校通过移动学习支持中心, 实现西部农村学校和东部发达地区学校的教育资源互联、师生互联, 开展教学改革实践活动, 促进项目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 提高西部农村学生的信息素养,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实现学习方式的多元化, 培养学生面向21世纪的能力。

项目在2009年9月开展了项目学校的基线调研, 基线调研采用问卷征询和现场调查相结合, 共向60所项目学校的教师发放了2084份征询表, 回收1746份;向四年级学生发放的征询表系班级整群抽样, 回收609份;此外, 现场调研抽取10所项目学校四年级189名学生进行计算机操作能力测试。结果表明: (1) 项目学校有10%的教师能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 11%的教师能熟练掌握文字处理软件Word, 6%的教师能熟练掌握电子表格处理软件Excel, 18%的教师经常上网, 10%的教师经常在网上开展交流, 64%的教师上学期应用多媒体资源开展过教学。 (2) 2/3的学生上学期没上过教师应用计算机上的课, 36%的学生没有操作过计算机, 32%的学生完全不会计算机操作, 71%的学生从未上过网。 (3) 对计算机操作能力实际测试结果表明, 项目地区四年级学生基本没掌握基本技术操作 (大部分学生已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一年) 。

根据基线调研的结果, 项目尝试应用移动计算机教室环境, 开展以下教学改革实践活动: (1) 充分发挥移动学习环境容易部署的特点, 提高设备的应用率, 开发适用于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课程资源, 帮助农村学生学习使用信息技术。 (2) 鼓励教师在移动计算机学习教室环境下开展教和学活动。 (3) 与东部学校结对, 开展基于项目的远程协作学习, 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信息交流与表达能力, 帮忙农村学生掌握应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能力。 (4) 建立以移动计算机教室为基础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中心, 并向周边的村校和教学点辐射, 提高当地教师的信息素养与教学设计能力。

项目目前的进展表明, 移动计算机教室在促进西部农村学校教学改革中具有可行性和积极的意义。笔者在2009年9月走访的青海省同仁县5所项目学校, 其中4所学校拿到设备1个星期内, 在当地电信部门的协助下完成了因特网的连接, 师生可以通过项目发放的移动计算机教室访问因特网 (如图1) 。目前, 针对设备管理应用和学科教师的培训活动、教师教学实践活动已陆续在各地项目学校展开。

●移动学习环境促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的探索

2009年9月25日, 教育部与戴尔公司签署了支持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合作备忘录, 目的是帮助促进中国青少年在数字、科学、文化和信息技术方面的发展。项目目前在全国50所学校建立“互联课堂”移动学习环境。“互联课堂”学习环境指的应用移动信息设备技术构建的、面向学生数字化学习的环境。每间“互联课堂”教室由26台戴尔笔记本电脑、1套电子白板、1套投影、1台电脑手推车和其他辅助数码设备、信息化教学资源构成。“互联课堂”让每位学生至少拥有一台数字化学习设备 (电脑) 、良好的网络支持、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 并支持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学习, 培养中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项目活动主要通过城市学校与郊区/农村学校“一对一”的城乡结对方式, 形成城乡学习共同体, 在网络化环境支持下, 农村学校共享城市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 师生共同开展基于项目的网络协作学习项目活动, 以此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项目通过加强城乡学校的交流与互动, 优质资源的普及与共享来缩小城乡学校教育的数字鸿沟, 帮助推动区域内城乡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基线调研结果表明, 即使少数城市项目学校的信息基础设施已与发达国家水平等同, 但教师专业发展和信息技术应用明显滞后, 中心城区学校与郊区学校师生在信息技术能力、教与学的方式均存在较大差距。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往往体现为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和校际差异, 要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 首先是推动区域内学校的均衡发展, 缩小城区校际间、城乡学校之间的差距。校际间发展的不平衡除了资源配置的因素外, 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水平的差距, 城区学校所谓的择校主要就是择教师。因此,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优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共享为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提供了重要基础, 信息化教学资源具有零成本复制、快速传播的特点, 应用移动学习环境, 创建基于网络的、全球视野下的教育环境, 以开展城乡学校远程协作的项目学习活动为干预措施, 促进城乡教师的专业发展, 为实现区域内校际间的教育均衡发展开辟新的渠道, 最终形成一个可推广、可持续性发展的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模式。

●移动学习环境下以学生为中心的远程协作学习模式

在目前所开展的项目中, 我们均采用了以学生为中心的项目学习 (Projectbased Learning) 教学理念, 校际师生通过网络围绕着一个学习项目开展教与学的活动。这种基于项目的学习活动强调从真实世界中的基本问题出发, 围绕复杂的、来自真实情境的主题, 在精心设计任务、活动的基础之上, 以小组方式进行较长时期的开放性探究, 并将学习结果以作品的形式表现出来, 最终达到知识建构与自身能力提高。网络环境下的项目学习, 更有利于学生应用信息工具开展信息收集处理、协作交流、知识创造等活动, 为学生阐释和重组个人知识提供有效的思维支架, 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与概念的发展, 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远程协作学习项目以“项目”作为核心, 以网络为协作工具, 通过学生主动、协作的探究活动, 促进校际间学生的有意义发现学习。

“神奇的小水塘——小水塘生态作用的探究”是一个典型的个案。案例是由深圳市福民小学、甘肃省平凉市东大街小学、平凉市新民路小学和兰州市秦安路小学四所学校共同协作开展的一个远程协作学习项目。项目让来自南北地区四所学校的学生 (五、六年级) 一起探索“如何在校园中建造一个能吸引很多外来生物、小鱼不需喂养就能自然生存的小水塘”, 并通过对这一小水塘的长期观察、实验探究、数据对比分析等活动, 让学生掌握自然生态环境与动物生长的基本知识、南北方的生物物种差异,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科学探究能力。

1.项目主题。

在校园中建造一个能吸引很多外来生物、小鱼不需喂养就能自然生存的小水塘, 并对其进行长期的观察与实验, 通过网络共享观察数据、协作讨论, 最后形成阶段性学习作品、研究报告等。

2.学习过程。

。四所学校师生形成学习共同体后, 共同制订项目学习计划书, 分别开展探究学习活动, 并应用网络分享各种数据、结果。

3.应用网络共享数据。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收集各种数据、资料, 并通过网络空间进行共享与交流, 图2为深圳、甘肃两地学生在共享小水塘外来物种记录数据后制作的分析图。

远程协作学习项目的地区差异性往往是吸引学生探究兴趣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来自地区差异容易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认知冲突理论认为, 当学习者当前的观念不足以用来解释他们的问题时, 往往会发生认知冲突, 概念的转变是由认知冲突引发的。同时, 外国的学者认为, 必须有知识创建活动伴随认知冲突才会产生概念的转变, 最终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4.学习报告。

。两地的学生建立在资源收集、观察记录的基础上, 形成学习项目的研究报告。图3为两地学生对小水塘吸引到的外来物种分析报告。

“神奇的小水塘”项目组在完成学习评价的基础上, 师生经过共同讨论, 进一步确定了下学期后续的探究活动:

(1) 组织学生继续开展“神奇的小水塘”的观察活动, 坚持三天观察一次, 按规范完整做好记录。

(2) 深入探究本次活动中发现的一些感兴趣的问题:雀鸟、蟾蜍等动物是怎样利用小水塘的?小鱼、田螺等动物在小水塘里吃什么食物?向阳处的小水塘与背阴处的小水塘的比较;影响微生物繁殖快慢的因素等。

“神奇的小水塘”远程协作学习项目体现了项目学习的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协作性与多学科的综合性, 引导学生进行长时间的科学观察、实验探究, 在活动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问题、解决问题, 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 培养学生应用信息工具进行协作、综合、分析、创造的高层次思维能力。

远程协作学习项目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学生在真实情景下, 应用技术开展更大范围的协作、对话与分享, 应用技术收集信息、组织数据, 应用技术进行知识建模与创造, 从而促进问题的解决, 实现有意义的学习。远程协作学习项目通过城乡学校远程协作的方式, 可以实现发达地区学校和相对落后地区学校的教育资源互联, 师生互动, 促进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造力。城乡学校的互联与互动, 也将有利于缩小城乡教育的数字鸿沟, 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摘要:移动学习环境的创设以及与其相关的项目的调研、开展, 核心目的是希望农村学校可以通过这些“可以支付得起”的廉价终端, 拓宽农村学生的视野,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践推动下, 促使他们掌握、应用技术。上一期专题所展示的教学案例, 主要集中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面, 本期, 华南师大柯清超教授在阐述移动学习环境对于推动偏远地区教学改革、促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上, 提供了一些“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学习案例, 这些案例体现了学生走出课堂、应用技术的便利、更有创意地学习的过程。

移动学习环境 篇2

摘要:深入学生的视角探究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体验,从学习者、学习资源、移动学习媒介、移动学习环境4个维度进行分析,并通过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因素分析法对本院学生移动学习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药物检验技术课程APP资源的开发及应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移动网络环境;学习现状;影响因素

随着时代的发展,移动设备及移动通信技术不断进步,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学习,人类的学习也向终身化和自主化发展。以移动终端、移动互联网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移动学习已然成为教育技术领域关注的热点话题。目前,一些发达国家正在全面进行各个方面的应用研究,使移动学习教育覆盖范围更广,且教育应用功能仍在不断提升。而我国虽然在移动学习领域起步晚,但是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对移动学习的研究也日益成熟,涵盖移动学习理论探索及交互应用技术、教育APP及移动学习的平台、教育资源及移动教学设计等,比如教育部的移动教育、多媒体移动教学网络系统以及移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等[1-2]。本研究通过问卷[3]调查本院在校学生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现状,并对该环境下学习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及分析,为后续课题的开展做好基础工作,现介绍如下。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来自全院6个不同系部的在校大学生作为样本,涉及理、工、文、艺术等学科,以提高研究的代表性和实效性。

1.2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对本院大学生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认识和态度、学习期望以及移动电子设备运用现状等进行调查研究及分析。调查问卷共发放360份,回收有效问卷36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本研究问卷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现状问卷和该环境下学习的影响因素问卷。(1)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现状问卷设计。根据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学习的有关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自制由4个维度22个问题组成的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现状调查问卷,主要从学习者、学习资源、移动学习媒介、移动学习环境4个角度设计题目[4-7]。①学习者现状:包括学习者的基本信息、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认知情况、在该环境下的学习态度(多选)、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如学习动机、学习方式、持续时间)。②学习资源现状:包括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学习的资源载体、课程APP的功能。③移动学习媒介:包括大学生持有的移动终端设备、信息网络制式、学习设备运用情况。④学习环境:包括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资费、对学习环境的要求。(2)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学习的影响因素问卷设计。通过对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资源、移动学习媒介、移动学习环境、移动学习有用性、移动学习易用性及使用态度的信效度进行分析,对该环境下的学习进行多维度验证[8-10]。

2调查结果

2.1学习者现状

2.1.1学习者的基本信息(见表1)调查数据显示,我校能很好地自主学习的学生所占比例较少,大部分学生需要在学习形式丰富且具有吸引力及他人的监督和指导下才能很好地自主学习。提示在针对我校学生开发和设计移动学习资源时,应注重学习资源多样性,在保持丰富和趣味的同时兼顾有效的监督机制,这样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2.1.2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认知状况(见表2)表2数据显示我院大部分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听说过移动学习,这为推广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模式奠定了思想基础2.1.3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态度(见表3)表3数据显示,绝大部分调查对象对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持肯定态度,大多数学生态度积极,并期待该模式进入课堂教学,说明后续将进行的“基于移动终端的APP课程资源建设与实践―――以药物检验技术课程为例”的研究课题在我校信息化教学进程中具有现实意义。2.1.4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见表4)表4数据表明,从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动机来说,调查对象的学习目的性不强,不同于课堂学习过程中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且该环境下的学习多发生在查找信息及无目的打发时间的情况下,自主学习较少,说明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需要有学习目标的引导;从学习方式的选择上来说,调查对象最喜欢且最常用的方式是使用APP软件进行移动学习,其次是通过移动互联网在线学习,说明课程APP的开发具有广泛的需求;从移动学习持续时间方面来说,调查对象普遍认为单个知识点或者一个视频的时长在6~10分钟更适合移动学习,因此,在移动学习资源开发时,适当控制单个知识点的学习时长对于增强学习者的兴趣和学习效果十分重要。

2.2学习资源现状

2.2.1学习资源载体目前可供移动学习的信息载体很多,本研究选择我院使用频率较高的PPT、视频、图片等资源载体进行偏好调查,结果见表5。调查数据显示,调查对象最偏好的是PPT,认为其信息量大、与课程结合紧密度高、阅读性好及学习效果佳;其次是视频,其具备的直观性、视觉性被多数调查对象所喜爱;受欢迎程度第三的是文本,其原因可能与案例、习题、操作规程等学习常用资源呈现形式为文本有关。此外,调查对象还关心移动学习资源对自主学习的适用性及资源查看的便捷性。因此,移动学习资源的开发应考虑到学习者的需求及操作方便性。2.2.2课程APP的功能目前国内的移动学习APP使用最多的功能有资料查阅、资料下载、在线测试、答疑及交流互动等。根据对我院学生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61.7%的学生希望使用课程APP查阅资料;40.3%的学生希望使用课程APP下载资料;分别有21.4%、18.4%和10.0%的学生希望使用课程APP在线测试、答疑和交流互动,具体见表6。与传统学习对比,移动学习具有独特优势,比如移动学习设备便于携带、移动学习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者自主选择性更强,这就要求在课程APP开发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设计学习内容,使教学目标更明确。2.3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媒介现状2.3.1移动终端设备的持有现状移动学习离不开移动终端,本次360名(占100.0%)调查对象均拥有智能手机,198人(占55.0%)拥有笔记本电脑,43人持有平板电脑(占11.9%)。因此,基于移动终端的移动学习具有广泛的设备基础。另外数据显示,本院学生手机安装的操作系统主要有安卓(Android)系统(60.8%)、苹果IOS系统(37.5%)及塞班(Symbian)系统(1.7%),2.3.2信息网络制式移动学习需要移动通信技术的支持,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功能的变革、上网速度的改变、网络模式的变化等均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及学习。目前我国常用的网络制式有4G、3G和WAP等方式,占比高达94%以上。本次被调查的学生中,100.0%的人开通了手机上网功能。通过将手机接入互联网,学生都可以利用网络查找自己所需的学习资料,并将它们下载到移动设备上进行长期学习。2.3.3学习设备运用情况从学生运用手机上网的时长来看,我院学生每天使用手机上网时长为1~5个小时,内容涵盖新闻、视频、小说、游戏、聊天以及信息搜索,下载内容包括手机APP、音乐等。2.4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环境现状2.4.1学习资费状况移动环境下的学习费用对移动学习影响比较明显。本次调查发现,所有调查对象均希望移动学习能在免费环境下进行,其中41.9%的学生只接受免费移动学习,能接受移动学习资费超过10元/月的仅5.3%。具体见表8。2.4.2对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学习环境的要求在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进行学习的过程中,网络速度是制约移动学习的一个因素,大部分学生(占59.7%)认为移动网络制式下的速度较慢;51.9%的学生认为网络速度及其稳定性会大大影响学习情绪和积极性;76.1%的学生受到过网上其他信息的干扰,如广告推送、不良信息等。因此规范移动学习软件的范围和内容、过滤非法信息能有效降低移动环境对学习的干扰。调查中我们发现,要求环境比较安静的学生占33.1%,而对环境无所谓的占了60.0%。这体现了大学生在使用移动学习设备的过程中,不受环境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3影响因素信效度分析

信度是指经多次测量后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及可靠性,信度系数越高,表示问卷或量表的测验结果越一致、越稳定、越可靠。本研究采用Cronbach’sα系数对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学习的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各维度进行信度分析,评定标准见表9。本次调查问卷各项目的Cronbach’sα系数均超过0.70,整体高达0.851,可以直接判断出问卷的各个项目之间具有相当高的内在一致性,也可以判断出问卷的内容拥有比较高的同质性,因此基本可以判断它们的内在一致性信度良好。调查问卷各维度信效度系数见表10。分析学生移动学习影响因素的数据显示,各个维度的信效度均符合建议标准[11](Cronbach’s0.7;CR0.6;AVE0.5),所有测量维度的均值均高于4.0,说明学生对移动学习持肯定态度。其中,学生对移动学习环境的评价最高,表明移动学习环境得到学生充分认可;评价最低的为移动学习媒介,原因是个别学生受移动设备或移动网络的影响,导致了参与性偏低。

4结语

本研究中的调查对象均有智能手机,这为移动学习提供了强大的先决条件。同时发现在我校进行移动学习发展空间较大。但也应注意到,大部分学生的自觉性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对移动学习的模式不够了解,缺乏对移动学习的正确管理和指导,导致学习效率较低。因此,除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提高自我约束力外,还应有专业人士为其提供学习策略,引导其自主学习,创设移动学习目标、情景化知识体系、学习效果反馈体系等,从而实现高效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刘豫钧,鬲淑芳.移动学习―――国外研究现状之综述[J].现代教育技术,(3):12-16.

[2]刘建设,李青,刘金梅.移动学习研究现状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7):21-25,36.

[3]黄家荣,周天梅.移动学习环境下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10):139-140.

[4]刘根萍,吴凤秀.温州在校大学生接受移动学习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扩展技术接受模型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6):109-114.

[5]熊志刚.移动学习及其资源设计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6]方针.用户信息技术接受的影响因素模型与实证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5.

[7]邓烈君,俞文韬,陈玲,等.高校大学生移动学习现状调查―――以江南大学为例[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2):29-31.

[8]蒋小花,沈卓之,张楠楠,等.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3):429-431.

[9]何小亚,李耀光.初中生数学态度量表的编制及信度效度检验[J].数学教育学报,2013,22(2):37-43.

移动学习环境 篇3

关键词:3G 移动学习 图书馆 移动学习模式

中图分类号: G2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3)06-0057-05

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 M-learning)是在数字化学习的基础上,从电子学习(E-learning)逐步发展而来,借助于移动计算技术带给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的全新感受,移动学习被认为是将来终身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学习模式。国内外一些学者对移动学习进行的分析研究,主要集中在内容、技术及相关理论研究方面。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以及欧盟都开展了移动教育或移动学习的项目研究。我国对移动学习的研究始于2011年,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及北京师范大学开始逐步在国内各高校和企业开展了移动学习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图书馆在新的移动通信技术的支持下,可以通过整合现有的软硬件资源,建立移动学习平台及相关学习资源,对移动学习的开展进行有效的支持。

国内外关于移动学习的定义有多种,其基本核心内容是一致的,即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任何设备开展的自由学习过程。与传统的课堂学习相比,移动学习不仅具有远程教育的优势,它还可以使学习者更有效地利用零散分布的时间与学习资源,同时它还具有真实性、灵活性、交互性、个性化、情境智能等新特点,更符合当前学习社会发展的需求。借助3G网络,移动学习实现了地理位置分离情况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互的逻辑相连,方便他们随时进行交流与协作,因此具有交流讨论的高效性和及时性。

基于3G的移动终端,如3G智能手机,IPAD等移动通讯设备的兴起,以及3G网络的逐渐普及,为学习者创造了新的学习环境,使得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问题不复存在,3G网络环境下这一新型的学习方式必将给未来的学习和教育带来深远的影响。

1 图书馆对移动学习支持的理论依据

1.1 移动通信技术给图书馆带来的变化

3G移动网络的发展,给图书馆的服务提升提供了契机,对图书馆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图书馆可以利用移动网络为使用移动终端的用户提供各种不受时间、地理位置限制的服务。国内移动图书馆研究始于2004 年,随着用户对信息利用习惯的变革,越来越多的图书馆构建了移动数字图书馆服务平台,力图融入到读者的日常学习生活中[1],其服务也从开始单一的依靠短信和1G、2G网络为主的模式逐渐向WAP网站服务模式转变,并逐渐开始了对移动学习的支持。3G给图书馆带来的变化主要有:图书馆对读者提供的服务更加高效快捷与全面;图书馆可实现多种信息资源的存储服务;可以为读者提供贴身服务、手机提醒、个性信息推送;可以支持开通移动博客的服务及实现馆藏资源定位、视频点播和视频咨询服务等。特别地,图书馆可以开展对移动学习的支持服务。

1.2 可行性分析

在目前知识共享平台建设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图书馆借助现有的软硬件资源,完善移动图书馆的功能并实现移动学习平台的构建,进而对移动学习加以支持,是必要且可行的。

(1)据有关调查,手机作为通信工具,在高校中的普及率很高,有98.9%的学生拥有手机,10.8%的学生有2部手机[2], 3G时代手机QQ、微信、手机上网等应用逐渐成为手机的普遍功能,这为移动学习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支持移动学习的3G设备不仅包括3G智能手机,还包括支持3G的其它移动设备,如PDA(掌上电脑) 、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MP4等,拥有这些设备的大学生占有较大的比例。

(3)大多数图书馆已经拥有大量的数字资源,若能整合各学科学习项目的信息资源,进而建立各学科的学习目录和学习资源供用户使用,充分满足移动用户的信息检索要求和个性化需求[3],则可以较容易构建移动学习平台,为移动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

(4)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到3G时代,网络带宽及移动终端的智能化、系统的灵活性和实时性有了很大的提高,3G 网络的高速性可满足移动学习教学资源的上传和下载、还可满足视频点播和可视电话的带宽需求。

1.3 理论依据

目前国内外图书馆支持移动学习应用的理论主要包括:情境认知理论、非正式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这为移动学习的研究与开展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同时,国内外开展移动学习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些理论的正确性。学习理论为移动学习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移动学习又为这些学习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手段与方法[4]。

非正式学习重视的是学习的泛在性,这也说明非正式学习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到处都在发生,据统计,我们学习的所有知识中大约75%~80%是通过非课堂的非正式学习获得的,在任何空闲的时间,学生可以利用手机等移动设备上网,通信过程的本质就是不断接受新的信息的过程,也即是一个非正式学习的过程[5]。移动学习就是一种典型的非正式学习,它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在传统教室外开展学习活动,可以让学习者以任何可能的方式进行学习或者与别人交流讨论,以达到获取知识的目的。

情境认知理论强调学习的外部环境对学习的重要作用,情境是移动学习的核心结构,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即所处的环境和在交流中创设的环境。人们在进行移动学习的时候,不再是按照单一课程进行学习,而是从一个主题直接跳到另外一个主题,也即是从一个情境到另外一个情境,这样就和原先的课堂教室教学的那种情境固定的形式有了本质的区别;同时,课堂也不再仅指传统意义上的学习者所在的教室,我们可以采用QQ、移动博客等通信软件为其建立更广阔的学习情境;同时,我们还可以为我们接受的信息标记上相应的链接。这样,我们可以通过3G移动通信技术为课堂创造出更复杂、更广泛、也更分散的学习情境。

nlc202309040348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已有知识的过程,并通过建构相互之间交流的模式,提出新的想法或概念,进行新的知识的学习。3G网络环境及移动终端设备为我们构建了这样一种移动的学习环境,借助移动学习的优势,学习者可以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性学习。在移动学习的过程中,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构建起自主学习的学习情境。学习者可以选择在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接受知识并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这充分体现出了建构主义的理论特点。

支持移动学习的理论有很多,基于对以上三种理论的分析,图书馆可以将其应用到基于现有的WAP标准并适合手机等移动设备浏览和查询的移动学习平台的构建中,为移动学习提供全面而有效的支持服务。

2 3G时代图书馆支持移动学习的主要应用模式

2.1 传统的移动学习模式

传统移动学习是移动计算和数字化学习的结合,需要移动通信技术的支持,但由于通信网络带宽有限,所以仅仅是基于短消息的模式,通信数据少,文字描述简单,教师和学生通过短消息交互非常不便[6]。在3G技术兴起以前,移动学习主要有基于短信服务和基于信息浏览两种模式。

2.1.1 基于SMS短信服务的移动学习模式

短信的发展包括两种模式:SMS短消息业务和MMS简单多媒体消息业务。这两种模式适用范围广,只要有短信收发功能的移动终设备均可实现,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具有随时随地便捷使用且可操作性强等实用特点,实现了一定的移动学习功能。

2.1.2 基于信息浏览的移动学习模式

WAP(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无线应用协议,是一个全球性的移动通信协议。3G技术成熟以前,传统的2G手机上网跟使用电脑上网存在一定差别。由于一些WAP手机内存小、屏幕小及2G数据业务基本上以窄带字符型业务为主,使得传统的WAP手机上显示的网页内容主要是文字和一些较简单的图片。用户可接收发送电子邮件、浏览网页;但是更复杂的网络服务,如在线观看视频和接收音频,传统2G网络的带宽就不能达到要求了,因此该学习模式受到信息通道狭窄,移动设备自身缺陷等问题的制约。不过随着3G技术的普及,这些问题将逐步得到改善。

2.2 3G技术支持的移动学习模式

3G时代移动通信网和互联网可以更好地结合,使互联网中的学习资源得以优化,从广度和深度上增加了基于短信的移动学习的信息量,通过视音频提高交互效果,提高了基于WAP连接浏览的移动学习的访问速度[7]。3G技术使得实现和推广基于视频点播、基于多媒体邮件和基于微信、二维码等的移动学习模式成为可能,大大提高了移动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2.2.1 基于3G移动多媒体邮件的移动学习

3G移动多媒体邮件业务的主要作用是可以改变移动学习主要依靠短信通信的现状。学习者可以使用手机与其它手机或者电子邮件服务器之间进行互相传递邮件,而传播的内容除了文字外,还支持声音、图象等多媒体信息。

利用3G网络支持的移动多媒体邮件业务,学习者开展的移动学习方式相比以前以文本为主要内容的短信息方式,优势是明显的,主要体现在:和现有互联网的电子邮件系统兼容,使用方便;适于移动学习者之间大容量学习资源的传递;重要的一点,多媒体信息可以在传递中使用协议对文件(包括图片、声音和视频)的格式自动进行转换,使之适合在不同终端设备上播放和显示。

2.2.2 基于3G视频服务的移动学习模式

基于3G视频服务的移动学习包括视频通话、视频点播和视频下载三种。依靠3G网络的高速数据传输,学习者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设备点播教学视频来达到学习的目的,轻松地完成从传统的文字、图片点播向音频、视频点播的跨越。

为了增加学习者视频音频移动学习的体验,基于此种学习模式,图书馆的移动学习平台中应当优化和建设一些高质量的适合移动学习者的点片状教学资源, 并多开发适合各种智能手机客户端的应用程序,充分利用3G高速传输、高带宽的优势支持移动学习的自由开展。

3G 网络的普及使得视频学习摆脱了有线网络的限制,通过3G网络可以随时随地观看或下载视频,与传统的电视教育节目和基于有线网络的网上教育节目相比,具有更强的灵动性,便捷性,更适合于想要随时上网、随意学习的学习人群。这种移动学习方式同时还有一定的交互性,不仅可以应用于课堂教学,更多的是可以帮助学习者在更多自由的时间丰富自我,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8]。

2.2.3 基于微信的移动学习模式

微信,是腾讯公司在2011年为3G智能手机推出的通过网络可以迅速发送文本、图片、语音通话留言、视频,同时支持多人群聊的一款即时通讯软件。截至2011 年11 月底,微信注册用户数已超过5000万,微信已经逐渐成为当代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同时,微信还推动了人们沟通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借助于微信,人们不再局限于网络环境下PC计算机上网, 不局限于电话、QQ、飞信等及时通讯工具,也不局限于人人、微博等社交信息发布平台。

微信突破了传统时空的限制,用户只需通过3G或WiFi 即可与好友及时交流与沟通。它的出现和普及给在3G网络环境下的移动学习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模式。通过微信,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学习,有了突发的问题和对某观点的看法,学习者就可以及时地发出信息。同时,借助微信点到点和点到多点通信方式的支持,图书馆可以在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间构建一个有效沟通的桥梁,老师和同学都可以通过微信圈子发布和解答问题,还可以分享学习资源和发布学习体会,进而提高移动学习的效果。随着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基于微信的移动学习将因其随时随地的特性和个性化的优势,得到更广泛的普及(基于微信的移动学习模式见图1)。

2.2.4 基于Twitter的移动学习模式

nlc202309040348

Twitter是微博客和网络社交平台结合较成功的产物,是即时通信软件的一种。通过Twitter用户可以便捷地发布和接受消息,同时还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和当前状态通过短信传至无线终端或者Twitter平台支持的IM工具等。相比其他移动学习模式,基于Twitter的移动学习有很多自己独特的优势:

(1)Twitter拥有丰富的信息发布渠道和学习资源,它把社交网络平台、实时查找和分享链接组合在一起,图书馆和师生可以通过它发布信息和学习资源,同时学习者通过twitter可以及时地浏览信息、下载资源,这种及时性使得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移动学习。

(2)Twitter为使用者提供更加便捷的信息交流平台,师生可以通过twitter及时互动交流,在课堂下营造一种虚拟课堂的氛围,更好地提高移动学习的效率。

(3)Twitter提供开源的代码给有需要的学习者,这不仅方便了技术研究者,也为自己的技术更新和再次开发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使得基于Twitter的移动学习有更广泛和灵活的应用前景。

2.2.5 基于手机二维码扫描的移动学习模式

手机二维码技术是指以二维码标准为核心,将手机作为载体展开的编码、译码、识别、被识别相结合的综合性技术。用户通过手机摄像头扫描二维码可实现快速手机上网,快速便捷地浏览网页、下载图文、音乐、视频、资料交换,省去了在手机上输入URL网址的繁琐过程[9]。当前3G网络环境下,将大量的学习资源有效地制作成可以通过手机直接扫描识别的二维码链接,不仅可以方便读者自由地开展移动学习,同时还可以提高电子信息资源的组织、存储与检索效率,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开展移动学习还将大大提升学习者移动学习的乐趣和效率。

图书馆将以原有大量的数字资源为基础,通过构建移动学习平台更好地支持3G网络环境下的各种移动学习模式,更好地提供多媒体传播服务,通过图书馆移动微博、微信、二维码、Twitter等信息服务方式,缩短用户获取文献资料的时间,提高移动学习平台的服务质量和效率,吸引更多的用户使用图书馆的移动资源并进行自由方便的学习。3G 时代图书馆要继续发挥其基本职能,更好地支持移动学习,更好地服务广大有需求的各类学习者。

3 3G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移动学习平台系统构建及技术支持

3.1 系统构建原则

图书馆移动学习平台是指图书馆在无线通信网络环境下支持用户移动学习的软硬件系统。在进行移动学习平台的建设时,应该充分考虑移动接入设备的性能、学习用户时间分散及地理位置变动等特点,采用如下建设原则:

(1)信息资源的建设要适合移动学习的需要,要对学习资源按知识点进行有效组织;

(2)要建立各种形式的移动学习资源。如文本、图像、声音和视频及动画等多种形式,提供给学习者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中选用;

(3)建设的移动学习平台要支持前面讨论的各种移动学习的应用模式;

(4)平台建设要求硬件系统稳定,软件界面良好,适合用户及时接入和使用,同时用户界面要简洁,方便用户操作。要充分考虑系统的安全性,实用性和可扩展性,与其它系统的通信接口及与4G网络相兼容。

3.2 系统整体架构

图书馆基于3G网络环境,在现有网络及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移动学习平台的建设以支持移动学习,移动学习平台的建设要充分体现高速网络技术与移动教学相结合的优势,作为教学双方的必要补充。

3G通信技术的发展给图书馆建立移动学习平台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通过移动学习平台的建立,可以为移动学习者提供全方位的移动学习支持服务并开展分布式学习的实践等。

为此,笔者提出一个B/S结构的适用图书馆建设的基于3G网络的移动学习支持系统架构图(见图2),该系统与原有的网络教育平台相结合,实现上述提出的七种移动学习模式,共同为移动学习者提供随时随地的移动学习支持服务。

3.3 系统功能架构

图书馆建立的移动学习平台的系统功能模块主要包括:服务系统包括用户管理模块、学习支持服务模块、数据库管理模块、知识管理模块、系统维护模块等(见图3)。它们是移动学习平台软件系统的重要构成。

3.4 移动学习平台开发相关技术

图书馆进行移动学习平台建设的相关技术主要包括:WAP2.0、.net+IIS+MSSQL、3G移动通信、 WML语言、云存储、虚拟化技术等等。

图书馆在移动学习平台的建设中,要合理和综合利用以上各类技术,保证系统建设的有效性、先进性、安全性和可扩充性,为移动学习设计一个适合的学习平台并为其提供资源、技术等方面的支持。

4 结语

移动学习是移动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与当代教育科技相融合的产物,是教育技术发展的主流方向。目前,3G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3G视频、移动微博、微信、Twitter等应用的传播速度和价值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图书馆将3G技术应用到自己的学习资源建设中,并通过数字图书馆、移动图书馆为学习者提供文献、视频、即时信息等移动学习的支持服务,是社会发展和技术发展的需求。

在将来,图书馆需要进一步研究3G网络环境下的各种移动模式学习,更好地提供资源、传播资源,缩短用户获取文献资料的时间,提高移动学习平台的服务质量和效率,吸引更多的用户使用图书馆的各类资源,为学习者创设真正意义的随时随地的学习环境,为终身学习、学习社会的建立提供支持,最终使移动学习逐渐发展成为无处不在的泛在学习。

参考文献:

[1]袁辉,杨新涯,王宁,等.移动图书馆的实践与展望——以重庆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建设,2011,(6):66-70.

[2]王伟,钟绍春,吕森林. 大学生移动学习实证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 2010,(9):81-86.

[3]Jim Hahn. Mobile learning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librarian[J]. Reference Services Review, 2008,(3): 272-288.

[4]叶成林,徐福荫. 移动学习及其理论基础[J].开放教育研究, 2004,(3):23-26.

[5]魏洪伟,邸佳奇,孙惠.移动学习理论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9,(9):135-141.

[6]薛庆吉.基于3G的移动学习在高校中的运用研究[D].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1.

[7]傅钢善,李婷. 3G时代基于专家系统的移动学习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10,(4):106-111.

[8]于肆洋.3G技术支持的移动学习模式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9]孙晓瑜,王荣宗.国外手机二维码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及启示[J]. 图书馆学研究,2011,(6):23-25.

作者简介:曾群(1967-),男,博士,南昌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信息管理系副教授;石晓旭(1991-),女,南昌大学信息管理系硕士研究生。

移动学习环境 篇4

远程教育是社会学习者获取知识、得到培训、满足其教育需求的重要方式,也是教育资源充分利用、人类知识充分传播的重要手段,而这一切功能的实现与传播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电子终端设备的不断更新,手机以其重量轻、便于携带,待机时间长、交互方式便捷、多媒体功能强大等优势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移动终端设备,以手机为载体的移动学习系统也快速成为无线远程学习的重要途径。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演进,4G时代已经到来,根据我国三大运营商发布的战略,2016年我国将实现 “4G + ”全国覆盖1,网络速度加倍、获得更流畅的互联网体验指日可待。

二、无线远程学习环境的设计原则

无线远程学习环境的设计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两个方面,教学内容主要涉及教学资源的介质,教学活动主要涉及师生的互动,这两大要素均具有不同的特点,需要作出不同的原则规范。

1. 教学内容需要适合、灵活、简单、少输入。适合性原则强调服务的对象以及对服务的对象提供哪些服务。对于使用手机学习的无线远程学习者来说,他们的学习时间更灵活、学习场所不固定, 学习环境更容易受到干扰,因此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有针对性。 由于学习时间、场所、环境等方面的限制,教学内容不宜涉及过于连贯、深奥、需要演算的内容,反之应以零散、易懂、理解记忆的内容代替,否则既不能达到学习的效果,而且会打击学习者的信心,造成得不偿失的结果。

2. 教学活动要开放、简短、易于反馈。教学活动是一种组织化、系统化的过程,而无线远程学习环境相对于传统学习环境而言,主要涉及教师开课、学生学习、提交作业、教师反馈几个环节,时间、场所等方面的限制较少,更具备开放性,可以让学生突破书本、拓展思维,注重培养创新能力。教学单元简短主要是指时间上控制在10 - 30分钟左右,方便学习者至少一次可以完成一个教学单元的学习。

三、无线远程学习环境平台的设计

现在的智能手机主要有安卓系统和苹果系统两大阵营,手机功能主要依靠App实现,因此无线远程学习环境平台的设计便是安卓系统或苹果系统App软件框架的设计。一般来讲,无线远程学习环境涉及的主体有教师、学生以及平台管理员三方,因此该平台主要包括教师、学生、管理员三大模块,各个模块包含的内容与功能如下图所示。

在实际应用中,学生通过手机App注册,然后在课程列表里选课,对所选课程下载然后学习,每一课程单元学习结束后完成课后练习,并选择在线提交; 教师同样通过手机App进行注册,然后通过PC端将课程上传,在手机端教师可以对所上传的课程进行设置, 以安排其课程进度,在学生提交作业后对作业修改后下发给学生, 教师也可以发布课程、考试公告供学生浏览; 管理员板块主要负责平台的维护与信息的管理,以及终端软件的升级与维护。

四、移动学习系统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4G网络环境下,手机上网速度较快,能够迅速下载一些数据较少的多媒体资源,因此在课程资源上,一般以常用的、必须的、占用内存晓得课程为首选,学生在自己的手机App中,可以对自己选定的课程作出四个方面进行查看与学习。

五、结语

在4G网络越来越普及的环境下,手机移动学习日益普遍,越来越成为无线远程学习的重要渠道,本文结合移动学习的特点以及4G网络下智能手机的使用习惯,研究了无线远程学习环境的构建问题,论述了设计原则、平台设计、教学应用三个方面的问题,但由于学术水平以及篇幅所限,很多方面未能深入探讨,需要在后面的研究中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1]Clark Q.m Learning:Mobile,Wireless,in-your-pocket Learning http://www.linezine.com/2.1/features/cqmmwiyphtm[2007-10-8].

北京市环境保护局移动项目标准 篇5

移动通信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规定》(试行)的通知

(京环保辐字〔1999〕954号)

各有关单位:

为防止移动通信产生的电磁辐射污染,保护环境,保障公众健康。我局制定了《北京市移动通信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规定》(试行),现将该规定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北京市环境保护局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北京市移动通信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规定(试行)

第一条 为防止移动通信产生的电磁辐射污染,保护本市环境,保障公众健康,根据国家《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和《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建设无线寻呼通信、集群通信和蜂窝通信移动通信台(站)的单位,向建设移动通信台(站)单位出租房屋的产权单位或业主均应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建设移动通信台(站)必须防治电磁辐射污染环境,接受环境保护部门对其电磁辐射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管理和检查。第四条 移动通信台(站)建设前应对拟建地点以及周围环境的电磁辐射水平进行监测,其公众照射导出限值的功率密度大于40μW/平方厘米的地区不得建设移动通信台(站)。

第五条 建设蜂窝移动通信基站前要预测用户密度分布,采用最佳的频率复用方式,合理地进行蜂窝分裂,尽量减少基站个数。第六条 移动通信台(站)建设应合理布局,并保护城市景观。

发射机房与发射天线电缆通过建筑物外墙部分颜色应与建筑物一致。在景观要求较高的建筑物上安装发射天线时,发射天线应做装饰,不得破坏城市景观。

第七条 建设移动通信台(站)的单位和个人在向计划、电信管理部门报送本市行政区域范围内每期工程的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时,应同时抄报市环境保护局,并按国家规定的程序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境保护设施“三同时”制度。

第八条 新建移动通信台(站)前、建设单位应填报《北京市移动通信台(站)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批表》,报市环境保护局审批,经批准后方可建设。

第九条 移动通信台(站)在现有频率或功率基础上改变频率或功率的,建设单位应填写《北京市移动通信台(站)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批表》,报市环境保护局审批。经批准后,方可使用其他频率或功率改、扩建移动通信台(站)。

第十条 新、改、扩建移动通信台(站)正式投入使用前,须向市环境保护局提出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申请。经市环境保护监测机构监测验收,验收合格的,由市环境保护局批准,办理验收手续后,方可正式投入使用。

第十一条 在住宅楼上建设移动通信台(站),建设前建筑物产权单位或业主应征求所住居民的意见,发生纠纷时须配合建设单位向居民做宣传解释工作。

第十二条 无线寻呼通信、集群通信天线最低允许高度不得低于40米。

第十三条 蜂窝移动通信基站室外天线最低允许高度由审批的环境影响审批表决定,但一般不得低于25米。发射天线主射方向50米范围内、非主射方向30米范围内一般不得有高于天线的敏感建筑物。

在高话务量的居民稠密地区补充建设的基站,其设置的室外天线最低允许高度不得低于16米。

第十四条 移动通信台(站)室外天线安装在敏感建筑物上时,天线应安装在楼顶中央或者高层建筑物电梯间顶,天线与楼顶之间距离不得小于2.5米。

建设单位应在天线安装地点设置电磁辐射警示牌,警示牌式样由市环境保护局规定。

第十五条 建成后的移动通信台(站)的电磁辐射场的场量参数须符合《电磁辐射防护规定》中关于公众照射导出限值的规定。(在1天24小时内,发射台(站)周围敏感建筑物窗(门)外或有人群活动地点的电磁辐射场的功率密度在任意连续6分钟内的平均值应小于40μW/平方厘米。)第十六条 本规定发布之日前建成的移动通信台(站)须在本规定发布之日起一年内补办环保验收手续。对不符合本规定要求的,由市环境保护局责令限期治理,难以治理的要停止使用或搬迁。

经市环境保护局验收合格的原有和新建的移动通信台(站),由市环境保护局发给验收合格标志牌。

第十七条 对违反本规定第四条、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十四条和第十五条规定的,依照国家《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和《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由市环境保护局依法处罚。

第十八条 本规定中“敏感建筑物”是指医院、幼儿院、学校、住宅等建筑物。第十九条 本规定自2000年4月1日起实施。

北京市移动通信台(站)环境影响审批表

建设单位名称

(公章)

___________________

详细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_____________________

负责人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话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表人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话_____________________

市环保局受理编号_______

受理经手人姓名________

受理日期___________ 填表说明:

1、本表由建设单位填写一式三份,附上建设前电磁辐射背景监测报告,并经建设单位及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报市环保局。

2、所报移动通信台(站)建设地点建筑物产权如果不属于建设单位,本表还应附建设单位与建筑产权单位或该建设物业管理单位的租赁合同。

3、移动通信台(站)建成后,建设单位须将此表附北京市环境监测机构的验收监测报告报市环保局。

4、本表填写中的问题由北京市环保局负责解释。

┌─┬─────────┬─────────┬─────────┬──┐│ │基站名称

│设备名称

││ ├─────────┼─────────┼─────────┼──┤│ │基站地址

│频率范围(MHZ)

││ ├─────────┼─────────┼─────────┼──┤│建│单频发射功率(W)│

│频率配置

││设├─────────┼─────────┼─────────┼──┤│项│天线数量(付)

│天线类型

││目├─────────┼─────────┼─────────┼──┤│情│天线方位角(度)│

│天线增益

││况├─────────┼─────────┼─────────┼──┤│ │天线架设总高度(m)│

│楼高(m)

││ ├─────────┼─────────┼─────────┼──┤│ │安装日期

│投入使用日期

││ ├─────────┴─────┬───┼─────────┼──┤│ │市环保局对总体项目环评批复文号│

│审批日期

│├─┼──────┬────────┼───┴─────┬───┼──┤│天│ 建筑物

建筑物

│距离 │

││线│ 名 称

方 位

├────┬────┤(m)│备注││周│

│楼层

│总高(m)│

││围├──────┼────────┼────┼────┼───┼──┤│环│

││境├──────┼────────┼────┼────┼───┼──┤│状│

││况├──────┼────────┼────┼────┼───┼──┤│ │

│├─┴──────┴────────┴────┴────┴───┴──┤│附图:

││

││

││

││

│└──────────────────────────────────┘

注:天线架设总高度填写地面到天线高度:建筑物方位填写建筑物相对于发射天线的方位;距离填写建筑物到天线的距离。

┌─┬────┬────┬──────────┬───────────┐│电│监测点 │监测点 │ 建设前环境本底值 │ 建设后环境监测值

││磁│序 号 │位 置 │(μW/平方厘米)│(μW/平方厘米)││环├────┼────┼──────────┼───────────┤│境│

││监├────┼────┼──────────┼───────────┤│测│

││结├────┼────┼──────────┼───────────┤│果│

│├─┴────┴────┴──────────┴───────────┤│上级主管部门审批意见:

││

││

││经办人:

审核人:

日期:

(公章)│├──────────────────────────────────┤│环保局审批意见:

││

││

││经办人:

审核人:

日期:

(公章)│├──────────────────────────────────┤│环保局验收意见:

││

││

││经办人:

审核人:

日期:

(公章)│└──────────────────────────────────┘

电磁辐射警示牌示样

图(略)

当心电磁辐射请勿靠近

移动通信台(站)环保验收合格

北京市环境保护局

破坏不可移动文物能否算污染环境 篇6

“我生于此,长于此,祖辈的荣耀在此,我却守不好,哎,我们算是没有家了。”74岁的王保金望着被拆毁的村落上正在修建的马路和停工处荒地里快要及腰的野草,表情显得有些哀伤。

曾经的马固村,是一个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上街区峡窝镇的村庄,由于村庄年代久远,有大量文物、古建筑,所以被许多媒体冠以“中原第一文物古村”的称号。这个有近3000村民的村庄,曾经有过“一门三代枢密使”的辉煌,而如今,村子里的地上文物因为拆迁,而几乎全被拆除。

50岁的全国古村落保护组织志愿者彭保红告诉《方圆》记者,马固村共有7处文物名列河南省第3次文物普查名录,分别是王广林民居、王德魁故居、王氏家庙、马固大庙、张连伟民居、马固村教堂、王洪顺民居。如今在推土机轰隆的操作声里,7处文物,仅保留下了王氏家庙和马固关帝庙。

“马固村已经没有了,就因为政府要建‘智能电器产业园’,全然不顾这些是文物。”彭保红说,她得知马固村古村落被拆除的消息后,非常痛心,把事情告诉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与绿色发展保护会(下简称“绿发会”)。绿发会经过讨论,虽然村庄已经拆除,但政府破坏文物拆迁古村落的事件近几年非常多,所以他们根据《文物法》整理了大量相关证据,决定起诉郑州市上街区政府。

绿发会和彭保红希望通过法律,让当地政府为随意拆除文物导致传统文化的流失负责,同时起到警醒作用,希望别的地方以后在建设规划中注意保护文物、保护传统文化。

拆迁使得老宅被毁

彭保红第一次去马固村,已经是两年之前的事了,那是她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看到马固村的那些文物。当时,她已经是民间文物保护组织的一员了,来马固村也是奔着“中原第一古村落”的名号来的。

“马固村在拆迁以前就已经很有名了。前些年还很多人慕名来马固村参观。”村民王白龄告诉《方圆》记者,“马固村还有自己的宣传视频,现在网上都可以搜得到,马固村王家后人还专门印制了马固村文化宣传单页和开设了微信公众号,近两年以来,村里人就想通过宣传把村里老祖宗的文化推出去。”

虽然印了传单,建立微信公众号,想要把千年古村的文化推出去,但是这似乎仅仅是当地村民的一厢情愿而已。事实上,从2013年就在马固村就流传着搬迁的消息。一些当地村民介绍说,当时他们和周围村庄的人都觉得,这肯定只是流言,他们以为这个有着千年历史的马固村是很难被拆的。

然而,到了2014年4月,新的搬迁计划让村民们措手不及。安置房还没有着落,村民就收到了搬迁的消息,“他们让我们20天就搬完。20天。”村民王新生伸出两根手指,狠狠地晃了晃,占地近600亩的村落变成一片黄土和废墟。

当时,根据上街区政府总体规划,马固村要建立一个“智能电器产业园”,产业园区域总面积为规划为931亩,马固村所在的位置正是建设主干道的方位,城区的许昌路等多条道路将从此处通过。

整个村子都要拆迁,政府承诺给村民一定的补偿。“但那都是老祖宗留下的房子啊,我怎么能容许他毁在我手里。”77岁的村民王白龄告诉记者,他是清朝大将王德魁的曾孙,当年王德魁曾跟着左宗棠南征北战,平定准噶尔叛乱,战功显赫。王德魁故居和周围的几十亩地都是皇帝赏给他们的。

去年,听说拆迁的消息后,王白龄找到马固村委会,一个一个人地去说,每找一个人,他都会把曾祖父的事迹讲一遍,告诉让他们王家的祖宅是文物,拆不得。然而村委会对这件事并不重视,“村里说不懂什么是文物,苦口婆心地说也不行”。

后来,王白龄找到了上街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当时下着雨,他一下午跑了4趟,文广局给了两个说法,王德魁故居是文物,现在村子进行整体拆迁,故居可原地保留或整体移位。然而回到村委会后,王白龄却得到了必须拆除的结果。无奈之下,王白龄在上街区文广局工作人员的建議下,决定自掏腰包,请了专门的古建筑拆迁团队,对故居进行测绘,制成平面结构图,将房屋构件保存下来,以便日后复建,然后便一砖一瓦地把自己家的祖宅给拆了。现在那些拆下来的砖木和石块都被王白龄保存了起来,他希望有一天能够复建祖宅。

王白龄一共花了6万多元拆除祖宅,而获得的补偿只有3万多元。“为了保护老宅子只能这样了。”王白龄说,如今这些有着百年历史的青砖、木架、石刻、木雕都被保存了起来,虽然不知道啥时候能重建老宅,但作为后人,他也只能做到这样了。

大庙艰难保卫战

对于村庄被拆迁这件事,村民王新生无奈称这是“胳膊拧不过大腿”,而彭保红却认为,这也不一定,至少现在看来,在全村人的努力下,胳膊还是拧过了大腿的。

“你看看这路,工程停在这儿了。”彭保红指着大庙后面挖了一半的沟渠,这里原本是要建路的,计划中,马固村大庙是要被推平的。眼看大庙要被推了,村民联合起来阻止,还拉了横幅,硬是阻止了大庙被拆。

阻止了一次,不代表可以一劳永逸,为了保护大庙和旁边的家庙(王氏宗祠),村民们联系彭保红一起想办法。

“当时我哪有办法?”彭保红说,那时她只好先发一条微博,希望有人能关注到。不过还好,有媒体关注了这条信息,对马固村的拆迁做了两期报道,后来其他媒体也跟进做了报道。

在媒体的关注之下,2015年4月,上街区文广局回应,已经停止了对大庙的拆除,并表示将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马固村王氏宗祠进行原址保护。

目前,村民们用政府给的过渡费租住在附近的村镇,待在马固村的只有几位守庙的老人。守家庙的老人王海生说:“我们现在就日日夜夜地来守着,扯着横幅,贴上河南省文物局关于在城镇化建设中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家庙如果拆了,我们的根就没了。”

保护村落的过程中,王海生学会了用微信,在和记者的沟通中,王海生不停地发着图片和关于马固村的新闻。平日里,王氏家庙总是大门紧闭,如今,王海生因为擅作主张给前来参观和采访的人开门,而被村里停发了工资。但他并不介意,“我出去打工挣钱,钥匙在我手里,需要我来开门就开”。

王氏家庙旁边的大庙里也有数名守庙的老人,这些守庙的老人在停水停电的大庙里守着,吃水去附近的工厂里提,晚上用蜡烛照明。王海生的手电带有电击功能,他说,这是当时拆迁的时候用的,能照明还能防身。老人王宏业已经在庙里守了7年了,“现在我们都住在附近一两公里的地方,施工停了以后,晚上回家,早上再过来”。他要守着庙,守着家。“我们小时候就在这里玩,小时候村里可气派了。”王宏业随手捡起一支粉笔,在庙口的黑板上画着他记忆中的马固,“扒了可心痛了。”

拆迁以后,村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村民都清楚,“上镜的不给发福利”,然而如今已经没有经济来源的村民并不介意,他们就像义务讲解员,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给来人讲述这个千年古村的历史、过去英雄人物的辉煌、在此生活的种种记忆……

马固的辉煌只能成为追忆

在当地探查时,《方圆》记者发现,马固村的历史不简单。据当地村民介绍:马固村曾出过宋朝王博文家族一门三代在朝廷枢密院做枢密使的“奇迹”。直到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三朝枢密”,在《汉语大词典》等典籍正史中仍然有着详细记载。

王氏家族给马固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明朝万历年间,王氏家庙落成,至今仍然屹立在马固村,它还是一座无梁殿,整个大殿没有一根梁,这种建筑如今十分罕见。

王氏家庙坐北朝南,单进三口双院落,由门楼、影壁、厢房、拜殿和库房等组成。门楼正中匾额写着“三朝枢密”,意即马固王氏的祖先曾三代在宋朝枢密院掌职(枢密院是宋朝中央最高军政机关)。走入门内,迎面而来的是一道影壁墙。墙上凸悬的浮雕是一只看上去很像麒麟的神兽。村民介绍,这叫“贪”,据说贪是古时候一个神兽,因为吃了太阳而烧死了自己,建这个影壁墙,也是王家先祖提醒后世子孙为官要清廉,切忌贪。

另外一个幸存的古建筑文物马固大庙,在“文革”的时候曾被作为郑州三十五中。曾经从这里毕业的两位马固村的老人都已经年近70岁,但他们对50年前在这里受教育的經历却依然清晰:生物化学实验室里,放着7台显微镜;体育实验室里有大量的运动器材;一学期要交十几元的学费;1964年分配而来的10位大学生教员……那个时候,马固村的高中教学质量远近闻名。

村民王德安告诉记者,一位曾在这个学校教书的教师听说马固村拆迁的消息后,来到马固大庙,时隔48年归来的教师老泪纵横。怀念起当时在马固村教书的日子,这位老师还说,想到这里要拆迁,都不知道以后还要去哪里看看老地方、见见故人。

已经被拆的王白龄的祖宅王德魁故居,也是马固村的文物。此外,村子里还有马固天主教堂,那曾是郑州的第一座教堂,据现在也有百年历史了,只是这些文物现在都已经不复存在了。

村民说,在王氏家庙,有两个王氏后人,在亲戚的微信中听说马固要拆了,专程从西安赶来,如今他们年幼离家时居住的地方已经不复存在,只能在家庙里寻找些旧日的时光,“村子既然已经拆了,不能把家庙也拆了。有人说再拿钱盖一个新的,不是一回事”。

“马固的历史就要停在现在了。”王德安说,以后就没有马固人了,小孩们都不会知道有马固这个地方了。

王德安是当地知名的画家,龙泉画院的院长,如今位于家庙附近的画院也已经拆除,每次有人拜访王氏家庙,王德安便充当导游,为大家讲述家庙的故事、马固的历史。近年来,每到正月,王德安就会找村里的老人讲述记忆中的从上辈人那里听说的马固历史,本意是为了他的书《马固史话》收集史料,如今却成为追忆马固的作品。

公益诉讼是文物保护的一次破冰尝试

虽然马固的文物已经被拆得差不多了,村庄重建的可能性也不大,但是对于起诉上街区政府,绿发会负责人王文勇表示,这是通过公益诉讼的途径保护文物的一次尝试,具有一定的破冰意义。

王文勇告诉记者:“这些年,除了民间破坏力量损毁不可移动文物之外,像马固村一样,地方政府以发展、规划为名破坏文物的事例非常的多。我们可以从近几年的报道看到,类似马固村的文物或古建的流失情况并非孤例。城镇化建设中,一些文物或古建,正在拆迁中渐渐消逝。在2011年公布的第3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名录中,郑州上街区一共有1061处文物入选。但如今,这些文物仅剩20%左右,其余均被拆除。”

王文勇认为,地方政府追求政绩、追求眼前利益是一种短视的表现,有时候明知一些企业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违规拆除,也会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而文保部门又处于弱势地位,在行政指令前,对一些破坏不可移动文物的违法行为,也无法作为。

“被拆毁的文物原来的使用权人要么被收买,要么被威胁,总之没有人愿意提起私益诉讼。这种情况下,如果公益诉讼也无法提起的话,这些文物被拆就无人问津了。”王文勇说。根据新环保法第58条的规定,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可以提起诉讼,绿发会责无旁贷。在此之前,由民间环保组织提起的环境公益诉讼从未涉及文物保护。文物保护是否可以纳入环境公益诉讼的范围成为此次诉讼能否获法院立案的关键。

“之前我们一直纠结‘破坏不可移动文物能否算污染环境’,总觉得有些牵强。”王文勇说,后来中国绿发会秘书长的一句话点醒了众人:为什么一定要摁在“污染环境”上?生态破坏同样可以提起公益诉讼。不可移动文物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非生物因素,这在生态学中是一个常识性的结论,破坏不可移动文物就是破坏生态环境。”王文勇说。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绿发会对上街区政府等被告的第一项诉求就是请求法院判令被告向全国人民道歉。王文勇表示,因为文物是全国人民的,让他们承认自己的错误,对其他地区的文物保护会有警示作用。

绿发会还请求法院判令被告方原地保护尚存的两处文物,在当地建一座博物馆,对已经拆除的5处文物进行复建。

移动学习环境 篇7

一移动学习环境下高职学校学生学习动机的现状

选取某市一所高职学校中的4个年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调查方式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内容主要包括4个维度, 主要是学生拥有移动设备情况、学生对移动设备的使用情况、学生的学习动机情况以及学生学习在移动学习环境的影响。本次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460份, 回收有效调查问卷420份, 问卷回收率为91.3%。调查对象的年龄在16~24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18岁。

1. 学生拥有移动设备的情况

学生所拥有的移动设备结果显示, 拥有电脑的高职学校学生为63%, 并且均可以进行上网学习, 说明部分高职学校学生拥有网上学习的条件。拥有移动上网设备的高职学校学生占总数的82%, 说明部分高职学校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网上学习。

经调查显示, 420名高职学校学生中, 有82%的高职学校学生拥有可以上网的移动手机设备;有12%的高职学校学生配有可以上网的笔记本电脑或上网本;有4%的高职学校学生拥有可以上网的平板电脑。总体来说, 手机在高职学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已经普遍存在。

2. 学生对移动设备的使用情况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 420名高职学校学生中, 10%的高职学校学生选择网上学习, 以开阔眼界, 使自身的知识面拓展, 以满足自身对知识的需要。90%的高职学校学生选择上网进行娱乐休闲, 以放松自己。其中, 40%的高职学校学生使用移动设备玩游戏, 30%的高职学校学生使用移动设备进行聊天, 30%的高职学校学生使用移动设备进行看电影或听音乐等娱乐休闲项目。由于网络已经逐渐普及, 价格下降, 高职学校学生可以有足够的资金进行支付。通过对高职学校学生的上网时间进行调查, 30%的高职学校学生平均每天的上网时间低于1小时, 20%的高职学校学生平均每天的上网时间在1~2小时之间, 40%的高职学校学生平均每天的上网时间超过2小时, 10%的高职学校学生没有时间上网。420名调查对象中, 70%的高职学校学生表示网络与自身的学习生活环境非常密切, 并感觉到离不开网络。

3. 移动学习环境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在学生能否对上网时间进行控制的问题中, 20%的高职学校学生表示自身可以对上网时间进行控制, 50%的高职学校学生需要他人进行提醒, 30%的高职学校学生自身没有较强的自控能力, 需要他人对自身进行强制性管理。

在网络对学习质量是否有影响的问题中, 75%的高职学校学生表示使用网络不会使自己的学习成绩得到提高, 但可以开阔眼界, 使知识面相对增加。25%的高职学校学生表示使用网络会使自己的学习成绩得到提高, 并可以获得其他领域的知识。

在移动学习环境能否对自身的学习兴趣产生影响的问题中, 30%的高职学校学生认为学习兴趣的提高与移动学习环境没有太大关系, 50%高职学校学生认为使用移动设备可以使自身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 20%的高职学校学生不知如何回答该问题。

二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以上调查结果显示, 可以得出: (1) 大部分高职学校学生已经拥有移动上网设备, 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网上学习, 来丰富自身的知识面。 (2) 部分高职学校学生主要利用移动设备进行娱乐休闲或进行聊天, 放松自身, 并没有进行自我学习, 只有10%的高职学校学生选择网上学习, 使用移动设备进行学习的效率相对较低。所以, 在移动学习环境下并不能使高职学校学生的学习动机加强, 反而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分散, 没有兴趣去学习, 会出现厌学心理, 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3) 大部分高职学校学生不能在移动学习环境中对自身进行约束, 没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 对上网时间不能进行有效控制, 需要在他人的监督下对上网时间进行控制。

三结束语

科学技术的发展, 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同时也使学生们的学习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变。在移动学习环境下, 移动设备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但是, 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利影响。所以, 在移动学习环境下,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的热情与学习动机, 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为了学生的发展, 需要社会、学校、家长以及学生的共同努力。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 国家对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加, 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愈加严格。但观察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 其人才的培养质量远不能到达国家发展的需要, 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学生的学习动机不高,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不能主动参与其中, 这就对学生的学习质量产生直接影响。本文阐述了移动学习环境下高职学校学生学习动机的调查研究。

关键词:移动学习环境,高职生,学习动机

参考文献

[1]倪坚.高职院校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缺失与激发[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3)

移动学习环境 篇8

1 移动学习环境下的进阶式学习系统设计原则

(1)在对进阶式学习系统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综合的考虑各个方面的问题,尤其是终端设备的应用特点以及系统设计的需求等,利用安卓系统进行后台的操作,保障安卓系统可以正常的运行,将具备安卓系统的移动手机设置为终端,应用移动手机展开移动教学,搭建B/S架构,形成移动教学的基础平台,从而保障进阶式学习系统设计的合理性。

(2)设计的进阶式学习系统一定要能够满足教学的具体要求,虽然应用具有安卓系统的移动手机作为终端,所花费的成本相对较多,但是其所具有的功能也相对较为强大,能够通过无线网络实现网络的连接,可以从网络上获取相应的资源,从而实现移动平台教学。在3G逐渐普及以及4G发展的今天,应用移动手机作为终端设备,可以保障资源的获取更加的快速,数据的传播也更加的迅速和高效。此外,智能手机具有清晰的分辨率,具有较为强大的媒体性能,能够为学习者提供各种学习资源,使学习者可以及时有效地获取到相关的学习资源,从而为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3)进阶式学习系统的设计,需要对数据库和服务端进行合理的选择,使服务端与数据库能够适应互联网教学平台的需求,使移动教学的开展更加具有安全性和实用性。

2 移动终端开发的相关技术

2.1 开发工具

利用安卓系统作为移动终端,在对其进行开发的过程中,需要应用到各种开发工具,而其中最主要的两种工具就是安卓模拟器以及安卓开发工具插件。在计算机的虚拟移动设备上,安置相应的安卓模拟器,利用该模拟器可以实现对计算机中应用程度的测试以及调试,从而可以保障安卓系统运行环境的安全。

而安卓开发工具插件的主要功能就是能够对Eclipse集成环境进行有效的拓展,可以对其他的各种类型的安卓开发工具进行调节和控制;同时,能够实现对Eclipse IDE的直接访问。而在Eclipse IDE安卓开发工具插件中,还包含了安卓代码编辑器,该编辑器可以为相关的文件进行代码的编写,实现资源文件的合理应用。

2.2 开发语言

一般来说,安卓应用程序的主要编写语言就是Java,但是也存在其他的编写语言,如各种资源文件包等。在对Java程序进行有效的编译后,就会使得相关的资源最终形成一个有效的APK包。通常而言,在安卓应用程序中,包含的构件主要有Activity、Broadcast Intent Receiver、service及Content Provider。从本质上来讲,Java就是一种程度设计语言,其也是一个平台的总称,利用Java语言可以实现对动态语言的编写,而所编写的动态语言形式则主要为分布式、可移植以及多线程式等。

2.3 运行环境

运行环境主要是就是指代的安卓运行环境,而安卓运行环境其本意上就是一种虚拟机技术,该虚拟机技术就是Dalvik。这项技术与既有的Java虚拟机技术有着明显的不同,其在运行的过程中,并不是运用标准的Java字节进行的程序文件的执行,而是采用的一种Dalvik可以进行操作的格式文件,在对该文件进行执行的过程中,一个应用程序就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执行的进程。

栈的虚拟机衍生出了Java VM,而寄存器的虚拟机则衍生出了Dalvik。从这点可以看出,Dalvik能够依据硬件的具体情况,来最大限度的实现对安卓运行环境的优化,从而使得移动设备能够更好地运作。

3 移动学习环境下的进阶式学习系统总体设计模型

通过分析学习者以及手机设备的特性、手机操作系统的特点,移动学习系统需要实现以下功能:系统的设计基于B/S的架构,采用Android操作系统作为移动终端设备的操作系统,并在设备中创造了可执行环境以便离线运行这些程序;移动终端基于Linux手机操作系统,实现对学习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服务等。

4 移动学习环境下的进阶式学习系统的功能设计

在移动学习的环境下,进行进阶式学习系统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大量的学习资源,而主要的学习资源可以被分为两种:一种是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服务端在教育平台上所找寻的学习资源,从而直接在网上进行学习;另一种是学习人员在教学平台上对所需要的文献进行下载操作的学习资源,随时都可以携带进行学习。

就资源模块来说,其具有的主要功能有如下几点:用于文本阅读的学习资源;练习自测的资源;教师指导学习的教学视频和音频资源。这3 类功能在移动学习系统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形式:阅读库、练习库、视频库。

5 结语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基于移动学习环境下的进阶式学习系统的设计,应该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在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应用相关的技术,并结合系统设计的总体模型,来实现对移动学习环境下进阶式学习系统功能的设计,从而使学习系统具备较强的优势,能够在实际的应用中满足人们的需要,真正实现移动教学。

摘要:本文就主要针对移动学习环境下的进阶式学习系统设计进行了简要的探究。就系统教学设计的角度来对进阶式学习系统进行设计,以期得到更为合理的学习系统,更好地推动学习的开展。希望通过本文的探究能够为相关的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微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移动学习探究 篇9

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技术、智能手持终端的高速发展衍生出微博、微信、微视频、微课程等一系列“微”产品, 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都市中, 这类简单便利、微小可移动的新型媒体受到人们追捧。据CNNIC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发布的最新数据, 截止2013年12月, 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2.81亿, 手机微博用户数为1.96亿。2013年1月15日, 腾讯微信宣布用户数量达到3亿。微媒体环境已悄然进入我们的生活与学习。那么, 在微媒体的影响下, 大学生的上网行为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这对移动学习又将带来怎样的改变, 本研究通过实证调查和分析, 对在微媒体环境下开展移动学习提出了若干建议。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研选取的对象是作者所在高校中参加2014年ITAT (全国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教育工程) 技能考试的学生, 该部分学生来自于大一到大三各年级各专业, 分布均匀, 符合抽样调研的要求。其次, 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普遍较好, 乐于尝试新媒体环境, 对本研究而言更具代表性。

调查方法采用随机抽样。调查问卷为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而成, 共有13个题目, 分别从手持终端设备、微媒体产品使用情况、微媒体环境对学习的影响、微学习策略四个递进的维度设置问题。调查方式采用网络调查, 依托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的调查管理器功能, 共向300位学生开放问卷调查系统, 得到261份有效测试, 回收率为87%。对所得数据用Blackboard平台中的系统统计工具进行统计和分析。

2 调查结果及分析

2.1 大学生上网基本现况

网络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无线网络的普及为移动上网提供了环境支持, 尤其是大学校园里免费且无处不在的wifi给学生提供了开放的上网环境。表1的数据显示, 有91.95%学生使用手机上网, 远远高于其他上网工具比例, 其次是笔记本电脑, 也体现了可移动方便携带的特点。这说明大学生群体的上网行为已呈现出移动性和泛在性。

再调查大学生所使用的手机类型, 如表2所示, 有99.23%学生使用智能手机, 其中的33.33%使用苹果手机, 占了不小的比例。由此可见, 智能手机已在大学生群体中全面普及, 移动上网体验和性能最优的苹果手机普及率也已达到三分之一, 手持终端设备已基本能满足移动学习的开展。

进一步调查大学生用手持终端设备进行移动上网的情况, 如表3, 0%学生从不手机上网, 移动上网行为已全面普及, 且58.24%学生表示很频繁, 39.08%学生表示比较频繁, 这说明移动上网行为已融入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创设良好的移动学习环境, 利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大学生开展移动学习是当前高校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

综上来看, 大学生上网行为呈现出移动性和泛在性, 移动上网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一部分, 各类手持终端设备也基本能满足移动学习的开展。

2.2 微媒体使用现况

移动上网的普及使得种类繁多的微媒体应运而生, 我们选取了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微媒体工具进行调查, 结果显示, 微信使用率最高, 占91.95%, 其次是微博为84.67%, 而使用过微课的学生仅有11.88%。这值得我们思考, 如何利用微信和微博开展大学生移动学习, 如何将微课普及化。

对微媒体的使用时间段进行调查发现, 起床前或睡前、交通闲暇时使用频率最为密集, 比例达34.1%和27.20%, 碎片时间段的使用率较高, 可见移动学习中应运用微媒体工具开展碎片化学习。

再对从大学生每天使用微博或微信的时长调查, 分布较为均匀, 无显著差别。

综上可见, 微信和微博的使用率极高, 利用好这两种工具来辅助教学合适且必要, 尤其是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碎片化学习。而微课资源虽然在政府相关部门和学校的推动下已建设得较为丰富, 但学生使用率低, 需进一步努力提高资源价值。

3 微媒体环境下开展移动学习的相关建议

伴随着第一代90后毕业, 如今的大学校园中已是清一色的“互联网原住民”, 他们接受能力强, 乐于尝试新型学习方式, 调查结果中显示, 有61.69%学生表示微博、微信、微视频等微媒体对自己的学习产生较大或极大的影响, 虽不知影响是利是弊, 但足以可见微媒体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力之大, 若教师能借助微媒体开展有效学习, 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 我们以基于微信平台建设一门课程为例, 分别从微学习单次最佳时长、微课程类型、学生关注要素三个方面进行调查, 为广大教师借助微媒体工具开展移动学习作参考。

首先, 对微学习课程时长的调查中, 近一半学生认为10-20分钟的单次学习时长最为合适, 其次是5-10分钟。5分钟以内时间过短, 尚未进入学习状态, 而超过20分钟将引起学习疲劳, 导致思维分散, 降低学习效率。10-20分钟无疑是碎片化学习的最佳时长。

关于微课程的类型, 36.78%的学生选择视频类, 其次是图片配文字和互动小游戏类, 而纯文字类明显不受学生欢迎。当前情况来看, 政府相关部门、各大高校正如火如荼开展开发慕课、微课程等活动, 这类课程基本上是视频形式, 正符合学生的选择倾向。

那么, 对于一门在微信上学习的系统课程, 学生最关注哪些要素呢, 从比例排序来看, 依次是:学习资源丰富实用、朋友圈内可以相互交流、老师能实时答疑、操作方便、资源更新快、学习费用低。对于学习者来说, 资源仍是首要且重点关注要素, 教师在建设微课程时候, 切不可忽视。而在课堂教学中受到一定限制的生生和师生交互, 在微平台学习中却有更广阔的发挥空间, 这也将是吸引学生学习的重要要素。

综上, 对于一门基于微信平台的移动学习课程, 我们建议教学内容主要以视频形式呈现, 可以辅助添加图片配文字内容或者互动小游戏。单次学习时长, 即单个教学视频时长10-20分钟为宜, 若是互动小游戏, 也建议能在类似时间内过关卡, 若是单篇文章, 则建议能在5-10分钟读完。教学资源要求丰富实用, 符合学生需求。教学交互也不可少, 教师可针对学习过程中的重、难、易错知识点定期开展微社区论坛讨论, 为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 同时, 鉴于移动学习的便利, 教师应及时回复学生发来的问题, 尽量实现实时答疑。此外, 教师在用微信或者其他微媒体工具建设微课程时, 还应设置清晰的阶段性学习路径导航, 该导航无需面面俱到, 短小精悍、思路清晰为佳, 可以根据学习阶段的递进来更新和调整路径导航以及对应的学习内容。

微媒体工具的丰富为教育实践领域也带来了帮助, 如何充分利用好各种不同工具的优点, 完善网络教学策略, 探索面向当代大学生多元化和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教学模式, 是我们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姚巧红, 王健, 李玉斌, 李雁云.大学生网络学习情况调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2010, (7) :57-68.

[2]李玉斌, 武书宁, 姚巧红, 褚芸芸.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调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2013, (11) :59-65.

[3]肖升, 何珍珍, 李勇帆.微群及其在微学习中的应用[J].电化教育研究, 2013, (6) :28-33.

移动学习环境 篇10

移动网络是一门发展非常迅速的行业, 技术更新的速度也非常快, 网络资源的迅速发展为人们带来的好处就是可以为人们投供非常大的信息量, 而移动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大学校园引入网络教学提供了可能。把移动网络与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是目前高校教育科研亟需解决的热点问题, 在移动环境下加强大学生的深度学习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在高校采用这种模式进行学习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知识的占有率, 使大学生通过这种学习模式走出传统的课堂, 充分利用各种模式开发移动网络资源, 扩大眼界, 接触到更多的、更广泛的知识, 增加知识的积累, 为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做准备。

2 深度学习的含义以及特点

所谓的深度学习就是指对所学知识不仅仅停留在理解或者是记忆的基础之上, 还要形成自己的理解与分析, 能够对学习的知识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对所学知识想成一定的评价, 并且能够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重组, 与新知识进行很好地衔接, 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 采取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深度学习是在传统学习基础上的一种进步, 通过深度学习, 学生不仅能够理解、记忆知识点, 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对这些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与灵活的运用。

2.1 深度学习的特点

(1) 联系与构建是深度学习具备的特点之一, 学习者通过深度学习, 在熟练掌握知识的基础上, 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联系在一起, 把学到的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通过内在的逻辑有机的整合在一起, 并且通过对知识的消化与吸收, 使所学的知识成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2) 通过深度学习可以让学生学会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批判。深度学习是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通过学习者主动对知识的探索, 丰富了学习者的知识积累, 形成自己的观点, 在此基础上对知识进行加工、思考, 并且批判性的吸收知识。

(3) 学习者在对知识掌握与贯通的基础上, 在实践中不仅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对知识进行应用, 还能够对知识进行迁移, 使自身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3 移动学习环境下的深度学习分析

3.1关于移动学习特点的分析

到目前为止, 学术界对移动学习还没有形成一个准确的定义, 但是维基百科网站对移动学习的定义是:能够跨越各种情境、地点以及手持式移动技术支持的一种学习方式。也就是说移动学习不仅包括移动与固定技术相结合的, 可以在不同的地点进行学习的方式, 同时也包括个人或者是移动设备作为教学或者是学习手段的课堂学习以及扩增实境学习。综上所述, 移动学习有以下几个特点:学习方式主动化、学习时间随意化、相互交流快捷化。

3.2 移动学习的应用模式分析

移动学习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其学习模式也比较多, 但是目前为止主要的研究模式是情境认知模式, 下面我们就看一看这种模式的具体研究过程。

所谓的情境认知应用模式就是指为学习者提供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 这个问题情境需要通过移动通信技术与移动终端设备才可以真实的再现问题发生的情境。然后学习者可以通过这个情境进行学习, 这种方式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与理解。这种应用模式根据其研究主攻方向的差别, 又可以细化为参与模拟的体验式学习、情境感知学习、移动探究性学习以及基于问题解决的移动学习这几种学习范式。这些范式为学习者更好的参与到深度学习中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3 移动环境下的大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可行性分析

移动环境中是否具备实现基于大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条件,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详细的分析一下:

3.3.1 硬件平台的发展程度

在移动环境下高校大学生进行高效学习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硬件支撑平台, 而我国移动网络的快速发展已经可以满足高效学习的这个要求。目前我国的网络技术已经发展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网络技术逐步提高, 无线网络遍布到全国各地, 使无线网络的使用者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够畅通无阻的使用它。多种社会性的软件为高校大学生实现深度学习提供了比较便利的条件, 如QQ聊天、微博以及谷歌地图等使人们的交流更加方便快捷, 可以就共同关注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交流研究观点等。

3.3.2 丰富的网络资源

除了具有良好的硬件条件以外, 各种各样的网络资源也为高校大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在提供信息方面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在网络世界里有着大学生学习所需要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知识资源, 通过这些资源, 大学生可以就研究的问题展开深入的探讨, 从而扩大自身的知识含量。

3.3.3 应用与迁移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得到发展

移动学习与其他学习方式的最大不同点就是“情境”, 其他的学习方式是使用文字在我们的脑海中描绘出一个真实的情境, 但是移动学习可以在移动设备及其网络的帮助之下为学习者提供一个真实的情境, 可以用我们的视觉看到的情境, 移动网络的应用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学习模式。使知识融合在情境之中, 与传统的采用书本进行学习的方法相比, 这种模式显然更加适合大学生的学习要求。将学到的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的纽带, 做到了学以致用, 使理论与实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4 在移动环境的基础上建立大学生的深度学习模式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 大学生深度学习可以构建在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上。大学生可以以问题为中心开展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 在学习的过程中交流各自的观点与感悟共同协商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实践中, 根据研究的需要可以把这个模式具体划分为五个模块。

首先提出索要结局的问题, 然后建立学习小组或者是一个人为单位进行个别化的学习, 在学习中通过在网上查询资料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 通过交流、讨论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点、热点问题。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反思行为、总结研究的经验, 并且分享在研究中获得的成果, 进一步促进研究学习的展开。

4.1 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模块

启动深度学习的必要条件是提出要解决的问题, 使大学身带着问题的紧迫感去展开学习, 通过移动网络利用社会性的新学习软件在网上查询自己需要的材料, 按照自己的需要组成学习小组, 大家共同协作、群策群力、共同交流各自的观点, 在讨论中总结经验交流、分享研究成果。

4.2 个别化学习与协作学习模块

根据研究的需要可以采用个人单独学习的方法与多人在一起学习的方法一起协同合作完成问题的解答。这就是这个模块的两种学习方式:协作与个别化学习。其中个别化学习方式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从网络上获取知识, 获得对问题的理解与掌握, 但是由于其学习过程是由一个人完成的, 所以获得的知识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协作学习就可以完全弥补个别化学习在获取知识方面的局限性, 协作学习方式不仅从网络获得必要的知识, 还可以借助他人进行知识的交流, 借助的对象可以是学习伙伴, 也可以是教师, 其形式可以采用小组协作的方式进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小组写作的过程中, 大家可以取长补短, 通过讨论与交流交换彼此的观点, 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达成深度学习的目标。通过协作学习还可以增进学习者之间的交流, 增进小组成员之间的团结精神, 减少个人学习的孤独感, 激发学习的热情, 进一步促进深度学习的开展, 为学习增添强劲的动力。不仅如此, 不同人、不同视角的阐释, 便于学习者全面准确的理解内容, 还有助于人们从历史维度、时代高度、专业角度全面辩证的考虑问题。从下面的个别化学习与协作学习模式图中我们可以对这种学习方式的结构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4.3移动条件下的实时交流模块

这个模块的主要作用是为大学生提供在移动网络学习与交流的方式, 它扩大了大学生的学习范围, 扩展了大学生的学习资源, 使他们的学习主阵地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在移动技术的支撑下使用微信、短信以及QQ聊天等方式实现研究信息的交流, 高校还可以搭建一些网络交流平台, 如专家在线、在线答题等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这个模块的作用, 如, 通过移动QQ可以实现一对一或者是一对多的在线视频聊天, 还可以充分利用移动QQ的空间日志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这个软件具有操作简单、方便易行的特点;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发送交流研究成果、学习资料, 使交流的方式不仅限于简单的交谈, 还可以实现文件的传递。

4.4实际应用模块

知识的灵活应用是深度学习区别于传统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在设置的特定情境中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以此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 达到学以致用的学习目标,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解决问题这一环节, 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知识的兴趣, 促进深度学习的进一步开展。实际应用模块可以对大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检验, 在检验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 促进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的改进, 使他们通过检验认识到自身的优点与缺点, 更加积极的投身到深度学习中。如果在学习中没有对研究的问题给予彻底的解决, 则要重新收集资料、积累知识、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如果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发现了新的问题, 为了解决问题则又需要查询资料、互相交流, 如此往复循环, 最终使问题在这个研究过程中得到彻底的解决。至于学生在研究中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则可以通过教师为学生设定。

4.5反思与总结分享模块

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总结是深度学习的关键, 只有不断反思与总结才能够找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通过反思可以把学到的知识与经验进行总结归纳, 使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 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所以要把这种良好的习惯保持下去。反思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它既是探究与评价, 也是自省与思考。可见反思对学习的重要作用, 对于学习的反思可以通过学习交流的工具——空间日志以及微博等形式予以表现。通过反思可以使自己在学习中的经验得到进一步的总结, 发现学习中的问题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予以避免。使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锻炼与发展, 更深一步的促进深度学习模式的发展。

5 结语

在移动环境下进行高校大学生的深度学习模式的研究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要求, 也是科技发展为大学生们提供的方便条件, 在这种模式下进行学习可以培养大学生们的自主探索学习的良好习惯, 也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很大的帮助, 学生通过学习不仅收获了知识还培养了团队协作的精神与知识的实际用能力, 为大学生们今后在社会中发挥更大的贡献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珑.移动学习在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 2010 (6) .

[2]张钰梅.大学生移动学习现状调查研究[J].计算机教育, 2012 (5) .

[3]陈金灿.大学生利用移动学习环境进行学习的探讨[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9 (3) .

[4]陈意.基于移动学习的深度学习研究[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 (1) :24—26.

移动学习环境 篇11

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 会计信息失真 原因分析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会计信息是社会经济有效运行的重要基本元素,真实性是对会计信息质量最基本的要求,社会经济的良性运转要求会计信息能够与它所反映的客观事实相符。因此会计信息失真成为了我国目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严重问题,下面笔者就尝试探讨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以及如何提高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1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

(1)软件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尽管会计软件本身拥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授权、审批、用户身份识别、操作权限控制等功能,但许多单位在使用中,严格而科学的管理仅停留在形式上,企业管理者有意粉饰会计信息,尤其是国有企业,在所有者缺位和监管不力的情况下,利用内部防范制度的薄弱环节,进行越权操作,在企业经济效益达不到预定目标时,常常会产生夸大经营业绩的动机。而在经济效益超额完成时,有时会产生缩小经营业绩的动机,以减轻后期的经营压力,从而形成会计信息失真。

(2)计算机硬件和会计软件自身存在的风险

计算机硬件配置不当或硬件故障,会影响网络信息的流通,严重时会导致网络瘫痪,威胁传输的信息的完整性,甚至使信息丢失,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财务软件相对滞后于财务制度,也使网络会计信息失真成为可能。与此同时,在软件的开发研制中,由于设计人员对会计理论的欠缺致使软件本身提供的功能与实际需要之间,容易出现一些差距,给不法分子造成可乘之机,引起会计信息的失真。而企业在购买软件时,由于忽视自身实际需要,对软件的适用性、通用性缺乏必要的市场调查,造成软件适应性差,或是使用盗版软件影响了会计工作质量,也加大了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

(3)会计信息在不安全的网络环境中所产生的风险

会计信息是在遵循一定的信息交换协议,以足够的安全技术为保障,以一定的计算机硬件为支撑,在相应的软件管理下在网络中流通、存储和处理。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安全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安全性成为网络会计信息失真的又一大风险。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病毒呈现多样化、传播快、破坏强等特点,计算机病毒使得合法用户和程序不能正常得到响应,甚至会篡改和破坏数据,计算机黑客则利用各种漏洞,采用监听、截获、试探和插入等手段,对信息安全的各个层面进行攻击,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2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研究

(1)加强人员管理,消除信息源头失真。

会计人员的人为错误是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主要方面,由于缺乏对人为错误有力的监控,会计人员中的故意行为很难察觉。智能代理可利用多维信息记录各种网络会计数据处理中人的行为,以备日后查证。对会计信息操作的人员进行严格权限动态分配,对不同会计人员在不同权限下会计信息的使用进行记录,保证会计信息源的有效性。同时可将会计人员的精力投入原始会计数据的审核、安全管理上,提高会计信息的原始精度,尽可能减少中间会计人员对会计信息的处理,降低人为会计信息误差。

(2)解决应用软件自身存在的问题

财会软件是实施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构件,也是实施的关键所在。因为网络化财会软件具有投资大、风险大的特点,一旦系统运行不畅将使企业在经济上遭受损失。可以考虑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发挥专家系统在预测、决策工作中的作用,加强会计的管理控制职能,以顺应网络会计的要求。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用户可以通过网络随时向软件专家提出要求或建议,软件开发商可以把已经开发完成的软件及时传送给用户进行测试,一旦发现问题可以及时通知用户并进行在线升级,及时解决软件自身存在的漏洞,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3)建立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

建立与健全严密的会计信息组织管理体系,使网络会计信息系统有一个完善的运行管理机制,这是互联网环境下网络会计信息安全的有效组织保证。首先,领导要高度重视,一把手要亲自抓。其次,财务部门要具体抓,其他有关部门积极配合,群策群力,建立一个严密的会计电算化网络的组织管理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这个组织管理体系。最后,根据企业总体经营目标,按精简、合理的原则对组织机构的设置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各项工作要分工明确和加强组织控制,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合作,这样就强化了会计系统内部的相互牵制,可以有效地预防信息失真。

(4)增强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

加强网络会计各项活动的安全管理,提高网络会计信息的安全防范技术,建立计算机安全应急机制,使用安全的财务软件平台等先进技术,从技术确保会计信息的安全。通过认证系统的管理、网络数据信息的加密、建立防火墙等方式来保证数据的机密性及完整性。对网络故障、操作错误、计算机病毒及黑客攻击所产生的潜在威胁加以控制和防范。建立完善的计算机病毒防范和网络漏洞监测体系,使用安全系数较高的财务软件,提高先进的计算机安全管理技术,确保会计信息的安全。

总之,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络会计将会得到更广泛的重视和应用,网络会计信息失真的防范也将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虽然网络会计还存在局部缺陷,但随着网络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们能够更好地加强会计信息的管理,有针对性的采取各项措施,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它的优势,尽可能的减小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及影响。

参考文献

[1] 任相宇.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网络化和安全性.内蒙古统计,2008.02.

基于移动通信环境下的微学习分析 篇12

1 移动通信环境下微学习概述

“微学习”这一概念最先由奥地利专家林德纳提出, 将其定义为利用微型推送式媒体将学习内容推送至学习端, 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移动通信环境条件下, 学生可以借助各种移动通讯终端开展微学习, 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断提高。相对来说, 微学习属于新形势下的数字化学习方式, 微学习内容相对来说较为精炼概括, 而又富有条理。微学习的学习周期较短, 与学生实际生活具有紧密联系。此外, 微学习本身不会受到时间、地点、内容等方面的限制, 只要想学习, 随时可以学。

2 移动通信环境下开展微学习的必备条件

2.1 技术环境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微学习等新兴学习方式逐渐兴起, 而技术环境对微学习能否顺利开展具有根本性和决定性的作用。移动通信环境条件下, 为切实促进微学习的不断成功应切实注重技术环境的创建, 良好的技术环境能够为微学习提供基本的物质技术保障。良好的技术环境包括无线网络坏境、移动通信终端设备等。其中, 移动通信终端设备能为微学习系统提供有效硬件支持, 从而促进微学习的顺利开展。无线网络环境能够确保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自由活动, 不受地域条件的限制, 随时可以与其他学生进行学习互动和交流。

2.2 学习资源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教学模式也在不断改革, 与时俱进, 微学习资源也变得越来越丰富。然而, 尽管微学习资源较为丰富, 但是并不是都对学生适用。移动通信环境条件下, 学生进行微学习的过程中不可能始终保持专注, 加之便携式终端本身的界面要求, 因此微资源应尽量保持简洁、精炼, 使学生能够一目了然。为切实促进学生积极进行微学习, 微资源应力求短而精, 具有一定层次性, 每条内容要独立, 不同内容之间还应具有一定联系。此外, 微资源表现方式应呈现多样化, 这样才能让学生具有一定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快乐。

2.3 教师引导

移动通信环境条件下, 为切实促进微学习的开展, 教师应发挥其应有的职能, 对学生加强引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 按照课堂教学的实际目标, 对微资源进行精选和编排, 并可以将微课程上传至自己的博客。教师在进行微课程设计时, 应切实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教师应对学生现阶段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入了解, 并按照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微课程进行设计, 使微课程尽量保持精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应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 对教学方式作出调整。因此, 在微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应切实加强引导, 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能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

3 移动通信环境下开展微学习的可行性分析

3.1 技术环境可行性分析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 计算机网络在数据传输、接入等方面的增强, 微学习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普遍。利用无线通讯协议使网络数据进入到通讯终端, 从而使微学习不受时间和地域等条件的限制, 学生随时可以进行学习。目前来说,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PDA、笔记本电脑等已经广泛进入到人们日常生活, 为微学习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环境支持。现阶段, 蓝牙技术、GMS/GPRS、WI-FI等无线网络也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 为微学习提供有力的技术环境。

3.2 学习资源可行性分析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移动通信终端不仅成为学生开展微学习的重要媒介, 也为学生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微资源如果能被学生广泛接受, 将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然而, 一旦学习资源出现匮乏, 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 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 使用软件逐渐增多, 包括各种阅读软件、学习工具、电子地图等。在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 学生可以利用相关软件对感兴趣知识进行学习, 并利用相关软件对自己感兴趣知识和内容进行浏览。利用移动通讯终端, 能够有效的浏览相关视频、图像等信息, 学生也可以自主下载网络相关资源, 并配套阅读, 从而促进学习。

3.3 教师利用微资源实现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移动通信环境条件下进行微学习, 通过微型学习与移动学习有机结合, 从而促进教学。现阶段, 大力提倡开放式教学, 注重移动通信环境条件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教学的过程中, 借助CAI课件、计算机网络等媒介能够有效促进教学, 使教学不再受到时间、地点等方面的限制, 能够有效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应充分借助微资源, 对教学内容加以整合, 使教学更具有条理。

4 结语

本文主要针对移动通信下的微学习进行分析, 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PAD等移动终端广泛进入到人们生活, 并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只有对微资源正确对待, 科学合理的利用, 才能促进微学习的不断开展。

摘要:现阶段,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 移动通信环境条件下的微学习逐渐兴起。利用微型通讯终端, 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运用移动互联网获取学习资源, 使学习更加方便, 更加不受时间、地点等条件的束缚。移动通信环境下进行微学习, 学习时间更加分散, 学习内容更加精炼, 学习媒体的选择更加灵活, 从而真正实现自由学习。本文对基于移动通信环境下的微学习进行分析, 希望能为同行提供一点参考。

关键词:移动通信,环境,微学习分析

参考文献

[1]刘琼, 杨远.基于移动通信环境下微学习的开放大学英语教育的可行性分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4, (22) :133-134.

上一篇:测试系统设计下一篇:组织方式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