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习资源

2024-09-01

社会学习资源(共12篇)

社会学习资源 篇1

随着国家最近几年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与支持, 职业教育发展呈现蓬勃之势, 并逐渐上升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及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然而, 综观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况可以看出, 职业教育在规模迅速扩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 主要为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还不完善;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不够;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和就业联系不够紧密, 职业教育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面对今天高度竞争的全球经济环境, 只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构建一个更为有效的、更为一体化的终身教育培训体系, 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换为人力资源优势, 才能保障竞争力并促进学习型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发展职业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党的十七大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决策, 强调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按照中央的要求, 国务院正在组织制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职业教育是其中的重要内容。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寄予很高的期望, 希望《规划纲要》的制订可以处理好职业教育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处理好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关系, 处理好政府办学和社会力量办学的关系, 处理好东中西部地区及城镇和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关系, 处理好职业教育质量、结构、规模和效益之间的关系。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又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需要。我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 在整个教育结构和教育布局当中, 必须把职业教育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这样做有利于缓解当前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紧缺的矛盾, 也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扩大社会就业。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人学会技能和本领, 从而就业、生存、能够为社会服务。从这一点来说,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 是面向整个社会的教育。职业教育面向的不仅是服务业, 还有工业、农业, 比如说数控机床的操作, 就需要职业教育的培训。现在我们要注意的是职业教育的规模、学科的设置, 需要和社会需求相吻合, 因为它是面向整个社会的, 所以应该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一方面要转变社会观念, 另一方面要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包括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力度, 建立全社会的职业教育学习型资源。

二、社会学习资源建立与职业教育的时代契合

1. 创建学习型社会是职业教育的时代使命

20世纪60年代末, 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罗伯特·哈钦斯 (R.M.Hutchins) 出版了《学习社会》 (The Learning Society) 一书。他在书中指出:“所有全体成年男女, 仅经常地为他们提供定时制的教育是不够的。除此以外, 还应以成长及人格的构建为目的, 并以此目的制定制度, 以及更以此制度来促使目的的实现, 而由此建立一个朝向价值的转换及成功的社会。”[1]哈钦斯的“学习化社会”理念在教育领域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并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开来, 深刻地影响世界教育的变革与发展。自“学习化社会”这一术语提出后, 专家学者对此做过诸多不同的表述, 但对于“学习化社会”的基本要义是大体一致的。1972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一份重要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其中第三部分明确指出“向学习化社会前进”, 勾勒出一幅美好的学习化社会远景。从20世纪80年代起, 美国、日本、瑞典等发达国家纷纷提出了向学习化社会过渡的发展战略。2001年5月, 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议上, 江泽民同志提出了“构筑终身教育体系, 创建学习型社会”的主张, 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党和政府从具体国情出发, 提出了学习型社会的建设目标和具体思路。在知识经济日渐凸显、信息更新加速的现代社会, 个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同时也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社会竞争。那种“一朝受教, 终身受用”的观念已不再适用, 这对于作为“未完成物”的人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时代挑战。现代社会朝着学习型社会的方向迈进, 终身受教、终身学习的理念已成为当今时代的最强音, 构建“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2. 发展职业教育是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应然需求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构建学习型社会最重要、最活跃的实践领域。职业教育直接针对劳动岗位的要求来培养人才, 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在劳动力就业市场更具有适应性和竞争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 特别是本地、本行业联系密切, 与劳动力市场衔接最紧密, 更容易了解和预测市场, 适时针对市场变化作出反应, 提高办学竞争力;职业教育具有自己的专业人才优势、技术优势, 能更好地、更直接地为地方和行业发展服务, 更容易调动地方和行业办学的积极性。这些都是职业教育的优势, 它将优质教育惠及广大民众, 使社会成员接受继续教育、进行终身学习成为可能, 是传统的终结式学校教育转变为终身式社会教育的最佳途径, 是事关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性问题。成人教育使普通民众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真正实现了教育对象的民主化和大众化。而且职业教育的科类齐全、费用低廉, 更适合大众的终身学习需求。可以说, 职业教育在推广普及教育、体现教育公平、提高全民素质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极大地推动了学习型社会的创建与发展。

三、发展职业教育是建设社会学习资源的有效途径

1. 建构职业教育的动力机制

理念创新和特色鲜明是实现职业教育大发展的首要前提。树立迎合时代发展的思想观念和社会风尚, 增强社会成员接受职业教育和继续学习的内驱力, 是推动职业教育持久发展的动力源泉。首先, 创设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环境。国家教育部门要把握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导向, 将职业教育摆在长期发展的战略位置, 建立一种开放化、互动性的职业教育运行机制。其次, 培育“生命不息, 学习不止”的社会文化氛围, 广泛宣传新的教育观和学习观, 使学习成为人们必需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手段。教育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 教育活动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在社会这一平台上完成的。

2. 打造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

职业教育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质量的竞争, 教育质量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要实现成人教育高效、持久、健康地发展, 就要以质量求生存、以优势谋发展, 打造成人教育的核心竞争力。首先, 要在办学理念上把办出特色和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最大的追求。特色就是质量, 特色就是生命。特色体现在职业教育办学的各个方面, 包括专业和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学校管理和人才规格与质量等, 同时还体现在办学的过程之中。因此, 在整个办学的过程中, 在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都要着眼于办出自己的特色, 努力追求个性的最大化。其次, 要通过不断创新来创造特色。职业教育是一个全新的事业, 没有现成的模式和经验, 与其他教育相比, 创新的需要更迫切, 创新的空间更大, 包括办学思想和观念、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制度都要不断改革与创新。要克服狭隘的职教观, 树立大职教、终身教育、素质教育、全民教育思想和观念;要实施多元化的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要建立新的职业教育课程和教学体系, 坚持产教结合, 等等。同时, 职业教育要坚持走自己的路。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办学层次和办学类型, 都应当办出不同的特色。即使是相同的专业, 也要针对当地的实际需要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质量标准, 突出人才培养上的特色。

3. 加强社会学习资源建设

职业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是多种社会因素、多方力量相互协作、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教育资源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如果没有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 就会严重阻碍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所以, 要在宏观上加强统筹规划, 综合配置各类社会学习资源, 为发展职业教育事业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一方面, 突出高等院校在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中的辐射功能。各级各类高等教育机构应进一步向社会开放, 实现教学设施、教育资源、活动场所的共创共享, 搭建职业教育资源的公共平台, 构建开放性、多层次、全方位的成人教育资源及设施服务体系。另一方面, 实现职业教育与地区经济、社区建设及地方企业的协同发展。突破职业教育在办学上的种种局限, 加强地域内教育项目的开发与合作, 实现开放式发展, 达到理想的资源整合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立山, 李莹.学习型社会背景下成人教育开放体系构建研究[J].继续教育, 2006.

[2]高志敏等.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4]董星.教育公平:学习化社会建构的主导价值取向[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1) .

[5]赵红亚.论我国成人教育发展不和谐现象及矫正对策[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7, (6) .

社会学习资源 篇2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来的一个重要目标,各级部门要扎扎实实地履行职能,开展工作,做到四个到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宣传教育到位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作,每个公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细胞,是社会活动的主体,和谐社会的构建要通过社会公民来实现。一是各级部门加强领导,采取有效措施,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掀起宣传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的热潮。通过开展学习宣传,构建和谐社会活动,统一思想,凝聚全社会的力量,推进构建和谐社会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二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教育为中心。在大、中、小学校加强对学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教育,增强学生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观念,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融入教材,进入学校,进入学生头脑,使学生走向社会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和实施者。三是工、青、妇等群团组织要加强家庭教育,引导家长教育子女的过程中要改掉放任自流,过分溺爱。改掉拳脚加棍棒的教育方式,学会以平等的态度与子女沟通,增进互相了解,培养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下一代。家长要以身作则,教育孩子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识。同时,家长要强化对子女预防意识的教育。经常掌握子女的思想动态、去向,留意子女结交的朋友,警惕子女的谎言。对出现的苗头,及早加以纠正,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责任落实到位

各级部门一班人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件大事,落实一把手负责制,加强领导力度。所谓大事,就是事关社会稳定、经济健康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以及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加强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责任制的落实到位,建立和完善制度,强化机制入手,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把各部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目标任务细化、量化,层层分解,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公民为构建和谐社会献计献策,真正把各项工作落实到位,抓出成效。

三、政法综治工作到位

一是政法综治工作要围绕有利于创建健康的社会环境。社会腐败和不良风气不但影响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而且直接诱发各种犯罪。政法机关要对社会环境整治到位,持续不断地进行反腐、打黑、扫黄、禁毒、禁赌、反邪教等工作。从根本上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净化社会环境,同时要加强对各种文化娱乐场所的整治力度,使公民遵纪守法。

二是对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为打击要到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是在一个地方搞示范等待验收合格,而是要经过漫长的不懈努力,巩固好创造成果,做到管理不松、力度不减,全力维护长治久安的社会环境。严厉打击暴力犯罪和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案件,实现社会稳定,社会治安明显好转,人民群众满意的社会环境。

四、执政为民到位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执政为民”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是提高各级部门一把手执政为民的能力,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实到位。

一是提高执政能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社会转型的深入,协调社会利益,推进社会主义管理体制创新,形成各族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执政能力的表现就是有能力处理和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坚决纠正侵害人民群众的利益,同时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正确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要求,用民主与法制解决社会各种矛盾和纠纷的能力。

二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确保政府履行各项职责,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基础。就是提高广大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知识结构的更新,学习法律、科技、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树立“行政就是服务”的理念,健全和完善反腐倡廉的监督制约机制,自觉接受社会的监督,提高行政能力水平。实现总体目标,使社会更加稳定,治安更加良好,群众更加满意,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学习资源 篇3

近年来,我园先后组织参观了图书馆、博物馆、火车站、邮政局、消防大队、部队等,组织开展了走进110、走进小学、走进海关等活动。在参观图书馆时,当孩子们看到一排排、一列列图书整齐地摆放在书架上时,丰富的图书资源让老师孩子们欣喜不已,强烈的阅读欲望在心中燃起。在图书管理员的介绍中,孩子们知道了图书借阅规则,感受了安静看书的阅读氛围。在参观大部队时,幽雅庄严的环境,解放军战士干净的宿舍,整齐的内务,娴熟的队列操练,高超的擒拿技术,深深地感染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激发着孩子们对军人的崇敬之情。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加深了幼儿对社会不同职业人群的认知,进一步感受到各行各业的人们为了使生活更加美好,辛勤的工作着。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热爱、尊敬各行各业人员的情感,而且使孩子们在亲近社会,熟悉社会的同时,促进了社会认知能力的提高。使幼儿更加关注周围的生活,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有利的培养了幼儿的社会情感,发展了幼儿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

二、充分利用各种节日组织活动,促进幼儿良好品质的形成节日以其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潜在的教育价值对幼儿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我园能够充分以各种节日为宝贵的教育契机,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教育活动,让幼儿在节日活动中提高能力,形成良好的品质,汲取不同节日的文化内涵,进而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六一国际儿童节是属于孩子们的节日,在每年一度的庆祝活动中,我们都能够通过组织“庆六一亲子运动会、文艺汇演”等系列活动,为幼儿搭建展示才能、增强自信、张扬个性、发挥潜能的舞台。孩子们在尽情欢庆节日的同时,激发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情感,有效的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发展。

三、开展“童心乐”大卖场活动,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为了使幼儿从小适应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时代,不断提高情商、商商意识,我园以童心乐大卖场为载体,遵循“自愿、互惠”的原则,请家长和幼儿把穿小的衣服、看够的图书、玩够的玩具带到幼儿园,学着进行物品交换,学会使用钱币购买物品,提高买卖和购物的意识,增强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在开展这项活动中,我园按照幼儿的年龄特点,确定不同的活动目标。小班幼儿以分享、体验为主,体验交换玩具、图书带来的新奇和分享的快乐。中大班幼儿则以学习如何与同伴交流,学会合理使用人民币(1-5元),用钱购买自己喜欢的物品,感受买卖活动带来的乐趣。为使活动能够得到广大家长的支持和配合,理解开展这项活动的目的,我们通过家长会来详细介绍活动内容,使家长了解虽然这是一项没有经验可借鉴的探索活动,但需要在活动中不断总结经验,丰富活动内容,发展活动形式,实现促进幼儿发展的目标。我们邀请家长和小朋友共同参与活动,并且通过海报宣传、班级动员、学习相关买卖知识等做好开展“大卖场”的准备工作。

目前大卖场已成为我园不可或缺的特色活动,每月组织一次。在搭建的真实的市场情境中,我们努力引导幼儿关注生活,从小学会分享,提高了实践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幼儿在活动中学会文明购物,学会互相谦让。在买卖过程中练习计算、认识货币,提高了数学能力,初步培养了幼儿的理财观念。孩子们把每次大卖场的收入宝贝似的积攒起来,舍不得花一分。让人感动的是,在我园组织的为汶川大地震、玉树大地震捐款活动中,孩子们却毫不犹豫的把这些钱都捐献了出来,让灾区的人民感受到了孩子们浓浓的情、深深的爱。四、有效开发家长资源,培养幼儿美好的情感态度

在工作中,我园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形式,指导家长提高科学育儿能力,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为科学合理地利用家长资源,建立了《先锋幼儿园家长资源库》,通过组织开放日和亲子活动,积极开展家长志愿者活动,使家长走进课堂与幼儿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家长志愿者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内容,拓宽了幼儿的学习领域,弥补了教师在专业领域的不足,为幼儿提供了全方位学习的新途径,带动了幼儿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浓厚学习兴趣,开创了家庭幼儿园教育的新局面。

社会学习资源 篇4

随着社会的发展, 教育的改革也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 教育的组织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变化, 从农耕时代的个别教学到工业时代的班级授课制。20世纪70年代后期, 美国兴起了一种新的教学理论:合作学习 (Cooperative Learning) 。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而且能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 尤其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 让具有不同特点的学生相互帮助, 更能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在合作学习小组里, 学生们拥有共同的学习目标, 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 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与其他同学的交流探讨,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的组织和建设是开展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基础, 其质量直接影响到合作学习的效果。小组学习中成员之间形成的社会网络存在着强弱联系等关系特性, 小组成员通过学习互动, 建立合作学习关系。然而, 小组中的合作交流又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本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来研究合作学习小组中成员之间彼此的关系, 描绘出小组中成员的关系网络结构, 掌握小组内个体之间关系的特征, 进而促进小组的有效建设。

2 研究设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从我院教育技术学大二的一个班中随机抽取的一个学习小组, 该小组的合作学习交流是基于QQ群的。小组中的16名成员对QQ软件的使用都非常熟悉, 并且都有着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在QQ群中可以积极讨论, 发表各自的观点, 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团体协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社会网络分析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是20世纪30年代末出现在国外并在最近20多年得到重要发展的研究社会结构的最新方法和技术。它从量化的角度, 通过对成员之间关系与联结情况进行研究与分析, 进而描述和测量成员之间的关系或通过这些关系流动的各种有形或无形的东西, 如信息、资源等。基于此, 该小组成员间的关系特征就可以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进行分析。

本文的数据是通过对该小组QQ群长期的观察和聊天记录的分析获取的。并使用了最常用的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6.0对有效样本的数据进行分析。

3 研究结果和分析

3.1 网络的整体性分析——社群图

首先利用Ucinet 6.0软件及该软件中的NetDraw软件, 得到学习小组的社群图, 社群图可以直观地表达关系网络, 显示社群内学习者之间关系的亲疏, 体现群体的结构特征。如图1所示, 在社群图中, 图中的节点表示小组成员, 小组成员间的关系用有向箭头表示。

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学习小组的整体特征:

在群体中, 节点7被大多数成员关注, 说明他是这个学习小组的核心人物, 在小组内有一定的威望, 受到大家的信任, 对小组学习的贡献很大, 他引导小组学习讨论的话题, 影响着整个小组学习的方向。一般我们将群体中这样的人称为“意见领袖”。一个学习小组中如果存在意见领袖, 那么这个小组就有一定的凝聚力。反之, 则小组就会显得很松散。

在图中, 节点2、8、10远离群体, 三者之间相互连结, 形成了一个小型团体, 他们不参与小组内的学习讨论, 只是彼此间相互交流, 与整个群体的互动性不强。而从图中还可以发现节点4是一个孤立的点, 他与其他人没有任何连结, 说明他在小组中不被其他成员所关注, 也不积极去参与, 对小组学习没有任何贡献。

3.2 中心度分析——矩阵法

中心度是社会网络分析的重点之一, 评价一个人重要与否, 衡量一个人的地位优越性或特权性, 以及在群体中的社会声望等常用这个指标。其中, 点度中心度使用最广泛。在群体中, 一个成员的点度中心度就是与该成员有联系的其他成员的总数目, 刻画的是成员的局部中心指数, 即点出度和点入度的总和。

图2是利用Ucinet 6.0软件对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进行二值化处理所形成的矩阵。在这个矩阵中, 行和列代表相同的分析对象, 表格中的某个单元格代表两个对象的关系。例如, X17=1表示成员1与成员7有学习讨论, 在社群图中则表示, 在节点1和节点7之间有一条由1指向7的有向线;X16=0表示成员1与成员6没有学习讨论, 则在社群图中, 节点1和节点6之间没有任何连线。

据此, 对该小组每名成员的点出度、点入度等方面进行统计, 如图3所示。

注:OutDegree——点出度;InDegree——点入度;NrmOutDeg——标准化点出度;NrmInDeg——标准化点入度

图3中, 每名成员的点出度和点入度都是不同的。点i的点出度是其向他人发出关系次数的量化, 即为社群矩阵中点i所在行上所有的数据之和;点i的点入度是其接收他人的关系次数的量化, 即为社群矩阵上点i所在列上所有数据之和。标准化点出度 (入度) 是某一节点的点出度 (入度) 与该节点在网络中最大可能的关系数的比值。例如, 成员7的点出度是5, 点入度是7, 则标准化点出度是33.333%, 标准化点入度是46.667%, 表示该成员关注了小组中33.333%的其他成员, 被小组中46.667%的成员所关注。

小组中点出度最大的依次是7、14、9、13、3, 相较其他成员而言, 他们拥有的连结关系更多, 所以他们是合作学习小组的意见领袖。虽然他们都是小组里的意见领袖, 可是仔细地分析, 这5名成员在小组中所拥有的权利地位又都不一样。成员7的点出度和点入度都很大, 说明他既与其他成员进行学习交流, 其他的成员也从他这里获取信息, 他对小组的贡献比较大, 高于其他的意见领袖, 属于小组里核心人物。成员14和成员13点出度很大, 可点入度很小, 这表示他们积极地关注小组中的其他成员, 可却很少被别人关注。而成员9的点入度大于点出度, 说明他被别人所关注, 可自己并不关注别人。在小组中, 也有处于均衡地位的成员, 如成员15, 他的点出度和点入度一样。虽然成员2、8、10的点出度和点入度也是一样的, 可这3个成员之间是相互连结的形式, 形成了一个小的团体, 与小组并没有任何连结, 没有与小组内的成员进行交流。另外成员4的点度中心度为0, 说明他不被任何人关注, 而且他也不去关注任何人, 在这个小组里, 他是一个孤立的成员。

4 总结与讨论

通过对该合作学习小组内成员之间的关系网络进行分析, 可以发现合作学习小组的有效建设和其社会网络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合作学习小组的组织建设中, 存在着这样几个问题:①形式上是合作学习, 实质上成员之间并无合作意识。在小组里, 大家的职责分工并不是很明确, 每个成员凭自己的兴趣在小组里讨论, 导致有的成员虽然在小组中, 却不与大家进行交流沟通, 没有很高的参与动机;②意见领袖操控小组学习。在合作学习小组中, 存在着一些意见领袖, 他们是小组中的中心人物, 处于网络的中心位置, 控制着整个小组学习讨论的方向。大家过多地关注意见领袖, 导致非中心人物之间的沟通交流很少, 没有自己的想法, 过多地依赖中心人物;③小团体意识。在小组里, 有的成员之间的交流带有个人的感情因素, 愿意与自己相契合的成员进行学习讨论。几个人之间仅限于彼此之间交流, 而与小组毫无联系, 不参加小组内的学习讨论。

因此, 要使合作学习小组建设的更好, 需要对合作学习小组进行一定调整。首先, 要为合作学习小组中每名成员设置明确的学习任务, 确保每名成员都能提出自己的想法, 参与到小组的学习讨论中。其次, 要加强小组成员的积极互信, 注重小组成员合作意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马兰.合作学习[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陈向东.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在线协作学习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06 (10) .

社会综合实践资源 篇5

学习资源的运用

湖北省通城县关刀中学:罗志华

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地方课,是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综合能力的学科,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增强了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社会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它帮助学生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如今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体现出诸多意义。社会综合实践课程开设后,为锻炼学生的心理品质提供了机遇,为深化课堂所学的内容提供了条件,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方面所起的特殊作用。轻松愉悦的活动气氛是萌发创造性思维的最佳动力,只有激发学生活动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中学到知识,发展能力。为此,在上综合实践课初期,学生们就与老师一同研究探讨,确定研究课题。首先选取日常生活中常接触的事物为研究课题,使学生产生探究情趣,拉近课程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为学生的求知搭建一座桥梁,使课程与他们的社会经验得以沟通。我校是农村初中,根据农村中学的实际情况及周边环境的特点,我认为下列场所及方式可作为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些学习资源:

1、到烈士陵园去扫墓,瞻仰烈士英雄事迹,培养爱国情操。通过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共产党人敢于斗争、不怕牺牲、艰苦奋斗、不断前进的精神风范,也激励我们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去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培养爱老敬老的情感。在现代社会大潮的冲击下,当今的孩子变得越来越自私,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一个人的道德观影响的不旦是一个家庭,而且还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作为家长,必须要孩子知道尊老爱幼意味着一种感恩,意味着继承,更是体现了一个人的人格。古往今来,多少个春夏,多少个秋冬,一代代人由小孩到老人,不管是处于盛唐还是当今社会,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弘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一个和谐社会的根本,也是一个人成长壮大的根本。

3、去交警大队去学习交通安全知识,提高自身交通安全防范能力当前的道路交通十分繁忙,路上车辆不断,而想到那个一部分的司机安全意识有相对淡薄,对就对学生的安全构成里一个很大的威胁,因此加强对学生的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势在必要。

4、进行春茶采摘活动,了解春茶的生长和制作以及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作为茶叶之乡的学生,这是一项很好的社会实践活动,既能使学生体会到采茶的乐趣,提高劳动技能,又能了解茶叶的生长、采摘、制作的有关知识。

5、做一天家庭小主人,体念当家的滋味,理解父母培养感恩的心。古人云:修身、持家、治国、平天下。可见当家的重要性。中学生适当参与有益于自身的经验和体会到家庭生活安排的不易。理解父母的艰辛。进一步懂得对父母感恩。

6、调查本地河流的污染状况,使学生了解污染的原因,提出合理化的治理建议。通过对学校周边环境情况的感受,激发起学生参与调查活动的兴趣,设计调查过程,形成调查小组;通过各项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养成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习惯;在活动中:帮助学生更好认识环境,培养他们关爱地球家园、保护地球家园的意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增强学生间凝聚力,进一步融洽师生感情,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查找资料、搜集和处理数据资料等的能力。经过调查聚居区垃圾污染状况,通过学生参与使他们提高环保意识,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措施,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7、到田间去参加农活,体会种粮的艰辛,培养学生珍惜粮食的意识。现在不说城市的孩子对农活没有概念,就是农村有很多的孩子对农活同样不了解。对于农村初中开展参加农活的生活实践活动很有必要,在农活中了解农作物,体念农活的艰辛,使学生懂得粮食来之不易,从而培养学生珍惜粮食的好习惯,还能是学生理解父母,学会对父母感恩。

8、到山林中去调查,了解森林植被的组成分布、动物的种类、感受空气质量。培养学生爱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社会学习资源 篇6

关键词:全民学习;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

对于处在21世纪的人来说,接受几年或者十几年的教育就能基本应付今后工作的年代已经一去不返,我们所处的是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所接触到的信息已经是真正意义上的日新月异。不论哪个国家,要想在社会竞争中不被淘汰出局,都要能紧跟信息的步伐,掌握知识的变化。而国家的能动主体是国民,国家的发展归根到底要靠“人”这一资源。因此,创建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理念诞生后,各个国家纷纷起来响应。在轰轰烈烈的终身学习运动中,中国也积极地在进行探索,由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即中国是肩负着建设工业化和信息化社会的双重任务,构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对于我们来说需求更加迫切,意义也更加重大。

一、健全终身教育法制

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林强曾经呼吁制定一部适合我国国情的全民终身学习法,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这是非常符合构建学习型社会的一个理念。在世界上,有很多国家都制定了终身学习或者终身教育的法规。比如美国颁布了《终身学习法》;日本在1990年由国会通过了《关于整备振兴终身学习推进体制的法律》,即《终身学习振兴法》;1999年,韩国将社会教育法修订成为《终身学习法》;我国台湾省也在2002年6月通过了相关法律。虽然在我国,终身教育作为一项规定和任务,已分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但制定一部专门的终身教育(或终身学习)的法律,可以对终身教育的各个方面做出详细周全的规划和说明,为整个国家推广和普及终身学习提供有力的法源依据,大大推动学习化社会的建设进程。

二、普及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思想

学习型社会需要全民参与,共同构建。普及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思想非常重要。一方面,如今社会激烈的竞争会造成个人就业困难或者工作变动频繁,这对于形成人们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思想会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我国的下岗职工增多后,给了人们很大的警示:即你今天有工作,或许明天就没了;今天干的是这项工作,明天可能就要干别的;今天你是这一行业的先锋,明天可能就落在别人后面了。但另一方面,还是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宣传和教育,激发人们的忧患意识、竞争意识和进取意识,使每个人都产生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意愿和需要。

1学校教育过程中要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在我们国家已经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接下来还会逐步普及高中教育,大学也是年年扩招。因此,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是大家都很明确的发展方向。可是大学完了以后呢?很多人往往就结束了他们的学习历程,开始“吃老本”。这不论是对自身还是对其所服务的单位或者是社会都是不利的。16年的学校教育过程正好是个体成长、成熟、成形的过程,我们要抓住这个关键时期,注意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态度、能力、方法和技巧,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要使他们意识到学校只是他们学习的启程阶段,目的是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学习,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是为今后贯穿终身的学习活动打基础。在这一过程中,首先教师自身就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这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次,要经常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一些前沿的信息,使他们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比较,深刻体会知识更新的速度之快;第三,教给他们检索信息和自主学习的一些技能技巧,帮助他们熟悉各种学习渠道和介质,鼓励自学和自己解决问题,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第四,讲述一些实际生活中关于终身学习重要意义的有代表性的正反面例子,给他们一些启发和警示。

2鼓励人们尽可能地利用学习机会。要实现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想要完全依靠学校教育,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即使想要完全依靠正式的教育都是不现实的。学校的教育基本是提供给适龄青少年的。即使现在有一部分的由学校提供的正式的成人教育和职业培训能满足一部分的成年人,但这些机会也是非常有限的。但是不是学习机会远远不够呢?肯定不是!很多时候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学习机会,但是由于这些学校或者培训机构是民办的或者是采用网络教学或者不能提供一个经由谁谁谁认可的文凭,很多人不能从中直接受益(比如拿着这个文凭就能敲开某心仪已久的单位的大门)就对这些学习机会不屑一顾。这实际上是一种非常“短视”的行为。既使学习者自身的发展受到限制,又使办学者的发展陷入困境,加剧了我国的教育矛盾。要实现终身学习我们需要转变一个观念:学习最主要的目的不是获得能够受到谁谁谁认可得文凭,而是获得实实在在的知识和技能地提高,使能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和变迁等方面的要求。

三、创建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条件和环境

1搞好远程教育。远程教育是全民终身学习的较好途径之一。它不受地域、时间限制,提供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的教育,不影响学习者日常的工作和学习,而且资源丰富,甚至还提供国外的一些学习机会。优点很多,大家都明了,但事实上,现在远程教育的状况是:函授教育萎缩,广播电视教育收听收视率低,网络教育很热但同时很乱。

如果我们对远程教育该整顿的进行整顿,该扶持的进行扶持,将能够解决一大部分人的终身学习问题。

(1)函授教育在过去曾经发挥过很大的作用,帮助了很多人的学习。其实这是一种非常实惠的学习形态。即使在当今电子技术相当先进的情况下,它仍然是有生命力的。特别是对于经济比较困难或者交通和通信不太便利地区的学习者。面对函授教育萎缩的状态,需要这种形式教育的地区可以酌情加以扶持或改进。

(2)如今的广播电视普及率很高。他们的娱乐功能是发挥得淋漓尽致,但是由于缺少优秀的教学节目,教学功能就不敢恭维了。如果能改变这一状况,这是比函授教育和网络教育都更具有现实性。因为设备(电视、收音机)的前期投入是具备的,生动性、形象性也是有的,跨地域跨时空的便利性也不亚于网络。由于近年来很多人都忙于追逐热门的网络教育,使这一终身学习的好东西被冷落了。这一点上恐怕要寄期望于教育资源的设计者和建设者能够转移一部分的注意力,也重视广播电视教育节目的开发和设计。而且广播电视节目也能通过添加一块卫星接受卡在电脑上接收和播放。因此可以对优秀广播电视节目的投入实际是一举两得的。

(3)网络教育发展应该能算得上是跨越性的发展,速度快,优点多,不过问题也不少。形象地说,就是遍地生根,开的并不都是花。用好网络教育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如何对其进行整顿和规范,使人们学习时能

够准确地确定其使用价值,更有效地利用和学到更有用的东西。目前国家制订了网络教育的一些规范(例如,网络教育技术标准体系,简称CELTS),但多是从技术方面来进行,因为要对教育内容的价值进行界定很难。但内容的规范对于构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也是非常重要,必不可少的。在这一方面,不管是借鉴也好,创新也好,是目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2健全公共图书馆和鼓励开办书店。如果说知识的海洋是书,书的海洋就是图书馆。虽然现在网络发达有很多电子书刊,但由于上网价格的不菲和传统的阅读习惯,以纸张为载体的知识还是人们容易接受的形式。学习社会的理想能否实现,图书馆具有显著的影响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九九四年所发表的公共图书馆宣言(UNESCO Public Library Manifesto)就明确指出,公共图书馆是通往知识的地方门户,并为个人与社会团体提供了终身学习、自主决定及文化发展的基础环境。同时,图书馆还能协助个人发掘、评鉴、运用信息,并进而培养个人具有判断知识品质的能力。

除掉个别发达地区的大图书馆(比如国家图书馆)外,我国目前的公共图书馆利用率是很低的。原因可能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图书比较陈旧,二是手续比较繁琐,三是流动周期长,四是管理不善等等。要使图书馆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在这些方面都需要不断完善和健全。

我国的图书馆一般都是建在大学中,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不多,往往只有省、市一级才有。这给很多希望通过书本来学习的人带来了不便。现在的书店基本上都允许人们在里面翻阅,有的还提供一些桌椅,甚至提供能长期在书店阅读的“会员卡”。书店的优势在于一般它都能盈利,就会有人愿意经营,而且在很多偏远的、闭塞的小地方都能开。鼓励各地开办书店能够成为图书馆的一种“替身”,虽然它不能借阅,但毕竟可以使更多的人接触到书籍,而且书店的书往往比较新,能提供一些比较新的知识。同时,一些较大的书店(如图书城)还能成为图书馆的有力补充。

3鼓励社会办学。实现全民终身学习的社会,光靠政府办学是完成不了的。因为有那么多人,有那么多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需要。政府投不起那么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鼓励社会办学,私人办学是增加学习机会的有效途径。国家或者政府可以给社会办学提供一些政策上的优惠,也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对社会办学的学习结果给予考核和一定程度的认可。这样学习者愿意进入这些学习机构学习,获得了学习的机会;学习机构也由于生源充足能够得以维持下去。

4建立全民学习成就评估体系。传统上,对正规学校的学习结果给予学分、文凭与资格的采认,而学校外的学习则未能享有同等的待遇。因此,形成学校教育一枝独秀的现象。学校的学习成为学习的主流或全部,其他的学习管道沦为配套与附庸。在终身学习社会中,学习的管道多元与多样,不宜对不同管道的学习结果有偏差的处理,只要结果相同,均应一体采认。这样,才有助于激发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热情,促进学习型社会得的形成。

在这里所指的整体的评估体系指的是:对常规学校学习、民办学校学习、远程学习、自学等不同形式的正式或者非正式的学习都能够有一定的评估办法,使对他们的评估结果能够统一起来。

如何建立整体的评估体系,可能会有下面两条途径:

(1)对于不同形式的学习能够有某种统一的衡量标准。例如,对于大多数技术方面的课程,采取同样的等级考试。通过某种等级的考试,就证明你达到了某种水平,就有该等级水平的证书。这种情况下学习的形式就是自由的,不管你采取的是哪种学习途径,都能参加考试。都拿同样效力的证书。这对于终身学习是有利的,人们会寻求对于他们自身来说更方便获得的学习方式,也由于更加方便,人们会更乐意参与学习;

(2)采用完全学分制并能加以累积。即对各个不同门类学科的各门课程都赋予一定的学分,学习者不管通过什么途径完成课程学习,都参加统一的考核,根据不同的成绩获得不同的学分。每一个学科的各门课程总共学分累计到多少,就授予学位或者认证。学分累积的期限可以稍长一些,比如一个学科五年内修完所有的学分都算有效。这样对于人们终身学习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他们有一个比较宽松的年限,能自由选择的学习方式,一方面能缓解他们的学习压力,便利他们的学习;另一方面,也无形间在督促他们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社会学习资源 篇7

贫富差距问题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热点, 也是不争的事实。当前国内对贫富差距的研究多从地区性、行业性和阶层性等角度分析, 而资源型地区围绕矿产资源产生的贫富差距导致的社会矛盾却更为尖锐。矿产资源是工业经济的命脉, 人类的工业文明正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之上。尤其是在工业化发展中期, 经济对矿产资源的依赖度很高, 发展面临着诸多由资源引发的难题。

资源型贫富差距易引发社会不稳定事件, 富者暴富, 贫者极贫, 贫富差距呈现中间小两头大的极不均衡状。而且资源型地区就业渠道较单一, 产业转型难, 单调的人文价值观念也使得社会心理极易扭曲。一旦资源枯竭, 企业退出将直接导致的失业问题更加棘手等等。这些特征都加重了资源型地区弱势群体的不平衡心理, 仇富的同时, 也很容易将矛头指向制度设计的偏颇。而处于同一资源地区的非资源型产业的弱势群体, 甚至会认为是制度隔开了资源与他们的联系。可以说, 资源型贫富差距是贫富差距中最直观、最基本的一类, 而导致这种贫富差距的根本原因直接指向了产权制度的不合理安排, 显然这种使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马太效应”必将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形成阻碍。

然而政府在改革中顾及多方利益, 只能循序渐进。不用说北欧国家施行高福利政策却带来效率的严重损失, 即便是政府正在积极探索中的社会保障制度, 在有着十数亿人口的大国面前也显得捉襟见肘。“有权力的人相信权力配置资源, 有钱的人相信市场配置资源。”现实是, 在应对贫富差距社会问题上, 无论是权力还是市场都将效率不足。而能够给予社会稳定以内在支持的、真正意义上的柔性系统将是自发于民间的非营利组织。这就需要在政策主导的前提下, 引入非营利组织的大力发展, 在社会责任领域, 以其慈善、志愿的柔性来弥补政策刚性的不足, 刚柔相济, 共同消除由贫富分化引发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2 非营利组织——自发的社会稳定器

非营利组织 (NPO) , 有时也被称为非政府组织或社会第三部门, 它的崛起与宗教、人道主义慈善事业有着深厚的渊源。由于它填补了政府和企业组织在慈善、扶贫、医疗、教育、社会服务、环保等领域中所遗留的真空地带, 尤其是在全球反贫困和生态问题等重大难题上做出的巨大贡献, 已赢得了世界范围的尊重。

对社会来说, 最好的稳定器不是来自政府的社会保障、社会救济, 而是人们发自内心的慈善活动。在NPO发达的美国, 2003年, 美国人捐赠2410亿美元给慈善机构, 人均460美元, 占当年人均GDP的2.17%。人们遇到困难的时候, 首先想到的就是周围的NPO。

社会稳定器是NPO的一项重要功能。首先, 对弱势群体而言, 在NPO的组织下, 社会各界人士投身以慈善、志愿或互助形式的资源流动, 不但可以从物质上缓解弱势群体的困境, 为其生存发展提供一定的技术性援助;还可以从个体心理、情感上消除不同阶层的隔阂和对立, 缓解巨大差距造成的敌视心态;进而可能在价值上形成一定的共识, 使其能够体会作为社会一员的安全感和价值感。

其次, 对参与者本身, 参与NPO活动有着诸多有利身心的好处。经济飞速发展, 贫富两极化逐步加重, 社会大众与日俱增的焦虑和失落感也在升级。对个体而言, 充分发现、发挥自身存在的价值与合理的自我社会定位是个体心理稳定的关键。非营利组织作为一种志愿性社会团体, 可使其参与者从中找到价值观的相互认同。通过基于共同理念、目标的活动参与, 沟通与协作可有效地消除大社会中小个体心理上的不安定因素。正如纽特·金里奇在其《反思》一文中提到NPO“新传教士”时写到:“他们将运用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包括拯救人类迷失灵魂的信念。”

最后, 对就业而言, 发展NPO也是一个有效缓解就业压力的途径。资料显示, 当今美国NPO总数超过200万, 专职工作人员超过900万, 义工数千万。1995年, 西欧国家非营利部门平均就业占总就业的7.0%, 非营利部门志愿者平均就业占总就业的比例为10.3%, 而同期的美国这两项数据分别高达7.8%和11.9% 。这一点对我国的就业难状况有很大的启示。据国务院民政部公告, 截止2006 年底, 我国共有各类民间组织34.6万个, 可吸纳的工作人员还很有限, 显然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3 针对资源型社会稳定问题发展NPO的建议

上表内容根据资料总结整理

从表中可见, NPO的服务范围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诚然NPO并非都具有慈善性特征, 但其本身具有的公益性、志愿性特征也使得其中绝大部分组织带有了慈善的色彩。那么在资源型地区 (特别是资源枯竭地区) 急需发展哪些类型的非营利组织呢?

首先, 发展资源动员型NPO是必要的。目前国内的NPO, 由于活动地域的局限性, 导致社会对它们的关注和支持很少, 无法更好地打开社会志愿渠道, 得到更多的社会关注和慈善支持。另外, 技能培训对人们的就业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因为资源枯竭地区, 尤其是矿工一旦下岗, 由于缺乏必要的技能, 再就业是很困难的。

其次, 需要发展当地的社会协调型NPO, 关键是社区组织。资源型贫富差距成因的显著特征决定了资源型地区社会心理的复杂与脆弱, 贫富极化与资源枯竭导致的失业更加重了弱势群体心理的社会排斥感。此外, 由于资源型枯竭地区环境破坏严重, 要保障地区的生态, 努力营造良好环境吸引外来投资, 还需要环保组织的发展与努力。

除了社会力量的积极动员外, 关键还在政府。首先, 应对民间组织放宽准入, 当前特别是对资源型地区的非营利组织, 在政策、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 引导非营利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其次, 政府需主动出击, 根据国外经验, 建立稳定的资金渠道以支持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转型是一个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美]莱斯特.M.萨拉蒙等著, 贾西津等译.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野[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社会学习资源 篇8

一、社会资源利用途径与方法实践

(一) 对稳固的专业实习基地的利用与实践

在各类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 专业实习都是最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稳固和多样的专业实习基地是最重要的社会资源。如何开辟和利用与各专业对应的社会资源, 是保证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专业实习不仅是一般的教学过程和教学任务, 而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学生要通过实践进入研究性学习。“将其当成一个行动研究的过程, 如此, 才能使我们的课程体系不断地丰富和完善, 才能使之本土化、处境化和科学化”[2]。以社会工作专业为例, 民政部门、群团组织、社区街道等都是最好的社会资源, 甚至精神卫生中心这样特殊的领域都是这个专业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社会资源。利用专业实习基地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社会资源平台, 即可以扎实地完成学生培养方案目标, 与人才培养的定位紧密结合, 这是利用社会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比较有效的途径之一。进入民政职能部门进行实习的学生, 会接触到大量具体的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实际问题, 学生会带着问题思考, 发现专业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指导作用。同时也会思考课本没有涉及到的社会问题, 这时学生就会带着“为什么”去思考与分析。有时这种研究性的学习会突破传统成见和传统领域, 专业理论与实践结合更显其价值。另一方面也充分说明研究性学习的社会资源如此丰富, 取之不尽。笔者指导学生在大庆市精神卫生中心实践的过程, 充分证明了这些。目前我国在精神卫生领域尚未设置社会工作者的岗位, 专业教育和这一领域到底会有什么样的联系, 学生会得到什么收益, 都要通过实践证明。学生在精神卫生中心遇到了医学院的学生, 医学院的学生颇感不解: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到这里能做什么?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这样回答医学院的学生:你们到这里是看病历、看处方, 是学习如何治疗, 我们到这里是了解病史, 学习如何预防。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把思维的触角延伸到精神病人发病前的历史, 学生和病人的家属交谈, 并进一步思考到社区心理教育等问题。

(二) 对社会组织与社会机构的利用与实践

新兴专业与社会发展的趋势密切相关, 但因我国社会事业正处在逐渐发展的进程中, 存在着社会事业发展不成熟、不完善的状况, 社会组织与社会机构正为学生提供了研究性学习的最好平台。北京理工大学在实习课程体系设计中, 就明确提出, “社会工作专业学生通过实践再了解、再学习、再实践。直接到不同的、多元的社会服务机构、国家行政部门开展社会工作, 实践社会工作方法”[3], 同政府的职能部门不同, 社会组织和社会机构是改革与发展的产物, 也是面临各种社会问题最具体、最基层的所在, 学生可以利用这种社会资源观察、了解和认识与其对应的专业, 加深对专业理论与方法的理解与学习。如目前的物业管理部门、各民间社会机构、社会中介组织等都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社会资源形式与途径。

(三) 承担服务社会的责任, 建立服务社会的学生社团组织与教学研究型机构

社会资源的利用不仅是对社会的利用, 还要强调的是双向反馈式的实践模式探索, 即体现在为社会的利用。教师与学生要运用专业理论和专业方法为社会提供服务, 承担社会责任。

双向反馈的实践探索一是通过与社会结合, 承担本专业的专家顾问, 为社会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工作。这种形式的社会资源利用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应努力成为这一领域的专家, 才能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 也能更好地对社会资源利用和为社会资源所利用。二是在教师指导下建立服务社会的学生社团组织, 承担社区教育与宣传、社会活动开展与配合等工作与义务。研究性学习促使学生的社团组织走出校门、关注社会、服务社会。学生通过主动性的社会服务实践, 广泛接触与认识社会, 这种方式成为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三是在条件成熟时, 要建立教学研究型的机构, 为社会提供理论指导、案例研究等服务, 这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学研究型的机构, 其本身就具有对专业理论与方法进行科学研究和实验的性质。理工科在教学中有供学生进行实践的试验设备和场所, 文科教学有自己的特点, 但理论和实践结合受很多因素制约是不争的事实。如果具有教学研究型的机构, 有富有经验的教师, 取自于对社会问题的第一手资料, 是社会资源利用的有效途径。

二、研究性学习的社会资源利用中双向反馈的相关思考

研究性学习的社会资源利用强调双向反馈, 由课堂学习的专业理论与方法要反馈于社会现实, 在社会现实中发现与思考的问题要反馈于专业理论, 建立一条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反馈通道。这种双向反馈的过程, 是一种良性循环的过程, 是一个良性学习生态系统的建立。在研究性学习中, 通过双向反馈建立良性的学习生态系统要思考几个相关的问题。

(一) 教师在研究性学习的社会资源利用中要坚持主导地位

对社会资源利用存在着如何利用和利用得如何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一不是学生自发的行为, 要靠教师的引导与组织;二不是简单的行为, 要靠计划、实施与评估等系统去检验和实现, 三不是学校一方的单边行动, 需要社会各方力量的理解支持和参与。教师在研究性学习的社会资源利用中, 始终承担着使能者、联系者、组织者与参与者的角色。

目前在社会资源利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虽然具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理念, 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 仅是一般性质的布置, 没有严格和系统的实施过程, 致使这种理念最后流于一般的形式。在研究性学习中, 我们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要担当能者的角色, 把握人才培养方案的定位与目标, 使这种探索式的学习行为在主导思想就定位于利用社会资源而最终服务回报社会。教师要把专业理论与社会发展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 思考教学与社会需求的对接, 研究性学习要解决的问题和社会实际问题的对接。教师的主导地位还应体现在社会资源的联系与开拓上, 在社会资源的利用中, 教师必须自己先走出课堂, 走向社会, 争取获得更多利用社会资源的信息和方法。以组织与参与的全过程中, 教师要做好总体计划, 如专业实习计划、社会调研计划等, 同时要引导学生做好具体计划和专项行动计划, 组织实施、定期检查、总结评估这些过程中, 都需要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 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社会资源利用中要坚持主体的地位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要自觉地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研究性学习的社会资源利用中, 学生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社会资源的利用是课堂和社会的结合, 是学生和社会的结合, 是思考———实践———再思考的过程, 这个过程学生是学习者, 是行动者, 是这个过程的主体。

在研究性学习社会资源利用这个良性的学习生态系统中, 存在着学习网络和学习条件链的各种要素, 是什么能使这种学习网络有机建立, 使学习条件链有机联结, 是学生主动而积极的学习状态与学习方法。社会资源的利用就能调动学生这种积极的学习状态和丰富的学习方法, 课堂中静态地听成为走向社会动态地看与行, 从书本中得来的思考会成为现实中的思考, 理论在这里活起来, 具有了社会的现实意义, 学生会感到一种全新的学习状态, 学习的主体性精神得到新的激发和释放。

(三) 研究性学习的社会资源利用必须突出和坚持实践模式

在实践模式中, 我们强调实践行为———实践成果———实践成效。

近些年新兴的文科专业, 都是应社会改革和社会需求而生, 实践取向和服务取向明确。无论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还是社会工作等专业, “旨在通过符合专业伦理的‘做’, 来动员社会资源, 在个人、家庭、社区三个层面提升人的社会功能, 解决社会问题”[4]。在实践行为中, 强调要扎实去做, 而不是认真作秀。组织学生开展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并不是难事, 但是真正用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去利用社会资源, 需要教学组织者必须把这种实践行为长期而规范地纳入培养方案与目标的具体实施中。这即是教育规律、教育理念, 也是教育实践。在各专业各年级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中, 要坚持不懈地利用稳固的社会实习基地开展好各种专业、专项实习与实践, 需要长期持之以恒的努力;要认真地指导学生社会开展服务社会的行动, 并形成代际传承的行为, 不是三两年就能为之。

在研究性学习的社会资源利用中, 必须形成实践成果去体现实践行为的价值和成效。这种成果是学生利用社会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思维成果, 要以固化的形式体现出来。这些成果的理论性、社会性都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与丰富。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1984:240-241.

[2]高丽娟.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建构的行动反思[J].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 (社会工作) , 2009, (4) .

[3]贾晓明, 刘颖.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 .

社会学习资源 篇9

关键词:学习型社会,成人,学习权

一、研究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 》倡导全民阅读,推动全民学习。到2020年,努力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党的十八大也提出要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会强调学习者人性的完善、潜能的充分发挥和自我实现。在学习型社会构建的过程中,原有的制度性安排可能会与学习型社会构建要求相冲突,需要进行必要的重新调整;原有教育与学习的关系会发生变化,需要进行重新定位。对此,需要制定和完善有关政策和法律,推动以学习者为中心,人人均能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保障公民的学习权,尤其是成人的学习权。保障成人学习权,这既是当今社会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也是学习型社会必须面对的长远问题[1]。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在学习型社会建设过程中能结合国情,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经过探索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经验,初步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成功之路[2]。不过,作为学习型社会战略基点的学习权保障问题,特别是处于社会不利地位的成人,其学习权保障问题一直是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薄弱环节。基于此,本文拟从成人学习权内涵及权利构造进行分析,力求对我国成人学习权制度建设和成人学习者的学习权保障有所裨益。

二、成人学习权内涵

1985年在法国巴黎召开的第四次国际成人教育会议通过了关于终身学习的《学习权宣言》,该《宣言》对学习权内涵做出了具体界定:学习权是阅读和写字、质疑与思考、想象和创造、了解人的环境和编写历史、获得教育资源、发展个人和团体技能的权利。由此观之,学习权的内涵相当广泛,学习权主体是不特定的。在我国,学术界对学习权内涵争议较多,尚未达成一致意见,而且有关学习权内涵研究主要集中在正规教育体系中,较少涉及成人学习权问题。例如,有人认为:“从广义上讲,学习权是由学习自由权、以受教育权为核心的学习条件保障权、个体的发展权构成的统一体。”也有人认为,学习权是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自主思考和采取行动的内在思想和外在行为状态,以及与之相关并支持这种状态的一系列权利[3]。

相对于接受正规教育的学生而言,成人的学习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学习活动,其学习权内涵应包括一些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学习权内容:一是成人特性,即成人一般基于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自主学习、自我发展;二是公正性,不能因为成人学习在正规教育体制之外,成人学习者在学习机会、学习条件保障等方面就受到不公正对待。因此,笔者认为,所谓成人学习权是指成人学习者基于自身发展需要,在学习条件得到充分保障的情况下,能够平等获得学习机会而进行自主学习的一系列权利。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成人学习自由权

成人学习自由权是指成人学习者在不受外在因素干涉的情况下,有权根据自身需要自主选择学习的学校、专业、方式及发展方向等。成人学习自由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免于干涉的维度来看,成人学习者应享有学习的消极自由权。成人学习者在学习时其意志不应受他人的强制,其行为不应受他人的干涉。这在我国学习实践中主要表现为国家及社会组织应为成人学习者提供发展机会的空间,使成人学习者不受到制度性因素的制约和行政性手段的干预。不过,强调成人学习者的学习自由并非指成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完全不受外在因素的干涉,他们不能享有绝对的和全部的学习自由,学习自由需受限制,目的在于保护其他学习者享有对等的学习自由或者让位于更高的价值[4]。二是从自我实现的维度来看,成人学习者应享有学习的积极自由权。成人学习者有权通过学习获得自我实现的机会,并获得足够的力量去不断地实现自我认同的理想,能够主动地选择、积极地行动。例如,有权选择是否参与学习活动,有权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有权选择符合自身发展方向、兴趣爱好的学习方式,等等[5]。

就成人学习自由权所体现的两个方面而言,由于成人学习消极自由是成人学习积极自由实现的前提,也是成人学习自由权实现的前提,其对抗的只是来自他人有意识的强制[6],因此,国家及社会组织要更注重学习的消极自由权的保护,在成人学习消极自由的理念和思路上进行更多探讨,论证成人学习消极自由的合理性和正确性,为成人学习者寻求自由发展之路提供良好条件;要着眼于成人学习者免受外在强制和干涉,使得公共力量不能对成人学习者的学习做强制性安排,为成人学习者学习的积极自由创造自由的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从而推动成人学习者学习自由权的实现。

(二)成人学习机会平等权

成人学习机会平等权是指国家及社会组织以平等的方式使成人学习者有权凭其禀赋及能力而参与适合其才能的学习活动,使成人学习者不受社会地位、经济条件和年龄等因素的影响,使每个成人学习者的天赋才智都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7]。成人学习机会平等是成人学习权的最低限度的要求,它禁止的是根据不合理的标准对人进行分类,并以此为依据对不同类型的人提供不同的学习机会。德沃金认为:“平等关切是施政者特殊的、必不可少的美德”,“人们应该以平等的关切对待处在某种境况下的一些群体。”[8]成人学习者是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他们有权享有平等的学习机会。这既有助于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从而使他们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也有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

在实践中,成人学习阻力有两方面:一是主观方面,如有的成人学习者认为自己学习基础差、年龄大,以及记忆力不好等,难以取得好的学习效果,从而丧失学习信心;二是客观方面,如大多数成人学习者家庭负担较重,工学矛盾突出以及生活和工作中复杂的人际关系等,通常使其无心学习。内在和外在干扰因素使得成人学习者即使拥有平等的学习机会,也难以取得与接受正规教育学习相同的学习效果。对此,笔者认为,成人学习机会平等权不但要求学习机会形式上平等,而且要求“事实上平等”。美国哲学家罗尔斯指出:由于出身和天赋的不平等是不应得的,这些不平等多少应给予某种补偿,这样,补偿原则就认为,为了平等地对待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同等机会,国家及社会组织必须更多地注意那些天赋较低和出生于较不利的社会地位的人们[9]。由于成人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国家及社会组织需要对成人学习者做必要的补偿,使其真正拥有平等的学习机会,满足其学习需求。不过,这种补偿应当是“适度”的。

(三) 成人学习条件保障权

成人学习条件保障权是指成人学习者享有的请求国家及社会组织提供相应学习条件,以保障自己学习权实现的权利。它要求政府及社会组织积极创造条件满足成人学习者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培养其多方面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能力,充分发展其个人潜能[10]。国家及社会组织要创造的条件来自多方面,就成人学习实践来看,现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成人学习资源的保障。2013年10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合作主办的“首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建设学习型城市北京宣言———全民终身学习:城市的包容、繁荣与可持续发展》和《学习型城市的主要特征》两个文件,明确提出了要采取“有效利用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学习资源,开发创新性筹资机制,支持全民终身学习;去除学习的结构型障碍,采取扶贫政策,为弱势群体提供特殊金融支持”等措施提高学习资源调配和利用[11]。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但学习资源尚处于一种相对匮乏的状态,而且这些有限的资源调配和利用程度也不高。例如,大量的学习资源属于不同的单位和系统,分散在社会的各个部门,因大部分不能对外开放而造成不能共享,使得很多具有学习愿望的学习者,尤其是成人学习者不能充分利用这些学习资源[12]。对此,国家及社会组织应采取措施提高这些资源的调配和利用率,打破各类学习资源的壁垒,实现资源的开放与共享,使场地、设施、课程,以及师资等一些学习资源能为一切愿意学习的学习者所用。成人学习者是很需要利用学习资源的,但由于学习环境、身份及地位等原因,他们可利用的学习资源相对较少,国家及社会组织应对成人学习者这个弱势群体及其个人,分别给予与之所处环境、身份及地位的恶劣程度成正比的学习资源分配倾斜政策,从而真正做到学习资源合理流动,达到学习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正如罗尔斯所说,国家应保障人类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得到平均分配,但国家可以依照差别原则对社会和经济利益进行调整,只要这种调整符合境况最差人的最大利益[13]。

2. 成人带薪学习假的保障。成人带薪学习假是指成人学习者在工作期间的某一个阶段为达到学习目的而享有的假期,并在学习假期间能得到足够的经济支持。成人的学习从学习时间角度看,可分为业余学习和带薪专职学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业余学习方式越来越难以满足成人提升自身素质、提高工作效率的需求,因此,成人有必要参加专职的学习或者培训活动。成人参加带薪专职学习活动,可以更新自身的知识和技术,进一步提高生产劳动效率,创造更多的劳动成果。这既有利于成人学习者个人的发展,也有利于部门的发展,还有利于社会整体的发展。从国外来看,一些国家通过立法建立了成人“带薪学习假”制度。例如,法国国会于1978年7月17日通过了培训假的修改和补充法令,规定每个工资劳动者每年有一个月的“带薪学习假”,学习内容完全由成人个人决定;芬兰1979年的《学习假法案》规定,保证每个雇员在就业满1年后享有学习假的权利,每3年有9个月的学习假,在学习假期间仍保留原工作及其他福利待遇,但雇主不支付工资。根据国情,借鉴国外经验,我国法律应就带薪学习时间、带薪学习期间的经济待遇、带薪学习的内容、带薪学习假的批准程序,以及享有带薪学习假的资格等做出一系列具体规定,对成人带薪学习假予以明确确认和保障,做到有法可依,以维护成人学习者的学习权[14]。

3. 成人学习成果认可、学分互认与转换的保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 》指出:要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要建立区域内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之间的沟通机制;要建立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建立“学分银行”制度等。当前,我国各类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终身教育,教育已从资格认证特征转移到注重能力培养特征。根据工作实践,成人学习者需要接受继续学历教育,提高自己的学历;需要参加各种各样的工作培训,获得不同类型的工作证书。形势的发展及成人学习需要要求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使成人学习成果认可、学分互认与转换得到保障。为此,首先,要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之间纵向衔接、横向沟通,强化继续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联合融通,提供多次选择的学习机会,使成人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最大化和最优化。这是实现成人学习者学习成果认可、学分互认与转换的前提条件。其次,要建立“学分银行”制度,为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建设提供以信息化技术为可靠保障的管理服务平台。这是实现成人学习者学习成果认可、学分互认与转换的基础。“学分银行”制度可以使成人学习者在任何时间接受的任何层次、任何类型的教育经历、教育培训,通过相应的考核之后,均能获得相应的学分。它既可以使成人学习者的非学历证书能够得到认可,也可以突破学分互认的瓶颈,实现各种形式成人学历教育之间、成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的学分转换,并进一步实现成人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与其他形式的学历教育的学分转换,拓展成人学习者发展空间。

(四)成人发展权

根据联合国《发展权利宣言》,发展权是一项不可剥夺的基本人权,其权利主体既可以是集体,也可以是个人。个人发展权作为人权的主张就是对个人发展的平等与公正的主张。就成人学习者而言,其发展权主张一方面是在尊严与学习权利方面与其他学习者一律平等,即平等得到学习机会、平等获得学习资源、平等参加学习活动;另一方面是公正要求成人学习者与其他学习者一样得其应得,给其所给。

成人发展权的核心内容是成人学习者能力的培养与个性的自由发展[15]。成人学习者能力是成人学习者内在的本质力量的充分显现和发挥,包括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社会交往能力等。马克思指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社会必将由“权力社会”走向“能力社会”,尤其是目前正处在学习型社会建设时期,学习型社会对成人学习者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学习型社会,学习遍及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成人学习者学习的内容也随之丰富和拓展。成人学习者需要根据自己的年龄、职业经历、学习经历等做出自己独特的决定和选择,拟定学习目标,实施学习计划,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素质,全面提高自身能力。不仅如此,成人学习者还需要通过学习使自己的个性得以自由发展。所谓个性是指个人的气质和性情以及与之相关的对现实的态度、趋向和选择[16]。成人学习者个性要求成人学习者应以自己的个人价值为中心,并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需求来制定学习目的和构建学习活动,使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从而逐步达到自我价值实现的目标。人的全面发展必然要体现到每个人个性的充分展现和自由发展上,这既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出发点,又是这一理论的归宿[17]。

成人学习自由权、成人学习机会平等权、成人学习条件保障权和成人发展权作为成人学习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有机统一。成人学习自由权界定了成人个体不受干预的私人空间,使成人个体的自由发展成为可能,是成人学习权的核心;成人学习机会平等权是成人学习权的前提,如果成人学习者没有平等的学习机会,其学习权是难以实现的;在成人学习条件保障权方面,成人学习资源及成人带薪学习假的保障着重要求国家和社会组织为成人的学习创造条件,而对成人学习成果予以公正评价和认可并实现学分的互认和转换,是成人学习权得以实现的保证,是成人学习权的归结点,可以使成人学习者的学习权由抽象变为现实;成人发展权是奉“以人为本”为根本价值目标的,是以每个成人学习者的全面发展为基础的,是成人学习权其他价值的终极价值,也是成人学习权最高和最终的价值目标。

三、成人学习权的权利构造

(一)成人学习者:成人学习权主体

学习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通过学习,成人学习者可以获取信息和知识,提高素质,求取生存和发展。作为成人学习权主体的成人学习者,其学习权利应得到国家基本法保障,不容侵犯,更不可剥夺。按照现代法学理论,权利有应然权利、法定权利和实然权利等三种形态。从成人学习权来看,应然权利是成人学习者作为成人学习权主体在现实条件下和可以预见的范围内应当享有的学习权利,是成人学习者利益和需要的自发反映,存在于理论和观念之中;法定权利是成人学习权在法律上做出的明确规定,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即成人学习权的法定化和制度化;实然权利是通过法律的实施,促成成人学习者对法定权利的真正享有,是成人学习权的实现。近年来,我国成人教育学界从应然权利的角度对成人学习权及其成人学习自由权、成人学习机会平等权、成人学习条件保障权,以及成人发展权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其中部分权利散见于宪法等法律条文中。由于成人学习立法的滞后,或者说,没有一部专门的成人学习法对这些成人学习权利进行确认和规定,因此,实践中成人学习者对这些权利的真正享有也就大打折扣。鉴于成人学习者就成人学习权及其相关的权利具有强烈的需求,对此,有必要将这些应然权利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并贯彻实施,从而转化为成人学习者的实然权利[18]。

从法理的角度来看,权利的基础是资格,权利的本质是利益和意志,权利的代价是承担义务[19]。作为民事主体成人学习者,在享有成人学习权的同时应承担相应的义务,主要包括:一是遵守法律、法规,即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依据法律、行政法规制定的行政规章及地方性法规;二是遵守所在学校的规章制度;三是遵守所在单位的劳动纪律,处理好工学矛盾;四是勤奋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二)成人学习行为:成人学习权客体

早在20世纪80年代,权利客体就曾是我国民法学界乃至法理学界争议较大的一个问题,有着诸多论述。主要有:一是多数学者认为,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民事主体的权利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即权利客体,一般包括物、行为、智力成果、非物质财富等,该观点称为“权利客体形式说”[20];二是部分学者认为,权利客体是立法者通过授予主体法律上的权利予以保护的利益的具体化,利益是抽象的存在,这种抽象的利益在权利理论中的具体表现,就是权利的客体。概言之,民法规范上的权利客体,其核心内容即利益或利益的具体化,该观点称为“权利客体利益说”[21]。笔者认同“权利客体形式说”。不同的权利应当有不同的权利客体。作为权利客体的利益需要进行具体的区分以达到对权利分类的目的,权利客体的具体分类在一定程度上即为权利客体的具体表现形式。将权利客体落脚在物、行为、智力成果、非物质财富等各种形式,不仅使得权利客体更加明确、具体,还使得权利的本质特征更能得到体现。

就成人学习权而言,随着自身及其周围环境的不断变化,成人学习者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出现了许多问题,有些甚至出现了生存危机。为了生存和发展,成人学习者意识到自己需要寻找有效途径来提升自身素质,而其中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参加学习活动,进而产生学习需求。学习需求的存在是学习利益存在的前提,没有学习需求也就没有学习利益,而成人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满足是通过成人学习行为来完成的。由此可知,成人学习权主体的权利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是成人学习行为,成人学习行为是成人学习权客体。

(三)国家和成人教育机构:成人学习权主要义务主体

成人学习权作为成人学习者的一项基本权利,必然指向国家的相应义务,国家义务是成人学习权的根本保障。成人学习权的实现需要国家积极作为,即需要国家采取相应措施促进成人学习,做到:第一,使成人学习具有可进入性。成人学习者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在实践中,他们难以与其他学习者平等享有学习资源,如成人学习者不能与全日制学习者一样使用校舍、教师资源、教学资料,甚至图书馆、计算机设备和信息技术等,其身份可进入性受到约束;成人学习者往往借助于成人教育机构进行学习,而成人教育机构在助学时更多地注重办学的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使得成人学习者学习成本增加,经济压力加大,经济可进入性受阻。对此,国家应采取措施在法律和事实上防止教育机构等第三人干涉成人学习权的实现,保障成人学习者能获得平等的学习机会,能顺利进入学习场所自主学习。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应将成人教育进行明确定位,即成人教育应是我国教育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而非仅仅是营利工具,从而为成人学习权的实现创造良好环境。第二,使成人学习具有可接受性。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成人学习者的智力主要体现在:在知觉上,成人学习者具有丰富的经验,对客观事物的知觉具有较高的精确度和概括性;在记忆上,记忆可分为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成人学习者的机械记忆不强,但长期的社会实践使其容易全面、深入地理解客观事物,迅速找出其内在联系,为意义学习创造条件;在思维上,成人学习者拥有的大量社会实践及丰富经验,为其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增强了其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22]。针对成人学习者的教育要根据其特点,做到有的放矢。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应是成人学习者可以接受的。第三,使成人学习具有可得到性。成人学习的发生,既依靠成人学习者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也依靠外在的客观条件。离开了可供学习的客观条件,成人学习无疑成为无米之炊。有鉴于此,有必要针对成人学习条件及其权利特性,构建有利于成人学习权实现的政策和法律制度,保障成人学习者能充分利用学习资源,获得理想的学习成果,从而满足其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求[23]。

成人学习权的实现,除了需要国家积极作为,还需要学校、教师、社区等其他义务主体积极作为,尤其是作为学校的成人教育机构应积极履行其义务以维护成人学习者的学习权。随着社会转型的加速和社会结构的重构,我国成人教育机构发生了分化。除了公立高校所属的成人教育机构,还出现了一些新的成人教育机构,如成人教育中介组织、私立成人教育学校等,产生了一系列“市场化的成人教育关系”,也使得成人学习权利义务关系发生了一些变化。成人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其他教育一样,具有公共性和公益性及事业属性。成人教育机构在从事教育活动时应积极履行其法定义务。这是基于教育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而必须履行的义务,是成人教育机构保障成人学习权实现最起码要求,是成人教育机构应履行的义务的最低标准,如成人教育机构必须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成人教育的方针、政策,保证成人教育教学质量,建立尊重成人学习权的管理制度,依法对成人学习者进行学籍管理及发放学习证书等。

社会学习资源 篇10

一、学习型社会中成人自我导向学习的适切性

1. 自我导向学习具有灵活性。

自我导向的学习内容丰富多样, 并且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 能够满足不同性别、年龄、身份、行业人们的学习需要。成人可以灵活多样地选择学习时间和场所, 既可以在工作中“从做中学”, 在工作的同时完成学习任务, 使学习与工作一体化;也可以在工作之余, 学习蕴藏在家庭、社区活动中的学习资源。这与学习型社会所倡导的博历学习理念是一致的。由此可见, 自我导向学习所具有的灵活性特征迎合了学习型社会的开放性需要, 学习是人们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 而不是局限于指定的场所、时间, 依照预设的课程以固定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学习型社会中的成人自我导向学习应关注成人学习者的个体差异, 尊重成人学习者的自我选择, 使成人学习者在多样化的开放学习环境中, 通过自我导向学习获得信息并提升自己。

2. 自我导向学习具有独立自主性。

自我导向成人学习者是自主学习的个体,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拥有很大的独立自主性。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需要, 独立自主地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制订学习计划、调节学习进度, 在实践中评价自己的学习结果。在这个学习模式中, 成人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与独立探索能力得到发挥。同样, 在学习型社会中, 每个个体都应该持续不断地学习, 但是正规学校教育已难以应付急剧变化的社会需求, 人们只有自觉参与到自我教育和自主学习中来, 才能跟上快速发展的时代步伐。因此, 个体应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成为他们学习过程的“自我卷入者”, 而不是被动的教育对象。这与学习型社会所倡导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内在精神不谋而合, 满足了学习型社会中成人独立自主学习的需要。

3. 自我导向学习具有终身性。

有研究表明, 在农业经济时代, 人们通过在7~14岁接受教育即可满足他们一生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在工业经济时代, 需要从5~22岁接受教育才能满足需要;而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 唯有“活到老, 学到老”, 持续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速度。自我导向学习使人们终身不断地学习成为可能, 个体可以在人生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 从自身需要出发进行学习和“充电”。所以, 自我导向学习是在学习型社会中落实终身学习理念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模式。学习型社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 从社会角度来看, 学习是关乎社会长足发展的社会行为;从个人角度来看, 学习是贯穿于每个公民一生发展的各个阶段、随时随地可以进行的活动。可以看出, 自我导向学习的终身性特点与学习型社会所倡导的终身学习理念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4. 自我导向学习具有全民性。

在面对当今快速发展的知识经济社会, 成人学习者的学习方法受到严峻挑战, 自我导向学习能够有针对性地引导和支持成人学习者通过自身努力实现从外在导向学习模式转向独立自主地自我学习模式, 是促使他们在知识经济时代多变的竞争环境中快速有效学习的重要学习方式, 正如有研究者所指出的“已进入了时代的学习” (Just-in-time learning) 。自我导向学习使每个学习者更为独立地、更能胜任地迈上全民学习之旅, 这与学习型社会全民学习的理念是一致的。以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思想为内在要求的自我导向学习是学习型社会的根基, 在学习型社会中的自我导向学习有助于成人学习者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 最终实现全民学习的氛围。

二、成人自我导向学习策略

1. 培养自我导向学习意识。

个人责任是自我导向学习的核心, 在整个教育事业中, 成人学习者应该发挥他们负责任的作用, 所以, 在实施自我导向学习之前必须让成人学习者产生“自我觉醒”的意识, 即落实自我导向学习的第一步就是培养成人学习者的自我导向学习意识。

一方面, 明确成人学习者的自我定位和自我导向。激发强烈的学习动机和高度的学习责任心和使命感是成人学习者自我导向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促使他们建立自我约束机制。自我导向学习要培养“有责任感的学习者”, 就要培养他们内在指引、自我操控及独立自治的意识。另一方面, 培养成人学习者的批判性思维的态度。改变成人学习者的学习态度是培养他们自我导向学习意识重要内容, 在自我导向学习过程中, 成人学习者应持有批判性思维的态度, 即成人学习者通过对观点和信息的过滤分析使外部经验获得意义的过程, 反映了成人学习者在认知过程中的“自我觉醒”意识。只有具有批判性思维的自我导向学习, 成人学习者才能更好地理解知识、应用知识。

2. 开展契约学习。

诺尔斯在综合终身学习、自我导向学习等理论的基础上, 提出契约学习理论。自我导向学习是终身学习的重要实施方式之一, 契约学习则是提升成人学习者自我导向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具体而言, 契约学习需要成人学习者与学习促进者开展合作, 把握自己的学习权利, 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契约设计的过程中, 成为学习契约的总设计师。有效学习契约的订立通常包括以下七个步骤:一是诊断成人学习者的学习需要, 以任务和问题的解决为中心, 弄清现有能力水平离能力标准的差距;二是确定与成人学习者自身水平相当的学习目标, 帮助其明确学习方向;三是确定学习资源和策略, 根据学习目标最大限度挖掘周围的学习资源, 并根据自身的学习风格选择适当的学习策略;四是确定达成学习目标的证据和标准, 即搜集到什么样的证据以证明自己达到每个学习目标的程度, 并根据他们的成绩判断学习目标的实现情况;五是成人学习者与学习促进者共同检查学习契约, 在双方的共同商讨下适时修改, 以保证学习契约的可行性;六是执行学习契约, 并适时修改不足之处;七是在学习活动结束后, 成人学习者根据成绩证据, 参照学习目标评价学习结果。

3. 根据自我导向学习倾向高低给予不同协助。

虽然人们不同程度地具有自我导向学习倾向, 但这种倾向存在一定个体差异, 学习情境不同, 自我导向学习倾向也有差异。因此有必要在成人学习者开展学习活动之前, 评估他们的自我导向学习倾向, 以给予有针对性的协助。格罗欧的阶段性自我导向学习模式将自我导向学习分成四个阶段, 每一个阶段学习者有不同特征, 与其相应的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也不尽相同。阶段一是依赖型的自我导向学习者, 相对应的教师应扮演权威性的专家角色, 对做什么、怎么做和为什么做等问题给予规范引导;阶段二是兴趣型适度自我导向学习者, 教师应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阶段三是参与型中度自我导向学习者, 他们的自我导向学习能力较高, 教师应拓展他们的自主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促进他们更加独立自主;阶段四是高度自我导向学习者, 他们具备较强的自我导向学习能力, 能够为自己的学习负责, 教师应扮演好顾问的角色, 为他们提供咨询。

4. 创设适合自我导向学习的教育情境。

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以营造一个可供全民终身学习的环境为目标, 要求社会各界的各个方面都具备学习的功能和机制。虽然自我导向学习赋予成人学习者以独立的学习自主权, 但这需要依靠一定的社会载体支持。因此, 自我导向学习要发挥出应有的学习效果, 离不开一定的社会情境支持, 如适宜的学习环境、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人性化的学习场所等。

一方面, 整合社区内可用的学习资源。良好的社区学习资源是成人自我导向学习的物质基础, 要打破传统封闭式的学习模式, 通过优化整合社区内环境资源、人力资源、组织资源, 实现学习资源的共享, 便于成人学习者积极主动并坚持自觉地参与学习。另一方面, 充分开发和利用社会非物质学习资源。建立远程教育网络资源中心, 保证信息资源的传递和交流, 设置以成人学习者自主学习为核心的远程教育网络资源中心, 以供成人学习者开展自我导向学习。

参考文献

[1]陈乃林.多维视角下的学习型社会[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8 (1) :18-20

[2]花月.社会流动视野下成人学习研究[J].职教通讯, 2013 (31) :44-47

[3]董显辉.构建学习化社会视域下成人教育的功能定位[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2 (1) :35-39

社会化学习的蓝图 篇11

一个有效的社会化学习战略会促进组织的不断进步和提升。那么,管理者如何才能设计出适合组织发展的社会化学习战略?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首先理解什么是“社会化学习”和“战略”。社会化学习主要描述了我们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如何使用社会媒体平台,比如以社交和信息互换为主要目的的Facebook、Twitter、Google+、博客等,以及以学习知识为主要目的的维基百科(Wiki)等等。这里我们给出的定义是:社会化学习是一种没有计划,偶然发生的社会交流学习,它往往是在社会信息交流和交换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们通过互相讨论交流最终获取知识,相互收益的学习方式。社会化学习无论对于在社会化媒体平台中的个人还是集体都是有效的。

当我为一个组织设计社会化学习战略的时候,我会首先使用一些战略分析工具,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组织所在的行业、组织和其他组织之间的区隔、传播媒介、组织发展的水平和速度、组织的经济状况和运营逻辑。针对这五个方面的分析提供制定战略的基础内容,但这仅仅是第一步。当人们在寻求和制定战略的时候,他们希望得到的是切实可行的战略规划。

一个真正切实可行的战略制定需要管理团队不懈的努力,经过实践的检验,不断地修改和完善,最终得到适合自己组织的社会化学习战略规划。对于组织内部的分析是制定战略的基础,例如成功关键因素分析,它可以把一个对问题定义模糊的战略规划变成一种可以量化的工具,定义出具体的步骤、流程、行业基准、成功的标准,这些量化的指标对于监督项目执行和衡量项目效果都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社会化学习战略规划离不开社会化媒体。当你读完这篇文章,你就会了解我是如何有策略地使用社会化媒体在组织内推广社会化学习,由此来推动整个组织的不断发展的。

社会化学习推动组织发展

几年前,我为一家《财富》500强企业设计了社会化学习战略,这个案例在玛西亚·康纳和ASTD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托尼·宾汉姆的《新型社会化学习》一书中有详细的记载。我和这家公司都希望能检测一下该公司的学习和发展能力,因为这种能力对于组织内部的协作和学习非常重要,关系到组织的长远发展。

我和我的团队确定了该公司社会化学习战略的总目标:通过创建一种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和分享知识的企业文化,来提升客户体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首先甄别出了社会化学习战略规划成功的关键因素:

衡量知识分享对员工工作表现的影响

衡量知识分享对公司业绩的影响

使用知识共享提高公司和消费者之间的相关度

让人们更好地互相合作

整合学习和发展部门以外的资源以更好地支持部门内部的活动

为了从成功关键因素等级体系分析中得到最精确的结果,我们进行了好几个星期的深入探论。这个等级体系建立在最切合实际、最有执行力的成功关键因素的基础之上,分析的目的是最大化地确保战略的可行性。

例如,成功关键因素之一就是“提供一个让员工可以互相分享知识的有效机制”,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定义一个组织管理模式,为不同类型的信息交流提供工具和平台。在此基础上,组织内部员工的交流和学习会带来整个组织的不断成长,另外,组织直接发布的信息也更容易吸引员工的注意力。

组织的发展和组织内部的知识交流之间是相辅相成的,组织的知识交流沟通越顺畅,组织的发展也就越快,越持久,反之组织的不断发展又进一步支持了组织内部的知识和信息交流。

一个组织内部的知识交流周期可以被分为六个活动:

1.建立社会化媒体

2.建立网上社区

3.集体认知

4.找到固有知识和实际操作之间的差距

5.推广新的或正确的信息

6.重塑集体知识

这些活动能够充分支持多样的沟通方式,支持一个团队,一个部门,一个董事会甚至整个公司持续不断地发展。

建立社会化媒体

员工团队之间的关系带动了社交和对于集体知识的需求,这恰恰是知识交流周期的开始。社会化媒体提供了一个“走廊对话”的平台,它创造出一种非正式、虚拟的情景,让每个团队成员都能以自己的方式发表意见,分享信息和解决当前的问题。只要适合组织发展的目的和需求,使用什么类型的工具都无关紧要。明确了这一点,各个团队成员应该尽量尝试不同的工具,最终找到一个最适合他们的工作方式。

建立网上社区

如果你对组织战略性使用社会化媒体很感兴趣,你很可能已经是千千万万个社会化媒体的使用者之一,也许你正在用Facebook、Twitter,或者Goolge+。无论是用这些社会化媒体休闲聊天,和朋友、家人交流,还是和朋友共同分享自己的兴趣爱好,社会化媒体不仅方便我们和熟悉的人保持联络,也是让我们通过网络认识新朋友,分享和交流的最佳平台。我们和网络社区的朋友分享和交流信息,就像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和他人交流一样。

道格拉斯·托马斯和约翰·斯里·布朗在他们2011年出版的新书《学习的新文化》中是这样描述网络社区的:在网络社区里,人们通过行动来增强归属感。你工作的地方可能已经有了一些网络社区,比如Adobe用户小组,或是部门团队。这些网络社区把那些有共同爱好和兴趣的人聚拢在一起,他们会在一起讨论,分享自己的故事和经验。这些社区里往往有很多论坛,他们有多种形式的交流,比如启动和学习会议、电子邮件群,甚至还有专用的维基页面,或微软分享软件。

社区是整个知识交流周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记录了第一批员工是如何自发相聚在一起,通过知识交流分享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实际案例。聪明的组织能够很快地认识到社区的作用,鼓励甚至大力推荐员工参与到这些社区中来。

集体认知

要想找出组织内部知识和实际工作操作之间的差距,我们需要首先弄清楚组织内部的知识是如何产生的。托马斯和布朗认为,所谓集体是指一起做属于同一件事的一小群人,它和社区是不同的,在社区里,人们为了增加归属感而去做一些事情。

有的时候,如果人们能够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社区会分化为更小的集体。例如,你部门里的几个员工,正在主动完善项目设计模板,这时他们就组成了一个小集体。再比如,人力资源的管理人员,在没有上级命令的情况下,主动想办法为员工上下班提供更多的交通工具选择,他们也构成了一个小集体。聪明的组织不仅能够意识到这些小集体主动作出的贡献,它们还会为这些小集体扫清障碍,支持这些小集体不断壮大。

找到组织内部知识和实际操作的差距

小集体的成员因为现实的需要而通过实践获取各种新的知识。他们的主动性非常强,会自愿承担某项工作。他们所解决的问题,也许是组织自上而下的业务支持、培训,甚至管理都无法解决的问题。通过不断地实践和观察总结,小集体的成员通过共同努力得到了宝贵的知识和经验。他们会把这些知识存档,创建维基条目,撰写博客,甚至Excel表格、Word文档和各种PowerPoint文件。一些小集体还向学习和发展部门征询使用哪些社交网络管理工具能更好地在组织内部管理他们所总结的材料。

很多情况下,组织的领导人和经理们发现这些员工小集体们总结和共享的知识和他们脑海中的概念完全不同。其实,这个固有知识和实际工作的差距存在于每一个领域。即使在最有工作效率的组织里,经理人和员工在业务的运作上也难免有一些理解的偏差。认识到差距,积极接纳小集体通过工作实践得出的最佳方案,然后把这些新方法介绍推广给组织内的其他员工,让员工用这些新方法去解决那些更关乎组织战略发展的问题,这种良性的循环就是组织内部知识交流周期的意义所在。

还有一个问题,当员工发现了固有知识和实际工作中的差距,如何找到能够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专家呢?一些公司把自己的人力资源系统和业务系统整合成为一个公司内部的社会化网络,员工可以在Facebook、Twitter和LinkedIn上搜索经理的个人资料,找到可能帮助自己解决问题的专家。

一个组织为员工提供组织内部搜索的工具和数据库本身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部门员工之间的信息分享。这种做法是非常有用和有效的,也是企业进入社会化媒体时代的重要进步。但是,在一个小集体中,这些大型的社会化网络工具并不是必需的。小集体的形成是因为成员想共同做成一件事情,目标是非常明确的,每个成员之间的联系也十分密切,更容易管理自己和了解其他人。每一个成员因为一些和自己密切相关的利益或者不可替代的专业知识,使得他们成为这个集体中完成目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衡量社会化学习效果

整合业务系统特别有趣,因为它本身就可以提供关于工作方面的分析。而可以提供给一线工作人员的数据越多(例如图形和图表,而不是Excel表格),员工就越容易理解和操作。

一些分析工具可以运用在工作流程中帮助员工对自己的工作观察、修正和提高,同时也帮助领导解答部门和网络社区上的员工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Google Analytics是一种常见的网络数据跟踪工具;还有一些新的工具,如Raven Tool,思科Social Miner,Adobe Social Analytics,提供关键字分析和监控功能等等,这些工具都是组织外部的网络管理软件。

现在,组织内部的社会化网络管理工具也越来越多,Girih就是最好的组织内部网络管理软件之一,它能够有效地监控SharePoint网站,Yammer,和Lotus网络。

推广新的或正确的信息

一旦确定了认知和实际工作中的差距,就需要在组织内部引进新的或者是正确的信息。这个过程应该是一个正式的推广过程,如果能有专家来帮助推广,则能够增强权威性,让员工更容易接受。衡量工作业绩的矩阵工具和组织内部的对话观察都可以验证新知识的推广是否有效。

现在,社会化媒体能让新知识更有效的推广,更容易让员工接受。员工在使用组织内部的社会化媒体时往往能够更加开诚布公地交流。当员工彼此连接,他们就组成了一个具有共同利益的网络社区。学习和发展部门的管理者应该及时发现这些网络社区,帮助这些社区创建和保存社区讨论资料,并把这些内容整理为集体知识。

Gapingvoid.com的卡通画家哈·麦克利尔德曾经创作过一些关于“社会化对象”的作品,他想传达的信息是:“社会化对象,简言之,就是某两个人相互交谈,而不是和别人交谈。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我们喜欢社交。但是如果你仔细思考,就需要首先为这种现象的发生找到原因。这个原因其实就是社会化网络之中的每个‘节点’,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化对象。” 在认识到社会化对象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所做出的策略性信息推广,要比单纯通过普通培训或者直接告知员工的效果好很多。

当学习和发展部门也成为社区中的一个“节点”时,就非常容易和组织内部的其他“节点”互动交流,引导信息在组织中的传播了。同时,学习和发展部门也更容易看到组织内固有知识和实际工作中的差距,并向组织推广可信的高质量的新知识。那些旧的知识体系开始很可能会产生一些阻力,但最终必将被新知识所取代。

重塑观念的对话

知识交流周期中另外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周期的结束应该伴随着新的或有趣的信息推广,引起员工的关注和讨论。而如何推广新信息的方式是最终决定员工是否接受的关键。

员工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大多是非正式的,是在社交过程中的信息互换。所以如果组织试图用一种非常正式的方式,可能起不到社会化学习的真正效果。

相比之下,如果能够使用发布博客,更新维基百科信息,或制作播客等方法,利用组织中的关键信息传播人或小集体中的主要信息接受和发布者发布和分享信息,员工反而会更容易接受。最后,你可以用业绩衡量工具以及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工具来判断这种做法是否有效。

支持组织发展

体操比赛是夏季奥运会的重头戏。体操运动员起跳时,弹簧板中的线圈设计增强了起跳的力量,让运动员可以一跃升空,在空中做出各种漂亮的动作,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奖牌。

在每个知识交流周期中,知识就像是那些线圈,帮助组织发展壮大,提供支持,这才是一个组织真正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个好的社会化学习战略不仅能够不断提升组织应对各种市场动荡和各种经济状况的能力,还能带动所有员工共同进步。

利用社会资源丰富校外实践 篇12

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主办,北京市朝阳区教研中心与垂杨柳中心小学承办,太阳谷基金会协办的“利用社会资源,丰富学生校外实践”,中美“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在北京举行。研讨活动中,垂杨柳中心小学五年级55名学生与来自朝阳区十几所小学的教师,共同体验了中美教师不同风格的授课活动。美国教师设计的课程,让学生通过使用触觉、嗅觉、听觉、视觉、味觉五种感官,体会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教师将学生分为“水、树、泥土”三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自然资源的状况,在潜移默化中体会人与地球、环境应如何互利共生,并思考该如何去做。中国教师准备了“触摸大自然”的教学设计,先后带领学生来到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分成课题小组开展主题为“触摸秋天“”触摸冬天”的实地调研活动。教师还让学生按照由科学、品德与社会、美术、音乐等各科教师联合制作的课程学习单进行自主活动。最后,各小组交流共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体会。

上一篇:储能容量优化配置下一篇:C语言专业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