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对语文学习的作用(精选12篇)
朗读对语文学习的作用 篇1
众所周知, 英语学习有四大要素, 即听、说、读、写, 并且不同阶段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不同的侧重点。英语学习过程的实质, 就是人对英语四大要素的整体运用过程, 而朗读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一、大声朗读
不同的人对大声朗读有着不同的观点, 现今主要存在两种观点: (1) 大声朗读属于阅读方式之一, 而且它的最终目的是掌握文字的原意, 它是通过借助有声阅读来体现书本中文字语言; (2) 大声朗读是形成口头语言的重要方式, 通过大声朗读将原本没有感情的文字变成有感情的语言。这两种不同的观点使得人们在研究过程中有了不同的侧重, 前者的研究方向为朗读的运用, 而后者的研究方向则为口语能力的提升。
二、大声朗读的作用
1. 大声朗读与视觉输入
人们的朗读过程实际上就是把视觉所感知的文字信息进行一系列的加工与分析之后, 通过口语表达出来。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人的语言观察能力, 还可以提高言语听觉与言语动觉能力。具体而言, 在语言输入中, 若只有“听”这一种方式, 那么整个过程仅仅应用到了大脑的语言和语义存储系统。若只有“看”这一种方式, 那么整个过程也仅使用了大脑中的拼写储存系统。朗读是“听”与“看”的结合, 因此大声朗读过程中同时使用了拼写储存系统与语言和语义储存系统, 这样一来就使得语言输入的效果更加明显。研究资料表明, 仅凭听觉的记忆效率为59%, 仅凭视觉的记忆效率是69%, 而两者结合起来之后的记忆效率则是87.5%。朗读与默读都是视觉输入, 然而却有非常明显的区别, 如表1所示。
朗读者在大声朗读过程中往往是有收听对象的, 或许是朗读者自身, 或者是听众, 如果出现了信息遗漏的情况, 那么朗读的效果将会下降, 而且也会造成听众难以理解所听内容。而在默读过程中, 默读者的最终目的则是理解或了解所阅读的内容, 而且可以略读或跳读, 通常不会对阅读质量产生影响。总而言之, 大声朗读的第一个步骤就是视觉输入, 它是被动的, 但是同时也是客观的, 朗读者会将自己所看到的信息逐个在头脑中完成加工处理和意义理解 (有时会不理解) , 从而为声音的输出做好准备。
2. 大声朗读与声音输出
大声朗读通过不断训练朗读者的发音器官, 来使得肌肉满足并逐渐适应英语发音的需要, 最终达到英语的音标、语调等得到提升的目的。以前大部分的学者都会扩大自己的朗读量, 从而使得“质”发生了变化, 而李阳的“疯狂英语”就是一个最好的说明。当一个人的英语发音不正确, 语调不正常时, 往往会很难成为一位合格的听众, 甚至当别人听自己与他人交谈时都很难理解自己所说的内容。所以, 小到一个单词, 大到一句短语或句子, 都应该在头脑中建立正确的音义对应模型, 这样才能为朗读准确、发音正确与听的明白做好准备。大声朗读过程中, 朗读者的耳、口、眼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互相配合, 把文字信息转变为语音和语义。所以大声朗读能够矫正并强化大脑中的音义对应模型的记忆, 最终达到辨音能力提高的目的。
大声朗读的言语输出模式为一行行线型字符, 字符与声符共同作用表达出语义, 但是言语的表达不能任意为之, 而是受到语言使用的约束的口语的言语输出模式为一串串声符语流, 它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如说话人的思维方式、情绪等, 并且在出现口误之后马上纠正。
3. 大声朗读与听觉运动
朗读者在大声朗读过程中, 不仅扮演着朗读者的角色, 还同时扮演着听众的角色, 通过监听自己的话语, 判断对错, 并不断进行调整, 使得话语满足自己的表达欲望。在朗读过程中, 朗读者会听到自己平时极少或从未听到过的单词, 所以在大声朗读的同时, 朗读者可以扩展自己的英语听力范围。研究资料表明, 听觉输入会在人的大脑中留下声音的图像, 而视觉输入则会留下相应的影像, 并且前者所保留的时间会长于后者。有视觉偏好的学生的头脑中的影像往往是视觉图像, 它们无法自动的转换成声音图像。与视觉偏好的学生相比, 借助大声朗读, 朗读者可以听到自己的语言并将其传输到大脑中, 随后形成听觉刺激, 最终建立了听觉图像。
三、结语
综上所述, 现今的大学教育中, 听和说通常是主要的英语教学内容, 同时也是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需要进行训练。要想提高英语的综合能力就必须要打好基础, 也就是培养自身的听说能力。尽管大声朗读方式并不是第一次应用于英语学习中, 但事实却证明, 大声明朗读掀开了英语听说教学的新篇章。因此,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 广大学者应积极采用大声朗读这种学习方法, 不断培养自己的英语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王丽.朗读在提升大学英语教学效果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 2012, (11) :590-591.
[2]王萍.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英语学习的调查与思考[J].河西学院学报, 2011, (04) :108-109.
[3]宋倩.朗读对英语学习的作用[J].外语教学研究, 2012, (11) :150-151.
[4]廖晓.大学英语教学不应忽视朗读的作用[J].科技信息, 2008, (33) :705-706.
[5]朱草菊.英语朗读的作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9, (06) :74-75.
朗读对语文学习的作用 篇2
朗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它与各个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紧密相连,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深入地体味文章的思想情绪,领略到文章的 音乐 美、蕴藉美和形象美。
一、有感情的朗读,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语文教学中,笔者就特别注重朗读教学。由于自己的普通话比较好,故在讲析课文之前,总要认真地向学生有感情地范读几遍课文,然后让学生仿照朗读课文,这已成为习惯,颇受学生欢迎、领导青睐。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使枯燥无味的文字变成了秀美的山水、迷人的画卷,变成了优美动听的欢歌、变成了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人,真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有感情的朗读,能把学生带进五彩缤纷的世界,使学生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学习兴趣盎然;有感情的朗读,能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学习兴趣,目标就无从谈起,而朗读却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没有朗读的课堂,经常是“满堂灌”、“满堂问”,课堂气氛的沉闷可想而知。朗读有如一味“兴奋剂”,撞击着学生的耳膜,震撼着学生的心灵,激起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朗读的抑扬顿挫,有如旋律和谐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试想一下,曲高和寡的音乐尚且被众人所喜爱,雅俗共赏的朗读又怎能不受学生欢迎呢?
曾经有一段时间,为了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笔者经常读一些文章给他们听。令笔者惊奇的是,每个学生都出奇地安静,哪怕是那几个最调皮的学生,而且尽管只读一遍,他们却能快而准地说出各题的答案。由此可见,朗读是学生欢迎的一种教学方式,朗读可以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有感情的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主要途径
朗读,是一种作声的阅读,是经过大脑指挥口、耳、眼将翰墨转化为有声语言,变更口、耳、眼、脑等器官一起加入的庞大的头脑活动历程。它与默读的生理活动要领比较如下:
朗读:目→脑→口→耳→脑
默读:目→脑
以上可以看出,默读较朗读步伐大大地简化了,虽速度快了,但使口、耳缺少了锻炼,对语感的培育也大大降低了。
从朗读这一原理来看,朗读不光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明确,更好地感知文章的美学因素,而且可以作为培育学生头脑的重要途径。学生的头脑本事强了,他的概括本事、表达本事、构造语言的本事也就 自然 而然地强了。这些本事作用于语言上,学生一定会说得趋于简明、流通、连贯、得体、有条理,同时,如果学生经常性地朗读,其效果一定是熟能生巧。表现在语言上,学生就能渐渐取得发音清楚、音量适中、熏染力强的效果。一般说来,朗读本事强的学生,他的口头表达本事也通常比较强。这也验证了朗读能够促进学生语言本事前进这一点。另外,由于朗读时要求采用平凡话,这自然会增进学生说平凡话的本事。
所以说,朗读是培育语感的一种好要领,应有效地增强训练。放声朗读文章,可以增强语音的以为本事、语义的以为本事和语法的以为本事。如果对精致的文章重复地朗读,会增强对语言范例的敏感和鉴别本事。反之,听到不准确的读音或词不达意、生硬欠亨的句子,就会从情绪上感到不适,并加以倾轧。
三、有感情的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对于一篇文章,特别是文学作品,要理解它的思想内容,首先就是朗读。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使文章的内容在人的头脑中产生印象,产生立体感。在语文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收到良好的效果,就要注重朗读教学。特别是中学段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从而反复朗读,体会思想感情。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对于一篇文章,有感情地朗读,遍数多了,文章的意思在朗读中就清楚明白了。这里所说的朗读,不是指懒于动脑筋的走马观花似的朗读,而是指勤于眼、口、脑共同作用于文章的有感情的朗读。
四、朗读启真,潜移默化,增强学生的领悟能力
引导学生对形象的教材的整体把握和领悟,培养学生审美的感知、理解、抽象能力,从而 发展 学生的智力,这就是通常所讲的“以美启真”。在教学中,笔者带领学生对课文的重点部分、精彩片段进行反复吟诵,而这样的反复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在高声朗诵、低声吟咏中,通过声音把语言文字方面的特点、技巧表现出来,引导学生入境入情,逐步领悟教材真谛。例如在教《热爱生命》一课的过程中,为了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对生命的热爱,要求学生边读边体会,时而语速缓慢、语气低沉,体会主人公每前进一米都要付出惊人的毅力,时而语气加快,语气越来越坚定,读出了主人公对生命的渴望。学生在朗读中悟出了语速、语气的变化,再反复朗读,声音伴随着表情,显得声情并茂。在学生情绪高潮阶段,笔者及时提出这样的问题:这时你想到了什么?你心里有什么感受?你喜欢文中的人物吗?为什么?这时候,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情感的激发中迸发而出。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鉴美能力,丰富了学生的情感,智力也同时得到发展。这时,教师已没有必要再去花时间解释词语、分析句子,甚至讨 论文 章中心思想了。
五、朗读欣赏,组织交流,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受到真情感染的基础上,教师要掌握“火候”,善于组织“高潮”。在朗读欣赏阶段,可以组织交流。例如:笔者在教《背影》一课时,要求学生说出自己认为文章好的地方?为什么说它好?学生说“父亲为我买橘子”这部分写得好。因为“蹒跚”、“攀”、“缩”这些词用得贴切,突出了父亲的爱。这时,笔者说“我认为这里可以这样读„„你们的呢”,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论文联盟整理读出了“父爱”,于是,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读。这种通过朗读欣赏,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到高潮时,学生情绪高涨,进入到一种理想的境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好的朗读本身就是课文极好的解释,在琅琅的读书声中,课文优美的意境,象征性的意境都能得以充分、酣畅的体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能否较好地把握朗读的各个环节,对优化课堂提高教学效率将起到“以车代步”的作用。
最后,有感情的朗读,能够起到突出作品中心思想的作用。我国著名的中学特级教师陈老师在讲读《土地的誓言》一文时,范读全文感情真挚,语调抑扬顿挫,富有表情,节奏快慢有至,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土地的热爱之情。
朗读对语文学习的作用 篇3
回顾两年来,尤其是高二下学期以来,为了实现新课程标准设计的培养目标,老师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和探究等方式,在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创造条件让学生探究他们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各方面所做的种种努力,我感到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反思的东西。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学习有一个普遍问题:单词复现率不高,记忆困难;语篇不熟悉,话题理解困难;重点词句不上口,运用困难。由于学习困难大,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不浓,致使教学活动实施不畅。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我们认为,指导学生课前英语朗读对于解决问题会有一定效果。为了确定这种推测的正确性,我们制定了研究方案,并在精品班、特优班、实验班和课改班各层次班级中开展研究。
我们首先分析了我校课前英语朗读的现状和学生英语语用中出现的问题,以确定我们的研究方向。我校隔天一次的英语早读作为一种行政规定,执行得很好,每周一至周五早晨7:40-7:55校园内都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英语学科词汇量增大,语篇增加,并随着年级的递增不断增加。一周2-3次,每次15分钟的朗读时间明显不够。如果英语教师不指导科代表详细安排朗读内容,英语这门语言学科的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学生学习中出现了单词复现率不高,记忆困难;语篇不熟悉,话题理解困难;重点词句不上口,运用困难的现象。这种现象引起我们认真反思:可以通过加强科代表力量、增加朗读时间、规划朗读内容来解决问题吗?为此,我们提出了进行指导学生课前英语朗读的有效性研究,并制定了详细的研究方案。
1.增加课前朗读时间。隔天一次早读,25分钟(7:30-7:55);隔天一次晚读,10分钟(6:30-6:40)。
2.增设英语课代表。对早晚领读和收交作业工作进行细分工,既拓宽工作范围,又减轻学生工作量。
3.固化朗读内容。在巩固新授内容的同时复习高中阶段已授内容,实行滚动朗读。以模块为单位,按照课本词汇、语篇、注释—聚焦课堂重点单词、短语、句型—英语周报书面表达范文的线索进行顺序朗读。精美片段要求背诵。
4.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朗读时间、朗读内容,以及朗读操作方法的意见。
目前看来,学生的课前英语朗读气氛很好,对已学单词与话题的熟悉程度增加,美文背诵热情高。在英语演讲比赛中,学生的涉猎面之广令人惊叹。事实证明,课前英语朗读对实现语言技能目标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浅谈朗读对英语学习的作用 篇4
一、朗读的意义和重要性
“疯狂英语”的发起人李阳说:看百遍不如读十遍, 读十遍不如说一遍。抓住了朗读, 就抓住了语音语调和听、说的训练。所以无论是教还是学, 朗读在英语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以下是我对朗读的一点见解。
1. 朗读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义务教育英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 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的基础”。
英语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语言环境, 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 营造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引导学生找到最好的朗读方式, 使每一位学生都敢于朗读, 乐于朗读, 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我所在的学校, 农村学生居多, 课堂上经常出现不敢开口的现象, 通过朗读使学生逐步对自己产生了学会的信心, 为敢于大胆说英语奠定了基础。而且我们还利用多媒体教学仪器, 为学生提供朗读的舞台, 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 如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英语小品等, 以此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使学生愿意在课堂上用英语交流。
2. 朗读有利于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朗读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语音、语调, 在朗读过程中学生会有意或无意地发现并及时纠正随口而出的语音错误, 也就是说, 朗读能改进发音, 如果能将英语文章的语音语调准确流利地读出来, 就会有一种快乐感, 让学生产生乐学的心态。而且反复朗读课文后, 许多语言现象会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很多句子会不自觉地脱口而出。英语朗读训练就是在学习中自己创造英语氛围, 通过反复朗读, 把书面文字还原成口语, 把语言知识转化为使用技能。
3. 朗读有利于记忆力的提高。
学习需要记忆, 尤其是英语学习, 识记是一个重要过程。而朗读训练即眼到、口到、耳到, 是视觉的又是听觉的, 它使声音和文字建立直接联系。同时, 由于朗读中语调的升降、轻重音的起伏对人的大脑形成一种刺激, 所记的东西当然要比看或写所记的东西牢固得多。所以用朗读的方式记单词和句子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朗读还可以巩固已学知识, 朱熹说“观书先须读书, 使其言皆若出于吾口;继以深思, 使其意皆若出于吾心”, 可见朗读与理解是相辅相成的。要想很好地朗读一篇短文, 必须对它所涉及的各种语言知识有理解, 反过来, 反复朗读课文能帮助学生掌握所学语言。
4. 朗读能够培养学生语感。
学习语言就必须培养语感, 加强朗读练习, 对训练学生英语语感具有重要的作用。俗话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 学生通过大声朗读, 细心咀嚼, 才能领会到词句的深层含义。而且通过朗读, 学生在大脑里贮存了大量的英语基本句法结构, 再对照具体的语法理论具体分析, 很容易就可以掌握英语的语法。语法问题解决了, 学生不再感到学习英语是一件苦差事, 学习兴趣自然就提高了。
二、掌握朗读的方法和技巧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我们除了引导学生进行朗读, 还要让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所以, 教学中朗读技巧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1. 英语朗读要掌握好节奏。
在英语朗读过程中, 如果不按节奏朗读, 听起来生涩难懂。所以在教学中, 我们要利用各种方式, 进行课文的范读。比如:利用磁带, 让学生接收到正确的读音和节奏, 先听读, 再跟读, 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升降调和适当的停顿, 从而提高朗读的质量。
2. 培养学生的识读能力。
让学生学会自己识别音标符号, 能够通过自己的拼读, 正确掌握单词的读音规则, 逐步培养学生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 为今后独立使用工具书和阅读打下基础。
3. 培养学生独立理解的能力。
在英语朗读教学中, 我们要引导学生独立翻译某句或某段话的意思, 理解文章所讲的内容, 看不懂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或问老师, 通过朗读锻炼自己的理解能力和翻译能力。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 朗读作为语言教学的重要部分, 对提高和培养学生兴趣、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是全面提高初学者英语能力的重要工具, 良好的朗读能力能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 听、说、读、写是训练语言能力的基本技能。通过朗读提高读的技能, 是当前中学教学中一项不容忽视的基本训练。朗读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和对语言的积累, 对学生正确领会课文内容的深刻含义有着重要的意义。
重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5
内容导读:
朗读,就是用清楚、响亮的标准语音,有感情地读出文章来。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语文课程标准》更注重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朗读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特性,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学中必须重视朗读。
一、多读就有收获
多读多背历来被视为传统的教学经验,“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不读,学生就无法熟悉文章,感悟文章,理解文章。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对学生的朗读给予高度的重视,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进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课堂上,可以采取范读、指名读、小组读、引读、齐读、同桌对读、评读、感情读、分角色读、配乐读等多种策略,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法,能让学生在自己的引导下,尽可能用最少的时间,捕捉到最多的信息。
二、多读理出层次
教师要把阅读课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去读,还要留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掌握读书的策略,对一篇课文要读出层次。(1)初读。以文眼入手,捉住全篇,初步理解作者思路,把课文读通顺。教师要指导学生把字读正确,读响亮,把句子读完整、读通顺;学生读错时,教师要及时纠正,直到读对为止,并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听别人读,读后做出正确评价。(2)细读。就是把课文读懂,突出情境,捉住重点,理解重点词句。这一层次要按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练习重点是把词连起来读,能读出句子停顿;中年级侧重点是在读的过程中理解段的内容和段与段的联系;高年级则是在读的过程中理解全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精读。借助课文情境,体味课文精华,把课文读深。要直到学生全神投入的读书,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内容,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索,获得思想启迪。
三、多读读中探究
让学生充分读书,边读边想,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这是再好不过的了。但教师要以尊重学生出发,对说错的学生不批评,不挖苦,而要鼓励他们大胆提问,充分发表见解,这样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问、敢答,让他们在小组讨论交流中提高感受理解力,达到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现、自主进展的目的,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稳步上升。
总之,阅读教学是一项长期的练习,加强朗读,讲求朗读艺术是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所不容忽视的。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6
【关键词】 朗读 传递情感 整体感知 融会贯通 作品 感情 理解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4-001-01
歌声阵阵,书声琅琅。曾是学校这一知识殿堂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可是,当前,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多注重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忽视“动口”的必要性,对此,我想谈一点自己的认识。语文教学大纲中关于朗读的要求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应该重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我想以三个方面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朗读有利于传递情感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学过程是一种情感活动过程,它一刻也离不开情感参与。这种情感,包括教材所包含的作者的写作情感,教师的教学情感,学生的学习情感,三者的融会贯通,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仅要求教师教学时有充沛的感情,更重要的是要把这种情感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并调动起学生的情感参与,来正确体会教材所蕴含的情感。教材中大量的白话文,学生大多能懂,但是这个“懂”往往只是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许多学生无法对作品产生共鸣,如果能适当引导学生进行反复朗读,那么学生就会理解这个问题。例如反复让学生诵读记叙文则易于使学生通过有声语言,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朗读课作为一种课型,在得到充分的运用之后,以分析为主的课型将得到改造与遏制,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将得到环节上的简化与内容上的深化。如朱自清的《春》,边读书边思考,真有春风在脸颊轻轻抚摸的感觉,也能嗅到新翻的泥土的气息,唤起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从而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使学生在朗读中获得美的愉悦。
二、朗读有利于把握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朗读不仅可以把字面意思完整地、艺术地表现出来,还可以运用语气、语调并配与表情等传达出那些不可言传的意蕴。通过朗读把这些言外之意恰当地表现出来,能够引起学生丰富的想像和联想,和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从而更好的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对于一篇文章,特别是文学作品,要理解它的思想内容,首先就是朗读。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使文章的内容在人的头脑中产生印象,产生立体感。在语文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收到良好的效果,就要注重朗读教学。特别是中学段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从而反复朗读,体会思想感情。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对于一篇文章,有感情地朗读,遍数多了,文章的意思在朗读中就清楚明白了。这里所说的朗读,不是指懒于动脑筋的走马观花似的朗读,而是指勤于眼、口、脑共同作用于文章的有感情的朗读。
三、朗诵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
朗读既是一个人能力的体现,也是一种美的创造,通过朗读可以激发美感,让人领悟和体验美感。好的朗读,能愉悦人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还能让朗读者有一种成功的满足感。要达到这种境界,首先对朗读要产生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通过课内朗读教学,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让学生乐于参与,无疑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当务之急。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感染学生,也可以通过配乐朗读或播放朗读录音熏陶学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以体验情感,也可以鼓励有朗读专长的学生进行过有个性理解的朗读带动其他同学主动参与。总之,只有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朗读教学才能初见成效。
四、朗诵有利于提高写作能力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中学语文教材选的都是文质兼美的课文,学生反复朗读不断地受到优美文章潜移默化的影响,大脑中就会留下连贯系统、符合语言条理的痕迹。学生经过言语“听读”的输入,能有效促进口语表达水平和写作水平动的提高。朗读把躺在课文中的语言读出来,从读得通到写得通,从读得有感情到写得有情趣,享受一种在创造的乐趣。这样学生逐渐习惯文章的遣词造句,加速了口语和书面语的沟通,从而使学生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趋于准确与流畅,大大促进了“说写”水平的提高。
总之,朗读的作用不可忽视。朗读是培养学生精读能力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含义较深的语句、段落,可以在反复的朗读之中让学生体会和品味。朗读是培養说话的基础。朗读得正确、流利,说话也一般比较流利;能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说话也一般比较有感染力。朗读有助于语言积累,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之中,词、语、句、段、篇能够顺利地进入学生的语言仓库。朗读技巧讲究节奏、停顿,吐字、发音,语流、语态,对于养成学生高雅的气质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朗读有助于交谈、发言、复述、演讲、论辩、主持、协商等多方面语文能力的形成和优化。朗读不仅仅只是活跃课堂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仅仅只是课堂教学中的穿插,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充分地占有学习时间,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语言和技能训练。朗读课作为一种课型,在得到充分的运用之后,以分析为主的课型将得到改造与遏制,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将得到环节上的简化与内容上的深化。
[ 参 考 文 献 ]
[1] 张进.职校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J].华章.2012 (12).
[2] 李三华.浅谈培养学生朗读的几种方法[J].职业与教育,2012
(7).
[3] 王旭会.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J].全国语文教师四项全能竞赛获奖作品,2010(6).
朗读对于语文教学的作用研究 篇7
一、点燃兴趣,指导学生语文朗读方法
在语文课堂上,为了让学生朗读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们了解朗读的重要性,还要通过各种形式和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让他们更加热爱朗读。现在有两种朗读教学方法被普遍地运用在课堂上,分别为“表演朗读法”和“创设情境法”。表演朗读法是对文章进行移情式角色朗读,通过声情并茂的表演,使学生对文章中的思想内涵和设定的人物性格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在情境的生动衬托下,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朗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逐渐提高。教师在语文朗读教学过程中,要最大可能地为学生创设极具感染力的情境,用创设的情境来激励学生,将学生带入情感氛围中,以达到情景和作品融合在一起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尽可能地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点燃学生朗读的兴趣,不仅可以提升学生整体阅读效率,还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二、开发智力,突出学生语文朗读特色
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经常采取的方法是将知识生硬地记入大脑中。实际上,听觉可以作为一种很好的接受信息的途径。阅读的方式有很多,朗读只是其中的一种而已,学生能够在朗读时汲取更多的经验,为思维提供一个得心应手而实用的工具。学生在朗读时,能够对文章更好地进行记忆,在这个过程中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学生能够将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朗读的方式表达出来,达到与外界交流的效果,在交流过程中使自己的水平得以提高,当然这也是促进智力开发的有效途径。现在语文课本中文章的类型多种多样,教师对任何文章都要指出不同的朗读技巧。例如,在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本中,有一篇名为《哪吒闹海》的课文,哪吒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但课文将这一神话主人公又赋予了新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文中有很多对哪吒的动作描写,学生在有感情朗读那一段时,脑海中就会不自觉地勾画出哪吒真的在大闹东海的场面,朗读得越是惟妙惟肖,画面感就会越强,每个学生心中想象的场景都不尽相同。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哪吒闹海》这篇课文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充满角色情感地朗读课文,将自己融入到文中,对文中描述的闹海事件产生情感共鸣,这样学生能够更全面地接受各种情感的教育熏陶。当然,在其他文章中,同样也能获得深刻的感悟。比如,朗读《虎门销烟》时,可以从中体会到林则徐为民为国、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朗读《老师,您好》,可以了解教师的辛勤和付出等。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真的会令学生的情感更加丰富,更具感染力,学生会将从课文中学到的美好品质积极发扬,争相模仿,从而增进自己的道德美感和理智美感。
三、科学评价,发挥学生语文朗读价值
朗读教学中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那就是朗读评价。朗读评价一般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激励性评价及艺术性评价。首先,激励性评价是从对学生进行激励和肯定的原则出发,根据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发现学生的进步和优点,并积极地进行鼓励和评价。如果学生朗读的整体效果还不错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赞扬和肯定,并且明确指出不足之处和需要改进的方向;如果学生的朗读效果不理想,教师也要对学生从各方面给予鼓励,比如“看得出来,你真的很认真地准备过”“声音洪亮,气势十足”“能够登上舞台就是进步,你很勇敢”等。要在不同学生身上找到闪光点,并对学生给予关爱和鼓励。但教师要把握好激励性评价在朗读教学中的尺度,不宜在课堂中肆意滥用,对学生评价时要注意艺术性和真实性。一个真正合格的教师知道如何恰当合理地指导学生,也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艺术性评价是指不在学生的朗读形式上直接评价,而是结合文章的意境特点和情感反馈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自己领悟到文章的主旨内涵,感悟文章的文字魅力。这种评价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教育智慧和完善的指导策略,以此形成学生自我的深刻评价。教师在评价时,对文中内涵丰富、句式优美的语句要突出强调,这样有利于学生找到文章情感的突破口,增加文章的感悟和体验,朗读文章更具把握能力。
四、结束语
朗读教学既能够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情感和思维想象能力,还对今后的阅读教学乃至语文项目整个教学的课程目标是否完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朗读教学对学生知识的掌握也有着重要意义,所以,教育工作者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更好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整体的阅读效率,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
摘要: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方法。从点燃兴趣,指导学生朗读方法;开发智力,突出学生朗读特色;科学评价,发挥学生朗读价值等方面,研究朗读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朗读,语文教学,方法,特色,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永锋.朗读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作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4(35).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作用和意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 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 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2011年“十一”国庆期间, 我有幸参加了“于永正名师团队课堂教学艺术观摩研讨”活动, 感悟颇深。特别是听了于永正老师的朗读和朗读教学之后, 我更是获益匪浅。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对“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的一些见解。
一、朗读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言能力的提高, 更多的时候不是靠掌握语言规则, 而是靠语感能力。因为语感能力的提高, 意味着语言直觉思维能力的形成, 它在理解语言, 判断语言正误、优劣上比理性思维来得敏捷。反复诵读名家作品就是模仿典范语言, 接受其影响。诵读, 把文章读得朗朗上口, 对文章里的词汇、词语搭配、句子的格式、语言气势与格调已经十分熟悉, 这样, 良好的语感就基本形成了。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提高语言能力, 这是学习语文的传统经验和基本规律。有了语感, 才会有流畅的表达, 才会有好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
二、朗读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于老师语文教学的原则是:课文不读熟不开讲。他的课上得也没那么繁琐, 重点是“美读”。课堂上以读为主, 采取不同形式, 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 使学生受到感染,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于永正老师给我们朗读了《第一次抱母亲》一文, 读得声情并茂, 听着、听着, 很多听众的眼中蓄满泪花。试想, 我们都感动了, 学生能不感动吗?于老师还让在座的各位老师也来试着朗读, 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 每个老师都跃跃欲试, 更别说是学生。如果每个老师都像这样上课, 敢问哪个学生不会喜欢语文呢?
比如在教《“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时, 我首先让学生做到课前熟读, 接着分角色表演朗读了全文:通过船长、船上工作人员的对话, 学生扮演众人惊慌失措的配合表演, 将面临危急时哈尔威船长的临危不惧及镇定自若、舍己救人的优秀品质演绎得淋漓尽致, 并且通过表演激发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三、朗读有利于理解课文内容
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的稳定性大多较差, 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 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例如于老师在讲《小稻秧脱险记》时, 杂草被化学除草剂喷洒过后有气无力地说“完了, 我们都……喘不过气了”这句话时, 通过自己近乎“奄奄一息”地朗读, 再加之学生一遍一遍地朗读, 学生很快掌握了句意, 而且对课文也有了更深的认识。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 其义自现”。
因此, 在语文课上, 教师应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 选择适当的朗读方法。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学生默读、朗读、齐读、精读、重点读等各种形式的读, 来感知文章的主要写法, 在读中品味文章的“美”, 在读中陶冶学生的性情, 使学生既领会了文章的主旨, 又在师友合作探究中, 完成了对知识点的掌握,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其中之一。而读和写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写作水平的提高, 朗读是良策, 反复诵读一篇文章, 不仅能学习它精美的谋篇布局, 而且能感受其中的思想感情, 因此, 在写作时就不知不觉地加以运用了。例如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中, 对鲁提辖言行举止的描写, 精彩地刻画了他富有正义感, 能爱人, 能憎人, 勇而有谋, 粗中有细的鲜明个性。我便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 对其中精彩片断甚至要求达到能背诵的程度。结果, 学生们体会到了文章中“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 我再趁热打铁, 让学生对身边的人物进行观察, 通过言、行、举、止方面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结果学生们刻画出了“粗心大王小明”、“快嘴阿丽”、“麻将老爸”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生动地突出了鲜明的人物个性, 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写作能力。
五、朗读有助于记忆
我们大多数语文老师在要求学生背诵时, 都不注意情感、停顿的要求, 这样的背书效果并不佳, 而且容易忘记。如果我们让学生一遍一遍地去“美读”, 那么自然就会做到熟读成诵, 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浅析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9
关键词:朗读,语文,重要环节,培养能力
朗读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 它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发展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语感,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目前, 语文教学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我认为要适应这一趋势, 应该重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尤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朗读”更应受到一定的重视。对于初中生来说, 由于他们年龄及阅历所限, 对感性知识的接受能力仍大大超过对理性知识的接受能力, 所以要提高初中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就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的思维融入课文的意境中去, 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朗读是实现这一效果的重要方法之一。
那么, 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到底有哪些作用呢?我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朗读有利于传递情感
从某种意义上说, 语文教学过程是一种情感活动过程, 它一刻也离不开情感参与。这种情感, 包括教材所包含的作者的写作情感、教师的教学情感、学生的学习情感, 三者的融会贯通, 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仅要求教师教学时有充沛的感情, 更重要的是要把这种情感有效地传递给学生, 并调动起学生的情感参与, 来正确体会教材所蕴含的情感。教材中大量的白话文, 学生大多能懂, 但是这个“懂”往往只是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 许多学生无法对作品产生共鸣, 如果能适当引导学生进行反复朗读, 那么学生就会理解这个问题。例如反复让学生诵读记叙文则易于使学生通过有声语言, 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 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例如, 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朱自清的名篇《背影》时, 我先让学生“看”课文, 结果学生对文章并没有什么感触, 甚至有学生对“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的描写感到好笑。于是我再指导学生调整情绪状态, 进入角色去朗读课文, 对关于父亲背影的一段描写, 反复诵读, 反复体会:“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 穿着黑布大马褂, 深青布棉袍,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 慢慢探身下去……”读着读着, 学生的脸色庄重了, 声音低沉了, 文章中的父子深情深深打动了每一位学生, 有些学生因此想到了炎热的夏夜, 祖母为“我”摇扇使我入睡;有些学生想到了每个冬晨, 母亲为“我”准备早餐……一直以为是理所应当的事, 此刻才体会到其间包含了亲人对自己的关爱。可见, 朗读有利于激起学生的情感, 体会文章情感的丰富性。
二、朗读有利于知识的传递
有些语文知识通过课文的朗读可易于学生理解掌握。一般来说, 在各种文体中, 记叙文注重一个“情”字, 文章往往叙事与抒情相结合, 因此朗读时感情、语调较丰富;说明文注重一个“知”字, 课文强调科学性、知识性, 不受感性认识支配, 故朗读时宜采用平实的语调;议论文突出一个“理”字, 强调行文的雄辩、有力, 所以朗读时要注重气势, 语调严谨。朗读可帮助我们传递各种文体知识。
如《影子的故事》是一篇说明文, 但它是由故事生动引出科学知识, 让学生体会记叙笔调的生动与说明笔调的平实在朗读时语气的不同, 来加深理解记叙与说明的区别。又如, 在教《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 通过最后一段朗读, 可帮助理解抒情与议论两种表达方式的区别。前半部分用一组排比来描绘祖国人民在和平环境中幸福生活的图景, 这里是抒情, 故宜用轻松、舒畅的语调;后半部分表明观点, 激发读者应该去热爱我们的战士, 朗读时语调气势要加重, 较为严肃, 速度稍快。
三、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感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的语言能力, 而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语感的强弱, 所以培养学生语感是中学教学的重点之一。培养语感有多条途径, 朗读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条。在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中, 许多老师比较重视“讲”, 认为与其让学生多读, 不如自己多讲一些。其实, 多数课文是学生基本上可以读懂的。况且语文学习是重过程而不重结论的, 正如古人云“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把文章的层次、段意、中心思想这些结论, 或者说这几条“鱼”送给学生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我们应该重视培养学生语感的过程, 提高他们的“捕鱼”能力。所以, 与其多“讲”, 不如让学生多读读、多念, 自己从朗读中去体会、去领悟。叶圣陶曾说:“吟诵的时候, 对于探究所得的, 不仅理智地了解, 而且亲切地体会, 不知不觉间, 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 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生只有通过对课文的熟读精思, 才能领略文章丰富的内涵, 欣赏到文章特有的美, 从而提高语感, 进而提高语言能力。
朗读对语文学习的作用 篇10
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 一个人在醒着的时候70%的时间用于交际, 其中写占11%, 读占15%, 32%用于说, 而42%的时间用于听 (cooper 1988) 。可见听力在语言交际四项基本技能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所以听力教学一直以来都是第二语言学习的教学重点。许多关于听力教学的论著研究提到通过纠音、朗读、模仿等增强听力教学效果。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教学经验就是把听写与模仿朗读相结合, 增强听力教学效果是最佳的途径。
二、模仿朗读
1.朗读的原理
朗读, 是一种传统的语言学习方法, 是“在视觉器官感知文字材料的基础上, 由言语器官发出声来, 再由听觉器官把信息传到大脑进而达到理解的阅读方法。这是一种眼, 口, 手, 脑协同动作的过程” (朱智贤, 1989) 。朗读是一种复杂的言语活动, 它是通过有声语言再现无声的书面文字符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参与活动的有发音器官、视觉器官、听觉器官。张颂 (1983) 认为“朗读绝不是见字读音的直觉过程”, 它涉及“文字一视觉一思维一情感一气息一声音”这些相互连接又相互融合的环节, 是一个有着复杂生理、心理变化的驾驭语言的过程。
朗读是介于听说之间的桥梁, 它具备语言输入与输出的双重功能, 有助于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之间相互转化。而模仿朗读在纠正学生英语语音的同时也增加了语言的输入量, 培养了语感, 从而提高了听力理解水平。
2.模仿性朗读对英语听力水平提高的促进作用
(1) 模仿性朗读增加了语言的输入量。
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 (1982) 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中提到输入假设 (input hypothesis) 理论。克拉申认为语言的学习是外化和内化相结合的过程, 只有具有足够的外部输入才会有不断的内化。那么针对这种输入他强调语言输入必须是可理解的并且稍高于学习者水平的输入, 所以他的输入假设理论也被称为:“I+1”理论。I指的是学习者已经掌握的知识, 1指的是即将学到的新知识。根据克拉申输入假设, 模仿朗读可以为学生提供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材料。英语听力理解本身是先输入后输出的过程, 不同的是模仿性朗读是输出和输入两个过程同时进行, 学生在做模仿朗读的时候一方面理解了所读的材料的内容, 另一方面听到了自己模仿的正确的发音。所以模仿性朗读的过程既是一种语言的可理解性输入过程, 又是一种潜在的听力训练的过程。模仿性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向大脑输入大量的、可理解的语言材料, 而足够的大量的语言输入和积累, 势必加速知识的内化过程, 促进学生的二语习得, 因此自然提高听力理解能力。
(2) 模仿性朗读有助学生纠正语音。
听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辨音的能力, 因此学生首先要掌握基本的语音知识, 包括单音训练、节奏训练和语调训练等。语音是语言的载体, 接收者首先听到的就是语音。没有良好的语音基础, 就不能把单词的音和语义联系起来, 从而严重影响听力理解能力的提高。
在我国, 由于缺少英语语言学习环境, 即便是从小学开始学习英语, 学生本身的母语语音语调习惯也已经养成, 而这种牢固的母语语调及发音习惯对英语语音节奏的掌握势必产生影响。很多英语学习者正是因为汉语语音和节奏的影响而导致最后学习的失败。所以如何避免错误的朗读造成更不好的学习效果, 如何消除母语的影响呢? 模仿朗读是最有效的途径。首先, 通过模仿朗读的练习, 学习者可以不断听到在学习过程中正确或改正他们错误的语音产出。因此, 模仿朗读对语音产出能起到推动作用。其次, 模仿朗读时听读同时进行, 也○外语教学与研究周刊2014年第56期就是输入和输出同时进行, 而不断的标准地道的语音和语言节奏的输入及模仿朗读时对自身音产出错误的不断校正, 使正确的语音表征在学习者头脑中不断得到巩固, 错误的语音表纠正成为正确的语音表征。这样, 模仿朗读的语音产出与输入之间的感知差距越来越小, 其对所学语言的语音感知准确度越来越高, 因此, 模仿朗读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英语语音的辨别能力, 从根源上解决听力难的问题。
(3) 模仿朗读培养良好语感, 帮助改进语流语调。
在听力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时候听力材料中没有生词学生却听不懂的现象很多, 其中之一就是听力材料的语速过快, 还没等反应过来, 材料就结束。所以要求学生模仿不仅要模仿语音语调, 而且要模仿速度, 更要做到最大声、最清晰、最快速。这样的训练让学生体会到自己能说多快就能听懂多快的英文资料, 从而增强自信心, 消除语言输入焦虑, 提高听力理解力。
三、听写
听写, 是指在学习人类语言时进行的一种强化记忆的方式, 在我们的生活中, 主要体现在学习汉语和英语中。听写, 又名默书, 是一种教学方式, 学习外语时, 老师会对学生进行听写的训练与测验, 在考试中, 表现为听力测试, 听力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考查理解和语言掌握情况。托福听力训练中采用听写训练的第一人是马骏老师。他的口号是:听写是提高听力的唯一途径。听写练习用于外语教学中早在十六世纪 (Stansfield 1985) 就已经开始。作为外语教学手段,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听写练习是有效的, 例如, Brooks (1960) 和Rivers (1973) 肯定了听写练习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Brown & Bamard (1975) 认为恰当使用听写, 它可以训练强有力的心理技能, 提高学生的听力、正确的书写能力和语言短期记忆能力及短时知识存储能力。Ong (1977) 认为听写能帮助学生学习目标语的语法结构和提高写作能力。Davis & Rinvolucri (1988) 提到课堂听写练习的十大好处, 比如, 听写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流、可以鼓励学生的潜意识思考、可以让学生接触到一些有趣的文章等。Wajnryb (1990) 和Kidd (1992) 认为听写练习是很好的课堂活动。
听写对听力理解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听写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识别能力和短时知识存储能力
听写其实是语言输入和输出的过程。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听力材料并不难, 但往往学生听不懂也写不下来, 原因在于存在的语音问题如连读爆破、弱读等分辨不出来, 其次是学生的短时知识存储能力也就是短时记忆能力不强。要把听到的内容写下来要求一个人必须集中精力, 准确理解听到的内容, 而且必须在短时间内记住听到的内容, 然后才可能写好。所以听写训练势必会提高辨音和短时记忆的能力, 从而提高听力理解水平。
2.听写可以增强词汇书写和语法结构理解的能力
凡是学习过外语的人都知道听懂是一回事而要把听到的内容落实到书面上又是另外一回事。听写是语言输入和输出的过程。好的听写效果必然要求有丰富的词汇和熟练的语法知识结构, 因为听的过程是通过听觉把信息输入大脑, 听者要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把语音信息转化成为语意信息, 如果词汇和语法知识欠缺, 则势必给语音和语意转化造成障碍。而听写训练要求学习者忠实原文, 注意每个细节, 这本身就是对语法和词汇的巩固和提高过程。一个人的词汇和语法知识丰富了, 听力理解能力必然也就提高了。
3.听写可以培养注意力集中的能力
所谓的“注意力集中”从人体生理学方面看就是不让注意对象以外的感觉刺激传递到大脑皮层, 并使之受阻在感觉经络向心性的第一个神经元的结合部, 使上述感觉刺激受到拟制。一个人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并不固定, 这跟一个人爱好, 兴趣和目的等有关。在做听力训练的时候, 特别是听成段的听力材料的时候大多数人会出现“走神”现象, 不能连贯的把内容听完, 以致影响听力理解效果。而听写其实是一个强制听力的过程, 一旦在听的过程中出现“走神”的现象, 那结果是没有办法完成书面内容的书写, 而且要一字不差地写出来。所以听写训练的过程其实就是要求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过程。当肌体疲劳或困倦时, 大脑皮层的激活水平降低, 注意力难以集中根据这一生理现象分析, 肌体疲劳和精神疲劳都可以理解为“注意力集中”能力的降低, 另外像精神应激那样, 大脑皮层过分受刺激会产生本能的保护性抑制, 也阻碍注意力的集中。在国内外很多注意力集中训练中都把听写列为一项主要的训练内容。反过来, 一个人的注意力集中了, 势必会提高听写能力。
四、模仿朗读及听写在听力课程中的设置
没有模仿的单纯听写应该说不是好的听写, 因为听写是查找知识缺陷的过程, 而模仿跟读正是弥补缺陷的途径, 所以在听力授课过程中一定要把听写和模仿朗读相结合, 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1.听写和模仿从句子入手
为了达到循序渐进的目的,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首先要注意听写和模仿材料的选择, 也就是应该遵循由简到难的原则, 以便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增强自信心。句子也应该由简单句到复杂句来听写。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要求学生先听整个句子, 尽量理解其含义, 一定要听完整句子再写。也就是高度集中精力, 争取短时记住所听内容, 然后再写下来。听写完成之后, 要求学生跟读模仿所写的内容。模仿的时候要重点注意语流语调, 特别要注意单音、连读、爆破, 弱读同化等语音现象, 要求发音准确, 从而提高听力理解水平。
2.听写和模仿对话
在句子听写训练一定阶段之后要进行对话听写和模仿。在选择材料的时候一样要遵循由简到难的原则, 注意选材的多样性, 比如不同国家地区等。对话要从简短的开始, 之后再练习较长和较复杂的对话。听写的时候也要完整理解对话之后再去逐句听写。在听第一遍的时候尝试记笔记, 比如说容易听到的关键词, 数字等。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反复听, 直到写全为止。然后再对对话进行跟读模仿, 查找出到底自己哪个地方没有听清, 原因是什么, 是单词没见过还是某个发音没有听清楚, 有针对性地进行查漏补缺。在模仿跟读的时候, 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模仿朗读, 可以分成不同的小组, 展开小组竞赛, 比较哪个组模仿得更好。
3.听写模仿段落篇章
学生在接触了句子和对话的听写和模仿之后, 对于段落篇章的听写和模仿就应该有了自己的相应经验。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选择材料的时候要注意难易适中, 内容丰富的, 比如生活故事、科普短文, 总之让学生多接触一些听力材料, 扩大他们的知识面, 使他们无论听到什么样的内容都能够心中有数, 不焦虑, 从而提高听力理解水平。对于段落篇章在模仿的时候首先在听过几遍之后要求学生在相应的位置标出语调、重音等, 真正做到有目的地锻炼自己的发音和语音语调。另外, 在模仿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选择一些语速稍快的篇章段落, 而不是总停留在一种语速上, 也就是说学生在做模仿的时候要在发音准确的基础上做到:最大声、最快速、最清晰。快速模仿朗读是建立在以上基础之上的, 是训练的一种强化。事实上, 听的速度和说的速度应该是对等的, 你能说多快就能听懂多快的话语。所以快速模仿朗读可以增强学生对英语的反应能力, 更好地提高听力理解水平。
五、结语
朗读对语文学习的作用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过程 朗读的作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朗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但能够有效发展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还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首先要做的就是通过朗读实践,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勤于实践、勤于朗读、勤于动口和动手。经过不断改革,小学语文教材中收集了国内外各种各样的优美文章和名言佳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着力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一、朗读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语文教学其实质就是语言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科学合理地运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朗读。在教师有意识的指导下,不但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去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含义,同时还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感。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朗读练习,使教材中的无声语言变得有声有色,促进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俗活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无疑是朗读的一大好处。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也具备着同样的作用。当学生对朗读有了一定的兴趣之后,学生就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使得朗读的水平得到非常大的提升。在培养学生朗读习惯时首先应该从培养学生的语感开始,学生有了语感之后就对朗读有了兴趣,有了兴趣之后学生才会真正养成阅读的习惯。让学生正确理解语言文字,正确使用语言文字,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二、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育经过不断改革后,教材中的内容愈加丰富多彩,其中有形形色色的人物,有千奇百怪的山峰,有美丽而神秘的自然景象,使整个小学语文教材充满了美的感觉。
例如,教师在教授《三峡之秋》时,这篇文章就十分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进行朗读,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根据文字想象课文中的美丽景象,如果再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关于三峡的图片和短片,将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对《三峡之秋》一课进行讲解时,指导学生进行朗读,“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同时又把它那激荡跳跃的光辉,投向两岸的峭壁……”用比较昂扬的语调读,逗号停顿缩短,每个音节也要读得短促,在朗读中学生充分领略了三峡之秋的特点。
在学习《观潮》一课时,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朗读“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万匹白色战马齐头迸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
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加深,从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朗读中受到感染和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与此同时,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建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念。
三、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朗读教学,并不只是用声音将语言内容声情并茂地表达出来就行了,在朗读过程中,还应该在其中融入丰富情感活动和思维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朗读应有的效果。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课文进行朗读,其实质就是用语言进行表达和思维,同时也是一个体味思想和品味语言的过程,并不仅仅只是一个发声的过程。
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朗读《一个苹果》时,让学生在朗读的同时对当时的场景进行想象,想象当时战火纷飞的场景,想象当时防空洞中战士所受到的痛苦,想象当时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持战士,想象当时战士这钢铁般的意志是多么的坚强,这些都是源于战士对于战友的关心,这种一心为别人着想的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所学习的。
同时在指导学生进行朗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语气的把握,同样的一句话以不同的语气说出来其含义也就有了本质的区别。
例如,在朗读《将相和》一篇文章时,蔺相如曾经对仆从说过一句话:“秦王我都不怕,还怕廉颇将军吗?大家知道,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就是因为我们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消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攻打我们。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啊!”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指导阅读的过程中,应该特别注重语气的使用,如果使用的是张狂的语气,那么就感觉蔺相如在自吹自擂。如果使用的是比较沉稳的语气来说,就会体现出蔺相如说的话都是发自肺腑之言。因此,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应该将学生的思路引向文章的思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朗读,从而激发出学生朗读的兴趣。
三、总结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合理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审美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同时还能够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使学生真正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让学生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情感,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动力,以读书强国为任务进行学习,培养学生伟大的爱国情怀。
参考文献:
[1]张昌龄.朗读,语文教学中的金钥匙——浅淡语文教学中朗读的作用[J].学周刊,2014(10).
[2]王天宇.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及应对措施[J].学周刊,2013(23).
[3]卢秀珍.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加强朗读训练[J].学周刊,2013(11).
[4]唐晓萍.试论小学语文有效朗读教学法[J].学周刊,2013(14).
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篇12
1) 一讲到底或以讲代读的“填鸭式”和“问答式”。中高年级如此, 甚至低年级也这样。好些教师不管是哪种类型的课文, 也无视文章的长短或内容深浅, 总是从头到尾不分主次地一讲到底, 大量的时间都被老师的分析、提问占去。学生没有朗读的时间, 更谈不上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朗读。以致一篇课文讲完了, 学生还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有的连字都认不完, 读起课文来结结巴巴, 错别字连篇, 更谈不上有感情了。有些古诗, 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 抓住关键词语稍微点拨一下学生就能懂, 可有的教师, 特别是农村教师在学生连课文都读不通的情况下, 却在时代背景、作者介绍、逐字逐句地讲解诗意上大做文章, 有时, 甚至一课中几首诗都讲完了还未让学生自读课文, 或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朗读课文, 如此教学的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费力不讨好。
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而朗读教学则是学生感知、理解教材, 获得良好语感的重要途径。不管哪种类型的课文都应通过课堂内外指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 教师再画龙点睛地精讲, 使读和讲有机地结合。如果舍此而片面地追求教材内容的分析、理解, 忽视了朗读和基础知识的教学, 其结果必定是舍本逐末, 欲速不达。
2) 对朗读缺乏正确的指导, 带有较大的随意性, 缺乏针对性的“和尚念经”式的唱读现象较为普遍。学生应付差事似的无的放矢地读了数遍, 可脑子里仍是一片空白, 收效不大。
朗读训练的指导, 一要注意有的放矢, 二要注意朗读技巧, 三要注意读出感情, 几者有机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尤其在课堂有限时间里的朗读, 一定要针对课文内容, 重难点和课后练习有选择、有侧重地提出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的放矢地专心致志地去读, 每读一次必有所得。所谓技巧, 即按各类文章的不同读法及语言、速度、语调、停顿的掌握去控制和运用。朗读训练的设计, 一定要切合学生实际, 因文因人而异, 做到因材施教。一般要求达到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读正确是最基本的要求。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再循序渐进, 逐步提高。
那么, 怎样加强小学语文教学, 逐步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呢?
朗读, 首先要求读得正确, 要用普通话, 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 不读掉字, 不添字, 不唱读, 不重复句子。在读正确的基础上, 做到流利、有感情地读。要读出不同的语气, 读出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停顿, 并注意轻重缓急。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发掘文章的思想感情, 要做到如身临其境, 才会心领其情。这样, 学生朗读能力提高,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一般情况下, 表达兴奋、激动、愤怒、慌乱、惊惧的情绪时, 朗读的速度要快一些;表达忧郁、悲伤、失望、迟疑的情绪时, 速度要慢一些。朗读道理高深难懂的文章和文中的引语时, 速度也应慢一些, 以便读者和听者都有思考的余地。容易懂的地方, 朗读时速度可以稍快一些。那种平淡无味的唱读和流于形式的读“望天书”的不良习惯必须及时纠正, 决不能任其发展, 若习惯成自然, 纠正就难了。为了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在学生课余时间自己朗读的基础上, 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不同体裁、内容和要求, 结合学生实际, 酌情范读、导读, 以至教读, 认真抓住朗读指导。利用课堂时间组织学生齐读, 分组读, 分角色朗读或个别抽读等。无论哪种形式的朗读, 教师都要认真看学生读书。听其声, 观其行, 看听学生是不是“进入”了课文里, 读出“味儿”。教师做到了认真看、听学生读书, 一方面学生读得特别认真、起劲、有精神;另一方面教师发现问题也好及时纠正, 正确指导, 提高朗读质量。
【朗读对语文学习的作用】推荐阅读:
浅析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11-22
浅谈朗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09-21
朗读对英语教学的作用11-07
语文课堂的朗读指导09-24
浸润语文朗读的魅力10-30
初中语文的朗读教学11-19
初一语文的朗读教学11-29
语文中的朗读教学08-08
中学语文教学的朗读08-15
小学语文朗读课文的指导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