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中的物理(精选7篇)
语文中的物理 篇1
“上上下下的享受, 上海三菱电梯”一句广告语, 道出了电梯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日新月异, 电梯已成为城市生活的一种重要交通工具, 给人们带来了方便、快捷的享受。那么, 当你在乘坐电梯的时候, 是否觉察到其中包含着许多物理现象, 涉及到许多物理知识呢?
其实, 电梯中包含着许多物理现象, 涉及到许多物理知识。比如:电梯在运动的时候, 实现了将电能转化成了机械能;电梯箱内的电灯发光的时候, 实现了将电能转化成了内能和光能;电梯工作的时候通过了许多传动装置 (如滑轮) 实现了动力的传动, 还起到了省力的作用;电梯上下运动时与周围的物体之间存在着相对运动的问题等等。只要我们仔细留心一下就会发现这些现象。对于这些现象, 如果我们能应用所掌握的物理知识对其作出合理、正确的解释, 将对我们学好物理知识起到巩固和促进的作用。应用物理知识解释身边的物理现象, 是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增强我们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和爱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以电梯中的这样一个现象来具体的谈谈其中包含的物理知识, 说明物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当电梯在开始上升或在下降过程开始停止的时候, 如果你注视着电梯箱内的某一行提示语或固定在电梯箱内壁上的某一物体, 你会感觉到它在上升;当电梯在开始下降或在上升过程开始停止的时候, 你会感到它在下降。
从相对运动的角度来看, 当我们站在电梯箱中随着电梯一起上升或下降的时候, 无论电梯处于何种状态, 我们相对于电梯而言都是静止的, 相当于固定在电梯箱内壁上的提示语或固定在内壁上的其他物体也是静止的。但是, 当电梯在开始上升或下降的时候以及在开始停止的时候, 却感觉到内壁上的提示语或物体相对于我们在运动呢?这种直观感觉与由相对运动理论分析得到的结论是乎有点矛盾。其实, 产生这种现象正是由于相对运动产生的结果。要运用相对运动的知识来解释这种现象, 我们还需要先了解我们的眼睛的基本结构和视觉产生的基本原理。
一方面, 我们能够看到物体, 是因为物体通过晶状体将它的像成在视网膜上, 刺激视网膜上的神经使其产生兴奋, 兴奋通过传入神经传给大脑, 最终形成视觉的。其中, 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 是成像的主要器官, 它通过睫状肌固定在头部的眼眶上, 而睫状肌具有一定的弹性或韧性, 使得晶状体在一定范围内可以随意的运动。另一方面, 我们在观察物体时, 如果物体在水平方向上, 我们是平视, 此时的物体、晶状体和视网膜的中心近似于在同样一条水平直线上, 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中心部位, 其成像原理如图 (1) 所示, 当物体在水平视线上方的时候, 我们要仰视, 此时, 物体的像将成在视网膜的下方部位, 其成像原理如图 (2) 所示, 当物体在水平视线下方的时候, 我们要俯视, 此时, 物体的像将成在视网膜的上方部位, 其成像原理如图 (3) 所示。
根据这一成像原理, 结合光路的可逆性可知:如果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中心部位, 视觉上物体就在水平方向上;当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下方部位, 视觉上物体就在水平视线的上方;当物体的像在视网膜的上方部位, 视觉上物体就在水平视线的下方。
当我们走进电梯箱中的时候, 电梯箱处于静止状态, 站立时人及眼眶中的晶状体相当于电梯箱也是静止的, 电梯箱处于匀速上升或匀速下降的过程中, 人及眼眶中的晶状体相当于电梯箱也是静止的。在电梯开始上升或在下降过程开始停止的时候, 人体由于受到电梯箱底板的力的作用随电梯一起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 与电梯始终保持相对静止的状态, 而此时的晶状体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而与眼眶产生相对向下的运动, 使本来在视网膜中心部位成像的物体的像成在了视网膜的下方部位, 便产生了物体向上运动的视觉效果, 使我们觉得物体此时在向上运动。同理, 当电梯在开始下降或在上升过程开始停止的时候, 人体仍然受到电梯箱底板的力的作用相当于电梯箱仍是静止的, 但晶状体由于惯性却相对于眼眶向上运动, 使本来在视网膜中心部位成像的物体的像成在了视网膜的上方部位, 便产生了物体向下运动的视觉效果, 使我们觉得物体此时在向下运动。
通过对这一现象的解释, 目的在于加深同学们对身边的物理现象和所学知识之间的关系的正确认识, 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对于上述的其他几个电梯中的物理现象, 同样是能够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来解释的。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结合身边的物理现象来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学会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来解释身边的物理现象。通过利用物理知识解释身边的物理现象, 体会物理来源于生活, 服务于社会的真谛。
语文中的物理 篇2
1.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了解科学、认识科学
2.引导学生以“教育历程”为重点,探讨其中表现的思想内涵。
三、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加来道雄,美籍日裔物理学家,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获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博士学位,后任纽约市立大学城市学院理论物理学教授。主要著作有《超越爱因斯坦》(与特雷纳合著)《量子场论》《超弦导论》。
2.本文的基本结构
文章的题目是“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因此,叙述的顺序主要是历时性的。但是,作者开头就说“童年的两件趣事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世界的理解力,并且引导我走上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而“童年的两件趣事”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又是共时性的叙述。这样的结构安排,使文章既脉络清楚,又重点突出。结构如图:
童年
青年
(成年)
鲤鱼世界的幻想(想像)
实验
(理论物理学家)
爱因斯坦故事(理论)
3.本文的基本内容
①人人都对自然感到好奇,都以自己喜爱的形式寻求自然的“谜底”,但是大多数人一般直接探寻自然本身,而作者却由人的观察角度,反思人类对宇宙的认知。看似作者少年时的思维超出同龄人,其实只是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像力,并且保持了这样奇特的想像力,由此奠定了他对高维空间理论探究的基础。②作者少年时接触到爱因斯坦的“未竟事业”,激发了他的探究兴趣。他之所以感到“激动人心”,是因为他把爱因斯坦的理论当成一个“侦探故事”来阅读、探究,这非常符合少年的心理。另外,“我决定要对这一秘密刨根问底”,也表现了他有毅力有恒心的性格,这是成为科学家的基本素质。③高中时代,本应“在棒球场或篮球场玩耍”,享受青春年华,但作者却“找遍周边地区大量的电子仓库,装配必需的硬件设备”,在“学校的足球场中缠绕22英里长的铜线”,自己动手建设实验室,验证爱因斯坦理论,探究反物质。作者进行这样艰苦枯燥的工作,体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以及踏实的性格,显露出一个科学工作者的潜能。由①②到③,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的“教育历程”和“教育内容”。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提问】本文在材料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本文布局谋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在整体上,作者并没有从童年到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按时间顺序叙事,而是通过童年的两件趣事和高中时建立实验室的事例,突出他成长为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并不旁及其他成长的经验;在局部上,如高中阶段,作者看了许多统一场理论方面的书,并常常去斯坦福大学的物理图书馆,相关的理论书籍是怎样启发、引导他研究的,这里肯定有许多精彩的故事,但是作者只是一笔带过,重点放在制造“自己的原子对撞机”上,其中具体的数据叙述得很详尽,让人体会到作者严谨、踏实的性格,以及内在的成为物理学家所需要的基本素质。
2.【提问】本文体现了怎样的科学精神?
【明确】本文三个主要部分,并不是简单地叙述成长的故事,而是具有深刻的科学精神内涵,可以从中看到哪些方面的“教育”对成为优秀科学家最为重要。
(1)想像力:科学是需要想像力的,想像力能带来创造力。作者正是从对鲤鱼世界的想像中,认识到人类观察空间的局限性,间接感悟到高维空间存在的可能。由感性的想像上升到理性的创造,体现了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乐趣:科学不应该是枯燥的.,而是应该充满乐趣的。探寻自然的奥秘,对真正的科学工作者来说,是和自然做的近似于捉迷藏的“游戏”,也是人生的“境界”。“游戏”使他们乐此不疲,充满激情,不受外界的诱惑和干扰;而“境界”使他们不顾功利,不畏强权,只求真理。
(3)实验精神:丁肇中说过:“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有了想像力,有了乐趣,那只是成为科学家的最基础的因素,不去踏踏实实地做实验,就不能得到基本数据,假说就不能确立。一味地空想,不去做基础工作,不可能达到真理的彼岸。作者从事的高维空间理论,虽然还停留在纸面上,但是科学家们已经在做许多基础的实验工作,努力使理论得到证明。即使如科学家霍金靠睿智的头脑创建黑洞理论,也要有数学和天体物理学的实验基础,也不是空想出来的。
3.【提问】“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是怎样的?
【明确】主要有以下几点:(1)“水池之外看不见的世界没有科学意义。”(2)“它们为睡莲自己能够运动而困惑不解”——它们以神秘的“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3)“鲤鱼科学家”的“消失”和“重现”——它们认为是“奇迹”,是“可怖的事情”,而不肯去探究原因。(4)“鲤鱼科学”的“传奇故事”,真实地证明另一个世界的存在,而它们却认为“胡说八道”,荒谬绝伦,违背它们的“自然规律”。
4.【提问】作者想通过“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自以为是”的人类和“鲤鱼科学家”有相似之处。(1)人类“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只要“超出我们的理解力”的自然存在,他们就“拒绝承认”。(2)“科学家发明像力这样一些概念……”,是因为他们只愿意承认“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不肯改变思考问题的方式。(3)“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的理论,他们就加以“鄙视”,表现出思想上的保守和固执。
5.【提问】课文中阅读多维空间历险故事和统一场理论书籍两小段内容,对“教育历程”的叙述有什么作用?
【明确】课文的重点是童年趣事和建立实验室,这三个事例已经把“教育历程”完整地勾画出来。而夹杂在其中的两个小事例,主要起补充和衔接的作用。历险故事加深作者对高维空间的想像,激发兴趣;而阅读统一场理论书籍,既表现高中阶段作者求知的热情,也衔接起由理论到实验的探究过程。
6.【提问】作者说“我决定要对这一问题刨根问底,纵然为此而必须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也在所不辞。”在作者心中“理论物理学家”应该是怎样的人?
【明确】理论物理学家的工作是抽象、枯燥的,受实验条件的限制,自己的学说很难得到实验的证明,甚至可能到死也得不到成就。这样的人必须耐得住寂寞,必须有奉献精神。“在所不辞”意味着“理论物理学家”道路的艰辛。
7.【提问】作者建立实验室的事例,对我们现实生活有怎样的意义?
【明确】科学是建立在基础实验之上的,科学理论要经过实验的检验才能得到论证。实验不是简单的操作,要有理论指导,要有实验的设计,要有策划组织能力,要有耐力和恒心等等,实验考验的是实验者的综合能力。而我们当前存在的问题是,重视理论,轻视基础实验,表现为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差,思想上浮躁,急功近利。对教育而言,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很普遍。这些都是一名理论物理学家重视实验给我们现实生活的启迪。
【布置作业】
高中物理中的物理模型教学 篇3
关键词:物理;模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223-01
高中物理常见的模型有:1.对象模型。2.条件模型。3过程模型。4.结论模型。建立正确鲜明的物理模型本身就是重要的物理内容之一,它与相应的物理概念、规律现象相依托,它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方法和有力的手段之一。同时了解物理模型的迁移和转化,对于物理逻辑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具有深远的影响,那么,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好出现的物理模型问题进行教学呢?
一、利用物理模型强化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有很多容易混淆的概念和规律,我们如何区分这些知识对与我们理解和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就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这里就针对力学的中的几种容易混淆的概念模型进行比较。学生通过比较,可以很清晰地区分这些相接近的概念间的差异,在解决问题中有了明确的方向,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利用典型物理模型促进物理知识的学习
1、典型物理模型的学习。在教学中设计对比实验,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逐步建立模型。
先让学生观察下列对比实验:
(1)、两个质量不同,但摆长振幅相同的单摆振动。
(2)、两个摆长相同,但振幅不同(摆角都小于5度)的单摆的振动。
(3)、两个摆长不同的单摆的振动。
通过这一组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探究兴趣,形成对单摆这一理想模型的初步认识。进而展开对物理现象的分析:
(1)、实验器材:轻质绳(不可伸长)、小重球(密度大);
(2)、实验的条件:小摆角(小于5度);
(3)、实验的结论:等时性(来回摆一次时间相等)。
深入分析(运用抽象、近似等方法)可以得出单摆周期T与摆长周期的关系,使单摆模型的物理表面与本质特征统一起来。
2、典型物理模型的迁移。在物理学习中,不仅要学习一些典型的物理模型,而且要巩固发展物理模型,将其放在一个更复杂的新环境中去加以应用,促进物理学习能力的提升。举例说明:
竖直平面内有一半径为R的光滑圆弧轨道,a、b两小球分别置于轨道圆心O点和离轨道底A点很近的B点处,将它们同时由静止释放,忽略空气阻力,问谁先到达A点?(此题求解的关键是对两小球建立物理模型。)
分析如下:
首先,“小球”是一模糊语言,但从题目分析来看,可将球a、b大小忽略,抽象为质点模型。其次,由“静止释放”、“忽略空气阻力”、“A点很近的b点处”、“光滑轨道”等描述。可将a球运动转化为自由落体运动模型,而b球的运动转化为单摆模型(联想到光滑轨道对小球b支持力N相当于单摆运动过程中摆线对摆球的拉力)。最后,对两小球分别运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和简谐运动规律进行求解。
对典型物理模型的学习和迁移可以使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能够迅速抓住问题的核心,对于我们学习物理有很大的帮助。
三、利用重要物理模型提高物理知识的学习能力
1、质量柱体微元模型
对于速度为v定向流动的密度为ρ的连续流体,可在v方向选取一横截面积为S的柱体微元,则在Δt时间内通过S截面的流体质量即为以vΔt为高、以S为底的柱体微元的质量,柱体微元质量表达式为:Δm=ρSvΔt。
举例说明:人的心脏每跳一次大约输送8ml的血液,正常人血压(可看作心脏压送血液的压强)的平均值约为1.5×10Pa,心跳约每分钟70次。据此估测心脏的平均功率约为多少瓦?
分析如下:对该问题的解决不能只停留在原有的情景上,而应将问题转换成我们熟悉的问题来解决,即通过认真读题后,把实际问题加工改造成相关的物理模型来处理。将心脏每跳动一次输送的那部分血液视为一长为L,横截面积为S的液柱。血液柱受到心脏的推力为F,每次心脏推动液柱前进的位移为L。由压强公式P=FS可知,心脏每跳动一次,推动血液做的功为:W=FL=pSL=pV其中V为心脏跳动一次输送血液的体积。因心脏每分钟跳动n=70次,故心脏的平均功率应为:P=nW/t=70W/t=1.4W。
2、电荷柱体微元模型
类似于质量柱体微元的建立,对于速度v定向连续移动的电荷,也可以在v方向选取一横截面积为S的柱体微元,则Δt时间内通过S截面的电量即为以vΔt为高、S为底面积的柱体微元中的电荷的电量。柱体微元电荷表达式为:
ΔQ=neSvΔt。其中n为单位体积中的自由电子数,e为电子电量。
对于重要的物理模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理解透彻,同时逐渐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模型的本领,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物理模型教学法,对于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物理概念。物理概念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以模型的形式出现(概念模型),它们是物理现象和事实抽象出来的,用来表征物质属性和描述物质运动状态的。学生对物理模型这个科学方法的精髓是否领会,直接影响他对有关概念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影响对物理知识整个大厦的构建,因为概念是构建这个大厦的基石。
2、有利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正确理解。物理规律的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帮助学生学习物理模型,运用物理模型,有助于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深刻理解,有利于学生对物理意义领会,准确把握物理规律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
3、有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每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所描述的物理现象或过程都对应着一定的物理模型,要解决问题必须要对对象进行抽象简化和近似处理,以建立起一个合适的物理模型,若模型建立起来了,就等于已经揭开了掩盖着物理现象和过程本质的面纱,必要时再用等效、类比等方法将问题进行异形处理(异化构建模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语文中的物理 篇4
一、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性
1.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积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课堂教学物理的理论知识学习是远远不够的。物理理论知识相对来说比较枯燥,教师有效地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教学相结合, 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欲望,集中学生注意力。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其不断吸纳新的知识。利用物理知识探索自然,结合物理现象,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拓性和创新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能够自主学习,研究探索物理现象其中的奥秘。
2.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性发展
将学习内容和生活有效结合, 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学生知识经验得以丰富,使学生在不同领域汲取知识,并运用知识,使其得到相互促进和交流。
3.有效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学生没有真正意义上理解学习物理教学的意义, 日常学习的理论知识只能应用到考试和练习中, 遇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不能够解决。将所学知识内容合理运用到生活中,才是学习高中物理最主要的目的。物理现象源于日常生活,但学生并没有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和观察,认为这是正常的生活现象。没有合理运用生活资源解决物理现象和知识。只有促使学生积累物理知识和生活经验,才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应用和归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生活现象的理解和物理理论知识的运用,有效解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物理现象问题。
二、对高中物理在生活中物理现象的理解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生活中发生的现象进行观察,能够探索物理现象的因果因素, 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对物理内容的学习欲望,增加物理知识的储备量。解读生活现象,关注热点内容,如:为什么举重比赛中,身高较矮的选手有优势?应用问题作业的方式能够提高学生思维模式的灵活性, 对产生现象愿意积极研究探索答案。
三、将高中物理教学和生活相结合
物理课本理论知识的学习是枯燥乏味的, 有效结合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解决物理现象, 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对所学习内容感兴趣,才能愿意研究、解决学习中发现的问题。
将理论学习知识和生活现象结合,让学生有效利用储备知识的资源,推论现象发展变化,解决问题。鼓励学生主动观察生活现象,对所出现的生活现象探索解决。密切物理学习和现实生活的联系, 使学生能够理解所学习的物理知识,在累积经验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创新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根据对问题的理解解决生活和教学中初学的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1.实际生活与物理知识有机结合
将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发生的现象结合, 高中物理教学内容,大多来源于生活中出现的现象。为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要培养学生敏感的观察能力,做一个细心的人,帮助学生善于发现现实生活中出现的物理现象。教师布置问题作业,让学生找到生活中出现的奇闻奇事,提炼总结出好玩的物理现象,供大家课堂学习实验,验证现象。
2.有效的解释物理现象
教师在讲解物理现象产生的原因时, 要将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物理现象提炼出的经验相结合。例如: 高一课程中的“弹力”教学 ,学生没有理解形变的意思 ,教师可通过橡皮筋拉长让学生看到弹力现象, 用力挤压装满水的玻璃瓶能够从连接细管的液面变化间的感受“形变”作用。
3.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热点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 对教学内容的创新和理念的跟进,都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物理理论学习内容和生活紧密联系,生活离不开社会的热点问题而存在。因此,关注社会热点是很重要的。关注社会热点,能够提高学生对新事物的接纳和对现象的理解和认识能力。教师可布置问题作业,例如: 宇航员在太空中处于失重状态,是什么物理现象? 为什么发射火箭要采用竖直发射的方式? 太空中宇宙飞船的轨道是有什么样的变化? 促进学生对物理现象的研究和分析。
教师可根据相关知识经验, 结合实验模式有效开展活动,通过一些高效方法,结合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对物理现象的兴趣。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进行物理现象的研究,并对学生的进步给予肯定,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和创新能力,以便更好地开展高中物理教学,提高物理教学的整体水平。
语文中的物理 篇5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第6页
药品 高锰酸钾(KMnO4)或双氧水(H2O2)和二氧化锰(MnO2)[固(+固)]或[固+液] 锌粒(Zn)和盐酸(HCl)或稀硫酸(H2SO4)[固+液] 石灰石(大理石)(CaCO3)和稀盐酸(HCl)[固+液] 反应
原理 2KMnO4 == K2MnO4+MnO2 +O2↑
或2H2O2==== 2H2O+O2↑ Zn+H2SO4=ZnSO4+H2↑ Zn+2HCl=ZnCl2+H2↑ CaCO3+2HCl=CaCl2+H2O+ CO2↑ 仪器 装置 P36 图2-8(如14的A)或P136.图2-9(14的B或C)(如14的B或C)P43.图2-15(如14的B或C)检验 用带火星的木条,伸进集气瓶,若木条复燃,是氧气;否则不是氧气 点燃木条,伸入瓶内,木条上的火焰熄灭,瓶口火焰呈淡蓝色,则该气体是氢气 通入澄清的石灰水,看 是否变浑浊,若浑浊则 是CO2。收集 方法
①排水法(不易溶于水)②瓶口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①排水法(难溶于水)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①瓶口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验满(验纯)用带火星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氧气已满,否则没 满
<1>用拇指堵住集满氢气 的试管口;<2>靠近火焰, 移开拇指点火 若“噗”的一声,氢气已纯;若有尖锐的爆鸣声,则氢气不纯 用燃着的木条,平放在
集气瓶口,若火焰熄灭,则已满;否则没满 放置 正放 倒放 正放
注意事项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当用第一种药品制取时以下要注意)②试管口要略向下倾 斜(防止凝结在试管口 的小水珠倒流入试管 底部使试管破裂)③加热时应先使试管均匀受 热,再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④排水法收集完氧气
后,先撤导管后撤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 流,使试管破裂)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长颈漏斗的管口要 插入液面下;
③点燃氢气前,一定要 检验氢气的纯度(空气 中,氢气的体积达到总 体积的4%—74.2%点燃 会爆炸。)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长颈漏斗的管口要插入液面下; ③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②瓶口
16、一些重要常见气体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质 物理性质
(通常状况下)化学性质 用途 氧气(O2)
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
①C + O2==CO2(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1、供呼吸
2、炼钢 MnO2 点燃
点燃
第7页
水,密度比空气略大
②S + O2 ==SO2(空气中—淡蓝色火 焰;氧气中—紫蓝色火焰)
3、气焊(注:O2具有助燃性,但 不具有可燃性,不能燃烧。)③4P + 5O2 == 2P2O5(产生白烟,生
成白色固体P2O5)④3Fe + 2O2 == Fe3O4(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⑤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氢气(H2)
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是最轻的气体。① 可燃性: 2H2 + O2 ==== 2H2O
1、填充气、飞舰(密度比空气小)
2、合成氨、制盐酸
3、气焊、气割(可燃性)
4、提炼金属(还原性)二氧化碳(CO2)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大于空气,能溶于水,固体的CO2叫“干 冰”。
CO2 + H2O ==H2CO3(酸性)(H2CO3 === H2O + CO2↑)(不稳定)
1、用于灭火(应用其不可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
2、制饮料、化肥和纯碱 CO2 + Ca(OH)2 ==CaCO3↓+H2O(检验CO2)氧化性:CO2 + C == 2CO 一氧 化碳(CO)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有毒气体
①可燃性:2CO + O2 == 2CO2(火焰呈蓝色,放出大量的热,可作气体燃料)
1、作燃料
2、冶炼金 属
②还原性:
3CO + Fe2O3 == 2Fe + 3CO2(跟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破坏血液输氧的能力)
解题技巧和说明:
一、推断题解题技巧:看其颜色,观其状态,察其变化,初代验之,验而
得之。
1、常见物质的颜色:多数气体为无色,多数固体化合物为白色,多数溶液为无色。
2、一些特殊物质的颜色:
黑色:MnO2、CuO、Fe3O4、C、FeS(硫化亚铁)蓝色:CuSO4•5H2O、Cu(OH)
2、含Cu2+ 溶液、点燃
点燃 高温 点燃
高温
点燃
第8页
液态固态O2(淡蓝色)
红色:Cu(亮红色)、Fe2O3(红棕色)、红磷(暗红色)
黄色:硫磺(单质S)、含Fe3+ 的溶液(棕黄色)绿色:含Fe2+ 的溶液(浅绿色)、碱式碳酸铜[Cu2(OH)2CO3] 无色气体:N2、CO2、CO、O2、H2、CH4
二、解实验题:看清题目要求是什么,要做的是什么,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一)、实验用到的气体要求是比较纯净,除去常见杂质具体方法:
① 除水蒸气可用:浓流酸、无水CuSO4(并且可以检验杂质中有无水蒸气,有则颜色由白色→蓝色)② 除CO2可用:澄清石灰水(可检验出杂质中有无CO2)、NaOH溶液、(二)、实验注意的地方:
①防爆炸:点燃可燃性气体(如H2、CO、CH4)或用CO、H2还原CuO、Fe2O3 之前,要检验气体纯度。
②防暴沸:稀释浓硫酸时,将浓硫酸倒入水中,不能把水倒入浓硫酸中。③防中毒:进行有关有毒气体(如:CO、SO2、NO2)的性质实验时,在
通风厨中进行;并要注意尾气的处理:CO点燃烧掉; SO2、NO2用碱液吸收。④防倒吸:加热法制取并用排水法收集气体,要注意熄灯顺序。
(三)、常见意外事故的处理:
①酸流到桌上,用NaHCO3冲洗;碱流到桌上,用稀醋酸冲洗。① 沾到皮肤或衣物上: Ⅰ、酸先用水冲洗,再用3-5% NaHCO3冲洗; Ⅱ、碱用水冲洗,再涂上硼酸; Ⅲ、浓硫酸应先用抹布擦去,再做第Ⅰ步。
(四)、实验室制取三大气体中常见的要除的杂质:
1、制O2要除的杂质:水蒸气(H2O)
2、用盐酸和锌粒制H2要除的杂质:水蒸气(H2O)、氯化氢气体(HCl,盐酸酸雾)(用稀硫酸没此杂质)
3、制CO2要除的杂质:水蒸气(H2O)、氯化氢气体(HCl)
除水蒸气的试剂:浓流酸、无水CuSO4(并且可以检验杂质中有无水蒸 气,有则颜色由白色→蓝色)等
(五)、常用实验方法来验证混合气体里含有某种气体
3、有CO2的验证方法:将混合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现象:澄清石灰水变 浑浊。
(六)、自设计实验
1、试设计一个实验证明蜡烛中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第9页
①将蜡烛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洁净的烧杯 烧杯内壁有小水珠生成 证明蜡烛有氢元素 ②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证明蜡烛有碳元素
2、试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CO2具有不支持燃烧和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图 把两支蜡烛放到具有阶梯的架上,把此架放在烧杯里(如图),点燃蜡烛,再沿烧杯壁倾倒CO2 阶梯下层的蜡烛先灭,上层的后灭。证明CO2具有不支持燃烧和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
三、解计算题:
计算题的类型有:①有关质量分数(元素和溶质)的计算 ②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③由①和②两种类型混合在一起计算
(一)、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溶质质量分数 = ╳ 100%
(二)、化合物(纯净物)中某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 某元素质量分数= ╳ 100%
(三)、混合物中某化合物的质量分数计算 化合物的质量分数= ╳ 100%
(四)、混合物中某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
某元素质量分数= ╳ 100%
(五)、解题技巧
1、审题:看清题目的要求,已知什么,求什么,有化学方程式的先写出化 学方程式。找出解此题的有关公式。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 溶质质量 溶液质量
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与物理学习 篇6
1 生活中物理现象结合课本的物理知识的重要性
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相结合,可以提高我们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开阔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知识经验.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物理,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遇到许多现象都需要用物理知识去解决,如我们用的电,都需要相关的物理知识去帮助我们更安全和方便地用电,而如今我们高中所学的物理知识只是物理中的一小部分,物理涉及的不止电学,如我们的交通行业,需要力的知识,浮力、牵引力、摩擦力等等,在未来我们的学习、工作,很多东西都和物理有联系的,因此,为了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创造更好的条件,我们应该学好物理知识,为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
2 学习物理时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因为教学实践的制约和实验条件的限制,我们只能学到物理的理论知识,没有实际地运用理论知识去实践,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我们对物理知识的认知,因此,我们的物理学习缺少实践能力.考试分数是我们成绩好坏的体现,因此,很多同学在学习物理时,大部分时间都放在课本的知识上,没有意识到将生活常见的现象和物理知识联系,也没有在意生话的细节,导致了我们对生活中物理知识的欠缺.加上物理概念知识是非常抽象的,只有结合实际的现象才能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
3 将生活的物理现象结合课本物理知识
3.1 生活中的激光
我们在学习高中物理时,合理地结合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可以提高我们的学习兴趣.如我们在学习《激光》这一课时,我们了解到,激光对我们的科学事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很多工业、医学上的各种仪器都会使用到激光,涉及的范围非常广.首先我们知道,激光与我们生活中普通的光不一样,激光频率单一,并且有相干性,颜色很纯,光的强度特别大,而且其平等度和方向性非常好,我们可以寻找生活中与激光相关的东西,比如有些职业所用的激光测距仪,我们要知道其使用原理:因为激光平等度好,亮度高的特点,因此可以让我们能精确地测量距离.如摄影行业用的激光全息投影机,也是利用激光单色性和相干性的特点来制作的,通过激光显示全息图像,可以让图像更加富有感染力.而在我们医学里,也有很多手术用到激光,这是因为激光能产生一种高强度的光,能够直接穿透我们的皮肤,创伤性也比较小,所以不用担心手术会留下疤痕.如一些美容行业也会用到激光,激光祛斑、激光点痣等.我们在掌握物理知识的同时,还要善于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去理解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才能学以致用,从而可以提高我们的理解能力.
3.2 生活中的电滋波
我们在学到《电滋波》这一课时,我们知道,电磁波是一种能量,凡是可以释放能量的东西,都会有电磁波的存在,我们看不见也摸不到,因此,电滋波是非常抽象的,如果我们单单只在课本上学习什么是电磁波的活,很难理解其的原理.因此,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发现和电磁波相关的东西.其实,电磁波是无处不在,大自然中也有许多东西和电磁波有关,如太阳,它是可以发出热能的,靠的是电磁波的传送.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电磁波被人们所利用,并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也在各个领域广泛使用.如电能、热能、通信等.
我们在学习电滋波时,知道了电磁波段很广泛,可由频率和波长之分,有长波、中波、短波、微波之分,并且传播的方式也不同,人们根据这个原理,把电磁波利用在不同的地方.如长波,容易产生衍射现象,可以绕过障碍物,如大山,很高的楼房等等,可以利用在卫星通信方面的工作,如卫星信号的发射和接收、收音机、手机通信等;因为微波是直接传送方式,并且容易穿过电离层,所以微波更适合用于电视、导航、雷达的工作,还有我们生活中所用的微波炉、电磁炉、电吹风、电风扇等;在我们的医学上,所用的治疗仪器,如CT、X光等.因为电滋波对人体还是有一定的危害的,所以,我们在使用一些有关电磁波的电器时,就要注意了,因为我们使用的电器都是通过短波和微波来传播的,所以,在使用电器时,应尽量和电器保持一定的距离.我们知道,电磁波无处不在,就连墙壁里隐藏的电线,也会有电磁波,所以,我们睡觉时就要远离与装有电线的墙壁.
通过学习电磁波的物理知识,让我们更好地认识电磁波,从而在生活中更好地利用电磁波.
3.3 生活中光的颜色
我们在上到《光的颜色、色散》这一课时,介绍了光的颜色,复色光(白光),这是一种光学现象,当老师用三棱镜把白光色散到白纸上时,分明地看到白纸出现彩色相间的条纹,其中以红、绿、蓝最显著,这就是光的颜色——红橙黄绿蓝蓝紫.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也可以看到光的颜色,如下雨过后天空出现的彩虹,以前有些不懂得物理知识的人们,把天空出现的彩虹说是天上的神龙下凡饮水,当我们学习物理知识后,就更能科学地去解释为什么会出现彩虹,这就是我们上课时,三棱镜换成了空气中近似于球体的小水珠,彩虹就是光的色散与折射形成的,复色光分散成单色光需要能折射光的介质,当太阳光以一定的角度射进悬浮在空气中的小水珠时,光就会通过水珠发生色散,当入射光线和球面成41°角,反射最为强烈,反射光线被我们眼睛捕捉到时,这就是我们看见的彩虹.在我们学习过的内容里,我们知道不同频率的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不一样的,紫光的折射率要比红色的折射率要大,红光发生的偏折的角度要比紫光偏折的角度要小,阳光进入水珠—折射—反射—再折射,所以看到的彩虹的颜色是上红下紫.所以,为什么彩虹总出现在风雨后,因为雨后空气中悬浮着许许多多的小水珠,只要角度合适就能看到空中挂着一条明亮的彩虹,水珠越大,彩虹就越明亮,因为角度的原因,所以上午能见的彩虹只出现西边,下午能见的彩虹只出现在东边.既然彩虹是一种光学现象,那么彩虹就不算是天空的专利,在我们生活中看到的人造喷泉和瀑布里也可以看到彩虹的,并且彩虹的位置能随着观察者的位置移动而改变,这都是以上所说的原理.
语文中的物理 篇7
关键词:物理模型;構建模型;模型及应用
物理模型是中学物理知识的载体,高中物理教材中大部分内容都是以物理模型为基础向学生阐述物理知识的。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对物理模型进行构建与运用,既是使学生获得物理知识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在知识快速发展更新的时代,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建立物理模型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以及运用模型再现解物理题,成为教师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构建物理模型
物理模型能直观形象地反映原型的主要特征,但是抓住影响原型的主要因素还要以科学知识和实验事实为依据。因此,物理模型的构建还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以“带电粒子在带等量异号电荷的平行板间的运动”模型的构建为例,说明构建原则。
1.建立物理模型要分析研究对象原型特征,把握住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抽象。对带电粒子进行分析,从大小情况看,带电粒子体积小;从运动情况看,研究它在电场中的运动一般是指它的平动;从受力情况看,要受到重力和电场力。
2.建立物理模型要确定影响研究对象的主、次因素。抓住主要矛盾,突出研究对象的主要特点,忽略次要特点,从而易于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最后解决实际问题。带电粒子的平动是主要因素,旋转是次要因素;带等量异号电荷的平行板一般相距较近,板间的电场可认为是匀强电场,就研究带电粒子在板间的运动而言,板的边沿效应是次要因素,板间的电场是主要因素;带电粒子本身虽受重力,但重力的大小和在平行板间受到的电场力大小比较可忽略不计,即此时带电粒子受到的重力是次要因素,电场力是主要因素。
3.建立物理模型要把握住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并做出合理抽象。由于自然界物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完全按照物理客体的本来面目进行研究,问题将变得很复杂,很难得出物理规律的定量描述和系统的物理理论,所以要抓住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进行合理抽象,建立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客体本质属性的物理模型,并逐步逼近以全面、真实地反映事物客体。
若将带电粒子视为质点,且满足重力远小于电场力的条件,则可认为它只受到恒定的电场力作用。因而,便可根据带电粒子的初速度方向和受力方向,确定带电粒子的运动。当带电粒子的初速度与电场力方向垂直时,粒子做类平抛运动。至此,带电粒子在平行带电板间的运动就可化为对质点做平抛运动进行研究。当带电粒子初速度为零时,它在电场力作用下做匀加速运动,其运动模型就化为了质点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模型。当带电粒子的初速度与电场力方向既不垂直,又不平行时,则需要将粒子速度沿场强方向和垂直场强方向分解后再去分析。
4.建立物理模型还要通过实验验证。物理模型是理想思维的产物,是根据理论工作的需要建立起来的,不能随心所欲地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来源于对实验事实的综合分析,它的建立、修正和适用范围的确定应以实验为依据。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对模型的初步认识。但有些实验,如带电粒子在带等量异号电荷的平行板间的运动的实验,对实验条件要求比较苛刻,就不要求学生亲自操作了。
5.对物理模型进行修正完善。作为对物理事物简化描述的物理模型,虽经实践检验有效,但对问题研究不一定就很完善,因此也就出现了对模型修正、完善的过程。如果带有等量异号电荷的平行板间的电场,在忽略板的边缘效应即边缘的非匀强电场时,还可讨论带电粒子在其中运动后从边缘飞出的情况;若重力不是远小于电场力,此时可以根据电场方向、初速度方向转化为质点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模型,再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二、物理模型的应用
高中学生解决每一个物理问题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正确选用物理模型、应用物理模型的过程。正确识别、建立物理模型,熟练使用模型正是高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物理素质,也是高考选拔具有深造潜能的学生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运用物理模型的能力,使学生掌握运用物理模型解决物理习题的方法。如采用类比轻弹簧这一模型解决分子间作用力,运用机械振动模型说明电磁振荡的现象等,诸如此类问题的解决都运用了物理模型。
引导学生构建并运用物理模型处理物理问题,并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可使他们熟悉并掌握这种科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加深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理解,促进知识技能的迁移,同时,对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逢.浅谈中学物理教学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途径[J].物理,2004,(6):23-25.
[2]郑梅芳.物理模型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物理通报,2001,(11):17-18.
【语文中的物理】推荐阅读:
中学物理中的物理模型10-29
成语中的物理知识10-21
物理探究中的猜想08-12
物理中的数学思维09-28
杂技表演中的物理知识07-14
高中物理中的情感教育07-18
物理教学中的科学05-21
中学物理中的平均问题05-23
透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05-24
物理课堂中的提问设计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