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生命的一点思考(通用12篇)
生命生命的一点思考 篇1
生命生命的一点思考
1。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分别侧重哪一方面?对人生的三点思考分别侧重哪一方面?
开头写小飞蛾是什么意思呢?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不要伤害生命,一是一切生物都有强烈的求生欲望。从全文看,写的不是怎样对待小动物,而是生命本身,所以第一种理解不对,第二种理解才是对的。小飞蛾的生命面临着严重威胁,它极力挣扎。其实这种挣扎几乎是无用的,假如“我”想弄死它,它是逃不了的。虽是无用的挣扎,也要挣扎,可见凡是生物都有强烈的生的欲望,无论怎样危险,都不会放弃求生的努力。也就是说,生命都是自我珍视的。小小的昆虫都如此,人当然更不用说了。
瓜苗一例,从生命的诞生这个角度去说生命力之强大。这粒香瓜子所处的环境几乎没有生长的条件,墙角的砖缝,没有阳光,没有泥土,而它的萌芽需要“冲破坚硬的外壳”,但它还是萌芽长成了一截小瓜苗。作者不禁为它高唱一曲生命的颂歌。
心脏的跳动是生命活动的标志,静听自己心脏的律动,最容易感受自己的生命。有了生命意识,就会严肃地思考人生。作者的思考有三点,是逐步深入的。
第一点思考的是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两个“可以„„也可以”,说的是两种人生态度,两种人生价值,前者是负责的态度,后者是不负责的态度。
第二点思考回答的是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有的人为人生如梦而消极悲观,有的人为生命短暂而及时行乐,对生命负责的态度则应该“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
第三点思考又进一层,是将目标、信念付诸行动了。“绝不让它从我手中白白流失”,就是说,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奋斗,“勇敢地活下去”,就是以顽强的意志去战胜各种困难。作者从小病魔缠身,所谓“勇敢地活下去”,具体地说,就是与病魔作顽强的斗争。
2。说小瓜苗“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又说“它仅仅活了几天”,是不是有点自相矛盾?
并不矛盾。观察过墙角砖缝的小瓜苗,就知道这并不矛盾。小瓜苗的生长原先依靠香瓜子本身的养分,确实茁壮生长,昂然挺立,但是,它生长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一旦香瓜子本身的养分消耗尽了,就没有新的养分可以吸收,活了几天就夭折了。
生命生命的一点思考 篇2
关键词:上海中学,创新素养,生命科学
上海中学是上海市教委直属的寄宿制示范学校。创始于1865年的“龙门书院”。原为“江南四大名中”之一, 现为上海市“四大名校”之一。2008年, 上海中学获上海市教委批准, 率先在上海市开展“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 并设立40人规模 (占同年级学生人数10%) 的科技实验班, 力图以“聚焦志趣”为核心, 探索出一条创新人才早期培育的新路。根据学校的特点, 科技班可供选择的专门课程有生命科学、物理、化学、计算机以及工程等五个方向。四年来, 此方面的工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实效。本文着重介绍在生命科学创新素养培养方面的一点体会。
一、课程设置
科技班学生, 在4学期内必须基本完成高中三年的常规学业。在此基础之上, 每周安排1~2个下午的时间, 进行科技创新素养方面的教育。具体的课程设置, 分为三个模块:基础课程、专门课程和探究课程。所谓基础课程, 就是在中学常规课程学习的基础之上, 进行数学、物理、化学的双语、双课本教学。即安排一定时间, 用英语讲授相关的原版英文教材内容。丛实际效果来看, 此举不仅有利于学生对重要科学概念的理解, 还有利于他们潜移默化地提高科技方面的英文素养。两者相得益彰。所谓的专门课程, 是供学生选择的学科方向。学生在学习一个主要学科方向的同时, 还可根据自己的需要, 去旁听别的学科方向的内容。这些专门课程, 涉及生命科学、物理、化学、计算机以及工程等五个学科领域, 由上海交大、复旦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参与设计, 并亲临讲授。从难度上看, 相当于或略高于国外大学预科水平。本方面课程的目的, 重在给学生以知识铺垫、方法指导、信息归纳、思维训练和志向引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此专门课程, 是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摇篮。所谓探究课程, 即为课题研究。第2学期启动, 第4学期结束, 前后1年半的时间。一般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 提出初步的研究目的、意义、题目。然后在老师的启发和指导下, 根据实验条件、实验所需要的时间等, 作出必要的调整。尤其在可操作性方面, 加以细致的考虑。在此基础之上, 安排合适的导师, 对课题进行的全过程予以指导。让学生在文献查阅、实验设计、开题报告撰写、实验操作、数据收集和处理以及论文或专利的撰写等诸方面得到锻炼和培养。有关此方面的工作体会, 将由另文介绍。从近几年的具体情况来看, 高一入学新生对进入科技班越来越感兴趣。这不仅是因为在科技班里多了一些实验能力培养的机会, 更加重要的是, 科技班的课程设置及相关领域专家教授的讲座, 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为学生将来的人生历程提供了潜移默化的有益的基础。
二、兴趣引导
毋庸讳言, 在上海现行的“3+1”高考模式 (“3”为数学、语文、英语, 为必考课程;“1”为物理, 或化学, 或生物学, 三者选其一) 中, 生物学在中学教学中所处的地位, 尚不能与数学、物理、化学等相提并论, 也不如语文、英语等课程那样受到重视。但在所进行的4届科技班的同学中, 选择生命科学作为专门方向的学生却是最多的。每届的40名学生中, 都有12~13人, 在所提供的5个方向中, 选择了生命科学领域的课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内容。究其原因, 兴趣乃是主要的动因。在物理现象、化学现象和生命现象这地球上的3大自然现象中, 生命现象是最为鲜活的, 容易得到学生“天生的”关注。同时, 由于教育的进步和信息的发达, 学生对当今世界科技的了解, 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知。从能源、环境、农业、医药等方面, 生命科学即将显示出来的积极作用, 已经初见端倪。在这样的背景下, 及时引导和培养学生对于生命科学的兴趣, 就显得十分重要。我们请工作在生命科学第一线的大学国家级教学名师和中科院院士等专家、学者, 来系统介绍或专题讲解生命科学的发展前沿。内容涉及药物基因组学、现代生物技术对科学与社会的影响、遗传与疾病、微生物分子生态学进展、植物开花分子机理研究进展、纳米生物学、生物医学信号处理及识别、生物医学等。这些充满现实感和前瞻性的演讲, 鼓励和巩固了学生对生命科学的自发性兴趣, 并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生命科学的未来。在引导学生兴趣的过程中, 中学本身生物学教师的作用, 是根本性的基础。一方面, 由于学生相关知识储备不足、各重要知识点之间缺乏贯通的能力, 中学生物学教师要起到打基础、穿针引线、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的作用;另一方面, 大学教师对中学生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学习能力等缺乏充分了解, 中学生物学教师在创新素养培育中, 要起到辅导员和导师的双重作用。因此, 在创新素养的培养中, 中学教师要起到主体作用。
三、思维拓展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学前儿童向大人提问题不厌其烦、小学生举手回答问题最为踊跃、初中生与高中生举手频率下降、本科生举手寥寥无几、研究生非点名不答。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与其说是兴趣的下降, 倒不如说是思维的逐次禁锢。在生命科学创新素养的培养实践中, 我们发现, 有的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 其实只是局限在生命科学领域里面很小的一部分, 甚至只是一个问题。这提示我们, 在学生思维的拓展方面要下功夫。我们在教学当中有个例子:将禽流感病毒感染正常细胞的图片放给学生看, 问他们, 这属于什么科学技术领域?在经过一番讨论之后, 大致能够归纳出:关于病毒本身的研究, 属于生命科学领域;关于鸡鸭得了相关的病, 属于农业领域;关于疾病传染到人体了, 是医学的领域;人染了病需要药物来治疗, 则是药学了。也许, 这个例子不一定严密, 但可以启发学生打破固有思维, 尤其是“专业”思维的束缚, 拓展他们的思想空间, 初步引导他们建立学科交叉的概念。事实上, 在中学阶段的创新实践中, 学生选择生命科学方向的内容, 并不意味着将来就攻读生命科学方面的学士、硕士、博士, 乃至选择生命科学作为既定的人生目标。在2年的科技创新过程中, 学生感悟到:数学、物理、化学、语文、英语、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知识和能力, 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 俱不可缺。这对打基础阶段的高中生来说, 应该是一个非常好的人生体验。目前, 高考依然是高校选拔学生的主要依据。我国高校有600多个专业, 中学生以及他们的家长要对这些专业详加了解, 几乎是不可能的。市场的杠杆作用, 人们无法撼动。但我们可以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拓宽思维, 培育和提高中学生的创新素养, 使其具有更好的认知力和创新力。
生命科学是“具象”的科学, 学生感兴趣的每一个问题, 涉及的领域都有可能不同, 所需的背景知识和技术手段更是多种多样。这对我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解答学生关于生命科学研究方面的一般疑惑, 还要引导学生完成实验的设计、实施以及结果的分析和处理。相关的实验过程中, 会出现层出不穷的问题或状况。这些问题若不能及时发现、解决, 很有可能延缓整个实验进程, 严重的会造成事故。教师只有认真、细致, 才能确保项目的顺利完成。对于学生, 适当的错误应该允许。学生只有经历了失败才能明白科研的不易, 才会理解探究未知世界的每一步都必须严谨细致, 才会学会未雨绸缪做好计划, 并适时调整。
生命生命的一点思考 篇3
关键词:生命教育;化学教学;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36-0064-03
新课程理念下,教育的价值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知识、技能和谋生的本领,在深层意义上应该使人成为人,也就是要依据生命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引导生命走向更完整、和谐与无限的境界。开展生命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开展生命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培养学生珍惜、尊重、热爱生命的态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努力提高生命的质量,开发生命的价值,使学生善待生命、完善人格、健康成长。
提到生命教育,人们会自然地想到《思想品德》、《生命科学》这类课程,因为这类学科是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悦纳自我、接纳他人”的主要载体和直接途径。但这仅仅是生命教育的一个维度,其基本理念还应包括让学生学会“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及“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生命质量等涵义”。生命教育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决定了它更应扎根于课堂这块肥沃的土壤中,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中,通过学科渗透的方式,达到知识传授与生命教育相融合,做到润物细无声,回归教育的本质。
笔者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努力尝试着将生命教育渗透其中,下面谈一谈自己的一点做法和感受。
一、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的教育
生命,是一个人拥有其他一切的绝对前提。人是以生命的方式存在的,没有生命的存在也就没有人的存在,生命对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应珍惜、尊重生命。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科学,部分化学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我们应教育学生做实验时要熟悉操作规程,了解反应原理,不懂就问,不可蛮干。否则,在实验过程中一旦发生事故,不仅危害自己的生命,更危及他人的安全,甚至严重致残造成终生不幸。例如,有毒、强腐蚀性药品的存放和取用、药品的用量、实验过程中的规范操作、有毒气体的制备和使用等,都必须向学生讲清楚,让学生感受到应时刻将生命安危放在首位。笔者在上中学时曾因不注意实验操作要点,而使身穿的一件实验服被高温浓硫酸烧成千疮百孔,差点危及到自己的生命安全,这件实验服也成了笔者对学生进行实验安全教育的良好素材。
对于化学物质毒性的教学,除了让学生认识其对生命的危害,让学生懂得生命是脆弱的,要珍视生命,更要宣扬其积极的一面,它可以改善生活、促进社会发展,同时又可消除影响生命品质的某些因素,从而改善生命质量,延长生命时间。不管化学物质有多毒,化学反应有多危险,都应从积极的方面加以引导,让学生懂得学习化学的目标之一就是为了提高生命品质。
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以化学史为载体,渗透感悟生命意义、开发生命价值的教育
化学发展史就是一大批化学家在实验室中的探索奋斗史,他们在实验室的探索历程锤炼着我们的人格和品质。他们曲折的人生经历中闪耀着克服困难、百折不挠、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光辉历程。
以食盐水、氨气、二氧化碳为主要反应物进行纯碱制备的实验不仅是物质溶解性和平衡移动的重要知识素材,更是对学生渗透感悟生命意义、开发生命价值教育的好载体。中国化工之父侯德榜博士,从小热爱祖国,勤奋学习,留美8年获博士学位后,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以赤诚的爱国之心回到祖国,建起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永利碱厂。“七·七”事变,天津沦陷,日本鬼子威逼永利合作,侯德榜态度坚决,断然拒绝,后率众入川,筹建了化工厂。在他的努力下,经过多次的摸索和试验,终于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名震中外,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科学家的奋斗经历和为科学、为国家奉献自己青春年华的感人故事很好地诠释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三、以失败的化学实验为素材,不断渗透生命挫折观教育
人的生命过程就像一次旅行,在到达终点之前,谁都不会一帆风顺,一路上总会遇到很多挫折和障碍,这需要我们不断克服困难,从挫折和障碍中总结经验,继续前行。
化学实验经常会受到各种干扰因素的影响,很多时候不会很顺利地产生预期的现象和产物。老师和学生要正确面对化学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不能出现问题就放弃努力和探究,而是要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逐一排除,将实验继续进行下去。
笔者在实验室进行氨气的喷泉分组实验,个别组多次实验失败后,学生显得不耐烦,不再愿意做下去。我首先鼓励这些实验失败的学生不要放弃,并与他们共同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从塞子的密封性、烧瓶的干燥程度、氨气的纯净度等方面入手,逐个分析,逐个完善,经历过几次尝试后,这部分学生都能观察到自己亲自做的漂亮喷泉。
化学这门学科本身就是从一次次失败的实验中积累、发展起来的。从事化学教学工作的教师应当正确对待和理解失败的实验,能够将失败的实验转化为自己与学生生命中宝贵的财富,能够勇于面对和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挫折。
四、在化学实验中渗透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生命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全人教育,从全人教育的观点来看,人是活在天、人、物、我的关系中。生命教育由微观到宏观包括了人与自己、与他人、与环境、与宇宙之间如何互动的教育,教人学习以谦诚爱护的心与宇宙万物共存共荣。这就需要我们每个人都要有对自己、对他人、对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环境保护教育成为生命教育很好的切入点,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不少。如在对二氧化硫的性质实验、铜和硝酸的反应、电解、金属的冶炼等内容进行教学时,就应及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强调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也应重视环保教育,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以促使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也可以将实验中的环保教育伸向课外,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参观、考察和社会调查(如参观造纸厂、水泥厂、化工厂,调查周边的水环境等)等活动,使学生了解周围环境污染原因及对策。在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同时,不但增强和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感悟到保护环境的迫切性,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五、努力做一名尊重生命、呵护生命的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
教师对生命的尊重、珍惜和呵护以及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了解和开发是进行生命教育的前提。只有富有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呵护生命和努力开发自己生命价值的教师,才能深度关注学生的个体生命,唤醒青少年热爱生命、发展生命的意识和行为,才能成为学生感悟生命的典范。
生命教育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可根据自己的体会和理解,灵活、有效地进行。
对于每一个生命个体来说,教育不应该是一种控制和要求,而应该是一种关怀、一种帮助、一种唤醒。我们教育的核心目标应该是让这些生命的种子具有优良的品质,使生命的种子在内核上发生“核聚变”——唤醒生命自身的成长自觉性。
愿生命教育在化学实验教学这块肥沃的土壤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张玉新.初中化学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考试周刊,2008,(26).
[2]江永君.化学教学中生命教育资源的开发[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8,(7).
生命生命的一点思考 篇4
前些日子,一位13岁少女因矛盾喝下百草枯的事件引发网友关注。年轻的女孩子在医院经历了抢救,但病情最终还是不断恶化,没有发生奇迹。
有人怨恨这种农药,但一个人的死可以有太多的理由,从溺水到坠楼,农药百草枯无辜,服毒行为才是死亡的直接原因。
也有人说女孩不懂得感恩生命,经不起尘世风雨,辜负了父母多年的养育。我相信这样的人若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键盘侠,便是他们的生活相对顺利,不会经历绝望的折磨,也不会在深渊中挣扎。他们认为一个人的身上观察不到负面情绪就是没有烦恼,他们不会明白,生活可以让一个人多绝望。身世浮沉雨打萍,像孤苦无依的一叶小舟在狂风中被湮没,又如暗夜里大雨中烛火飘摇。那些无法接受的痛苦在每时每刻提醒你活着是一场酷刑,你没有权利欢笑,希望的火种一旦燃起立即被扑灭。
人要爱自己,这样的道理每个人都懂,但是在生与死的交叉路上有各种各样的绝望叫嚣着,把人推上绝路。
生活中有太多人误解了轻生的行为,斥之为对自己不负责任,不尊重生命。的确,有些人是一时冲动,但不可忽视的是还有许多人真正挣扎在无穷无尽的`灰暗孤独冷寂无依里,想要从生命的边缘撕开一角,找到自以为的解脱。
我读太宰治的书,发现他多次写到这样一个意象,那就是假装的暴躁、任性与快乐都让人们信以为真,可是真正的悲伤却被当成是玩笑和伪装,始终无法被人理解。
人的共情能力可以如此低下和脆弱。人只是因为自己没有经历,便不会明白现实中的困境,只是看到了自己身边被粉饰的太平,就以为整个世界都岁月静好。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们问饥荒里的人,何不食肉糜?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看到过一篇学生作文,女孩子的叔叔夸她性格文静,父亲却冷言冷语道:“你看那些不会说话的人在现在这个社会上有什么用?”
我知道女孩子总有一天会疏远她的父亲,因为她知道自己的家人无法带来温暖与抚慰,所以唯有自己承担一切,即使悲伤逆流成河,她内心的世界里也不会容许家人再踏足。
《生命中难忘的一年》散文 篇5
这一年,果然在生命中留下了雕琢的痕迹。
7月底8月初的大理行,很开心。
9月,给到我的.冲击很深。
平复到了11月,以为一切过去了,可是,心动,如何怪得了风动?
心心念念,甚至可以用得上百转千回。静下来后,诚实面对自已时,仍是温暖。
这一年,略略懂了:爱,真的不是能轻易说出来的;因为,对这个字的理解还十分地匮乏;但也明白了,即使那是投射,也是生命中的真实;
感谢今年的经历,丰富了生命,有了这么多的体验;(希望可以让我成长)
我生命中的一颗大树 篇6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职工朋友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生命中的一颗大树》
鲜花感恩雨露,因为雨露滋润它成长;苍鹰感恩长空,因为长空让它飞翔;大树感恩一方水土,因为一方水土滋养着它,让它生根发芽;而我就是这颗大树下普通的一片树叶,是大树用它庞大的身躯,给大地撑起一片阴凉,美化着我们温馨美丽的家园。
我在凤县凤州镇磨湾村长大,从小看到父母每天起早贪黑的劳动。有时,连一口热饭都吃不到嘴里,就暗自发誓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找份工作,帮父母减轻负担。可是,那年考试失利,彻底打翻了我所有的梦想。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话一点都不假。为了帮父母维持家计,我开始不停的找工作、换工作,短短的半年多时间里,换了七、八份工作;不是工资太少、待遇不好,就是没有保障;更可恶的是老板还拖欠员工 的工资。有一次,听周围的说:凤县东岭锌业正在招工呢。凤县东岭锌业那不是我们县最大的企业么?幸运的是,我走进了东岭的大门,成为了这颗大树上的一片树叶。我被分配到了制气车间电捕岗位,师傅们耐心的指导着我,一个开关、一个按钮;手把手的教我如何操作,让丝毫摸不着头绪的我渐渐的熟悉了工作流程。实习期过后,公司为我们办理了各种保险,并按时按月发工资,这让我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小丫头,从此生活上有了基本的经济保障。
回想我的成长轨迹,是班组给了我开心工作的信心;是车间给了我学技能、长本领的机会;是东岭这颗大树给了我生存和成长的空间。我在这颗大树上吸收营养,接受阳光雨露,迎击寒雪风霜,一天天快乐的成长。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我利用业余时间练习新闻和散文写作,有时我的习作会在《东岭锌业》简报上发表,车间领导和热心的同事都鼓励我;我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都会受到大家的激励;这让我非常感动。写作离不开生活赐予我丰富的素材,我把自己练摊的经历写成散文,被《新东岭》采用,同事们和车间领导又进一步的给我加油鼓励,提供学习和写作的机会。我个人很渺小,是班组、车间、锌业公司给了我生活和发展的平台,我才能安安稳稳的工作,发展自己的业余爱好。是东岭这颗大树把我抬举到天空滋养成绿叶,装扮成风景。离开大树,树叶将渐渐枯萎、调零、一事无成。我要用实际行动感谢这颗生命中的大树。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前年,那个大雨磅礴的夏天,由于天气打雷闪电,造成厂区停电,必须紧急采取特殊操作;正当我忙的焦头烂额的时候,手机突然响起来,打来的是邻居嫂嫂,他急切的说:欢欢,你妈脊椎腰椎疼,从凳子上摔下来昏倒了,你赶紧回来看看吧!我真想马上回到妈妈身边去,可是现在的情况,不允许离开一步。嫂嫂,能不能麻烦你现在赶紧把我妈妈送到医院去,花的费用您在垫上,我下班之后马上过来。大概是一个多小时吧,手头的工作业忙的差不多了,我赶紧给妈妈打电话,电话接通了是妈妈虚弱的声音说:“欢欢,妈妈没事,你安心工作,妈妈永远支持你!”下了班我带着工资和奖金去看妈妈,妈妈欣慰的说:“欢欢长大了、懂事了,你是妈妈的骄傲。”后来,我把这件事告诉同事和领导,他们都夸我:“成长了,能担责任了!”我认真的想了,也只有我工作稳定了,才有时间、有能力去孝敬父母。
“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树叶不断的在大树上吸
对新课改的一点思考 篇7
面临21世纪教育界的各项目, 各学科的改革与尝试, 传统的教育方式与方法也已经面临刻不容缓的改革局面了。思考着教育系统各个新的改革点和突破点, 笔者不禁想到了一句古语来形容中国的传统教育, 那就是“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中国的教育, 是一条引领众多学子成才的大道, 现在却已经布满了荆棘, 而“老骥”则是各种传统教育方法, 拉着装满渴望成才的学子。传统的教育模式, 已经明显呈现出年迈蹒跚的步伐之势。当然我们不能完全否认传统的教育模式, 因为中国近五千年的教学方式必定有其精髓的一面。而眼下的教育新课改, 是在吸取传统教育模式的精华基础上, 进一步对中国的教育加以创新, 为其注入新的血液和生命。
各位教育同仁都是经历过大学生涯的, 在大学里, 我们很容易看到一些“高分低能”者, 有些大学校园里的“顶尖学子”, 成绩很好, 但是他们中的一些人连自己的衣服和袜子都不会洗。这种屡见不鲜的例子, 无非是传统教育最大弊端的表现———理论与实际的脱节。笔者在这不是批评中国的传统教育, 因为本人也是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但是, 随着信息的全球化, 我们不难了解到中国与发达国家的教育水平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尤其是在教育理念、教学道具、教学手段等方面。相比之下, 中国的教育不免有些捉襟见肘之难堪。通过信息的交流, 我们“惊奇”地发现国外的一些小学生, 竟然可以通过学习自己制作个人网页, 自己开发新的信息网络系统。国外一学者曾经这样描述中国的教育, 他说:中国的高考制度, 和中国人使用筷子一样难以改变。这是什么样的一个问题啊?笔者不能像鲁迅先生那样狂呼悲哀, 却也认为这是国人在教育上能否跟上时代的意识形态问题。
目前, 全国上下掀起的教育新课改, 也就是在这样巨大差距的实际情况下应运而生。新课改要求教育者敢于创新, 敢于打破传统教育模式, 走下讲台, 走出固定的知识圈子, 全身心融入真正的新课改的环境中去。写到这, 我们都不禁想问, 新课改到底要改什么呢?难道就是教材的革新, 或者是教学方法的创新?笔者认为, 教育新课改, 不仅是这些表面问题, 而是更应注意教学理念, 教学意识形态的革新。传统的教育模式, 是以教师传授为主, 学生的学习被动性很大。整个知识面都束缚在校园之中, 而且学生所接受的知识体系和结构都非常的不完善。作为教育者, 我们是否思考过以下问题呢?
(1) 实施教育时, 老师真的在各方面都比学生强吗?
(2) 每天滔滔不绝的讲解, 你不觉得累吗?能不能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呢?
(3) 你是把学生讲懂了, 还是把自己讲懂了?
问题很尖锐, 但我们必须要面对, 因为这些是实实在在的问题, 这是一种教育意识形态的自我批判。
新课改, 笔者认为首先要改的是中国的教育体制, 改变教育者的意识形态, 这是新课改能否顺利实施的必要前提。新课改下的教育者, 面对学生, 我们不再是满堂灌输传统的、固定的公式, 几千年不变的思维模式, 而是要引导学生自我发现、自我创新的思维模式。与学生的关系不再是教与学的简单直线关系, 而是与学生共同探讨、共同学习的互动关系, 充分发挥“头脑风暴”的作用。另外, 还要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能展现自我的平台, 引导学生走出校园, 把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去, 把能力的培养纳入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中去, 形成一种学与用结合的良性循环系统中去。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学生, 大部分都要经过复习与做题, 才能较好地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但是在新课改模式中, 知识体系的完善性与延伸性、学与用的结合性、师生知识和情感的沟通性等, 都能得到很好的完成。
当然, 新课改注重的是知识的理解与实际的应用, 但这必须建立在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理论与常识的基础上, 而这部分就得依靠部分传统模式了。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如何将传统教育模式与新课改模式相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呢?而且, 中国的高考制度的存在, 笔者认为这在不同程度上也阻碍着新课改的步伐与速度, 如何完善处理两者的关系, 也是一个困难重重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我们不能回避的, 只有尽可能早地得到解决, 我们的新课改之路才能逐渐光明。
本人在西藏从事教育事业近八年时间, 对于西藏的教育现状深有体会。西藏学生大部分接受汉语教学时间是比较短的, 而且他们要面临一个比内地学生更重的学习任务, 那就是同时要学习三门语言:藏语, 汉语, 英语。有的学生甚至连藏语都不太会表达, 更不用说用汉语去解答高考试卷了。西藏教育正处在一个非常艰难的时期。而现在, 新课改的步伐又接踵而来, 困难就可想而知了。那么, 是不是新课改就不在西藏进行了呢?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要发展西藏, 要建设西藏, 没有教育是不行的。而现在的西藏教育水平, 根本就不能和国内其他发达地区的教育相比较。所以笔者认为, 改革是历史的潮流, 是大势所趋。西藏的教育也必须进行改革, 而且要改革得更加彻底。我们必须把新课改的思想和内容与西藏的具体情况相结合, 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搬内地教育模式和改革模式, 我们应该更多地针对西藏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改革。我们西藏教育者应该在遵循新课改基本理念的前提下, 更多地把西藏的实际生活和事例加入到我们平时用的书本中去。这样对于西藏学生来说, 翻开书本所看到的, 不再是枯燥的、远离实际生活的理论知识, 而是栩栩如生的西藏实际全貌。这样既可以达到知识的传授, 又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 这只是西藏教育书本的变革, 而更多的是要求我们西藏教育者要改变以往的教学理念, 创新出更多适合于我们西藏学生的优秀教学方法。所以, 中国教育正在进行的新课改, 能不能针对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另一种大胆的尝试性改革呢?各地区的教育水平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眼观内地各省所用的教科书, 都有着不同的版本, 例如, 鲁教版、湘教版等的出现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 为什么就不能出现一个“藏教版”的教科书呢?新课改的理念和原则, 我们都已经基本领会, 但是我们不能用统一的模式去规划每个省区的教育模式, 这是脱离实际的, 可行性是非常小的。我们的新课改允许创新, 也必须允许“百花齐放”的改革格局的存在, 这样不仅有比较和促进的作用, 而且也能更好
纵观世界的每一次改革, 都是非常之艰辛的过程。既然我们已经意识到中国的教育确实存在问题, 那么, 我们就应该认真地去面对, 认真地去反省, 认真地去实施我们的改革。无论道路如何的艰辛, 既然我们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那么我们就应该坚定不移地走下
以上只是笔者对中国教育新课改的一些较浅的思考, 还存在不够完善之处, 敬请指教。
献出一点爱,生命因你而精彩 篇8
只要献出一点爱,生命因你而精彩。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爱有很多方式。亲人朋友的爱,陌生人无私奉献的爱……没有爱就没有这个和谐的家园,也没有这么多动人的故事。你知道一个生命的成长获得过多少爱吗?爱是一种循环,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分享和交流,这样才能生生不息。
这本书中有一个小故事名叫做《记住,我爱你》,是一个生命诞生感人的故事。5·12汶川地震后,盛传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场大地震后,大地一片狼藉。救援人员在搜救时,在垮下来的房子下发现一具女性遗体,而她死亡的姿势,是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臂支撑着身体,她死了。正当救援人员绝望时,队长发现女人身体下有一个孩子包在一条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3、4个月大。孩子毫发无伤,静静地睡着,仿佛什么都未曾发生过。他根本不知道母亲给了他第二次生命。在孩子的包裹里发现一部手机,上面写着:“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还活着,一定记住我爱你。”这是一种伟大的力量。爱从哪里来,爱从你父母那里来,爱和你的生命一起来。爱是生命的源泉,是让我们感到温馨和希望的家园。《慈善读本》中最让我心疼的地方是第二单元的爱心照片,那里有一张照片,拍的是一个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的苏丹小女孩躺在地上,远处正有一只硕大的秃鹰虎视眈眈地盯着这个奄奄一息的小生命,等待这即将到口的“美食”。这时我多么希望马上到那个地方去拯救这条可怜的小生命。另外我还读了第三单元的爱心故事,最让我佩服的是比天使心灵更美的女人。故事中的主人公——琳达,她的女儿被黑人孩子杀害了,但她表现出来的不是愤怒、憎恨黑人,而是去帮助他们。我很佩服琳达对黑人的关心、关爱和宽容,我觉得我们应该像她那样有着对别人的宽容之心,去了解别人,关爱他人。
我读完了《慈善读本》,我很敬佩书中介绍的慈善人物:王健林、比尔·盖茨、黄福荣。为什么我会敬佩他们呢?因为他们爱帮助人,捐钱给贫困儿童,帮助他人成长。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有许多像他们的慈善家,虽然有的慈善家捐的钱不多,但是他们有帮助他人的爱心。所以我的志愿是:捐钱给这些贫困儿童、贫困家庭,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这个社会到处都有温暖。
一些和我们同样大的孩子,因为家中没钱或家人的去世,他们只能放下学习。为了帮助失学儿童重返课堂,我国在1981年设立了救助失学儿童专项基金。基金会成立以来,获得了很多爱心人士的捐赠,至今已帮助1200万儿童圆了上学梦。这是陌生人的爱,我们不曾相识,但我们共有一颗心,那就是爱心。
罗曼·罗兰曾说过一句话:“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变成黑夜。”是呀!爱是一位无言的精灵,有一颗美丽善良的心。我们是爱的种子,等待春风来吹醒,甘露来滋润。
旅行是生命的一种延续 篇9
他们不畏艰难,意志坚定;他们对大自然的迷恋超越了自己的生命;他们有挑战磨难的勇气;他们是对生活充满好奇的人;他们大都孤独而干练,沧桑而简洁,偶尔现身于喧哗市井,更加显得突兀和与环境的格格不入。他们属于蓝天、高山、旷野,他们只是路过城市的,他们属于旷野与山峦。他们生命的状态就是永远行走在路上。走路是他们的生存状态,走路是他们旅行的目的。
“只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环境,等于只看到书中的某一页,如果走出去看世界,就等于把一本书的内容看完。”这是三个“背包族”对于旅行的共同感受。“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各自行走在路上,就像站在山顶上想象大海的宽广一样,有些许的遥不可及,又夹杂着一丝蠢蠢欲动的羡慕和向往。
当旅游这个词被工业化的车轮碾得体无完肤,当美丽同样被成群的游人践踏而至凋零时,他们的嘴角带着反讽的笑,避开大路,避开风景名胜,在游人稀少的地方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他们在山水间流连,他们在火车车窗前呆坐,在阳光中穿行,把目光投向或远或近的目标,
他们都会很认真地走路,心无旁骛。所谓的目的地,也许只是漫漫路程的一个逗号,他们在目的地休息,然后再开始另一段路程。
人生就是旅行,一切的可能性与未知性是最刺激的。面对陌生的人群、奇异的饭菜、突然的自由,每个人都会有一种幸福得不知所措的感觉。旅行,是不是就是捡回了一段完全新生的岁月呢?他们可能很早就起床上山,为了拍下绚烂壮观的日出;他们可能呆在一个地方很长时间不走,就因为要拍落日下回家的农民牵着老牛。更重要的是,他们青春逼人,活力无限,心中充满友谊、爱情和对新事物的渴望,他们的旅行生活艰苦,但他们快乐。他们远走,去看美丽的山、水、树、小镇、花……还有不同环境下生活的人。呼吸陌生的气息,结识不同的朋友,获取新的心境,碰触心中深处的感动。告别一成不变的日子,看看深蓝的海、青翠的树叶、美丽的异乡人……
经历了无数的拥抱、微笑、携手,经历了无数睁眼看到阳光洒满房间,数着星星入眠的时刻,才发现时间在飞逝。我们又将要回到我们生活的城市,我们又将要为下一次的旅行约定准备、纠结、怀疑,直到履行。
思考生命的小学作文:生命生命 篇10
在野外游玩时,蜻蜓总在我面前飞来飞去。骚扰着我,趁它停下的时候,伸手捉住了它。只要我的手指轻轻一掐,它便不能动弹了。它极力地煽动翅膀,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手中跳跃,是那样的强烈,那样的鲜明。蜻蜓求生的欲望使我感到惊讶,我心软便放了它。
门口的砖块中不小心落下去一个南瓜子,过了几天,便冒出一颗小瓜苗。它只是一颗种子,竟包含如此是强大的生命力,使它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块中不屈向上。虽然它仅仅活了两天,但它的生命力,不容小视。
人生命短暂,我们可以使有限的生命绽放出无限的价值。我们决不能让生命白白流失。使它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优爸点评:小作者的这个年纪,正是初步建立生命观的时候,我们的小作者从生活中的一些小的细节当中读到了生命的力量和跃动,领悟了生命的光彩和活力,真是不一般!文章虽然不长,内容也很简单,但我们的小作者能在短短的几句话中写出这种生命的强大,这就得益于小作者对于一种严酷环境的强调,如第一个例子中“只要我的手指轻轻一掐,它便不能动弹了”,第二个例子中“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块中”,这些都是对于这些渺小生命来说相当严酷的环境,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这些渺小生命对于“生”所做的努力才更加感人,蜻蜓“极力地煽动翅膀”、瓜苗“不屈向上”皆是如此。文章简单但蕴藏的力量很强大,优爸也希望小作者和小读者们都能克服生活中的困难,不断前行!
小作者:何泽慧
生命中的一天 篇11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过厚厚的大气层,静悄悄地照射在大学生小野的脸庞时,新的一天开始了。
这时,身体中的每一个细胞都按照千百万年来形成的程序开始了新的一天的工作。当跨越了1.5亿千米的光子透过薄薄的眼皮被小野的视网膜捕捉到之后,视网膜将新的一天到来的消息通过神经细胞“一传十,十传百”传递到大脑的每一个部分:大脑中的松果体收到了信息,默默地减少了褪黑素的分泌,这是能使我们在夜间安眠的主要激素;位于脑干的一个神经核团蓝斑核也收到了这个消息,于是开始分泌去甲肾上腺素——它是给予我们活力的主要激素。大脑中其他的居民也收到了这个消息,也都开始了新一天的活计,各种激素被纷纷释放到血液中去。这些激素中携带的信息经过血液的飞速传播,传递给了身体中的每一个细胞。这时,小野的血压开始急剧增高,体温也开始缓缓地上升,为新一天的活动做好准备。 此刻,一道电信号从大脑射出,传递到小野的眼部肌肉,于是眼轮框肌中的每一条肌肉纤维开始滑动、收缩。猛然增加的光线使瞳孔微微收缩了一些,使得适量的光线进入视网膜,眼睛用力地眨了几下,慢慢恢复了神采,人类最主要的感官——眼睛,开始了运作,宣告着新的一天正式开始。
学习是大学生的首要任务,而看书基本上就是每天的日常活动,小野也不例外。我们的眼睛由角膜、晶状体等一系列结构组成,经太阳发射出来的光在书面发生反射,最后穿过我们双眼中的一系列结构到达位于眼后的视网膜激活感光细胞,化为神经冲动,由视神经传输,达到处理视觉信息的大脑皮层——我们就看到了书上面的文字。随着小野一行又一行的阅读,其瞳孔的大小也随着他目光的移动在不断变化着。因为在我们的眼睛中,角膜、晶状体共同起到了调节焦距的作用。当物体靠近时,瞳孔收缩,睫状肌收缩,使晶状体屈光度更大,让视网膜接受到清晰的实像。我们的瞳孔其实就相当于照相机中的光圈,会自动收缩或者扩张来使我们的眼睛能看到清晰的物体。
坐得时间久了,小野忽然感觉一阵阵背痛,只能放下书起来做一些适当的活动。
其实这个问题不仅仅困扰着小野,也困扰着我们绝大多数人类。人类的祖先在用4只脚走路的时候,是脊椎大,腰椎小。直立行走之后就恰恰相反,脊椎小,腰椎大。脊椎从原先的起拱顶作用,变成了今天充当承重的立柱了。这种脊椎从耗能的角度看,既经济又有效,维系着人体平衡和双足移动,但却承受了过度的压迫,让它吃了不少苦。椎骨在受到长期挤压时,椎间盘就可能会突出,压迫脊椎神经,引起疼痛。除了人类,没有一种灵长类动物领教过这种背部不适。现在许多人都通过游泳来预防颈椎、脊椎以及整个背部的疼痛,游泳的状态,其实类似于回归到我们祖先用四肢行走的状态。
中午一刻
接近中午时,小野下丘脑中的摄食中枢感觉到了血液中血糖水平过低,于是向大脑皮层发出饥饿的信号,让小野感觉到自己饿了。同时胃部开始剧烈收缩,将胃里的气体和水挤压,发出“咕咕”的声音。于是,小野决定去楼下的食堂补充能量,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
虽然大脑只占人类体重的2%,但却会消耗身体25%的能量,远远高于身体的其他器官,当大脑高速运转的时候还会消耗更多。有研究称,人类大脑中存在近1000亿个神经细胞,消耗这么多能量也不足为奇了。还有一种假说认为,高智慧之所以这么有用但是在自然界却不多见,其原因就在于大脑的能耗实在是太大了。
虽说现在是初夏时分,小野所在的广州已十分炎热。午时的阳光正毫无顾忌地宣泄着自己的热情。恒定的体温对于身体来说非常重要,身体中许多重要的生化反应必须要在适当的温度下进行。位于小野皮肤处的温度感受器感觉到了温度的上升,通过神经冲动将热的信号同时传递给了大脑皮层和下丘脑。小野感觉到了热,并开始有意识地躲避阳光。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收到了这个信号,通过传出神经发出调节信号,使得我们的毛细血管微微扩展,汗腺开始分泌汗液进行降温。由于每克水蒸发时可吸收0.58千卡的热量,所以排汗是一种十分高效的散热方式。
来到食堂,小野首先要做的是挑选自己的午餐。作为一个生物系的学生,小野明白一顿营养搭配均衡的午饭才是健康的,其中少不了各种各样的营养素。有一种“营养素”经常被人们忽略,它就是膳食纤维。人体虽然不能消化和吸收膳食纤维,但是膳食纤维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我们排除身体中的废物。还有一点也是很多现代人所看重的,就是增强人的饱腹感,提高食物中膳食纤维的比例可以帮助人们有效控制体重。
我们虽然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吃的饭菜,可是我们不能决定自己的喜好。在原始时代,物质和能量都极其匮乏,为了能在残酷的大自然中生存下来人类需要充足的能量和营养,于是我们演化出了对高碳水化合物(甜食等)、高油脂食品等高能量食物的偏爱,而对富含纤维素、低能量的食物本能地不太喜欢。
我们的肠道中有1~1.5千克细菌,它们是消化系统的一部分,帮助我们分解和消化那些我们自己消化吸收不了的营养物质,帮助我们合成维生素,甚至帮助我们维持免疫系统。最近科学家发现,肠道菌群也可以影响我们对食物的喜好。另外,血清素作为人体重要的神经递质影响着我们的食欲和情绪,其中90%的血清素是在消化道中产生的。老话常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现在看起来不无道理。一个人在一个固定的地方生活几十年,当地的饮食习惯会对肠道菌群产生筛选作用,几十年下来只有最能适应当地饮食的肠道菌群才能在其体内固化下来。有研究发现,在喜爱吃肉的民族的肠道中帮助人类分解和吸收蛋白质的肠道细菌明显比不爱吃肉的民族数量多。离家在外的游子,有时会无比思念家乡饭菜的味道,也许正是你的肠道菌群饥渴了,它们叫嚣着需要这样的饮食,并通过血清素的分泌影响你的心情。对你而言,也许这只是口腹之欲,可对它们而言这却是生死存亡之战。
nlc202309090702
作为一个地道的四川人,每顿饭不吃点辣椒小野就会觉得浑身难受。他照例点了几道川菜美美地吃上了一顿,吃完饭一抹嘴,一张口排出了胃中由于吃饭带入的多余气体,心满意足地向宿舍走回去。
忽然,小野的眼前一亮,一袭红色的百褶裙吸引了他的目光。作为人眼可见的波长最长的颜色,红色往往最容易吸引到人眼的注意力。在灵长类动物中红色往往还有着性暗示的作用,从发情时雌性狒狒红色的臀部,到激动时毛细血管扩张时粉红的脸蛋,从古至今,红色在很多文化中都会与性产生联系。在心理测试中,不同的男性面对同一个女子,男性往往会认为穿红衣服时女子更具有吸引力。接下来,小野很自然地把他的目光移向那名女子的脸部。作为男性,小野可以用肉眼观察到很多细微的特征,因为早在更新世时期,人类的男性祖先就要面对一个令人困惑的事实:女人在排卵期并不会像雌性动物一样在外貌上有明显的变化。从那时起,男人就要学会辨别配偶处于可繁殖期的方法。那么这些具备敏锐观察力的男性到底会选择什么样的女性作为配偶呢?科学家采访了37个不同种群中上万个男性,最后发现全球公认的标准美几乎一致。几乎来自所有地区的男人都看重光滑细腻的皮肤,丰厚圆润的嘴唇,飘逸有光泽的长发,端正对称的脸蛋,较短的下巴和人中,而且认为女人的最佳腰臀比约为0.7。一项对数千年来绘画作品的研究发现,这些画作中所有美女的腰臀比都接近0.7 。在小野的第一印象中,眼前这位女生的外貌还是相当有吸引力的,光滑的皮肤和柔顺的秀发意味着良好的健康状态;双眼间距较大,意味着此人可能拥有聪明的大脑。但小野还注意到了她微微隆起的颧骨,在通常情况下这意味着雄性激素分泌较为旺盛,女性会在肾上腺和卵巢分泌微量的雄性激素,通常这种类型的女生会没那么温顺,进取心会较强。这可不是小野喜欢的类型。
紧接着小野注意到了她胸前平坦的曲线。目前为止,我们找不到任何理由可以解释为何人类女性乳房比其他灵长类动物大,除了性挑逗。母猿就是平胸,只是在哺乳期乳房才会微微鼓胀。人类女性的大乳房并不会在哺育下一代时提供更多乳汁。它们如此硕大并不是营养学的原因,而主要是为了向男性的大脑发送激发其原始本能的性挑逗信号。相比于身材普通、脸蛋诱人的异性,男人们通常会选择身材诱人、脸蛋普通的异性。大自然绝不会迁就艺术,但却能创造出艺术。在审美方面小野正好是站在大多数男性的一边,放弃了主动上前搭讪的想法。
夜幕降临
经过了一天漫长的复习之后,窗外的月儿慢慢爬上了树梢,时间渐渐走到了晚上十一点半。在大学四年的生活中,这种强度的复习频率不算高,现在终于到了睡觉的时间。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来说,充足的睡眠不仅能恢复体力,提高机体的免疫力,而且可以促进生长。有人曾经对不睡眠时期和睡眠时期的生长速度进行对比,发现有3倍之差。对于复习期间的小野更重要的是,在睡眠期间大脑会对白天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和整理。这个过程是主动的,很像计算机进行磁盘整理以提高运算速度的过程。也就是说通过睡眠过程,可以使大脑中的信息得以整理、规范、排序,以便精力充沛地去完成次日的学习。一项实验表明,在学习之后马上睡眠比学习之后不进行睡眠时记忆力提高了50%。
如果通过脑电图我们就可以发现,随着小野从清醒逐渐进入睡眠,他大脑中正常的α波随着睡眠的加深而逐渐减少,直到最后完全消失,并且出现了每秒4~6次的慢波和每秒0.5~3次的高波幅的梭形慢波,这个睡眠时期被称作慢波睡眠。这时他的呼吸变深、变慢而且更加均匀,心率变慢,血压下降,全身肌肉松弛但仍保持一定的紧张度,眼睛闭拢,如轻轻扳开眼皮可以发现眼球呈静止状态。忙碌的一天到此为止可以说是正式结束了。
其实,小野的一天和万千普通人的一天并没有什么区别。我们的身体由40万亿~60万亿颗细胞组成,它们井井有条、各司其职,我们才能够享受正常快乐的生活,任何一种细胞缺席或者不受控制(癌症),都会对我们的正常生活造成极大的破坏。协调好全身这些比宇宙中可观测到的星球还多的细胞,仅仅依靠我们的意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意识就像是山脉表面上的浮土,浅浅的一层,虽说能孕育出多姿多彩的生命,但真正决定我们是什么的还是脚下的大地和岩石——这些就是我们的基因。基因承载了我们的生命信息,存在于我们每一个细胞之中,帮助我们调控着生命中的每一个进程,协助我们走过一生。我们体内的很多基因甚至可以追溯到几十亿年前生命的最初,经过了几十亿年的时间一点一点地编写、试错、修改,最终成就了生命的奇迹——今天的我们。
【责任编辑】张小萌
关于适度消费的一点思考 篇12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而是有其理论和现实依据的。这里笔者想粗浅地谈谈对于适度消费的一点思考。
从理论上来讲, 我们首先要弄清什么是适度消费?如何衡量消费是适度的还是不适度的?我们为什么需要适度消费?怎样才能进行适度消费?
什么是适度消费?
笔者涉猎资料有限, 所搜集到的有关定义自认为还不够明确, 甚至还有些片面。搜搜百科中介绍:适度消费对于整个社会来说, 是指与国情及实际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消费;对于个人和家庭来说, 是指与收入水平及社会风尚相适应的消费。所谓适度消费, 又称合理消费, 是指家庭生活消费必须与国情及家庭收入相适应, 量入为出, 不赶时髦。衡量适度消费的标准主要是国情和家庭收入 (包括消费者的家庭现实收入和家庭未来预期收入) 。只有适应了国情和家庭收入的消费才是适度消费。否则就不是适度消费。 (1) 闻潜、张军果在《论适度消费——对我国当前消费状况的分析》一文中没有明确定义, 但指出坚持适度消费, 使之既不超前也不滞后, 而应与当期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洪大用则指出, “从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 界定适度消费的基本内涵应该既包括量的规定性, 也包括质的规定性。”并同时指出, “适度消费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回顾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 人类的消费水平是在不断提高的。与此同时,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 人们消费的内容也有很大差异。因此, 适度消费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 其具体水平和内容, 则是可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步调整的。”以上定义分别从社会和个人、经济发展水平与收入水平、质和量、静态和动态、超前与滞后的角度出发来定义适度消费, 但笔者认为还缺少适度消费的直接动因和根本特征。笔者理解的适度消费除以上之外, 还应当是而且主要是与需求联系起来考察的, 因为需求是消费的直接动因。凡因需而求, 因需而消费的 (当然也是如上所述“与国情及实际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与收入水平及社会风尚相适应的消费”, 通俗地讲, 能买得到又买得起的) 就是适度消费, 当然这里的“需”是指恰当的、理性的和合理的需求。凡可有可无、不需要或虚假需求产生的消费都是不适度的消费, 这种亦可称作过度消费。另外, 即便有需, 无法消费或消费不起的也是另外一种不适度的消费, 也可称作消费不足。适度消费的行为并不意味着无限制的超前消费, 也不意味着抑制消费, 更不意味着铺张浪费。
如何衡量消费是适度的还是不适度的?
由以上的定义可以看出衡量消费是适度的还是不适度的标准。但笔者不同意仅以国情和家庭收入来衡量来评判。除此之外, 还应增加需求为标准。因真实合理的需求而消费才是理性的, 合理的消费。否则, 便会导致盲目的或过度的或不足的或超前的或滞后的消费。
我们为什么需要适度消费?
在我国现阶段还有没有必要再提倡适度消费呢?在我国现阶段提倡适度消费仍有其必要性。第一、我国当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生产力发展从整体上讲还比较落后, 而且发展不平衡。全国还有几千万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连最起码的温饱问题都还没有解决。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提倡适度消费是非常必要的;第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是中国人民的传家宝。中国革命的胜利, 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壮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兴旺强大, 都是靠这一传家宝取得的。现在, 我们正在努力向着第三步战略目标前进。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仍然需要全国人民发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而提倡适度消费则是与这一精神相一致的;第三、从世界范围来看, 就连经济发达的美国、日本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居民的消费也是很有度的, 他们亦然崇尚勤俭节约, 而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大手大脚、铺张浪费。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更应该树立适度消费的观念。
怎样才能进行适度消费?
要进行适度消费, 首先要弄清楚的是什么是自己真正的需求, 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个人而言。置身于琳琅满目的商品和产品世界, 只有你想不到的, 没有他 (生产厂家和卖主) 做不到的;千奇百怪、林林总总的产品和商品充斥了人类生存的整个世界, “乱花本来迷人眼”, 加上铺天盖地、欲说还休的广告这个大忽悠, 要想从其中真真实实地找出自己想要的, 真正需要的东西这确实是个难题, 需要一双慧眼, 还需要冷静理性的头脑。社会要弄清自己的发展方向, 个人要发动自己的智慧头脑, 拨开迷雾, 寻找来路和去路。其次, 要管住自己的腿和手。对于社会而言, 管住腿, 不盲目跟风, 跟着别人跑, 不综合长远衡量利弊而匆忙上马项目, 管住手, 别肆无忌惮地一味制造, 不顾人们的实际需求造出一大堆货品, 再为了解决消耗掉它们而一味的推销, 从而误导人们消费;对于个人而言, 管住自己的腿和手, 就是不去盲目购买当搬运工, 从商场里运回家再从家里运出去, 制造一大堆垃圾, 给环境去消解。无论社会还是个人, 别无限制地伸手从自然界索取, 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聚宝盆只会在神话中出现, 而你我永远活在现实世界之中。
从现实依据来说, 一方面, 适度消费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消费具有动力功能, 对经济发展具有拉动作用。消费需求量的增长, 必然会推动生产量的增长。而生产的增长, 自然会增加就业。减轻社会的就业压力, 促进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 只有适度消费, 人类才能摆脱越陷越深的生存困境。消费不能超前, 否则, 它将缺乏收入条件和物质条件的保证, 从而经济过热、通货膨胀将不可避免;消费又不能滞后, 否则, 它不仅不能容纳经济发展所提供的成果, 从而造成市场疲软, 尤其他将担负不起启动经济运行之重任, 经济萧条必将发生。消费不能过度, 过度消费会将人们卷入消费主义潮流中去而永远难以满足, 从而加大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透支未来的后来者的消费能力和潜力, 造成发展的不可持续, 最终将生存的压力丢给人类自己;消费不能不足, 消费不足使人的生存和发展处处受到限制, 人永远处于追逐需求的层次而无法得偿所愿。
就目前的消费状况而言, 我们既存在超前消费, 又存在滞后消费;既存在过度消费, 又存在消费不足;消费很不公平, 也不均衡。这些状况集中表现在房地产业, 目前不适度消费尤指过度消费。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谈到房地产业的时候, 温总理首次用了住房“适度消费”这样的字眼, 这个提法受到了大众的关注。其实, 在《2006年房地产调控工作重点》中, 国家发改委就已经提出过这个概念, “要加强对房地产市场发展的社会宣传和舆论引导, 鼓励居民适时适度消费。”政府之所以强调“适度消费”, 就是为了要警示人们:切勿盲目“过度消费”。“适度消费”, 在房地产消费方面的主要表现就是“梯度消费”的理性消费观念。购房者应学会“量体裁衣”, 用现实的心态看待买房问题, 本着满足现有居住需求为主, 通过多种方式来解决基本居住问题。例如, 从租房向买房过渡, 从二手房向一手房过渡, 从小户型向大户型过渡, 从周边镇街向中心城区过渡。简单言之, 就是低等收入阶层“居者安其屋”、中等收入阶层“居者有其屋”、高收入阶层“居者优其屋”。
【生命生命的一点思考】推荐阅读:
生命的一抹06-13
生命的思考作文06-18
生命的一笔初中作文06-09
面向生命的思考作文750字10-25
郭枫生命的一抹阅读答案07-04
我生命中的一束光作文09-09
生命中的一抹阳光作文700字07-23
生命、生命教案专题08-26
生命!生命!的作文08-27
《生命生命》教学预设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