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写作训练

2024-06-20

教材写作训练(共12篇)

教材写作训练 篇1

一、整合教材的缘由

众所周知, 中学语文教材内容只有篇目内容, 没有细化的教学内容。“教材即内容”“教师即内容”而实际上, 篇目教学不等同于语文教学内容, 它只是教学内容的一个凭借。这样教材内容的虚化必然导致考试内容的虚化。平时学生从篇目教学中所学到的东西与考试内容完全脱节, 学生容易陷入语文学习有效性的质疑中。同时教材里也没有作文教学的系列训练, 老师的作文教学随意化、边缘化严重, 这就使学生的写作进一步走向低效化。如何进行有效的语文教学内容的建构?我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我从课程目标入手, 结合教材体系、单元教学内容、学生年级实际, 开始了对教学内容的取舍整合。课程目标→教材体系→单元导语→写作训练序列→设计自己的教学内容, 这是我设计教学内容时考虑的顺序。

我整合教材的终极目标是尝试构建有序的作文训练系列, 丰厚作文教学的内容, 归纳形成三年的作文体系, 从而形成作文教学操作层面上的常规模式。通过三年作文写作的序列训练, 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写人叙事的写作方法。

语文教学应该规律、细化、系统, 达到专题化提升。大到三年、一年、一学期里, 所教所学知识和能力应该有一个严谨的体系或专题;小到一个月、一周、40分钟里, 所教所学的内容都应该有一个体系或专题:盲目教学和过程散乱都应划归被禁止之列, 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提升应成专题型螺旋上升, 按照年级特点, 形成一套能在三年里有序地进行作文训练模式是整合教材重新组合形成新教学内容后的最终结果。

二、整合的原则:

整合教材内容, 基于以下原则:

(1) 目的性原则

(2) 主体性原则

(3) 读写相结合的原则

(4) 阶段性和整体性原则

三、整合的方法:

包括:本单元的整合、本册内容整合、跨单元整合、跨年级整合、课内与课外整合。

具体来说, 主要按照“写人”“叙事”两大主题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

(一) 叙事

七年级 (上) 以记事为主。记事分为简单记事和复杂记事两大类。例如七年级 (上) 第一单元《走一步, 再走一步》就是一篇简单叙事的典型文章。作者记叙了8岁时一次爬悬崖的经历。从课文可读性上说, 贴近学生生活, 足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写作上看, 单线叙事, 简单明了, 情节生动, 仿写操作性强, 于是我把该文确定为定篇。定篇教学之后就是写作训练。 (写作训练只训练学生叙事, 其余写作要求均不涉及。比如作品本身包含的写作要素, 如生动的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完全不涉及, 避免面面俱到, 因为以后的定篇教学中有比这篇更典型的。) 该课的写作训练我确定为简单叙事, 即“能够按照时间顺序把一件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叙述清楚。”本册五单元还有三篇文章:《风筝》、《羚羊木雕》、《散步》, 也是简单叙事类型的文章, 这三篇文章在写作内容上有一个共同点——事件都在矛盾冲突中展开。所以, 我就把“在矛盾冲突中如何叙事”设置为“简单叙事系列训练”的第二个训练点, 也是对前一个写作教学目标——按照时间顺序叙事的进一步深化, 然后以点带面, 引导学生学会“在矛盾冲突中叙事”的写作手法。经过两个关键点的训练, 学生基本叙事能力应该没什么问题。这样的整合既注重了本册教学内容的相关和勾连, 也符合有梯度的系统写作训练要求。

简单叙事是七年级 (上) 的主要教学内容之一, 因为目标单一集中, 教学内容明确, (七年级 (上) 全册关于叙事只有两篇“定篇”, 教学时间充裕, 重点突出, 从学生写作反馈情况看来, 学生的叙事能力比以前费力教完本册所有叙事篇目后呈现的写作能力要好很多, 这样的教学方式让篇目教学既厚重扎实, 又让作文教学的广度、深度得到提高。

至于复杂叙事就在《社戏》、《智取生辰纲》《变色龙》这类文章中体现。比如复杂叙事要求掌握以下内容:

(1) 曲线叙事 (即情节的波澜起伏。包括悬念法、误会法、巧合法、抑扬法。以《变色龙》最典型)

(2) 双线条叙事 (《爸爸的花儿落了》电影《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

(3) 三叙结合法叙事 (顺序、倒叙、插叙相结合叙事, 有进有退, 有起有落, 有逆有转, 变幻多姿, 活泼有致。) 学生把这个写作方法掌握了, 那么阅读考试中关于顺序、倒叙、插叙的考点都可以做到得心应手。

关于叙事, 我主要训练以下内容, 并把与训练内容一致的课文作为定篇教学。

按时间或发展叙事《走一步, 再走一步》

有矛盾冲突的叙事《风筝》、《羚羊木雕》《散步》

双线条叙事《爸爸的花儿落了》

有波澜地叙事《狼》

每一个学期都有优先训练的核心写作内容。例如初一年级, 优先训练以下内容:

1、在矛盾冲突中叙事

2、选材与详略

3、准确客观地描述

4、叙事角度转换

(二) 写人

关于写人这个训练重点, 主要放在八年级进行, 主要分为四类, 每一类的表现手法不一致。

1、人物分类:

(1) 真实的普通人:《我的母亲》《藤野先生》《老王》《阿长与<山海经>》《背影》

(2) 真实的大人物:《列夫·托尔斯泰》《邓稼先》《音乐巨人贝多芬》

(3) 带点传奇色彩的“异”人:《五柳先生传》、《口技》、《俗世奇人》《杨修之死》

(4) 小说中的小人物:《孔乙己》《范进中举》《我的叔叔于勒》《变色龙》

2、单元整合举例 (八年级上二单元与八年级下一单元)

八 (下) 一单元八年级 (上) 二单元

《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

《我的母亲》《背影》

《我的第一本书》《台阶》

《列夫·托尔斯泰》《老王》

《再塑生命》《信客》

先谈八年 (上) 二单元的整合处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一共有五篇文章, 分别为:《阿长与<山海经>》、《背影》、《台阶》、《老王》、《信客》。编者作了如下单元提示:这个单元以爱为主题, 几篇课文都是诉说对普通人, 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让我们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 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阿长、老王、父亲们、信客们都是卑微的, 但是, 他们人性中的光华却无法遮掩。伟大的作家们受到了这光华的滋养更加深刻地反思自己的人生并用文字让这些反思定格, 使平凡人身上的光华成为了人类永远的财富。长妈妈质朴厚重的爱心、瞎了一只眼的老王的清明澄澈的感恩之心、朱自清的父亲在岁月的风霜刀剑的逼迫下始终没有褪色的爱都成为了人性的绝唱。

以“爱”为主题, 几篇课文都是在述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弱者的关爱。我很喜欢这类文风朴实的文章。生活中有许多像阿长、老王、詹大胖子这样的小人物, 命运不济却善良可爱, 也许还有点小市侩, 但他们身上散发出人性的光辉。于是确定了“聚焦小人物, 体察人性美”这样的专题,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悲悯情怀, 让学生学会体察善良, 善于体会别人的苦处, 从而淡化自己的愁苦。同时能够关注我们生活中那些让人喜欢又让人同情的小人物, 去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重点学习了《阿长与《山海经》》、《老王》 (课内) 汪曾祺的《詹大胖子》 (课外) 。从学生喜欢的程度看, 《詹大胖子》>《阿长与山海经》>《老王》。推荐学生课外阅读《老哥哥》 (臧克家) 《金岳霖先生》汪曾祺《林大奶奶》杨绛《永远的尹雪艳》白先勇

为什么舍弃了《背影》《台阶》两篇经典文章?因为我个人觉得这两篇文章从人物的形象性来说不如其余三篇丰满, 而且这两篇最大的特点 (除语言外) 是选取的角度巧妙, 都选取了一个能够最大限度表现人物内核的符号——背影、台阶。我准备把这作为另外一个专题“如何选取特殊符号来表现人物”来上, 所以以上两篇文章在本单元学习时我根本没讲。

再以八年级 (下) 第一单元为例谈谈我的整合。此单元一共有五篇课文:《藤野先生》《我的母亲》《我的第一本书》《列夫·托尔斯泰》《再塑生命》。

《藤野先生》这篇文章属于“真实的普通人”这一类, 而且《阿长与<山海经>》作为定篇教学已经重点学习了, 就把该文作为学习《阿长与山海经》后的一个补充篇目, 用时要少一些, 主要检验学生上学期学习的“还原生活真实, 不虚美”这个写作要求是否达到。第二篇《我的母亲》是学习重点。从课外收集老舍的《我的母亲》、邹韬奋的《我的母亲》, 将三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训练, 然后写作上重点训练“塑造人物时如何进行多则材料的取舍”, 学生练习写同题作文《我的母亲》。第三篇《我的第一本书》课文不够典范, 基本没讲, 学生课外自读。第四篇《列夫·托尔斯泰》已经归入到七年级下第三单元“真实的大人物”这个主题中学习了。第五篇《再塑生命》仅仅介绍名著《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选取了部分段落读了一下, 不细讲。

朱自清《背影》与邹韬奋《我的母亲》, 让学生讨论两文的异同点, 互相交流。《背影》《我的母亲》都表达“至爱亲情”的主题, 都是回忆性的叙事纪实散文。《背影》是截取人物状态中最鲜明、最动人的瞬间——背影来构建文章的;而《我的母亲》是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四个片段, 来表现人物的。

本专题的写作训练就是选取生活中的小人物予以表现。“不虚美, 不隐恶, 还原人物的真实” (当然不是大恶) 是写作原则。例如:—邋遢的穿着反衬出藤野先生严谨的治学风格和伟大的人品 (《藤野先生》) ——鄙俗的容颜反衬出托尔斯泰精神世界的明亮和高尚 (《列夫·托尔斯泰》) 这先生, 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 有时候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 寒颤颤的, 有一回上火车去, 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 叫车里的客人小心些——邋遢的穿着反衬出藤野先生严谨的治学风格和伟大的人品 (《藤野先生》) 这个出身于名门望族的男子长相粗劣, 生就一张田野村夫的脸孔。他的皮肤藏污纳垢, 缺少光泽, 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不以教材规定的精读篇目和自读篇目为区分精讲与略讲的标准, 而是根据自己的教学要求自己确定精讲还是学生自读。比如《狼》的教学。我知道训练事件的记叙文要用 (事件的完整叙述、情节起伏) , 训练人称转换要用, 景物描写的训练也要用。所以就把这篇讲读篇目做为精读课文学习。

为了训练好“写人”这个系列, 我设计了以下训练内容, 并按照训练内容进行相应的定篇教学。

符号法写人《背影》

细节法写人《老王》

筛选素材写人《云南的歌会》

真实化写人 (还原生活真实, 不虚美)

同题比较:

胡适《我的母亲》、老舍《我的母亲》、邹韬奋《我的母亲》

定点演绎:《芦花荡》《社戏》

更换角度:《最后一课》

一材多用:《我的母亲》《狼》

移花接木:《藤野先生》《我的国文老师》

当然, 除“叙事”“写人”这两个系列外, 我还设计了“写景”“综合”等系列, 这里就不一一详述了。

将初中教材按照训练核心进行整合教学, 对语文老师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课内课外延伸增大了工作量) , 但是更能够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助于提升品质课堂, 特别利于学生在高中阶段的持续发展, 应该说是一个语文教学上值得探索的方向, 我将在这条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教材写作训练 篇2

江苏省淮州中学

韩维加

编写说明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从教材设计的理念到文章的精心选择,都可看出编者的良苦用心。教材以人为本,即以学生、教师的发展为本;以人文话题统领专题,促进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最大的亮点是在五个模块的二十个专题之后,增加了以“写作指导”和“写作实践”为体例的写作教学内容,无疑,它填补了高一至高二两个学期半的时间里作文教学在“教材”方面的空白,使一线教师有了些抓手。然而,尽管每一写作专题力图配合相对应的阅读文本专题,但由于受阅读文本编写体例(以人文内涵为专题)的制约,使用起来仍存在一些缺憾。一是写作训练点与一些阅读文本相分离。如《六国论》《阿房宫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课文后面配的写作专题是“消息”的写作,《蜀道难》《登高》等古诗词后面配的是文学短评的写作。再者,这十九个专题有的介绍某一文体的写作要点,有的介绍某一表达方式,有的介绍某一写作技巧,显然,其编排缺乏序列化、系统性;使同一文体的几个训练点之间也无渐进式的训练关系。另则,在“写作实践”中出示的三至四个作文训练题与“写作指导”的内容还出现了不配套的现象。如在“准确、及时与便捷”(关于消息的写作)这一“写作指导”后,提供的训练题是“请写一篇咏史的诗歌或散文”和“写一篇读史随笔”等;在“看好处,说门道”(关于文学鉴赏评论)这一“写作指导”后,提供的作文题是“请以‘美的瞬间’为题写两三个一两百字的片段”和“请以‘老师们’为题写一组片段”等。这些缺憾直接影响到必修课教学阶段作文教学序列化的有效训练。

本书的写作部分整合了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一至必修五“写作实践”的内容,按文体编排,自成体系,对考纲要求掌握的各种文体进行扎实有效的训练。每个章节有明确的训练目标,详尽得法的复习指导,高考典题的探究分析,针对性的训练与指导等。

近年来,高考作文实行“三自主”,自拟题目,自主立意,自定文体。许多人认为,考试作文“文体自选”了,就不要在文体训练上下功夫了,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一方面“文体自选”必须有所凭借,如果能掌握多种文体,就会有多种选择的余地;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听任学生选择文体,就有可能回避学生作文基本能力上的某些缺漏。以文体为线索,可以有效地串起作文训练的多方面的能力要求,是纲举目张的作文复习思路。作文备考中的文体训练要体现先“死”后“活”的过程。“死”,就是要严格按固定文体进行训练。比如,统一写规范的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和典型的散文。第一轮,这种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它是第二轮作文训练的基础。按固定文体训练,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复习并熟练地掌握各种主要文体的写作要领,让学生领会不同文体在不同情况下的相对优势。“活”,就是灵活,就是各人突出一种文体,掌握一些特色性的文体,如诗歌、演讲稿、戏剧、广告、启事、寓言等非常用文体。这几年高考中,每年都有同学在这方面尝到甜头。有些学校只训练记叙文、议论文等少数几种文体的做法,这种做法实在欠妥。这是由于有的老师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看作是水火不相容的东西,其实这两者并不矛盾。譬如,你培养出一个素质较高,能写散文、诗歌的同学,他不可能写不出像样的记叙文或议论文。诗歌写作训练也有助于其他文体的写作。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再说《2009年江苏省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要求考生能写记叙类、议论类和说明类文章,三“类”文章,不仅仅是指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三种文体。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只要我们扎扎实实地训练掌握好各种文体的写作,就能从容面对高考作文。

第1章

诗歌

第1练

激活我们的诗情 第2练

生成诗歌的意象 第2章

散文

第3练

夹叙夹议,枝繁叶茂 第4练

写难状之景如在目前 第3章

记叙文

第5练

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 第6练

写出人物鲜明的个性 第7练

要有描写意识

第8练

写出你的真情实感 第9练

用墨如泼与惜墨如金 第4章

新闻

第10练

准确、及时与便捷 第5章

说明文

第11练

说明要说得清楚明白 第6章

议论文

第12练

鲜明的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 第13练

让你的认识更加深刻 第14练

为观点提供有力的支撑 第15练

学会分析

第16练

让说理更令人信服 第7章

文学短论

第17练

看好处,说门道 第8章

演讲稿

第18练

演讲稿,写给听众 第一章

诗歌

第1练

激活我们的诗情

[训练目的] 能写充满激情的诗歌。[复习指导] 诗歌是抒情性最强的一种文体,情感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和原动力,激活情感在诗歌创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那么如何激活我们的诗情呢?

我们可以从社会寻找诗情。从自身所处的社会、时代来寻找诗情,最重要的是要能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深入体会时代的精神。只有和时代脉搏同跳、和时代精神共振的情感,才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我们点检一下近百年的新诗史,从郭沫若的《女神》,到闻一多的《死水》、《红烛》,到戴望舒的《灾难的岁月》,到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北方》,再到舒婷的《双桅船》„„有的提倡个性解放,有的歌颂母亲土地,有的关心国家命运,有的体察下层百姓,有的盛赞不屈的抗争精神,有的推崇怀疑批判的思想„„这些心忧天下、关注社会的作品,无不折射着强烈的责任感、高度的使命感和深切的忧患意识,跳动着时代的脉搏,体现了时代的精神。

我们可以从人生寻找诗情。日常的平凡生活,粗粗看去,似乎波澜不惊,了无诗意。但只要静下心来,悉心品味,便会发现生活是那么广阔。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诗情和诗意:婴儿甜美的笑容,老人佝偻的脊背,父母殷切的叮咛,老师谆谆的教诲,惜别时默默的挥手,相聚时无语的凝视„„这些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场景,蕴含着多么丰富的情感。只要经过艺术化的提炼、升华,就能成为诗歌表达的对象。在人生情感的深深海洋中,有许多都具有永恒的打动人心的魅力。举凡理想、青春、自由、悲悯、亲情、爱情、友情、乡情、别情„„无不闪耀着动人的光辉。它们生生不息,没有穷尽,是诗歌不竭的源泉。

我们也可以从自然这一本“打开的大书”中寻找诗情。大自然丰富多彩,有声有色,有形有相,蕴含着无限诗意。不是吗?高山流水,森林草原,纤云飞星„„哪一样不能触发我们无尽的情思、优美的情愫?“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关键是要拥有一颗善于感动的、善于发现的、活泼流转的审美心灵。闪耀着“诗意的光辉”的世界,终究只为充实而美好的心灵存在。

列夫·托尔斯泰说:“诗是人们心里燃烧起来的火焰,这种火焰燃烧着,发出热,发出光。”让我们激活诗情,放歌青春![典题探究](2008·高考四川卷)

请以“坚强”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解读] 以“坚强”为话题,考生首先会想到灾区人民的坚强,解放军战士的可敬,全世界仁爱之士的可佩。汶川地震,我们看到了太多坚强。一位10多岁的女孩子,自己用碎砖截去了压坏的下肢„„这是一个孩子啊,切骨的痛是怎样忍受的?这是怎样一种坚强!这次大地震,许多孩子都失去了父母亲人,成了孤儿,他们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多么严重的打击啊!可他们脸上露出的仍是天真无邪的微笑。因为他们选择了坚强,在困难面前抬起了头,擦干了他们泪水。天地无情人有情!人无法比地震更强悍,但却可以比地震更坚强。

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试着想像,考生看到这个题目时,很多人先是一愣,然后会意一笑,为文时情到深处泪自流。但,对这种熟悉透的作文,真还有种下笔容易写好难的尴尬。无论是主题的选择还是情感的抒发,诗歌体裁都是最佳选择。但是由于我们平时对诗歌这种体裁训练得少,绝大多数考生不敢“造次”,少数有较好的诗歌写作功底、敢吃螃蟹者则收获颇丰。[范文引路]

悲中行

戊子岁,四月初八。川静其波,鸟罢其鸣。一场无情的天灾袭来,举国恸哭。在灾难面前,我们选择坚强;在悲痛中,我们选择坚强。汶川坚强,四川坚强,中国坚强!因为坚强,我们不怕灾难;因为坚强,我们明天更美好!——序

汶水东流不复西,神仙难改地震袭。川蜀儿女多苦难,一片荒城尽眼底。映现当年唐山景,尽是残垣与断壁。秀丽河山浩劫后,昨日今朝各两异。都道零八年岁好,为何灾难紧相逼。江山如画景色美,怎奈苍天生妒忌。北国刚受冰冻灾,天府又遭夷平地。川静其波鸟罢鸣,齐哀满目皆疮痍。江天五月渐阴沉,满腔悲痛灰色弥。油绿麦田无人收,万千苍生宿路隅。平生有泪不轻弹,今朝闻此泪如泥。武候诸葛若有知,不堪目视亦掩泣。彭祖寿延八百载,可知人命仅须臾。州州郡郡华夏土,一砖一瓦似金玉。金玉散去不足惜,金玉怎比万事吉。花儿凋谢来年开,来年风景更旖旎。茂年男儿体健壮,安能袖手闻羌笛。理会百姓疾与苦,血汗合流同舟济。绵薄微力不足道,奇迹因爱八方聚。竹丝管弦为君鸣,可敬可赞可歌泣。卧薪含悲建家园,蜀山青青蜀水碧。龙的传人谁可胜,只手亦有撑天力。汉羌一家爱无疆,我齿你唇永相依。旺兴岁月定轮回,红霞当空雄鸡啼。红烛数盏列堂前,潜心默祈哀思寄。白云苍狗命难料,生者奋进逝者息。青史铭刻五一二,永记今朝万人罹。川蜀儿女多坚强,还把灾难视蝼蚁。

立我于高山之上兮,眺望远方。惟见山河齐悲兮,黯然神伤。立我于高山之上兮,眺望远方。还看万众一心兮,不屈脊梁。立我于高山之上兮,展望悲中奋起兮。多难兴邦,中华坚强![例文评析] 这首诗是当年四川的高考满分作文,四川以“坚强”为话题,写一篇文体不限的文章。该考生以歌行体和楚辞体写汶川地震,并且这是一首藏头诗,第一排下来分别是地震灾区的地名,可见其才华横溢!要指出的是,这首诗成功的另一原因是作者有着饱满的诗情——对人类灾难的怜悯,对人类爱心的感激,对中华坚强的感奋。正如列夫·托尔斯泰说:“诗是人们心里燃烧起来的火焰,这种火焰燃烧着,发出热,发出光。” [作文训练] 以北京奥运为题材写一首诗,不少于20行。[写作指导] 诗歌主题可以为:赞美奥林匹克精神;表达人生感慨(激动、感动、深思„„);爱国情怀;对国力强大的赞美;只要努力就会有回报;没有永远的第一;辉煌需要我们自己的努力;奥运中的和谐;奥运情结„„写作时,要选好抒发感情的载体——意象,恰当运用想象和联想,注意诗歌语言的精炼,采用多样的表现手法,如比兴、夸张、拟人、象征、反复等。还要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注意分段、分行,做到大体整齐、押韵。[佳作赏析] 奥运梦想

奥运

曾经在多少代人的心中燃烧过希望

曾经在多少代人的手中传递了梦想

因为这个梦想

有炽热的情感 有跳动的脉搏

有奔涌的热血 有咸涩的汗水

每一个路标都刻下关于梦想的预言

因为这个梦想

把失落交给曾经把彷徨还给昨天

把汹涌的光热把激昂的声音纳入胸怀

每一个时刻都印证着关于梦想的誓言

因为这个梦想

用微笑迎接闪电用坦然面对狂风

心底不息的永远是那一炬炽热的火把

跳动的火焰里折射着生命的光辉

终于

在世界领奖台的镁光灯前

鲜艳的五星红旗一次次高高升起

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一遍遍铿锵奏响

激动的泪水也一次次夺眶而出 „„

在我们的泪水里

珠穆朗玛已经昂起了高傲的头颅

巍巍长城已经挺起了不屈的脊梁

滔滔黄河已经握紧了有力的拳头

睡醒的雄狮已经发出了雄浑的吼声

奥运的火炬

在朝阳的流苏里

正向我们

跑来

【简评】

作者以奥运梦想的实现,表达自己喜悦、激动、豪迈的心情。“珠穆朗玛已经昂起了高傲的头颅/巍巍长城已经挺起了不屈的脊梁/滔滔黄河已经握紧了有力的拳头/睡醒的雄狮已经发出了雄浑的吼声”把感情推向高潮。诗的句式曲折富于变化,蜿蜒伸展,如流荡在我们身体里的滚烫的血液。

第2练

生成诗歌的意象

[训练目的] 以诗歌意象选择和生成为突破口进行诗歌创作 [复习指导] 意象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诗歌创作总是从捕捉“意象”入手,围绕着“意象”的安排和经营完成创作全过程的。诗人或因物生情,或移情于物,使得外在物象成为思想、情感的“凝结点”,从而诞生出诗歌的意象。

意象的生成,是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继承传统意象和独创现代意象是较常用的两种手法。

生成诗歌意象,可以继承传统意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许多物象,比如春华秋实、日月星辰等,本是无情无知的客观物象,经过历代诗人的反复继承、运用和发展,积淀了丰厚的象征意蕴,成为符号化了的“客观物象”和“象征意蕴”的有机结合体。这些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我们可以称之为“传统意象”。从诗歌创作的实际情况来看,任何人都不可能白手起家,都必须对前辈留下的宝贵遗产进行继承、发展和突破,在“传统意象”这一点上同样也不例外。从广义上说,许多“传统意象”都不会过时,重要的是我们能运用自己的诗心慧眼,在“传统意象”固有的“象征意蕴”上,灌注新鲜的时代气息,融入崭新的审美趣味,赋予我们独立的思考、独特的感情。比如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是古典诗歌中寄寓愁心、抒写愁情的“传统意象”,唐代李商隐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璟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词句。戴望舒《雨巷》借鉴并改造了这一“传统意象”,从丁香的愁心发展为“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赋予丁香新的社会心理内涵,给予丁香人的形象容颜,从而和“雨巷”、“我”等意象构成了《雨巷》美好而朦胧的意境。

生成诗歌意象,还可以独创现代意象。可以这样说,衡量一个诗人对诗歌世界在深度和广度上开掘的程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看他有没有创造出独特的意象,他是否拥有独特的意象群。王维的诗歌境界清新、洁净、恬淡、和谐,这一诗情、画境和禅意浑融无间的艺术境界,大多是由空山、明月、清泉、翠竹、莲花等一系列带有象征意味的意象构成的。李白的诗歌境界神光离合,伟岸超迈,和他的“明月肺腑”、“淋漓酒胆”是分不开的;明月、美酒、成为他“迷狂”状态下催生的诗歌的重要意象。闻一多《发现》中“挂着悬崖”的“噩梦”、“呕出”的“一颗心”,舒婷《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中“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淤滩上的驳船”、“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窝”、“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食指《相信未来》中“蜘蛛网”、“灰烬的余烟”、“失望的灰烬”、“凝露的枯藤”、“温暖漂亮的笔杆”、“孩子的笔体”,等等,都是从客观世界中抽取出来的独特的象征性事物,饱含他们对这些事物的神圣情思,这些具有原创性的意象成为他们提供给现代诗歌的宝贵财富,诗人们这种惟新是求的精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我们写诗歌,不妨在诗歌意象生成上进行一些有益的尝试,或者继承传统意象,或者独创现代意象,从而写出具有当代青年意气风发、昂扬进取的“少年精神”的诗篇来![典题探究] 2005·高考四川卷

甲、乙两个好朋友吵架,乙打了甲一拳,甲在沙地上写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拳”。又一次外出时,甲不小心掉进河里,乙把他救了上来,甲在石头上刻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乙问甲为什么要这样记录?甲说:“写在沙地上,是希望大风帮助我忘记;刻在石头上,是希望刻痕帮助我铭记。”生活中有许多事情是可以忘记的,有许多事情又是需要铭记的。

请以“忘记和铭记”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试题解读] 文题既平中见奇,又平中见深,有助于培养考生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宽容,学会大度,并善于随时调整自己的精神状态,懂得哪些该忘记,哪些该铭记,或进行生动地叙写,或进行深情地言说,或进行深刻地说理。如写诗歌要注意意象的选择与生成,可以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也可以回眸历史事件,其中哪些事物铭刻在你的脑海中,永远不会忘却,激起你脑中想象,或继承传统意象,或创造现代意象,把自己的情感依附在所选择的意象上,做到景中见情,情景合一,写出自己飞扬的诗篇。

[范文引路]

永远的谭嗣同

(一百年前,谭嗣同为变法血染菜市口,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沧海浮生、岁月如潮,谭嗣同永在时间里轮回,吾国吾民永远铭记。)

春风无色黯河山,东航不敢望马关

神州病骨似秋草,六朝古道啼血鸟

国破方知人种贱,马关条约不忍看

连年战乱烽火寒,三军挥泪洒台湾

青山幽径横尸骨,驿路桥边闻鬼哭。

百年风雨血倒流,青山白骨无人收

金銮殿内郁苍苍,君臣相顾泪沾裳

何处犹唱后庭曲,一曲悲歌诉兴亡

亡国条约亡国恨,何堪此时亡国声

回首故国与山川,满目疮痍有谁怜?

南海举子万言书,石破天惊动地文

陈述维新与变法,雪雨纷纷绕宫门

巨风吹浪紫焰开,雷霆波涌向天拍

皇都少年与袖斗,唤得日月不沉沦

提倡西学废科举,西宫太后泪如雨

祖宗之法不能变,亡国不能亡祖先

君王一去入瀛台,风卷落花扫芳尘。

道是天公感秋色,染得晴空透碧红

嗣同今年三十余,从此不见结发妻

国之昌盛需流血,流血请从嗣同始。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刑场吟哦万人惊,三十三年化碧土

黄河呜咽向天注,抽刀一断断红尘

可怜闺妻守空房,夜闻黄梅雨敲窗。

花冠不整小窗开,疑是君郎化蝶来

但见池塘淡淡风,烟柳何处觅郎踪

小径一片残花色,不是花红是血红

却把相思入哀筝,怨曲重招断头魂

曲中有恨细细思,君在黄泉可闻知?

纤指玉手十三弦,破镜分飞幽恨传

贱妾独剪巴山雨,暮雨朝云血杜鹃

恍然湖上有归船,一帘幽梦半湖萍

闻君江上和琴声,翻作蝴蝶浇风铃

朱弦琴声九天来,风吹庭竹蒙玉尘

阴阳相隔分歧路,和妻浅唱回五声

曲终人散魂已远,画船东去橹声迟

攀折柳条题血书,随江悠悠随君王

“前尘往事不可追,一成相思一层灰

来世化作采莲人,与君相逢横塘水”

(借谭嗣同还魂,树一有血有肉有情有爱之人,铮铮铁骨与柔情似水,真英雄耳。其妻曰:“前尘往事不可追,一成相思一层灰。来世化作采莲人,与君相逢横塘水”意思就是:今生把你遗忘,来世再续前缘。谭嗣同为英雄被铭记,被妻忍痛忘记今生之情,其实,两者一样刻骨铭心。)[例文评析] 爱与恨的交织,情与理的交融,忘记与铭记的沉思,组成了这一曲英雄的悲情交响乐,弹奏出这一阙惊天地、泣鬼神的考场绝唱。谭嗣同,这位在几千年封建王朝即将土崩瓦解、灰飞烟灭的前夕,提倡“革去故,鼎取新”,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奔走呼号、英勇献身的“戊戌六君子”之一,中华民族永远的英雄,与小作者亲切接触,亲密相拥。作者机智地将彩笔一挥,就成就了一篇令人拍案叫绝的考场佳作。

佩服作者的真情,他将谭嗣同的一腔爱国情,一腔爱家意渲染得令人落泪;佩服作者的深厚文学功底,他化诗用典,巧用修辞,不但使诗歌音韵铿锵,雍容华贵,而且使诗歌极有历史厚重感,极富文学的底蕴。诗前小序,高度概括,巧妙入题;诗末后记,巧扣话题,凸现主旨,使诗歌首尾圆合,浑然一体。

佩服作者的妙笔,巧用意象,“病骨”“古道”等意象表现了社会的黑暗;“巨风”“紫焰”,“雷霆”等意象表现了改革的声势,而“池塘”“烟柳”“小径”“残花”等意象则把读者带入如梦如幻之境。[作文训练] 母亲,像一堵墙,遮住了风雨,挡住了烈日,好让我们这些不经风雨的小树苗能茁壮成长;母亲,像慈祥的鸟妈妈,每天都用充满爱的手抚摸着我们这些幼雏的羽毛,鼓励我们去搏击万里长空。

母爱是深沉的,母爱是细腻的,母爱也是无私而伟大的。请你写一首诗,献给母亲,表达自己的情感。[写作指导] 诗歌是最为精练的文学品种,往往选取生动、典型的艺术形象,集中地反映生活的本质,以巨大的概括力激发读者的想象,给人以美的享受,那么,如何写好这样的一首诗歌呢?我以为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选取意象。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来寄托主观情思。写献给母亲的诗篇时,就可以精选和母亲有关的意象,比如,母亲的白发、眼睛、手脚等;也可以选择母亲劳作时的工具,比如锄头、镰刀、铁锨等。无论选取哪种意象,都要把自己的情感蕴涵在其中。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选取了“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水草”、“虹”、“梦”、“长蒿”、“星辉”、“笙箫”、“夏虫”、“康桥”、“衣袖”等意象,这些意象都已超越了它们的自然属性,是诗人珍藏在心灵深处的一份情感,意象的“虚”与诗人心中情的“实”,相映成趣,一张一合,无不流露出意象的张力。

(二)运用修辞

诗要高度地概括生活,这就需要用最精炼的语言去刻划鲜明的艺术形象;诗要抒发强烈的感情,就需要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强化诗的感情。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象征、对比、夸张、对偶、拟人、反复等。采用不同的修辞格会取得不同的表达效果。给母亲写诗,可以运用比喻修辞。我们可以把母亲比喻成“天空”,撑起我们的一片天;也可以比喻成“大地”,生育并养育着我们;还可以比喻成“春蚕”“蜡烛”等,生命不息,关爱不止。也可以运用排比的修辞:母亲是什么?母亲是在孤寂的深夜里为我递上一杯热牛奶的温暖。母亲是什么?母亲是放学时永远驻立于路口的等待。母亲是什么?母亲是在我们成功时那缀满欣慰泪花的笑容。母亲是什么?母亲是我们欲逃避时那坚毅的眼神。这些排比句的运用,就会把对母亲的那份浓浓感激之情真挚地表达出来,就能更好地打动读者。

(三)重视韵律

一首成功的诗歌,韵律是不可或缺的。“韵脚是诗歌的方向盘,像船只一样,诗歌靠着它航行前进。”(美国教育家勃特勒语)诗句的末字韵母相近,咏唱起来就有一种动人的音韵美。我们在写给母亲的这首诗歌里也要根据表达的需要,在不损害诗歌内容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做到双句押韵。[佳作赏析] 献给母亲

——写在母亲节之际

姚依农 黄昏已经来临 20多年来 母亲

您走过的小路依然

村口的槐树已经枝叶茂盛 我沿着门前的小河飞翔 您给我的我怎能偿还 以阳光的名义为您祈祷 母亲 今年雨水丰沛

您给我结实的骨骼让我收获 岁月的恩惠

坐在南国潮湿的空气中 点一盏灯

夜幕里我看到了您两鬓的银丝像北方的雪 更像温暖的棉

母亲 当庄稼成熟的时候 儿子一定回家 【简评】

教材写作训练 篇3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3-0065-01

“微写作”篇幅短小,主题单一,目标清晰,针对性强,形式灵活,体裁多样,可操作性强,能够当堂评阅反馈。进行“微写作”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十分有效。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微写作”水平呢?笔者觉得,不妨用好教材,开展“微写作”训练。

1.观读教材专题,促进文本深入解读。

教材中的篇目安排,是极其“用心”的,一个专题的安排,一定是某一类文本的“荟萃”,《现代散文选读》中“难以忘怀的故事”专题中一定有铭刻在记忆深处的东西,“是什么让我们感动”专题中也一定有令人“感怀”之处,我在教学每一个专题前,会让学生对本专题进行观读,然后进行“微写作”。

在教学“难以忘怀的故事”专题时,我让学生写出专题文本中最让自己难以忘怀之处。学生经过对文本的解读,结合自己的体悟,自然就生成独到见解。

通过这样的“微写作”训练,一方面让学生对教材有“统领”意识,熟悉文本;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微写作”训练对文本的某一部分有了深入了解和独特体悟,容易实现文本解读的目的。

2.述评教材人物,提高学生思辨能力。

教材中经常会涉及人物形象的分析,许多作品中的人物,都已经“贴”上了标签,单调一致的形象“输入”,不足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更不能体现语文学科的感性之美。而通过“人物述评”的“微写作”训练,不仅有利于引导学生做自我独到的分析,更有利于改变当前阅读教学中对人物概括的“标签化”倾向。

我在讲授《父亲》这篇文章时,请学生对“父亲”形象做解读,多数学生读出“深沉的父爱”“浓烈的亲情”,但也有学生指出:在中国城市化水平很低的年代里,儿子会将自己的父亲敬若神明,用文字来赞颂。可是现在,儿女们以有个“干部”爹而自傲。在“拼爹”的同时,我们是否为“一个老人能养8个儿女,8个儿女养不起一个老人”这样的报道而心酸?我不否认刘鸿伏等人的文字。但我也不否认现代有些人面对“父亲”这个概念时,也正悲哀着,因此,我希望我们不仅“活”在文本里,更要活在现实里。

这样的“微写作”训练,学生既能“读出作者”,也能“读出自我”,以我笔写我心,拥有自己的立场态度,这种训练,超过了一般写作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唤醒了学生的生命意识,提高了他们对生活、对社会的分辨能力。

3.贯通教材现实,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现在的许多学生除了教科书和试卷外,获得信息的很多渠道被人为地屏蔽了,学习与生活脱节。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通过“微写作”来建立“教材”和“现实”的联系。譬如在讲“底层的光芒”这个专题时,我布置学生回家看“感动中国颁奖仪式”并抓住一个底层人物进行“微写作”。

让学生借助教材“主题”事件或人物,走近生活,走进同类人物,扩充教材的外延,通过亲身经历的事件、媒体报道的热门人物等的所见所闻所感来描写身边的人和事,观察社会万象,从而引导学生产生对生命个体的关怀、对现实的反思。

“微写作”虽“微”,但见“微”方能知“著”。阅读的天地广阔无穷,但语文教师如能借助“教材”文本,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走在这样的路上,写作的旷野一定不会“贫瘠”。

教材写作训练 篇4

具体策略是从教材中挖掘作文指导方法,从教材中挖掘作文写作内容,从教材中挖掘语言训练范例。

一、指导方法的挖掘

翻开初中语文课本,虽每单元都明确编排了作文训练项目,但不系统,更何况“写”缺少必要的材料支撑,成了一种架空的练习。

虽然课改提出了探究学习、实践活动,作文教学如何与这些要求联系起来呢?如果不确立具体的目标,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设计实在的操作方案,写还是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因此,作文指导方法不能随着教材的变化而变化,就不可能走出泥潭。

作文指导方法要改变原来的习惯做法,开创出一条符合作文教学实际并行之有效的道路。根据实践,我认为作文指导方法应当与阅读教学同步。具体做法是:读什么就写什么,做到读写结合。

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阅读的内容是“金色年华”,根据课文《幼时记趣》内容,写作练习可以这样设计:回家准备一杯清水,往水中滴一滴墨水,观察墨水在水中融化的变化过程。这是阅读后的观察,是观察后的想象,是想象后的练习。

这种作文训练完全依据教材而定。读是对作家作文的分析、理解;写是对作家作品深层次的感悟。读是基础,是为写作做准备;写是运用,是更深入的阅读。

二、写作内容的挖掘

一个初二学生曾经给我讲了一个笑话:他以往只要写趣事作文,一律是钓海虾。这个材料他从小学三年级写到初二,每年都写,区别只是字数增加而已。事实上现在作文内容模式化、单一化、固定化确实很严重,写人离不开父母、老师、同学;叙事总是那么几件“好事”;写景无非就是校园的早中晚景色。学生完全处在一种固定的思维之中,雷同之作、无新意之作当然就比比皆是了。其实,这是教师的观念导致的,我们总以为写作内容离不开家庭,离不开学校,于是,作文训练总是在这些方面做文章,从小学写到中学,学生要么一抄了之,要么胡编乱造,在具体的要求上也有问题,总是强调写真人真事,其实学生在没有学会如何观察人和事之时,写人写事就只有干巴巴的几句,怎么能够写出好文章呢?

我以为,写作内容的范围应当拓展,要充分利用好教材。要让学生细心读书,认真思考,在课本中发现可写的材料。下面列举七年级(下)一些利用教材训练的例子。

学习《童年的朋友》写自己童年结交的一朋友,抓住特征写一片断。

把《黄纱巾》改编成小说,揣摩人物内心。

教师可让学生抓其一点写一段自己的亲身体验,这样的作文内容既能加深学生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又能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还可让学生展开想象,具体而形象地描写一些有趣的场景。虽有时不是学生的亲身经历,但这样的作文训练会让学生感到更有趣。

有时还可以试着让学生写理由。如学习朱自清的《春》后,对文中描写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四幅图的顺序问题进行探讨,最后把自己的观点理由写出来。从课文中找写作点,进行想象、联想训练,进行再创造训练,学生写作的内容就更广泛,也更具可操作性。

三、语言训练范例的挖掘

在教学中我发觉,学生的语言发展与知识发展不能同步,表现在语言稚气、贫乏、苍白,这严重制约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这是因为以往的作文训练过分注重作文的技巧训练,忽视了语言训练的缘故。因此,作文训练要重视语言的训练,而训练语言的最佳途径,起步仍然还是抓住阅读材料,从文本中学,从文本中悟,从文本中练。可以这样分步进行。

读一读,这是感知。语文教材也好,读本也好,所选文章应当说都是语言规范、文情并茂的,因此,必须认真地读,通过读,体会语言的韵律美,体会语言的气势美,体会语言的蕴涵美。

品一品,这是领悟。读书不只是用眼、用手、用嘴,更要用心。用心去体会,用心去感悟,用心去品尝,用心去交流,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出语言的精妙之处。

背一背,这是积累。通过背诵,留下更深的印象;通过背诵,产生更美的画面;通过背诵,加深对语言的理解。没有一定量的积累,就不可能运用自如。

写一写,这是运用。这里的写,不只是摘抄,主要是模仿练习,进而在作文中运用。例如:读到“秋风又起,树枝树叶交织出金色的穹隆”,可模仿句式,写夏风乍起的情景。读到“你是遥远的过去”,“你是一个真诚而忠实的朋友”,“你是一扇神奇的大门”时,可根据这拟人的手法,再写出几种不同的说法。

语言的训练,不能单靠一种死抄硬背,只有让学生对语言产生兴趣,内心有一种需求,继而不断进行练习,才能由书本的知识衍生出新知,形成能力。

军乐队训练教材 篇5

【授课时间】

每周五下午活动课时间 【授课对象】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教学材料】 器乐排练室64件乐器

【课程背景】

21世纪新课程改革以来,随着音乐教育改革深入发展,器乐教学已逐渐普及,并被教育部正式列入义务教育中小学《音乐教学课程规划》,成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一举措,结束了中国近百年来“音乐课就是唱歌课”的历史.当前,对器乐教学进行探讨,将有助于推动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在我国,初中阶的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的普及教育.现行的中小学《音乐教学课程规划》器乐教学部份,指的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的音乐文化教育,让每个学生都得到音乐的体验,在学习器乐的进程中学学习音乐,提高素养,以至受益终生,这就决定了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器乐教学的性质.由于器乐教学属于音乐教育的范畴,又是中小学音乐教育中重要内容的一部份,同音乐教育一样具有“审美性”,“教育性”“.器乐教学同唱歌,欣赏等教学内容一样,都是以音乐审美教育为宗旨,以提高学生综合音乐素质为目的。

【目的和意义】 学校组建一支朝气蓬勃的学生乐队,是学校艺术文化活动的展示窗口,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发展音乐才能的平台,展示音乐才能的舞台。

【课程总目标】

(一)学生通过训练能熟练演奏各种管乐器,学到相关知识。

(二)能合奏一定数量的乐曲,达到乐器演奏中级程度。

(三)能进行行进间步行吹奏 并能完成学校和上级安排的演出活动。

【课程目标】

(一)了解小号,长号,长笛,萨克斯等乐器的基础知识,练习与提高乐器的吹奏能力.(二)熟悉中学音乐教材有关年级的器乐教材;研讨校本教学与小乐队训练方法;参与器乐教学的实践活动.(三)根据学校条件学习运用管乐器与打击乐器加入的小乐队编配知识.【课程实施原则】

(一)在器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二)在器乐教学中培养实施原则: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三)和学生平等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我表现意识.【课程介绍】

(一)简谱介绍

简谱,是指一种简易的记谱法。有字母简谱和数字简谱两种。一般所称的科谱,系指数字简谱。数字简谱以可动唱名法为基础,用1、2、3、4、5、6、7代表音阶中的7个基本音级,读音为do、re、mi、fa、sol、la、si,休止以O表示。每一个数字的时值名相当于五线谱的4分音符。在记谱法中,用以表示音的高、低、长、短变化的音乐符号称这音符。通过一定的节奏、节拍组织起一些相同或不同高低、长短的音符,即构成了一首具有一定音乐形象的曲调的基本部分。因此,要掌握简谱的规律,首先必须认识各种音符,理解其意义。在简谱中,用以表示音的高低及相互关系的基本符号为七个阿拉伯数字,即1、2、3、4、5、6、7,唱作do、re、mi、fa、sol、la、si,称为唱名。音符: 1 2 3

4 5 6 7 唱名:

do re mi fa sol la si 汉字 : 多 来 米 发 梭 拉 西 现将高音、中

音、低

如下:

在以后的训练中,我们使用的也都是简谱,简朴相对来说通俗易懂,简单易学。

(二)乐 器 介 绍

在我们管乐队目前用到的乐器有小号,次中音号,拉管长号,长笛,黑管,萨克斯,小军鼓,大军鼓和大镲。所以我们这里就只介绍这几种乐器。小号: 小号,俗称小喇叭,铜管乐器家族的一员,常负责旋律部分或高吭节奏的演奏,也是铜管乐器家族中音域最高的乐器。常用于军乐队、管弦乐团、管乐团、爵士大乐团或一般爵士乐,视曲目编制需求而有不同。

小号由号嘴,管体和机械三部分。小号的发音由气流、发音体、共鸣体三个部分构成。气流是小号发音的动力。从人体呼吸器官呼出来的气流,有大小不同的流量和快慢不同的流速。流量和流速对于小号的发音有着很密切的关系。一般地说,奏强音时流量大,流速快,奏弱音时流量小,流速慢。奏高音时,流量小,流速快,而奏低音时则相反。奏强高音时流量大,流速也快,奏弱高音时流量小而流速快; 奏强低音时流量特大,流速也快; 奏弱低音时流量小,流速慢。熟悉在吹奏高低强弱不同的音时所需气流的流量与流速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度,也就是C调乐器演奏。

演奏者可以通过控制嘴唇间的空隙、呼气量及震动的力度来改变音调、音量及音饰。小号上有三个活塞,每按下一个活塞,都会增加空气通过之管道总长,从而使发出之音调变低。第一号活塞使音调降低一个全音(两个半音),第二号活塞使音调降低一个半音,第三号活塞约为第一、二号之总和(三个半音)。各种不同的组合使小号演奏者能吹出完整的半音阶。

小号:

次中音号: 次中音号按键类型可分为立键和扁键两种。与其外形类似的还有上低音号、中音号,音域略有不同。另有一种次中音号叫瓦格纳大号(Wagner tuba),最初诞生于十九世纪,当时德国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纳的一部舞台音乐剧中,需要一种柔于长号、亮于圆号的乐器,并于1851年由德国的莫里兹制成,其体积小于大号又与当时的大号十分相似,被称为瓦格纳大号。

次中音号是一种相当灵巧的中音乐器,可以自如的演奏音阶、半音阶、八度以内音程的跳动,分解和弦以及装饰音。次中音号的舌奏有三种方法。单吐法,双吐法,三吐法。次中音号加弱音器后,音色稍暗,给人一种声音朦朦胧胧的感觉。在强奏时相当费气。在安上弱音器后,发音偏高,要及时调整音高。

如果把乐器拟人化,也许可以把次中音号这种乐器比做一个成熟的、很有教养的白领或绅士,缺少粗俗与浮媚,给人清新、明静的感觉……这也许是世界乐器千变万化,而在军乐队中,次中音号始终占有一席不可顶替的位臵的原因所在。在东欧,尤其是前苏联的军乐队中,次中音号的运用相当的普遍,编配上声部也很丰富,而且在乐队中的份量也相当重要。他们演奏出的音色与效果也是非常美妙的,可以说,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记得还是1974年的时候,在军乐团的产次音乐欣赏课上,我听到一个胶盘的前苏联远东军乐队的录音《满洲里的原野上》,那一次,次中音号这个乐器的特色与音质,给了我一个深深的烙印。在那之前,可以说,我也并不是真正了解次中音号这种乐器。现实,人们对次中音号的感觉和认识,还是很不够的,可以说很多人还没有真正了解它。

拉管长号:

乐器本调:降B调。应用谱号:低音谱号,不移调记谱。实用音域:大字组E-小字一组降B。结构组成:号嘴,U型套管(管长2.75米),里管,调音管,喇叭口等(低音长号还带有一个回转式四度活塞和 一根四度附加管)。还有一种活塞长号,现在 基本已经淘汰。

使用材质:磷铜管。乐器特色:音色高傲,辉煌,庄严壮丽而饱满,声音嘹亮而富有威力,弱奏时又温柔委婉。其音色鲜明统一,在乐队中很少能被 同化,甚至可以与整个乐队抗衡。能演奏半音音阶和独特的滑音。常演奏雄壮乐曲的 中低音声部。军乐队中是用来演奏威武的中低音旋律的主要乐器。管弦乐队中很少用于独奏。

长号又称拉管,是构造上唯一未经过技术完善,很少改进的铜管乐器。它通过滑管来改变号身的 长度和基音的音高。长号的历史可追溯到15世纪。大约1700年前称为萨克布号。17-18世纪时多用于教堂音乐和歌剧的 超自然场面中。到19世纪,长号成为交响乐队中的固定乐器。长号也是军乐队的重要乐器,同时还大量用于 爵士乐队,被称为“爵士乐之王”。长 笛:长笛是现代管弦乐和室乐中主要的高音旋律乐器,外型是一根开有数个音孔的圆

长笛: 柱型长管。早期的长笛是乌木或者椰木制,现代多使用金属的材质,比如普通的镍银合金到专业型的银合金,9K和14K金等,偶尔也有表演者使用特殊的玻璃长笛。传统木质长笛的音色特点是圆润、温暖、细腻,音量较小,而金属长笛的音色就比较明亮宽广。不同材料的长笛完全根据演奏者的爱好选择。但是在乐队中应该统一使用一种长笛,以得到最和谐、饱满的音响效果。早期的长笛为木制,虽然现在是金属所制,但是长笛的发音原理是因为长笛最上方的木塞震动而发声,因此在西方乐队中归为木管(woodwind)。演奏时双手持笛,坐立皆可,采用胸腹混合式呼吸法,双唇构成一定的基本口型,气流集中冲击吹口盖与孔壁构成的75°锐角发音。其特殊技巧有:①泛音:用放松口型超吹八度或十二度、十五度音,产生类似弦乐器的清音效果;②滑音:手指在键孔上逐渐滑闭,可取得上滑音和下滑音效果;③同时哼唱:在演奏长笛的同时哼唱;④模拟打击乐:快速拍打音键,同时口中发出咂舌的“嗒”声,可发出模拟打击乐的声音效果;⑤呼啸奏法:口含全部吹口,快速大量吹气,同时按乐谱快速移动手指,造成啸声效果;⑥模拟铜管乐器:两唇紧贴吹口,开小孔吹气,发音如同小号。上述各种奏法,均可得特殊效果,在先锋派音乐中常大量应用。

黑 管:

单簧管,又称黑管或克拉管(意大利语为Clarinetto,法语为Clarinette,德语为Klarinette),有管弦乐队中的“演说家”和木管乐器中的戏剧女高音之称。高音区嘹亮明朗,中音区富于表情,音色纯净,清澈优 美。低音区低沉,浑厚而丰满,是木管族中应用最广泛的乐器。单簧管气鸣乐器。广泛应用于管弦乐队、军乐队、爵士乐队和轻音乐队等。属于木管乐器。中国俗称黑管,有17~23键的各种伯姆制单簧管。

1.记谱与音域:单簧管是移调乐器,用高音谱表记谱,记谱音域为e-e(4)。

2.音色与音量:低音区,常被称作“表情音区”,其发音低沉、浓郁、有戏剧特色;高音区音色纯净、明亮、富丽而圆润;中音区的音色无明显个性,发音较柔弱,能与很多乐器的音色相融合;最高音区发音尖刺、狂野,带有呼啸声。除了极高音区不能弱奏外,单簧管其他各音区都能控制自ppp至ff的音量幅度变化;中音区也能达到ppp至mf的变化幅度。

3.演奏技巧:单簧管也是一件很灵敏的乐器,除了在演奏断音方面不如长笛那样流利迅速外,演奏旋律、音阶、琶音、跳音则相当出色。它能轻松地演奏连、断音结合的各种光辉华丽的乐句,这些方面可以与长笛相媲美。单簧管奏断音,三种吐音法都能使用,而最容易的、也最常用的是单吐法,用单吐奏断音自然不能太快。在单簧管上的任何音区可轻松地演奏颤音和震音。

4.配用哨片:单簧管必须配用哨片才能震动发声,如果在使用过程中哨片破损就会使单簧管不能发声或发出尖啸的声音。现代哨片有多种型号:1号(新手或者幼龄者使用)2号(入门者或吸气不足者)3号(通常的哨片,一般通用)

萨 克 斯 :

萨克斯是以发明者的名字命名的木管乐器,音色介于木管乐器 和铜管乐器之间。生活在十九世纪的萨克斯先生(1814-1894)是比利时著名的乐器生产者和发明家。萨克斯是萨克斯风的简称,萨克斯风(音译)(英语:Saxophone)是一种木管乐器,但是管体通常是用黄铜制造,使得萨克斯同时具有铜管类乐器的特性。有意思的是这点常造成归上的分歧。从发声原理上来看萨克斯和同样使用单簧片的单簧管更接近。乐器本调 : bB(高音, 次中音), bE(中音, 上低音)

应用谱号 : 高音谱号, 根据乐器本调移调记谱 吹奏时对呼吸的要求 1.吸气:将气自然吸入肺叶下部,致使横膈膜(位于胸腹之间的一层薄膜)向下移动,使腹及两肋自然扩张。

2.呼气:也就是发音时,利用横隔膜和腹肌控制有为满气,腹部鼓起来的情况下,腹壁逐渐恢复还原,同时借助腹肌的压力,使吸气下降的横膈膜渐渐上移,将气流控制成如同一根非常自然的平稳有节制而又畅通的” 气柱"呼出。

小 军 鼓 :

小鼓(Snare drum,又称小军鼓、响弦鼓),是一种具有响弦(Snare)横 臵在鼓面的打击乐器。常出现于军乐队、管弦乐团、管乐团等,以一线或者低音谱记谱。小军鼓又称

小军鼓 “小鼓”,在各类乐队中与大鼓的重要性相同,常与大鼓同时使用。但小鼓不象大鼓那样用来加强强拍,而是在弱拍上敲击细小的节奏,以调和音色,增强乐曲的节奏感。小鼓的音响穿透力强,力度变化大,还可以通过在鼓面上盖绒布,或使用不同硬度的鼓槌来改变音色,能奏出各种气氛,表现力非常丰富。属双面膜鸣乐器,无固定音高,但发音频率高于大鼓。音色清晰、明快,并伴有沙沙的声音,别具特色。双棰极迅速地交替敲击,发出颗粒清晰的音响,各种处理效果(如轻、重、缓、急的区别)可以表达出不同的音乐情绪。

力度(表情记号)的练习 1.渐强渐弱的练习:

通常一般人见到表情记号时就有如被吓到一般的就马上作出反应的表现在音乐上。不过通常这种反应反而会影响整个曲子。导致张力不够或者是太多。所以如何做出适量的强度增加及减弱是对曲子的张力影响颇为重要的一环。练习时以4连音为基础4/4拍为小节单位。练习8小节,6小节,4小节,2小节,1小节等为反复单位的强弱练习。

试著作出尽可能的小声到尽可能的大声的效果练习。所必须注意的要点是:要能作出让人摒气凝神的夸张效果。2.不同力度的练习:

练习时一样以4连音为基础4/4拍为小节单位。练习6小节反复的不同力度的练习。力度单位为 ff > f > mf > mp > p > pp。然后再从 pp,去做出不同的小声到不同的大声的音量差。

大 军 鼓 :

【大军鼓】Bass drum(英)也叫“大鼓”,鼓框用木或金属制成,两端扁平,蒙以羊皮,形如大桶。周围装有螺丝,能从一端拧紧鼓皮。用一支或二支具有沉重而柔软的槌头敲击,发音低沉宏大,稍有延续。力度变化可以从特弱至特强。弱奏与滚奏效果特好。强奏可用以表示炮击、雷鸣、战争、狂热等气氛;轻奏能表示神秘、庄严等情绪。用单线或F谱号记谱。常用于军乐队或管弦乐队。

大 镲 :

呈草帽状,直径60厘米两片镲叶分阴阳,演奏时两镲碰击发出巨响。小镲,打击乐器,铜质,直径20厘米。大镲和小镲这两件乐器表示一切修成正果的飞禽在飞动时双翅发出的声响。佛门中有普渡众生的说法,认为世间一切生灵,只要修行积德,皈依佛门,就可修成正果,立地成佛。这既显示勒佛祖的无边法力,叶表明勒佛教不拘一格广结善缘的气度。西方佛中的孔雀明 王金翅大鹏尊者即是代表。

镲的演奏技巧主要有:1.双击,两面镲同时碰击,使乐音自然延续。这种击法其发音响亮。2.磨击,两面镲交叉碰击,使乐音自然延续。这种击法音色沙哑。3.闷击,击后立即将两面镲片贴在胸前(即“煞音”),使余音不能延续,使发音短而闷。4.单击,用鼓槌(软、硬槌皆可)敲击一面镲,发音明亮。也可以鼓槌作滚动或闷击。大镲声音宏亮,多用于合奏和戏剧、歌舞的伴奏。在民间鼓乐演奏中常在乐曲强拍击奏,用法与大锣相近。大镲音量大而余音长,不宜演奏过密的音型。镲除汉族广为使用外,在藏、壮、彝、侗、傣、景颇、佤、白等少数民族中也广为流传。镲源于西亚,流行于北魏。明清后成为戏曲的重要伴奏乐器。镲:古称“铜镲”、“铜盘”,民间叫做“钹”。是常见的打击乐器。历史久远,表现力强。不仅在民族音乐、地方戏剧、吹打乐和锣鼓乐中使用,还广泛用于各族的民间歌舞和文娱、宣传活动中。

镲源于西亚,最早在埃及、叙利亚,以后在波斯、罗马等古国都有流传;在东方,先见于印度,后而中亚,据《北帝书.神武记》记载:钹大约是在公元350年左右,随《天竺乐》传入中国中原。

6世纪初期,铜镲在北魏民间已很流行,并很早就在梵乐中使用。镲在隋代九部乐中,已用于天竺、西凉、龟兹、安国和康国五乐中。到了唐代,十部乐中有七部用镲,尤其在燕乐中,还有正铜镲与和铜镲之分。在敦煌千佛洞的隋唐壁画和成都五代前蜀皇帝王建墓的乐舞石刻中,已绘有敲击铜镲的人像。明、清之际,镲是昆曲等剧中的伴奏乐器。

【管乐队的组建与管理】

(一)乐器的编制。

由于学校管乐队是业余性的,因实际条件的不同而有各种可能:编制可大可 小,人数可多可少,并无严格的规定,我们学校组建的61人乐队编制:短笛1支,长笛10支,单簧管2支、萨克斯2支、小号12支、圆号1支、次中音号2支、上低音号2支、长号8支、大军鼓4面、小军鼓16面,军擦4对,指挥旗一支。

(二)乐队成员的选拔条件

乐队的成员主要是指各种乐器(木管乐器、铜管乐器及打击乐器)的演奏者,其他如乐队的指挥、教练、配器等,虽属乐队成员,但这里不予论列。

管乐队各种乐器的演奏者一般应具有下列基本条件:首先具有一定的音乐素质和能力。所谓音乐素质是指具有良好的音准感节奏感和较灵敏的听觉与动作反应,这可以通过模仿测试加以考察。如让其摹仿一段旋律和节奏即可测知其乐感程度及灵敏程度,反复若干次都不能准确摹仿者,应视为乐感很差的表现,考虑接收时,应采取慎重态度。此外,对于了解一点乐器常识,熟悉吹奏乐队某种乐器或具有一定的乐队合奏经验者,如小学参加过鼓号队的同学,都可优先考虑,他们在音乐素质和能力方面大多有着一定的基础,对于巩固乐队的组织和提高乐队整体水平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其次,除一般要求身体健康没有严重缺陷和慢性疾病外,还应具有其他必要的良好的生理条件。诸如:牙齿整齐、手指灵活,这是管乐队吹奏本身所需要的。

(三)乐队的管理

由于中学生有好动和自制力差的特点,所以在乐队的管理上应多下功夫:①人员的管理,首先应选出一名具有较强责任心、业务能力的学生担任队长,负责乐队的辅助管理,其次是制定各种制度,如乐器、乐谱管理制度、训练与演出制度等。再次,是经常对学生进行音乐修养方面的培养,如给队员介绍国内外管乐队,欣赏精彩的管乐曲目等,使学生更好的体味管乐的魅力从 而以更高的热情和兴趣投入训练;②乐器的管理。由于铜管乐器是西洋乐器,而西洋乐器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价格昂贵。所以乐器的管理尤为重要,在这点上务必要学生做到:训练时戴上手套,吹前检查按键是否出现松动,是否灵活,训练后把气水放干,用布擦净,平稳放好,木管类要小心拆御,放人盒内。外出演出一定要放入箱内携带,尤其是强调不准在训练休息时,手持乐器疯赶打闹。

【管乐队的训练方法】

(一)基础乐理知识的学习

正式训练管乐队之前,应先组织学生学习基础的乐理知识,由于中小学生的音乐基础差,所以,先应教会学生识简谱,而识简谱的过程中,重点要求学生准确掌握节奏,这对日后的合奏是至关重要的。

(二)基本功的训练

为打好管乐吹奏基础,管乐器演奏应坚持基本功练习。基本功练习一般包括:耐力训练、长音练习、音阶练习、吐音练习、琶音、模进练习、力度练习等。其中尤其要注重耐力的练习。没有耐力就谈不上掌握力度和音准,更谈不上表现力,提高吹奏耐力的主要途径是经常练习吹奏长音,长音的吹奏有综合性效果,其中包括在不同音区锻炼气息的延续力与均衡用气的控制力。在此,结合本人的训练体会,提供几条有效的训练方法:

1.训练的第一周内(假期每天训练四小时),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吹奏运气方法,能把号吹响并能吹一组音阶即可;

2.长音练习,要求学习尽量用一口气吹奏,四周后能达到小字组降b至小字一组e音每个音能吹40拍(=88),小字一组的f 至小字一组的b音每个音能吹35拍,小字二组的c 音至小字二组的f音每个音能吹20拍; 3.音阶练习。不同调的音阶指法不同,原则上应熟练地掌握各调指法,才能顺利地演奏不同调性的乐曲。但作为中小学生,小学生较难具备这项技能,在演奏不同调性乐曲时,主要靠教练移调译谱,练习音阶时,以降B调为主,重点在指法速度和节奏上下功夫,一般可从易吹奏的音区开始(一个八度以内)然后逐步扩展音域,以能达到降B调5至5十六度音程;

4.吐音练习。利用舌尖有弹性地轻触一下号嘴,产生短暂、干脆并富有弹性的气流,进而吹奏出具有跳跃性颗粒感效果的乐音,这就是吐音。吐音又可分单吐、双吐和三吐,各种乐器都应练习单吐,而小号还应强调双吐和三吐的训练,单吐的方法:吹奏时,先将舌尖抵在上牙龈处,吸气后,将舌尖弹下吐气,其动作如发“tu”音,连续单吐时,即不断重复这一动作。双吐法是在单吐音之后,再加缩舌动作,使舌尖抵在下牙龈处,舌的后部隆起,如发“ke”音,两个动作前后相连续,发音如“tk tk…”三吐法为单吐法与双吐的结合使用,发音如“ttk ttk…”或“tkt tkt…”

5.琶音、模进练习。这项练习的方式较多,可参照钢琴琵音、模进练习。

6.力度练习。这类练习包括在适合音区作强奏,弱奏,渐强、渐弱、突强后弱等方式,目的在于增强气息与唇部肌肉的控制能力,使音量与力度控制自如,同时力求获得音质纯净的音响,强奏时不致啸刺耳;弱奏时不致声音颤抖。

【乐器常见故障的维修 】

学校军乐队的乐器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故障,大的故障要送到专业维修店,但很多平常的小故障,只要我们稍稍动动脑筋,自己就能够动手修理。下面,就简单介绍几种管乐器常见故障的维修方法。

故障一:“密封垫片”漏气 我们在吹奏木管乐器时(包括萨克斯),经常会遇到高音吹不上去或低音吹不下来的现象,这种故障主要是由于乐器按键的“密封垫片”损坏或盖不严造成的。如果是垫片损坏了,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但如果是由于垫片盖不严造成的,只用眼睛观察,很难准确找到漏气的垫片,不妨试试下面两种“土办法”:

1.把湿毛巾装在薄塑料袋里,堵住乐器的喇叭口(长笛的出气口可用手绢来堵),然后双手封闭乐器所有的开放音孔,吸一口香烟用嘴含住吹孔,徐徐吹入,这时,密封不严的音孔中就会有淡淡的白烟冒出,一次不能确定,可多次反复,直至找到漏气的“垫片”为止。如果自己看不清,可以对着镜子操作或找其它人帮忙观察。

2.如果是在晚上或是在光线比较暗的环境下修理,同样用双手封闭乐器所有的开放音孔,然后,用手电筒的光亮照射乐器的管壁(手电筒可事先固定好或夹在双腿中间),这时,密封不严的音孔中就会有微光泄出。(弯管乐器可从直管的一侧照射)找到漏气的垫圈后,可用乐器自身的微调螺丝来调节,没有微调螺丝的一定观察好垫片漏气的部位及方向,轻轻掰动键杆儿来调节,切不可心急,以至掰断键杆儿,不然小故障就修成大毛病了。

故障二:号嘴儿拔不下来

铜管乐器的号嘴儿拔不下来是最常见的故障,通常人们就用普通的“电工钳”夹住号嘴儿来扭动,由于和号嘴儿连接处的乐器“管壁”较薄,这种方法很容易使管身变形,甚至扭断,整个乐器也就报废了,因此,“拔号嘴儿”也就成了很多专业维修人员的“看家绝活儿”,轻易不肯外传,其实,用我们身边常见的工具就能轻松完成:用台钳(在学校配臵的劳动工具中就有小型台钳,或在修理自行车的地方也能找到)抵住号嘴儿与管身连接处,号嘴儿朝下,台钳调整到不夹号嘴儿为宜(如图),号身让其他的人扶稳,然后用大小适宜的“呆口扳子”卡住号嘴儿下端的突起部分,最好在号嘴儿四周缠上几层软布,以免破坏号嘴儿的光洁度,再用锤子猛击“呆口扳子”即可,关键的技巧是掌握击锤的力度。

故障三:活塞不灵活

小号、次中音号等铜管乐器活塞不灵活的主要原因是活塞与活塞筒之间的摩擦力太大,或者是活塞筒受外力磕碰变形所至。

故障较轻的可卸下活塞,把里面的弹簧向外抻一抻以增强它的弹力,或换一根弹力稍强的弹簧,然后把活塞擦拭干净,在其表面涂少许长号润滑剂即可(注意不要用小号油)。此方法如不能解决,那么在卸下活塞的同时,卸下活塞筒背面的活塞盖儿,然后把活塞擦干从活塞筒的背面插进去,反复抽插数十次,直到感觉灵活为止,再用小号油冲洗一下活塞筒内壁,把活塞擦拭干净,在其表面涂少许长号润滑剂,问题基本能够解决。如果故障较重,甚至活塞已经不能动了,这时首先要找出活塞筒变形的位臵,再用三棱刮刀来修整,或用一根比活塞筒稍

细一点的圆木棍,缠上细砂布来进行打磨,但要注意打磨时木棍只能在活塞筒中做抽插运动,而不能转动。同时注意尽量不修整活塞本身。

其他的小故障我们同样可以开动脑筋想出办法来解决,比如长号的伸缩管不灵活,可以用实验室中做化学实验的“铁架台”来做修理工具;单簧管、萨克斯哨片的软硬度不合适,可以用最常见的碎玻璃片来做为修整工具等等。另外,我们的工具箱里还应该常备像502胶水、“哥俩好”粘合胶这样的修理材料,来保证我们手中的乐器演奏出更动听的音乐。

当然,在实际的训练中,教练和学生都和学生都会遇到各种困难,教练应因 地因时制宜地给予解决。

【课程实施途径】

器乐讲解示范法.这是器乐教学新授课中常用的基本教法之一,是教师结合乐曲,简介乐器的特点和基本演奏的方法.主要通过教师本人规范而科学地示范演奏,从而获得较理想的效果.既能形象示范,又能面授机宜;既能讲清演奏要领,又能及时纠正学生错误;既方便,灵巧,有趣,又能立竿见影获得器乐教学实效.器乐综合训练法.这是在以器乐为主的综合课中常选用的基本教法之一,能将各种器乐教学手段与不同的训练方法有机结合起来综合运用,培养与提高学生独奏与合奏能力.能集中优势,用时短,收效快,便于学生综合音乐素质的提高.器乐合奏指导法.此法又称器乐合奏综合教学法,通常是指教师在个别辅导学生的基础上,将不同的乐器集中进行合奏练习的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主要培养学生对多声部音乐作品的听辨能力与合奏能力,以及集体主义的协作精神.器乐趣味游戏法.此法亦系常用的器乐教学方法之一,能融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以寓教于乐的方式,通过玩玩唱唱,吹吹打打,使学生获益于趣味游戏之中。

【课程评价】

教材写作训练 篇6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的运用能力。而写作是一项重要的语言输出技能,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学习者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发展是我国英语教育的重点。然而初中英语写作的教学存在不少的问题。首先是教师的问题:教师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其次是学生的问题:由于教师缺少有效的写作过程的指导,学生写作时无从下笔,习作词汇贫乏,内容空洞,结构松散,逻辑混乱。为了改变目前的英语写作教学现状,教师应该立足于教材,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教材是信息的载体,是练习写作的基础,是作文素材和表达方式的模板和源泉。这句话道出了教材在写作教学中的重要性。外研版初中《英语》教材词汇丰富,话题新颖,每个模块围绕同一个话题开展四会技能训练。我在模块写作教学中充分整合教材资源,提炼和设计书面表达材料,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搭建写作“支架”,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写作。

二、支架理论的内涵

“支架式教学法”是由美国著名的育学家布鲁纳从建筑行业借用的一个术语,用来说明在教育活动中,学生可以凭借由教师、同伴、以及他人提供的辅助物完成原本自己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这些由教师提供给学生的,用来促进学生能力、心里发展的辅助物,就被称为“支架”。而“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苏联的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他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外研版《英语》八年级上册Module 1“How to learn English ?”一堂作文课为例,谈谈我是如何立足教材,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构建合适的写作“支架”,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三、结合教材搭建不同写作“支架”

(一)结合话题写作任务,搭建情景支架,激发写作兴趣,

本模块的话题是讨论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建议,为此,笔者创设以下情景:

活动一:1.看录像并回答两个问题:播放了一段玲玲去英国游学视频,玲玲因为英语差而惹了不少麻烦,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笑话。Q1:Why does Lingling make so much trouble? Q1:How can she improve her speaking? 2.布置写作任务。我把本模块第二单元写作任务具体化:假设你是语言医生,回复玲玲的信,帮助她解决英语学习上的任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设计目的:搭建情景的支架可以帮助学生激活与模块话题有关的已有知识,唤起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 结合话题写作任务,搭建内容的支架,开拓写作思路

学生有了写作兴趣后,教师就应该帮助学生选择适合写作任务的内容。教师可以整合教材内容,通过头脑风暴、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进行相关话题的讨论,通过讨论活跃学生的写作思维,让学生形成自己的写作思路,然后在活动中选择有意义的内容。笔者设计以下的活动搭建内容的支架:

活动二:头脑风暴。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如:Q1:Do you have any problems in learning English? Q2:How can we remember new words ? Q:3:……

设计目的:这一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头脑风暴的形式调动学生大脑的与话题相关已有的知识,并进行归纳和强化。这些问题是有关学生的亲身经历,他们很感兴趣,一口气说出学英语各种困难,同时也提出很多好方法和建议,学生在头脑风暴中开拓了思路。

活动三:小组合作画思维导图。玲玲想提高英语,每个小组任选三个方面的学习问题给她提出建议。

设计目的: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制作思维导图,可以开阔学生的思维,丰富他们的写作内容,使学生写作时有话可说、有话要说。

(三)结合话题的词块、句型,搭建语言的支架,提供写作素材

内容的支架是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而语言的支架是帮助学生解决“怎么写”的问题。结合写作任务,笔者设计了三个活动搭建语言支架。

活动四:聚焦话题的词块。学生小组合作写出学英语的各种方法:有关说方面:join an English club…有关读方面:read English books……

设计目的:学生掌握了很多词语,但一写作文就错误连篇,那是因为他没有以话题为线索积累词块。词块是真实交际中频率较高大于单词的词语现象,它融合了语法和语境的优势,并且形式较为固定,记忆不容易出差错,使用者可以从记忆库中即取即用,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所以在模块的写作教学中,我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归纳话题的词块,为写作做好语言的铺垫。

活动五:聚焦话题句型,学生以头脑风暴的方式说出提建议不同的表达方式。如: 1)We should ……2)We had better……3)Why not ……?…

设计目的:说出提建议不同的表达方式能使学生作文句式更加丰富。

活动六: 学生用提建议句型将活动三内容写成三个语段。

设计目的:语言支架搭建能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输出的准确性和流利程度。

(四)结合课文,搭建结构的支架,培养谋篇布局的能力

文章的结构指的是文章的谋篇布局,用一定逻辑顺序呈现文章的内容。本模块的课文为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提供了很好的样本。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语言医生的在线答疑,主要针对三个方面的学习问题提出了建议,为了搭建写作结构的支架,笔者设计如下的教学活动:

活动七:学习文章的结构及衔接词。首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三个英语学习方面的问题:1)听 2)说 3)词汇及相对应的建议。然后让学生明白这三个问题是按照理解(听、读)、表达(说、写)、知识(词汇、语法)的逻辑顺序安排的。接着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连接词:first, second ,third。接下来引导学生总结出表示不同功能的连接词,如表示次序:first, second, third,… 表示转折:but , yet…。最后引导学生说出书信的格式、开头和结尾句子,并让学生小组合作仿照课文的逻辑顺序,采用表示次序的连接词,将活动六语段连成语篇。

设计目的:搭建写作结构的支架,可以培养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

活动八:学生堂上独立完成写作任务。这一教学活动可谓是水到渠成。我们班大部分学生10分钟能完成80词的作文。

(五) 结合话题习作,搭建评价的支架,提升写作能力

积极恰当的评价能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总中不断体验成功与进步,促进语言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有效的评价也是支架式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学生习作后,我把教师堂上示范性评价,同伴互评和教师的课后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教师示范性评价。学生自评习作后,教师选取两篇有代表性的习作,进行示范性的评价。要首先肯定文章的亮点,然后再引导学生从词汇、句型、结构、内容等方面优化文章并评分。教师的示范性评价为接下来的同伴互评做好了铺垫。

同伴互评。同伴互评指得是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找出同伴作文优缺点并记录交流,教师要进行有效地监控,适时提供帮助。同伴互评有助于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提升写作能力。

教师课后评价。教师批改学生的二次习作后,要从中挑选佳作供全班同学欣赏。欣赏佳作的方式有多种,如在全班宣读、在课室张贴或编辑成班级的优秀英语作文集。这些激励措施可以提高学生写作信心和兴趣,维持写作的动力,完成写作支架的搭建。

四、结语

总之,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需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所以教师要有计划、系统地安排好平时写作训练,在写作教学中充分整合教材资源,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搭建写作“支架”,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写作任务,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魏斯绵“浅谈以读促写”,《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4期

2.庄海滨“基于支架理论初中英语单元话题写作教学探析”《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4年第2期

3.程菁华“培养词块学习和运用意识,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5期

教材写作训练 篇7

但我没有只把理解文章的内容作为教学的重点, 我觉得这篇文章是一篇极好的写作训练的范文, 尤其是写对话练习的好范文。在这篇文章中有两次对话, 第一次是第一年的春天, 竺爷爷与小男孩的对话, 分了四小节来写的, 都有提示语, 而且提示语分别在中间和后面。

“爷爷, 您又看花啦?”那孩子仰起脸来天真地问。

“是啊, 杏花开了。”说着, 竺爷爷弯下腰来, 习惯地问“, 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哪天?今天开的。”孩子有些奇怪。

“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的。”竺爷爷补充了一句。孩子回答不上来了, 可是他不明白为什么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竺爷爷告诉他“:我有用处, 明年你可要留心点。”

第二次对话是第二年的春天, 共有七小节, 一次提示语在前面, 其余全部省略了提示语。

这一天, 竺爷爷正在书房里看书, 忽然听见窗外一个小孩子的声音“:竺爷爷!竺爷爷!”

是谁喊得这么急?他赶忙走出书房, 一看, 就是前院的那个孩子。

“什么事情啊?”

“竺爷爷, 杏花开啦!”

“什么时候?”

“刚才。”

“是第一朵吗?”

“是。”

我们班学生作文时也经常写到对话, 但是写的时候提示语的位置比较单一, 都习惯写在最前面, 标点符号的使用错误也特别多, 更不知道可以省略提示语。另外写到对话时不知道分小节来写, 看上去特别乱。这篇课文正好可以让学生模仿格式, 写一篇文章。因此, 我又加了一项写作对话的训练作为我本课教学的一大重点。

我首先让学生观察这篇文章中的对话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找出提示语在不同位置的句子, 然后读读, 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明确提示语在前, 接在提示语后面的标点符号是冒号。

例如这句话提示语就在前面:这一天, 竺爷爷正在书房里看书, 忽然听见窗外一个小孩子的声音“:竺爷爷!竺爷爷!”

提示语在中间的时候, 接在提示语后面的标点符号是逗号。

例如“:是啊, 杏花开了。”说着, 竺爷爷弯下腰来, 习惯地问“, 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提示语在后面的时候, 接在提示语后面的标点符号是句号。

例如:“爷爷, 您又看花啦?”那孩子仰起脸来天真地问。

而所有的说话内容都必须加上双引号。特别提醒学生注意的是, 提示语在中间的时候, 前面一部分说话的内容要加上双引号, 后面说话的内容也要加上双引号。

接着, 我让学生读课文中的对话, 让学生讨论什么时候可以省略提示语, 使学生认识到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大家都明白是谁说的话, 不会混淆人物的时候就可以省略相关的提示语了。比如文中竺可桢爷爷和小男孩的对话:

“什么事情啊?”

“竺爷爷, 杏花开啦!”

“什么时候?”

“刚才。”

“是第一朵吗?”

“是。”

只要我们一读就知道哪句话是竺可桢爷爷说的, 哪句话是小男孩说的, 那就不需要再写“竺可桢爷爷说、小男孩说”之类的提示语了。

另外还注意对话要分节来写, 这样看上去一目了然。

然后, 我为学生设置了一组训练说话的题材。刚过春节嘛, 我就让学生说春节期间拜年的事, 你是怎么说祝福语的, 家人亲戚给你红包时说了什么, 你父母怎么跟你商量压岁钱的保管使用的。提起这类话题, 学生有说不完的话, 要写就很容易了。

接着我让学生把刚才说的话写下来, 学生很高兴, 就模仿课文中对话的写法来写了。很快, 一篇篇以对话为主的文章就写好了。很多同学注意到了提示语放到不同的位置, 也注意有些地方就省略了提示语, 都能注意到分节写对话。我让大家交流自己的习作, 我们班的罗思宇同学写得特别好, 他写的春天的一个假日, 舅舅带他和表弟去公园摘枇杷的事情, 人物的对话生动有趣, 提示语使用非常恰当, 还注意省略了一些提示语。我把他写的放到展台上让大家读了, 班上掌声响了好久。曹秀妍、陆鸿奎等好多同学写的是春节拜年的事情, 人物的对话也非常有趣, 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我让同学们把自己的习作贴在墙上, 让大家欣赏评价, 同学们看着自己写的作文, 都很高兴。我也很高兴, 毕竟这也是习作中的一个难题嘛, 就这样轻松解决了。

依托教材巧妙训练 篇8

一、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说话

苏教版语文教材,图文并茂是它的一大特点,每一篇课文都有插图,这些精彩的插图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是训练学生口语表达最直观的素材。教师要给足时间让他们尽情地看,自由地说。对于刚入学的学生来说,他们更习惯用一个词或几个词来表达图中的内容。这时,教师就应根据插图内容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再试着用一句完整的话把几个问题概括起来。如:A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B图画的是谁?C图画的是什么地方?D图画的他正在干什么?先让学生弄明白说什么,再解决怎么说的问题,最后用“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概括介绍图画的主要内容。口语表达不是通过一两幅插图的训练就能帮学生形成能力的,要依赖于教师的反复引导,多次训练,方能见成效。当班上的每一个学生都能把句子说完整、说通顺时,就可以提高要求,把几句话连起来说。这时就要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去观察、去表达。比如:从上到下、从近到远、从整体到部分,使每个学生都懂得在描述一幅画面时一定要言之有序,这样别人才能听得明白,否则就会令听者一头雾水、不知所云。最后,再引导学生根据图中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使自己的表达更丰满、生动。这样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训练,每个学生的语言表达都会有长足的进步。

二、利用课文,引导学生进行仿说

低年级课本中有许多短小精美的诗歌,语言简洁规范,是最佳的范文。教师只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就能把这些优美的文字内化为学生的语言,使之在他们心里生根、发芽、开花。例如:教学苏教版第二册《识字3》后,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让学生仿说:“你们看,(文中插图)这两个小画家多神气呀,他们用手中的彩色蜡笔画出了我们祖国壮美的河山,你们有彩色蜡笔吗?那你想用它画什么呢?”教室里一下子沸腾起来,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举起了小手。画画可是他们最熟悉、最喜爱的事。有的学生甚至迫不及待地喊起来:“我用红蜡笔画太阳,我用黄蜡笔画迎春花。”画什么的都有,此时我又推波助澜,顺势一激:“你们也能像文中的两个小朋友一样围绕一个主题,画一幅完整的图画吗?”学生立刻安静了下来,纷纷陷入了沉思。过了一会儿,有小手举了起来:“绿蜡笔,画荷叶;白蜡笔,画荷花;黄蜡笔,画花蕊。要问我们画什么?画我家乡荷花美。”“红蜡笔,画太阳;绿蜡笔,画小草;白蜡笔,画羊群。要问我们画什么?画我草原羊儿壮。”学生的想象力让我惊叹,他们对语言的感悟令我折服,这样的学生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为“能说会道”。

三、利用作品“空白”,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说话潜能

补白是阅读教学的常用手段之一。小学语文课本中留有大量的空白,教师可抓住这些“空白”,引导学生恰当地进行补白训练。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对语言的感悟,又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如:教《会走路的树》时,我抓住“小鸟跟着他去了许多地方,看到了许多有趣的东西”这句话中的“许多地方”“许多有趣的东西”这些关键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他们去了哪些地方,又看到了哪些有趣的东西?出示句式:小鸟跟着会走路的树去了——,看见了——。要求学生照着句式填空。学生说得很流畅:“小鸟跟着会走路的树去了小河边,看见了碧绿的水草和游动的鱼儿。”“小鸟跟着会走路的树来到草地上,看见了五颜六色的鲜花,还有翩翩起舞的蝴蝶。”……在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学生用优美的语言描述了他们心中、眼里的美丽的地方,以及有趣、美丽的景物。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教师不该到此戛然而止,而应该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说完整一段话的能力。这时可出示下面的句式:小鸟跟着会走路的树去了______,看见了______,去了______,看见了______,还去了______,看见了______。这些东西多有趣、多迷人呀!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说这么一大段话肯定有难度,此时就需要教师出来扶一扶,帮一帮,及时地出示一组图片(反映田野景色的图片,反映丰收的果园的图片,反映辽阔草原的图片……),在这些美丽的图片的帮助下,学生借助教师提供的句式,是能够说出一大段规范、完整、优美的话的。这份小小的成功会使学生信心倍增,会鼓励他们更自觉地去挖掘自己在此方面的潜能。

四、利用教材,模拟情境,提升学生口语能力

苏教版教材都安排了口语交际和“说说做做”的内容。教师抓住这一系统的说话训练项目,课前布置学生做预习。课堂上为学生创设语言交际情境,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言说话训练中,积极地进行观察、思考、想象。这样,他们的语言就会像泉水般涓涓流淌。

结合教材进行片段作文训练 篇9

一、根据课内教材创设情境,进行片段作文训练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文章,感知文章选材的精当、布局谋篇的技巧及遣词造句的精准,从而感受名家名篇的意趣,联想文章蕴含的内容。有了感性认识后,再动笔写作。比如,在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端午日》一课,我让学生感知“捉鸭子”场面描写的用词后,要求学生以记者身份,给捉鸭子活动进行一次现场报道,要求想象合理、语言生动、现场感强。因内容是从课文的文段衍生而来,学生没有对写作文的恐惧心理,有内容可写,同时又激发他们挖掘教材、钻研名家遣词造句的技巧,并开动脑筋,培养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根据课内教材内容,进行扩展片段作文训练

通过课文内容扩充、补写等手段,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跳出原有的阅读框架,将思维触角延伸得更深更远,既可深化阅读所得,又有助于表达能力的训练。如在学习泰格特的《窗》时,让学生想象并补写:当不靠窗的病人看到那堵光秃秃的墙时的反应……。由于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已经通过对比,把握了人物的个性,了解了美丑的含义,而面对作者那戛然而止的结尾,大家意犹未尽。因此,在完成补写任务前,心里早有各种丰富的想法,在完成时,用自己的文字或强调丑陋心态的延续,深化对丑的鞭挞,或突出忏悔,强调善良美好的教化作用。

名家用词精准,常常一字传神,古代诗词曲中,名家对于景色的描绘相当动人,句句文字营造出幅幅美丽的画面:或春或秋、夜色雪色、山间溪旁、垂柳落花、飞鸟游鱼,每一幅画面如同经过摄影师精心选择拍摄而成的照片,有强烈的艺术感。在古诗词赏析教学中,也可以使用扩写古诗词,完成片段作文的方法。如赏析“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 子规啼” (苏轼《浣溪沙》),或“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辛弃疾《西江月》),可让学生根据诗句,在翻译的基础上,进行扩写,既可以让学生积累诗词名句,又可锻炼想象能力,训练学生描写景色的能力。借助古诗词进行人物描写片段训练。又如在《登岳阳楼》教学赏析中,要求学生根据“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想象作者的当时的情形,描写肖像、心理、动作。如此一来,学生既能深入了解诗歌中作者强烈的爱国情,也能通过练习有内容可写,训练描写人物的能力。

三、从课文中提炼精萃,进行模仿写作训练

在借助课文进行模仿写作训练时,可立足于文章的语言,模仿名家用词遣句,着眼于文章的表现手法,模仿名家选材立意方面的精巧;也可选择文章的布局谋篇、文体特色等方面,进行具体而到位的指导、模仿。朱熹曾说“古人作诗作文,多是摹仿前人而作之”,由此看来,仿写范文的确是指导学生写作的一大重要途径。

名家名篇中的选材立意、布局谋篇、表现手法、表达技巧、用词遣句等方面都有上乘表现。选择当中的某一方面作为学生作文仿写训练的范例,可以让学生的写作有所依傍,触类旁通,学以致用。如学习八年级上册“江山多娇”这个单元,针对单元课文中精彩动人的语言,选择“山间的曲径幽路全被青苔染绿,茸茸的、毛毛的、濛濛的”“树木姿态各异,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吴功正《阿里山纪行》) 等句式,让学生仿照进行描写,让学生领略句式之美,从而能学以致用。学习《本命年的回想》一文中,为更好地掌握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来介绍过春节习俗的写作特点,通过“跟我做道拿手菜”环节的设计,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做菜经历,采用逻辑顺序进行介绍,让学生既更深刻地把握课文特点,训练他们写作条理清楚的能力。

四、总结

利用教材提升写作技能刍议 篇10

一、利用课文,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一)写英语课文简介

学生在写作时,常犯的毛病有时态把握不准、句子表达不完整、前后逻辑关系不顺等。出现这样的情况说明他们在选词、组词成句、组句成段、组段成篇及安排文章写作顺序等方面的能力较差。笔者认为,指导学生写课文简介对弥补这一缺陷有很大的帮助。教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写课文简介,而且最好是按原文顺序去写,这样的介绍条理清楚,不易混乱。这项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谋篇布局能力。写课文简介实际上也是一项推敲文字的练习,它包括多项思维过程,如:删除细节、简化描述、使用过渡性词语等。所以说这项练习还可以提升学生锤炼语句、取舍信息并使之服务于段落、篇章的能力。

(二)仿写训练

在学生学习了课文后,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课文是如何围绕中心选取素材、组织和安排题材的。然后要求学生利用文中已知信息,模仿课文的写作方法进行书面表达训练。在训练中要力求题材多样,话题多样。通过仿写,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教材中不同体裁文章的写作特点和技巧,另一方面让学生自然地巩固和掌握了课文中的短语和句型。在北师大版的高中英语新教材中,每个单元的最后一项任务Bulletin Board正是力求让学生通过仿写来提升写作能力。

(三)扩写训练

教师利用课文精心设计一个或多个话题,让学生分组分析和讨论,然后要求学生将讨论结果或自己的观点扩写成一篇小短文。扩写训练将口语教学和书面表达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既能将德育、情感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又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进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四)续写训练

教师对课文中的人物或事件进行情景分析,然后要求学生将某个话题或故事续写下去,从而形成一篇详细的、生动的新语言材料。续写是更高层次的书面表达训练,因此选题应是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是在学生已掌握的语言知识范围内能够展开的。这样的训练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为提升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串生词编故事训练

学生的想象力是教师所望尘莫及的,合理而有效地利用和开发他们这方面的潜能也是十分有益的。每个单元的生词教学任务完成之后,笔者都会在班内开展一个串生词编故事比赛。以小组为单位,每人写一篇故事,然后集思广益并选派一人代表本组在第二课堂上讲故事或演讲。这种方式既锻炼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

二、利用图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笔者所在学校使用的是北师大版本的新教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还有许多图表。在学生看图或图表后将看、想、写等过程结合起来协调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笔者在这类训练时所采取的方法是:先分组看图表进行讨论,每组选一人做Group report,其他学生记录要点并作必要补充,之后把讨论结果以短文形式呈现出来。教师根据情况可以提供一些关键词或重要句型供学生参考使用。

三、利用练习和听力材料,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北师大版新教材中Language power部分提供了大量有利于提升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练习,如句子的汉译英、把简单句改成复杂句以及一些应用文的写作练习。这些练习形式多样、语言结构多样、难易适中,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提高其书面表达能力都大有裨益。另外,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把难易适中的听力材料内容写出来或者听写课文也能提升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日语本科写作教材分析 篇11

关键词:日语本科;写作课程;教材分析;教材目录;内容构成

【分类号】H36

日语写作课程是为日语本科专业学生开设的必修课程,旨在培养日语“听、说、读、写、译”中“写”的能力。各高校制订的日语人才培养方案决定了课程设计及培养目标等的差异,因此各校开设写作课程的年级及课时等均有不同。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合适的教材是实现教学效果的保障。笔者对当当网、亚马逊两大网站出售的国内出版日语写作教材进行了粗略估算,以亚马逊网站为例,输入关键词“日语写作教材”,显示结果共有65条,因有些教材属同一系列,最终计算结果为:近50种日语写作教材在国内出版,其中含论文写作类7种,商务函电类19种。日语写作教材种类如此之多,教师应如何做出选择呢?

先行研究

日语教材研究在国内越来越受到重视。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生课程中已增设“日语教材分析”科目,运用外语教育理论对比分析日语和英语教材。另外日本学研究中心也围绕“精读课”进行教学和教材研究,已出版了相关论文集,构建了日语教材语料库。据笔者调查范围内,教材研究集中于精读教材,几乎没有对写作教材进行研究的论文出现,这是笔者书写此篇论文的契机之一。另一则是由笔者担任日语写作课程教学实践所致,日常写作课程教学过程中,常忧于缺乏合适的写作教材。

本文将从教材目录及内容构成两方面对广泛用于各高校日语写作课程的四本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大学日语阅读与写作1 修订版》《日语写作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大学日语写作教程》及南京大学出版社的《新编日语写作教程1》进行分析,以期对今后教材的选择或使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关于论文所选论文的具体信息见表1。

一、教材目录

有关四本教材的详细目录见表2。从表2目录中首先可以看出《新大学日语阅读与写作1》与其他三类教材有明显的不同。此本教材系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根据《大学日语课程教学要求》编写。“任务教学法”理论的导入是该教材的一大特点。值得关注的是,此教材中每课开始部分都有标明“学习目标”,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内容及具体实施方法,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当今大学日语改革的具体体现。但是,该教材每课内容量大,如何更好地使用好此教材对任课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不留意就会将侧重点放在语法讲解或阅读理解之上,起不到书写能力培养的作用。另外,阅读材料与写作练习联系不够紧密,作文类型选择方面给人以跨度大、突兀之感。

二、内容构成

四本教材中,《新大学日语阅读与写作1》和《大学日语写作教程》全文均用日语编写,其他两类教材均用汉语编写。本章以文体部分和练习为中心比较分析《大学日语写作教程》和《新编日语写作教程1》两本教材。

1.文体部分

本节将对《大学日语写作教程》和《新编日语写作教程1》中关于文体部分的内容进行比较。《新大学日语阅读与写作1》和《日语写作教程》中没有个别列出文体一项,而是将文体与具体文章形式结合在一起进行编写。

《新编日语写作教程1》的文体部分在入門篇第一单元,是作为“口语、文章语和敬语”的一部分“文体的统一”出现,内容简短,分简体和敬体两部分,简单根据文章的性质或体裁对文体选择进行了区分,每部分还列出了表格,如表3(敬体部分与此相同)。通过表格可以看出,该教材用表格分别总结了体言和用言的简体形式(だ/である体),一目了然,但没有解释“だ体”和“である体”的区别。教材中虽然对动词的“た形”“ない形”有补充说明,但这作为日语基础学习阶段的必学知识,是学习者早应该熟练掌握的内容。

2练习部分

各类教材课程内容相异导致其课后练习不同,这在上述两本教材中关于文体的练习中鲜明地体现出来。

《新编日语写作教程1》中文体知识作为一课的一个环节出现,其课后练习中并没有出现相关练习,而是侧重于练习口语和书面语的互换,没有关注文末。《大学日语写作教程》将文体知识作为专题设为一课,可见编者之意,且课程内容细致全面,练习穿插在课程内容之中,做到了讲练结合。

总结

任何一种教材都不可能完全适用所有学习者,因此在教材的选择和使用时,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和优化整合”,重组或删减教材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教材发挥最大作用。

参考文献

立足英语教材 挖掘写作素材 篇12

一、缩写—用缩影的形式把握课文

缩写是在保留原文体裁、题材、主要内容、结构顺序、人称角度等的前提下概括原文内容、压缩篇幅使之成为一篇内容简明、语言简练、中心突出的短文。缩写时一定要准确完整地把握原文, 有关主题的主干切不可任意删减, 也不可随便摘取其中部分要点了事。

缩写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及提炼语言的能力, 它是改写的基础, 是仿写的前提。

二、改写—用全新的样式诠释课文

改写是一种广泛采用的语言教学策略, 《课标》也要求能根据课文改编短剧或根据所读文章进行转述。改写是在保持原文主体内容不变的基础上, 改变文章的体裁、人称、语言、结构等方面。尤其是, 对短文与对话相互改写时要注意语言、时态、时间表达等方面的改变。

三、仿写—用类似的情境模拟课文

英国著名作家斯蒂文森谈学习写作的经验时说过, 学习写作除多练以外, 还要多模仿。仿写既能反馈出学生对课文的体裁及重要句型的掌握程度, 又能促进学生对课文所用语言材料的系统掌握, 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那么, 要求学生模仿什么呢?首先模仿课文思路, 比如在写说明文要选择合适的角度, 按照一定的时间或空间顺序来说明事物。其次仿写课文的结构。高中英语写作的文体主要是记叙文、议论文等, 在仿写时, 要注意学习其结构特点。最后仿写文中的句式特别是一些常用于文章开头、结尾和中间起承接作用的惯用语, 要让学生多练习, 并能运用到写作中去。

上一篇:足月前胎膜早破下一篇:生活中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