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育(共5篇)
积极心育 篇1
摘要:当下,职校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显,如何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心理教育,切实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工作,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从建设平台、构组团队、分步实施、课程整合、项目融合等五个方面做了尝试。
关键词:心育,德育,课程整合,项目融合
一、建设心育平台,夯实硬件基础
2008年,在学校的积极努力下,争取江阴市计生委、教育局和青阳镇政府的支持,建成江阴市职业学校首家规模化心理咨询室———“心语驿站”,面积约200多平方米,分个案咨询室、心理舒缓室、测试室、宣泄室、团体辅导室等多个功能区。
随着学生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的增强,我校正在积极筹建集心育案例、应用正向心理、积极心理、青爱工程等于一体的心育网络平台。
二、立制度建团队,充实软件保障
1. 健全制度。
值班制度,从周一到周四每天中午、下午和晚自修时间,分团体辅导和个体辅导两块;保密制度,值班老师将个体辅导学生的相关信息做好存档并严格遵守保密原则,不得将个体辅导学生信息外泄。
2. 组建团队。
首先由学工处、团委、德育骨干老师组成心育团队。其次在各班中设立心育委员,由心育老师重点进行专门培训,鼓励他们在班内进行适当心理救助,增进同学之间感情。同时也是在班级中布控触角,及时发现同学异常,利于学校及时介入。
三、分步实施,为学生健康成长护航
1. 主要针对新生心理健康摸排工作。
用SCL90量表完成新生的心理测试、梳理存档工作,同时有计划地开展班级团体辅导活动。
2. 对重点学生建立辅导和跟踪档案。
严格按程序对重点学生做好记录、上报、心理辅导及建档等工作,对极个别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及时启动心育应急预案,由家长陪孩子去专科医院进行药物干预,然后在其稳定复读后再进行心理辅导。
例一:我校2012级某男生,主诉:家庭困惑、人际关系紧张。随后对其实行辅导“三步法”,第一步进行专业测量:SCL90测试———总分182,均值2.022分。卡特尔人格测试———多种人格特质在7.0~8.0之间(如敏感性、紧张性)。家庭环境量表———矛盾性指数为8。沙盘测试———沙盘出现右上角大片空白,左侧过于拥挤,显示心理不平衡。第二步进行综合分析:其心理的矛盾状态,由自身的交友、家庭关系等多因素复合。第三步进行辅导纠偏:教育引导其尝试主动改善与母亲的关系(如帮母亲拖地、主动问候等);提醒朋友交往要进行甄别,疏远品行不良的人。经过一段时间的跟踪和强化干预后,效果良好。
例二:2009年,我校接受了一名来自汶川灾区的学生,该生患有灾后应激障碍综合征。SCL90测试值总分高达380分,有自杀倾向。心育老师及时启动心育应急预案,第一时间上报学校,经学校同意后由班主任联系其家长,带他去精神专科医院进行药物干预,在病情稳定复读后,心育辅导员进行持续的心理干预,包括:放松训练、日记疗法等。在后续的学习期间,该生情绪基本稳定,较顺利地毕业并成功在一家知名公司就业。
四、课程整合,拓宽心育途径和载体
1. 学科课程。
将心理健康课纳入教学计划,编入正常的教学课表。我校在2010年整合心育团队力量,编印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并将心理健康课纳入教学计划中,基本实现每个班级能开设一个学期的心理健康课。
2. 主题班会。由心育团队整合资源,开发心育主题班会素材,供全体班主任学习、借鉴,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心育主题班会。
3. 团辅课程。
主要采用团体辅导形式,利用视频、活动、讲座、心理剧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系统地对所有班级进行轮辅。如,在高一年级开展“我的人生我做主”的职业生涯规划专题讲座、专门针对女生的青春期心理(生理)健康教育、针对对口单招高三学子考前放松训练互动活动、面向全体学生的生命教育等。
4. 活动课程。
校团委牵头,由专职心理老师担任指导老师,招募组建学生心理社团“向阳社”,给对心理健康、心理调适感兴趣的学生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传递积极正能量。
五、项目融合,拓展心育内涵和外延
1. 融合“积极心理·幸福教育”项目。
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作为选修课,纳入课表;开展以“积极心理·幸福成长”为主题的班会、黑板报、演讲比赛等活动;在校园网开设“积极心理·幸福教育”专题版块,分享成果。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自我,管理自己情绪,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有效提升师生幸福感。
2. 融合“青爱工程”项目。
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教育,充分发挥“十字”功能。如“讲”字功:在迎来第27个“世界艾滋病日”之际,学校组织“珍爱生命,远离艾滋”主题讲座;三月份组织全校女生“珍爱青春,美丽绽放”青春期专题讲座;在对口单招高三年级即将迎来对口单招考试之际,安排“调整状态,笑迎高考”的考前心理辅导等。再如“影”字功,遴选《海洋天堂》《心灵捕手》等优秀心理影片,在观影中给学生以启迪。
回顾多年实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续推进,有效防止和缓解了学生中的偶突发事件,帮助所谓的“问题学生”心理得以调适,遵守校规的自制力得到提高,使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更阳光、更自信。
参考文献
张卫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功能研究[D].辽宁大学,2015.
三心育桃李 篇2
一、尊重和信任中学生。
每一位中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虽然有些思想并不成熟,而老师的职责就是要走入他们的内心深处,把他们的某些不成熟的思想转变与班级发展相协调的和谐因素,同时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各种想法,给他们一个可以陈述自己想法的空间。因此,尊重和信任中学生是班主任与全体中学生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亲密关系的基础,这对创造融洽的心理气氛起着关键性作用。只有你首先尊重学生,学生才会尊重你,从而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人的情感,具有调节行为的功能。并且,人的情感从来就不是单向交流的,它具有信息反馈的功能。在中学班集体形成的过程中,班主任的态度和情感会引起中学生的情感反应,而中学生相应的态度和行为又反过来影响班主任。双方的相互影响伴随着师生关系的始终。这就表明,班主任的良好行为表现,满足了中学生的求知欲、受尊重等社会性的需要,必然会引起中学生肯定性的情感体验,从而有利于中学生的个人成长和班集体建设
有一学期,开学一个多星期了,我所带的班级很多学生情绪还没有稳定下来,于是我作了这样一次这样的演讲:我以自己去东北师大等高校为例,讲述了大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状态及他们的竞争状况,极力渲染了他们学习中的努力奋斗和生活方面的节俭,我看得出许多学生暗下决心一定好好学习,还有的学生表示一定要改变现在的学习状态。
二、逐步加深师生感情。
中学生对班主任的第一印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师生交往的不断加深继续保持和发展,也会逐渐淡化以至转化,关键在于班主任的思想、心理品质和工作水平。班主任要得到学生的信任,就要悉心深入地了解学生,尽可能与他们打成一片,年轻教师更可以充分利用与学生年龄差距小的优势,与他们交心,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贫困生是班级的“弱势群体”,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自卑、抑郁、偏激、过于敏感、封闭的特点,这种心理状态如果任其发展,就会导致贫困生将自己的心理世界与外界隔离,自怨自艾,甚至怨天尤人,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状况和心理问题,他们更需要精神上的呵护和关怀。
三、倾听学生的声音
为人师者,特别是班主任,我做到了为人师表,爱护和关心学生,以自己的洁言洁行和高尚品德去感化学生,逐步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自己的威信,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尊重。这样,当某个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难题或不顺心的事时,就会想找信赖的人——那就是我,一吐为快,指点迷津。每个学生都有其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圈子,有喜、怒、哀、乐,因此,我是从学习和生活的每件实实在在的小事上去理解、去关心,与学生真心实意地融通,这样学生才易于接受、乐于接受。
班里的一个学生父母不在身边,照顾他的奶奶也七十多岁了,处于没人管,交钱没有的状态,不学习,不完成作业,打仗是经常的事,是班级的老大难,后来,我发现他讲义气,重感情,我就从这入手,在思想上贴近他,生活上关心他,学习上不歧视他,慢慢地他被触动了,愿意和我谈知心话了,学习状态也随之改变了。
一次给家长写信的活动中,要求学生把自己成长中的烦恼,快乐等和家长交流。文章收上来了,好幸福的孩子们啊!文章中充满着父母对孩子无私的爱!有的从母亲忍着病痛给自己熬粥感受到母爱的温暖,有的通过父母玩闹式的争抢遥控器的举动,描述了一家浓浓的爱意,我被孩子们的幸福感染着,就在这时,一篇文章让我震惊,署名“林某某”。“。。。。。。,又一次单独的面对自己,我的眼泪都快干了,我那十四年没有见过面的妈妈在哪?别的孩子闯祸了,有爸爸撑腰,可我的爸爸为何总不在我身边,同学们都不信任我,老师永远是对的!我想不通。。。。。。
我惊呆了!从文章中我分明看到了不公平、委屈和怨恨。林某某没有感受过爱,所以也不知道去爱同学,团结同学,我终于理解了为什么林某某总是欺负弱小同学时,表现的那种不屑一顾的神情。接下来的日子里,我特别关注林某某,对同学打来的“小报告”,我总是在了解事实后,再找他谈话,当他狡辩时,也不在严厉的指责,而是说:“林某某,看着老师,我知道你想说什么。”四目相对时,我会微微一笑,摸摸他的头什么也不说了,他也什么也不说,只是低下了头。在生活中,我更多的关注他中午是否有饭吃,是否有本写作业,只要有一点进步就及时表扬。
从那以后,我越来越多的听到林某某的笑声,越来越少地听到有关他的“小报告”。
美国心理学家斯托奇曾说过:不要幻想所有的孩子都是你眼中的羔羊,很难想象一条大河中只有中规中矩的舒缓,没有湍急和咆哮会是什么样,逾越规矩,桀骜不训往往是充满亲和力的表现。
积极心育 篇3
一、行动前的思考
(一) 现实需要。
1.呼应教育转型发展的趋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文件指出,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 《纲要》对学校教育转型发展提出了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 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 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已经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心智模式是学生素质发展的核心因素, 关注学生心智模式改善已经成为以生为本的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和切入点。
2.基于对高中生心理成长和积极品质的思考。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 一方面, 高中生的自我意识已经觉醒;这一时期也是学生积极人格和价值观逐步形成的阶段。他们正面临各种需要解决的人生课题, 这些人生课题, 一方面引起了学生对自我的关注, 另一方面为改善学生心智模式提供了内在动力。现实生活中孩子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了家庭、社会关注的主要问题。心理问题缘何出现?根源于心智模式。每个孩子受家庭环境影响, 在进入学校前已经逐步建立个体化的心智模式, 但随着环境变化和自身经验的丰富, 心智模式可以不断改善, 而且其自我完善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因此, 在高中阶段, 抓住学生成长的关键期, 开展积极心育, 能帮助学生改善原有的心智模式, 引导学生逐步认识自我、调节自我、适应环境、主动学习、开发心理潜能、体验自身生命意义, 从而成为自我教育的主体。
3.提升学校教育质量和实现内涵发展的诉求。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内涵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我校是一所四星级重点高中, 面临升学和高考的压力。提高教育质量必须转换思维方式。仅仅从外在要求出发进行管理和教育, 会导致教师职业倦怠, 教育方式滞后;不仅不能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反而会导致学生产生消极心理和消极行为, 学校难以可持续发展。因此, 一方面要改善教育者的心智模式, 使教师具有职业幸福感, 另一方面要通过改善学生的心智模式, 帮助学生心智成长, 提高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和责任心。从更高层面帮助学生解决厌学焦虑、青春期困惑、缺乏精神动力、自我中心思维等各种问题。让每个学生都焕发生命活力, 使学校走出一条与学生共同发展的教育回家之路。
4.顺应我校心理教育在新时期内涵与外延的发展。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上世纪末, 是无锡最早开始心理教育的学校之一。学校心理教育经历了从开始之初解决问题学生的心理困惑到逐渐关注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阶段, 先后成立无锡市未成年发展中心“太阳花开辅导站”和无锡市首家“青爱小屋”, 关注青少年的青春期教育、心理教育、生命教育和慈善教育。
因此, 改善高中生心智模式, 使其朝着更积极的方向发展已成为学校势在必行的工作方向。
(二) 理论假设。
1.心智模式是人在适应环境和成长需要中形成的一种内在心理机制和经验积淀。业已形成的心智模式会对个体和团队的学习、工作和发展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心智模式是人生智慧的核心内容。心智模式的核心是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心智模式的改善能有效促进人的适应、学习和发展。
2.帮助学生改善心智模式是学校积极心育的核心任务, 也是“以人为本”素质教育追寻的应有境界。只有不断改善心智模式才能使学生主动适应发展变化的环境和成长需要。高中生正处在心智模式不断成熟和完善的关键阶段, 他们具有改善自身心智模式的内在需要和潜能。只有改善高中生心智模式才能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成长,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3.心智模式是在生活实践中通过经验积淀与自我反思而建构的。个体的心智模式与所在团队的心智模式是相互影响的。由此可见, 高中生心智模式的改善需要教育者通过团队心育活动, 使个体与团队心智模式产生积极的相互影响, 并借助积极的团队心理活动内化为个体的心智活动。
4.学校教育情境中, 改善学生的心智模式不能孤立进行, 要与学校文化、班级生活及社会家庭生活结合, 浸润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 才能使学生心智模式的改善与促进学生的主动和谐发展相结合。改善学生心智模式的活动应当关注学生生命成长中的真实问题, 通过帮助学生解决生命成长中的问题来改善心智模式, 获得生命的成长感和幸福感。
5.当代积极心理学为提升学生心智模式提供了积极的价值取向和有效策略。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价值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是心智模式改善的核心内容, 也是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6.教师和家长心智模式的改善是促进学生心智模式改善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在改善学生心智模式中教育者必须和学生共同成长, 并不断改善自身心智模式。教师必须以积极的心智模式影响学生的心智模式。
二、行动中的探索
(一) 前期工作。
1.对我校高中学生心智模式、心理品质发展状况的现状研究。进行前期的初步调查与分析, 对学生心智模式中存在的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对高中阶段学生面临的人生课题进行梳理, 在此基础上形成文本《促进高中生心智模式改善的校本行动建议》。内容包括高中生心理品质的认知风格、归因风格、应对风格、动力系统、自我、个性素质、人际素质、适应等八个方面。
2.对心智模式及团队积极心育的理性思考。进行有关心智模式文献资料的学习和梳理。对高中生心智模式 (包括个体与团队) 的内涵、指标及影响因素, 团队心智模式与学生心智模式的互动关系机制、学生心理成长与其心智模式的关系, 心智模式与学生内在价值系统、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自我意识和生活经验等诸方面的关系, 以心智模式改善与班级生活、教育活动、团队中人际关系。教师教育行为等方面的关系, 以及积极心理学对心智模式改善的启迪等进行深入思考。通过理性分析, 建构课题的理论假说系统, 以指导实践行动, 并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相关理性认识。
(二) 研究中后期。
1.高中生心智模式改善的团队积极心育的实践研究。
(1) 理论、实施策略方面:以改善心智模式为核心的学校积极心育的实践理念和核心目标研究。
(2) 团队活动方面:
(1) 以改善心智模式为核心的高中生团队积极心育的活动设计和实施策略研究
(2) 以改善心智模式为核心的高中生团队积极心育活动的系列主题内容研究。
(3) 以改善心智模式为核心的高中生班级共同体建设的活动内容与实施策略研究。
(4) 以改善心智模式为核心的学生宿舍活动内容与方式研究。
(5) 以改善心智模式为核心的学生心理社团的活动内容与方式研究。
在学校已开展的高中生“青爱”教育工程实践基础上, 研究如何把高中生防艾 (预防艾滋病) 、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生命教育、慈善关怀教育等内容与改善学生心智模式结合, 研究如何建立“与青春对话”的学生心理社团活动平台, 发挥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改善心智的作用。
(6) 以改善心智模式为核心的教师专业团队建设的策略研究。
2.基于高中生心智模式改善的团队心育活动案例和学生个案研究。
在开展实践研究的同时, 有目的地收集典型的团队积极心育活动案例、班级活动案例、教师开展积极心育的叙事、学生心智模式自我改善的典型案例。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和解释, 挖掘典型案例的价值, 不断丰富课题的理性认识, 形成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操作策略。
(三) 研究重点。
1.如何增强教师心智模式改善的意识。教师是学生心智模式改善的关键因素, 同时对教师积极成长也有帮助。此项工作在前期就开始着手, 通过理论学习、团队体验等多种方式改善。
2.建构课题的理论假说系统, 以指导实践行动, 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整。2008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心理学科评议组召集人,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院长, 天津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沈德立主持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研究》, 提出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概念并指出其具有内源性和稳定性的特征。其结构包括认知风格、归因风格、应对风格、动力系统、自我、个性素质、人际素质、适应等方面, 本次研究就借鉴其成果, 在八个方面提出了理论假设。
3.高中生心智模式改善的团队积极心育实践策略研究。
(1) 先通过设计调查问卷、走访、理论学习等形式了解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现状。针对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建构积极心智模式, 形成《高中生心智模式改善的教育行动建议》。
(2) 学习改善心智模式和团队动力的相关理论, 通过理论的支撑, 提出架构学校团队心育的目标、策略、内容、方法等理论假说。
(3) 围绕理论假说进行高中生心智模式改善的团队积极心育的实践研究。
(4)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搜集高中生心智模式改善的学生社团心育案例和学生个案研究。
在此过程中我们要做到:
(1) 设计高中生、教师、家长积极心理品质调查问卷, 根据现状撰写调查报告。
(2) 提出《高中生心智模式改善的教育行动建议》。
(3) 编印积极心智模式教育读本。读本分家长版和学生版、教师版三个版本。主要介绍积极心智模式的理念、方法、活动设计等。
(4) 编印青爱小屋心理社团活动指南, 为青爱教育的推广和发展提供具体指导。
(5) 研发高中生、教师培训、家长学校积极心育校本课程, 编写校本教材。
(6) 研究实践过程中搜集到的典型个案, 撰写个案研究。
三、行动后的收获
(一) 探索和形成了适合我校特点的以改善心智模式为主线的高中生团队积极心育的理念、实践路径、活动方式和系列化的指导策略。
积累了鲜活丰富的心育活动案例和学生个案, 通过分析、解释与归纳, 形成了如何改善高中生心智模式、团队心育活动如何设计, 以及团队心智模式改善与学生个体心智模式改善的关系机制等认识。
(二) 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 首先使我校学生通过心智模式的改善, 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 同时促进他们在道德、心理素质、学习质量等方面持续提高。
其次使我校参与研究的教师, 特别是心育教师、班主任的教育理念、心智模式和心育方式、心理指导能力等都得到提高, 并体验到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快乐和意义。最后, 加强了家长科学家庭教育的理论学习, 提高了家校沟通、合作的意识, 真正意义上为学生营造了积极心育的大环境, 促进了学生、家长、教师的共同成长。
(三) 通过实践研究, 形成以改善学生心智模式为主线的学校心育特色课程。
《青春期生命成长课堂》、《青爱小屋社团》等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心育花开愚公故里 篇4
一、确立新型育人观,增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自觉性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些错误认识,如担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会影响教学成绩;心理健康教育是非教学任务,可搞可不搞;心理健康教育是专业人员的事,与一线教师无关等等。
为解决认识问题,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第一,促进校长认识的提高 校长是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首先要求校长要更新观念,认识到位。为此,我们组织了各中小学校长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以及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同时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联合举办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校长论坛”,使广大校长进一步明确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的要求,增强了开展此项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益于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第二,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契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方法,优化教育教学行为,实现新课程的目标。我们抓住我市作为新课程改革第二批国家级实验区的良机,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切入点,推进课程改革。我们要求全市各级新课程培训必须与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相结合,以提高广大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和认识,增强他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和水平。通过各级各类培训活动,提升了广大教师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实际操作水平,为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师资保证。
第三,营造舆论氛围 我市教科所人员对全市中小学师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结果发现。小学、初中和高中存在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学生分别为14.3%、18.6%和21.5%,中小学教师存在心理障碍的达49.6%,这一调查结果使很多人震惊。我们随即在全市师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无必要”的大讨论。经过讨论,大家充分认识到,师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和心理健康教育本身都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规范管理,多管齐下,构建“行政—业务—群团”相结合的工作体系
济源市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市教体局的直接领导下,目前已形成了“行政部门规划—业务部门指导—群团组织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第一,行政规划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市教体局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分管局长任副组长、相关科室参加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统一规划和协调指导全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后,在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相继制定下发了《济源市教育体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和《济源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规划》,提出了我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八年规划”,并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组织管理、方式途径、步骤措施、考核评估等问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保证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按照统一要求,各乡镇中心校、市直学校和基层学校也相继成立了由校长牵头、分管校长负责、相关人员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导组织机构,具体负责本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样就在全市上下形成了有人管、有人问、有人抓、有章可循的管理体系。
第二,业务指导 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科学性,为此由市教科所牵头组织有关专业人员组成了“专家指导组”。专家指导组成立后,经常深入基层学校进行调研,定期进行专题研讨,解决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同时举办形式多样的知识讲座、业务培训等活动,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和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业务素质。
第三,群团参与 我市专门成立了济源市教育学会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专业委员会成立后,不到一年就发展个人会员一百多名,团体会员三十余家,实验学校十余家。专业委员会组织人员不定期对实验学校进行指导,还组织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评选、心理健康活动课观摩等活动,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多层培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我市把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列入全市的师资培训计划之中,由市教体局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方案和内容,确定培训单位和考核办法,开展多层次的培训活动。在选派一定数量的专职教师到高等院校举办的研修班培训的基础上,我市坚持“市抓骨干、乡(镇、办事处)抓基本、校抓全体”的培训模式,由市教体局定期组织心理健康骨干培训班、校长短训班等,开设系列讲座,强化骨干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各乡(镇、办事处)则重点抓好班主任基本队伍培训,基层学校在两级培训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对全体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让全体教师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
我们要求各中小学要逐步建立“心理辅导(或咨询)室”,配备1~3名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专职心理辅导教师需接受专业培训,由市教体局颁发《济源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资格证书》和《济源市中(小)学生心理咨询专职人员资格证书》。预计2008年,所有心理辅导教师均须获得市教体局颁发的上岗证书。同时我们还规定教师参加心理健康培训可抵算继续教育课时,以鼓励教师参加培训。
四、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在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历史不长,我市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只刚刚起步,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还存在许多问题,因此我们按照“试点先行,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滚动发展”的工作思路,把建立实验学校、培植典型作为重要工作来抓。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开展,逐步推进。避免一哄而起,搞形式主义,走过场。市教体局专门制定了《济源市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基地建设意见》,在各单位申报、乡镇推荐的基础上,考察验收选定了15所中小学校为第一批市级实验学校,成为我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排头兵。
为抓好实验校建设,我们组织学校领导和骨干教师,到河北省石家庄市等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地区进行考察学习,在学习外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各实验校从本校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具有自己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轵城七中将课堂教学作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在各学科教学目标中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如体育课中团结、协作、面对失败等。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
济水一中在广泛开展各项教育活动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的个体心理咨询辅导,取得明显效果。2003年底,我们在济水中心校召开了心理健康教育现场会,全面总结和展示了他们的做法,有力地推动了我市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
五、拓宽育人渠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机制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我市坚持“全员参与、全程实施、全面优化”的三全模式,不断拓宽育人渠道,开发育人资源,优化育人环境,取得了良好效果。
第一,“全员参与” 调查发现,班主任和学科教师不科学的教育方式是导致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我们提出:由“学校领导规划组织,专兼职辅导教师研究指导,班主任上好心理健康活动课,课任教师落实学科渗透,团队干部负责各项活动的落实”的共同参与体制。在校内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取得了最佳效果。
第二,“全程实施” 我们提出要拓宽教育渠道,完善教育手段,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首先抓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次开展团体心理辅导,通过专题讲座等形式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生活、择业、交友等方面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再次,通过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心理信箱等形式,针对个别学生心理成长中遇到的心理困惑进行个体辅导。
第三,“全面优化” 良好的环境对学生心理发展有重要影响。我们把优化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具体做法是:
(1)营造优秀的校园文化环境;
(2)关注家庭教育,优化家庭环境;
(3)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优化社会环境;
近几年来,河南省济源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市教体局的统一安排部署下,整体规划,建章立制,稳步实施,取得了初步成效,已成为我市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市广大教育工作者将抱着对国家对民族负责的态度,对青少年健康成长负责的态度,脚踏实地、不断探索,逐步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之路。
心育“善”花,成就“善”果 篇5
关键词教师 培养学生 向“善”意识 黄金法则
“范跑跑”事件在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在地震灾难来临的的那一刻,身为中学语文教师的范美忠,弃学生于不顾先跑出了教室,这或许就是人的求生本能使然,我们并不能觉得有什么不对,可事后他却在天涯论坛写下了《那一刻地动山摇——“5.12”汶川地震亲历记》一文,其中的言论遭到了众多网友的谴责和质疑。“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他在关键时刻抛弃了责任,抛弃了良知,抛弃了自己的学生,同时也抛弃了人们对他的信任。范忠美确实给教师这个神圣职业以及教师应有的高尚人格抹了黑,他遭受到的笔伐和口诛都在情理之中,更是罪有应得。全民关注教育、关注教师质量、关注教育体制和教育内容又摆在了风口浪尖,做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要加强师德修养,重视学生“向善”意识的熏陶和培养。
一、 何谓“向善”意识
“向善”指的是“人心向善,“向”这个字是关键,它是一种力量。“人向上善”,是指做人要行善事,有善举,有善行,有善心,人类才和谐,其实就是要求人类不作恶。在教育领域,教师通过言传身教,长期熏陶把学生培养成有仁爱之心,善良之心,感恩之心的人;把他们培养成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志存高远,胸怀天下的人;此为“向善”。
二、培养学生“向善”意识,意义何在
在市场经济和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人情淡薄,心灵沙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特别是近几年的“刘海洋对黑熊泼硫酸事件”,“ 马加爵手刃四名同窗事件”, 还有“无知女生怀孕生产后将婴儿杀死”,“中学生将乞丐殴打致死”以及校园里各种血腥事件也不断见诸报端,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学校不应是学生埋葬青春和理想的地方,拯救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向善”意识迫在眉睫。
三、 培养学生“向善”意识的黄金法则
(一)高尚师德育“善”花。
1.教师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是培育学生“向善”意识的根基。
“范跑跑”身为教师却没有履行教师职责,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安全负责,在危机时刻教师就应该保护学生,即便做不到也要认这个理。所以我们不敢想象只注重水平而不注重人品的范美忠所教育出来的所谓的国家栋梁将会是怎样的一种人才,极端的自私主义,且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已全然忘却,置他人的生死于不顾却还振振有词,这不能不让人汗颜。因此,作为教师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职业道德素养和人文素养。教师既要授业,更要传道,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我们确实要珍爱自己的生命,但教师的生命意识不仅仅珍惜自己的生命,还包括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生命,不放弃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有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负起社会责任,这是做人最起码的底线,也是培育学生“向善”意识的根基。
2.言传身教,展示“向善”人格是培养学生“向善”意识的法宝。
要把学生培养成 “向善”的人,首先自己要具备“向善”的品质和人格。其核心是指善良,有爱心。比如,要象对待自己孩子的心态那样去对待学生,去关注他们的点滴成长,去感受他们成长的点滴快乐;学生有缺点和错误,做到心平气和的与他们谈话,站在为他们好的立场上去想办法。甚至学生生病了,碰到麻烦了,我们要感同身受,一句关切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都能够温暖学生的心。所以,一个教师的人格和灵魂并不只是表现在大是大非上,更多地表现在平时的一言一行,表现在与学生相处的一点一滴中。让我们不断改变教育观念,完善自我人格,带着一颗爱心去工作,以教师晴朗,美好的胸怀,予学生阳光,健康的心境。
3.树立“心育”理念:用信任,宽容,鼓励去点燃学生的“向善”意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是孩子。要给学生改正过失的机会,死抓住学生的错误不放,追究到底的做法,常常事与愿违。所以,身为人师,不仅要具备高尚的人格,丰富的知识,更要有足够的智慧和“心育”理念。“表扬要当众,批评要个别。”“惩罚是教育,宽容也是教育,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有时比惩罚更有影响力。”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当一个错误被老师善意收藏时,会引起学生的心灵震撼。教育的很多奇迹都是由爱,宽容,信任和鼓励造就的。让我们树立“心育”理念:用信任,宽容,鼓励去奏响学生心中那根心弦和“向善”意识吧。
(二)人文环境育“善”花。
1.常领着学生诵读美文和蕴含人文精神的名言警句,读经典能使学生记忆力加强,行为好转,心地向善,品质提高。
2.关注社会新闻,寻找英雄人物,感人故事,弘扬“人心向善”的精神。比如每一年度评选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抗震救灾先进人物”等等都是佷好的教育资源。
3.注重环境的浸润和熏陶,让校园一草一木和教室的每个角落都散发出至真,至善,至美的迷人风景。
4.积极开展“日行一善,积善成德”“感恩父母,感恩老师”等教育活动,大力培养学生向善意识和行善的行为,如地震捐款,给妈妈写封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