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装备管理

2024-09-19

保障装备管理(精选12篇)

保障装备管理 篇1

摘要:针对新型医疗方舱的主要特点,从积极构建适应要求的医疗方舱管理平台、全面构建平战结合的医疗方舱管理模式、努力构建训管一致的医疗方舱管理运行机制等5个方面,提出了新型医疗方舱操作、使用、维护、保养、保管等一系列相应的管理措施,以实现医疗方舱100%的配套率、完好率,提高装备管理效能,发挥装备最大效能。

关键词:医疗方舱,卫生装备,使用管理,卫勤保障

近年来,随着我军一些新型、科技含量高的野战卫生装备陆续配发到部队,加强野战卫生装备管理使用,最大程度发挥装备保障效能成为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现实课题[1]。新型医疗方舱是第二代配有成套医疗设备,具有良好作业环境,具备医疗功能单元的特殊集装箱的总称[2]。该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组合灵活,在野外条件下能够迅速展开,快速形成卫勤保障能力[4]。2007年10月,新型野战医疗方舱装备到我院,在执行重大演习、抗震救灾等任务中发挥了突出的作用[5]。野战医疗方舱是卫生营的骨干装备,做好装备管理是推动军事斗争卫勤准备深入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形成卫生营核心卫勤保障能力的基础。2 a来,我院以《军事斗争后勤装备评估标准》为依据,加强组织领导,积极探索实践,狠抓方舱装备管理,探索出了一套与使命任务相适应、与保障方案相配套的方舱装备管理体系,以实现装备最佳保障效能。

1 积极构建医疗方舱管理平台

1.1 加强组织领导,提高管装爱装意识

医院党委对野战医疗方舱装备建设高度重视,将其列入党委重要议程,给予了重点关注,将方舱装备管理纳入到医院总体和重点建设内容,建立了医院支持指导,机关密切配合,科室大力帮助,一线人员具体到位的责任目标,为落实装备管理建设任务提供了坚强的领导保证。以总部下发的《后勤装备准备标准》作为抓好野战卫生装备准备的基本原则,深入开展管装爱装教育,引导官兵树立“爱装就是爱生命、保装就是保胜利”的观念。

1.2 加大投入力度,改善方舱存储条件

建立卫生战备专项保障经费,按照设施配套要求增加投入,完善设施,投资300多万元新建了方舱单元专用棚库和战备物资综合大楼。其功能先进、要素齐全,面积达1 100 m2的方舱专用库和1 000 m2的战备器材库全面改善了战储条件。同时,医院每年另外拿出100万元作为专项经费,重点加强方舱附属医疗设备、战救药材及生活保障物资的更新配套建设。

1.3 选准配强操作人员,提供方舱人才支撑

本着专业对口、去弱留强、用人所长、优中选优的原则优化方舱使用、操作、管理人员骨干队伍。我们自编了方舱实用操作手册,通过专家讲课、现场教学、理论学习等,使业务骨干了解医疗方舱系统的用途、主要特点、使用对象和范围、使用环境条件、装备构成及工作原理、操作使用、维护保养、故障排除、勤务运用等内容。经理论和操作考核合格后,方舱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使用装备,要求达到三熟悉四会。

2 全面构建平战结合的医疗方舱管理模式

2.1 严格方舱物资规范化管理

按照方舱装备配套要求纳编装备、普查检修,将新型装备及时登记建档,纳入编制,对新装备、车辆进行磨合;根据《后勤装备物资管理暂行规定》,在物资器材管理上应严格落实“三分四定”,专人专管,分类存放,达到战材摆放箱架化、品种数量标签化、出入手续制度化;购置了物资货架,所有物资全部分组上架,制订了各组物资装备配备表,做到了“分组管理”和“分车码放”;同时,严格落实了战备物资归口管理,专人保管,专账记录制度,建立了检查维护登记册,每月2次由专人负责与各组间进行清点、核对、登记。我们每年对所有的卫生装备进行全面清查摸底,对每台装备、每件物品逐一进行检查、测试和维护,做到了配置合理、数量充足,能够满足不同作战样式、不同保障对象及不同保障条件的需要。

2.2 改善方舱配套功能设施

方舱系统除配置12个功能救治所必需的单元舱外,还配有野战救护车、卫生防疫车、伤员运输车、野战运血车、远程会诊车、野战叉车、野战炊事车等装备及收容留治单元、生活保障单元,使其具备了野战医院功能。对方舱“三室一库”力求布局合理、功能存放、模块组合、装卸便捷,达到了科学管理和快装快卸的要求;战救材和战常材达到了品齐、质优、量足的要求;楼内设置了作战室、30人值班宿舍、信息化多功能教室、会议室、资料室、文化活动室等,提供了良好的战备环境,使装备的配套率、完好率达到100%。

3 努力构建训管一致的医疗方舱运行机制

3.1 加强人装结合训练

为使装备尽快形成和保持保障能力,实现人装的最佳结合,医院在时间紧、任务多、人员少的情况下,科学统筹,合理安排人力、物力,实践人装结合训练。采取接装培训、老师带教、骨干集训、定位培训等方式,采取分组训练和综合演练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相结合,院内训练与野外训练相结合的方法,加强人员对方舱、远程会诊车、伤员运输车等骨干装备的训练。做到“边训练、边总结、边形成保障能力”,使操作人员熟悉掌握新装备的操作与使用。训练后人员能够在40 min内展开方舱单元;12 min内展开18顶帐篷构成的病房单元;30 min内展开生活单元;2 h内完成整个卫生营方舱医院要素展开。

3.2 深入“一专多能”训练

针对装备操作使用人员无编制、流动性大的实际,我们按照“骨干尖子普训、重要岗位复训、特殊操作保训”的原则,对各类专业人员进行分批、分层次轮训,组织多角色、多岗位交流锻炼,实现了“一人多用、一专多能”和“一套装备、两套人马”的目标,既任医又兼护,既是驾驶员又是炊事员,既会操作又会维修。演习中,用较少的人力完成了野战医疗所展开任务。

3.3 突出野战现地训练

利用每年参加重要军事演习、重大任务保障的机会,以任务锻炼带动装备管理,把医疗方舱放到一线“挑大梁”。通过任务前的想定推演、任务中的情况处理和任务后的战评总结,走活主系列装备训练的“一盘棋”。每年根据任务变化和保障需求,以卫勤想定为依据,采取实兵演练的方法,组织2次以上的全员全装全要素全过程带战术背景的拉动演练,对装备方舱和特种车辆进行编队排序,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依次快速出动。从难、从严设置情况,增大训练难度和强度,重点提高保证部队“保、打、走、吃、住,藏、供、管、通、修”10种能力,达到了“指挥灵、反应快、效率高、救治好”的目标。

4 务求探索创新实效的医疗方舱发展方向

4.1 积极创新方舱功效

在实践及应用中,我们发现新型医疗方舱在结构功能上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少数设备配置结构不尽合理、性能不够完善、效果不够理想,需要改进和完善后才能发挥更加有力有效的作用。我们应用远程会诊车,投资70余万元,联通了“军字一号”网、军事综合信息网和卫星远程双向医学信息网;购置了便携式计算机、扫描仪等信息设备;改造升级了方舱信息化软件系统,规范了医疗后送工作流程,通过该软件的使用,使伤员检伤分类、野战病历录入、人员物资管理到数据统计汇总全部实现了数字化、实时化。实践中我们建立了一套可视化野战远程医疗系统,通过计算机网络和数字式摄像机等高技术手段,将伤病员的伤部、病情等情况以数字信息的形式通过网络与远在千里之外的专家进行交流,以获取远程医疗技术指导和建议,提高诊断治疗质量。

4.2 改革方舱设备使用管理模式

为了提高方舱医疗装备的使用率,我们将临床科室需要的呼吸机、心电监护仪、清创仪、彩超等医疗装备纳入医院“大装备”管理范畴。由使用科室提出借用申请,通过设备管理委员会讨论批准,根据申请使用起止时间和医疗设备管理费用标准计算医疗设备使用管理费,将其列入使用科室成本核算,提高了装备使用效率。在执行全员全装要素出动任务时,在规定时限内上交库房归位。

5 坚持落实持续有效的维护保养制度

5.1 维护和保养

在方舱配置了空调、排风扇、除湿器、灭火器等以保证封存期棚库内储存干燥、通风的环境条件。封存前将方舱内外清洗干净、擦干,关闭方舱电源开关和总电源开关,卸下通信方舱及其他方舱的蓄电池、电瓶,使各部分处于关闭状态。对运动件的连接处涂油保护,将整舱垫起并固定。我们确立了每月的第一、第三个星期六为“方舱半月维护保养日”,使封存时间间隔不超过1个月,当日主要设备运转工作时间不少于2 h。在保养日检查各设备固定是否紧固;检查舱外使用的电源电缆是否断裂,及时更换;检查各元器件紧固情况、导电端与导线连接是否牢固;检查UPS电源、蓄电池等,检查其储存保护情况,进行充防电维护。清洁方舱内外及附件卫生时要避免直接水冲,以保证安全。发现装备损坏或故障时,要及时登记、上报,请专业人员排除,必要时协调生产厂家进行维修。

5.2 存储和保管

平时没有任务时,将方舱按整台件“封装”,集中储存于通风干燥的专用棚库。其保管的方法是:封存方舱整台收拢至运输状态,将方舱内医疗设备放在战备器材库或由使用科室借用保管。根据季节变化同时进行季节性保养,及时晾晒随车棉麻制品及附件。医疗方舱系统具有较强不同天候的适应性,但在雨天训练时应注意防雨淋潮湿,在炎热日晒训练时注意防高温暴晒。

医疗方舱装备管理在使用和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装备使用率偏低、维修能力弱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待继续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刘双泉,刘莉莉.野战卫生装备训练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解放军卫勤杂志,2009,11(5):294-296.

[2]林村河,郭琪,余海.以医用方舱为依托的野战医院快速开设[J].医疗卫生装备,2004,25(11):23-24.

[3]王炳南,杜秀琴,程正祥,等.新型医疗方舱配置应用评价及改进建议[J].医疗卫生装备,2009,30(10):90-91.

[4]关晓峰.野战方舱医院参加“5.12”抗震救灾的相关问题探讨[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8,15(6):510-512.

保障装备管理 篇2

随着我国航天事业和我军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相关装备试验任务日益繁重,担负的试验任务越来越呈现出“技术高、密度高、周期短”等特点。这种高技术、高密度的试验任务使得试验装备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技术准备时间短、状态转换周期短、维修维护周期短”等严峻形势,给试验装备保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试验装备保障项目质量管理效能评估,查找试验装备在保障效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为有针对性地加强试验装备保障项目质量管理效能建设打好基础。本文开展的研究,有助于规范科研试验任务评估程序,进而不断提高试验装备保障项目管理的综合效能,确保相关单位能够及时、准确、高效、优质地完成各项试验装备保障任务,对进一步推进试验装备保障机制向科学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试验装备保障项目质量管理效能评估的实施筹备

为了提高试验装备保障效能评估的科学性,使评估结果能够尽可能地反映真实情况,必须做好充分的实施筹备工作,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估多元架构。试验装备保障项目质量管理效能评估的实施筹备工作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考虑。

1.1评估组织管理机构

评估组织管理机构是实施试验装备保障项目管理效能评估的主体。首先,由于装备归口管理单位日常机关事务繁杂,所以内部不宜建立庞大的评估机构;其次,应按照“评”与“建”组织机构适当分离的原则,从制度层面保证评估工作的规范和制衡;再者,如果由归口管理单位委托评估委员会组织评估,由于均为临时性的组织,评后即散,形成了失效的真空状态。为了保持评估结论的公正客观,评估组织管理机构应引入第三方机构,坚持装备机关人员和院校、技术总体单位专家相结合,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评估组织管理机构采用小核心大范围的模式,其组织结构由三部分组成:评估委员会、评估小组、评估专家组,形成行政监督、专业化评估机构实施、专家咨询三方各负其责相互支持、相互制约的评估组织管理机制,如图1所示。通过这种机制,专业化评估机构经合同形式受归口管理单位委托进行评估,是非利益相关的第三方,对评估结果负责,但不掌握最终决策权,从而保证了评估公正性。评估专业机构为了保持良好的声誉,在以后的评估工作中续约,会严把评估的质量关,科学合理地全程设计评估程序和方法,认真收集整理分析具有评审条件的专家意见,把委托的项目评准、评好,进而形成良性循环,促进评估质量的不断提高。

1.2评估计划

1.2.1计划拟制依据拟制评估计划,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评估目标分析,如果没有明确的评估目标,评估工作就失去了方向。评估目标的确定,应该充分征询被评单位的意见,只有在被评单位积极参与的前提下,才能使效能评估工作落到实处,装备管理机关才能下达切合实际的评估任务。同时,评估目标也是被评单位应达到保障目标的规定和约束,是保障工作提升的重要参考。由于被评单位保障要素的配置和执行任务的职能性质并不相同,所以评估目标也不存在完全统一的标准。

1.2.2计划拟制程序计划拟制程序按以下六步实施:

(1)确定评估目标、任务及对象。试验装备保障效能评估工作按总部级、基地级两级实施,基地级评估计划由XXXXXXX拟定,并征询XXXXXX意见;总部级评估计划由XXXXXX拟定,并征询XXXXX意见。对评估任务分析,要说明所需解决的问题,以及描述具体预期目标。

(2)确定评估经费、时间等计划内容。评估经费应包括:评估小组人员费用、聘请专家费用、差旅费、通信费、印刷费(报告、书面问卷等)、购置设备费(技术设备、电子数据处理设备等)等。评估时间安排应尽量具体,包含起至阶段,如:201X年9月中旬至9月下旬。

(3)征求评估任务代理方和被评单位意见。将拟定的评估计划发至评估小组和被评单位,征求实施方和评估对象的意见,并进行修改完善。

(4)形成评估计划。将拟定的评估计划提交评估委员会会议讨论,会议修订的评估计划通过后,由评估委员会主任签字确认,形成正式评估计划。

(5)计划的申报与审批。

(6)下达评估计划及评估任务书。评估计划审批后,由装备管理机关向各被评单位下发评估计划文件,并与评估小组签订评估任务书。

1.2.3计划的调整评估年度计划一经下达,必须严格执行。因特殊情况确需调整的,按照计划编报程序报批。评估计划的调整可分为两类:一是评估计划的一般性调整,二是评估计划重大调整。一般性调整是在不改变评估目标、范围、程序的情况下,对评估人员配置、费用安排等一般性内容进行调整,需经本级机关领导审核批准后,方能生效。评估计划重大调整是对评估目标、范围、程序等需要进行重大变化,需经评估委员会审核批准后,方能生效。对于评估计划的调整需与评估代理方和被评单位等相关方进行及时必要的沟通,一方面使代理方第一时间对评估的内容和方式进行及时规划,另一方面了解被评单位对计划调整的态度和配合程度,便于后期评估实施的顺利开展。

1.3评估模型

为准确、客观地对试验装备保障项目质量管理效能进行评估,需要采用科学、适用的评估模型。选取模型的关键是要保证能够反映评测对象的整体特性。总体上说,可以采用的模型主要有一下两种:

(1)解析模型解析模型的特点是将效能的单项指标表述为基础指标的解析公式,总体效能指标表述为单项指标与基础指标的解析公式,根据描述效能指标与给定条件之间函数关系的解析表达式来计算效能指标值。在这里给定条件常常是低层次系统的效能指标及环境条件。解析表达式的建立方法多样,可以根据现成的军事运筹理论建立,也可以用数学方法求解所建立的效能方程而得到。解析模型的优点是公式透明度好,易于了解和计算,且能够进行变量间关系的分析,使用简单、评价范围广、适用性强,便于应用。缺点是考虑因素少,特别是很多环境因素、战场因素和一些不易描述的因素,且有严格的条件限制,受人的主观因素影响较大。效能评估常用的解析模型有线性加权法、概率综合法、模糊评判法、层次分析法以及多属性效用分析法等。

(2)仿真模型仿真模型实质是以计算机模拟为试验手段,通过在给定数值条件下运行模型来进行仿真试验,由试验得到的结果数据直接或经过统计处理后给出效能指标估计值。基于仿真的综合分析模型以系统运行过程为基础,采用层层深入的推理方法建立系统模型,并用专用语言在计算机上评估实现,得出仿真结果,供决策者参考。仿真模型能较详细地考虑影响实际保障过程的诸多因素,能够比较形象地演示保障过程,因而特别适用于进行装备保障效能指标的.预测评估。仿真模型与解析模型的不同之处在于仿真模型通过推理演示系统的仿真运行,根据不同条件的情况求得系统的整体效能。

2.试验装备保障项目质量管理效能评估的执行

2.1评估的实施程序

评估的实施程序分为评估启动、信息获取、评估汇总、形成评估报告、评估报告审核与确认五个阶段。

2.2评估方案

评估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评估对象;二是评估指导思想和原则;三是评估目的;四是评估依据;五是评估指标体系;六是评估方法;七是信息采集范围和方式;八是评估组织实施、进度安排;九是提交评估报告的时限;十是其它要求及说明,例如:保密措施等。

2.3评估信息数据的采集

主要采取问卷调查、考试考核、座谈访谈、实地检查、实装演练、听取汇报、查阅相关文档材料(包括自评报告、以往评估资料等)方式进行。

2.4评估信息数据的分类

效能评估过程中所涉及的信息种类繁多,既包括保障阶段各类人员信息、保障设施设备信息、试验装备本身信息等,也包括相关的政策、法规、标准、财务、环境等信息。评估信息数据应根据不同的视角、需求进行分类。所搜集的评估信息数据标准化处理后,代入评估模型将得出参评单位试验装备保障效能评估的结果。如果采用的评估方法不同,建立的评估模型不同,所得出的评估结果在数值上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基本都能反映参评单位试验装备保障效能的相对水平。得到评估结果后还需对其进行检验,确定是否达到预期的评估目的,满足评估要求。如果所得出的结果与实际保障效能水平出入较大,必须从信息源头查找问题原因,对评估信息数据进行重新核查、纠偏和最终鉴定,主要包括定量指标数据资料、定性指标界定、评分标准以及评估计分过程等,以保证评估准确、可信。

2.5评估报告

在详细评估的基础上,评估小组应根据足够的证据写出评估结论,对评估对象进行综合评估分析,归纳提出加强和改进试验装备保障效能的建议,并编写评估报告,以便向业务管理部门提供参考,向参评单位提供下一步装备保障工作努力改进的方向。评估报告是对评估工作的科学总结,撰写评估报告过程是评估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为了保证评估的质量,在撰写评估报告时应注意以下事项。从内容上看,应重视评估结论的检查和复核,以便使用方判定评估活动的可信度,恰当地使用评估结论。主要内容包括:是否符合评估标准;评估依据是否充分;评估结论是否可靠;评估报告是否提供必要的支持信息。从整体上看,报告应本着第三方的态度,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体现客观性。报告不能给出先入为主的结论,更不能围绕一个预定的结果进行分析论证,不应含有对参评单位做出批评性或赞赏性的语气,应尽量反映出试验装备保障工作中所取得成功的方面,未达到预期的方面,以及现实的改进建议。

3.结束语

保障装备管理 篇3

【摘要】本文从战略规划、运行机制、现行体制及力量建设等角度,全面梳理、归纳了当前欧美、亚洲等国家国防及军队装备后勤保障所呈现的新动向、新形势和新特点,并就如何谋划我国国防与军队装备保障改革顶层设计提出了参考性的建议。

【关键词】国防与军队;装备与后勤;体制机制

战争形态的发展变化和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的空前使用,对各国国防及军事武装力量装备保障建设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满足战争形态的发展变化、精准提高保障效能,外军从综合国力支撑装备后勤的战略高度,统筹规划装备与后勤保障工作,把军民一体、集约高效作为装备后勤保障改革的核心目标,构建了适应现代化作战需要的装备保障新体制、新机制。

一、外军装备保障机制新形势

当前外军装备保障机制呈现出鲜明的两大特点:一体化管理与统分结合。一体化管理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由装备主管部门对科研、采购和维修保障一体化管理,二是装备保障与物资储备供应等所有后勤工作由采办主管部门一体化管理;统分结合指在统帅部统一领导下,由三军分散实施。这种大机制主要有三种模式:

一是以美、印、日为代表的国防部主抓装备后勤保障政策、计划,由三军承担实施装备保障业务。如印度国防部国防生产与供应局,负责装备保障政策、计划和协调,三军司令部相关部门如陆军军械局、海军物资局和空军维修局负责本军种维修保障的实施。日本防卫厅管理局对自卫队的装备科研、补给与维修保障实施统一管理,合同本部负责维修保障的合同管理,三军在防卫厅统管下设相应的装备保障机构具体实施。

二是以俄罗斯为代表的通用装备保障由国防部统一管理,专用装备保障实行三军分管。俄国防部总装备部负责统管全军装备科研、采购和通用装备保障工作,陆海空军司令部设技术保障部门,分管本军种专用装备的维修保障。

三是以法、德为代表的国防部领导全军装备保障,国防部与三军共同承担装备维修保障任务。如法国、德国国防部武器装备总署不仅负责装备保障的统一领导,而且负责海空军装备、战略战术导弹等重大装备的维修保障的实施,同时各军种参谋部负责本军种装备保障实施。

二、外军装备保障运行体制新特点

(一)强调后装保障的统一组织、综合协调。

美、英、德、法、日、印等多个国家各军种部和战区以下参谋部设后勤与装备保障主管,负责统一指挥装备保障与其它后勤工作。如美军“21世纪部队”保障系统由战略层次的“高级后勤(装备及物资)主管”统一负责,战略、战役和战术各层次的后勤主管将整个作战空间保障部队联为一体实施综合保障,从而为美军实施空地一体化作战和体系支撑精兵作战等全新作战样式提供了可靠保障。

(二)强调“军外经营”战略,全面实行军民一体化保障。

现代化作战对保障的高度依赖性,决定了装备后勤保障仅依靠军队建制保障力量远远不够。目前,美、英、德、法、日等国家,均将军民通用装备保障工作和服务性、储备性、保养性工作交给地方管理,通过扩大军外维修保障,实现以综合国力保障军队及作战行动。如美军通过“军外经营”战略和“利用民间力量加强军队后勤计划”,将现军事力量中约十九万人的装备保障工作(美军仓库维修保养工作的28%、空军后勤服务的50%、陆海军后勤服务的45%)交给地方经营和完成。同时,美国国防部依托民用部门减少国防部库存,通过“供应商直接交货计划”和“供应商进货计划”,由供货商向国防部用户直接交货,大大节约了库存。因此,国防后勤局的物资库存减少了76%,周转期缩短了93%,管理经费减少了31%。

另外,外军高度重视广泛动员民用部门力量,建立后勤保障预备役部队和高技术装备保障力量。海湾战争中,美国从高技术部门和1000多家企业中征召装备后勤保障后备役人员10余万人,占美军参战后勤部队总数的70%。如组织2架E-8A新型飞机战场中、小修,格鲁曼公司就派出50多名专家。

(三)强调建立强有力的区域内综合保障。

进入21世纪,美军、俄军均按照“区域维修理念”,通过赋予一定的业务自由度和经济自决权,逐步建立了划区保障体制,形成每个区域多个综合保障中心或一个综合保障基地的新格局,实现了“资源集约、综合高效”的保障体系。如海湾战争中,美军欧洲总部建立了一个后方支援基地,并在地中海、印度洋地区和海湾国家设临时基地,在陆上动态部署了2个军级后勤保障部队为战役军团提供伴随保障,在海上部署了庞大的海上机动保障力量,在空中动用了本土和欧洲加油机提供动态保障,从而构成了“多点聚焦,逐点递进”的保障体系。

(四)强调三军联保和布局结构优化。

首先是注重布局结构精简优化。经过十年不断调整精简,美军军内维修厂由100多家压缩到30多家,海军船厂由8家精简为4家,空军仓库从5个削减到3个。同时明确各保障单位任务分工,避免重复交叉:陆军安尼斯顿维修厂统一负责M1“艾布拉姆斯” 坦克及重型车辆的维修保障,科帕斯克里斯蒂维修厂统一负责陆航装备,空军奥格登后勤中心统一负责F-4、F-16飞机和“民兵”、MX导弹的维修保障。

其次是注重军种间联合保障。美国防部设立了国防仓库保养委员会,统一组织、协调三军计划,提出“只要能获得经济效益又不影响作业能力,应实现军种间维修保障相互支援”,明确规定军种协作协议的签订、经费的偿付,使代修方获得经济补偿。目前美军相互代修装备和联合保障遍及各军种:陆军为海空军代修战术卫星通信终端设备,海军为空军代修“麻雀”空空导弹,空军为陆海军代修惯性导航系统。

三、对我军装备保障机制体制改革的核心启示

(一)坚决推进装备保障军民融合建设。

按照习主席关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要求,坚决破除军队自成体系,坚决打破军地利益堡垒,把能依托军外力量承担的装备保障工作,特别是部队难以完成或没必要由部队完成的高技术装备、军民通用装备保障,尽可能通过竞争择优方式交给工业部门;军内仅保留少数核心维修工厂,其余逐步转交地方或委托地方管理。同时,从以上地方高技术部门和装备生产维修企业抽调专业力量,组建装备保障预备役旅团、营、连,以适应战时快速动员、迅速组建军外支援保障力量的要求。

(二)坚持集中统一领导,完善军、地分工分级管理体制。

借助军队全面改革契机,完善集中统一领导与军地分类管理、分级实施相结合的装备保障体制,一次性理顺军地双方及上下、纵横关系;在修订装备及后勤保障《条令》、《条例》时,全面明确、规范军地分工、分类分级管理的层次、关系和责任,以全面改革保障体制机制、优化力量结构布局、提高军地联合保障效能。

(三)强化战区一体化综合保障体系建设。

建立战区统一的装备与后勤联合指挥机构,由主管装备工作的领导牵头负责,统一指挥和协调区域内装备及后勤保障工作;在运行上,加强装备保障与物资器材供运的统一指挥和跨军兵种的联合保障,强化快速、高效的战役装备保障力量及体系建设。

(四)优化区域通装联合保障结构布局。

根据联合作战对装备与后勤保障的要求,按照“划区保障、通装联保”的思路,及早优化各战区军兵种联合保障力量结构和布局。在各战区择优抽调现有维修力量,组建各战役方向通用装备保障中心,直接对区域内各军兵种通用装备实行统一保障,对专用装备开展“联合军种”或“牵头军种”的保障模式,以全面提高装备保障资源利用率和保障效能。

参考文献:

[1栗琳.美军装备维修保障[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12

保障装备管理 篇4

车辆装备保障标准质量管理系统是对标准的制定、实施、信息反馈阶段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的系统平台, 是车辆装备保障标准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和完善车辆装备保障标准质量管理系统对于车辆装备保障标准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1 系统建立的重要意义

1.1 军队标准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标准管理系统对于军队标准化建设是至关重要的, 标准管理系统能够提供充足的信息和快捷的查询手段。传统的人工管理标准方式存在许多缺点, 如:效率低、保密性差、大量的文件和数据不便于查找、更新和维护等, 无法为军队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提供技术和管理的有力支撑, 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军队发展需求, 在一定意义上已经制约了军队标准化建设的发展, 以下分析了以往标准化工作的不足以及当前我军对标准化工作的要求, 认识建立标准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1) 以往标准化工作的不足:对标准化的认识不够, 标准化工作局限于图纸标准化审查以及制定有限的专业技术标准, 标准没有形成体系。由于缺乏标准实施的信息反馈, 标准一般具有较长的标龄, 更新换代慢。标准资料的需求量较少, 更新慢, 较少关注国内标准以及外军标准。工作手段落后, 主要是人工管理标准资料的保管、入库、下发、借阅、回收。基层了解标准信息的渠道比较狭窄, 主要通过下发有限的纸质标准文本来了解军队标准。

(2) 当前军队对标准化工作的要求:标准化意识普遍很高, 标准先行己经是一种全军共识和工作方式的准绳。标准体系健全而有效。标准体系为军队搭建起了技术、管理和工作的标准平台, 对工作方式、要求以及要达到的结果做出规定, 每件事均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工作中的各个环节都得到了有效控制, 彻底摆脱了以往军队在各方面建设上的随意性。标准更加具有针对性, 同时能够随着客观环境的不断变化, 标准的内容也会进行相应的调整。军队的标准的质量水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军队的建设水平, 要及时关注外军的相关领域的最新动态, 尽可能掌握其标准的内容等信息。建立有关标准信息的数据库, 标准化研究人员进行研究以提高我军的标准化建设水平。

1.2 改进标准质量管理手段

当前标准质量管理工作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 标准的信息反馈的匮乏, 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反馈渠道的缺失, 当建立标准质量管理系统以后, 各级在标准实施中产生的各种信息, 包括遇到的困难, 实施的进度等等信息, 都可以通过标准管理系统这个信息化平台进行传递。将原来对标准的开环控制, 转变为闭环控制, 这将彻底改变对车辆装备保障标准质量难以持续改进的现象。

通过建立网上的标准质量管理系统, 可以将标准的审查、修订、审批等工作放到网上进行, 这样的举措将极大地改变以往的工作模式, 标准化各级人员在标准管理系统这个平台上就可以将其工作完成, 这样更有助于对这些过程进行监管。同时, 原本由于时间或者空间上的限制, 如一些审查会, 都可以在网上进行, 这种工作方式的转变也将促进车辆装备保障标准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1.3 提高标准质量管理工作效率

通过在网上办公, 将原有的需要进行异地完成的任务或者要经过大量协调的工作才可以做的工作。通过标准管理系统这样的一个平台, 省去大量的差旅、接待费用等, 同时省去专家的宝贵的时间。使得标准的审查、修订等工作的效率大大提高。

标准化管理系统的普遍建立, 不仅提高了标准化人员的工作效率, 也为一线的基层官兵创造了一个学习标准、使用标准、熟悉标准、熟悉岗位工作流程、工作要求的信息化平台。只有这样, 现代军队对标准化的所有要求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节约大量的人、财、物、时间和精力, 把各级管理者和指挥员从大量重复性、日常性事物中解放出来, 把精力和思路集中用在军队战略性和创新性事物中, 从根本上改变军队发展模式, 从而为军队的发展做出贡献。

2 车辆装备保障质量管理系统功能需求

系统应满足车辆装备保障标准全寿命周期内各阶段工作信息化的要求, 减少人力的繁琐劳动, 减少物力的损失, 最终达到促进标准质量管理水平的提升, 提高标准质量管理工作的效率的目的。

2.1 制定阶段功能需求

在标准制定的预阶段, 能够在网上征求各方面的意见, 各级标准化人员以及基层的官兵可以将好的建议和意见通过网络进行表达。标准制定人员可以参考这些建议来确定标准项目。

在标准的编写阶段, 可以将国内外有关的标准资料集中到一起, 以供标准的编写人员参考。标准征求意见阶段, 以往都是发征求意见函, 被征求意见的单位应在规定的期限内回复意见, 这样, 往返的时间也会用很多, 这些工作都可以利用网络进行, 可以节约大量人力物力。

标准的发布可以通过标准管理系统这个平台进行实时发布。

2.2 实施阶段功能需求

车辆装备保障标准管理系统的作用就是促进标准的充分实施, 使标准的信息反馈能够更加准确、详细。标准发布后, 各级标准化人员能够及时在标准管理系统上查询到最新发布的标准, 在第一时间进行学习、贯彻和实施。系统应满保密的需要, 同时也能满足各级标准化人员的获得相关资料的需求。

2.3 反馈阶段功能需求

能够为标准的信息反馈提供反馈渠道, 使得各种反馈信息能够从基层到总部通畅传递, 并且确保符合保密要求。对反馈的信息, 以及标准资料各种信息具有一定的分析、处理能力, 能帮助标准化决策人员做出正确的决策。

3 车辆装备保障标准质量管理系统功能实现

3.1 用户管理功能

个人可以申请临时用户, 完成一般的查询功能等, 各级相关的标准化人员, 经由批准将成为不同级别的管理人员, 并拥有相应的权利。系统能够添加、修改、删除用户。给予不同的权限。这样可以使系统处在有序状态。

3.2 日志记录功能

将系统的发生的各种事件分门别类地加以记录, 如某标准审查人员对标准进行了审查, 并作出了哪些修改意见;系统管理员又添加了哪些新标准;哪项标准通过了审批通过等。

3.3 信息交流功能

提供用户交流的平台, 一方面各级标准化人员可以有这样一个专门的渠道将有关情况进行上报, 另一方面方便基层官兵在标准实施过程中将所思所想在系统上进行交流, 这样也便于收集有关情况。

3.4 网上办公功能

将原来只能现场办公的工作转移到网上系统平台来, 传统的征求意见阶段, 专家审查阶段, 部门审批阶段等都需要将相关的人员聚集到一起, 共同研究决定, 而标准管理系统可以通过远程会议以及分别审查等方式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3.5 标准管理功能

由于各项标准数目众多, 各级用户根据权限的不同以及标准资料密级的不同可以查询到不同的标准及其他资料, 同时, 管理人员能够适时地添加、修改、删除标准以保持标准的实效性。对标准可以实现关键字检索、分类查询等各种查询方式。支持常用格式的入库和检索。如TXT、HTML、DOC、PDF等。

3.6 统计报表功能

通过嵌入统计工具等相应的软件, 将上报的各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得出可供决策人员分析的图表。

4 结语

建立车辆装备保障标准质量管理系统将有助于车辆装备保障标准质量管理方式的转变, 完善标准信息反馈的渠道, 提高管理效率, 更好地解决当前车辆装备保障标准质量管理存在问题, 促进车辆装备保障标准质量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标准化基础知识培训教材[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4.

[2]彭芳, 李美娟.标准体系管理系统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 2011 (14) :28-31.

[3]赵长欣.标准内容动态管理器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2012 (5) :194-198.

装备保障活动分析方法 篇5

装备保障活动分析方法

借助于使用与维修工作任务分析(O&MTA,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Tasks Analysis)的结果,在描述保障系统运行机理的过程模型基础上,提出了装备保障活动分析方法.从使用保障和维修保障两个方面抽象出保障活动的频数和执行时间这两个基本属性,并给出了计算方法.通过建立装备群使用任务要求与保障活动频率之间的.解析关系,结合保障活动时间属性,依据保障活动之间的层次关系,进行分析汇总计算,最终得到装备保障系统的保障时间参数和保障资源使用时间参数,进而可以对保障系统进行评价,对保障资源的数量进行预测,可以为装备研制部门进行装备群保障系统设计、分析及构建保障方案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支持.

作 者:郭霖瀚 康锐 张侦英 Guo Linhan Kang Rui Zhang Zhenying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程系统工程系,北京,100191刊 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ISTIC EI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年,卷(期):35(4)分类号:V215.7关键词:后勤 维修 建模 分析 logistics maintainability model analysis

浅谈装甲装备应急维修保障 篇6

【摘要】装甲装备日新月异的发展,战场环境越来越复杂,装备战伤率增大,如何快速高效的使战伤装备继续投入战斗,就是装甲装备应急维修所要解决的课题。本文从装甲装备应急维修的特点、维修方法以及提高维修质量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对于部队日常训练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战场抢修;应急维修;装备保障

装甲装备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革新,新材料、新工艺的使用,不但使装备性能日趋高效,而且其可靠性、维修性等固有特性也进一步提高,使得装备结构更加复杂,由过去的单一机械产品发展为机、电、光以及软件等综合于一体;“精确制导、远程遥控、自动寻的、感应作用”武器的出现,使得其终点毁伤效能大大提高,装备受威胁程度空前增大,装备维修保障的任务更加艰巨。因此,提高信息化条件下新装甲装备应急维修保障能力已成为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装甲装备应急维修的特点

(一)时间紧,难度大

现代局部战争具有作战空间大、战场变化大、装备战损率高等特点,这就要求对战损装备实施快速有效的抢救抢修,使装备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再次投入战场。“快”即是现代战争对战场装备抢修的基本要求,要求修复工作必须在战术合理的期限之内完成。

(二)环境恶劣

战场环境中抢救战损装备,因处于特定的环境中,对于抢救人员身体、心理都具有很高的要求。在战争状态下,由于敌人的封锁,后勤供应线可能被切断;加之维修资源消耗多,同时器材很难运到阵地上,容易造成器材缺乏,未必都能采用换件修理;另外,战场环境下维修人员的心理压力更加大,容易造成维修中的差错增多;再则,现代战场由于大量高新武器的投入使用,导致战场环境不仅对装备具有极大的破坏力,而且对战场中的人员同样具有极大的杀伤力。

(三)恢复状态的多样性

战争状态态势下,装备修复具有多样性,不要求恢复装备的本来面目,战损装备恢复到下例状态之一:能够完成全部作战任务、能进行战斗、能应急作战、能够自救。

(四)修理方法的灵活性

平时装备修理是依托其使用技术标准和修理手册来开展的,以恢复装备固有性能为目标;而战场应急维修不同于平时维修,它是一种特殊条件下的非常规的修理,以尽量短的时间恢复作战能力或自救是最重要的要求。经常采用一些非规范的修理工艺,甚至是一些“临时凑合”的方法,以保证战损装备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基本功能,迅速投入到战斗中。

二、装甲装备应急维修的常用方法

战场应急维修是指在战场条件下,利用搭载式应急维修方舱、机动便携式维修设备,对装备实施原位、原件的应急抢修,主要依靠单兵或设备操作人员完成,使用手动维修工具对损伤部位进行不解体的快速维修,经常采用的修理方法有:

(一)堵漏法

对于两栖装备,针对老式钢制两栖装备可以使用胶塞堵漏和磁堵漏技术为主的堵漏保障手段,而新型两栖装备采用的是铝合金材料,这就要求研制具有针对性的保障手段。对于一些油路、气路可采用快速粘接堵漏技术,利用粘接堵漏材料及简单工艺,快速止住泄漏。箱体或管道裂缝会引起渗漏,轻微渗漏不影响装备完成基本功能,可不予修理,严重时可以使用肥皂或黏性较大的泥土堵塞裂缝,作为应急修理措施。现在新材料比较多,如水箱止漏剂、易修补胶泥等。

(二)换位修理法

即用自身零部件换位安装或将其改变安装位置和方向,以恢复原装备功能。比如:当装甲车辆一侧负重轮损坏达到2个,而另一侧无损伤时,即可将完好一侧的第三负重轮拆下,安装在受损一侧;发动机飞轮齿圈因单边磨损而影响正常启动时,也可将齿圈翻面安装再用。

(四)切换修理法

通过转换开关脱开受损部分,接通备用部分,或者将原理担负非基本功能的完好部分改换到基本功能中,这类方法在电路、油路、气压等系统中常用。机械装备中如果电动操作失灵,可改用人工操作代替;火炮瞄准具表尺装定器损坏,可用炮目高低角装定器代替表尺装定射角。

(五)短接修理法

将装备的液压系统、气路系统、燃油供给系统和电器设备中的油管、气管或电路进行短接,越过已经产生故障的零件而将管路或电路直接连接起来,以维持某些功能。

(六)拆换修理法

将暂时无法修复或报废装备的可以使用或有修复价值的部分总成或零部件拆卸下来,更换其它装备上损坏的相应总成及零部件,从而利用故障损坏或报废装备重新组配完好装备的修理方法。此法又分为备件更换、拆次保重、同型拆换以及异型拆换等方法,拆换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是其目的都是为了满足应急需要,使装备尽快恢复一定战斗力。

三、提升装甲装备应急维修的措施

装甲装备应急维修具有很大的难度和一定的局限性,为了使战损装备恢复到能再次投入战斗的能力,维修人员在紧张的作战环境下,仅凭人力、简单工具、设备和备件就能使装备恢复战斗力。因此,针对我军装备特点,如何对装备进行及时、经济而有效的应急维修,在最短时间内使被损坏的装备得到恢复,最大限度的提高损坏装备的原位再生能力,提高装备的使用效能,已经成为军队战斗力形成、保持和提高的关键。

(一)健全应急维修机制,提高战场抢修水平

加强对装备战场应急维修理论和维修技术的深入研究,建立较为完善的理论研究体系;制定相关种类齐全、操作性强的条令及电子手册,研制先进的具有针对性的战场抢修装备、修理方舱、野战的维修设备及专用工具箱等方面着手,全面提高战场抢修水平。

(二)加强战场抢修培训,提高应急抢修能力

适应战争环境,加强恶劣环境下的战场抢修训练内容。应急培训中应加强战场抢修能力训练,实现平时训练向战时战斗能力的转化,以适应恶劣的战争环境,满足应急作战部队需要。在理论培训中,利用网络、多媒体施舍等开展教学,在训练中,引入高科技技术进入培训,如虚拟维修终端、平台等。战场抢修是战斗力的倍增因子,有效的战场快速抢修可以弥补装备的战场损耗,加强恶劣环境下的装备维修技能,使部队战斗力得以持续,其重要性已通过多次战争事实得以证明。

(三)提高装备设计水平,增强装备维修性

提高装备设计水平的目的,就是在研发和设计阶段要对装备系统中各子系统和零部件的结构进行调整优化,充分考虑维修难易问题,设法使装备发生故障后,便于查找、易于修复。目前由于体制、机制等问题,装备在设计生产中通用化、标准化程度较低。要增强装备修复使用性,就必须提高装备的设计水平、规范设计指标,达到通用化、标准化等设计,这些措施具有便于人工替代、便于截断切换或跨接、便于置代、便于临时配用、便于拆拼修理的特点,将使装备具有抢修的先天优势。

(四)加强新技术在应急维修中的应用

为了提高装备及零部件的快速修复能力,一方面应用快速拆拼技术、新材料及新工艺,实现装备及零部件的原位快速修复;另一方面发展应急维修技术,如纳米复合电刷镀技术、高速电弧喷涂技术、纳米固体润滑干膜技术、划伤快速填补技术、无电焊接技术、结构贴片修复技术、耐磨修复技术、贴体封存技术等。

参考文献:

[1]张景臣.战时装备技术保障[M],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

[2]余高达等.战役装备保障学[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2.

保障装备管理 篇7

知识管理是组织对所拥有的知识资源进行系统的有效管理, 以期实现知识的共享、创新和增值, 提高组织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2]。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 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发展和延伸, 信息管理主要强调对显性知识的管理, 知识管理更注重对以人为载体的隐性知识的管理[3]。

1 对装备保障训练本质的认识

装备保障训练指装备机关组织所属人员和机构进行的军事及装备理论教育、装备保障技能教练、装备保障演练等活动。是军事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提高装备保障能力的根本途径, 是培养装备人才、加强装备建设的重要措施, 具有种类多样、技术密集、综合应用性强和相对独立等特点[4]。装备保障训练的主要矛盾是装备保障要求与装备官兵素质和整体作战保障能力之间的差距。装备保障训练是装备保障训练业务系统根据装备保障需求, 运用装备保障训练资源, 训练装备保障人员和单位, 生成装备保障能力的活动集合。在本质上, 装备保障训练是装备保障知识的传授和保障能力的生成过程。

装备保障训练业务的水平可以用装备保障训练能力来描述。训练能力是军队遂行军事训练任务的全员、全程、全面综合集成的实际本领和体现军事训练质量效益水平的现实力量, 是作战能力生成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可靠保证[5]。装备保障训练能力是由人员、设施、装备、场地、经费等物质条件, 编制体制、方法手段、管理知识等多种因素综合集成形成的整体力量, 也受到社会环境等其他外部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装备保障训练能力可以看作各种训练资源的集合体, 训练能力是训练资源集合体在完成装备保障训练任务中表现出来的属性[6]。其中, 作为训练业务主体的人员是装备保障训练能力的核心要素, 而训练业务主体的知识是关键。知识既是装备保障训练能力要素, 也是训练业务主体 (施训者) 向训练业务客体 (受训者) 的输出要素, 如图1所示。因此, 作为知识密集型的业务, 对装备保障训练业务知识进行管理, 促进装备保障训练业务知识的交流、共享和创新, 对于装备保障训练能力的提升和装备保障能力的生成具有重要意义。

2 装备保障训练引入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2.1 是信息化条件下装备保障训练的迫切要求

信息化条件下的装备保障训练, 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 服从并服务于信息化战争装备保障需求, 为熟练掌握信息化条件下装备保障知识和技能, 全面提高军人驾驭信息化保障装备的能力和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装备保障能力而进行的实践活动[7]。信息化条件下, 各种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装备领域, 装备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 装备保障要求越来越高, 装备保障训练的内容日益复杂;计算机模拟仿真、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广泛运用, 主要的训练手段基地化、模拟化、网络化;网络技术广泛运用, 训练信息获取、传送、处理速度加快, 参训人员能及时、准确、全面地得到训练信息支持, 训练管理越来越科学化和精细化。因此, 信息化条件下装备保障训练业务过程中的知识含量越来越高, 迫切需要加强知识管理, 实现知识的积累和共享。

2.2 是装备保障训练业务创新发展的客观需要

装备保障训练业务知识管理侧重于建立健全各类激励机制, 激发业务主体参与知识共享;侧重于群体知识和智慧的集成, 提升装备保障训练业务的应变力、创新力和发展力。装备保障训练业务知识管理, 强调和肯定训练业务人员作为知识工作者、创造者的价值和作用, 有利于增强业务人员知识管理的主人翁意识, 调动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创造力和知识潜力;有利于装备保障训练业务知识的集成、利用和创新, 使具有潜在价值的知识为组织所拥有;有利于提高知识转化率, 提高装备保障训练业务水平和效率。装备保障训练业务知识管理的重点是实现装备保障训练业务系统内部各种知识的共享和知识创新, 关键在于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与氛围, 激发个人知识潜力和创造能力, 形成一种强劲持久的整体创造力和永不落后的创新能力。因此, 装备保障训练业务知识管理是装备保障训练业务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

2.3 实施装备保障训练知识管理已具备初步条件

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为装备保障训练业务知识管理创造了有利条件。目前, 我军军事训练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全军院校和部分训练基地建成军事训练园区网, 各大单位训练部门和总部有关业务部门也普遍建立了军事训练局域网。同时, 许多单位建立了装备保障训练信息管理系统, 为构建知识管理系统, 实现装备保障训练业务知识共享, 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 在过去实践的基础上, 我军已积累大量装备保障训练业务数据、文档、报表以及规章制度等, 可以说是对知识管理的初步探索, 同时这些资源也可以成为未来知识管理的对象。特别是随着大批高素质人才充实到装备队伍中, 困扰装备保障建设的人才“瓶颈”问题已得到极大缓解, 具备了进行知识管理的人才资源。同时, 国内外、军内外知识管理的研究与实践也可为装备保障训练业务知识管理提供参考与借鉴。装备保障训练业务知识管理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

3 装备保障训练业务知识管理的内涵

装备保障训练业务中包含两类知识:一类是装备保障知识, 需要传授给业务客体;一类是管理知识, 支持业务主体完成训练任务。二者统称为业务知识。业务知识, 尤其是其中的管理知识, 多属于业务人员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性知识, 虽然有些业务知识经过显性化形成各种法规制度、条令条例、文件、手册等, 但是更多的业务知识存在于业务人员、相关专家的头脑中, 存在于具体的业务过程中。从而导致业务知识的共享程度低, 很多业务完成具有很强的人员依赖性, 业务人员的个人因素对业务完成质量影响巨大。同时, 军队人员的流动性强, 大量的个人经验、体会等知识没能有效传递, 造成众多宝贵的知识资源流失。因此, 有必要对装备保障训练业务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 在适当的时候, 提供给需要的人, 实现业务知识的交流与共享。

装备保障训练业务知识管理是指运用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对装备保障训练业务的全过程进行管理, 构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组织形式, 在装备保障训练信息管理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知识网络系统, 进行知识获取与共享, 不断地创新业务知识, 并将业务知识高效地应用于装备保障训练业务实践, 最终提高装备保障训练业务水平和效率, 促进装备保障能力生成。装备保障训练业务知识管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以显性知识数字化为中心的知识获取、创新和应用管理;二是以人力资源为中心的隐性知识资源的管理。其中, 知识管理系统的建设是进行装备保障训练业务知识管理的基础。

装备保障训练业务知识管理与装备保障训练信息管理, 两者都需要由信息技术构建的网络系统的支持, 都为装备保障训练转型带来了契机和动力, 最终目的都是提高装备保障训练业务水平和效率, 促进官兵综合素质和实战整体保障能力的提高, 满足未来联合作战装备保障的需要。两者的区别在于, 装备保障训练信息管理主要是传统装备保障训练业务的电子化和网络化, 重在信息技术与装备保障训练的有效融合;而装备保障训练业务知识管理是以装备保障训练信息管理为基础, 重点是实现各种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获取、共享、创新和应用, 强调人在技术基础上的主导作用。

4 装备保障训练业务知识管理实施策略

4.1 明确装备保障训练业务知识管理战略

知识管理既是一种管理思想, 又是一种管理实践, 特别是对于制度刚性强、组织结构复杂的装备保障训练业务系统来说, 更需要整个组织从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 找到知识管理的内在驱动力, 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知识管理战略。知识管理战略要明确在知识管理方面要做哪些事情, 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保证知识管理的各项措施符合装备保障训练业务整体目标。例如, 知识管理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 不可能一步到位, 知识管理战略应该明确重点, 在实施装备保障训练业务知识管理的初期, 应将重点放在对显性知识的获取、整理和共享方面, 建立知识库和知识网络系统等。

4.2 营造有利于业务知识共享的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是决定知识管理项目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理论研究和实践证明, 知识的共享和有效利用必须有一个适合的文化环境。有学者认为, 知识管理的成败90%决定于组织文化[8]。要实现知识的交流与共享, 促进业务人员的协作和合作成果的产生, 必须在装备保障训练业务系统中营造一个尊重知识, 鼓励知识交流与共享的文化氛围, 鼓励组织成员积极贡献自己的知识。同时, 要建立评价和激励机制, 来促进知识共享, 如制定一系列的规定, 将装备保障训练业务知识的存储、共享作为一项必需的程序, 并且对其进行评价, 对在装备保障训练知识的共享中做出贡献的人员和单位予以奖励等。

4.3 调整装备保障训练业务系统结构, 完善知识管理制度

一种管理模式要取得效果, 必须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来实施管理。要开展装备保障训练业务知识管理, 就要逐步对业务系统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 改变以往金字塔式的层级结构, 实现业务结构的扁平化、网络化, 以利于信息和知识的传播。同时, 要设立知识管理的职能人员, 如在装备保障训练业务系统各级设立知识主管, 作为知识管理的负责人。同时, 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 促进知识管理活动健康、有序地开展。

4.4 建立装备保障训练业务知识库

对装备保障训练业务系统现有的知识分门别类地进行加工和提炼, 使之变成系统化的知识资源, 构建装备保障训练业务知识库, 这是装备保障训练业务知识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一是建立装备保障知识数据库, 包括装备知识、保障指挥知识、维修保障知识、器材保障知识等, 这是装备保障训练需要传递的知识, 业务人员必须密切跟踪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 积极收集、整理、传播这些知识。二是装备保障训练业务管理知识库, 包括各种装备保障训练法规、装备保障训练各种登记统计信息、训练总结报告等显性知识, 以及装备保障训练业务过程中需要的各种隐性知识, 如训练过程中的见解、经验、诀窍等, 要鼓励业务人员对这类知识进行科学的分析、归纳和总结, 尽量使之显性化、数字化。三是建立装备保障训练业务专家库, 按照专业录入专家相关信息, 方便遇到困难时, 求教专家解决问题。装备保障训练业务知识库作为知识创新的土壤, 它的建立将极大地促进装备保障训练业务知识创新。

4.5 完善装备保障训练信息网络, 构建知识管理平台

在装备保障训练信息网络的基础上, 完善知识管理功能, 建立知识管理平台, 促进训练业务知识共享, 使知识在流动过程中带来更大的增值效果, 这是知识管理的根本目的。基于知识、面向装备保障训练业务过程的训练知识管理平台, 利用网络的快速计算、端到端的互通、智能化的辅助决策和检索等功能, 可以根据用户需要, 以最佳的方式, 在正确的时间为用户提供准确的信息和知识。知识管理平台的建设可以运用已经比较成熟的民用技术, 在安全技术方面, 要采用多级安全认证, 保证信息安全。

5 结束语

信息化条件下, 装备保障训练业务面临着海量的信息和知识, 装备保障训练业务要求也越来越高。开展装备保障训练业务知识管理对于提高装备保障训练业务水平和效率, 促进装备保障能力生成具有重要意义。推进装备保障训练业务知识管理, 应该明确装备保障训练业务知识管理战略, 营造有利于共享的组织文化, 调整装备保障训练业务系统结构, 完善知识管理制度, 建立装备保障训练业务知识库和知识管理网络平台, 最终实现装备保障训练业务知识的共享和创新。

参考文献

[1]钟讯.创建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的科学体系[J].军事学术, 2007 (1) :23-27.

[2]乌家培.信息与知识关系述评[J].情报资料工作, 1999 (1) :2-4.

[3]王长安.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的内涵及联系[J].中国西部科技, 2007 (5) :126-127.

[4]蒋跃庆.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学科分册——军事装备保障[M].第2版.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7:159.

[5]胡立民, 翟文江, 贺东辉.军事训练能力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9:34.

[6]伊洪冰, 张春润, 刘增勇, 等.装备保障训练能力理论及其模型研究[J].军事交通学院学报, 2008, 10 (2) :42-45.

[7]刘学程, 张春润, 张乾, 等.装备保障训练业务工程理论及体系构想[J].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 2009, 23 (5) :12-15.

保障装备管理 篇8

一个软件系统是否具有较好的质量、较高的开发效率依赖于软件开发的方式[1]。软件工程以工程的思想、概念、原理、技术和方法来开发与维护软件, 有效地合理组织软件的整个开发过程, 以提高软件的可靠性、可维护性及开发的成功率。Internet应用是指在Internet 环境下或以Internet 为媒介提供服务的系统;以后台软件系统为主体, 控制前台页面为界面, 页面动态生成。网站就是Internet 软件通过Internet浏览者发出的请求, 经后台软件处理后产生结果, 再生成合适的页面表达形式的返回。Internet对象模型的核心是页面及所表达的数据中所具有的功能, 其页面是动态生成的, 需要对页面上的数据进行处理。页面的访问可以看作是对一个对象发出的请求。

Internet应用工程与软件工程不同之处在于其开发对象是Internet 软件[2,3]。该类软件运行于Internet环境。考虑到Internet的交互性、即时性、开放性、分布性等特点, 开发此类软件, 需要对传统的软件工程方法进行改进。分析、建立模型阶段同样需要进行需求分析, 但其界面是网站形式, 故操作的开放性、交互性更强, 更重要的是它极大方便了各系统机构的信息交流。在设计中需要考虑更多的特定因素, 确保信息的安全性、可维护性及远程管理。页面及其所表达的数据中所具有的功能用对象模型进行描述, 有以下三种: (1) 以数据为中心的模型; (2) 以用户为中心的模型; (3) 以内容构件为中心的模型。

本系统采用以数据为中心的模型, 即Internet软件看作是信息系统。数据库是系统中心, 通过录入/ 发布流程控制将录入的文档及发布模板按目录结构存储在数据库中。当Web 服务器接到录入/发布浏览器请求后, 执行服务器端程序, 根据数据库中内容及模板生成静态页, 通过发布控制返回给用户。实现页面数据与表达形式 (对象界面) 的分离, 以及页面数据的处理与对象语义的联系。

2 系统的需求分析

2.1 系统设计背景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 使得现代战争越来越呈现出快节奏、高不确定性、高复杂性和高风险的特点。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C4ISR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雷达情报自动化系统不仅在和平时期担负着国土防空任务, 更是战时敌方军事打击的首要目标。战场消耗大, 技术保障复杂, 实效性要求高, 对装备保障依赖性大, 成为雷达情报自动化系统装备保障的突出问题。因此, 如何管理雷达情报自动化系统中各类装备及备件, 及时掌握各型系统作战实力, 有效提高该系统装备的生存能力和战备完好性, 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战技性能, 是当前雷达部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建立一套完善、高效、可行的装备管理系统, 是保证现有雷达情报自动化系统在现代战场环境下有效运行的重要手段。从总体上而言, “雷达情报自动化系统装备维修保障管理系统”的功能就是要对雷达情报自动化系统装备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处理、显示、传递和使用, 为上级、本级指挥员及时掌握装备状况提供有效信息支持。本系统应用于军用专网上, 主要面向雷达部队各级自动化装备维修保障单位, 在各级单位之间搭建信息的交流平台, 不仅可以实现大量信息的网上发布, 而且能够提供动态的信息查询和数据处理服务。

2.2 系统功能需求

该系统的设计准则是在满足战术技术指标的前提下, 性能稳定可靠、功能合理、经济实用、维护方便、界面友好、扩充能力强。

实现的主要目标有:

(1) 用户管理:

对用户名称、口令、权限进行管理, 确保系统使用的安全性。

(2) 库房管理:

包括设备入库、出库、借库、退库、报废、检查日志的建立、浏览、修改、删除、打印等仓库日常业务。

(3) 维修管理:

进行维修登记、送修登记和报废管理。

(4) 实力分析:

对部队装备的雷达组网设备状态进行监控, 查看部队的装备实力、器材实力、维修实力。

(5) 数据上报:

统计并生成本单位器材实力、装备实力、维修实力、自动化系统工作月报表、器材请领单等。

(6) 查询:

按条件查询入库、出库、退库、借库、库存、维修、送修、报废和检查日志信息, 查询下属单位、生产厂家、维修人员等信息。

2.3 系统的性能需求

本系统为作战部队服务, 所以应当保证系统数据的正确性、可靠性、安全性。

(1) 安全性

软件质量好坏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系统运行是否安全可靠。本系统是一个网上信息管理系统, 处于开放的网络环境下, 安全性相对较差。为了系统信息的安全性, 必须有选择地发布信息, 采取措施, 防止用户越权使用或非法用户的侵入, 防止工作数据被非法篡改、破坏。

(2) 易维护性

在设计系统时应充分考虑运行、管理和维护问题, 尽量使其运行速度快、管理方便、容易维护, 要考虑未来技术和发展的需要, 包括数据库设计、管理模式以及开发技术发展等未来的可能性。

(3) 实用性与保密性

系统提供信息的同时, 应当实现实用性与保密性。在保证信息可用的前提下, 还要注意信息的保密性, 防止泄密情况的发生。

(4) 可靠性与一致性

数据库中的数据要保证一致性、准确性, 必须对数据及时更新。提供备份和恢复方法, 在系统出现问题时进行有效地即时修复。

3 系统的设计

本系统采用B/S模式, 用户接入专线军网内, 然后与本系统的Web Server相连, 可浏览本系统的公共访问界面, 根据各自的授权查询浏览动态Web页面[4,5]。系统管理员可使用管理界面进行系统地管理。

3.1 系统硬件结构

“雷达情报自动化系统装备维修保障管理系统”在网络环境下运行。雷达部队建立服务器与所属雷达分队进行信息传递、管理, 并可向基地级装备维修保障管理系统上传数据信息报表。如图1所示。

3.2 系统信息流图

系统的信息流图如图2所示。

3.3 用户管理模块

由于系统是基于Web的系统, 为保证信息安全, 将系统用户分为普通用户、管理员和系统管理员。不具备这三种登录权限的使用者不能进入系统。各级用户不论权限只能修改本用户密码。普通用户只能浏览系统信息, 没有数据库增加、删除、修改权限;管理员能进行系统各项业务, 具有对数据库增加、删除、修改权限, 可以添加、删除普通用户;系统管理员除具备管理员所有权限外, 还可以对管理员、普通用户进行增加、删除及权限设定, 可以对系统所有数据库进行数据恢复及备份, 通常系统管理员账户只有一个。

用户管理模块的主要目的是实现添加、删除用户, 修改用户密码以及更改指定用户权限等功能。

3.4 库房管理模块

库房管理模块是系统信息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 也是其它业务的起点。雷达情报自动化系统所有设备均由设备入库操作分配唯一的库房编码进入库存表。库存中所有设备经由出库、借库操作下发至下属单位, 并经由退库操作返回库存等待下次使用。定期对库存中的设备进行检查并填写检查日志, 发现故障设备应进行详细记录。到保质期或故障不能修复的设备应进行报废操作从库存表中移出, 进入报废库。

库房管理模块主要实现设备入库、设备出库、设备借库、设备退库、设备报废、检查日志业务。并提供以上信息的浏览、新建、修改、删除、打印操作。

3.5 维修信息管理模块

维修信息管理是对系统中故障设备进行本级维修登记、送修维修登记进行管理的模块。其故障现象、解决办法等信息可为以后系统拓展故障诊断功能提供信息支持。

维修信息管理模块主要实现填写维修登记、送修登记业务。并提供对维修信息、送修信息的浏览、新建、修改、删除、打印操作。

3.6 系统管理模块

系统管理主要包括系统装备、系统使用管理、空情保障、器材消耗、故障情况等雷达组网自动化系统工作情况的记录与管理, 并为统计填写雷达情报自动化系统工作情况月报表提供依据。

3.7 实力分析模块

实力分析主要包括器材实力、装备实力、维修实力, 为生成相关实力统计表提供依据。

3.8 数据管理模块

数据管理模块主要是对系统基本信息库进行管理和维护, 各信息库没有逻辑联系, 为库房管理、维修管理、实力分析等业务提供基本信息服务。主要包括生产厂家、下属单位、维修人员、批准人、经手人、保管员信息等。

4 系统的实现

“雷达情报自动化系统装备维修保障管理系统”是基于Web技术标准和通信协议的网络化组网雷达综合保障系统, 通过Access数据库系统建立关系数据库, 实现对装备保障信息的收集整理及表示, 使研制的系统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可扩展性;采用OLE技术, 能自动生成基于Word格式的各类表单和报表;系统采用Visual Studio 2005开发, 能在具有.net框架的Windows 2000、Windows XP等环境下运行, 具有较高的执行效率。

客户端的网页制作, 采用Microsoft FrontPage 2000和Visual Interdev6.0相结合的开发方式, 在HTML文件中运用VBScript脚本编辑语言增强网页的动态性和可观性, 并利用ActiveX控件来扩展网页的功能;在服务器端, 用Visual Interdev6.0来开发后台活动服务器页ASP (Active Server Page) 文件, 对数据库的访问运用了数据访问对象ADO (ActiveX Data Objects) , 通过ADO连接ODBC (Open DataBase Connection) , 对SQL数据库中的数据表进行增、删、改、查等操作。客户端运行浏览器软件。浏览器以超文本形式向Web服务器提出访问数据库的要求, Web服务器接受客户端请求后, 将这个请求转化为SQL语法, 并交给数据库服务器, 数据库服务器得到请求后, 验证其合法性, 并进行数据处理, 然后将处理后的结果返回给Web服务器, Web服务器再一次将得到的所有结果进行转化, 变成HTML文档形式, 转发给客户端浏览器以友好的Web页面形式显示出来。

5 结束语

基于Internet软件工程方法设计的“雷达情报自动化系统装备维修保障管理系统”, 提高了雷达部队装备信息收集、存储、处理、显示、传递和使用的效率, 为上级、本级指挥员及时掌握装备状况提供了信息支持。

摘要:针对雷达情报自动化系统装备维修保障管理系统的特点, 采用了Internet软件工程方法设计并实现了该系统。通过实际应用, 表明了基于Internet软件工程方法设计的系统运行稳定, 交互性、开发性、分布性都较好。

关键词:Internet软件工程,维修保障,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Reger S Pressman.软件工程实践者的研究方法[M].黄柏素, 梅宏, 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9.

[2]曹勇, 吴功宜.开放安全的Internet/Intranet管理信息系统体系结构的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0 (1) :108-114.

[3]夏骄雄, 陆菊康, 施振夏.Internet与管理信息系统[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0 (3) :142-147.

[4]罗运模, 等.完全掌握SQL Server2000[M].北京:人民邮件出版社, 2001.

保障装备管理 篇9

在现代战争中, 信息化武器装备的运用使得战场环境错综复杂, 物资、信息、人员的频繁交互与流动是未来信息化战争的重要特征。在新的作战环境下, 装备保障也在传统的、单纯面向作战任务的物资调配和供应的基础上, 向多元化、一体化、信息化转变。多元化体现在装备保障工作不仅需要完成装备物资的调配与供应, 还需要提供配套的保障资源, 包括保障物资和保障人员;一体化体现在装备保障工作不再局限于某一部门单位内部, 而是需要更高层面的统一组织协调, 完善装备保障的论证、规划、组织、实施、考评以及费用管理过程;信息化不仅体现在装备保障的对象是信息化武器装备, 而且体现在装备保障工作本身需要建立在安全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之上。

在新的形势下, 装备保障工作将不再围绕装备列装之后的使用保障, 而是需要为装备的论证、设计、生产提供信息支持, 从单纯的装备使用阶段的保障转向全系统全寿命阶段的保障, 即综合保障。我国GJB 387 2-1999《装备综合保障通用要求》对装备综合保障给出了明确的定义[1]:综合保障是指在装备的寿命周期内, 为满足系统战备完好性要求, 降低寿命周期费用, 综合考虑装备的保障问题, 确定保障性要求, 进行保障性设计, 规划并研制保障资源, 及时提供装备所需保障的一系列管理和技术活动。

本文从综合保障的标准规范和信息管理等角度, 通过分析当前国内外有关装备综合保障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 总结未来的发展方向, 并给出我军装备综合保障工作的若干建议。

一、综合保障标准规范

装备综合保障于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最先提出, 经过近50余年的努力和实践, 美军装备的保障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并在保证作战和其它军事行动方面, 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文献[2]总结了从最早提出ILS的概念以来, 国外ILS发展所经历的四个阶段, 本节主要列举在这四个阶段中与ILS有关的标准规范的发展过程。

1. 起步阶段 (1960年~1975年)

美国国防部最早于1964年颁发了指令DoDD4100.35《系统和设备的综合后勤保障的研制》, 首次规定在装备设计中应用ILS技术, 开展ILS管理活动。这个指令在1968年修订为Do DD4100.35G《系统和设备的综合后勤保障的采办和管理》。

1971年美国国防部颁布了重要指令Do DD5000.1《重大国防系统的采办》, 提升费用分析在装备保障中的地位, 明确提出将费用作为主要设计参数之一。1977年, 美国国防部将Do DD5000.1修订为《重大系统采办》, 并首次提出Do DI5000.2《重大系统采办过程》。

1973年美国国防部颁发MIL-STD-1 38 8-1《后勤保障分析》和M IL-S TD-1388-2《国防部队后勤保障分析记录的要求》, 首次规定ILS的主要目标是用可承受的寿命周期费用实现装备的战备完好性目标, 这与我国现行的综合保障的概念基本一致。

2. 全面发展阶段 (1 9 7 6年~1 9 9 0年)

1 9 7 2年美国空军颁布空军条例AFR8 0 0-8《综合后勤保障大纲》, 并在1980年重新颁布AFR800-8;该条例规定了在系统和设备寿命周期内应用ILS的要求, 并规定了空军各部门的职责要求。1987年, 美国海军颁布海军作战部长办公室指示 (OPNAVINST) 5000.49A《采办过程中的综合后勤保障》。1988年, 美国陆军颁布条例AR 700-127《综合后勤保障》。

1 9 8 0年, 美国国防部首次颁布DoDD5000.39《系统和设备综合后勤保障的采办和管理》, 1983年又重新颁布该文件, 突出了战备完好性要求。

1 9 8 3年美国国防部将M I L-S T D-1388-1改版为MIL-STD-1388-1A, 1984年美国国防部将MIL-STD-1388-2改版为MIL-STD-1388-2A, 强调所研制的装备应达到性能、费用、进度和保障性之间的综合平衡。

1987年美国国防部修订DoDD5000.1为《重大与非重大国防采办项目》, 修订DoDI5000.2为《国防采办项目程序》, 明确规定保障性应同性能和进度并重。

3. 深化发展阶段 (1 9 9 1年~1 9 9 9年)

1991年美国国防部废除了Do DD5000.39, 颁布新的采办文件DoDD5000.1《国防采办》和DoDD5000.2《国防采办管理政策和程序》, 增加了“综合后勤保障”一章作为一个单独部分。

1 99 6年美国颁布M IL-P RF-4 9 5 0 6《后勤管理信息性能规范》, 该规范代替1991年颁布的MIL-STD-1388-2B《国防部对后勤保障分析记录的要求》。

1 9 9 6年美国国防部重新颁布D o D D 5 0 0 0.1《国防采办》, 并颁布DoDI5000.2-R《重大国防采办项目和重大自动化系统采办项目必须遵循的程序》。

1 9 9 7年美国颁布M I L-HD BK-5 0 2《采办后勤》, 代替1983年颁布的MIL-S T D-1 3 8 8-1 A《后勤保障分析》。

4. 创新发展阶段 (2000年至今)

2001年和2003年, 美国国防部先后两次修订Do DD5000.1为《国防采办系统》, 修订Do DI5000.2为《国防采办系统的运行》, 修订Do DI5000.2-R为《重大国防采办项目和重大自动化信息系统采办项目必须遵循的程序》, 并颁布《国防采办指南》文件作为补充。

在美军于2009年4月最新修订的陆军条例AR 700-127《综合后勤保障》中, 将综合后勤保障定义为:为了开发装备和保障策略 (develop material and a support strategy) 而采用的严谨、规范和迭代的方法学, 包括优化系统的功能保障设备 (functional support elements) , 提高在人力、系统、装备、训练、工具和其他资源等方面的资金使用效率, 利用保障性属性指导系统工程过程, 保证装备的通用性等一系列活动。

图1展示了美军颁布的与ILS相关的部分标准规范及其制定时间。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随着ILS概念的引入, 国内组织研究了大量国外有关ILS方面的资料, 并积极跟踪国外ILS的发展动态。在充分消化、吸收和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 我军装备部门相继制定并颁布了各类装备保障军用标准, 如GJB 450-88《装备研制与生产的可靠性通用大纲》、GJB 451-90《可靠性维修性术语》、GJB1574-92《军械保障术语》、GJB 1364-92《装备费用-效能分析》、GJB 1371-92《装备保障性分析》、GJB 3837-99《装备保障性分析记录》等。

二、综合保障信息管理

装备综合保障信息管理的对象是与装备综合保障有关的原料、物资、设施、人员、文档等信息资源, 其管理手段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开发信息管理系统, 实现信息的快速查询、更新, 从而保证装备保障过程的顺利进行。

通过开发综合保障信息管理系统, 美国最先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了综合保障信息管理技术研究, 但是由于技术所限, 当时所开发的数个系统大多只能跟踪某一具体功能, 只有极少数几个系统具有实时能力或与其他系统进行信息综合和交换能力[3]。美国国防部从1985年开始相继提出了“计算机辅助后勤保障”、“计算机辅助采办与后勤保障”、“持续采办与全寿命保障”和“光速商务”的技术思想, 用以解决装备综合后勤保障中的数据共享和对武器装备提供全寿命周期的维护, 并且在重大装备项目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

随着综合保障信息管理在军事领域的成功应用, 各大商业软件公司充分遇见到其管理思想在大型设备研制过程中的应用价值, 并开发了多种商用ILS信息管理系统, 其中以英国Pennant公司的OmegaPS[4]、瑞典SYSTECON公司的ILS系列软件[5]、美国雷神技术服务公司的ILS系列软件[6]为代表。例如, OmegaPS是一组用来进行综合后勤保障分析的软件, 用户可用来合理降低大型复杂装备的保障费用, OmegaPS软件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国防工业、航空工业、航天工业和运输行业等众多领域。

国外的ILS应用早已从军用领域转移到商业领域, 目前已经出现大量提供专业ILS解决方案的公司, 如英国的FrazerNash Consultancy、澳大利亚的Sinclair Knight Merz Pty Ltd和Qantas Defense Services Pty Ltd等。

三、综合保障工作建议

由于装备综合保障工作贯穿于装备研制、使用、保障全过程, 涉及装备发展的思想观念、政策法规、编制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及多种技术的综合性活动, 综合保障的确定和实践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综合保障目前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 各项发展很不平, 亟须在以下几方面采取必要的措施:

1. 装备综合保障的最终目的是以合理的寿命周期费用实现系统战备完好性要求, 因此在进行装备的综合保障工作中, 应当加强对可靠性设计的重视程度。

2. 积极开展综合保障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为了满足对综合保障的紧迫需求, 可以从开发综合保障信息管理系统入手, 通过顶层设计, 制定相关的技术体制与标准规范, 推广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 落实严格的综合保障评审制度, 使各级综合保障工作逐渐形成统一的管理模式。

3. 加强装备综合保障人才队伍建设。与传统的装备保障人才不同, 综合保障人才需要同时具备与装备研制和使用维护相关的知识, 他们不仅需要了解装备论证、立项、设计、测试等有关的理论和技术, 而且需要具备与装备使用、维修、保障有关的相关技能, 理解现有的装备管理工作模式, 并能根据综合保障的需求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

四、结论

虽然装备综合保障技术已经提出了近半个世纪, 但随着作战环境的不断变化, 综合保障理论和实践工作始终处于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综合保障作为一项提高装备战备完好程度的重要手段, 必将在未来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摘要:从综合保障的标准规范、信息管理等角度, 总结当前国内外有关装备综合保障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 并结合未来综合保障的发展方向给出装备综合保障工作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装备综合保障,标准规范,信息管理

参考文献

[1]GJB 3872-1999装备综合保障通用要求[S].

[2]单志伟.装备综合保障工程[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3]常文兵.从现代战争看综合保障工程[J].航空科学技术.2000 (3) :19-21.

[4]Pennant International Group plc.OmegaPS Product Description[EB/OL].[2009-6-7].http://www.pennantplc.co.uk/pages/omega_desc.

[5]Systecon Company.OPUS10background information from Systecon UK[EB/OL].[2009-6-7].http://www.systecon.co.uk/products/index.asp.

保障装备管理 篇10

关键词:矩阵管理法,装备保障,应用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世界新军事变革迅猛发展, 现代战争要求部队实现通信技术数字化、信息获取实时化、武器装备智能化、指挥控制一体化、作战系统网络化。随着部队信息化程度的提高, 现行作战方式和装备保障体制、理念、方法已不能与之相适应, 采取矩阵管理法, 通过职能定编、模块化组合实施装备保障, 是提高部队装备保障能力的有效途径。

1 矩阵管理法的基本内涵

矩阵管理法是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茨维基教授提出的一种通过健全系统结构、按职能定编、模块化组合保障力量的新型保障理念[1]。

通过职能定编能实现部队内部权责分明, 使横向与纵向、分权与集权之间有机结合, 信息传递路径短、反应速度快, 能使机关职能部门之间紧密联系, 便于部门间的协调配合。通过模块化组合可以根据复杂任务要求精确编配保障力量, 灵活使用“积木式”编组, 减少人力、物力的浪费, 实现装备保障效能的最大化。

2 现行装备保障体制存在的问题

我军装备保障自从50年代学习苏军以来, 经历了借用、模仿、创新3个阶段, 保障体制、理念、方法均有了较大的进步, 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2.1 编制结构不合理

由于现行装备保障机构的设置依据军兵种专业进行区分, 为了满足本业务部门的需要, 均编有职能相同或相似的人员, 软件系统重复性建设, 相互之间不能互联互通, 例如装甲装备业务系统与军械、车辆、工化等装备业务系统均编有类似的管理、维修及器材供给等人员, 重复性编配比较严重, 与信息化战争的要求差距很大。

2.2 业务系统分割运行

在现行装备保障体制结构中, 装甲、军械、车辆、工化等业务系统之间缺乏协调配合, 表面上看似乎分工明确, 但想要实现优势互补, 形成合力, 则难上加难。在要求作战、支援、保障力量高度一体化的信息化战争中, 保障力量内部之间分割运行、自成体系, 难以取得战争胜利。

2.3 缺乏顶层设计

现行装备保障机制, 由于按照业务区分保障力量, 平时运行过程中, 只有部门内部之间的小协同, 缺少部门之间的大协同。分工过于明确导致人员成长路径狭窄、工作经历单一、跨业务工作能力不足, 限制了复合型保障人才的成长, 保障力量整体不能形成合力, 严重影响战时装备保障效能。

3 信息化战争对装备保障的要求

信息化战争与以往形态的战争要求相比, 突出表现为以下三点:

3.1 作战节奏加快, 需要精确装备保障能力

信息化部队作战行动具有“快、准、狠”的特点, 需要装备保障力量具有精确保障能力, 实现保障行动与作战行动之间、保障力量与作战力量之间无缝连接。运用矩阵法管理, 按职能定编、模块化组合保障力量的模式来区分保障力量, 建设保障机构, 对不同兵种专业中同种属性的工作集中进行, 使物资分配、供给的效率提高, 装备、人员达到最佳比例。

3.2 武器装备多元, 需要复合型装备保障人才

在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 武器装备种类繁多, 又大量运用微电子、新材料、隐形和自动控制技术, 要求有限的保障人员完成多种装备保障任务, 对保障人员提出了“多能”的要求。

3.3 保障任务多样, 需要模块化保障力量

作战及非战争军事行动类型繁多, 客观上要求模块化组合保障力量, 不同军兵种的同类型工作集中到同一个职能部门, 有利于专业间的学习和协同, 能够建立高效、顺畅的装备保障运行机制, 提高战时装备保障能力。

4 矩阵管理法在装备保障中运用的特点

4.1 保障指挥一体化

运用该模式可使各级保障指挥员通过数字信息系统掌握保障现状, 把均布、分散、独立的网络联为一体, 实现信息共享、资源优化配置, 使装备保障指挥体系横宽纵短, 减少指挥层次, 提高指挥的准确性, 并使同层次的装备指挥对象协调更广泛、统一, 充分发挥保障力量的总体优势。

4.2 保障力量综合化

运用新的管理方式和保障体制模式, 能使装备管理人员具有对装甲、军械、车辆、通信、工化等多种装备保障的能力;各类物资器材供给统筹更加优化;维修人员可直接由修理部门综合调配, 按需培养, 有利于复合型保障人才的培养。

4.3 保障效能高效

按职能为中心, 以管、供、修工功能为经, 以装、运、卸环节为纬。横向来看, 将保障部门编配成具有独立综合保障能力的保障“模块”, 使其相对稳定、富有弹性, 在统一指挥下, 减少协同程序和环节;纵向来看, 上级与下级关系顺畅, 力量集中, 整体保障效率也得到很大提高。

5 结语

本文对矩阵管理法在装备保障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研究, 力求从基本内涵、存在问题、应用特点3个方面取得创新, 此问题仍属于新鲜事物, 有关问题还亟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丁利平.美军的装备保障转型与装备保障性[C]//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论坛文集, 2004:210-214.

[2]陈竟飞.船舶科研单位矩阵制管理模式下项目管理初探[J], 江苏船舶, 2006 (4) :36-38.

保障装备管理 篇11

1 建立评估指标体系的原则

建立档案馆(室)档案技术装备保障能力评估指标体系是一项繁杂而困难的工作,一般来说,评估指标的范围越宽、数量越多,确立评估指标的重要顺序就越难,处理和建模过程就越复杂,歪曲系统本质特性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建立档案技术装备保障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就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在全面分析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指标草案的拟定、统计处理及综合归纳。这些原则应该包括:系统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安全保障原则、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原则。

2 指标体系要求

档案馆(室)档案技术装备保障能力评估指标体系,是指反映档案馆(室)档案技术装备保障能力评估对象各个要素指标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和集合。档案馆(室)档案技术装备保障活动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能力评估也体现在诸多方面。制定一个从各方面反映档案馆(室)档案技术装备保障能力的指标体系,是正确评估档案技术装备保障能力的基础和先决条件。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是否合适直接影响到综合评价的结论,评估指标建立时要把握以下几方面要求:第一,要有涵盖性。它要能包括档案馆(室)档案技术装备保障各个主要方面的主要活动,没有大的缺陷和缺项。第二,要有独立性。即每项指标都要能考核出相应的保障能力,而不是相互交叉、重复。第三,要有实用性。即指标明确合理,既不偏高也不偏低,经过努力确实能够达到。第四,要有系统性。即每项指标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它们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都是为检验档案技术装备保障能力所服务的。

3 指标体系内容

构建档案技术装备保障能力评估指标体系,首先,要明确档案技术装备保障能力是档案馆(室)各基本要素综合效能的反映,主要由档案技术装备品质、人力资源、保障体制、手段设施、保障管理几个方面组成。(如图)

指标要素的拟定一般采用结构模块法,即由上到下,分层确定的方法。可以分别设置它们的二级、三级指标甚至更多级的指标。以“档案技术装备品质”要素块为例,进行二级指标设置,一般可分为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必要时还可以往下进行三级指标以及更多级指标的设置。

4 指标体系权重

权重的确定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又复杂的问题,实质上就是评估标准的重点放在何处,也是定量评估的主要体现。一般的加权是根据不同的评估角度而指派不同的数值。因此,权重是在相对特定的情况下确定的,适用某一场合的权重并不一定适用另一种场合,因而,在评估前要根据考核评估的重点和内容重新确定本次评估的权重。

在统计理论和实践中,权重是表明各个评价指标(或者评价项目)重要性的权数,表示各个评价指标在总体中所起的不同作用。权重有不同的种类,各种类别的权重有着不同的数学特点和经济含义,一般有以下几种:按照权重的表现形式的不同,可分为绝对数权重和相对数权重。按照权重的形成方式划分,可分为人工权重和自然权重。按照权重形成的数量特点的不同划分,可分为定性赋权和定量赋权。按照权重与待评价的各个指标之间相关程度划分,可分为独立权重和相关权重。

注:本文为2012年度河南省档案局科技项目《档案技术装备评介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为:2012-R-30。

保障装备管理 篇12

该系统的开发以系统工程理论、现代管理理论、管理信息系统理论为指导,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为基础,突出系统的先进性、实用性和经济性。使海航航材管理跨入信息航材的新时代,满足海军航空装备保障一体化的信息需求。该系统的开发成功,将带动整个海航的各项工作朝着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1 现行航材管理信息系统改造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我军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随着多兵种联合作战,全军实现一体化指挥等先进作战思想、方法的不断实践和完善,越来越急迫的要求保障工作跟上作战指挥的步伐,这就对海军航空装备保障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要求,也对航材保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航材保障工作不但要自我完善,适应航材工作信息化、现代化的需要,还要适应海军航空装备保障系统的需要,实现与其他专业系统信息共享,互联互通,这就给海军航空航材系统提出了如何加强和改善现行航材管理C/S版信息系统的问题。

就整个海军航空装备保障系统而言,各专业部门大部分都已经使用了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如航材专业使用的C/S版航材管理信息系统),较好地实现了部门内部的信息化;但各专业部门间的信息沟通、传递却依然完全依靠有线电话、大量纸质文件,甚至人工来完成。使得海军航空决策机关、中层环节业务部门与各场站,乃至各有关部门、场站,以及场站内各专业部门之间联系手段单一,信息沟通速度慢,信息内容的传递因通信方式的单调而受到极大限制。

这种现状在和平时期已经暴露,战时后果将更加严重。从历年军事演习(航空装备保障部门与飞行部队的联系,航空装备保障各专业部门间的联系,以及航材供应基层场站与上级业务主管机关的联系等)的实践看,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当今的时代是一个信息多变,信息纵横的年代,信息就是情报,信息就是任务,信息就是财富的观点日益深入人心,也已为我军广大官兵所接受。可想而知,如不迅速研究解决上述信息传递速度慢,信息传递媒体单一,信息传递可靠性差的落后现状,在战时被动,战时挨打,战时成功机遇较少是显而易见的。综上所述:随着我军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原C/S版航材管理信息系统虽然能保证航材专业内部工作的正常运转,但它无法迅速、准确地获得其他保障专业的相关信息,也无法快捷的向其他保障专业提供相关信息,越来越不适应海军航空装备保障系统在新形势下所产生的新特点及其内在要求。要彻底改变现行C/S版航材管理信息系统中封闭管理,与其他专业部门无法实现信息互联互通的现状,必须增强时代责任感、勇于改革创新,并且抓住当前军队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机遇,立足自我研究、自我开发、自我完善,要实现这个目标,认清研究与开发航材管理信息系统的必要性、紧迫性,更新思想观念,乃是当务之急。

2 现行航材管理信息系统改造方案

2.1 系统采用B/S模式

针对海航装备保障一体化条件下现行航材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的解决方法是在现行航材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为满足场站其他单位的信息交互需求开发一个独立的B/S模式管理信息系统[7,8,9,10]。

B/S模式(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是目前应用广泛,符合未来网络世界趋势的一种产品模式,具有成熟的应用经验。B/S模式下,主要应用程序都放在服务器上,用户电脑只需安装有浏览器(IE6.0以上或其他浏览器)即可运行操作该系统。因此,相比C/S模式,B/S模式具有明显的以下几个优点:

易操作性:用户只需有台安装有浏览器电脑,连通道局域网中,即可使用、操作该系统。操作简便,更符合平常使用电脑习惯,只要会上网,就能对系统进行基本操作,减轻培训工作量。

易维护性:主要程序及数据库全都放在服务器上,维护时只需对服务器上的程序进行修改,而无需像过去不但需要更新服务器上主程序,还得一一为各用户更新客户端程序,大大减轻了维护工作量。

各场站都已经具备一套安全、快捷的的局域网络系统,本系统可直接利用原有网络、设备,而无需另行布网。只需在原有基础上,增设一台Web服务器即可。相关用户可直接通过浏览器实现航材数据的浏览、查询、统计。同时,可以很方便的为相关子系统提供数据接口,实现航空装备保障信息一体化。

2.2 系统功能和数据交联模式设计

航材管理信息系统需要实现与场站其他单位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交互,因此,现行管理信息系统改造的重点是针对需要共享的信息进行合理的系统功能、数据交联模式设计,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开发B/S版航材管理信息系统,以网页形式提供对现行航材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的浏览、查询和统计等功能;

(2)开发相关存储过程,为其他子系统调用航材数据提供可编程的接口;

(3)开发B/S版数据接收模块,能调用其他子系统提供的数据接口,获取相关数据并显示;

(4)开发相关存储过程,通过其他子系统的数据接口,直接读取数据到航材数据库中。

3 结语

该系统具有较高的军事经济效益。在军事效益方面:航空维修保障信息能够迅速跨越部门的限制,自由流动,实现各部门的信息共享,提高航空装备维修保障良好率,从而提高部队的战斗力;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劳动强度;提高领导和机关的预决策水平。在经济效益方面:减少各部门协调工作,节省所需费用;减少因管理不当造成的器材浪费;避免因信息不畅所造成的器材积压以及订货不及时等。

参考文献

[1]于宁,李绍静,吴庆学.基于VFP的艺术类专业报名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2(9):4-7.

[2]黄斌,顾伟敏,刘行.电力行业等级保护一体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2(9):8-11.

[3]叶福军.艺术类专业考试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7):42-44.

[4]蒋诚智,张涛,余勇.基于等级保护的智能电网信息安全防护模型研究[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2(4):12-16.

[5]丁祥郭.消防接警员模拟训练系统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2(9):27-29.

[6]吴绍忠.公安模拟指挥系统设计研究[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2(9):70-73.

[7]夏大文.基于Web的信息发布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2(2):171-175.

[8]郑人杰.实用软件工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9]李卫灵,郭峰,张作刚,等.电子文档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1(10):181-182.

上一篇:空间设置下一篇:高校中的德育与美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