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菲律宾大营救看公安装备配备与管理(共1篇)
从菲律宾大营救看公安装备配备与管理 篇1
从菲律宾大营救看基层公安装备配备
2010年8月23日中国香港旅游团大客车在菲律宾马尼拉市中心被劫持,菲律宾警方在大客车被劫持10个小时后,由特警包围大客车,并用大锤击碎车窗玻璃,试图强攻未果。后来,为迫使劫匪投降,警方向车内投掷数枚催泪弹,劫匪则向警方开枪还击,随后,双方交火,最终导致8名人质和劫持者死亡,数人受伤。被外媒讽刺为“荒唐的解救”。我们暂且不论菲律宾警方和政府在解救行动中的决策、指挥和战术运用上的诸多失误,仅从菲警方使用装备上可以看到他们的一些失误。首先没有选择正确的“砸窗”工具,我们从电视画面上看到警察匍匐来到大客车边,用普通平头大锤敲击车窗,敲破一块再敲另一块。其次没有选用专业的破门工具。令人发笑的是警察用绳子拖拽车门,而且绳子还意外地断掉,然后向车内扔荧光棒,准备用作突入后的车内照明,让营救行动给人一种原始的感觉。第三,没有选用镇敌并使之失能的武器。在突入前不是投掷震爆弹、烟幕弹、催泪弹等镇住敌人,让劫持者暂时失去抵抗能力,而是强行突入。从菲警方的装备运用错误、装备不配套等方面可以借鉴反思一下我们基层装备的配备、使用与管理。
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我国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公安工作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挑战。境内因素与境外因素相互影响、传统安全因素与非传统安全因素相互交织、“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相互作用、人民内部矛盾与敌我矛盾相互渗透,影响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的问题明显增多,难以预料的挑战和风险明显加大,与此同时,公安机关职责范围不断扩大,任务量不断增多,工作难度不断加大,面对的工作要求也越来越高。公安装备作为公安工作的物质基础和衡量整体战斗力的重要标志,也面临新的更高要求,迫切需要加强和改进对一线实战部门的勤务装备配备和管理,以提高他们的实战能力,最大限度地保护警察自身和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那么我国基层公安机关目前装备配备与管理上存在着哪些局限性呢?
一、装备的实战需求与研发不相适应
公安部虽然有两个装备研究所和一个警用装备研发论证中心,受资金、技术力量和研发能力等因素的制约,内部的研发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公安实战对它的要求。公安机关现有的勤务装备和信息化装备大部分是委托社会研发机构或技术开发商建成的,这些装备、系统的核心部分大多由研发部门掌控,且作为知识产权严密保护,公安机关只是一个应用部门而已,而过多依赖社会技术力量将带来诸多问题。
(一)是装备研发缺乏前瞻性,装备的实战需要不能及时引导研发,与战术的有机结合不够。装备的研发一般遵循“需求引导、技术推动”的原则,而目前基层所队的装备配备仍处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什么、补什么的被动应付阶段,装备未成系列,影响队伍的实战应用。基层实战案例需要与研发的装备不一定相符,不能很好地满足实际需要。比如目前列撞的单警装备多功能腰带就很僵硬、粗犷、笨重,装卸不便。单警装备适合对付赤手空拳或持短刀、短械的人员,应对长刀、长械,我们警察使用目前单警装备的防御性和攻击性就感明显不足与被动。
(二)是社会研发、生产警用装备行业分散、小作坊式的多,各自为战,未成规模,影响产品的工艺水平,因而科技含量低、成本大、价格贵。
(三)是企业存续性短,从而对产品后续的升级、改造、扩容造成困难。比如前些年配备的内网交换机、110接警台,其技术落后已不能满足当今的工作需要,原生产厂家却早已不存在,不能对产品进行技术更新,现在只有再花几十万元钱予以重置。技术装备的零部件特殊,维修更新存在严重困难。我局曾配备的VTY开路先锋型多波段光源,采购价16000元,仅仅是由于开关损坏,无法维修、更换而报废。警用微光夜视仪由于是特殊规格的电池,因电池报废,无法重新配备而不能使用。
(四)是后续使用、运行维护成本高。一般技术装备建成后合同维护期只有三年左右,期满后要支付高额维护费用,才能得到厂家的维护;有时即便是付钱也不一定得到满意的服务。我局110接警台于2005年建成,2009年需要搬迁,原承建商以超过后续服务期为由,非得要8000元工时费才肯帮助搬迁。(还不包括技术人员来往差旅费)。单警装备配备的强光电筒的电池、充电器经常损坏,现在要买一节电池就需要180元、充电器35元,加上邮寄费20元,而我们强光电筒的政府采购价只有335元。
(五)是公安信息技术装备交由社会技术力量搞研发,对公安信息资料的安全、保密性非常不利。比如:目前广泛运用的《旅店业旅客查询系统》就是上海金钺公司研发的,运行维护费高,且系统源码等核心技术由开发商掌握。
二、装备配备机制有待完善
(一)是装备配备缺乏整体规划。近年来,随着中央政法转移资金的大量下拨,基层公安机关装备经费不足问题得到很大改观。一些基层单位片面地认为:加强装备建设就是“投入、投入、再投入”,不断地购置新装备。目前公安部、财政部虽然已经完成统一、规范的《县级公安机关基本业务装备配备指导标准》,但无论是中央财政还是地方财政都不可能一下子拿出那么多钱来落实《标准》中所规定的装备配备。各基层公安机关应着力解决如何根据《标准》结合自身财力供给状况,正确处理部门与部门之间、同一部门内部所需项目之间的合理有序配备,节俭、快速地完成《标准》配备任务。
(二)整合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不完善。公安各业务部门基于本部门的信息安全、资源保护等顾虑,装备建设自成体系。由于目前装备经费有限,各部门的本位意识,强调加强本部门、本系统业务装备配备的重要性,都想优先在有限中央政法转移支付装备资金上多占点份额。各部门装备配备自成体系,无可避免地出现装备的重复配备,以致于造成资金浪费。比如都是侦察办案部门:刑侦、国保、禁毒等部门的信息系统、侦察取证技术设备分别建设、重复购置等。
(三)是基层缺乏规范性的装备更新淘汰机制。目前装备配备更新、退出、报废没有实际可操作的技术标准,对已配发使用的装备,什么时候更新、什么样状态申请报废?全凭基层民警的个人判断和喜好,要么只用新的,不要旧,浪费资金;要么长期使用,苦撑硬拖,装备性能落后而影响战斗力。
(四)是局部性的公安装备建设规划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有些装备配备标准的制定缺乏科学性,标准过高、配备面过宽,容易造成极大资金包袱。某地在制定派出所“三项建设”三年规划时,除按照公安部、财政部的标准配备汽车外,还要求每2人配一辆警用摩托车(采购价8000元左右)、每人配一个防弹头盔(采购价1600元)、一件防弹背心(采购价2300元)、一件防刺服(采购价750元)、一套单警装备(含350兆手持台一个,总采购价约3500—3600元),每个派出所要建立无线通讯基地台一个(约需6—8万元),2010年必须完成达标。一般县级公安机关按照260人、10个派出所左右规模计算,仅派出所民警配齐上述装备就要210万元—220万元左右。
(五)是有的装备维护、消耗后续补充跟不上。比如催泪喷射器、急救包、强光电筒电池正常消耗损坏后的难以补充。
(六)是装备成套性、系列化不强,以致于影响民警实战能力。主要体现在民警在处置复杂的突发事件时,从出警到处置时所需装备的衔接性不够,装备无法形成系列化,大大降低了民警出警的效率,极大地浪费了人力和有效处置救援的宝贵时间,甚至伤及民警的生命,还被告不作为的事屡见不鲜。比如:接到交通事故需要求救,民警赶赴现场,发现人被卡在损坏的车中出不来,民警没有简单的破拆施救工具。接到有群众落水,出警赶到现场没有救生衣、救生圈、救援绳等而无法处置。促不及防的设卡堵截,没有带路障(拦车破胎器)、民警没戴防弹头盔、穿着防弹衣等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三、装备培训、管理和应用跟不上
(一)是装备如何应用上缺乏培训。新列装的装备民警不会用,实战中不能形成战斗力,造成装备“不会用”。基层经常发生这样的现象:耗费巨资购买的装备备不会用。有些购买或研发的装备只是在上级或领导检查时演示一下,做做样子,形成不了真正的战斗力。同时由于产品的培训跟不上,有的产品厂家只对少部分民警进行培训,但是实际需要进行范围更广泛的培训,以便在处置突发现场时可以随时使用。某地在举行警营开放日活动时,表演了抓捕网的使用,招来观众的一片喝彩声。可在随后不久的一次出警中遇到“武疯子”,出警的民警没有携带抓捕网和防护盾牌,等到后续送来时,出警的民警又不会用,最后在强行制服“武疯子”时造成民警受伤。
(二)是装备使用政策依据培训不足,民警对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武器警械不明朗,导致“不愿用、不敢用”。公安部下决心花大力气为基层配发的单警装备在一些地方存在“装而不发、发而不用”。就其原因就是一是一些单位和民警因怕承担使用责任而“不愿用”、“不敢用”装备。单警装备的使用必须依照《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但在实践中更多的是需要民警在精神高度紧张、情形复杂的执法现场,依靠主观认识判断,迅速作出合理使用某种警械(武器)的决定,一旦判断失误或者使用出现偏差,就要面临被追究责任的危险。如枪支走火、警棍敲击嫌疑人造成骨折等意外伤害等。可能一枪打出一个英雄,也可能一枪把警察自己打进看守所。
(三)是装备存放、保管、携带等客观因素制约着装备使用,造成装备“不便用”。有些基层单位制订了一系列的装备管理制度,侧重于资产的安全和完整,过分强调装备集中存放保管,而忽视了装备的便利存取。在出警时,装备“拿不出,用不上”。目前公安业务装备品种多,出警时携带哪些装备?带多少?现正列装的警车后备箱小,携带装备少,因而造成在实战中装备的使用率低,民警战斗力低。
(四)是装备的携带、使用意识差,出警利用率低。根据公安部的相关规定,现场执勤的民警须完整携带公安单警装备。个别基层单位领导和民警缺乏新形势下对公安装备重要性的认识,认为只要在处置重大案件或持枪、持械案件时佩带装备就可以了,在处置一般事件中没有必要佩带警用装备。民警出警时不携带单警装备和防护装备,以致在遇敌时遭到重大伤害。例如,在日常巡逻和接处警过程中,一些民警对要求穿戴单警装备的规定不能很好地执行,觉得单警装备穿在身上很不方便,有的民警干脆将单警装备放在巡逻车上,影响了装备在实战中的效能发挥。
(五)是装备管理使用制度与实战需要相脱节,造成装备“不可用”。目前在基层相当一部分领导和民警认为,现在的枪支管理规定太严格,执勤中携带使用枪支受到诸多约束,还要进行保管、接受检查等,不少民警认为不带最好,省得不小心丢了麻烦;加上一些基层领导也担心民警带枪执勤会出事,甚至在平时将一线民警的枪都收回枪库集中保管,结果导致遇到突发事件时无枪可用,民警只能用血肉之躯去迎击棍棒、刀枪,给民警造成重大伤亡。比如:山东省泰安市“104”袭警案惨痛的教训即便如此。
(六)是装备缺乏维护和管理,影响装备使用寿命。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基层在装备建设和管理上“重配备、轻使用”、“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存在,装备配备的效益不太明显。某地在本世纪初,配备了一架尼康F80D光学照相机,该像机由于价格昂贵,一直不舍得用,一般技术员不给用,结果若干年后数码相机普及应用,该相机即遭淘汰。单警装备配发后,有的单位没有按照“集存分放、严格管理、及时维护、方便存取”的原则,进行装备的保管、维护和使用,装备存放没有固定地点、有的民警将单警装备放在警车里、有的放在私家车里,有的干脆就存放在家中,造成装备丢失、损坏。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必须要用创新的思维和方法做好我们的装备研发、配备、管理和使用工作。
首先、牢固树立科技强警理念,加强战术研究,加大公安装备的科技含量,深入开展公安装备研发工作,不断满足警务实战需要。
***同志在参观第五届中国国际警用装备博览会时强调“要树立科技强警理念,加强自主创新,不断提高公安工作的科技含量和装备保障能力,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提供有力支撑”。“警用装备水平是衡量警务工作整体实力的重要标志,要树立向科技要警力、要战斗力的思想,把科学思想、科技手段和高新技术装备应用到各项警务工作中,普及到执法值勤岗位上,不断提升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能力和水平”。为改变目前主要依靠社会研发公安装备的种种弊端,公安部、各省公安厅要组织成立公安警用装备研发中心,以应用为核心,积极开展符合实战需要的装备研发工作。把满足实际运用摆在突出的位置,破解公安装备研发的难题,迅速把装备建设的成果转化为现实的战斗力。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各地援川队伍的生活保障问题遇到极大困难,公安部装财局警用装备研发论证中心组织研发的GA-CS50炊事车、GA-LY50淋浴车解决了援川民警的用水、用电、洗浴、吃饭等问题。
近年来,由于中央司法保障体制改革好政策执行,中央政法转移支付资金大量投向基层,公安经费保障困难虽然得到很大程度缓解,但基层公安机关装备经费还是相当有限。价格昂贵的高技术装备、重型装备是很难普及配发到基层的,所以,我国的警用装备研发生产要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警用装备的配备和采购工作必须力求“价廉物美”。另外警用装备的使用是要与战术需要进行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其使用效果,所以在装备研发时要加强战术研究,经常性开展的装备实战案例调研座谈,把一线实战需要作为公安装备研发的目标,深入基层一线,深刻分析基层装备使用案例,积极汇集基层公安业务部门和民警从实战中得出的装备应用经验和需求期待;研发论证阶段就要对之能否贴近公安实战需要进行严谨、科学、规范的论证,使研发工作 “面向实战、追求实效”,努力使研发成果与实战需要相符合,以提高基层一线的实战能力。明朝抗倭斗争中,戚继光根据明军原有的木杆铁头长枪,容易被倭刀砍断而失去攻击力,就地取材利用南方盛产的竹竿发明了竹枪,很快就扭转了明军的被动局面,取得了抗倭斗争的伟大胜利。2009年的成都公共汽车燃烧事件,催生出的汽车逃生安全锤。2010年我省采购的警用面包车就配发了尖头、轻巧、经济的安全锤,砸碎8毫米的汽车钢化玻璃只需几秒钟。再比如,前些年广东警方自制发明的“镰钩枪”、“藤制警棍”成为打击在广州、深圳一带猖獗一时飞车抢夺案件的利器。
其次、建立科学的公安装备配备管理体制
(一)是制定科学的装备配备标准。要坚持“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的原则,制定好中长期的总体公安装备项目规划、确保装备的合理有序配备。杨焕宁副部长曾经指出:“各地要根据中央和省级转移支付装备资金的规模,按照整合资源、规范配备、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原则,制定本地区的公安机关业务装备配备规划和实施计划。”根据目前实际需要,应由省级公安装备部门会同财政政法经费保障部门按照公安部制定的《县级公安机关基本业务装备配备指导标准》制定本省的“金盾工程”总框架和各业务装备配备计划。目前公安各业务部门制定的九个装备配备标准,如《公安刑事科学技术装备配备标准》、《看守所装备配备标准》、《公安派出所装备配备标准》等,它们独成体系,缺乏整体统一性。因此新的装备规划要着眼未来三至五年公安业务发展趋势和特点,注重吸纳国际、国内警用装备建设的先进经验,既要考虑适用性、连续性,又要适当增强前瞻性、预见性,尽量避免出现短期效应。同时按照先急后缓、突出重点、统一规划、统一配备、分步实施,切实加强计划性、预见性、系统性,努力克服盲目性、随意性。
(二)是树立“大装备”理念,以满足实战需求为目标,建立重大项目共建共享机制,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节约经费支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系列的技术先进但价格昂贵的警用装备的发明和应用,对公安装备现代化起到巨大推动作用,是公安机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打击犯罪和保护自身安全的利器。这些装备很有必要配备,但使用率较低,如果每个县、区公安局都要配备的话将耗资巨大。从近年大型装备、系统的建设来看,按照市县共建的模式可以有效避免各地重复投资、重复建设问题,有利于实现建设资金的集约化管理;有利于降低运行和维护成本,减轻基层经费负担;有利于统一建设标准,实现资源共享。比如:进行微量痕迹物证提取的DM数码显微多功能取证检测系统单价28万元;对模糊视频进行处理使之成为清晰图象的视频模糊图像分析处理系统单价38万元;JS红外远程高清监拍系统39万元、应急照明车45万元(以南京依维柯车为例)、高层消防泡沫云梯车1000万元。象这些装备因为价格昂贵、使用率低,可以以地市一级为单位,进行统一布局规划,实行共建共享。大型技术室(比如DNA检测实验室)可以考虑数个地市合建,以节约日常维护和消耗费用,降低使用成本,发挥装备资金最大的使用效益。
(三)是要加强装备管理制度建设。加强装备管理制度建设是实现科学化管理的重要途径,我们公安机关队伍如此庞大,装备的种类繁多,如果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就不能保证装备保持良好的状态,更不能保证拉得出、打的赢。建立健全与装备管理相适应的各项规章制度是公安事业发展对我们的必然要求,大力加强对一线实战部门的调研,了解掌握目前装备管理使用制度方面的弊端,及时修正,使之更好的服务实战。只有健全了各项装备管理制度,才能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才能保证装备管理工作持续发展。
(四)是充分利用装备管理信息化平台,科学、规范管理公安装备,使日常管理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加强公安装备管理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全国公安装备管理信息系统”进一步提高公安装备的现代化管理水平,通过各类装备基础数据采集、数据整合和分析,为装备建设提供合理化意见,为日常装备管理、处置突发事件装备调运提供动态的翔实的资料。
大力加强装备管理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加强对装备的日常动态管理工作,才能保证装备资产的安全和状态、性能完好,才能在使用时使之发挥最大效益。
第三、加强装备使用管理的教育培训工作,进一步提升装备应用意识和技能,发挥装备使用效益。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大量的装备特别是科技含量很高的公安业务装备,有许多在配发前我们没有见过,更谈不上会使用。为了更好的发挥装备的最大效能,积极做好基层民警的装备培训工作是十分必要的。使装备的管理人员和装备的使用者都能对装备的性能、要求、使用办法有详细的了解。
(一)是要大力加强装备使用制度培训,主要是加强对一线民警的《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的培训,使大家深刻掌握使用武器、警械的法规依据,做到依法正确使用,遇到该使用的情形就用,解决好“不敢用”的问题。
(二)是要结合当前装备建设应用的实际需要,进一步加强装备技能的培训。要结合典型战术案例,深刻剖析了案例中的战术与装备结合的教训与经验,积极探索现有装备与战术应用的典范。使广大民警全面了解掌握各项装备的使用方法,切实发挥装备使用效益。避免出现“荒唐的解救”中的战术与装备运用上的失误,解决好“不会用”的问题,从而减少和避免人员的不必要伤害。
(三)是要积极宣传、营造装备使用氛围。牢固树立“公安装备就是民警的第二生命”的思想,将民警出警、处置中规范佩带使用装备问题纳入规范化执法建设重要内容之一。在日常的警务督察活动中注重对装备佩带使用方面的监督检查,把装备佩带使用工作纳入基层单位绩效考评的主要内容,通过严格落实奖惩制度,增强民警在日常工作中使用装备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解决好“不愿用”问题。
(四)是积极做好装备管理使用的硬件建设。针对目前基层在装备保管、携带方面弊端影响装备使用率,从而影响实战能力方面的问题,要从实战出发以解决人与装备分离“不便用”问题。大力研发新式警用车辆,使之便于携带和保管警用装备,做到人、车、装备一体化。比如我们可以借鉴日本在八十年代为方便乘坐和携带工具,发明了皮卡工具车。我们也可以对现有列装警用车辆的后备箱进行改造,便于民警在日常出警时携带和保管单警装备、防护装备、设卡装备、救生装备等日常勤务装备,以解决人与装备分离问题,避免关键时没装备可用。比如:公安部在2004年新增中央政法补助项目中统一配备的尼桑帕拉丁吉普车,车辆性能优越、后备箱大,可以携带4—5人份的单警装备、防护装备和部分设卡、救护救生装备。
(五)是积极探索便捷高效的勤务装备研究,减轻一线民警值勤压力,积极做好装备保障上的从优待警工作。进行微量痕迹物证提取的DM数码显微多功能取证检测系统,价格昂贵达28万元,它其实就是将数码照相机与放大镜、显微镜进行有效组合。我们可以从实战出发,为民警配备录音、录像取证设备,无线通讯设备,照明设备、防护设备的多功能组合装备,减少民警在值勤中工作强度,特别是夜间值勤、处警,即要手拿电筒、又要拿对讲机还要做事,极不方便。比如研发一种多功能值勤头盔,它具备防护、防暴(防弹)功能,同时集成录音、录像、通讯、夜间照明等功能。
(六)是大力加强基层装备管理人员的自身建设。目前基层装财部门都是由传统的财务科演变而来,而且人员少。许多同志只有财务核算技能,对装备技术知识知之甚少,甚至根本不懂装备技术知识,无法适应现代化装备配备管理的新要求。切实提高他们装备知识水平,提高他们实际应用技能,确保至少能够解决对本单位装备的基本维护或一些初级的技术传授问题,便于能够扩大培训应用范围。
第四、大力加强应急物质储备建设
《人民警察法》规定参加抢险救灾是人民警察应尽的义务,建立一个由公安机关统一协调指挥处置自然灾害、突发性事件的通讯保障、物质储备中心对人民警察更好地履行职责,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极其必要的。近年来,极端的自然灾害和突发性事件时而发生,为积极应对公安机关在处置暴力恐怖事件、群体性事件和抢险救灾等突发事件所急需的物质不足,公安部于2006年就印发了《关于印发〈公安机关应急物质储备管理规定〉的通知》。作为公安机关后勤保障部门,应从思想上绷紧应急保障这根弦,坚决克服长期和平时期形成的麻痹思想,要充分认识到应急物质储备建设作为公安机关应急反应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效率,直接关系到公安机关整体作战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因此,各级警务保障部门要深刻意识到应急保障是成功处置突发事件的前提,做好应急物质储备工作,是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和抢险救灾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措施。
首先做好应急物质储备库建设。按照公安部要求,省级库不少于2000平方米、市级不少于500平方米、县级库不少于200平方米,积极把握公安基础设施建设有利时机,在2011年底前完成所有应急物质储备库建设任务。
其次因地制宜积极做好应急物质储备工作。按照公安部提出“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战”的思想,结合本地治安状况和自然灾害特点按照《公安机关应急物质储备品种和数量表》要求积极做好物质储备工作。在2008年初的抗雪救灾、5月四川的抗震救灾、2009年处置新疆乌鲁木齐“7.5”打砸抢烧事件中公安应急物质储备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去年8月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特大泥石流灾害发生后,公安部在迅速调集抢险救灾队伍的同时,按照“及时、准确、扎实、有力调运抢险救灾物质”的要求,先后调拨了帐篷、发电机、充气床、折叠床、多功能喇叭、强光灯、通讯指挥车、服装、药品等一大批救灾物质火速驰援舟曲灾区,极大地缓解了前线救灾物质紧缺的压力,保障了救援工作的及时、科学、高效。提高了救援战斗力,为抢救人民生命财产赢得了时间,最大限度降低损失。舟曲救援被誉为“用科学、智慧点亮的生命通道”
总之,装备配备与管理工作是一项科学系统工程,各级警务保障和装备管理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新的经验,完善管理工作的新方法,使装备管理工作提升到更高的水平,从而为公安保卫工作提供扎实的装备保障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