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装备验证管理制度

2024-07-21

工艺装备验证管理制度(共11篇)

工艺装备验证管理制度 篇1

工艺验证管理办法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本公司所有产品工艺验证。工艺验证的目的通过工艺验证的有效实施,考察某一工艺过程是否能始终如一地生产出符合预定规格及质量标准的产品。为工艺规程定稿提供依据。职责

技术部:负责工艺验证方案的起草,并下发相关单位。

生产部:负责工艺验证方案的计划下达。

生产车间:负责工艺验证方案的组织实施。

质保部:负责按计划完成工艺验证方案中相关检验任务,确保检验结论正确

可靠。并总结验证结果,向技术部提交验证产品的检测报告。

工艺员:负责工艺验证现场指导,解决验证现场问题,校对和调整、固化工艺

文件。

技术负责人:负责审核工艺验证方案及报告。

技术副总:负责批准工艺验证方案及报告。内容

4.1 验证小组成员

工艺员、生产部相关人员、检验员、质量员、生产车间相关人员。

4.2 验证步骤

4.2.1 制订验证计划

4.2.1.1 由工艺员首先起草该工艺的验证计划,然后将验证计划交给验证小

组讨论和审批后分发至各责任部门。

4.2.1.2 验证计划包括:

 简介:简要说明验证对象信息、验证目的和拟采用的验证方法。 验证小组成员。

 验证工作日程安排表(包括各验证项目的实施部门、责任人、实施日

期及完成日期)。

4.2.2 验证准备:

4.2.2.1

4.2.2.2

4.2.2.3

4.2.2.4 负责验证现场的工装管理员提前半个工作日通知做好准备工作。工艺员负责提供现场验证的工艺文件。检验员负责准备好现场验证检测器具和质量文件。相关车间负责按验证计划准备好相应的工装设备、生产材料,并指

派好验证生 产操作工。

4.2.3 验证实施:

工艺验证过程依据已经批准的验证方案进行,原则上须在工艺过程、工艺参数等不变的条件下工艺验证连续进行两批次。如果在验证过程中发生偏差,由验证小组决定验证是否有效以及是否需要增加验证批次等。

4.2.4 验证报告:

由质量员汇总验证记录、结果,给出验证报告,报告包括以下内容:  概述:说明验证实施的依据及过程执行中是否存在偏差、偏差的处

理情况。验证的批次、验证时间、验证产品批号等,即对整个验证

实施过程小结。

 结论:包括总结论及各项验证项目结论。

分项结论:根据各项验证结果说明工艺参数是否合适。

总结论:包括工艺通过验证合格,是否需要调整,若调整是否需要

重新验证等。

 附件:将工艺规程及主要工艺参数做为验证报告附件,以说明验证条件和依据。

4.3 再验证

4.3.1 变更时的再验证

当与产品质量相关的标准生产工序发生变更,有可能影响产品质量时,均需进行再验证。这种变更包括原材料、生产工艺、设备、客户的变更。变更时的再验证,应和最初验证一样,以可能受影响的工序作为

验证对象。

4.3.1.1 即使是富于经验的操作人员按设定的方法正确的动作,生产工艺仍会

逐级产生变化。因此,虽然没有变更的意图,也应定期进行再验证。目的是为了确证前次验证后的工艺都在管理范围之中,并对收集的数据所反映出的倾向进行评价。

4.3.1.2 我公司定期的再验证周期一般为一年,可根据首次验证情况在验证

报告中予以规定。

4.3.2 异常情况下的再验证

4.3.3 若在产品生产过程的日常验证活动中有异常情况发生,或生产工艺有

异常情况发生,或产品质量有异常情况发生时,应回到最初设计阶段进行再验证。

4.3.4 验证后,对现场进行清理。

5、相关考核

5.1各相关责任部门必须按照验证计划执行,如未按期完成,将对相关责任

人100元/次,依次类推。

5.2如拒不执行,将对相关责任人200元/次,依次类推。

5.3对验证工艺图纸无故丢失,将对各责任单位进行处理。每张图纸处罚10

元/次,整本图纸丢失处罚100元/次。

5.4相关处罚报人力资源部备案。

编制:审核:批准:

工艺装备验证管理制度 篇2

关键词:风险管理,生命周期,工艺验证,制药

0 引言

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工艺验证:一般原则与实践”指南 (2011) 》建议, 工艺验证使用三阶段的生命周期方法, 即工艺设计、工艺确认和持续工艺确证。欧盟2014年2月发布的《人用药品及兽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指南》附录15关于“确认与验证”的草案也做出了重大变更, 引入了工艺验证的生命周期的概念。在2014年6月, 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有关GMP附录《确认和验证》的第2次征求意见稿响应了欧盟的上述草案, 加入了持续工艺确认的概念。各国的药政机构已经普遍接受了“生命周期”的概念, 但对于大多数制药企业来说, 药品已经生产了多年, 无法再追溯工艺设计阶段的验证工作了, 因此更为关注的是第2个阶段和第3个阶段的验证要求。

国际人用药品协调委员会ICHQ9把质量风险管理引入到制药质量体系中, 为制药企业引入了科学管理和风险管理的理念, 推动了各国要政法规的更新, 在验证中实施质量风险管理成为必然。现在国内制药企业通过新版GMP认证, 已经将质量风险管理的理念应用到了第2个阶段的工艺验证中, 然而, 如何在第1个和第3个工艺验证阶段使用质量风险管理的方法, 如何将3个阶段的工艺验证进行整合, 是现在国内很多药企所困惑的。具有敏锐意识的药企已经意识到应尽早地将质量风险管理应用到工艺验证中, 提前为中国GMP附录《确认和验证》的实施做好准备。

质量风险管理应围绕患者安全及产品质量这个核心, 为获取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的工艺知识及理解提供了有力工具。通过系统、科学、有效地实施质量风险管理, 不仅能满足药品管理的相关法规要求, 还能够加强工艺的稳定性, 生产出可靠的、符合预期质量要求的药品, 从而降低潜在的可能对患者造成的用药安全风险。

1 质量风险管理在工艺设计阶段的应用

每个生产工艺都始于研发, 应用“质量源于设计”的思想, 按照可能出现的风险确定严格的关键质量属性和工艺控制策略。

在第1阶段, 对系统或设备进行设计, 并且对工艺参数进行测试。工艺开发的目标是确定商业化生产工艺, 确保持续生产出安全、有效的产品。工艺设计阶段的主要成果就是为批生产及控制记录和工艺控制提供策略, 以确保所生产的产品持续满足质量属性需求。而对于老产品, 则只能对它们的生产历史进行考察。

工艺设计的第1步是制定目标药品的质量概况 (QTPP) 。早期的风险评估有助于定义产品潜在关键质量属性以及这些属性可接受的范围, 这些属性提供了工艺设计及优选目标。产品关键属性是一个连续体, 并不是一个非是即否的问题。其风险评估分析通常使用“严重性与不确定性”, 而不是通常的“严重性与发生可能性”。

以关键质量属性评估为基础, 执行有效的开发研究 (例如实验设计) , 可以加深对工艺的理解, 并估计工艺失效的可能性。通常情况下是通过设计来除去风险或通过工艺控制来降低风险。以实验为基础, 定义关键工艺参数及其范围, 以确保关键质量属性保持在合理范围内。然后, 利用这些信息来更新风险评估, 并最终确定关键质量属性和商业化生产的关键工艺参数。控制策略为确保工艺控制以及每个批次符合这些关键工艺参数和关键质量属性提供了理论基础。

开发通常仅仅是进行小规模的测试, 而要想过渡到商业化生产则仍不可预知。对于小规模的研究, 应比较原料、成分属性、设备与工艺参数, 并可表明商业化产品生产的工艺预期。

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 (FMEA) 、风险评级与筛选、决策树、石川图等风险管理工具对评估风险潜在的不确定性及其对产品质量的影响有一定的作用。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可以帮助团队做出理想决策, 确定用什么样的控制策略来降低风险, 还有助于团队了解可接受的但无法消除的剩余风险。

2 质量风险管理在工艺确认阶段的应用

根据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指南, 第2阶段工艺确认是对工艺设计进行评价, 进而确认工艺是否完善, 是否适用于商业生产。在该评价中, 质量风险管理具有关键作用, 包括2个要素:设施、公用设施以及设备的确认和工艺性能确认, 即包含了传统意义的系统和设备的验证以及工艺验证。

第2个阶段已经充分体现了系统和设备是成功实施工艺验证的基础。工艺的稳定可靠离不开设备的稳定和可靠。在执行公用设施与设备确认期间, 质量风险管理可以用来协助区别关键性, 并通过消除冗余或非增值测试来实现效率提升。在系统或设备确认期间, 测试的范围和程度以及文件应当与风险水平相适应。

目前, 很多企业对设备和系统的确认采用的是国际制药工程协会第5卷“调试和确认”的方法。通过简易的风险评估方法, 即决策树的方法来判定系统影响性和部件关键性, 从而确定该系统或设备的确认的范围和程度。系统影响评估确定系统是否为影响产品质量的直接影响系统, 进而对直接影响系统进行确认, 而对间接和无影响系统仅进行调试。进一步对直接影响系统进行部件关键性评估, 确定哪些是关键的部件和功能, 要对这些关键部件和功能在确认过程中进行检查。

美国材料实验协会 (ASTM) 的第E2500—07以风险为基础的方法为调试与确认活动提供了指南, 称之为确证。按照这个指南, 从产品质量与患者安全风险方面, 来确认确证活动的范围与程度。专家对这些确证活动负责 (不只是组织上规定的所有权) 。确证活动在系统生命周期初期及更新后进行规定, 以确保生产控制的稳定性。此外, 确证也真正将调试和确认活动整合到了一起, 去掉了冗余的文件和测试项目, 提高了确认和验证的效率。

公用设施以及设备确认后, 应进行工艺性能确认, 即传统的工艺验证。传统使用连续3批进行工艺验证的方法可能不足以探测到意外的工艺变异, 需要使用统计学方法来判定所需批数。考虑因素不局限于产量、工艺复杂性、工艺理解水平和类似产品及工艺的经验。

工艺的理解和经验对于决定工艺性能确认的批次非常重要。可将控制策略以及先前的工艺风险评估作为判断工艺性能确认范围和要求批次的输入。对于与第1阶段中相同条件生产的批次, 可用于减少工艺性能确认所需批次。统计过程的控制图表及等效性测试可以证明第1阶段与工艺性能确认数据的相似性。

另外, 可用定性决策工具判断工艺性能确认的次数。对严重性、发生可能性、可检测性 (也称为控制) 3个因素进行评价, 以确定特定失败模式的相对风险。依据最终风险评级制定不同的统计与取样要求, 设置不同的统计学置信度水平。

许多方案都含有“最差情况” (如保留时间、微生物控制) 以了解更多工艺限制, 这样可以通过实施正确的控制来更好地预测和减少风险。与常规的商业化生产相比, 工艺性能确认将需要更多的取样和额外的检测。验证时要充分考虑工艺变异性, 如新的复杂的放大单元操作、原料变异性、设备与设施使用年限、操作人员商业生产经验水平、临床生产经验、控制策略耐用性等。

3 质量风险管理在持续工艺确证阶段的应用

产品生命周期的最长阶段通常是商业化生产阶段。持续工艺确证是在商品化生产期间持续保证工艺处于受控状态 (已验证状态) 。一旦工艺通过工艺确认, 应建立一个持续和不断发展的确认程序来收集并分析与产品质量相关的产品以及工艺数据。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 以核实质量属性在整个工艺中是受控的。

工艺控制的基础是识别变量的来源并对此变量进行控制, 了解该变量的影响, 然后用与其呈现的风险相称的方式来控制这个变量。统计工具, 诸如统计过程控制 (SPC) 、控制图以及多变量分析等, 可以用于评估这种工艺变量, 监测工艺性能。工艺确认完成后, 在对统计的显著变量进行估算前, 应加强对工艺参数和质量属性的测试以及取样。统计技术也用于辨识趋势限度、警报限度、行动限度以及不合格限度, 但应当以对风险与控制的理解为基础, 对这些限度进行识别与评估。

在FDA新工艺验证指南出现之前, 工艺评价通常仅仅限于年度产品评审 (美国) 或产品质量评审 (欧盟) 中。此外, 根据组织的特殊需要、风险阈值及药政要求 (如至少每年进行灭菌工艺重新确认) , 应定期评估设备、公用设施以及其他工艺系统。由于工艺变更、关键性以及一个公司对风险的承受性不同, 评估的时间间隔以及程度 (也称为重新确认或重新验证评估) 与其他系统各不相同。而持续工艺确认应能在产生变异之前, 对已经建立的工艺参数和质量属性进行持续地监测和取样。产品质量评价应更为频繁, 并及时通过评价对工艺进行调整。

工艺分析技术系统通过附加控制、反应及时、提高可探测性、加强理解、增加信息 (如关键质量属性的辨识、测量、控制) 来降低产品质量风险, 这些功能将有助于风险评估决策。它是通过改变输入而保证输出的稳定性。工艺分析技术可以有效地对工艺验证活动进行支持, 但应正确地设计、使用, 且对工艺分析技术的检测、测量以及控制环路系统进行验证。

持续工艺验证应当在产品生命周期内, 按照控制策略的要求, 连续监测关键工艺参数以及关键质量属性, 但是, 工艺监控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工艺在已验证状态下运行, 且不仅仅依靠对工艺参数与属性的监测。工艺风险评估及工艺能力数据对决定监测范围与频率非常重要, 如对产品质量影响大的高风险参数与其他参数相比, 可进行更频繁的工艺监控。监测活动还包括设施及设备控制、生产环境和关键公用设施控制。工艺监控还应包括辨识不良趋势、加强工艺了解及支持工艺改进等。

工艺验证应当用第3阶段所收集到的数据来改进和优化工艺, 但要保证设计空间的有效性。一旦批准, 应用所获得的知识来更新风险评估以及控制策略。

系统性能总是会有所变化, 但生产的整体目标应当是追求卓越。将风险评估及风险评审整合到一个公司的质量体系、业务流程中, 无论是以事件, 还是以计划为基础, 都将有助于实现卓越的生产目标。

4 结语

对于患者而言, 新的持续工艺验证的策略是一种保护, 所有的质量风险管理都是围绕着药品的安全有效而考虑的。持续的工艺验证并不是增加药品生产质量的投入, 而是让药企持续关注工艺, 对工艺进行监控, 通过搜集数据分析来进行工艺评估, 从而避免了不合格药品的产生。

FDA新版工艺验证指南培训总结 篇3

参加美国FDA2011工艺验证指南解读讲座总结

6月16日我公司生产、质量部共9人参加了中国药科大学组织的FDA2011工艺验证指南的讲座。本讲座由FDA总部药品评价和研究中心官员主讲,讲座内容如下:

此版指南将产品生命周期概念和工艺验证活动结合起来,将工艺验证分为工艺设计、.工艺确认、持续的工艺验证三个阶段。

工艺验证是指从工艺设计阶段到商业生产的整个过程中,对数据进行收集和评价,建立能够使工艺始终如一的传递到优质产品中的科学证据。

对已经上市的产品则直接执行持续工艺核实这一阶段的工作。制作商应该保持持续的信息收集和对工艺的定期评价,以发现常见的工艺变异情况,进而增加对工艺和变异的理解,评价和控制工艺参数,并建立科学的参数评价方法,在商品生产这一阶段内做到对工艺的逐步改进(如缩小参数范围等)。在此阶段如发现有重大变异或工艺有较大改动,而现有数据不足以进行分析时,可以回到工艺设计或工艺确认阶段。

提出的建议:

1.试验批量:商品正式流通时的生产批量

2.方案设计:取消关键参数的概念,扩大了考察面积,希望制造商能够对工艺

全面的重视,取样频率和监控参数必须结合风险评估和统计学

分析再做出决定。

取消最差条件的概念,工艺确认应在生产可能遇到的真实情况

下进行,不建议人为创造极端情况。

3.结果判断:所有的决定应该建立在足够的数据基础上,这些数据可以来自于

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并且需要通过统计学家或受过专业训

练的人员进行科学的统计学分析。

4.放行标准:必须在工艺性能确认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完整的统计学分析、验

证报告得到审批后方可放行,不建议同步放行。

5.上市条件:在正式上市流通前必须完成工艺确认,向FDA证明工艺是稳定的。而工艺确认阶段的结束标志则由制造商自行决定。(也就是

说工艺确认应该进行多少次的商品批量试验而认为收集到了足

1/4

够的数据,是由制造商决定的)

6.监控要求:在上市的初期阶段应保持一段时间高频率多项目(与工艺确认时

期相同)的监控,直到有足够的数据来进行统计学分析保证工

艺的完全可靠,才可以通过定期对工艺评价来调整监测项目。

以下内容是学习培训讲义和2011工艺验证指南的收获。

1.法规要求

设计要求:在CGMP210和211节中要求生产商必须从操作和控制两方面设计工艺,以保证得到鉴别,含量,质量,纯度都符合企业向FDA所申报标准的产品。

建立中间生产工艺规程:同时工艺设计也应针对中间生产工艺建立控制程序,中间生产工艺规程是在试验批量与成品生产批量一致的原则上以数据统计分析(已认可的参数和对未知的可能变异的参数的估计)为基础建立的。本项法规同时对生产商提出了分析工艺性能和控制批间变异的要求。

设备要求:对所使用的机械和电子设备必须有书面的计划来保证校准能够如期完成,以保证设备符合原有的设计要求。

抽样要求:1.样品必须代表接受分析的批次;2.抽样方法必须产生统计学置信度;3.批次必须符合其预设规格。

产品质量回顾:通过定期对产品质量回顾来确定工艺变更的合理性。这里的产品质量回顾是对有关产品质量和制造经验的信息和数据进行定期的审核。通过产品质量回顾可以将工艺的影响不断的反馈至产品质量上,从而开展对工艺的维护。

2.建议

2.1 总体要求

在组织工艺验证时建议采用来自多学科的综合团队(如:工艺学,制药工程,分析化学,微生物学,统计学,制造以及质量保证),所有启动的研究都应该根据可靠的,科学的原则来计划,实施。妥善记录各种活动,保证完整地收集与工艺有关的信息,及时对这些信息进行可靠的评价。这都要求该团队做好项目

管理和文件归档。

在选择研究对象时,取消了原有关键参数的概念,而是使用了基于风险的决策生命周期方法进行工艺验证。关键程度应该是连续的,而不该是二元的。

风险评估应该从属性或参数在工艺中发挥的作用和对产品的影响角度来进行评估。在工艺变更后,这些项目都必须进行重新评估。

不论如何,批间和批次间的一致性都是工艺验证的基本目标。

2.2 工艺设计

A.建立和捕获工艺知识并理解

通过早期实验室产品开发时累积的数据来加强对工艺的理解。利用分析和统计学知识来选择在实验室阶段研究工艺的潜在变异。

可以建立小试或中试模型来估计变异,变异的估计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考虑:1.设备的设计功能和局限性,2.批量变化,2.生产操作人员,3.环境条件变化,4,检测系统

这些数据都应被记录和保存,是工艺决策(参数和质量范围的界定)和将来工艺确认和持续核实阶段的数据基础。

B.建立工艺控制策略

工艺控制可以由重要工艺控制点的物料分析和设备监控组成,通过减少输入变异和在生产中调整输入变异来达到控制目标。

在产品属性不易测量和中间体和产品不易界定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工作极限和中间工艺监控来控制工艺。

2.3 工艺确认

在本指南中工艺确认包括两部分内容:

A.厂房设施设计以及公用设施与设备确认,包括这些设施或设备的4Q,其中

PQ应是在可与日常生产预期相比的负荷下进行,还应包括预期的日常生产条件下干预/停止和启动功能。

B.工艺性能验证(PPQ),PPQ必须在上一阶段完成后才可以进行。

C.PPQ的目的:为工艺可重现和始终如一的产出优秀产品建立科学证据。

来自所有相关研究的累积数据应用于PPQ中建立正式的生产条件,在此阶段将有较高的取样和额外的检测水平。

在方案中应体现取样方案的设计,包括样品数应足以对批内和批间的质量分析提供足够的样本进行统计学置信度分析。所选定的置信水平以风险分析为基础。

方案中的决策标准应包括:所用的统计学方法描述,和偏离数据的处理方法。偏离数据不得随便舍去。

2.4持续工艺验证

本阶段的目标是:在商品化生产期间持续保证工艺处于受控状态。收集和评估关于工艺性能的信息和数据,发现变异,提前预防和防止问题。

在日常的持续工艺验证中,收集与产品质量相关的数据进行趋势分析,(分析所用的统计学方法,数据收集方案由经过统计学工艺控制技术方面训练的人员制定),并定期根据分析结果对工艺进行评估。

工艺变异的来源:缺陷投诉,不合格品的调查结果,工艺偏移报告,工艺产率差异,批生产报告,原料报告,不良事件报告。这些变异应定期评价,并相应的对监测做出调整。

生产工艺的变更,必须建立在所收集的变异或数据的统计学基础上,并在实施前由质量部门进行审批。如变更对产品质量有重大影响的需要回到工艺设计或工艺确认阶段进一步收集数据,并正式通知FDA。

同样,厂房设施的状态必须通过日常检查,校准进行维护,相关数据定期评估,以确定是否应该重新确认,维护和校准频率应给予评估所得到的反馈予以调整。

学习小组

工艺装备验证管理制度 篇4

1前言

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Education,简称OBE,亦称能力导向教育、目标导向教育或需求导向教育)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是中国工程教育认证的基本原则,是以质量保证和持续改进为基本指导思想和出发点,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的教育理念,从上至下、自下而上、从始至终贯穿于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强调四个问题:我们想让学生取得的学习成果是什么?为什么要让学生取得这样的学习成果?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取得这些学习成果?如何知道学生已经取得了这些学习成果?过程装备制造工艺课程是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该课程是把所学的机械制图、机械设计、过程设备设计、国家标准规范与过程装备制造厂生产工艺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具有工程实践性强、多专业知识交叉应用的特点,对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以工程教育认证成果导向教育为基本原则,通过课程改革,将该教育理念深入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

2课程介绍

过程装备的制造包括过程机器的制造和过程设备的制造两大部分。由于很多过程机器是过程装置中的关键设备,结构复杂,制造工艺和要求也非常高,因此,过程机器的制造比一般机械的制造要求更加严格。很多过程设备属于压力容器,它们的工作条件非常严酷,比如高温、高压、极低温等。另外,它们处理的介质很多是易燃、易爆、具有强腐蚀性的介质,这就对过程设备的制造提出更高的要求。按照成果导向教育理念,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原则,尝试将成果导向教育的教学落实在课程知识点和课程能力培养,探索细化可测评的教学目标、学习活动、评分标准及评分过程。

3教学目标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证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我国开展工程教育认证的目标是:构建中国工程教育的质量监控体系,推进中国工程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建立与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认证体系,促进工程教育与企业界的联系,增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互认,提升国际竞争力。常州大学已经分批次进行几个专业的工程教育认证,包括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七个要素,涵盖国际通行的12条毕业生能力要求。常州大学过程装备与控制专业的培养目标为:本专业培养具备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化学工程、机械工程、控制工程和管理工程等方面基本知识,掌握过程原理、装备设计理论和方法,能在过程工业领域从事过程装备的研究开发、设计制造、监督检测、过程控制、运行维护和技术管理工作,具有解决过程装备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具备健康、安全、环境责任意识及创新精神、协作品质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采用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深入调研,对具体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进行细化,在课程上体现企业和社会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根据国家工程教育认证要求,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本课程设置两个教学目标:1)能运用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获得过程装备制造领域的相关信息,对过程装备制造过程中遇到的工程问题可以提出解决方案;2)能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和过程装备及控制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过程装备制造中的工程问题。

4制定课程教学大纲

传统教育的课程教学大纲,实际上是对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按照章、节顺序对讲授时间做出的安排。它规定了每一章、每一节的讲授学时以及每堂课的讲授内容,至于每一章、每一节、每堂课的教学内容与毕业要求是什么关系、对达到毕业要求有什么贡献却无人问津,以至于教师“教不明白”、学生“学不明白”。成果导向教育理念要求教学大纲的编写,必须首先明确本门课程对达到毕业要求的哪几条有贡献,然后对这几条毕业要求逐条确定与之相对应的教学内容,最后确定完成这些教学内容所需的教学时数。常州大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按照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遵循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明确过程装备制造工艺这门课程应对毕业要求问题分析有贡献。本课程制订教学大纲时,针对该条毕业要求设置两个教学目标,并且教学大纲的内容并不是按照教材的章节编写,而是按照所涉及的毕业要求而制定的教学目标编写的。这样,对于每一堂课,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十分清楚自己所教或所学对达到毕业要求的贡献,因此使教师教得明白、学生学得明白。

5学习活动

学习任务和活动是过程装备制造工艺课程教学改革最重要的部分。这个过程是贯彻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最重要的`环节。1)课堂活动。传统的过程装备制造工艺在课堂教学方式上存在明显的不足,无论是板书、幻灯片,还是PPT教学,都是以平面图形和文字的形式把过程装备制造工艺过程展现出来,难以给学生营造直观印象。因此,课堂上将当今多样化教学方式结合起来,采用板书、PPT、视频等手段,增加学生对过程装备的具体细节结构、制造工艺过程的直观认识。如教学过程设备焊接部分时,不仅要通过板书和PPT的形式告之各种焊接方法的原理和在过程设备中的应用,还要以照片形式展示各种焊接设备,以工程装配图表示各种焊接结构形式,以实物的形式展示制造厂的各种材料的焊接工艺卡,以及以视频录像形式展示最新的焊接方法,从而从各个角度增强学生对焊接在过程设备制造中的重要性认识,加深学生对过程设备这种特种设备焊接质量控制的理解。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2)作业。围绕课程学习目标,针对性给学生布置作业,包括问答分析题、计算题,以及运用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等方式获得过程装备制造的相关知识信息,更好地训练和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深度理解和掌握情况。3)实验。针对本门课程的无损检测部分,采取专业实验课程,让学生动手操作,从实物及实际操作来更加深入熟悉无损检测的方式、步骤和应用等。4)考核。围绕课程学习目标,根据课程性质,以教学大纲为依据,进行针对学习目标所要达成的知识和能力测试,可以通过课题报告、考试等多种考核方式综合考量,这样既可以保证考核目的的达到,又较好地反映了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

6总结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成果导向教育(OBE)的实施也才刚刚上路,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下的教育教学的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小幅度、高频率、持续化的改进和完善过程。过程装备制造工艺综合性较强,学生学习效果与教学方法密切相关,成果导向工程教育理念是指导进行过程装备制造工艺课程改革的依据。选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大工程背景为切入点是合适的,大三、大四的学生马上要走上工作岗位,对于工程相关的方向和内容注意力比较集中。另外,结合我国现行的有关过程装备制造的相关法律,引导学生理解和深入这些标准,对于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社会安全意识等大有裨益的。在课堂上,教师结合自身的科研工作,引导学生理解过程装备制造发展及未来趋势,对于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拓宽国际视野也是有好处的。通过这样的认知和改革,使专业和教师对以往的教学活动有了更加系统、更加详细的归纳和完善,使教学真正以学生为中心进行,使过程装备制造工艺课程有明确的培养目标,教学活动有了明确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B/OL].[2010-07-29].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

[2]李志义.解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成果导向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17):7-10.

[3]朱振华,邵泽波.过程装备制造技术[M].化学工业出版社,.

工艺装备验证管理制度 篇5

一、矿井基本情况

1、河南地方煤炭集团季布煤业有限公司,前身为禹州市方安煤业有限公司是由禹州市方山镇第一煤矿、禹州市方山镇西下庄根杰煤矿和禹州市方山镇西下庄煤矿整合而成。2009年经过河南地方煤炭集团煤矿兼并重组之后,属于股份制企业,河南地方煤炭集团51%控股。

2、季布煤业核定生产能力30万吨/年,批准开采二1煤层。

3、季布煤业的绝对瓦斯涌出量为2.17m3/min,相对瓦斯涌出量为4.14m3/t,属低瓦斯矿井。

4、2013年矿井停工停产。

二、矿井工艺技术装备情况

1、采煤方法

矿井主采二1煤层,煤层厚度0.31~10.63m,平均7.50m,倾角14~18°,属较稳定煤层。采用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法,炮采放顶煤开采,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基本采高2.0m。

2、采煤工作面技术装备情况

(1)、工作面采用ZMS-12A湿式煤电钻打眼,放炮落煤,人工装煤。

(2)、采煤工作面刮板输送机

采煤工作面长度平均75mm,选用一台SGD-420/30B型刮板输送机,运输能力Q=100t/h,电机功率N=30kW。

工作面下顺槽口选用一部同型号刮板输送机。

(3)、工作面下顺槽输送机

工作面下顺槽选用一部SSJ650/40型胶带输送机。参数如下:

B=650mm,Q=150t/h,V=1.6m/s;

配套电机:JDSB-22,P=40kW;

驱动方式:单滚筒驱动;

胶带类型:PVG阻燃带,580SN/mm。

(4)、设备及材料由轨道顺槽轨道运输,配备JD-11.4防爆绞车。

3、矿井掘进工作面技术装备情况

掘进施工方法:放炮落煤,沿底板掘进,打眼使用湿式煤电钻,矿车运输;配备局部通风机压入式通风。探水钻选用 KHYD75型,功率5.5kW。

掘进工作面设备配备表

4、提升运输系统主要技术装备情况

主井采用一对2.5t箕斗提升,毛煤出地面后,转经B=650胶带机运往储煤场地。胶带机栈桥上设人工拣矸溜槽,矸石落地后装车外运。

副井采用1t矿车提升,升降人员采用XRC10/6型人车,矸石由串车提出地面,由地面轻轨,经卸矸架装车外运填沟。

矿井主要工艺流程为:工作面落煤经刮板输送机→运输顺槽→运输上、下山→溜煤眼→主井装卸载系统→地面→储煤场→装车外运。

掘进工作面矸石(大部处理在巷帮,少部分外运)装矿车→轨道下山→井底车场→副斜井→地面→矸石填沟

5、主要存在的问题

密集烘烤优化工艺验证研究 篇6

1 试验材料

试验田选在襄城县王洛镇谢庄村, 供试烟田面积350亩, 烟叶品种为中烟100, 烟株长势良好。供试烤房为2010年全国统一标准的密集烤房。用于试验的10座烤房均对烘烤过程进行记载, 记载内容为:装烟密度、鲜烟重、起火时间、起火温度/湿度、烤房实际温度/湿度、耗电量、耗煤量、烟叶变化程度、外界温度/湿度等。

2 试验方法

试验设密集烘烤优化工艺 (T1) 和常规工艺 (T2) 两个处理, 两次重复 (同一烤房内相距2m和4m位置) ;每个重复各六竿 (上、中、下棚各两竿) , 共12竿。装炕前对样竿进行称重以及挂牌标记, 以便在烤后取样, 分别测定烟叶的干鲜比及外观质量、内在化学成分。

2.1 试验烟叶成熟度标准

试验共三炕 (开始烘烤后第2、4、6炕) , 分别代表下部叶、中部叶和上部叶;采收部位分别为第4~6片叶, 第9~11片叶, 第14~16片叶;成熟标准分别为:下部叶以第6片烟叶叶色褪绿为准;中部叶以第11片烟叶颜色变黄面积达1/2以上为准;上部烟叶以第16片烟叶颜色变黄面积达2/3以上为准。

2.2 烤后取样

每个处理 (T1、T2) 的每次重复分别取烤房左边3棚的6竿单独存放, 备作外观质量评价;烤房内右边3棚的6竿烟叶称重后进行分级, 记录各等级的叶片数和重量, 并挑选X2F、C3F和B2F等级样品各2公斤, 备作化验化学成分。

单位:小时

注:等级比例数据均根据试验的两次重复所取样品分级后计算而得

注:等级比例数据均根据试验的两次重复所取样品分级后计算而得

注:等级比例数据均根据试验的两次重复所取样品分级后计算而得

注:数据由河南农业大学提供。

2.3 烤烟外观质量评价方法

烤烟外观质量评价方法如表1。

3 试验过程

3.1 烟叶采收、编竿以及装炕

烟叶采收人员共分为四组, 每组均配有一名试验员。按照成熟度要求标准进行采收编竿, 每竿叶数为100~110片。所有试验全炕装烟竿数为350竿, 每炕选取其中的25竿作为样竿进行称重、挂牌标记。装炕时间分别为:下部叶8月14日, 中部叶8月27日, 上部叶9月3日。

3.2 密集烘烤优化工艺

优化烘烤工艺仍然分为变黄阶段、定色阶段、干筋阶段三个阶段。具体如下。

变黄阶段:第一步:下部叶在38℃稳温15h以上;中上部叶稳温24h以上, 保持湿球温度36℃±0.5℃, 中下部烟叶以达到8成黄, 上部烟叶达到9成黄为准, 开烤后2h内风机转速1440r/min, 之后风机转速960r/min。

第二步:温度1℃/2h升至42℃稳定, 湿球温度37℃±0.5℃, 稳温12h以上, 以烟叶变黄达到黄片青筋9成黄, 叶片充分失水凋萎, 主脉发软, 微有勾尖为准, 风机转速960r/min。

定色阶段:第一步:下部叶以1℃/2h升至45℃稳定, 中上部叶以1℃/2h升至47℃稳定, 湿球温度38℃±0.5℃。稳温时间以烟筋变黄 (泛白) 、叶片小卷边半干为准 (中下部烟叶稳温12h以上, 上部烟叶稳温18h以上) , 风机转速1440r/min。

第二步:温度以1℃/2h速度升至54℃稳定, 湿球温度39℃±0.5℃, 稳温12h以上 (即便叶片已经干燥也要保证稳温时间) , 风机转速960r/min。

干筋阶段:第一步:温度以1℃/2h速度升至60℃, 湿球温度41℃±0.5℃, 风机转速720r/min。

第二步:温度以1℃/1h速度升至67℃稳定, 湿球温度42℃±0.5℃, 稳温至烟叶干筋, 风机转速720r/min。

3.3 烘烤工艺实际操作记录

3.3.1不同烘烤工艺烘烤时间段及耗时

各部位烘烤耗时统计如表2。

3.4 烤后烟叶各项数据统计

经济性状统计方法是:分别用两次重复的干烟重量估算全炕的干烟总重量, 然后根据全炕烟叶的耗煤量、耗电量、当地烟叶的价格分别计算千克干烟的成本和千克干烟的价格 (均价) 。为准确计算因物价原因引起的误差, 对当地的煤价、电价和烟叶价格等进行调查。当地的煤价680元/吨;当地的电价0.78元/度。

烤后烟叶等级比例及经济状况分别列于表3、表4、表5中。

鲜干比计算:烟叶回潮结束出炕时, 每个重复中挑取5竿进行称重, 除去烟竿的重量, 得到烟叶干重, 计算烟叶的鲜干比, 其数据列在表8中。

4 结果分析

4.1 鲜干比

鲜干比是衡量烟叶内在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 在同等鲜烟烘烤特性下, 采用不同的烘烤工艺, 单位重量的鲜烟与烘烤后的干烟重量成反比。即鲜干比越大则说明干烟叶的重量越少。表8显示:三个部位烟叶的鲜干比T1处理均大于T2处理, 但相差不大。

4.2 化学成分分析

由表7看出, 三个部位烟叶采用T1工艺的碱含量均高于T2, 但均在适宜范围之内;下部叶T1总糖含量明显低于T2, 而中部叶明显高于常规;下部叶和上部叶T1淀粉含量明显低于T2, 中部叶稍高于T2;中下部叶T1石油醚提取物含量均低于T2, 上部叶明显高于T2。

通过计算, 糖碱比:下部烟叶T1在适宜范围之内, T2略高于适宜值;中部烟叶T1仅比适宜值高0.03, T2在适宜值范围内;上部烟叶均不在适宜范围内, 但T1仅比适宜值的上限高0.42, 而T2艺较高。三个部位T1的两糖比均等于或者高于适宜值的下限, 而T2的下部烟叶和上部烟叶没有达到标准;各处理烟叶的钾氯比均不达标, 总体T1较高;相同部位的不同处理氮碱此差异不大。

4.3 烟叶等级与烘烤工艺之间的关系

表2看出:不同烘烤工艺处理下, T1处理的各烟叶部位总烘烤时间均大于T2处理。中下部位时间延长在变黄期和定色前期, 上部叶时间延长在变黄前期。三个部位的变黄期 (温度42℃~45℃) 时间均为T1>T2。说明优化工艺变黄期时间较长, 干物质消耗或转化比较充分。

下部叶:T1处理中X2F、X3F、X4F所占的比例分别高于T2处理, 且T1处理中三者的比例之和要远远高于T2处理。而末级和CX2K远小于T2。

根据表2分析, 下部叶:T2处理前期升温较急, 而提前进入变黄期, 变黄阶段过分延长, 烟叶内含物大量分解, 导致烟叶的颜色淡、油分少, 出现烤褐烟, 从而降低了烟叶的等级。相比之下, T1处理由于前期升温速度较缓, 变黄期烟叶变黄充分, 烤后烟叶颜色多为橘黄色、油分充足、身份适中, 提高了烟叶的等级。

中部叶:T1处理中烟叶的等级比例70%集中在C2F、C3F、C4F, 而T2处理中三者比例之和为60%。显然, T1处理优于T2处理。

上部叶:上部烟叶的B1F、B2F、B3F、B4F等级比例之和T1处理大于T2处理10个百分点, 其经济状况仍然是T1处理优于T2处理。

4.4 外观质量评价

不同部位烤后烟叶外观质量总分略有差异:除中部叶外, 下部和上部叶总分均为T1>T2。T1处理的烤后烟叶在成熟度、叶片结构、颜色等方面均好于T2, 见表1、表6。

4.5 经济效益

根据不同烘烤工艺经济状况比较表8看出:耗能方面T1没有明显的优势, 但是T1提高了烟叶的均价, 从而提高了的经济效益。

由表8可以看出, 采用T1烘烤的烟叶等级比例均有改善, 且对中上部烟叶的上中等烟比例的改善效果最为明显;而公斤干烟耗煤量T1略高于T2;中下部烟叶的公斤干烟耗电量为T1

5 结语

优化工艺能提高中部、上部烟叶的上、中等烟叶等级比例;优化工艺在降低烤房内温差、协调整体烟叶失水速度方面明显优于常规工艺;优化工艺烘烤的中部叶评吸质量较常规烘烤工艺好, 其烟叶化学成分及总体质量评价优于常规工艺, 主要体现在刺激性小、杂气少;而优化工艺的烘烤能耗略高于常规工艺, 但差异不明显。

参考文献

[1]河南农业大学, 中国烟叶公司.密集烤房烘烤工艺优化试验2010年度总结[D].2011, 1.

酒店验证登记制度 篇7

(一)住宿登记制度。旅客住宿必须登记。旅馆应当指定专人负责登记工作。登记时,应当查验旅客的身份证件,由旅客按规定项目填写《住宿登记表》。

对外国人和华侨、港澳台同胞,应当查验护照或有关证件,填写《境外人员临时住宿登记表》。没有有效证件或签证的,必须及时报告公安部门或有关部门。

旅客住宿登记表应按日按月装订成册备查。旅馆应当实时将住宿旅客的登记信息资料录入旅馆业治安管理信息系统。

(二)值班查房制度。各旅馆应实行二十四小时值班制度。值班人员要管好客房锁匙,凭住宿证或收款单对号开房;向住客介绍住宿遵守事项,动员住客将贵重财物交旅馆保管;经常巡查客房,掌握住宅来访人员情况,维护客房治安秩序,保障旅客和客房财物安全。

(三)情况报告制度。发现违法犯罪分子、行迹可疑人员和发生案件、事故,旅馆工作人员应立即报告本旅馆保卫部门或当地公安派出所,并采取措施控制罪犯,保护现场;危急事件要立即组织抢救。

阳朔县聚友堂酒店

工艺装备验证管理制度 篇8

为了满足规范本公司设施设备的维护、验证及检定的要求,严格设施设备验证盒校准的管理,保证设施设备能安全、有效、规范进行,根据《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一、库房应当配备与经营范围和经营规模相适应的设施设备,包括:(1)医疗器械与地面之间有效隔离的设备;包括货架、托盘等;

(2)避光、通风、防潮、防虫、防鼠等设施;

(3)符合安全用电要求的照明设备;

(4)包装物料的存放场所;

(5)有特殊要求的医疗器械应配备的相应设施设备。

二、库房温度、湿度应当符合所经营医疗器械说明书或者标签标示的要求。对有特殊温湿度储存要求的医疗器械,应当配备有效调控及检测温湿度的设备或者仪器。

三、计量仪器校正

1、常使用中的设备(温湿度计)每一定周期都要进行相关的检定和校准,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故障有可能影响测定结果,而未到检定周期的设备尽快进行检定、校准。合格后才能使用。

四、质量管理部根据周期检定、校准计划,提前一个月把即将到期的检测、测量和试验设备和器具送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或政府计量行政部门授权的计量检定机构进行检定、校准。

2、检定、校准有关记录、证书由行政部归档交质量管理部保管。

五、设备的验证

1、所有设备购进后投入使用前都必须进行检定、校准,并进行有效验证(冷库温度监测仪、仓库温湿度计)。且每一定周期都要进行一次验证。

2、验证是指对冷库以及冷藏、保温等运输设施设备进行使用前验证、定期验证,并形成验证控制文件,包括验证方案、报告、评价和预防措施等,相关设施设备停用重新使用时应当进行验证。

3、当设备状态发生变化(如长时间停用后重新启用)时,应重新进行验证。

4、验证工作由验证小组进行实施,验证小组由质量管理部负责结合公司相关部门组成,一般对使用操作方法和检测效果进行验证,以最适合的方法使用和操作。

5、验证前必须按使用检测效果、目的和设备的相关技术参数为基础,由验证小组负责制订详细的验证方案、偏差处理和预防应急预案,交验证领导小组批准,并严格按照所制订的验证方案进行验证。

6、验证结束后对验证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最终确定一个最适合质量保证目的的验证结果,验证小组按此验证结果生成验证分析评估报告,并在报告中签名,交由验证领导小组审核确定,并出具验证合格报告,已验证的项目及相应的文件方可交付正常使用,并由验证小组对相关文件组织培训。验证文件资料按要求留档保存。

7、根据验证确定的参数及条件,正确、合理使用相关设施设备。

8、质量管理部建立并保存设备的技术档案,如:使用说明书,规格参数、验收记录等。

9、设备档案记录应按质量管理记录凭证的规定要求保管。

10、记录和数据应可追溯,长期在使用的设备应定期对设备的相关验证和检定、校准数据进行分析,评定使用效果以保证数据准确。

发条生产制造工艺的试验验证分析 篇9

由于发条具有工作可靠、维护简单、防潮、防爆等特点, 当仪器仪表在恶劣环境气候下工作时, 用发条作为能源, 其优势明显[1]。因此本文以仪器仪表中定时器所用发条为研究对象, 以试验为手段, 分析发条的物理性能, 以确定发条的最佳生产方案。

1 试验方法

试验材料:2Cr19Ni9Mo, Φ10mm棒料。

试验方法:对发条物理性能的影响因素较多, 主要包括原材料化学成分、固溶温度及时间、盐浴尺寸 (变形量) 、定性温度及时间, 因此试验时, 观察每个因素的影响都是把其他各因素加以固定, 以观察该因素影响的效果。

2 结果分析

2.1 原材料化学成分的影响

试验条件:固溶1 180℃+8min, 固溶尺寸为3.7mm, 时效处理490 ℃+2h, 试验结果见表1。文中成分均为质量分数。

表1中, HRB为洛氏硬度测量法 (HR) 中的B级标尺, HV为维氏硬度, σb为抗拉强度, M2为满弦后退两圈力矩, M1为满弦后退120°力矩, △M为力矩差。

由表1可知, 在其他成分大致相同的情况下, 含碳量高者其强度及力矩均较高, 但轧制效果较差, 轧出的条硬度高、易裂, 轧制困难, 成品易断, 脆性较大;含碳量低者其性能略低于含碳量高者, 但塑性好, 合格率高;而在原材料中加氮, 则性能较低碳量有所提高。材料中碳含量高, 经固溶后, 其中的碳化物完全溶解, 均匀化, 故表现出固溶后硬度值较高、强度高, 同时碳含量高, 易造成晶界腐蚀, 使塑性下降, 脆性增大, 造成工艺难度较大, 成品出现脆断。组织中加氮, 在固溶时, 同样以固溶状态溶入到组织中, 材料塑性很好, 经过90%形变量轧制后, 金属组织中的位错密度增大, 形成加工硬化, 而当时效处理时, 有些位错被恢复, 而大量的位错织构被碳、氮所形成的柯氏气团钉扎住, 提高了材料强度。故加氮是可行的, 但量不可过高, 过高将使脆性增大。

综上所述, 含碳量 (质量分数) 以0.21%~0.25%为宜, 加氮量 (质量分数) 为0.1% ~0.13%, 含碳量 (质量分数) 0.24%以上时, 不宜加氮。

2.2 原材料固溶尺寸对发条的影响

试验条件:固溶1 180 ℃ +8 min, 时效处理490℃+2h, C的质量分数为0.22%。试验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 固溶尺寸越大, 形变量越大, 位错密度就越高。即加工硬化效果就越大, 在时效强化后发条的抗拉强度也随之提高, 但当形变量过大时位错密度高到一定程度, 便形成微裂纹, 使成品脆性增大, 废品率提高。另外当形变量大到一定程度时, 其力矩提高幅度并不高, 如图1所示。但形变低时, 其强化效果不佳。在固溶尺寸为4.2mm左右时, 其强化效果和轧制效果均较好, 变形量对力矩的落差影响不大, 故应采用4.2mm左右的固溶尺寸。

2.3 固溶温度的影响

试验条件:固溶尺寸3.7 mm, C的质量分数为0.22%, 时效处理490℃+2h, 固溶时间8min。试验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 固溶温度变化对成品的硬度、抗拉强度影响很小, 对力矩影响也不明显, 温度高能使材料固溶达到较好的程度, 碳化物溶解得较多。在1 250 ℃时处理的材料轧制效果较差, 可能是金属组织中的晶粒变大, 或是由于温度过高组织中产生过烧现象, 故固溶温度在1 180 ℃左右为宜。

2.4 固溶时间的影响

试验条件:固溶1 180 ℃, 尺寸3.7mm, C的质量分数为0.22%, 时效处理490℃+2h。试验结果见表4。

由表4可知, 固溶时间长的效果好, 1 180℃时, 材料达不到过热和过烧, 固溶时间长, 则材料中的碳化物溶解较多, 均匀化程度较好, 故表现出固溶后的硬度较低, 轧制效果也好。碳原子的均匀化对后续的时效强化是极有好处的, 这样的时效使其柯氏气团的碳化物微粒更均匀、弥散, 大粒的硬化物较少, 使发条的力矩也有所提高。均匀化是需要较长时间的, 因此从经济效果考虑, 取固溶时间为8min时合适, 时间太短其碳化物的溶解度扩散极不充分, 对材料的性能无好处。

2.5 时效温度的影响

试验条件:固溶1 180℃+8min, 尺寸3.7mm, C的质量分数为0.22%, 时效时间为2h。试验结果见表5。

由表5可知, 时效强化存在一个最佳温度区, 在该温度时, 其硬度及抗拉强度都能达到最大值, 同样发条的力矩输出也是符合这个规律的, 它们的变化规律由图2可清楚地反映出来。在520 ℃时, 其组织中的碳化物析出较为均匀、弥散, 是较理想的碳化物气团, 对位错的移动阻力最大, 因此效果最好;而过高的温度, 金属组织中的碳化物聚集长大, 破坏柯氏气团的作用, 同时, 高温时效使位错被恢复, 或被再结晶, 因而发条的强度及力矩下降;若温度低, 将造成碳化物形核量不足或形成不了柯氏气团, 故强化效果不佳, 因此时效温度以520 ℃为宜。

2.6 时效时间的影响

试验条件:固溶1 180℃+8min, 尺寸3.7mm, C的质量分数为0.22%, 时效温度为490 ℃。试验结果见表6。

由表6可知, 在温度一定的条件下, 时效时间是一个主要参数, 此试验所取的温度是较低的, 非理想温度。但从表6可以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在该温度条件下, 时间长一点较有利于时效强化, 但不可过长, 过长了同样会使强度下降。这是由于碳原子及金属原子的扩散速度较慢, 故在低温时时间应长一点, 而在高温时时间应短一点。因为高温时效的效果不好, 易过时效, 故在目前的装炉量及加热条件下时效工艺为490 ℃+2.00h为宜。

3 结论

根据试验验证及实践的考验, 编制出了定时器发条的生产工艺, 按该工艺生产出的发条其性能及几何尺寸是可以得到保证的。

参考文献

出入学校门卫登记验证制度 篇10

为维护良好的校园秩序,特制定如下门卫登记验证制度:

一、门卫要严格执行门卫查验学生证、工作证、出入证、身份证的制度。避免社会闲杂人员进入校园,影响学校正常秩序。

二、学校师生员工应当严格遵守门卫会客验证制度,理解、配合门卫工作。遇到门卫盘查时,主动向门卫出示证件,表明身份。未带证件时要向门卫说明情况,待门卫用电话核实身份后方可进入校门。

三、来校会客人员应当遵守会客时间并履行会客登记手续方可入校;来校办事人员应当向门卫说明情况,登记后或经门卫与校内业务部门电话联系核准后方可入。

四、校内举行考试、会议等较大规模活动时,应当提前12小时向学校说明进入学校人员、车辆等情况。门卫根据提供的具体情况可不再进行登记,验证后予以放行。有重要贵宾来访或难以说明具体情况的接待,部门派人到校门口迎接。

五、节假日和平日夜间,门卫对出入学校的人员及所携带的物品要严格盘查,注意发现可疑情况,确保学校安全。

六、学校职工的家属及子女,应当持照片到办公室办理家属证件。应主动向门卫出示有效证件,并向职工联系确认。对没有证件,又无法核实其身份的,门卫有权禁止其入校。

七、门卫要认真履行职责,严格执行本制度,文明值勤;师生员工要主动配合,积极支持门卫工作。

八、来校会客人员,应主动向门卫交验本人有效证件。到学生宿舍会客的,应当向宿管科值班人员出示本人有效证件。未经批准,不得进入学生宿舍。

九、门卫值班室内,禁止值班人员逗留。

十、对违反本制度,情节严重者,学校将给予严肃处理。

1消防装备——装备日常管理 篇11

前言: 消防装备是消防部队用于灭火救灾和抢险救援任务的器材装备及灭火剂的总称。按功能分主要有:消防飞机、消防车(船)、消防泵、消防供水(泡沫)器材、抢险救援器材、消防员防护装备、灭火器、灭火剂等八大类。现代消防部队作战依托于精良的消防装备,但装备是基础、是前提,要提高部队战斗力,还必须把人和装备结合起来,做好装备的管理和使用,才能发挥装备效能,夺取灭火战斗的主动权。

今天,就如何做好基层装备维护管理,我想浅谈一些想法,与同志们共勉。

一、基层装备维护管理的定义

基层装备管理是指基层管理者对基层装备进行维护、保管和使用检查等一系列活动。其目的是通过管理提高人员素质,保证装备经常处于良好的状态,实现人与装备的最佳结合。

二、基层装备维护管理的内容

(一)制度落实管理。制度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反映了管理的客观规律和特点,严格落实装备管理制度,是搞好装备管理必须遵守的规则和法则。要把遵守和落实规章制度当作一项经常性工作,根据各自不同的装备物资特点和不同的环境情况,不断充实和完善装备物资管理的有关规定,使装备管理制度化、标准化。

(二)装备使用管理。正确使用装备必须按照装备的技术性能、编配用途等要求,使装备发挥最大的功能。在使用操作时需遵循以下原则:

1、装备是消防部队完成防火灭火、抢险救灾等任务的武器,严禁擅自挪作它用、外借、改装、调换等。

2、装备使用必须以安全为前提,严禁出现车辆负重过载、器材超负荷运转等现象。

3、装备的操作必须遵循技术要求,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安全规定,严禁违章操作;对于不遵守规程、规定而发生损坏或丢失装备者,相关单位应及时查明原因,作出相应的处理。

4、装备使用操作人员必须熟悉掌握装备的性能,做到会使用、会检查、会保养、会排除一般故障。

5、训练和战备装备应予以严格区分,不得混放、混用。

6、各类装备必须按要求标明所属单位的名称和代号。

7、各类装备的收缴、发放、送修、交接等必须严格手续,及时统计登记,对装备的损耗必须及时如实上报。

8、装备出现故障无法排除时,需报请上级装备管理部门同意后,由生产厂家统一维修,或至规定的具有专业资质的技术服务中心维修,不得在无维修资质的地点维修,以免影响战备。

(三)装备培训管理。装备的管理质量与管理使用者的水平和技术熟练程度有着直接的联系,有什么样的管理人才,就会有什么样的管理质量,因此,要十分重视提高装备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做好装备培训管理需注意以下几点:

1、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的装备业务培训体系,完善培训教材、充实师资队伍,定期组织开展装备培训。采取以会代训、以老带新、举办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使受训人员业务精通,熟练掌握各类消防装备。

2、从事特种装备和技术要求较高的装备维护保养、检查标定、维修的人员,应当由生产企业或专门机构组织培训并取得相应资格。

3、各单位应每年至少组织一次装备管理系统培训。

三、基层装备管理人员的职责

(一)中队主官负责统筹本单位装备的管理工作,并指定一名干部分管装备的领发、收缴、使用、保养工作,监督检查装备管理系统的数据维护更新,上报装备检修、退役、报废等事项。

(二)中队装备技师具体负责建立、更新和完善本中队装备技术档案;管理装备仓库、充气站、维修室等装备保障站(室);更新、维护装备管理系统数据;中队装备申领、培训、维护、检修、退役和报废等工作。

四、基层装备维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装备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部分单位和个人片面地认为,装备建设上去了,部队的战斗力就自然提高了,对消防装备管理在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没有把消防装备的配备、管理、维护当成是部队建设的大事,存在重配轻管现象,缺乏系统、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使消防装备管理流于形式。

(二)装备培训形式化。装备培训配发时,部分受训人员听课时觉得简单,就没有用心去记,等培训结束后却发现操作较难,进口装备的说明书又都是外文,看不懂。导致一些高精尖装备经常非正常的启动,人为的造成装备器材的损坏,或是干脆不敢使用,造成装备器材空臵浪费。

(三)装备档案建立不够严谨。部分单位在新装备培训配发后,装备档案更新不力,装备使用说明书等技术资料整理保存不及时,造成装备器材发生故障后不能及时查找原因,人员调动后无法及时依据说明书对新接受使用人员进行系统培训。

(四)新旧装备并存,管理矛盾突出。当前,消防装备呈现出多品种、多型号、性能差异大的特点,高技术装备和传统装备将会长期并存,使管理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发挥新旧装备的最大效能,提高训练和使用效益,是基层装备管理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五)日常检查保养不到位。每日的装备检查和每周的器材检查保养是基层中队的日常工作。但有些中队在检查时存在疏忽大意现象:一是维护保养不严格按科学程序操作,如有些基层中队在出警归队后用水枪冲洗车辆,器材箱门不关,导致装备器材被水打湿或浸泡损坏;二是维护保养走过场,认为天天检查肯定不会出问题,应付了事,导致战斗时出现器材故障,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六)中队装备技师履职问题。一是部分装备技师工作责任心不强,对装备维护管理不到位;二是部分基层中队装备技师兼任消防班长、战斗员,工作繁忙,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装备器材管理工作中去。三是装备技师新老交替时,存在管理空挡。

五、基层装备维护管理主要措施

(一)加强管理教育。教育是提高官兵思想认识和业务技能的基础,要经常性进行装备管理制度的学习和教育,从根本上提高官兵学制度、懂制度、维护制度和落实制度的自觉性。

(二)严格赏罚措施。严格纪律、赏罚分明,是落实装备管理制度的重要条件,要坚持公道正派的原则,以奖励为主、惩罚为辅,赏得适度,罚得合理,及时正确,使装备管理制度落实到每个单位和个人的行动中去。

(三)认真落实制度。贯彻落实装备管理制度必须经常抓,并适时进行整顿。要抓住新兵入伍和老兵退伍时、新装备编配到基层时、执行重大任务时、不良客观环境影响时,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抓好落实工作。

(四)强化相互监督。互相监督是贯彻落实装备管理的重要环节,制度要靠大家遵守,靠大家维护,要广泛发动群众,调动大家自觉遵守和维护管理制度的积极性。

(五)提高管理水平。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装备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对装备管理队伍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选好人、用好人、培养好人、管理好人,努力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六、基层装备维护管理的具体要求

(一)抓好装备日常管理。消防装备“是官兵手中的武器,是官兵的第二生命”,按照“谁分工,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和“谁出问题,追究谁” 以及“建管并重,以管促建”的原则,做到时时有人抓、处处有人管,基层中队要在做好日检查周保养的基础上,每月要对本单位器材装备管理情况进行讲评。中队、支队仓库应建立健全器材装备管理档案,利用微机认真登记装备型号、装备时间、启用时间,技术性能、工作情况、维护情况、移交情况等。特别是对新装备要严格履行交接手续,做到文件资料齐全、性能良好、备品附件与清单相符。

(二)抓好装备维护保养。积极鼓励和培养基层具有一定修理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小能人”,并配发必要的维修工具,做到勤检查、勤维护、勤修理,做到小修小补不出门。同时建立可靠的保障体系,定期组织各类修理人员深入基层,检查指导基层做好车辆装备器材的维护保养工作,帮助解决维护保养中的疑难问题,确保各类设施始终处于正常的状态。并将售后“三全服务”(全天候、全方位、全无忧)列入车辆装备器材采购合同内容。对技术要求高、价格昂贵的装备要求厂家定期巡回检查维修解决保养维修问题。

(三)抓好装备业务培训。当前车辆装备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先进的设备不断增加,必须要有懂技术的专业人员来管理和使用这些设备。因此,我们要结合消防部队的特点,把技术培训与岗位学习锻炼有机地结合起来,不同的岗位采取不同的手段和措施,保证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充分利用社会技术资源,采取请师傅现场辅导和参加地方技术培训班等形式,提高我们各类技术人员的管理使用装备的水平,减少使用中的损耗,从而提高各类装备的保障效益。

总结:经过近几年发展,全国大部分城市消防装备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随着消防部队职能不断拓展,消防装备配备水平不断提高,各种新式装备的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这对基层装备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层装备管理队伍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装备管理任重而道远!希望同志们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做到:

一是加强学习,了解装备,做好装备的使用者,最大限度地发挥装备战斗力。

二是强化统筹,管好装备,做好装备的管理者,发挥人与装备的最佳结合。

三是积极探讨,研究装备,做好装备的建设者,为消防装备建设添砖加瓦。

上一篇:论述商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论文下一篇:从君子兰那里学到的初二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