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修装备管理

2024-09-22

维修装备管理(共11篇)

维修装备管理 篇1

维修工作所具有的被动以及盲目状态, 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维修不足”或者是“维修过剩”这样的弊端所带来的现象, 而弊端的发生是因为传统的“事后维修”或者是“定期维修”, 并且维修的费用普遍偏高。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 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进步, 故障诊断和预测技术以及状态监测技术也应运而生, 从而形成了全新的维修方式。这样的维修方式, 就是“精确维修”的理念以及状态检测的预知维修, 不仅可以延长装备的使用寿命, 还可以保障装备的安全性以及可靠性, 优化维修决策的过程, 降低维修的费用, 最终提升装备的维修管理水平。本文针对预知维修技术在部队装备维修管理中的应用进行探究。

一、预知维修定义及其关键技术

(一) 预知维修的基本含义

预知维修技术, 不仅可以判断故障的发展以及发生趋势, 及时准确的在线采集检测数据, 还可以将故障的类型以及部位诊断, 评价装备的运行状态, 最终促使故障减轻以及维修成本的降低成为可能, 达成快速合理有效维修的目的。

预知维修技术之所以成为了现在维修技术的发展方向, 是因为其所具有的系统性以及科学性。风险管理就是预知维修技术的基础, 其可以在军事费用、军事风险以及军事效益的三维空间中, 将最大效益以及最小风险的目标达成。

(二) 预知维修的分类形式

1. 广义预知维修

广义的预知维修, 就是按照不一样装备的可维修性、可测试性以及重要性, 对不一样的维修方式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 最终将预知维修、定期维修以及事后维修融于一体, 提升装备的可靠性, 优化综合维修的方式, 降低维修的费用。

2. 狭义预知维修

狭义的预知维修, 就是按照先进的故障诊断技术或者是状态监测技术, 提供装备状态的信息, 预知设备的故障, 判断装备的异常, 在故障发生之前, 也就是说实施装备维修、安排维修技术, 都是通过装备的状态来判断的, 这就是所采取的维修方式。

(三) 预知维修的关键性技术

故障诊断及预测技术、状态监测技术、维修决策和分析就是实现预知维修的关键技术。

1. 维修决策和分析

维修决策和分析, 就是分析来自预测、故障诊断或者是状态监测的信息, 通过软件进行综合性的分析, 选择合理的维修项目以及维修时机, 评估装备的状态, 开展维修任务调度以及维修资源配置, 最终提出维修的决策。

2. 故障诊断及预测技术

故障诊断及预测技术, 就是将人工智能技术、模式识别、人工判断综合的运用起来, 将状态监测采集的信息进行分析, 将潜在的故障装备剩余的寿命进行预测, 判断故障的类型。

3. 状态监测技术

状态监测技术, 就是按照装备的测试性、维修性以及可靠性指标, 合理选择状态监测方式, 在线自动状态监测、便携式状态监测以及手动监测都包含在其中, 将规定的正常值以及测定值进行比较, 采集代表故障信息以及装备状态的参数, 最终判断装备能否可以正常的工作。

二、预知维修技术在部队装备维修管理中的应用

(一) 对维修质量所提供的技术支持

在维修质量的影响因素中, 维修技术作为重要的因素而存在, 并且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不断提升的维修质量的促进, 通过所采用的传统维修技术, 在一定的层面上就会显现出传统维修方式的弊端, 以及对维修质量的提升所产生的影响。预知维修技术可以对装备实施有效的修理、监控、技术管理以及维护, 将维修质量管理的目标实现, 保证维修质量所提供的技术支持, 最终提升以及控制维修质量。

(二) 装备维修技术管理

将自身所具有的预测性进行计划, 并且制定维修计划, 这就是装备维修计划管理的主要工作, 所以就可以制定具有科学性的维修技术。按照制定的计划, 严格控制维修活动, 将维修的财力、物力以及人力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 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将最佳的维修效果实现。

(三) 可靠维修信息的提供

维修管理的基础就是维修信息, 维修决策以及维修计划的制定, 就是必须将维修信息作为依据, 反映装备运行状态的信息对决策水平提升所具有的积极意义价值。预知维修技术就是对科学有效的监控手段的利用, 提供完整、适用、可靠的信息给维修决策, 及时准确的采集装备的状态信息。规律的找出可以通过维修信息的总结和积累, 预知维修可以从事后维修以及定期维修逐步的过渡而来。

三、部队装备维修管理模式, 需符合我军实际情况

现如今, 我们国家部队的装备具有着复杂多样的形式, 并且渐渐地从机械化向着信息化过度, 不仅具有着较多数量的半机械化、机械化装备, 还有着较高科学含量的信息化装备。部队的装备维修不仅不可以一味的强调预知维修, 也不能够将传统的维修方式一直简单的沿用, 这样的方式是不合理、不科学的。将一套集预知维修、定期维修以及事后维修融于一体的优化的综合维修方式形成, 需要按照装备的类型, 确定与之相适应的科学合理的维修方式。应该从“管理结束”向着“管理过程”转变, 应该将装备维修质量管理、计划管理、信息管理以及组织管理结合在一起, 将军事装备的可靠性提升, 应该在“管理过程”有效的渗透反映军事装备状态的信息, 形成基于预知维修的部队装备维修管理模式。

四、结语

现如今信息技术的发展, 传统的装备技术以及管理方式已经不能够适应现在社会发展的形式以及部队装备的维修管理, 因此就需要将装备的技术以及管理相互的结合起来, 可以实现装备运行中的管理, 实现部队装备维修技术支持下的装备维修管理以及部队装备维修管理指导下的预知维修, 采用预知维修技术, 实现部队管理军事效益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董超群, 梁政, 田家林, 余笃军, 马科笃, 张植.基于天然气压缩机性能监测的预知维修技术[J].机械设计与研究, 2014, (06) :127-131.

[2]李长青, 马世宁.装备维修技术体系初探[J].中国表面工程, 2013, (05) :111-116.

维修装备管理 篇2

摘要 :装甲装备维修质量管理是维修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受编制体制及维修工作模式等的限制,装甲装备修理机构维修质量管理中仍存在一系列不足。通过对不同级别修理部队的调查,提出了当前装甲装备维修质量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其成因及影响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 :装甲装备;修理机构;维修质量管理中图分类 号 :C93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6—0707(2012)03—0065—02我军装甲装备维修采用的是划区修理与建制修理相结合的方式,修理机构承担的装备等级修理任务来源及数量相对稳定,维修质量保证需求的指向性较强。但部队修理机构的特殊工作组织形式和编制结构使得修理中所采用的质量管理方式比较粗犷。通过对部分军区直属修理机构和队属修理机构的调研发现,目前装甲装备维修质量管理仍以各型装备修理质量检验标准为核心,这种方式虽然延用了几十年,但从管理手段和装备维修需求的变化看,其实质仍停留在维修技术过程上,其中管理特色体现较少,这导致装甲装备维修质量管理难度大、效果不明显,管理的继承性和严肃性差。装 甲装备维修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1.1 缺乏专职的维修质量监管机构我军装甲装备维修采用定向专职方式,部队特色浓厚,其质量管理方式与企业化工厂不同,一个明显的区别是缺少独立的质量管理机构编制和详细的质量管理分工。装备制造厂或大修厂设有专职质量保证部,而部队修理单位的质量检查站、质量检控室并非专职机构。其成员由编制 内的行政或技术人员组成,责任区分不明显,工作随意性大。同时,机构内部与外部质量保证体系不明确,设立的专职质量管理小组(QC小组)仅为辅助管理机构,无固定活动内容、工作制度,缺乏资源保障,只在出现质量事件时成立。“没有活动的 Qc小组是无生命力的,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同样,没有明确质量管理责任、工作内容、权限划分粗略、缺少工作流程和方法的质量管理机构,作用也不大。

这最终导致部队修理机构的质量管理能力弱,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装备维修和质量保证不可控。

1.2 缺少先进质量管理理念的应用当前质量管理领域,出现了大量新理论、新思想,如“戴明的理论”、“朱兰的理论”、“菲根堡姆的理论”、“克罗斯 比的理论”、“石川的理论”、“田口的理论”等_2j。而部队装甲装备修理业务有一定特殊性,在其质量管理领域缺乏对成熟的质量管理理论的应用。另外,维修过程 中,维修样本数量少、质量控制过程繁杂,装备技术状态随机性大,管理中缺乏对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和控制方法的针对性设计。整个质量管理活动缺少理论指导,主要依靠现维修质量监控标准和工艺规程实现控制,对维修人员质量意识和技术水平依赖多,管理手段落后、效果差、效率低。

1.3 技术管理理论和方法指导,维修质量管理依赖人员个体意识、素质和行政手段较多。维修质量事件未形成时,无法及时有效发现事件隐患,难以体现行政管理的有效性。而维修质量是在修理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需要全程技术管理行为配合,否则当装备修完,可能的质量问题将被掩盖。另外,依赖行政管理手段,只在出现质量事件时起管理作用,损失将不可避免,管理效益低。

1.4 更多地侧重于质量事件的后处理维修过程中专职质量监控环节缺乏设计,维修质量控制主要依靠维修工艺自然结果,当维修人员技术水平波动或差异较大时,维修质量控制存在较大 自由度。特别是被修装备零部件技术性能参数在极限状态之间变化时,决策过程缺乏必要的约束。由于装备使用状态和负荷无法控制,零部件技术性能或参数变化可能超出原修理中认定的极限状态,从而产生规定修理间隔期之间的偶然故障。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修理过程中没有有效的质量控制,缺乏寿命预测技术,未能在维修中杜绝质量事件隐患。出现类似情况通常要返修装备,追究相关人员责任。这是后处理办法,虽然解决问题,但损失不可避免,维修过程经济性差。

1.5 质量管理信息与数据不全

装甲装备维修时涉及工艺要求多,技术调整内容直接影响装备维修质量。但现实维修组织中,大量技术数据缺乏统计,评定质量主要依靠修理调整结束时的装备状态。由于忽略了过程信息,评价和控制维修质量时缺少有效依据。虽然修理机构也逐渐使用信息化管理系统,但这些系统中更多地是对维修任务情况的常规统计,以维修质量为中心的修理过程数据不全。对维修管理工作效果、经济性、质量保证和质量监控流程、要素和目标缺乏系统规划,相关信息没有明确的要求和规范,使维修质量管理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

1.6 以维修质量为核心的管理工作存在不足目前,部队以质量为核心的装备维修尚存在管理活动不全面、不系统,无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工作流程的问题,特别是针对台次或装备维修活动开展的质量分析和总结不多。无质量事件出现时,缺乏对质量问题的分析总结 ;出现质量事件时,涉及人员责任多,涉及管理过程和工作内容少,质量分析不深入,工作总结(工作总结范本)中大多是维修任务完成情况的总结。由于缺乏质量信息统计,维修质量素材收集困难,维修中的质量问题不能得到有效总结,积累的经验和典型事例不能被范围更广的保障人员了解掌握,无法为后续维修和维修质量管理提供有效支援,维修质量管理连续性差。

1.7 装备维修和维修工作质量意识不深入维修质量即涉及待修装备技术性能,也涉及维修工作组织、修后技术保证、修后质保服务等。当前装 甲装备维修质量跟踪和控制难度大,客观上缺少装备修后质量评估方法和参数、主观上各级缺乏牢固的质量意识,缺少修后服务与质量保证,维修质量变化规律不清的局面长期存在。尽管对装备维修质量的需求明显,但由于主观上对质量管理问题重视程度低,认识上缺乏一致,因此始终缺乏为达到维修质量目标而必须在组织管理体系、质量控制方法、技术队伍建设、思想观念教育等方面的投入。

1.8 相 关法规和规章制度 的约束不足目前装甲装备维修质量管理尚没有详细、统一、可操作的法规和制度,各级在技术层面按《修理业务管理规定》和《中修质量检查标准》执行,没有更有效的管理办法。相关人员未接受过与质量管理相关教育培训,对维修质量的认识普遍停留在技术要求层面和应对质量事件的行政管理手段上。由于缺乏详细的质量管理规程和组织工作制度,使维修质量控制受管理人员认识和主观意愿影响。现行各类法规和规章制度只能起到行政约束作用,对质量形成与发展变化规 律的引导不足。应对措 施

针对上述问题,为解决当前装 甲装备维修质量管理过程简单、手段单

一、效果差的问题,需要从体制、方法、观念等上进行必要的调整或改革。主要有以下几点:2.1 树立以质量为核心的维修管理理念质量是维系装备战斗力的重要保证,是维修工作的 目标。

各级管理与技术人员必须深入认识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及其对装备建设的深刻影响,开展以质量为中心的装备维修管理,建立具有装甲装备维修特色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在思想意识和工作中自觉贯彻以质量为核心的维修管理理念,让这种客观需求上升为各级人员行动的主观需求,从而带动影响维修活动的一系列变革,减小维修与维修工作质量意识上的差距,弥补以维修质量为核心的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不足。

2.2 建立健全质量机构

深入分析装甲装备维修工作特点和质量管理需求,建立拥有组织编制的专职质量管理机构。参照企业化工厂质量管理模式,确立质量管理岗位及职责,并赋予其相应的约束权与决策权。从管理层与技术层抽调骨干人员构成管理实体,配置专用业务管理设施和资源。以质量机构为中心,向外辐射扩展其职能至包括维修计划、维修组织、业务监管、人员奖惩、福利待遇、教育培训、力量调配、职级调整在内的管理及协作领域。

2.3 设置编 制内的质量管理人 员根据本级修理机构维修质量管理需求,设立质量管理人员编制,在质量管理机构内按职务不同编配组成人员,如主任、副主任、质管员等,并规定其职称和级别编制。使质量管理机构业务人员与其他管理机构业务人员一样具有稳定、专职的管理工作和权力。同时,为每个成员规定具体的工作、权限、责任和业务流程,使质量管理真正具备管理地位和影响力,并与人员发展、培养和使用挂钩,确保人员稳定和职能发挥。

2.4 配套建立质量管理制度

针对装甲装备维修特点和质量管理需求,建立与装甲装备维修质量管理需求配套 的规章制度。依靠完善的管理制度,深入分析装备维修质量发展变化规律,探索维修质量管理途径和质量控制方法;形成稳定、科学的维修质量管理内容体系与工作流程;定期召开质量工作会、质量总结会,研讨各类维修质量管理议题;坚持阶段性维修质量讲评,提高质量意识 ;培养具备相应水平的质监与质管人才,以全面细致的管理制度而非行政手段来引导质量朝着科学的方向发展,将质量控制从以质量事件后的处理为主转向以预防质量事件产生为主。

2.5 开展系统的质量管理培训与教育观念意识的转变是现代化管理的前提,质量管理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立足国情、军情和民情,不断探索武器装备建设之路,即要树立现代质量观,还要在生产过程 中全面加强管理,因此,改变各级人员质量观念是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对专职质量管理人员开展质量管理理论与技能培训,使其拥有丰富与坚实的理论基础与素养,帮助其发挥管理职责;另一方面,由质量管理人员对全体维修管理与技术人员进行质量普及教育,不仅要从认识上满足质量管理需求,还要从理论分析能力、技术手段措施等方面开展教育,全面提高人员履行质量职责,实现组织质量 目标 的能力。

2.6 大力开展质量信息化建设

大力加强维修质量管理信息化建设,依托部队网络环境,开发应用信息化管理平台,将维修管理、质量管理与维修过程紧密相联。在修理过程中,采取多种技术与管理方法,保证维修全过程各类质量管理信息与数据能实时采集、汇总,以开展基于质量管理信息与数据的质量管理活动,让数据信息反映问题。用稳定、广泛的数据信息流联结与维修质量相关的各项业务活动,形成封闭的管理循环,真正使信息对装甲装备维修质量产生反馈和支持,从而解决 当前维修质量管理依据不 足,规律不清 的问题。

(下转第 69页)陈京生,等:武器装备研制 中标准化保障工作的开展与实施 69中规定执行的标准和标准化要求作为监督检查的重点。标准化工作系统要配合好上级主管部门、质量管理部门和订购方进行监督检查。承研承制单位内部的监督检查主要通过文件的审批、标准化检查、专项标准的实施检查、专家评审、鉴定或定型审查等方式,并制定相应的标准化监督检查要求等文件来进行。

型号标准化工作系统在产品鉴定或定型时,要提出标准化审查报告,对标准的实施和标准化要求 的实施情况作出审查结论。总结标 准化成 果

型号标准化工作系统应组织型号标准化的总结。型号标准化的总结包括对工作的总结和对成果的总结。对工作的总结着重于标准化任务的完成情况、成绩及问题的综述,并对工作结果作出结论,一般是比较定性的。对成果 的总结应针对具体标准化项 目产生的效果,如标准、方法、产品、文件等在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所起的作用评定,力求定量。但标准化成果和效益往往依存于主体产品,因此,对标准化成果的总结需要分析,进行充分调查研究,以事实和数据说话,科学合理地将标准化所起的作用效果分解 出来。

对武器装备研制 中取得的成果和经验,有条件转化为标准的应将其形成标准。这样,既可避免标准制(修)定的二次投资,又能使广大科技(科技论文)人员成为制定技术标准的主力军。从实践看,通常在产品的试制生产阶段与试验阶段之间,已进行了大量试验验证,取得了不少数据,这个时期实际上是制定标准的最好时机。具体做法有三种 :一是将成果和经验作为修订现有标准的依据,纳入相关的标准。二是向上级标准主管部门申请立项,编制行业标准或国家军用标准或国家标准。三是纳入企业标准化规划,编制设计、试验、工艺三大规范等企业标准,固化经验和成果,为后续研制提供可参考的依据。结束语

维修装备管理 篇3

【关键词】消防技术;维修管理;平台

0.引言

我国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消防部队的装备系统也得到加强,国家为消防部队配备了高技术含量的装备,这些高技术含量的装备趋于复杂化,在出现故障点时无法及时维修,这就出现了高级装备搁置不动的窘迫局面。消防技术装备的维修成为了消防部队的首要问题。为了消防技术装备可以得到有效地使用,建议将系统同现有的检测故障设备相结合,防范于未然,缓解使用单位对技术力量匮乏的难题。装备的维修管理系统可以使消防装备的维护、附件的缺损、系统的状态进行简单的排故障的诊断能力,并提出维修意见。

1.论述装备维修管理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鉴于用户单位对装备维修管理的具体需要,装备维修管理系统由三部分组成:装备维修管理服务子系统、装备故障判断子系统、故障申报平台子系统。维修管理子系统主要为通用系统提供简单操作能力,一般是由综合管理人员或指挥人员进行操作。装备故障判断子系统主要作为加快装备维修时间、排除简单故障的辅助作用,一般由装备使用人员进行操控。故障申报平台系统主要是将无法处理的故障点及时整合后申报到系统中,为求最短时间内解决故障的作用,主要是由装备人员进行操控。

1.1系统业务范围

业务范围主要针对客户登陆、信息查询、退出三个方面进行的,系统牵涉到的业务大框可以区分为:系统维护、装备维护、人员维护、资料查询、文件传输、作战管理、故障检查七大方面。

1.2讲解系统功能

通过管理业务和业务流程的划分,可由三个子系统组成系统模型:装备维护管理服务子系统、装备故障判断子系统和故障申告子系统。这三个子系统和整体框架一起组成了装备维护管理系统。下面将对这三个子系统进行简单介绍:

1.2.1装备维护管理服务子系统

它为装备维修管理系统提供了通用功能,是装备故障信息的操控者,主要面对的是装备的综合管理人员,包括登陆、信息查询、装备查询、装备维修、耗材管理、装备资料、故障接收、系统管理等模块。

1.2.2装备故障判断子系统

装备故障判断子系统是用来完成常见的简易故障排查、确定故障点、故障内容、并提出简易处理方案的系统。这样可以使用户单位的操作人员根据提示进行简单的维修操作,而不用为了等待专业维修人员而浪费宝贵的时间,这样不仅缩短了维修时间,更加快了战斗力。

1.2.3故障申告子系统

故障申告子系统是客户和装备部门系统之间的纽带,它起到了信息传输的作用。提高了装备维修的效率,加快了维修的时间,保障了系统的运转,及时获得故障内容,加大装备保障能力。故障申报子系统是故障内容的发送者。

2.系统相关的设计

2.1系统的目标

为用户单位提供方便快捷的查询工作;对装备进行故障诊断工作;对装备实行故障申报工作;详细记录各类装备维护统计数据工作;保管装备系统相关资料工作。

2.2系统遵循的原则

2.2.1用户第一

系统的设计必须遵循客户的需求,来完成系统方案要求的目标及功能,这也是系统设计时期的根本需求。

2.2.2高效率

处理业务的速度、处理业务的量成为当今社会高效率维护的标杆。

2.2.3可信度

包括系统硬件、软件的可信度。这关系到系统物理模型设计和数据安全完整性的要求。

2.2.4灵活度

系统是有规律的变化的。所以在进行系统设计时,要考量到周围的环境变化、信息处理技术的变化和系统功能的变化。

3.相关技能

3.1专家系统知识形式

专家系统是一个运用知识建立起来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它可以模拟专家,在某一领域内做出杰出贡献,并运用知识,经过推理,在该领域做出重要决策。

装备故障判断子系统就是根据专家系统的相关技术,结合开发平台,创建了装备故障判断子系统的知识宝库,这样才可以尽快的对故障进行排查、诊断,并提供良好的维修建议。

系统中出现“状态”字样,是告知记录只有在激活状态下才可以使用。如果显示屏上为“1”,则表示处在激活的状态,如果显示屏上为“0”,则表示处在记录错误的静止状态。

故障诊断里的“规则”往往是指领域专家由长期的作战经验中得出的有律可寻的结论。规则库内分为车辆故障、设备故障、救援器材故障。每个子库内又有若干张表,每张表对应的故障类型都有不同。

装备故障辅助诊断知识库里的实例及规则并不是独立体,而是紧密相连的,而且可以通过系统中的知识查询对实例进行探讨,查询出准规则并将其存放到一个临时库里,之后请相应领域的专家对这些规则进行逐一排查,合格品留下,不合格的删除掉。

3.2水路、油路、液路、气路系统的动态显示

消防技术装备当中很多重要的零部件都牵涉到了水路、油路、液路、气路的系统。为了将实际工作过程中的各项工作状态很好的展现出来,在系统的控件中进行扩展功能,这样可以做到系统开发工具下显示的动画画面,很好的衔接了各路系统的工作流程,有利于维护人员方便查看对照。

3.3远程协助维护决策

系统的远程协助维护功能,可以便于维护人员同远方人员进行信息的传导工作。可以做到外场维修人员按照远程提供的信息,做好准备工作。该功能可以做到最快时间完成修理工作,并且将经验分享给大家,降低培训要求,减少器材的维护时间,加快了使用效率。

4.结束语

国家为消防部队不断配备新型复杂化的装备,由于信息化水平的日益提高,对装备维护的要求也迫在眉睫,认真分析了维修过程、存在的问题,并依据掌握的知识,设计研发装备维修管理系统,分析出如何进行故障申报,在辅助维护功能的前提下,要做到器材原理、使用、维护、保养的教学。系统工作时安全可靠,辅助功能强大,操作简便,这是对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进行的一次改革。

【参考文献】

[1]冉海潮,郭英军,孙丽华,张金峰.大空间建筑消防系统故障风险定量分析的新方法[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11).

车辆维修装备精细化管理研究 篇4

车辆维修装备精细化管理的服务对象是车辆装备的运动操作能力, 它的最终理想目标是能够有效的提高维修装备管理的功效和质量, 科学的运用精细化管理的方法, 通过进行实施简单快捷、精准细微的策划、组织和控制等方法手段, 不断有效的提高改善车辆维修装备的管理质量, 从而达到实现保障车辆维修装备管理工作的理想目标。精细化的车辆维修装备管理的中心思想内容是通过改善以往守旧的管理方式, 将信息化的维修装备管理方法作为主要的支撑点, 与此同时, 将网络科学和微电子等技术成果加入到车辆维修装备管理体系之中, 以有效加快管理体制的发展, 并且建立公平科学的评价体系, 进行实施量化的车辆维修装备管理。

2 目前国内车辆维修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2.1 不通畅的信息反馈渠道

长久以来, 因为不具有完善的质量信息反馈渠道, 在车辆设计部门、生产制造厂家、维修厂家同车辆使用用户之间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 各个部门之间信息不通畅, 生产制造厂家未能及时完善新产品质量, 维修厂家未能有效提高维修质量, 车辆使用用户未能根据相关信息正确且妥善的维护自己的权益和正确的使用车辆。

2.2 残缺不全的车辆维修数据

车辆维修业在维修车辆方面往往都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大量的维修数据, 但是由于在管理思想方面缺乏充分的认识, 使在维修车辆期间未能建立一个有效的系统对维修数据进行统计, 致使不能收集和整理有参考研究意义的维修资料数据, 这将会对日后开展的车辆维修定量分析和维修管理造成困难。

2.3 车辆维修数据资料缺乏必要的管理规章制度

由于很多维修业在维修车辆过程中更加侧重于具体的技术问题, 往往忽视了维修的规章管理制度, 缺乏做数据资料收集管理方面的工作。相反的是国外维修行业非常重视这些维修数据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使用资料数据进行科学的管理, 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 拥有健全的管理制度, 能够保证车辆维修数据的连贯性;第二, 维修数据库的管理和建立, 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第三, 建立维修数据中心, 改善维修数据管理, 使故障数据和质量信息数据的反馈工作得到特别的重视。

3 车辆维修装备精细化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3.1 充分利用科学信息化的管理方法, 深入透彻开展车辆维修装备精细化管理

为了实现车辆维修装备数据资源的高效化和提高维修的管理质量, 要按照维修数据信息收集、传达、反馈和处理的多维化、实时化、智能化的发展要求对维修行业进行管理。依据科学信息化的管理方法, 深入透彻的开展车辆维修管理工作, 使其可以健康并且持续的成长发展。首先, 要重点做好对车辆维修装备科学信息制度的建设, 规范车辆维修装备的信息资源数据收集管理及器材条码标示等技术手段, 进而实现可以实时跟踪管理和进行编码定位的车辆维修体制。其次, 开展建设完整的车辆维修装备数据信息收集制度, 使车辆维修装备的维修质量和数量等静态数据同车辆维修装备的管理、维护和经费的保障等动态数据信息一同收集到维修信息数据库中, 并且要定期的对这些信息数据进行更新, 准确的掌控车辆维修装备的使用和保养等计划的实施。

3.2 提高维修工作人员精细化管理的观念意识, 为车辆维修管理提供思想保障

在维修工作人员中要经常开设精细化管理宣传培训课程, 使维修工作人员能够扎实树立精细化管理的观念意识, 创造工作成员能够参与管理的工作氛围, 并且在思想意识上要实现多种转变, 真正的做到使精细化管理观念落实到所有工作人员中, 贯穿到全部工作过程中。积极的对工作人员进行熏陶教育, 使大家能够充分认识到车辆维修装备精细化管理实行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使每位工作人员都主动愿意的成为精细化管理的主导者, 明确本身在这项工作中的职责义务, 主动提出自己的管理想法, 协同帮助使车辆维修装备精细化管理工作得到落实。

3.3 培养优秀工作管理人员, 为车辆维修装备精细化管理提供智力支持

车辆维修装备精细化管理的核心基础是不断培养优秀的车辆维修管理人才。根据科学信息化方法, 通过创建人才信息库, 统筹安排专业相符或者相邻专业的维修装备管理人才, 争取做到占其位, 谋其事, 充分发挥个人的才能。同时要时时引进外来优秀管理人才, 改善现有的管理层结构。要经常开展培训活动, 采用有效方法来补充管理人才所欠缺的知识体系, 源源不断的为车辆维修装备精细化管理提供后备人才。

4 结论

经济的不断发展给车辆维修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精细化的车辆维修管理理念的产生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通过运用科学的信息化管理手段, 创建精细化管理观念意识, 最终目标在于实现车辆维修装备最理想状态, 提高维修管理质量和效益, 进而提高车辆装备的核心能力。

摘要: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 不仅使我国国内经济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同时也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国内人民衣食住行的生活水平, 进而人们对出行车辆的要求不断变高, 而加强对车辆的维修管理力度, 是保障人们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车辆维修管理是一项涉及方面广泛、技术较为复杂、分工十分细致的工作, 车辆维修装备精细化管理的出现是适应现代车辆专业化技术进步发展的需求。通过车辆维修装备精细化管理的概念展开论述, 研究目前车辆维修管理的现状和问题以及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车辆,维修装备管理,精细化管理,管理问题

参考文献

[1]王科伟.浅谈加强车辆维修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 2012, (6) .

[2]吴定才.加强车辆维修信息管理[J].汽车维修, 2008, (11) .

现代农机装备技术发展与维修工程 篇5

关键词:农业机械;技术管理;维修工程

中图分类号:S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7-0187-2

农业机械化工程的发展过程中,农机维修工程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农业机械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降低农业机械生产成本的功能和作用,切实的保障了农业机械化生产的顺利进行。其最终的目标是将农业机械的寿命周期费用最大程度的经济化,以促进农业的稳定生产。农机维修工程的研究不只在于对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国民经济增长和农业产业结构作出合理调整,同时还要了解农业机械设备技术发展的情况,熟练掌握新的维修管理技术,将农机设备技术与农机维修有机结合在一起并协调发展。引进和发展农机装备的同时也要注重与之相适应的维修理论与维修技术。

1 简述农业机械装备技术的发展历程

随着工业技术的迅速发展及科学技术的大力支持,高新科学技术在农机装备上的发展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将是未来发展的总体趋势。农业机械的使用将融自动型、自動化、舒适和方便性为一体,同时与农业环境及农业资源的新技术、新装备也将得到更广泛的高校综合利用。信息科学技术、高智能化的机械设备和更为精确的农业技术体系的完善将会带动现代农业设备的巨大变化。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将逐渐取代传统的农业机械技术。其中主要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于提高农业作业性能及操作性能而使用的农业机械自动控制技术。比如在农用拖拉机的使用上,为了有效地调整机器速度,提高其作业的效率,很多技术设备上已经普遍使用电子油压式三点连接控制系统替代原来的机械油压式三点连接的力调节装置与位调节装置,采用水平和耕深自动控制系统体改耕田机作业的精准度,拖拉机中采用的速度控制系统在作业环境发生变化时可以有效地调节机器的速度,使得作业效率得到有效地提高,还有为了更好的进行农作物收割在联合收割机上设置高度自动控制的割茬系统,在脱粒机上安装自动控制系统等。

(2)一些建立在软件控制的基础上,能够在各种作业,能够感觉到作物种类的变化,能够自动适应农作物环境的变化,甚至具有自动检测识别功能和演算功能的高智能人工科技,比如说现代化的农业机器人。国外很多科技发达的国家已经大力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在农业生产中,比如说蔬菜的采收、筛选,农药的喷洒及土壤样本的采集等等都开始使用软件控制的人工智能科技。

(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以GPS和GIS计算机网络为典型代表的科学化信息技术让农业机械化已经从传统的粗犷型作业方式转换为知识性、管理生产作物及多种学科知识集为一体的集成技术系统。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结构及工农业生产结构也不断地随之发生调整和改变。农业生产的规模扩大使得很多的大型农机装备得到广泛的使用和发展。比如在我国的南方城市和北方的农业产业区域等都使用合适的农机设备进行蔬菜生产机械化及水稻生产机械化。

2 农业机械维修工程具体分析

2.1 故障性维修管理

设备的管理最为关键的在于维修管理。农业机械设备的维修尽管和工业设备的维修管理不尽相同,有其自身存在的特殊性,甚至受到一些特殊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但是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将会把其他工业较为发达国家的先进的维修管理理论和相关的技术逐步引入,使得自身的维修系统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在工业技术发展的最初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对机械装备进行故障排除和维修就能满足生产的需要,因此,在当时普遍采用故障维修方法。

2.2 预防性维修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生产力的逐步解放和提高,机械的维修管理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也得到提高,同时生产力也对机械维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有的粗放型的等待式 的故障维修已经不能适应生产的发展需要。西方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经过长时间的实践研究,已经在原有的基础上增添了新的内容形成一种新的维修管理方式——预防性维修管理。预防性管理维修相比较于故障性管理维修,能够在机械设备出现问题被动停止工作之间就能发现问题的存在而采取有效地措施对问题进行解决,尽量减少或者避免因为故障维修而导致的各方面的损失。预防性维修能够在最小程度中断生产的状态下,利用灵活的工作进行维修,但是这种维修方式不太对单个机器的状态进行考虑,容易在维修的过程中出现维修过度或者是维修不到位的情况。

2.3 预知维修管理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之后,随着现代工业的高速发展,电子科技技术和计算机已经得到广泛的使用,在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利用计算机技术,监控技术可以进行在线故障检测。在美国的一些规模较大的公司中已经在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设备预知性维修管理。预知性维修管理在设备的性能测试方面根据生产环境和作物种类进行较为精准的动态模型。这从根本上使得机械维修率得到提高,让生产综合成本达到最低化。

3 结束语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发展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农业机械设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也逐步得到提高,因此,农业机械的技术管理在机械使用的过程中的地位更为重要。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吸收汲取国外的先进的维修理论和技术结合我国现有的农业机械使用现状,加强农用机械设备管理,这对于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提高农业竞争力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王万章,刘仁鑫,洪英.现代农机装备技术发展与农机维修工程[J].中国农机化, 2005,(02).

[2] 张晓燕.基层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9,(17).

[3] 关盛富.新时期农机维修工作的探讨[J].湖南农机,

海警装备维修器材供应链管理研究 篇6

1 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是由进行原材料获取,加工原材料成中间件或成品,再将成品送到用户手中的一些企业或企业部门构成的网络。从供应链管理的构成来看,参与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实体主要是供应商(还包括供应商的供应商)、制造商、配送中心、零售商、最终用户等。从供应链管理的内容来看,主要涉及参与供应链管理的相关实体之间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同步与协调问题。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出现,在给地方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军事物流的发展,特别是装备维修器材保障模式的发展突破提供了新的契机。假设:依托社会引入供应链管理思想,依靠国家经济力量,立足于现有物流基础设施水平,可以降低装备维修器材保障成本,实现海警部队“保障有力”。

2 可行性分析

运用供应链管理思想优化海警装备维修器材管理是否可行,主要从军事可行性、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判断其军事目标的可达性、技术上的先进性和可能性、经济上的合理性。

从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所采用的“即时后勤补给”战略来看,其采用供应链管理思想对物流系统进行优化的效果是明显的,在战争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海警装备维修器材多侧重于平时保障,同时要做好战时储备。其目标是将各级装备维修器材机关部门、基层单位等和地方器材供应商链接成为一个协调一致、相互支援、可发挥最大整体效益的集成系统,从而在正确的地点和时间,为海警部队各级别单位的正常运输勤务提供恰当数量的正确器材。优化的目标与供应链管理的实质是一致的。即:紧密结合用户需求,以系统和整体观念进行供应管理。

技术可行性分析主要从运用供应链管理思想优化海警装备维修器材管理,是否具备必要的条件,如组织结构、人员素质、物流装备、运作流程和信息系统等。海警部队已基本具备了装备维修器材供应链管理的组织结构、人员素质、物流装备和信息系统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上级领导大力支持优化装备维修器材保障系统,许多相关部门从切身利益出发也非常配合工作;第二,海警部队具备一批懂物流、精管理、会保障的专业人才,为成功应用供应链管理思想、实施基于供应链管理的装备维修器材保障储备了人力资源;第三,随着地方物流业的迅猛发展和近年来海警部队逐步加大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立足于现有物流基础设施,海警部队能实施装备维修器材供应链管理和“保障有力”。

我国物流业在近几年有了较大的发展。铁路、公路、水运、航空与管道运输等各种运输方式和物流信息化建设加大了投入,公路和铁路建设投资成数倍增长;另外,从优化项目经费的费效比分析,海警装备类型和使用情况,以及对装备维修器材需求的种类和频次有很多相同之处,这为供应链环境下装备维修器材的联合供应和协同保障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利于提高装备维修器材管理经济效益。

通过从军事可行性、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三个方面的分析,并结合国内外成功的实践经验可以认为:在目前的条件下,利用供应链思想进行海警装备维修器材管理是可行的。

3 供应链设计

3.1 供应链设计目标

利用供应链思想进行海警装备维修器材管理,主要是通过设计供应链来实现以下几个目标:

(1)系统集成。通过供应链设计,把装备维修器材管理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单位或部门看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用系统工程的观点和供应链思想进行一定程度的集成优化。

(2)技术先进。通过供应链设计,海警装备维修器材管理的运作采用更加智能的物流设备、更加先进的物流技术,在物联网环境下实施装备维修器材管理。

(3)需求拉动。通过供应链设计,实现基层部队“需求”拉动装备维修器材“供应”的保障模式,即根据需求拉动确定供应。

(4)协同合作。通过供应链设计,协同合作意识将贯穿整个装备维修器材保障过程。主要体现在信息共享、围绕基层部队的需求共同解决问题、业务上不再有重复性工作、信息能实时准确获得等方面。

3.2 供应链类型选择

供应链类型的合理选择借鉴不同的军事供应链和企业供应链。军事供应链分析有助于明确军事需求,企业供应链分析有助于明确效益需求。军事供应链一般分为平时的军事供应链和战时的军事供应链[1]。平时的军事供应链主要是为了满足部队训练和战备建设的需要,强调压缩后勤规模,强调充分利用可支配的后勤资源,强调产品和服务的成本和质量;战时的军事供应链主要是为了满足部队作战任务的需求,强调的是产品和服务的速度、柔性和质量。传统的供应链类型主要分为推动式和拉动式两种。推动式供应链是指从原材料出发,经由半成品、产成品、市场,直至最终用户的物流主导过程。拉动式供应链是指从客户需求出发,按照客户的需求设计产品或服务,再根据设计组织材料进行生产,这是一种以需求信息流为主导的供应链。

供应链类型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突发事件、通用性不同、器材需求量差异等。综合考虑海警装备维修器材需求不稳定因素和突发事件的发生概率,装备维修器材需求发生波动或需求不确定需要将“推动式”和“拉动式”供应链综合起来。配送中心可以灵活地根据保障任务的突变做出快速响应,将其作为“推动式”供应链和“拉动式”供应链的分界点比较合适,如图1所示。

3.3 节点设计分析

根据海警部队装备维修器材保障过程的特点,设计的供应链节点包括装备维修器材供应商、配送中心、部队用户。

(1)器材供应商节点。器材供应商节点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描述:一是供应商的规模;二是供应商所处的地理位置。供应商的规模大小决定了其能为部队提供的服务水平,供应商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是否处在海警部队最佳的供应保障范围内。

(2)配送中心节点。配送中心是装备维修器材供应链中连接上游器材供应商和下游部队用户的核心环节,在海警装备维修器材保障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要求配送中心节点要使器材供应适应部队需求变化;配送中心节点要经济高效地组织储运;配送中心节点要提供优质的保管、配送和信息服务。

(3)部队用户节点。海警部队保障有四级单位,从装备维修器材供应保障的实践出发,需要进一步明确供应链中部队用户节点的粒度。依据海警部队财务制度,综合分析,三、四级单位没有独立的财务结算权限,经费开支需经过二级单位统一预算。另外,二级单位有保障经费预算权限,在制度上也符合保障要求。因此,选择一、二级单位作为供应链中的部队用户节点最为合适。即:由配送中心或供应商将器材直接配送到一、二级单位,其他单位由二级单位另行组织。

3.4 保障模式设计

海警部队装备维修器材供应保障模式设计遵循了提高供应链的柔性和反应性的原则,并考虑供应链的敏捷性和动态性。保障模式大致可以设计为两种:直达配送保障模式和中转配送保障模式。直达配送保障模式的优点是订单一次配送到位,过程简单;减少配送中心运营成本;系统内总物流成本低。不足是及时响应时间长、供应速度慢;收货响应时间长;增加了各使用单位重复备货成本;企业仓库库存金额增加。中转配送保障模式的优点是实现配送运输规模化,增强供应链的抗风险能力,配送中心的建立分摊了器材供应商库存成本;缺点是增加了配送中心的采购、库存、配送和运输成本及器材中转次数。

论文认为海警部队装备维修器材保障系统供应链设计,应兼具以上两种供应保障模式的优点,即:建立配送中心,配送中心是供应链管理的信息枢纽,部队的需求信息在这里汇总;配送中心可以保障通用性较低的维修器材和应对突发事件造成波动的器材需求。器材供应商仓库,以就近原则保障部队用户需求,避免器材的重复运输,也减少了配送中心的采购、库存、配送、运输工作。

假定A省有i个器材供应商,B直辖市有j个器材供应商,C省有k个器材供应商。图2表示了两种供应保障模式相结合的供应链框架。图中实线箭头表示由配送中心配送部队用户的器材流动方向,虚线表示部分由供应商直接配送部队用户器材流动方向。

直达配送保障模式和中转配送保障模式相结合的供应链框架具有动态性特点。供应商、配送中心和部队用户之间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保障任务的变化和供应商与部队用户之间的距离大小不同而改变。

基于上述供应链框架的器材保障流程描述:以系统整体效益最优为目标,根据器材的通用程度和供应商的地点,选择不同的库存策略和配送方式。这里的库存策略有配送中心是否零库存两种,配送方式分为供应商配送和配送中心配送。通用性的高低影响器材库存策略,通用性高的器材采取配送中心零库存,这样可以大大降低配送中心的库存成本,而当器材供应中断时,部队用户也可以直接从市场采购所需的器材,不会影响部队任务的完成;对于通用性低的器材采取配送中心安全库存,这样既满足了部队用户的需求,提高了部队用户满意度,同时也提高了供应链的抗风险能力。供应商与部队用户之间的距离影响配送方式的选择,距离较近时采取供应商直达配送模式,距离较远时则由各个供应商将器材运送到配送中心统一分拣,然后再分别配送到部队用户。以就近配送原则决定是否由供应商直接供应,不仅降低了器材运输时间和成本,同时也降低了配送中心的配送成本和库存成本。

4 结论

论文结合现行海警部队装备维修器材保障系统分析,论证了装备维修器材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军事可行性、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明确了车辆通用器材供应链设计目标和类型。最后,对供应链框架结构中的核心———配送中心进行了规划设计,说明了供应链节点和供应保障模式,给出的海警部队装备维修器材保障结构对现行的供应保障模式有一定的优化作用。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海警装备维修器材保障方式已满足不了后勤保障“准确、及时、高效”的要求,文章将供应链管理理论与技术引入装备维修器材保障过程,使其需求信息全程透明化,器材流动可视定位化,可增强保障系统的敏捷性和高效性、提高保障水平、降低总的保障成本。

关键词:维修器材,供应链,装备

参考文献

[1]孟宪刚.中美军队后勤管理比较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4.

[2]宋方,蒋长兵.现代物流案例教学与实例[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

[3]杜家兴,李庆全,徐宗昌.基于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器材保障研究[J].物流科技,2004,27(1):58-59.

维修装备管理 篇7

过程装备维修管理及备件管理均为装备管理的重要内容。维修方式是指对过程装备的维护和检修所选用的措施。要对企业装备进行科学、有计划的管理, 首先要根据企业生产特点、装备的性能状况选择最适宜的维修方式。

一、过程装备的维修方式

目前在流程工业企业中还无法做到用单一的维修方式去解决所有的装备维修问题, 通常都是几种维修方式并存, 以其中一至两种方式为主。常用的维修方式有事后维修、预防维修和改善维修, 其特点如下。

1. 事后维修

这种方式的特点是设备不坏不修。其缺点是维修计划性较差, 临时维修易造成停机时间长, 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 而且难以保证维修质量, 甚至出现重复故障, 使装备的有效利用率低, 维修费用较高。一般来说, 在装备的初期故障期, 以事后维修方式较合适。对于随机故障, 如弹簧断裂、泄漏、阻塞等, 因难以预料, 只能采取事后维修;对于运转率低、结构简单、数量多、可替换、维修性好、故障少而不影响安全的装备, 实施事后维修在技术和经济上较为合理。

2. 预防维修

这种方式又包括定期维修和状态检测维修。定期维修是通过计划对设备进行周期性的修理。其中包括不同设备和不同使用周期安排的大修、中修和小修。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可以减少非计划停机, 将潜在故障消灭在萌芽状态, 缺点是维修的经济性和设备基础保养考虑不足。由于计划固定, 较少考虑设备使用实际及负荷情况, 容易产生维修过剩或维修不足。状态监测维修采用以状态监测为基础的装备维修方法, 根据监测手段所获取的各种状态信息, 分析故障发生的现象, 评估故障发展趋势, 依据装备的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检修策略, 并合理安排检修时间和检修项目, 使装备状态“可控、在控”, 使维修有充分的主动权, 不仅能减少非计划的故障停机, 而且能防止装备过度维修, 减少维修费用, 比定期维修更合理。其缺点是如果检查手段欠佳, 可能使检查失误, 维修计划不准确, 造成维修冗余或不足。由于进行状态监测需要使用价格昂贵的监测仪器, 故该方法主要适用于连续生产装备、利用率高的重点装备和特定装备。

3. 改善维修

结合修理改善装备技术状态的维修方式, 称为改善维修。其内容有:针对装备中故障率高的部位或非正常的装备故障, 通过改进其结构、参数、材料和制造工艺等, 提高零部件的性能, 降低装备故障率, 提高其可靠性和维修性, 以缩短维修时间;采用状态监测和现代故障诊断技术, 结合大修进行装备局部改造, 推广改善性修理, 在检修中努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 满足生产工艺的要求, 以提高装备的综合效益。这种维修方式对装备管理人员及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

二、过程装备的备件储备管理

备件管理是设备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 其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设备的可利用率和备件库存资金的周转。

由于每种维修方式具有各自的特点, 不同的维修方式对备件储备的依赖程度又不相同, 因此不同的维修方式要采用相应的备件管理方式。根据维修方式的不同, 备件分为事故件、计划维修件和消耗件等。各种备件储备管理特点如下。

1. 事故件主要指在采用事后维修方式时使用的备件

事故件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标准件, 这种备件容易购买但难预测更换周期, 可以少备或不备, 如阀门、法兰、螺栓等;另一种是专用件, 主要指那些平时无法更换又难以预测更换周期, 而一旦损坏对生产危害较大的备件。这种备件必须储备, 且品种、规格型号以及数量要尽可能依原设备所配置的要求按一定的比例储备。这种备件储备形式虽十分必要, 但是必然导致企业内设备维修备件库存的品种、规格型号以及数量大大增加, 备件储备周期过长, 占用流动资金过多。

2. 计划维修件是按计划进行预防维修用的备件

设备预防维修是按计划确定设备维修部位、维修周期和备件的更换周期, 因此, 备件的品种、规格型号及需求数量相对比较准确, 很少造成备件的积压。采取设备预防维修方式时, 应严格按照设备维修内容, 制订备件采购计划, 加强计划管理的决策及协调作用, 提高备件计划的准确性。备件储备可采取“零库存”管理模式, 特别是对设备维修使用的关键备件, 应根据确定的检修时间, 采取“准时生产供应”管理方式, 减少备件资金占用时间。需要指出的是因维修冗余, 更换的零部件要尽可能修复, 以提高备件的使用寿命, 降低维修成本。

3. 消耗件 (易损件) 是指那些量大面广、损坏无规律但又具备更换条件的备件。

消耗件可在一般的点检维修时快速更换, 其技术含量低、消耗多、周转快、采购容易, 如法兰垫片、密封用填料、滤网等均属于消耗件。这类备件可进行一般存储。

在实际备件库存管理中, 还需要考虑备件的通用程度、维修方面的需求稳定性、需求量、需求频度及购买价格等。通用件需要按正常需求存储, 专用备件需要进行冗余存储;价格高的尽量少存, 以降低对流动资金的占用, 价格低的备件可做一般存储;需求大的做一般存储, 需求小的可以缺货;关键备件需要安全库存, 非关键的尽量少存。

三、结论

维修管理是装备管理的关键内容, 选择最佳的维修方式就是要用最少的费用取得最好的修理效果。流程工业企业要求生产连续、稳定, 这对装备维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以选择合适的维修方式十分重要, 既要保证尽量不停产维修、维修后装备能够尽快恢复到初始功能, 可靠度得到保证, 又要将维修费用降低到可以接受的程度。

在维修管理中, 备件管理涉及的因素多, 条件复杂, 是一项技术性、经济性很强的工作。企业应根据自己的产品结构、设备的重要程度、技术水平及运行状况, 不断探索先进的、科学的、适合自己维修方式的备件管理方式, 使设备维修工作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尹洪福.过程装备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2]沈永刚.现代设备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3]王文军.德国企业备件的经济性管理[J].中国设备工程, 2002, [6]:54-56.

[4]李宝家, 王毅兵.供应链环境下设备维修备件的无库存管理[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2002, 24[3]:252-254.

维修装备管理 篇8

一个软件系统是否具有较好的质量、较高的开发效率依赖于软件开发的方式[1]。软件工程以工程的思想、概念、原理、技术和方法来开发与维护软件, 有效地合理组织软件的整个开发过程, 以提高软件的可靠性、可维护性及开发的成功率。Internet应用是指在Internet 环境下或以Internet 为媒介提供服务的系统;以后台软件系统为主体, 控制前台页面为界面, 页面动态生成。网站就是Internet 软件通过Internet浏览者发出的请求, 经后台软件处理后产生结果, 再生成合适的页面表达形式的返回。Internet对象模型的核心是页面及所表达的数据中所具有的功能, 其页面是动态生成的, 需要对页面上的数据进行处理。页面的访问可以看作是对一个对象发出的请求。

Internet应用工程与软件工程不同之处在于其开发对象是Internet 软件[2,3]。该类软件运行于Internet环境。考虑到Internet的交互性、即时性、开放性、分布性等特点, 开发此类软件, 需要对传统的软件工程方法进行改进。分析、建立模型阶段同样需要进行需求分析, 但其界面是网站形式, 故操作的开放性、交互性更强, 更重要的是它极大方便了各系统机构的信息交流。在设计中需要考虑更多的特定因素, 确保信息的安全性、可维护性及远程管理。页面及其所表达的数据中所具有的功能用对象模型进行描述, 有以下三种: (1) 以数据为中心的模型; (2) 以用户为中心的模型; (3) 以内容构件为中心的模型。

本系统采用以数据为中心的模型, 即Internet软件看作是信息系统。数据库是系统中心, 通过录入/ 发布流程控制将录入的文档及发布模板按目录结构存储在数据库中。当Web 服务器接到录入/发布浏览器请求后, 执行服务器端程序, 根据数据库中内容及模板生成静态页, 通过发布控制返回给用户。实现页面数据与表达形式 (对象界面) 的分离, 以及页面数据的处理与对象语义的联系。

2 系统的需求分析

2.1 系统设计背景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 使得现代战争越来越呈现出快节奏、高不确定性、高复杂性和高风险的特点。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C4ISR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雷达情报自动化系统不仅在和平时期担负着国土防空任务, 更是战时敌方军事打击的首要目标。战场消耗大, 技术保障复杂, 实效性要求高, 对装备保障依赖性大, 成为雷达情报自动化系统装备保障的突出问题。因此, 如何管理雷达情报自动化系统中各类装备及备件, 及时掌握各型系统作战实力, 有效提高该系统装备的生存能力和战备完好性, 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战技性能, 是当前雷达部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建立一套完善、高效、可行的装备管理系统, 是保证现有雷达情报自动化系统在现代战场环境下有效运行的重要手段。从总体上而言, “雷达情报自动化系统装备维修保障管理系统”的功能就是要对雷达情报自动化系统装备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处理、显示、传递和使用, 为上级、本级指挥员及时掌握装备状况提供有效信息支持。本系统应用于军用专网上, 主要面向雷达部队各级自动化装备维修保障单位, 在各级单位之间搭建信息的交流平台, 不仅可以实现大量信息的网上发布, 而且能够提供动态的信息查询和数据处理服务。

2.2 系统功能需求

该系统的设计准则是在满足战术技术指标的前提下, 性能稳定可靠、功能合理、经济实用、维护方便、界面友好、扩充能力强。

实现的主要目标有:

(1) 用户管理:

对用户名称、口令、权限进行管理, 确保系统使用的安全性。

(2) 库房管理:

包括设备入库、出库、借库、退库、报废、检查日志的建立、浏览、修改、删除、打印等仓库日常业务。

(3) 维修管理:

进行维修登记、送修登记和报废管理。

(4) 实力分析:

对部队装备的雷达组网设备状态进行监控, 查看部队的装备实力、器材实力、维修实力。

(5) 数据上报:

统计并生成本单位器材实力、装备实力、维修实力、自动化系统工作月报表、器材请领单等。

(6) 查询:

按条件查询入库、出库、退库、借库、库存、维修、送修、报废和检查日志信息, 查询下属单位、生产厂家、维修人员等信息。

2.3 系统的性能需求

本系统为作战部队服务, 所以应当保证系统数据的正确性、可靠性、安全性。

(1) 安全性

软件质量好坏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系统运行是否安全可靠。本系统是一个网上信息管理系统, 处于开放的网络环境下, 安全性相对较差。为了系统信息的安全性, 必须有选择地发布信息, 采取措施, 防止用户越权使用或非法用户的侵入, 防止工作数据被非法篡改、破坏。

(2) 易维护性

在设计系统时应充分考虑运行、管理和维护问题, 尽量使其运行速度快、管理方便、容易维护, 要考虑未来技术和发展的需要, 包括数据库设计、管理模式以及开发技术发展等未来的可能性。

(3) 实用性与保密性

系统提供信息的同时, 应当实现实用性与保密性。在保证信息可用的前提下, 还要注意信息的保密性, 防止泄密情况的发生。

(4) 可靠性与一致性

数据库中的数据要保证一致性、准确性, 必须对数据及时更新。提供备份和恢复方法, 在系统出现问题时进行有效地即时修复。

3 系统的设计

本系统采用B/S模式, 用户接入专线军网内, 然后与本系统的Web Server相连, 可浏览本系统的公共访问界面, 根据各自的授权查询浏览动态Web页面[4,5]。系统管理员可使用管理界面进行系统地管理。

3.1 系统硬件结构

“雷达情报自动化系统装备维修保障管理系统”在网络环境下运行。雷达部队建立服务器与所属雷达分队进行信息传递、管理, 并可向基地级装备维修保障管理系统上传数据信息报表。如图1所示。

3.2 系统信息流图

系统的信息流图如图2所示。

3.3 用户管理模块

由于系统是基于Web的系统, 为保证信息安全, 将系统用户分为普通用户、管理员和系统管理员。不具备这三种登录权限的使用者不能进入系统。各级用户不论权限只能修改本用户密码。普通用户只能浏览系统信息, 没有数据库增加、删除、修改权限;管理员能进行系统各项业务, 具有对数据库增加、删除、修改权限, 可以添加、删除普通用户;系统管理员除具备管理员所有权限外, 还可以对管理员、普通用户进行增加、删除及权限设定, 可以对系统所有数据库进行数据恢复及备份, 通常系统管理员账户只有一个。

用户管理模块的主要目的是实现添加、删除用户, 修改用户密码以及更改指定用户权限等功能。

3.4 库房管理模块

库房管理模块是系统信息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 也是其它业务的起点。雷达情报自动化系统所有设备均由设备入库操作分配唯一的库房编码进入库存表。库存中所有设备经由出库、借库操作下发至下属单位, 并经由退库操作返回库存等待下次使用。定期对库存中的设备进行检查并填写检查日志, 发现故障设备应进行详细记录。到保质期或故障不能修复的设备应进行报废操作从库存表中移出, 进入报废库。

库房管理模块主要实现设备入库、设备出库、设备借库、设备退库、设备报废、检查日志业务。并提供以上信息的浏览、新建、修改、删除、打印操作。

3.5 维修信息管理模块

维修信息管理是对系统中故障设备进行本级维修登记、送修维修登记进行管理的模块。其故障现象、解决办法等信息可为以后系统拓展故障诊断功能提供信息支持。

维修信息管理模块主要实现填写维修登记、送修登记业务。并提供对维修信息、送修信息的浏览、新建、修改、删除、打印操作。

3.6 系统管理模块

系统管理主要包括系统装备、系统使用管理、空情保障、器材消耗、故障情况等雷达组网自动化系统工作情况的记录与管理, 并为统计填写雷达情报自动化系统工作情况月报表提供依据。

3.7 实力分析模块

实力分析主要包括器材实力、装备实力、维修实力, 为生成相关实力统计表提供依据。

3.8 数据管理模块

数据管理模块主要是对系统基本信息库进行管理和维护, 各信息库没有逻辑联系, 为库房管理、维修管理、实力分析等业务提供基本信息服务。主要包括生产厂家、下属单位、维修人员、批准人、经手人、保管员信息等。

4 系统的实现

“雷达情报自动化系统装备维修保障管理系统”是基于Web技术标准和通信协议的网络化组网雷达综合保障系统, 通过Access数据库系统建立关系数据库, 实现对装备保障信息的收集整理及表示, 使研制的系统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可扩展性;采用OLE技术, 能自动生成基于Word格式的各类表单和报表;系统采用Visual Studio 2005开发, 能在具有.net框架的Windows 2000、Windows XP等环境下运行, 具有较高的执行效率。

客户端的网页制作, 采用Microsoft FrontPage 2000和Visual Interdev6.0相结合的开发方式, 在HTML文件中运用VBScript脚本编辑语言增强网页的动态性和可观性, 并利用ActiveX控件来扩展网页的功能;在服务器端, 用Visual Interdev6.0来开发后台活动服务器页ASP (Active Server Page) 文件, 对数据库的访问运用了数据访问对象ADO (ActiveX Data Objects) , 通过ADO连接ODBC (Open DataBase Connection) , 对SQL数据库中的数据表进行增、删、改、查等操作。客户端运行浏览器软件。浏览器以超文本形式向Web服务器提出访问数据库的要求, Web服务器接受客户端请求后, 将这个请求转化为SQL语法, 并交给数据库服务器, 数据库服务器得到请求后, 验证其合法性, 并进行数据处理, 然后将处理后的结果返回给Web服务器, Web服务器再一次将得到的所有结果进行转化, 变成HTML文档形式, 转发给客户端浏览器以友好的Web页面形式显示出来。

5 结束语

基于Internet软件工程方法设计的“雷达情报自动化系统装备维修保障管理系统”, 提高了雷达部队装备信息收集、存储、处理、显示、传递和使用的效率, 为上级、本级指挥员及时掌握装备状况提供了信息支持。

摘要:针对雷达情报自动化系统装备维修保障管理系统的特点, 采用了Internet软件工程方法设计并实现了该系统。通过实际应用, 表明了基于Internet软件工程方法设计的系统运行稳定, 交互性、开发性、分布性都较好。

关键词:Internet软件工程,维修保障,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Reger S Pressman.软件工程实践者的研究方法[M].黄柏素, 梅宏, 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9.

[2]曹勇, 吴功宜.开放安全的Internet/Intranet管理信息系统体系结构的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0 (1) :108-114.

[3]夏骄雄, 陆菊康, 施振夏.Internet与管理信息系统[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0 (3) :142-147.

[4]罗运模, 等.完全掌握SQL Server2000[M].北京:人民邮件出版社, 2001.

车辆维修装备精细化管理问题研究 篇9

1 车辆维修装备精细化管理的科学内涵

1.1 精细化管理的概念

精细化管理作为信息化时代的先进管理理念, 最初是由日本企业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并应用的, 其有效地改进了日本企业的产品质量, 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增长, 并随着日本经济的强势崛起而被逐渐推广到全世界, 对世界各领域的管理变革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体系化的细节管理, 强调将各项管理工作做细、做实, 以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要求通过规则的系统化和细致化工作, 运用程序化、标准化、数据化和信息化等手段, 使组织管理更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地运行;同时要求企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根据自身的性质、职能和特点, 引入一整套系统、精确、细致、量化的管理标准体系, 统一规范企业的各个方面和环节, 建立起与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在组织机构、内务管理、监督制约、教育考核等方面实现标准化与规范化。

1.2 车辆维修装备精细化管理的概念

车辆维修装备精细化管理是以车辆维修装备的运用能力为服务对象, 以提高车辆维修装备管理的效能与质量为目标, 依据部队相关车辆装备管理条令条例, 以高新信息技术为支撑, 针对我军当前车辆维修装备管理所存在的薄弱环节, 运用精细化管理的理论和方法, 通过实施精准、细致、快捷、科学的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管理手段, 不断提高车辆维修装备管理质量, 最终精确高效地实现车辆维修装备保障任务的一系列管理活动。

车辆维修装备精细化管理的基本思路是:改变传统的粗放型管理模式, 把提高管理效能作为管理创新的基本目标;把维修装备管理手段的信息化作为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主要支撑点;同时将决策支持手段、网络技术、数理方法和微电子技术成果等引入车辆维修装备管理系统, 推动管理机制动态发展;建立科学的评价系统, 对车辆维修装备管理实践进行定量分析, 实行量化管理。

2 车辆维修装备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 部队装备系统趋于复杂, 装备技术含量越来越高, 职能分工越来越细, 从而对部队装备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车辆维修装备管理作为我军装备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适应新形势下装备发展的需要, 更新管理理念, 提高管理效率。这对顺利完成车辆装备保障任务, 加快实现保障力生成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2.1 精细化管理是实现维修装备管理模式改革的必然要求

精细化管理体现着社会分工精细化及质量效益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复合式影响, 是一种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 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实现调控过程的精确控制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精细化管理思想经过在企业的成功实践而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与关注, 广泛被其他行业与领域所借鉴。我军目前的车辆维修装备管理模式仍然存在着信息化程度较低、管理理念滞后和法规制度相对不完善等问题, 导致在车辆维修保障过程中出现保障不及时、不精确的情况。因此运用精细化管理理念, 加强车辆维修装备的科学管理, 建立精确、高效的管理机制, 指导车辆维修装备的计划、组织和控制, 提高保障技术水平, 保持和发挥车辆维修装备的技战术性能, 对深化装备保障“两成两力”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

2.2 车辆维修装备精细化管理是实现精确化保障的有效途径

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 战场环境的透明化、作战行动的迅速化、作战空间的广阔化、作战进程的缩短以及新概念武器的广泛使用, 使得部队车辆装备被敌威胁的程度加剧;导致车辆装备战损率增加, 损坏机制多样, 这就要求我军车辆装备保障模式由粗放型向精确型转变,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保障力生成中的主导作用, 运用信息流控制和引导装备流与技术流, 提高装备保障的质量、速度与精度, 为参战的装备提供适时、适地、适量的维修保障。精确化保障的实现必然要求加强车辆维修装备的精细化管理, 通过精细化管理方法与手段实施, 准确地掌握部队车辆维修装备的技战术性能和技术状态, 紧贴车辆装备维修任务实施装备管理, 时刻确保部队车辆维修装备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 进而保证各项车辆装备保障任务的顺利完成。

2.3 车辆维修装备精细化管理是提高车辆维修装备管理效率的现实需要

我军的车辆维修装备管理虽有长足的发展, 但目前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管理手段和模式相对滞后、管理随意性较大、理论研究不够深入等问题,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车辆维修装备管理效率的进一步提高。而车辆维修装备精细化管理就是要从更新管理理念入手, 遵循PDCA循环管理思想, 对相关规章制度进行梳理整合, 利用信息技术将管理目标具体化, 将责任明确化, 从而消除工作的随意性和推诿扯皮等消极现象, 实现整个系统的协调高效运转。这就要求对常规管理系统进行细化、优化、改进和提升, 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能, 摒弃凭经验、感觉和主观判断进行的粗放式管理, 改善管理方法, 全面加强管理, 以实现车辆维修装备管理效率的提升, 适应建设信息化军队对车辆维修装备管理的新要求。

3 加强车辆维修装备精细化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加强车辆维修装备的精细化管理, 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 积极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 推动车辆维修装备精细化管理深入开展

依照装备信息化建设“信息采集多维化、信息传输实时化、信息处理智能化、信息反馈及时化”的发展要求, 以实现车辆维修装备管理资源集约化、高效化为基础, 以全面提高车辆维修装备管理质量和效益为目标, 依托信息化技术手段推动部队车辆维修装备管理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着力抓好车辆维修装备信息体制建设, 统一规范部队车辆维修装备资源信息采集、物资器材条码标示、实力统计和信息表述方式等技术标准, 积极引进和开发车辆维修装备不解体检测、IC卡管控等管理技术手段, 逐步实现车辆维修装备的编码定位和实时跟踪管理;建立车辆维修装备信息采集制度, 将车辆维修装备的数量和质量等静态数据, 以及车辆维修装备维护、动用、管理和经费保障等动态信息纳入数据库, 并定期对装备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数据更新, 精确掌握和控制维修装备使用、维护、保养等计划的制订与落实。

3.2 提升全员精细化管理意识与观念, 为车辆维修装备精细化管理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

在官兵中, 通过开展经常性的精细化管理宣贯培训班、精细化管理培训和“爱装管装”主题教育等措施, 使其牢固树立精细化管理理念, 确立“精细化管理人人有责”的管理观念, 营造出“人人参与管理, 事事从我做起”的管理氛围, 在思想观念上实现从“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型”管理转变, 从“成本型”管理向“节约型”管理转变, 从“突击型”管理向“经常型”管理转变, 从“个体性”管理向“群众性”管理转变的新局面, 真正使精细化管理理念覆盖到全方位, 落实到全体人员, 贯穿于全过程;积极教育引导官兵形成以细节为导向的精细化管理意识和观念, 充分认识到实行车辆维修装备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使每位官兵都自觉、自愿地成为车辆维修装备精细化管理的主体, 明确其在车辆维修装备精细化管理中的责任和义务, 主动为单位车辆维修装备精细化管理献言献策, 协助做好车辆维修装备精细化管理的贯彻落实工作。

3.3 建立合理的精细化管理考评激励机制, 为车辆维修装备精细化管理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结合相关规章制度、条令条例与部队实际, 建立车辆维修装备精细化管理考评激励机制, 着力突出管理者在精细化管理中的主体地位, 切实调动官兵参与精细化管理工作的积极性, 依托科学的评价系统, 对部队车辆维修装备管理实践进行定量分析, 实施量化管理, 实现车辆维修装备保障和管理的精确、高效。对照车辆维修装备管理责任目标和考评标准, 采取上级与本级考评相结合、单项与综合考评相结合、定期与随机考评相结合的方式, 进行车辆维修装备精细化管理考评, 建立单位、部门和个人精细化管理目标考评档案, 把平时考评情况记录在案, 作为年终综合评定依据;要把车辆维修装备精细化管理工作与官兵的切身利益挂起钩来, 对贡献较大、成绩优秀者在选拔任用、立功受奖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对车辆维修装备管理不到位, 或造成车辆维修装备严重损失的, 予以严肃处理。

3.4 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为车辆维修装备精细化管理提供多层次、宽维度的智力支持

培养高素质车辆维修装备管理人才是实现车辆维修装备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基础, 必须把健全装备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作为部队实施车辆维修装备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任务。依托信息化手段, 通过建立装备管理人才信息库, 对所学专业相近或学科相邻的装备管理人才进行梳理、整合, 科学统筹安排各种岗位, 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同时通过其他渠道引进优秀管理人才, 从源头上改善现有装备管理人才的结构和层次;充分利用集中培训、岗位比武等手段, 多途径、多方法弥补现有装备管理人才的素质短板, 加速提升装备管理人才能力素质, 为推行车辆维修装备精细化管理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

4 结束语

近年来, 现代战争对车辆装备保障需求的提高, 给车辆维修装备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将精细化管理理念应用于车辆维修装备管理实践中, 通过使用信息化管理方式, 树立精细化管理理念, 建立精细化管理考评激励机制与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等手段, 旨在实现车辆维修装备管理状态的最优化, 提高管理效益和管理质量, 最终实现管理目标, 提升车辆维修装备的核心保障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功杰.部队精细化管理初探[J].国防大学学报, 2009 (8) :84-86.

[2]田殿忠, 娄正喜.论武器装备精细化管理[J].通用装备保障, 2008 (7) :25-26.

[3]吴建国, 何宗记, 边亮.浅谈部队装备精细化管理的具体要求[J].装甲兵, 2011 (1) :28-29.

[4]汪中求, 吴宏彪, 刘兴旺.精细化管理[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5:11-14.

维修装备管理 篇10

【摘要】海军部队现有的维修保障力量难以完成日益繁杂的舰船电子装备维修保障任务,急需构建军民一体化的维修保障技术体系。本文探究构建的包含保障性相关技术、保障技术的研究与技术集成和维修维护技术的技术体系对舰船电子装备军民一体化维修保障技术体系的构建与运行提供了较好的思路和借鉴。

【关键词】电子装备;一体化维修保障;技术体系

1.引言

近年来,大量高新技术电子装备不断装备于海军舰艇、潜艇部队,海军现有的保障力量难以完成日益繁杂的维修保障任务。因此,建立系统完善的舰船电子装备军民一体化维修保障体系,成为海军和相应的军工企事业单位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维修保障能力的形成与完善在于长期的培养和建设,而维修保障能力远景发展的关键在于建立和形成立足长远、稳步推进的舰船电子装备军民一体化维修保障的技术体系。

2.概述

舰船电子装备的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是构建军民一体化维修保障技术体系的基础。结合某型舰载雷达装备的研制、生产、技术服务和维修保障工作,我们开展与舰船电子装备相适应的维修保障技术应用和工程化方法研究。在工作中,我们将舰船电子装备的可靠性和保障性工程与研究内容有机结合,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维修保障技术体系结构。

在舰船电子装备的军民一体化维修保障技术体系中,开展电子装备的保障性相关技术研究,形成装备的保障性综合分析、设计、仿真、试验与评估能力;开展保障技术研究与技术集成的研究,形成系统完善的电子装备保障技术系统;开展电子装备维修与维护技术研究。

舰船电子装备军民一体化维修保障技术体系结构如下图2-1所示。

图2-1 舰船电子装备军民一体化维修保障技术体系结构

3.保障性研究与评估技术

保障性相关技术研究主要包括保障性分析、设计、仿真、试验和评估技术研究。

保障性分析技术主要包括针对测试性的电子装备的测试及故障诊断参数和信息设定、固定可测性分析、维修保障费效比分析;针对维修性的装备维修性建模、故障模式分析、故障影响分析、快速修复性分析和可实现性分析;针对保障性的维修任务分析、修理级别分析、围绕可靠性的维修分析、可用性分析和设定生存期费用分析。

保障性设计技术包括针对测试性的电子装备可测性设计、宽覆盖低误报的机内测试系统设计、硬件设备接口及软件测试设计;针对维修性的模块化和通用化设计、全固态化设计、快速修复性设计和可实现性设计;针对保障性的装备和器材储运性设计、装备部署性设计、装备战储设计和自主保障性设计。

保障性仿真技术包括针对测试性的电子装备测试及故障诊断数据建模、装备测试参量生成和装备故障诊断仿真与预估;针对维修性的维修维护过程仿真、可实现性仿真、通用及宽适用性仿真;针对保障性的装备保障系统优化仿真、装备可用性仿真和备品备件产、筹、储优化仿真。

保障性试验技术包括针对测试性的试验设备及台架工装设计技术、机内测试系统模拟检测技术;针对维修性的维修试验程式设计、试验信息及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快速修复性试验;针对保障性的装备战备完好率试验、综合保障力量与资源试验。

保障性评估技术包括针对测试性的测试性综合评估和机内测试系统测试性评估;针对维修性的快速修复性评估和可实现性评估;针对保障性的装备布署性评估、可用性评估、保障资源和系统保障能力评估。

4.保障技术的研究与技术集成

当前,海军的电子装备维修保障工作急需先进的维修保障技术进行支撑,这是提高装备可用度,发挥新型电子装备最大效能的核心支撑。因此,在电子装备维修保障工作中,应在军地一体协同的基础上做好保障技术的研究与技术集成工作。

4.1装备测试与故障诊断技术

结合舰船电子装备维修测试的需要,研究标准化的通用或专用的便携式综合自动检测设备。着重做好检测设备的自动测试能力、多功能、高扩展、广通用和宽范围,注重新检测技术的应用与技术集成。在研究过程中,还应注意将新研检测设备的软硬件接口规范、通讯协议和各类板卡外设的驱动规范进行统一,视情组织相关部门研究统一标准的通用规范和协议,由军地保障部门统一执行。此外,利用多种检测设备构建多传感器检测网络并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与融合,可实现电子装备的系统完善检测。

电子装备故障诊断技术通常综合了装备的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维修信息、技术数据等多项内容,是一种基于诊断信息交互和分布式资源共享的综合故障诊断技术,它通常能够有效检测并准确隔离装备的各种故障可能性。远程故障诊断技术非常适合于舰船电子装备的海上远程保障。它运用现代计算机、网络和综合通信等技术,通过故障诊断知识、检测资源、检测及诊断数据的分配与共享,实现远程维修测试与故障诊断。

4.2交互式电子技术手册技术

交互式电子技术手册(IETM)是美国等许多发达国家所推行的CALS标准的一部分,它是装备维修技术保障信息化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1]。IETM将电子装备的技术资料内容通过数字化的形式处理储存,技术人员可通过友好的交互方式查阅资料,从而提高电子装备的维修保障效率。

4.3 便携式维修辅助技术

便携式维修辅助(PMA)是指在维修中采用的自动处理装备,通常包括各种便携式的电子显示设备、维修及检测设备、技术数据读取设备等。集成了维修决策系统、IETM、远程支援系统、智能故障诊断系统、维修信息辅助系统的PMA设备可保障技术人员能及时有效的接收及查阅电子装备的各种信息,并辅助进行装备的故障诊断与维修。

4.4校准测试与计量保障技术

校准测试与计量保障技术主要包括通用及专用设备检测校准技术、多参数及通道复合检测校准技术、系统联调校准技术、标校车车载设备检测校准技术、综合标校校准技术、远程和移动检测校准技术等。针对舰船电子装备的故障测试诊断和校准计量,可采用测试、诊断、校准一体化技术,以实现检测设备的资源共享与复用。

4.5装备训练保障技术

根据舰船电子装备的特点,研究设计适合部队操作使用训练、维修维护训练和训练大纲要求的,各类培训教材和手册的基本结构、内容、格式和框架,制定系统完善的教材手册编写规范。设计时应综合考虑到岗位训练要求、官兵文化基础、人员技能水平、当前重难点等综合因素。研究采用多媒体、虚拟现实、计算机建模与仿真、半实物仿真等多种训练技术。

4.6物资器材供应与管理技术

物资器材供应保障技术需要研究物资器材供应与库存优化技术。初始优化应依据初始物资器材的种类、数量、目标实现率、经费需求、器材使用率、装舰数量、可储存周期等参数构建数学模型。后续在对初始保障期内物资器材的使用、消耗、储备、预留和厂家的保障情况进行综合的分析后给出新的采购需求。

物资器材管理工作包括计划拟定、器材筹措、包装储运和供应、损坏件回收与送修、过期及报废物资管理等工作。做好该项工作重点在于在装备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分析的基础上科学权衡维修保障诸要素,以确定各类物资器材的标准数量。

4.7包装与储运技术

包装技术研究的重点是提高物资器材的防尘、防霉、防潮、防静电、防电磁损害等能力,注重提高包装的抗震、抗击、抗压、抗摔等能力,包装内附有历史湿度极限、湿度极限、冲击极限的相关指示,同时应根据器材的不同储存条件和周期要求设计不同的包装。

物资器材的储运注重研究应用自动识别技术和全资可视化包装储运技术。自动识别技术将物资器材的信息用条形码等载体以数字化的形式进行记录和读取,增强了物资、器材和设备的控制保障能力。全资可视化系统为有关决策和管理人员及时提供物资供应线上的资源的位置、运动和状态的准确信息,以确定部队、人员、设备和供应品的状况[2]。

5.维修与维护技术

5.1维修项目管理技术

新的维修项目管理要求对装备实行全系统和全寿命周期管理。在维修项目管理中,首先应从装备设计制造阶段就重视增强装备的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给出预防性维修大纲,指导技术人员采用先进的维修手段和方案,并根据实施情况持续改进维修制度和方法。在维修项目管理中,应坚持分级保障,资源统筹、经费规划、重点保障等原则。

5.2装备监测与故障预测技术

(1)装备监测技术

装备监测技术通过机内BIT技术、嵌入检测技术、多传感器检测网络、数据分析及融合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对舰船电子装备的实时工作状态进行监测并记录,将装备的潜在故障及隐患进行预报并给出故障可能发生的时间,保障中心可通过网络实时掌握装备的使用和工作情况。

(2)故障预测技术

故障预测技术是涉及多项技术的新兴边缘技术,它是比故障诊断更高级的维修保障形式。该技术以当前武器装备的使用状态为起点, 结合已知预测对象的结构特性、参数、环境条件及运行历史, 对装备未来任务段内可能出现的故障进行预测、分析和判断, 确定故障性质、类别、程度、原因及部位,指出故障发展趋势及后果, 使部队能在任务之前消除故障[3]。

5.3远程支援技术

远程支援技术采用“现场采集、远程处理、专家会诊、系统综合” 的资源分配与共享方法,利用远程通信和计算机网络使现场保障人员与后方技术专家有效连接,采用图像、音频、视频和数据流等形式进行信息交换,让后方技术专家针对舰船电子装备的使用、维护、抢修等提供实时、系统、科学的技术支持。

5.4战场抢修技术

战场抢修技术主要有战损评估技术、战损修复技术及战场抢修设计等。战损评估技术需要对装备受损程度、受损影响、可修复性、修复耗时、人力和资源需求、修复工作内容和修后作战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估。战损修复技术旨在以简单、快捷、高效的方法恢复装备战斗所需的功能。战场抢修要求用最短的时间恢复装备的基本功能,修后的装备有时要降功能或性能使用,故与日常修理采用不同的技术标准。

5.5电子装备维修技术

电子装备维修技术既要研究装备的检测、焊接、工艺、材料、冷却、散热、润滑、卡固等各项基本技术,还要研究BIT、ATE、虚拟仪器等先进的维修测试技术。同时综合构成电子装备诊断能力的各项要素,通过系统的诊断设计和管理建立综合诊断保障系统来提高诊断能力。近年来,自修复技术的研究形成了新的热潮,它可使故障产品通过特定的程式和设计自行恢复其功能,该项技术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6.结语

舰船电子装备军民一体化维修保障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而其中关键的技术体系又由于技术高新、内容繁杂、牵涉众多等诸多原因而导致构建难度极大,这就要求军队与相关军工企事业单位密切协调配合,积极建设系统完善的舰船电子装备军民一体化维修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宗亮,顾宗磊,姜莉莉.IETM技术在设备维修信息化中的应用研究[J].机床与液压,2008,(2):151~153

[2]胡喜飞,郎为民.美军全资产可视化系统简介[J].科技信息,2009,15(8):407

维修装备管理 篇11

近几年,随着部队卫生装备的齐装配套基层部队卫生装备建设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整体卫勤保障能力明显加强。但如何使装备尽快尽好地发挥卫勤保障力,这对卫生装备维修管理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现就基层部队卫生装备维修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几点建议。

2 基层部队卫生装备维修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维修人才缺乏,装备维修能力较弱

(1)维修人员没有编制。目前基层卫生机构没有专职维修人员编制,也无检修技术人员,即使卫生装备出现了较简单的故障,也无人能够处理。

(2)维修人员技术水平低。为开展装备的管理维修工作,有些单位只能挑选出稍有水电知识的卫生人员作兼职维修员,做一些日常的维护保养工作,对一些普通的故障也常常束手无策。有些单位挑选出稍有电路基础的卫生员到三级维修站进行培养,但面对现在科技含量较高装备如除颤仪、心肺复苏机、输液泵等进口产品,使用说明书全是英文版,多数维修人员还是难以胜任,维修也简单地停留在依靠个人经验技术和原始测试手段上。因此,总处于被动维修地位[1]。

(3)维修人员流动快。由于编制少,培训过的人员或转业、复员、调离,骨干难以保留,使得常年积累的维修经验随着维修人员的流动而流失,未能得以妥善保留。造成维修经验知识欠缺,无法保持维修工作的持续性和连贯性,以至于维修能力和水平没法持续保持[1],装备保障力降低。

(4)装备档案不健全。由于维修人员缺少或者能力素质较弱,装备档案建立不全,厂家信息、使用手册、电路图、一般故障排除方法等资料不齐,人为导致在后期保养维修的困难。

2.2 维修经费较少,装备维护保养困难

(1)小修经费标准较低。随着装备的配备使用,小修费越来越显得不够用,如我部训练和保障任务重,卫生车辆动用频繁,在外时间长。新配发装备,小修费还够得上保养,但随着动用增多,故障明显增多,所需的维修费也不断增加。有些需要中修装备,在无法等到上级的巡修时,由于训练保障任务需要而维修,支出的维修费用,也使小修费捉襟见肘。

(2)等靠现象突出。有些装备发到部队后还需等待上级部门派人安装调试,有些装备的,特别是一些进口装备,基层单位出于卫生装备维修经费紧张,损坏后即使联系到厂家,出于维修费、差旅费、食宿费等原因,一般单位宁愿不用,也不愿维修,等待上级维修站的巡修[2],降低了装备的使用率。

(3)人为故障多,维修费支出增加。由于操作人员未能培训上岗,对装备不熟,常常导致人为故障或损坏,从而增加维修费用的支出。

2.3 装备质量优劣不齐,维修配件通用性差

(1)装备质量低劣。有的装备配发到部队后,就本身存在着质量问题,如北京某厂新型牙科椅因电路板质量差及多处“虚焊”而无法使用[3],美产野战心肺复苏器几乎每一台都存在接头漏气、套管的塑料螺母卡不紧[4]。

(2)装备型号杂乱,维修配件通用性差。师医院现有装备有上百种,部分装备如手术冲洗机、呼吸机等设备的品牌、规格都不同,他们之间的零配件不能通用,必须用指定厂家的产品。有些设备耗材市场上难以买到,上级又不能及时配发,致使装备处于侍修。这不仅给维修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5],也都直接制约了基层卫生机构对装备的训练与使用。

2.4 维修体系缺陷,落实维修制度较难

根据《部队卫生装备管理规定》,我军卫生装备的维修体系为三级制,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维修机构,装备维修分为大修、中修和小修,采取方式有送修和下修。大修、中修年度计划由总后卫生部统一安排,军区卫生部组织实施,未列入年度计划的由使用单位直接向所在的区域内的检修机构提出申请。检修机构至少每2 a对保障范围内的部队卫生装备进行一次巡回修理。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维修方式单一落后。我军卫生装备大部分采用事后维修方式,不管是自修、送修、请人修,还是维修小组下去巡修,都是传统、单一的维修方式。

(2)维修申请制度落实不好。有的基层部队对装备维修申请程序不清,不知怎样申请,有的怕麻烦而不愿申请。有的基层部队有提出维修申请,但没有得到上级的维修回复。

(3)巡修制度落实不好。基层部队数量多,驻地分布点广,给上级维修机构的维修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维修机构有时未能按规定时间下部队巡修,有时下到部队,但检修组的时间紧、任务重,安排时间过短,或者配件短缺,使装备维修质量较低,常不能满足基层的实际需要。

(4)送修周期长。对可以送修的卫生装备送到三级维修机构后,由于三级维修机构多是后方医院的维修所,自身维修任务重,有时无法在第一时间内给予维修,或者是由于缺少配件,需向上级申请,或者由于自身维修技术水平不够,无法维修,需向上级申请技术支援,这些因素都造成装备维修周期过长,影响到卫生装备的保障力。

3 对基层部队卫生装备维修管理的几点建议

3.1 增编维修人员,提高装备维修技术水平

(1)增编专业修理技术人员。建议在师医院在原有一名士官器械维修师的基础上,增编一名军官担任专业修理工程人员,团卫生队增编一名中高级士官担任专业修理工程人员,为装备维持提供技术支撑[2]。

(2)加强装备维修人员的培养。医学士官学校增设卫生装备维修专业,针对部队卫生装备的种类及特点,培养出适合基层部队、具有一定维修能力的士官队伍。对于技术能力强的维修人员,在评功评奖、留用、晋级等方面应给予倾斜,以保持维修水平。

(3)提高维修人员的维修能力。主要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定期送维修人员到上级维修机构进修学习,请区域性器械维修人员指导帮带,或者,新装备配发后,请生产厂家或上级部门派专业人员到部队进行培训,以提高基层装备常见故障的维修处理能力。

(4)建立健全维修档案。对新装备到位后,维修人员要将生产厂家的责任、装备的售后服务、保修时限、范围及联系方式等信息记录下来[2],以便装备的维修和保养。对维修后的装备应详细记录维修过程,利于下次的故障排除及后续维修。同时,建议上级编订有关部队卫生装备的《维修手册》,利于提高维修质量。

3.2 增加经费标准,提高装备维护保养水平

(1)提高小修经费标准。随着物价上涨和装备实际工作状态,建议适当提高维修经费标准,以满足平时装备维护保养的经费需求。同时,基层部队要加强维修经费管理,做到专款专用。

(2)基层要主动协调维修。基层部队应加强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对无法自修的装备应视情送修或者报修,所需经费可酌情从卫生事业费支出,这有利于提高装备的使用率和完好率。

(3)增强岗前培训。基层单位领导要重视装备的操作使用培训,这样做对延长卫生装备的使用寿命、提高使用率,减少维修,节省经费都起到良好的效果。

3.3 统一装备配发,提高装备可维修性

(1)装备配发要统一。为了使卫生装备的故障能得到迅速排除,建议采购、下发装备时,应统一品牌、型号,并与厂家协调使用通用性配件,对专用耗材及零配件要备足。

(2)提高配发装备的质量。由于部队机动性大,卫勤保障任务重,因此建议配发部队的装备首先要考虑到质量高、体积小、操作简单[5],以及维修可靠性好、零配件标准化与可互换性。

3.4 改善维修渠道,提高装备维修质量水平

(1)拓宽维修渠道。基层部队在采用事后维修时,要加强装备的定时维修和视情维修,同时也可以利用网络与上级维修机构的专家进行远程的维修会诊,以利于节约维修资源。

(2)加强维修申请。基层部队应当按照《部队卫生装备管理规定》认真填写维修申请报告,维修机构在收到申请后应当在3 d内给予答复。

(3)提高巡修的维修质量。建议一级维修机构每2年1次,二级维修机构每年1次,三级维修机构(区域性检修机构)每年2次下部队巡修。在巡修前,要实施先期调查,组织专业人员对卫生装备待修状况进行有重点针对性的现场普查,然后,制订巡修计划,结合普查,落实相关维修零配件的准备,使巡修工作有的放矢,以帮助提高卫生装备的修复率[6]。

(4)加强区域性检修机构建设。针对部队卫生装备的品种,利用技术讲座、进修、短期培训的机会,培养一专多能的工程技术人员。要经常加强与部队的沟通,了解卫生装备的使用状况。由装备出故障时才去维修转变为按计划或不定期下部队维护保养和检修,提高维修保障效率[7]。此外,上级应根据基层装备使用情况每年有计划地下发配件及耗材,特别是市场上难以买到的耗材,应定期下发,区域性检修机构应搞好易损配件的购置储备[2],以减短维修周期。

4 讨论

卫生装备的维修管理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科学性及经验性很强的管理工作。基层部队卫生领导要重视抓好装备各项制度的落实,抓好新装备的岗前培训,抓好维修人员的选拔培养,加强与上级维修机构的沟通协调,切实提高基层部队卫生装备自我检修保养能力。另外,要考虑适当增加维修人员编制,提高维修经费;在装备的配发上要保证性能先进,质量可靠,操作简单,装备的品种型号相对统一,以利于装备的检修;加强巡修制度的落实及区域性检修机构的建设,切实提高基层卫生装备的维修质量水平,使装备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保障部队作战、训练和其他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

摘要:分析了基层部队卫生装备维修管理存在维修能力弱、维护保养困难、配件通用性差和维修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提出了加强人才编配与培养、提高经费标准、统一装备配发和改善维修渠道等建议。

关键词:卫生装备,维修,管理

参考文献

[1]安志萍,赵丽萍,敖琼.军队医疗装备可靠性维修管理模式的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2007,28(5):49-52.

[2]陈良飞,黄成锐,刘学科.陆军师以下部队基本卫生装备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西南军医,2007,9(2):105-106.

[3]陈永平,胡雄.基层部队医疗设备管理中存在问题与对策探讨医疗卫生装备[J].医疗卫生装备,2005,26(7):46-48.

[4]张祖进,郭召平,李辉,等.部队卫生装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医疗卫生装备,2008,29(9):85-86.

[5]张祖进,郭召平,李辉,等.再述三级维修站的重要性[J].医疗卫生装备,2006,27(9):57-58.

[6]徐晓宏,李善林,张明海,等.浅谈如何进一步加强部队卫生装备维修管理[J].医疗卫生装备,2002,23(1):39-40.

上一篇:在线学习共同体下一篇:监测煤矿安全措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