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保障事业

2024-05-31

老年保障事业(精选8篇)

老年保障事业 篇1

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 努力提高人口素质, 认真实施控制人口增长势在必行, 人口的年龄结构势必发生变化, 向老龄化发展。出生率下降的速度越快, 幅度越大, 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和达到的程度也越快、越高。计划生育是现行的基本国策, 我们不能因为要解决人口老化问题, 从而放松计划生育, 以提高出生率来调整人口老龄结构, 形成恶性循环;更不能以低出生率, 低死亡率过渡到相对静止稳定状态。中国同世界上任何国家一样, 要想达到相对静止稳定的人口发展阶段必然要经过人口老龄化阶段, 这是无法回避的自然规律。人口学专家研究证明, 中国老龄化进程带有四个方面的主要特征:

第一、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比较快。1982年, 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7663万, 占全国总人口比例为7.6%, 到2000年达到1.3亿, 占总人口10%以上。英国老年人口从5.0%增长到7.0%用了80多年, 瑞典用了40多年, 1920年日本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5.3%, 到1970年增长到7.1%, 用了50年的时间, 而我国完成这一增长过程仅仅用了18年的时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在2000年即跨入老年型, 世界人口年龄结构, 要在2010年才跨入老年型, 我国比世界总体人口年龄结构提前10年进入老年型。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之快达到世界之最。

第二、老年人口数量巨大。1990年我国人口普查, 老年人口为9857.8万人, 是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据预测到2040年, 老年人口将增长到3.8亿, 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上升到25.3%, 老年人口数比欧洲所有国家人口还多。

第三、我国高龄老人数量与比例将增大, 85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将由1990年的200多万, 占老人总数的3.2%, 增加到本世纪中叶的5000万以上, 占老人总数的15%以上。

第四、我国传统的大家庭模式正在向“核心家庭”模式演变。按照人口学家最近作出的家庭人口预测, 我国独居或只与配偶居住的65岁以上老人占老人总数比例将由1990的10%迅速上升到2050年27%。

二、老年人的文化心理和社会服务要求

老年人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具有社会属性的群体, 又是自然属性的个体,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和价值观的急速变化, 传统家庭模式的逐步解体, 老年人口群体的文化心理和价值系统也在发生变化。在上世纪60~70年代, 乃至更早, 中国多数的老年个体恪守传统观念, 为儿女操劳一生, 奉献一切, 到老年衣食有着落已感满足, 最多是准备一副棺木, 就等黄土埋身, 其他需求被理所当然的摒弃。至上世纪80年代, 社会进入改革开放, 老年人的生活观已从原先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发展到不仅需要富足的物质生活, 还需要健康、长寿、知识、幸福等精神慰藉, 希望自己融合于社会, 享受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尊重和关心, 多方位地享受生活的美好。

三、继续保持尊老养老的传统美德

我国在2000年后, 开始步入老年型社会, 中央政府对此极为重视, 在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 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国家主席江泽民签署主席令, 公布了这部法律。这部法律从1996年12月1日起施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宗旨在于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 发展老年事业, 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美德。其中包括家庭赡养与扶养、社会保障、参与社会发展、法律责任等内容。

四、发展老年保障事业

我国步入老年型社会后, 高龄老人迅速增长, 对于三个基本方面的服务需求将变得愈加迫切, 这就是日常生活照料服务、精神安慰服务和医疗保健服务。由于国家推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 一般家庭只生育一个孩子, 构成所谓“4.2.1”或“4.2.2 (在农村) ”家庭结构。到2000年, 独生子女一代进入婚育期, 他们一方面要投身于现代化建设, 参与激烈的社会竞争, 培育下一代, 另一方面又要照料双方四位老人, 委实难以承受如此的重负。这样加快发展老年保障事业, 从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过渡变得势在必行。

我国要在短时期内解决好家庭养老向社会过渡的问题, 面对的形势是严峻的, 任务是艰巨的, 有这样几方面的工作是必须要做的:

第一、要解决好财政经费问题。现在全国大部分养老机构由各级政府出资设立, 要跟上老年人口增长速度, 快速增设类似机构所耗费的巨大资金对政府无疑是沉重的负担, 所以要动员社会力量, 办好社会养老机构, 并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

第二、发展第三产业, 成立一些专门化的生活服务机构。比如为高龄老人家庭代购生活用品、介绍“钟点工”和护理人员, 以社会化服务的措施和手段补充日渐弱化的家庭养老功能, 为家庭养老转向社会养老进行前期铺垫。

第三、在老年型社会, 高龄老人对医疗保障的需求加大, 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会随之上升。 医疗卫生系统要根据社会发展特点, 改善基层医疗服务, 采用一些方便老年人需要的医疗方式, 如开设家庭病床、培训家庭护理人员、送医送药上门、定期检查身体、组织传唤医疗组等等, 都是直接便利于老人求医的有效措施。

第四、在全社会提倡开展尊老助老的献爱心活动, 推行义务工作计划。鼓励低龄老人 (70岁以下) 组成自愿者组织, 与一位或两位高龄老人结对, 每月两到三次去陪伴高龄老人, 或读书读报, 或聊天下棋, 提供精神安慰, 感情交流服务, 对自身也能实现老有所为, 继续为国家为社会发挥作用。

诚然, 解决我国老年型社会的诸多需求以上四方面的设想未必面面俱到, 老年型社会到来后肯定还会出现许多始料不及的问题, 但及早地重视发展老年保障事业, 调动各方面的力量, 共同关注这项事业, 才能解除整个社会的后顾之忧。

总之, 发展社会保障事业与提倡全社会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是相辅相成的。老年保障事业不是孤立的, 而是建立在全社会尊老爱老蔚然成风的环境氛围中, 在全社会尊老爱老的前提下, 这项事业才能搞得日益完善、健全;只有全社会各阶层人们的支持、赞助, 这项维系着每一个人未来的事业才能变得稳固、坚实。

摘要:中国老年人口的绝对量和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在世界上是首当其冲的, 这是我国进入21世纪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将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健全和发展老年保障事业, 是保证社会安宁, 解决老有所养的重要举措之一, 需要得到社会的协助和支持。

关键词:老龄化,老年保障事业

老年保障事业 篇2

沧州市国家税务局

沧州市国税系统现有干部职工2400人,市局机关干部职工147人,内设13个科室和1个直属机构2个事业单位。近几年来,随着国税机关各项建设的不断发展、巩固和完善,我们切实把后勤服务工作摆上位置,特别是2006年以来,我市全体后勤管理及服务人员紧紧围绕为机关服务、为基层服务、为来宾服务、为职工服务的总体工作思路,以饱满的工作热情,以全心全意的精神,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后勤保障任务,为全局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出了力,对税收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了必要的保证。近两年来市局机关一直被沧州市委、市政府评为市级文明单位、社会综合治理先进单位。机关大院被沧州市爱卫会评为卫生先进大院。

一、提高思想认识,正确对待后勤管理工作

机关服务中心工作的本质是后勤服务保障,它关系到机关工作的正常运转,关系到全体税务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同时,它也是局机关外事活动的窗口,工作做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市局机关的形象。为此,我们认真总结以往做好后勤 服务保障工作的经验,对各项后勤工作确定了重点工作目标,明确了负责人和责任人,规定了完成时限。市局将后勤保障工作作为重要的议事日程,制定了详细的、季度、月份工作计划。局领导经常过问并在全局会议上强调做好后勤工作的重要意义,使各级摆正了做好后勤工作与完成税收任务的关系,牢固树立起抓后勤管理工作,促税收任务完成的观念,形成了齐心协力、齐抓共管的局面。

后勤服务保障工作是一项平凡而又清苦、繁杂而又艰巨的工作,特别是涉及到机关和职工切身利益的一些琐碎事务,工作头绪多,涉及面广,实难做到十全十美、人人满意,大家普遍感到后勤工作难做。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从提高后勤人员的思想认识入手,在全局上下大力开展了“四破四树”活动。一是破除保守观念,树立工作无止境的创新意识。后勤服务保障工作从形式上看是“一贯制”,一成不变,无需创新,让人缺乏紧迫感和创新意识。对此,我们教育全体后勤人员树立创新意识,为机关工作职能转化做好保障。我们从办公用品、劳保用品的购买到发放、从日常维修零配件的购买到用工派工处处严格把关、精打细算,节约了大量经费。二是破除无为观念,树立敬业、争先意识。后勤工作内紧外松,工作平凡单调,对于税收工作而言,不身处一线,个别后勤服务人员便觉得无所谓。为此,我们采取走出去到其他地市学习,请进来,让先进人物谈体会的办法,进行思 想交流,教育所属人员立足本职,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贡献。正是由于这种“有为”观念的带动,一大批从事后勤工作的国税干部十几年如一日,在后勤岗位上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地奉献着。三是破除被动干的观念,树立服务超前意识。后勤保障工作不像其它工作,虽有计划安排但临时出现的情况比较多,后勤工作人员没有上下班时间之分,如没有服务超前意识,就很难应付一些突发情况。对此,教育大家克服被动干、等事干的思想,做到参谋在领导决策之前,服务在他人还没有想到之前,工作完成在领导要求之前。四是破除“自我”观念,树立顾全大局的服务意识。要求全体后勤服务人员增强责任感和全局观念,把后勤保障工作看作事关税收工作大局的重要环节,加强与税收业务及其它科室的沟通协调,增强科室内部团结,自觉把个人与集体、局部与全部联系在一起,团结一致,共同把后勤工作做好。

二、健全制度,实行后勤工作规范化管理

制度建设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按规章办事,用制度管人是后勤工作规范化管理的主要内容。我们根据后勤人员定岗定位情况,下大气力狠抓了制度建设,为使各项工作走上制度化管理的轨道,我们先后制定和补充完善了《公务接待管理办法》、《机关车辆管理使用规定》等八个系列一百多条后勤工作管理制度。各县(市、区)局根据各自的情况也都制定了相应的管理规定,使各级机关后勤工作真正做到了有章 可循。

为避免各种制度、规定流于形式,增强其可行性和约束力,在规章制度制定后,我们又从两个方面入手狠抓了制度落实。一是强调执行规定的严肃性,对违犯有关规定的行为严肃处理。有效地规范了全体后勤人员的行为。二是严格检查考核制度。在健全制度的同时,实行了分工负责制,确定各自的职责和所要达到的工作目标,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人人头上有任务、有指标。

在全体后勤服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在车辆管理上,司机勤奋敬业,安全驾驶;在生活接待上,分管人员热情周到,细致入微;在物业管理维修上,分管人员精打细算,尽职尽责,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各级的好评。

三、精心谋划、无私奉献,为机关、基层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一)办好机关的“小食堂”,服务税工生活。近几年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积极探索食堂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不断规范食堂的管理,提高饭菜质量和服务水平,努力做到管理规范化、服务人性化、饭菜品种多样化。我们注重学习兄弟地市工作亮点,结合我局实际情况,本着勤俭节约,美观实用,服务内部的原则,对机关食堂进行了改造,明确了办机关食堂的指导思想,对管理、服务人员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较好地解决了内部职工、基层人员到市局 办事吃饭的问题,做到了小型会议接待不出外,这样既方便了税务人员的工作生活,又有力地促进了党风廉正建设。

(二)完善服务,认真搞好接待工作。在公务接待工作中,我们坚持加强领导,严格制度,完善服务,树立形象的原则,规定了重大接待任务由主管局长亲自抓,一般接待由机关服务中心具体负责,接待不超标的工作制度,同时在内部我们实行了来客接待和会议培训审批卡制度,进一步规范了接待工作的审批程序。近几年来,我们保证了本局的各种会议、集训、业务培训和外省市领导来我局的吃、住、行等工作,出色地完成了接待任务,较好地树立了我市国税机关的形象。

(三)抓好车辆管理,确保行车安全。车辆管理的核心是确保工作需要、保证安全行驶。近几年来,随着工作的需要,全市国税系统的车辆已有所增加,为管好用好这些车辆,我们一是狠抓司机的技术训练,把安全教育、法规教育放在了首位。同时,以一年一度的驾驶员安全驾驶考核审验为契机,抓车辆的维护、保养和检修,抓司机技能的考核,使每一名司机都能在实践中提高技能,在审验技术中再上一层楼。二是建立出车登记制度,严格车辆管理。对每辆车的出车次数及事由进行登记,有效地规范了车辆的管理和使用。

(四)做好固定资产清查、录入和实物管理工作。06年底进行的固定资产清查录入工作是我们的一项主要工作,这 也是有史以来规模较大、比较彻底的一次,我们负责资产清查的同志,为保证资产的真实性和资料的完整性,放弃了星期天节假日,经常加班加点到深夜,为这次资产清查工作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得到了领导和同志们的一致肯定。

(五)做好维修和物业管理工作。近几年根据市场发展趋势,为把物业管理推向市场,我们对职工住宅楼住户用水、用电、冬季取暖进行了一户一表和一户一阀的改造,总改造面积达21900平方米,这为以后规范物业管理和职工住房进入市场交易打下了良好基础。对于办公楼和住宅楼的维修,我们做到了随时出现问题随时派人修理,为广大干部、职工解除了后顾之忧,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六)抓好综合治理,争创文明机关。在创建文明机关工作中,我们加强了优美环境的创建工作。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多方筹集,将机关后院水泥砖地面进行翻新改造,对办公楼外墙进行了清洗,门前实行了“四包”,并装饰粉刷住宅楼墙壁4000平方米,新植花草、树木400余株,做到了机关大院干净、整洁、三季有花、四季常青,达到了文明机关的硬件要求,保持了市级“文明机关”的荣誉。

四、大力抓好基建工作,改善机关办公条件

根据总局、省局关于沧州市国税局新建综合业务用房的批复文件。自2006年以来,在省局领导和机关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下,我局基建工作紧紧围绕“建精品工程,树国税形 象”主题,加强领导,严密组织,精心施工,确保质量,工程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目前,综合业务用房主体建设基本完工,预计今年6月底竣工并交付使用,综合业务用房附属用房的各项建设手续已办理完毕,正在组织施工,预计今年10月初竣工交付使用。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我局成立了由一把手挂帅的基建领导小组,抽调精干人员组成基建办公室,具体负责日常基建管理工作,为规范基建管理工作,我们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沧州市国家税务局综合业务用房项目管理制度》,为基建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精心组织,强化管理。在局基建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基建办人员集中力量完成了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与相关部门协调,反复修改方案,完成了初步设计方案和施工图设计。为加强工程建设的动态管理,我们通过媒体发布招聘信息,公开从社会上招聘了两名工程技术人员充实到管理队伍中来。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我们一是严把材料设备进场关。二是严把施工质量关。坚持工地现场每周召开一次工程质量进度调度会。三是严把资金进出关。在工程经费的调度拨付上,严格落实上级工程建设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坚持不符合合同规定的不拨,监理不审核签字的不拨,上报手续不完备的不拨。我们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注重加强业务学习,提高管理水平,除了在工作中边学边干以外,还 专门指派人员参加建设部门组织的工程质量管理、新型建筑环保节能材料等培训班,使基建管理人员增长了才干,开拓了视野,能更好地指导工程实践。如:主体建设外墙保温材料我们就选用了目前技术较先进、保温效果较好的聚胺脂喷涂保温材料,这项技术和工艺的采用受到了市节能办的高度评价。

(三)廉政清洁,爱岗敬业。我们制定了基建人员清正廉洁守则,用以时刻警示自己。两年多来,基建人员始终操守廉政规定,把握警戒线,保证了自身的政治安全。在工作上,有的同志舍小家顾大家,放弃了许多节假日和休息时间,一心扑在工地上;有的同志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先后失去了两位老人,处理完亲人的丧事后,又投入到工作中;办理前期手续的同志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到有关30多个行政管理部门,仅用印数就达100余次,可谓是“磨破了嘴,跑细了腿”。正是这些爱岗敬业同志们的辛勤劳作,有力地保证了基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对规范今后后勤保障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后勤管理工作

1、建议每年系统内召开一次全省性后勤保障工作会议,以利于工作交流、互相学习促进。

2、建议对从事后勤管理工作的干部,定期培训。由于从事后勤工作种类多而杂,不可能人人都具备各类知识,应 定期组织归口集训,便于学习提高工作技能。

3、可组织后勤管理人员异地参观学习、取经,开阔视野,以便于今后工作不断开拓创新。

(二)规范制度

建议省局汇总各市有关后勤管理方面工作制度规定,统一整理,规范出全省统一的规章制度,下发各市执行。

老年保障事业 篇3

一、水利事业资产的基本情况和行业特点

截止2006年底, 水利部属事业单位363个, 职工人数为30, 716人, 资产总额342.70亿元 (含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资产260万元) ;各级事业单位所属企业466个, 职工人数为49, 443人, 资产总额452亿元。这些资产在我部履行水利管理职能、落实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推进水利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水利事业资产具有突出的行业特点:一是资产占有、使用较为分散, 遍及全国各地。水利部下属7个流域机构, 沿流域遍布水利国有资产;二是资产管理链条长, 水利部预算管理级次多达5级;三是水利事业资产集中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 资产效益目标具有双重性, 大多同时承担防洪、排涝等公益性任务和供水、水力发电等经营性功能, 具有公益性和经营性双重效益。与之相对应, 水利事业资产管理工作复杂, 工作量大、相关审批管理环节多。做好水利事业资产管理工作要求体制顺畅、制度完备、职责清晰、方法科学。

二、加强制度建设, 强化管理创新, 全面提高水利事业资产管理水平

根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财政部令第36号, 以下简称财政部36号令) 的有关规定, 水利部在管理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制度建设及贯彻执行、资产管理各环节控制等方面狠下功夫。近年来, 水利部围绕建立健全水利事业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构建水利事业资产管理的长效机制、切实提高水利事业资产效益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1.理顺体制, 构建水利事业资产的分级管理模式

资产要管好, 体制是关键。为了理顺事业资产管理体制, 水利部对行政事业国有资产实行分级管理。水利部财务经济司设资产监管处, 具体负责水利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 指导全国水利国有资产管理。在水利部直属单位中, 资产规模较大的单位都设立了资产监管部门, 配备了资产管理专职人员, 负责本部门资产管理具体事务。资产规模较小的单位在财务管理部门内设置了资产管理岗位或由财务部门内部其他岗位人员兼职资产管理工作。通过明确管理职责和落实管理人员, 为开展事业资产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完善制度, 进一步健全水利事业资产管理制度体系

完善的制度体系是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保障。我部历来重视制度建设。几年来, 先后制定了《中央水利资金管理制度》等与国有资产管理有关的规章制度13个。部属事业单位通过制度建设, 加强管理。如长江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委员会分别制定了《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淮河水利委员会制定了《国有资本效绩考核办法》、《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以及《机关固定资产管理办法》等等。目前, 水利部正以财政部36号令为依据, 积极修订、完善《水利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制定《中央水利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事项审批规程》。制度建设规范了资产管理工作, 促进了国有资产的安全、合理和有效使用。

3.夯实基础, 全面摸清水利部“家底”

资产管理要上水平, 基础资料最重要。根据财政部的统一部署, 2007年上半年, 我部组织开展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针对我部预算层级多, 事业单位户数多、分布广的特点, 我们采取了分级组建资产清查组织领导机构, 层层培训布置、分组开展实地督导的方式开展工作。水利部及部属300多家事业单位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经过为期半年的辛苦努力, 全面摸清了“家底”, 初步建立了水利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数据库, 为下一步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 进一步规范资产管理工作奠定了管理基础。同时, 我们高度重视国有资产统计工作, 多次获得财政部的通报表扬。

4.服务改革, 进一步理顺事企产权关系

理顺企业与出资人的产权关系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1998年机构改革以后, 原水利部直属企业全部脱钩。随着部属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公司制企业越来越多, 同时, 事企分开的政策也要求进一步理顺企业与出资人的产权关系。为此, 水利部根据财政部的统一安排, 先后多次开展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工作。通过办理企业产权登记, 全面了解和掌握了部属事业单位投资办企业的基本情况, 进一步理清了部属事业单位与所办企业的资产关系, 解决了“事企不分”的问题;加强了对事业单位资产使用事项的监管, 防止由于对外投资不规范造成的国有资产脱离监管问题。

5.规范审批,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严格执行审批程序, 规范资产处置行为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措施。水利部历来重视审批程序的严格执行, 确保处置行为规范可靠。对于申报审批事项, 我部要求由各单位财务 (资产管理) 部门会同技术部门共同提出意见, 由单位领导审批后, 根据权限逐级上报水利部或财政部批准。在申报材料要求上, 对于资产报废处置, 要求各单位必须出具资产产权凭证、资产原始价值凭证、资产报废技术鉴定等材料;对于对外投资申报审批事项, 要求各单位必须附上可行性研究报告, 单位领导集体讨论决策的相关文件、相关资产评估报告等。我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为强调资产处置的严肃性, 明确资产处置相关人员的责任, 统一印制了《国有资产处置申报审批表》和《资产处置报告审签单》。要求资产处置事项必须由各单位专职的资产管理人编制, 经财务机构负责人审核, 单位领导签署, 加盖公章后报长江委财经局, 并办理签收登记和回签确认手续。通过严格和规范资产管理, 有力地遏制了资产处置的随意性, 有效的维护了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6.借力科技, 提高水利事业资产管理水平

信息技术是提高国有资产管理水平的有效工具。从2004年开始, 我部以“水利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开发为基础, 选择黄河水利委员会开展水利国有资产动态监管的试点工作。“水利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是水利部针对中央水利国有资产管理需求, 在2003年“河南黄河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研发升级的成果, 系统覆盖了中央水利所属各级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业务, 包括资产登记和管理、资产处置、资产评估备案、产权登记分析、财产清查、仓储管理、资产查询、统计分析、政策法规书库等模块。该系统分为两大业务子系统:“中央水利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系统”和“水利国有资产业务管理系统”, “中央水利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系统”主要针对上级部门对本部门及下属各级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过程的监督管理。“水利国有资产业务管理系统”是基层单位针对本单位国有资产的日常管理。基层单位通过“水利国有资产业务管理系统”对日常管理中产生的国有资产管理数据进行采集、汇总后, 通过网络自动上报或通过报盘方式上报上级服务器, 上级单位通过“中央水利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系统”对基层单位报送的数据进行申报、审核和审批, 从而实现整个国有资产管理的正常流程。2006年至今, 该系统已在黄河水利委员会所属单位全面推广应用。

7.效绩评价, 提高事业资产综合效益

效绩评价是体现激励和约束并重的制度安排。开展效绩评价可以有效提高资产综合效益。为充分发挥水利事业资产效益, 自2004年以来, 我部把效绩评价作为加强水利事业资产监督管理的重要手段, 着重开展了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在部属事业单位所办企业范围内选择部分企业开展经营性资产效绩评价工作。主要做法是“以事业单位为主体, 按照多目标规划原理, 采取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分层剖析和递进修正的方法, 用客观的统一标准对企业经营结果进行对比, 并强化企业效绩评价结果的运用”。目前, 效绩评价工作取得很大成效, 2004年到2006年, 实施效绩评价的42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发生重大变化, 2004年评价企业的资产总额为326亿元, 2006年增长到411亿元, 增长率达26.1%;2004年评价企业的利润总额为4.4亿元, 2006年增长到6.9亿元, 增长率达56.8%。

二是针对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资产效益双重性特点, 我部还组织开展了准公益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效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工作, 旨在对同时承担防洪、排涝等公益性任务和供水、水力发电等经营性功能的水管单位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运营效益进行科学评价, 促进准公益性水利工程良性运行。

三、水利事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们在加强水利事业资产监督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我部事业资产监督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1.管理权限低、管理级次多、管理效率低下

一是水利部资产监管权限低, 监管责任大, 权责不匹配, 难以充分发挥部门监管资产的作用;二是流域机构内部难以实现分级管理, 不同层级的事业单位之间权责难以进一步划分;三是资产处置、使用事项审批环节多, 层层报批, 降低了工作效率。

2.对外投资管理不规范, 资产使用管理需要加强

为解决事业经费不足问题, 上世纪90年代, 国家鼓励事业单位利用自有资金投资兴办实体。水利部属事业单位先后投资兴办了一些企业。这些企业在解决事业单位经费不足、分流安置事业单位职工、促进水利事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资产监管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是部分事业单位对外投资不规范, 没有严格履行对外投资申报审批程序;二是资产评估工作不规范, 存在低估国有资产价值的现象;三是对外投资账务处理不规范, 存在对外投资不入账或长期挂账的问题;四是不按规定办理企业产权登记;五是对外投资资产运营效益差。

3.事业资产管理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随着财政部36号令的深入贯彻, 以及今后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进一步结合、资产管理信息化等, 对事业资产管理工作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目前水利资产管理队伍总体素质和水平与形势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 需要进一步加强能力建设, 稳定管理队伍、提高干部素质, 将事业资产管理的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四、新时期水利事业资产管理的重点工作

财政部36号令的出台, 为进一步加强水利事业资产管理提供了制度依据。今后一段时期, 我们将抓住机遇, 深化改革, 加快创新, 全面加强水利事业资产管理工作, 促进水利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树立科学管理理念, 打造一支优秀的资产管理队伍

今后, 我部将加大对财政部36号令和相关制度的宣传力度。利用报刊、杂志、网站等媒体积极开展宣传工作, 营造规范和加强水利事业资产管理的良好氛围。要通过密集有效的宣传, 在水利事业单位树立起公平配置、追求效率、减少浪费的科学管理思想, 强化责任风险意识和依法理财的观念。同时, 加大资产管理干部队伍培训力度。事业资产管理工作的关键在人, 各项工作要靠资产管理工作人员来完成, 因此, 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 逐步建立起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熟练、作风优良的资产管理专业队伍。

2.抓紧制定相关配套制度, 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资产管理

目前, 我部根据财政部36号令, 结合水利事业资产管理工作实际, 正抓紧研究制定有关配套制度, 并督促部属各级事业单位完善资产管理内控制度。从水利部层面讲, 要全面贯彻落实资产管理办法, 尽快建立资产管理审批事项专家评审制度, 规范资产使用与处置的审批行为, 同时, 尽快完成《水利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修订工作, 注重转变思想观念, 更新工作方法, 摒弃重审批轻监督、重投入轻效益的管理模式, 把工作重点转到国有资产管理的制度执行、监督检查和追踪问效等方面, 切实规范管理, 提高资产的效率与效益。

3.加快水利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 提高资产管理水平

财政部36号令明确要求建立和完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对国有资产实行动态管理。目前, 水利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已纳入“金水工程”建设规划, 我们将在资产清查工作的基础上, 加快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 实现对水利国有资产的动态监管, 并与财政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对接。目的是建立起一个与财政部及我部所属事业单位之间资产管理的信息交流平台, 以全面、及时地掌握水利国有资产信息, 实现从入口、使用到出口等各个环节的动态管理, 从而提高水利事业资产管理水平。下一阶段, 我部将按照财政部建设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动态管理要求, 充分考虑试用的情况, 及时对“水利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改进、升级后, 在我部全面推广应用, 实现对中央水利国有资产的全面动态监管。

4.强化资产效绩管理, 努力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一是继续开展事业单位所属企业的效绩评价工作, 促进资产保值增值。同时, 督促事业单位认真研究对外投资结构, 对所属企业进行整合、重组, 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 发挥资产的规模效益;二是探索开展准公益性水管单位资产效绩管理工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在中央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得到较好的实施, 但是, 整个水利系统准公益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运行经费没有得到有效保障。水利系统的准公益性水管单位数量多, 资产规模大, 如何做好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充分发挥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公益性资产效益与经营性资产效益, 保证准公益性水管单位的良性运行, 是下一步水利事业资产监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为此, 我们将进一步开展准公益性水管单位效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工作, 并选择部分准公益性水管单位进行试点。

5.不断创新, 探索事业单位所属企业资产的监管模式

浅析社会老年保障管理服务现状 篇4

一、社会老年保障服务现状

目前, 我国企业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的步伐加快,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 截止到2013年12月底, 全国的已经有超过50%的企业退休人员实行了社会化管理服务。另外, 在政策和资金支持方面, 我国也加大了对老年人的照顾, 对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进行了调整, 上涨了每个月对企业退休人员的资金补贴。除了政策和经济支持外, 对于老年人的服务内容及设施也逐渐增多。我国很多大中城市都开展了老年人社区服务, 大力兴办福利院和敬老院。虽然目前老年人保障有一定的进展, 但是仍然存在许多要解决的问题。

二、社会老年保障服务存在的问题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社会老年保障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 老年保障对象不全面

老年人保障对象不全面是当前社会老年人保障服务的重要的缺陷。按照公平的原则, 应当将所有适龄老年人都纳入到社会保障中, 保障的对象应该是所有老年人。但是在目前只有企业离退休人员在老年人保障服务的范围内。就当前我国的社会老年保障服务制度, 主要有三类人可以享受这种服务, 一是所有国有企业、集团企业、所有制企业已缴纳社会仰赖保险的, 可以享受养老金。二是部分的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继续沿用退休金制度。三是没有社会保险, 没有工作和没有退休金的三无老人。除此之外, 还有很多类别的老年对象没有被列为保障对象, 不容易享受到社会保障服务。

(二) 老年保障社会服务规范化程度较低

老年保障社会服务的规范化程度不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老年人保障社会服务水平不一致, 由于经费紧张, 不同的城市或者是社区的老年保障社会服务的水平以及提供的服务内容存在很大的差异, 而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情况也直接影响服务水平。二是当前服务模式发展不成熟, 目前我国有很多的养老机构和福利机构, 应用企业管理的模式进行管理, 虽然有一定成效, 但是与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不适应。三是提供的服务项目较为单一, 当前我国一些社区提供的老年社会保障多是低层次的, 例如衣食住行等基础服务, 而对于老年人的心理辅导、娱乐、继续教育等方面的服务较少。

(三) 老年保障服务管理信息系统不健全

由于经费紧张、技术水平较低等原因, 使得一些城市社区在进行老年保障服务管理工作仍然采取较为传统的方式管理。例如就离退休人员来讲, 有很多的社区仍然采用手工操作以及人工传递的方式对离退休人员档案、台帐、医药费报销等消息进行管理。这样的管理制度早已落后, 耗费大量的了人力和物力。因此需要建立一个现代化的老年保障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对老年人的相关信息进行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三、完善社会老年保障管理服务的建议及对策

(一) 扩大保障服务对象的范畴

社会老年保障管理服务对象应包括社区内所有符合老年人口定义的老人, 既包括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所覆盖的离退休人员, 也包括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所覆盖范围外的没有工作的老人, 尤其是一些破产和倒闭企业的退休人员等。在此基础上, 将外资企业离退休人员、新建企业离退休人员、大中型企业的离退休人员、个体户退休人员、退职人员、失业期间退休的人员等都纳入到社会老年保障服务管理的范畴中来, 社会化管理服务的保障对象的范围和数量, 要根据承受能力逐步扩大。最终使所有的老年人得到保障。

(二) 推行老年社会保障规范化服务

推行老年社会保障规范化服务主要是指为老年人尽可能的提供最为全面的服务。首先要针对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情况, 实行特别辅助, 或者是号召社会力量进行辅助, 提高老年社会保障的服务水平。其次, 结合当前老年人的养老需要, 以及自身的发展情况, 确定社会保障机构的发展模式, 从而为老年人提供更为舒心的服务。最后, 增加服务项目, 尤其是一些心理健康辅导、老年大学教育、文艺辅导等方面的服务项目, 及时发现老年人的身体和心理问题, 并及时处理。

(三) 建立老年保障管理服务信息系统

为了加强社会老年保障管理服务工作更好进行, 需要结合现代化技术, 建立一个老年保障管理服务信息系统, 对与社会老年保障管理相关的工作进行统一化和数字化的管理。对老年保障管理服务相关的各种内容, 例如政策、养老保险、保健、医疗等信息进行数字化的管理。利用信息系统对老年人的具体的医疗信息、保健信息、身体状况信息进行及时的记录和分析。

四、结语

经过本文的分析可知, 实现老年保障社会管理服务的意义重大, 不仅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也是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措施。当前我国的老年保障社会管理服务发展取得了一些进展, 但是还存在老年保障对象不全面、老年保障社会服务规范化程度低以及老年保障服务管理信息系统不健全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在未来的老年保障社会管理服务中应当扩大保障服务对象的范畴、推行老年社会保障规范化服务和建立老年保障管理服务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单大圣.中国老年保障管理服务社会化研究[J].经济论坛, 2012.

[2]杜敏.我国城镇老年人口养老保障问题浅析[J].劳动保障世界 (理论版) , 2013.

老年保障事业 篇5

一、多措并举, 改善民生, 不断完善住房保障供应体系

邹城市现已形成以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棚户区和旧城区改造等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目前, 首期经济适用住房 (雅居小区) 和首个棚户区改造项目 (昊宇花园) 都已全面投入使用, 新建配租使用的廉租住房300套, 享受租金补贴的家庭1718户, 有效解决了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2011年, 邹城市开工建设了300套廉租住房、700套公租房和1100套经济适用住房, 同时启动唐王湖城市棚户区改造和鲍店工矿棚户区改造项目, 今年开工新建廉租房100套、公租房660套、经济适用房900套。为抓好各项工程的实施, 市政府成立由分管市长任组长, 发改、财政、民政、建设、国土、规划、房管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 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同时, 在房管局设立住房保障领导小组办公室, 负责日常管理和综合协调工作, 把年度建设任务当成“死命令”, 列为自身工作的约束性指标, 全力全速推进工程建设。

在实施住房保障工作中, 把确保质量和公平分配作为保障性安居工程的生命线, 全力打造“质量优良、分配阳光”的民生工程。在施工建设过程中, 分设了材料管理组和施工安全组, 对各类建筑材料, 一律履行市场考察、综合询价和招标采购等程序, 确保材料质优价廉;同时, 对入场材料, 一律由施工企业、监理公司及业主代表负责送检, 确保进场材料的安全可靠;施工单位牢固树立“质量为本、安全第一”的施工理念, 严格操作规程, 细化人员职责, 切实将保障性住房建设当成“民心工程、民生工程”来抓, 实现了“质量和进度”的双赢。在保障性住房分配过程中,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不断规范住房保障申请、审核和公示办法, 完善住房保障准入和退出机制, 细化工作责任追究制度, 严查虚报瞒报、骗租骗补行为;在审核审批工作中, 充分发挥社区、街道及公安、民政等职能部门的作用, 严格按照“个人申请、群众评议、三级审核、逐级公示”的工作原则确定保障对象, 做到政策透明、制度约束、运行规范、监管严格。在历次摇号分配过程中, 严格按照“全过程公开、全社会公示、全方位监督”的办法, 始终在公众的目光下分配, 同时建立纠错机制, 对分配后发现的问题, 及时查处, 及时纠正, 坚决查处各种违规转租转售、骗购骗租的行为, 真正让符合条件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享受住房保障的成果。

二、政府主导, 惠民利民, 整治规范小区物业秩序

近年来, 邹城市物业服务企业从无到有, 物业行业由小变大, 规范化的物业市场初步形成。全市现有各类住宅小区201个, 建筑面积约570万平方米, 物业服务企业39家, 从业人员950余人, 服务住宅小区50个452万平方米。针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 市委、市政府从创新社会管理的层面出发, 深入开展为期三年的物业管理综合整治行动。房管局作为牵头部门, 精心组织、周密策划, 严格执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 扎实有效的开展了综合整治行动。市直相关部门和街道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小区内的环境卫生、治安管理、绿化养护、小区秩序、公共设施维修等均有了明显变化。通过物业管理综合整治, 各物业企业强化自身建设, 提高服务水平, 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持证上岗率达90%以上, 36个小区成立了业主委员会, 占物管小区总数的85%, 新建住宅小区维修基金实现应收尽收, 累计归集7800余万元, 城市居民对小区物业的满意率, 由原来的63%提升到91.5%, 物业管理综合整治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 引起了较好的反响。

在具体工作中:一是领导高度重视, 将物业管理综合整治列为“一把手”工程, 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市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 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 给予了大力支持, 先后列支整治办公费用、设施补贴费用、表彰奖励费用300多万元, 为物业管理综合整治提供了有力的经费保障。二是夯实基层基础, 在城区三个街道办事处设立物业管理办公室, 配备2至3名专职工作人员, 具体承担辖区物业管理工作, 负责指导社区、业主委员会和物业企业共同开展住宅小区物业管理。三是严格考核奖惩, 将物业管理纳入全市综合考核范围, 变部门工作为党委、政府综合工作, 全面建立部门、街道、社区三级物业管理考核体系。四是建立长效机制, 按照“创新发展, 有序推进”的思路, 在物业企业人员配备方面, 联合人事劳动部门, 对企业用工和社会保障制度落实情况进行督查, 使企业和工人之间, 建立牢固的用工关系。

三、攻坚克难, 便民利民, 提升房产交易服务水平

邹城市以加强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规范化管理为目标, 开发建设了房地产网络信息系统, 实现了登记管理电子化、查询系统多元化、权证配图智能化、交易发证一体化的目标, 为建立公平、公正、透明的房地产市场和营造主体诚信、行为规范、服务优良的房地产市场环境, 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在房产登记与交易管理工作中, 不断总结、探索与创新, 升级了房屋信息管理系统, 简化了办事工作流程, 现已推广办理房屋登记“立等可取”等多项新业务。一是破解历史难题, 邹城市房管局反复调研论证, 按照“先易后难、先急后缓、典型引路、分期分批”的办法, 顺利启动了解决房产发证历史遗留的难题。二是简化工作流程, 提高办事效率和依法行政水平。将《房屋登记办法》规定的在30个工作日内办结的房屋登记, 公开承诺在10个工作日内办结。对委托中介办理业务的, 公开承诺办证立等可取。在此基础上, 将预告登记和预购商品房抵押权预告登记进行一并受理, 由两步工作流程并为一步流程, 极大缩短了办理时限。三是规范产籍管理。建成了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 完善了房产地理信息图, 在规范商品房预售合同网上备案管理方面, 成为全省首个出台规范商品房买卖合同撤销及信息变更文件的县级城市。四是履行便民承诺。紧紧围绕“优质、高效、务实、创新”这一目标, 扎实推进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工作, 先后开展了“创建文明行业”和“优质服务活动年”、“机关效能建设年”和创先争优等活动。

四、科学引导, 亲民助民, 确保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邹城市坚持以开发管理为龙头, 不断引进资质高、实力强的开发企业来邹城市投资经营, 在稳步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的同时, 先后规划建设了一批定位准、规模大、起点高的精品楼盘。一是坚持整治规范并举, 优化房地产市场秩序。从加强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监管入手, 依法严厉打击无证或者超范围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等违规行为, 对信誉好的企业, 给予政策支持。二是实施预售资金监管, 规范企业预售行为。开发企业在申请商品房预售前, 必须达到投资额25%以上并符合工程形象进度要求;同时, 要在指定监管银行开设预售资金监管账户, 由主管部门、监管银行签订监管协议, 开发企业要将预售资金打入监管账户, 按照工程进度申请拨付使用预售款, 具备以上条件后方可办理预售许可。三是加强市场监测管理, 全面落实信息公开制度。为确保购房者的合法权益, 建立了房地产开发项目日常监测制度, 明确专门人员, 固定专用车辆, 定期对在建项目实施巡查式管理、跟踪式服务, 重点防范和制止违法违规行为。四是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引导居民理性购房。

浅析我国老年人的精神保障问题 篇6

老年保障是整个社会为老年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的各种保障措施的总和, 从老年保障的内容上看, 老年保障包括物质保障和精神保障两个方面。为老年人基本生活提供物质基础的保障称为老年人物质保障, 而满足老年人心理上、情感上需求的保障称为老年人精神保障。精神保障主要是使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社会和家庭为老年人提供精神需求的满足。社会对老年人的情感支持则体现在老年人社会交往需求的满足, 为老年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创造条件, 家庭为老年人提供情感上的慰藉体现在老年人的配偶及子女对老年人的陪伴和关心。

二、当前我国老年人精神保障存在的问题

传统意义上的老年保障就是在满足老年人物质方面的需求。老年人在吃、穿、住、行方面得到满足即可。虽然物质保障对老年人来说是必需的, 但是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容忽视。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表现就是身心的和谐与协调发展。老年人的全面发展主要表现为身体素质增强、物质生活改善、精神生活丰富。虽然我国在老年人精神保障方面取得一定成就, 但是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 观念上不够重视

老年保障包括经济保障、精神保障和服务保障三个方面。但由于对老年人保障主观认识的局限, 老年人的物质需求被关注, 但是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则常常得不到满足。因为精神保障观念上的不重视, 造成具体实施老年精神保障措施的缺失。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 解决老年人的保障问题更多着眼于物质方面。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保障问题的解决主要是从物质层面研究养老金不足、养老金缺口等问题。“老年人物质上养老资源的匮乏, 成为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 传统观念认为要从经济上为老年人提供物质保障。因此, 老年人的精神保障问题被忽视。

(二) 家庭精神赡养不到位

家庭是老年人精神的归宿和温暖的港湾, 家庭是老年人精神保障的重要主体。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各种人口及生育政策的变革, 家庭规模和家庭结构趋于小型化。缩小的家庭规模以及流动人口的加剧, 使得许多子女不能留在父母身边更好的照顾父母。城市化进程加剧人口流动, 农村的年轻人大多去城市打工, 而城市里的年轻人也很少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因此, 城市和农村都出现了很多“空巢”老人。这些老年人即使物质上能够满足, 精神上也得不到慰藉。很多老人因此患上了抑郁症、焦虑症、失忆症等。有些老年人即使和子女生活在一起, 也只是照顾父母的衣食住行, 很少与自己父母沟通, 为他们提供精神慰藉。从家庭方面看, 当前我国无论城市还是农村的老年人很少能从儿女那得到精神保障。

(三) 精神保障服务的缺失

我国目前的养老机构大多致力于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在精神养老服务方面比较欠缺。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只是在节假日时为老年人提供物质帮助, 在老年人生病时才会派相关人员去看望老人。因此, 精神保障服务的欠缺使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无法从本质上得到满足。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忽视对老年人精神生活的丰富。在社区养老和养老机构里, 老年人主要通过看电视、打牌消遣时间, 精神文化生活单调。不喜欢打麻将、打牌的老年人因为缺乏业余文化生活, 加之子女不能经常探望而感到十分孤独。根据相关调查, 城市精神保障服务缺乏为23.8%, 而农村精神保障服务缺失高达35.1%。由此可以看出我国老年人的精神保障问题突出, 老年人的精神保障问题亟待解决。

三、不断提高老年人的精神保障

(一) 老年人要重视自己的精神生活

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为老年人提供精神保障, 不能仅仅依靠国家、社会和老年人子女三方外在力量。外在力量的推动作用虽然必不可少, 但是内因起决定作用。因此, 提高老年人的精神保障最根本的还是要依靠老年人自己。首先, 老年人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让自己的业余生活丰富起来, 不要停留看电视、打麻将等娱乐活动上;其次, 老年人要积极努力的适应新的环境, 不断学习, 利用自己的业余爱好参与社区举办的老年活动, 丰富老年精神文化生活, 发挥老年人的余热作用, 为社区和社会做力所能及的贡献, 真正走到“老有所为”。最后, 老年人要不断学习, 积极参加社区举办的老年人各类学习活动, 老年人精神生活的丰富不仅可以缓解老年人的孤独感, 还可以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提高老年人自我价值。

(二) 家庭要承担老年人精神赡养义务

家庭是实现老年人的精神保障的重要主体。子女及老年人配偶的关心和呵护能够使老年人感到快乐。一般来说, 配偶的关怀、子女的孝顺和亲属的帮助能够给老年人精神上带来慰藉。无论城市还是农村的老年人都希望能顾时常与子女交流, 子女对父母的嘘寒问暖能够让老年人得到亲情的满足。据调查显示, 老年人辛苦操劳一生最希望得到的就是自己在年老体弱之时子女能够陪伴左右, 关心和照顾自己。家庭对老年人的精神保障, 子女的关怀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经济供养、吃饱穿暖, 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陪伴和关怀。因此, 子女们无论工作多忙都要抽出时间多多陪伴父母, 多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时常与父母沟通交流, 即使不在父母身边也要经常给他们打电话询问近况, 让父母感到欣慰、幸福。子女们也可以为父母订阅报刊杂志, 定期带老年人出去旅游, 让他们真正感到快乐。

(三) 社区和养老机构积极开展精神保障服务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老年人精神生活中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服务担当中重要的角色。社区和养老机构在老年人退休后成为他们活动的主要场所。由于老年人退休后社会交往减少, 社区和养老机构开展的服务为老年人精神生活上提供保障。作为创新社会管理的主要内容, 积极推动社区建设, 健全社区服务体系, 从而拓宽老年人的交往渠道和平台, 帮助特殊老人走出社交困境, 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一方面, 社区让老年人“老有所为”。针对年龄较低的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社区委员会可以接收低龄老年人作为社区服务志愿者, 举办各种活动, 让有一技之长的老年人可以继续发挥余热, 帮助他们找回重新工作的成就感, 解决老年人社会角色弱化的问题。建立社区老年人协会, 吸纳老年人加入协会, 并为老年人协会建言献策, 共同致力于社区建设, 满足这部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需求。另一方面, 社区让老年人“老有所学, 老有所乐”。社区应该时常开展老年人社区文娱活动。从而达到老年人相互学习, 增进交流, 丰富文化生活的目的。社区举办的书法、下棋等比赛, 还可以举办老年文艺表演、老年演讲及老年讲座等活动, 促进老年人不断学习, 提高老年人的素质, 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四) 加强精神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政府在解决老年人的精神保障问题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首先要在地方政府财政预算中加入老年人精神养老保障经费, 全方位覆盖老年人的保障。其次, 政府相关部门应为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创造条件, 完善老年服务机构等基础设施, 加强老年服务体系建设, 引导和提升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再次, 政府和社会应全方面分析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和心理状态, 在制度层面上建立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机制, 将老年人“老有所为, 老有所乐”作为实现老年人精神养老保障的主要目标;最后, 政府工作人员应该多与老年人沟通交流, 了解他们最迫切的精神需求, 并尽量予以满足。应该在政府主要带领下, 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 为老年人精神保障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 推动老年社团等老年社会组织的发展, 拓展老年人社会交往的渠道和空间, 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加强我国老年人精神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总之,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老年保障正在从单纯的物质保障向物质保障和精神保障并重的高级阶段发展。我们应该坚持促进老年物质保障和精保障二者并重、协调发展。从而正真实现我国老年人的“老有所养, 老有所乐”的目标。满足老年人的精神保障需求, 家庭、社会、政府及老年人自己四者要相互配合和协作, 努力让老年人享有和谐美满的晚年生活。

参考文献

[1]郑杭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6—走向更讲治理的社会: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2]周绍斌.论老年精神保障机制的建构[J].广东社会科学, 2006, (2) .

[3]陈铁铮, 王翠绒.论老年精神文化保障体系的构建[J].湖北社会科学, 2009, (5) .

[4]江娅.个人?家庭?社会:精神养老的三个因素[J].中国社会工作, 2010, (2) .

保障流浪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探讨 篇7

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在流浪人员的构成中, 老年人的数量大幅度增加。现在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养老问题也越来越紧迫, 然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 传统的养老观念和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开始不能适应新的情况, 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城市, 侵犯老年人权益的事件层出不穷。由于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 人们的法制观念很淡薄, 有些老人还不能认识到自身拥有的合法权益, 他们不清楚如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具体途径和程序, 有些老人也不愿意通过法律的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只有自己默默承受。因此老年人维护自身权益的路途是一条艰难的路途, 有很多老人开始被动地走上了老年流浪之路。

1 老人流浪的原因及生活状况

城市老人流浪主要原因是走失、空巢, 一般不会是经济原因, 更多的是无子女或配偶照看, 年龄大了, 记忆力减退, 或老年痴呆症的老人走失后无人找寻。农村老人流浪的主要原因是家庭贫困、不赡养、自然灾害, 年轻时候的积蓄都用在了儿女上, 尤其是“养儿防老”的观念让很多老人把自己的全部积蓄用在给儿子成家立业上, 如果儿女再不赡养老人, 老人也觉得无可奈何, 如果遇到自然灾害, 老人们的生活就更难以维持。即使儿女愿意赡养老人, 生活在农村的儿女经济能力也是很有限, 甚至维持自己的生活都很艰难。所以我们在倡导保护流浪人员合法权益的同时, 加强流浪老年人的权益的保障显得更为紧迫, 流浪老人迫切地需要来自社会各个领域的关爱与支持, 他们需要更多的包容与温情, 需要我们的祝福与平等对待, 这是他们的希冀, 也是我们的责任与义务。

流浪老人的生活状况是凄惨的, 他们流落在街头, 他们大部分体弱多病, 他们不仅在社会上而且在流浪人员中, 也是弱势群体。流浪老人一般年事已高, 没有劳动能力, 有的老年人以捡垃圾为生, 有的干脆就在垃圾堆里找食物。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有些老年人就去经济发展好的城市乞讨或捡拾垃圾, 他们乞讨或捡拾的收入都要比他们在农村劳动的收入高很多, 因此相当一批老年人加入到了职业流浪人员的队伍之中来了, 以乞讨为职业。

2 流浪老人救助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2.1 道德标准的降低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要同时加强道德建设, 由于现在很多人眼里只有钱, 只关注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把我们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尊老敬老的优良美德遗忘, 有些人宁愿花很多钱很多精力烧香拜佛, 也不给自己的父母一点关爱。然而也会有些老年人降低自己的道德要求, 把流浪乞讨作为一种职业, 只要乞讨可以要到钱, 他们也就不顾尊严, 跑到街上开始自己的流浪生活。

2.2 人口快速流动

经济的飞速发展与交通便利给人们的出行与人口流动带来了很多的方便, 即使出国也变得容易很多。子女离家去工作或求学, 父母可以互相照应, 如果父母有一个人去世, 活着的父亲或母亲就生活变得很艰难, 需要子女的照顾与关心。农村的青壮年长年外出打工, 家里只有年老的父母与年幼的孩子, 父母还要照看孙子, 孙子长大可以上学的时候会被父母接到城里上学, 年老的爷爷奶奶只能继续在农村生活。

2.3 子女数量的降低

我们父母们人到中年时, 最少有两个子女照看父母, 而现在由于计划生育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 这些孩子人到中年时, 将要面临的是夫妻二人必须照看双方父母和孩子, 没有姊妹的帮助独自承担上有老下有小的重负, 而且同时生活节奏的加快, 让这些独生子女到中年的时候却无暇顾及自己的父母, 他们很多自己的孩子都是父母帮助照看。

2.4 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还不完善, 对遭遇遗弃的老人没有具体机构接受他们的申诉, 也没有具体部门负责对这些老人进行救济和维权。

2.5 法律约束具有局限性

遗弃父母在我国刑法规定中为亲告案件, 即使得到法院维护老人权益的判决,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将不复存在, 父母即使拿到赡养费, 也很难再得到子女精神上的安慰与关心。

2.6 狭隘的养老观念

我国很多老人有养儿防老的观念, 不让女儿承担养老的义务, 儿子又不管的情况下, 就只有自己认命了, 也不寻求其他的帮助, 还怕让别人知道, 他们觉得“家丑不可外扬”。

3 加强保障流浪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对策

我们必须深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进工作作风, 密切联系群众重要讲话精神, 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目标, 以保障流浪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救助管理为重点, 整合救助资源, 提升救助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适应老年人流浪人员救助工作的新形势, 加大救助力度, 强化救助管理, 实现救助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3.1 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首先要科学调整保障标准;根据物价上涨、工资标准提高等, 实事求是地调整保障标准, 做到既满足低保人员的生活需求, 又与政府财政相适应。其次要推行不同困难的家庭采取不同的救助办法, 达到最佳的救助效果。再次要及时将符合低保条件的人员纳入低保的范畴。

3.2 加强并落实对流浪老人的法律保护

我国有《治安管理处罚法》、《残疾人保障法》、《城市生活无着的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部门法来保障流浪老年人的权益, 我们要切实落实这些部门法, 以法律的手段维护流浪老年人的权益做好最可靠的保障。

3.3 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制度

老年人依法享有的养老金和其他待遇应当得到保障, 按时足额支付养老金。根据人民生活的提高和职工工资增长的情况, 国家不断调整老年人的养老金。如果老年人生活在农村, 农村的集体组织除根据情况建立养老保险制度外, 有条件的还可以将未承包的集体所有的部分土地、山林、水面、滩涂等作为养老基地, 收益供老年人养老。

3.4建立多种形式的医疗保障制度

保障老年人的基本医疗需要, 如果老年人患病, 除医疗部门依法应给予照顾外, 本人和赡养人确实无力支付医费的, 当地人民政府根据情况给予适当帮助, 并提倡社会救助。医疗机构应当为老年人医疗提供方便, 对70岁以上的老人就医应予优先。

3.5 保护和优待老年人的居住条件

老年人的所在单位分配、调整或者出售住宅, 应当首先考虑老年人的需要。新建或改造城镇公共设施、居民区和住房, 应当建设适合老年人生活和活动的配套设施。国家应该鼓励、扶持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创办老人福利院、敬老院、老年公寓、老年医疗康复中心和老年文化体育活动场所等设施。

3.6 营造全社会关爱流浪老人的环境

解决流浪老人问题, 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 也是落实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加强“孝道”文化宣传, 提高民众家庭养老意识也是必不可少的。要大力倡导敬老养老之风, 弘扬传统美德, 表彰敬老养老先进, 谴责不尽孝道行为, 让子女应承担的赡养和照料老人的义务。青少年组织、学校和幼儿园应当对青少年和儿童进行敬老、养老的道德教育, 各级部门必须重视流浪老人保障工作, 加大宣传力度, 形成人人关爱流浪老人的正能量, 要制定和落实流浪老人保障与救助政策, 使他们充分享受党和政府的关爱。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已步入“银色老年”社会, 伴随着的养老问题也突显出来, 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流浪老人的数量有所增加, 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和社会保障措施缺位使得老年人面临养老风险, 流浪老人的养老问题更应关注, 通过系统研究和广泛调查, 提出了保障流浪老人合法权益的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老年保障事业 篇8

一、柳州公益文化事业建设及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在柳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部署下, 全市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积极采取有力措施, 大力发展公益文化事业, 使柳州公益文化事业在原有基础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人民群众共享文化成果的内容、空间、程度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一)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得以完善

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 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 必须坚持政府主导, 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近年来, 柳州市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 为繁荣群众文化活动打下坚实基础。2010年新建了4个城区图书馆、10个县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77个乡镇文化站 (含共享工程乡镇基层分中心) 、39个综合性“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及697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 并完成89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2011年该市图书馆全面免费向公众开放。同时群众艺术团体数量也不断增加, 至2010年底, 全市农村艺术团、合唱团、彩调队、山歌队、文艺队、舞龙舞狮队等业余群众文化活动团队达1026个, 人数近万人, 其中有18支文艺队被评为自治区优秀村屯文艺队, 83支文艺队被评为市级优秀文艺村屯。完善的文化服务体系, 为繁荣群众文化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基层服务号”、全市农村文艺会演等大型群众文化活动依靠完善的文化服务体系得以顺利开展, 每年城区组织40场以上、各县组织60场以上的广场文化活动, 极大丰富了城乡群众文化生活。

(二) 优秀文化作品层出不穷

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要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 即必须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而不论是发展文化事业还是发展文化产业以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 基础工作都是要创作生产更多优秀作品。更多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 也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倡导下, 柳州文化创作生产呈现积极向上、繁荣发展的景象。除原有精品剧目《八桂大歌》外, 又有民族歌舞荟萃《刘三姐故乡的歌》、音乐报道剧《村官正和》、侗族风情歌舞剧《珠郎与娘梅》、苗族民俗风情歌舞展演《风从苗山来》、彩调歌舞剧《红瑶梦》等精品剧目先后问世并获多方好评。2009年, 舞蹈《铜鼓敲出壮乡情》更是代表柳州、代表广西参与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的演出, 在人民大会堂演出16场, 获得了组委会领导和主创班子的赞扬, 编导和演员代表受到胡锦涛的亲切接见和表彰。此外, “柳江之夏”、“龙城金秋”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也先后打响, 赢得广大群众好评。2010年“柳江之夏”荣获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项目类奖。层出不穷的优秀文化作品, 极大地丰富了柳州人民的精神生活。

(三) 文化产业得以大力发展

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 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年来柳州市大力挖掘文化市场潜力, 积极发展文化产业, “水上大舞台”、“柳州工业博物馆”、“白莲洞古人类遗址博物馆”、“刘三姐文化娱乐中心”等“文化建设十大工程”以及“东门历史文化一条街”和“文庙”等“十大重点旅游项目”先后动工并取得阶段性成功。此外还积极策划、推进了一批符合柳州本地实际的文化产业项目, 如柳州民族风情文化旅游圈、柳州抗战历史文化纪念园区、柳州“风情港”、“窑埠古镇”等。这些文化产业项目的建设, 不仅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 而且更有力地增强了柳州的软实力, 凸显了柳州“历史名城”、“文化名城”的魅力。

(四) 文化遗产保护取得突出成效

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 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 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 加强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建设, 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 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 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近年来, 柳州市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上狠抓落实, 文化遗产保护迈上新台阶。新增白莲洞遗址等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镇南门古城墙遗址等13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组织编制了胡志明旧居和白莲洞遗址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完成了开元寺、灵泉寺等一批遗址考古发掘, 填补了该市历史发现、研究的空白;启动了全市 (含区县) 第三次文物普查, 调查各种文物点1684处, 采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信息约6000条。都乐—帽合史前文化遗址群被列为2008年度全国文物普查重大发现;柳州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完工并对外开放;2010年更建成了柳州市第一家民间博物馆——票证博物馆, 博物馆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同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取得阶段性成果。国家、自治区、市和县、区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基本建立。建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传承点17个。3人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16人获自治区级传承人称号。

二、柳州公益文化事业建设及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所存在的问题

随着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 柳州的公益文化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但是我们在看见成绩的同时不能盲目骄傲, 也要看到仍然存在的问题。

(一)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部发展结构不尽合理、不够平衡

以文化格局问题为例, 一个地区文化格局的形成, 能产生一种文化氛围、一种文化风格、一种文化导向、一种文化认同。在一段时间里, 柳州公益文化事业侧重与国际接轨, F1世界模特赛艇锦标赛、国际水上狂欢节等文化盛宴有声有色, 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但在这类“阳春白雪”高雅文化艺术得以发展的同时, 许多“下里巴人”的传统文化项目却逐渐被人们所淡忘, 如三江的“花炮节”等本具有宣明文化特殊的传统文化项目难以凸显。时尚与传统未能达到双赢, 高雅与“草根”仍存在冲突, 难从根本上满足人民群众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 文化设施不足

尽管政府加大了投入力度, 但由于基础薄弱, 特别是对于广大农村来说, 现有的文化设施仍不能满足需求。虽说每年有“基层服务号”、全市农村文艺会演等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 但对于部分偏远农村来说仍是远水难解近渴, 本地文化设施不足, 难以自发组织文化活动, 人民文化生活仍相对贫乏。

(三) 文化成果的“共建”难以实现

可以说目前政府办文化的积极性是比较明显的, 但社会和群众的主动性、创造性尚未充分发挥出来。社会上甚至对公益文化事业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要么认为公益文化事业就是全靠政府投入, 要么把公益文化和盈利性文化产业混为一谈, 主张将本来应当用于公益事业的馆舍和场所用来开办商店、宾馆、歌舞厅、娱乐城, 没有意识到这是对公众享受公益文化权益的一种剥夺。企业和个人在公益文化事业上的投入明显偏低, 而单纯依靠政府财政投入, 公益文化事业建设难免会捉襟见肘。

(四) 人才缺失

柳州文化队伍的构成总体上仍难以满足现实工作的需要。特别是在农村, 各类编导、创作人员奇缺, 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也普遍较低。随着城市化浪潮, 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打工, 而这些人绝大多数又是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农村中青年, 这就造成了农村文化精英主体的流失, 使农村大面积出现文化人才的匮乏, 进而加深了农村的文化贫困。就是在市、县, 公益文化事业单位工资待遇较低等问题, 也使得吸引、留住大量高素质人才成为困难。

三、对柳州公益文化事业建设及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几点建议

(一) 合理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部建构

柳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部建构, 要以政府为主导, 以公益文化事业单位为骨干, 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要把建设的重点放在基层和农村, 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因地制宜、分步实施。实施文化精品工程, 重点抓好像《八桂大歌》这样既有良好社会效益和市场发展潜质, 又有浓厚民族特色的公益文化服务项目。在发展新文化品牌与国际接轨的同时, 注意传统文化项目的传承与创新, 争取通过改造创新使得传统文化项目适应时代步伐并获得新生。

(二) 发挥各界力量, 加大公益文化建设投入

繁荣发展公益文化事业, 迫切需要加大投入。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 加大财政对公益文化事业投入力度, 同时也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益文化建设。拓宽服务渠道, 健全服务网络, 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 同时也要提高公益文化事业的自我发展能力。公益文化事业单位可以在充分实现社会效益的基础上, 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如可利用“水上大舞台”等文化项目设施一流、场地一流的优势, 吸引省内外优秀艺术团体前来演出, 既能提升“水上大舞台”的品位, 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又能提高演出场地的使用率, 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

(三) 关于城乡协调发展

从总体上看, 柳州的农村地区公益文化事业要落后于市县, 农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服务短缺。究其原因, 可概括为“四个不平衡”:城乡文化发展政策不平衡、城乡文化资金投入不平衡、城乡文化消费不平衡、城乡文化体制改革不平衡。因此必须注重城乡文化的协调发展, 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加强文化成果的“下乡”, 把文化精品带到农村, 实现城乡人民群众文化共享的同时要着力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 切实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村图书室建设等文化工程;此外, 还要加大对农村文化人才的培育, 重点培养一批文化带头人, 使其发挥生力军的作用。

(四) 加快公益文化事业单位改革

在投入方面, 要加大政府对公益文化事业单位的投资, 同时鼓励并吸引社会投入, 逐渐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元投资渠道, 使公益文化事业单位能有充足的资金吸纳人才与完善自身内部设施, 为公益文化事业长效优质服务提供保障;在内部管理和运行方面, 公益文化事业单位要激发活力, 不断改革创新, 通过不断完善各种服务设施、创新服务理念、改进服务方式以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使其能够更广泛更有效地为公众服务。

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 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 柳州的公益文化建设将更添高潮, 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1]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Z].

[2]王能宪.关于我国文化事业的性质、功能、分类及其发展战略的思考[J].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7 (3) .

[3]蔺光.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理论界, 2008 (4) .

[4]叶红.完善公益文化服务体系——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建设成果[J].领导之友, 2008 (3) .

上一篇:《旅游英语》双语教学下一篇:化学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