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年服务调查报告

2024-05-23

关于老年服务调查报告(精选8篇)

关于老年服务调查报告 篇1

关于老年服务调查报告

--弘深学院徐释

--学号:20116105

一、现状

总的来说加入养老院的老年人正在不断增加,一方面是反应了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养老院的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据相关部门的调查的数据表明,我国人口老年化日趋严重,但养老队伍的各方面的发展根本不能满足需求,这成为了一个重大的挑战!并且现在人们也不关心老人,就连养老院所在的位置也只有很少的人知道。为此,那天我在綦江新世纪前随机调查了100位市民,其中竟然只有8人知道养老院的位置。

我拜访了一个公营的养老院,它属于一所中医院。由于养老院的规模还是比较大,我仅仅详细地了解了它一层楼的情况。根据所走访的的情况来说,老年人还是基本满意服务人员的服务,服务人员也基本满意目前的工资和待遇。这层楼一共居住了55老人,他们由8位服务人员照顾。他们大部分住进这个养老院的原因都是病痛,在这里他们可以很方便的就医。

老人概况:

每位老人由一名固定的服务人员照顾。大部分老人一年四季和过节通常都有亲人(直系或旁系)前来看望或接回家过节,只有少部分老人常年没有人来看望,这部分老人经常感觉很孤独和寂寞。我去敬老院那天也看到有很多年轻人买着许多东西来看望他们的长辈,但每当此时那些常年没有人来看的那些老人便感觉更加的孤独和寂寞,当然羡慕的心情也是必不可少的!老人们的活动一般都是在走廊的凳子上坐坐、和其他老人聊聊天或是就在养老院内闲逛。养老院的场地十分狭小,就只有居住的一栋楼,因而娱乐场地和设施十分缺乏,老人们在院内除了看看电视、打打桥牌和麻将外,几乎没有其他的娱乐活动了,就连普通的健身设施都太少了。

服务人员概况:

该楼层共有8名服务人员,每个服务人员负责7个老人左右。服务人员的年龄在48岁左右,大多数都是来自农村的,他们中4人为初中文凭,4人为小学文凭。他们在获得这份工作以前通常都是失业人员,经亲友的介绍进入该养老院工作,换句话说找这份工作只是生活的需要而已。在他们获得这份工作以前他们都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只是后来单位组织他们进行了短暂的训练。

他们主要负责老人的生活起居(喂饭、洗脸、洗脚、洗澡、翻身、换衣服、洗衣服、大小便等),协助医护人员等。他们的服务24小时随叫随到,没有休假日,即使过年过节也没有,然而他们的工资只有1070元,对此他们颇有怨言。

虽然在单位的组织下服务人员进行了一定的培训,但实际上他们没有取得任何养老护理资格的相关的证书。并且他们所有人的工资都是一样的,毫无差别!换句话来说,养老院对于员工的服务没有一定的有效且可行的考核制度。

总的来说,大部分服务人员在大多数时候对老人的服务态度还是很好的,但是个别服务人员在某些时候对老人爱理不理,这个影响十分恶劣!

环境和卫生:

院内缺乏明确的卫生管理制度,老人房间里有不同程度的异味,地面不干净,个别房间有蜘蛛网;个别老人卫生很差,影响其他老人生活;院内打扫很随意,没有定期的打扫制度和负责任人。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1.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大多是由于生病或在家比较孤独才进入养老院的,但是在养老院的生活并不是完全的如意。有时工作人员对他们爱理不理,有时环境过于吵闹,有时……..2.公营少,民营贵,都住不进。进入公营养老院难,进入民营养老院更

难。公营养老院床位少但比较便宜,于是门槛非常高。有位老人说他排了两年的队才进入了公营养老院。民营养老院的床位相对较多,环境比较优美,服务也较好,但费用就很高了。因此,对大部分老人来说,住进养老院实在太困难了!

3.个别老人没有子女,靠自己的积蓄和养老保险住进养老院,他们缺乏精

神动力和生活积极性,精神状况不佳,整天得过且过,生活没有目标没有追求。

4.院内没有老人娱乐的活动和设施,部分老人感到精神空虚,整天不知道

该做什么,能做什么.5.个别老人对养老院没有很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他们十分想念子女,希

望回家与他们同住。

三、建议

1.加大宣传,让更多的 人知道并关注老人。特别是教育部门,应加大在这方面的投入,从现在的年轻人抓起。

2.政府应该加强对公营养老院的投入,积极扶持民营养老院的成长,增加现有的床位,从而解决老人进养老院难的问题。

3.养老院应完善相关的政策,包括员工的考核制度。让他们的考核直接与他们的工资相关,从而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4.提高服务人员的工资,从而招聘更好的服务人员,时常对服务人员进行培训,以提高他们的服务质量。

5.每个服务人员都应该有一定的休假时间,给予他们自己的生活空间。

关于老年服务调查报告 篇2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抽取杭州市小河街道、湖墅街道、拱宸桥街道20个社区的1600名65岁以上的老年人作为调查对象,收回有效问卷1503份,有效回收率为93.9%。

1.2调查方法与内容

自制《老年人老年护理需求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对象基本信息、功能和心理、社区护理院服务需求等方面,由4名经过统一培训并合格后的课题组成员实施面对面访谈调查。

1.3质量控制

在课题组指导下,由浙江老年关怀医院负责制定调查方案,组织培训,质量控制。课题组先对某社区30名老人进行预调查,对调查问卷进行不同调查者评分的重测信度的检验,Kappa值=0.81。现场调查结束后对汇总的资料进行核查、建立统一数据库,并复核录入的数据。

1.4统计分析

编码后的问卷经输入并校对无误后,使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老年人基本情况

年龄以70~79岁年龄段最多,占46.10%,其次为≥80岁年龄段 (27.81%)和60~69岁年龄段 (26.08%);老年人婚姻生活较稳定,与老伴生活在一起的占62.08%,离婚率仅为3.33%;老年人文化程度不高,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分别占24.35%和43.05%;老年人空巢家庭(包括独居者)的比例达到76.8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6.5%)和全国城市平均水平(49.7%);生活部分自理与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比例分别为40.05%和8.38%,部分不能自理生活的老年人中,以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打电话、购物、备餐、做家务、洗衣、服药、使用交通工具和自理经济)损害为主;老年人选择子女和配偶作为心理倾诉对象的比例达80.63%和79.20%,而自理生活有困难时,主要选择子女和配偶作为求助对象,分别占93.45%和73.50%;社区老年人经济状况尚好,77.98%的老年人靠自身供养,仅16.37%和3.59%的老年人表示支出略大于收入和严重超支,此外,有61.28%的老年人表示医疗费用为除日常生活以外的主要经济支出。具体见表1。

注:纵标目合计项的“%”为该社区的老年人口系数,其余为各年龄层次的老年人比例。

接受调查的不同年龄段老年人占该社区该年龄段老年人总数的比例及接受调查的不同年龄段老年人比例见表2。

注:括号内为接受调查的老年人占调查社区该年龄段老年人总数的百分比。

2.2老年人生活和健康满意度

老年人对目前生活的总体满意度及对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较高,对目前生活的总体满意度为满意和非常满意的老人占31.67%,一般的占51.43%,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仅 占16.90%。对生活质 量的总体 评价,认为很高和较高的老人占15.97%,总体评价一般的占69.06%,认为较低和很低的仅占14.97%。

2.3老年人对社区服务的需求及满意度

老年人希望提供的社区服务需求主要有健康咨询(76.25%)、家庭护理(73.19%)、家庭康复(68.66%)、帮助配药(68.60%)、电话探访(64.07%)、心理指导(62.54%)、定期电话探访(60.55%)、陪伴就医 (59.61%)、定期组织老年人活动(57.49%)、老年关怀(50.50%)等。1503位老人中,9.51%的老人认为社区能提供其所需的全部服务,81.70%的老人认为社区能提供部分其所需的全部服务,8.79%的老人认为社区完全不能提供其所需的服务。29.47%的老人对社区服务感到满意,67.27%的老人感到一般,3.26%的老人不满意,总体满意度较高。

2.4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

本次调查研究中,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高达81.31%,慢性病医疗需求非常大。其中患病率较高的依次有高血压(77.21%)、糖尿病(35.23%)、冠心病(23.17%)、前列腺增生(17.09%)、骨质增生(15.67%),其它较高的依次有:慢性阻塞性肺炎、骨关节疾病、脑卒中、胃病、呼吸道疾病、中风、眼疾病、肿瘤等。

3讨论

调查结果显 示,目前希望 住养老机 构的老人 有179人,占11.91%。按此计算,杭州市五城区31万余老年人,将有37162人希望入住养老机构,并且表示将来生活不能自理时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比例高达42.38%,而目前五城区福利床位数远远不能满足,供需矛盾非常突出。《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政府重点投资兴建和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具有长期医疗护理、康复促进、临终关怀等功能的养老机构[5]。现代社会的快速转型与家庭结构的变迁,使老年护理模式逐渐由家庭化向社会化转变,但是目前社会上的养老机构尚存在运行机制不够成熟、医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欠缺、设施设备短缺、信息化建设不够完善等问题,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根据不同老年人的需求开设相应的老年护理机构,同时引导和鼓励民资开设养老机构,并给予充分的优惠政策,从而有效缓解养老机构供需失调的窘境,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6,7]。

居家养老仍是老年人的主要养老选择,调查结果显示87.43%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当将来生活不能自理时仍有56.22%的老年人表示要居家养老,可见,居家养老成为了老年人老年护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居家养老服务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形式。完善居家养老应建立基于网格化管理机制的居家养老模式,对老人根据社区的网格划分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制管理,在掌握本辖区老年人健康情况基础上,针对不同情况的老年人,构筑多层次的护理服务体系,将居家老人进行分类管理[4,8]。

另外,重视老年人精神方面的健康促进和情感支持,由于老年人对社区服务中的健康咨询、电话探访、心理指导的需求较高,可以安排专人进行定期电话探访,解答老年人的健康咨询,运用中医情志调节、心理调节等方法对情绪心理不佳的老年人进行心理指导。

受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老年人“养儿防老”的思想根深蒂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庭养老”是最为传统和最为老人接受的养老方式,因此,大多老人不情愿离开故居、与子女分居入住医养护服务机构[9,10]。调查显示44.51%的老人不愿意到老年关怀医院接受老年关怀服务,其主要原因之一是观念上不能接受。而现今空巢家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例如杭州拱墅区老年人空巢家庭(包括独居者)的比例高达76.85%,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与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日趋严重,所以改变老年人陈旧的养老观念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老年护理的宣传,针对老年人缺乏照料资源、精神需求失偿、护理费用畸高等问题,在政策和实际运作过程中给予支持,解决老年人的后顾之忧,减轻社会负担。

摘要:目的:通过对杭州市老年人老年护理服务需求现状调查,为完善老年护理工作提供策略和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杭州市1 503名老年人的老年护理服务的需求情况进行现场调查。结果:杭州市1 503位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31.67%)和健康满意度(20.89%)总体评价较高,对健康的满意度比对生活的满意度更低(10.78%);居家养老仍是老年人的主要选择,占87.43%,赴老年关怀医院的意愿率为55.49%,而目前希望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仅占11.91%;老年人希望提供的社区服务需求主要有健康咨询(76.25%)、家庭护理(73.19%)、家庭康复(68.66%)、帮助配药(68.60%)、电话探访(64.07%)等,但对社区所提供服务的满意度仅为29.47%。结论:应加大投入建设医养护一体服务机构,积极宣传改变老人养老观念,推进老年护理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老年护理,社区老人,服务需求

参考文献

[1]苗静.老龄化背景下我国老年护理保险的发展机遇与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2(10):18-19.

[2]穆光宗.中国都市社会的养老问题:以北京为个案[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2):80-87.

[3]汤哲,方向华,项曼君,等.北京市老年人卫生服务需求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8):464-469.

[4]印雪芬,杨佳琦,李晨曦,等.城市社区居家养老医疗服务模式探索[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3,33(12):1352-1354.

[5]李春玉,刘姝,陈宏吉.试论我国老年护理现状和发展方向[J].护理学杂志,2014,29(3):1-3.

[6]程丽丽.城市空巢老人多元化养老服务及其问题研究一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为例[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7]金钰梅,邵翠颖,朱胜春.老年护理服务市场的需求及对策[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8,28(3):187-188.

[8]莫振萍,石霞萍,胡青梅,等.“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在建立城市新型老年护理模式中的应用[J].现代医院,2014,14(3):146-148.

[9]万宏伟,于放,Ann kolanowski.人口老龄化使中国老年护理面临巨大挑战[J].现代护理,2007,13(7):589-591.

关于老年服务调查报告 篇3

[关键词]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生育率不断下降以及人口预期寿命逐渐延长,导致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目前养老问题日益突显,民众越来越关注,政府也越来越重视[1]。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希望建立起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提出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

苏州市作为华东地区重要中心城市,早在1982年就已步入老龄化社会,比全国提前了18年。而近十年来,苏州60岁以上老人已有131.7万,占全市人口总数的20.7%,并且每年还在以4-5万的速度净增。苏州面临人口老龄化、老龄人口高龄化的严峻形势,对传统的养老模式构成了严峻的挑战,目前苏州市社区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是什么?面临哪些问题急需解决? 为了了解这些问题,对今后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我们进行了调查研究。

资料与方法

一、内容:培訓统一的调查员,并组织老年人群填写“苏州市老年人健康状况与家庭健康需求”的调查问卷。

二、调查对象:凡属本市区年龄60周岁以上老年人,全市共随机抽样调查710例。

三、方法:采用定量调查方法。根据本市区居住条件,分别选出市区3个街道办事处为调查样本计划调查数,并确定计划调查数。

由上表可见,大部分老年人觉得自己的子女比较孝顺,因此希望在家里养老的老年人居多。和周围的朋友及邻居相处比较融洽,认为朋友及邻居不易相处的人很少。目前最担心的问题按比例由高到低分别是未来自己的生活水平下降、生病没足够的钱治疗、生活没人照顾、子女以后不孝顺;86.9%的人目前都没雇佣小时工和保姆;当老年人有心事的时候一般向配偶、子女倾述;平时愿意参加的老年活动项目是散步、读书看报、棋牌;最迫切需要购买的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是卫生康复服务和生活照料服务。

对于养老机构的调查显示,对养老机构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具体服务内容及对特殊困难老年人养老援助服务内容了解一点、不了解的人居多,了解的人只占5%以下;周围有养老机构或社区居家服务组织的人数占38.5%,另57.7%的老人居所周围没有养老机构或社区居家服务组织;35.4%的人是通过老年朋友的交流对苏州市居家养老的特殊困难老年人养老援助服务内容有所了解,只有22.2%的人是通过居委会的介绍才有所了解,19.0%的人是通过子女告知,15.3%的人通过新闻媒体对此有所了解;如果入住养老机构,希望的养老机构类型是经济实惠型、其次才是中档舒适性,只有1.7%的人要求入住高档享受型;如果入住养老机构,能承担的费用最多的是每月500元左右,其次是800元左右,价格越高,选择的人数越少。如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最关心的问题是收费价格、服务质量。

讨论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在今后长时间内要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而我国的老龄化又是在经济发展水平尚不发达到来的,伴随着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家庭开始进入养老期,在巨大的财政压力下,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支持力日趋严峻。苏州市是我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地区之一,也是老龄化程度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本研究中以苏州市老年人为调查对象,了解苏州老年人的现状及具体的养老服务需求。

本研究中大部分人群能接受的养老费用是在500元左右,而北京的一项调查也显示,73.9%的农村老人月承受额在1000元以下,而目前城区养老机构月均收费超过3000元,远郊区县月均收费也在1800元以上,均超出了绝大多数老年人的承受能力。因此,尽管当前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日趋弱化,但大多数老年人更青睐居家养老,居家养老模式应运而生。老人虽然住在家中,但是享受的不是传统意义上自己照顾自己的居家养老,而是由社区为老年人在日常生活照料方面提供廉价、优质的全方位服务,让老年人在家就能享受养老机构的便捷服务。

要实现老年人的“老有所养”目标,一方面要加强托老所、老年活动中心等养老服务设施的硬件建设,同时还应加强老年人服务的软件建设,包括制度、人员、队伍、资金等,建立全方位的社区居家养老保障体系。政府应该从政策上来支持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而推行社区居家养老的关键在于发展和完善有效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体系。一旦有老年人需要服务,求助电话打到社区服务中心,中心马上派出相应的服务人员上门服务,使老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便利、便捷、便宜的养老服务[2]。如目前在苏州市沧浪区推广的“邻里情”虚拟养老院,提供的服务包括了物业维修、人文关怀、应急救助等六大类53项服务项目,老人的资料全部输入信息库,老年有需要时只要拨打一个电话,就可以在家里接受专业机构提供的一对一上门生活照料服务。这样,既可减轻老年人家庭的经济负担,满足了老年人“恋家”情结,又可减轻机构养老服务的压力。

综上,要加大政府投入、健全社会支持体系、完善家庭支持系统、整合社区养老资源、发掘老年人力资源,才能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努力满足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

参考文献

[1]李文君.城市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及洛阳市养老机构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3):2541-2543.

[2]张祖平,田军.上海老年人口养老服务需求调查分析[J].社会福利,2012(8):58-64.

关于老年服务调查报告 篇4

一、机构概况

北京汇晨老年公寓是北京市公办民营综合性服务机构,位于昌平区北七家镇。公寓以能自理的老人为主要服务对象。一期占地117亩,建筑面积3.9万平米,现有床位数712张,为入住老人提供生活照料、营养餐、康复医疗、温泉水疗、文化娱乐等50余项服务。公寓养老用房户户朝阳,均配置独立厨房,采用地板采暖方式供暖,配备无线求助定位看护系统。园区内进行人车分流管理。

二、服务对象

北京汇晨老年公寓来福宫所有老人。

三、实践目的1、走入机构,深入了解我们的专业。将我们在学校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磨练我们的意志,在实践中提高我们的专业技能。

2、认识我们毕业后所从事的行业,坚定我们的从业方向。

3、通过暑期实践提高我们的社会责任感,使我们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四、实践内容

作为一名养老护理员,我们在实践单位所做的并不是单一的工作,而是涉及老人饮食起居的各个方面。我们的工作是倒班制。例如,早晚班,我们帮助老人起床洗漱,为老人打饭,打扫房间等。白班,处理报警,满足老的需求。机动班,陪老人散步,帮老人洗澡,为老人喂药等。

五、实践结果

通过20天的暑期实践,我们不仅是我们的知识学以致用,提高了我们的专业技能,同时也磨练了我们的意志,服务了社会。

六、实践感想

时光如箭,日月如梭,转眼间我们的暑期实践时间已满,当初只想锻炼一下自己并利用暑期服务社会的我们却在这里收获了一份真挚的情感——信任。

当初我们刚到实践机构时,并不奢望自己能帮得上什么忙,接触真正的护理工作,本以为我们的工作就类似于清洁工。但事实并非如此,那儿的工作人员让我们跟着各自的师傅对老人进行护理,就把我们当作那儿的正式员工看待。所有程序都一丝不苟,这让我们感到很正式,感到我们被尊重。

当我们的师傅夸奖我们的时候,我们真的是无比的兴奋,那是他们对我们的认可啊,恰恰那份认可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当老人知道我们要走时,我们可以从他们的眼神中看出他们的不舍,当我们问一位老人我们走后会不会想我们,那位老人斩钉截铁的说想,说舍不得我们。在那一刻,我们想哭,因为我们感动,为自己感动!

当一位老人在我们临走前把她亲手做的一个花瓶和一束花送给我们并说那几朵花就代表我们的时候,当老人和领导主动要与我们合影留念的时候,当那儿的领导请我们吃饭送我们礼物并希望我们实习时期再去的时候,我们内心的自豪与骄傲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关于老年服务调查报告 篇5

赫山区民政局:

为加强内部管理,强化服务意识,明确工作职责、提高工作水平,我院对院内日常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对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了逐一排查,未发现重大安全隐患。现将有关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日常管理

建立了养老档案,如:有工作人员和入住老人的花名册,老年公寓与入住老人(或家属)签订的住、养合同。本公寓能很好的接受有关部门的检查工作,并接受民政局管理和监督检查标准,日常服务达标率在90%以上。街道办事处及社区都对我院进行指导和备案登记。

二、基础环境和居室设施

我院公共设施齐全,室内整洁干净,物品摆放整齐,窗明干净,四壁无灰,无乱堆乱放乱晒物品现象。老人使用的楼梯为1.2米宽、有扶手。室内地面铺设的是防滑地板和地砖,无破损无污物,床头装有报警器。

院内每张床的使用面积达5平方米,床位摆放有序,备品统一整洁,按要求统一的被褥,床上用品定期更新无异味,入住老人都有储藏老人物品箱柜等,每间居室有窗帘、门窗、垃圾桶,垃圾桶随时倾倒。

三、娱乐保健设施

院内有社区医院医生经常义诊。但本公寓无康复设施,和健康检查档案。公寓内设有公共轮椅、手杖,28寸的彩色电视机1台、2台洗衣机。娱乐设备有报纸、棋类、牌类等。

四、卫生清洁保障设施

为了保障老人有个良好的用餐环境,公寓餐厅内备有统一的餐盘,整洁、干净,厨房面积近20平方米,内设有一个水池、电子燃气灶、排油烟机、燃气报警器,冰箱、冰柜、消毒柜各一台,保证了食品安全和老人用餐餐具卫生,卫生条件良好。公寓有灭火器8个,应急灯、消防通道。公寓内安装各部位的扶手、轮椅出入方便。

卫生间有淋浴器、浴凳、防滑垫、浴霸等。清洁用品齐全,有消毒液、空气清新剂、洗厕剂与洗手液等。

五、服务功能

经过调查,入住老人及家属对本公寓的服务满意率达90%以上,公寓工作人员按照要求着装、培训,护理老人服务周到,及时帮助老人整理物品,定期换洗更换衣服,保持老人清洁,不虐待老人。对自理、介助、介护、专护所有的老人分级护理,按规程操作。厨师有健康证,每周按照卫生法制定食谱,科学配餐,能满足不同老人的饮食习惯。

六、规范管理

为了更好的建设与经营,本公寓的院长暂无专业的培训证。管理人员要求服务人员按规范操作建立值班值宿制度,确保24小时监护到位。服务人员、工作人员有随手花名册,随时与家属联系。消防组织机构和消防制度尚未健全,公寓管理制度、服务项目标准已健全。

七、档案管理

为了正规合理的经营,公寓为每位老人建立了个人档案,社区医院及外界义诊医生定期来公寓检查。

八、助老家庭日常监管

院内管理人员会定期检查监督,监督的目的就是让老年公寓设施一切完整,整洁干净,物品摆放整齐,无异味,消防器材有效期内没有安全隐患,洗衣机状态良好,清洁用品齐全,入住老人及家属基本满意无责任事故发生。为空巢老人更好的在此公寓颐养天年。

九、服务指导

相关部门经常对本公寓进行科学管理、规范指导,公寓根据要求标准服务于入住老人饮食起居。

桃花仑老年公寓自创建以来,本着让老人“老有所养” “老有所乐”的宗旨切实提高住院老人的生活质量,改善住院老人的生活环境。从四个方面进行管理。

1.不断加强治安管理;保证每天晚上至少对院内进行一次巡逻,到规定时间工作人员检查住院老人是否安全就寝情况,宣传教育住院老人,引导他们树立自我防范意识,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素质,明确职责。

2.积极消除消防安全隐患;制定消防安全规章制度,签订责任状,制定措施,明确责任,有效落实消防安全工作。同时向住院老人和厨师宣传消防安全知识,对他们安全用火作指导,从思想上提高他们对火灾事故的认识,树立正确的防火用火意识。定期对老人的住房进行清扫,规范室内摆设物品,清除杂物和易燃易爆物品。通过以上各项安全措施的落实,从根本上消除了火灾隐患,避免了事故的发生。

3.严格管理食堂卫生;管理人员每天对院内的卫生进行全面清扫。清除公共场所内的杂物,清扫整理厨房餐具和食物摆设,搞好房间清洁卫生,从原料采购、菜肴配制、环境保洁等各个环节加强管理,杜绝一切隐患。

关于老年服务调查报告 篇6

泉州市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趋势,使养老问题日益成为社会所关心的焦点。为了了解城镇老年人的生活现状,对德化城镇的老年人进行了一次走访调查,调查对象为社区内6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中很大一部分是空巢老人。现主要从衣食住行、子女关系、文化生活、医疗服务、精神负担五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报告。

德化城关属于城镇,比较偏远,住着比较多的老人与小孩。查阅相关资料,出乎意料地发现这里60岁以上的老年人竟然高达20%,其中的空巢老人也高达42%,这一数据远远高于全市的平均水平,我不禁为这样的数据感到震惊和难过。空巢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种:子女在外务工、定居,身边无子女共同生活或虽然与自己生活在同一个社区,但是不和自己住;自然空巢,即没有结婚,或结婚无子,或子女死亡。衣食住行

老人的生活一般都比较节俭。衣着应该是老人们享受得最好的方面了。很多子女都以衣物为寿礼贺礼来送给老人,所以老人的衣着一般都过得去,只是有些老人舍不得穿;吃食方面,记得我采访的一位老奶奶,她忏愧地说别人一天只要两块钱的菜钱,自己每天却要花三块

钱。这是不够一斤青菜的价格啊!听了让人又忏愧又心酸。而跟家庭成员一起住的伙食相对好点,但是很多老人怕浪费,经常都是捡剩菜剩饭吃;居住方面,数据显示,独立居住的占城关老年人的49.7%,其中没有与老伴共同居住的25.2%,其余的与家庭其他成员共同生活。独居的住房设施一般比较简陋,家用电器较少,比如我采访的老人很多都是住在小区最底楼的车库,只有电磁炉,风扇,电视机等,有的甚至没有;出行方面,老人出行主要靠步行,而且不会离家太远,一般在家周边活动,除非要看病或是儿女接送去哪里做客、游玩。子女关系

老年人有两个或以上的儿女的占了九成,有一半的老人是与子女共同居住。资料显示,老年人中有40.2%表示愿意与子女居住,22.0%表示无所谓,37.8%表示不愿意。不愿意的原因有生活习惯不同,不想给子女添麻烦,少部分是与子女合不来。一起生活的虽然经常会有些小矛盾,但还算融洽;不一起生活的也会经常性地探望,但我记得采访过一位老奶奶,她原本也是跟儿子媳妇共同居住的,但是因为生活习惯,思想方法不同,她和儿子儿媳越来越不合,她只得搬到楼下的车库住,起先自己还能照顾自己,到后面只能靠儿子送的剩菜剩饭。老人边说还边掉眼泪,换做谁看了都心疼。所以很多老人宁愿自己孤独地生活也不和儿女闹得那么僵。我也去过敬老院了解情况,这儿的老人大都是被儿女送进敬老院,而非自愿的。数据显示只有15.2%的老人愿意入住养老机构。这里各方面都挺好,但是他们有很强烈的愿望与外界交流,与儿女说说话,谈谈心。大部分儿女也会经常去看看

老人,过年过节很多老人也会被接回家。总的来说,老人与子女的关系是较为融洽。

文化生活

现在生活比以前好了很多,闲暇的老人有了更多的文化生活,其方式主要有:晨练、与人聊天、散步、下棋打牌、参加健身活动、到老年人活动中心等,还有算是我们这特有的到广场听山歌,而在家的活动则主要是看电视,看报纸等等。有些老人还会写作、绘画,还有的有集邮收藏古玩的习惯。文化生活很丰富,但是还是有些老人会感到孤独,毕竟这只是比较表面的活动。采访发现,很多老人都愿意带孙儿,尤其是女性,一来帮子女减轻负担,再者也是自己价值的体现。人老了其实也是有盼头的,老年人在心底都希望与人交流,希望老有所乐、老有所用,而这些文化活动正是他们的精神寄托。医疗服务

数据显示:从健康状况上看,老年人健康(生活能自理)的占77.8%,有多种慢性病(生活基本能自理)的占19.9%,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的占2.3%;老人81.4%是有病才去医院检查;而平均每人每年的医药费在1800左右,有半成以上的老人是难以承担这笔费用的。61.6%的老年人享受公费医疗,15.2%的老年人参加了合作医疗,享受医疗保障的老年人总数达76.8%;83.8%认为看病挺方便,少部分认为看病不方便,主要是因为交通不便或是自身行动不便或是没有人陪同。而当老人生病时,主要是依靠老伴或是子女轮流照顾,少数人是请人照顾。对老年人的医疗保健服务仍有很大拓展空间。

生活精神负担

压在老年人身上的担子也挺大,7.2%的老年人仍需负担父母生活费用,13.2%的老年人仍需供应子女的生活费用,9.6%的老年人还要继续做工以维持生活。调查中,我就发现很多的老人都有捡垃圾的习惯,有的还是主要以此为收入来源。有些是在厂里去批一点活在家里加工。有些就在周围贫瘠的土地上种菜来卖。但是这样的收入都不多,有时连日常开销都不够。而在还要不要为子女服务方面,还要为子女煮饭的老年人占45.8%,带小孩的占25.1%,洗衣服的占12.2%;这些对一部分老人来说是不小的负担。但是精神压力是最沉重的,有些子女在外打工,或是长时间没有探望老人,老人失去了精神寄托,一面思念之情难以排解,一面又为子女担忧,经常会产生孤独焦虑的心理;有些虽与子辈或是孙辈一起生活,但是由于生活习惯的不同产生矛盾,或是由于沟通上产生摩擦,这无形之中也给老人造成了压力;有些在经济上、在子女赡养问题上都存在着较大的问题造成了老人的精神压力甚大!

关于老年服务调查报告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方法

北京市将14个郊区县分为3个功能区:城市功能拓展区 (包括朝阳区、丰台区、海淀区和石景山区) 、城市发展新区 (包括房山区、通州区、顺义区、昌平区和大兴区) 和生态涵养发展区 (包括门头沟区、怀柔区、平谷区、密云县和延庆县) 。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 2011年城市功能拓展区的4个区只有31个建制乡镇、306个村民委员会[3]。这4个区已经逐渐向城市过渡, 基本取消了农村户口。因此, 城市功能拓展区不在我们的调查范围之内。我们在城市发展新区选择了4个区 (大兴区、通州区、顺义区和昌平区) , 在生态涵养发展区选择了2个县 (密云县、延庆县) , 然后在每个区、县随机对15~20名老年人进行了调查。共收回问卷107份, 回收率为100.00%, 有效率为98.00%。

1.2 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主要是老年人的人口社会学特征、参加医疗保险情况、健康情况、门诊就诊情况及调查前一年的住院情况等。在对参合老年人进行调查的同时, 对样本各区、县新农合负责人进行访谈, 了解新农合在当地的实施情况以及新农合对老年人所起的作用。

1.3 资料统计

问卷回收后经过审核, 有效问卷共105份。采用Stata1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从老年人的人口基本特征来看, 被调查的老年人中男性占46.00%, 女性占54.00%。在受教育程度上, 老年人的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 28.00%的老年人没有受过任何教育, 43.00%的老年人是小学教育水平, 16.00%的老年人是初中教育水平。从婚姻状况来看, 23.00%的老年人丧偶。被调查的老年人2011年家庭年收入状况分布很不均匀, 最低的没有收入, 最高的年收入5万元。进一步调查老年人的收入来源发现, 14.30%来自于离退休金, 29.50%的老年人由家庭其他人员供养, 27.70%的老年人收入来自劳动所得, 28.60%的老年人收入主要是靠补贴, 包括国家补助、政府补贴和村级生活补贴等, 大部分老年人生活要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或者政府财政补助。

2.2 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与医疗需求

2.2.1 从总体上看, 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较好:

被调查的老年人身体状况总体上比较好, 有44.00%的老年人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比较好, 只有19.00%的老年人觉得自己的健康状况不太好。进一步调查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能力 (ADL和IADL) 发现, 99.00%的老人在吃饭、穿衣和洗澡等基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没有困难, 但是在“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 有大约10.00%的老年人在做家务、买东西、打电话和管理钱物等方面需要协助, 特别是“乘车去较远的地方”这项活动, 有40.00%的老年人需要在别人帮助下完成。

2.2.2 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高, 但是治疗率并不高:

被调查的老年人基本上都患有不同类型的慢性病, 按照患病人数的数量从多到少, 主要有高血压 (43人) 、心脏病 (16人) 、关节炎 (15人) 、高血脂症 (15人) 、糖尿病 (13人) 和胃部疾病 (12人) , 此外, 老年人还患有与记忆相关的疾病、慢性肺部疾患如慢性支气管炎等。其中, 患有高血压的老年人数量最多, 这符合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在调查中, 首先询问了“是否有医生/护士/医务辅助人员或中医曾经告诉过您患有某种病症”, 接着对于没有医生告知患有某种疾病的老年人, 询问他们是否自己知道患有这种病症。结果发现, 还是有些老年人自己知道患有某种疾病, 但是并没有医生的确诊,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老年人没有到医院进行相关疾病的诊断。接下来的治疗率情况进一步说明了这个问题。对患有某种疾病的老年人, 在调查中我们进一步询问“您目前有没有正在吃药或以其他方式治疗这方面的疾病及其并发症”。从表1可以看出, 对老年人患病人数较多的几种慢性病, 其治疗率并不高。心脏病和高血脂症的治疗率在80.00%以上, 糖尿病的治疗率为76.92%, 胃部疾病的治疗率为75.00%。而患病人数最多的高血压治疗率最低, 仅为60.47%。

2.3 老年人的就医行为

2.3.1 老年人就诊倾向于选择大医院:

被调查者的总体健康状况较好, 在被调查的老年人中, 在过去一年里有38.00%看过门诊, 15.00%有过住院的经历。从就医的老年人数据中, 可以发现, 老年人的主要就诊机构是综合医院。

%

注:“—”表示未统计。

从表2可以看出, 老年人在就诊时倾向于到综合医院, 特别是门诊也有接近50.00%的老年人选择综合医院。近年来, 为了鼓励人们到基层医疗机构就医, 在某些区、县基层医疗机构的补偿起付线低于更高级别的医疗机构, 基层医疗机构的报销比例高于更高级别的医疗机构, 比如大兴区2013年度的新农合政策规定, 市级医疗机构住院起付线为2 000元, 区内二级医院住院起付线为1 000元, 区内一级医疗机构起付线为100元。

2.3.2 很多老年人自行买药, 进行自我治疗:

对于老年人的就医行为, 在调查中除了门诊、住院之外, 还调查了老年人的自我治疗情况, 结果发现, 很多老年人存在自我治疗的情况。有52人自己购买非处方西药, 17人采用传统中草药或者传统方法治疗, 9人吃维生素或者补品, 10人使用保健设备, 有35人完全没有采取任何上述的自我治疗方式。

3 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 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高, 但是治疗率并不高。这说明老年人患病后并不到医院进行就诊或者吃药治疗, 分析其原因, 一是老年人自身健康意识比较低, 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疾病状况。二是可能医院的就医环境比较差, 看病排队等候时间长, 医疗费用高等因素导致老年人不去医院看病。三是新农合制度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 在减轻老年人疾病经济负担方面力度还不够, 从而减少了老年人的就医行为。

调查同时还发现, 老年人在就诊时倾向于选择大医院, 门诊排队等候时间很长, 从挂号到见到医生平均时间为1小时, 最长的为3小时。在调查中也有不少老年人对于看病时间较长提出了意见。笔者认为, 等待时间过长与到综合医院就诊有着很大的关系, 如果不扎堆到综合医院、大医院去看病, 而是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者社区卫生服务站看病, 就会减少等候的时间。尽管需要很长的等候时间, 老年人还是倾向于去大医院看病。分析其原因, 与北京市医疗资源的配置不均衡有很大关系, 大医院集中了优质的医疗资源, 人们都愿意去大医院看病[4]。

老年人自己到药店购买非处方药的比例很高, 几乎50.00%的老年人有过这样的行为。这是老年人中比较普遍的现象, 很多老年人认为自己比较有经验, 就自己给自己开药方, 直接到药店购买药品。另一个原因就是到医院看病要挂号、排队候诊, 非常费时费力, 有时还可能挂不上号, 另外, 医院的药费也比较贵。因此, 很多老年人就会“小病进药房”。除了自己买药之外, 还有很多老年人服用保健品或者使用保健设备来进行自我治疗。这些自我治疗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好的, 说明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意识提高了, 但是如果没有医生的指导而盲目地购买西药或者保健品, 很可能会耽误治疗, 出现一些不良反应, 比如药品的副作用、过敏反应等, 反而对健康造成不利的影响。

4 建议

由于老年人的生理机能衰退, 或多或少会患有某种疾病, 有的甚至患有多种疾病。同时老年人由于退出了劳动力市场, 自身的经济能力也有限, 应对疾病经济风险的能力下降。因此, 应当基于老年人的医疗服务需求, 有针对性地对老年人的医疗保险制度进行一些改进。根据调查情况, 提出下面几点建议与对策。

4.1 提高老年人门诊报销比例, 特别是慢性病报销制度需进一步完善

调查结果表明, 老年人基本上都患有不同类型的慢性病。慢性病需要长期服药治疗, 而且主要是通过门诊进行诊疗, 对此, 医疗保险政策应当有所倾斜。目前, 由于住院报销比例高, 导致床位紧张。如果在门诊报销力度上有所提高, 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住院床位紧张的局面。

4.2 加强对新农合政策宣传

调查中发现, 很多老年人对于新农合政策的具体规定并不十分清楚, 老年人基本上是靠子女来办理报销的事情, 所以自己并不清楚具体的报销流程。因此, 对于这项有益于老年人的制度, 还需要老年人明白具体的操作规则, 这就需要在制度上简化流程, 在宣传上细化, 让老年人能够真正理解制度所带来的益处。

4.3 加强社区医疗机构建设, 进一步健全家庭医生制度

老年人倾向于到大医院就医的一个原因是对基层医疗机构缺乏信任感。这既增加了老年人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 也浪费了医院的资源。尽管新农合制度已经在引导人们就近就医, 但是效果不很明显, 主要原因还是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水平低。因此, 需要进一步通过增加药品种类、通过提高待遇引进高水平的医生到社区医疗机构等措施, 来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 让人们能够放心就医。

在加强社区医疗机构建设的同时, 对于外出不方便的老年人应当建立医生亲自到老年人家里看病的制度。从2011年起, 北京市开展了家庭医生式服务[5]。但是, 由于服务内容主要是围绕居民健康的监管、随访、定期的提醒以及健康知识的普及等方面, 并不是居民随叫随到的私人医生。因此, 在对老年人的医疗服务需求上, 笔者认为, 今后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更加完善, 对行动不便、年龄较大的老年人, 设立医生上门服务制度, 同时提供新农合费用报销等优惠服务, 使老年人能够真正享受到这项制度带来的好处。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0.

[2]吴玉韶.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 (2013)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3]北京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统计年鉴2012[M].北京:北京统计出版社, 2012.

[4]新华网.微观北京大医院挂号难:看病都要去大医院吗?[EB/OL]. (2013-8-19)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8/19/c_116992664.htm

关于老年服务调查报告 篇8

一、为“三农”服务工作的回顾及现状

农业是安天下的战略产业,“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性问题。多年来,我局始终坚持把为农业服务作为气象工作的重要任务,大力加强重要农事季节天气预报、农业气象情报分析、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报、作物产量预报业务,努力做好农村易发气象灾害和衍生灾害的预警服务,加强人工影响天气服务,积极开展农业气候资源区划和农村经济信息服务,为当地党委、政府和广大农民群众安排农业生产生活提供了气象保障,在农村防灾减灾、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围绕年度农业生产,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气象服务。春播前发布3-10月气候预测和农业年景分析,为调整农作物种植比例提供依据;入春后陆续发布小麦、大田、水稻适宜播种期预报、土壤墒情分析情报、第一场较大降水预报、育苗移栽期预报等;6、7月开展追肥期、铲趟期天气预报和小麦收获期预报;8月份开展天气条件对农作物生长影响的评估服务,提出加强管理意见;9、10月制作发布粮食产量预测、霜冻及秋收期天气及第一场大雪预报。通过电视、广播、印发材料、电话答询和科技大集等方式向农村传送气象服务信息。基层台站还通过自制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发布乡镇天气预报情报,使农民充分利用有利天气,避开不利天气影响,促进了粮食产量质量的提高。近两年来全市粮食总产预报准确率已达98%以上,成为各级政府确定粮食总产的主要依据。

(二)开展农业气候区划细化。一是建立了农业气候资源信息监测网。为了更好为农业提供科学服务,加快气象自动监测站点的建设进度,现已形成遍及196个乡镇的农业气候资源信息网。同时实现资源共享,收集国家气象站及林业、水文、民航等专业气象站和乡镇雨量点资料,应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建立哈市农业气候资料数据库,研究细化到乡镇的农业气候指标。二是根据气候变暖的实际情况,通过实地观测、插补、调查等方法,对我市热量、水分、光照资源状况,特别对积温带、无霜期的变化以及大田播种界限温度出现时间的变化进行了重新统计分析,细化到乡镇。三是结合全市主栽农作物不同熟型品种对水光热的需求,分析了气候资源的适应性、可行性,从气象及农业角度划出农作物主栽区和品种适宜区,对农业布局提出了调整意见。四是在综合气候区划的基础上,根据我市气候、农业和地理特点,分析制定出了“名、特、优、新”农业专题性气候区划,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三)开展气象灾害预警监测与预警服务。农村综合观测系统建设有新进展。截至目前,哈尔滨已经建成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195个,细化布局到乡镇、地质灾害易发区等气象自动监测站网已初步形成,并加强了自动气象站网的运行保障。在市气象台建设了灾害监测和预警平台,预计灾害将发生时通过媒体、电话通知、手机短信等方式把预警信息及时发送到当地领导和农民手中,使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开展气象专项服务。当预报有连阴雨、冷(冻)害、霜冻等农业气象灾害时,给政府部门发布气象专项服务。开展干旱、洪涝监测。每天通过卫星遥感监测我市干旱、洪涝情况。向防火、防汛等政府相关部门发布。

(四)推进人工影响天气规模发展,增强农村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我市耕地面积大,每年都发生程度不同的旱灾和雹灾。根据农业防灾减灾需要,我局积极推进人工增雨防雹规模发展。现已拥有作业高炮127门,移动式火箭发射装置从无到有发展到27部。全市十五个区、县(市)具备人工增雨作业能力,两年来人工增雨累积增水3000万立方米,人工防雹每年使农业减损增效上亿元。

二、农业气象服务能力与农村改革发展需求间存在的差距

经过多年的发展,哈尔滨市农业气象业务已经相对比较成熟。近几年来,我局对农业气象业务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但与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气象服务的需求,还存在一些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业气象服务还相当程度的停留在传统农业气象服务阶段,缺乏对用户的细分和对需求的研究。二是现阶段农业气象的情报预报业务仍然停留在以定性服务为主的阶段,缺乏定量化的分析评估,缺乏与农业生产、农事活动的结合,对用户来讲,可用性不高,指导作用不强。三是农业气象服务领域有待向畜牧业、林业、渔业等方面拓展。四是全市农业气象观测站网需进一步调整完善。五是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重大农事活动的预报服务信息不能够在第一时间传到农民手中,即农业气象业务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问题亟待解决。六是向农民普及气象知识、培训科技型农民做得不够,没有充分发挥农村综合经济信息网的作用。七是重科研开发,轻成果转化。

三、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服务的设想

市委市政府对农业工作的高度重视,为农业气象业务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也对农业气象业务工作提出了新挑战。我们必须认识到,当前我市农業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农业气象业务也必须适应这种转变,由主要面向传统农业的农业气象情报预报的基本气象服务向着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多元化、全方位的农业气象服务转变。这就需要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发展适应农业防灾减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应对气候变化需要的现代农业气象业务。

(一)加强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着力加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农业防灾减灾业务体系建设,要在现有业务基础上,认真分析现代农业气象业务的需求,综合考虑农业生产布局结构、气候影响特征、气象灾害的分布特点等,着力提高农业气象防灾减灾服务的针对性和精细化能力。

第一,加快发展适应现代农业气象业务的观测站网。在现有的农业气象观测站网基础上,加强对全市各类专项自动观测网与乡镇自动观测网调整布局的规划设计。结合近年来农业结构调整和种植制度改革带来的全市农业生产布局的新变化以及农业防灾抗灾气象服务的新需求,调整完善全市农业气象观测站网;同时也要结合县域性、流域性农业发展的特点,逐步发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区域性农业观测网络,支持现代农业气象业务的发展。持续稳步推进生态气象观测网的建设。结合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的

需要,在我市生态脆弱、敏感县域稳步推进典型生态区、生态气象观测网络的发展。

第二,提高针对关键农事季节和具体农业生产活动的农业防灾减灾服务能力。在继续做好对农业灾害性天气气候监测预测服务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干旱、渍涝、洪涝、连阴雨、霜冻、低温冷害等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及农事季节影响的分析评估的技术研发,逐步发展农业气象灾害信息系统,针对不同的农业气象灾害时空分布规律以及建立分作物分县域的定量化监测、与预报和影响评估业务,逐步实现农业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以监测预报预警服务为主向气象灾害影响的定量化分析评估服务延伸。同时,不断拓展农业气象防灾减灾服务领域,联合农业部门,发展农业生物灾害气象预报技术,提高农、林业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等级预报服务能力。还将在有关县(市)分析林、牧、渔业的气象服务需求,拓展面向畜牧业、林业、渔业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延伸。

第三,积极探索和发展农业气象灾害风险服务的新业务。充分分析正在全市开展的农业灾害保险工作对气象服务的新需求,发展建立农业气象灾害的风险区划、风险评估、风险管理新业务,使气象服务延伸到气象灾害保险设计、理赔及减灾服务的全过程,为开展农业政策性保险提供科学依据,为农民采取科学的避灾措施提供服务。

(二)增强粮食安全和全省千亿斤粮食工程的气象保障服务能力。积极探索为粮食安全提供气象保障服务的途径和手段,要从农业减灾、粮食增产、农作物布局调整以及国家及区域粮食增产宏观政策制定等不同层面,有针对性地开展粮食安全的气象保障服务。

改进和提高粮食产量预报的技术和能力。发展各类农作物长势实时监测、产量滚动监测、预测和综合评估技术,从作物出苗到成熟的不同阶段制作实时滚动的农作物长势情况预测,建立异常天气气候条件下粮食产量动态监测和综合评估的决策服务业务。围绕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不断拓展粮食产量预报的领域,开展粮食作物之外的其它农产品产量预报服务。

提升农业与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服务能力。加强气候变化对我市不同县域农业生产影响的研究和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农业气候资源时空分布规律的研究,为我市农业生产应对气候变化和促进我市农业气候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农业气象服务。加强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估和应对措施的研究,趋利避害,为科学应对我市不同县域农业气候风险,减轻气候变化对我市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提供服务。

开展农业气候可行性论证和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的服务。加强为农业产业结构、种植结构调整以及农业产业化、粮食中长期发展规划等工作的科技支撑与服务保障能力,科学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合理开发利用农业气候资源,变农业气候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生产优势,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继续发展完善农田、草地、森林、湿地、荒漠等典型生态系统的生态质量气象评价体系和动态评估技术;开展城市生态气象监测评估业务;开展重大生态环境问题气象监测评估。

(三)提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服务能力。积极探索气象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途径和方式。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求,氣象工作要着力为农村改革发展服务。

第一,发展完善农村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公共气象服务的覆盖面,着力解决农业气象业务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的瓶颈问题。在不断拓宽现代信息传播手段发布功能的同时,还要发展建立基层气象协管员和信息员队伍,明确其防灾减灾的职责,因地制宜,土洋结合,使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能够在第一时间传递给农民群众。

第二,推进农业气象科技服务的发展。为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服务。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气象适用技术的开发、推广和咨询服务,直接面向农民和农业生产实体开展技术服务。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精准农业等特色农业的气象保障服务,逐步建立起符合地方现代农业发展特点,各具特色的气象服务技术体系和业务系统。

第三,充分发挥农村综合经济信息网的作用,服务于农村的农业科技和农业经济发展。依托地方政府不断延伸的综合农业信息网络,在乡镇、村发展建立农业气象业务终端,通过网络将农业实用信息直接传输到广大农户、乡镇企业和各涉农单位手中,发展可视化的农业气象技术咨询服务。

(四)强化农业气象的科技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农业气象的科技开发要紧紧围绕全市农业发展和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的需要,认真分析新形势下农业气象业务发展的新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应用研究。针对粮食安全和农业气象防灾减灾的服务需求,要着力加强农业气象灾害及农业生物灾害的监测预报技术及影响评估技术,进一步提高遥测遥感技术在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及农业灾害监测中的应用能力。重视并加强农业气象的试验研究。适应我市农业结构和农业布局的调整变化,调整完善农业气象业务的布局,有针对性地开展气象条件对粮食、经济作物等稳产高产以及设施农业、精准农业等特色农业影响的观测试验,发展改进农业气象的监测、预测和影响评估技术,提高农业气象服务的科技水平。积极探索科研与业务结合的机制,促进科研成果在业务中的应用,充分发挥农业气象业务在科研成果转化中的中试、示范作用,推进科研成果向业务的转化。

四、做好气象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服务工作的具体措施

农业作为露天工厂、弱势产业,至今仍然摆脱不了靠天吃饭的局面。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地处中高纬度的哈尔滨十年九旱,受变暖影响尤为明显。近47年来平均气温上升了约2.1℃,气候变暖、水资源短缺和气象灾害频发一直都是制约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因素。为确保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必须做好大力开发空中云水资源、搞好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健全气象灾害监测网络、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发布体系等方面的工作。通过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搞好农业气候灾害防御,实现农业的科学分析、科学发展、科学把握、科学决策,以不断满足农业防灾减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粮食安全及应对气候变化的需求。

(一)大力开发空中云水资源,切实缓解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水资源短缺一直是困扰我市农业生产的瓶颈问题。我们将通过建立飞机人工增雨作业基地,增强火箭机动增雨作业能力建设,建立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作业与效益评估系统,完善人工影响天气信息网络和通讯系统等四项举措。实现由应急抗旱增雨作业向保墒防旱、防抗结合作业转变,由单一农田抗旱作业向多领域作业转变,由粗放型作业方式向集约化作业方式转变,解决制约我市农业生产的瓶颈问题。由于明年春旱的可能性较大,我们必须增强抗旱防灾的主动性,及时在秋冬季开展预防性的人工增雨(雪)作业,搞好水库汇水区和江河源头增雨作业,通过增加水库蓄水量,缓解水资源不足,变增雨抗旱为备水增墒、保墒防旱,切实发挥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在抗旱、防雹等防灾减灾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二)深入普查风资源分布状况,推动风力提水抗旱新措

施。我市风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大小江河纵横全市,具有较好的水资源,如何科学利用好这些自然资源是我市抗旱夺丰收的重要途径。我们将积极开展农村的风资源普查工作,为政府提供详尽的风资源时间、空间分布状况,与农业、水利等部门共同开展离电网的風力发电照明、风力提水灌溉等新措施的应用与推广,解决贫困山区用电难、用电贵的问题,解决水库、塘坝蓄水能力不足,水田灌溉不充分等问题,为全市种植结构调整、增加水田面积提供科技支撑与服务保障。

(三)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搞好种植结构调整,服务于现代精准化农业的开展。气候变暖趋势加剧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多不确定因素。我们将联合农业等多部门开展细化到乡镇村屯的农业气候区划细化和特色经济作物的专题区划,建设种植结构调整气候分析与服务保障系统,完善气候变暖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系统等三项工作,开展哈尔滨农业气候生产潜力研究,建立起气象与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科学分析、评估系统。合理开发利用好气候资源,培育、推广晚熟高产品种,发挥气候变暖的有利因素,提高粮食产量,为我市发展现代农业、开展精准数字化农业创造必要条件。

(四)健全农业气象灾害监测网络,提高农业灾害及病虫害的实时监测分析能力。气象灾害频繁发生是造成粮食减产和影响经济作物品质的重要因素。建议市政府应切实将乡镇自动气象监测站网和乡镇标准化炮站建设与维护纳入到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之中,完善乡镇农业气象协管员管理体系。通过完成干旱(土壤墒情)实时监测系统建设,乡镇农业气象自动监测站网建设;农业气象灾害信息收集与评估系统建设等三项建设任务,逐步开展干旱、地下水位、土壤养分、风蚀以及物候观测,为全面开展农业与生态气候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农业灾害及病虫害的实时监测分析能力。加快建立高效的乡镇协管员队伍,搞好乡镇农业气象协管员的培训,形成完善的农业气候资源监测体系,为开展乡镇天气预报和细化到乡镇的气象灾害评估奠定基础,进一步建立完善农村应用气象信息服务于生产的能力和水平。

上一篇:关于春节的日记300字10则下一篇:37基突击队先进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