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分析.2010.10

2024-06-06

上海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分析.2010.10(通用6篇)

上海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分析.2010.10 篇1

最美夕阳红 最暖人间情--上海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分析

上海市统计局 2010-10-27

上海是我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城市,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老龄化程度还在不断提高。2009年底,上海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315.70万人,占总人口的22.5%。申城老年人目前的生活状况如何?他们在生活中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他们在养老方面又有些什么要求?而自己即将步入老年,又要负担起父母养老问题的中年人又是怎样对待养老问题的?离老年生活还相当遥远的年轻一代又是怎样看待自己应尽的责任的呢?

为了解这些问题,值重阳之际,上海市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采用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系统,分别对上海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41到59岁的中年人和18到39岁的青年人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共获取有效样本2229个,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样本数为1033个,占46.3%。

一、老年篇

1、“居家养老”仍是首选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子女成年后离开父母已成为一种趋势,三代同堂家庭在上海已比较鲜见。调查发现,受访老人中,单独居住的达56.3%;而与子女一起居住的不到四成,占38.3%。独居老人较多使社会在养老问题上的作用更加凸显。

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老年人普遍接受的还是居家养老模式。调查发现,仅13.1%的受访老人表示愿意去养老院或敬老院。至于不去养老院或敬老院的理由,则主要集中在觉得自己的身体挺好,不需要养老院照顾(36%);在家更自由,不能适应养老院的环境(29.7%)及觉得养老院的费用贵(18.6%)等一些方面。而对于所能承受的养老院费用,则有近九成的受访老人选择了每月2000元以下,其中44.7%选择每月800-1000元,28.1%选择每月1000-1500元,16.9%选择每月1500-2000元。

有种说法叫“60岁以前我养房,60岁以后房养我”。对于这样一种目前尚处在探索阶段的“以房养老”模式,有47.5%的受访老年人能够接受,17.6%对此持无所谓的态度,说明申城老年人对于这样一种比较新型的养老模式的接受程度还是比较高的。

2、“老年助餐点”受欢迎程度高

“民以食为天”。为解决老年人吃饭问题,2008年开始,上海就由政府出资鼓励在社区设立老年人助餐服务点,满足高龄、独居、纯老家庭及生活需要照料的老年群体一日三餐需求。2009年底,上海共有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点339家。新设50个老年人助餐服务点也是今年市政府实施的养老服务实事项目之一。

调查显示,受访老人中,有31.8%知道自己居住的社区附近有老年人助餐服务点,而问及那些居住地附近没有老年助餐点的老年人,是否希望设立这样的服务点时,有76.4%的老年人表示肯定的态度,认为在自己年纪大了或身体状况差了以后会需要这样的服务。

然而去助餐点吃饭的老年人并不多,仅占知道附近有老年助餐服务点的受访老年人的13.4%。知道有助餐点但不去吃饭的主要原因是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决吃饭问题,占八成以上,还有一些老人分别是因为饭菜不对胃口、价格因素或不方便而放弃了助餐服务。调查还显示,80岁以上的老年人通过助餐点解决吃饭问题的比重高于其他年龄段,占38.5%,分别比60-70和71-80岁的年龄段高27.1个和23个百分点,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对助餐服务的需要程度也在增加。同时,老年人采用助餐点的方法解决吃饭问题的程度也同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关系密切,健康状况良好的老年人去助餐点的比重为14.3%,比健康状况差的老年人低3.6个百分点。

以上这些数据说明,老年人对于政府设置老年人助餐服务点的举措是欢迎的,但还需要根据老年人口的年龄和身体状况,对老年人助餐服务点的数量和布局加以考虑,以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

3、“积极养老”观念深得人心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德国馆展示的多代屋项目被人口专家广泛认同,认为是“积极老龄化”的创新,值得借鉴。所谓的“多代屋”,就是把幼儿园、青少年俱乐部、中老年人的聚会地点,以新颖时尚的方式集中在一起,从而为人们创造一个本地区居民自由会面、随意交谈的好场所,可以让老人自愿、量力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充分发挥他们长期积累下来的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也提升老年人自我存在价值,使老年人的被需要感和成就感在“老有所为”中得到完美体现,极大地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调查显示,有7.8%的受访老年人还在以各种形式参加工作,有的在自家小店里工作,有的干些农活等。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普遍有所改善,调查中,逾八成的老年人表示自己的身体状况良好。所以,问及在自身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是否愿意参加各种社区公益活动,如为更高龄的或行动不便、需要照顾的老人提供帮助等时,有61.2%的老人表示乐意参加,其中32%的受访老人表示非常愿意参加此类活动。有不少老人已经付诸实践,成为社区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有部分老年人表示有此愿望,但苦于无途径参加。有位退休的英语教师反映,在世博会召开之前,曾希望能够为社区提供一些英语方面的帮助,但最后一直没有结果,使她的一腔热情没有用武之地。

年初由市民政局、市老龄办、市统计局发布的信息称,从现在到“十二五”末,本市的高龄老人将保持平稳增长,而60-69岁的低龄老人则将大量增加。这部分老人身体状况和精力都比较好,如何充分发挥这部分老年人的作用是一个应该考虑的问题。

4、“老有所医”是老年人的关注点

就医状况是老年人非常关心的问题。调查显示,有近六成(59.7%)的受访老人对目前的就医状况不满意,仅三成的(31.8%)的受访老人表示满意。

老年人对就医状况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看病费用贵,有些承担不起,这一比重占62.9%;认为看病的排队等候时间长的老年人超过一成。调查中,老年人还对医疗行业中存在的不正之风进行了抨击,对医生收受红包、小病大治等现象均表示不满。

“老有所医”是老年人幸福生活的保证。调查发现,在对就医状况表示满意的受访老人中,有35.4%是因为医护人员对待老年人的态度好,排在第二位的满意原因才是医院的环境和医疗设备不错。可见,在目前客观条件有所限制的情况下,从人文角度对老年人的就医表示更多的关怀,在心理上给老人安慰,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5、上海老年人幸福感较强

上海在领先全国进入老龄化城市以后,市政府积极探索应对老龄化的措施和方法,出台了不少政策改善老年人的生活,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在政府与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申城老人生活在幸福的环境中,对目前的生活状况表示基本满意。

逾八成的受访老年人觉得自己的身体状况良好,其中40.5%认为自己的身体状况健康。但上海老年人的生活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枯燥的,问及平时时间主要用来做什么时,有40.9%的受访者是以操持家务为主,17.9%以在家看电视为生活的主要内容,11%的受访老人是以参加老年大学和发展自己的各种兴趣爱好,比如跳舞、锻炼身体、上网、旅游等为主。

而问及目前生活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时,有13.9%的受访老年人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状况非常满意,觉得没有任何问题需要解决。这个数字看似不高,但对于老年人这样一个相对弱势的群体来说,应该是一个不低的数据了。访问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他们极强的幸福感。这部分老年人中身体健康的占61.8%,由此可见,身体状况直接影响了老年人的幸福感。同时,31.4%的受访老人认为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是看病难、看病贵,这更进一步说明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是决定生活满意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有两成的受访老人认为退休费用太低是困扰自己生活的主要原因;申城老人对自己的精神生活的要求也日益提高,有7.9%的受访老年人觉得社区里缺少老年人活动的场所是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中年篇

中年人是承上启下的一代。他们既要担当起父母养老的重担,同时又即将面临自己的养老问题。所以,他们对于养老问题是怎么看的,又是怎么做的呢?

1、逾七成的中年受访者不与父母同住

调查显示,逾七成的中年受访者不与父母居住在一起。其中,57.7%表示会经常去看望父母(每周一次或以上),18.1%每月去看望一次,21.6%看望父母的频率则较低,只是逢年过节或偶尔去一次,这其中包括一些与父母不在同一城市的。总体来说,受访的中年人对待自己的父母还是比较关心的。

2、近八成中年受访者认为应承担起父母养老的责任

问及父母的养老费用问题如何解决时,有53.9%的中年受访者认为,如果父母的养老费用不足,自己应该承担责任,贴补父母;24.4%认为子女应该完全承担父母的养老费用。

3、养老意愿有所不同

对于养老意愿的看法,中年人在对待自己的养老方式和父母的养老方式的态度上有所区别。有21.6%的受访中年人认为自己将来可能采取的养老方式是去养老院,而仅11.3%的受访中年人认为父母也应该采用去养老院的方式养老,两者相差10.3个百分点。随着少子化时代的到来,中年人面临着两个独生子女面对四个老年人的局面。家庭养老问题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这可能是促使受访中年人在自己的养老的问题上更多选择养老院的原因之一。

三、青年篇

“百善孝为先”、“老吾老及人之老”。在现代社会中,“孝”不应仅仅局限在自己的亲人身上,而应该将其推而广之到整个社会的老年人中。那么,当今的年轻人对于自己的长辈乃至于整个社会的老年人都是一种什么态度呢?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在18-40岁的受访年轻人中,逾三成表示对自己或父辈的养老问题感到非常担忧或有点担忧。随着人口流动性的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远离自己的父母,去开创一片新天地,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更不能在父母身边尽到传统意义上的“孝”了。

世博会在上海已临近尾声,但给上海带来的影响还远没有结束,志愿者服务应该是本次世博会的一大亮点,“小白菜”、“蓝精灵”的形象已深入人心。我们的社会正需要这样一大批志愿者奉献出自己的爱心和才干。在接受调查的年轻人中,有67%表示自己会乐意参加为老年人服务的志愿者活动。文化程度与乐意成为老年人服务志愿者的关系呈完全的正相关因素,文化程度越高的年轻人,越是乐意参与到为老年人服务的志愿者队伍中来,这也可以理解为后世博精神的延续。在受访的年轻人中,更是有13.3%非常乐意参与,并会挤出时间来为老年人服务。

表20.18 主要年份养老服务

一、机构养老服务

机构数(家)

床位数(张)

# 新增养老床位

养老床位占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

二、居家养老服务

社区老年人日间服务机构机构数(家)

日托老年人数数(人)

社区助老服务社(个)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月服务人数(万人)

获得政府补贴的老年人(万人)83 2 108 233 5.48 3.94229 6 400 234 17.70 10.30 283 8 000 234 21.90 12.90 474 49 529 10 094 1.9 582 80 554 10 030 2.7 615 89 859 10 084 2.8

上海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分析.2010.10 篇2

按照联合国人口老龄化社会的衡量标准,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以上人口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7%时, 其人口结构称为"老年型", 即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的分界点。在中国, 60岁以上的公民为老年人, 截至2014年, 全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净增加999万, 增长6‰, 高于自然人口增长率5.21‰, 老龄化加速。面对如此现状, 国家提出“老有所养, 老有所医, 老有所乐, 老有所学, 老有所为”五项标准, 然而, 长期以来人们主要关心的是养老和医疗等物质方面的需求, 而在娱乐、学习等精神方面的发展需求仍然不够重视。

兰州市人口年龄结构已步入老年型初期阶段, 在西部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区, 人口出生率主要依靠政策控制, 所以兰州市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老龄化进程水平极不适应。本次调查的目的在于全面了解兰州市城区老年人娱乐生活状况, 并分析其对老年人精神生活的满意度影响和老年人对娱乐型养老的态度, 为不断健全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提出意见和建议。

2 调查内容

针对兰州市城区老年人娱乐生活状况的调查, 在调查方案的设计中, 将问卷分成四块以便分析。一是对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的分析;二是对娱乐生活状况的分析;三是对满意度的分析;最后针对开放性问题进行分析。调查范围覆盖城关区的东方红广场、五泉广场、西关十字, 七里河区的小西湖公园, 安宁区的培黎广场、西固区的西固城等, 为保证样本的代表性, 并适当向周边社区及老年人活动中心延伸。

调查问卷共包括20个题目。其中7个基本信息题、1个满意度量表、1个开放性问题。量表共包括了5个基本指标, 另外7个问题单列。

3 调查结果分析

此次调查, 总计发放问卷600份, 除去无效问卷, 有效问卷为580份。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1) 基本情况分析。在所调查的580个有效样本中, 男性有320人, 占比55.2%, 女性有260人, 占比44.8%, 男性相对较多。

调查结果显示, 60~65岁的人占比为25.9%, 66~70岁的人占比为32.2%, 71~75岁的人占比为15.9%, 76~80岁的人占比为16.4%, 80岁以上的人占比为9.7%, 在66~70岁阶段的人最多, 其次是60~65岁阶段, 71~75岁和76~80岁人数相差不大, 80岁以上的人数最少。另外, 与子女一起住的人占比为44.3%, 与配偶一起住的人占比为39.7%, 在敬老院等机构居住的人占比为3.8%, 独居的人占比为11.7%, 其他的占比为0.5%, 由此可以认为兰州市城区的老年人和子女一起居住的最多。

2) 娱乐生活状况分析。所调查的样本中, 在公园广场活动的老年人最多, 有423人;在体育场所和学习场所活动的人数较少, 同时, 大多数的老年人更愿意结伴出去参加娱乐活动, 其中锻炼身体、帮子女照顾儿女、外出旅游和与同龄人聊天这四种娱乐方式成为主流娱乐方式, 反映出人们更多的是想以健康的身体和舒畅的心情度过自己的老年生活。

老年人中, 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较长时间的娱乐, 年龄在80岁以上的老年人比80岁以下的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娱乐上, 这与身体健康程度和空闲时间的时长有关, 其空闲时间相比其他年龄阶段的老人较多。

对于娱乐型养老, 不同性别的老年人对其持有的态度有显著性的差异。男性中, 持无所谓态度的最多, 占比为65.9%;女性中, 持欢迎态度的最多, 占比为60.4%, 表明女性对娱乐型养老的态度比男性积极。

3) 娱乐生活满意度的差异分析。分析结果表明, 不同性别的老年人对现在提供的公共基础设施的满意度有显著差异。

在所调查的样本中, 以性别为主体间因子, 见表1。

表1给出了方差齐性检验, 该检验的原假设为方差齐性。表中给出了Levene检验的F统计量值及其显著性水平。由于显著性水平Sig.为0.154, 大于=0.05, 因此满足方差齐性, 见表2。表2给出了因子效应检验的方差分析表。

注:a.R方=.583 (调整R方=.582)

表2中的第一行校正模型是对整个方差分析模型的检验。其原假设是模型中的因子 (性别) 对因变量 (现在提供的公共基础设施的满意度) 无显著影响。由于显著性水平Sig.接近于0, 表明该模型是显著的。第二行截距是模型的常数项, 由于截距在方差分析中意义不大, 因此这项检验可以忽略不看。第三行以下是对模型中因子效应的检验。分别给出了性别效应和随机误差效应的平方和、自由度 (df) 、均方、检验统计量 (F) 、显著性水平 (Sig.) 。

最下面一行校正的总计是校正后的总平方和, 它等于处理平方和加上误差平方和。

从表2中可以看出, 检验性别因子的显著性水平接近于0, 所以性别对现在提供的公共基础设施的满意度有显著影响。

在表2的下方还给出了模型的判定系数R2和调整后的R2。R2是处理平方和与总平方和之比, 反映在因变量取值的总误差中由于处理造成的误差所占的比例。R2的平方根R可以用来衡量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强度。

, 表示在提供的公共基础设施的满意度的总误差中, 由于性别不同造成的误差占58.3%。相应的R=0.764, 表明性别与公共基础设施的满意度的相关系数为0.764, 基本上达到了中等相关的程度, 见表3。

a.此参数为冗余参数, 将被设为零。

表3给出了方差分析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数据表明不考虑“性别”这一因子的影响时, 公共基础设施的满意度的平均值为3.992, 即满意度平均水平接近满意。

图1给出了不同性别老年人对公共基础设施满意度的边际均值。从图中可以看出, 男性对现在提供的公共基础设施的满意度在2.0附近, 女性在4.0附近, 可见其满意度存在差异。由于大部分男性认为适合他们娱乐的公共基础设施较少, 因此男性的满意度较低。

按照上述分析方法, 得出以下结论:不同性别的老年人对现有娱乐场所布局的满意度的平均值为3.954, 即满意度平均水平接近满意。男性对现在提供的公共基础设施的满意度在1.5~2.0之间, 女性在4.0附近, 因此性别不同, 其满意度存在差异;不同月均收入的老年人对现在社会组织的公共娱乐活动的满意度的平均值为2.732, 即满意度平均水平接近一般。月均收入在500元以下的老年人其满意度处在3.0和3.1之间, 月均收入在500~1500元的老年人其满意度处在2.6~2.7之间, 月均收入在1500~2500元的老年人其满意度在2.5附近, 而月均收入在2500元以上的老年人其满意度为2.7与2.8之间。所以月均收入不同, 其满意度存在差异;不同月均收入的老年人对公共基础设施的满意度的平均值为3.034, 即满意度平均水平接近一般。月均收入在500元以下的老年人其满意度处在3.3和3.4之间, 月均收入在500~1500元的老年人满意度处在2.9~3.0之间, 月均收入在1500~2500元的老年人满意度在2.8附近, 而月均收入在2500元以上的老年人其满意度为3.0与3.1之间。因此月均收入不同, 其满意度存在差异;不同月均收入的老年人对目前娱乐场所环境满意度的平均值为3.229, 即满意度平均水平在一般和满意之间, 且接近一般。月均收入在500元以下的老年人其满意度处在3.6和3.8之间, 月均收入在500~1500元的老年人其满意度处在3.0~3.2之间, 月均收入在1500~2500元的老年人其满意度在2.8附近, 而月均收入在2500元以上的老年人其满意度为3.2与3.4之间。月均收入不同, 其满意度存在差异。

4) 对目前老年人休闲娱乐生活需求的分析。在有效的580份问卷里, 我们整理出来了兰州市城区老年人对目前休闲娱乐的建议和意见, 利用R软件, 通过删除连词和叹词等不影响结果的词语, 重新提取、组合关键词, 形成一个语料库, 利用字体的大小来反映频数的多少, 做成词云。

图2直观清晰的反映了词频的情况, 评论中出现频率最多的词语是“活动”, “场所”, “娱乐”, “设施少”“布局不合理”等, 显示了兰州市城区老年人对目前的娱乐需求还有很多, 针对他们所提出的活动少, 场地少, 环境差, 布局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 首先, 政府应当多增添一些娱乐设施和多增加一些娱乐场所;其次, 希望相关机构能够多组织一些活动, 以丰富老年人的晚年娱乐生活;对于显示出的“环境差”, 说明老年人对娱乐场所的环境比较在乎, 政府可以加大力度整治环境问题, 为老年人营造一个相对干净整洁、舒适惬意的休闲娱乐环境。

4 结论及建议

4.1 结论

通过本次调查, 了解到如今兰州市城区老年人的休闲场所和娱乐设施较为缺乏, 不少老年人对其目前的休闲娱乐生活并不满意。虽然老年人退休后会有一定的活动空间。但总体上, 他们的生活范围是集中在家和公园广场, 利用社区设施, 进行户外运动, 打麻将, 玩纸牌, 参加群众性文体活动, 活动内容较为单一。同时, 社区、街道组织开展的文化休闲娱乐活动缺乏持续性、周期性, 影响这些活动开展的主要因素是资金的缺乏。

调查结果显示, 大部分老年人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离退休金和子女供给, 这种构成与以往的有关调查结果相同, 在今后一段时期也不可能有很大的改变, 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人口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 这两个来源在各自的比重方面肯定会此消彼长。从发展趋势上看, 依靠子女供给的老年人比例可能会下降, 而主要依靠离退休金生活的老年人比例将会增加。

近年来, 政府部门不断加大社区基础设施的投入, 但对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视度不够, 组织的活动大多是在一些重大的节日或庆祝日, 而平时开展的文化娱乐休闲活动的较少, 远不能满足老年人娱乐生活的需求。

4.2 建议

1) 倡导尊老、敬老、养老、助老的风尚。政府应号召全社会不仅要在物质生活上给予老年人关心照顾, 而且在精神需求等方面上也要给予一定的关注。

2) 政府应着力改善娱乐场所环境, 为老年人创造一个舒适, 清洁的娱乐环境。

3) 分区、分片增加老年人活动中心。政府应逐步建立设施齐全、管理严格、服务热情的老年人服务网络, 尽量改善娱乐场所布局的不合理。

4) 政府应增加老年社会福利事业的服务, 提高对老年人的关注度并适当加大对特殊老年人的补贴。

5) 老年人根据自己的时间、经验和身体状况等, 可以参与一些投资经营活动, 为家庭和社会减轻养老负担。

参考文献

[1]贾俊平.统计学—基于SPSS[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

[2]曾五一, 肖红叶.统计学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4.

上海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分析.2010.10 篇3

关键词简易营养评价法老年护理医院营养不良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15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533(2012)10-0033-02

中国逐步步入老龄化社会,上海市市民政局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60岁以上老人占户籍人口的22.5%,养老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器官功能的退化,各种急慢性疾病的影响,老年人的营养不良问题日益突出。简易营养评价法(mini-nutritional assessment, MNA)是1996年Guigoz等[1]首次提出的老年人营养评价方法,并在国外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将利用MNA营养评价法评估老年护理病房住院老年人的营养不良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对2011年1月至2月,在上海市某老年护理医院的住院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共55例,其中男18例(32.7%),女37例(67.3%);年龄(84.15±7.8)岁,其中年龄<80岁14人,占25.5%,≥80岁41人,占74.5%;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6人,占10.9%,高中及以下49人,占89.1%;对55例患者入院时罹患疾病数进行统计,只患一种疾病者仅12人(21.8%),罹患2种及以上疾病有43人,占78.2%。

1.2方法

1.2.1一般情况调查

自行编制一般情况调查表,内容包含:一般情况(病例号、床号、性别、出生年月、入院时间)、文化程度、入院诊断、目前诊断等基本资料。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工作人员,对住院患者进行调查。

1.2.2MNA测量

简易营养评价法(MNA):MNA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由Guigoz等提出,旨在完善老年人营养评价方法,涉及的指标多达18项,内容涵盖生活方式,医疗,活动能力,自我与他人评估等。各项评分相加即得MNA总分。评分标准:MNA≥24为营养良好,17≤MNA<24为潜在营养不良,MNA<17为营养不良。将营养状况分为营养正常(包括营养良好和潜在营养不良)和营养不良两类进行影响因素的分析。

1.2.3影响因素调查

自制影响因素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患者的饮食情况、牙齿脱落情况、消化道功能(持续两周)、疾患状况、血生化指标,包括血色素、总蛋白、白蛋白、血脂、肾功能、淋巴细胞总数等方面。日常生活自理程度采用日本厚生省1991年颁布的《残疾老人日常生活自理程度判定标准》[2]对患者进行分组:虽有残疾,但日常生活一般能自理,并能自行外出为1级;室内生活一般能自理,但无人扶持则不能外出为2级;室内生活需人扶持,床上生活为主为3级;全天床上生活为4级。

1.3统计学处理

调查数据统一整理后由专人录入,核对无误后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管理和分析,计数资料均以%表示,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均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营养不良检出率

55例患者的MNA评分平均为12.55,营养不良(MNA<17)47例,占85.5%,营养正常(MNA≥17)8例,占14.5%。

2.2住院患者营养不良影响因素分析

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食物选择方式、牙齿脱落数量、消化功能(持续两周)、伴有疾病种类及数量、1月内有无感染、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尿素氮、肌酐、淋巴细胞总数等的营养不良患病率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日常生活能力与营养不良的关系

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越差,患营养不良的比例就越高,ADL4级与ADL2级营养不良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讨论

本次调查显示,该老年护理病房住院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达85.5%,这比文献报导住院老年患者营养不良现患率26.0%~78.0%[3]高出很多,老年护理病房住院患者的营养状况堪忧。这与该老年护理病房入住的患者以高龄老人(80岁及以上占74.5%)居多,且多数伴有多种慢性疾病等原因有关。高龄老人已进入人生的晚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各器官功能出现退变;且老年人饮食摄入量减少,性激素水平下降,可加剧白蛋白水平的下降[4],这些均可导致高龄老人营养水平下降。由于该护理院面向全市收住患者,故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老年患者普遍的营养现状,而且需要住院的老年患者营养状况更差,导致生活质量下降。

本调查显示,日常生活能力与营养状况相关。由于老年护理医院住院患者长期卧床,使得胃肠道蠕动减慢,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减退,营养素吸收不足,导致患者的营养不良。在临床上,我们应当多鼓励患者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多下床运动。

本研究中,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尿素氮、肌酐等与营养状况无明显相关性,与某些文献报道结果不符。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可能是该护理院患者的住院时间均较长,平均住院3年,最长已达11年。在住院期间,患者相关的贫血,低蛋白血症等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治疗,导致这些指标与患者营养状况的不对称,提示这些因素可能是可以逆转的危险因素,关于这方面的具体情况则有待更多的调查研究。

既往研究发现[5,6],感染,咀嚼障碍,非自主选择食物,厌食,消化功能不良(持续两周)等都是营养不良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却未发现这些因素与营养不良的相关性。这可能与本次调查对象仅在一家老年护理医院开展,样本量不够有关,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来证实。

营养不良对疾病的转归及医疗费用的负面影响已被许多研究证实。目前,在老年护理医院营养支持治疗的重视程度尚不够,在很多老年护理医院尚未开展相关的治疗。建议各级政府部门加大对老年护理医院的投入,改善护理医院的软硬件建设;对全科医生,护理人员开展营养不良的相关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营养不良问题的认识,对住院患者在入院初始即进行营养不良的筛查,制订有效的营养支持计划。对护工,患者家属开展相关的健康教育,为老年患者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

参考文献

[1] Guigoz Y, Vallas BJ, Garry PJ. Assessing thenutritional status of the elderly: the mini nutritionalassessment as part of the geriatric evaluation[J]. Nutr Rev,1996,54(10): 59-65.

[2] Powell-Tuck J. Nutritional interventions in critical illness[J]. Proc Nutr Soc, 2007, 66(1):16–24.

[3] Azad N, Murph JY, Stephanie SA, et al. Nutrition survey in an elderly population following admission to a tertiary care hospital[J]. CMAJ, 1999, 161(5): 511-515.

[4] 尹曙明,郑松柏, 周骅, 等. 健康正常人群血清白蛋白、球蛋白、血红蛋白水平的增龄变化[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 30(9):1201-1203

[5] 邵春海,冯学山,刘景芳. 住院老年患者营养不良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 28(11):2260-2261.

[6] 朱步东, 赵启成, 黄晓蕾, 等. 微型营养评定法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应用[J]. 卫生研究, 2002, 31(6):442-4.

(收稿日期:2012-04-01)

广西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篇4

人口老龄化使得社会养老、医疗保障等遇到严峻挑战。12月15日,广西统计局根据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对广西老年人口的社会保障、健康和婚姻状况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综合来看,广西老年人口健康状况良好,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城市老年人健康状况优于乡村

如何保持健康的身体是时下许多老年人关注的话题,根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广西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身体健康状况良好,完全可以保证日常生活的占32.8%,基本健康的占48.8%,健康和基本健康的占全部老年人口的81.6%,总体良好。

城市比乡村老年人口健康和基本健康高13.9个百分点,生活不能自理的低1.1个百分点。这是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水平及医疗保健和社会保障事业明显高于镇和乡村的体现。

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率达9成

社会养老保险为老年人口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根据抽样调查资料,20广西60岁及以上人口中,参加由政府推行、面向城镇职工、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达88%(不包括商业保险)。

其中,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新型社会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四种社会养老保险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占61%,镇和乡村主要以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为主。

医疗保险方面,年广西60岁及以上人口中,参加由政府推行的、面向城镇职工、城镇(乡)居民医疗保险的达98.2%(不包括商业保险),老年人口的医疗保障基本达到全覆盖。城市老年人口主要以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等社会医疗保险,镇和乡村主要是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为多数。

老年人口以家庭养老为主

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健康状况密切相关。目前广西老年人口总体上仍以家庭养老为主。

值得关注的是,2015年广西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依靠社会保障金为生活主要来源的占25.4%,与相比提高6.5个百分点。其中,依靠离退休金、养老金生活的提高5.7个百分点,依靠最低生活保障金生活的提高0.9个百分点,这部分老年人晚年生活有了基本的`、稳定的经济来源。

据悉,广西已连续调整提高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2015年,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达到2035元,惠及全区186.87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老年人依靠各种社会保障金而独立生活能力越来越强了。

城镇有配偶者多于乡村

当年华老去,夫妻间相互依靠和照料是子女和社会无法替代的,老年人的婚姻状况对老年人的生活有着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在赡养、生活服务和身心健康方面有十分紧密的关系。

总体来看,男性有配偶者比女性高8.8个百分点,说明男性老年人离婚或丧偶后再婚者比女性多,此外 城镇老年未婚者、丧偶者比重比乡村低,有配偶者比重高于乡村。

上海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分析.2010.10 篇5

题目:关于昆明市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08年5月1日

调查地点:昆明市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大学,吴家营敬老院

调查对象:老年人及活动中心工作人员

调查人员:水电083班 徐光灼 200810504305 水电083班 王正涛 200810504349 水电083班 刘凯夫 200810504314

1.对本次调查问题的初步分析和问卷调查表的设计 2.外出对本次研究问题的实地调查 3.对问卷数据的统计和结果的分析 4.本次问卷调查最终达到的目的 5.我们的认识与感想

一. 问卷调查表版式

昆明市老年人整体日常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1.日常生活锻炼身体频率?

A. 每天锻炼

B.周末锻炼

C.偶尔锻炼

D.从不锻炼 2.每次锻炼持续大约多长时间?

A.两个小时

B.个半小时

C.一小时

D.半小时 3.一般喜欢到什么地方锻炼身体?

A. 在家附近

B.老年活动中心

C.附近公园

D.西山附近4.平日喜欢的锻炼方式?(多选)

A.打打太极

B.扭秧歌

C.爬西山

D玩健身球

E饭后散步

F-___________________。

5.老年人对自己衰老的看法,态度?

A.子女照顾感到幸福

B.脱离负担日子轻松 C.每天外出游乐生活充实

D.子女很少关怀觉得孤单 6.平日里多有些什么人来看望自己?

A.子女常来

B.亲戚老友们

C.学生社团

D.感觉敬老院看护对自己最亲

7.有没有觉得对家庭产生负面影响?

A.子女赡养自己理所应该

B.觉得子女不易给子女带来负担 C.认为应减轻子女负担

D.依然在生活上给子女帮助 8.自己在家里有没有做点什么事情?

A.不管家里的事

B.想做子女不同意

C.帮子女带孩子

D.帮家里看家

9.两代人之间主要存在的代沟或者矛盾?

A.与子女相处很好很照顾自己 B.子女鼓励自己外出游玩

C做了对家里有用的事得不到子女支持 D.媳妇对自己态度很不好

10.自己对敬老院的居住环境是否满意,有没有什么希望院方加以改进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老年人认为自己比较适宜的居住环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退休后有没有社会保障,每月社保和工资能拿到多少?

二. 对本次问卷调查研究的初步分析

(1)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及生活上面临的困难,能理解他们的情感需求,并能尽自己所能为老年人做一些事情,老年人对自己衰老的态度?

(2)老年人的文化活动?(3)老年人给家庭带来的影响?

三. 问卷数据统计

Question1.日常生活中锻炼身体的频率?60%50%40%30%20%10%0%每天锻炼从不锻炼70%60%50%40%30%20%10%0%每天锻炼偶尔锻炼城市农村这样的对比结合我们当时对被调查人员年龄的打听,我们得出老年人的两种主要生活方式:一种,城市老年人生活丰富多彩,体验一个多彩的人生;另一种,农村老年人主要由于当地条件的阻碍,过着的是一种龟式的生活,不常动,但感觉活的更长久!

由于调查对象条件限制(识字人数不多),很难得出较科学的统计数据,整个调查过程中我们采用了问答记录的方式,对反应较多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记录,从敬老院较多老年人口中反应情况基本如下:

1在这家敬老院住的大多是当地的民政户口,来这里二十年了,政府没给收一分钱,随着经济的发展过去每个月几块的补助现在也涨到每月五十的零花钱了。以前的那个村长人好,每年都要来看望好几次,每次来给我们发点钱,带些好吃的,后来调走了,来了个年轻书记来过一次,院长说跑一次多麻烦,以后不要麻烦了,后面四年都某见过了。3家里人差不多个多月要来看自己一回,每次来都还带点吃的,有好多年没回家过过年了。

4周围村子头这些很少来,这两年你们大学生来,这里比以前好多了,你们经常来照顾我们,带吃的,帮我们洗衣服,我们真的很感谢,一坐下来就想起你们今天给有时间来陪我们吹吹牛。这里的狗村子里面的人来了多远都追着叫,你们来了从来就没有咬过,连他们都知道你们的好啊!

从实地调查敬老院老人口中的话语,我们不难得出敬老院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过为乏味:

1.缺少最基本的娱乐设施(比如:电视,录音机)2.缺少可供自己锻炼的运动器材和场馆(比如:羽毛球,老年人喜欢的门球,学习太极拳)

3.缺少政府和社会的关怀,一些家庭对老年人比较漠视,(比如:政府家庭很少积极主动前来敬老院慰问,领不到老年人基本的社会保障基金)。

四.结果分析

(一)昆明市老年人总体现状:(1)整体现状:截至2005年底,昆明市60岁以上老年人已有68万,占总人口数的13.5%,且每年以3.5%左右的速度增长[。1]随着部分职工提前退休或离岗休息人数的扩大,昆明市将面对近100万的老年人。从全国来看,昆明提前9年进入人口老龄化城市,成为超常的老龄化城市,“未富先老”问题比较突出。

(以上资料来自)

昆明市是未富先老的城市,对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是一个挑战,对于日趋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对于加强老龄工作组织机构,管理,服务等建设也势在必行。

(2)昆明敬老院老年人生活现状及原因总结:

“养儿防老”是中国传统的古训。当“防老”与子女的前途放到一起时,更多的都市老人更愿送儿女

去更适合发展的地方。然而,他们自己却常常孤身一人呆在敬老院。于是,每逢合家团聚的日子,总会有一些老人因为与儿女不能团圆而黯然神伤。敬老院老人很少能与外界联系,他们之所以住进了敬老院,存在几方面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自己行动不太方便,甚至存在轻微的智障,家里条件并不宽裕,为了不给家中带来多余的负担,也引起家中人不必要的争执,他们最终选择了离开,自己一个人找寻余生的幸福;2.一些老人希望子女外出奋斗没有太多的牵挂,所以他们选择了敬老院3.一些敬老院常常由国家开办,一些入住的老人不但不用交付国家任何费用且 在敬老院还有人专门照料,敬老院还有许多和自己同一时代的老人陪自己聊聊天渡过自己的余生,最终,他们也选择了敬老院。

(3)昆明市老年大学和老年活动中心老年人现状:

进入昆明老年大学就感到一种浓郁的学术氛围扑面而来,这种氛围严肃而不失活泼,轻松而不散漫。你能看到,这边几个老人在满嘴含笑的跳着华尔兹;那边几个老人在满目严肃的讨论东坡先生的“大江东去”;楼道上几个老人相约周日去看日出;下课的教室里几个老人在拉着家常。同样,在昆明老年活动中心我们则看到老人们的活力与激情,年少未完成的运动梦想在这里延续。老人们游泳,打门球,羽毛球等等一系列活动,真是一帮老小孩啊。

二.对昆明市老龄人口生活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敬老院老年人生活现状主要原因:

(1)农村大量青壮年流入城市打工,农村的养老服务除了少数不健全的健老院,未能建立完善的养老机构。

(2)贫困老人缺乏必要的物质生活保障,虽然敬老院里不用交付太多费用,但生活上水果,药物,零食等物质任然需要自理,社会救助体系不完善。

(3)我国老年人社区照顾发展缓慢,社区照顾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缺少大量能够公老年人娱乐,锻炼身体的必要设备。

(二)老年大学,活动中心老年人生活现状原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调查中经了解许多来学习文化生活的老人都早已脱离子女负担,来回都有车接送,他们中一些不少都还是退休职工,退休老干部,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

四. 对昆明市老年人生活现状最终得出的对策建议:

1.希望国家能够建立更加完善老年人生活保障政策(比如: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老年人社保活动,让所有老年人都能领到一张社保卡,同时国家拿出出足够的资金,每个老人每月可以直接通过社保局去领取一定数目的养老保障金)。2.加大对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大力弘扬“人人献上一份爱”的理念,在全社会营造关爱老年人,参与慈善活动的良好社会环境(比如:政府应该通过一些手段让昆明一些大的企业加入到慈善活动中,加大资金的投入,增建老年活动场所,比如建设县级敬老院,新增一些养老床等等),只有真正调动起社会对老年人生活关注的积极性才能真正根除老年人养老的弊病。3.在以建立的老年活动机构中应求精益求精,以一种“人性管理,特色服务”的姿态对待老年人,增设更多养老设施,(比如:锻炼器材,场所,发挥老年人的兴趣专长,建立老年人专门医疗机构,老年人才艺展示中心)让养老服务更为规范化,多样化才能切实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居,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进而让社会化养老的功效得以充分发挥。4.对农村老年人没有完善的生活体系,我们应尽全力鼓动社会的力量(比如:在学校,社会进行大量的宣传,让身边的人们加入到敬老活动,节省出自己的一点零花钱为他们的生活增加尽自己的一点点力量,以此还能让这个社会更好的见证80,90甚至100后给社会带来的除了种种的个性冲突,还有一颗颗爱心种子的传播)。

五. 对于这次社会调查我们的感想:

王正涛: 毋庸讳言,老年,是人生最后的一个台阶,然而这也是人生最高的一个台阶。这个台阶上,宛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以尽情无忌的回望,眺远。

一粒沙粒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一次社会调查问卷,一次深入老年人生活的体验,年轻的我们和慈祥可亲的老年人穿越时光的隧道,一同回望老人传奇性的一生。坎坎坷坷的经历,酸甜苦辣的饱尝,在此刻都化成了温馨的记忆,留待慢慢咀嚼。再回望中,也颇有看电影电视剧那样的乐趣与感喟。自身的经历何尝不是一出精彩的戏文。它已不仅仅是旁观,而是本人全身心的投入,个中悟出许多深刻的道理。老年人了与回忆,其原因再次,其意义也在此。

俗话说,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快乐,老人们喜欢回忆,但是又有谁愿意和他们共同分享,共同快乐呢?生在一个快节奏的时代,许多人常常忘了学会分享,忘了学会倾听,忘了学会感激。作为儿女,孙女的我们曾几何时静静的陪在自己的父母,爷爷奶奶身边和他们共享一生的传奇,一生的沧桑。社会的发展并不意味着人性的升华,追寻个人利益,追寻香槟,宝马,洋房的个人价值观成了我们这代人生存的主导思想。在这样的价值观主导下,你会发现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少,亲情,友情逐渐的逝去。他们或以为,老年人青春的年华已经逝去,他们对人生已无所求,除了让他们吃饱穿暖,从来不会主动顾及老年人内心的感受。还有更甚者,他们或以为,老年人已是社会的累赘,甚至他们的继续贡献也只是发挥“余热”而已?这是极其荒谬的论调!恰恰相反,老年人是民族极具潜力、极其宝贵的财富。老年意味着成熟、圆满、丰赡、睿智。对于人生和社会的认识具备了一种青年人无法具备的穿透力。所谓“穿透力”,就是不仅看现象,还能看到现象的背后;不仅看眼前,还能想到未来;不仅看到“此”,还能看到与“此”有关的“彼”。此时,任何蛊惑与谎言,都再已不能蒙蔽视线。问卷调查是一个繁复而漫长的过程,在这样一次人生体验的经历中我们学到了许多,我们也十分看中这样一次机会,虽然由于所在校区条件的限制,外出调查开展工作十分困难,但我们克服一切难题,常常顶着烈日经过几个小时的调查,找到原定的调查地点。接下来我们将会把这次调查中所见所闻和大家共同分享,希望这样的一次调查能够唤醒所有忽视或者不重视老年人的人们一颗诚挚的心灵,一同为我们的老年人事业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吧!不关注并不等于不存在,生活在这样一个小环境中的我们,整日与日隔绝,有时真恨这个世界对我们真不公,相信如此多的大学生“读”在呈贡这样一个地方一个不留神必将毁掉这样的一代。看不到社会的我们原以为调查老年人只能局限在老年活动中心,敬老院等地方。但当我们走出校门,坐上公交,我们发现生活中无不充斥着老年人的身影,有背着背篓的大娘,有看着此时的我们真正开始对所谓人口老龄化这样一个问题产生深深的理解,如此多的老年人到底对这个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看着许多老年人在街上都是一个人,我猜想社会是不是已经抛弃了他们?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还得费工夫。对这个城市的陌生一度让我们对我们找寻的目的地感到茫然,几次查询114,然而还几次坐错车,在公交上就将近停留了好几个小时的我们累得灰头灰脸,但最终我们还是到了。

戏剧性的一面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明明公交站牌上报的是老年活动中心,但我们下车后显示的确是青少年活动中心。也许真是命运的安排吧,几次徘徊在青少年活动中心附近的我们,终于在穿过条长长的人行道发现了老年活动中心。这条长长的人行道此时在我们心中似乎就是人生的一段长廊,从青少年到老年这其中经历的种种是我们这些刚踏上人生的小辈几乎难以想象,难以琢磨的。这不得不让那些曾经有过轻生,从未体味过真正人生,不珍惜生命的小辈此时静静坐下来细细思索自己的所作所为。

苦尽甘自来,站在目的地的门口,此时的我们完全忘却了之前的疲倦与不快,进入目的地,一幅焕然一新的感觉在我们眼前呈现,老年人丰富的生活形态深深吸引了我们,好似一个人间天堂,正如PPT展示的活动中心所有能歌善舞,琴棋书画样样在行,这样的人生没有人不愿意追寻吗?但是这是城市的生活,做了几分调查我们感觉成果累累,心里十分欣慰。接着我们去了老年大学,老干部培训基地等地,城市的具体情况大体一样,我们感觉到了他们的快乐,他们也是我们感到快乐。这样的一天结束了,拿着那叠还未完成的调查表我们回到了学校。回到学校,我开始思索,老年人的社会真的就这样美好吗? 又是一个烈日天,我们再次搭乘170出发了,这次去的是敬老院。找寻这家敬老院花了不少时间,之所以花费不少精力,是因为这家敬老院坐落地一开始我根本不敢相信,它是如此的偏僻,如此的落魄不堪。我们才进门的一瞬间,看到的是和昨天完全不同的另一幅画面,一个个面孔饱经风霜的大爷,老奶奶充满期待的目光,面带微笑的欢迎我们,一进门就主动给我们让座,似乎个我们很熟似的。从这样热情的场景我们知道今天我们将迎来收益不少的一天。沟通开始了,那可谓是一幕幕经典的电影在你眼前放映,老人给我们讲了不少人生往事和近几年的生活状态,对我们的问题他常常能引申出一串串的话题,从谈话中我们听出了他们的心声,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真的很难一言而尽,城市和农村的差距让老人们生活形态如此之不同,不得不让我们深深反思。

之所以这次的社会调查报告选定这样的一个题目,是因为我们坚定的相信一个健康的社会理应敬重老年人,而这种敬重是发自内心的真诚,而不是做表面文章;这种敬重是一种自然的社会风习,而不是由什么机构或舆论来频频倡导。至于老年朋友自身,则更应珍惜生命的价值。在安享晚年的同时,宜将以整个生命换取来的,比黄金钻石还要贵重的人生体验和感悟,——哪怕只是一点点,留给这个世界。

徐光灼: 古语有云: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以前不很理解这句诗的含义。通过这次我们在昆明老年大学,云南老年活动中心和敬老院的一系列观察和了解,我们充分了解这句诗的深刻含义:不要说休日西沉,天近黄昏,寂寞冷冽的黑暗就要将你裹挟。你看,天边那绚丽美丽,妖娆多姿的晚云不是和朝霞一样将大地的每一次山川河流都映的灿烂嘛?

我们已进入昆明老年大学就感到一种浓郁的学术氛围扑面而来,这种氛围严肃而不失活泼,轻松而不散漫。你看,这边几个老人在满嘴含笑的跳着华尔兹;那边几个老人在满目严肃的讨论东坡先生的“大江东去”;楼道上几个老人相约周日去看日出;下课的教室里几个老人在拉着家常。呵呵,说实在话,看到这些越发觉得自己不能浪费青春年少,黑发应知勤学早啊。

同样,在昆明老年活动中心我们则看到老人们的活力与激情,年少未完成的运动梦想在这里延续。老人们游泳,打门球,羽毛球等等一系列活动,真是一帮老小孩啊。

而在敬老院中这些孤寡老人也不是我们以前想象的那种愁眉苦脸,哀叹命运不济,年华以老。通过交谈,我们发现这些老人们每天都会散散步,听听收音机有时还会时不时的拉点小曲子自娱自乐一把。老人们的生活充实而快乐。

当然,我们不可否认不管是昆明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还是敬老院中的这些老人们,他们的身体的确比我们这些年轻人羸弱,但他们在心态上并不比我们逊色,甚至比当下的那种颓废青年好多了。

在此,我希望我们大学生能多陪陪家中乃至身边的老人们,老人们需要的不是金钱,不是补品,也不是过年时送盒脑白金,是子孙们对自己的体谅与理解。好好珍惜这些老人吧,别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时候儿追悔莫及。

上海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分析.2010.10 篇6

在当前大规模、高速度的城市化进程中, 中国城市的社会语言生活正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城市化所带来的社会语言生活巨变, 促使中国的一批社会语言学者于21世纪初开创了“城市语言调查”这一新的研究领域。该领域目前已成为中国社会语言学的研究热点之一。

城市语言调查可以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库帕、费希曼等人以语言规划为目的, 先后在东非埃塞俄比亚的几个城镇和中东耶路撒冷所做的实地观测。荷兰学者范德博运用库帕等人的方法, 于70年代末在中国台湾的台北、高雄、台南等七个城市做了大量的实地观测。范德博当年所做的调查目前被很多学者认为是城市语言调查的典范 (Van den Berg, 1986;徐大明、王玲, 2010) 。20世纪后期, 徐大明 (1992) 调查了新兴工业城市包头的语言变异与变化, 发现了与西方城市社区迥异的言语社区结构;陈松岑 (1990) 调查了绍兴市城区普通话使用的社会分布状况;张谊生、齐沪扬 (1996) 调查了上海浦东新区普通话的使用情况, 这些都是早期的城市语言调查研究, 揭示了当时的城市语言面貌。

自21世纪以来,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城市语言生活状况:徐大明等人从2002年起连续五年采用问路调查法对南京城区的语言状况开展调查, 发现了普通话普及与人口流动的相关性 (张璟玮、徐大明, 2008) ;郭熙 (2005) 、孙晓先和蒋冰冰 (2007) 、薛才德 (2009) 、王立 (2009) 等人先后调查了广州、上海、武汉等城市的语言生活状况, 这些调查都揭示出当前中国城市语言生活状况所发生的变化。

目前国内已有的城市语言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容易受被调查者主观因素的影响, 而且很难反映出城市不同语言空间的语言生活实态。此外, 各个城市的调查方式并不统一, 导致各个城市之间很难进行横向比较, 无法深入探究更大区域内城市语言状况的变化规律和发展态势。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 也是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城市和吴方言区的代表, 对上海城区语言生活实态开展调查, 并将调查结果与长三角地区其他城市的情况加以比较, 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城市语言生活状况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变化, 而且还可以让我们掌握更大区域内城市语言状况的变化趋势, 最终将为城市语言规划及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方法

我们对上海城区语言生活状况的调查, 主要采用范德博 (Van den Berg, 1986) 的非介入式匿名观察法, 即调查员在局外观察, 不参与被观察对象的言语活动, 并按固定的程序, 根据事先印好的观察卡记录语言使用实态。调查员除记录被观察者所使用的语言外, 还记录被观察者的交际类型、交际对象、性别、大致的年龄段等信息。非介入式的匿名观察基本能有效避免“观察者悖论”。

我们在2012年2月至2013年5月先后调查了上海城区的商场、市场、银行、公共交通、餐馆、通信业营业厅等公共领域共计5871人次的语言使用状况1。

三上海城区各领域的语言生活状况

(一) 上海城区商场的语言生活状况

在上海城区的淮海路、徐家汇、五角场三个主要商圈不同档次的9家商场里, 我们共观测到2332次言语行为。由表1可知, 使用普通话的占56.2%, 使用上海话的占37.7%, 同时使用普通话和上海话的占3.5%, 使用其他方言的占1.7%, 使用外语的占0.8%。在商业服务领域, 普通话在使用上占明显的优势地位。

位于城区中心的淮海路商圈, 普通话的使用比例高达63.7%, 而上海话的使用比例只有31.3%;位于城区东北角的五角场商圈, 普通话的使用比例达到57.3%, 上海话的使用比例只有38.1%;位于城区西南角的徐家汇商圈, 上海话的使用比例相对较高, 使用比例达到43.1%。在这三个商圈中, 中档商场的普通话使用比例均明显高于同一商圈低档和高档商场的普通话使用比例, 这一结果与俞玮奇 (2012) 在南京和苏州的商场调查结果相同。此外, 除五角场商圈外, 淮海路和徐家汇商圈高档商场的上海话使用比例均为同一商圈中最高的。

(二) 上海城区市场的语言生活状况

我们在上海城区内环以内的10家农贸市场共观测到1392次言语行为, 由表2可知, 普通话和上海话是市场里最常使用的两种语言, 上海话的使用比例为60.1%, 普通话的使用比例为34%, 同时使用普通话和上海话的占4.4%, 使用其他方言的占1%, 同时使用普通话和其他方言的占0.5%。在内环以内的农贸市场, 上海话在使用上占明显的优势, 仍保持着较强的活力。在上海话使用比例较高的市场, 如黄浦区的马当菜市场、虹口区三角地菜场东安分场等, 周围不少都是老住宅, 顾客也主要是当地的老上海人, 他们基本上都说上海话, 卖主即使是外地人, 也会迁就顾客所使用的语言, 因此在这些市场, 上海话的使用比例很高。

我们还在内环和中环之间各抽取一家农贸市场, 共观测到459次言语行为, 表2显示, 在中环和内环之间的农贸市场, 普通话的使用比例达到75.6%, 上海话的使用比例仅为21.1%。在该区域的农贸市场, 普通话占主导地位, 上海话的使用则显著减少。

(三) 银行、通信业营业厅、公共交通、餐饮业等领域的语言生活状况

在中心城区黄浦区、静安区和徐汇区的9家银行所观测到的412人次言语行为中 (见表3) , 普通话的使用比例为52.7%, 上海话的使用比例为36.7%, 同时使用普通话和上海话的比例为8.7%, 外语占0.2%。在银行领域, 普通话在使用上占相对优势。

在黄浦区、静安区和长宁区的11家电信、移动和联通通信业营业厅, 我们共观测到420人次的言语行为。普通话的使用比例为51.9%, 上海话的使用比例为40.5%, 同时使用普通话和上海话的占4.8%, 其他方言占2.9%。该领域与银行的情况比较相似, 同样是普通话在使用上占相对优势。

在公共交通领域, 我们在抽取的23条城区公交线路上共观测到611人次的言语行为, 其中普通话的使用比例为33.4%, 上海话的使用比例为58.8%, 同时使用普通话和上海话的占4.4%, 其他方言占2.9%, 外语占0.3%。在公共交通领域, 上海话在使用上仍占明显优势, 司机和乘客都比较多地使用上海话。

在所抽取的徐家汇商圈里, 我们在多家餐饮店内共观测到245人次的言语行为。与徐家汇商场里上海话使用比例较高的情况有所不同 (见表1) , 餐饮店里普通话的使用比例高达83.7%, 上海话的使用比例仅为11.4%, 同时使用普通话和上海话的比例为1.6%, 其他方言的使用比例为2.4%。餐饮业领域较高的普通话使用比例与餐饮业服务人员主要是外来务工人员有关。

四上海城区语言生活状况的社会差异

(一) 语言交际模式的差异

我们将交际模式分为内部交际和外部交际两类, 内部交际主要包括“顾客之间”和“售货员 (或卖主、工作人员等) 之间”两种熟人间的交际模式;外部交际主要包括“售货员 (或卖主、工作人员等) 对顾客”和“顾客对售货员 (或卖主、工作人员等) ”两种陌生人间的交际模式。以下主要分析商场、市场和银行三类公共场所的情况。

由表4可知, 在上海城区的商场里, 顾客内部之间交际使用普通话的比例为42.3%, 使用上海话的比例为47.6%, 普通话和上海话的使用大致各占一半;但当他们与售货员交际时, 普通话的使用比例明显上升, 达到64.3%, 上海话的使用比例则下降到33.1%。与之相应, 售货员之间内部交际时, 使用最多的是上海话, 使用比例为52.4%, 其次是普通话, 使用比例为36.5%;当他们与顾客交际时, 普通话的使用比例上升至第一位, 达到65.6%, 上海话的使用比例则下降到30.5%。

在上海内环以内的农贸市场, 顾客之间内部交际使用上海话的比例高达87.3%, 普通话的使用比例只有9.2%;当他们与卖主交际时, 上海话的使用有所减少, 使用比例为68.2%, 而普通话的使用则明显增多, 使用比例为28%。卖主之间所使用的语言位列前三位的分别是上海话41.7%、普通话38.9%和其他方言12.5%;当卖主与顾客交际时, 普通话和上海话的使用比例分别为44.7%和48.5%, 这两种语言的使用都有所增多, 普通话使用增多的现象更为明显, 其他方言的使用比例则下降至不足1%。

在主城区的银行, 顾客之间说普通话的比例为42.3%, 说上海话的比例为53.8%;当他们与银行工作人员交际时, 普通话的使用比例上升至54.5%, 上海话的使用比例下降至35.3%。银行工作人员之间的内部交际很多是用上海话, 使用比例高达67.4%, 普通话的使用比例只有32.6%;当他们与顾客交际时, 普通话的使用比例上升至59.1%, 上海话的使用比例下降到24.5%, 另外, 普通话与上海话之间语码转换的比例也有14.5%。银行里有较多的语码转换现象, 主要是因为双方经常会遇到金融业务用语, 即使交际双方都是上海本地人, 也会倾向于选择使用普通话来说这些用语。

总体而言, 在公共场所熟人内部之间交际使用最多的还是上海话, 但在与外界交往过程中, 例如在传统的市场领域, 顾客会出现向普通话转用的“向上聚合”言语适应现象;在商场和银行的交易过程中, 顾客与售货员或银行工作人员之间都出现向普通话转用的“向上聚合”言语适应现象。言语适应现象的出现, 进一步说明当前普通话取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 其社会沟通作用已经充分体现出来, 国家的推普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二) 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差异

表5显示, 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在公共场合的语言选择有明显的差异。在商场, 青年人群使用普通话的比例高达68.9%, 使用上海话的比例只有25.5%;在传统的农贸市场, 青年人群使用普通话的比例有54.3%, 上海话的使用比例为44.3%;在银行, 青年人群使用普通话的比例同样高达68.6%。与之相反, 老年人群在上述场合上海话的使用比例都在70%以上。中年人群的语言使用情况介于青年人群与老年人群之间, 但使用上海话的比例明显都高于使用普通话的比例。

进一步的数据分析还发现, 40岁是一个相对明显的转折点, 40岁以上的人群在公共场合主要是说上海话, 而40岁以下的人群在公共场合说普通话的情况更多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国家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学校加强推普的政策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三) 语言空间的差异

比较表1~表3可以发现, 在不同的语言空间, 城市语言生活状况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首先是体现在不同的语言使用域上。在城区传统的农贸市场, 人们主要使用当地方言, 上海话的使用比例达到60%以上, 顾客之间使用上海话的比例高达87.3%, 上海话在传统市场领域依然保持着较强的活力;而在商场、银行、通信业营业厅等场合, 普通话使用比例都在50%以上, 普通话在使用上占明显的优势。城市语言生活状况表现出明显的语言使用域差异。在语言使用域差异的背后, 则是人们潜在的语言使用场合意识, 在这一意识影响下, 人们会在不同的场合考虑选择使用合适的语言。

语言空间差异还体现在城区不同, 语言生活状况也有明显的不同, 如表3所示, 与内环内一些农贸市场主要使用上海话相比, 内环与中环之间的一些农贸市场更多地使用普通话。不同城区的语言生活差异更多是受该区域言语社区的人口构成的影响。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的构成比情况, 直接影响到当地言语社区的语言生活状况。

五讨论

(一) 城市语言生活状况的变化及其原因

近年来,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 城市“语言地图”正在改写, 城市语言生活发生着较大的变化。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的中心城市也不例外, 普通话已经进入上海城市语言生活的各个领域, 普通话在城市公共领域的使用也越来越普及, 普通话和上海话互动加速、并存共用, 呈现“双言”现象, 即高变体的普通话主要出现在更为正式的场合, 而低变体的上海话主要出现在非正式的场合。但调查也显示, 高低变体的使用并非界限分明, 普通话也在向原来低变体的场域“渗漏”, 其在市场、家庭等低层领域的使用越来越多, 与此同时, 上海话也时不时出现在正式的公共场合以及大众传媒中。普通话和上海话的使用并非界限分明, 与弗格森 (Ferguson, 1959) 的“双言制”概念相比, 目前城市中的普通话与方言关系, 似乎更符合徐大明 (1997:178) 所提出的“后双言制”形态。

上海一直是一座移民城市, 但以前“进入上海的占80%的外地人的语言”并“没有冲垮上海方言”, 主要是由于“各种方言之杂足以互相抵消, 没有一种方言能有足够的影响力可以排挤或替代上海方言” (钱乃荣, 2003:117) , 且当年的移民很多是江浙人, 其方言与上海方言相近, 因此大多会转用上海话。在现今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下, 进入上海的外来移民的地域来源更为多元化, 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 上海有近900万的外来人口, 其中由江苏和浙江两省流入的数量分别是150.35万和45.05万, 只占外来人口总量的21.7%。2更多的外来人口来自官话方言区, 他们的方言与上海话的差异更大。这些新移民在公共场合更倾向于选择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与此同时, 随着政府大力推广普及普通话, 人们在公共场合也更愿意选择具有较高社会声望的普通话作为对外的交际工具, 本次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 (见表4) 。由于较高的社会声望和地位, 以及高效的沟通效率, 普通话已成为外来移民和当地人在公共领域共同的重要交际工具。传统强势方言上海话已无法撼动普通话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调查结果 (见表5) 还显示, 年轻人是在公共领域使用普通话最多的群体。我们认为这与当前中小学的普通话教学密切相关。以普通话为教学语言的教育不仅使年轻一代具备了良好的普通话能力, 而且还促使他们在公共场合主动使用普通话。

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城市化和政府大力推普是推动城市语言状况变化的最主要原因。

(二) 城市语言空间与城市语言规划

语言空间是指语言使用的范围, 语言使用空间的大小直接影响到语言的生存能力 (蔡永良, 2010:74) 。在上海城区的公共领域, 不同的语言使用域和不同城区, 语言使用状况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各种语言的生存状态也各不相同。例如, 在传统市场领域, 上海话仍然保持着较强的活力, 而在商场、银行、通信业等领域普通话的使用占明显的优势。另外, 内环与内环以外的不同城区之间, 各种语言的生存状况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因此, 要协调好城市中普通话和方言的关系, 做好城市语言规划, 就需要基于语言功能规划理论 (李宇明, 2008、2010) , 研究各种语言资源在城市不同领域和层面的管理方式, 确定其在城市不同领域的使用范围、优先发展次序等, 实现语言资源在不同城市社会生活层面的合理配置, 促进各语言之间的和谐发展。

此外, 在今后的城市语言规划过程中还应注重保护当地方言资源, 适当保留当地语言的使用空间, 避免人们的方言情感向负面转化成为社会问题 (李宇明, 2010) 。与此同时, 还要把握好方言保护的尺度, 避免对新移民的语言生活造成影响。如何把握好尺度, 实现和谐的城市双言生活, 这是今后必须关注的问题, 也是城市语言规划所面临的挑战。

(三) 与长三角地区其他城市语言生活状况的比较

我们将上海市中心的淮海路商圈数据与长三角地区其他城市中心商圈 (南京的新街口商圈、苏州的观前街商圈、无锡的崇安寺商圈和常州的南大街商圈) 的数据进行横向比较, 以期发现更高层次的语言状况变化规律。表6显示, 上海中心商圈的普通话使用比例明显高于长三角地区的其他城市;在长三角地区多个城市的核心商圈中, 普通话在使用上均占明显的优势。进一步分析还发现, 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外来人口规模, 直接影响到该城市公共领域的普通话和方言的使用状况。经济越发达, 外来人口所占总人口的比例越高, 该城市公共领域普通话的使用比例也就越高。经济发展水平和外来人口的规模是影响城市语言状况变化的重要外部因素。

当今社会已进入大数据时代, 城市语言调查也不再局限于一个城市的调查, 当我们将上海的语言状况数据放在整个长三角地区加以考察后, 发现了更大范围内更高层次的语言变化影响因素与发展态势。因此, 只有对整个区域的城市语言生活状况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方法和跨城市的系统研究, 才能比较清楚地揭示该区域内城市语言状况的变化规律与发展态势。可以说, 上海的城市语言状况变化只是长三角地区众多城市语言状况变化中的典型和先行者。

六结论

本文通过对上海市公共领域语言生活状况的实际观测, 发现普通话已经进入上海城区各主要公共领域, 并在不少领域占据优势地位, 上海话在公共领域中仍然扮演重要角色, 并保持着一定的语言活力。人们在公共场合对外交往过程中更多地转用普通话;青年人群是公共场合中使用普通话最多的群体, 中老年人仍主要使用上海话。社会大众对于普通话和方言的功能分工已经形成较为明确的观念, 人们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语言以实现不同的交际功能。但普通话和上海话在公共领域的功能界限并非完全分明, 两者在公共领域有一定的交叉和混合。城市语言生活呈现出“后双言”的状态。

在城市化进程中, 城市“语言地图”正在改写, 城市化、经济发展、人口流动和政府大力推普是推动当前城市语言状况变化的最主要原因。面对城市语言状况的变化, 可以基于语言功能规划理论, 做好城市语言规划, 实现语言资源在不同城市社会生活层面的合理配置。另外, 在今后的城市语言规划过程中还应注重保护当地方言资源, 适当地保留当地语言的使用空间, 实现和谐的城市双言生活。

上一篇:各月份工作安排下一篇:教师资格证考试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