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精神文明生活状况调查表

2024-12-06

老年人精神文明生活状况调查表(精选11篇)

老年人精神文明生活状况调查表 篇1

老年人精神文明生活状况调查表

河南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

-建环1002班

1、您的性别是 A、男B、女

2、您的年龄是(周岁)______

3、现阶段,您每月的生活费用主要来源是

A、工资B、退休金C、养老保险D、子女提供E、其他

4、现阶段,您每月的额外消费金额大概为

A、基本没有B、100元以下C、100元~300元D、300元~500元E、500元~800元F、800元以上

5、现阶段,您额外消费主用用于(多选)

A、订阅书刊报纸B、棋牌博弈C、赌博D、六合彩E、其他___

6、您平时的消遣方式是(多选)

A、看电视电影B、阅读书刊报纸C、棋牌D、书画篆刻E.参加宗教活动F.参加自发组织的文化娱乐活动F、其他______

7、您对现有的娱乐活动的看法是

A 很有意义B有一定意义C虚度光阴

D结交朋友E赚钱F没看法

8、您在上网、看电视或报纸杂志等书刊时最关注哪些内容

A 时事新闻B 生活常识C 电视剧D 教育科学知识类E娱乐体育类F农业信息G其他 ____

9、您身边有哪些不好的文化现象

A说脏话B算命测八字看风水C赌博D红白喜事大操大办E参加异教组织F其他 ___

10、您的居住地是否成立有专门的老人协会?

A、有B、没有

11、子女以上照料哪一项提供得多?

A.经济支持与生活照料B.谈心聊天等情感慰藉

12、您对居住地所提供的娱乐健身设备是否满意?

A、满意B、基本满意C、不满意D、不知道

13、您对当地政府所提供老年人娱乐休闲条件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年人精神文明生活状况调查表 篇2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社区505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年龄60~88岁,其中60~69岁272名,70~79岁193名,80岁及以上40名;男219名,女286名;离婚及丧偶94名;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77名,高中及中专203名,大专及以上25名;职业:工人125名,干部、医务人员73名,农民263名,无业及其他44名。

1.2 调查方法

发放“社区老年人健康调查表”512份,剔除年龄<60岁及填写不完整的7份,回收有效问卷505份。调查表为自行编制的“社区老年人健康调查表”,内容包括人口学资料、身体健康状况及评估、生活嗜好、饮食习惯、居住状况、社会活动状况等。评价老年人ADL采用目前通用的“ADL量表”,以使用公共汽车、行走、做饭菜、做家务、服药、吃饭、穿衣、梳头刷牙、洗衣、洗澡、购物、定时上厕所、打电话、自己处理钱财14项日常生活事件为评价项目。评分标准:自己完全可以做到为1分,有些困难为2分,需要帮助为3分,自己完全不能做为4分。总分<16分为完全正常,≥16分为有不同程度的功能下降;凡有2项或2项以上≥3分,或总分≥22分为有功能明显障碍。

2 结果

2.1 行为生活方式

15.8%和28.5%的老年人分别有吸烟及饮酒史,72.3%的老年人喜食咸辣,85.3%的老年人参加不同形式的户外活动但时间多不足1小时。

2.2 健康状况

88.4%的老年人已被确诊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或其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骨关节病、视力下降等)。33.1%的老年人在最近一年曾住院。

2.3 不同性别及不同年龄老年人的ADL

全部完成ADL量表14项评价项目者中,ADL正常、不需他人帮助的男性占67.6%(148/219),女性占64.3%(184/286);至少有1项ADL下降的男性占29.7%(65/219),女性占33.6%(96/286);完全丧失ADL的男女分别占2.7%(6/219)、2.1%(6/286)。505名老年人中,ADL完全丧失,生活不能自理者占2.4%;ADL下降,生活尚能自理但多病者占31.9%,ADL正常者占65.7%(见表1)。ADL无明显性别差异,但随年龄增大,ADL呈下降趋势(P<0.05)。

2.4 ADL量表评分

14个ADL评价项目中,单项评分为1分者占78.6%~95.8%。使用公共汽车困难者所占比例最高,占21.4%;吃饭困难者所占比例最小,仅占4.2%。老年人ADL下降排名前3位的分别为使用公共汽车、行走、做饭菜(见表2)。

3 讨论

本次调查发现,15.8%和28.5%的老年人分别有吸烟及饮酒史,72.3%的老年人喜食咸辣,虽有85.3%的老年人参加不同形式的户外活动但时间多不足1小时。因此,要让老年人了解吸烟、饮酒及少运动是影响老年人身体健康的主要因素,并就运动的时间、方式方法等进行健康教育,让老年人认识到学会自身保健是减少疾病,增进健康的关键。

88.4%的老年人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或其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我们应运用全科医学理念,为老年人提供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基础,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解决老年人遵医、就医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加强和普及老年病知识教育,提高老年人自我保健意识,认清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对健康的危害,及时预防,合理治疗,系统控制,提升健康水平,提高晚年生活质量。

ADL是反映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它影响到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分躯体生活能力和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两部分,前者包含了正常人日常生活中所必须完成的动作,如吃饭、穿衣、上厕所等,丧失这一功能即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后者反映老年人社会适应能力,如购物、处理钱财、做家务等,此功能丧失则不能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活动范围将被限制在家庭区域内。ADL是评价老年人独立生活能力的重要指标,对于评价老年人健康状况也具有重要意义。

老年人ADL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高龄、丧偶、经济状况、残疾、患心血管疾病等均是影响ADL的主要因素。本次调查发现,ADL在性别间无明显差异,但随年龄增大,ADL呈下降趋势,与杜鹏等[3,4]的研究一致。本次调查显示,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下降排名前3位的分别为使用公共汽车、行走、做饭菜。因此,要注重防治那些易造成老年人失去自理能力的疾病,最大限度降低老年人残疾率,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了解社区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ADL)状况。方法 随机对505名60岁及以上社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调查,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505名老年人中,生活不能自理者占2.4%,生活尚能自理但多病者占31.9%,基本健康者占65.7%。14个ADL评价项目中,使用公共汽车困难者所占比例最高;ADL无明显性别差异,但随年龄增大,ADL呈下降趋势(P<0.05)。结论 应注重防治易造成老年人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疾病,最大限度地降低老年人残疾率,提高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贾慧英,王建英.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7,23(6):763-764.

[2]焦开山.中国老人生活自理能力与死亡风险的关系研究[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30(7):33-35.

[3]慧蓉,张华丽.西安市老年人ADL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3,18(8):567-569.

老年人精神文明生活状况调查表 篇3

关键词:老年人体质;社区体育;健康状况

中图分类号: G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6-83-2

0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呈现不断加剧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老年人的体质以及社区体育状况不但影响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同时对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因此,本文对西安市的老年人体质及社会体育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以此来掌握老年人的体质变化情况,并且为西安市的社区体育建设状况提供可行性建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对象主要为西安市的老年人群,在2016年4-6月,选取60-64岁以及65岁以上的男女老年人,每个年龄段各500人,每组男女人数相同,各250人,共1000人接受调查。纳入标准:所有调查对象均为生活在西安市的老年人。调查对象均身体健康,具有体育运动能力。调查对象均为自愿接受调查。

1.2 研究方法

对调查对象的体质检测均按照我国《检测细则》以及《验收细则》来完成,同时采用体育总局标准器材进行测试,测试人员经过前期培训,均符合本次调查的标准。

1.3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单位以x±s表示,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数据采用t检验,P<0.05表示对比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西安市老年人身体形态情况调查

本次研究对西安市老年人的身体形态进行调查,调查显示,西安市60-64岁男性上臂及腹部的平均数据明显低于全国老年人的平均值。在65岁以上的男性中,西安市男性的上臂以及腹部明显低于全国范围平均值。在女性调查者中,60-64岁的西安市老年人上臂长低于全国范围平均值,而腹部明显高于全国范围平均值。在65岁以上的女性中,西安市女性老年人的上臂长以及腹部指标均低于全国范围平均值,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2.2 西安市老年人身体功能情况

西安市男女各年龄段的肺活量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不断下滑的趋势,而在男女性别差异中并不明显,男性的收缩压会根据年龄的增长逐渐上升,而女性则呈现下降的趋势,在舒张压数据指标中,西安市的平均指标与全国指标存在明显的差异,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2.3 西安市社区体育发展状况

在本次调查中发现,在1000位调查者中,坚持锻炼的人数为340人,比例为34.0%。偶尔锻炼的比例为50.0%,其中以女性居多,数量达到396人,比例为39.6%。而缺乏锻炼的人数为16.0%。

在锻炼时间方面,在1小时内的人数比例达到71.2%,主要是由于大部分老年人的体质偏弱。并且在锻炼1小时的人数中,女性的人数比例达到51.7%。在锻炼1小时到3小时的人数中,人数比例为28.8%,其中以长期锻炼的男性为主,人数比例达到22.6%。

在社区体育锻炼场所中可以看出,71.3%的老年人会选择社区广场,主要是由于这部分老年人以慢跑、步行和广场舞为主。而其他28.7%的老年人则是以公园以及收费体育场为主,主要是由于这部分老年人的锻炼需求较高,如乒乓球以及网球等设施严重缺乏,因而这部分老年人通常以收费运动场为主。

3 讨论

根据国内外研究显示,老年人的体质会随着年龄的变化逐渐降低,在这种情况下,老年人的身体形态以及身体功能会受到较大的影响,而参与体育锻炼,可以较好地提升老年人的体质,继而达到锻炼身心的目的[2-3]。

在本次研究中,西安市老年人在上臂、腹部以及舒张压等方面与全国老年人的均值对比具有一定的差异,并且老年人长期锻炼的人数较少,并且缺乏锻炼的大部分为女性,并且在锻炼中,多以散步和慢跑为主。

在老年人的锻炼中,受到中国传统生活习惯的影响,女性需要承担较多的家务活动,因而在早间的体育活动较少,并且在社区体育活动中,西安市政府虽然建立了相应的体育措施,但是其主要针对全市人群而言,对老年人的体育活动锻炼缺乏针对性,导致老粘人的社区体育活动受到进一步的影响[4]。

西安市政府应该逐渐改建体育设施,第一,政府应该成立社区组织,引导老年人完成科学的体育活动,提升老年人的体质。第二,政府应该引导社会加强对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关注,同时要建立多样化的体育设施,使其可以满足老年人的日常锻炼需求。第三,卫生部门应该在社区成立专业的检查和指导队伍,要对老年人的体质进行科学的评估,并且设置专业的体育活动训练计划。

总而言之,在西安市老年人的体质变化中,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体质呈现逐渐退化的趋势,同时社区体育活动开展缺乏理想。政府和社会各界组织应该加强对老年人体质以及体育活动的关注,并且加快社区体育活动建设,以便可以更好地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冲击。

参 考 文 献

[1] 王延,张渊,仝媚媚,等.西安社区体育文化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09:24-26.

[2] 汪华娣.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区体育现状调查研究——以杭州市老龄人为例[J].浙江体育科学,2011,05:126-128.

[3] 代俊.不同性别、年龄及体力活动对老年人体质的影响[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04:380-384.

社区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活动报告 篇4

XX社区老龄人口较多。由于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的繁忙,父母与子女共同生活动家庭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老年人到底怎么样安享晚年?面临 困难问题怎样解决?2014年6月25日拱辰街道XX社区青年汇同XX大学共同开展针对“老年人社区生活状况”调查活动,活动工作人员5人,活动志愿者3人,被访老年50余人。

本次调查数据中最为突出的三个问题:

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问题:老年人的年龄和收入成反比,即年龄越大收入越低,老年人很难与社会其他成员共同分享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成果,而日益成为贫困阶层。除个别子女条件特别好的,大多普通老人的月收入都仅仅能维持最基本的日常生活需求,他们收入的低,成为直接影响他们生活质量的主因。

二、老年人的思念:因为思念不能常来探望的儿女成了许多老年人的心病,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更加渴望亲情。尽管老年人的自理能力不强,但不管是独居,还是与子女合住,老人们大都不愿意请保姆,更想让子女能抽空多陪陪。“物质上的东西我们并不缺,最大的希望就是儿女常回家看看,不要让我们孤独!”

三、老年人的出行问题:当城市的高楼大厦将人与人彻底阻隔开时,一些年过七旬的老人也因这高大的建筑,失去了在阳光下散步的机会。因为出行的不便也导致了许多生活必备物品不能及时填补。

老年人精神文明生活状况调查表 篇5

调查人:杨盼盼

一、调查人员:人文学院 10级汉语言文学一班 杨盼盼

二、调查对象:彭阳县 古城镇 温沟村的部分空巢老人

三、调查目的和意义:在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快的形势下,大多青壮年选择进城挣钱,由此形成了这样一批特殊的人群——空巢老人。此次对于空巢老人生活状况的调查,使我们更多的了解到现在农村老人的实际生活和精神状况,希望能够引起社会的关注,唤醒人们尊老爱老养老的良知,更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发扬和传承。同时也增强我们青年学生的使命感和道德感。

四、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现状及原因

在调查中发现,空巢老人面临的问题非常严重。需要社会关注,需要更多的爱心人士去帮助,更重要的是国家要予以重视以及儿女们要尽到孝心,去关心照顾这些老人。

第一,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亟待关注。

精神上空虚寂寞、孤独无助是“空巢老人”的普遍问题。他们年轻的时候把父母当成自己的心理寄托和依靠,而今儿女就是他们的感情寄托和依靠。子女的外出,这些老人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寄托,对于子女的思念之情难以排解。他们一面在等待和期盼,一面在为子女的身体和经济状担忧,这就更加加大了他们的心理压力。有的虽然身边带着还有孙辈人,但是他们之间沟通存在明显的代沟问题,这些都使

老人有一种精神压力。有的子女缺乏孝心,在赡养老人的问题上推三阻四,使的关系紧张,给老人心里增添了更大的烦恼与忧愁。这也就使得这些老人感到更加的辛酸与无助。有些甚至丢弃老人不管不顾,在调查中就发现有四起这样的事例。

另外,在调查中发现,许多老人主要把照看孙辈人作为主要的休闲方式,此外,没什么娱乐活动可以去消磨打发时间,这也是他们精神生活得不到丰富,而且更加空虚,度日如年。

总的来说,他们主要还是处在心情郁闷、沮丧、孤寂,有的甚至食欲减退,睡眠失调,平时愁容不展,长吁短叹的状态之中的。更有的时常哭泣,责备自己,认为自己对不起子女,没有尽到做父母的责任。另外,也会有责备子女的现象,觉得子女不孝,只顾自己的利益而让父母独守“空巢”。

第二,空巢老人健康问题依然需要关注

许多老人不能跟子女生活在一起,身体健康问题就需要更加的关注。在农村老人们都买了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但对于奔波了一辈子的老人来说,身体各方面的毛病都显现出来,子女又不在身边,生病倒床没人照料,甚至有些发病死了也没人知道,在调查中发现就有两起这样的事例。所以很多老人的健康问题需要更加关注。也需要子女更加关心老人,能够让老人有一个健康安心的晚年。第三,空巢老人经济压力比较大。

造成老人空巢,其中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经济困难。在这方面,空巢老人的大部分费用都用在日常生活和看病上,而他们的生活来源

大多都是来自子女的供给。但是这也往往造成空巢老人经济困难的原因。子女的孝心程度直接关系到老人经济生活状况。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大部分老人都能够购买并且也享受到养老保险的福利,但仍然有大部分人希望的补助。

经济压力大以及为子女寻求更好的教育教学条件是造成老人空巢的主要原因。

在农村,许多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经济压力大。农村也青年为能够找到有前途的工作,背负着发展的压力。所以有许许多多的中青年为了谋求更高的经济收入,纷纷选择外出务工经商,这就造成了成千上万的农村老人空巢。同样原因,是部分子女减少了回家探望的次数。特别是比较远的城市打工的人,往返的车费和盘缠想对打工族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花销,所以他们只好缩减回家的次数。

另外,农村的教育教学条件相对来说不如城里,为了孩子更好的接受教育,享受先进的教育教学设备,学到更好更新的科学文化知识,许多父母不惜背井离乡撇下年迈的父母亲。这使得年岁大的老人更加无依无靠。这也是老人空巢的主要原因之一。

五、改善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的对策及建议

1、努力充实老人的精神生活。

当地政府可以以乡镇为单位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专门为空巢老人服务,定期下乡主动了解老人的生活以及内心世界。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乡镇府领导和村委会成员可以经常下乡慰问空巢老人,此外村委会可以开关注空巢老人的动员会,唤起人们对身边空巢老人的意识,从而改善老人们的精神生活。

另外,老人要从思想上摆脱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减少对子女的心理依恋,降低对子女回报父母的期望值。老人要充实新的生活内容,尽快找到新的代替的角色。如培养兴趣爱好,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调整生活方式,参加各种社会和公益性的劳动等。对于缺少各种娱乐方式和条件的地区来说,政府要加大对这方面的投资,加大对这批人的关注。

更重要的是,儿女要加强对老人的“精神赡养”,常回家看看。儿女应该在情感上和理智上有体贴父母的习惯,即使“离巢”,也要增加与父母的联系和往来的次数,以避免父母家庭“空巢”综合征的出现。对于身在异地的子女,除了托人照顾父母,要更加注重对父母的精神赡养了。子女要经常与父母通过电话进行感情和思想的交流。

2、努力改善空巢老人的经济生活。

国家应该在建立养老保障体系之外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采取多种方式强化农村养老工作。一是继续发挥养老的功能,大力倡导“孝”文化,子女多的空巢老人,通过家庭协商最好留有一个在老人身边,或轮流照顾;二是设立社区服务体系,时时关注老人。三是办好农村养老机构。国家投资一部分钱,其子女出一部分钱,让农村老年人在敬老院、养老院度过晚年。

3、关爱空巢老人的健康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各项生理功能逐渐减退,容易患病。例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都是老年人的常见病,这些病一旦形成都是很难治愈,且常伴有不可逆转的并发症。需要终生治疗及护理。但是有相当一部分老人并不是分了解医疗保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还在为自己的经济能力担忧使病一拖再拖而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间,使病情更加严重化。为此,乡镇应以空巢老人为重点建立和完善农村老人健康档案及医疗救助制度,加大对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宣传力度,让老人们更加了解相关政策的好处。此外设立二十四小时服务热线,时时为老人提供服务。

老人的身体健康需要关心,心理健康更需要关注。空巢老人的最大特征就是孤独、寂寞空虚。因此,做好老人们的思想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长期不与子女生活在一起的老人会产生各种心理反应,他们缺乏爱,很容易陷入无趣、无欲、无望、无助的状态。对于这些老人就要加大对他们的思想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和排解他们心中的抑郁情绪。不定期的举办孝敬父母关爱老人活动,加大人们对孝敬、赡养老人的认识。做子女的要时常关心老人,提倡开展青年志愿这活动,给老人带去最温馨的的问候和关爱。是老人有个健康祥和幸福的晚年。

六、结论与启示

经调查发现,有90%的老人感觉到孤独寂寞,空虚。仅有35%的老人感觉到是幸福的。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还从事体力劳动,种田以增加经济收入。甚至换补贴家用,供给子女。由此可知,经济和精神压力是空巢老人存在的主要问题。

因此,我们要更加注重对空巢老人的关注与关心。在全社会开展敬老爱老助养老的传统养德教育。人人都需要子女的照料。父母的今

天就是你的明天,尊敬和照护好父母本就是为后代做好了表率。要大力弘扬恪尽孝道的传统美德,营造全社会敬老爱老养老的良好氛围。对于那些侍奉老人恪守孝道的子女社会要给与表彰。要从建立和谐社会、保持稳定的大局出发,动员社会关心、支持和帮助空巢老人。要从关注国计民生的角度出发,以民主的方式关心关注空巢老人的生活。

作为当代青年学生,更应该学习和发扬敬老爱老养老的美德,把关心父母孝敬父母作为一种习惯,关注空巢老人,积极加入相关的志愿者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去关心关注空巢老人,把爱心传递给每一个人。加强孝道宣传,教育外出务工人员尊重父母,时时与父母保持联系让老人无后顾之忧。时常打电话回家了解父母的生活和身体状况,更好的敬老爱老。宣传邻里之间互相帮助的力度,通过学习提高整体素质,关注空巢老人,增强使命感和道德感。

农村老年人精神物质生活调查问卷 篇6

所有问题须由被访老年人自己回答,如被访老人无法回答,可由家属代答。所有问题请在所选答案上打“√”。没有选项的请直接按问题作答。

一、基本状况

1、性别:男女

2、民族:

3、出生年月:阴历:年月

阳历:年月

二、精神物质生活状况

1、您的月收入:A.500元以下B.500-1000元C.1000-2000元D.2000以上

2、您的生活来源:A.子女B.自己劳动或工作C.当地政府

3、您的基本生活(吃、住)有保障吗?A.有B.基本有C.没有

4、您身体状况如何:A.健康B.一般C.不好

5、您现在患有下列哪些疾病?

A.高血压B.糖尿病C.心脏病D.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病及肺炎,肺结核E.中风及脑血管疾病F.白内障,青光眼G.癌症H前列腺疾病I.其他

6、这些疾病对您的生活的妨碍程度?

A.相当大,生活不能自理B.有点儿,生活基本能自理C.没有,生活能自理

7、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实施情况怎么样?

A.很好B.一般C.不清楚D.没有实施

8、您认为农村合作医疗能满足您的看病治病需求吗?

A.能B.满足一部分C.不能

9、您有几个子女?

A.无(请跳到15题)B.1个C.2个D.2个以上

10、您觉得子女孝顺吗?A.不B.一般C.比较孝顺

11、您子女经常给您什么帮助、照料?A.经济支持与生活照料(给钱物、干家务活、衣食起居、生病时的照料)B.谈心聊天等情感慰藉

12、子女以上照料哪一项提供得多?

A.经济支持与生活照料(给钱物、干家务活、衣食起居、生病时的照料)

B.谈心聊天等情感慰藉

13、您平时有哪些精神文化娱乐方式?

A.看电视B.听收音机C.看书读报D.打牌E.参加宗教活动F.参加自发组织的文化娱乐活动

14、您觉得以上活动有益于您的健康吗?

A.有B.有一点C.不好说D.没有

老年人精神文明生活状况调查表 篇7

进入21世纪, 湖北省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 根据2009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 (1) , 2009年湖北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0.17%,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72%。其中, 在城市,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城市人口的比重为9.43%;在乡村, 老年人口的比重更高, 达到10.81%。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养老问题, 2009年湖北省老年人口抚养比达到13.50%, 如何解决好庞大老龄化人口队伍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湖北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键问题。

能“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是每一个老年人的心愿。然而,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经济的转型, 城乡老年人的养老问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城市和农村老年人在养老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具体困境, 是否会成为其养老担心度的重要构成因素?在养老保障制度尚不完善的背景下, 子女作为老年人养老的主要资源, 能否成为老年人的养老依靠?城市和农村老年人在养老的过程中担心的问题是否有异同点?在家庭养老功能弱化而社会化养老条件又严重滞后的前提下, 农村老年人是否具有更严重的养老担心度?以上均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

二、研究目的与调查设计

(一) 研究目的

本调查的研究目的在于分析城乡老年人的基本养老状况, 调查从比较分析的视角入手, 对比分析城乡老年人养老状况差异, 并对城乡老年人的养老担心度进行比较分析。本文中的养老担心度是指老年人在养老过程中对可能遇到的养老困境的担心程度, 是对养老预期的主观评价指标, 该指标从养老预期水平来反映养老满意度, 着重反映的不是养老环境, 而是由养老环境或条件创造的内心知足度。

(二) 调查设计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湖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2010年湖北省城乡老年人口基本状况调查》, 调查于2010年5月实施, 根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的特点, 被调查老人均年满60周岁及以上。按预先设定的抽样框, 调查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 城市调查在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的学院街社区、珍珠路社区等10个社区进行, 最终获取的有效样本为232个;农村调查在宜昌市夷陵区的南村坪村等5个村庄进行, 最终获取的有效样本为257个。

从被调查老人的背景资料可知 (见表1) , 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 被调查老人的男女性别比较均衡;从年龄分布的角度来看, 被调查老人的年龄集中在60~69岁这个区间, 其次为70~79岁;城市被调查老人的受教育程度要高于农村被调查老人。

三、城乡老年人基本养老状况的比较分析

(一) 经济来源

评价老年人口经济状况最基本的标准就是收入的状况。从收入水平看, 被调查的城市老年人2009年人均收入为8612元, 农村老年人除粮食以外的货币年人均收入 (福利补贴、救助、子女给予、务工收入等) 为1893元;从收入构成角度出发, 按收入来源的相对重要性来划分, 城市的优先发展确保了城市拥有较高的养老保障水平, 74.7%的被调查老人有 (离) 退休金, 占被调查城市老年人人均总收入的55.3%;而来自 (孙) 子女的收入仅占1.8%, 与 (离) 退休金收入所占比例相差悬殊。而在农村, 老年人依靠子女、土地等实行“家庭式养老”, 土地是他们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约占人均总收入的70%;排在第二位的是来自 (孙) 子女的收入, 占18.1%。

老年人口收入来源构成中的供养特征, 是家庭经济关系、伦理关系和生育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在城市地区, 尽管离退休金是老年人稳定的收入来源, 但离退休金收入多用来满足日常生活所需, 不可控制的外力因素依然在加剧城市老年人的经济负担。这种外力因素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 医疗开支的增加, 医疗保障制度的不健全, 使居民在老年时期发生的医疗费用更加难以预测。调查结果显示, 65.2%的城市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 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 重大疾病的发生率在上升。第二,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房价的升高, 部分子女的经济自养能力尚且不足, 更何谈“反哺”父母。调查结果显示, 5.2%的城市老年人有负债, 而这种负债多是为了给子女购买楼房。

在农村地区, 老年人没有退出劳动领域的年龄界限, 66.5%的被调查老人现在依然在干农活, 由于农产品价格基本不受市场波动的影响, 所以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土地收入相对稳定。但是, 通过整理访谈资料可知, 随着年龄的增长, 劳动能力的丧失, 土地收入的主导权转嫁到子女身上, 在这种前提下, 尽管老年人在尽量减轻子女的养老负担, 但是随着自养能力丧失带来的家庭收入支配地位的下降, 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农村老人的养老担心度。

(二) 养老居住模式

尽管居家养老仍然是城乡老年人首选的养老方式, 但城乡老年人在具体的居住模式上却存在差异。城市老年人更倾向于独自居住, 对“和儿女住在一起很令人羡慕”这个观点, 表示赞成的城市老人仅占约33%, 并且78.8%的城市老人认为“能够在家独立居住生活最好了”;而在农村, 老年人更倾向于与子女共同居住, 89.6%的被调查老人认为“和儿女住在一起很令人羡慕”。

养老居住模式的城乡差异归因于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出于生活理念的不同, 在城市子女往往倾向于独立生活, 希望在所谓的“私人空间”内享受生活, 老年人已经认同并愿意接受这种生活理念的转变。而在农村, 这种独立生活的居住理念还很难被人接受;另一方面是出于养老保障模式的不同, 在城市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相对健全, 经济社会条件允许老年人独立自主生活;而在农村, 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虽已开始建立, 但却很不完善, 农村老年人的生活养老保障主要还是依靠子女的支持。

(三) 子女的精神慰藉

养老问题不仅仅局限在经济赡养层面, 还将逐渐体现在精神慰藉、心理关怀等非经济保障层面。相对于物质上而言, “精神赡养”问题是独特而且重要的。

首先, 城市老人从子女那里能得到更多的精神慰藉支持。调查结果显示, 86.3%的城市老年人表示“在我遇到困难时子女会关心我”, 而农村的这一比例相对较低, 占62.6%;其次, 由于农村老人的生活娱乐活动相对较少, 再加上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 农村老人对子女的情感需求, 或者说精神依赖感更强。调查结果显示, 84.8%的农村老人认为, “没有儿女陪伴会感到孤独”, 而城市的这一比例为57.1%。

通过对比分析, 相比城市老年人, 农村老年人对子女精神慰藉的渴求度较高, 在精神层面上更依赖于子女的精神慰藉;而在现实生活中, 城市老年人得到的子女精神慰藉却比农村老年人多。需求程度和满足程度的强烈反差表明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慰藉问题更严重, 这种状况亟须得到改善。

四、城乡老年人养老担心度的对比分析

通过对湖北省城乡老年人日常生活状况的对比分析可知, 不管在城市还是在农村, 老年人口的养老隐忧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经济来源、居住模式和精神慰藉。鉴于此, 本文从以上三个方面选取指标测度养老担心度, 量表的内容包括: (1) 没有生活费来源, (2) 生病没有钱治疗, (3) 需要时没人照料, (4) 子女不够孝顺, (5) 自己一个人太孤单, (6) 子女生活困难。以上选取的6个指标基本涵盖了城乡老年人对养老担心的主要方面, 其备选答案依次为:毫不担心, 不太担心, 一般, 比较担心和非常担心, 赋值依次为1~5, 分值越大, 表示越担心, 将各项得分累计加总平均, 最终用均值综合反映养老担心度, 得分越高表示养老担心度越高。

首先对量表中的指标进行信度分析, 以上6个指标组成的反映老年人养老担心度的指标体系较为稳定, 内部可靠性比较理想。

其次, 由于城市老年人和农村老年人的抽样是相互独立且互不影响的, 因此可以作为两组独立样本。以下利用抽样调查获取的数据和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 分析城乡老年人口的养老担心度均值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零假设是两总体不存在显著差异。

湖北省城乡老年人口养老担心度的基本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 城乡老年人养老担心度的均值分别为2.1638和2.7370, 两总体的养老担心度存在一定的差距, 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担心度均值高于城市老年人。

对城乡老年人养老担心度进行t检验, 检验的F统计量的观察值为0.117, 对应的概论p值为0.732, 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前提下, p>0.05, 可以认为两总体的方差无显著差异;在此基础上, 由相应的t统计量的观察值以及对应的双尾概论p值可知, 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 即湖北省城乡老年人口的养老担心度存在显著差异。

综上所述, 湖北省城乡老年人的养老担心度均值存在显著差异, 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担心度更高。尽管城乡老年人的养老担心度均值不同, 但是从基本描述性统计可知, 城乡老年人的养老担心度均值都处于“不太担心”到“一般”的区间, 通过上文的分析, 结合访谈性资料, 笔者认为, 有以下几个原因造就较低的养老担心度:

对于城市老年人来说, 首先, 可靠的收入来源使其对子女经济上的依赖性相对较小, 那么养老的经济担心度就相对较低。其次, 从被调查对象的年龄构成和身体健康状态来看, 被调查老人的年龄集中在60至69岁, 年龄相对较小, 并且77.6%的城市老人认为自己目前的身体状况“还不错”, 这种年龄和身体状态使大部分的老人具有完全的生活自理能力, 对养老的态度较积极乐观, 这也是其养老担心度较低的一个原因。

农村老年人较低的养老担心度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从积极的角度来讲, 首先, 传统农村社会中的“养儿防老”思想、“孝文化”以及社会舆论力量, 使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依然具有获得一定的外部约束力, 而孝道集中反映在子女养老行为的实施上,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子女对老人的经济供养和生活照料, 减轻了其养老担心度, 正如访谈调查中老人所说:“人言可畏, 不怕他不孝顺, 只要他不害怕被别人戳脊梁骨”。其次, 土地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村老年人“吃”的问题, 较低的物质需求以及尽量不给子女添麻烦的心理, 也许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担心度;从消极的角度出发, 笔者通过对调研中个案访谈搜集的主观性文字资料归纳分析, 发现有一个值得引起注意的问题, 有相当部分老人存在对子女不赡养的无奈感和消极应对心理。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 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担心度明显高于城市老年人, 这种养老担心度的城乡二元结构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1.养老观念。城乡老年人在养老观念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农村老年人相对于城市老年人更加依赖子女的赡养, 过分强调传统的“孝”文化, 即使有能力或是有条件独立生活也不愿脱离子女, 这种过分的单一的依托关系增加了养老风险, 同时也增加了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担心度, 改变传统的养老观念是降低农村老年人养老担心度的有效途径。

2.生活模式。生活模式的不同是造成城乡老年人养老担心度差异的另一个主要原因。相比城市老年人, 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模式较为单一, 生活空间相对有限, 这不仅会导致农村老年人对子女的依赖度增强, 同时也导致农村老年人精神生活的乏味, 使得农村老年人在精神层面无法得到有效慰藉, 增强了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担心度。

3.养老保障模式。养老保障模式的不同是导致城乡老年人养老担心度差异的根本原因, 也是引起老年人经济来源、居住模式和精神慰藉上的差异、生活观念和生活模式不同的决定因素。目前, 相比于城市, 农村养老的社会保障体制的完善还有更漫长的道路要走, 社会保障对农村老年人的养老环境影响力不足, 农村老年人对社会保障的依赖度不高, 这种相互作用力引致农村老年人对子女更为依赖。在这种前提下, 受到子女自身生活条件的制约和传统道德观念弱化的影响, 依靠子女的保障模式变得不再稳定, 使得农村老年人养老担心度要高于城市老年人。

五、小结

本文基于湖北省城乡老年人基本生活状况调查对湖北省老年人的养老状况展开研究, 通过从经济来源、居住模式和精神慰藉三方面的讨论, 建立相关指标体系测度湖北省城乡老年人养老担心度。相关的测度结果表明, 湖北省老年人养老担心水平普遍较低, 但城乡差异显著。养老担心度的城乡差异已经成为制约湖北省人口、社会协调发展的突出问题, 改变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不均衡是解决养老担心度城乡差异的根本所在。与已有的相关研究比较, 本文从养老担心度的视角出发, 通过养老担心度的城乡比较对湖北省养老状况进行分析, 研究视角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但从研究方法上看, 标准的指标体系和赋权方法的确定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讨论。

摘要:进入21世纪, 我国迎来了人口老龄化的时代, 如何解决好城乡养老问题已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本文基于2010年湖北省城乡老年人基本生活状况调查, 通过对城乡老年人在经济来源、居住模式、精神慰藉方面基本状况的分析, 建立养老担心度量表, 利用相关指标对湖北省城乡老年人养老担心度进行测度, 湖北省老年人养老担心度普遍较低, 城乡差距明显。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对比分析,养老担心度

参考文献

[1]蔡笑腾, 白海军《.家庭养老缺失及我国农村养老策略构想》[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0 (2) .

[2]蔡笑腾, 张成虎《.二元经济判断标准的再思考及与我国二元经济的判断分析》[J].财政研究, 2007 (3) .

[3]刘瑞娟《.孝文化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建设》[J].调研世界, 2010 (5) .

[4]李光勇《.家庭养老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地位及前途》[J].人口学刊, 2003 (1) .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调查报告 篇8

一、当代未成年人的主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

1.有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追求

72.8%未成年人认为“作为一名中国人,而感到自豪”。87%的青少年对“国家强盛、民族振兴有信心”;当问到“你最想在职业学校里学到什么?”时,46%的同学回答为“过硬的专业知识”,37.7%同学回答为“良好的社会活动能力”;当问到“如果你将来赚了一大笔钱或者得到一大笔遗产,该怎么处置?”时,61.6%同学回答是“办一个企业”,这充分说明大多数未成年人具有较强的爱国情怀、民族意识和创业意识,有正确的理想信念。

2.价值观念与社会对未成年人要求基本一致

57.6%的同学表示“买东西时,如果售货员多找了钱会主动退还”;在向社会献爱心活动中,50%的同学表现积极;74.5%同学认为现在有必要提倡“勤俭节约”;对你怎么看待“大公无私”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观点时,51.4%同学表示“应该努力做到”;79.4%的同学认为加强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是必要的;60%的同学认为思想品德和知识一样重要。

3.有较强的法律、法规意识和维权意识,敢于同社会上的不良行为和丑恶现象作斗争

2.4%的同学法律意识很强;当问及“如果在商场中买到了伪劣产品你会怎么处理”时27.3%的同学表示立即拨打12315投诉电话,56%的同学表示会到商场要求退货;72.6%的同学表示外出遇到红灯时能遵守交通法规;当问到“如果有同学或朋友喊你去打架,你会怎么样?”时,50.4%同学表示这是违法的,不去。

4.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63.9%同学认为使用文明用语是对现代人的起码要求;62%的同学表示当看到宿舍水龙头流水或长明灯现象时会主动去关掉;40.6%同学认为“见义勇为而负伤甚至丧命的人”是英雄行为值得学习;47.9%同学认为社会上大多数人还是讲究诚信的,31.7%同学表示别人诚信与否我管不了,但是我要讲诚信。65.1%同学认为自己是个有责任感的人。

5.热爱祖国,关注社会

74.6%的同学认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十分必要;65%的同学了解国徽的含义;75.7%同学知道国歌歌名;19.9%的同学认为现在社会很腐败,75.9%的同学认为现在社会有些地方有些领域腐败;68%的同学认为现在社会道德滑坡现象严重;74.8%同学认为现在的社会风气一般。说明青年学生满怀爱国热情,对社会比较关注,且所关注的问题有一定的层次和水平。

6.对自身思想道德培养环境的评价比较客观公正

从未成年人对授课老师师德的总体评价看,25.3%的同学回答是满意的,53.9%的同学回答为比较满意;从未成年人对德育课的评价看,有25.3%的同学对德育课是满意的,48.7%同学表示比较满意;从未成年人对社会环境的评价看,38.7%同学认为铜陵的社会治安比较好;45.5%同学对学校周围的环境秩序比较满意;从未成年人对家庭教育的评价看,47.5%的同学认为父母在自己面前以身作则;52%的同学表示父母能尊重他的隐私;47%的同学认为父母了解自己的交友状况并给予指导;44.3%的同学表示父母非常关心自己,34%的同学表示父母经常教育自己。

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一是一些同学不求上进,对参加社会活动不关心:20.5%学生对自己上的专业课满意度无所谓;对学校开展的科技、文体等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从不参与的占6%,偶尔参与的占50.8%;对学校、社区开展的公益活动,从不参与的占10.7%,偶尔参与的占44.3%;12.4%同学表示考试从不作弊;23.8%同学表示上网的主要目的是打游戏;17.2%的同学上网的目的是因为无聊;19.5%的同学认为中专生谈恋爱是因为满足好奇心、10%的同学认为谈恋爱是因为寻求精神动力。

二是一些同学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法律意识淡漠:对“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57.6%的同学认为这一观点也对也不对;“如果有同学或朋友喊你去打架,你会怎么样?”14.5%同学表示要讲义气一定去;“对于家庭方面的困惑与烦恼,你可能采用什么方式解决?”24%的同学回答是不跟任何人提起,39.2%同学表示求助于朋友、亲戚。

三是缺乏自信心,心理压力加大,对个人前途表示担忧:“47.9% 的同学对未来的前途感到迷惘;51.2%的同学感觉最苦恼的问题是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前途未卜;40.8%同学认为自己最大的心理压力是过于担心自己的前途”。这充分说明未成年人学习、生活目的不明,因而学习缺乏动力。

四是少数同学追求金钱和享受,缺乏吃苦精神:32.9%的同学选择职业的标准是经济收入高;29.4%的同学择业标准是工作条件好;对“如果将来赚了一大笔钱或得到一大笔遗产该怎么处置时?25%的同学表示自己享用或者留给子孙”,4.5%同学认为没有必要提倡“勤俭节约”。

五是自制力不强,沉湎于网络:15%的同学上网成瘾,平均每周上网超过20小时以上;个别同学承认自己对网络上的黄色、暴力等不良内容的抵制力比较弱。

三、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教育理念失衡,重智轻德现象使得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弱化、软化

当今教育过分强调智育,强调考试的功能,使教育的其他功能不断的淡化、弱化,片面追求分数,致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弱化、软化现象在所难免。调查显示:19.2%同学认为自己感觉最苦恼的问题是校内竞争激烈,学习紧张;24.2%同学认为自己遭受的最大挫折是学习成绩不理想。长期以来,在重智轻德人才观影响下,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老师、家长等评价学校的主要指标还是智育,还是分数第一,虽然新课改以后有所改善,但智育第一的格局并没有改变。德育工作并没有放到学校教育应有的位置,导致智育与德育“一手硬一手软”。endprint

2.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家庭教育简单粗暴

一是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贪污受贿,拜金主义等社会丑恶现象,对未成年人思想具有极大的腐蚀。二是影视文化的负面影响。一些影视作品、报刊以粗俗取代文明,将无视道德规范美化为个性解放,将玩世不恭称颂为活得洒脱,充斥着色情、打斗、凶杀与暴力场面,使一些学生盲目模仿,危害极大。三是是贫富差距拉大,使得一些青少年产生信仰危机和价值观混乱。

3.家庭教育的影响

一是教育方法不当,一些父母教育方法简单,往往以钱物代替对子女的表扬和奖励,以打骂代替对子女的批评和约束。二是重智轻德。家长平时只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忽视对子女的思想教育,使得孩子从小就形成一些不良思想和行为习惯。三是部分家长自身素质不高,身体力行不够,与孩子沟通不够,影响对子女的教育。

4.主管青少年工作的有关部门配合失调,监管乏力

我国虽然制定了《未成年人保护法》,政府主管部门也制定了详细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职责任务分工,但一些部门工作不够扎实,各自为政,协调配合不好,没有形成合力。现在涉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部门有教育、公安、共青团、妇联、工商、文化、广电、关工委、文明办等多家部门,但就是没有一家是牵头单位,也没有定期分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问题的体制机制。各家开展活动都是想到哪做到哪,零打碎敲,不成体系,不成规模,收效甚微。在活动内容上,缺乏新意,缺少针对性,实践活动缺乏创新,特别是对网络和短信缺乏健全的监管体系和有效的监管措施,未成年人涉足不健康场所和受到有害短信伤害现象屡见不鲜,社会环境整治任重道远。

5.青少年活动场所远远不够,活动单调匮乏

由于在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德育基地维护,特殊未成年人救助等方面,资金投入不足,青少年活动场所严重匮乏,影响了工作的开展。已有的活动场所多数是收费的,物价部门不准许学校收取此类费用,连过去每学期每生五元的电影费也取消了,学生自己又不愿交,于是,这些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活动,学校迫于无奈只好取消。在此情况下,许多学生课余时间只有到游戏室、网吧等营业性场所去打发时光,因缺乏辨别力、意志力和自制力,不少学生受黄色、暴力影响很大,有不少人因此走上歧途。

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一定会越来越受到重视。

老年闲暇生活状况文献综述 篇9

——课题:城市老年人闲暇生活状况的研究

一、休闲行为主要研究进行休闲活动的时间,地点,方式,活动类型,影响因素,偏好,满意度等等。以往休闲行为的研究多采用社会学和人口学的方法。学者大多关注养老休闲对老年人生活的影响,主要关注的是休闲动机和休闲决策与满意度。主要结论是:休闲能克服老年人的忧郁,改善健康状态,促进其延年益寿;老年人室外休闲活动与健康和长寿存在着定量关系;老人的休闲时间、内容存在较大的城乡差异。

二、国内关于城市老年人闲暇活动的研究并不多,并且此类研究多以某一个具体的地方为例,或者针对某一个地方进行调查分析。

如王琪延《北京市老年人休闲生活研究》,通过对北京市老年人休闲生活的抽样调查数据,描绘了老年人日常休闲活动的日程安排,概述了老年人在体育、文娱兴趣、学习、公益以及旅行游玩5大类休闲活动的参与情况,通过聚类分析的方法将老年人口及其行为分为三个类别,并进行了类间比较;探讨了伴侣、子女及友人等在休闲和日常生活中的陪伴对老年人社会支持的提升以及对休闲生活品质的促进作用。

龙建新《城镇老年人休闲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江西宜春市为例》,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江西宜春市老年人休闲状况进行了描述。从性别、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等角度进行了一定的对比分析,指出当前城镇老年人的休闲特点,旨在为相关政府部门合理发展老年休闲、科学应对老龄化提供一定的参考。

三、老年人休闲行为的研究:

(一)针对休闲行为的研究比较少,有的也是如上所说的小样本或者区域研究,如孙樱,陈田,韩英通过对北京市区50名退休老人四季休闲行为的跟踪调查,采用时间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揭示大城市老年人口日常生活行为、休闲活动的基本特征及其时空分异的规律,为大城市规划中的休闲空间的组织与布局提供科学依据。此外还有林勇强,史逸通过调查北京某一小区老年人活动场地,结合环境行为与心理学原理和实态调的结果,探讨了老年人休闲行为的特点,及其与室外活动地的关系。陈金华,李波运用“行为模式”理论,结合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考察等方法,研究我国滨海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市老年人休闲行为,分析其休闲的特征,时空选择,休闲意愿。孙樱认为对老年人口休闲行为的时空分异规律、休闲设施的空间组织和规划进行探讨,可为老年型社会的城市规划、社区管理和社会保障提供科学依据。柴彦威,李昌霞以中国城市老年人日常消费行为状况的问卷调查为基础,主要运用经验行为主义方法,从宏观层面揭示出中国城市老年人日常购物行为的空间特征。而万邦伟的《老年人行为活动特征之研究》主要注重宏观上老年人的行为活动特征。本论文拟选取中部城市作为研究区域,这在某种程度上扩大了前人小区域的研究范围。

(二)国内对休闲行为研究起步比较晚,在研究内容上对休闲行为的主要方面都有涉及,但是理论基础研究比较薄弱,主要是从实证研究展开的,以旅游地理学科研究为主导。从目前国内对休闲、游憩、旅游行为研究来看,由于概念的界定不太统一、理论上支持比较薄弱,所以对动机、决策和具体的行为理解不太一致。

四、老年人休闲与生活质量研究:

对于老龄化社会的休闲问题及老年休闲状况的相关研究不是很多,马

惠娣,邓蕊,成素梅等通过对中国老龄人口结构与休闲生活状况的调查与分析,指出老年人休闲生活所存在的观念和认识方面的各种误区,及如何面对中国老年休闲问题。通过调查北京、上海等地老年人休闲活动状况,发现我国老年人休闲活动内容较为庸俗,休闲活动被动,老年休闲观念落后,社区休闲设施严重不足,并且分析这一状况的出现与政府、社区的引导不力,以及老年人成长经历有关。田丽红中基于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趋势、人口需求特征,对发展休闲产业做了可行性论证。有些学者采用了抽样调查的方法作研究。

生活质量与老年休闲关系密切。此类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老人生活质量评价,量化指标体系,影响因素,以及生活质量和老年休闲之间的关系量化研究。主要代表文献如下:董长云通过文献研究,专家访谈和因子分析,指标的量化,实证研究的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并建立城市居民休闲生活质量指标体系。文章具体包括城市居民休闲生活质量的原则建立和运用几个大的部分。而后提出几个提高人们休闲生活质量的建议:大力推行休闲教育;以社区为中心,丰富休闲资源与设施;丰富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宋瑞认为参与休闲活动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这也是国内学界普遍认同的观点。然而这个观点更多地是从逻辑推演而来,还缺乏实证的量化考察。对休闲与生活质量关系的量化考察,涉及主客观两类指标的设置;而其最终价值在于帮助决策者制定和调整相关政策,采取有效措施,从而全面改善居民的休闲状况,提高其生活质量。韩加强对我国老年人口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并提出政策建议。

关于老年女性生存状况调查报告 篇10

【内容摘要】

我国现将60岁以上的人定为老年人,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和男女性别预期寿命的差别,老年妇女在老年人口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大,老年妇女是一个沉默的弱势群体,尤其是农村老龄妇女的生存状态更是值得关注。农村老年妇女群体已没有理由被忽略,应当成为老年人口中需要引起特别关注的领域。

【前言】

随着各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出现,老龄女性化已成为一个普遍的世界趋势。关注老年妇女的生存状况,是解决老龄社会问题的关键所在。而由于城乡的生活差异,农村老年妇女尤为需要关注。因此,我们跟随老师深入小区和村庄进行实地调查。此次调查的地区是舟山市文昌社区。队伍总人数有5人,任命一名组长,负责本队的调查。这次的调查分若干地区。我们小组被分配到文昌社区东湾新村,通过数日的调查,我们对问卷进行回收整理,并对数据进行统计。从该次调查中我们更加了解对老年女性的关注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农村老年女性。

在这次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文昌社区老年女性主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要方式。所谓家庭养老,即以家庭为单位,由家庭成员主要是年轻子女或孙子女赡养年老家庭成员的养老方式。养老内容,主要是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藉三个方面。在我们统计中有95%的老年女性是和子女家人住在一起,有5%是独自生活。

一、农村老年女性养老状况

农村老年妇女与城市老年妇女的重大差异是她们无工薪,没有退休年龄的规定,年老丧失劳动能力后,不能享受退休金待遇,生活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农村女性老人一般比农村男性老人更贫穷,更容易患慢性病,也更容易受到歧视和忽略。

1.居住状况

调查中和子女居住在一起的老年女性也出现两种方式。一种是和子女吃住都在一起,与子女相互依存,继续发挥自己的劳动力。在几乎所有的地方,女性的寿命要长于男性。农村老年妇女相对农村老年男性来说,在发挥“余热”方面工作量更大,时间更长。她们退居生产二线后,更多地承担了照顾孙辈、料理家务的责任,多在家里为子女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调查中有85%的农村老年妇女,负责洗衣、做饭、喂养牲畜等工作,十分辛苦。即使到了高龄,也有不少农村老年妇女向子女继续提供帮助,调查中几乎有一半70岁以上的女性老人还在帮助子女看家。

另外一种农村老年女性养老方式就是和子女分开居住。在我们的调查中,有60%的农村老年女性和子女分户居住。除非有重疾,一般情况下她们生活自理。而在这种方式下又有两种,一种是老人自己有劳动能力,靠自己的老师收入来养活自己,另一种是老人靠子女提供的口粮和生活零用钱生活。这种分开居住但又互相联系的生活方式为大多数农村家庭采用。老年父母家庭与成年子女家庭,同住一个地区,相距较近,在生活和感情上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同时老人独自生活,一般是老俩口都健在,一旦丧偶或老人丧失劳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时,就会和子女合居一起,复归家庭供养组合方式。

2.生活来源

调查中,99%的农村老年妇女靠家庭赡养或老伴的退休金或自己劳动获得,集体供养及入住敬老院养老的老人仅占1%。这除了表明居家养老的巨大优势外,人到了老年后,恋家、爱家,更乐意在家庭养老,这也是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以及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有一部分年龄较大的,劳动能力薄弱的女性由子女提供口粮和经济补助。大部分靠子女养老,由子女、直系亲戚对老年人给予经济上的供给,并予以生活上的照顾与精神上的慰藉;有的给人打工、种菜、当保姆、捡破烂或做杂工获取少量报酬以维持最基本的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她们往往节衣缩食,把开支压到最底线,很少购买食品和添置衣物;少部分老年女性依靠退休金、低保金、以前的积蓄、配偶的退休金等生活。

3.医疗状况

这时本次调查的重点,农村妇女中只有少部分人生病会去医院就医,这很小一部分是靠退休金或配偶退休金生活的人,经济来源较稳定,很少需要子女提供经济支持,甚至在经济上可以支持子女的人才能享有的,绝大部分人吃不起药,看不起病,如果生病了只能用身体硬扛,自己买点药吃,能拖则拖,所以往往延误病情,一些发展缓慢的恶性疾病发现时已到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机会。在调查中发现只有5%的农村老年女性参加了养老保险,有一部分参加了医疗保险,10%的人没有参加任何保险。另外,85%的家庭年收入都在10万以下,投保意识还没有加强。

4、文化生活状况:

80%的老年妇女因经济条件、身体条件和活动范围的局限,没有条件参与广泛的社会活动和精神消遣,她们的生活大多是做家务、看电视、打牌、与人闲聊、照顾孙辈,那些家庭经济较困难者还要为生存打拼,忙于生活中的琐碎事情,根本无暇顾及文化生活,最多是劳累了一天回家看看电视,更有甚者连看电视的精力也没有了,因生活的困苦、身体上慢性疾病的折磨,她们的交际范围一般均局限于家庭成员和左邻右舍,少部分人还受到儿子或媳妇的暴力打骂,谈不上精神消费。还有一部分丧偶、多病和生活特殊困难的老年妇女,孤独苦闷,精神空虚,往往向宗教寻求寄托。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村老年女性的基本生活有保障,对现状还是满意的。由于生活水准提高,一般来说,老年人的生活温饱不成问题。调查中,80%的农村老年妇女对现状表示满意。她们都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对三年困难时期也记忆犹新,只要儿女对自己不打不骂,满足她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她们就对现在有饭吃有衣穿的日子感到满足。

1、农村老年妇女生活拮据

老年妇女因身体等因素导致生产能力下降,只能从事一些辅助性劳动,经济收入低,她们普遍年轻时受教育程度低,文盲、半文盲占半数以上,基本上没有养老保险,无经济上的独立自主权,在家中处于被供养的被动地位,经济来源主要靠丈夫或子女。由此她们在社会生活中地位较低,个人物质消费常常无法满足,生活十分节俭,总是把个人开支压到最底线,更谈不上精神消费。平时除了基本生活必需品以外,别的物品基本不会买。

2、身体常受慢性疾病困扰

人到了60岁以上,因身体功能逐渐退化和生活沧桑,她们普遍感到反应差,劳动能力下降,往往患有一种或各种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这些病大多无法根治,所以需常年服药,身体好的有一两种轻微疾病,而身体不好的往往多种疾病缠身。农村老年妇女大多经济收入低,无医保而舍不得花钱看病,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

3、生活寂寞,精神生活空乏

随着农村青壮年人口外出务工、经商和农村居住条件的改善,“空巢”老人逐渐增多,她们有的留在家中种田看家,有的暂时无条件随子女进城生活,有的则因不能适应城市生活

而选择在农村独居,她们大多生活孤独,文化生活仅限在看看电视、打打牌,而相当部分老年妇女因丧偶或生活困难,孤独苦闷,精神空虚,往往向宗教寻求寄托。调查中有90%的老年女性的娱乐活动仅仅就是看电视,少数会偶尔锻炼身体。娱乐活动是相当匮乏的。

三、几点思考与建议

近年来,有些地方采取了行政或法律手段巩固和强化家庭养老,规定了有赡养义务的人对年老体弱的父母,每年供应基本口粮、食油、藕煤、每月零用钱的数额。在家庭供养老人出现困难,而社会化养老制度又未形成的情况下,以社会舆论的力量强化养老尊老的习俗,这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但是针对以上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必须要重视老年女性的生活和医疗保障及娱乐活动。

1、各村干部带头,强化村养老功能

目前大多数老年妇女仍在家养老,各村干部可以牵头,定期走访老年女性家庭,送去慰问与关怀,同时,也可以成立一些队伍,呼吁青少年加入到老年服务的队伍中去。提高村委会的重视程度,并且增强组织力度。组织相关的文化娱乐活动,满足老年女性的文化娱乐需求,增加经费投入,可以向单位和社会成功人士募捐,让老年女性可以享受到养老服务。

2、营造尊老、敬老、爱老的家庭和社会氛围

以家庭这一传统的阵地为抓手,从每个家庭细胞开始,一点一滴传播尊老、敬老、爱老的社会风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利用三八妇女节和重阳节等时机,举办特色活动,比如 “敬老好儿女”、“好儿媳”等特色活动,大力提倡敬母、爱母、助母的社会风尚,督促儿女们细心、周到地照顾老人,大力提倡以赡养孝敬老人为荣,以虐待遗弃老人为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敬老助老的社会风尚。

3营造农村老年工作的和谐氛围

老年人精神文明生活状况调查表 篇11

关键词:养老公寓;问题;对策

一、昆明市某老年公寓概况

昆明市某老年公寓是云南省民政厅的直属事业单位,于1997年投资建成并投入使用。(文中相关数据和资料系本文的一位作者在昆明市某老年公寓做义工时取得。因涉及单位和个人的隐私,故隐去真实名称,下同。)

昆明市某老年公寓占地16亩、建筑面积11200平方米,有床位400张,目前共有282位入住老人,1幢(自理一区)、2幢(护理区)、3幢(自理二区)分别有57、135、90位老人。1幢和3幢的147位老人生活基本能自理,他们中绝大多数的老年人均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2幢的135位老人都需要照料和护理,其中约2/3的老人患有老年痴呆、高血压、糖尿病、脑中风等疾病;约1/6为骨折或外伤手术后需要静养的老人;约1/6为完全无自理能力和临终关怀的老人。

昆明市某老年公寓现有各类工作人员70余人,其中医务人员9人(中、高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7人;医生3名,护士6名);养老护理员15人;行政后勤人员40余人,行政后勤人员中只有部分人员具备专业的管理学知识或接受过系统完整的教育。

二、昆明市某老年公寓运营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营财力紧张

昆明市某老年公寓是由云南省老龄基金会投资80万和社会募资900多万,共计投资1000多万建成的自收自支、自负盈亏的无财政后期拨款的事业单位。目前该公寓每年的收入约为550万,每年的人力成本及水电费支出300万左右。每年只能勉强维持基本开销,摊上房租及资产的折旧费就处于亏本状态——每年都有100多万的亏损,但财政对公寓没有补贴,在经营过程中财务压力较大。

公寓在2010年1月中旬贴出了《关于调整收费价格标准的规定》——调涨床位费,加收服务费……该规定一出,立刻引发了住在公寓内老人们的集体签名抗议,抵制涨价。而公寓自身也有苦衷。公寓虽属事业单位,却要自收自支;自建成后曾多年持续亏损经营,再加上规模扩张,管理费用亦在上升。双方的争锋相对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公寓的运行窘境。进一步,如果某些老年人因为价格和自身经济承受能力而搬出公寓,其享受此类公共资源的权利遂被剥夺,则预示着在局部范围内社会养老公共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和合理性将会受到质疑和挑战。

(二)专业人员缺乏,服务层次不高

公寓中约1/2的老人需照料和护理,对长期照料和康复护理等方面的要求较高,急需大量专业的护理员。但在访谈的15名护理员中, 85%的护理员的文化程度为小学,15%的护理员文化程度为初中。相较专业的养老服务护理员或一般的护理员,他们的文化程度较低且欠缺专业知识。另外,需要护理的老人数约为入住老人总数282人的一半,但护理员一共只有15名。每位护理员平均要照料9、10位老人。民政部于2001年颁布的《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针对自理老人、介助老人、介护老人的日常护理、康复、心理关爱等内容作了明确规定,但是从目前公寓中护理员和被护理老人的人员配比来看,护理人员即便全天候全身心投入到老人的生活起居、日常护理事务中,时间、精力都唯恐不济,在面对康复活动和心理关爱,特别是需要达到一定的质量要求时,心余力绌之感油然而生。

(三)未通医保,老人看病、就医难

公寓入住老人中约有2/3患有老年痴呆、高血压、糖尿病、脑中风等;约1/6为骨折或外伤手术后需要静养;约1/6为完全无自理能力或需要临终关怀。有很多老人还患有冠心病等慢性疾病。昆明市某老年公寓虽然配备了一些医疗设备,也具备了相应的医疗资质,但是目前尚未开通医保及相应的报销体系。老人由于身体原因外出就医极不方便,但就近在公寓看病所有的费用又必须自己承担。对于多数老人和其家庭成员来说公寓的基本费用已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如果加上医疗费用每个月少则3000元,多则5000元甚至更多,很多家庭本已拮据的财力更显捉襟见肘。

三、对策建议

(一)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基于公共财力的公共养老资源,其出发点在于维护社会公益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社会公平性。但如果建成后没有公共财政的后续扶持,放任市场机制的支配作用,那么公益性的削弱、淡化也就在所难免。就近年来云南省财政支出状况而言,用于社会保障等民生方面的支出也在逐渐增加,是否可考虑将对老年公寓的财政性供方补贴纳入到社会保障支出预算内,用后续财政投入来保证公办养老机构可持续的公益性和福利性。或者可以考虑就每一年财政结余部分,一个可以接受的百分比安排专项基金,用以扶持养老机构。

(二)培养专业人才,完善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继续增加福利彩票公益金用于培训养老护理员的部分,以此加大公益金的杠杆效应,增加养老专业人力资本。

另外,可考虑政府、学校、养老机构三方合作模式。即民政部门以福利彩票公益金的一个比例购买服务——在医科院校设立养老护理员培训中心。培训及相关费用由民政部门划至医科院校,然后由医科院校组织师资对养老护理员进行培训。在此期间,医科院校可同时将相同的培训内容开设为护理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在培训养老护理员的同时完成对学生的授课。在此基础上,以医科院校自身的学分制改革为契机,鼓励学生到养老机构进行社会实践,以社会实践作为第二课堂。在完成相应社会实践后,赋以学分,完成课外学分的考察。这样养老机构既拥有自身固定的养老护理工作人员,又可以得到外部社会人力资源的经常性支持,有望优化养老护理人员的年龄、学历、专业结构,提升服务水平,改进工作质量;而医科院校也在扩招背景下的服务社会中开发出新的实践基地。

还可设计一些鼓励性的政策,吸引和留住人才,稳定养老机构人员队伍。能否参照政府对“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等政策,对在养老机构服务期满后的大学毕业生,鼓励留任、择优选拔、扶持自主创业;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每年留出一定岗位数用以针对此类就业的大学生进行定向招聘;在报考研究生、公务员时适当加分、优先录用,在未来评定职务、职称时给予一定倾斜。以此增加养老机构的人才吸引力,增强大学生到这类基层服务、奉献的意愿,客观上有利于养老机构为自身未来发展引智蓄力,也为分解巨大的就业压力进行有益探索。

(三)调整医保政策,实行医养结合的发展模式,将养老医疗服务纳入医疗保险卫生体系

能否考虑建立和开通养老公寓医保体系,将养老公寓的医疗费用纳入医保体系。养老与医疗的有机结合或许预示着养老事业的一种未来趋势。昆明市某老年公寓中绝大多数的老年人均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部分老人则为老年痴呆、脑中风、骨折或外伤手术后需修养的;少数为完全无自理能力和临终关怀的老人。老年慢性疾病是养老机构中老年人的重要开支部分,特别是不能自理的老人,更多时候他们的医疗费用已经远远超过了其他费用。建立和开通养老公寓医保体系,将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入住老人及家属的负担。

参考文献:

[1]张翔,林腾.补“砖头”、补“床头”还是补“人头”——基于浙江省某县养老机构的个案调查[J].社会保障研究,2012(04).

[2]邱秋英,袁圣慧.民办养老机构发展市场前景分析——以厦门市某民营养老机构为例[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4).

[3]王冠.合理调整养老机构的结构和功能[J].社会福利,2011(02).

[4]朱蓉.关于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探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2(07).

[5]黄莎莎.民营养老机构的发展困境与未来策略分析[J].学术评论,2012(03).

[6]朱海滔.养老服务:金矿待开,人才短缺[J].职业,2009(02).

[7]曲晓鸣.从我父母住入住养老院的医保困境谈起[EB/OL].百度文库,2012-11-18.

*本文系昆明医科大学“十二五”重点培育扶持学科“社会保障”建设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上一篇:导管相关性泌尿道感染的预防措施下一篇:仓管类个人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