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赡养问题调查

2024-10-06

老年人赡养问题调查(精选8篇)

老年人赡养问题调查 篇1

农村老年人家庭赡养问题调查

调查目的:我国是世界上老龄人最多的国家。联合国将一个国家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7%定义为“老龄化社会”,依此标准,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中国已经基本进入老龄化社会。2000年老龄化比例为7.0%,2005年达到7.69%(老龄人口为10055万)。在国家经济实力还不够强、社会保障体制尚未健全的情况下,如何赡养老龄人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而老龄人口增加,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的成果,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但是,也给经济社会带来许多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会导致家庭、社会矛盾,对改革、发展、稳定产生不良作用。我们知道,在2005年3月的两会上,中央把建立和谐社会,关注弱势群体确立为未来中国共产党执政中国的施政纲领之一。而解决老年人的赡养问题,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所以,希望通过此次调查,给予大多数人一种警醒,让我们更多的人了解到农村老年人家庭赡养所存在的严重问题,因而在以后的生活当中,也尽公民之责之义务来关注这些问题,并且以身作则。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调查对象:农村老年人。

调查方式:走访了老年人的家庭和参观老年人的活动

走访了老年人的家庭,通过与老年人的沟通交流以及对部分老人子女的委婉询问,发现农村老年人家庭赡养问题不容乐观。大约42%的老人独自居住,在这之中,有17%的老人失去了妻子或丈夫,沦为孤寡。他们独自生活,求生方式多种多样。通过调查发现,近19%的老人年近古稀仍然靠着自己大量不辞劳苦的务农,集市上卖农产品来维持生计。56%的老人是在子女定期给予的物质金钱的基础上,做一些少量,轻便的农活作为经济来源之一。其余部分老人则是全凭子女的定期给予的金钱来支配生活。这样的一个数据让人为之一惊,奋斗了大半辈子的老人晚年安享并不那么如意。而在对独居老人心态的调查中,60%的老人是感到孤独寂寞的,他们认为或多或少的金钱物质是填补不了他们内心的情感空白的。

我家隔壁的张奶奶,子女都离开了家,一年四季也很少回家。张奶奶讲到:“我现在一个孤寡老人,也用不了多少钱,也不知道还能活多久,只希望多看看这些后人啊。”奶奶眼角的泪光泛在成线的眼角。而这样的例子在农村不在少数。他们对家庭温暖与热闹的向往和对在外子女惦记随着年龄的增长,越积越深,表现出来的是那让人心疼的空洞的眼神,佝偻而寂寞的身影,甚至纵横的老泪。可见老年人精神的赡养也不容忽视。

与之情况不同的是,与子女同住的老人占了58%。根据调查发现,与子孙同住亦是有喜有悲。有的老人微笑,有的叹息,有的沉默。在这之中问题最多做不容忽视的现象是这种老少同居的生活引起的各种纷争。

1:子女经济来源少,供养压力大。61%的农村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为外出打工。社会经济形势起伏不定。扣除日常生活开支,孩子教育经费,所剩不多。对于老人的赡养,他们会因此心生埋怨,除力不从心外,还会不自觉的认为老人是负担。导致日常生活之中对待老人态度也不好。80%老人只能隐忍,这样的情况着实让人心疼。

2:子女与老人生活差异导致的矛盾。几代人同堂,总会遇到由于性格,观念,生活习性等发面的差异而引起的一些直接的冲突。导致争执,不愉快的现象时常发生。

3:部分子女道德伦丧,只知向老人索取,却不愿回报老人。有的儿媳视娘家人为自己人,公公、婆婆为外人,“内外”差别大,不赡养甚至虐待公婆,有的儿子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使父母饱受委屈。而很多老人即使受到虐待也往往采取迁就忍让的态度,造成隐性虐待较多。

在农村中,仍然有一部分人的思想停留在过去,没有和日新月异的时代精魂接轨,建立和谐家庭关系,关爱老人的精神并未真正意识上的进入农村家庭深处,老人自我保护的法律意识不强,法制观念也淡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九条规定: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赡养父母是子女应尽的法律义务,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改变,也不得附加任何条件进行限制。然而在受访家庭中很大部分老人对这样的法律也知道的模棱两可,更不用提用此来保护自己了。但近40%的老人依然宁可自己承受痛苦,也不愿意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对待子女,除了抱着家丑不可外扬的心态,更多的顾惜亲情。

不仅家庭,从社会大的角度来讲,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以及精神文明,传统美德,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也必不可少。

如今,国家对于农村很多大龄,贫困的老人已经推出了“低保”政策,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随着经济的发展,低保的保障标准也在增加。在受访者中近50%的老人享受到了这样的阳光政策。另外,医疗卡的普及办理,使得生病老人

更愿意去正规医院就诊,取代了以前节约而不看或者多磨的习惯。医疗费上报50%—70%,无疑对经济来源少的老人解决了一个看不起病的问题。就我的家庭而言,我爷爷奶奶亦受到这样政策的福利,几次患病住院治疗,医疗费用报了70%极大地为我们家庭减轻了经济上的负担。

农村是中国社会的一部分,但它反映出来的现象可以彰显出很多大方面的问题。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始终以“百行孝为先,百善孝文本”闻名遐迩。老人是上一个时代的开拓者,创造者,也是滋生子女成长的爱的奉献者。无论怎样,赡养老人是子女义不容辞并应乐于去做的责任,是享受时下生活的年轻人感恩那双双生出老茧的老人的手的最有效的行动。在国家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对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下,在政府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崇依法养老的氛围中,我们每一个人,应该本着一颗善良诚挚感恩的心,去关爱老人,赡养老人,建立美好和谐的大家庭。

老年人赡养问题调查 篇2

彭南村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横河镇东南5公里, 由原来的长埭村、桃园村、湖清垫三自然村合并而成, 东与匡堰镇妙山村接界, 南至本镇梅园村;西至本镇东畈村;北与本镇彭桥村交界, 白彭公路穿村而过, 二面环山, 水陆交通便利, 环境优美。截至2014年底人口统计, 全村现有农户共1080户, 总人口2804人, 其中男1427人, 女1377人, 60周岁及以上有788人。总耕地面积138hm2, 山林总面积214hm2, 其中杨梅园100.5hm2, 全村2006年工农业总产值达15800万元, 人均收入达到7000元。

2 样本基本信息

为了获得真实有效的调查资料, 本文采取随机抽样方式, 在长埭村、桃园村、湖清垫3个村中随机抽取老年人80人。通过入户问卷调查, 回收有效问卷80份, 回收率100%。总体调查对象中, 男性42人, 占52.5%;女性38人, 占47.5%。年龄分布上, 60~69岁为22人, 约占被调查对象的27.5%;70~79岁为38人, 约占47.5%;80~89岁为16人, 约占20%;90岁及以上为4人, 约占5%。子女个数方面, 1个的7人, 约占被调查对象的8.75%;2个的为38人, 约占41, 25%;3个的为19人, 约占23.75%;4个及以上为21人, 约占16.25% (见表1、表2) 。

3 调查数据分析

3.1 子女对日常照料老人的意愿较强

从图1可以看出, 对于老人日常生活起居或生病照料者的排序, 排在第一位的是子女, 占62.5%, 配偶照料的为22.5%, 自己照料的为15%。由此可见, 子女对日常照料老人多数上持赞成的态度, 愿意履行对老年人生活上照料的义务。同时也可以看出,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农村老人对接受子女照料有强烈的依赖性, 养儿防老的观念深入人心。

3.2 老人法律意识单薄, 自我保护意识差

图2显示, 对于国家出台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了解程度, 81.25%的老人表示不知道, 从不关注, 7.5%的老人表示了解不多, 极少关注, 10%的老人表示了解一些, 偶尔关注, 仅有1.25%的老人非常了解, 经常关注。

由此可见, 农村老年人对国家出台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关注度低, 了解度不高, 法律意识单薄, 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由于政府宣传力度不足, 农村老人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等原因, 不少老人甚至从未听说过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导致他们根本不清楚可以通过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以及如何用法律保护自身权益, 甚至有些老人为了保全颜面, 掩盖家庭矛盾, 选择委屈求全, 息事宁人, 忽视了对自身权益的保护。

3.3 子女对老人的赡养非精神物质兼备

由图3和图4可见, 大部分的子女能给老人带来经济上的支持和日常生活照料, 让老人衣食无忧, 在物质上满足老人的需求, 只有小部分的子女会给老人带来精神上的寄托, 带老人参加定期旅游、家庭聚会等娱乐活动, 与老人经常沟通交流, 忽视了老人精神上的需求。现实生活中很多子女都有一种错误的想法, 认为保证老人吃穿不愁就够了, 照顾老人多数选择经济方式, 而事实上父母需要的并不是物质上的孝顺, 而是精神上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3.4 老人生活要求较低, 不苛求精神赡养

从图5和图6可以看出, 当问及“您认为子女是否关心您的精神生活”, 表示“非常关心”的比例为22.5%, 表示“关心”的比例为58.75%, 剩余18.75%表示一般。在调查中, 对于子女赡养情况, 70%的老人表示非常满意, 25%的老人表示基本满意, 仅有5%的老人表示一般。显而易见, 农村老人不同于城镇老人, 对生活要求较低, 对子女表现了极大的宽容心, 只要求衣食无忧, 对于得到子女精神赡养持渴望而不苛求的态度, 只需要子女点滴的关怀, 他们就能感到极大的满足。相比于老人的通情达理, 子女对赡养老人缺乏更深入的认识, 没有很好地尽到精神赡养之责。

4 对策分析

4.1 加强法制宣传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老年人养老以居家为基础, 家庭成员应当尊重、关心和照料老年人。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 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子女赡养老人从伦理和道德层面上升到了法律层面, 具有极大积极性与前瞻性, 加大《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宣传力度是推动农村老人依法养老的重要手段。因此, 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 明确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重要性, 在向老年群体宣传推广《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增强老年人法律意识的同时, 也应当向老人们的子女进行宣传普及, 让他们明确自身应履行的义务, 发挥法律的作用。

4.2 加强道德宣传

中国是礼仪之邦, 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孝亲敬老”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 更是当今世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在赡养老人方面, 子女更多地关注老年人物质上的需求, 而忽视了老人的精神赡养, 使得很多老人缺乏精神慰藉, 加重了老人的孤独感。因此, 我们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 积极组织开展法制教育、道德教育、责任教育等宣传活动, 倡导子女精神赡养老年人的重要性, 强化子女对老年人的精神赡养意识, 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尊老敬老的良好社会氛围。

5 总结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的进程, 赡养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传统的孝顺理念也在更新内涵与外延。近年来, 我国的养老事业发展迅速, 城乡基本实现了“老有所养”, 但要使老年人“老有所乐”, 仍需要我们继续努力。《孝经》中说“夫孝, 天之经也, 地之义也。”为人子女赡养父母是天经地义的, 在尽好“经济赡养”义务的前提下, 也要注重“精神赡养”, 做到二者兼顾, 让老人有一个幸福安详的晚年。

摘要:中国目前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 人口老龄化将伴随二十一世纪始终。人口老龄化带来了持续、深刻的挑战, 如何使老年人的生活有保障、有尊严, 一直是人们为之奋斗的目标。农村老年人的赡养问题一直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资料, 进行分类统计, 数字解读, 绘制图表, 研究农村老年人家庭养老的赡养现状, 并根据对农村老年人赡养现状的分析, 找出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养老,物质赡养,精神赡养,依法养老

参考文献

[1]胡春晓.农村老人赡养问题的调查研究—以平凉市民张村为例[J].甘肃农业, 2014 (24) .

老年人赡养问题调查 篇3

在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农村经济水平发展速度却相对缓慢,人口年龄结构迅速向老龄化发展,使得农村老年人赡养面临的问题日益严重。解决好农村老年人赡养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基于问题的严峻性,以及为了让我们更好地成为21世纪具有创新精神的大学生,我们通过团队的力量,设计了两个问卷。经过我们小组各个调查队员调查发现由于农村老年观念保守、子女道德水平低、农村经济条件差、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不完善等问题的存在,导致湖南省农村老年人面临生活条件差、生活费来源单一不稳定,日常所需在一定程度上很难保障;生活方式单一,极少参加娱乐活动;承担的家务繁重;情感方面缺失,心理负担日益加重;法律意识淡薄,极少主动维护自己的权益;医疗状况令人担忧等困难。调查组根据实际情况建议从努力发展农村经济,逐步提高养老水平;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基层化解矛盾的能力;完善农村医疗合作制度,使服务更加人性化;政府就老年人赡养进行更为深入的宣传;发挥公共媒体的作用;对有赡养法律纠纷的老年人提供司法帮助等方面来解决当前湖南农村老年人赡养问题。

研究对象及方法

·对象

湖南省部分市县农村中的农户

·方法

1、文献调查法

查阅有关农村老年人赡养问题解决办法及相关法规的文献,尤其是湖南的相关政策及解决办法,以便了解当今湖南省的研究情况,设计调查问卷、访谈提纲。

2、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采用对各个农村年老村民的问卷调查,主要是益阳、长沙等地的某个村落。共五个村落,250个家庭,250份问卷,回收问卷250份,有效问卷240份,有效率为90%。

3、访谈法

对参与问卷调查的对象进行个别的访谈,从而真正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及实际的赡养归属,并对他们的见解进行整理跟分析。

4、数理统计法

使用的是spss11.5对回收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并制定了相关图表。

结果与分析

·经济发展影响农村老年人的物质生活

农村经济条件差,有些子女经济困难,确实没有能力赡养老人。农村有一些子女因本身体弱多病或突发事件等原因经济负担重,自己也还在贫困线上挣扎,无能力赡养老人;另外,湖南省每年都会有大量的农民工进城打工,不仅不能与留守在家中的老人经常联系,也不能经常给老人经济上的帮助,导致留守老人的日常饮食和医疗难以得到满足。如调查小组了解到一位七十岁的留守老人,女儿已出嫁至外地,儿子也在外地打工,几年才回一次家,老人与十岁的孙女独自生活,老人因年纪渐长,逐渐体弱多病,对照顾自己与孙女也愈加吃力,儿子却没有相应增加赡养费用,因此致使老人生病时都不能得到及时治疗。随着物价的上涨,老人的生活愈加艰难,甚至平时温饱的问题都很难保障,困难时多由附近邻里帮忙救助,病情严重时也只能请求他人帮忙。据询问得知,老人对子女的赡养态度表示很无奈,不过也表示理解,但他还是希望子女能多回家看看,即使没有钱,也希望一家人能开开心心的在一起。

·家庭矛盾影响老人安度晚年

老人子女之间矛盾四起,使得老人的生活无着落。自古有多子多福的说法,但现实生活中并不完全这样。多子女家庭容易产生纠纷,尤其是财产纠纷,并找各种理由相互推卸赡养义务。另一方面,被赡养人在分家产时不注意保护自己的自身权益,把家产都分给赡养人,家产分完后,一些道德差的子女就借故不赡养老人,或不会再和以前一样的赡养老人,冷落甚至虐待老人。有的家庭子女多,经常为父母赡养问题相互扯皮,推卸责任。他们对老人实行“轮班坐庄”的赡养方式,老人像皮球似的被子女“踢来踢去”,老人的生活都成问题,精神赡养就更谈不上。有的子女不顾老人的意愿,为显示“公平”,将二老拆散,一个儿子负担—老人的生老死葬。一方面,“老来伴”却被自己的子女判了“离婚”,二老不仅生活上被子女当作累赘,精神上也相当孤独苦闷;另一方面,一方老人先死亡,另一方老人长寿,于是该子女觉得负担太大,吃了亏,就要求由两方共同供养,于是兄弟姐妹间闹意见,老人遭了殃,两方都不赡养。因而无法靠自己解决晚年的生活保障问题。以致“养儿无法防老”、“三个和尚没水喝”成为普遍现象。

·农村老年人精神生活缺乏

农村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贫乏,大部分子女只注重父母的物质赡养,与老人的沟通很少,而且有的子女为了平均分担赡养任务,迫使老年夫妻分居各随一家,或者几个子女轮流赡养父母,使老人失去了亲情的温暖,得不到精神上的慰藉,这种精神状态,严重影响到老年人的身体健康。让他们感觉不到亲情的温暖,对生活信心不大。

·农村老年人法律意识淡薄

法律意识淡薄,在农村老人中,极少有老人能主动通过法律的手段来维护自身被赡养的权益。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了解老年人权益方面的知识和法律的老年人很少,所以当老年人与子女发生冲突时,80%的老年人会默默忍受,仅有2%的老年人选择法律手段来解决。因大多数老人都相信“家和万事兴”的古训,认为将自己的子女告上法庭或诉讼于村委会,是家庭不和谐的表现,让子女觉得没面子,也使家里人很难在村里立足。

·农村老年人自我保护意识差

被调查的老年人绝大部分没有存款。老人的传统观念强,自我保护意识差。在农村,自古养儿防老。在传统的观念下,老年人一生劳作的收入全部用在子女身上,甚至背上不少的债务,没有或极少专门保留一部分来养老,而是以子女的婚嫁等事情为主,觉得有儿子养老不成问题。这样的老年人晚年失去劳动力或患上疾病不能再做事,自己的生活来源切断了,只能依靠子女,子女若是孝敬,老年人生活就会舒服快乐一些,若子女不孝敬,老年人的生活就很贫苦。

结论与建议

·结论

1、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也不完善,参加养老保险的老年人少。据调查数据表明,湖南省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中,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比率小。分地区来看,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参保率较高,经济落后地区参保率较低,在偏远地区甚至还有老人不知道保险这回事;原因主要有:第一,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是出生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受当时条件的制约,这些年代出生的老年人知识文化水平较低,对养老保险接触的少,又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没有参保的意识。第二,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一直比较落后,农民收入一直较低,没有额外的收入来参保。第三,保险机构在农村保险种类和额度的设计上不够完善,宣传力度也不够,且农村老人对养老保险也存在一定的误解,这也是农村参保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2、“二十四孝”的故事已感动中国几千年,更是中国人尊老敬老的典范,为传承中国这一传统美德,我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中国发展的中坚力量,必须身体力行,努力践行这一美德,同时也要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条件,为老年人建设更适宜的生活环境,让他们度过一个愉快安详的晚年。

·建议

1、努力发展农村经济,逐步提高养老水平。努力发展农村经济,逐步提高养老水平是改善农村养老水平的关键。湖南作为中部较发达的省份,国家中部重点发展和投入对象,应借助国家的优厚政策,因地制宜,发展有湖南特色的地区经济。如湖南有繁多的旅游城市、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富饶的平原地区,政府都可以进行特定的扶持和帮助,不仅发展种植业,还可进一步因地制宜发展加工制造业,以此带动种植业的发展和周边人们的就业,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众所周知,湖南的旅游环境资源丰富,如古老的凤凰古城,秀美的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气魄的衡山,风光秀丽的红色景区韶山等,可以大力发展当地的旅游事业,同时发展当地餐饮文化与交通运输等,以此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村的养老水平。

2、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各级政府应当加大对老年人事业的投入,加大对农村老年人的转移支付力度,从关心老年人物质生活入手,保证老年人具有最起码的物质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鼓励社会各方面投入资金建设农村养老院,实现从现有的“主要依靠家庭”向“家庭与社会并重”的方向转变,构建复合型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在我国养老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复合共计体系强调要充分利用多方面的养老资源,发挥家庭、国家和社区的合理资源配制,多管齐下来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要求。复合型的养老理念突出了满足精神慰藉要求的重要性,符合当前我国农村对养老保障需求的实际。

3、必须将敬老爱老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一方面,要大力弘扬和倡导中华民族尊老爱老的美德,全社会应当广泛开展敬老、养老宣传教育活动,树立尊重、关心、帮助老年人的社会风尚。还要加大思想道德教育,家长从小对孩子进行尊老敬老养老的身体力行示范教育,而不是盲目溺爱。在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的社会风尚。要加大宣传力度、广度和深度,动员社会各方面、各部门进行宣传,在全年龄段进行宣传,把敬老、助老作为中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纳入教育计划。要综合运用行政、法律、宣传、教育等手段,在全社会树立尊重、关心、帮助老年人的社会风尚。在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宣传中,抓好敬老养老的教育。每年在长沙市范围内开展“敬老好家庭”、“敬老好儿女”、“敬老模范村、模范乡(镇)”评选、表彰活动。

(作者单位:长沙医学院)

老年人赡养问题调查 篇4

“思政课”社会实践报告

题目:许西村老年人家庭赡养问题调查研究

学 院: 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

班级: 计算机1143班 姓 名:

莉 学 号:

1141308322 指导教师: 徐岩

承诺书

我是淮阴工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 1143 班学生 张莉。我承诺:2016年暑假,本人根据要求认真开展了社会实践活动,并独立(或与╳╳╳等同学合作)完成了实践报告《许西村老年人家庭赡养问题调查研究》,报告内容真实,绝无抄袭现象。

承诺人:张莉

2016年8月30日

许西村老年人家庭赡养问题调查研究

一、调查背景

进入21世纪,我国老年人口数量逐年增加,如何让老年人更好地实现老有所养已经成为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而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多,维权护老俨然成为了新世纪的一个广泛性的社会问题。

当下,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也日趋严重,在庞大的老年群体中,农村人口约占到老年人口总数的80%。由于社会历史等原因,农村老人老有所养的问题,比城镇老人更为艰难。

鉴于我国农村老年人家庭赡养问题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为了更充分地认识我国老年人家庭赡养问题的现状,我在许西村特做本次社会调查。

二、调查过程及结果

2016年7月18日至8月6日,为响应学校号召与充实暑期生活,我开展了暑期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主要围绕“许西村老年人家庭赡养问题”进行开展,此次实践的调查方法主要是走访法。

暑假,我走访了一些许西村的老年人家庭,走访内容涉及子女是否愿意赡养老年人,老年人均赡养费用,老年人对当前敬老风气的评价,老年人对赡养最不满意的问题,以及老年人对赡养问题的意见和建议等,随机选择了许西村20户有老年人的家庭进行调查。从调查的资料看,许西村老年人的赡养状况不容乐观。

我国在1.32亿老年人中,就有近亿老年人生活在农村,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必须重视和加强农村老龄工作,促进各方面关注贫困老年人,解决他们的基本生活问题。至于农村老年人的赡养问题,许多农村集体经济也给予老年人适当的生活补助,有些地方还建有敬老院和老年活动中心、图书阅览室等,这些地方的老年人多能欢度晚年,但是这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农村毕竟只是少数,很多农村老年人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1、农村老年人的子女不赡养现象突出。从调查的资料看,一是 子女不赡养老年人的比例高,20户中就有14户,占70%。二是越是贫穷的家庭,赡养问题就越突出,老年人不但同样参加超负荷的劳动,而且还要帮助在外打工的子女照顾他们的孩子。

2、子女对老年人的赡养标准偏低。调查数据显示,子女对老年人每年的赡养费用支出基本保持在1500元以下:在1500—1000元以下的占20%,在1000—500元以下的占45%,在500元以下的占20%,而15%的子女根本就不支付给老年人赡养费用,老年人必须靠自己劳动来维持生活。

3、家庭养老功能呈弱化趋势。农村大家庭的格局正在解体,家庭趋于小型化。谁在家庭中创收多,谁说了算,改变了过去老人在家庭中的支配地位,父母子女分居,各尽其能。

三、调查分析

虽然仅仅是针对广大农村群体进行了一次小额的抽样,但是通过对本次调查结果的分析,再加上网上信息的各种汇总,还是可以看出很多问题,不仅仅是局部不发达地区的农村现状,这在全社会的农村都是普遍存在的。

从调查的情况看,农村老年人赡养问题产生原因有以下几点

1、农村经济条件差,子女经济困难,确无能力尽赡养义务。有的子女是年老体弱,有的是没有致富技能,自己还在贫困线上挣扎的,自己生活都成问题,无能力赡养老人。

2、赡养老人的法制意识和道德观念差,把老年人当作包袱。现实社会生活中,有的子女法律意识淡薄和道德观念差,把老年人当成家庭的一种负担,错误地认为:老年人既不能劳动,又不能赚钱,不能给家庭创造财富,还要供他们吃、住和养老送终,很不划算。他们只知向父母索取,却不愿尽“反哺”义务。有些人认为老人吃穿用住、疾病治疗都需要经济上的花费,因而把老人当做家庭负担,漠视对老人法律上的赡养义务。

3、赡养老人以财产分割不公平为由而不尽赡养义务。农村普遍存在老人在儿女们结婚后即分家生活,一些老人不注意维护自身权 益,将家产全部分割给子女,自己今后的生活则完全领带于子女供养。在分家的过程中,因各个家庭当时的经济、财产状况和老年人的观念差异等原因,所以,在财产分割时确有不平均的情况,于是,老人的“偏心”、自己吃了“亏”等成了不赡养的借口。

四、建议与意见

农村养老问题严重干扰了农村的正常生活秩序,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带来了负面效应,因此必须正视这一问题!

1、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提倡农村青年为自己和老人参加养老保险,使农村老人减轻对子女的物质依赖程度。从长远的观点看,通过社会保障体系使老人安度晚年,将是解决农村养老的一个重要途径。

2、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在全社会提倡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建立团结和谐的农村家庭关系。当前甚至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在农村,子女仍将是养老的主要承担者,因此,必须将敬老爱老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渗透到农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3、依法养老。目前,关于保护老年人权益的立法工作已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婚姻法、刑法、民法通则等法规中都有专门的条款,国家还专门制定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对不尽赡养义务的人可以视情况追究其民事和刑事责任,从而为农村老人依法养老打下了法制基础。当前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让全社会了解保护老年人权益的重要性。

4、提高思想认识,加强老龄工作。老年人是党和国家的财富,他们在革命和建设中作出过巨大贡献,是历史的功臣。农村老年人既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又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需要物质上的照顾和精神上的关怀。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决定》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形成敬老、养老、助老以及代际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且指出要“基本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5、坚持家庭赡养为主,积极办好敬老院。尊敬和赡养老年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我们要从农村老年人众多、经济不够发达的国情出发,实行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四者共同赡养,并以家庭赡养为主的办法,使老年人继续生活在自己熟悉的住所和环境里,保持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同时要积极创建和办好敬老院、托老所,对老年人做到经济上赡养,生活上照料,精神上安慰,让老年人欢欢乐乐安度晚年。

6、加快农村医疗卫生组织建设,切实解决老年人的缺医少药问题。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相对落后,老年人看病难,就连吃药、打针和患病护理都有困难。我们要加快农村医疗卫生组织建设,积极创建和办好医疗、保健室,努力做到良好的预防、医疗、康复,这是保证老年人健康长寿的基本条件。

7、积极开展文体活动,办好老年活动中心。农村老年人既需要物质方面的赡养照顾,又需要精神方面的关怀安慰。

五、实践总结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老年人赡养问题 篇5

会计0807 仲燕萍 2111008238

长期以来,我国最主要的养老模式都是家庭养老,“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的至理名言沿袭至今,这也就决定了老人的赡养主要依靠子孙。然而在我们周围关于老年人赡养问题的纠纷仍然层出不穷。特别是在农村地区,这样的问题更为突出。

一、问题存在原因分析

经过分析和总结,大致可以将农村老年人赡养问题产生的原因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老人子女众多,相互推诿责任。

很多农村地区的老人子女众多,本以为可以“养儿防老”,却导致子女间相互推卸责任,自己无人过问。有的老人各个子女的家庭条件的差异导致了赡养纠纷。有的是因为子女之间在很多方面不合理地相互攀比,比如:老人对各家的照顾、小孩的照看、财产的分配等问题,认为父母厚此薄彼,对自己不公,从而给少承担或者不承担赡养义务找到了冠冕堂皇的理由。

1、各子义务有差异,产生冲突致使老人最后无人赡养。

很多农村家庭子女众多,家庭关系比较复杂,兄弟姐妹之间妯娌之间经常为父母赡养问题相互攀比推卸责任,导致起老人无人赡养的结果。子女家庭状况、经济收入、文化、道德之间的差异,使得各个子女承担的义务有所不同,有些子女可能觉得不公平,从而产生了矛盾。有的子女则认为父母偏爱一方子女,私下给其关心照顾,认为自己吃了亏等等。

2、财产分配也是引起赡养纠纷的一个重要原因。

多子女家庭,分家析产不均成了某些子女不赡养老人的借口。有一些子女由于父母在分家是没有给其期望的财产,便以父母偏心眼儿、分家不公为由拒不履行赡养父母的义务。他们认为老人偏爱某一个子女,将财产赠给该子女,该子女就需要更多尽赡养义务,自己则可以少尽或不尽义务。

(二)法律意识淡薄及道德观念差

一些子女由于法律意识淡薄,对父母的赡养问题产生了很多误区,不明白赡养老人是每个子女的义务。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种:

1、“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的传统不良观念导致女儿不履行赡养义务。

在农村地区大多具有“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传统观念,无论父母子女还是社会舆论均认为出嫁女儿不用也不应赡养父母。更有甚者,认为女儿赡养老人是丢了儿子家的脸,故意陷儿子于不孝,从而两家之间产生矛盾。

2、“父母照顾了谁家,谁就应当赡养。”的错误观念使得某些子女不愿意履行赡养义务。如果父母在几个子女中处理不当或稍失公平,个别子女会以父母厚此薄彼为由拒绝赡养。有人说:“父母照顾了谁家,谁就应当赡养。”也就是说如果父母不对自己照顾有加,自己便不用承担赡养义务。

3、子女夫妻之间矛盾 殃及老人

有些子女夫妻之间意见不合,关系不好,便迁怒老人。不给老人反吃、把老人赶出家门等等。

二、社会工作者介入

社会工作者遵循“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为需要帮助的人群解决困难,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为了有效处理老年人赡养问题,社会工作者的介入是必不可少。

对于该问题的介入,应该包括“个案评估、介入服务、宣传倡导”三个方面。

(一)个案评估

社工的评估主要包括:

1、案主(无人赡养的老人)的身体状况及经济状况,是否可以独立生活、如果不能,该如何处理、是否适合与子女同住、是否愿意住养老院等问题。

2、各子女的经济状况,是否有能力赡养老人、各子女经济状况差异如何、能对老人赡养做哪些事等。

3、社会支持系统,即案主在遭受子女拒绝时可以向哪些单位或个人求助、案主有什么朋友或亲人可以在短时期内提供必需的经济、居住或心理方面的援助、有没有哪些社会资源可以保障其目前或今后的生活、怎样申请法律援助等。

(二)介入服务

完成第一步评估之后,社工根据案主的情况,整合社会资源,进行适当的介入服务。针对无人赡养问题,社工可以进行如下的介入工作:首先,了解案主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的原因。其次,走访案主各子女,针对其不赡养老人的原因对其劝说、解开其心结并普及相关法律知识,试图说服其同意赡养老人。第三,召集案主的各个子女,共同讨论老人的赡养问题,看是否有可能在子女间达成协议。第四,如果仍然无法解决问题,可以找社区工作站寻求帮助或申请到相关的养老院居住,社工继续提供服务或转介到其他中心的社工进行服务跟进;最后,如有需要,可以协助有需要的案主申请法律援助,维护合法权益。

(三)宣传推广(社区服务)

老年人赡养问题的解决只靠社会工作者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这需要整个社会的关注和宣传。加大敬老孝道宣传力度,依法强化赡养责任,才能不断巩固家庭赡养。因此,社区应该加强敬老宣传,增强子女依法赡养和爱护老年人的法律意识,强化子女承担家庭赡养老人的责任意识。

社区可以通过黑板报、广播站、村民会议、巡回审理等方式,大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农村居民法律水平,大力倡导依法办事、合法表达诉求的法律文化;积极弘扬关爱老人长辈的传统文化,培养形成尊敬老人、谴责忤逆的舆论环境和良好的社会风气。还可以利用老年人的节日,评选尊老敬老模范户,对尊老敬老的家庭给予表彰奖励,在村民中树立敬老爱老模范。

同时,老年人自我保护的法律意识不强,导致一些情况不能及时处理。一是法制观念淡薄,观念陈旧。有的不知道自己享有哪些合法权益,更不懂得如何去维护自己的权益。二是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多数不愿意诉诸法律,怕家丑外扬而忍气吞声。通过对相关法律知识的普及,使老年人了解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政策倡导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与现实情况越来越不适应的情况也愈发突出,该法在社会中的实施状况及暴露的问题主要有:

(一)对老年人的特有权利法律规定不明确,导致落实难。除了同一般人所共有的权利外,老年人还有其自身的特有权利。那就是“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教”。对于老年人来说,正是这些权益需要法律作出切实的、明确的保障。

(二)遗弃、虐待老人的违法行为时有发生,法律保护不到位,打击力度不够。有赡养义务的子女相互攀比,推诿、拒养老人的事件屡见不鲜,有的老人有病得不到及时治疗、没有居所等问题也大量存在。同时,各级组织在抓老年人维护合法权益工作方面又缺乏具体措施和工作力度,有许多问题没有得到真正解决。

(二)加大执行力度。

对极个别态度顽固、经反复协调仍拒不履行赡养义务的,采取坚决果断的强制措施。执行过程中,实行快速、灵活、有效三原则,迅速强制执行,确保老人获得必要的供养;灵活运用多种执行手段,为老人提供有力的司法救济;高度重视强制执行的说服教育工作,明确法律责任,实现执行一案教育一片的社会效果。

(三)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首先,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提倡农村子女为自己和老人参加养老保险,使农村老人减轻对子女的物质依赖程度。从长远的观点看,通过社会保障体系使老人安度晚年,将是解决农村养老的一个重要途径。

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农村“低保”。对“低保”应该给予完善,因为农村家庭的收入比较难界定,造成评选的难度,是否评上“低保”,村委会应该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使真正困难的家庭可以得到生活的保障。

老年人赡养问题调查 篇6

前言:

农村老年人是推动我国进入老龄社会的主体。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象日趋严重,2014年,全国老年人口数量已突破2亿,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8%。农村老年人相对于城市老年人而言处于弱势,容易被大众所忽视。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村老年人在生活状况等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如:收入来源单

一、子女赡养问题矛盾突出、健康状况欠佳、文化娱乐活动欠缺等。因此,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一.调查目的

老年人生活状况不但反应了经济的增长,制度的变迁,还反映了社会的全面进步。老年人口生活质量的问题往往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作用的强度则往往具有乘数效应,因此解决老年人生活质量问题必须具有战略性和超前性的思想。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关系着农村的和谐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我们应该在改善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上作出努力,以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二.调查内容

(一)居住情况

调查显示,有 42% 的老人是独自居住,极少数的老人在养老院居住占调查的3%,和子女居住的有两种情况,第一,48%的老年人长期固定和子女居住,由于日常饮食习惯不同而呈现“同在屋檐下却不同桌”的现象,[2]而这一现象在调查过程中占主要部分;第二,有7%的老年人定期轮流到子女家中短暂生活。在农村还存在着“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这一传统观念,因此老人住在儿子家的居多,但儿子要为家庭谋生,儿媳又忙于照顾儿女及耕种庄稼,老人的生活起居并没有得到全面的照顾。

(二)经济收入

在家庭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子女供给和自己劳动所得,少部分来源于养老保险和政府资助,据调查问卷统计,依靠子女供给的占19%,自己劳动所得的占15%,养老保险占总数的15%,政府资助占8%。对于退休企业职工来说,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退休金,这部分老人的比例达到41%。

(三)赡养情况

据调查显示,年轻人赡养老人的主要压力是金钱和时间。在关于对老年人的赡养态度上,子女都希望能与父母朝夕相处,使他们能够安享晚年。但由于经济收入紧张、时间不足等原因,大多数子女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在调查对象中,这种现象占总数的79%。由于上述原因,致使老人在生病期间,主要由子女照顾的仅占37%,其余的63%则是老伴、邻居、朋友及亲戚照顾。

(四)娱乐方式

据调查,农村老年人主要工作有纯务农、做临时工、拾废品及企业职工。对于纯务农的老年人,娱乐方式非常单一,主要就是看电视和串门。而对于做临时工的老人来说,他们是“背井离乡”,对于娱乐方面并不是生活的主题,只是在闲暇的时候去邻里或老乡家去走走串串。相比较纯务农和拾废品的老人来说,企业职工的生活方式则较丰富,由于有退休工资可以满足生活的基本消费,所谓“不愁吃,不愁穿”,他们主要的娱乐包 括散步、扑克和麻将。

(五)医疗状况

对不同家庭情况的老年人医疗状况也不尽相同。大部分农村老年人都是“大病不犯,小病不断”,但他们都是不太在意身体健康状况,只有在疼痛难忍的时候,才准备一些止痛片或头痛粉之类的药物,而很少会考虑真正的治好。企业职工则不同,他们比较注重健康,生病就及时入院就医,同时企业也为他们买了相应的保险。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1农村家庭规涵义模缩小、家庭弱化

一方面,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大部分家庭仅有老人或老人带着孙辈在家,常住家中的主要家庭成员只有老人和小孩。有的甚至只有两个老人独居家中,空巢家庭成换增趋势。另一方面,传统的养老模式是父母与成家后的儿子共同生活在一起,而现在的年轻人都向往独立,成家后大都与父母分开生活,只是在逢年过节时才团聚在一起。这些使得农村家庭规模逐渐缩小,家的涵义逐渐弱化。2人口老龄化对家庭养老负担的加大

由于农村医疗保险的普及,使得农村人均寿命有所提高。受我国农村传统思想的影响,养老几乎是儿子的责任。在调查对象中,一户家庭承担赡养两个老人的责任的占调查的70%。在这个经济发展的时代,每一户农村家庭抚养孩子也是一笔不少的经济支出,致使家庭经济负担更加艰巨。3传统养老观念的转变

据调查显示,在传统的养老模式中,家中的财政权及一些重大事项决定权主要掌握于父母手中。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年轻人走出家乡接触新元素的机会增多,思想观念发生一定的改变。导致年轻人与老人的代

[8]沟越来越大,尊老、敬老的观念逐渐淡化,从而父母对年轻人生活的参与程度降低,老人对年轻人的依赖性逐渐减弱,导致传统养老模式发生转变。

4老年人缺少晚年陪伴造成的影响

在农村,由于大部分子女常年不在老年人身边,老年人晚年缺乏应有的陪伴。久而久之,有一部分老人把饮酒、赌博等生活习惯扩大,便出现老人有过度饮酒、常年赌博等现象,增加了养老负担,农村微薄的收入不足以提供老人的花费,儿女渐渐淡化对父母的孝敬心。5婆媳关系不和谐

在农村,有的家庭是男方在外挣钱养家,女方在家照顾孩子和老人。但普遍的婆媳关系处于紧张状态,儿媳对公婆的照顾没有做到尽心。其次,在调查中,有80%以上的老人有四个含四个以上的孩子,老年人在分配财产时很难做到绝对的公平,导致儿媳在赡养老人方面会变得比较敏感,对老人的赡养就出现了互相指望的现象。最后,谁也不愿主动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

四、对策与建议

(一)推动农村经济,增加就业岗位,减少劳动力外流

农村经济发展主要依托当地的环境资源,各级政府应加快探索经济发展的方式,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大湾镇镇政府应根据当地的环境资源进行实地考察,加大推动农村经济的力度,拉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减少农村青年劳动力外流量。如可以利用发达的交通网,加大对韭菜坪的旅游业资源的投入,加大对旅游点的宣传力度,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留住农村劳动力,增强家庭养老能力。

(二)政府重视农村老年人精神慰藉的需求 由于农村空巢家庭偏多,多数老人选择呆在家里,休闲方式单一,政府应重视农村老年人精神慰藉的需求,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可由社区(村委)成立老人互助组织,将老人们集中起来,定期组织开展活动,观看节目、参加游戏等,同时增大各中小学组织志愿者定期去关爱老人、帮助老人(表演节目等)为老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三)解决老年人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

完善地方医疗所硬件设施,加大对医学常识的普及。目前地方卫生所存在缺药、少药等情况,医疗资源大城市相对集中,而居住在山区的老年人交通不便利,且收入微薄,经济承受能力弱,多数老年人患病后需要的治疗费用无法承担,导致老年人去大城市就医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的情况。应加大地方医疗投入,提高医疗条件,使得老年人能够就近就医。还有些家庭对老年人的疾病不太重视,如果小孩得病,家庭会很重视,如果老人得病,他们则会认为花那么多钱不值得,会采取能拖就拖,而老年人也会采取能忍则忍。政府应最大程度上的完善医疗保障制度,让老年人老有所医。

(四)完善社区功能、加大社区养老院硬件设施建设

老年人是新农村的建设者,也应该是新农村的受益者,养老院是地方政府集中供养没有经济来源的老年人,政府应加大社区养老院硬件设施建设,定期对硬件设施进行更新,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使老年人能够安享晚年。应该完善老年人保障制度,加快兴办农村社区医疗保健网点,加快研究推行适合农民的养老金筹措方式。

(五)增设模范养老家庭奖项

由于儿子是家庭主要劳动力,日常老人的生活起居主要由儿媳负责。生活起居大部分靠儿媳来照顾。(政府考虑奖惩机制,对孝顺的妇女提供 奖励,主要以精神奖励为主,可以是物质奖励)对于长期居住在儿子家的老人,大多数家庭儿媳能够做到对老人细心照顾,并不会产生任何怨言。但同时存在有些家庭婆媳关系、公媳关系紧张,儿媳由于这种关系出现不照顾老人,甚至出现不尊老、不敬老甚至刁难、虐待老年人的情况,使得家庭不和睦,老年人不能得到很好的环境养老。政府对此应进行相应的奖励与惩罚,进行教育,多开展关于赡养父母的知识学习,印发手册,对全村赡养情况进行统计,对父母非常满意子女的赡养的家庭进行一定的奖励,给予以模范的称号,激励全村学习,成为全村学习的榜样。

五.总结

老年人赡养问题调查 篇7

一、现行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

赡养指在经济上为父母提供必需的生活用品和费用的行为, 即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 提供必要的经济帮助, 给予物质上儿女的合理要求。

㈠居家养老是现阶段我国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 所谓居家养老就是家庭成员或者亲属, 譬如子女、配偶和其他亲属忠实地履行了对老年人的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职责。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结构, 可以使大多数老年人在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都获得可靠地供给。居家养老在将来一段时间内仍是农村老年人养老的主要方式。

㈡社会养老是现阶段我国农村养老的补充模式 社会养老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 依据相关法规给予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的公民一定的物质帮助, 以保障其获得基本生活资料的制度。近年来我国在农村实施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 五保户供养等。对农村老年人生活给予力所能及的救助。

二、民张村老人赡养问题的现状

本次调查, 主要以走访及调查问卷形式进行。首先进行调查问卷, 对当地年轻人进行调查, 在了解了一些相关问题后, 走访了一部分老年人, 入户调查, 和老年人面对面进行了交流。这次走访调查让作者真实了解农村老年人生活现状及子女对其照顾情况。本次在平凉市民张村6个社进行了调查, 共发放问卷180份, 收回问卷150份, 有效率83%, 数据真实可靠, 能够用于研究。问卷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㈠生活条件差 子女确实无能力尽赡养义务, 日常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没有保障。从走访和问卷来看, 民张村每年都会有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 村中留守老人较多。子女外出务工经济收入高且比较孝顺的会定期给老人寄生活费用, 老人生活有保障。反之老年人生活条件相当差;如果老人具有劳动能力, 还可以通过自己劳动挣取一定的生活费用。由此可见, 老年人收入来源相当单一。部分老人认为子女外出打工不容易, 便尽量不向子女要生活费用, 生活苦一点自己也心甘。

㈡精神赡养严重缺失 在调查中, 老人表示, 为抚养子女成才成家, 倾其全力, 有的甚至背上巨额欠款, 但当老人年事已高, 不能为家庭出力, 病痛加剧时, 子女反倒觉得父母成了累赘。调查中有15.58%的老年人觉得子女对自己不理不睬, 老人生活要求低, 渴望但不苛求精神赡养, 相当一部分老人只要求有基本生活保障, 不致挨饿受冻就很满足了, 而不太注重营养保健、参加娱乐活动等。

㈢法律意识淡薄 部分年轻人不孝敬老人。在调查中可以看出, 老年人受教育程度普遍很低, 对维护自己权益方面的法律和知识了解甚少。当老年人与子女发生矛盾时, 老人只能默默忍受。

㈣家务繁重 调查结果显示, 民张村老年人年龄在65岁以上的, 主要工作是照顾小孩和做家务;年龄在65岁以下的不仅要做家务, 还经常下地劳作, 有的还在工地打工。这种情况在民张村普遍存在。

三、分析民张村老人赡养问题产生的原因

㈠经济发展落后 民张村农民务农收入低, 只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加之种植成本不断上升, 农产品价格不稳, 农民增收不明显, 因此大量人外出打工, 这就引起了该村低收入家庭的老人赡养难, 尤其是体弱多病的老人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㈡老人自我保护意识差 在农村养儿防老的观念根深蒂固, 家里没有儿子即使倾家荡产也要生儿子, 孩子长大, 父母用尽全力帮其成家立业, 甚至不惜背负巨额欠款。在老人看来, 自己老了有儿子照顾, 赡养根本不存在问题。可恰恰相反, 在民张村很多子女结婚后开始顾及自己小家, 老人没有积蓄, 老人生活就很贫困。因此, 晚年没有足够稳定的养老金是农村老年人赡养难的根本原因。

㈢监督干预体制弱化 传统的孝道几经冲击已被歪曲。早在远古时期, “尊高年”“亲祖之恩”的思想就已产生, 到了春秋时期, 这种思想发展成为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即“孝道”。孔子曰:“孝子之事亲也, 居则致其敬, 养则其乐, 病则致其忧, 丧则致其哀, 祭则致其严, 吾者备矣, 然后能事亲。”随着儒家思想的传播, 尊老养老世世代代相传, 然而近几十年来由于民张村部分赡养人文化素质低, 道德水平差, 把赡养老人的法律义务视为可有可无的事情, 甚至拒绝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同时以前该村哪家不孝敬老人, 嫌弃或虐待老人, 都会引起社会公愤与责备, 使不孝之人不敢为所欲为。而现在“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的态度, 使舆论弱化, 谁也不愿为别人的家事得罪人。另外, 《宪法》和《婚姻法》虽然都规定子女有赡养老人的义务, 但对不尽赡养义务者惩罚不力, 以致使一些法制观念淡薄的人以为养不养老, 养好养怀是家庭私事, 别人无权过问。

㈣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不完善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不完善, 该村养老保险还没有全覆盖。民张村村民受当时教育环境的限制, 文化程度较低, 有些没有参保意识, 感觉养老保险是在骗老百姓的钱。另一方面, 该村农民主要靠种地来挣生活费, 收入很低, 没有额外的经济来源, 不愿参保。在农村, 有的人住的是窑洞, 生活还很贫困, 参保难度大。

四、民张村老年人赡养问题造成的影响

㈠对民张村老人的影响 对民张村老年人来说, 一方面生活环境更加恶劣, 另一方面造成家庭亲情关系淡化, 父子反目成仇, 这一点在多子女家庭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子女几人都相互推卸责任不愿赡养老人, 这给老年人心灵造成极大的创伤, 老人提起子女, 终日以泪洗面。

㈡对民张村各家庭的影响 对家庭而言, 由于经济原因, 赡养老人使贫困家庭生活更加困难, 同时影响夫妻关系。在民张村有些年轻人懂得法律与“孝道”, 他们也愿意赡养老人, 无奈家庭生活靠种地维持, 生活仅能维持在基本解决温饱的水平上, 更有甚者连温饱都是问题。同时也有一些年轻的妻子, 她们不愿赡养老人, 甚至虐待公婆, 儿子看不惯, 就会造成夫妻关系矛盾, 妻子便以离婚相威胁, 无奈儿子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 使父母饱受委屈。

㈢对社会的影响 对社会而言, 赡养老人一方面给国家财政造成压力, 另一方面造成农村多子女家庭赡养纠纷案比重提高。国家为解决养老问题, 近几年推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这是对现阶段农村养老的补充和完善, 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家庭赡养负担, 但却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同时从有关纠纷案件资料显示, 民张村因赡养问题造成的纠纷案占全部纠纷案的80%以上。这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许多问题, 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 对改革、发展、稳定也将会产生不良影响。

五、解决民张村老年人赡养问题的几点思考

㈠大力发展经济 这是解决农村老年人赡养问题的根本途径。民张村农民务农收入低, 只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 这就引起了部分老人赡养难问题, 所以解决农村老年人赡养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经济的问题。国家在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措施后, 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 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生活不断富裕, 使农村赡养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从对民张村的调查中可以看出, 经济条件越好的家庭, 对老人照顾越好, 参加养老保险也更加积极。因此发展农村经济, 使农民增产增收是解决农村老年人赡养问题的有效途径。

㈡加大宣传力度, 形成尊老爱老的社会氛围 尊老、敬老、养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 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更加突出, 对新一代的农村广大青少年开展思想品德教育, 使他们从小在心灵深处就养成高尚的品格, 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是解决农村老年人赡养问题的关键。当传统养老观念逐步不适应时代发展时, 改变传统的养老观念就成了当务之急。建议改变以下几点:一改变只有儿子才能养老的观念, 使女儿和儿子共同承担养老的责任;二改变只依靠后代养老的观念;三改变分户不养老的观念。民张村很多家庭分户后, 老人和谁在一起生活就由谁照顾, 而其他子女对老人不闻不问, 变的跟陌生人一样。同时部分农村养老制度不能很好地得到落实, 应切实加强农村养老法制教育, 加大对老年人的维权保护力度。

浅析老年人精神赡养的现状与对策 篇8

关键词:精神赡养;缺失;养老机制

去年吵的沸沸扬扬的“常回家看看”,在国人的集体关注下最终被纳入了法律的框架。这不由得把人带回到多年前春晚上妇孺皆知的《常回家看看》的记忆里,“哪怕帮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老人不图儿女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前不久看到一个案例,是一伙专门欺诈老年人钱财的罪犯,这伙人“成功”的关键在于利用老人独居、子女工作忙不在身边,老人孤寂落寞、需要交流、渴望得到关怀的心理才会使经历过大半辈子人生风雨的老人误信他人、掉入陷阱。虽然历来侵害老人合法权益的现象屡屡频发,但当我们再次回顾这些现象时,肩头的责任更是重了许多。面对老年人精神赡养缺失的问题,我们不得不探讨这背后的原因,努力找出解决的办法。

一、现阶段我国老年人主要养老模式下精神赡养缺失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精神赡养,顾名思义与物质赡养对应,指在家庭生活中子女应当理解、尊重、关心、体贴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在精神上给予其抚慰,满足其精神生活的需要,使其愉悦开心,不仅要做到老有所养,更要做到老有所乐。

目前,我国养老模式大致分为三类,不论何种模式都存在精神赡养缺失的问题。

第一类为传统的家庭养老。家庭养老是现阶段中国老年人尤其是农村老年人养老的主要模式,是指其经济来源由家庭供给,日常生活由家人照料,精神慰藉由家人承担,且与家人一起生活。国人大多采用此法,然而随着社会的现代化,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变迁以及家庭结构的改变、社会伦理观念的变化,其面临多重挑战。农村家庭中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输出,使得许多留守儿童与留守老人相依为命;城市家庭中“421”模式的大量复制,也使得空巢家庭和独居老人家庭不断增多。这一切都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受到冲击、难以为继。即使有部分三代同堂的家庭,往往也被子女工作压力大、平时交流日益减少导致子女对老年人的精神关怀意识逐渐淡化,因而使得家庭养老中晚辈对老人的精神安慰成为一句空话,家庭精神养老的功能逐渐弱化。

第二类是社会养老。是指由社会承担全部或部分养老责任,包括经济保障、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我国社会养老面临很多问题,首先养老院尤其是农村的养老院,目前所接收的对象范围十分有限,一般仅限于无子女或者有残疾且无其他收入来源的“五保户”。这类问题主要集中在政府财政拨款远不能满足社会养老需要,无法全面覆盖所有的老人,且无法照顾到老人精神层面的需要。再者,即使是城市的养老院,虽然条件远比农村养老院好,但所需费用高,一般家庭承担不起。退一步讲,即使在城市养老院的老人们,也是盼望子女们频繁探望,能够感受亲情的温暖。最重要的是国人养老的观念还较为传统,养儿防老,大多家庭还是采用传统模式,一般不会把父母送到养老院去。但是平时工作的忙碌和为生计而奔波的子女依然无暇顾及父母精神层面的享受。而养老院的工作人员业务素质普遍不高,致使精神赡养缺失。

第三类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该模式以家庭为养老场所,依托社区照料,将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的新型养老体系。其注重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构建一个最符合老人意愿、最利于保持和加强老人自立能力、最切实可行的养老体系,是传统与现代社会养老的有机结合,是学界目前普遍较认可的养老模式。一方面,社区为老年人提供初级医疗保健,另一方面,加强老年人与社会的交往,获得较完整的归属感,在我国“未富先老”的人口老龄化趋势以及社会养老机构不足的条件下,不失为一种较为合理的养老方式,但在观念、意识及具体实施方面都还存在较大的问题。

二、如何完善我国老年人精神赡养

1.建立和完善保障老年人权益的法律制度

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对于儿女如果对老人不履行精神保障的义务和需承担精神养老的相关责任没有明确规定,可效仿芬兰等国的相关条例和规定,以量化的方式具体规定子女固定的探视频率,不探视的最大周期不超过多少天,最大限度保障精神赡养的质量。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存在很多模糊概念。如规定家庭成员需要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要,不得冷落老年人。但何谓关心,没有关心或者忽视、冷落老年人的,应该受到什么处罚还应细化,不能让法律成为一纸空文,要让它真正落地。

2.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养老体制

虽然目前我国不可能做到“从摇篮到坟墓”,但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办大事的优势,集中一部分资金专门构建老年人社区服务中心。为其营造利于精神养老的环境,开展多姿多彩的精神文化活动,为满足老年人精神生活需求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和基础娱乐设施,给予老年人人文关怀。同时引导社会形成尊老敬老的共识,加快老年人精神赡养的发展步伐,更好地贯彻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3.深入推广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使精神赡养落到实处

应完善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体系,统一其服务标准,提高服务人员素质,发挥社区在老年人精神生活上的纽带作用,政府应出台相应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实施细则以推进服务工作在社区、家庭的良好实现,借鉴全国老龄事业发展较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开展得早的地区的成功经验,如上海市各个社区通过建立养老护理队伍来满足本市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需求,从社会上吸收具有一定生活服务技能的人员,政府制定养老护理人员从业服务标准,并对其进行监管。

上一篇:抢答赛题库下一篇:学生在校期间受到人身伤害责任应如何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