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性检测(精选12篇)
安全性检测 篇1
摘要:目的 建立检测肉类食品安全的快速检测方法。方法 使用快速检测试纸检测肉类掺假, 以及肉类中残留的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与沙丁胺醇。结果 使用猪肉检测快速检测试纸, 检测羊肉中掺加的猪肉, 掺加猪肉的比例为0.75%25%, 可以检出。使用胶体金检测仪结合快速检测试纸, 检测肉类中添加的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与沙丁胺醇, 盐酸克伦特罗的平均添加回收率在110%左右, 莱克多巴胺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90%120%, 沙丁胺醇的平均添加回收率在110%左右。结论 快速检测试纸适合对肉类食品安全进行现场快速筛查。
关键词:快速检测试纸,肉类掺假,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
肉类是人们重要的食物来源, 肉类食品安全是食品安全中的重点之一。目前, 有些商贩在高价肉类中掺入低价肉类, 以降低成本, 这样很容易引发食品安全问题, 甚至可能引发宗教问题与民族矛盾。另一方面, 肉类中残留的β-兴奋剂类药物 (包括克伦特罗, 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等) 则会危害人类健康。因此, 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的检测肉类食品安全的检测方法, 用于检测肉类掺假, 以及肉类中残留的β-兴奋剂类药物, 具有重要意义。
检测肉类掺假的方法, 有色谱法[1]、电泳法[2]、聚合酶链式扩增法 (PCR) [3]、酶联免疫分析法 (ELISA) [4]等。检测β-兴奋剂类药物的方法有高效液相色谱法[5,6]、酶联免疫分析法 (ELISA) [7,8]、胶体金免疫层析法[9]等。其中, 色谱法与电泳法的操作较繁琐, 对操作人员的要求较高, PCR与ELISA的方法反应时间较长。该研究使用胶体金检测仪结合快速检测试纸的方法, 不仅检测时间短, 而且能够进行定量检测, 适合对肉类食品安全进行现场快速检测或筛查。
注:从左向右, 羊肉中掺加猪肉的比例分别为:0, 0.75%, 1.5%, 6.25, 12.5%, 25% (质量分数) 。
1材料与设备
1.1试剂与材料
猪肉检测快速检测试纸, 盐酸克伦特罗快速检测试纸, 莱克多巴胺快速检测试纸, 沙丁胺醇快速检测试纸, 均来自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 其他化学试剂购于西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1.2设备
胶体金检测仪 (型号:TR3) 来自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
2方法
2.1肉类掺假检测
前处理步骤: (1) 将待测样品均质, 称取 (0.5±0.01) g均质后的样品; (2) 加入3 m L的去离子水 (水温为 (50±5) ℃) , 剧烈振荡30 s; (3) 静置待其自然沉淀, 处理后的样品恢复至室温后, 取上清液进行检测。
检测步骤: (1) 将试纸条水平放置, 在试纸条加样处加入100 μL待检测溶液; (2) 静置10 min后观察检测结果; (3) 结果判断:C线显示红色色带, T线不显示红色色带, 判为阴性。C线显示红色色带, T线显示红色色带, 无论深浅, 判为阳性。C线不显示红色色带, 无论T线是否显示红色色带, 该试纸均判为无效。
在羊肉中掺加不同比例的猪肉, 按照上述步骤进行前处理与检测, 记录检测结果。
2.2猪肉中残留的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检测
前处理步骤: (1) 取4 g匀浆去脂肪肉样 (肉泥/去脂肪) 于50 m L离心管中, 加0.5 m L稀释液, 盖紧管盖; (2) 将装有样品的离心管放入80 ℃水中水浴5 min, 冷却至室温, 尽量取出管中液体移至于干净离心管中; (3) 4000 r/min离心1 min, 取去掉脂肪层的上清液进行检测。
检测步骤: (1) 使用待测物质的标准品, 配制一系列浓度的标准品溶液, 取出检测卡, 开封后平放于桌面, 将标准品溶液加100 μL于样品孔中。加样后5 min, 使用胶体金检测仪读数。将标准品溶液的浓度与T/C (T线深浅和C线深浅的比值) , 对应输入至胶体金检测仪建立标准曲线; (2) 取出检测卡, 开封后平放于桌面, 将离心管中的上清液加100 μL于样品孔中。加样后5 min, 使用胶体金检测仪读数, 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浓度值。
在猪肉中添加一定浓度的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 按照上述步骤进行前处理与检测, 每个样品重复检测5次, 计算添加回收率与平均值。添加回收率的计算方法:添加回收率= (样品检测浓度空白样品检测浓度) / 添加浓度×100%。
3结果
3.1肉类掺假
羊肉中掺加猪肉的检测结果见图1, 由图1可见, 在羊肉中掺加0.75%~25% (质量分数) 的猪肉, 可以观察到T线。掺加猪肉的比例越高, T线颜色越深。说明该快速检测试纸条可以用于检测羊肉中掺加猪肉, 而且较灵敏。
3.2猪肉中残留的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
图2为盐酸克伦特罗的标准曲线, 在图2中, 标准品溶液的浓度分别为:0, 0.61, 1.25, 2.5, 5.0 ng/m L。
图3为莱克多巴胺的标准曲线, 在图3中, 标准品溶液的浓度分别为:0, 1.0, 1.5, 2.5, 5.0 ng/m L。
图4为沙丁胺醇的标准曲线, 在图4中, 标准品溶液的浓度分别为:0, 0.2, 0.6, 1.8, 3.0 ng/m L。
猪肉中盐酸克伦特罗, 莱克多巴胺, 沙丁胺醇的添加回收率见表1。由表1可见, 盐酸克伦特罗的平均添加回收率在110%左右, 莱克多巴胺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90%~120%, 沙丁胺醇的平均添加回收率在110%左右。
3.3胶体金检测仪与目测结果比较
图5为猪肉中添加沙丁胺醇的检测结果, 可见, 猪肉中添加沙丁胺醇的浓度为3 μg/kg, 目测结果为阳性。由表1可见, 猪肉中添加沙丁胺醇的浓度为0.2 μg/kg, 胶体金检测仪结果为阳性。表1添加回收率所以, 胶体金检测仪与目测相比, 检测灵敏度更高。
注:从左到右, 沙丁胺醇的添加浓度为:0, 0.2, 1.8, 3.0μg/kg。
4讨论
该研究使用快速检测试纸检测羊肉中掺加的猪肉, 掺加猪肉的质量分数低至0.75%时, 可以被检出。该方法灵敏度较高, 而且检测时间较短, 只需要20 min就能够完成样品处理与检测的全过程, 适合用于现场快速筛查。并且, 该研究使用胶体金检测仪与快速检测试纸相结合的方法, 检测猪肉中添加的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 与传统的胶体金免疫层析法相比, 灵敏度更高, 适合用于现场快速筛查。
该研究为研究肉类掺假的基因检测试纸与基因芯片奠定了基础。基因检测试纸的检测原理为, 首先提取待检样本的核酸, 经过核酸扩增反应, 核酸杂交技术, 以及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技术, 可以快速地实现对肉类基因的定性检测。因为核酸的热稳定性和酸碱稳定性与蛋白质相比更优, 所以, 以动物种属间遗传信息的差异作为物种鉴别的检测靶点, 具有特异性高, 方法便捷, 不受组织类别限制等诸多优势, 已经成为食品中肉类成分鉴别的重要方法。
基因芯片的技术原理为:核酸分子原位杂交技术, 将特别设计的核酸片段作为分子探针, 固定在芯片基底上, 样品经过处理, 核酸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扩增) , 或体外转录后, 与芯片上固定的分子探针反应, 样品中基因序列与探针互补的核酸分子就会与探针杂交, 形成双链结构, 通过一系列检测手段, 可以实现对待测样品基因的大规模检测[10]。基因芯片在医疗诊断[11]、病原微生物检测[12]、农业研究[13]、食品安全检测[14]、转基因农作物检测[15]等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该研究的下一步计划, 是研究用于检测肉类掺假的基因芯片。 首先, 针对待测目标的特异性核酸片段设计引物探针, 用于PCR扩增;其次, 在基因芯片的PCR区实现PCR扩增;并且, 在基因芯片的检测区固定捕获探针, 用于检测扩增产物。基因芯片具有高通量, 集成化的特点, 可以同时鉴别多种肉类的来源, 在肉类鉴别与肉类掺假检测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5结语
该研究使用快速检测试纸检测肉类掺假, 操作简便, 检测时间短, 适合对涉及肉类掺假的食品进行现场快速检测或筛查。并且为研究肉类掺假的基因检测试纸与基因芯片奠定了基础。该研究使用胶体金检测仪结合快速检测试纸的方法, 不仅检测时间短, 而且能够进行定量检测, 提高了结果的灵敏度与准确性, 适合对肉类食品中残留的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进行现场快速检测或筛查。
安全性检测 篇2
为保证我校校园网的正常运行,防止各类病毒、黑客软件对我校联网主机构成的威胁,最大限度的减少此类损失,特制定本制度:
1、各接入单位计算机内应安装防病毒软件、防黑客软件及垃圾邮件消除软件,并对软件定期升级。
2、各接入单休计算机内严禁安装病毒软件、黑客软件,严禁攻击其它联网主机,严禁散布黑客软件和病毒。
3、网管中心应定期发布病毒信息,检测校园网内病毒和安全漏洞,并采取必要措施加以防治。
4、校园网内主要服务器应当安装防火墙系统,加强网络安全管理。
安全性检测 篇3
【关键词】快速检测技术;食品安全检测;应用
0.前言
民以食为天!随着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例如近年发生的三鹿毒奶粉事件再度引起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当下食品安全成了市民关注的焦点。如果想从根本上实现我国的食品安全管理,让广大人民群众吃上放心安全的食品,那么就应该对食品的全过程实施全程监控和管理,实现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等各环节安全。要实现这一目标,这就需要大量能够满足这种要求的准确、方便、快速、灵敏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使得我国食品安全管理有了较大的提高,2006年全国食品抽查合格率为77.9%,2007年上半年合格率上升85.1%,31个省、市食品质量平均合格率89.2%,2007年下半年已上升到95%以上,这些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本文就快速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1.快速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食品安全事件全球范围的发生,使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被各个同家所重视。很多快速检测方法被纳入多个国家的标准方法。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在出口贸易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进出口商品检测中,快速检测方法起到了重要作用,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快速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一些地方。
1.1快速检验纸片法
目前已经有许多微生物检测纸片,可分别检测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沙门菌、葡萄球菌等,美国3M公司生产的PF(Petrilm)试纸还加入了染色剂、显色剂,增强了效果,而且避免了热琼脂法不适宜受损细菌恢复的缺陷。
1.2用质谱仪检测三聚氰胺
三聚氰胺是生产塑料、阻燃剂和其他产品常用的工业化学品,禁止用于食品和动物饲料中。三聚氰胺是一种含有氮杂环的化工原料,添加这种化工原料的食物可以在仪器检测时显示含有更多的蛋白质。然而,三聚氰胺却会带来恶果,让人或其他动物食用之后出现肾结石,导致肾衰竭。早在2007年初,美国就爆发了三聚氰胺风波,不过,美国的三聚氰胺出现在猫粮和狗粮之中。2007年3月15日,全美召回了所有的宠物食品。当时,这些有毒食品导致不少猫狗等宠物肾衰竭。
美国国家食品安全与技术中心借助三重四极杆质谱仪的先进分析技术,建立了一个新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测定食品中的三聚氰胺,这种新方法使得动物组织等复杂样品的快速和有效分析更容易。测定食品中的三聚氰胺残留的现有方法,是由位于丹佛的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动物药物研究中心建立的。这种检测方法灵敏度高,并且非常耐用。
1.3多功能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仪的应用
多功能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仪,是以朗伯比耳定律为理论基础,基于物质对光的选择吸收而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也参考了国家标准所涉及分光光度法的28类食品检测方法。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PORS-15F多功能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仪是其中应用效果较好的仪器。该仪器为小型便携式快速测量仪器,最快0.005s可完成全波段光谱扫描。体积小,重量轻(仅1.5kg),是业内最小的扫描型紫外可见光谱仪,便于携带,可方便的进行手持操作。仪器除具有食品测量专用软件,用作甲醛、吊白块、亚硝酸盐、无机砷、蛋白质等日常检测项目的测量,适用于米、面、豆制类、水产品类、肉类及肉制品类、蔬菜及腐竹、粉丝、果条榨菜类、糖类、油类、奶制品类等15大类,完全覆盖日常监测项目。而且还留有拓展其它项目的余地。除此之外,仪器还具备光谱扫描、时间扫描、定量测定、光度测量等常规功能。能满足实验室环境下使用,特别适合于作为现场实时检测的专用仪器。自主研制的新型高防腐光纤探头测定模式,并兼容传统模式:可直接插入样品溶液进行测量,无需专用比色管、比色皿、测量更加简单、快速。提供选配的长樣池附件,可应用10~50mm比色皿进行测定,实现与传统测量模式的兼容。
附件齐全,提供丰富附件和多种解决方案:为其量身定做的各种前处理附件、可更换配件、可选配便携箱,同样根据用户需要自由选择。
1.4用生物传感器检测病菌
俗话说,病从口入。如果食品销售商采购了被病菌污染的食物,消费者就要遭殃。近年来比较有影响的食品危机事件,比如疯牛病、禽流感、非典,都与食品携带的病毒有关。目前,我国传统的食品检测主要通过感官、物理化学或者生物检测的途径开展,检测量小,效率低。就拿传统的生物检测技术来说,通常要进行微生物培养,少则二三天,多则一个星期,才会有结果。等结果出来了,往往灾情已经发生了。因此,开发快速的检测方法是很必要的。
最近,美国研究人员开发的一种新型的基于纳米技术的生物传感器,在高度准确检测沙门氏菌等食源性病原菌方面正显示出巨大的潜力。研究人员通过掠射角沉积技术制备薄膜法,构造了异质结构的硅和金纳米棒阵列,并使用抗沙门氏菌抗体和有机染料分子附着在上面,一个生物传感器就制成了。当这个生物传感器接触含有沙门氏菌的食物时,传感器上的抗体就会发生生物化学反应,导致有机燃料分子产生肉眼可见的强荧光。其实,这种传感器用途十分广泛,如果改变传感器中的抗体类型,就可以用于检测食物中是否有其他病菌。
2.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最新技术——用激光让二恶英现形
在食品中可能含有的有毒化工物质中,受到全球普遍关注的是二恶英,因为它是一种很容易引发癌症的有毒物质。二恶英对于人类巨大的潜在威胁实在无法忽视。因为二恶英污染没有最低限量,只要它存在,哪怕极其微量,就可能引发癌症。二恶英稳定性极强,一旦摄入生物体就很难排出,只能随生物的食物链不断传递累积。二恶英对于人类的污染危害还可能是跨代的,也就是说有可能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没有看出问题,但会在下一代人身上显现出来。
日本大阪大学和大阪激光技术综合研究所合作,开发出了利用激光击射快速测定二恶英的仪器。以前对二恶英的检测需要7到30天,然而使用这种新方法,只要一个小时就够了。研究人员先用低能量的激光把食品中的二恶英击射成气态,接着再用高能量的近红外线激光对二恶英反复进行十万亿分之一秒的“超瞬间”照射,在不破坏分子(下转第165页)(上接第148页)结构的情况下使其处于带电状态,最后根据这些“分子”在测试装置内移动的时间,计算出它们在食品中的含量。参与研究的中岛信昭认为:“如果激光装置的价格降下来,这种方法将会变得很普及。”■
【参考文献】
[1]张素霞.我国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研究[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09,(05):147-149.
[2]孙珽铨,石立杰.食品安全现场快速检测:保障食品安全的轻骑兵[J].食品安全导刊,2009,(08):120-123.
[3]张艳敏,李志军.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粮油加工,2009,(08):141-143.
[4]刘乐庭.食品致病菌快速检测技术及其应用前景[J].食品安全导刊,2009,(08):126-129.
入侵检测系统安全性研究 篇4
关键词:IDS,信息安全,入侵检测系统
1 引言
入侵检测系统已发展为基于主机和基于网络共同检测入侵、功能互补的时代,有些技术已经成熟,新的技术层出不穷,但都是围绕提高检测效率和提高检测智能性、自适应性而进行的,本文的IDS设计也是基于这两点而进行,同时,为了提高入侵检测系统之间以及入侵产品和其他的安全产品的联动,加强协同抵御入侵的能力,本IDS的设计目标是一个分布式的、具有一定自适应性、能和其他安全产品联动的分布式自适应入侵检测系统。
2 协议分析入侵检测系统的优越性
协议分析是新一代IDS系统探测攻击手法的主要技术,它利用网络协议的高度规则性快速探测攻击的存在。协议分析技术的优势在于:
提高性能:协议分析利用已知结构的通信协议,与模式匹配系统中传统的穷举分析方法相比,在处理数据帧和连接时更迅速、有效。
提高准确性:与非智能化的模式匹配相比,协议分析减少了虚警和误判的可能性,命令解析(语法分析)和协议解码技术的结合,在命令字符串到达操作系统或应用程序之前,模拟它的执行,以确定它是否具有恶意。
基于状态的分析:当协议分析入侵检测系统引擎评估某个包时,它考虑了在这之前相关的数据包内容,以及接下来可能出现的数据包。与此相反,模式匹配入侵检测系统孤立地考察每个数据包。
反规避能力:因为协议分析入侵检测系统具有判别通信行为真实意图的能力,它较少地受到黑客所用的像URL编码、干扰信息、TCP/IP分片等入侵检测系统规避技术的影响。
系统资源开销小:协议分析入侵检测系统的高效性降低了在网络和主机探测中的资源开销,而模式匹配技术却是个可怕的系统资源消费者。
新一代基于协议分析的入侵检测系统解决了IDS领域长期以来的应用瓶颈问题:检测准确性以及大流量应用网络环境下的系统性能。新一代IDS提供商将凭借此项最新技术,融合传统特征模式匹配技术的优点,为用户提供更加完善、优秀的入侵检测与防护系统。
3 系统总体结构概述
整个系统由各个分布的入侵检测系统IDS、模型分析引擎W、和CA认证系统组成。系统的结构如图1。
I D S-负责检测入侵,其分析器由两部分组成,异常检测模块和误用检测模块,检测到攻击后做出处理,同时根据是否为新的攻击,发送检测数据到模型分析引擎W构建攻击模型。当检测到入侵后,也通知周围的IDS,周围的IDS检测是否有同类攻击发生在自身,如果是分布式拒绝攻击,检测并杀死“Sla ve”进程,通知安全管理员清除“slave”程序。
W-接收发生了新的攻击时I DS发送过来的数据,并进行入侵的模型分析,并将新的攻击模型广播给所有的IDS扩充攻击规则库。并将新的攻击模型存储在自身的入侵模型库中,供不在线的IDS以后检索。
P K I-负责生成和分配上述各部件间的通信传输加密密钥。因为IDS作为安全产品,自身的安全性的重要性不一言而喻。所以为了增强IDS的安全性,加密传输是很有必要的。
4 IDS设计
IDS的设计目标是具有协议分析功能检测系统。同时,为了提高系统的自适应能力,对新的入侵规则能及时加入规则库,系统增加了模型分析引擎。为了防止对IDS本身的攻击,对IDS组件间传输的数据采用了加密传输。IDS中的各个模块及关系如图2所示。
其中将协议分析模块、比较器集成在一起。安装在同一台主机中。这样做是为了减少加密解密的次数,提高分析器的分析效率。
图中->表示数据的流动方向,虚线框中的组件集成在一起。
(1)分布式网络数据采集分为:网络包捕获器和数据包解析器。根据包过滤规则的设定,网络包捕获器捕获相应的数据包。并调用数据包解析器解析网络数据包为固定的格式。
(2)协议分析模块:网络通信的核心协议是TCP协议和IP协议,在RFC的0791和0793文档中,分别定义了TCP数据包和IP数据包的格式。由于这种格式定义只与协议相关,与网络的结构、类型无关,所以协议分析具有很广泛的适用性。下面以以太网为例进行说明。
根据以太网的帧结构的定义,在以太帧的第13字节处包含了两个字节的第三层协议标识,0800为IP协议,0806为ARP协议,8138为NOVELL协议等。在IP数据包的格式定义中,第10个字节为第四层协议标识,如:TCP为06,UDP为17,ICMP为01等。而TCP数据包的第3、第4个字节为应用层协议标识(端口号)。如80为http协议,21为FTP协议,23为TELNET协议等。根据以上特点,可以将协议分析算法用一棵协议树来表示,如图3所示。
(3)比较器:比较器用于比较协议分析模块发送的分析结果,如果相同则触发模型分析引擎。
(4)响应单元的工作是:对检测到的入侵行为,根据用户定义的响应策略进行相应的动作,这些动作包括记录日志、弹出消息框、发出声音警报、通知其他邻近的IDS响应单元。
(5)CA认证系统模块:利用认证系统强大的认证和授权功能将可以有效的防止对入侵检测系统的仿冒和插入攻击。
(6)模型分析引擎:规则引擎保存大量的安全事件和入侵事件。接收到新的入侵消息后,建立一个入侵模型(事件生成)。然后和己有的安全事件和入侵事件进行比较,判断是否新的规则。如果是新的规则,通知IDS并且记入本地入侵特征库;否则,作为一次误报警,供安全管理员分析。
(7)特征库主要包括入侵事件描述库和函数库。事件描述包含对事件特征的描述和分析需要调用的函数。所有的分析函数放在函数库,为使分析函数能够重用,并且,为避免每一个入侵特征调用所有分析函数的低效率,只需调用该事件特征需要的分析函数。根据事件描述语言的特点和协议分析的要求,分析模块的主要数据结构为一系列按协议标识符分类的分析函数链表。
5 入侵检测系统的安全通信
解决IDS中组件之间的安全通信需要以下两个问题:
(1)组件怎样才能安全地联系到其他合适的组件包括组件发现以及身份验证和授权。
(2)通信的安全和有效。
为了达到以上两个目标,系统使用了一种代理机制来完成组件之间的验证及通信。它主要包括三个模块:验证及授权模块、通信模块和保存当前发现信息的缓存。在CA认证服务器上则使用了独立的LDAP来保存IDS各组件的分类信息及认证信息,以支持基于特征的组件查询。系统结构如图4所示。
在IDS组件接到其他组件的通信请求时,它首先向验证与授权模块提交查询,验证模块通过通信模块使用SSL向CA服务器上的代理进程提交验证请求。在某些对安全性要求特殊的情况下,还可以采用与服务器的双向验证。CA服务器上保存了各组件的公钥,组件利用它来确定对方组件的身份。验证通过后,代理进程将查询结果返回客户端并存入缓存中,查询失败也要将结果存入缓存。缓存中保存了近期查询的结果,这样不用每次通信时都向认证服务器提交验证请求。验证通过后,组件接受连接,与对方组件开始协商加密算法和会话密钥。否则拒绝连接,并记入日志。
在LDAP目录中保存了每个组件的分类信息,这些信息组成了一个目录树。单个组件的信息必须在目录树的页节点上,包括当前组件的数字证书,由一个Componen-tI D标识。数字证书采用标准的X.5090格式,使用DSA产生数字标识。CA服务器的数字证书是自验证的,其他组件的数字证书由CA服务器颁发并管理。
6 结束语
本文所设计的IDS采用了协议分析技术,同时引入的CA认证体系,客观的增强了系统的鲁棒性。
参考文献
[1]易晓梅,陈波,蔡家楣.入侵检测的进化神经网络研究[J].计算机工程,2009,2.
[2]赵曦滨,井然哲,顾明.基于粗糙集的自适应入侵检测算法[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7.
[3]王玉锋,范明钰,王绪本.入侵检测系统的研究[J].计算机仿真,2004,21,5.
[4]朱杰,黄烟波,翁艳彬.如何保护入侵检测系统的安全[J].微机发展,2003.3.
[5]胡昌振.网络入侵检测技术及发展[J].计算机仿真,2002,10.
[6]唐正军.网络入侵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安全检测技术 篇5
3.早期监测4.灾害扑救 安全检测:为获取工业危险源的状态信息,将这些信息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转化为
可观测的物理量
安全检测的任务:检测设备的运行状态,判
断其是否正常,进行安全预测和诊断,指导
设备的管理和维修
安全检测的目的:确保设备的安全运行,预
防和消除事故隐患,避免事故发生
设备管理维修方式的三个阶段:早期的事后
维修,定期的预防维修,正向的视情维修
检测系统的静态特性:1.精确性(准确度,精密度,精确度)2.稳定性3.静态输入输出
可靠性:在规定的工作条件和工作时间内,警控制器、火灾报警装置。火灾报警联动控制装置等组成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设计形式:1.区域报警系统2.集中报警系统3.控制中心报警系统 超声检测的优点:1.适应范围广2.不会对工件造成损伤3.只需从一侧接近被检测工件4.穿透力强,灵敏度高5.对确定内部各参量比其他方法有综合优势6.成本低,速度快,能快速自动检测7.仪器体积小,质量轻,现场使用方便8.对人体及环境无害 超声检测方法:1.脉冲反射法2.共振法3.穿透法4.接触法5.液浸法 射线检测的基本原理:射线通过被检测物质时,由于射线和物质的相互作用,发生吸收和散射而衰减 检测和转换装置保持原有产品技术性能的能力。
衡量可靠性指标:1.平均无故障时间2.可信
任概率3.故障率4.有效度
检测系统的现场保护:1.防爆问题2.防腐蚀
3.防爆措施:防冻防热4.1.防尘防震控制易爆气体 2.控制爆炸范围
3.接地目的:安全的需要,对信号电压的一个控制引爆源
基准电压的需要,静电屏蔽的需要,抑制干
扰噪声的需要
传感器的分类:1.按输入量分类2.按转化原
理3.按能量转换的方式4.按输出信号的形式
5.差动变极距型电容传感器比变极距型电容按输入和输出的特性
传感器灵敏度提高了一倍
压电效应:某些电介质,当压着一定的方向
施力使其变形,内部就产生极化现象,同时
在两个表面上产生符号相反的电荷,外力去
掉是,恢复不带电的状态
霍尔效应:在通有电流的金属板上加一匀强
磁场,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垂直时,在他们
都垂直的两表面间出现电势差
传感器的选用指标:1.灵敏度2.响应特性3.线性范围4.稳定度5.精确度6.测量方式
温度的检测方法:接触式测温方法;非……
热电偶的基本定律:中间导体定律、中间温
度定律、标准电极定律、匀质导体定律
非接触式测温方法是应用物体的热辐射能
量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原理
热电偶冷端温度补偿方法:1.温度修正法2.冰浴法3.补偿电桥法4.补偿导线法
热电阻不需要温度补偿
黑体辐射定律:1.普朗克定律2.维恩位移定
律3.斯忒藩—波尔兹曼定律
辐射测温方法:1.亮度测温法2.比色3.全辐
射
流量的检测方法:1.节流差压法2.容积法3.速度法4.流体阻力法5.涡轮法6.卡门涡街法
7.差压式流量计原理:质量流量测量
节流装置取压方式:1.角接取压法2.法兰取
压法3.理论取压法4.径距取压法5.管接取压
法
最高允许浓度:人员工作地点空气中有害物
质在长期分次有代表性的采样测定中均不
应超过的浓度值
测量气体的仪器类型:1.接触燃烧式气体传
感器2.热传导式3.半导体式
粉尘的检测方法:1.光学显微镜法2.电集尘
法3.滤纸取样法4.扫描显微镜5.Β射线测尘
原理6.光电测尘原理
噪声的量度参数:1.声压和声压级2.声强和
声强级3.声功率和声功率级
火灾探测方法:1.空气离化探测方法2.热检
测法3.光电检测法4.光辐射和火焰辐射探
测方法5.可燃气体探测法
我国食品安全检测问题 篇6
食品安全与检测的概述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食品已经上升到关系社会稳定与人民生命健康的高度。我国一直都对食品安全问题十分重视,颁布了诸多的规章制度与法律条文,建立了自己的食品安全监督体系,对食品从生产到消费者食用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管理。
安全食品,就是指在人体食用以后没有产生不良反应,没有对人体的健康产生危害的食品。食品安全容易在诸多环节出现问题,比如制作食物的原料,我国自然环境的污染程度比较严重,很多农业区都受到了影响,或是通过某种不被承认的科技手段培育出来。作物在生长过程中不断的在体内累积毒素,人类食用时就会危害到人体健康。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加工厂的卫生条件差,食品制造设备落后,为了使食品变得更加美味或是保质期更长,超标使用各种食品添加剂。在食品的销售环节,不法商人贪图蝇头小利,用对人体有害的原料来制作食品,以次充好,打着正品的旗号,来吸引消费者购买。为了保障食品的安全,我国建立起了自己的检测体系,各个部门各有分工又协同合作,共同为改善我国的食品安全而做出努力。
我国食品安全检测中存存的问题
检测体系不完善,检测能力低下。我国的食品安全检测体系需要進一步的完善,虽然在食品安全检测上已经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但是在具体的检测过程中依然有许多的疏漏。各个部门的检测标准不尽相同,没有一起商讨出一个规范的标准。在对不同环节的食品检测时容易漏查或是重复。
我国的食品安全检测能力低下,不具备全程监控的水平。主要原因是资金缺乏与科技钻研水平低,检测体系的工作人员专业素质较差。我国的检测设备落后,更新换代速度差,检测结果不够精准,自主研发能力低,一味地依赖进口设备,资金投入多,检测效果却不理想。
食品安全标准不明确,相关法规不健全。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不统一,许多食品的安全标准也没有颁布。在检测食品安全的时候缺乏一个统一的参考,检测人员很难判断食品是否符合标准。其次,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有着自己的一套体系,没有做到与国际标准的统一,使得我国的食品质量要低于国际标准,在进出口的时候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我国的食品安全检测法律的检测范围小,法律规定少,企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没有法律法规的参照,容易出现各种经济、安全矛盾。
检测后处理方式不当,食品检测宣传不到位。发现食品安全问题后,对食品下架,将问题食品进行检验,在对事故涉及的相关责任人等进行查处的时候过于仓促,存在着各种风险。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案,操作性差,不能从源头解决问题。
在这种人人自危的环境下,各种虚假食品信息的传播使消费者频频受害。比如日本地震时的抢盐事件,严重打乱了市场秩序。政府对食品检测信息的宣传不到位,没有权威信息的引导,错误的食品安全信息不利于我国食品安全检测体系的构建。
食品安全检测问题的应对措施
完善检测体系,提高检测水平。检测体系内的各部门要明确分工,协同合作,严格检测各个环节,形成一套完整合理有效的检测机制,确保检测部门上下一致,检测工作有序进行,避免出现漏查或重复检测的现象。同时,要提高检测手段,学习国际先进的检测方法,引入先进设备的同时要综合国情加强自主研发,培养专业的工作人员,发展出更先进、更科学的检测技术,更深入的对食品进行检测,以适应越来越复杂的检测需求。
明确食品安全标准,完善法律法规。我国要建立起明确的食品安全标准,细致到检测的具体环节与步骤都要严格执行标准,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也要逐步向国际标准靠拢,学习研究国际标准的要求,借鉴国际著名食品加工企业的安全标准,将发达国家的安全检测技术引进来,从而提高我国的食品安全质量,加强监测能力。同时我国要加快食品安全检测法规的完善工作,对食品安全的整个市场各个环节都用法律来进行约束管理。追究责任人与出事企业的责任。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市场的秩序。
改善检测后处理方式,加大食品安全检测的宣传力度。检测部门要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在检测到安全问题后,综合实际及时的实施预警方案,从源头解决问题,各部门各司其职,有序处理。政府要建立起完整的信息宣传机制,利用媒体等宣传媒介,为公民提供正确的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安全检测结果,避免谣言惑众。
食品安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要保证食品安全,就要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引入先进的检测技术,明确安全标准,建立起高水平的食品安全检测体系。为我国的消费者提供安全、放心的食品消费环境。
某公寓结构抗震安全性检测鉴定 篇7
某公寓设计于2001年, 建于2001年, 总建筑面积为9 025.06 m2, 其中地下室面积为609.55 m2。
该建筑原设计共14层, 建筑总高度为44.0 m, 地下1层层高为3.25 m, 1层层高为4.45 m, 2层~11层、14层层高为3.0 m, 13层层高为3.1 m, 楼梯间出屋面高度为3.0 m, 室内外高差为1.2 m。
该建筑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 基础为梁板式阀片基础, 基础埋深为-4.7 m, 楼、屋盖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基础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 地下室外墙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5, 梁、板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 柱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 C30, C35。
该建筑施工至地上10层时于2002年停工, 裸露至今。为评定该公寓楼现有结构的抗震安全性能, 对该建筑现有结构抗震安全性进行检测鉴定。
2 结构计算分析
采用结构设计软件PKPM对该公寓进行建模计算。结构楼、屋面恒荷载取值依据原设计图纸给出的建筑做法计算得到;楼、屋面活荷载取值依据现行GB 50009-200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取值;地震作用参数依据现行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取值:8度设防, 0.2g, Ⅲ类场地;结构自重由计算软件自动导算;各层建筑材料强度:根据检测得到的混凝土强度值, 可采用原设计的标准值。
2.1 现有结构 (10层) 计算分析
现有结构 (10层) 计算模型如图1所示。
1) 框架梁、柱安全性验算结果。经计算, 该结构梁、柱承载力均满足:R/γ0S≤1.0。该结构X方向弹性层间位移角为1/3 359, Y方向弹性层间位移角为1/2 876, 小于规范规定的限值。该结构X方向楼层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比值为1.21, Y方向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比值为1.27, 满足现有规范要求。
2) 框架梁、柱抗震性验算结果。经计算, 该结构除5层~11层D-2柱Z5配筋不足, 其余梁、柱承载力均满足:R/γ0S≤1.0。该结构柱最大轴压比为0.8, 该结构X方向楼层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比值为1.21, Y方向楼层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比值为1.27, 该结构第一平动自振周期为0.932 4 s, 第一扭转自振周期为0.710 6 s, 周期比为0.76, 均满足现有规范要求。该结构X方向弹性层间位移角为1/840, Y方向弹性层间位移角为1/719, 其中Y方向弹性层间位移角超过限值11.3%, 说明该结构侧向刚度不足。
2.2 结构按设计高度 (14层) 计算分析
结构按设计高度 (14层) 计算分析模型如图2所示。
1) 框架梁、柱安全性验算结果。经计算, 结构部分梁、柱承载力满足:R/γ0S≤1.0。该结构X方向楼层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比值为1.21, Y方向楼层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比值为1.26, 该结构X方向最大弹性层间位移角为1/3 048, Y方向最大弹性层间位移角为1/2 590, 满足现有规范要求。
2) 框架梁、柱抗震性验算结果。
a.梁、柱承载力验算见表1。
b.柱轴压比验算。地下室1层存在3根柱轴压比超过规范限值, 最大轴压比为0.94。1层存在9根柱轴压比超过规范限值, 最大轴压比为0.94。2层存在4根柱轴压比超过规范限值, 最大轴压比为0.93。3层存在1根柱轴压比超过规范限值, 最大轴压比为0.85。其余各层柱轴压比满足规范限值。因此可知结构高度增加后, 结构侧向刚度不足。
c.结构整体扭转验算。X方向楼层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比值为1.21, Y方向楼层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比值为1.26, 满足现有规范要求。
d.结构侧向位移验算。X方向最大弹性层间位移角为1/762, Y方向最大弹性层间位移角为1/646, X方向最大弹性层间位移角超过5%, Y方向最大弹性层间位移角超过23.8%。说明该14层结构侧向刚度不足, 需对结构体系进行修改。
e.结构平面规则性验算。该结构第一平动自振周期为1.248 6 s, 第一自振周期扭转为0.968 7 s, 周期比为0.78, 满足现有规范要求。对比10层现有结构与14层结构周期与周期比, 见表2。
根据表2结果, 现有10层结构按原设计图纸施工至14层, 结构平动周期与扭转周期均增大, 结构刚度变小。
3 结构安全性及抗震性能鉴定
1) 现有10层结构在静力作用下安全性满足要求, 抗震性能满足要求。2) 按照设计由现有10层结构增加至14层后结构抗震性能不能满足现行规范要求, 其原因为柱轴压比、柱承载力、最大弹性位移角不满足现行规范要求。
摘要:针对中途停工的建筑, 采用PKPM软件建模, 依据现有规范对该结构进行了计算分析, 并对该建筑现有结构及原设计结构的抗震安全性进行了评定, 得出了一些结论, 可供工程施工参考。
关键词:框架—剪力墙,强度校核,抗震鉴定
参考文献
[1]GB/T 50344-2004, 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S].
[2]GB 50007-200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
[3]GB 50010-2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
[4]陈业群, 张永胜.某单层排架厂房结构检测与鉴定[J].山西建筑, 2012, 38 (5) :53-54.
[5]GB 50011-2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
放射性材料光检测安全性研究 篇8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自动化检测技术在工业和军事装备生产制造、维护及管理等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5,6,7,8]。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我国核电站的广泛建设需求使放射性核材料的自动监管监护和自动化检测监测成为可能, 并得到了广泛重视。由于众所周知的放射性材料与光子、辐射粒子的相互作用, 放射性材料在光学检测和辐射探测条件下的安全性引起了业内外人士的关注。
笔者根据国内外激光检测设备、X或γ射线探测设备现状, 开展放射性材料在激光光学检测、高能光子辐射探测情况下的安全性研究, 评估放射性材料在光学检测、辐射探测过程中的安全性。
1 光子-物质作用形式
光子是一种具有一定能量的基本粒子, 其与物质的作用形式主要有光电效应、电子对效应、康普顿效应, 此外还有反应几率较小的瑞利散射及光核反应等[9]。
1.1 光子-核外电子作用
当光子与物质原子核外束缚电子作用时, 光子把能量转移给某个束缚电子, 使之激发而光子本身消失, 该过程称为光电效应。原子核发生光电效应后发射出光电子, 留下一个电子空穴, 进而外壳层电子跃迁至该空穴而放出能量等于其结合能差值的特征X射线, 或外壳层电子获得原子的剩余激发能并发射出俄歇电子。X射线和俄歇电子的能量都很低, 几乎都能被物质完全吸收, 因此光电效应可以视为一种能量吸收过程。
当光子能量较高时, 光子与原子壳层电子作用, 可以忽略逸出功的影响而认为光子与电子发生了弹性碰撞, 一部分能量转移给电子, 使它成为反冲电子, 而散射光子的能量和运动方向均发生变化, 这种作用形式称为康普顿效应。康普顿效应属于光子与核外电子弹性散射作用。
随着光子能量的进一步增强, 当光子能量大于电子静止能量的两倍时, 光子会在介质原子核库仑场作用下转换成一对正负电子, 称这种作用形式为电子对效应, 是高能光子与物质相互作用的主要方式之一。
瑞利散射是入射光子和束缚较牢固的内层轨道电子发生弹性散射的过程, 通常也称作电子的共振散射。瑞利散射的概率和物质的原子序数及入射光子的能量有关, 随着入射光子能量的增大而急剧减小。
光子除与核外电子独立地发生非相干散射外, 还会受核外束缚电子集体作用而产生相干散射现象, 将部分能量传递给整个原子, 由于光子、原子显著的质量差异, 光子发生相干散射时能量损失很小。
1.2 光子-核内粒子作用
当光子能量很高时, 光子突破核外电子的影响, 撞击到核内中子、质子上, 使核能量增加, 激发态的核子不再稳定, 视γ光子能量或集体激发, 形成巨共振, 或使其中一个或一些质子、中子衰变放出, 形成 (γ, n) 、 (γ, p) 及 (γ, np) 等核反应。γ射线与原子核之间没有核力作用, 只有电磁作用, 所以光核反应是由电磁相互作用引起的有阈值的反应[7]。
2 放射性材料激光光学检测安全性研究
采用激光光源对设备结构特征 (如几何尺寸及表面损伤等) 进行精密测量, 是当前检测设备研发和检测技术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由于激光是具有一定能量的光子束, 光子聚集度高, 能量单一, 与物质间可以发生一种或多种作用形式, 使物质性能发生一定的变化, 影响部件安全性, 主要表现形式为低能量光子与物质内核外电子相互作用时使物质微观结构形态发生变化以及较高强度下光子能量引起的照射区域材料温度变化等。
2.1 光子-核外电子作用几率
光子与放射性物质作用的几率通常用反应截面[9]表征, 其数值大小等于一个一定能量的粒子垂直入射到单位面积上仅一个靶核的靶上发生核反应的几率, 其单位是靶 (b, 10-24cm2) 。不同的反应道有着相应的反应截面, 如光电反应截面σph、弹性散射截面σcs、非弹性散射截面σis及电子对产生截面σpp等。
放射性材料对光子的反应截面遵循光子-原子反应截面一般规律, 如随着光子能量的增加, 光电效应逐步减弱, 电子对效应增强等。如图1、2所示, 图中光与物质的反应截面数据取自IAEA数据库[10]。由图可见, 随着光子能量的增加, 光子与物质的主要作用形式逐步由光电效应、散射作用过渡到电子对效应上, 总的反应截面最终稳定在较小数值上。
设η为放射性物质中一个原子核在激光照射下单位时间内发生的核反应数, 激光光源频率为υ, 照射到材料表面的光子强度为P, 则有:
η=Npσ=Pσ/ (hυ) =Pσλ/ (hc) (1)
激光是可见光, 其波长为0.38μm≤λ≤0.76μm, 光子能量E=hυ=Ec/λ, 则1.632 5eV≤E≤3.265 0eV。取激光检测系统中采用的激光光源照射到材料表面的强度P=30W/m2, 以钴、铀元素为例, 检测过程中放射性材料单个原子核单位时间与激光作用的几率如图3、4所示,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a. 在可见光附近区域, 光子与放射性材料间以散射作用为主, 相干散射居主导地位。
b. 数值上讲, 单个放射性材料原子核与激光光子作用的较低, 其中钴原子与光子的作用几率在10-8左右, 在可见光范围内, 随光子能量的增加而缓慢增加;铀原子与光子作用较强, 在2.7eV和3.1eV左右有两个较大的峰值, 峰值处单个原子在激光照射下发生反应的几率大于10-5。
图5为不同激光强度下单个铀原子与光子的作用几率示意图, 显然, 随着照射到放射性材料表面的光子强度的增加, 单个原子的作用几率显著增强。当照射到铀材料表面激光强度数量级达到或超过104W/m2时, 部分能量段的激光照射下单个原子的作用几率将超过1%, 考虑到光子-物质作用形式对材料宏观性能的影响较小, 如果取0.1%为单个原子最大作用几率许值, 则照射到铀材料表面的激光强度数量级限值为103, 其中光子能量大于3eV的激光照射到铀材料表面的强度数量级限值为102。由图5可知, 选取低能量激光如小于2.5eV, 则照射到表面的激光强度大于104时, 单个原子核外电子参与作用的几率仍然很小 (10-8~10-4) 。可见, 激光频率的选择对单个原子核与光子的作用几率的影响也十分显著。
2.2 激光照射对材料表面的加热作用
当激光照射到材料表面的强度较高时, 光子能量通过散射作用传递给原子核, 使放射性材料中原子振动加剧, 宏观表现为受照射附近区域温度上升。金属材料吸收激光能量的几率与金属粒子态电荷量、质量、金属原胞体积及激光频率等参数相关[2], 当激光束强度量级大于1010时, 金属材料将发生相变, 进一步增强激光能量将会在表面产生剧烈烧蚀现象, 超强激光 (强度量级达1022) 甚至能够引起核聚变。
以放射性铀材料为例, 其物性参数见表1[11], 取激光检测照射区域为0.4mm×40.0mm, 它遵循高斯能量分布[12], 铀板对激光能量的吸收系数为0.5, 则照射激光强度量级与铀块最大温升如图6所示, 可见, 当激光强度数量级达到或超过105时, 铀材料受照射区域附近温度显著升高。图7所示为当照射激光强度为104时铀板温度分布仿真示意图 (初始环境温度为20℃) 。
由于光子与放射性物质发生相干散射时, 光子只有一部分能量转移给原子, 且电离作用十分微弱, 因此激光检测时, 在采用合适量级强度的条件下, 光子-物质相互作用对物质性能的影响十分微弱, 可以认为采用低强度激光 (强度数量级不超过104) 检测系统检测放射性材料相关特征时不会产生危害。考虑到光学检测系统中激光光源功率为毫瓦级, 激光照射条纹为毫米级, 显然, 照射到材料表面的激光强度量级远小于104, 说明常用光学检测设备检测放射性材料是安全的。
3 放射性材料辐射探测安全性研究
辐射探测技术 (射线检测技术) 在工业检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常用作结构内部无损探伤及透视成像检测等, 常用的射线主要是X射线、γ射线、α射线、β射线及中子射线等, 常用放射性源有60Co、137Cs、192Ir及74Se等, 这些放射性同位素衰变放出一定能量的放射性粒子, 部分粒子穿透被检测实体与胶片上的AgBr发生化学反应, 经冲洗形成影像, 用于探测结构内部缺陷。同时还可以采用管道高压加速带电粒子对辐射粒子能量进行增强, 以增大探伤厚度, 扩大探测范围。
X或γ射线在日常生活和工业检测中应用十分广泛, 据调查, 目前无损检测领域常用的X或γ射线能量范围为40~3 000keV, 较高能量光子与放射性材料核子之间的作用形式除与核外电子发生光电效应、散射或在物质内部生成电子对外, 还可能产生光核反应。以铀同位素为例, γ粒子与235U、238U同位素之间的光核反应主要有 (γ, n+np) 、 (γ, 2n+2np) 及光致核裂变等。反应截面随γ光子能量的变化如图8、9所示, 光核反应截面数据远小于激光光子与物质的反应截面。可见, 无损检测领域所使用的γ光子能量几乎不参与光核反应, 有效避免了γ光子的光核反应及其反应产物对放射性材料成分的影响。
采用γ射线对放射性材料进行无损检测时, 考虑到γ光子与放射性同位素之间的光核反应作用, γ射线能量不宜高于4MeV, 同激光检测原理相似, γ射线强度不能过高。根据前述推导过程同理可知, 若使单个核子的光核反应几率在10-3以下, γ射线强度量级不宜大于107, 同时考虑到γ光子与放射性材料核外电子作用以及能量吸收对照射区域温度的影响, 因此照射到放射性核材料上γ射线强度量级仍然不宜超过104。常用γ射线源的标准活度为 (2.96~3.70) ×1012Bq[13], 即放射性源γ光子强度不大于0.788 4W, GJB 1187A-2001规定, 射线源至物体源侧表面的最小距离fmin应满足:A级f/d≥7.5·b2/3;B级f/d≥15·b2/3, 其中d为射线源尺寸, b为物体源侧表面至胶片距离, 单位均为mm, 保证了被测物质单个原子反应 (作用) 几率较低, 照射区域温度变化不明显。
因此, 在放射性材料尺寸、损伤或缺陷的检测过程中, 采用强度数量级在104以下的X或γ射线进行检测, 对材料性能几乎无影响, 即在较低源强条件下, 对放射性材料进行辐射探测是安全的。
4 结论
城台和瓮城结构安全性检测与评价 篇9
1 城台及瓮城现状检测
1.1 城台和瓮城外观质量
(1)城台和瓮城外侧墙体主要由上部仿城墙砖砌筑墙体和下部条石砌筑墙体组成。外观质量缺陷主要表现为外部仿城墙砖墙体裂缝开展较多共有11条裂缝,墙体局部潮湿。瓮城内侧墙体外观质量较好,未见裂缝开展,墙体局部潮湿。
(2)瓮城外侧仿城墙砖砌筑墙体上有7条竖向裂缝,裂缝编号为F1-F7,其中有4条裂缝长度和宽度较大;裂缝长约1.9~6.9m,裂缝宽度约2.0~67.0mm,并贯通墙体,裂缝分布见图1。
(3)城台仿城墙砖砌筑墙体上有4条竖向裂缝,其中2条裂缝F8和F11位于城台纵横墙交接处,裂缝长约1.0~4.0 m,宽度约0.3~17.0mm,贯通墙体,另外2条裂缝F9和F10位于城台门洞两侧基本呈对称分布,裂缝长约5.7m,宽度约1.0~8.0 mm。
(4)经检测,瓮城和城台西侧墙体基础均为石砌基础,基础埋深约为0.75~0.80m,城台南侧和北侧砖墙直接砌筑在灰土垫层上。
1.2 砖墙材料特性
采用回弹法检测砖强度,现场检测及数据处理依据规范GB/T 50315—2011《砌体工程现场检测技术标准》进行,检测结果见表1。
瓮城和城台砌筑砂浆为混合砂浆,外部采用石灰勾缝的形式。现场检测与数据处理依据规程JGJ/T 136—2001《贯入法检测砂浆抗压强度技术规程》。分别在瓮城外侧砖墙、内侧砖墙及城台砖墙上布置测区,共有6个部位,每个部位选择连续的8条水平灰缝,以饱满且厚度大于7mm的灰缝作测点,表面磨平并清洁后,测读表面平整度,然后进行贯入测试并测读贯入深度。砌筑砂浆抗压强度推定值见表2。
2 内部填土地质勘查
根据检测与分析需要,对瓮城和城台内部填土地质情况进行勘察。勘探钻孔布置见图2。根据勘察结果可知,地基土层由表层向下依次包括素填土层、三七灰土层、粘土层,各土层主要特征如表3所示。
①素填土
褐黄色,成分以粘性土为主,局部为灰黄色粘土,密实度不匀,偶有少量青色瓦块。层底标高-0.4~0.70m,层厚6.10~6.30m。该层土自由膨胀率40%~60%,具有弱膨胀潜势。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120kPa,平均压缩模量为5.59MPa。该层土结构松散,力学性质差异较大。
②三七灰土
密实度好,该层未全部揭穿,最大揭露厚度0.3m。较紧密,该层土有一定厚度,层位稳定,是该场地较好的天然地基持力层及下卧层。
③粘土层
褐黄色,可~硬塑状,无摇振反应,干强度高,韧性高,切面光滑。该层未揭穿,揭露最大层厚0.40m。
ZK1、ZK2和ZK5钻孔对应深度的含水量、干密度、孔隙比、饱和度、内聚力、内摩擦角、压缩系数、渗透系数等参数见表3。
勘察结果表明内部填土工分为三个地质层,第一层素填土层结构松散,力学性质差异较大,第二层为三七灰土层较紧密,有一定的厚度,层位稳定。第一层素填土承载力低,均匀性差,具有一定的膨胀性。
3 砖墙安全性分析
根据实测几何尺寸和土层性质,计算分析砖墙承载力及稳定性。计算荷载主要包括:挡墙结构自重、墙顶与第二破裂面间有效荷载、墙背侧岩土侧压力、墙背侧土体膨胀引起的侧压力、。因瓮城外侧墙体上部由仿城墙砖墙砌筑,下部由条石砌筑,条石砌筑墙体的强度远大上部仿城墙砖墙的强度,综合现场墙体开裂主要分布于仿城墙砖砌筑墙体上以及内部土层分布的实际情况,取仿城墙砖砌筑墙体进行计算,分析其稳定性和承载力。计算简图如图3所示,砖墙计算断面尺寸见表4,计算结果见表5。
4 墙体裂缝成因分析
瓮城和城台内部填土结构疏松,力学性质差异较大,含水率较大及具有弱膨胀潜势,自由膨胀率为40%~60%。膨胀土是一种多裂隙且具有显著胀缩性的地质体,具有遇水膨胀、失水收缩的特性。膨胀土在受水浸泡后,土体含水率发生变化,而体积变形受到约束而产生膨胀力。该工程土体回填后表面未做排水设施,曾受雨水浸泡,其含水率发生较大的变化,变化率可达到3%~8%,其侧向膨胀力可达到40kPa~80kPa,通常情况下其膨胀力随上履土层压力增大而增加,在雨水浸泡的影响下,但其含水率变化随土层深度而降低,因此其侧向膨胀力基本上随深度变化而减少,对瓮城外墙及城台外墙支挡结构产生较大的破坏作用。
瓮城和城台仿城墙砖砌筑墙体开裂呈竖向开展及贯通墙体是受力裂缝,墙体裂缝宽度呈现上部宽度大于中下部宽度的情况,符合土体侧向膨胀力随深度变化而减少的特征;裂缝主要分布在瓮城外侧和城台东侧墙体,且在墙体的转(弯)折处是由于这些部位受到的拉应力较大所导致的。另外瓮城外墙及城台外墙受墙内填土的土压力作用,墙体沿通缝抗拉强度较低也是裂缝开展的因素之一。
5 结束语
(1)在瓮城外侧仿城墙砖砌筑墙体上有4条主要竖向裂缝,裂缝长度和宽度较大并贯通墙体,最大裂缝宽度达到67mm;城台外纵墙中有2条竖向裂缝,城台外纵墙和横墙交界处有2条裂缝,裂缝较多影响结构的整体性和承载力,存在安全隐患,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复。
(2)外侧仿城墙砖砌筑砖墙的抗倾覆稳定性和抗拉承载力不满足要求,抗滑移稳定性和受压、受剪承载力均满足要求。
(3)建议对瓮城和城台的内部素填土层进行处理,消除其对外部砖墙的不利影响,并增设排水设施;对瓮城和城台中的墙体裂缝进行修复和加固,以增强结构的整体性。
摘要:某古城墙城台及瓮城复建工程因施工过程中墙体出现多处裂缝,需要对其进行安全性检测与鉴定。本文对城台和瓮城的外观质量进行了检查,对墙体砌筑材料特性进行无损检测,并对内部填土进行了地质勘查;在弄清城台和瓮城砖墙结构特征、砖墙损伤情况、内部填土主要特征的基础上,针对出现的实际工况,建立角楼砖墙的计算模型,分析了裂缝成因,对结构安全性进行评价并给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城台和瓮城,安全性检测,裂缝,安全评价
参考文献
[1]GB/T50344-2004,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S].
[2]GB50021-200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
某网架结构安全性检测与评价 篇10
关键词:网架结构,安全性检测,节点,支座
结构安全性检测是对建筑物质量评定的重要依据,也是对在役建筑物进行评价的基本依据,它在提高建设工程质量、节省国家与企业的资金、保证安全生产和生命财产安全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一网架结构实例对其进行安全性检测和评价,可为此类结构的安全性检测和评定提供一定的参考。
1 工程概况
被检测的网架采用螺栓球节点正放四角锥网架,下弦柱点支撑。工程抗震等级为三级,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乙类建筑,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该工程于2008年竣工使用,其结构体系和平面布置如图1所示。
2 检测项目及分析
2.1 材料规格和性能
1)杆件规格。
经查对图纸,共812根杆件。采用超声波测厚仪对杆件规格进行检测,结合现场条件及抽样标准随机抽取9根ϕ48×3.5,10根ϕ60×3.5计,10根ϕ75.5×3.75,7根ϕ88.5×4,4根ϕ114×4计。经检验ϕ75.5×3.75杆件有两根不满足要求外,其余偏差均在允许偏差范围之内。
2)杆件材质。
根据《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采用钻取钢屑的办法,现场抽取1根规格为ϕ114×4的杆件取样进行化学分析,测定钢柱的碳(C)、硅(Si)、锰(Mn)、磷(P)、硫(S)五种元素的含量,经检验杆件管材化学成分满足钢材Q235的要求。
2.2 节点连接
1)外观检查。
对节点连接的检查采用全数检查发现:a.个别杆件由若干段钢管经对接焊缝连接而成(如图2所示)。在现场焊接,杆件同轴度和焊接质量难以保证,且经探伤大部分焊缝达不到对接焊缝的二级质量要求;b.上弦径向杆件承受檩条传递的屋面荷载,造成杆件受弯,违反结构设计中杆件为二力杆的设计原理;c.部分栓没有拧到位,导致螺栓外露或松动(见图3),易引起导致杆件失效或者承载力降低;d.由于安装或制作偏差,部分杆件和套筒连接处出现较大缝隙,引起杆件偏心受力及螺栓受弯;e.主檩没有直接坐落在支托上,通过一小段槽钢连接,连接较复杂,且该槽钢容易失稳;f.主檩条施工与设计图纸不符;g.屋面和檩条连接不牢,屋面板翘起,次檩条的连接方式不妥,见图4。
2)焊缝质量。
现场抽取了锥头(封板)与钢管对接焊缝计32件、钢管对接焊缝计21件进行超声波探检测,检测结果表明,工厂加工的锥头(封板)与钢管对接焊缝符合二级焊缝质量要求,现场施焊的钢管对接焊缝均不符合二级焊缝质量要求。
2.3 结构与构件变形
1)杆件变形。
现场全数杆件进行外观检测,没有发现明显变形杆件。随机抽取10余根杆件进行弯曲变形测量,没有发现弯曲。
2)结构变形。
取各个支座(Z1~Z6)及屋盖上3点(6点、7点、8点),采用激光测距仪测取各测点的标高,测点分布见图5,测量结果见表1。
mm
2.4 支座连接情况
利用卷尺对全数支座底板、过渡板及筋板的尺寸进行测量,基本符合设计图纸要求。但是焊脚尺寸为12 mm,小于14 mm(设计图纸要求),不满足设计图纸要求,同时支座处底板和螺栓锈蚀较严重。
2.5 构件涂装与锈蚀
1)涂层厚度。利用覆层测厚仪对杆件和檩条的涂层厚度进行测量,现场随机抽取12根杆件和5根檩条,杆件的涂层厚度符合标准要求,檩条的涂层厚度不满足其质量要求。2)构件锈蚀。现场检测结果表明,部分檩条和杆件有锈蚀。造成锈蚀的原因主要有:a.屋面防水不密实,造成屋面下檩条受潮锈蚀;b.檩条涂层厚度不够和涂刷质量不好,造成表面起皮和檩条内部点蚀;c.部分杆件端部打磨后没有及时涂刷防锈漆造成杆件端部锈蚀。
3 设计复核
使用SFCAD计算软件,并结合现场检测结果综合分析,更有利于对结构的安全性作出科学评价。经验算,该网架结构中共有16根超应力杆件(如图6所示)。超应力杆件主要集中在ϕ60×3.5(4根)和ϕ75.5×3.75(12根)两种规格上。另外还有部分杆件的压应力接近设计强度,规格主要集中在ϕ48×3.5,ϕ60×3.5和ϕ75.5×3.75上,杆件长细比均满足要求。根据计算结果,杆件最大应力比为0.97(拉杆)和-1.07(压杆),即最大应力值为184 MPa(拉杆)和203 MPa(压杆),均小于《钢结构设计规范》中Q235钢材的设计强度要求,可不进行处理。
通过对网架结构本身及围护结构的檩条等构件校核,网架结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均满足要求。
4 网架安全性评价
根据GB 50292-1999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的要求对该工程进行安全性评价,评定结果如下。
4.1 上部承重结构
1)根据构件的承载力要求对钢网架构件安全性进行评定,构件的安全性评定为Cu级;2)根据构造要求进行钢网架构件的安全性评定,构件的安全性评定为Cu级;3)根据不适于继续承载的位移和变形进行钢网架构件的安全性评定,构件的安全性评定为Bu级;4)根据上述评定结果,构件的安全性评定为Cu级;5)根据结构布置、支承系统布置、支承系统构造及结构间联系,结构的整体性评定为Bu级;6)根据构件安全性和结构整体性的评定结果,上部承重结构的安全性评定为Cu级。
4.2 围护系统
1)根据围护系统构件的承载力、构造及变形,围护系统的安全性评定为Cu级;2)根据结构布置、支承系统布置、支承系统构造及结构间联系,围护系统的整体性评定为Cu级;3)根据围护系统构件安全性和结构整体性的评定结果,围护系统的安全性评定为Cu级。综合承重结构和围护系统的评定结果,该网架屋盖的安全性评定为Cu级。
5 建议
1)对现场施焊的杆件对接焊缝应采取相应整改措施;2)对检查中发现未安装到位的螺栓球节点和出现马蹄缝的杆件必须进行整改,并应逐个检查,消除安全隐患;3)屋脊主檩应采取加固措施,部分主次檩条间的连接应采取处理措施;4)屋面板和檩条局部连接不牢靠,应采取处理措施;5)对锈蚀的构件应进行防腐处理;6)对屋盖系统定期维护。
参考文献
[1]GB 50205-2001,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S].
[2]GB/T 50344-2004,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S].
安全性检测 篇11
关键词:食品安全 突发事故 有害物质 快速检测技术
中图分类号:TS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24-0000-00
现如今,食品的安全问题是一样非常重要的问题,它对于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以及身体健康来说是有直接影响作用的,因此我们必须要控制好食品的安全,这就导致了食品的监管水平有了更深层次的要求,食品的安全监管肩负了更大的责任。在十八大之后,我国就开始对食品监管进行了改革,为了提升食品监管的技术水平,引入了快速检测技术,利用食品的快速检测技术来对食品的安全进行检测。食品的快速检测技术能够满足食品监管中对于方便、灵敏、准确以及快捷的全部需求,是一个非常实用的监管技术。本文介绍了食品快速检测技术以及其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具体内容如下:
1 对食品快速检测技术的认识
食品加工行业的不断发展是科技水平的进步带动的,导致越来越多的食品添加剂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有一些不法商贩只顾博取自身的利益,无条件的节约成品,在食物中添加了许多人们无法食用的添加剂,这就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以及身体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食品安全的问题,现如今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严重,各种问题让人们不得不担忧食品的造假、掺假以及有毒有害物质的问题。食品的安全与否不单单是对人们生活水平和身体健康产生了影响,对整个社会能否健康、安全、稳定的发展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从党的十八大开始,中央就加大了对食品安全检测的重视,开始了大力度的食品安全监管改革,其中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可以克服食品监管过程中的一些复杂问题,并且能够扩大监测的范围,增加了监管工作的效率,加强了食品监管工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快速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2.1 化学比色法
我们可以通过颜色产生变化的化学反应来对待检测物质进行检测,这就是所谓的化学比色法,利用和标准比色卡的比较来进行半定量的分析操作和目视定性的操纵。伴随着检测设备的不断提升,化学比色法的相应设备也得到了完善,出现了何其配套的微型检测仪器。不过该方法只能监测果蔬里面的有机磷,并且检测工作的灵敏度也比较低。
2.2 生物传感器
利用蛋白质、酶、抗体、DNA、抗原等生物物质作为识别的元件,把生化反映转变成为我们可以利用的化学、物理信号,就是我们所说的生物传感器,我们可以通过这一技术来对食品中的相关物质进行检测,但是目前生物传感器还处于研发和改善的阶段,并没有广泛的得到推广。
2.3 蛋白质芯片
蛋白质微阵列就是我们所说的蛋白质芯片,它是通过固相支持物的表面按照预先设定的方法,把大量的探针蛋白固定然后形成高密度排列的探针蛋白点阵形成的。一个蛋白质芯片能够容纳一个蛋白质的家族中所有成员以及出现的变异体,但是,对分子的大量捕获是先如今发展这一技术的一大难点,所以说想要进行现场工作的筛选还是比较困难的。
3 快速检测技术对食品安全监管的意义
3.1 增强了食品安全监管的工作效率
对于食品安全的监管工作来说,快速检测技术拥有着超强的方便性和快捷性,能够在食品安全监管的现场完成对食品的快速检测工作,并且能够迅速分析出出现安全问题的食品的具体原因。特别是在有毒物质的检测过程中,不但能够快速的检测出食品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而且能够辨别出食品中添加了哪些非法添加剂,这对于受害人的治疗工作来说起着非常大的作用。此外,快速检测技术的相关技术设备携带非常方便,安装简单易操作,在食品安全监管的现场能够发挥重要作用,能够控制有毒、有害食品的传播,并且极大的提升了食品安全监管的工作效率。
3.2 提高了食品安全监管的工作范围
快速检测技术运用了国际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所以说应用范围可以达到很广,并且工作效率极高,对于绝大多数的有毒有害物质来说,它都能进行检测,并且能够准确的分析出化学合成物的成分,比如黄曲霉素、甲醛、大肠杆菌、亚硝酸盐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等,它都可以快速的进行检测。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快速检测工作,能够让检测工作的准确性有效提升,避免了有问题的食品进入流通渠道,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食品监管工作的工作范围,让更多的食品得到准确的检查。所以说,快速检测技术对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起到了保障的作用,并且能够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的工作范围。
3.3 节约了监管部门的成本
快速检测技术作为一项新型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不单单在工作效率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在检测的成本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完善。首先,快速检测技术是一个高新技术成果,在研发的时候就会考虑到工作成本的影响,所以操作的时候不论是设备还是技术都降低了使用的成本,其次,快速检测技术操作比较简单,运行的方式也比较直接,导致检测的中间环节少,消费的成本也就有所降低。
4 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食品安全中的快速检测方法也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它对于食品安全监管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技术。从长远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食品的快速检测方法能够通过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以及分子生物学等科学技术的协助起到更大的作用。所以说我们应该科学的建立食品安全的快速检测方法,对食品的生产运输以及销售的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管作用。食品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不单单是对传统的食品安全技术的一个完善和提升,也是对我们的食品安全质量的一个保障,它能够带动整个食品工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并且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满足了人们对健康水平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陈蓓蓓,谢锋,谭红.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平台的建立[J].贵州科学,2014(2):69-73+77.
[2] 王静,王淼.我国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发展现状研究[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4(2):42-47.
[3] 王硕.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研究动态[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4(7):1911-1912.
[4] 万宇平.快速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应用及发展新方向[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1-5.
收稿日期:2014-12-01
作者简介:朱西海(1971—),男,江苏徐州人,大专,工程师,研究方向:实验室质量运营管理,食品、肥料生产工艺、检验检测。
房屋安全鉴定检测 篇12
1 房屋安全鉴定检测的必要性
全国各地房屋安全鉴定检测不断发展, 但仍存在诸多问题。
房屋质量和安全检测鉴定、管理工作发展不平衡, 我国许多城市尚未建立起相应的组织机构, 有些地方虽然建立了房屋质量和安全检测鉴定、管理机构, 但专职的技术、管理人员短缺, 相关的配套设备落后, 使检测鉴定中心形同虚设。
房屋质量和安全检测鉴定机构的人员有限且技术水平较低、检测仪器设备短缺或年久失修、检测鉴定手段单一, 不能和飞速发展的建筑技术相匹配。而我国房屋质量和安全检测鉴定项目收费标准低, 机构不能引进高素质技术人才和购进高精密度仪器, 自我生存困难, 没有引起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
虽然我国在房屋质量与安全检测鉴定、管理方面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 但实际可操作性不强, 形同虚设, 没有引起地方政府的重视。因此, 加强对房屋质量和安全检测鉴定、管理已成为一个迫切且现实的问题。
2 房屋质量安全鉴定检测的重要性
经不完全统计, 全国各地还普遍存在着相当一部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结构简易、超期服役、年久失修或因各种原因引起的存在安全隐患的陈旧房屋;也存在着许多迫切需要加固、处理后改变使用功能的房屋;新建房屋存在业主追求时尚, 想改头换面但又不影响房屋整体结构的情况, 这些情况都需要当地权威机构对房屋的结构性能进行检测鉴定, 确保其在安全和正常使用的前提下进行改造, 其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危旧房屋和古建筑的检测鉴定
现在, 我国绝大部分城镇仍存在相当多结构简陋, 使用年久, 遭受风雨侵蚀、人为破坏的危旧房屋和需要及时保护的古建筑, 为了保证其安全, 有效预防因房屋倒塌而造成人员和财产损失, 必须进行检测、鉴定。
2.2“三无”房屋的检测鉴定
目前, 全国各地都存在着无规划、无审批、无监管的“三无”房屋, 甚至更有无勘察、无设计、无正规企业施工的“六无”房屋。“今年没钱盖两层, 明年有钱了再加两层”, 这样的房屋在我国各大城市的城中村中比比皆是。这些房屋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因此, 迫切需要检测鉴定此类房屋, 验明其结构的安全程度, 排除房屋的不安全因素。
2.3 自然侵蚀和灾后房屋的检测鉴定
地震、水灾、台风、火灾等自然灾害或人为破坏都会对房屋结构造成严重损害, 因此在重新修复和加固房屋时, 要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依据, 明确房屋的危险所在、承载能力和使用寿命, 为此需要权威机关检测鉴定。装修房屋时, 拆除承重墙或在承重墙上掏洞、随意增加隔墙;办公室改为储藏室, 写字楼改为档案馆;为了追求美观或使用方便等造成房屋结构安全隐患或殃及左邻右舍的使用安全, 对此需要通过检测鉴定后对其加固处理。
2.4 使用年限内或超过使用年限房屋的检测鉴定
随着时间的推移, 房屋使用年久, 梁柱墙等承重构件腐蚀老化、保养不到位, 特别是已经达到或超过设计使用年限的房屋, 在结构安全性方面和正常使用性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问题。因此, 必须通过检测鉴定确定其结构目前的承重水平和安全系数, 并判断该房屋是否可以继续使用或需要立即进行加固处理。
2.5 工程建设对周围房屋影响破坏的检测鉴定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迅猛发展, 绝大多数房屋私有已经成为今后房屋发展的一种趋势。开挖深基坑、重锤强夯基础、灰土挤密桩基础、冲击钻成孔桩基础、爆破作业、带振动碾压施工等施工对毗邻建筑的影响也越来越多, 其矛盾也越来越突出, 为分析评价其影响程度或破坏程度, 查清责任, 保证双方的权利和利益, 需要对此作确切的检测鉴定。
2.6 房屋纠纷或司法检测鉴定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 各类产权房屋也大量兴建, 同时人们法制观念也不断增强。毗邻房屋建设相互影响造成房屋损坏, 建设工程中涉及房屋质量事故等纠纷都需要通过检测鉴定, 明确房屋受损的程度和受损原因, 为纠纷处理和判决提供科学、客观和公证的供技术依据。
以上中, 2.1和2.2房屋检测鉴定的目的是为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技术依据, 兼具技术性和政策性指导, 为政府建言献策;2.3和2.4房屋的检测鉴定主要是为房屋的改造、加固、修缮提供技术依据, 确保结构房屋安全和正常使用;2.5和2.6房屋的检测鉴定主要是为政府相关部门排忧艰难, 为纠纷处理提供科学依据,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从中不难看出, 房屋安全鉴定检测工作任重而道远。
3 房屋安全鉴定检测的建议
房屋安全检测鉴定单位是政府的权威机构, 是为社会提供公正、为人民生活提供安全保障的机构, 检测鉴定的准确性直接危及着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不得马虎和大意。检测鉴定机构要寻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为人民和国家负责为核心, 以鉴定结论的权威性为重点, 全面加强鉴定工作程序和各个环节的规范化管理, 建立完整的管理体系, 为鉴定单位前期运营投入必要的资金, 使其与蓬勃发展的建筑技术相匹配。
从发展的眼光看, 随着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 人们的居住安全意识不断加强, 房屋安全管理应从之前的针对危险房屋的强制性管理向以一般房屋的住用安全指导为主的非强制性阶段发展。房屋安全鉴定检测就是一种纯技术服务, 应完全走向市场, 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法人治理机构, 真正使检测鉴定工作走上“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之路。
房屋安全鉴定检测机构应和其他企业一样, 实行全国性统一的资质等级管理制度, 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根据国家计量法的要求对机构进行计量认证工作, 建立企业内部的质量保证体系——人员素质保证、仪器设备质量保证、鉴定工作质量保证、标准资料档案保证和鉴定质量保证。
房屋安全鉴定检测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对从业人员有较高的业务素质要求, 需要具有建筑、结构、设计、材料、施工、地质 (岩土) 、测量和测试等方面的知识, 并要知晓房屋的历史、现状和损坏趋势等, 才能作出综合分析、判断。因此, 在完善和实行检测鉴定机构资质的基础上, 应加强检测鉴定人员的从业资格管理, 实行鉴定注册师制度, 由建筑部、人事部组织全国性考试、认证, 像其他考试一样, 比如注册监理师、注册结构师和注册评估师等, 建立注册鉴定师的系列岗位资格准入制, 引入竞争机制。
为发展和壮大自身实力, 房屋质量和安全检测鉴定机构应将房屋质量、安全检测鉴定、加固维修设计和施工一起纳入自身业务范畴, 自成规模化, 搞“一条龙”服务, 使房屋质量和安全检测鉴定机构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摘要:目前, 房屋安全鉴定检测和管理工作正处于发展和探索阶段。分析、检测鉴定机构的资历、检测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仪器的精密程度, 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一些建议和措施, 为今后房屋安全鉴定检测提供参考。
关键词:房屋安全,鉴定检测,质量安全,质量检测
参考文献
[1]赵书全.论结构检测在房屋安全性鉴定中的重要作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 (23) .
[2]赵鹏鹏.浅谈静态应变检测在房屋安全鉴定检测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3 (07) .
[3]吴大宝.房屋安全检测鉴定思路及实例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1 (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