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果评价体系(共12篇)
效果评价体系 篇1
一、大德育体系概况
1.“大德育”观的科学性
育人为本,育德为先。“大德育”观,是以人为本关照每个学生整体成长过程,整合各种德育力量,优化配置德育资源的德育观。我国一向有实施“大德育”的习惯和传统,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套把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融为一体全面实施社会意识教育的经验。这样的传统和经验不但不应该抛弃,而且应当珍惜和发扬。
“大德育”的内涵是颇具特色的,其基本格局侧重于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三大板块。这几大板块的运行轨道不是单一的教学传授,还有学生管理、团学活动、艺术教育、专业教学中的渗透等多个运行轨迹,这是大德育体系得以实践和运行的重要载体。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由不同的部门承担,多是各自为政,学校缺少一种有效的机制来保证德育工作的有序开展,这就大大地制约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建构大德育体系,主要目的是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德育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学生管理、团学活动的建设,进一步推动德之本在教学各个环节中的渗透,使高校的德育工作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也就是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重视课堂教育,又要扩展到多种教学环节中去,将其渗透到校园活动第二课堂、学生管理工作、团学活动、职业性教学中去,并与创新创业结合起来的社会实践新机制。另外,大力建设校园文化,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同时,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应全面整合学校的各种德育工作的载体,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形成一个有机的教育体系,并有良好的管理机制,以保证各载体的有效运行。
2.“大德育”观的实践性
建立新世纪高校大德育体系,就是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大德育的最高目标,合理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依托在素质教育的全过程,把它寓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大德育体系之中,使德育真正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引导青年大学生认清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感,立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实现个人的价值。
从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仍存在着将道德教育简单地归结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授,导致理论教育与道德实践的脱离,进而形成理论性过于僵硬的偏颇。专业性与技能型的教育长期以来是高职院校强调的核心主题,然而,随着科学发展观这一理论的贯彻与实践工作的展开,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也日益提上教学的日程。学校生活中不存在绝对独立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必然与职业教育、技能教育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学校生活中也不存在纯粹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必然渗透着各种职业与社会因素。因此,高职院校在实践中贯彻大德育教育理念,必须有其完整的德育效果评价体系,以保证道德教育这一目标的实现。
二、评价机制研究
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指出,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对高等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教育教学评估体系,[1]这充分说明大德育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意义。大德育体系效果评价机制应从其评价内容、评价原则以及评价方法上着手。
1.“大德育”效果评价内容
(1)实施教育的主体。
在高职院校,实施德育建设的主体是学校的全体教师。大德育的效果评价要解决评价谁的问题,首先要评价的就是我们实施教育的主体——教师。学校应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其一是教师素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认为,好的教师队伍应该“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并且把加强师德建设与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可见优秀的教师首要的条件就是品德高尚。其二是能传道授业解惑。高职院校建立评价教师队伍的评价机制,第一要培养好的学风。学校应要求教师潜心学术,教学态度严谨,坚决抵制学术造假贩假,不能忽略对教师的教育理念、职业道德的考察。第二要树立好的师德。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楷模。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师只有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才能做到为人师表、诲人不倦。第三要保持好的业务素养。教师除了要具有良好的学术素养之外,还要有良好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健全的人格等业务素养。教师的教学效果还跟教学方法和态度有密切关系。教师应在工作中改进教育方法和手段,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以提高教育效果。
(2)实施教育的客体。
大德育教育的客体就是在校的大学生,因此对大学生评估是整个大德育效果评价的中心环节。评价在校大学生的具体内容包括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遵纪守法等情况。大德育思想体系主要考核的是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这种考核不能局限于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要纳入到学生的实践过程中来,有效地建立起德育评价网络,建立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和现代化的大学生思想道德评价体系。对于现有高职院校的学生综合测评体系来讲,注重的大都是学生德智体美的考核,但是在品德方面的考量还是局限在德育课的成绩上。近些年来国家的助奖学金的项目和数量越来越大,为了得到这些奖励,不少学生开始变得越来越功利,甚至有人不择手段,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德育效果。所以目前高职院校的综合测评体系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3)实施的教育环境。
学校的教育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其一,校园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包括学校的地理位置、校园建筑、园林绿化等物质性因素,这些因素的优劣对学生同样会产生影响。当人置身于自然环境优美的校园中时同样自己也会身心愉悦,精神放松,情绪高涨。自然环境的评价管理可以通过认证的方式获得。其二,校园的人文环境。校园的人文环境是学校全体师生共同创造的,体现的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及分管学生工作的政工干部等人的责任,高校各职能部门的员工都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哪怕是楼层的保洁人员和寝室的管理人员,其一言一行也同样体现着该校的育人环境。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对学生成长起到不同的影响作用,各部门工作人员应该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结合自己的岗位特点,把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只有各部门职工同心同德共同努力才会创造好的校园教育环境,高职院校才会在这样一流的环境下培养出真正的世界一流劳动者。
2.“大德育”效果评价原则
(1)坚持方向性原则。
我国的德育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德育,因此,高校德育效果的测评必须坚持和体现社会主义方向性的要求,围绕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这个中心,并为这个中心服务。[2]高职院校在贯彻大德育体系效果评价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这一导向性原则,以这一原则作为评价的首要标准。在执行大德育的过程中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学生头脑,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2)坚持制度性原则。
高职院校在评价教职员工、学生综合测评方面必须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可根据不同的部门、相应的岗位制定其岗位职责要求,渗透“以德育人”、“以德评人”思想,真正实现“德育为先、技能立业”的培养目标,使全体职工和学生在自我要求上变“他律”为“自律”。
(3)坚持开放性原则。
构建全方位、立体的科学评估体系,是高校德育评估体系构建的首要任务。具体来说,就是将领导机关、高校管理者、德育专家、德育工作者以及作为德育对象的大学生等纳入德育评估主体体系,实现高校德育评估主体的多元化组合。此外,对高校德育工作优劣的鉴定不能仅仅局限于校内,还需要援引其他学校、学生家长以及用人单位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评价,即实现社会评估与学校评估的相结合。在评价的过程中让教育对象参与评价,使评价过程成为学生品德自我完善的过程,通过评价使其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感受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其身份由“教育客体”为“评价主体”这一过程本身也是贯彻大德育理念的过程。同时,让其他社会元素、家庭元素参与到学校德育评价中来,形成社会、学校、家庭的三位一体开放式德育环境,以有利于产生良好的德育监督机制和更好的德育效果。
(4)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高职院校大德育工作实施的复杂性和艰难性,给效果评价的制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为在德育方面有很多东西并不是可以直接用数字来衡量好坏的,如对教师职工的评价,有的可以用学历、研究成果来衡量,但对其工作水平和能力则无法用这样的定性来评价。为了使评价结果更具有说服力,保证评价结果的公平性,要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高职院校德育效果的评价,能够直接量化的就用定量的方法;不能直接量化的,先定性,后定量;不宜量化的则采用定性的方法,力求克服评价的片面性。
摘要:德育为先、技能立业是现代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大德育”体系理论研究正是为适应这一任务而形成和发展的。应从大德育体系效果评价内容与评价原则两个方面对其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以不断提高教育效果。
关键词:大德育,评价机制,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4(1).
[2]陆经伟.论高校德育效果的形式、特点与测评[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3(1).
效果评价体系 篇2
作者:智赢论文网 日期:2016-9-20 10:24:55 点击:0 1 概述
国务院2014 年发布了《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 - 2020 年)》,进一步明确了物流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地位;国务院2015 年11月发布了《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标准化水平,强化包括现代物流业在内的10 个领域的标准制修订工作;
国标委联合有关部委于2015 年发布了《物流标准化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 - 2020 年)》,提出了进一步优化物流标准体系的发展目标;深圳市市委市政府2015 年1 号文件《关于打造深圳标准构建质量发展新优势的指导意见》和《行动计划》提出以国际一流标准为标杆,积极制定实施创新性、引领性深圳标准,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先进标准体系;盐田区政府文件《盐田区打造深圳标准行动计划(2015-2020 年)》、《盐田街道片区产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2014 -2016 年)》提出推行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2015 年底至少完成1 个标准体系建设的工作任务,将盐田区物流行业标准体系建设作为盐田区打造深圳标准的重点项目。
因此,通过建立重点突出、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科学适用的“深圳市盐田区物流标准体系”,满足深圳市盐田区物流产业转型升级及发展需要,充分发挥物流标准化对盐田区物流行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作用,实现盐田区物流标准化工作的健康发展。对盐田区物流行业标准化现状的调研
为了摸清盐田区的物流标准化水平,切实反映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企业的标准化需求,项目组对盐田区物流企业展开了大规模的调研。此次调研共面向辖区内400 家物流企业发放了调研问卷,共回收302 份有效问卷。
2.1 企业标准化基础
承担标准化工作的部门方面,只有6%的企业为专职的标准化部门,其中有6%的企业没有开展标准化工作。
标准化专业技术职称方面,95% 的企业没有取得标准化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有1 人及以上取得标准化专业技术职称的企业只占5%。
用于标准化建设的资金方面,30% 的企业没有在标准化工作上投入资金,其余大部分企业投入为10 万元以内。
在标准化的专项激励机制方面,64%的企业未设立标准化的激励机制,其余企业分别设有专项奖金、岗位津贴奖励、月度奖金等。
企业内部标准体系建设方面,74% 的企业没有建立内部标准体系;另外,21%的企业正在建立标准体系,但存在困难,具体体现在资金和人才方面,1% 的企业正在建立标准体系,4% 的企业已经建立了标准体系。
参加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方面,目前盐田区没有企业加入物流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2 企业制修订标准的情况 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方面,目前辖区内的企业没有参与过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参与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制修订方面,调查的企业均表示没有参与。
2.3 企业执行标准的情况
执行物流技术标准方面,超过200 家企业分别执行运输作业标准、装卸作业标准、搬运作业标准、设备、基础设施管养标准;超过100 家企业执行工艺装备操作规程、工艺装备管养标准;不足100 家企业执行报关作业标准、配送作业标准;不足20 家企业执行其余各类标准。15 家企业没有执行任何一类标准。
执行物流管理标准方面,超过200 家企业执行财务管理标准、能源管理标准;超过100 家企业执行订单管理标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标准、合同管理标准;不足100 家企业执行货代管理标准、物流绩效评价标准、其他各类标准。10 家企业没有执行任何一类标准。
执行物流信息标准方面,执行信息系统标准的企业有151 家;执行信息录入标准的企业有54 家;执行其余各类标准的企业均不多于31 家。没有执行任何一类标准的企业多达93 家。
执行物流服务标准方面,执行服务提供规范的企业有184 家;执行服务评价和改进标准的企业有112 家;执行服务质量控制标准的企业有31 家。没有执行任何一类标准的企业有17 家。
2.4 企业取得认证的情况
取得运输安全认证(或运输资质)的企业有169 家;取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等相关认证的企业均不超过11 家。119 家企业没有取得任何认证。
2.5 企业开展标准化工作主要考虑的因素
在开展标准化工作过程中,大多数企业主要考虑客户要求、标准强制性、企业竞争力、品牌形象、企业战略、标准的经济效益、标准实施的成本等因素;较少企业主要考虑标准实施的难易程度这个因素。
2.6 对政府支持标准化工作的需求
企业希望获取的标准化信息方面,较多企业希望获取申请相关资助的信息、最新的标准信息、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信息、相关培训信息和资料、参与各级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的信息、标准采购的渠道信息。
企业希望获取的标准化服务方面,较多企业希望获得物流行业动态信息、关键物流标准宣贯服务、物流认证培训、我国物流及标准化政策解读服务、国外物流技术发展情况信息、标准编写基础知识培训、参与国内外标准制修订相关信息。搭建盐田区物流行业标准体系
要推动盐田区物流业标准化的建设和普及,必须建立并完善与现代物流业发展相适应的物流行业标准体系,大幅提高物流业的专业化、社会化和组织化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物流整体运行效率,降低物流业总费用在全国生产总值中的比率,进一步增强现代物流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深圳市盐田区物流行业标准体系结构框架总图如图1 所示。
本体系参照了《国家物流标准体系》、《现代物流标准体系框架与要求》,并根据盐田区物流行业的实际情况在《物流标准化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 - 2020 年)》所确立的物流标准体系的基础上做了较大的改动,将物流标准体系分为公共物流标准、专业物流标准和物流相关标准。由于我国物流业发展得比较晚,物流标准化系统是一个二次体系,较多子体系的建立参考了之前其他行业的标准化建设。例如,其中的子体系“物流相关标准”中的电子商务标准参考了《国家电子商务标准体系》。物流标准体系实施
本项目搭建的物流标准体系按照PDCA的过程方法在盐田区7 家试点企业中推行,具体包括实施、检查、企业自我评价和改进四个环节。
4.1 实施
4.1.1 标准宣贯和培训
企业对全员进行标准宣贯和培训,使得各岗位人员掌握相关标准,具有一定的标准化知识。4.1.2 标准实施情况
企业对标准实施留有相关记录,并将各环节形成的数据和有关情况及时反馈;盐田区物流行业标准体系100公共物流标准物流基础标准101物流管理标准102200专业物流标准物流运营与服务标准103物流设施设备标准105物流信息标准104石化产品物流标准201家电物流标准212农产品物流标准214电子产品物流标准202纺织品物流标准204出版物物流标准203 汽车和零部(配)
件物流标准205煤炭物流标准206粮食物流标准207烟草物流标准208酒类等液体物流标准209供应链标准302电子商务标准301钢铁物流标准213邮政(含快递)物流标准211危险、有毒化学品物流标准210300物流相关标准国际物流标准221其他物流标准222医药物流标准216冷链物流标准217应急物流标准218食品物流标准215绿色物流标准219逆向物流标准220图1 盐田区物流行业标准体系框架总图检查服务过程中标准的执行情况,确认实施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岗位是否达到标准的要求;制定服务行为规范,让服务质量满足标准要求;标准实施率90% 以上。
4.2 检查
通过采取标准实施检查的制度,确定标准实施检查的机构和人员职责、权限明确;制定开展标准实施检查工作计划(或日常检查程序);定期组织检查,并对实施检查记录和问题处理记录保持完整。
4.3 企业自我评价
企业对评价工作进行必要的准备并确定评价方案,明确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对标准实施的符合性和实施效果进行具体评价,形成评价报告。
4.4 改进
企业持续改进、定期总结试点工作中的方法、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推广,在不断完善标准中改进和提升服务质量。
建立物流标准化工作持续改进的程序或制度,有持续改进的工作方案或计划;针对标准实施检查和自我评价等发现的问题实施持续改进,及时提出修订标准的建议;有持续改进的记录。物流标准体系在企业中实施的效果评价 5.1 企业标准化工作的基本要求
评价的内容包括:企业的方针、目标;企业组织机构图和职责划分;标准化人员要求;标准化培训;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标准化规划、计划;标准化信息管理要求;建立满足企业需求的企业标准体系;企业标准的制定、批准、发布。5.2 服务通用基础标准体系
评价的内容包括:标准体系的构成;标准化导则;术语与缩略语标准;符号与标志标准;数值与数据、量和单位标准;测量标准。
5.3 服务保障标准体系
评价的内容包括:服务保障标准体系的构成;环境标准;能源标准;安全与应急标准;职业健康标准;设备、设施及用品标准;信息标准;财务管理标准;人力资源标准;合同管理标准。
5.4 服务提供标准体系
评价的内容包括:体系结构;服务规范标准;服务提供规范标准;服务质量控制规范;运行管理标准;服务评价与改进标准。
5.5 服务通用基础、服务保障和服务提供标准的实施监督与持续改进
评价的内容包括:应制定体系中各标准的实施计划和程序,并做好标准实施的各项准备,各子体系中的标准(规范)的实施应满足标准的要求;为提供服务所需物资采购标准的实施均应符合相关标准要求;设备和设施的检验、试验合格率应满足标准规定的要求;服务过程应符合标准,能满足顾客要求,各部门协调、沟通默契,对不合格项有纠正和预防措施;企业开发、研制新产品,技术改造、技术引进的标准化审查应符合标准要求;建立并实施企业标准体系持续改进的运行机制和程序,并通过测量、分析、评审,制定改进措施和跟踪措施;能源、安全、职业健康安全、环境保护等标准的实施;标准实施的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
结语
效果评价体系 篇3
一个优秀的体育教师,不仅仅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而且还肩负着推动社会文化建设的任务。这就要求体育老师必须重视和加强职后教育,强化体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所谓的体育教师职后教育,是指对达到国家规定学历并具备教师资格的体育教师,进行以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从培训内容看,既包括以更新知识,完善、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为目的的培训,也包括掌握现代体育教育技术、改进体育教育方法,提高科研能力,了解新动态、新理论、新技术、新技能的培训。
一、体育教学改革对体育教师的新要求
1.道德品质素质的要求。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着极大的陶冶和感染作用,学生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将教师的观念、信念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取向,教师的道德品质是教书育人的基础。体育教学工作是脑力与体力相结合的工作,体育教学的空间大,可塑性强,同时又是一个周期较长的过程,目前尚无比较权威的准确的量化评估标准,很难在短时间内大见成效,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2.身心素质的要求。体育教育工作的性质决定了体育教师必须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社会地位、作用和任务等有深刻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才会形成终身为体育教育事业服务的正确心理,才会产生热爱体育教育的深厚的职业情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因素,产生的困难较多,体育教师不仅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而且还必须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善于处理和协调各种人际关系,团结协作,勇于竞争,这是体育教师应具备的重要心理品质。
3、知识结构的要求。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是指教师的最后学历或获得的最后学位及其知识积累、更新的构成态势。体育教师要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首先必须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在专业教学中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二、提高体育教师职后教育效果的对策
1.转变思想观念,形成统一的认识。努力转变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及体育教师的观念,有关领导首先要清楚地意识到体育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体育教师的素质将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实施结果,只有切实加强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培训工作,才能真正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的素质,才能提高素质教育的实施效果。教师的职后教育是在终身教育的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教师作为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弘扬者和推动者,应当成为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的先行者。在全面推进教育改革的要求下,体育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应该对自身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和创造性等综合素质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没有对职后教育的正确认识,只会延缓职后教育工作的开展,降低职后教育的质量。
2.建立多序列、高素质的培训师资队伍。培训教师是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实施者,体育教师职后教育要想健康发展需要有一支素质优良,结构配备合理的师资队伍。只有熟悉学校体育教育、懂得职后教育、有广博的体育教育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以及较高教育教学能力的教师,才能开出高质量的体育教师职后教育课程,保证体育教师培训质量。这只师资队伍中既有政府和职能部门的专家型领导,又有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还要有来自具有丰富经验的体育教师。
3.改革培训内容。职后教育培训的内容设置原则首先要具有实用性,其次要具有先进性,要有时代感,不仅要求信息容量大,更重要的是传授的信息新、价值大;再则要具有实践性,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注重学员主体作用的发挥,把能力培养放在重要位置。
(1)以培养健康教育的能力为原则。健康教育有助于促进各种教育的发展,同时也渗透到了各种教育之中。如果没有健康教育,素质教育就成了一句空话。这就要求体育课必须实现从一味的“增强体质”向以“促进健康”为宗旨的目标转变。然而,很多体育教师缺乏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要想对学生实施良好的健康教育和影响,就必须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健康知识水平,加强健康知识的学习,促进自身健康行为的形成。只有如此,方能让健康第一的思想在体育课上得到很好的体现。
(2)培养体育教师的创新教育能力。当前,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与创新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全面提高体育教师的创新能力,建立一支素质高、业务精、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体育教师的培养方向应由“运动技术型”逐渐转为“技术理论型”,要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有力地推动创新教育;只有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能力。
(3)提高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对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应成为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的先导和杠杆。作为“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是教师成长过程中最高的目标,也是参与继续教育的目的。它的基本特征是既具有教学专长,又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更具有解决教学领域问题的能力和较强的创造力和洞察力。
(4)培养体育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进入信息时代,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已摆在教育改革面前,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自然也不例外。如何在学校体育教学训练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高质量的课件、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网络的建设等,也就成了体育教师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只有进行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才能使体育教师能够快速熟练地掌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这也是适应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的需要。
3.拓宽培训渠道,使培训形式多元化。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培训机构不能满足于现有的培训形式,应抛弃原有的“等、靠、要”思想,深挖现有培训资源的潜力,大力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努力创造条件,拓宽体育教师职后培训的渠道。加大宣传力度,鼓励体育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职后教育培训,使体育教师参加培训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针对不同层次水平体育教师职后培训的要求,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应该既设立短期又有长期师资培训班,既有全日制,也有非全日制;既有脱产培训,又有业余时间培训;既有系统学习,又有专题研究;既有学术型,又有专题研讨会;既有校外进修,又有校内培训。这种丰富多彩的多元式培训手段,能够形成完整系统的教师培训网络。
三、体育教师职后教育评价体系的建构
任何一种教育形式都包含着教育评价活动。教育评价是教育活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具有评价、监督和导向的功能。教师职后教育培训的评价体系一般包括对培训管理机构的评价、对课程内容与教学质量的评价和对学员学习质量的评价。职后阶段的教育对象是在职体育教师,其培养目标是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其学术水平及教研能力。因此要多开设一些提高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的课程,其评价方式应主要采用发展性评价方式。发展性教育评价基于“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重视人的主体性,重视人的生命价值,重视人的交往,重视人的发展。在传统评价中,主要包括:选拔性评价和水平性评价。所谓选拔性评价是指以一定社会认可的标准将评价对象分类划等,以选择适合教育的对象为根本目的的评价。所谓水平性评价是指以既定的教育目标或行为标准与评价对象的学习结果相对照,以检核评价对象达标水平的评价。而发展性评价是指以促进评价对象发现自我、发展自我为目的、以个体的健康发展与成长为评价参照,重过程、重评价对象主体性的评价。发展性评价,从根本上说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教育者的教育理想、教育信念问题,是教育者的教育理想和教育信念在教育过程中,通过“评价”这一形式的反映。因此,发展性评价的真正动力源必须是教师自身。
考核评价是职后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环节,考核合理,评价科学,不仅有助提高培训质量,而且对参培教师的培训积极性、工作的创造性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应建立健全完善的教师培训评价体系和管理机制,教师职后教育培训的评价不能流于形式,应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重评价标准。在职后教育考核评价工作中,要处理好学与考、学与用的关系,引导教师注重理论知识和实际运用能力的结合,避免为培训而培训,真正把职后教育对实际工作以及对教师发展的促进作用作为考核评价的出发点,要进一步增强职后教育考核评价与教师工作考核评价的一致性,使教师认识并做到不仅要学得好、考得好,更要用得好。考试题目应坚持教育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创新性原则,精心选题,使培训学习真正有实效。另外,要充分发挥评价的反馈与调节功能。在培训过程中,掌握培训实施中的问题,了解学员在培训中新的要求和反映,并对反馈信息及时做出整理分析,对培训活动进行调节,推动培训活动更有效地开展。尤其对培训教师进行跟踪评价,对参训教师进一步指导,这对不断改进培训、完善培训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邓宗琦主编.面向21世纪体育师资培养和体育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研究.武汉:华中师大出版社,2000.
[2] 黄爱峰等.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师教育问题透视.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
[3] 杨波.对我国体育教师教育一体化构建的研究.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2).
[4] 吴昊等.整合优化的新世纪体育教师教育的发展观.体育学刊,2004(6).
效果评价体系 篇4
一、企业员工培训效果评价体系构建的重要性
1.员工培训是提高员工的素质的有效途径。在员工培训过程中, 会给员工讲述一些专业知识, 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 也会有人跟他们分享一下好的工作经验, 让他们可以学习, 提高自己的工作态度, 还会有人给他们普及企业的文化、前景等, 增强他们对文化的认知度, 也能增强他们对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给企业培养出有上进心、工作能力强、忠心的好员工。比如一个代理美容产品的公司, 在培训的过程中, 就会有人给员工介绍产品的相关信息, 也会有人给他们介绍客户信息、公司背景等, 让员工对公司有更深了解, 同时, 还会在培训过程中提出一些和梦想有关的激励性的话语, 激发员工的上进心。
2.培训评价是员工培训必不可少的环节。培训评价可以检验员工的培训效果, 明确培训中还存在哪些问题, 有哪些地方是可以改进的, 从而进一步提高培训效果。
二、企业员工培训效果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没有意识到员工培训效果评价体系的重要性。很多企业都非常重视员工培训, 但不重视员工培训效果评价环节, 有的企业甚至根本没有构建企业员工培训效果评价体系, 有的企业即使有这个体系, 也不完整, 难以检验员工培训的效果。
2.培训评估只停留在初级阶段。有的公司对培训评估非常不重视, 培训评估体系还停留在初级阶段, 这样的培训评估意义不大, 不能真正起到检验培训效果的目的, 也不能真正了解员工在培训后对培训内容的接受状况。
3.培训效果评价具有滞后性, 不易评价。培训效果的评价需要在培训完成后, 根据员工的工作能力、业务能力等进行评价, 需要对员工进行长期观察, 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因此, 培训评估具有滞后性, 在这段时间, 培训效果对员工的影响也会减弱, 因此, 培训效果是不易评价的。
三、员工培训效果评估工作的标准
1.学员的反应。培训结束后, 要了解员工对培训的整体感受, 观察他们对培训的反映, 了解员工对培训讲师的满意度, 评估培训讲师的能力, 也要明确员工对培训内容是否感兴趣, 培训内容是否切合员工的工作需求等。观察学员的反映, 主要就是为了从侧面检验培训讲师的工作能力和培训内容的安排状况。
2.学习效果。培训结束后, 要了解员工的学习效果, 看一看培训讲师讲的知识他们是不是已经全部吸收了, 能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好好地运用这些知识, 员工在培训后是不是认识到自己之前工作中的缺点和不足, 是否知道如何去改正, 包括这次培训对员工的影响等都是对员工学习效果进行检验的一部分。
3.行为改变。培训结束后, 要去观察员工的行为改变, 掌握经过员工培训后员工的一些变化和培训效果对他们实际工作的影响。比如说, 在培训中, 有对理想的培训, 那么, 就可以在培训之后看一看员工的工作劲头是不是更足了, 是不是工作态度更踏实了。
4.产生效果。培训结束后, 要看一看培训产生的效果, 主要强调对企业的影响, 统计一下培训结束后, 企业的业务量有没有上升, 企业的竞争力有没有增强, 培训有没有给企业带来更高的利益收入。
四、结语
企业员工培训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非常必要, 要在正确认识企业员工培训效果评价体系构建重要性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确定企业员工培训效果评价体系构建的标准。
摘要:员工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 企业员工培训是对员工的知识、技能、专业水平、工作态度、服务能力等的培训, 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 给企业培养出高素质的员工, 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不仅要有员工培训, 还应该构建企业员工培训效果评价体系。基于此, 主要研究企业员工培训效果评价的构建。
关键词:员工培训,效果评价,重要性,标准
参考文献
[1]罗燕.建立完善的企业员工培训效果评估体系[J].企业导报, 2013 (6) .
效果评价体系 篇5
内容摘要
新时期高校共青团活动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服务高校育人职能的重要载体。不断满足青年需求,提高共青团活动质量,有效引导青年成长,是高校共青团的现实命题。本课题通过调研,把高校共青团活动合理分类:即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科技创新创业活动、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和社会实践及志愿者服务活动。通过活动效果评估要素指标咨询,建立多维“活动效果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希望在共青团活动质量提高上作出有益探索。
关键词
共青团 活动效果 评价 指标体系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
(一)研究背景
共青团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团工作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高校共青团发挥组织优势,创建品牌活动,注重活动与教育相结合,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不断探索及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随着高校共青团组织内部制度的逐渐完善及广大学生对校园活动所提出的更高需求,要求我们必须应时所需,不断调整工作思路,注重共青团活动机制研究,提高活动的引导性和教育性,使活动更加满足青年需求,有效引导青年成长。这就对我们如何搭建活动平台,如何设计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如何组织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我们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时常出现活动内容重复,主题不够明确,甚至在活动后期缺乏必要反馈及活动评审等现象。面对这一现象,我们必须发挥团组织导向作用,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共青团活动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如此一来,一方面,可以从组织的内部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可以从参与团员青年当中获取有效信息,帮助制定更加科学的共青团活动效果评价体系,进而有效组织活动的开展。
(二)研究方法
本次调研主要采取自填问卷的调查方法,调查对象为上海东北区的各大学(同济、复旦、财大等)在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我们力求深刻反映现实状况,并深入了解在校学生对于新时期高校共青团活动的建议,在数据收集完成的基础上,采用数学建模的方法,制定分类活动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其中对本科生发放问卷为200份,对研究生发放问卷为100份。回收的有效问卷为300份,问卷的有效率为100%。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高校共青团活动在育人工作中的独特作用
目前,共青团活动在高校中的普及程度是较高的。对于身边的共青团活动,大家颇为知晓。调查表明,86.1%的本科生(其中53%的本科生比较了解;33.1%听说过)、78.8%的研究生(其中25.2%的研究生比较了解;53.6%听说过)都表示,他们知道诸如“文化艺术节”、“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大学生挂职锻炼”“暑期社会实践”等各类共青团活动。不仅如此,大家还积极参与各类共青团活动。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家参与共青团活动的次数是较多的。
表1:高校学生一学期中参与共青团活动的次数(%)
次数
对象0次1-2次3-5次5次以上
本科生4.04.449.542.1研究生7.330.351.710.71、共青团活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
信仰危机、犯罪低龄化趋势等不健康的社会现象,使团组织肩负的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16号文件指出:“共青团是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高校共青团活动在提升大学生个人素养之外,还能进一步规范学生思想,给予正确引导,通过组织具有一定目的性、方向性和引导性的活动,大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会获得许多有形、无形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成长。长此下去,一方面能够使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外一方面还能使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价值认可,培育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共青团活动为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课余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
新时期,高校共青团活动开展如火如荼,通过团员青年的广泛参与,共青团活动为广大学生创造了展示才华的广阔舞台,为促进广大学生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培育健全的人格及提高综合素质搭建了多种平台。
调查表明,通过参与共青团活动,团员青年收获匪浅。例如:在思想道德活动中,同学们可以保持政治上的敏感性,做到与时俱进;在科技创新创业活动中,同学们团队协作、勤于思索、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在社会实践及志愿服务活动中,同学们受教育、长才干、作奉献,培育健全人格;在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中,同学们受健康、活泼、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熏陶,领略到艺术魅力,体验心灵的净化和文化韵味。
(二)建立新时期高校共青团活动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当代大学生是与改革开放同行、伴中华腾飞成长的一代新人,他们期待挑战、渴望成才。高校是一个小社会,也是一个大课堂,共青团活动则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成才的特别导师,将潜移默化地引导广大大学生在共青团活动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磨砺意志品质、增长阅历、锻炼才干,因此,广大大学生期待高质量的共青团活动。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65.5%的同学认为共青团活动是大学生成才的良师益友;75.5%的同学热切地关注和期待着高质量的共青团活动来丰富他们的大学生活;32.2%的同学认为当前的共青团活动质量还有待提高。
大学生期待高质量的共青团活动,这不仅是对共青团活动的肯定,更是对共青团组织的鞭策与要求,活动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对共青团活动的参与热情与信心以及对活动主题的贯彻与传播。根据目前高校现状,我们从思想政治教育、科技创新创业、校园文化艺术、社会实践及志愿者服务等各个方面着手,全面开展各项活动。一方面,从各个角度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随着共青团活动的不断拓展与深入,新时期的高校学生对共青团活动“质”与“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一个针对高校共青团活动标准、全面及科学的活动效果评估体系的建立,对于共青团活动的组织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1、多数团员青年认为有必要建立高校共青团活动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高校共青团以学生为本,面向广大学生开展活动。因此,共青团活动的开展也必须以学生的要求为出发点。被调查者普遍反映,从整体上来讲,目前共青团活动主题鲜明、形式多样,但是,也存在着一些质量一般的活动。调查显示,74%的本科生、75.7%的研究生都希望建立一整套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大家认为,通过指标体系的建立,可以更加科学地跟踪评估每一次共青团活动,在现有的基础上“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从而使团员青年获得更多的收益。同学们的迫切愿望是我们建立共青团活动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出发点。
2、建立活动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是衡量共青团活动质量的科学方法
任何高校共青团活动的开展都需要追求“质”和“量”的统一,这是活动开展的基本要求。然而,在新时期,随着共青团活动不断深入,活动内容越加丰富,形式更为多样,拟对每一项活动作出客观、全面、标准化的评价并不是十分容易的,往往易造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尴尬局面。鉴于这一原因,惟有建立科学、系统的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对共青团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评估,才能将各类共青团活动相对集中并且进行统一标准的评估界定,排除“评”出多门的可能。
3、建立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是全面提高共青团活动质量的有效途径
新时期带给我们新的机遇与挑战,也对共青团活动开展带来了更多新的要求。新时期高校共青团活动要求主题鲜明,具有时代性;要求意义深远,具有引导性;要求形式多样,具有创新性。建立科学的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将有助于规范共青团活动的各个环节,使影响活动质量的各类决定性因素有所参照、有章可循;使共青团活动的全过程在既定的要求下有条不紊地进行;从而必将能全面提高高校共青团活动的综合水平。
(三)建立新时期高校共青团活动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可行性
1、高素质、高知识层次的人才群体为高校共青团活动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提供了强大资源
高校共青团活动服务学生、培养学生。高校学生的要求成为我们建立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源泉。广大高校学子的切身体会和现实需求,使我们有可能建立符合团员青年成长的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2、共青团活动的共性为建立高校共青团活动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了可能
新时期高校共青团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各异,拟针对纷繁的共青团活动建立一套标准的效果评价体系并不容易,也不现实。但是,建立一套“准”标准化的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是完全可行的。在共青团旗帜下的各类活动,都是以共青团为核心,以共青团员为导向。所以,共青团活动在形式迥异的背后存在着许多的共性。调查表明,66.7%的同学普遍表示:主题鲜明、参与程度、形式多样都是一次共青团活动必备的成功要素。显然,这些决定活动成败的关键要素都将可以成为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常项指标。这些常项指标为整个体系的建立打下了结实的地基。同时,对当前共青团活动的合理分类,为分类活动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可能。
三、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建立有效的“新时期高校共青团活动效果评价体系”,科学界定共青团活动效果,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策划和开展共青团活动。于是,我们提出设想——建立一个多维的活动效果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在搜集和分析大量新时期高校共青团活动的基础上,我们将高校的共青团活动大致划分为四大类:即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科技创新创业活动、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和社会实践及志愿者服务活动。这四类活动全方位地丰富着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是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催化剂。为了更加科学、合理而有效地对共青团活动的效果做出评价,我们根据各类活动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活动效果的分类评估。
值得注意的是,分类评估侧重微观,强调突出个性,易重复或者忽视共性。通过调研,41.5%的同学认为共青团活动在活动主题及活动策划等方面具有共性。于是,我们引入了“多维”的评估理念,每一次共青团活动实际上都是一个非常系统而复杂的项目过程,我们对它的分类仅仅是对其活动性质与活动效果的一种常识性认定,那么对它的评估就往往会流于片面而忽视对其前期策划、宣传计划、准备实施、安全保障等阶段性工作质量的审定。不难发现,这些工作正是各类活动必备的共性要素,也就是我们对共青团活动效果评估的基础性评估指标。除了基础性的评估指标之外,各类活动具有自身的特点,各种特性指标对不同活动效果具有不同的影响权数,因此我们针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科技创新创业活动、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和社会实践及志愿者服务活动这四种类型建立了相对独立的指标体系。
由于活动的各属性都不是量化因素,并且没有针对此类活动的评估体系得以借鉴,我们选择咨询法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咨询对象是对共青团工作十分熟悉的老师、学生干部及同学,此次咨询共发放咨询书300份,回收有效咨询书259份,在数量上达到了咨询法的要求。我们用属性的规范化公式对所有的结果进行处理,从而得到相对科学、客观、准确的各指标权数。根据活动的情况,在评估表的各个属性指标后打出相应的分数,打分范围为1——5,完成情况越好分数越高。最后分数由各属性所得分数乘以权数最后求和得到。即:
i=1,2,…,n
其中,S为最后的分数,pi为第i个属性的权数,Xi为对第I个属性的评分,n为此类活动所有的属性数。评估满分为50分,分数越高则这项活动的效果越好。
(一)活动项目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模型
1、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效果评价体系
团组织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04年中央16号文件指出,高等学校团组织要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在教育、团结和联系大学生方面的优势,竭诚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高校共青团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把广大学生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通过调研分析,我们得出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评价体系表(见表2)。
表2: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评估表
基础性指标特性指标
指标权数分数指标权数分数
计划书完成0.33活动主题鲜明性0.69
提交0.23时代性0.2
3合理性0.37参与程度覆盖面0.2
2宣 传形式0.26参与人数比例0.66
力度0.27活动形式多样性0.22
效果0.42新颖性0.2
4准备工作人员0.19契合度0.37
场地0.32活动现场
影响受众关注程度0.27
后勤保障0.58现场气氛0.27
活动完成完成顺利程度0.51领导老师评价0.19
活动秩序0.28媒体关注程度0.20
应急措施0.17后期反馈
效果目的完成程度0.2
5活动总结活动情况总结0.75参与者反馈0.74
资金投入资金投入量0.792、科技创新创业活动效果评估体系
在如今科技为先的时代里,高校的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能力的平台。创建较为科学的科技创新活动评价体系,就是为了进一步完善各类创新活动,使其围绕崇尚科学、追求真知、锐意创新的宗旨,不断培养广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根据调研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了创新创业活动评价体系表(见表3)。
3、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效果评价体系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培育健康、活泼、向上的校园文化。就能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
校园文化活动也是最具吸引力、大学生最乐于参与和接受的教育形式。建立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效果评价体系,找准同学需求,就能营造更好的校园“自然”
表3:科技创新创业活动评估表
基础性指标特性指标
指标权数分数指标权数分数
计划书完成0.33 活动主题鲜明性0.21
提交0.23 时代性0.23
合理性0.37 创新性0.21
合作性0.27
宣 传形式0.26 参与程度覆盖面0.30
力度0.27 参与人数比例0.26
效果0.42指导老师参与情况0.3
3准备工作人员0.19活动形式多样性0.20
场地0.32新颖性0.60
后勤保障0.58活动现场
影响受众关注程度0.3
4领导老师评价0.24
媒体关注程度0.3
5活动完成完成顺利程度0.51后期反馈
效果活动目的完成程度0.21活动秩序0.28社会效应0.23
应急措施0.17成果作品数量0.18
成果获奖数量0.16
科技成果转化度0.21
活动总结活动情况总结0.75资金投入资金投入量0.59
经费使用构成0.20
表4:校园文化艺术活动评估表
基础性指标特性指标
指标权数分数指标权数分数
计划书完成0.33 活动主题鲜明性0.23
提交0.23 创新性0.26
合理性0.37 娱乐性0.23
教育性0.20
宣 传形式0.26 参与程度覆盖面0.18
力度0.27 参与人数比例0.18
效果0.42 活动受欢迎程度0.53
准备工作人员0.19 活动形式多样性0.20
场地0.32 新颖性0.60
后勤保障0.58 活动现场
影响受众关注程度0.27
现场气氛0.28
活动完成完成顺利程度0.51 领导、老师评价0.17
活动秩序0.28 媒体关注程度0.21
应急措施0.17 后期反馈
效果目的完成程度0.25
反馈情况0.74
活动总结活动情况总结0.75
资金投入资金投入量0.20
经费使用构成0.59
环境和人文环境。
通过调研数据分析,我们得出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效果评价体系表(见表4)。
4、社会实践及志愿者服务活动效果评价体系
大学生社会实践及志愿者服务活动对大学生意义深远,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实践及志愿服务活动具有规模大,活动周期短,影响面广等特点,是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有效载体,同学参与性很强。
通过调研数据分析,我们得出社会实践及志愿服务活动评估表(见表5)。
表5:社会实践及志愿者服务活动评估表
基础性指标特性指标
指标权数分数指标权数分数
计划书完成0.33 活动主题鲜明性0.39
提交0.23 时代性0.14
合理性0.37 创新性0.39
宣传形式0.26参与程度覆盖面0.22
力度0.27 参与人数比例0.67
效果0.42 活动形式多样性0.29
新颖性0.38
准备工作人员0.19契合度0.13
场地0.32 活动现场
影响受众关注程度0.25
后勤保障0.58 现场气氛0.23
领导、老师评价0.21
活动完成完成顺利程度0.51媒体关注程度0.24
活动秩序0.28 后期反馈
效果活动目的完成程度0.33
应急措施0.17 参与者反馈情况0.16
实践或服务对象反馈0.50
活动总结活动情况总结0.75资金投入资金投入量0.59
经费使用构成0.20
(二)活动效果评价体系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共青团活动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创立,在于把活动前期组织和后期量化结合起来。通过对不同指标要素的量化分析,增强对共青团活动的过程控制,达到提升活动水平的目的。
效果评价体系 篇6
摘要:随着科技部在全国推广TRIZ理论工作的不断深入,及时准确地掌握企业应用TRIZ理论的创新效果,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企业及科技管理部门关注的重点。文章通过对企业应用TRIZ理论创新效果有关因素的系统分析,设计了企业应用TRIZ理论创新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并给出了指标体系的应用策略,旨在为地方政府和企业推广应用TRIZ理论及加强创新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关键词:企业;TRIZ理论;创新效果;评价指标
一、引言
为了及时有效地掌握有关企业应用自主创新进程和创新效果,本文将在影响企业创新效果有关因素分析基础上,建立企业应用TRIZ理论创新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并给出其应用策略,旨在为各级政府部门和有关企业推广TRIZ理论及创新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二、反映应用TRIZ理论创新效果的因素分析
企业应用TRIZ理论的创新效果是指企业通过应用TRIZ理论开展自主创新活动所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益以及自身创新能力的提升。反映创新效果的因素较多。例如,有学者认为创新效果体现在直接经济效益的增长、市场销售能力的提高、产品制造能力的提高、研究开发能力的提高和创新管理能力的提高等方面:也有学者把反映创新效果的因素细化到产品创新率、创新产品的商业成功率、创新产品的销售率、创新工艺数、产品的创新频数等具体方面。根据TRIZ理论推广应用特点,企业应用TRIZ理论的创新效果主要反映在创新的技术产出、创新的经济效益、研发能力、创新潜力和创新管理水平等5个方面。
1,创新的技术产出,创新的技术产出是指企业应用TRIZ理论开展自主创新活动所得到的技术性成果,它是企业创新系统运行的目标,其能力的强弱反映了企业创新系统运行的效果。是判定企业创新效果的重要指标。企业创新的技术产出主要体现在专利增长、发明专利比例、新产品增长以及新产品技术水平等方面。
(1)专利的增长。专利是企业应用TRIZ理论创新技术产出的主要成果,专利的增长可有效地反映出企业应用TRIZ理论创新效率。专利增长率高说明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数量多或质量高,也反映出企业在应用TRIZ理论促进创新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如果专利增长率低,则说明企业应用TRIZ理论的创新效果不理想,企业需要查明原因,加快专利产出。
(2)发明专利比例。发明专利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被法律授予发明创造的一项独占权。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相比,发明专利的创新性更高。更能体现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因此,发明专利比例越高,表示企业应用TRIZ理论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水平越高,相反,其创新成果水平较低。
(3)新产品的增长和新产品技术水平的提升。新产品增长率能有效地反映出企业应用TRIZ理论带来的新产品数量增长情况,而新产品技术水平的提升则可反映企业在新产品技术方面的进步情况。
2,创新的经济效益。创新的经济效益是指企业应用TRIZ理论开展创新活动产生的创新成果商品化实现的经济效益。该因素反映出企业应用TRIZ理论创新对其经济效益增长的贡献。企业应用TRIZ理论进行自主创新的最直接目的就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而经济效益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对TRIZ理论的推广应用。如果经济效益高,有利于提高企业应用先进的创新方法及管理理论方法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加快企业创新进程:否则,将影响企业推广应用TRIZ理论的积极性。对于应用TRIZ理论的企业来说。新产品销售收入的增长、新产品利税的增长、新产品出口额的增长和新技术销售收入的增长等可较好地反映出其创新的经济效益实际变化情况。
3,研发能力,
(1)项目研发平均周期的缩短。它是从项目研发时间变化的角度来反映企业应用TRIZ理论的研发能力的提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及时地取得技术创新成果,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而企业应用TRIZ理论的主要目的就是快速、高质量地取得创新成果。因此,考核创新效果。要关注企业项目的研发速度。
(2)项目研发成本的节约。它是表示企业应用TRIZ理论使其研发成本降低的水平,可反映其研发能力的变化情况。由于TRIZ理论的基本思想之一就是利用如太阳能、潮汐等理想资源解决创新问题,降低企业的创新成本,因此,考察应用TRIZ理论创新效果,也需要关注企业项目研发成本变化情况。
(3)R&D;人员人均专利的增长。它是从R&D;人员人均专利贡献的角度来评价企业研发能力的高低,这是因为R&D;人员是企业创新活动的执行者、TRIZ理论的推广者和使用者,其研发能力高低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研发能力。
4,创新潜力。
(1)R&D;资金的增长。由于R&D;资金是企业的重要创新资源,任何一项创新活动都需要一定的R&D;资金支持。而R&D;资金的投入增长情况,影响着企业应用TRIZ理论开展创新活动的深入程度。
(2)创新项目的增长。创新项目是企业取得创新成果的前提和基础,应用TRIZ理论创新项目数量多,创新潜力就大,可以说,创新项目的增加是决定企业持续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要素之一。
(3)TRIZ专家数量的增长。在企业应用TRIZ理论开展创新活动过程中,参与创新的TRIZ专家数量是企业取得创新成功的关键,因此,TRIZ专家数量的变化直接影响企业的创新潜力。
(4)对外科技合作水平。由于企业创新系统具有开放性,应用TRIZ理论有助于向其创新系统输入更多的负熵流,降低系统的总熵值,使系统保持有序运行,从而产生出更多的自主创新成果。因此。加强对外科技合作,有助于企业获得更多的互补性优势创新资源,提升企业持续创新的潜力。
5,创新管理水平。
(1)企业创新理念的先进性。企业创新理念的先进程度决定着应用TRIZ理论的创新效果。为了充分地发挥TRIZ理论的功能和作用,企业需要拥有一套先进的、科学的创新理念,以指导企业科学地选择创新路径,合理运用创新方法,高水平地开展创新活动。
(2)创新模式的合理性。基于TRIZ理论的创新模式合理性是指企业根据TRIZ理论的特点、适用条件等,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的创新模式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适宜性。不同的创新模式适于不同的企业创新状态,根据TRIZ理论的应用要求,科学地设计或选择创新模式,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创新管理水平。
(3)创新机制的有效性。在企业创新系统中,有效的创新机制能够使各个子系统有序运行,调动系统所有的创新资源,围绕着TRIZ理论解决创新问题流程,积极有效地开展创新活动。因此,创新机制的有效性反映着企业创新管理水平,影响着企业应用TRIZ理论创新效果,对企业而言,提高创新机制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4)信息采集与创新预测水平。建立在上百万份专利信息研究基础上的TRIZ理论是一种集成创新的成果,它揭示了技术发展规律和提出了技术创新预测方法。有助于企业提升信息采集特别是专利信息的采集水平和技术预测水平。
(5)专利战略管理水平。应用TRIZ理论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专利,而加强企业专利战略管理。不仅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创新管理水平,而且更有助于TRIZ理论的应用和专利的开发。
三、应用TRlZ理论创新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1,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是一个从多视角和多层面逐步认识评价对象的过程,科学实用的指标体系是客观反映评价对象的基础。因此,企业应用TRIZ理论创新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它是设计企业应用TRIZ理论创新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是保证评价结果正确合理的前提条件,它要求选择的评价指标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且表达准确、科学规范。能够揭示应用TRIZ理论创新效果的本质特征。
(2)系统性原则。设计的指标体系应能够全面反映评价对象的层次结构、相关要素以及各个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有效地反映评价对象的系统性。
、
(3)可操作性原则。指标体系设计应尽可能选择易获取、易统计的规范化的定量指标,对于重要的定性指标要定义准确,并确定指标定量化的标准与规范,便于推广与使用。
(4)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原则。企业应用TRIZ理论效果评价涉及到众多的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真实、准确,应注重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的采集和规范化处理的一致性。
2,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根据企业应用TRIZ理论创新效果有关因素及其逻辑关系,遵循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四、应用TRIZ理论创新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策略
1,指标的数据来源。在企业应用TRIZ理论创新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中,主要涉及到两类不同的指标,其数据的来源也不同。一类指标数据需要从统计数据中获取相关数据信息后再经过计算或转换,如专利增长率、项目研发成本的节约额、TRIZ专家数量增长率等;另一类指标数据是需要调查访谈、考察企业创新管理实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并由专家打分而获得,如创新理念的先进性、创新机制的有效性、创新模式的合理性等。
2,定性指标的量化处理。在企业应用TRIZ理论创新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中,涉及到7个定性指标,对于它们的量化处理,可分别依据有关规则,按照“优秀、良好、中等、一般”4个等级,请有关专家进行综合打分。
3,指标体系的运用。针对不同类型企业实际评价的需要,可利用粗糙集等方法对样本数据进行处理,除去冗余指标,确定属性核,以进一步收敛指标体系。并且,还可以利用粗糙集等方法计算出各个指标的综合权重,然后,根据评价需要,采取线性加权等评价方法,对企业应用TRIZ理论创新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4,指标体系的优化。随着人们对TRIZ理论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应不断对企业应用TRIZ理论创新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适时更新与优化,选取最能够反映应用TRIZ理论创新效果的指标,以保证指标体系的科学性,提高其适用性。满足企业或政府相关部门推广应用TRIZ理论或制定管理决策的需要。
五、结论
效果评价体系 篇7
1 企业节能减排效果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很多人错误的认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就是将一些指标组合到一起即可, 这样设计出来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明显是不合理的, 不仅会对企业的节能减排的效果做出错误评价, 甚至影响企业正常的节能减排。在设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时, 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1 科学与实用的原则
科学和实用是建立所有体系的共同前提, 企业节能减排效果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同样如此, 应当将科学、实用放在第一位。在设计时, 要牢牢把握节能减排的特点, 将所有因素考虑进去, 指标的选择要科学, 确保能够将企业节能减排效果的内在规律体现出来;同时要尽可能客观、全面的描述企业节能减排效果。
1.2 系统与层次的原则
企业节能减排效果评价是非常复杂的, 因此,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要求以系统观点为根本, 能够客观的对企业节能减排效果组成要素进行描述。要按照一定规则将这些子系统结合到一起, 不同层次需要采用与之对应的不同指标, 只有这样, 企业才能方便的对系统进行操作, 为节能减排效果的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1.3 可测与可比的原则
在设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当做到量化, 但同时我们也发现, 一些指标是难以量化或者是无法量化的, 在这种情况下, 只能采用定性指标进行描述。需要注意的是, 虽为定性指标, 但仍然需要和量化手段相对应。此外, 在指标计算方法上应当尽可能简单, 但是必须要明确, 数据的获取也应当简单和可靠[1]。
1.4 完备与简明的原则
我们知道, 节能减排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 同时也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因此, 在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设计时要考虑到方方面面, 以免将重要信息遗漏。但是指标的内容应当是简明扼要、准确的, 并且还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不能出现相同或者是相似的变量。
2 企业节能减排效果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1 体系内容
按照上述设计原则, 构建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综合利用、无害化和支撑能力五个指标, 这五个指标为一级指标, 分别划分为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由于篇幅有限, 在这里不将体系的具体内容展示出来, 通过“主要指标内容说明”进行介绍。
2.2 体系特点
2.2.1 硬、软指标有机结合
所谓硬指标, 实际上指的就是可测度指标, 硬指标的获取主要来自于企业统计资料和财务;软指标是法律和政策层面的指标, 软指标的获取主要来自于专家调查和问卷调查。
2.2.2 研发与生产并重
评价指标体系强调的不仅仅是企业生产过程, 在产品设计和研究阶段评价指标体系就已经深入其中。作为企业, 只有在研发阶段就已经重视节能减排, 才可能达到节能减排的真正目的。
2.2.3 节约与替代相统一
评价指标体系不仅注重资源的节约利用, 同时也强调对清洁能源的使用。新型能源的使用使得污染物的排放量大大减少, 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企业的能源问题, 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2.3 主要指标内容说明
2.3.1 资源消耗
(1) 节能。节能是企业建设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够实现对能源的合理利用, 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 也必须要以节能为前提[2]。节能通过下面两个指标体现出来:
(1) 单位产值能耗比例。是指企业增加单位产值所消耗的能源。
(2) 能源重复利用率。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能源的回收再利用率。
(2) 节水。任何企业都离不开水, 而水也是企业节能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下面两个指标体现出来:
(1) 单位产品用水量。是指企业每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水量。
(2) 生产用水重复利用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 重复利用水量和总用水量的比值。
(3) 节材。企业生产自然离不开材料, 而材料的节约也是节能的重要内容。通过下面两个指标体现出来:
(1) 单位产值原材料使用量。是指企业每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原材料。
(2) 单位面积建材使用量。是指企业建设厂房或其它建筑时所消耗的建筑材料。
2.3.2 污染物排放
企业污染物主要有三种类型, 分别是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 这也是评价指标体系污染物排放的三个指标。
2.3.3 综合利用
(1) 固体废弃物。通过下面三个指标体现出来:
(1) 生产废料回收利用率。是指企业生产废料回收利用额占总额的比率。
(2) 生产垃圾回收利用率。是指企业回收利用的生产垃圾的回收利用程度。
(3) 生活垃圾资源化率。是指企业回收利用的生活的垃圾占生活垃圾的总额的比率。
(2) 废气。通过下面两个指标体现出来:
(1) 生产废气循环利用率。是指企业回收利用的废气占总额的比率。
(2) 生产余热循环利用率。是指企业收回的余热循环利用的比率。
(3) 废水。通过下面两个指标体现出来:
(1) 生产废液重复利用率。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液的回收利用比率。
(2) 生产废水重复利用率。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经过处理的废水循环使用的比率。
(4) 可再生资源。通过下面两个指标体现出来:
(1) 废气有色金属回收利用率。指企业回收利用的废弃有色金属占产生的废弃有色金属的比率。
(2) 废气非金属回收利用率。指企业回收利用的废弃非金属占产生的废弃非金属的比率。
2.3.4 无害化
(1) 达标率。主要通过下面三个指标体现出来:
(1) 废水排放达标率。是指企业排放的废水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的比率。如果指标越大, 说明企业对废水排放就越重视。
(2) 废气排放达标率。是指企业排放的废气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的比率。
(3) 危险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率。指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危险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的比率。
(2) 绿色资源使用。绿色能源实际上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清洁能源, 是一种没有污染的能源。绿色资源的使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通过下面三个指标体现出来:
(1) 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指企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可再生能源占使用总能源的比率。
(2) 绿色建材利用率。企业在建设厂房、办公室等所采用的绿色建筑材料占总建筑材料的比率。
(3) 绿色材料综合利用率。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采用的绿色原材料占总原材料使用量的比率。
3 结语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节能减排的任务也越来越重, 国内学者陆续展开了研究。但是, 国内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策方面, 而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还比较少, 而本文就是从这一方面入手展开研究简单说明了体系的设计原则, 具体分析了体系的构建方法, 旨在为企业构建节能减排效果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胡书林.煤炭企业节能减排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4 (1) .
[2]陈素琴, 李益娟, 李献刚, 陆萍.基于低碳经济的江苏化工企业“节能减排”投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生态经济 (学术版) , 2012 (1) .
效果评价体系 篇8
不同的企业转型升级的道路各不相同,但从整体来看,煤炭企业转型包含着一些共同的内容[1]。
(一)产品改造
产品改造包括老产品改造和新产品开拓两个方面[2]。传统煤炭企业的主要产品是煤炭,煤炭企业通过延伸煤炭产业链,如煤化工、煤-电-铝一体化提升煤炭产品的附加价值。除去发展煤炭产业,煤炭企业还通过发展配套的运输、物流、机械制造业务,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创造更多的收益。通过技术的改进,开发绿色产品,使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3],满足客户不同的需要,也是产品改造的主要内容。
(二)技术工艺改造
煤炭企业通过技术改进和提升来改造工艺流程,是转型升级的主要内容之一。技术的提升使得生产工艺更加先进、生产工序更符合科学原理,使得产品质量不断提升。对煤炭企业来说,其生产工艺水平的高低、生产工序的科学与否,都决定了企业在节能、降低成本方面的竞争优势。通过技术的进步,煤炭企业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三)生产环境改善
煤炭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提升员工的工作环境是企业不断进步的表现。提高员工的工作环境与工作待遇、通过培训提升员工的知识水平、为员工提供更多的社会保障等,都体现了企业“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现代企业中,人才是企业进步的第一保证,提升员工的工作环境也是企业担负自己的社会责任的体现。
(四)节能降耗,防治污染
对煤炭企业来说,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如何处理煤炭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以及煤炭开采过程中造成的土地塌方,是煤炭企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企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督促着企业向较少污染、循环经济的方向迈进。
二、煤炭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
煤炭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部分构成[4]。外部因素主要包括经济环境、技术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等宏观环境因素,此外,市场需求等行业因素也对煤炭企业的转型升级有影响。除去外部因素,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煤炭企业内部因素。这些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团队的战略眼光与能力
煤炭企业转型升级面临着多变的市场环境、经济环境。企业的管理团队如何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中找到企业未来转型升级的方向,这对企业管理者来说是巨大的考验。同时,面对企业内部的各种问题以及来自各方面的阻力,管理团队是否有能力处理好这些问题,关系着转型升级效果的最终落实情况。
(二)企业人才储备及其素质
专业的技术人才对于提高煤炭企业的生产效率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科技人才也是必不可少的推动力,高素质的科技人才是企业转型的骨干力量[5]。而企业现有人才储备以及人才的技术水平,几乎关系到转型升级的最终成败。
(三)企业创新理念与创新文化
煤炭企业转型升级依靠创新作为保证。在煤炭企业内,形成良好的创新理念与创新文化,可以使得每一位员工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为企业的发展建言献策,为转型提供内在动力[6]。创新的成果可为企业带来相应的提升和改进,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在企业内部,设置良好的机制鼓励创新,扶持转型升级前进的路径,是企业转型成功的重要保证。
(四)现有技术创新基础
对于煤炭企业的转型升级,技术创新是重要保证。企业现有的技术创新基础,比如企业的现有技术水平、科技研发实力以及对于科技创新的投入水平,都决定了未来煤炭企业的总体走向。
(五)经济实力
转型升级的目的是为了提升经济水平,但有的企业的经济实力也反过来作用于转型升级的效果。对于煤炭企业而言,转型不仅仅是战略上的调整,有时还意味着巨大的人力投入、物力投入及资金投入。因此,对于整体经济实力雄厚的企业而言,可以为转型升级提供较好的投入以及保障措施。
三、企业转型升级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
要实现全面反映企业综合绩效情况,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就必须要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严格遵循指标体系构建的相关原则。
(一)有效性原则
本文所选择的指标必须客观、准确,各个指标相互之间不重复,也不存在矛盾,但又可以形成一个完整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够全面反映煤炭企业的转型效果。如若主观偏好较强,则评价结果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
(二)系统性原则
煤炭企业转型升级是内部因素和外部内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建立指标体系的时候,应该考虑各个因素的共同作用,考虑各个指标的相关性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三)可比性原则
煤炭企业转型升级评价指标应当具有全面的可比性,应尽量选取在不同企业中普遍可获得的指标,得出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适用于大多数的煤炭企业,以保证指标的可比性。
(四)全面性和重要性原则相结合
煤炭企业转型升级效果评价指标应该尽可能全面、系统、综合地反映企业转型升级效果,只有这样,该体系才能对煤炭企业转型升级效果做出综合评价。煤炭企业一般规模较大、投入较多,涉及到生产、经营和销售的指标也很多,而且这些指标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企业的整体价值。但若将这些因素都融入指标体系,将会使得评价过于冗长和复杂。因此,应本着全面性和重要性原则相结合的原则,选取影响煤炭企业转型升级效果评价的重要指标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四、指标体系的选择与设计
(一)指标的初步筛选
指标的筛选主要依据查找相关的煤炭企业转型升级研究的文献,共计13篇,对其具体的指标进行频度筛选,构建出一般的指标体系。13篇文献提到的指标共计156个,由于指标的名称各不相同,很难得出一致的评价名称。所以,对文中出现的评价指标进行归类处理,比如,瓦斯综合利用归为煤层气利用率,煤化工产值比率归为非煤产值比率。对156个指标中的114个指标进行了归类,如表1所示。
另外42个指标,如水电耗用资源增长率、城市维护建设费增长率等只出现一次,不再纳入指标范围,如表2所示。
依据文献出现的频度构建的指标体系,综合了转型升级效果评价研究的主要指标,本文以此文献筛选的结果为指导,构建了本文的指标体系。
(二)指标层次的设计
筛选出指标之后,就要对指标进行分类。在指标初选结果中,有净资产收益率、流动比率等经济指标,有企业战略识别能力、企业体系建设能力等管理指标,还有环境投资比率等环境指标。关于如何调理清晰地分清指标之间的关系以及所属的领域,本文以煤炭企业转型升级的内容以及影响因素为指导,经咨询有关专家,将筛选出的指标按照经济效益、生产技术进步与创新、管理能力与实施、环境友好与循环经济、社会满意度五个角度划分,分为以上7个子系统。经济效益子系统的目标是用于评价煤炭转型升级在经济方面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生产技术与创新力子系统的目标是用于评价企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设备装备能力;管理能力与实施目标是评价企业对转型升级的支持力、服务力度和决策的能力;环境友好与循环经济用于评价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及对环境的控制;社会责任力子系统的目标是用于评价企业的转型升级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下面分别介绍每个子系统的指标选择及指标含义。
1. 经济效益子系统指标体系
经济效益子系统指标主要包括净资产收益率、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周转率、资本积累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将每个指标具体划分如下:
(1)盈利能力。净资产收益率体现了企业未来的获利能力,取决于销售收入、投资收益以及股利在未来的增长,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结构状况和经营绩效,是企业利益相关各方关注的焦点。可以净资产收益率这个指标来衡量企业盈利能力。
(2)偿债能力。资产负债率指标从企业资本结构角度反映了企业的投资人和债权人的投资风险,是国际上公认的衡量企业负债偿还能力和财务风险的重要指标。流动比率能够反映企业资本的变现能力。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这两个指标构成了企业的偿债能力。
(3)营运能力。总资产周转率指标能够反映企业利用其资产的效率,是企业财务绩效的关键成功因素。流动资产指标可以表示流动资产的营运和盘活能力。但流动资产过大就代表企业占用的现金过多,无法进一步实现投资发展。总资产周转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这两个指标共同构成企业营运能力维度的评价指标。
(4)经济潜力。资本积累率指标体现了企业的长远发展潜力。资本积累率指的是企业本年所有者权益增长额同年初所有者权益的比率,体现了企业通过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不断扩大积累而形成的发展潜能。
2. 生产技术进步与创新子系统指标体系
煤炭深加工率、非煤产值比重这两个指标代表了企业技术进步的水平,用采掘机械化程度这个指标来衡量企业装备技术的高低,采掘机械化程度是指煤炭企业具有先进适用的装备和生产技术,能够实现技术成果向生产的及时转移。把技术变成生产力,需要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和装备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最终提高生产效率。随着技术装备的转移,煤炭企业实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煤炭深加工率、非煤产值比重、采掘机械化程度这个3个指标共同构成了技术进步维度。而科研人员比例、科技研发投入比例、转型升级培训比例共同构建了企业创新水平的维度。
3. 企业管理能力与实践子系统指标体系
企业管理能力与实践子系统主要包括4个指标:企业战略识别能力、企业体系建设能力、组织领导能力、责任落实负责比例。这4个指标分别划分为以下两个维度:
(1)管理能力。企业战略识别能力和企业体系建设能力构成了管理能力维度。
(2)管理实践。组织领导能力和责任落实负责比例指标构成了管理实践评价维度。
4. 企业环境友好与循环经济子系统指标体系
环境友好与循环经济子系统下有10个指标,将万元产值废水排放量指标、万元产值废气排放量指标、万元产值固体废弃物排放量指标3个指标合并成企业环境污染率指标。这样,指标会更加简练且具有代表性。环境污染率、环保投资比例、环境治理能力、矿井水循环利用率、物料循环利用率、煤矸石综合利用率、塌陷土地复垦率、煤层气综合利用率共同构成了这个子系统。指标的具体分类如下:
(1)环境保护。环保投资比例、环境污染率、环境治理能力三个指标构成了本维度的评价指标。
(2)循环经济。矿井水循环利用率、物料循环利用率、煤矸石综合利用率、塌陷土地复垦率、煤层气综合利用率这五个指标公共构建了企业循环经济评价维度。
5. 社会满意度系统指标体系
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这两个指标划分为社会适应维度,指的是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在社会上的反响,评价企业产品是否能够满足社会进步的需要。工资支出、社会保险支出以及纳税金额这三个指标相加,合并成企业的社会贡献率指标;企业社会贡献率指标和大专以上人员比例、职工收入增长率指标共同构成企业的社会进步维度。因为这几个指标都体现了企业对于员工、对于社会的付出,从长远上考虑,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
综合以上指标子系统的分析,得出煤炭企业转型升级效果评价的总体指标体系,如表3所示。
五、结论
通过对我国煤炭企业转型升级的内容和影响因素研究,通过文献分析筛选出合适的指标,制定出适合煤炭企业的转型升级效果评级体系。煤炭企业转型升级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包含了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生产技术进步与创新、管理能力与实践、环境友好与循环经济及社会满意度五个方面,能够较全面地考量煤炭企业转型升级的效果,也有针对性地结合了煤炭行业的特点。当然,该指标体系还应该从实证的方面进一步探讨,从而得出较合理的证明。
摘要:煤炭企业转型升级是一个探索中的问题,其系统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需要。针对于此,介绍了煤炭企业转型升级过程的主要内容,以及影响转型升级的主要因素。结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使用文献分析以及专家咨询的方法,从经济效益、企业技术进步与创新、企业管理能力与实践、企业环境友好与循环经济、社会满意度五个方面确定具体的评价指标,为煤炭企业转型升级效果的定量评价提供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转型升级,文献筛选,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Kaplinsky R,Morris M.11 How do South African firms respond to trade policy reform[J].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Policy in Africa:Issues of De-industrialisa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2000:193.
[2]李奎,祝伟,彭坚,孙晓彤,刘戈.神府地区兰炭企业现状与改进建议[J].中外能源,2016,(3):21-30.
[3]贾鹍宇.煤炭行业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6):197.
[4]吴鹏跃.小微企业上规及转型升级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5,(3):2-5.
[5]刘珂,张蓉.新时期下煤炭企业战略转型升级研究[J].山西煤炭,2014,(3):78-80.
效果评价体系 篇9
1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处理效果综合评价体系的概述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治理效果综合评价是结合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预定治理目标进行研究的, 所以应该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来进行治理, 以下对其进行研究与分析:
(1)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处理效果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现状。我国对病险水库进行研究起步相对较晚, 所以缺乏成功的经验与相应的资料。并且其研究的内容主要是针对除险加固中的具体几项为依据进行研究, 所以缺乏完整性, 并不适用于所有水库的研究,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治理的效果, 难以对除险加固处理的效果进行全面、客观的反应, 并且难以进行大范围的推广。
(2)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处理效果综合评价方法体系研究的现状。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处理效果评价的过程简单的说就是对相应工程信息进行收集与分析的过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处理效果综合评价体系主要的内容就是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体系, 前者主要是对反应客观现象的指标以及相应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后者则是对如何找到评价指标的合理有效方式进行研究, 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都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处理提供依据, 缺一不可。现阶段, 国际上常用的评价方法有:经济分析法、加速遗传算法、专家评价法等等, 但又有一定的不足之处:经济分析法的含义相对较为明确, 在不同的对象对比中均可使用, 但其计算的公式或者是建模相对较难, 这也就难以通过统一的公式对其进行处理, 通常是用于经济部门的评价与比较;加速遗传的算法主要是通过简单的编码技术与算法机制来进行模拟, 可以对计算进行优化, 运行相对较为简单, 适合对复杂的问题进行处理;专家评价法在使用的过程中相对较为简单, 并且容易使用, 但其自身的主观意识相对较强, 通常是对于相对简单的问题和中小水库上进行使用。不同的方式尤其自身的特点, 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这就要求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对其进行完善, 以此来提高除险加固的治理。
2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处理效果综合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
想要实现对病险水库的治理, 就应该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 这就要对其理论的基础进行研究与分析。
2.1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处理效果评价与病险水库安全评价的区别
病险水库的安全评价主要是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进行实施的, 通过综合的分析方式来对水库枢纽各建筑物安全系数进行鉴别, 以此来对水库的安全等级进行正确的判断, 并制定相应的除险加固处理, 对传统的除险加固处理方案进行不断的优化与更新。在对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处理的过程中, 应该对其产生的后果与影响进行全面的分析就是处理效果评价。病险水库安全评价的主要内容有结构安全、渗流安全、防洪安全、运行管理、抗震稳定等方面, 而影响病险水库治理效果的主要因素就是工程规模、工程投资、工程方案、技术水平、建设管理水平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处理安全评价的方法主要就是按照水库之间的不同差异进行制定, 并在制定之前对水库的病险状况进行研究, 明确病险的等级, 以此来进行加固的处理, 这也属于提前评价的概念, 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处理的评价直接影响到病险水库治理的效果, 这就要求对成功的经验与教训进行总结, 以此来为同类工程的评价体系提供依据。
2.2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处理效果评价与加固前方案优化评估的区别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处理效果评价是对已完成的工程项目进行评价, 评价的内容有:项目工程的目的、功能康复的效果、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通过对这几项内容进行客观的分析得出综合的结论, 并制定相应的依据来进行解决, 及时对工程中相关的信息进行反馈, 这也为病险水库的治理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与保障, 加强病险水库治理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可行性。同时, 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的方案通常都是在多数方案中选择较为优质的, 在通过对相应参数的计算来对方案进行不断的完善与更新, 使其与工程的实际情况相适应。在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治理效果影响评价的方案进行优化的时候, 除险加固前方案优化评估与除险加固治理效果评价之间是存在一定差异的, 如下表:
除险加固治理效果评价主要是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措施的具体实施能力与其所产生的效益发挥的过程中进行的, 也可以是在除险加固完成之后进行。除险加固评价方式有跟踪评价、影响评价与实施效果评价。以下对其进行分别的说明:首先就是跟踪的评价方式, 简单的说就是在除险加固施工之后到工程完成之间的评价, 其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检查除险加固工程的质量和效果, 对工程实施阶段中存在的变更进行研究, 并对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进行探讨, 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预测与诊断, 并及时寻找解决的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在工程施工的阶段进行, 就要求每个单元工程、分部工程、单位工程完工后要及时进行验收, 并对其各项是否达到预期效果进行评价, 再反过来对工程存在的不足进行完善和改进;其次就是除险加固效益监督的评价, 这种方式主要是在进行除险加固工程评价报告完成之后, 通过调查的方式来对工程的运行效果与实际状况进行研究, 并对除险加固处理工程所产生的效果与影响进行分析, 从根本上提高其发簪的质量与效果;最后就是除险加固实施效果的评价, 简单的说就是对工程完成之后进行评价, 主要是对除险加固工程的处理效果进行研究。
2.3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处理效果综合评价体系
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处理效果综合评价体系建立主要有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体系, 具体的步骤就是:对治理效果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评价等级的建立、综合评价值的合成, 最终对治理效果的评判。这种治理效果综合评价体系, 可以对病险水库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治理的效果进行综合的评价, 并对治理的质量进行有效的研究, 同时也为日后的病险水库质量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此外, 病险水库的评价指标与方法是统一的, 其在宏观上对影响水库的问题及因素进行分析, 也从细节上对治理的效果与可行性进行研究, 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与使用价值。
在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治理评估系统中, 治理的效果评估等级是创建评估前提的基础, 依据病险水库的加固处理效果对评估指标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对于定性指标来讲, 其具有非定量化、模糊的特性, 由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处理效果来分析, 为专家提供专业取值。选取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专家当做评估人员, 通过对专家评分的改进来进行定性评价。为了方便专家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质量和效果进行赋值, 定性指标的取值设置在0~100分区间内。
定量的指标能够利用现场监控设备获取的信息为真实值, 明确定量标准的优劣, 并针对评估系统的结构进行处理, 应用遗传、层次的分析法获取评价指标的权重。依据具体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整治标准, 体系的制定需要遵照水库大坝的种类, 各建筑物安全等级, 进而创建出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政治效果相适应的评估系统。
3 结语
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治理工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系统内部的因素相对较多, 并且相互影响, 这就要求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治理的效果综合评价研究范围不断地进行扩大, 对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以此来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处理效果评价体系进行完善。
摘要:我国病险水库的数量相对较多, 除险加固工作相对较为困难, 近几年, 我国对这一问题相对较为重视, 所以我国很多病险水库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治理与加固, 但治理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需要进行完善。本文主要从治理效果研究的实际状况入手, 分析安全评估和优化方案与治理效果评估差别, 建立相应的定量评价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治理效果的综合评价体系。
关键词: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治理,综合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张士辰, 杨正华, 郭存杰等.我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管理对策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 2010, 41 (4) :82-86.
效果评价体系 篇10
1 母子公司控制效果评价体系设计的指导思想
对公司控制效果综合评价方案, 是母子公司控制效果评价的核心, 评价方案是否科学、可行, 不但关系到能否正确、科学地反映子公司控制效果的状况, 而且关系到如何正确引导子公司提高控制效果的努力方向。因此, 设计母子公司控制效果综合评价方案要遵循正确的指导思想。
1.1 抓住关键问题, 全面衡量子公司控制效果
母子公司控制效果评价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它包括子公司经营活动所有各个侧面。在进行子公司控制效果综合评价的方案设计时, 不可能也不必要涵盖经营活动的所有方面和所有指标, 只要抓住一些关键性问题和具有关联性强的综合指标就可以对子公司的控制效果做出准确的评价。子公司的经营应当在集团企业整体战略的指导下, 兼顾即期利润最大化与长期利润最大化, 不能用牺牲长期盈利来实现即期利润最大化, 也不能牺牲集团企业整体利润最大化来实现子公司自身利润最大化。
1.2 坚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在设计子公司控制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时, 吸收国内外母子公司控制效果评价的经验做法, 立足于集团企业战略全局的角度, 兼顾子公司当前状况和长远发展, 把即期盈利和长远利润最大化有机结合起来, 着重提高子公司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生存能力和发展潜力, 尽快形成和加大子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 采取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结合, 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1.3 采用模块结构, 与企业诊断有机结合
子公司决策、生产、经营、销售各个环节无不对企业的经营好坏发生影响。在对子公司控制效果进行综合评价时, 需要将这个复杂的系统化分为若干个模块, 用模块式多级评价的方法, 进行综合评价。每一模块反映子公司控制效果的一个侧面。将各个模块加以综合, 就可以完整地反映子公司控制效果全貌。这种综合评价方案, 不但易于选择评价指标, 易于概括和综合, 而且便于在评价基础上对子公司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诊断。子公司控制效果综合评价的最终目的, 是找出子公司经营活动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原因, 发扬成绩, 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 克服薄弱环节, 提高子公司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
1.4 坚持以统一性为主, 统一性与差别性相结合
不同的子公司由于所处的行业、战略定位、经营重点不同, 在生产、经营的使用价值和使用效能上也是千差万别的, 因而评价体系要实行统一性与差别性相结合。创造利润、创造价值永远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根基所在, 因此利润指标永远是母子公司控制效果评价的重要内容, 对子公司控制效果评价时, 对子公司创造利润的评价具有统一性的特点。实践中, 集团企业对子公司所要达到的标准、所要求达到效果的重视程度会有所不同, 使得评价时更多表现出差别性的特点。在设计母子公司控制效果评价体系时, 应以统一性为基础, 适当考虑差别性。
1.5 客观、公正、易操作
客观、公正是母子公司控制效果评价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否则就失掉评价的意义。客观是指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控制效果的好坏。为此, (1) 指标体系的设置要科学, 能够概括企业控制效果的主要方面, 完整地反映企业控制效果。 (2) 评价指标体系中定量指标的数据要真实, 指标数据的变化真实反映企业控制效果的变化。 (3) 评价指标体系中定性指标的估计要符合企业的实际。公正是指对被评价的企业采取统一标准, 按照统一的方法进行综合合成。评价标准不统一, 综合合成方法不一致, 综合评价的结果就会不同。可操作性, 是指企业控制效果综合评价在实践上是可行的。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统一, 是实行母子公司控制效果评价的必备条件。可操作性包括: (1) 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中, 定量指标能够而且易于取得真实的数据;定性指标的含义要清楚、准确, 通过问卷调查或查找业务记录能够取得有关的资料, 定性指标的量化方法要简单易行。 (2) 评价标准, 既要科学, 更要便于统一制定。 (3) 综合合成方法, 应选择那些简便易行、企业和广大职工易于理解的方法。
1.6 以集团整体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注重战略协调
作为对子公司实施集团企业战略的支持, 集团企业要从全局出发, 对完成公司总的经营战略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因素, 制定相应的政策, 如具体的准则、方法、程序、规则等, 规定在追求子公司的目标时可以做什么和不可以做什么, 规定解决集团企业内部矛盾和冲突的原则和方法。同时, 着眼于战略控制的考虑, 集团企业要在子公司资源配置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重点是人力资源和财务资源。适应环境的变化, 集团企业战略、组织结构的适应性变化和调整要在对子公司的评价过程中得到反映。
2 母子公司控制效果评价体系构建
2.1 母子公司控制效果评价系统的构建过程
企业的总体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 EVA反映了企业目标, 是衡量股东价值的重要标准。追求EVA的增长能够引导企业将资源用于最有效率、最有价值的领域。平衡计分卡根据企业战略来制定当前、近期、未来需关注的最重要的目标, 它将财务和非财务指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国有资本金控制效果评价体系采用多目标规划原理, 从出资人的角度出发, 密切联系我国集团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 提出的控制效果评价解决方案具有操作性强的突出优点。综合考虑平衡计分卡、经济增加值和国有资本金控制效果评价体系等评价方法, 尽管各有所长, 但各自都还存在有待完善的地方。因此在建立和完善集团企业中母子公司控制效果评价体系时, 一个较好的选择是吸收平衡计分卡、经济增加值、国有资本金控制效果评价体系的长处, 将三者结合起来。
建立和完善母子公司控制效果评价系统的总体设想是:吸收EVA的思想精华, 运用平衡计分卡的基本原理, 借鉴国有资本金控制效果评价体系采用多目标规划原理构建的多层指标体系结构, 建立和完善母子公司控制效果评价体系, 对企业实施一种结果驱动的管理, 使控制效果评价体系既能代表股东评价企业的控制效果, 又能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衔接, 同时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具体设想如下:
把集团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作为子公司控制效果评价的总目标。建立一个金字塔形的控制效果评价体系, 集团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作为反映子公司经营方向的总目标, 位于金字塔的顶部。集团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体现了股东、员工、债权人、社会各方面利益代表的综合要求, 是子公司落实集团企业整体战略目标、服从大局、顾全整体利益的表现, 同时也是子公司最终获得发展、不断成长壮大的根本保证。
运用平衡计分卡的原理, 把一系列与集团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密切相关的、反映企业控制效果状况的功能模块互相联系起来, 形成母子公司控制效果评价体系金字塔结构中的第二个层次。母子公司财务、外部市场、内部经营管理、整体战略协调四个功能模块互相联系、互为补充、共同作用影响着子公司的控制效果, 在这四个模块中, 财务状况又居于中心地位, 子公司外部市场状况、内部经营管理状况、整体战略协调状况的改善与提高最终都会通过财务状况反映出来。借鉴国有资本金控制效果评价体系多层指标体系结构, 分别选取子公司财务状况、外部市场状况、内部经营管理状况、整体战略协调状况四个方面影响集团整体利益最大化的代表性指标, 构成母子公司控制效果评价体系金字塔结构的第三个层次。由各关键指标有机组合起来的指标体系, 从多个角度反映子公司的运行状况, 为全面、准确、客观评价子公司控制效果提供了一个系统平台, 是整个母子公司控制效果评价体系的基石。
完整的母子公司控制效果评价体系结构见图1。
需要说明的是:影响集团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具体指标究竟应该包括哪些, 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各有不同的特点, 应该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2.2 母子公司控制效果评价体系的特点
(1) 保存了国有资本金控制效果评价系统多目标规划、多层次评价的基本特色。新的评价体系仍采用了多层金字塔结构, 第一层是子公司控制效果评价的总目标-集团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 它综合反映了股东、员工、债权人、社会各方面利益;第二层是与集团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密切相关的、反映企业控制效果状况的功能模块, 主要有财务、外部市场、内部经营管理、整体战略协调等;第三层是影响集团整体利益最大化的代表性指标, 这些指标本身根据重要程度、表达能力的强弱又在内部分成层次、构成评价指标体系。
(2) 体现了重视资本成本、强调公司战略的思想。母子公司控制效果评价体系把集团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作为总目标, 主要是吸收经济增加值方法中积极、合理的成分, 重视资本成本, 努力剔除传统评价方法容易出现的以不够真实、精确的数字掩盖企业真实控制效果状况的问题, 同时立足于集团企业整体战略的实施, 综合全面地评价子公司的控制效果, 控制效果评价的结果相对来讲更科学、更准确。
(3) 较多地考虑到企业“短视”问题, 更有利于子公司的长远发展。母子公司控制效果评价体系站在集团整体战略的高度, 将企业已创造的价值和创造未来价值的能力都纳入评价范围, 可以更有效地解决企业经营中关注短期效益、忽视长远发展的问题, 重视财务、外部市场、内部管理、公司战略的协调发展, 为子公司长远、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4) 明确了集团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是母子公司控制效果评价的总目标。使得子公司在做决策时都可以监测、可以用同样的尺度来准确评价一个项目是增加还是减少了公司的财富, 将资本占用水平与资本成本作为制定决策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在这一理念的支持下, 可以更好解决企业在成本和使用资金方面的浪费、减少无效资产, 创造更大的价值。
摘要:母子公司是现代企业制度框架下出现的最为普遍、最具生命力的组织结构形式之一。对于一个由多个子公司组成的集团企业, 真正做到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其对子公司的控制效果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本文立足于集团企业整体战略的实施, 对母子公司控制效果评价体系的建立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尝试。
关键词:母子公司,控制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黄娟, 李青.浅析母子公司绩效评价模式的选择[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08, (11) .
[2]赵筠.影响绩效考核的十个因素[J].中国邮政, 2003, (2) .
[3]林顺贵.集团母子公司的共性文化探讨[J].中外企业文化, 2008, (7) .
[4]王德福, 汤欢银.如何在企业集团建立子公司经营绩效评价体系[J].浙江统计, 2005, (2) .
[5]连红, 李元江, 王鉴棋等.高校教学档案系统开发集成管理模式研究[J].浙江档案, 2009, (3) .
效果评价体系 篇11
关键词:应用本科教育理论教学教学效果评价
.
教学评价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和调节作用。它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原理,运用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法和手段,对整体或局部的教学系统进行全面考查和价值判断。
我国应用本科教育已形成规模,但相对于成熟的学科教育,应用本科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起步不久,符合应用型教育特征、切实可行的教学评价体系也就成为规范应用本科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
一、应用本科理论教学体系的功能定位
(一)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应用本科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一种新的高等教育模式,强调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理论教学要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基本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理论知识与培养职业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最大程度促进和鼓励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时候就主动与工作实践相联系。改变以往理论课程“专制”“被动”“封闭”和“单一”的弊端,形成“民主”“主动”“开放”和“多元”的新的理论教学模式。
(二)理论教学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提供有力的保障
.良好的理论教学课程应该是真实的学习过程、科学的学习方式、和高超的教学艺术相结合的“教”与“学”的互动过程。“真实的学习过程”体现在学生从不懂到懂、不会到会、模糊到清晰、错误到正确、失败到成功的过程,体现在教师循循善诱、真诚帮助、严格要求和規范训练的方法之中;“科学的学习方式”体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基础知识的有效获取、认知结构的有效构建、学习和分析能力的有效提升、创新知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等的一种实事求是、讲求实效学习状态;“高超的教学艺术”能使学生学得扎实而又灵活、轻松而又愉快。高超的教学艺术具体体现为组织艺术、引导艺术、激励艺术、语言艺术、教学手段、练习设计艺术、“顺应”和“同化”艺术等。.
二、理论教学效果评价体系设置的基本理念与基本要求
(一)基本理念
1.关注学生发展
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既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的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实现学习目标。
2.强调教师成长
该理念要求在进行教学评价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要。
3.重视以学论教
教学评价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的“以学论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况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提倡“以学论教”,主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状态、参与状态、和教师的交往状态、思维状态、对知识的掌握状态等方面进行评价。
(二)评价要求
1.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形成性教学评价主要在教学前或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状况等进行的评价,其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或学生在教学中取得的进步及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促进学生发展。
终结性评价,主要在学期末或某一阶段学习结束时对学生进行的全面评价,包括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探究与实践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等方面的评价。把面向“未来”与面相“过去”的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发展。
2.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相结合
我国教学评价的主要形式是标准化考试,这种量性评价方法科学、客观,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现代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但它不能测量很多难以量化的丰富的内容,如鉴赏力、创造力等。质性评价方法较好地完成弥补了量化评价方法的不足,更逼真地放映教育现实。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应注意将定性与定量评价方法结合运用,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进步。
3.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
倡导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使被评价者从接受评价转向主动参与评价,对教师的评价由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专业研究人员共同参与,体现教育过程的民主化、人性化。
4.评价方式的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在应用本科教育发展的进程中,我们不仅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充分运用已经比较成熟的评价方式来为教学评价服务,而且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结合课程实施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来创造新的评价方式,从而更好地实现通过评价促进学生与教师发展的目的。
三、应用本科理论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教育专家、管理人员、其他教师为评价者进行评价
1.量表评价法
量表评价法是事前制定一个课堂评价的量表,在听课的过程中听课教师根据量表上所陈述的各项教学要求对所听得课程进行打分的评价方式。该办法的优点在于评课者必须根据量表上提供的各项评价指标对教学者进行评价。量表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引导着评价方向,影响评价质量。
2.综合比较法
综合比较法是指在评课过程中教师不是就课论课,也不是就一堂课进行评价,而是将几堂课放在一起进行多方面的对比和评价,从而更清晰地看出每一节课的有缺点和特色所在。
3.庭辩式评课法
庭辩式评课法改变以往评课中听课者评、授课者听得模式,让授课者在课后解说自己的教学思路,并针对听课者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辩论,从而促进听课者与授课者直接按的之间的交流。
4.“行为跟进式”评课法
该法是指教师在上完一节课后,评课者和授课者共同讨论教学中的优点、缺点,提出修改意见后,授课者在修改的基础上再进行教学,再进行评价和修改,如此往复几次,使教师的教学行为不断改变,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二)实践用工单位、学生、家长为评价者进行评价
1.调查问卷法
它通过被调查者对问卷问题的回答来反映被调查者的某些特征。
2.访谈记录法
通过与学生、家长口头交流,访问者把被访问者谈话中流露出来的有用信息记录下来,作为评价被访问者特质的依据。
(三)考试评价
考试虽然只是一种结局性评价,但它能从侧面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成效。考试评价效果的优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命题质量。针对应用本科的特征,考核试卷由基础理论考核、理论基本应用能力考核、实际运用能力考核三个部分组成。通过考试,更好地考核学生基础理论以及将基础理论转换为实践技术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济.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2004(06)..
[2]杨九俊.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
效果评价体系 篇12
由于地质结构的复杂性和地域性特点, 作用因素的多样性和变形机理的复杂性, 至今还缺少全面系统的研究、分析、论证大型复杂滑坡和高边坡病害的勘察、设计和实施的方法, 用以指导和优化病害的防治, 减少灾害损失。
国内的郑明新[1]初步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滑坡整治工程评价体系, 该体系集工程地质理论、工程设计原理、现代数学方法于一体, 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尝试, 对后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房锐[2]针对我国公路建设过程中的边坡治理工程效果评价问题, 分别从效果评价的方法、标准以及基于GIS平台的评价系统研发等几个方面开展了细致工作。田欢欢[3]结合滑坡的工程地质理论、结构理论、监测技术、数值模拟以及模糊数学等多种方法对公路滑坡的处治效果进行比较全面的综合评价。孙华中[4]通过现场钻探分析、室内试验、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滑坡监测相结合的综合分析方法, 对中龙园山体滑坡的成因、稳定性分析、滑坡治理加固效果评价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以上研究成果, 丰富了滑坡灾害的评价方法。但这些研究主要局限于滑坡治理工程中单一措施防治效果的评价, 如某种抗滑结构抗滑效果、加固支护效果、施工监测和处治效果以及采用各种软件数值模拟滑坡的稳定性的研究等, 缺乏统一的评价方法、指标和准则, 有的对评价系统的研发和应用也仅仅处于起步阶段。总得来说, 滑坡治理效果的评价研究还不够深入, 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
本文尝试对滑坡治理工程效果评价做探索性研究, 拟以滑坡治理工程效果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应用为主线, 以阐明本文采取的滑坡治理工程效果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的可行性。从而为奉节地区以及三峡库区众多复杂堆积体的稳定性问题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也可为滑坡治理工程效果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有益的支持。
1 滑坡治理工程效果评价概述
滑坡治理工程效果评价是以治理效果为目标, 借助科学方法和手段, 对业已完成的滑坡治理工程的勘察设计工作与成果、治理工程实施过程与成果等要素进行分析研究,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评价模型, 进行客观系统的计算分析, 得出评价结果, 以指导和优化病害的防治, 减少灾害损失, 从而为滑坡治理效果提供更好地保障。
滑坡治理工程的效果评价与前期评价存在较大的差别, 具体如表1 所示。与项目前期评价相比, 滑坡治理效果评价还具有现实性、全面性、探索性、反馈性和合作性[5]等五个方面的特征。
2 评价指标的筛选原则和指标体系的建立
2.1 评价指标的筛选原则
在实际的滑坡治理工程项目综合评价过程中, 应当注意的是, 评价指标不宜太多, 也不能过少。评价指标过多, 存在重复性, 会受干扰;评价指标过少, 可能所选的指标缺乏足够的代表性, 具有片面性[8~10]。
因此, 在建立滑坡治理工程项目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工作中, 一般应该遵循系统性、一致性、可比性、可测性、相对独立性以及科学性等基本原则。同时, 还应考虑以下特殊原则: (1) 治理工程效果评价必须密切结合滑坡地质勘察结论; (2) 滑坡治理工程设计以当时设计规范的控制指标为依据; (3) 滑坡治理工程实施以工程合同、技术规范的质量标准为准绳以及以抗滑结构监测数据为基准。
只要坚持以上基本原则和特殊原则, 才能更好地构建适宜的滑坡治理工程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从而使评价结果更能反映滑坡治理工程项目的真正面貌。
2.2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过程
针对滑坡治理效果评价多因素、多层次的特点, 必须合理地构建一个适宜的滑坡治理评价指标体系, 使大量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因素层次化、条理化[6~9]。然而, 要建立滑坡治理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工作难度较大, 评价指标的数量的设定是非常重要的, 必须坚持适度原则。所选定的指标必须反映滑坡治理过程的某种特征, 应该在对滑坡治理过程总体综合分析的基础上, 能全面反映滑坡工程的实际情况, 并为管理部门、勘察设计部门等所接受。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一般过程如图1 所示。
如图1 所示, 在制定滑坡治理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 首先应搜集分析基础资料, 提出项目评价的目标和影响因素, 通过分析因素, 筛选评价指标并明确各个指标之间的层级关系, 从而初步拟定评价指标体系, 再采用专家调查法, 经过几轮专家咨询、意见反馈、统计分析和归纳等环节[7、10], 最终以最后一次咨询确定滑坡治理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2.3 滑坡治理工程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构建滑坡治理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就是众多指标组成的指标系统。在指标体系中, 每个指标对滑坡治理不同阶段的某种特征进行度量, 以全面反映构成滑坡治理工程的效果。因此, 对于滑坡治理工程效果进行评价, 应充分考虑各实施单位是否满足相应资质、符合文件精神、规范要求等;对滑坡性质和成因是否有正确的和恰如其分的认识;确认的滑动带 (面) 是否定位准确;采用的工程方案是否可行、设防位置是否合理、工程措施是否经济;关键部位实施质量效果如何及工后监测质量如何等以综合评价滑坡治理效果。
根据以上滑坡治理工程效果评价所应包含的评价内容, 采取多种方式征求滑坡专家意见, 初步建立了滑坡治理工程评价指标体系, 如表2。
3 工程实例分析
3.1 滑坡概况
重庆奉节至云阳高速公路项目是国家高速公路网中上海至成都高速公路G42 的一部分, 是连接我国东部、中部及西南地区的重要横干线, 总长70.67km。
挖断村滑坡位于重庆奉云高速B9 标段内 (里程:RK85+930~RK86+170) [12], 该路段共发育有四个滑坡:古滑坡、老滑坡、浅表层滑坡及新生滑坡 (如图2 所示) , 本项目主要针对挖断村新生滑坡治理进行探讨。
针对挖断村滑坡性质的复杂性, 通过边坡坡率调整, 治理措施采用了支档、锚固、排水三种综合治理工程措施, 包括抗滑桩、锚杆框架、仰斜排水孔和截排水沟以及附属工程 (如图3 所示) 。本工程于2007 年11 月开始实施, 2011 年3 月工程完工, 总治理费用4000 余万元。
3.2 依托指标体系评价滑坡治理工程效果
针对重庆奉云路挖断村滑坡, 从该滑坡的工程勘察、工程设计及工程实施的安全性、合理性、经济性系统分析了该滑坡的治理工程效果。
工程勘察评价:通过对中交一院提供的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进行认真分析梳理, 对挖断村滑坡的性质、成因、稳定性等有了正确的认识。挖断村滑坡的坡体结构异常复杂, 先后经历了数次构造运动和后期地貌改造。勘察资料 (图4) 显示, 该滑坡的主要滑体物质为古滑坡堆积物[12]。同时, 认为挖断村滑坡是在综合环境条件作用下的产物, 其中地层岩性破碎是滑坡形成的根本条件、工程活动是滑坡变形的主要原因、地下水的影响以及连续降雨是滑坡产生的激发因素。
工程设计评价:中铁西北院凭借其丰富的滑坡治理工程经验, 针对挖断村滑坡性质的复杂性, 通过边坡坡率调整, 采用了支档、锚固、排水三种综合治理工程措施[13], 包括抗滑桩、锚杆框架、仰斜排水孔和截排水沟以及附属工程。特别是对抗滑结构的选择和布置从技术、经济角度做了合理的选择 (表3 为国内典型滑坡治理费用对比) , 其受力也是显而易见的。经众多部门、专家的反复论证研究后, 决定采用“一次根治、分期落实”的治理措施理念, 提高了施工效率和效果, 降低了工程造价。
工程实施评价:中铁十三局在施工过程中, 以工程合同、设计文件、技术规范规定的质量标准为准绳, 严把质量关, 使工程施工有序进行。工后由西北院及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奉节挖断村滑坡的20 根抗滑桩进行了基桩检测, 经室内分析计算, 其中Ⅰ类桩12 根, Ⅱ类桩2 根, Ⅲ类桩6 根 (如表4 所示) 。通过宏观的现场调查和对地表和深部位移监测资料综合分析 (如图5 所示) , 挖断村滑坡治理工程质量从整体上看, 效果良好。滑坡的变形是一个缓慢、持续、长期的季节性、间歇性较强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 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 挖断村滑坡产生如路面裂缝变形, 部分桩身、锚索质量遭到了破坏, 随季节变化个别桩的位移变形速率增大等现象, 需长期观测其动态及地质条件的变化, 将动态设计与后续动态施工紧密结合, 根据情况进行必要的加固措施, 如锚索补张拉, 设置排水隧洞, 增设支挡工程等。
总之, 经历了历史上构造作用以及后期滑坡的改造, 挖断村滑坡坡体结构比较复杂, 新生滑坡发育在古滑坡体上, 主要由路堑施工开挖造成的, 是典型的工程诱发滑坡。通过采用支档、锚固、排水三种综合治理工程措施。工后2年变形监测表明, 该滑坡整体治理效果良好, 坡体逐渐趋于稳定, 主体抗滑支挡结构工作状态正常, 但个别结构存在损坏现象, 应引起运营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4 结论
(1) 建立了以滑坡体本身作为一级评价指标, 而工程勘察、工程设计、工程实施作为二级评价指标, 以及以15 个三级评价指标为方案层的滑坡治理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现场的专家调查证明, 该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可操作性和一致性较好。 (2) 依托指标体系对挖断村滑坡的治理效果进行系统评价:通过对挖断村滑坡的工程勘察、工程设计及工程实施的安全性、合理性、经济性进行系统分析, 表明该滑坡整体治理效果良好, 坡体逐渐趋于稳定, 主体抗滑支挡结构工作状态正常, 但个别结构存在损坏现象, 应引起运营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摘要:在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 采取多种方式征求滑坡专家意见, 建立了滑坡治理工程评价指标体系, 依托指标体系对挖断村滑坡的治理效果进行系统评价。从而为重庆地区以及三峡库区众多复杂滑坡治理工程效果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有益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