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风效果评价(通用9篇)
通风效果评价 篇1
近年来, 随着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和人们生活居住条件的改善, 家具行业在国内迅速兴起, 但家具生产会产生大量的木粉尘。职业性暴露于木粉尘环境中会对上、下呼吸道产生多种危害, 如鼻孔堵塞、鼻黏膜炎、鼻窦炎、嗅觉损伤、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木粉尘还具有致癌性, 长时间暴露于硬木粉尘的作业人员患鼻咽癌的危险性非常高[1,2]。因此采取合理的通风除尘措施是减少、控制化学性职业危害的有效方法, 对保护工人身体健康意义重大。鞍山市某家具厂主要生产椅子、沙发等家具, 年产量2 500把/张。应该公司的要求, 笔者于2012年7月对其生产车间改造后的通风除尘系统进行测试, 分析其通风除尘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为某家具厂下料车间、木工车间所采取的通风除尘系统以及上述车间各岗位木粉尘浓度。
1.2 方法
采用现场职业卫生调查, 通过测量罩口风速, 改造后下料车间、木工车间内5个岗位木粉尘浓度, 与改造前相应岗位木粉尘浓度及职业接触限值进行比较, 综合分析通风除尘措施是否合理。
1.3 依据
《排风罩的分类及技术条件》 (GB/T 16758-2008)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 (GBZ 159-2004)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 (GBZ 2.1-2007) [3,4,5]。
1.4 仪器
粉尘采样器 (DS-21B) , 数字风速仪 (QDF-6) , 卷尺等。
2结果
2.1 生产工艺流程 见图1。
2.2 下料车间
2.2.1 通风除尘措施
下料车间设有一台木工圆锯和一台裁板锯, 改造前已安装MF9030双桶布袋吸尘机 (功率3 kW, 风量3 100 m3/h, 集气袋尺寸φ480 mm×4) , 罩口65 mm×250 mm, 均采用上吸罩。改造后, 除尘设备不变, 调整罩口方向, 改为下吸罩。
2.2.2 粉尘浓度检测结果及评价
车间内存在的主要危害因素是木粉尘, 检测结果见表1。
由表1分析可知:改造前虽然在下料车间安装了除尘设备, 但由于木工圆锯和裁板锯切割时产生的木粉尘颗粒较大、比重较重, 沿切割流线运动较短距离后便落至地面。采用上吸罩, 粉尘浓度仍超标, 控制效果较差。改造后, 将罩口方向改为下吸罩, 使用原有的除尘设备, 同样的排风量, 木工圆锯、裁板锯岗位粉尘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分别降低了1.62倍和1.55倍, 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 除尘效果明显。
2.3 木工车间
2.3.1 通风除尘措施
木工车间内设有一台木工铣床、两台钻床、两台砂带机, 改造前未安装通风除尘设备, 仅依靠侧窗、大门作为自然通风。改造后, 安装了一台MF9075四桶布袋吸尘机 (功率7.5 kW, 风量7 800 m3/h, 集气袋尺寸φ630 mm×4) 。在木工铣床岗位, 根据铣刀高速旋转产生的木粉尘粒径较大, 飞溅速度快, 具有一定方向性的特点, 采用侧吸罩;钻床岗位, 由于钻头需要移动, 粉尘量较少, 尘源不太固定, 采用上吸罩, 并将吸尘罩固定在钻头上;砂带机岗位, 沙带运转速度较慢, 粉尘体积较小, 粉尘量较少, 具有一定的方向性, 采用下吸罩。见表2。
注:a对未制定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 (PC-STEL) 的化学有害因素, 在符合8 h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的情况下, 任何一次短时间 (15 min) 接触的浓度均不应超过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 (PC-TWA) 的倍数值, 粉尘的超限倍数是PC-TWA的2倍[5]。表4同。
2.3.2 罩口风速测量
按照《排风罩的分类及技术条件》 (GB/T 16758-2008) 要求进行测量, 见表3。
木工铣床侧吸罩口平均风速:
undefined铣=3.4+3.5+3.6+3.5+3.5+3.7+3.9+3.8+3.7+3.5/10=3.61m/s。
同样方法测得:钻床罩口平均风速undefined钻=7.50 m/s。
砂带机罩口平均风速undefined砂=5.42 m/s。
2.3.3 实测风量计算公式如下:
L实undefined
其中:L实-实测风量, m3/h;F-风道有效截面积, m2;undefined平均风速, m/s。
L实=3 600× (3.61×0.362 5+2×7.5×0.007 85+2×0.03×5.42) =6 336 m3/h<7 800 m3/h。
以上结果显示, 风机额定风量大于实测风量, 表明该除尘系统完全能够满足除尘要求。
2.3.4 粉尘浓度检测结果及评价
见表4。由表4分析可知:改造前, 采用自然通风, 木工铣床、钻床、砂带机岗位木粉尘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分别超标2.22倍、1.24倍和1.02倍;改造后, 分别在木工铣床、钻床、砂带机岗位安装了侧吸罩、上吸罩和下吸罩, 将木粉尘统一收集到布袋除尘器内, 处理后粉尘浓度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 说明该除尘系统起到了良好的通风除尘效果。
3讨论
该家具厂通过对生产车间采取通风除尘措施后, 如在木工圆锯、裁板锯岗位利用原有的除尘设备, 将上吸罩调整为下吸罩;在木工铣床岗位安装侧吸罩, 砂带机岗位安装下吸罩, 钻床岗位安装可移动吸尘罩, 将木粉尘集中收集到布袋除尘器内。检测结果表明, 改造后上述岗位木粉尘浓度明显下降, 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说明根据有害因素的暴露情况, 结合生产工艺特点, 采取适宜的通风除尘措施, 可以有效降低生产车间内木粉尘浓度, 对保护工人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邱曼.我国职业危害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 (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08, 4 (6) :102-105.
(2) 竹健, 张国军.木制家具制造企业职业卫生状况调查 (J) .浙江预防医学, 2012, 24 (4) :45-47.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T16758-2008排风罩的分类及技术条件 (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9.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 (S)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 (S)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香山矿矿井分区通风效果与实践 篇2
关键词:分区通风 通风系统 主要通风机 效果与实践
1 矿井概况
香山矿位于香山寺井田西部,李口向斜的西南端,东起55勘探线与平煤集团十一矿相邻,西至59勘探线(以凤凰岭断层为界),南部为各组煤层露头,深部以-450m水平为限。矿井东西走向长为3.9km,倾斜宽约1km,井田面积3.9平方公里。
香山矿1958年建矿,原设计生产能力21万吨/年,1984年开始实施改扩建工程,设计生产能力30万吨/年。2003年平煤集团接收后,进行二水平下山采区设计,设计能力45万吨/年,2012年矿井综合生产能力核定为100万吨/年,2013年实际产量111万吨。
矿井开拓方式为立井多水平分区式开拓石门贯穿各组煤层,两个水平开拓矿井井田,一水平标高-100m,现已开采完毕。二水平标高为-250m,二水平以上已开采完,现开采二水平下山部分。
2 矿井通风概况及生产布局
香山矿矿井通风方法为抽出式,通风方式为中央并列式,有四个进风井,即副井、主井、东主井、西主井,以副井进风为主,一个并联使用的回风井。矿井进风量6743 m3/min,回风量6785m3/min,负压2800Pa。
矿井生产布局,有两个采煤工作面,即丁6-22120 采面、戊9-0-22160采面;四个掘进工作面,即戊 9-0-22200 机巷、戊9-0-22200 风巷、丁6-22130 机巷、丁组回风下延。
3 通风系统改造的必要性
3.1 矿井在-300m水平以上丁、戊组联合布置,在-300m水平以下丁组、戊组各有独立的总回风巷和皮带运输巷,采区内轨道下山通到-450m水平,为丁、戊组共用。在-450m水平以下,分为丁二下延采区、戊二下延采区。两个采区都有独立回风、轨道、皮带下山,分区通风后可提高矿井安全生产的抗灾能力,增加通风系统的可靠性。
3.2 随着采深的增加,采掘工作面的瓦斯涌出量随着增加。如戊9-0-22160采面风量1900m3/min,生产期间回风流瓦斯浓度0.6%左右,为稀释瓦斯浓度,采面需要增加风量。(不考虑其它因素,回风流瓦斯降到0.45%,采面风量需增加到2500m3/min。)
3.3 目前矿井推行巷道“大断面,强支护”相应局部通风机由2×15KW更新到2×30KW,通风机吸风量由420 m3/min增加到630m3/min。
3.4 戊9-0-22200机巷局部通风机运行单级,吸风量 420m3/min,预计掘进到1000m时,局部通风机需双级运行,吸风量增加到630m3/min。
3.5 丁6-22120采面目前风量720m3/min,计算风量 950m3/min 。
3.6 由于采掘接替,丁组还需增加掘进工作面而目前无风可配。
4 分区通风系统改造方案实施
4.1 矿井在-300m水平以上丁、戊组联合布置,在-300m水平以下丁组、戊组各有独立的总回风巷和皮带运输巷,采区内轨道下山通到-450m水平,为丁、戊组共用。在-450m水平以下,分为丁二下延采区、戊二下延采区。两个采区都有独立回风、轨道、皮带下山。利用现有巷道丁、戊组可实现分区通风。
4.2 己组采区封闭后己组主要通风机及附属装置完好,分区后可利用该主要通风机(2013年元月停运)服务丁组采区,型号:BDK-8-NO22。戊组采区使用现用主要通风机,型号:FBCDZ24/2×250。
4.3 通风系统改造
①地面两个风井间联络风道闸门关闭。
②在-250水平己组总回与丁戊组总回联巷设风门隔离。
③在-300水平丁组总回与戊组总回联巷设挡风墙隔离。
5 分区通风实施后效果分析
利用现有的主要通风机、风井,以及现用巷道把矿井由中央并列式改造成丁组、戊组分区通风系统。
分区后丁组计算风量4485m3/min,戊组计算风量5520m3/min,通过实际测量,分区后丁组风量4500 m3/min,通风阻力2600Pa,戊组风量5640m3/min,通风阻力3317Pa。丁组与戊组采区风量满足生产需要。戊组主要通风机扇叶角度运行-3度,主要通风机富裕量较大,满足了矿井安全生产。
6 结束语
①矿井实现分区通风后网路结构简单,风流易于调节控制,通风效果容易得到保障;
②矿井实现分区通风后进、出风口增多,风路长度缩短,通风阻力减小,通风电耗随之减少;
③矿井实现分区通风后风阻减小,风压降低,漏风减少,有效风量增多,满足了矿井安全生产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俭.煤矿通风安全量化分析与分区安全管理[M].煤炭工业出版社.
[2]李庆军,侯国忠,黄晓波.浅谈多风井多风机分区并联通风[J].煤炭技术,2005,24(2):67-68.
通风效果评价 篇3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对改造前和改造后的管子厂房内的电焊烟尘和锰及其化合物的浓度分别进行采样。
个体采样: 在管子厂房埋弧自动焊岗位选择2 位劳动者,氩弧焊岗位选择2 位劳动者,在手工二氧化碳保护焊岗位选择6 位劳动者为检测对象,共计10 名个体检测对象。
定点采样:在埋弧自动焊作业点、蛇形管装配区电焊作业点、销钉焊接作业点、管子对接自动焊作业点各设1 个采样点,膜式壁装配区电焊作业点、管屏装焊区电焊作业点、 余热模块总装区电焊作业点各设2 个采样点作为定点检测对象, 定点检测时根据劳动者作业点的高度调节采样器支架的高度, 使收集器在工人呼吸带高度。
1.2 方法
1.2.1 检测方法电焊烟尘和锰及其化合物检测依据《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1]《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 部分:总粉尘浓度》[2]《 工作场所有毒物质测定锰及其无机化合物》[3]。 个体采样在上午9:00 和11:00, 采样时间为2 h。 定点采样时间为15min。 采样均在企业正常生产条件下进行,两次采样温度均介于5 和35 ℃,大气压介于98.8~103.4 k Pa之间,按实际采样体积计算电焊烟尘和锰及其无机化合物的浓度。
1.2.2 评价标准电焊烟尘和锰及其化合物浓度的评价依据为 《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 部分化学有害因素》[4]。
1.3 统计学分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的差异性检验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差异性检验采用 χ2检验,检验水准 α=0.05。
2 结果
2.1 职业卫生现场调查
2.1.1 平面布置及竖向布置管子厂房东西走向,长505 m,宽114 m,南北共分4跨,建筑面积为57 570 m2。 从南到北分别为蛇形管车间、膜式壁车间、管箱车间和总装车间( 总装车间不在检测范围内) 。 蛇形管车间西区为管子原料堆放区、管子下料、管子对接、弯管等作业区,东区布置小R挤压成型区、装配区。 膜式壁车间自西向东分别布置膜式壁埋弧自动焊、销钉焊接区、装配区等作业区; 管箱作业区自西向东分别布置管屏装焊区、余热模块总装区等。 每1 跨中间均有1 个通道。 管子厂房为单层建筑,层高为15 m。
2.1.2 生产工艺及主要设备管子厂房内主要进行管子的加工和装配。 焊接方式有氩弧自动焊、机器自动埋弧焊、二氧化碳保护焊、氩弧焊等几种焊接方式。 焊接机器包括自动埋弧焊2 台,管子对接自动焊2 台、二氧化碳保护焊46 台,氩弧焊18 台。
2.1.3 通风设施设计参数改造前屋顶为封闭式,南北两侧各有大门4 扇,东西两端共有大门3 扇,窗户下缘距地面高度为1.2 m。 改造前主要依靠门窗的自然通风稀释和降低车间有害物质的浓度。 改造后每跨屋顶设置通风气楼作为排风出口。 车间下部设置机械送风,送风管道固定在跨间柱子上,送风口靠近地面,通风方式为下送上排。 改造后机组30 个。 每套机组设送风口3 个。 每套机组送风风量17 500 m3/h.。
2.2 检测结果
2.2.1 电焊烟尘结果显示, 个体检测改造前后电焊烟尘时间加权平均浓度( CTWA) 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277,P> 0.05) ,定点检测改造前后电焊烟短时间接触浓度( CSTEL) 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290,P>0.05) ,个体检测改造前后电焊烟尘超标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760,P>0.05),定点检测改造前后电焊烟尘超标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2.2 锰及其化合物结果显示, 个体检测改造前后锰及其化合物的CTWA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169,P>0.05) ,定点检测改造前后锰及其化合物CSTEL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260,P>0.05) ;个体检测改造前后锰及其化合物超标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定点检测改造前后锰及其化合物超标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96,P>0.05),见表2。
3 讨论
本研究中管子厂房改造前未设置天窗, 仅依靠门和侧窗进行自然通风。 改造后室内增加了机械送风,并在屋顶设置了天窗, 预期的气流组织方式为新鲜空气由门窗及送风系统送入,污染空气由天窗排出。 但检测结果表明,改造前后电焊烟尘浓度和超标率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改造前后锰及其化合物浓度和超标率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而且改造后电焊烟尘和锰及其化合物的浓度仍在较高水平,因此,管子厂房的通风改造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主要原因是:1气流组织不合理。 正确的气流组织方式是要求新鲜空气从车间相对清洁位置送入,首先达到操作人员然后,从污染源方向排出[5]。 而本项目改造后新鲜空气先经过污染带,再经过劳动者;送风的气流方向和自然进风的气流方向不完全一致,产生横向干扰,影响效果。 2未设置局部排风。 本项目车间面积大,高度高,车间内焊接点多,分布广,位置不固定,烟尘发生量大,只考虑采用全面通风难以有效控制电焊烟尘及其他毒物的危害。 3厂房设计不合理。 厂房长轴与当地夏季主导风向东南东风的夹角小于45°,进深过大,穿堂风行程长,效果差。
注:改造前厂房为自然通风,改造后增加了机械送风。 CTWA—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SREL—短时间接触浓度。a采用Mid- P确切概率法。
注:改造前厂房为自然通风,改造后增加了机械送风。 CTWA—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SREL—短时间接触浓度。a采用Mid- P确切概率法。
郭庆华等[6]调查某汽车制造企业车架焊接工段通风排尘设施除尘效果, 该工段安装的通风排尘设施采用对侧下送上排的全面机械通风方式, 采用两套通风机组,每套机组设送风口25 个和排风口36 个。 检测结果表明在通风排尘设施使用前后电焊烟尘的CTWA、个体检测超标率的差异和定点检测CSTEL的差异、 定点检测超标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肖凌云[7]对高大焊接厂房进行置换通风效果试验, 发现厂房内粉尘浓度含量大大超过国家标准。 刘思燕等[8]研究发现,仅靠屋顶机械通风或局部通风也不能达到理想效果。 而何俊等[9]对某混凝土机械厂全面通风除尘设备进行评价, 在结构一车间西部焊区安装了两组全面通风除尘设备,每组包括送风、抽风和净化过滤,并循环进进行。 检测结果表明, 通风设备开启后平均粉尘浓度和和超标率的下降有统计学意义。 结合本研究结果,改造后仅增加了机械送风而没有机械排风,加上气流组织不合理。 车间内烟尘很难有效排出。
因此,建议:1设置局部排风装置,由于焊接作业点不固定,可设置移动式吸风除尘装置,包括用于工件外部焊接的一般短臂吸风装置和用于工件内部焊接的长臂吸风装置,可随时按需求调整吸风装置的位置,控制作业点的烟尘;对于相对固定的作业点,可使用固定式局部排风除尘装置;2合理组织气流,使全面送风的气流方向与局部排风的气流方向一致, 减少对局部排风罩吸入气流的横向干扰;3在以后的厂房设计中,建筑长轴尽量与夏季主导风向垂直, 至少不小于45°,并减小建筑进深,充分利用自然风的作用;4使用移动式吸尘装置,减少地面积尘,减少二次扬尘。
与文献[6,9]的研究相比,本研究除了检测粉尘浓度,还检测了锰及其化合物,更能客观反映通风设施改造后的实际效果。 但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2次检测分别在改造前后,间隔时间较长,工作量可能会有一些变化;个体采样的时间偏短;未对设计风量的合理性进行评价[10]。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GBZ 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S].
[2]GBZ/T 192.1-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S].
[3]GBZ/T 160.13-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锰及其化合物[S].
[4]GBZ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S].
[5]谢景欣,朱宝立.职业卫生工程学[M].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135.
[6]郭庆华,牛心华.某汽车制造企业车架焊接工段通风排尘设施除尘效果分析与评价[J].环境与职业医学,2014,31(11):863-865.
[7]肖凌云.焊接厂房置换通风效果试验[J].山西建筑,2014,40(31):137-138.
[8]刘思燕,许旭丹,何俊.某机械制造厂焊接车间屋顶机械通风治理效果评价[J].中国卫生工程学,2009,8(3):166-167.
[9]何俊,彭言群,胡平成.某全面通风除尘设备除尘效果评价[J].中国卫生工程学,2014,13(2):98-99,103.
通风效果评价 篇4
关键词:冷却塔;噪声特性;中心频率;防治措施;治理效果
1 引言
火力发电厂的建设选址,一般建设于较远的空阔城乡郊区。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的逐步提高以及环保意识的逐步增强,对生活周边的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双曲线自然通风冷却塔作为火力发电厂闭式循环冷却水系统的主要设备,其设备本身产生的噪声严重影响周边环境,是主要声污染源之一[1]。火力发电厂周边的城乡居民针对冷却塔淋水噪声影响也越来越重视,妥善处理冷却塔淋水噪声已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相关职能部门已把火力发电厂自然通风冷却塔的淋水噪声列为必须进行治理的环保对象之一。
某一火力发电厂建设两台300MW级(2×350MW)燃煤供热机组,2座自然通风冷却塔平行于南厂界布置,且紧邻南厂界,距厂界最近距离约17米。南厂界东部外侧有村庄即敏感点,村庄紧邻南厂界,距南厂界最近距离约40m。冷却塔距长路村最近距离约120m。
2 冷却塔噪声源分析
2.1自然通风冷却塔的噪声主要是自由下落的水流冲击水面产生的淋水噪声(即水落到集水池时产生的声音),同时水滴在回收池、淋水板和支柱等表面冲击也产生冲击噪声。噪声通过冷却塔下部的进风口传出。整个过程是高处的冷却水在重力的作用下将势能转化为动能,当下落到与集水池里的水撞击时,其中一部分动能便转化为声能进行传播。声能的大小与淋水密度、水的降落高度成正比,也与塔内的通风速度有关,因为向上的气流会减小水滴的降落速度。冷却塔水落声的频谱特性与冷却塔集水池的水深有关,水池水越深,水落声的低频成分越强,噪声传得越远。
2.2自然通风冷却塔的噪声还包括喷嘴洒水到填料上的噪声和下落的水滴互相碰撞的声音等,但这都不是主要的噪声源,均较淋水噪声小得多。
2.3 其它噪声源
冷却塔的其他噪声还有空气进入冷却塔进行对流时产生的风声,这不是自然通风冷却塔的主要噪声源,声压级较小。
以上自然通风冷却塔各部位产生的各种噪声,绝大部分是从冷却塔进风口向外传播,从出口传出的噪声级很小,经自然衰减现象,可忽略。试验证明,所有的大型自然通风冷却塔的进风口处的噪声均接近84~85dBA,頻率范围为500—8000HZ,是显著的噪声源。
3 冷却塔噪声自然衰减特性
为调研自然通风冷却塔噪声自然衰减特性,针对该火力发电厂的冷却塔噪声进行现场实测,测点布置为:距冷却塔水池边缘1m、高度为1.5m为起点,每10米间距处布置一测试点,共布置10个测试点进行冷却塔单独运行时噪声测试(见图3-1),测试数据详见下表:
从以上实际测试数据表中可知,冷却塔噪声频率范围为500—8000HZ,峰值频率为4000HZ,LAeq值高达84dB(A)。前10m自然衰减值较大,共衰减8 dB(A);从10m位置开始,每增加10m噪声自然衰减值几乎为1 dB(A)。其缘由为:在某同一空间环境状态下,声音传播的距离越远,其频谱传播特性越接近于稳性状态,穿透力更强,衰减的可能性更小。
4噪声治理措施
针对该冷却塔的实际情况,所采取的治理措施为:(1)沿东侧冷却塔东南侧、南侧圆周方向设置LC-I型通风消声装置,包络范围为150度。(2)沿西侧冷却塔东南侧、南侧圆周方向设置LC-I型通风消声装置,包络范围为120度。消声装置高度为9米,消声量不小于20dB(A)。
为保证极限温冷却塔的工作效率,消声片设计成易于拆卸式和角度可调式,导流尖为弧形,吸声隔声顶板为可拆卸性(如图所示)。
5治理效果实测与评价
针对冷却塔进行安装消声装置的治理措施后,经于消声装置内外侧布置测点进行实测可知,冷却塔的噪声可得到较大的改善。消声装置的降噪量见下表:
通过声学理论计算、计算机声学软件模拟、工程经验修正,冷却塔噪声治理前、后影响预测分析结果见下图:
图5-1 1.5m高度冷却塔噪声治理前、后影响预测分布图
6结论
经过以上针对冷却塔噪声的衰减特性及治理措施效果分析可知:(1)火力发电厂的选址建设需远离城乡和村庄生活区域,距离越远产生的噪声影响即越小;(2)可采取相应的消声通风装置进行冷却塔噪声降噪处理。可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消声通风装置进行降噪处理。
参考文献:
[1]吕玉恒,黄平,潘捷等.特大型双曲线自然通风冷却塔噪声治理设计及效果[A].华东电力,2004.
[2]马大猷.噪声与振动控制工程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3]顾文卿.最新冷却塔设计、施工新工艺新技术与运行维护检修及质量检验标准规范实用手册.中国科技文化出版社.2007
通风效果评价 篇5
关键词:焊接车间,屋顶机械通风,治理,效果评价
在机械制造行业中, 焊接工序占主导地位。机械制造的焊接主要是CO2气体保护焊, 是利用CO2作为保护气体的一种熔化极气体保护的焊接方法, 温度高达4 000~5 000℃。CO2气体保护焊产生的尘毒来源于焊丝中主要金属的氧化物、电焊烟尘、一氧化碳、氮氧化物、臭氧。本市某机械制造厂为改善其焊接车间的作业环境, 对车间进行了屋顶机械通风治理。笔者于2008年10月至2009年2月对其治理前后的车间空气中的化学危害因素进行了对比检测评价。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某机械制造厂屋顶机械通风换气治理前后的焊接车间。
1.2 治理方法
该厂产品为泵送机械。其焊接车间主要焊接泵车转塔、横梁、副梁、支腿等组合件, 厂房长160 m, 宽40 m, 下梁高12 m, 每跨高度为30 m, 总面积为 (20+20) ×160=6 400 m2。车间内布置有20台焊机, 定点分布在厂房内。工人作业时间为每班8 h。通风治理前各作业岗位无局部通风排毒设施, 车间内通风不良。为改善该车间内的通风换气, 选用226台BDW型玻璃钢低噪音屋顶轴流风机, 均匀安装于屋顶, 通风换气次数为12次/h。
1.3 现场检测
1.3.1 检测项目
依据该厂焊接所用焊条的主要成分情况, 主要检测电焊烟尘、一氧化碳、氮氧化物、臭氧、锰及其化合物、气象条件。
1.3.2 检测布点
分别对整改前后的焊接车间空气进行采样, 依据职业卫生检测规范要求布点, 各设12个采样点。
1.3.3 检测仪器
AKFC-92G个体气体采样器, QT-3个体粉尘采样器, EY-3A电子微风仪。
1.3.4 检测方法
依据GBZ 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 对电焊烟尘、一氧化碳、氮氧化物、锰及其化合物检测个体TWA, 臭氧检测MAC。电焊烟尘依据GBZ/T 192.1-2007检验分析;一氧化碳依据GB/T 18204-2000、GB 17220-1998现场直读;氮氧化物依据GBZ/T 160.29-2004检验分析;臭氧依据GBZ/T 160.32-2004检验分析。锰及其化合物依据GBZ/T 160.13-2004 (第一法) 检验分析。
1.3.5 评价依据 GBZ
1-200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
2结果
2.1 粉尘、毒物浓度检测
经统计学分析, 锰及其化合物和一氧化碳治理前后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2.625、2.485, 均P<0.05;电焊烟尘、氮氧化物、臭氧治理前后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0.160、1.680、1.258, 均P>0.05。结果见表1。
注:*为MAC值。
2.2 风速
通风治理前车间平均风速为0.12 m/s;通风治理后车间平均风速为0.23 m/s。
3讨论
本次化学因素检测结果表明, 焊接车间采取屋顶机械通风, 对锰及其化合物和一氧化碳的治理效果明显 (均P<0.05) , 但对氮氧化物、臭氧、电焊烟尘的防护效果不明显 (均P>0.05) , 主要原因是焊接产生的氮氧化物、臭氧浓度偏低。电焊烟尘属金属气溶胶范畴, 烟尘可随气流一起流动, 通常情况下, 空气流速为0.35~0.80 m/s时, 电焊烟尘即可随空气一起流动, 而通风治理后的车间平均风速只0.23 m/s, 车间平均风速达不到要求, 导致电焊烟尘治理效果不明显;亦可能因为电焊烟尘比空气比重大, 屋顶通风不适宜电焊烟尘治理, 电焊烟尘治理需采用移动式或下抽风等局部除尘设备。
屋顶机械通风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焊接作业环境的尘毒浓度, 但还是不能完全阻止焊接烟尘进入工人的呼吸带。本项目电焊烟尘治理使用了226台轴流风机但治理效果并不好, 说明治理措施的有效性十分关键。因此, 屋顶机械通风还须结合局部机械通风及全室机械通风来治理焊接车间作业环境。局部通风在有害气体产生的源头进行控制, 形式有固定式排烟罩 (吸尘罩) 、移动式排烟罩、手执式排烟罩等, 同时安装净化过滤设备[1,2]。全室机械通风采取置换通风的形式, 即将新鲜空气 (新鲜空气温度通常低于室内工作区的温度) 直接低速送入房间下部的工作区 (1.8 m以下空间) , 送风速度约为0.25~0.50 m/s, 排风口设置于车间的顶部。
针对焊接车间的大空间、大层高、岗位分散不固定、污染物与余热同时产生等特点, 须采取局部机械通风除尘与全室机械通风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 对焊接车间的尘毒进行有效控制, 真正实现保护工人健康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邵强.职业病危害卫生工程控制技术 (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46-55.
通风效果评价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佛山市某印刷涂料企业的通风排毒设施。该公司位于佛山市某工业园区内, 年产丙烯酸树脂1 300 t及丙烯酸印刷油墨2 700 t, 该项目总投资额为2 000万人民币。
1.2 方法
1.2.1 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工程概况、试运行情况、总体布局、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及布局、生产过程中的物料、建筑卫生学要求、职业病防护设施、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辅助用室、应急救援、职业卫生管理、职业病危害因素及时空分布、预评价报告与防护设施设计及审查意见的落实情况等。
1.2.2 工作写实
利用岗位写实表, 记录不同岗位工作内容, 并识别作业点所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接触时间, 并观察各作业点所采取的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
1.2.3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根据现行检测规范, 对化学因素及物理因素等进行检测。
1.2.4 职业病防护设施效果及建筑卫生学检测
根据检测规范和方法, 对通风柜的罩口风速和控制风速进行检测。
1.2.5 综合分析法
在综合分析检测效果评价的基础上, 经定性、定量分析, 并结合职业卫生管理措施, 得出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的评价结论。
2 结果
2.1 职业卫生学调查
2.1.1 一般情况
该企业新型环保涂料生产项目建于佛山市某工业区, 年产丙烯酸树脂1 300 t及丙烯酸印刷油墨2 700 t, 该项目总投资额为2 000万人民币。分两期建成, 一期工程包括甲类生产车间二、甲类仓库一、甲类仓库二、检验室及综合楼;二期工程包括甲类仓库一、丙类车间及装卸区。由于市场实际情况等客观原因, 二期工程尚未建设, 因此本次评价范围只包括一期工程内容。
2.1.2 生产工艺流程
投料→预分散→高速搅拌→出料→检验→灌装。主要原料和辅料为乙酸乙酯、丁酮、甲苯、固体丙烯酸树脂、松香树脂、EVA树脂 (乙烯-乙酸乙酯共聚物) 、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丙烯酸、过氧化苯甲酰、乙醇。主要生产设备有送料泵、溶剂储罐、高速分散机、分散缸、反应釜、油泵管道、防爆电动叉车、手动叉车、手动抱油桶车、磅称等。
2.2 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检测与评价
2.2.1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综合分析工艺流程、原辅料、生产设备等资料, 该项目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化学毒物、粉尘、噪声、高温、工频电磁场等, 工作场所中可能存在的化学毒物主要是:原料中含有的甲苯、乙酸乙酯、丁酮、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丙烯酸树脂、松香树脂及EVA树脂等, 辅料中含有的过氧化苯甲酰、乙醇, 丙烯酸树脂反应过程产生的杂质甲醛, 以及溶剂所含杂质苯、二甲苯、甲醇等。各单元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布见表1。
2.2.2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根据对该项目生产工艺、设备及所使用原辅料的综合分析, 结合检测方法和职业接触限值, 选择化学毒性大、用量或生成量较大、作业人员接触机会大、有检测方法和职业接触限值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为重点评价因子确定的原则, 则重点评价因子有苯、甲苯、二甲苯、乙酸乙酯、丁酮、乙酸丁酯、甲醛、甲醇8种化学毒物。根据《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 (GBZ 2.1-2007) 确定其职业接触限值[1], 见表2。
2.3 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检测结果
2.3.1 化学毒物检测检测
检测结果见表2。
2.3.2 化学毒物危害分析
从检测结果可以看出, 对工作场所中苯、甲苯、二甲苯、乙酸乙酯、乙酸丁酯、丁酮、甲醛等化学毒物浓度测定35个检测点, 均符合职业卫生限值的要求;对工作场所甲醇化学毒物浓度测定5个检测点, 不符合职业卫生限值的要求。见表3。
2.3.3 工作场所化学毒物浓度超标原因分析及整改过程
经现场职业卫生调查, 分析工作场所甲醇浓度超标主要原因: (1) 车间8台排风离心风机部分处于关停状态, 全面通风效果未达预期; (2) 局部排风罩罩口面积不足, 离毒源距离太远。
针对以上甲醇浓度超标情况, 企业进行了系统整改。包括: (1) 全面开启离心风机, 保证全面通风效果; (2) 由于该车间为负压设计, 排风柱设在车间中央由顶部离心风机向上排风, 故将车间四面窗户全面打开, 保证新风从车间四周进入; (3) 缩短包装局部排风罩口距毒源距离及增大罩口面积。
2014年11月三水区疾病防治所对企业整改后的工作场所进行了检测, 整改情况及检测结果见表4。检测结果提示该次甲醇防护设施整改效果明显, 复测工作场所甲醇浓度测定5个检测点符合职业卫生限值的要求。
2.4 防毒设施防护设计能力调查与检测
局部通风排毒系统是由局部排风罩、风管、净化系统、风机等几部分组成, 是改善有毒有害作业环境的主要措施。局部排风罩在排毒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性能对局部排风系统的技术经济效果具有很大影响。在生产实践中, 由于其设计、安装及应用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突出表现在设计不规范及安装、应用不当, 不能发挥局部排风罩应有的性能, 从而导致控制效果不佳[2]。本次监测重点针对甲醇超标工作场所的局部通风排毒系统性能进行调查, 并对改造前后通风参数检测和作业岗位空气中甲醇浓度进行检测评价, 旨在探讨局部排风罩在设计、安装及应用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结合应注意的事项提出合理的改进办法。
检测依据为《排风罩的分类及技术条件》 (GB/T 16758-1997) [3];检测仪器为EY3-2A电子风速仪。评价依据为《工作场所防止职业中毒卫生工程防护措施规范》 (GBZ/T 194-2007) [4], 规定有毒有害物质被吸入排毒罩口的过程, 不应通过操作者的呼吸带, 排毒要求的控制风速在0.25~3 m/s之间, 常用风速为0.5~1.5 m/s。
2.4.1 局部排风罩控制风速检测
作业场所过滤包装工位采用上方固定式外部排风罩, 罩口整改前尺寸、距毒源距离分别为0.031 4 m2、0.9 m, 整改后为0.3 m2、0.45 m, 并在整改后对外部排风罩效果进行检测, 检测结果见表5。
现计算该排风罩在当时测得罩口风速和风量的情况下所能达到的毒物源处控制风速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根据风量计算公式有:
式中:L-风量, m3/h;A-罩口面积, m2;X-毒物源距罩口的距离, m;Vx-毒物源处控制风速, m/s。
根据上述公式, 可以得出, 1号过滤包装在整改前的毒物源处控制风速为0.025 m/s, 在整改后为0.277 m/s (>0.25 m/s) , 符合要求;2号过滤包装在整改前的毒物源处控制风速为0.023 m/s, 在整改后为0.165 m/s (<0.25 m/s) , 略不满足要求。
2.4.2工作场所毒物源处控制风速不符合标准原因分析及整改过程
从上述计算结果可看出, 整改前该外部排风罩达到的毒源处控制风速只有0.023~0.025 m/s, 不符合要求。主要原因为: (1) 局部排风罩罩口面积不足; (2) 罩口离毒源距离太远。为了达到排毒要求, 毒物源处控制风速必须达到0.25~3 m/s之间, 整改方法是要缩短罩口距毒源距离及增大罩口面积。整改后, 毒物源处控制风速明显增大, 1号过滤包装处基本达标, 2号过滤包装处虽仍不达标, 但较整改前有明显改善。
2.5 全面通风换气的设计能力调查
甲类车间二按正常全面通风设计。本建筑均采用自然进风+机械送风;自然排风+机械排风的通风方式。甲类车间设计室内为微负压。由于室内污浊空气比空气重, 故从车间上部排出总风量的1/3, 下部排出总风量2/3, 气流组织为:下进、上/下排。主要通风防护的设施设备见表6。
甲类车间二容积为1 650×8.2 m3=13 530 m3, 设计换气次数为14次/h, 整个车间所需风量为189 420 m3/h, 车间设置的8台防爆防腐排风离心风机同时开启的总流量最低功率为196 000 m3/h, 能满足设计要求。但为了确保全面通风效果, 8台离心风机必须常规全开, 并保证车间门窗处于打开状态。
3 讨论
本文调查的某印刷涂料企业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苯、甲苯、二甲苯、乙酸乙酯、丁酮、乙酸丁酯、甲醛、甲醇均属于有机溶剂, 有机溶剂因沸点较低, 常具有较强的挥发性, 在高温天气尤其如此, 因此, 通风排毒是其危害控制的重要工程技术措施, 也是降低作业场所有毒有机溶剂的浓度之有效的一种方法。目前, 很多有机溶剂作业场所存在通风设计、安装不合理的问题, 甚至因生产条件简陋而缺乏有效通风排毒设施, 导致作业场所空气有机溶剂积聚而引发中毒事故, 在冬、春季节因防寒而关闭车间门窗导致中毒发生的事件也较多见。另外密闭空间职业性有机溶剂中毒问题也不容忽视, 由于目前尚缺乏密闭空间通风排毒的有效措施, 如何在不影响工艺前提下, 建立密闭空间的局部通风排毒技术, 也正是预防职业性有机溶剂中毒的重要科研课题之一[5]。
目前, 有关化学毒物通风排毒设施防护效果检测与评价报告不多。判断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 主要取决于设置的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是否符合卫生设计要求,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是否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第1次检测后, 甲醇浓度超标, 超标原因为: (1) 局部排风罩罩口面积不足, 离毒源距离太远; (2) 全面机械通风效果未达预期。基于该企业工作场所化学毒物浓度超标情况及车间职业病防护设施设置情况, 建议予以整改。本次评价结果表明, 全面通风和局部通风设施可有效降低工作场所有机挥发物的浓度, 本次调查部分岗位防护设施不完备。化学毒物局部通风排毒系统经过整改后, 通风排毒效果有了明显提高, 表明良好的防护设施可使工作场所有机挥发物浓度降至职业接触限值以下, 企业应加强防护设施的设置与维护, 给予车间操作工人一个符合卫生要求的作业环境, 保护其不受有机挥发物的危害[6]。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S].北京:中国卫生标准出版社, 2007.
[2]赵容.常用局部排风罩设计要求[J].劳动保护, 2005, (11) :84-85.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GB/T 16758-2008排风罩的分类及技术条件[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9.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T 194-2007工作场所防止职业中毒卫生工程防护措施规范[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5]郑成彬.某公司清洗机通风排毒系统改造前后效果评价[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2003, 16 (2) :124.
通风效果评价 篇7
在整个矿井通风系统中, 工作面通风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影响煤矿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 对工作面通风效果进行评价具有重要意义。通风效果的评价一方面验证了矿井通风能力核定的合理性, 另一方面符合“以风定产”的政策要求。本文在研究矿井通风系统评价方法的基础上, 针对高瓦斯工作面的通风效果进行评价, 建立了一套能够真实反映、准确判断影响高瓦斯工作面通风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指标体系是对矿井通风系统评价的详细化和具体化, 能够为通风系统工作人员评价工作面通风效果提供更加直观、明了的方法。
1 矿井通风系统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矿井通风学者对通风系统评价方法及标准进行了大量研究, 提出了层次分析法、模糊理论与灰色理论相结合, 模糊理论、粗糙集理论与人工神经网络相结合等多种评价方法。
1985年, 徐瑞龙应用图论和可靠性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讨论了矿井通风网络可靠度计算, 为矿井通风系统可靠性分析提供了一种定量判别的途径[1]。1989年, 赵永生提出采用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法判断对通风网络影响最大的分支[2]。1990年, 王海桥以可靠性理论为基础, 分析了矿井通风网络的通风有效度问题, 并进行了计算, 为改善矿井通风系统的管理和评价矿井通风系统的好坏提供了新的依据[3]。1995年, 马云东等从矿井通风系统整体出发, 详细分析了矿井通风设施、主要通风机和矿井通风网络各分支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给出了矿井通风系统及其各单元的定义, 建立了矿井通风系统的可靠性分析理论模型[4]。2000年, 夏孝明在矿井通风系统方案优化中给出了评价指标和优化方法, 总结出一套完整的矿井通风系统评价体系[5]。2002年, 武卫东等应用层次分析法对所建立的平顶山煤业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六矿通风系统方案进行指标体系优化, 为通风系统方案优化奠定了可靠基础, 且为指标权重的确定提供了一种科学方法[6]。2004年, 蔡卫运用层次分析法研究了通风系统的影响因素, 建立了矿井通风系统安全评价体系, 用矿井通风系统安全度来定量描述矿井通风系统的安全性[7]。
矿井通风系统评价最重要的是确定矿井通风系统方案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评价指标必须能确切地反映矿井通风系统的状况和质量, 有独立的物理意义, 符合科学、可测、可比和简明的原则[8]。矿井通风系统评价指标一般由矿井通风动力、通风网络、通风设施、通风质量、通风监测、防灾抗灾能力、通风电耗、通风能力8个部分构成。每一部分可进行具体细化, 如2005年程磊等将矿井通风系统评价指标的8个部分具体为16个指标:主要通风机运转稳定性、主要通风机综合效率、矿井通风网络复杂程度、矿井风压的合理性、矿井通风设施合格率、矿井风量供需比、用风地点风量合格率、用风地点风质合格率、用风地点温度合格率、防尘洒水系统合格率、矿井通风监测利用率、通风方式与方法可靠性、矿井防灾设施合格率、矿井反风系统灵活性、矿井吨煤通风电耗比、矿井通风能力比[9]。
虽然矿井通风系统评价方法已经相当成熟, 但都是针对整个矿井进行的, 矿井通风效果评价结果中看不出某个矿井具体工作面的通风情况, 因此有必要结合矿井通风系统评价指标的选取方法, 建立工作面通风效果评价指标。
2 高瓦斯工作面通风效果评价指标的确立依据及体系
2.1 评价指标确立依据
要确定工作面通风效果评价指标, 首先要了解工作面各种通风因素, 在众多因素中选取能够准确衡量该工作面通风效果的指标。工作面通风模型如图1所示。把工作面通风效果评价指标分为3个部分:个体舒适度, 包括风速、温度、湿度;通风环境, 包括风速、温度、湿度、粉尘浓度、风量供需比 (风量调节可体现在风量供需比中, 不重复列为指标) ;瓦斯体积分数, 包括工作面瓦斯体积分数、上隅角瓦斯体积分数、回风巷瓦斯体积分数。之所以把瓦斯体积分数单独作为评价指标部分, 是因为高瓦斯工作面的瓦斯涌出量偏高, 对瓦斯的监控往往要做更多的工作。采空区漏风主要影响工作面上隅角瓦斯体积分数, 由于上隅角瓦斯体积分数已作为评价指标单独列出, 所以不再将采空区漏风列为指标。
2.2 评价指标体系
高瓦斯工作面通风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如图2所示。该体系为3层模型。第一层即总目标———工作面通风效果;第二层为工作面通风效果的体现方式, 包括个体舒适度、通风环境和瓦斯体积分数;第三层为基础的指标层, 该层是对第二层3个部分的具体细化, 包括8个评价指标。
3 高瓦斯工作面通风效果评价指标
3.1 工作面风速
合理的风速不仅可以排走工作面的有害气体和粉尘, 还可以带走工作面部分热量, 降低工作面温度, 为矿工创造舒适的工作环境。新鲜风流能够稀释工作面涌出的瓦斯等易爆危险气体, 对于煤矿安全生产有重要意义。
《煤矿安全规程》规定, 采煤工作面的风速为0.25~4m/s;综合机械化采煤工作面, 在采取煤层注水和采煤机喷雾降尘等措施后, 其最大风速可高于该规定值, 但不得超过5m/s。
3.2 工作面温度
空气温度是影响热舒适的主要因素, 人体能对环境的冷热程度做出敏锐判断。保证工作面适宜的温度, 对提高矿工的劳动生产率、保证其健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0]。
《煤矿安全规程》规定, 生产矿井采掘工作面空气温度不得超过26℃;采掘工作面的空气温度超过30℃时, 必须停止作业;冬季总进风的温度大于等于2℃, 除机电硐室外井下风流的温度允许在2~26℃范围内变化;井下温度小于2℃或大于26℃时, 须采取加热或降温措施。
人体感觉最舒适的温度为21~24℃[11]。当入口风速为0.5~1m/s时, 送风温度在18~22℃比较合适;当入口风速为1~4m/s、送风温度为22℃时, 人体有吹风感, 但仍处于舒适范围, 能满足矿工的热舒适要求。
3.3 工作面湿度
据调查显示, 煤矿井下高温、高湿环境对矿工的生理和心理影响非常大。在空气温度、湿度较高的情况下, 周围空气对人体的热作用增加, 人体热量难以散发, 破坏了人体的热平衡, 人会感到闷热, 出现昏昏欲睡、烦躁等症状。经实验测定, 人体最适宜的相对湿度为50%~60%[12]。而井下相对湿度一般为90%, 矿工在高温、高湿的工作面环境下, 其劳动负荷进一步加重[13]。
由于矿井在地下深处, 井下气候条件是通过人为向井下通风来调节的, 而湿度很难调节, 一般认为工作面湿度为80%~95%都是可接受的。
3.4 工作面瓦斯体积分数
工作面瓦斯体积分数是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指标, 也是瓦斯防治工作的重点。《煤矿安全规程》规定, 采掘工作面及其他作业地点风流中瓦斯体积分数达到1%时, 必须停止用电钻打眼;爆破地点附近20m以内风流中瓦斯体积分数达到1%时, 严禁爆破;采掘工作面及其他作业地点风流中、电动机或其开关安设地点附近20m以内风流中的瓦斯体积分数达到1.5%时, 必须停止工作, 切断电源, 撤出人员, 进行处理。
3.5 回风巷瓦斯体积分数
《煤矿安全规程》规定, 矿井总回风巷或一翼回风巷中瓦斯或CO2体积分数超过0.75%时, 必须立即查明原因, 进行处理;采区回风巷、采掘工作面回风巷风流中瓦斯体积分数超过1%或CO2体积分数超过1.5%时, 必须停止工作, 撤出人员, 采取措施, 进行处理;专用排瓦斯巷内瓦斯体积分数必须低于1.5%, 风速不得低于0.5m/s。
3.6 上隅角瓦斯体积分数
采煤工作面容易发生瓦斯爆炸的地点为工作面上隅角。采空区内集存着高体积分数瓦斯, 上隅角又往往是采空区漏风出口, 漏风将高体积分数瓦斯带出。风流在工作面出口发生直角转弯。上隅角形成涡流后, 瓦斯不容易被风带走, 积聚的瓦斯容易达到爆炸体积分数, 因此工作面局部 (如上隅角) 瓦斯体积分数是长期以来困扰矿井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14]。
《煤矿安全规程》规定, 采掘工作面及其他巷道内, 体积大于0.5m3的空间内积聚的瓦斯体积分数达到2%时, 附近20m内必须停止工作, 撤出人员, 切断电源, 进行处理。瓦斯积聚是指瓦斯体积分数超过2%、其体积超过0.5 m3的现象, 因此预防局部瓦斯爆炸的措施就是检查和控制局部瓦斯体积分数不高于2%。
3.7 工作面粉尘浓度
中国煤矿职业危害严重, 其中以粉尘危害最为突出。据不完全统计, 煤炭行业尘肺病病例约占中国尘肺病患者总数的50%[15]。《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规定 (试行) 》将煤矿粉尘浓度超标按事故处理。
粉尘浓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粉尘危害的严重程度, 是衡量作业环境的劳动卫生状况和评价防尘技术效果的重要指标。工作面粉尘中游离的SiO2含量是危害人体健康的决定性因素, 其含量越高, 危害越大。《煤矿安全规程》对井下有人作业场所和人行道空气中的粉尘 (总粉尘、呼吸性粉尘) 浓度标准作了明确的规定, 见表1, 同时规定对于作业地点的粉尘浓度, 井下每月测定2次, 井上每月测定1次。
3.8 风量供需比
矿井工作面实际供风量须大于等于需风量 (特别是高瓦斯矿井) , 这是保证井下一线有足够风量的前提条件, 也是改善劳动环境和安全生产的基础。由于工作面的产量各不相同, 实际供风量也就不同, 不便用来进行评判。而矿井风量供需比能直观地说明井下用风的满足程度, 可作为不同工作面通风效果的评价指标。
风量供需比即矿井实际供风量与矿井核定需风量的比值, 一般认为1~1.2间较为合理, 小于1时矿井实际供风量小于计划风量或不满足要求, 大于1.2时矿井风量过剩, 大于1.5时风量严重浪费。
4 评价指标的隶属函数
模糊概念不是只用“1” (安全) , “0” (不安全) 2个数值去度量的, 而是用0~1之间的一个实数去度量, 该实数叫做隶属度。表示不同条件下隶属度变化规律的函数称为隶属函数。隶属度可通过隶属函数求得。
隶属函数的确定是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最基本而关键的问题。表面上隶属度是主观的, 但实际上, 模糊性的根源在于事物的差异之间存在着中介过渡, 这样便在客观上对隶属度进行了某种限定, 使得隶属度具有客观规律。隶属函数一般采用直觉法、推理法、F统计法、三分法、二元对比排序法、F分布法、人工神经网络法等方法确定[16]。
本文研究的工作面通风效果为客观事物, 是最常见的以实数R作为论域的情形。实数R上F集的隶属函数称为F分布。F分布确定隶属函数有矩形分布和半矩形分布、梯形分布和半梯形分布、抛物线分布、正态分布、柯西分布、岭型分布等形式。
把每一个隶属函数的取值分为3级:A (合格, 取值为1) , B (基本合格, 取值为 (0, 1) ) , C (不合格, 取值为0) , 所以采用梯形分布建立隶属函数, 其模型如图3所示, 其中a, b, c为每个评价指标值的临界值。
以工作面风速的隶属函数建立为例说明工作面通风效果评价指标隶属函数的建立步骤。
(1) 确定工作面风速的边界条件。根据实际调查获得工作面最佳风速段为[a, b], 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第101条的规定, 该区间取[2, 4]。根据建立的隶属函数模型可知[a, b]区间两侧为一增一减函数, 所以当风速超过4m/s时建立减函数, 在[0, a]区间建立增函数。由于三级隶属函数中每一级函数也具有三级性质, 而三级隶属函数又相互联系和影响, 所以将[0, a]区间的函数值设为0, 为下两级函数的建立留出空间。
(2) 建立三级隶属函数。A、B、C三级的隶属函数分别为
式中:d1为工作面允许风速, m/s。
5 实际应用
寺河煤矿W1301工作面全称为西一盘区W1301大采高综采工作面, 走向长786.9m, 倾斜长221.3m, 煤层平均厚度为6.1m, 煤层倾角为1~4°, 平均2°。该工作面为3号煤一次采全高, 工作面设计采高为6.0m, 采取“三进二回”通风方式, 工作面巷道沿煤层底板布置。
W1301工作面的风速、温度、湿度依据通风阻力测定报告和最近一个月的矿井通风报表取最大值;工作面瓦斯体积分数、回风巷瓦斯体积分数依据最近一个月的瓦斯报表取平均值, 上隅角瓦斯体积分数取最大值;工作面粉尘浓度依据最近3个月的粉尘报表取平均值, 由此获得各评价指标的具体数据。
工作面风速/ (m·s-1) 4.7
工作面温度/°C 20.5
工作面湿度/% 95
工作面粉尘浓度/% 3.2
风量供需比 1.5
工作面瓦斯体积分数/% 0.12
上隅角瓦斯体积分数/% 0.24
回风巷瓦斯体积分数/% 0.2
根据层次分析与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将工作面通风效果的评价结果分为3级, 分别是A级 (合格, 各个指标符合规定且都处于优选取值范围) , B级 (基本合格, 各个指标符合规定, 单个指标处于危险临界值) , C级 (不合格, 1个或者多个指标不符合规定) 。通过计算可得W1301工作面通风效果评价结果:A级得分0.696 8, B级得分0.297 0, C级得分0.006 2。比较3级得分, A级得分最高, 所以该工作面最终评价结果为合格, 评价结果和实际情况相符。
6 结论
(1) 根据实际调查确定了工作面通风效果的8 个评价指标, 这些指标能够真实反映工作面环境状况。
(2) 依据《煤矿安全规程》、瓦斯防治措施及相关规定等对每个评价指标进行量化, 进一步建立了各个评价指标的隶属函数, 为工作面通风效果评价提供数值依据。
(3) 该评价指标体系在寺河煤矿W1301工作面得以应用, 验证了该体系的合理性。
摘要:总结了矿井通风系统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针对现有矿井通风系统评价方法仅针对整个矿井, 无法体现工作面通风情况的问题, 提出了高瓦斯工作面通风效果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调查得出了直接影响工作面通风效果的8个评价指标, 包括工作面风速、工作面温度、工作面湿度、工作面粉尘浓度、风量供需比、工作面瓦斯体积分数、上隅角瓦斯体积分数、回风巷瓦斯体积分数, 给出了各评价指标的取值范围, 并建立了各评价指标的隶属函数;将该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于寺河煤矿W1301工作面通风效果评价, 结果验证了该体系的合理性。
通风效果评价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1年1月—2013年3月, 在中山市具有集中空调的酒店、商场、文化娱乐、沐浴等公共场所中, 随机抽取57家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作为检测对象, 对其清洗前的卫生状况进行采样检测, 并针对清洗前存在的不合格项提出清洗的整改建议, 然后在其清洗后的7日内再次进行采样检测。
1.2 检测项目
根据《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 (2006年) [2] (以下简称《规范》) , 按照随机性、代表性和可行性的原则进行采样, 在每家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前后分别进行检测;检测项目包括送风中可吸入颗粒物 (PM10) 、细菌总数、真菌总数和风管内表面积尘量、细菌总数、真菌总数以及冷却水、冷凝水中嗜肺军团菌。所用仪器每年经国家计量部门检定1次。
1.3 采样方法
1.3.1 送风中可吸入颗粒物 (PM10)
依照《规范》附录C的要求, 使用TSI8530粉尘测定仪进行检测, 选取送风中散流器下风方向15~20 cm处, 根据检测点数量采用对角线或梅花式均匀布置。送风口面积小于0.1 m2的设置3个检测点, 送风口面积在0.1 m2以上的设置5个检测点。检测应在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正常运转条件下进行。每个检测点检测3次。
1.3.2 送风中细菌总数和真菌总数
依照《规范》附录D的要求, 采样点设在送风口散流器下方15~20 cm处, 无菌操作, 使用Quick Take 30撞击式六级空气微生物采样器, 空气流量为28.3 L/min, 采样5 min。
1.3.3 风管内表面积尘量
依照《规范》附录H的要求, 用50 cm2灭菌规格板, 在风管内表面采样位置用2片无纺布将取样框的灰尘擦拭干净, 密封保存送实验室分析。
1.3.4 风管内表面细菌总数和真菌总数
依照《规范》附录I的要求, 用擦拭法采样。在风管内表面采样位置用无菌棉签将采样面积 (50 cm2) 内风管内壁上的残留灰尘全部取出放入吐温管中, 无菌操作。
1.3.5 冷却水、冷凝水中嗜肺军团菌
依照《规范》附录A的要求, 在冷却水塔或冷凝盘管处无菌操作取水样约200 ml。
1.4 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按《规范》相关标准进行, 见表1。
1.5 统计学分析
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清洗前后各检测指标平均水平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 清洗前后各检测指标合格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检验水准设定为0.05。
2 结果
2.1 对送风系统清洗效果的评价
与清洗前比较, 集中空调清洗后送风中PM10、细菌总数、真菌总数的平均水平显著降低 (Z=4.884, P=0.000;Z=5.157, P=0.000;Z=7.951, P=0.000) , 见表2;合格率显著升高 (χ2=27.157, P=0.000;χ2=41.922, P=0.000;χ2=53.822, P=0.000) , 见表3。
2.2 对风管系统清洗效果的评价
与清洗前比较, 集中空调清洗后风管内表面积尘量、细菌总数、真菌总数的平均水平显著降低 (Z=7.010, P=0.000;Z=7.509, P=0.000;Z=9.463, P=0.000) , 见表2;合格率显著升高 (χ2=8.164, P=0.004;χ2=36.495, P=0.000, P=0.000;χ2=47.161, P=0.000) , 见表3。
2.3对冷却系统清洗效果的评价
与清洗前比较, 集中空调清洗后冷却水、冷凝水合格率显著升高 (χ2=30.322, P=0.000) , 见表3。
注: () 内数字为检出数/样本数。
3 讨论
影响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质量的因素繁多而复杂。本研究结果显示, 与清洗前比较, 2011—2013年3月我市公共场所集中空调清洗后各检测指标平均水平明显下降, 合格率显著提高, 表明清洗效果非常显著, 可明显改善集中空调卫生状况, 极大降低卫生安全隐患, 与国内外相关报道一致[3,4,5]。
本研究显示, 清洗后仍有部分指标不能达到卫生标准。可能与公共场所经营单位没有意识到集中空调污染后可能带来严重性, 忽视清洗工作, 清洗消毒不彻底和集中空调设计及安装不利于清洗[6]有关。通过加强宣传与培训, 使公共场所经营者认识到清洗消毒工作的重要性, 创造舒适、安全的空调环境, 保障公众健康。
参考文献
[1]金龙银.集中空调污染与健康危害控制[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6.
[2]卫监督发[2006]58号,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S].
[3]刘洪亮, 候常春, 王菲.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消毒效果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 2008, 24 (8) :989-990.
[4]候常春, 刘洪亮, 刘新民.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消毒效果评价[J].环境与健康杂志, 2008, 25 (4) :314-317.
[5]郭重山, 李小晖, 钟疑.清洗消毒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对改善送风卫生质量的效果评价[J].预防医学论坛, 2011, 17 (12) :1069-1070.
通风效果评价 篇9
1 关于煤矿通风安全系统的分析
1.1 为了提高煤矿通风系统的安全, 我们要进行矿井通风系统的安全评估, 实现其煤矿作业过程中的各用风地点风流的稳定性。
煤矿的通风系统分为以下几个环节、分区式、对角式及其中央并列式, 通过对通风系统相关特点的应用, 实现对岩柱、煤柱环节的有效应用, 确保满足矿井通风系统的要求。通过对诸多通风设备的优化, 来满足煤矿作业的要求, 比如对其风窗、风桥、风门等环节的规划, 以实现煤矿作业的安全性。在此环节中, 我们要确保矿井负压的科学性, 使其满足煤矿施工规范。通过对矿井的反风设施、风机设施的有效规范, 实现煤矿通风系统各个环节的有效协调, 以促进煤矿内部通风系统的稳定。
我们要进行采区通风系统的各个环节的有效控制, 确保其各个用风地点的独立通风的实现, 确保其通风环节的稳定。比如对回风巷的设置, 以有效应对容易自燃的煤层, 对于应用联合布置的分层开采的采区, 要进行专用回风巷的应用, 确保其回采工作面的通风系统的稳定运行, 该系统分为两部分, 上行通风、下行通风, 我们要针对这两个环节的区别, 进行具体应用。在煤矿作业中, 瓦斯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 因此我们要保证上行通风风流和瓦斯自然流动状态的一致性, 以有利于瓦斯的日常流动。我们要根据相关煤矿安全规范进行具体操作, 实现对上行通风系环节的有效应用, 下行通风环节的应用对于工作面的风速是具备一定要求的, 其风速必须大于每秒一米。在此过程中, 我们要进行煤矿总回风巷的有效设置, 以确保二氧化碳及其瓦斯的及时处理, 实现对总回风巷瓦斯的有效测定记录, 通过相关措施解决通风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1.2 我们要确保矿井通风管理评价环节的稳定运行, 通过对矿井
的通风管理系统的评价, 进行相关通风管理制度的健全, 实现反风演习制度、日常管理机制的健全, 满足通风管理评价的要求, 以有利于保证煤矿的通风稳定性。通过对煤矿的通风管理的有效评价, 可以有效避免矿井通风的不安全现象, 有利于深入了解各个通风地点对于通风系统的影响。对煤矿通风基础材料的评价, 煤矿比较容易出现瓦斯和氧化物质。煤矿通风的基础材料包括对瓦斯、氧化物浓度检测以及煤层自然发火性和爆炸性的检测结果。根据我国有关的法律规定, 矿井每年都要对瓦斯、氧化物浓度进行鉴定, 具体包括二者的涌出量和绝对涌出量, 再经有关部门审核、批准, 在煤矿管理机构备案。同时我国法律对自然发火性和爆炸性也做出了相应的规定。
1.3 为了促进煤矿测风工作的顺利进行, 我们要实现对煤矿测风的有效评价。
确保测风数据的真实性、正确性、安全性。通过对测风地点的有效应用, 实现对通风状况的有效掌握。一般来说, 测风地点包括采区的回风巷、主要进风巷、回风井等, 一些常见的漏风区域有, 风桥、风门等, 掘进工作面、角联巷道等是其低风速的主要区域。煤矿井下风流状态要求为层流, 紊流可将井下有害气体如瓦斯、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随风流带走, 紊流状态要求井巷中的风流风速必须大于《规程》规定的最小风速。同时由于巷道风速低的特点, 低风速区域也是瓦斯容易积聚的地方, 是管理重点。井巷风流风速过大, 容易造成煤尘的飞扬, 其风速要满足煤矿作业施工的要求。通过计算评价各用风地点的风量是否满足需要。漏风是矿井的必然现象, 通过测风, 要计算矿井外部漏风、内部漏风, 以实现煤矿作业的安全性。
1.4 根据上述几个环节, 进行矿井通风矿井灾害因素的分析, 确保
对井下各个用风地点与矿井通信系统之间关系的了解, 以有利于矿井通风工作的顺利开展。说明矿井低风速区域、高风速区域。对矿井漏风地点、大小、危害性质作出说明。矿井自然风压对矿井通风影响程度。
2 导致煤矿通风安全问题的原因及其预防措施
目前来说, 我国的煤矿通风系统是不完善的, 这是由于其通风方式的不合理导致的, 不合理的通风系统会导致系统风量的缺乏, 导致采掘面的通风质量的低下, 从而导致瓦斯量的增多, 容易发生安全事故。为此我们要进行煤矿通风设施的健全, 确保其煤矿事故发生率的降低。很多煤矿企业的通风设备存在一定的问题, 有的甚至还会出现漏风的现象, 这样使得矿井环境处于微风的状态下, 很容易使瓦斯积聚, 甚至会发生爆炸。例如:山西大同发生的瓦斯爆炸事故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煤矿的通风设施不可靠, 使设施破坏, 出现严重的漏风现象, 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
煤矿安全管理秩序的混乱问题也是煤矿作业比较常见的问题, 有些煤矿事故的发生都是由局部的不合理通风导致的, 为此我们要进行相关通风设置的串联, 实现对出风口及其串联风机的有效封闭, 确保负压风机的稳定运行, 这样就有利于井下通风质量的提高, 从而有利于矿井作业中的相关有害气体的排除, 避免出现人身财产安全事故。盲巷管理不严格, 煤矿企业对盲巷的管理不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 很容易发生煤矿事故。对于盲巷工作区域没有进行封闭工作, 工作人员可能会违章误入, 导致死亡。对于需要修复的盲巷, 更应该引起重视, 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处理, 防止密闭瓦斯的渗入, 留下爆炸的安全隐患。
我们要完善通风系统, 实现其内部各个环节的有效协调, 煤矿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煤矿作业情况, 进行相关通风系统方案的设计, 确保通风系统的不断改进, 以满足实际矿井作业的安全。我们要进行通风系统的积极改善, 确保通风方案的优化, 确保其通风稳定性的实现, 实现对串联通风环节的有效控制, 确保煤矿生产作业环节的稳定运行。在注重通风管理方面的问题时, 还要加强监控管理, 不断提高矿井装备的水平, 避免出现瓦斯超限工作, 甚至发生爆炸。矿井企业要安排专业的瓦斯检测人, 对矿井下的瓦斯随时进行检测, 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去处理。每周或者是每个月都要对全体职工进行安全技术培训工作, 提高全体人员的素质和安全意识, 不断完善矿井安全制度。
结束语
煤矿作业工程的安全运行, 离不开其对煤矿通风的评价, 通过对煤矿作业的不足, 进行相关措施应用, 来提高煤矿作业的通风质量。
摘要:国家经济建设的运行, 离不开对矿产资源的应用。煤矿业稳定发展, 是国家经济建设稳定运行的基础, 为了保证煤矿业的有效发展, 我们要进行煤矿作业系统的安全管理, 以确保煤矿内部各个环节的有效协调, 煤矿通风环节是煤矿作业安全系统的重要环节, 我们要实现对其的有效控制。
关键词:通风安全,基础材料,通风安全,措施深化
参考文献
[1]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煤矿安全规程[S].2005.[1]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煤矿安全规程[S].2005.
[2]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安全评价[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2005.[2]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安全评价[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2005.
[3]崔刚, 陈开岩.矿井通风系统安全可靠性综合评价方法探讨[J].煤炭科学技术, 1999.[3]崔刚, 陈开岩.矿井通风系统安全可靠性综合评价方法探讨[J].煤炭科学技术, 1999.
【通风效果评价】推荐阅读:
通风效果08-18
煤矿通风安全评价09-04
安全评价师经验交流:矿井怎样进行通风08-01
迎春煤矿瓦斯防治效果效果评价制度08-12
评价效果11-04
压裂效果评价10-15
效益-效果评价05-11
培训效果评价05-14
干预效果评价05-31
综合效果评价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