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扶贫(精选3篇)
下乡扶贫 篇1
摘要:科技扶贫是我国政府实施扶贫攻坚的一个重要战略,也是加快农村脱贫步伐的重要手段。阐述了科技下乡扶贫在扶贫战略中的地位及现阶段有效开展科技下乡,促进科技服务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针对目前科技下乡扶贫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析了新时期开展科技下乡扶贫战略的实施重点。
关键词:科技扶贫,贫困人口,农村脱贫致富
贫困是人类社会的大敌,也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世界性难题。消除和缓解贫困,促进人类社会和谐发展是各国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国是农业大国,其贫困问题实为农村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致力于农村反贫困斗争中,农村贫困现象明显缓解,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但目前我国农村仍有8 249万人尚未脱贫,湖南、河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这6个省份贫困人口都在500万以上,引导农民脱贫致富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科技扶贫作为我国政府缓解农村贫困、加快农村脱贫步伐的重要手段,是解决贫困地区生产技术落后和科技人才极度缺乏的根本举措,是由救济式扶贫向依靠科学技术扶贫转变的重要标志,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护,是符合中国国情减缓农村贫困的必经之路。
1 科技下乡扶贫在扶贫战略中的地位
科技扶贫是一项在农村进行的重要的反贫困战略举措,其宗旨是通过先进技术的普及,改变农村小农经济模式,积极引导社会资源投向农村,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和科技水平,提高贫困地区的资源开发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引导农民依靠科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而作为治国兴农之策的科技下乡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通过发动行政力量开展送科技下乡,发动社会力量深入农村做科普宣传等形式坚持不懈地对农村进行科技启蒙和教育,后日渐深入并延续至今,对农村发展和推进新农村建设及促进农民增收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民获取财富的能力依赖于对于农业科技的认识和掌握,科学技术可改写农民对生活的渴望,这种科技渴望与科技下乡相对接,是当前农村科技脱贫最重要的实践功用。
2 科技下乡扶贫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我国农业科技服务方式的历史变革
纵观我国科技服务方式的历史变革,不难发现,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随着我国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变化,农业科技服务的方式也在随之改变,农业科技供给者与农业生产主体使农业科技和生产实际更加有效地结合起来(表1)。农民是农业技术选择的主体,政府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协调者,因此有效地开展科技下乡,促进科技服务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当前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领域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在新的历史时期,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农业经营主体正在由单一农户向农业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大户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正在由传统生产方式向规模化、科技化方式转变;农业经营模式正在由传统的单一农产品生产功能向综合性多功能方式转变。这些变化对新时期开展科技下乡服务实现途径需加以重新认识、有效把握。
2.2 农村居民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受历史条件、地理环境、生态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和制约,我国贫困范围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改革开放以,在扶贫攻坚的征途上,我国砥砺前行,不遗余力开展科技下乡扶贫,农村扶贫开发扎实推进,科技下乡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贫困地区的生活条件已经有了较大幅度的改善,全国农村共有1 650万人脱贫。同时,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增长效益不断提高。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改善得到明显加强,累计实施退耕还林1.6亿多亩,生态恶化趋势初步得到遏制。
2.3 农业科技及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攻关计划从基础研究、品种引进、产业化示范、科技成果推广等多个不同的角度,加快现有先进适用技术、成果的推广。同时,国家加大在农村科技方面的投入和研究,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快速发展。特别是当前我国正处在保障粮食安全和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农村科技下乡服务是实现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业持续发展的保障,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
2.4 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进农村科技下乡服务体系建设
科技扶贫的关键是要对贫困地区进行科学定位,深入了解其发展状况及致贫原因,并制定合适的帮扶发展政策措施,政府可通过选派专业科技人员进驻农村,开展多方面的科技服务。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国家探索解决“三农”问题而实施的一项重要决策,也是我国现代化农业进程中重要的革新和历史产物,是目前农村科技扩散体系的中坚力量,特别是自2002年开展科技特派员服务农村科技以来,科技特派员制度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迅速向全国铺开,推进了农村科技下乡服务体系的建设,促动了我国农村信息化的进程,为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发挥了积极作用[2]。①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并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将实用技术通过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带给农民,弥补了原有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不足,有效地解决了过去农技推广工作的症结。②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农村新的技术创新模式,是按照市场需求和农民实际需要,将科技直接导入农村基层,以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③农村经济发展的组织化程度得到提升,农民获得技术、资金和市场信息的交易费用降低。据统计,目前,全国已有31个省(市、区)的1 000多个县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队伍超过72万人[3]。其中,全国有法人科技特派员单位3.87万家,形成利益共同体5.14万个,创办企业1.59万家,实施科技开发项目4.5万项,建立科技特派员服务站1.6万多个,服务农民6 000万人,创业实现利润400多亿元[4]。
2.5 农村科学技术普及深化科技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随着科技下乡服务深入推进,农村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在新技术推广普及上,领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赚,并通过配套实施符合当地资源优势的项目,培育新型农民开展科普宣传和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有效提高科技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能力。
2.6 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的扶贫政策大都以失败而告终,原因就在于人们对于贫穷的理解不够深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6亿多人口的脱贫,但是,受经济、社会、自然等因素影响,贫困状况依然十分严峻,长期困扰贫困群众民生难等诸多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在全球耕地面积中,我国耕地仅占8%,却要养活全世界20%的人口。我国农民用1hm2地养活12.22人,而美国1hm2只养活1.91个人。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8 000多万亩,为世界第一,但平均亩产960kg,单产水平仅列93位,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3t左右)。我国的单产水平低,因为我们的农业科学技术不如人家。我们的地少,产量还低,我们的贫困人口多,目前全国有14个连片特困地区,分布在832个贫困县,12.9万个贫困村,贫困人口规模大,贫困问题程度深,到2013年底还有8 249万农村贫困人口,减贫之责,任重道远。
2.6.1 农村基层农技服务人才短缺
当前农村基层严重缺乏农技服务,而广大农村和农民又特别需要农技服务工作。我国每万名农村人口中仅有4名农业科技人才,而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则有40名[5],人才断层,后继乏人,是为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所面临的最大的危机。加之某些农技人员服务观念淡化,缺乏实效性,仅停留在嘴上喊喊、材料散散,很难服务到千家万户、服务到田间地头。此外,科技服务机构数量偏少,服务内容单一,与农村经济发展需求相差甚远。现有的技术推广机构在农村经济发展趋向规模化、多样化情况下,无法满足农村、农业、农民对技术和信息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1]。
2.6.2 农业科技服务的效率偏低,农民对科技的渴望不能做到及时跟进
我国目前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为30%~40%,真正形成规模的甚至不足20%。科技下乡与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体系相互脱节,农业科技服务运作效率有待提高。科技下乡主要针对贫困地区生产技术落后、人才缺乏、农民实用技术缺乏的状况提出的扶贫方式。这些地方地域偏远、交通闭塞,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化,文化教育落后,经济发展缓慢,农民素质低下,脱贫难度加大,农民对科技的渴望不能做到及时跟进。
2.6.3 科技文化落后,农民科技素质低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中人是最活跃的因素,而贫困地区对教育投入不足,文化教育极端落后。我国农村劳动力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89%;高中文化程度占9.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2%。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6.5年,农民的总体文化素质阻碍了农业生产对农业科技有效需求的形成,农业科技受众推广能力弱,制约生产力水平高低。加之小农意识浓厚,落后的思想价值观与社会发展形势脱节影响到择业、从业的能力和范围,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自身的收入水平。
3 科技下乡扶贫战略的实施重点
3.1 推进成果转化,加速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①产业科技含量是衡量其市场竞争力强弱的主要指标,而我国目前这一指标仅为30%,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只有20%~30%。因此要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力度及推广普及,重点研究开发一批具有突破性的新品种、新技术。从过去的人拉畜耕到机械种植,从露地栽培到设施栽培等技术的应用使我们的农业焕然一新。生物技术的应用,新品种的培育,高效节能的栽培管理制度,要在有限的耕地上生产更多更健康的产品。②生物技术的更新更深层次的发展,机械技术、化学技术,精简化技术,都需要我们去研发去推广普及。如今,化肥在农业生产中占43%的份额,杀虫杀菌及调节作物生长的化学药剂的过多的施用也会以带来负面效果。因此,我们更应从技术的角度研究节能减排低碳的种植方式,要研发低毒低残留的高效的药剂来支持农业发展,与栽培技术有机融合,要采用节水节地节肥节药技术、设施化的技术来提升种植标准。③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如以色列农业,利用先进的技术,节水技术和品种技术,通过资源调配、废水利用、创新灌溉等,推进我国水肥一体化的利用。
3.2 强化科技创新,发展现代生物农业
发展现代农业和加强生物技术的应用,是保障农业安全的迫切需求,必将成为维护食物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命脉所在。在作物改良上要加强品种的抗病抗虫抗逆性及营养高效利用等研究。近年来,拟南芥、水稻、辣椒等植物已完成全基因组测序,并展开了大规模的功能基因组研究。通过种质资源研究、功能基因组研究和分子技术育种相结合的途径,培育出高产优质新品种。
3.3 加强技术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自身反贫困意识能力
贫困地区农民素质低,人力资本存量不足,阻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这就要增强对农民技术技能培训的紧迫感,提高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帮助农民突破资源的限制,促进农民自发性组建农业合作组织等集合农民创新思维的组织载体,使农村反贫困的潜力得以发挥。第一,要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开展有针对性的科普培训,同时结合所培训内容,实施实用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项目,创新科技扶贫工作机制,培育壮大农业技术队伍,使他们在农技推广中发挥重要作用。第二,大力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以生物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第三,抓好科技园区建设,实施科技示范工程,展示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第四,要全面提升农民素质,利用社会力量加强对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体系,扩大对农村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劳务输出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让农民通过掌握和利用实用新技术脱贫。
3.4 充分发挥区域经济特色和生态环境优势,发展特色农业
科技下乡服务要与区域农业优势产业、主导产业发展相结合,要做好科技下乡服务就要深入调研、充分了解当地农业的优势产业、主导产业的技术需求,做到有的放矢,增强科技服务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科技下乡服务的项目要围绕区域优势产业、主导产业的产业链条中的关键技术难题来设置,以项目的技术突破来促成产业链的形成与完善,促进产业的延伸和产业的集聚。加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根源研究,充分发挥区域经济特色和生态环境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并与企业搭桥,提升产业价值。如目前武陵山片区湘西自治州猕猴桃、椪柑特色农产品生产,已发展为当地支柱产业。此外,还要因地制宜,发展适合具有高含金量的产业。
3.5 增强农业科研人员的服务意识,提升创新能力
科技人才是宣传和实施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的主力军,是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接受者、携带者和传播者。科研人员要与农民打成一片,要吃在农村,住在农村,服务于农村,要有奉献三农和开拓创新精神,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立足本地资源,从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入手,组织实施科技成果示范推广重大项目,强化农业科技培训与技术指导,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
3.6 结合不同贫困地区的特点,建科技扶贫示范乡、示范村
结合不同贫困地区的特点,充分调动乡土资源,提高科技扶贫效率,如建立科技扶贫示范乡、示范村,实施具体的实用技术培训项目,应尽量配套实施该实用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项目,这样就使培训建立在示范、推广上,增强培训的直观性和示范带动性。发挥他们既懂技术,又懂市场,扎根农村,热心科技试验示范推广,在实用科技示范推广中言传身教的聚合、辐射作用,最终达到“以能人示范带动实用技术推广,以实用技术致富一方百姓”的科技扶贫目的。
3.7加快建立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科技下乡服务要与服务农业企业、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相结合,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6]。加强科企合作是科研单位服务农业、服务农村、服务企业的有效途径,是科技人员施展才华,实现互利双赢、持续推进科技下乡服务的重要举措。
3.8 科技下乡服务要与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
提供满足市场和农民真正需要的技术、科研成果是成功实施科技下乡服务的基础和前提。当前,农业科技创新研究与农业生产、农村科技实际需求相脱节的现象还相当严重。“一方面,科技成果不断被鉴定,科技成果总量膨胀;另一方面,农业生产经营中的许多现实问题得不到解决,需要的科技成果得不到满足,农业科研机构的供给意愿与农业企业、农民的实际需求发生偏差”[5]。
3.9 提高对科技下乡扶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科技下乡是国家支持农村发展的举措,农民对科技的渴望与科技下乡在我国是一种具有政治性的实践,科技下乡是一种生产性行动,同时也是一种政治动员。送科技下乡是服务“三农”的重要载体,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应高度重视,周密安排,引导各类社会资源广泛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推进形成大联合、大推广的新局面。农业人才短缺与闲置并存是目前我国农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一方面,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大量的农业科技人才,而我国农业人才的比例严重失衡。另一方面,农业、农村对人才的有效需求不足”[6]。为此迫切需要结合开展科技下乡服务培养农业科技综合型人才,建立科技下乡服务的长效机制。
4 结语
我国农村人口的基数大,相对资源严重匮乏是我国农村贫困的根本原因[2]。尽管我国在探索科技下乡扶贫工作中,从解决农民实际问题入手,实现了扶贫与发展并进的格局,也取得了好的成效,但我国农业缺少自发的技术创新,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农民没有生长出适应现代科技创新意识,农民赖以安身立业的农业总体上仍然缺乏“经营式农业”。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种植业仍是我国农业的依靠,与我国的资源禀赋相结合。现阶段我们更应加强农业技术科技下乡服务的推广和运用,坚持“进村入户、务实高效”的原则,进一步提高送科技下乡工作的长效性。
参考文献
[1]丛林.福建省科技扶贫工作回顾、成效与建议[J].福建农业学报,2011,26(1):113-118.
[2]李华香.新形势下解决我国农村贫困问题的对策思路[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70(4):8-9.
[3]榆林科技编辑部.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J].榆林科技,2014,37(1):1.
[4]廖西元,申红芳,朱述斌,等.中国农业技术推广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对推广行为和绩效影响的实证——基于中国14省42县的数据[J].中国科技论坛,2012(8):131-138.
[5]张朝华.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服务的主要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借鉴[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8):3.
[6]张蕾,陈超.农户农业技术信息的获取渠道与需求状况分析——基于13个粮食主产省份411个县的抽样[J].农业经济问题,2009(11):78-83.
下乡扶贫 篇2
春寒料峭,冷风飕飕。跑了3公里左右,身上才热乎起来。
今年情况特殊,3月份要启动村级换届,5月完成换届工作。一些村干部存在观望等待思想。因此,我们要发扬“5+2”、白加黑的工作精神,加强督促配合,环环紧扣推进工作。今天虽是周末,我决定步行下乡走访群众,既可锻炼身体又免得请基层干部接送占用他们的休息时间扶贫民情日记大全扶贫民情日记大全。
听说省委办公厅把驻村扶贫点调整安排在会泽,而且明确要求打造成示范点,起好引领带头作用。我们作为市委办公室下派的驻村扶贫队员,深感责任重大,也要提振精气神,稳扎稳打,挂图作战。首先建立扶贫工作台账,明确扶贫的时间表、路线图,狠抓脱贫攻坚各项任务的分解落实,努力把中寨村扶贫点打造成示范点。
今天到麻地沟村,主要是落实小作坊酿酒造成污水乱排乱放,影响环境整洁的问题。计划从相关部门协调80万元资金,用于修建村民活动场所和治理环境污染,促使生产者改良工艺、改造排污管道沟渠,提高生产质量,同时改善人居环境。
下乡扶贫 篇3
日前商务部等19部门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意见》,沈丹阳表示,建设农村电商要重视建设新型农村日用消费品流通网络,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传统生产、经营主体转型升级,创新商业模式,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每日经济新闻》 记者了解到,商务部将在培育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主体、加强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建设和创建政策环境等三大方面发力,鼓励电商、物流、商贸、金融、邮政、快递等各类资本参与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五项重点任务确定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发现,从2014年起,一年多来已有五份关于农村电子商务体系建设的政策发布。2014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启动农村流通设施信息化工程”,2015年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明确要“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在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 +”行动计划,5月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要求研究制定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 分工由商务部牵头负责,随后,商务部等19部门联合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规划了发展农村电商的五项重点任务:一是建设新型农村日用消费品流通网络,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二是推进农村产品电子商务,培育农产品品牌, 提高商品化率和电子商务交易比例;三是发展农业生产资料电子商务;四是发展农村服务业;五是推动电子商务扶贫,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把电子商务纳入扶贫开发工作体系,提升贫困人口利用电商创业就业能力,促进贫困地区特色农副产品、 旅游产品销售。
昨日,商务部市场建设司负责人在解读《意见》时表示,商务部将在培育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主体、农村电商基础实施建设、创建政策与服务环境等三方面采取十项措施推进,鼓励电商、物流、商贸、金融、 邮政、快递等各类资本参与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培育农村电商服务企业,加强农村宽带、公路等设施建设,完善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推动宽带网络提速降费。
电商纳入扶贫体系
“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最突出的意义就是解决我国农产品市场经营信息相对滞后、农产品流通问题相对突出的现实问题”,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要解决流通环节效率低、损耗大、产品保鲜难等问题,还是要回归到物流体系建设上来。”
作为发展农村电商的重要任务之一,电商被纳入扶贫开发工作体系。
据了解,在贫困地区发展农村电商,将致力于提升贫困人口利用电商创业就业能力,促进贫困地区特色农副产品、旅游产品销售。目前,国务院扶贫办牵头的“电商扶贫工程”已着手实施。
数据显示,中国已经使6亿多人脱贫,成为全球首个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贫困人口减半的国家,但全国依然有12万余个贫困村,7000多万贫困人口。按照计划,他们将在2020年全部脱贫。
国务院扶贫办国际合作与社会扶贫司巡视员曲天军日前表示,“目前已有山东、甘肃等多地印发电商扶贫文件,将通过平台+园区+培训等方式,整合贫困地区优势产品对接市场。”
而按照财政部、商务部近日公布的2015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200个示范县名单,将有20亿元专项资金安排进
入扶持农村电商,并重点向建设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倾斜。
政策推动之下,已有多地探路“电商”扶贫。
作为国家级贫困县,河北阜平县亦是 “环首都贫困带”中的一员,2014年,其上线淘宝特色中国·阜平馆,这也是全国第一家县级O2O电商体验店,半年时间内, 阜平大枣、杂粮等地方特色农产品线上销售金额实现了70万元的突破。按照阜平经验,电商扶贫需要铺设由县到乡、到合作社、再到村到户到人的农村电子商务网络。
在甘肃陇南,全市开办网店近六千家, 带动贫困群众人均增收240多元,同时甘肃还将在贫困县市区、特困片带推进电商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