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教下乡证明(精选8篇)
送教下乡证明 篇1
支教促城乡课改共进
------送教下乡心得体会
府东街小学
胡爱芝
2012年4月5日到4月11日,我非常荣幸地参加了市教育局组织的“送教下乡活动”。作为一名承担送教任务的老师,我的内心充满了使命感和责任感,短短一周的支教生活,带给我是感谢、感动、感悟„„
一、感谢支教机会
作为一名承担送教任务的老师,首先我要感谢市教育局的信任与支持,感谢教育局能给我们这次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同时我还要感谢高阳中心校东辛壁小学的领导、老师和孩子们。
二、感动学校真情
首先让我感动的是高阳中心校东辛壁小学的老师和学生们在我们到达之时,老师和学生们就早早等候在校门两侧了。孩子们手捧鲜花热情地欢迎着,孩子们高呼口号热烈的迎接着;全校老师期待的目光、那打心底里盼望的眼神;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肩上的重任的神圣。
走进东辛壁小学那整洁的校园,那设计巧妙的标语、版报,吸引了我的目光。学校虽只有二百来人,但老师们尽心尽力地工作着,全校老师紧紧团结在郭校长的周围,工作中群策群力,各尽所能,这种团结向上的精神令我感动。
送教下乡不仅仅是讲四堂课,听六节课,做一场讲座。感动的是在进入课堂的一刹那,孩子们的淳朴、热情、可爱,还有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课后的说课、评课才是一种真正意义的大课堂。对
每个教师来说,都是一种思索,一种提高。东辛壁小学的老师们每次听课记录都十分详细。评课中,好的地方加以高度肯定,不足的地方又给予中肯的建议。老师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许多让人深思的话语。让我感动的是那种求上的精神。
三、感悟教育快乐
在支教的过程中,是一次难得和难忘的经历,一段值得珍藏一生的记忆。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觉得我过得很充实。我用心做课、用心讲座,用心交流,只要这些事对他人有用,对他人有点滴收获,就很知足,很快乐。这里的学生都很实在,很质朴;这里的教师很敬业,很诚恳;这里的校长很务实,很勤奋。在下乡支教活动中,我收获了更多的热情和温暖,我收获了更多的进步和惊喜。我是快乐的!在这里我感到了希望。不论在那个教室里都能看到学校对班级各项活动的评价,我感到这里有一位有能力的校长,有一些踏实肯干的教师,就会有一群健康成长的孩子,这里的教育充满希望!
如果说教育是一艘船,那么,课程改革就是扬起的风帆,送教下乡就是鼓起帆的风。送教下乡,对于送者和接受者,都是收获者。上完每一节课的确要进行反思,像我们通常所说的,应该先了解学情,然后再去备课,根据学生情况和课标要求制定出合理的导学目标,设置可行的教学环节,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这次送教下乡让我收获了很多,只有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实践,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送教下乡证明 篇2
但是目前的“送教下乡”活动多存在形式单一、形式主义、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形式单一主要表现为仅依托“送课”形式来组织活动,形式主义主要表现为“为完成任务而组织活动”,鉴于这两种情况长期存在, 所以送教下乡活动效果多不明显,甚至非常不明显。
那么, 送教下乡如何才能真正取得实效呢? 笔者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科学设计。
一、 送什么
送教下乡, 必须先深入送教的接受方进行调研, 弄清楚接受方的教育需求及要求。唯有如此,送教内容才能真正得到受教方教师欢迎。当前,每所学校或每个教育区域所需要的教育扶促项目或内容多不相同。有的学校缺的是先进教育理念, 有的学校虽有先进教育理念, 但缺乏具体操作技术, 有的学校则可能既缺乏先进教育理念,又缺乏操作技术。同是缺乏操作技术,情况也不尽相同。但送教者在送教时多是根据自己的专长或喜好来确定送教内容。为此,笔者觉得,送教方在送教之前必须对受教方进行调研, 以了解其具体教育需求。不经调研,盲目地“送课”,多会造成“送的”不是受教学校教师“想要的”。在这种情况下, 送教方只能在形式上达到“送教”之目的,真正的“送教”目的或效果很可能无法实现。
“送教下乡”关键是送教育理念及教育技术。教育理念是教学的指导思想, 也是教育的灵魂,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向受教学校教师传递先进教育理念及教育技术应该成为“送教下乡”的主要目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如何实现有效传递非常重要,也非常关键。笔者觉得,通过开设示范课或观摩课的形式,并辅以讲座加以诠释,可使受教者完全理解送教者所要传达的理念与思想,也可让其学会教育技术的具体操作方法与技巧。如果“送教下乡”仅以课的形式“送教”, 则很难达到“送教”之根本目的。“送教下乡”重点是送教学经验与教育技术。笔者觉得,当前乡村薄弱学校缺乏的不只是教学硬件,最缺乏的是具有较高教学水平与教育技能的教师。要有效解决这一突出问题,教育主管部门或教研部门可依托“送教下乡”这一平台来逐步实现。在送教活动中,送教者应结合自身教育实践或案例, 从教育技术层面加以诠释,以有效解决这一突出问题。
二、 怎么送
为真正达到“送教下乡”活动的目的,笔者觉得,可以采用如下方式。
1.开设示范课、观摩课
送教者接受送教任务后必须精心准备,反复酝酿各个教学环节及整理贯穿其中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要广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要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研究性学习”贯穿于教学始终,并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要真正为乡村教师送去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或途径。
2.开设业务讲座
授课只是送教活动的一个环节,完整的送教活动,必须包括理念与技术的诠释。要结合所授课诠释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技术使用问题,能真正让听课教师学到教育技术与技巧。以案例诠释理念与技术是最为有效的送教形式。示范课、观摩课需配以专题讲座或深度评课,这样有助于听课教师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内化,使之从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
3.持续或定期开展送教下乡活动
一次送教下乡不可能一下子解决乡村教师所有问题。因此,送教下乡活动应持续、定期开展。唯有如此,才有可能改变乡村薄弱学校与城镇学校之间的教育技术差距,实现城乡教师教育技术与理念均衡发展。
三、 由谁送
“送教下乡”时必须精选一些思想开明、作风正派、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较高、能将自己教学技术与理念诠释清楚、一线教师公认的优秀教师来承担送教任务。送教,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送课。当前,有些送教组织者多认为送教活动就是送课。送教应包括送课及授课理念、教学技术等完整的诠释。当前的骨干教师、名师遍地都是,活动组织者一定要甄别清楚,选对选好送教者,否则,送教活动的真正目的便难以达到。
“送教下乡”不能走秀 篇3
但是目前的“送教下乡”活动多存在形式单一、形式主义、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形式单一主要表现为仅依托“送课”形式来组织活动,形式主义主要表现为“为完成任务而组织活动”,鉴于这两种情况长期存在,所以送教下乡活动效果多不明显,甚至非常不明显。
那么,送教下乡如何才能真正取得实效呢?笔者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科学设计。
一、 送什么
送教下乡,必须先深入送教的接受方进行调研,弄清楚接受方的教育需求及要求。唯有如此,送教内容才能真正得到受教方教师欢迎。当前,每所学校或每个教育区域所需要的教育扶促项目或内容多不相同。有的学校缺的是先进教育理念,有的学校虽有先进教育理念,但缺乏具体操作技术,有的学校则可能既缺乏先进教育理念,又缺乏操作技术。同是缺乏操作技术,情况也不尽相同。但送教者在送教时多是根据自己的专长或喜好来确定送教内容。为此,笔者觉得,送教方在送教之前必须对受教方进行调研,以了解其具体教育需求。不经调研,盲目地“送课”,多会造成“送的”不是受教学校教师“想要的”。在这种情况下,送教方只能在形式上达到“送教”之目的,真正的“送教”目的或效果很可能无法实现。
“送教下乡”关键是送教育理念及教育技术。教育理念是教学的指导思想,也是教育的灵魂,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向受教学校教师传递先进教育理念及教育技术应该成为“送教下乡”的主要目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如何实现有效传递非常重要,也非常关键。笔者觉得,通过开设示范课或观摩课的形式,并辅以讲座加以诠释,可使受教者完全理解送教者所要传达的理念与思想,也可让其学会教育技术的具体操作方法与技巧。如果“送教下乡”仅以课的形式“送教”,则很难达到“送教”之根本目的。“送教下乡”重点是送教学经验与教育技术。笔者觉得,当前乡村薄弱学校缺乏的不只是教学硬件,最缺乏的是具有较高教学水平与教育技能的教师。要有效解决这一突出问题,教育主管部门或教研部门可依托“送教下乡”这一平台来逐步实现。在送教活动中,送教者应结合自身教育实践或案例,从教育技术层面加以诠释,以有效解决这一突出问题。
二、 怎么送
为真正达到“送教下乡”活动的目的,笔者觉得,可以采用如下方式。
1.开设示范课、观摩课
送教者接受送教任务后必须精心准备,反复酝酿各个教学环节及整理贯穿其中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要广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要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研究性学习”贯穿于教学始终,并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要真正为乡村教师送去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或途径。
2.开设业务讲座
授课只是送教活动的一个环节,完整的送教活动,必须包括理念与技术的诠释。要结合所授课诠释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技术使用问题,能真正让听课教师学到教育技术与技巧。以案例诠释理念与技术是最为有效的送教形式。示范课、观摩课需配以专题讲座或深度评课,这样有助于听课教师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内化,使之从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
3.持续或定期开展送教下乡活动
一次送教下乡不可能一下子解决乡村教师所有问题。因此,送教下乡活动应持续、定期开展。唯有如此,才有可能改变乡村薄弱学校与城镇学校之间的教育技术差距,实现城乡教师教育技术与理念均衡发展。
三、 由谁送
“送教下乡”时必须精选一些思想开明、作风正派、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较高、能将自己教学技术与理念诠释清楚、一线教师公认的优秀教师来承担送教任务。送教,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送课。当前,有些送教组织者多认为送教活动就是送课。送教应包括送课及授课理念、教学技术等完整的诠释。当前的骨干教师、名师遍地都是,活动组织者一定要甄别清楚,选对选好送教者,否则,送教活动的真正目的便难以达到。
总的来讲,“送教下乡”是一种利己又利人、利校又利国的有效教研活动。鉴于此,笔者认为,当下各级教研及教育主管部门应认真做实、做深这项工作,要务求实效,不能走秀。组织者要提前规划,精细组织,做到以受教方教育需求确定送教内容,以送教内容选拔送教人,绝不能以骨干教师、名师或其他优秀教师的专长确定送教内容或盲目送教。活动结束后要认真总结与反思活动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不足。乡村学校及教师要积极、主动联系教研主管部门或单位,要变上级主动“送教”为乡村教师主动“要教”。唯有送教内容真正具有针对性,活动才能有效果,或效果才能更好些。
送教下乡培训 篇4
株洲县南洲镇昭陵学校 龙思
我有幸参加了今年的送培到县的培训学习。在培训期间,我有幸听到了几位专家学者对教育方面的独到的见解,亲自观摩了几位名师的同课异构课堂教学,这次学习让我受益匪浅,为我以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几天的培训学习,使我受益匪浅,身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接受了新思维、新观念的洗礼。上课的老师们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教学方面的新观念、好方法;教师心理方面的自我健康调适,而且为我们的人生指明了出路,点亮了明灯。名师、专家幽默风趣的人格魅力也使我倍受感染。
同课异构的教学给了我今后调控课堂有效性的实践指导;在课程改革实施的几年中,我们的教育教学无论在理念、方法、过程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教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断地研究、探索、实践着。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应该说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每一个教师不断追求的目的。有效教学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和个性发展为根本宗旨,要遵循教学规律,要关注教学效果、效率和效益,要提倡方法的多样化,而且要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支撑。我尤其感到教师的专业素养的高低对有效教学是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它是有效教学的根本支撑。专业素养高的教师,他的课堂才会丰富多彩,无论是语言还是内容,他在课堂调控上会灵活多变。教师一定要具备反思的意识与实践意识。
我更加体会到对于数学学科,如果是专业老师教,对于学生来说不管是数学思维还是发展学生的思维,都是具备专业性质的,不是其他教师教授书本知识能够达到的,不是专业的数学老师或许能教,并且能教得好,但是对于学生的长期发展还是有局限性的。
送教下乡讲话 篇5
———广河县教育局副局长马明中
各位校长、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首先向为此次活动给予支持和帮助的学区、学校领导组成员和相关班级的师生表示感谢。其次,此次献课的三位教师为了将较为满意的一节课奉献给大家,他们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法,认真编写教案,虚心向他人请教,反复进行试上,对于他们所做的努力,在这里也一并感谢。
为了均衡城乡教育的发展,促进校际间的交流和联系,充分利用县内优质的教育资源,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达到城乡互动,资源共享,帮助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共同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县上决定从2009年4月8日开始,组织在‚全州小学教师‘五课’竞赛‛活动中获得一等奖的教师和全县‚第十届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优质课竞赛‛活动中获奖的部分教师开展送教下乡活动。
此次‚送教下乡‛活动送来的不仅仅是几节课,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送来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娴熟的课堂教学技巧,科学的学法指导。对于全县基层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及促进我县教育的均衡发展将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通过此次活动的开展,力图让大家从中寻得些思考,在摸索中前进。为了让大家对新一轮课改了解得更多一些,今天我就新一轮课改中的有关问题谈一谈。现在,课程标准难了,而且多了些不确定性;教材活了,而且多了些儿童生活世界里的质朴。不只是简单灌输达不了标,而且体验一番‚众里寻她千百度‛的探究功夫,还拿不准是否就是达了标。因此,就有一部分教师以旧思维驾驭新课程,把探究的、讨论的、开放的内容改造成确定的,把灵动的、生活的、游戏的内容改造成可灌输的,硬是把新课程纳入自己的旧经验,让孩子们的活力蜇优于自己的权威,这是换药不换汤,或者说是换了新内容的旧课程。为此,教学依然保守,教师依然劳苦,孩子们就依然‚像被钉在桌子上的蝴蝶,无奈地伸展着获得了些无用知识的翅膀‛。针对这个现象我谈一下教师在新课改中角色的取向并对广大教师提几点建议;讲一下学校如何以‚五课‛教研和教师‚五项‛基本素质达标活动为载体,加强校本教研活动,充分发挥教研工作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作用,提升教师整体水平和教学能力的问题。
一、教师在新课改中角色的取向:
1、传统上:对教师早有较明确的角色定位。《师说》中:‚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最好的体现。
2、近现代有三个比喻: ①教师是园丁。
其本意是要表现教师要像辛勤的园丁那样对学生关爱、关照,其另一任务是‚修枝剪叶‛,其最终结果是扼杀个性,造成千人一面。我们认为,教师不应是像园丁那样修修剪剪,最重要的是如何让学生个性得到全面、充分和自由发展。
②教师像蜡烛。
此比喻表现了教师的奉献精神,教师在作出奉献的同时,也牺牲了自己。在现代社会,要求教师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要求教师寻求各种机会及时‚充电‛,使自己成为‚长明灯‛,以赶上社会经济和先进技术急剧变化的要求,教师应成为‚长流水‛。
③教师似春蚕。
这一比喻在展示自然界美好事物的同时,也‚作茧自缚‛了,缺乏进取意识和创新精神,更不符合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
3、有人把教师分成五个层次:
教育家——大教师——教书匠——以教谋生者——误人子弟者(陶行知等)(于永正等)
4、优秀教师的基本特征:
①应该成为其主修专业、教育专业的学者; ②必须是懂得如何教育才有成效的教学者; ③能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善于与学生进行交往的人;
④教师品格皆为学生的表率,是示范者。
5、对教师的一个评判标准(教学上): ①平庸的教师:传达知识。②水平一般的教师:解释知识。③好的教师:演示知识。
④伟大的教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
6、有效教学取决以下要素: ①精通本学科基础知识和背景; ②科学的教学设计和合理的时间分配; ③充满激情的教学态度; ④照顾不同水平的学生; ⑤注意倾听学生的需求; ⑥创设愉快和谐的课堂环境; ⑦讲解联系实际生活; ⑧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等。
7、教师角色的转换:
①从单一角色转换为多重角色(教师、长者、朋友、学生等);
②从绝对权威转换为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所谓组织者,通常指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等。
所谓引导者,通常指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深度探索、思想碰撞等。
所谓合作者,通常指建立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得到指导和建议。
在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将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作为促进者,一要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地观察,认真地感受学生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并给予适当指导;二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三要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的机会,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与自己已有知识体验的联系,营造一个互相合作、激励探索、加深理解的氛围,鼓励学生参与活动,表达交流,并分享学生成功的喜悦。
③从职业转换为事业(我是重要的,我是能干的,我是快乐的。)
④从教学转换为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创设愉快和谐的课堂环境;
二、对全体教师的的建议:
1、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应具备无私奉献的师魂、诚实正直的人格、爱生重教的教师观、教书育人的能力、严谨求实的师风。敬业、爱生、博学、勤研、善思、进取。努力做智慧型教师。教育智慧体现为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教育智慧是良好教育的一种内在品质,表现为教育的一种自由、和谐、开放和创造的状态,表现为真正意义上的尊重生命、关注个性、崇尚智慧、追求人生幸福的教育境界。智慧型教师就是具有较高教育智慧水平的教师。智慧型教师的教育智慧是教育科学与艺术高度融合的产物,是教师探求教育教学规律基础上长期实践、感悟、反思的结果,也是教师教育理念、知识素养、情感与价值观、教育机智、教学风格等多方面素质高度个性化的综合体现。我们要努力做智慧型老师、做最好的老师。正如李镇西(李镇西,男,1958年8月生,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语文特级教师,曾荣获四川省成都市优秀专家、2000年‚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提名奖。现任成都市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副校长。)所说:‚做最好的教师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也是一种激情的行动;是对某些欲望的放弃,也是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细节,也 5 是辉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轻胜马’的闲适从容,也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荡气回肠’‛
2、我们必须更新观念,转变角色,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我们要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社区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共建者,将新课程的理念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努力使自己成为全县教学教研教改的引领者和排头兵。
3、我们还要做终身学习的典范,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与进步。‚甘于平淡,认真做好每个细节,伟大将不期而至‛。我的感受是:机会与努力同在,学习与进步同行!
三、关于开展‚五课‛教研和教师‚五项‛基本素质达标活动提几点要求
今年是县上确定的教育质量管理年,作为学校管理者我们所肩负的任务就是通过强化学校管理,以‚五课‛教研和‚五项‛基本素质达标活动为抓手,通过扎实有效的开展校本教研工作来实现以以科研兴校科研立校的目标。作为教师我们以‚五课‛教研和‚五项‛基本素质达标活动为载体,以校本教研为着力点,在学习、备课、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方法、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上狠下功夫,在促使学生全 面发展的同时,不断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五课‛教研活动是开展校本教研的一项创新型教研活动,是落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集教师的教学、研究、培训为一体的,旨在整体提升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能力,聚焦课堂教学,向40分钟要质量的有效途径。教师 ‚五项‛基本素质达标活动是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学区、学校领导要进一步认识开展‚五课‛教研和教师 ‚五项‛基本素质达标活动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在抓好学校常规管理,强化教学管理的同时,以‚五课‛教研和教师教学‚五项‛基本素质达标活动为抓手,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五课‛教研和‚五项‛达标工作:
1、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确立‚以校为本‛教学研究的基本理念,大力开展‚五课‛教研和教师‚五项‛基本素质达标活动,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在教育实践中运用所学的新课程理论,并及时发现、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以教研促教改。校本教研要面向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特别是要关注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的需要。
2、加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完善校本教研制度,建立健全教研机构。学区、学校要组建各自的学科专家队伍,在他们的带领支持下实现学区、学校‚五课‛教研和‚五项‛ 基本素质达标目标。区长、校长是学区学校开展‚五课‛教研和教师‚五项‛基本素质达标活动的第一责任人。教导处和各学科教研组是校本教研工作的执行部门,具体负责各种教研活动的实施工作。教导主任和教研组长要督查并参与经常性的集体教研活动,及时发现典型经验,提出问题并帮助解决。
3、要进一步明确教研工作整体思路。学校是教学科研的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因此,要搞好校本教研,就必须立足本校,依靠全体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在充分学习课改理论的的基础上,将‚五课‛教研、五项基本素质达标活动与教改实验和课题研究结合起来,树立问题意识,支持鼓励教师针对课堂教学中的某一实际问题,(即:在我们学校,我的课堂上确实发生了什么问题?)以课题形式进行研究,提高研究的层次和水平。
4、采取强而有力的措施。学校制定出校本教研的制度,以规范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确保经费的投入,使校本教研纳入教师的业务考核与评价中。教研组要根据本组学科教学的特点,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本组教研计划,计划要突出实际研究。教师本人要确立个人学期校本教研计划,分析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确定自己本学期教研的主要目标及内容。
5、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引导教师重视 理论思维,学会理性地思考教学问题,并指向实践中发生的真实问题;要组织教师深入学习各科《课程标准》,弄清教学研究的定位、实施的前提、问题的确立、方案的制定、共同体的产生、方法的综合运用等。学校尽可能为教师提供自主发展的学习材料,包括专注、报刊杂志、网络查询等。
6、学校要合理规划‚五课‛教研、教师‚五项‛基本素质达标活动进程,制定‚五课‛教研达标方案(达标方案应符合学区学校实际)。鼓励人人参与校本教研的热情,要求教师按教研进度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设计教学方案,积极参与‚五课‛教研活动,努力实现‚人人参与,人人达标‛的要求。(人人参与是指每位教师必须至少经历一次五课活动的全过程;人人达标是指通过反复开展五课教研活动,对部分教师进行跟踪指导、培训,促使教师都能胜任学科教学,做到学生欢迎,同伴认可,校长满意,家长放心。这一点,不同的学区、学校应有不同的理解和要求。)学区、学校要根据教育局关于开展教师‚五项‛基本素质达标活动的指导意见,结合学区、学校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便于操作的教师‚五项‛基本素质达标考核方案,组织教师定期达标。
7、建立‚五课‛教研和教师‚五项‛基本素质达标活动工作档案,严格执行科学的教研工作程序。依据教师‚五项‛基本素质达标考核方案,严格考核申报达标的教师,使此项工作取得实效。
8、加强科学课实验教学工作。现代课程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敢于质疑。实验验证正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创新 精神的有效载体。因此实验教学不容忽视。学校要重视开展好实验课的同时还应建立完整的实验仪器管理制度,仪器室的仪器分类建账,仪器借还要有登记,做到柜有柜卡,物有标签,仪器存放整齐规范。上科学课的老师要认真制定学期教学计划,认真备课,做好学生的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并让学生在实验报告单上填好实验步骤、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培养学生长期坚持实验、连续观察记录、查阅资料的学习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探究科学知识,学习和应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老师们、同志们,我们都曾有过‚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追求,也曾有过‚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迷惘,也更有过‚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成功的喜悦!希望大家携起手来,为振兴广河的教育事业而共同奋斗!
送教下乡总结 篇6
11月13和14日,我很荣幸地参加了黔东南州教育局举办的“优秀骨干教师送教下乡”学习活动。本次学习有于月红、杨文燕、文正芬、周琴四位骨干教师为我们做现场观摩教学及专题讲座。课堂上四位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对学生的引领能力及操作教学设备的娴熟能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四位教师在课堂上把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师生激趣互动、知识拓展及学生素质培育贯穿始终,对我的启发很大。教育局领导还安排了本县傅萱老师的一堂观摩课。我想,领导的意图应是让老师们在听课中发现我们与名师间存在的差距吧。
纵观这几节课,名师的课如行云流水,润物无声,相比我们教师的课却是生硬死板,花哨无实。现就谈谈几点个人粗浅的看法:
1、教学目标的确立和体现
在三维目标的确立上,应该说我们的教师没有问题。和名师比,我们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只停留在纸面上,不能深入的领会,从而造成在教学的过程中落实不到位;反观名师,是把三维目标进行内化,抓住重点要落实的教学目标,细化为几个小的教学目标,在课堂的各个环节中去落实,在知识的传授和生成过程中不着痕迹地达成目标。可以说,名师课堂中的每个环节、每个细节,都是围绕着确立的目标在展开教学的。
2、教学思路的设计和课堂结构的安排 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在教学程序的设计和运作上一步步去落实,各个教师在这方面都有所体现,但我们做的却不能尽如人意,显得层次凌乱,结构松散,教学目标不能得到落实,并且在引导学生时往往会出现老师无话可说的尴尬局面。名师的课在开课的环节与学生进行对话,意在引起学生对老师的亲近,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这样做既增加了师生之间的感情,解除了师生初次见面的陌生感,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另外教师在谈话间也是在了解了学生大概的学习情况,为下步的教学打下基础。周琴老师在上五年级的习作指导课时就是通过一个个看似无关的问题逐步引到了习作内容上。于月红老师更是在让学生背学过的古诗中不知不觉的由题目的相像而进入了新诗词的学习中。在互动 的环节中,于老师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翁媪之间的相媚好”“醉”“吴音”这几个情境,使学生在生生,师生的互动之间理解了内容,深化了感情,从而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3、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分析
知识点要靠教师去讲,但是怎么讲,讲到什么程度,采用什么手段,是没有固定模式的。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把关键词句罗列出来,让学生顺着老师的牵引,一句一句地学,一段一段去理解,这种方法条理清晰,知识点一目了然,在我们现在是较普遍,也是教师喜欢用的一种,但它最大的弊端是要点是教师给总结、提炼出来的,学生是被动的接受,学生没有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没有体验知识形成的快乐,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是被动的,是教师给个拐棍然后被牵着走的,主动性发挥不出来,知识的记忆当然不牢固。正因为这样,学生思维始终处于封闭状态,造成学生思维不积极,探究不深入,视野不开阔,知识面狭窄的现状。名师在这方面做的和我们大相径庭,从始至终都没有给出本课的知识点,而是巧妙地把知识点分散在各个教学环节当中,积极地进行引导,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去探索,去发现,去总结,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在活动中愉快地掌握了知识。一堂课下来,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
4、教学效果上的分析
一堂课的好坏最重要的标准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名师的课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学生积极思考,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了进步和提高,教师有效地利用40分钟,学生学的轻松。我们的课包装华丽,运用了大量的多媒体课件,表面上学生参与了学习的过程,课堂上气氛热烈,但静下来想想,学生们就像在演一出教师导好的木偶戏,主角是老师,学生是老师手中的木偶,他们不需要去思考,行动是老师提前设计好的,只要跟着做就行了。试想,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能有什么发展呢?
上一节这样的课,教师们都说太累。是啊,我们的教师把精力放在了备教材、备教参、查资料、制课件、“背”教案、“背”导语,演练各个环节,付出的辛苦是平时一节课的数倍,课堂上教师不停地讲,不断地指挥学生,能不累吗?而成效却是微乎其微的,老师们厌倦是理所当然的。
送教下乡培训心得体会
这次送教下乡培训活动让我获益良多,特别是跟全市的中小学老师在一起探讨研究,如何真正的走到学生中间,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如何真正的以人为本。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让我们思考我们教师应该如何去把握这个“爱”的范围。
我非常欣赏教授说的“要做学生精神成长的关怀者。”其实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往往教师却只注重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缺乏对生命、精神的关怀。我们要知道教师不是学生的生活保姆与知识供应商,而是学生的精神成长的关怀者;他的职能不是提供给学生什么,而是使学生发展自我的智慧创造各种机会与学生一起成长。因此我认为,教师只有关怀学生精神健康成长,才有可能发生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才不会产生虚伪的结果。那么,作为教师,就应该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关怀者。所以我认为:
一、教师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做个终身学习者。
一个成功的教育者,首先是一个善于自我更新知识的学习者。通过这次学习,我认识到,教师应向个性化、研究型、创新型教学发展,通过教学实践—反思—研究—升华,培养科研意识,对教学问题跟踪研究,使之课题化,并总结成果,形成个性和特色的理论,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理论支撑。
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做个思考的实践者。
对于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语文工具性的偏失、教学目标阶段性不明、字词教学的忽视等并没有做深入的思考和变革。通过学习,我深刻认识到,教师,必须是个思考的实践者,做到学有所思,思有所为,为有最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我们的教学活动,才有可能做到“省时高效,整合简约”
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服从于、服务于学生的学,当好课堂活动的组织者。
教师要充分信任儿童,相信儿童完全有学习的能力。把机会交给儿童,俯下身子看儿童的生活,平等参与儿童的研究。教师把探究的机会交给儿童,调动儿童的思维参与,儿童就能充分展示自己学习的过程,教师也就可以自如开展教学活动。
让我们在工作中充分给予学生关心、理解、尊重与信任,真正地做好学生成长的精神关怀者吧!让这次培训能够真正的体现并运用在我们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吧,学习告一段落,但留给我的却是深深的思考。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以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教学,适应现代教学改革需要,使学生和自己都得到更大的提高和发展。
送教下乡证明 篇7
1 “送教下乡”的意义
“送教下乡”,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较低, 开发程度严重滞后, 成为了制约新阶段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发展的瓶颈以及新农村建设的巨大障碍。
首先, 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迫切需要培养新型农民。与2001年相比, 到2007年, 我国粮食需要总量年均增长270万t, 从2008年到2012年, 需求总量年均增长1 400万t。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会进一步加剧粮食紧张。
其次, 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迫切需要培养新型农民。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 且中低产田占总面积的2/3以上, 接受过系统职业技术教育的农民不足5%, 农业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国内第二产业的1/8和第三产业的1/4。因此, 依靠科技是发展现代农业必由之路。
第三,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迫切需要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代表现代农业发展方向, 是家庭经营的基石, 合作组织的骨干, 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中坚力量, 也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组成。只有吸引、留住大批高素质农民, 农村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2 “送教下乡”具体做法
2.1 组强领导, 保障“送教下乡”工作顺利进行
学校成立培养新型农民工作领导小组, 由学校领导及有关部门领导任小组组长及小组成员, 部署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工作安排, 组建各级相应管理机构, 配备相应管理人员, 制定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有关规章制度。下设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工作办公室, 地点在教务处, 管理教学点及班主任, 安排教学人员, 实施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工作, 是学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综合管理部门。
2.2 管理教学点, 规范“送教下乡”工作
教学点的设置根据学生的数量分布、生产经营专业化程度、区域产业结构等设置在县城、乡镇、村庄, 方便学员学习, 承办单位指定一位负责人, 50名学员指定一位班主任, 协助学校做好教学点的管理工作。定期召开教学点负责人会议, 以沟通信息, 交流经营验, 解决存在的问题
2.3 结合农村实际, 合理设置专业
为更好发挥“送教下乡”班实用性和实效性, 设置了农业经济管理和畜牧兽医两个专业,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培养对象为现任农村两委干部或后备干部、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和各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以及愿意投身农村基层管理的农村有志青年, 掌握农村基层管理部门、村民自治组织、中介组织、乡镇企业、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行政管理及经营核算方面和知识能力, 使学生在新农村建设中能够真正担当起新农村建设的参与者和模范带头人。畜牧兽医专业招生45周岁以下的青壮年, 掌握动物疾病诊断与治疗, 动物疫病监测与防控, 动物繁育和动物养殖生产与管理等方面内容。
2.4 强化教师队伍, 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队伍由校内有经验的老教师和学校聘请校外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能工巧匠组成, 通过问卷调查, 深入农村, 走访有经验的农民, 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 编制符合农村生产现状的乡土教材, 学校制定教师管理制度, 增强教师的工作责任心, 稳定教学秩序, 科学管理, 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性, 保证教学高质量完成。
2.5 学生工作管理
为推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工作, 增强学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服务意识, 规范学生管理工作, 保障学校和教学点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学校制定学生管理制度, 成立新型职业农民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学生管理工作, 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根据区域实际及生源分布, 本着就近, 方便学生的原则, 50人为一个班级, 每班设一个班主任。建立学员考核细则, 对学员课堂学习、出勤情况、作业、笔记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考核。
3 “送教下乡”成效
3.1 提高了学员素质
农民通过送教下乡班的系统化学习, 学到了知识, 开阔了视野, 提高了自身素质。例如, 通过老师对法律法规切合实际生动的讲解, 懂得了哪些是违法行为, 哪些行为是不对的, 每次上完课, 学员都有很大感触, 受益菲浅。
3.2 促进了学员就业、再就业
通过教师专家的讲解, 学员掌握了大量的致富信息, 学到了技术, 有了经验, 促使他们改变原有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想法, 阔宽视野, 找到新的致富道路。
3.3 学校办学职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国家关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为:为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培养实用人才。中等农业职业教育, 为“三农”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扎实专业技能的中等农业科技人才和劳动者。“送教下乡”办学模式的探索实施, 可以使学校更好地实现办学职能和培养目标。
3.4 实现农业中等职业学校和农民共赢
近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业职业教育和农村人才培养供需严重错位, 矛盾明显。农业院校涉农专业生源不足, 学农的学生将来也不一定从事农业;另一方面, 新农村建设需要大批高素质、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而大批农村基层干部、专业户、返乡青年又没有适合的学习平台。“送教下乡”的办学模式, 就是在农业产业化程度较高、人口相对集中的村镇设立教学点, 将农民需要的农业知识、技术送到家门口;办学点放在农村, 实践点设在田间地头;农闲时间集中上课, 农忙时兼顾学习和生产, 经考试、考核成绩合格者颁发中职毕业证书。
经过不断的探索和改进, 以“农”字为特色的“送教下乡”的办学模式日趋完善, 学员的要求是我们授课的方向, 学员的满意和欢迎就是我们“送教下乡”工作者最大的欣慰。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 一定会不断受益于农业职业教育, 同时我们将继续努力, 更好的做好“送教下乡”教育教学工作, 确实将国家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摘要: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是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事业全局的重大问题。农业中等职业教育怎样改革和发展, 是关系能否加快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前提。辽宁省农业经济学校充分认识、深入研究“送教下乡”模式, 服务“三农”的现实意义, 培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相适应的, 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在农村生产一线“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人才, 成为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科技致富带头人”。
关键词:送教下乡,职业教育,服务三农
参考文献
[1]王晓飞, 孙志河, 史帆.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实施送教下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1, (27) :63-68.
送教下乡课要立足“乡土”味 篇8
一、挖掘学生熟悉的乡土资源激发兴趣
由于“送教下乡课”不是对自己所教班级进行的授课,教师与学生彼此陌生,再加上教师授课方式的不尽相同,课堂教学的“导入”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既要拉近师生的距离,又要营造轻松融洽的学习氛围,所以,教者必须高度重视“送教下乡课”的引入和对学生信息资源的利用。
笔者听过一节《燃烧与灭火》的送教下乡课。教者授课并未从教材提供的演示实验入手,而是在充分挖掘学生熟知的乡村信息资源后,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上课伊始组织学生讲“火烧赤壁”的故事,以此引出“燃烧与灭火”的课题,又结合“火烧赤壁”的故事,启发学生思考燃烧需要的条件,接着用诗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说明了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
教师通过故事,让学生顺利地掌握了燃烧需要同时具备的三个条件。从故事引出课题到利用故事学习新知,教者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拓展,充分利用了农村学生熟知的信息资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二、联系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启发引导
对于“灭火”的新知识学习,教师更是别出心裁,她用彩笔将“灭”字的“一横”圈了起来,连听课教师也恍然大悟:不就是捂住火,盖住火嘛!也就是灭火的第一种方法:将可燃物与空气隔离。
中国汉字的魅力,此处被教师挖掘得淋漓尽致,形象生动而又富有人性化,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日常生活中,农村学生最熟悉的莫过于灶台做饭。烧水的时候,锅里的水溢出来有可能将炉火熄灭,教者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学生掌握了灭火的第二种方法。教师又启发学生:火烧赤壁时如果没有可燃物,会有这个千古流传的绝唱吗?至此,教师已让学生顺利掌握了灭火的三种方法。
这一环节中,教师对学生的引导紧密结合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从火烧赤壁的故事入手,从汉字造型入手,从乡村学生日常生活入手,对原来的教材进行了灵活的处理,将“燃烧与灭火”的知识于无形中传授给了学生,使学生终身难忘。
三、依据农村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材施教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过:如果要我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句话的话,那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也就是已有的认知结构去进行教学。
由于送教下乡课面对的是农村学生,虽然近几年来农村学校的设施设备有了极大改进,教师培训也如火如荼,可农村孩子的已有认知和表达能力与城市孩子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因此,“送教下乡课”一定要针对农村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进行备课。通过降低学习难度、控制课堂容量、联系学生实际等来进行教学,才能增强授课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做到因材施教,使不同层面的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不同层面的教师得到不同层次的收获。
总之,只有“以生为本”,真正做到从学生实际出发,不管是“城市版”的“燃烧与灭火”,还是“乡村版”的“燃烧与灭火”,我们的课堂都将释放出生活的精彩,绽放出生命的活力,也才能实现送教下乡的真正目的——使乡村教师的“教”与乡村学生的“学”都能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