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评价体系(精选12篇)
考试评价体系 篇1
考试, 是人类社会活动中鉴别、评价、测量一个人知识水平高低、才能优劣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 也是教育活动中检验受教育者掌握、运用知识能力的主要手段, 同时又是社会评价教育机构教学质量和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一个人从上学到走上社会, 要经历无数次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考试, 而且, 在漫漫考试路上充满了竞争和淘汰带来的喜怒哀乐, 考试结果公正与否和考试评价利用的正确与否, 不仅影响着个人的利益, 而且影响国家制度和整个社会风气。因此, 考试必须做到真实、公正, 才能保证考试的信度。但是, 由于考试评价体系的不完善, 考试结果利用的不正确, 使各类群体的部分成员对考试产生非常强烈的功利思想, 成为从学校到社会的各类考试出现舞弊行为的诱因, 严重影响着考试公平, 社会公平和和谐社会的构建。为此, 我们在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中进行了为期两个多月的问卷, 形成了一份“考试公平性缺失与完善课题”问卷调查统计表, 为完善考试评价体系, 维护考试公平, 促进社会和谐, 做一些理论探讨和实践尝试, 试图提出一些科学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一、调查问卷说明与分析
1. 问卷说明
我们选择了充当执考者 (教师) 和考试者 (学生) 集中的群体, 分别设计了教师问卷与学生问卷。问卷题型分为封闭式题目和开放式题目两种。教师问卷的封闭式题目有14问, 分别涉及考试目的、考试内容、考场作弊处置态度、考试评价等方面的信息;学生问卷的封闭式题目有16问, 分别涉及升学考试、水平考试、学历考试、考试效果、考试公平性及考试作弊等方面的信息。两份问卷设计了同一道开放式题目─“你认为我国考试不公平现象应从哪些方面进行改善? (请举例) ”。
2. 调查地域及人员结构
调查样本主要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兰州城市学院等甘肃省内几所高校的教师和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及省内受“中英项目”资助受训的酒泉、张掖、武威、兰州、临夏、甘南、陇南、定西、天水、白银、平凉、庆阳等12个地州市的近二十个县的中小学的教师。本次调查共发放教师问卷1000份, 回收有效问卷628份, 其中小学教师253份, 占40.3%, 中学教师300份, 占47.8%, 高校教师75份, 占11.9%;本次调查发放学生问卷1500份, 回收有效问卷1075份, 其中研究生212份, 占19.7%;本科生863份, 占80.3%。
3. 问卷分析
本文侧重讨论考试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完善, 因此, 不显示调查问卷的全部, 只是把与考试评价相关密切的问卷数据显示并加以分析。
——学生调查问卷:从1、2、5问卷比例看出, 目前各层次、类型的考试不能全面的反映受教育者或应试者的能力和水平;从3、6问卷比例看出, 在各类考试中舞弊行为非常严重, 考试结果的真实性受到严重质疑;从4、7、8问卷比例看出, 考试不公平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极高比例的人由于考试的公平性缺失, 造成发展机会的不平等。
——教师调查问卷:从1、2问卷比例看出, 绝大多数的教师都认为考试是为了考查学生的真实水平, 是坚决反对作弊的;从3、4问卷比例看出大部分的教师能维护判卷的严肃性, 同时很多的人也有过不公正的考试经历;从5问卷比例看出, 不少人由于考试的不公平失去过人生转折的机会, 造成个人发展上的不平等;从6问卷比例看出, 56%的人认为考试不公现象, 影响到了我国考试制度的良性发展。
——开放式问卷“你认为我国考试不公平现象应从哪些方面进行改善?”回答结果排在第一、二位的是完善考试制度和完善评价体系, 由此, 我们认为解决考试不公平问题, 重在考试制度的改革和考试评价体系的完善。
二、改革完善考试评价体系的思考
(一) 考试评价体系问题综述
长期以来, 传统的考试评价体系就是学校以教育部门规定的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 和教材, 由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内容, 设计试卷, 组织考试, 根据学生答案的准确程度, 判定成绩, 将成绩应用于各种评优、授奖和升学等事宜。突出问题:一是将考试成绩作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社会评价学校教学质量, 学校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效果, 老师对学生成绩进行排名, 作为认定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唯一依据和标准, 欠缺科学性和合理性;二是过于注重纸笔测验, 轻视动手与实践机能的评价, 方式上太单一;三是偏重智育, 忽视体育、美育和德育实效性;四是太多的关注书本知识和技能, 对学生的道德、学习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培养不够重视;五是对学生的情感、自尊和个性差异得不到应用有的尊重, 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 评价一个人的发展, 不仅仅考查知识与技能, 应该全面的从养成习惯、内心情感、表现态度、心理因素、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多方面来综合评价。
(二) 改革完善基础教育阶段考试评价体系的建议
进行考试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完善, 就是要改变单纯通过书面测验、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 倡导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不仅要反映学生的学业成绩, 而且要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
1. 限制中小学阶段的统考次数, 改革高考试题的结构和命题方式
拓展素质教育, 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限制中小学校由地方政府所举行的统一考试, 改变“为考试而教学”的严重倾向, 科学的降低小学阶段考试的难度;中学入学资格主要取决于小学学校内考试的成绩、日常学习行为记录以及教师的评价;引导中学生结合课程内容进行探索性或研究性学习, 把所学的知识理论应用于社会实际, 模仿成人的科学研究和创作活动方式, 提交研究报告、论文或作品等形式的作业, 以此来保证中学毕业生的学习质量。充分肯定“高考选拔”人才是其它方式无法替代的地位, 但是, 试题的结构和命题方式需要改革, 应进一步加大实践操作及应用性试题比例, 死记硬背的试题比例再降低。
2. 学习管理上宽松小学阶段、约束初中阶段、紧张高中阶段
学校在学习管理和学习氛围的营造上, 对小学阶段的学习环境应显示出格外宽松与自主, 一般不要使用正规的考试, 更不要由地方教育部门举行严格的统一考试;在学生进入初中学习阶段再偶尔使用正规的考试方法来评估学生的进步情况, 偶尔进行一定数量的统一考试;在高中阶段, 应重视采用正规的考试方法, 统一考试次数需要增加, 特别对高中毕业的最后一个学年应采用严格的考试, 为高中生能进入高等院校学习做充分的准备。
3. 考评方法多元化, 高度重视与广泛采用表现性测验和实验技能教学考试
考试评价改革过程中, 人们提出了很多重要的概念和方法, 形成多元化的考试评价运作模式。比如针对学生实际表现以便真实地评估学生高级心智技能的表现性测验和着重联系课程中实验教学的实验技能教学考试受到特别的重视。为此, 通常采用口试与答辩、短文与论文、过程叙述反应题、综合分析解释题、作品与方案设计、档案历程分析、实验操作等加以直接的评估。为了发展学生更高层次的认知技能、动作技能和研究技能, 要十分重视实验技能教学考试, 采用笔试、操作、口试与撰写报告相结合的方法, 对学生的基本实验能力和动作技能进行评估, 促进学生在高级认知技能和研究技能与态度方面的发展。
4. 全面评价学生素质发展, 大量使用由学生参与评价、记录成就与成长的多功能的观察表现学习成绩报告单
学生的发展包括文化知识、技能、思维、身体、心理、思想道德、观念态度、社会适应和公民素质等多方面。因此, 考试评价不仅采用适当的掌握知识测验、形成性测验和终结性测验来检查评估学生在认知领域方面的进步, 而且顾及教育目标的广泛性、整体性和丰富性, 全面评估学生在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进步。此外, 还要普遍重视用概括性的、实质的词语去描述学生的发展情况, 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情况作出负责性的评价, 并把这些评价体现在学生成绩报告单上。这样的成绩报告单不再是抽象的考试分数, 而是提供了许多有助于了解个人进步、态度和行为表现的信息, 能够提供有助于改进与指导学生学习或家庭合作努力方面的建议。
5. 考试评价学生重视个别化和适应性, 参与评价的人员要多元化和互动化, 考评的结果要体现人性化
学校教育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和文化差异;教学过程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需要, 强调对学生的尊重与关怀。考试评价强调与学生个体的性向相适应, 师生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鼓励教师和学生发展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一方面, 教师在教学和评价中需要具备更宽广的心胸、更良好的沟通能力、更高超的教学与评价技能, 需要对学生多支持、多鼓励且接纳失败;另一方面, 参与评价的人员多元化, 可以有教师、有同学、有家长代表、也可以有学生本人。经过评价, 能够使每一位学生都获得有益的帮助, 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肯定和成就感, 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明确下一步的努力方向。同时, 考试评价的结果解释也更具人性化, 教师在实施测验或考试前要引导学生做充分准备, 以减少考试焦虑;成绩评定后不在班级上随意公布和排队, 尤其面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要多鼓励和多关怀;测验方法可以多样化, 关注学生的多元智能, 适应学生的学习个性和特长;作答题目的评分不能只看答案结果而不看过程, 对有创造性思维的答题过程应当给予鼓励和加分;考试评价结果的标记和解释不能只用抽象的分数比高低, 应当分析学生答卷的思考过程和特点, 作出具有教育学意义或心理学意义的说明和解释。
基础教育阶段是一个人成长成才和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关键时期, 也是一个人参加各类考试次数最多的阶段, 同时也是公众评价和自我认知水平和能力的集中时期, 改革完善这一阶段的考试评价体系, 对提高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是至关重要的, 科学合理的考试评价体系引导一个人正确认识考试的真正意义, 淡薄考试功利思想, 形成好的考试习惯, 未来走向社会成为营造社会诚信, 维护社会公平, 构建和谐社会的生力军。
摘要:考试, 是人类社会活动中鉴别、评价、测量一个人知识水平高低、才能优劣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 也是教育活动中检验受教育者掌握、运用知识能力的主要手段, 但是, 由于考试评价体系的不完善, 考试结果利用的不正确, 使各类群体的部分成员对考试产生强烈的功利思想, 成为从学校到社会的各类考试出现舞弊行为的诱因, 严重影响着考试公平, 社会公平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就这一问题通过一定群体范围的调查、分析, 提出改革完善考试评价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考试,评价体系,基础教育,改革,完善
参考文献
[1].陈作伯.我国现行考试制度公平性的缺失与完善.西北人口.J.2009. (1) :121-124.
[2].陈作伯.考试公平性调查分析.甘肃高师学报.J.2009. (1) :54-57.
[3].黄光扬.关于基础教育考试评价改革若干问题的探讨.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考试评价体系 篇2
正确答案:(1)从绩效考评的目的来看,前者以战略为中心,后者以控制为中心。(2)从考评指标产生的过程来看,前者在组织内部自上而下分解战略产生,后者自下而上根据个人以往的绩效与目标产生。(3)从考评的构成上看,前者通过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后者以财务指标为主,非财务指标为辅。(4)从指标的来源看,前者来源于组织的战略目标与竞争的需要,后者与组织战略的相关程度不高。
22.简述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和程序。
你填写的答案:
正确答案:
(一)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1.针对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应以生理学、心理学、管理学、行为科学、人才学等科学原理为依据。3.明确性原则。
(二)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设计程序:1.工作分析。2.理论验证。3.进行指标调查,确定指标体系。4.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调整。
23.A公司是一家大型商场,公司管理人员相员工共有5。多人。由于大家齐心努力,公司销售额不断上升。到了年底,A公司又开始了一年一度的绩效考评,因为每年年底的绩效考评是与奖金挂钩,所以大家都非常重视。人力资源部又将一些考评表发放给各个部门的经理,部门经理在规定的时间内填完表格,再交回人力资源部。
老张是营业部的经理,他拿到人力资源部送来的考评表格,却不知该怎么办。表格主要包括了对员工工作业绩和工作态度的评价。其中,工作业绩一栏分为五档,每一档只有简短的评语,如超额完成工作任务、基本完成工作任务等。由于年初种种原因,老张并没有将员工的业绩目标清楚地确定下来,因此对业绩考评时,无法判断谁超额完成任务,谁没有完成任务。工作态度就更难填写了,由于平时没有收集和记录员工的工作表现,到了年底,仅对近一两个月的事情有一点记忆。
由于人力资源部又催得紧,老张只好在这些考评表上钩钩圈圈,再加一些轻描淡写的评语,交给人力资源部。想到这些绩效考评要与奖金挂钩,老张感到如此做有些不妥,他决定向人力资源部建议重新设计本部门营业人员的考评方法。老张在考虑,为营业人员设计考评方法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公司绩效管理存在的哪些问题有待于改进和加强?
(2)如何改进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你填写的答案:
正确答案:(1)该公司存在的绩效管理问题如下:①考核目的不明确。绩效评估的目的是发现员工工作的长处与不足,改进员工以及组织的整体绩效,促进员工与组织的提高与发展,而不是为了考评而考评。②绩效目标不清楚。考评者和被考评者对于被考评者的绩效目标竟然模糊,使得考核没有了对比标准。③平常的工作过程中忽视关于员工工作行为的记录,使得考评时缺乏证据性资料,使得考评结果的可靠性降低。④在考核过程中,考评者以被考评者近朝的绩效表现代表整个考核期的表现,这种“以近概全”的方式,使得考评结果的正确性降低。⑤考核周期设置不当。营业部门的业绩考核周期过长,不利于发现、解决问题,也不利于平时收集员工的绩效信息。
考试评价体系 篇3
关键词:工学结合;实习模式;体育考试;评价体系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新类型,其特点主要是突出了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优化组合。体育教学是高职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体育考试则是检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成效的重要方式。研究高职院校体育考试评价体系,应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切入点,从高职生的学习与实习模式着手进行探讨分析。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实习模式的划分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表明,高职院校要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与人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应急应变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发挥其所学知识的系统性和综合性优势,在技能创新应用上取得突出成绩。
高职院校根据16号文件精神和学生实习时间的长短,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实习模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定期的“2+1”顶岗实习模式;另一种是短期的、阶段性的“半工半读”实习模式。前者是指在学制的第三年进入工厂、医院等单位顶岗实习;后者则是将学生的实习贯穿于理论教学的全过程,一般为每阶段2~4周,时间短,但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实验技能和理论的有效结合,满足了专业特点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在高职院校实行最多的是“2+1”顶岗实习模式,也就是说,学生前两年在学校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第三年进入到企业、工厂、医院等单位实习。这种实习模式有利于学校的集中教学和学生的系统学习。
通过对以上两种实习模式的分析可以发现,这两种实习模式都导致了体育考试评价体系的中断性和不系统性,传统的体育考试评价体系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如何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中保障体育考试评价体系的顺利、有效实施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二、“2+1”实习模式下体育考试评价体系探讨
考试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引导学生主动、创造性地学习的重要手段,是检测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我们应从人的发展、职业的发展、技术的延展和岗位的拓展等层面来看待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2+1”顶岗实习模式。
根据“健康第一、科学锻炼”的指导思想,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将“2+1”顶岗实习模式中的体育考试评价分为两个环节进行:第一个环节是“2+1”顶岗实习模式中的“2”阶段的体育考试评价,第二个环节是“2+1”顶岗实习模式中“1”阶段的体育考试评价。
1.对于“2+1”顶岗实习模式中的“2”阶段,由公体部制订每学期教学计划,对体育教学的培养目标、指导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等进行具体的安排。学生根据自身锻炼的兴趣和爱好,在网上进行选课,然后由公体部根据性别和选项进行编班。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学院将地掷球列为学生的必修项目之一,以贴近鹤壁市的传统体育特色,同时开设其他项目的男、女生班,每一项目设有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根据学生掌握的技能情况和对体育锻炼的态度进行综合评定。
2.对于“2+1”顶岗实习模式中的“1”阶段,也就是学制的最后一年,学生到实习单位顶岗实习。这一阶段,学生相对比较分散,实习地点也不集中。在这一阶段如何实施体育教学、如何对学生进行体育评价,需要我们深入探讨。鹤壁职业技术学院经过近三年的探索,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体育考试评价体系。
一是根据各专业特点和实习模式特点,制订第三学年的详细教学计划,对实习生体育选修课的内容、选课时间、上课形式、考试评价方法等进行具体安排,让实习生根据安排选课,并提交学习方案,然后教师依据选项内容给出详细、合理、科学的运动处方。
二是分阶段、有步骤地安排实习带队教师对学生选修内容进行指导和检查。实习生学习和锻炼的形式很多,实习带队教师要通过检查和指导,指出实习生自我锻炼中出现的问题及不合理的运动安排,建议其更改、优化运动方案,从而使实习生的锻炼更加科学化、合理化、规范化。
三是学生体育考试成绩的评定主要依据实习生选修项目、实习带队教师检查情况、实习单位反馈情况、实习生上交作业完成情况、实习生参与社会锻炼比赛情况等进行综合评定,以实习生能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并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行为习惯为终极目标,促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地参与体育运动,锻炼形式由单一变为多样化,锻炼过程由阶段化转为终身化。
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体育考试评价的特点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校企双方联合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其实质是产学合作、联合育人,利用学校与社会两种教育资源与教育环境,使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体育考试评价表现出以下四个特征。
1.考试时间的随意性
体育考试评价不受考试时间的限制,由原来每年的2~4次期中、期末考试改为全年性考试。实习生提交学习方案和运动处方时,也要注明预定的考试时间。学院根据工作安排,对实习生进行阶段性的体育考试评价。考试时间临近时,实习生如未能完成体育项目学习或未达到锻炼预期效果,可提交缓考申请。学院则根据其具体情况调整考试时间,机动灵活地完成对实习生的体育考试评价工作。
2.考试地点的不确定性
根据实习生提交的学习方案和运动处方,学院安排带队教师对实习地离学校较远的实习生进行单独的体育考试;对于实习地离学校较近的实习生,可采用相对集中的考试方式,以便为实习生节约时间及相关费用。
3.考试形式的多样性
学校可通过定点、相对集中的考试,对学生锻炼的效果和体育选修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也可通过网络考试,由学生将锻炼的过程、考试的内容编辑成影音文件,连同锻炼的心得体会及锻炼效果检测报告,发送到学校公体部。考试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制订运动计划、自我锻炼的过程,掌握1~2种锻炼方法,让体育锻炼科学化、常规化、终身化,真正实现“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的目标。
4.考试成绩认定的灵活性
体育考试成绩的认定不是单纯以实习生锻炼的形式和结果为依据,而是结合学生参与社会体育锻炼的情况、自我锻炼的过程及效果、体育锻炼理念的形成、带队教师检查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使学生在锻炼中体验到快乐,在快乐中改善身体健康状况,进而促进国民身体素质的整体提高。
高职院校体育考试评价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表现出教学内容的多样性、考试形式的灵活性、教学方法的创新性和教学项目的拓展性。但是,随着我国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发展,体育考试评价体系还有更大的改革创新空间,如何建立完善的体育考核、检测、评价体系,让体育考试更加适应高职生的实习和就业,以及如何让体育锻炼终身化等问题,还有待于全体高职教育工作者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谢建武,周小锋.高职“2+1”培养模式的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5).
[2]李元美.高职院校考试模式改革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7,(13).
[3]张维津.变知识考试为能力考试——谈高职学院的考试改革[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5,(6).
构建富有人文内涵的考试评价体系 篇4
一、遵循认知规律, 树立考试评价新理念
从人们的认识角度来看, 理性认识来源于生活经验, 人们的认识发展是遵循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路径, 教学论从来没有忘记过这一普遍原理。但是, 当我们强调学生认知的特殊性的时候, 当我们穿梭在以知识为本的丛林中的时候, 却恰恰忽视了社会生活这个广阔的世界, 截断了拓展精神生活需要注入的“活水源头”, 很难听到现实世界对学生的召唤, 难以用情感体验窗外诱人的境界和无限风光, 知识变成了“一潭死水”。这样的考试评价就失去了实际意义, 因为它过分地强调符号化、抽象化, 严重违背了学生学习和认知规律, 使得理性认识失去了充沛和鲜活的情感状态。所以, 只有让学生在生活中体悟到情趣, 在开放的情景中探索真理, 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 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反映社会科技经济的发展与动态, 才是当前考试评价的新理念。
二、全面体现课程全貌, 侧重评价的整体性
课程实施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领域, 包含许多相关的因素, 必须从不同角度, 用不同的方法认识和评价具体的课程实施。因此, 在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上要摒弃片面的评价观念。事实上, 从课程评价的方法来讲, 大多是针对以往的评价方法过分注重“科学”的定量分析, 致使评价范围狭窄, 造成一种片面的评价。从评价领域来讲, 不仅局限于认知领域, 还要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进行全面评价。也就是说, 评价既要对产生结果的因素和动态过程进行描述和判断, 又要对产生这一结果的情感因素和动态过程进行描述和判断;既要看到学生学习的智力发展的一面, 更要看到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态度、意志和性格等人文因素的作用。
三、坚持以人为本, 注重实践能力的评价
从评价的终极目的和功能来看, 考试主要在于巩固基础, 发展智力, 培养能力,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有效地培养实践能力, 让学生从生活中探索未知, 历练思想。将考试评价置于“以人为本, 面向生活、尊重规律”这一广阔的人文背景中, 多给学生一些人文关怀, 在命题时关注生活, 引导学生在情趣中感知生活的真相和人生的真相。因此, 测试题的命制要具有发展性, 要为被评价者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和机会, 鼓励被评价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实践中发现事物的原生态。我们常讲, “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 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 (第斯多慧) , 可见,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多么重要。实践证明, 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 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较强的测试内容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 能消除精神上的警戒性、焦虑性, 让“个性”在情景中发展, 体现考试中隐含的人性教育。这样, 学生鲜活的个体生命经验和独特的心灵激情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
四、充分张扬个性, 体现考试评价的多元化
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 从考试评价这一文本角度讲, 它不是枯燥的, 而是富有色彩的、充满生活情趣的多元复合体。有了这样一种凭借, 由此激发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感官体验, 在愉悦合理的情趣中获取知识, 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并积累大量愉快而幸福的生活经历。每一次考试都注重生活的交往, 抓住学生的思想动态, 教育他们热爱生活, 通过解答疑难困惑, 提出合理建议, 潜移默化地引导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实现沟通, 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长期以来, 我国的考试评价制度受传统观念、体制、模式的制约, 很大程度上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性。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就知识考知识, 习惯于从概念到概念, 从原理到原理。对整个世界的关照, 究竟是幸福还是苦难, 是富裕还是贫寒, 是高贵还是卑贱……早已有了预制性的结论, 不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答案, 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而构建以“生活”和“情趣”为主的考试评价体系, 是打破这种体系的有效方法。
总之, 课程改革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我们理所当然地要把考试评价体系看成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只有构建以生活和情趣为主的测试框架, 把测试题的命制放在课程、教材与教学的整体上进行多样化设计, 才能实现课改的导向性原则, 激励性原则, 朝着理想的课程目标不断迈进, 实现找到人文教育的最佳平台
参考文献
[1].倪文锦、谢锡金,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叶澜, 《课程改革与评价》,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业绩评价体系0316. 篇5
地市公司业绩综合评价管理制度
(讨论稿)
北京新华信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2003年03月
目录
目录
山西广电地市公司业绩综合评价管理制度...........................................................................1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总则...............................................................................................................................1 业绩综合评价方案的内容...........................................................................................3 组织和职责...................................................................................................................5 业绩综合评价方案的编制...........................................................................................6 业绩综合评价方案的执行...........................................................................................8 附则.............................................................................................................................10
山西广电地市公司业绩综合评价管理制度
山西广电地市公司业绩综合评价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 1 条 为保证山西广电网络(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西广电”)战略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加强山西广电对地市公司的管理和控制,促进地市公司经营业绩的持续改善;落实对地市公司高级经营管理人员的个人绩效考核,特制定本制度。
第 2 条 本制度中所提到的“地市公司”指业已完成整合、并已成为山西广电网络(集团)有限公司成员单位的山西各地市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子公司或分公司。
第 3 条 本制度中所提到的地市公司高级经营管理人员指地市广电网络子公司(或分公司)的总经理、副总经理以及财务总监。
第 4 条 山西广电地市公司业绩综合评价体系的制定遵循以下原则:(1)前瞻性:业绩评价指标的选取应在短期利润和长期价值创造之间取得平衡。
(2)全面性:指标体系能全面评价地市公司的经营情况。(3)独立性:各业绩指标之间相互独立。
(4)差异性:由于各地市公司情况各不相同,因此,所选择的评价指标、评分标准和所占权重应有所区别。
(5)代表性:尽量用最少的指标反映重大的方面。
(6)过程性:指标体系的建立不仅是一个结果,更是一个过程。(7)可控性:作为地市公司高级经营管理人员的个人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地市公司业绩评价指标所反映的工作内容必须是地市公司管理层能够控制的。
第 5 条 地市公司业绩综合评价的周期(参见附件一)。
(1)地市公司业绩综合评价分为半年业绩综合评价和业绩综合评价。
内部文件,注意保密
公文评价体系初探 篇6
经理部作为决策层的行政枢纽,必须将集团发展战略目标与部门角色定位相匹配,既为集团公司领导提供有效地决策支持,成为可信赖的办事机构;又确保总部各部门、各直属单位、各成员单位之间的信息运转顺畅;还要保障上级机关、部队以及利益相关方的工作要求落实。所有这些客户需求决定了经理部必须承担建立总部运行协调机制以推动集团公司运行效率提高的重任。为此,经理部提出建立健全与集团公司改革发展相适应的“四个机制”,即强化决策执行机制,优化信息流转机制,整合公关管理机制,完善安全保障机制。其中,建立优化信息流转机制是优化决策执行、整合公关管理和完善安全保障的基础与关键。
优化信息流转机制,经理部首先从公文管理为切入点开展工作。公文是信息流转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的高低及处理效率会直接影响实际业务办理效果。经理部先后制定了《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公文处理规定》《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总部公文考核办法》等管理制度,采取了来文催办、颜色提醒等措施,建立了定期通报制度并纳入绩效考核,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由于没有建立系统的评价体系,在工作中仍存在公文格式不统一、办理时效性不强、数量屡减不少等问题。同时,按照集团公司调整运行机制和管控模式的要求,集团公司对直属单位的管理方式具体划分为权限类和指引类,对于指引类事项,集团公司要出台制度,制定标准,规定程序,进行监督考核,采取评估、认证、达标、升级等方式来指导、促进、推动各级单位的工作。公文评价工作恰好符合指引类的特点。
为此,经理部决定结合国务院国资委提出的中央企业创一流办公厅(室)评价工作的要求,建设公文评价体系,以制定标准、行业培训、考核评价为牵引,落实集团公司管理要求,以促进公文质量及其运转效率提升。
开展公文评价工作的意义和作用
公文评价工作对公文全生命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从2012年新修订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规定来看,公文管理是贯穿公文处理全过程的制发、办理、管理、整理、归档等一系列工作,必须建立针对全生命周期的评价才能落实管理要求。
《条例》要求发文机关审议的公文文稿,审议前由发文机关办公厅(室)进行初核,在正式印制前进行复核,经复核需作实质性修改的,应当按程序复审。对下级单位上报的公文,公文管理人员应当进行初审,对是否应当由本单位办理,是否符合行文规则,文种、格式是否符合要求,涉及其他地区或者部门职权范围内的事项是否已经协商、会签,是否符合公文起草的其他要求。经初审不符合规定的公文,及时退回来文单位并说明理由。显然,公文的初审及复核就是对公文质量的评价和把关,是依据公文处理相关规定对公文质量的一种评价过程。
公文在处理的任何环节出了问题,都将影响公文的质量和办理效率,这就意味着对公文处理的全过程都要进行评价。因此,公文评价是公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了公文评价,公文管理将失去重要落脚点。
公文评价工作在提升公文质量及效率提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导致公文质量不高及办理效率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没有建立和实施公文评价制度来保障公文质量,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通过公文评价,公文管理者可以对每份公文的每个环节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管控,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可以提高公文拟稿人员的公文处理质量意识及工作效率并自觉遵守公文处理相关要求,从“事后追溯”逐步转变为“事前防控”,从而促进公文质量及效率提升。
集团公司经理部作为集团公文归口管理部门,通过公文评价,能够掌握各部门、各单位公文处理的质量状况及办理效率,采用通报、通报结果与绩效考核挂钩等措施激发有关部门和单位提高公文质量及办理效率的积极性。各部门、各单位只有认识到了公文及办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才能进一步找到解决办法,而问题的发现离不开公文评价。所以要提高公文质量及办理效率,公文评价是必不可少的措施。
公文评价体系的建立
基本原则。公文评价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全面、公正、及时三个方面。全面是指公文评价指标体系应该是针对公文全生命周期建立的,覆盖到公文管理的各个方面。公正是指公文评价必须根据有关公文处理规范性文件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作为评价公文质量及效率的客观标准。及时对公文进行评价,对找出的问题在短时期内提出解决方案或进行整改,才能发挥公文评价的作用。
公文评价的依据是国家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及上级机关以及本单位公文管理相关制度。《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要求,起草公文应当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文种使用必须正确,格式必须规范。如果公文的内容与国家法律等制度文件有违,是不具备法定效力的,不应被制发,不具备被评价的条件。所以国家及上级机关法律、法规等标准规范性文件是公文评价的首要依据。
公文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公文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所以针对公文管理的评价不仅是对公文处理的最终产品即公文文本的质量及其办理效率的评价,还包括对公文给予保障支持的组织机构及人员配备等方面的评价,这样才能系统、全面的掌握公文的整体水平。在设计公文评价指标时,还应考虑不同层级单位在公文管理中所处的不同角色,设计单位自评价与上级单位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来保证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
评价指标设置包括公文运转、审核、印发、管理等方面,还包括了组织机构、制度建设、培训及信息化建设等保障内容。以集团公司为例,目前公文评价按总分100分设置,其中自评价70分,上级单位评价30分。
公文质量及办理效率的统计综合评价。根据上述公文评价指标的要求,各级单位的公文管理部门可以根据此评价体系进行自评,上级单位的公文管理机构可对所属单位的公文质量及办理效率进行复评。自评价可定期进行并及时对发现的问题予以整改,上级单位复评可采用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样调查评价。
nlc202309022130
评价体系实施效果
公文评价体系建立以来,在集团公司总部试行并不断完善修改,取得了一系列效果,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公文质量提高。以公文考核办法为依据,建立了定期公文情况通报制度,将对公文文本的评价结果纳入绩效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定期印发公文情况通报,从2009年6月起定期印发,反馈评价结果。主要内容包括收发公文数量、总部部门、直属单位、成员单位公文的质量问题等,并提出整改事项要求。总部自制公文文本质量明显提高。总部公文月度差错率由最高的10.5%降至最低的无差错,目前稳定在0.6%左右。直属单位、成员单位报送总部公文的差错率由最高的7.8%降至最低的0.7%,目前稳定在1%左右。
公文处理效率提高。2010年开始,评价体系中增加催办公文完成情况评价指标,并按照“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的要求,对催办公文进行管理,对一些办理难度大的,短时间内难以办结的,主动协调,持续跟进,直到落实。每季度将公文处理方面评价结果报送集团公司绩效考核领导小组,纳入总部部门和直属单位绩效考核。每份催办公文的平均完成时间由最高的11.4个工作日降至最低的5.8个工作日,现稳定在8个工作日左右。总部催办公文的办结率由2010年3月份刚开始统计的95.5%升至100%,现全年稳定在100%;根据对评价采集数据的分析,对消耗时间较多的同一正文不同附件的公文采取“一对多”发文模式,使得原需6小时发送时间的公文仅4分钟即可发送成功,大幅减少了此类文件的发送用时,并降低了失误率;同时在管理创新方面不断优化,例如减少公文选章、密码输入、系统匹配等多个环节的等待时间,使得原来4分钟处理1份文件变为3分钟可完成最多24份不同文件的盖章和发送,同时减少了选章可能出现的差错,准确率大幅提高。
公文管理水平提升。通过公文评价体系中指标评价数据采集、流程监控等需求,实现了基于OA的监管等功能,推动了公文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符合上级机关公文评价考核、保密管理等方面要求,为改进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例如,根据流程监控的需求,开发涉密载体管理系统,严把涉密载体出入口,全面有效地掌握总部涉密载体的“家底”,使对载体的保密管理转变为对“信息”的规范管理,同时大大提高了载体的使用效率;将公文定密过程嵌入发文审批环节的自动化流程,合并了相似流程,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工作,并从技术上避免了定密要素随意填写、不受控制等情况的发生,确保文件定密管理准确规范;开发公文编辑系统,以固化模板及文字的方式减少文件拟制时间,避免格式错误,使公文拟制过程更加便捷、规范,提高了公文制作效率及质量。
公文评价结果的利用与评价机制的完善
合理利用评价结果,使其发挥应有的促进作用。利用评价得来的数据,定期形成公文情况通报,在通报中引入数据并进行分析,掌握各部门、各单位公文处理情况,通过实施必要的奖惩措施,有利于各部门、各单位了解目前存在问题,只有认识到了问题,才能进一步找到解决办法,从错文反馈中查找失误所在,帮助其提升公文编写及处理水平。
结合一流办公厅(室)的综合评价工作及三级架构管理模式建设,健全评价体系。随着国资委一流办公厅(室)综合评价工作的深入推进以及集团公司三级架构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为了切实做好公文评价工作,一是要对评价指标设置的角度及可操作性进行研究和完善,让评价工作与一流办公厅(室)评价工作契合更紧密;二是在三级管理模式逐步规范的基础上对评价内容和方式进行细化,让评价数据更好的服务于各级单位的公文管理工作,整体促进集团公司公文质量及办理效率的提升。
(作者单位: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
公文自评价指标及分值
考试评价体系 篇7
1、高职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分析
1.1、调动学习热情
接受式学习的过程是枯燥的,被动的,因此学习者往往是在“苦学”,然而研究性学习,却是给学生自已学习与探索的空间,这样的课堂学生自己有事情可做,并且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以自己喜欢的方法,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课堂也自然鲜活起来。
1.2、积发学生潜力
较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来说,研究性学习给了学生更大的空间来发现自身的潜力所在。学生能过学习的过程,可以重新认识自我,发现自己搜集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级学生充分的空间来展示学生自身潜力,为其个性发展、自由发展、独立思考创造了空间。
1.3、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
随着高职近些年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者越来越多的意识到,无论是哪一门课程,教会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只是教育者任务的一部分,而另外更重要的则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与方法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围绕这一主要任务设计教学内容,而研究性学习恰恰能很好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学习小组对于问题的学习、研究、解决过程,还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相互沟通、组织协调的等能力,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很好的培养途径。
2、高职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研究性学习考试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必须有好的评价体系与之配合,才能使学习方法发挥更好的作用。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原则应遵循以下构建方法:
2.1、课内与课外并重
课堂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根,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主渠道,因而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不能忽视课堂。评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转化问题的能力,评定学生的研究态度、习惯。教师要善于利用高职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堂引发问题,把大问题分解为小课题,实现课堂评价的系统化。学生具有了探究事物的积极主动性后,就能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自主查阅资料、搜集资料,把日常课程和校外研究结合起来。
2.2、过程与成果并重
不能把研究性学习等同于科学发明,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其成果也不大可能达到科学发明的水平,但通过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课题研究,锻炼了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也塑造了学生的自信和尊严,学生逐步形成喜欢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因而研究性学习评价既要重视成果的发表或申请专利或获奖,更要重视学生课题各阶段的评价,使评价面向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都得到进步。
2.3、指导与激励并重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已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学生是教育中具有能动作用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指导学生,还需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宏观的把握课题的研究进展,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调整策略和方法,与学校家长和社会进行沟通。评价过程要把指导与激励结合起来,对学生的每一个进步都要进行肯定和赞扬,激励每一个学生与小组其他成员分工合作,为小组研究课题进展做出自己的努力。
2.4、知识与能力并重
在其它学科教学中,教师同样可以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他们质疑、探究、分类、比较等的能力,指导他们设立课题,搜集资料,分析资料。学生在调查或阅读资料时,就会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自觉将学科知识综合、分析、判断,极大地提高他们能力素质。
摘要:研究性学习通常是指教师为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需要研究的学习专题,通过主动收集信息、获取知识、应用相应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在高职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应用研究性学习,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体育课堂中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增强,理论与实践互融。研究性学习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有很好的考试评价体系来进行配合,通过考试的风向标来引导学生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并提出了高职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研究性学习考试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法。
关键词:评价体系,研究性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高职
参考文献
[1]赵琳,刘志军.多维视角下研究性学习评价探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02.
[2]2高宝玲.基于Wiki的研究性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应用集[J].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04.
考试评价体系 篇8
1 重构基础医学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背景
1.1 全面分析2011年CLEN大纲
2011年CLEN进行了改革, 考试从原来的4个科目 (基础知识、相关专业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2]) 改为现在的两个科目 (专业实务和实践能力) 。考试大纲出现的变化有: (1) 考试内容编排形式由学科到系统。由原来的内、外、妇、儿、护基5门学科变成现在的基础护理知识和技能、循环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传染科病人疾病的护理等, 共21章内容。 (2) 考试涉及学科由专科到全能。新增6门课程的考试内容有精神障碍病人的护理、生命发展保健、中医基础知识、护理管理、护理伦理与护理法规、人际沟通。 (3) 考试形式立体整合。由原来的4门整合为两门, 即专业实务和专业实践。 (4) 考试题型中临床病例题分量增大。A1型题占20%, A2型题 (临床病例题) 占60%, A3/A4型题 (临床病例题) 占20%[2], 增加的护理问题和健康教育 (重预防、近临床) 内容主要考核学生的认知能力、分析能力、应用与实践能力。从现行的考试大纲看考试涉及的基础医学知识包括人体生命过程, 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心理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和寄生虫学、营养学、预防医学等知识。
新的考试大纲, 把考试涉及的内容按照系统划分章节, 每章涉及的相关基础课程一目了然。各任课教师针对各科特点和教学内容, 将考试大纲涉及的内容分解到相关基础医学课程中, 按三级标准进行理解和教学, 并对课程教学目标进行修订, 为构建新的基础医学教学评价体系奠定基础。
1.2 全面分析2011年、2012年CLEN真题
掌握考试对考点的具体要求, 即命题者对知识点考核的方法、命题思路、命题策略;对考生能力的要求, 包括认知能力、综合判断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等综合能力;CLEN所涉及的基础医学课程的直接知识点和相关知识点, 从而为基础医学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建设提供依据。分析结果见表1。
注:表中数值为2011、2012年真题中知识点所占分值的均值
从表1可知, CLEN与基础医学课程的关联度很高, 主要考核学生的认知能力、分析能力和应用与实践能力, 表明基础医学课程在CLEN中占有重要地位, 有必要对基础医学课程教学评价体系重新建构, 特别是学生评价体系。
1.3 统计分析2009级和2010级学生对传统基础医学课程的评价
2009和2010级的学生已完成基础医学和临床护理课程的理论学习, 而且2009级学生已经完成临床实习并参加了CLEN, 2010级学生也已进行临床实习3个月。通过对随机抽取的100名学生进行调查, 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目前基础医学课程评价体系与CLEN的联系 (见表2) 。
2 重构基础医学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举措
2.1 制定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大纲
现行的部颁教学大纲适用于多个专业, 专业性不强, 且基础医学课程与护理专业的临床实践联系不密切, 因此, 需根据护理专业特点、CLEN大纲要求以及各课程特点, 制定既能体现护理专业特点又能注重课程间衔接的教学大纲, 制定过程中应保持各学科间的良好衔接。
2.2 根据CLEN各章节涉及的知识点定位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内容
我校多位基础医学课程教师参编了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的双证书教材, 他们通过对CLEN考试大纲、真题的分析,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学校的资源配备和课程特点, 编制符合CLEN的教学内容, 明确教学重、难点, 并在相关的教学内容中引入临床病例分析, 以激发学生学习基础医学课程的兴趣。
2.3 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注重培养CLEN涉及的多种能力
对基础医学课程特点和CLEN特点分析发现, 虽然考核的理论知识较多, 要求学生记忆的内容较多, 但有50%~60%的题目需要学生具有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教学评价标准应关注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 倡导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中引入多种教学法, 如病例分析法、PBL教学法等, 以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2.4 重构考核评价体系
重构基础医学课程考核体系, 建立基础医学试题库, 实行教考分离, 使基础医学课程考核的题型、出题思路、难度系数尽可能符合CLEN要求, 并加大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及实践能力的考核。学生的成绩由反映学习过程的平时成绩、反映理论能力的标准化考试成绩和反映实践能力的实验考核成绩组成, 从而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水平和教师的教学水平。
3 新建基础医学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实践效果
在2011级学生中随机抽取3个班作为实验组, 依据新的评价体系实施教学;抽取另3个班作为对照组, 依据旧的评价体系实施教学。考核的知识点是CLEN涉及的基础医学知识, 题型按照CLEN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基础医学课程综合考核成绩见表3。
由表3可知, 实验组与对照组基础医学课程综合考核成绩有显著性差异, 且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实践表明, 构建新的基础医学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有利于学生通过CLEN。
摘要:在对2011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 (CLEN) 大纲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重新构建基础医学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经实施发现, 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关键词:基础医学课程,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教学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余文森, 连榕, 洪明, 等.主编课程与教学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7.
考试评价体系 篇9
一、国内外考试内容的对比分析
通过查阅文献和在美国访学期间对美国东西海岸著名大学和知名大学的一些理工科课程考试试题进行了研究, 其考题大多数来源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其最突出的优势就是考核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如加工一个特定功能的部件, 该选择什么性能的材料?加工过程有什么特别的工艺要求?如何检验评价最终成品的功能?物料成本多少?有时试题中夹有学生兴趣问卷, 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英国和日本, 大学课程的考核则注重能力考查, 考试的层次和内容多元化[2]。
在国内, 尽管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二三十年[3], 可高校现行的考试体系依然存在违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宗旨的弊端。课程学习的考查依然主要沿袭几十年来采用的闭卷笔试形式, 绝大多数的课程考试的内容以课堂教学采用的课本为唯一的内容。这样的考试几乎都可以在书本上找到答案, 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考查。因此, 随着教育改革向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方向的不断推进, 改革现行的考试形式和内容势在必行, 设计不同层次的考试形式, 内容新颖、科学性和趣味性强的试题,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探索和创新。
二、高校现行课程教学考试评价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 高校现行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基本上是传统考试制度延续, 这种考试制度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1.对考试评价目的认识层面出现偏差。 (1) 注重考试过程和试卷分数, 轻视考试信息分析。课程考试的目的之一在于更充分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的基本情况;反映教师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和改进教学方法。而现行的考试虽然也要求教师对考试试卷反映的教学问题进行分析, 但实际上大多数对学生答题中反映出来的教学问题及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分析只是敷衍应付而已。 (2) 现有的考试体系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不适于素质教育模式改革。高校教育的评价体系直接决定高校培养和造就人才的模式。然而现行的考试关注的是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记忆, 忽略了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创造力的考察[4]。在知识经济为主要特征的今天, 这样的考试导向不利于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 同时也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大量需求的新要求。
2.考试形式限制了学生多方面能力培养。高校的课程考试绝大部分在课程教学结束后或期末进行, 考试成绩对学生学习优劣的评价占据了很大的权重。显然, 一次考试, 因受试卷考题涵盖的教学内容及主要知识点的考查限制, 很难完整地反映学生获取的知识水平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 仅凭期末考试成绩不能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教学全过程的实际效果。不同性质课程的特点很难通过一次闭卷笔试体现, 一次闭卷考试形式也难以按教学大纲的要求考查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运用知识的综合技能, 从而导致学生仅为应付考试过关而学习, 限制了自身创新意识的养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其次, 高校现行的课程考试体系呈现如下特点[4]:闭卷考试多, 开卷考试少;笔试方式多, 面试、答辩考试少;理论考试多, 技能、操作、实践能力考察少;统一考试多, 因材施考少。
最后, 目前高校课程考试评价体系直接导致学生只关注分数不重视能力, 因为考试分数不仅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升级、毕业、学位等, 而且还成为大多数高校学生奖学金、评优推优的主要依据。
3.考试内容呆板, 阻碍了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展示。至今, 绝大多数高校课程考试命题范围只限课堂所讲授的内容, 通常很少顾及对教学大纲所要求掌握的知识体系的全盘考虑。主要体现在: (1) 命题内容几乎局限于教材和课堂笔记。考查的只是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死记硬背, 体现不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这样的考试极大制约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 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 逐渐丧失学习兴趣。 (2) 试题类型缺乏新意。长期以来, 国内绝大多数高校课程考试题型几乎主要采用填空、单选、多选、判断、简答等有限的传统题型, 而综合性与设计性考题、分析论述题等主观性试题较少。这种几十年不变的考试内容及形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高等教育的新发展。
4.试卷命题质量不高。高质量的试题应该体现出学生对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的全面考察以及教师教学效果的整体评价。一套高质量的试题, 除应符合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外, 还应检验出老师实现教学目标的情况和测试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和能力的程度和水平, 不仅如此, 还应能区别测出每个学生学习情况的个体的差异。
5.教师命题自由度受限, 妨碍“因材施考”。高等教育的宗旨除传授知识外, 更主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独立判断与选择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协作精神等当今社会所要求的基本素质[4]。高校课程教学的重点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分析和总结问题的方法;真正做到授人以渔, 使学生能终身受用;鼓励学生在质疑中思维。然而, 现行的考试制度与此宗旨似乎背道而驰。受教学大纲的限制, 同一门课程由若干不同教师授课, 而不同老师教授的学生采用同一试题测评, 要求试题必须完全符合教学大纲, 且教师授课必须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从事教学活动。这样的课程教学只会限制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教学特色、扼杀学生的个性。
三、几点建议
高等教育应以人的个性发展和培养创新意识为根本。高等教育现行的管理培养模式单一化和标准化与全社会对人才多样化和人才成长模式多样化的需求形成了强烈反差。我国的教育方针早就强调全面均衡发展, 而如今几乎所有高校都在用统一流程和标准的“流水线”进行人才生产, 鲜有学生的个性发展空间和环境;与此同时, 标准化考试的引入使得教育工作者及其管理者方便用“标准答案”统一学生的思维, 不乐见甚至很难容忍学生对教育现状提出的批评。这些在高校教育理念中刻下的深深的烙印处处体现在我们的管理和培养模式和对课程教学活动的评价即考试中, 限制着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创新意识的养成。
1.破除传统“分数决定一切”的旧观念, 建立科学的教与学的考试评价体系。破除“分数决定一切”的旧观念是教学考试评价体系改革的前提。科学的考试评价制度强调的是人的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应体现从“人”出发。课程教学考试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状况, 更重要的是通过考试评价活动引导学生学会主动积极学习, 促进学生强化掌握知识的能力。同时, 科学的评价制度要求增加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考查, 促进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 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充分体现其教育功能[5]。因此, 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 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营造良好的思想氛围, 对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进高校素质教育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都有重大意义。 (1) 确立课程考试是对前一段课程学习的学习效果总结不是为了课程学习过关。毋庸讳言, 不少在校大学生有“60分万岁”的思想, 其可怕之处就是为课程过关而学习, 其后果就是消极应付课程学习, 渐渐失去学习兴趣。 (2) 树立考试是师生对课程教学的一种互动方式的理念, 不是课程教学的结束。通过考试, 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知晓自己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过程中的疏忽和缺陷, 以便日后与学生的交流中能针对性指出前期学习中的不足, 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和深入探索。
2.树立构建主义学习思想, 激励大学生主动积极学习。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不是师生间知识的简单传递, 而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弄清事物的本质、规律及内在联系, 将所学知识所反映的信息尽量与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相联系, 并对这种联系认真思考, 实现对新信息意义的构建[6]。二是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对已有的知识的再理解与再创造过程。这种过程必须是由学生自己亲自去完成, 其他人替代不了。对刚入大学的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常见问题并不困难, 但他们对老师的依耐性导致缺乏知识的自我构建能力, 一旦遇见新情况、新问题就显得束手无策。
3.针对课程特点, 改进充实新型评价考试形式。现在大学课程教学的教与学评价还主要是卷面考试, 很难全面反映学生对课程知识掌握和运用的真实水平和能力, 这种评价分数不能够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1) 依据课程内容特点, 选择有效可行的科学考试方式。大学课程考试基本形式主要有:闭卷考试、开卷考试、面试或答辩考试、操作合作考试和网络考试等形式。不同的考试形式各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般来说, 对于平行班教学课程考试, 由于涉及考试效率与环境容易控制等因素, 大多习惯采用闭卷考试形式, 这种考试考查的知识面广, 可设计的题型多。对知识的理解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学习能力和查阅资料的能力的考核, 开卷考试有独到的优势。面试或答辩考试不仅能客观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广度与深度, 还可以全面考查和检测其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反应能力、想象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心理素质、仪表风度和个性特征等。这种开放式的面试或答辩考试既能将学生置于提问范围所创设的环境中, 让其随心所欲运用所学知识表达自己的见解, 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 又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操作技能和协作素质相关的能力评价, 操作合作考试是较好的考试形式。此外, 这种考试能够较好地增进学生间的相互配合与分工协作, 促进学生的团队精神。计算机网络考试方式, 不但可以有效评价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还可以客观考核学生的认知能力。在信息化社会应加强研究和开发这种考试评价方法, 大力完善并推广这种高效绿色的考试方法。 (2) 改进规范评价标准, 让考试有机地融合于学习全过程。基于考试评价实践的现实, 充分完善和规范课程评价考核的制度建设, 增强其科学性和有效性是关键。通过评价考核的导向效应, 最终实现课程教学评价考核目标多元化、考核内容多样化、考核方式灵活化以及考核评价个性化的改革。 (3) 通过课程考核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作为评价教学活动质量的重要手段, 考试要实现全面、客观和公正评价的目标, 评价工作就必须贯穿教学全过程。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 老师可设计一些讨论题或小论文, 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教师安排讨论学生论文中的各种问题, 鼓励创新, 营造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氛围,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程结束后, 通过设计若干个综合题, 以开卷的形式在规定时间内通过查阅文献完成考试,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独自或小组合作完成考试。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调研和查阅文献的实际能力, 还增强实际写作能力, 分散减轻了学生期末考试压力, 让考试变成实现和体验自我价值的一种“游戏”, 引导大学教育向能力培养方向迈进。
4.依据大纲创新设计考试内容。现行的考试命题大多数是知识再现型, 考试考查的是学生的记忆能力, 不是对知识的构建能力和创新能力。当今社会对人才能力需求的日益提高, 要求高校课程教育考试在内容上应坚持考查能力为主, 同时注重培养和考查创新精神, 公正客观评价综合素质。这就要求老师在考试命题和评分标准方面力求开放性和人性化。 (1) 考试命题不仅要着重立足培养目标的全局, 反映课程教学的目的, 还要激发学生独立思考, 突出能力考核, 评价标准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大学教育应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开放。这种开放性要求:教师命题要事先设置好问题背景, 科学提出问题, 要求学生全面进行分析,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答案无标准化答案。根据试题的要求,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可充分发挥想象进行解答。答题方法的开放。允许学生采取各种有效的答题方法, 鼓励创造性思维。 (2) 考核评价标准人性化。命题的开放性也决定了评价标准的灵活性。人性化的评价标准将激励学生通过研究, 得出有创意并符合科学的答案从而获优异成绩, 而根据教材原文或课堂笔记做出答案的学生则不能得到高分奖励。这种人性化的评价标准使得学生在考试过程中乐于独立思考, 勇于展现自己的个性和创新能力。
四、总结
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关系到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否适应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 关系到高等教育未来科学可持续性发展。在未来社会, 学会如何学习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 它既是打开终身学习之门的钥匙, 又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通行证。现代教育也把培养和发挥学生主体性作为一项重要目标, 要求学生不仅学会学习, 还要学会研究和创新。教育管理者和工作者都应充分发挥考试评价体系的“导向”功能, 引导高等学校向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方向发展, 培养出大量满足知识经济社会急需的会学习、勤于思考、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基于现代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学校的教学活动评价制度应该做出相应的改革, 调整考试内容, 改革考试形式, 从不同角度考察学生知识结构、启发引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探究创新精神, 提高学生学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摘要:考试是高等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当今我国高校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依然沿袭几十年前的考试体系, 考试形式单一、内容落后、考试命题质量不高等弊端严重制约了大学创新教育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急需改革。确立正确的评价观念, 明确考试最终目标, 完善评价考试的形式, 充实改进考试内容, 方能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 促进高素质的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课程教学改革,考试评价,创新教育,创新性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先进, 赵风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的构建[J].教育学报, 2004, (8) :23-27.
[2]赵静.美英日三国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 2007, (2) :79-81.
[3]梁爱琴, 宋祖伟, 曲宝涵.“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考核体系改革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 2013, (2) :121-122.
[4]段颖立.中国高校考试制度改革初探[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6, (5) :119-123.
[5]陈文军.创新教育下的高校考试改革探析[J].考试周刊, 2012, (92) :1.
考试评价体系 篇10
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基本建立体现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科学多元的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制度, 切实扭转单纯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倾向,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 (试行) 》突出“绿色评价”, 具体内容和指标包括学生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5个方面20个关键性指标。
其中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 是针对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提出的。品德发展水平包括行为习惯、公民素养、人格品质、理想信念4个关键性指标, 由低到高、循序渐进。
学业发展水平包括知识技能、学科思想方法、实践能力、创新意识4个关键性指标, 不是简单强调考试分数, 而是在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 更加关注学生终身发展和应对未来挑战所需能力和素养。
身心发展水平的指标最多, 包括身体形态机能、健康生活方式、审美修养、人际沟通、情绪行为调控, 不仅重视孩子们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还要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兴趣特长养成包括好奇心求知欲、爱好特长、潜能发展3个关键性指标, 主要目的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学业负担状况, 包括学习时间、课业质量、课业难度、学习压力4个关键性指标, 主要关注学生学习效率, 保护学习兴趣和热情, 着眼孩子们的长远发展, 就像现在衡量经济发展强调“绿色GDP”一样, 评价教育质量也应该强调“绿色”。
据了解, 此次改革的总体思路主要是“强化导向, 促进发展, 协同推进”。在评价方式上, 强调注重全面客观地收集信息, 注重考查学生进步的程度和学校的努力程度, 注重促进学校建立质量内控机制。评价结果也将强调教育质量的改进和激励功能, 将被作为完善教育政策措施、加强教育宏观管理的重要参考, 作为考核奖惩学校的主要依据。
创新“少年君子”评价体系 篇11
一、评价体系背景
“少年君子”评价体系由注重甄别选拔功能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结合我校实际,早在2009年,学校就根据孔子思想精髓结合现代教育理念提出办一所体现孔子教育思想的学校。几年来,我们深入挖掘孔子文化经典,以孔子的“仁爱”精神为校魂,确立了古朴雅致的校训、教风、学风。学校根据“承儒雅之风,做君子少年”的理念,设计完成了成套的“少年君子”评价体系。力求通过不懈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民族情怀、世界眼光、气质高雅、知识渊博、举止大方、身心健康的一代新人。
二、“少年君子”评价体系实施过程
我们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个人层面,把“少年君子”活动分设六个单元:一、衣冠整洁做少年君子,二、文明礼貌做少年君子,三、孝亲敬老做少年君子,四、诚实守信做少年君子,五、铸刚毅品格做少年君子,六、知荣明耻做少年君子。这六个方面分析每个年龄段德育教育现状,结合每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主要考虑是要让学生“文质合一”、“内外兼修”、“知行统一”,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与高尚人格,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恰当的礼仪行为,塑造完善的君子之德。
学校少先队大队部根据每学月教育主题,春期设立了“爱心少年君子”,富有社会责任感,乐于助人,拾金不昧,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学生典型;“自强少年君子”,家境贫寒或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学生典型;“艺体少年君子”热爱艺术,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在文艺、体育方面具有特长,尤其是具有乐观开朗、积极向上、勇于进取、面对困难挫折能主动进行自我心理调节等健康心理品质的优秀学生典型;“健康少年君子”,热爱生活,身心健康,充满活力的学生典型。秋期设立了“孝心少年君子”,孝敬长辈,尊重邻里,诚实守信的学生典型;“诵读少年君子”,热爱国学,积极诵读《三字经》、《弟子规》、《孝经》等优秀经典篇目,坚持日日读经典,背经典并将经典的精神变为自觉行为的典型; “创新少年君子”,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乐于创新,有小发明、小创造的学生典型;“安全少年君子”,懂得安全是生命的保障,懂得一些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的典型。
在各主题活动推进过程中,我们采取了一些策略,比如召开班队会,撰写心得体会;充分利用班级文化阵地,营造“少年君子”主题班级文化;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礼仪教育、体验教育活动、校园志愿者活动;实施星级评价;利用多样表彰方式开展风采展示,树立学习榜样,营造积极氛围等等。
在每月初由学生代表宣读倡议,让学生明确做少年君子应达到的要求,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和特点,自愿参与“少年君子”的评选,制定相应的“闯关夺星”计划,自备行动档案。班上的“君子小组”(四五名同学组成)、老师和家长,定期不定期地对学生进行评定,有一点成绩和进步就可拿到“一颗星”。月末,各班选出本月的班级“少年君子”,由班主任书写“喜报”,告知家长,家长在喜报回执单里填上对孩子的寄语,交回班级,由班主任将班级“少年君子”的喜报张贴在教室里。从班级“少年君子”里评选出校级“少年君子”,报大队部审核,大队部登名造册报学校行政会。经学校行政会讨论通过后,学校组织隆重的授牌仪式,由校长在全体师生前颁奖授牌,并与其合影留念。校级少年君子制作海报张贴在班级走廊上,每月“少年君子”的事迹介绍和个人资料将在“思贤”校报上刊登。这些措施增强了“少年君子”的光荣感,形成了人人争当“少年君子”的氛围,起到了以点带面的良好教育效果。
三、“少年君子”评价体系呈现的效果
“少年君子”评价体系是一个对学生的积极行为不断予以正强化的过程,是一个注重反复的训练与实践的循序渐进的“养成教育”过程,从而能使学生不断品尝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更大的进步热情和成长自信心,逐步取得更大成就。
5.2班学生余生文学习成绩不算突出,但他擅长体育,是校田径队队员,这次参加区田径运动会获得了50米跑第一名,还是校足球队的主力,他这次获得了“艺体少年君子”的称号。
6.3班的“自强少年君子”杨兆洪,由于疾病导致了腿脚残疾。但他并没有因为腿脚的不便影响自己的学习生活。他成绩优异,生活乐观,体贴孝敬父母。上学,放学,都坚持自己步行,摇摇晃晃的身体摔倒了无数次,总是咬牙自己爬起来后接着走。11月,“自强少年君子”杨兆洪还参加了旌阳区的“阳光自强少年”的评选。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颗闪耀的明星,著名伦理学家罗国杰先生指出:“我们需要新时代的君子和圣贤”。新《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特别强调了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刚刚颁布的《教育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也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传承中国以“仁爱”为核心的传统美德,将君子人格中所倡导的仪容的端庄、明理守信、诚实谦逊、刚毅勇敢、积极乐观、自强不息等品格内化为学生的人格需求,一定会使人变得更善良、更崇高,使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更和谐,使世界更美好。自古君子出少年,让我们共同期盼我们的社会中有更多的翩翩少年君子。
考试评价体系 篇12
西方业绩评价体系的发展是随着企业生产经营及所处外部经济环境和内部管理要求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西方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
1.成本业绩评价时期:
在20世纪以前两权合一的传统企业里,简单成本指标是最早的业绩评价方法,并以企业员工为主要的评价对象。而随着竞争的加剧,简单成本指标由于事后分析计算、反应迟钝、不便于成本控制,从而已难以满足企业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效率的需要,急需进一步的改进与完善。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竞争意识的增强。191 1年泰勒设计了最早的标准成本制度。以标准成本的执行情况和差异分析结果为主要指标,形成了标准成本业绩评价方法,真正实现了成本的全过程管理。
2.财务业绩评价时期:
20世纪初,在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竞争的稳步发展时期,为了加强资本所有权控制和公司内部控制,以协调内部多种经营活动,需要更为有效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1903年,美国杜邦公司的高层管理者设计了投资报酬率指标,并将其分解成两个重要的财务指标——销售利润率和资产周转率。1928年,亚历山大·沃尔提出了综合比率评价体系,即沃尔比重法。该方法采用7个财务指标,根据不同的权重确定每项指标的标准比率,通过实际比率与标准比率的比较,得出各项指标的得分以及总体指标的累计分数,从而对企业的经营业绩做出评价,为企业业绩评价发展开拓了新的思路。此后又逐渐引入了预算、税前利润、剩余收益、净资产回报率、每股收益、现金流量和内部报酬率等指标。20世纪80年代后西方企业开始转向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形成和保持,并在经营业绩评价体系中引入了非财务指标,但这些非财务指标也仅仅是作为系统中一种补充参考的指标。
3.战略性业绩评价时期:
随着经济的发展,股份公司成了主要的公司形式,两权分离代理问题的出现,使得股东针对经营者制定有效的监督机制,在这个时候一种全新的业绩评价指标出现了,那就是经济附加值(EVA),EVA指的是税后营业净利润与全部投入资本的差额,如果为正则说明企业创造了价值,EVA是从股东的角度定义利润,考虑了企业经营的全部成本,即债务成本和权益成本,同时也避免了由于一味的追求利润而对企业价值、业绩的扭曲。应该说,EVA对提高企业的业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由于EVA侧重于财务战略忽视企业创造长期财富的能力,没有充分考虑无形资产和智力资本。仅仅是丰富了业绩评价的财务指标。1992年罗伯特·S·卡普兰和戴维·P.诺顿合作,用平衡记分卡作为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衡量与评价体系。平衡记分卡从顾客满意度、企业优势、创新和学习的能力以及财务效益四个方面对企业进行考察,但是并未涉及实际经营活动中重要的利益相关者的作用。因此,1994年阿特金森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的战略业绩评价系统。他认为组织是由股东、雇员、顾客、供应商、社区、政府等利益相关者构成的,并通过对利益相关者的特征以及相互之间关系的分析得出促进企业将来绩效的因素,以帮助经营者达到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做出正确决策。
根据西方业绩评价体系的发展,笔者不难看出,西方业绩评价体系是从财务指标向非财务指标转化,两者并重,从利润中心为导向向以市场中心为导向的转化过程。在利润为中心的评价体系中,财务指标是主要的,如成本、费用、收入、利润都是评价的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生产问题转变为了销售问题,这个时期要求企业更多的把握市场的运转,获得更多的市场信息以便销售通畅,使公司能长远发展。在这个时期里,对企业的业绩评价开始重视非财务指标,例如产品质量、员工素质、客户满意度等。业绩金字塔、平衡积分卡就是这个时期为了满足企业评价需求提出来的评价体系。
二.我国业绩评价体系发展概述
我国由于市场经济发展较晚,所以业绩评价也很晚才开始受到重视。我国的业绩评价体系大概是在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出现的,那个时候评价指标主要是生产产值、产品质量、企业规模等,评价方法主要是将实际数据和计划相比。后来我国的评价体系经历了三次变革:第一次是1993年财政部出台的《企业财务通则》所规定的8项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获利能力方面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个别、综合地评价,第二次是1995年财政部制定的《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试行)》,其中包括10项评价指标;第三次是1999年由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颁布实施的《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指标体系,包括8项基本指标、16项修正指标和8项评议指标,将部分非财务指标纳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之中,并于2002年2月由财政部等五部委就“评价指标权数、修正指标数量与内容以及评议指标内容”三方面重新修订颁布了《企业绩效评价操作细则(修订)》。
至今为止,我国常用的业绩评价方法主要有3种:1.综合平衡计分法,这种方法要求企业经理人员将财务测评指标和顾客满意度、内部程序及公司创新与学习能力结合起来建立一种科学全面的管理体系。2.杜邦分析系统,这种方法的主要核心指标就是净资产收益率。对其进行分解至最基本要素,主要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获利能力等几个方面来评价企业业绩。3.EVA评价体系,又名经济附加值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体系在前面已经论述过了在这里就不再赘述。
通过对我国业绩评价体系的论述与西方评价体系相比可以发现我国业绩评价体系有几大问题:
1.过分注重财务指标。我国现行的评价体系中使用的指标大部分都是财务指标。只有很少一部分起补充性质的非财务指标,这使得评价体系难以全面、科学、客观地评价一个企业,对一个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说也很不利。这样做的结果使得管理者片面的强调盈余,盲目地追求高财务指标,会造成管理者的短期行为;财务评价关注的是过去的业绩,没有体现未来企业价值的创造,而从战略的角度看,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企业更加重视对顾客的满意度、市场的占有率、创新、员工素质等指标的评价;企业的相关部门为了完成财务指标会弄虚作假损害企业的利益,例如供应部门为了避免发生原材料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不利差额,故意采用价格低廉的原材料从而降低产品的质量或者有的部门为了完成预算的产量一味的增加产量从而造成产品的积压。
2.非财务指标不完善。在我国的业绩评价指标中虽然有一些非财务指标,但都是一些评估性质的而且主观性非常强,所以无法量化。根据目前企业发展状况,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应该引入关于企业信誉、市场占有率、产品质量、客户满意度、员工素质等指标,以便更科学与全面的评价管理者的经营状况和企业的价值。
3.权重设置不科学。财务指标的各项权重都是人为事先设定的,主观性很强,这样很容易导致某一要素过高或过低的估计使评价结果不能完全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而且企业为了粉饰某些指标故意调节权重。另外一方面,对一个企业的评价,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角度。一般来说国家和股东或者债权人是关心一个企业评价指标的主体,对于国家和股东所关心的要素是不同的所以对不同要素的权重设置也应该灵活针对不同的报送主体设置相适应的权重。
三、对改进我国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一点建议
1.注重非财务指标与财务指标的平衡。在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已经知道我国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过分的注重了财务指标,但这并不是说财务指标没有用,我们更应该注重的是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平衡。鉴于我国的评价体系的缺陷,应该重点引进卡普兰平衡积分卡评价体系,卡普兰积分卡注重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均衡,强调全面的评价一个企业的价值。它从顾客满意度、企业优势、创新学习的能力和财务效益四个方面对企业进行考察。
2.根据不同的报送主体灵活设置权重。一般来说关心企业发展的主体主要由政府、股东和债权人构成。所以对于企业的评价体系指标权重的设计应该根据不同的主体灵活的加以设置以达到各利益相关,科学的评价和认识企业。
【考试评价体系】推荐阅读:
考试评价05-22
考试评价研究06-03
分层考试评价10-29
考试与评价11-08
活用考试评价论文12-17
安全评价师考试真题07-15
期末考试试卷评价报告11-18
安全评价师考试简介12-03
江西环境影响评价师考试报考条件07-26
检测评价体系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