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评价体系

2024-10-12

传统评价体系(精选11篇)

传统评价体系 篇1

一、引言

如何评价企业的经营绩效, 为所有者创造最大限度的投资回报, 使经营者的报酬与其真实的业绩挂钩, 从而有效激励和约束经营者, 降低委托代理成本, 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企业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 我国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建立在以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计算的利润为中心的基础上, 以利润为中心的传统绩效评价财务指标并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经济增加值EVA理论的出现和发展, 为传统财务指标体系的评价缺漏提出解决方案, 为企业经营绩效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EVA业绩评价体系与传统财务指标评价体系的对比

经济增加值 (简记为EVA, 是Economic Value Added的缩写) , 是美国思腾思特财务咨询公司于20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一种企业业绩评价指标, 是一种以会计为基础的期间经营业绩的衡量标准。从算术角度说, EVA等于税后净营业利润 (NOPAT) 减去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成本, 是所有成本被扣除后的剩余收入。考虑资本成本特别是权益资本的成本是EVA的明显特征, EVA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公司业绩度量指标, 还是一个企业全面管理的架构, 是经理人和员工薪酬的激励机制, 是战略评估, 资金运用, 兼并或出售定价的基础。

建立在会计利润基础上的传统绩效评价指标如税后净利润、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等, 一方面在计算时未考虑股权资本成本, 导致成本计算的不完全, 不能反映企业真正的盈利能力。另一方面, 这些传统指标的计算以会计报表数据为基础, 而在权责发生制会计下, 由于会计方法的选择性以及财务报表的编制具有相当的弹性, 使得会计收益存在某种程度的失真, 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

国内学者对EVA指标在中国市场上进行了实证检验。瞿绍发、王建伟 (2003) 指出:在传统会计指标缺乏一定可信度的中国股市, EVA指标表现出更好的衡量公司业绩能力和选股分析能力, 具有更高的信息含量, 在财务预警方面, EVA也有着较大的优势。采用EVA绩效评价指标, 将会大大改善传统的绩效考核方法, 对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 有助于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是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 EVA作为绩效评价指标, 密切关注股东财富创造, 并以此指导企业决策的制定和运营管理, 使经营管理者的行为更加符合股东利益。

第二, 有助于提高企业筹集资金使用效率。目前, 我国上市公司存在偏好股权融资、融资目的不明确、随意改变募集资金使用方向以及所筹集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这些现象表明我国企业的管理人员还没有建立股权资本成本的概念, 普遍忽视股权资本成本。这种对股权资本成本忽略的行为, 与当前以传统财务指标进行绩效评价息息相关。采用经济增加值指标评价企业管理人员, 能减少普遍忽视股权资本成本的现象, 迫使企业管理者权衡债务和股权两种资本成本, 从而促进资本结构的优化, 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

第三, 有助于实现企业增长从规模导向到价值导向的转变。多年以来, 企业奉行的是一种注重销售额或市场份额, 注重总资产和总产出的规模导向战略。企业现在需要转变观念, 采取价值导向战略, 通过设立新的指标体系, 来指导企业各项经营活动, 以使企业价值包括股东的价值最大化, 而不是像传统的做法那样, 只考虑销售额的最大化, 而不考虑企业的价值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

三、我国企业运用EVA绩效评价的现状

2000年, 思腾思特 (中国) 公司成立, 致力于在中国推广EVA, 并先后发布了2001年、2002年《中国上市公司价值创造和毁灭排行榜》, 计算中国1000家上市公司的经济增加值并进行排名, 一度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争议, 我国许多企业也开始探索EVA的应用途径, 如东风汽车、青岛啤酒等。

2003年思腾思特公司因各种原因退出中国, 人们开始对经济增加值在中国的应用疑虑重重。许多人认为:经济增加值理论的成功, 必须建立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 必须具备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市场经济制度和商业运作环境。没有与之相匹配的制度环境和公司治理机制, 经济增加值的应用效果必将大打折扣。因此作为一种先进的企业管理和业绩评价理论, 经济增加值管理体系比中国市场超前了一步。近年来,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趋成熟和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EVA的应用对于我国企业的发展将产生相当积极的意义。

2009年12月国资委对《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进行修订, 经营业绩考核指标包括基本指标与分类指标, 基本指标包括利润总额和经济增加值指标, 分类指标根据企业所处行业特点, 针对企业管理“短板”, 综合考虑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技术创新投入及风险控制能力等因素确定。经济增加值指标作为中央企业经营业绩的重要指标拉开了序幕。可见, 目前, EVA在我国又重新获得了生机, 并成为官方认可的一种财务管理理念。

四、我国企业运用EVA绩效评价的建议

第一, 科学设置和规范EVA的计算调整项目, 为各行业制定统一的计算标准。

EVA的计算公式是以一定的会计制度为基础的, 由于各国会计制度不同, 会计核算方式不同, 在应用经济增加值计算公式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修正。Stern Stewart共列出164个调整项目, 一般情况下, 需要进行5-10项重要调整。但哪些项目该调整, 哪些项目不该调整, 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而且这些调整项目当中有很多还是无法准确计量的。如收购形成的商誉。会计要求在一定的年限内摊销, 经济增加值要求把商誉保留在账面上, 不进行摊销, 除非有证据表明的价值确实下降了。这很容易认为的来操纵EVA的计算。为了减少EVA计算过程中的主观性, 有关部门应该针对我国会计准则的特点, 研究不同的调整项目对计算EVA的影响, 简化EVA的计算, 对调整项目进行科学的设置。鉴于各个行业的差别, 可以科学的制定相应的行业标准, 使之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第二, EVA评价体系要和其他业绩评价指标相结合。

EVA虽然弥补了单纯利润考核的缺陷, 但作为财务考核指标, 其同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即无法对对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的商誉、无形资产、人力资本等非财务因素予以充分的确认, 计量和报告, 也无法兼顾到有助于培植企业长期核心竞争能力的非财务指标。在技术、市场和竞争环境存在巨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 公司为了能够了解那些会对公司产生影响的因素, 更应该倾向于采用多样化的指标, 而非采用单一的评价机制, 尽可能从多方位、更加完善地考核公司业绩。

第三, 推动我过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EVA在计算资本加权平均成本时, 假设的前提是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 而我国的市场只是属于弱势有效市场, 要成功应用EVA、发挥EVA最大的效益, 就必须建立以价值为导向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商业运作环境。

由于我国特有股权结构问题, 国家股、法人股等非流通股在上市公司股份中, 占有绝对的份额, 这些股份无法在市场上流通, 市场也就无法对回报率进行一个竞争性的评价。没有经过市场的评价, 想当然提出一个资本回报率, 其恰当性应当受到合理的怀疑。以此作为资本成本率来计算EVA指标当然也是值得怀疑的。

各企业应根据我国市场环境的特点, 进一步完善企业治理结构, 逐步加快企业产权改革, 以减少政府干预, 确实实现政企分开, 建立和完善股权多元化的现代企业制度。

参考文献

[1]白登顺, 贺强.基于EVA的业绩评价系统研究.全国商情 (经济理论研究) , 2009 (12)

[2]初敏.EVA:企业业绩评价的新视角.价值工程, 2006 (1)

[3]陈共荣, 曾峻.企业绩效评价主体的演进及其对绩效评价的影响.会计研究.2005 (4)

[4]戴德明, 王艳.经济增加值与传统财务指标的价值相关性研究.会计论坛, 2004 (1)

[5]孙伟.EVA在企业绩效评价方法中的应用研究.商业研究, 2006 (5)

[6]孙薇, 刘俊勇.企业业绩评价:战略的观点.中国税务出版社, 2006

[7]田海涛, 王坚.对EVA的理性思考.黑龙江财会, 2003 (9)

传统评价体系 篇2

一、东西方文化二元对立论

文化民族主义看来,东方文化等于亚洲文化,亚洲文化等于儒家文化,而儒家文化就等于中国文化,在对西方文化的强势主流地位发动过挑战的过程中,文化民族主义犯了文化沙文主义和“中国文化中心论”的错误,在这种社会思潮看来,未来的世界将只存在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两极,而伊斯兰文化,印度文化是没有份的,而且它顽固坚持,中国文明始终走在世界历史的前面,近代的落后完全是西方的侵略造成的,这种侵略不知是军事上和经济上,更根本是在文化上,所以西方文明本来就应该对中国的落后负全责,现在中国文明复兴了,西方文明当然要力争再次摧毁他,所以东西方文明之间必然只有对立,文化民族主义凸现出这样一种大众心态:处处时时都存在着居心叵测的敌人,必须时刻充满火药味的去防范和打击。

二、中国文化天然优越论

文化民族主义坚持这样的看法:西方文化是主张对抗的,当今世界实际上是社会达尔文主义当道,它必然导致世界的混乱和无序,而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文明,是主张和谐、协作的,“天人合一”就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种观点确实体现了西方文化的一些问题,但对中国文化的看法仍是基于前述的曲解和二元对立观念的。

三、中国文化自然优胜论

这是根据前面的逻辑得到的最终结果,也是危害性最大的观点,因为中国文化优越,所以伴随着世界危机的加深,世界最终必将在中国文明与西方文化的二元对抗中选择中国文明,因此对中国文化就不需要进行什么反思和改进,如果一定要做什么工作的话,就是大力弘扬。

貌似对中国历史文化忠诚的文化民族主义不能够对中国历史文化最初正确的看法,他不承认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的复杂性和历史性,不承认传承至今的传统文化是被宋儒污染过的,是经历了明清两代几百年自闭和与世隔绝的,他自身就是对他所维护的歪曲,所以,正确在全球化潮流下认识历史,改造文化,必须摒弃文化民族主义。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历史研究,主要是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思考,在儒家的话语范围之中进行对历史的描述和分析,这种工作我们已经做得够多了,近年来这种方法和观念又以新史观的面目重反于世,理应被抛弃,因为儒家观念的唯心史学已经走到头了,他不能再拿出有用的的`东西,而且他坚持维护一些应该被揭露和批判的封建观念,这应该是不能被允许的。

当前的中国主流史观,是使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中国历史,这是一种现代的史学观念,阶级分析和经济基础研究是被广泛接受和承认的,这是应该坚持的东西,但有些是必须要改进的,马克思当年曾试图将马克思主义发展为科学,但没有能成功,因为它不能否定自己学说中确实存在有道德诉求的成分,体现在史学上,有造成失真和偏跛的可能,此外,历史唯物主义要求的是,实事求是地获知历史真实再用诸种方法去分析,而今天的中国史学界,往往是先入为主的确立了某些观念,在去获取史实,期间还不免掺杂现实利益考虑的成分,这明显是具有危害性的。

正确地在全球化潮流中反思我们的历史文化,才能在即将到来的文化交融和冲突中保存和真正的弘扬我们的传统,是全球化后的主流文化形态中中国文化能占据更重要的位置发挥更大的作用,李慎之所谓的“东方全球化”才又到来的希望。否则,任由现在历史思潮混乱下去,必将造成全球化环境下一个统一化民族精神的丧失,和民众文化意识与社会存在的严重脱节。

我们要做的,是首先正确的分析西方文化的真实面貌和中国文化的不足,因为这两种东西是中国人常常有意无意不愿认识的,在获取了正确的认识基础上,摒弃盲目自大和二元对立的观念,承认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一样,存在有普适价值的成分,民主、自由这些普适的东西我们必须要吸收,否则就不能真正地融入世界,更不能反过来去用“仁”的精神影响世界,我鼓励将人文及社会学科广泛和探索性的运用到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探讨中去,实现对历史的真正认知,实现一个人性化、真实的历史观念,而非充满了权威和样板。

历史和文化的思考应该在人群中得到普及,大众化的历史思维和探讨才应该是中国历史研究的希望所在,全球化实现的过程中,中国人民整体的正确的民族文化意识得到提高,才有希望对外来的强势美国化西方文明进行本土吸收,实现即与世界一致,又能保存自己的传统。

全面评价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篇3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全套共10卷,近千万字,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律文化研究中心组织编写、人大法学院原院长曾宪义教授担任总主编,30余人参编。研究梳理中华民族传统法律文化,全面、系统地看待和评价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一直以来凝聚在曾教授心头的学术心愿和追求。在曾教授最后的日子里,在医院的病榻上,他一直关注着这套丛书。如今,这位老院长乘鹤西去,而他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挚爱化成文字永远留给后人。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这套丛书可谓鸿篇巨制,十卷分别是:第一卷 礼与法: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总论;第二卷 罪与罚:中国传统刑事法律形态;第三卷 身份与契约:中国传统民事法律形态;第四卷 官与民:中国传统行政法制文化研究;第五卷 狱与讼:中国传统诉讼文化研究;第六卷 律学与法学:中国法律教育与法律学术的传统及其现代发展;第七卷 冲突与转型:近现代中国的法律变革;第八卷 输出与反映: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域外影响;第九卷 借鉴与移植:外来法律文化对中国的影响;第十卷 传承与创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价值。全套书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化的深入、系统研究,对传统法律文化予以客观的评判,再现了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精髓。为了能够真实生动地解读和验证当时社会的法律与生活,各卷作者费尽周折,克服各种困难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和珍贵图片,并认真加以考证和选择,作出客观评价分析,以期以史为鉴,古为今用。这套丛书的出版将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法律文化发挥重要作用。

近代,当中国在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中俄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中连连败北时,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劣评几近偏执。不仅西方列强将中国文化视为早就应“就木”的“木乃伊文化”,连中国人自己也逐渐失去了传统的自信,认为只有西方文明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然而,历史的发展自有其规律。百余年后的今天,中国文化再次被世界所关注。因为人们发现在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有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优秀文化相通或相同的成分,而且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凝结的智慧和经验,对世界的发展将会提供有益的借鉴。一些西方学者对中国文化也已经不再是百年前那种猎奇式的记述和以自身价值观为标准的评判。就传统法律文化而言,虽然中国古代社会的法律制度早已解体,但是其制度设计的现实性、合理性,比如“因时立法”、“法律与道德相为表里”等;其某些价值观念的普适性,比如“和谐”、“恤刑”等,对现实法律的发展不仅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且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西方学者在为法治传统自豪的同时,也在现实中感受到了传统法治的缺陷,比如理想与现实的脱节,法条日渐其密,但法律的漏洞也日渐其多。这也是一些西方学者将注意力投向中国传统法律的原因,他们试图在中国传统的法律中找到弥补缺陷的途径。(参见《第一卷 礼与法: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总论》,引言)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相沿数千年而未绝,曾经深刻地影响了帝制时代的东方沃土。在法治已经成为社会共识的今天,这种影响依然存在。当然,传统中的许多东西并不符合现代化的要求,有的甚至与现代法治精神背道而驰。因此,一方面要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蕴含的无尽宝藏,另一方面要对其在当下和未来社会的存活方式和传承创新作出客观的评价和理性的选择。作者在研究传统法律文化时,既不盲目崇拜,追求复古,也不苛责古人,而是从传统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产生、依从的背景出发,作者认为:构成中国传统行政法律文化气候土壤的不外是四种东西:一是东亚大陆特殊的地域气候或自然环境,二是农耕文明这种生存模式,三是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或经济形式,四是宗法社会组织模式。这四者综合地决定了中国法律传统的性质特色。

从表面上看,中国传统法律中的一些制度和思想已不符合现代化的要求。但在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是如何达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社会状态的?我们今天又该从传统中继承、汲取哪些精华?这套丛书从不同的层面和纬度,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作了全面的梳理、整合,作了深入、理性的剖析。

然而,这套丛书的内容并不因为命题的宏大而艰涩空泛,而是采集了大量生动的史料,我们可以从如同播放电影般的事例、案例中回望历史。比如在《第三卷 身份与契约:中国传统民事法律形式》的婚姻制度中讲到“奔者不禁”,即在中国古代婚姻史上,虽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始终占主导地位,但于此之外,婚恋自由的现象还是部分存在的。自由恋爱往往具有浪漫色彩,恋爱的双方为了把自己的恋情表达出来,巩固下来,并期望铭记于心,从而出现了爱情的各种物化形式,即通过一定的物品表达爱恋,即“定情信物”。在长期的古代社会,被采用得相对多一些的“信物”主要集中到有限的几种物品之上,便有人汇集梳理,总其大成,称之为“中国古代十大定情信物”(《第三卷 身份与契约:中国传统民事法律形式》,P232)。书中此处配有图片和诗文:“戒指:何以道殷勤,约指一双银”,“手镯:何以致契阔,绕臂双跳脱”……在该卷的契约制度中,作者搜集整理了许多珍贵史料,有西周时期青铜器钟鼎铭文以及其他朝代的契约文本图片,如此等等。这套丛书的资料性和思想性都是极具价值的,各卷作者投入了大量精力和心血,反复修改,不厌其烦,精益求精。

法律文化的魅力显然不仅仅在于其本身,而且在于其所蕴含的更为深层的社会条件与更为复杂的历史背景。正如作者所言:

当我们在宏阔的历史背景中回首外来法律文化传入本国后的种种遭遇,梳理国人面对外来法律文化的挑战所作出的种种回应,进而设身处地地探讨前人的心迹和各自的利弊得失时,我们不会再像过去那样,简单地或斥法律文化保守主义为顽固闭塞,或责法律文化激进主义为卖国求荣。相反,我们真切地理解无数前人的理想设计,深深感动于他们对祖国、对民族、对传统法律文化的真挚情感,并尝试在此基础上重建前人的种种思考与心迹,以求在传统的解释之外,提出新的见解,传承并创新法律文化的真实内涵。这项反思与重建,传承与创新的伟大事业,既凝聚着研究者的心智、气魄和激情,又是法律人的天职;既汇集着人们在不同的关注热点、涉猎领域和切入角度上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又围绕着弘扬民族法律文化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换这一中心意旨;既标识着无数先驱所走过的崎岖之路,又预示着作为后来者的我们在这条路上将永不停息、永远攀登。(《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 第十卷 传承与创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价值》,P2)

(本文编辑 谢宁)

传统评价体系 篇4

在英文中, 经济增加值写为Economic Value Add时, 简写为EVA。经济增加值和传统的财务分析指标不同, EVA是企业从扣除税扣除利息的净利润中再减去包括股权利负债的所有投入成本后的价值。经济增加值可以有效评价企业管理者使用资本的成本和为企业带来价值能力的关系, 它也是企业评价管理者的管理业绩的一种手段。EVA即经济增加值, 通过经济增加值我们可以计算企止的真正价值, 作为一种全新的财务指标〉经济增加值拥有其独特的优势, 但是在企业应用经济增加佳时仍存在一些缺点。笔者把EVA与传统财务分析指标进行比较, 得出二者的不同之处和EVA的不足之处, 再提出EVA应用的建议。

二、EVA与传统财务分析指标的比较

1. 与传统财务管理考核指标的比较

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中, 企业净利润包括使用权益资本而产生的成本, 也就是说, 税局净利润未扣除因使用权益资本而产生的成本, 企业会任意使用自存收益, 这样会未有效保护股东的利益, 甚至是损害股东的利益。但是, 若扣除因使用权益资本而产生的成本, 那么企业的实际价值是下降的。我国政府部门对183家央企进行调查, 用传统的财务指标来考核, 其中156家央企是盈利的, 可以产生出1402亿元的利润:但用EVA来考核, 仅46家央企创造价值, 且这183家企业只创造67亿元的经济增加值, 加权资本成本仅定为5%。政府还对这183家央企的前50名进行统计, 这50家企业共创造利润1 409亿元, 但其中经济增加值为正的企业仅22家, 占所有EVA为正值的企业的99%, 而这28家EVA为负的央企占所有EVA为负值的企业58%。以上说明, 企业只有扣除权益资本成本才是真正的价值。所以, 企业应尽量运用经营杠杆, 提高主营业务收入, 在保持资本结构不变的情况下提高税后经营净利润。企业处理闲置资产, 提高资金利用率, 避免资源和资金浪费现象, 以较低的资本成本筹集到资金。

2. 与传统财务分析指标的可比性比较

在可比性方面, 在传统财务分析指标中, 资产收益率和l权益净利率等盈利能力指标可以运用到不同企业间的横向可比, 也可以运用到自身企业的纵向可比:而受发行价格;i E响的每股收益只能用在纵向可比。EVA的可比性要比传统的财务分忻指标好很多, 因为EVA包含的资本成本要大于传统财务分析指标的资本成本, 所以EVA在某一程度上剔除了资本结构的影响。以上分析可知, 企业应建立EVA系统, 增加企业之间纵向可比性以及企业自身的横向可比性。

在公开性方面, 财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大多都是通过企业公告获得企业的相关信息。传统财务分析指标需要的数据就是从企业公开的财务报告中直接获取, 计算简单, 易于理解:而EVA的计算相对复杂, 部分数据不能从公开的财务报告中直拔获得, 比如市场开拓费等管理费用和营业费用, 无形资产中的商誉也无法从财务报表中获得。

3. 与传统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的比较

在无形资产方面, 在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下, 企业一次性核销研发货用和市场拓展贺, 但是这种方式的缺点在于会导致企业管理者减少这两种费用投入的数额, 会影响员工的工作职极性:而在经济增加值中, 研发费用和市场拓展如直接资本化, 在接下来的若干年摊销, 摊销数额列入当期费用抵减利润, 这样对管理者的短期主营业绩产生较小的影响, 有利于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在人力资本方面, 在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下, 人力部门投入的资源有多少不能完全获取, 因为人力部门在招聘和培训员工时发生的费用只是作为期间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这也会让管理者为避免减少短期利益而降低对人力部门的投入;而在经济增加值中, 人力部门投入的资源可以准确记录, 在员工使用期间就可以摊销, 而招聘和培训|员工时发生的费用和资源的创造价值联系起来, 一起衡量EVA。

4. 与传统财务管理目标的比较

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为:股东财富最大化或者企业价值最大化, 主要看能为企业和股东带来多少利益。如果需要股东财富最大化, 必须使权益净利率最大化, 企业为让权益净利率最大化, 一般采用的方法是完善企业的资本结构, 在保持包含在企业盈利能力的总资产报酬率不变的情况下, 增加负债, 提高财务杠杆利用率, 进而提高极益净利率。或者提高主营业务收入, 降低成本费用, 也能达到提高权益净利率的效果。经济增加值考虑了风险与报酬的关系, 在风险与报酬达到平衡时, 经济增加值最大。对于管理者而言, 所有者以经济增加值为基础刺激管理者提升资本经营和管理能力。经济增加值让管理者意识到使用企业的资源是有代价, 管理者提高留存收益利用率和融资效率, 进而真正提高企业的价值。在所有者以经济增加值为基础剌激管理者提升资本经营和管理能力时, 不应只以经济附加值的正或者负为标准, 而是以经济增加值的增长为基础。经济增加值提升企业四个能力:提升利用率的能力、降低成本的能力、减少浪费的能力、节约税赋的能力。在企业新产品的投资回报高于机会成本时, 企业可以赋予管理者更大的决策自主权, 管理者可以更加科学的管理企业, 优化资本结构, 降低资本成本, 实现企业盈利的终极目标。

三、与传统财务分析指标相比较, EVA存在的缺点

1. EVA给利润操纵留有空间

在计算经济增加值时, 企业是以企业会计准则为标准对企业的净利润进行调整, 但是此调整只对企业的相对价值做出考虑却没有全面考虑企业绝对价值。比如为去除稳健性对会计利润的影响, 企业管理者需要经济增加值对无形资产等项目进行调整, 但是, 未充分考虑非生产性投入获取的其他营业收入。所以, 采用经济增加值指标业绩评价指标, 仍不能解决利润操纵问题。可见经济增加值和传统的财务指标都存在的缺点。

2. EVA未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等因素

经济增加值大部分数据来源于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 提供的信息是面向过去而非未来。但是, 企业的评估时需要的是企业未来能产生价值的高低。所以, 经济增加值不是动态指标, 而是静态指标, 忽视企业未来所增长的经济价值。

3. EVA存在规模差异比较

经济增加值非定性指标而只是一个数量指标, 只可以表明企业是否产生经济效益, 却不可以衡量经济效益的高低。尤其企业或者部门不在同一个规棋下, 经济增加值是不可比的。

四、EVA应用的策略建议

1. 应去除相对价值

在评价企业业结时应区分企业的绝对与相对价值, 因此, 企业管理者需要对资产进行有效的分类, 不同种类的资产创造不同的价值。企业在经营活动时的资产为净营运资产, 它为企业创造绝对价值, 与企业融资活动相关的资产都属于净金融资产.所以, 企业管理者将资产分类为净营运资产和净金融资产。在企业进行业结评价时, 企业只需计算净经营资产的价值创造, 这样就可以评价绝对价值增值幅度。

2. 选用相对数确定EVA指标应用

为避免经济增加值不能进行不同规模企业间的比较这一不足, 我们市要建立一个采用相对数的指标, 来衡量不同规模的企业间比较价值创造。选用扣除权益资本成本的经营利润为分子, 选用扣除金融资产的净经营资产为分子, 这样就可以衡量不同规校的企业间比较价值创造。

3. 采用平衡指标集的应用

在财务系统中, 作为分析指标的经济增加值很重要, 与企业长期效益相联系的非财务指标也很重要, 企业建立平衡体系。平衡指标体系是以顾客为起点, 到企业营运、进而到企业的财务体系, 财务体系包括经济增加值、企业净利润、每股收益、市盈率。将经济增加值作为股东价值和企业价值评判的最终标准, 企业将财务和非财务指标合理地运用, 进而衡量企业价值的创造。

结束语;我们应该看到EVA评价体系在西方国家的实践之所以能够成功, 是因为这些国家具备了相对完备的资本市场和成熟的商业运作环境, 这也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努力方向, 我们不能完全否定EVA的积极作用, 而要积极研究和探索如何将这种有效的方法进行中国化, 从而推动我国企业在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上的变革。EVA方法明确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及财务风险, 如税后净营业利润表示经营风险, 加权资金成本表示财务风险。EVA观念使对企业的绩效评价从利润观念转移到价值观念。相对于传统的企业估值方法, EVA理论强调了资本使用的机会成本, 重视对企业管理者积极性的调动, 对于完善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 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 提高企业资本经营管理效率具有重要价值,

摘要:EVA财务管理系统是由美国斯特恩.斯图尔特咨询公司 (Stern.Stewarl.Co.) 所提出的一种业绩评价与激励系统。作为新的财务指标, EVA财务指标体系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但是在我国的应用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

关键词:EVA,传统财务指标,比较,建议

参考文献

[1]王杉.基于EVA的新型杜邦财务体系的探究[J].九江学院学报, 2013, (4) :126-128.

[2]贺湘, 张子跃.基于Eva的中国上市银行投资价值分析[J].金融与经济, 2013, (10) :59-62.

传统评价体系 篇5

关键词:传统绘画色彩体系 当代语境 应用

读过《红楼梦》的学者们,似乎对其“蜜合色棉袄、葱黄绫棉裙……”这类描写人物穿着的句子并不陌生,对此,红学研究者曾经做过相关调查,作者运用色彩实现对人物的描写在前八十回中超过七百多次,似乎《红楼梦》这部著作的另一条线索是关于颜色的描写,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色彩与中国传统文化已经达到密切融合的境界,研究中國传统文化就不能将其中的颜色摒弃,其代表着整个民族精神的价值理念.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对于色彩的运用也折射出我国人民整体的审美水平,对我国各个方面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儒家传统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色彩体系的基础,通过人们对颜色的选择与表达逐渐形成了当今发展独特的色彩体系。

一、细读中国传统色彩体系

中国古代文化形式多样、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对其进行研究最为关键的是做好“细读”工作,这是至关重要的研究策略,同时,这种方法对于探析中国传统色彩体系的发展同样适用,对于色彩的理解,古代人们普遍认为:“五德”(这种观点源于战国时期邹衍的理论思想)始终在其中占据优势席位,仔细探究传统绘画色彩体系不难发现其中的精神实质则是由“传统五行”演变而来的、能够深刻表达中国色彩内涵的“五色”理论。盛行于春秋战国时代的《考工记》,便对“五色”这一观点进行了相关论述,并且通过“五色”学说的推广,其在中国色彩体系中的发展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纵观古代的建筑用色、人们的衣着、小说中作者对于颜色的选用,到处渗透着“五色”的影子。目前,从学术界的研究不难看出,“五色”已经成为学者们的一个研究方向与重点领域。但这也给人们造成一种误解,似乎中国传统色彩体系中只包含着“五色”。正如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方法一样,对中国传统色彩体系进行“细读”时,便会发现除这“五色”之外,将其按一定比例进行相互混合,能够得出众多“间色”,于是就形成了“间色学说”。“间色”的应用较多的体现在民间建筑、服饰上,由于“无原色”更多的应用于中上阶级中,所以“间色”的使用面更加广泛。我们再回到本文开头部分:《红楼梦》中对“宝姐姐”服饰颜色的表述,蜜合色、葱黄色等,均是间色的典型应用。

细读中国传统绘画体系,绘画似乎是最能集中运用各种色彩的“圣地”,这种说法并不为过,在流传至今的众多中国绘画中,各种色彩(不仅有五原色的运用,而且也有大量的间色的运用)迎面扑来,这也为研究中国色彩体系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例如,早期留存于新疆的壁画中主要体现了“绿色”“褐色”的应用,而到了贞观盛世时,丹青色彩逐渐占据优势,并形成自身特有的体系,为众多矿物质颜料在绘画中的使用开辟了途径,不同成分的矿物质依照不同的混合比例可以得出颜色各异的间色,为明清时期绘画色彩的生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我国传统色彩运用的实况研究

1.宋朝绘画中色彩体系的运用

到了这一时期,在绘画中对于色彩的使用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目前,自宋代遗留至今的古画中,多数色彩的使用都是由五原色经过比例调和而产生的间色的运用,在同一幅绘画中,不同的色彩左右相互对称,并使得整体处于一种较为和谐的状态。《韩熙载夜宴图》是南宋绘画的代表作,此类绘画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常见,其属于连环长卷样式的绘画著作,其中有40多个人物出现在绘画中,高低错落的色彩层次将绘画的韵味表达得更为传神,其中女性人物的服饰,作者从冷暖交替互用的角度进行诠释,这种色彩的使用方法笔描了颜色相冲的突兀,从而使得整幅画卷的色彩体系较为融合,给人一种较为温和的平衡感。例如,从画中人物所穿的红色服饰来看,在衣纹的重叠处并未使用深颜色进行大面积涂抹,而是用同一种颜色进行重叠式渲染,同时,为了追求整个画面的柔和美感,作者在同一红色系中的其他地方运用明亮度稍暗的粉色进行渲染,并用石墨绿等相对亮些的颜色加以点缀,这种将颜色相对较暗,但经过反复渲染产生的效果,则既令人眼前一亮又有相对柔和的感觉:不同色彩的重叠、穿插、对称使得整个画面中的色块更加充实,让观赏者的心情可以得到安抚,一种静谧之美油然而生。通过对这幅画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注重细节描绘、重视间色与原色混合渲染是宋代绘画的一大特色,并使得绘画技巧与相关理论得以发展,推动着以往的绘画色彩体系更加成熟化,并且这种作画的方式不断被后人所继承。其中,《四美图》便是此种绘画方式最为典型的继承代表,画中对于女性人物服饰的点缀与修饰与《韩熙载夜宴图》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2.作者内心感受的外在表达

通过对宋代绘画中色彩运用的研究,启示我们中国传统绘画所蕴含的精神实质已经超出了对各种自然颜色的重叠运用,而是绘画者本人在自己绘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细致研究,并将两者实现紧密结合,在内心深处产生某种主观色彩的过程,这种提纯化的过程也同样体现在当今画家对于色彩的表达上,也就是借助于这种深度提炼的过程,找到我们中国人的审美眼光与特点,并将这种特点、水平、情趣反映到实际绘画中,实现二者的充分结合。其中,对于间色的运用、表述虽然含蓄,但借助具有夸张意义的装饰物进行点缀则是这种方式最完美的“遗产”,并被一代代画家所继承,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即使间隔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历史鸿沟,我们现代人在欣赏古代绘画著作时,并不觉得有多吃力的原因所在。间色普遍混合化的渲染,将整个画面能够表现张力的空间进行了充分的诠释,从而为画家的绘画天地开创了更加宽阔的创作平台。

nlc202309080941

3.传统绘画技巧在当代美术中的应用

当今许多画家依然采用冷暖间色的调和来保持画面的柔和美,这种绘画方式虽然是为了达到美学中关于结构平衡模式的追求,但更能够借助对细节之处的渲染而实现部分与整体间的和谐境界。虽然今天的绘画更加反映我们快节奏的生活水平与人们面对焦虑等各种情况的紧张心情,但“万变不离其宗”,这种方式的延续为后代欣赏我们当今的绘画提供了关键性得钥匙。大量间色、原色的混合使用,在使得画面整体和谐的前提下,我们也能够读出作者内在的主观感受。

三、在当代语境下反思中国传统绘画色彩体系

1.中国传统绘画色彩体系的演变性继承

“五原色”为基本骨骼框架,再辅以大量间色为外围理论进行充实,便形成了中国特有的色彩体系,正如我们所了解的一样,“五原色”一直是上层阶级的代表色,尤其是古代皇室,所以即便已经历经几千年的演变,依然具备较为稳定的色彩基石,而众多辅助性的间色则是民间在“五原色”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其象征着自由、活泼的景象,是对极具稳定特征的“五原色”体系的补充性色彩。这种由“正色”与“间色”的混合渲染是中国古代绘画最为突出的优势,同时将传统审美特征也表达得淋漓尽致。当今令我们眼花缭乱的各种流行色,包括豆沙红、奶奶灰、鸭蛋绿等均属于间色体系,而这些色彩产生的实际基础为我们当今人们多样化的价值观与审美观的融合,其既满载时代感,又极富节奏性,并且,这些流行色彩的变化不会超出传统以“五原色”和“间色”为框架的绘画色彩体系,这可以帮助时尚界与设计界准确预测出下一个季度较为流行的颜色,从而完成产品设计,并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为经济进步注入时代活力。

2.当代语境中的应用情况

以上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从宏观角度对中国传统绘画色彩体系进行研究,无论是中国古代文学著作中对于人物素质服饰色彩的描绘,还是古代绘画中作者对于颜色的渲染方式与理念,都历经一代又一代作者、画家、学者与研究人员得以流传至今,这对于目前我們高校美术教学以及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今高校美术专业教育的模式应当在继承古代绘画色彩体系的基础上进行,由于色彩的运用体现了人们内在的思维深度与外在的环境反映,所以高校教师在从事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学生精神状况的研究,了解学生平时的行为反应与价值信仰,重视与其进行交流,讨论绘画色彩的具体使用策略,了解学生对绘画与色彩的自身看法与感受,然后借助其绘画作品对其进行相应的指导与帮助,使其能够真正理解中国古代绘画色彩体系与当今美术教育绘画之间的关系,从思想上改变纯粹绘画、纯粹上色的观念;绘画与色彩是不可分离的一个整体,就像政治、经济与文化也从属于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范畴一样,因此,我们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不应将其分离开来,而是将其融合成为一个紧密的整体,以当今人们的价值信仰为出发点,借鉴国内外关于此方面的发展简易版,并从古代文学、绘画中吸取经验与知识,从而开创新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四、结语

我们研究中国传统绘画色彩体系的目的是促进当代语境下绘画色彩的发展,通过对古代绘画色彩体系中冷暖间色的运用的分析,了解色彩与画面和谐、美学平衡、时代背景、作者内在价值信仰等方面的相互作用,从而为当今各层级的美术教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开辟一个新的认识途径。

参考文献:

[1]毛宜.当代工笔重彩花鸟画设色问题研究[J].美术界,2016,(10).

[2]陶佛锡.工笔重彩人物[J].公关世界,2012,(12).

[3]王庆海.对工笔重彩技法的探究[J].艺术科技,2015,(03).

[4]熊英.工笔重彩作品[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4,(05).

[5]田忠利.田忠利作品[J].美术向导,2013,(03).

传统评价体系 篇6

关键词:微商,移动社交,平衡计分卡,价值链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微信等社会化媒体的发展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据微信官方数据显示:超过55%的人每天打开微信的次数超过了10次,超过25%的人打开微信的次数超过30次;超过60%的人的微信好友在50个以上,40%的用户微信好友在100个以上。这些数据说明了当前微信用户覆盖率很广泛,微信被使用的频率非常高。许多创业者由此发现了商机,并纷纷借助微信这一移动社交平台开展商品销售和服务买卖等商业活动,就是通常所说的微商。微商出现至今仅有两年多时间,但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分别是以“俏十岁”为代表的微商阶段、“思埠”微商阶段以及传统企业进入微商阶段,目前以“韩束”为代表的传统企业,如天虹、国美、苏宁等也开始试水微商。国内关于微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商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优势劣势,而很少关注微商的绩效评价。本文拟在平衡计分卡原理的基础上构建微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主要针对的是传统企业的微商,而非个人C2C模式的微商。

一、微商营销特征

1. 营销成本低

与传统营销模式相比,微营销的成本极低,甚至为零。传统营销需要投入大量资本进行广告宣传,以达到提高企业知名度的目的。而微营销不需要巨额的广告投入,它只需将产品信息和企业文化通过微信平台发布到朋友圈,就能轻易地被广大客户群体看到,从而在不花费任何成本费用的情况下,达到很好的广告宣传效果。

2. 与消费者互动性强

传统企业和传统电商都是以商品为中心,相比之下微商更注重以人为中心,注重与消费者的交流和沟通。微商所借助的微信平台本来就是一款专门用于社交的软件,因此微商可以更加方便地与消费者进行沟通互动,也就更容易发现消费者的潜在需求,从而更好地满足客户对商品和服务的需要。

3. 人员管理松散

微商人员管理较松散,经常出现人员管理效率低的问题,往往都是由个人独立对产品发布推广,而微商在松散的管理体系下可能会为了个人利益,进行低价倾销,甚至出售假货,这都会对企业带来负面影响。

二、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微商绩效指标体系的构建

卡普兰和诺顿于1992年首次提出平衡计分卡方法,侧重于企业的整体绩效评价,从财务、顾客、业务流程和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将企业战略落实为可操作的衡量指标和目标值。并实现了五种平衡: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平衡、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平衡、结果性指标与动因性指标的平衡、组织内部群体与外部群体的平衡以及领先指标与滞后指标之间的平衡。本文根据微商的特点,从这四个维度选取相应的绩效衡量指标,构建微商绩效指标体系。

1. 财务维度

财务目标是其他维度目标的最终结果,是企业绩效衡量必不可少的目标指标,其他目标的成果最终都会在财务目标中体现。传统企业试水微商,特别是传统零售企业,目的是为了摆脱竞争激烈带来的业绩下滑困境,重新获得竞争优势,传统企业微商更关注新市场的销售增长、市场占有率等。为此,选取销售增长率和销售利润率两个指标作为企业财务方面的衡量指标。

2. 顾客维度

当前,一些传统企业采用的微商模式是全员营销模式,这就需要员工通过自己的社交工具进行分享推销。这个模式很好地利用了微商与大部分目标客户较强的社交关系,也就是熟人营销模式的优点。然而,该方法利用不当也会产生负面作用,微信朋友圈已经是一个私人意义上的社交平台,如果微商大量的进行产品推销和广告刷屏,会引起不满,从而被屏蔽或被删除,这将会降低顾客粘度,甚至会影响销售量。因此对于大多数微商来说,顾客维度是他们关注的重点。顾客维度的衡量选取以下五个指标:企业知名度、顾客保持率、顾客满意度、新顾客争取率和产品市场占有率。

3. 业务流程维度

业务流程主要是为了满足股东以及达成顾客维度目标,因此在制定业务流程相关的衡量指标时,应对微商的价值链进行科学分析。通常企业价值链模式包含三个流程:创新过程、营运过程和售后服务过程。微信移动电子商务模式具有特殊性,因此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文针对微商的特殊性对其价值链进行分析,建立了相应的模型(如图1)。

当前,传统企业试水微商主要有三种模式,一种是全员营销模式,即企业将自己的产品放在微店系统上,员工可自行挑选,并借助微信等移动社交平台进行推销宣传,获得相应的提成。第二种模式是选择微商团队进行合作,企业负责产品供应链,微商团队负责宣传推广和销售。第三种模式是品牌直达消费者模式,也就是B2C。传统企业借助微信公众号搭建微店系统,将产品放在微店系统里进行线上销售。无论哪种模式,都需要借助第三方支付平台与消费者进行线上交易,并通过自建物流系统或与第三方物流合作,将产品送到消费者手里。依据微商价值链分析,对内部流程分成三个阶段:产品供应、市场营销和经营过程以及售后服务阶段,并依据不同阶段选取相应的衡量指标,各阶段指标如下:

产品供应阶段:企业应及时发现顾客当前和潜在的需求,生产出满足客户需求的新产品和提供新服务,培育新市场、新客户。因此可以用新产品比例、投入技术更新和开放的费用指标来衡量。

市场营销和经营过程:微商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借助微信移动社交平台零成本推销产品,发布广告信息。微商营销操作过程的简便性、灵活性以及营销成本低等优势都将成为对抗传统电商的有力“武器”。对于微商来说,应利用这一优势,提高营销能力,达到占领市场份额的目标。根据这一特性,选取相应的衡量指标:商品的缺货率(用来衡量对客户需求的反应速度)和消费者咨询和反馈的次数(反映与顾客的互动能力)。对于微商经营过程,最重要的环节是支付阶段和物流派送。支付是否便捷,物流派送是否及时都会影响顾客的满意度。为此,选取了支付方式的种类数,支付平台的用户覆盖率两个指标来衡量支付的便捷性,以及商品准时交货率一个指标来衡量派送货物的及时性。

售后服务阶段:对于微商来讲,完善的售后服务有利于提高客户的保持率。其售后服务主要涉及产品的退换维修、对客户投诉的处理等,用顾客投诉有效受理率来评价微商的售后服务。

4. 学习与成长维度

员工激励:由全员微营销模式的特性决定了企业要想增加销售量,应建立有效的员工激励机制,良好的激励机制可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进而提高产品的销售量。指标可选取员工激励满意度和员工意见采纳比率。

员工能力:由于微商行业发展的特殊性,微商往往都是单独进行产品信息的发布与推广,这需要微商本人具备社会媒体营销的专业技能。因此,企业需要对员工进行相关营销技能的培训。相关指标可选取员工的平均培训投资来衡量。

三、结语

随着移动社交软件和平台的不断发展,很多传统企业开始进军微商,以此来缓冲与电商的矛冲突,摆脱困境,重新获得竞争优势。因此设计一套专门用于评价传统企业微商的业绩评价体系十分必要,本文以传统企业微商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微商系统绩效评价体系。由于微商本身仍处于成长过程,因此在实践中绩效评价体系的有效性亟待检验,关于该方面的实证分析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洋,郭进利.微商营销的利与弊——与淘宝电商相比[J].电子商务,2015(8):27-28.

[2]饶艳超,薛云奎.电子商务战略的量化管理方法——构建电子商务战略的平衡计分卡[J].财务与会计,2004(12):47-50.

[3]徐伟.基于BSC的电子商务系统绩效评价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2(6):91-93.

传统评价体系 篇7

产业体系是以特有经济主体结构和特定经济主体生存方式为基础的产业关联、产业构成、产业运行下的经济现象。产业体系是为了保证与之对应的产业整体的运行正常,由特定的基础产业、政府行为和产业约束构成的有机体,用于维护和服务于经济主体的生存方式。

传统产业体系是与传统产业活动相适应的产业体系,其最基本的特征是技术变动相对缓慢,由此导致了企业间和产业间的生产、技术连接相对固定的基本特性。

传统产业体系发端于从农业向工业转变的初期。这一时期的根本特征就是存在着产品品种几乎完全相同、但数量却不断扩张的需求,称之为数量扩张时期。在传统工业化时代,企业的生存状态或者市场竞争的特征主要是数量性的。

在数量竞争为主流的生存方式环境中,某一技术一旦为市场所采用,将在市场存在多年。企业不需要改变技术,使用这一技术即可实现数量扩张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这样便形成了企业相对稳定的技术结构,而稳定的技术决定了企业间和产业关联关系的稳定。它决定了传统产业体系的另一根本性特征:相对稳定的产业链条。稳定的技术结构使企业能够以不变应万变的产品去满足市场,同时企业所需要的原料、能源等上游产品也相对稳定。因此,企业外部的协作者会相对稳定。

传统产业体系是经济的初级阶段,其起点是低层次、重复性满足顾客数量需求,它引导了企业的数量竞争和资本竞争,诱导企业倾向于以成本控制为其核心竞争力,决定了技术稳定和产业关联关系稳定,也决定了以数量满足为主的生产服务产业存在,决定了政府的主要定位是保证市场数量竞争的效率。

2 传统产业体系的蜕变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会形成需求的多样化。其结果是,稳定的市场需求前提逐渐消失。这引起了传统产业体系的蜕变。

随着以数量为特征的基本消费的满足,出现了消费层次不断上升、品种不断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变化趋势。其结果使产品生命周期被大大缩短,产品转换频率加大,传统产业体系赖以生存的需求不存在了。我们称这样的市场是追求品种和层次需求的市场,它将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生存方式和生产体系的性质。

参与竞争企业的数量扩张会使市场利润趋于消解,从而会迫使企业寻找新的竞争手段来增加自己的利润。当企业数量扩张到数量竞争和价格竞争阶段时,企业通过数量扩张而获得的利润会消失。缺少利润的数量扩张策略会导致企业什么行为呢?一种是企业不能坚持而退出市场,另一种情况则是企业寻找新的获得利润的办法。企业的理性选择应该是寻找新的市场,用新的产品去激发市场需求,引导需求提高层次。

当企业继续使用简单的数量扩张作为竞争手段不能获得利润时,从而转向用创新手段获得利润。这一过程是从某些领导型企业行为转变开始的,他们的行动转变能够获得利润,会产生示范作用,引导市场行为使之成为主流。这时,企业间的竞争就从产量竞争和价格竞争转向创新竞争。在新的竞争方式下,以稳定的技术连接为基础的传统产业体系开始解体。我们所说的产业体系蜕变,是企业竞争方式的改变,使企业间的联系和企业对外部的要求也在发生着相应地改变。这种改变是渐进和互动的,是企业行为与产业联系和构成同步变化的结果。

传统产业体系的蜕变并非是指传统产业的整体退出,而是包括传统产业在内所有产业以新的竞争手段维持着自己的生存。竞争手段的变化和对环境变化的要求,为新兴产业的进入创造了前提。所以,传统产业体系蜕变是一个新兴产业进入与传统产业改造的过程,也是社会生产体系重新构造的过程。

我们注意到,企业间的竞争行为从价格竞争发展到市场控制,1950年以后转变为质量竞争和服务竞争,到1970年以后才进入产品品种和服务竞争。随着技术创新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手段,所有倚重于技术不变的数量、价格、质量和服务的竞争转变为品种竞争和品质竞争时,传统产业体系才从根本上发生了动摇。

这就是说,创新竞争是在传统产业体系中服务和保证了企业数量竞争达到极端状态时而出现的竞争行为。数量竞争达到白热化程度,就会演化出创新竞争。在数量竞争阶段就已经孕育了创新竞争行为,但它还不是主流,而一旦创新竞争成为主流和普遍的竞争手段时,为企业生存方式服务的产业自然会发生蜕变,现代产业体系代替了传统产业体系。

3 现代产业体系的性质与构成

3.1 现代产业体系的性质

现代产业体系发端于数量竞争的极致而转向创新竞争引发的产业体系变化,它既起源于数量扩张带来的收入增长和需求层次变化,也起源于数量竞争所产生的利润消失。可以将现代产业体系的性质概括如下:

第一是适应多样性需求和服务于创新竞争。企业的重要任务就是用创造的产品和服务去揭示新的需求,企业之间的竞争演变成为创新的竞争。它要求此时产业体系能够保障企业创新行为,激励和推进创业参与创新活动。这也是现代产业体系最基本的性质。

第二是推动知识创造、知识转化。在创新竞争中,随着竞争对知识的依赖程度加深,技术和知识逐渐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现代产业体系可以被理解成是围绕知识进入生产建立起的产业体系。

第三是需要更加灵活的外部协作和追求外部规模经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和创新竞争要求企业必须有足够灵活的应对能力。它要求外部协作能够适应企业不同层面的产品创新,需求随着数量竞争退居次要地位而增加,内部规模经济性不再对企业竞争力产生决定性作用。相反,以产业链竞争力为核心的外部规模经济性上升到重要地位。

第四是要求快速沟通和流通。快速的市场需求变化和创新竞争要求企业间的信息沟通快捷、准确,形成畅通的信息流动;同时也要求物流畅通,及时、安全到达,形成物流网络。换言之,覆盖完整的信息网络和高效及时的物流网络是现代产业体系的物质基础。

第五是经济全球化和政府深度参与。随着数量竞争走向极端,用同样的产品寻找更广阔的市场便演变成为一种国家战略,产生了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国家将参与到包括知识在内的战略资源的争夺,而且变得越来越激烈。政府角色从守夜人转变为资源的集中者和经济的推动者,政府参与经济的程度不断加深。

第六是保证低消耗和低污染。数量扩张带来的环境、能源存量日趋恶化,并促进了清洁生产、小环境生产与大环境维护等产业的形成。由于污染和能源消耗具有极强的外部性,因此需要政府限制当代人的高消耗、高污染行为。因此,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性质是追求能源创新、节约减排和提高环境质量。

第七是新型制度保障。这些制度包括现代金融制度(以风险投资为主的投资制度)、现代财政支出制度(以支持科教投入的财政制度)、现代产权制度(以知识产权制度和股权制度为主)、现代科技教育制度以及现代诚信保障制度等。其目的是为了推进知识生产和创新活动,保证快速协调的新的市场机制。

概括起来,现代产业体系是以知识生产为龙头,以知识转化为基点,以快速反应、快速协调为手段,企业间相互依存程度更高,分工更加细密,信息和物流成为基础,政府充分参与以推进国家创新和保护环境与资源。

3.2 现代产业体系构成

按上述性质,现代产业体系由创新型企业及其集群、包括科教政策在内的产业政策、现代产业基础设施、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制度四个部分构成。

4 现代产业体系形成机制

现代产业体系萌生于传统产业体系,有着与创新竞争行为相一致的产业关系和基础。现代产业体系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激励企业创新行为的重要环境。在这一产业体系之中,企业将理性地选择创新作为主要的竞争手段。现代产业体系有两种形成机制:一是以市场逐渐成熟的内生性形成机制——演化机制,二是以政府推进与组建的外生性形成机制——构建机制。

4.1 市场内生性现代产业体系演化机制下的形成机制

现代产业体系的形成是一个市场自我演进的结果,是在企业创新竞争行为和外部保证创新的环境的作用下不断形成和完善的,直至现代产业体系全部构成。

现代产业体系是因为保证创新竞争行为而存在的,创新的竞争行为可以受到现代产业体系的激励。在企业以技术和知识作为竞争手段时,企业需要外部的快速协作,这诱导出所谓的“现代服务产业”。其特点是服务业的重点转向生产,业务重心则是现代信息和现代物流经营。技术和知识竞争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企业竞争手段和生存方式出现变化的自然结果,它引导出现代服务产业,演变成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基础。

企业追求创新竞争,还要求有新的金融支持和科技转化服务。创新还是知识产业化的活动。企业创新竞争行为的形成与外部支持形成互动,成功的创新为外部新的服务提供了收益,吸收了更多资源转向这些外部服务,而更多的外部服务则会降低创新服务成本,产生推动企业创新竞争行为的作用。

演进机制的特征是:第一,以市场为纽带,通过市场将所有相关产业联系起来,带动全部现代产业体系中的各部门细化分工与规模扩大;第二,同步推进,与现代产业体系相关的所有部门和要素都是渐进培养的;第三,现代产业体系形成过程是传统产业体系蜕变的过程,传统产业体系为数量竞争服务的部分功能将转移到现代产业体系之中,但要服务于快速多变的创新需要;第四,政府参与其中,其角色是适应市场的要求,提供以科技政策为核心的必要产业政策和合理的制度。

4.2 政府外生性现代产业体系的推进机制

企业的创新行为可以通过创新净收益诱导出来。因此,可以假设企业创新动力由预期净收益决定,预期的净收益大,创新行为就会明显。

创新预期净收益=创新收益×成功概率-创新预期成本

假设创新收益是创新项目本身决定的,成功概率由外生决定。因此,创新净收益提高的主要原因在于预期成本下降。企业创新行为不足的原因是预期的创新成本过高,如果能够让预期成本明显下降,企业的创新动力就会增大。降低预期创新成本的基本策略是使用公共手段,将创新成本发生在外部,减少企业承担成本的压力。政府通过建立公共性创新基础设施,以集约方式提供创新服务,以此降低创新成本进而推进企业创新行为。政府还可以通过政策和制度来建立创新行为推进环境,其中以科技投入补贴为主的公共政策可以帮助企业降低创新风险。另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中的基础设施来推进企业创新行为。

为了避免政府过度代替市场,政府通过投入建设现代产业体系需要遵循以下四项基本原则:第一,应基本上符合公共产品特征,或者通过公用企业投入并运营,其基本要求是产品具有较大的外部性;第二,是现代产业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当政府作用由市场取代之后,这些产业仍然能够保留在未来现代产业体系之中;第三,应有利于政府退出;第四,尽量少的财政性投入和利用市场机制。

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目标是形成对企业创新能力的促进,其措施可以构成新型的产业政策工具。这是因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作用是激励企业创新行为,政府主动地推动现代产业体系有利于引导市场转向以创新为主的竞争手段,使经济朝现代产业体系演化。

5 结论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初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也完成了工业化初期并步入工业化中期,我国有可能通过政府推动实现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

第一,现代产业体系建立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完全脱离现实的经济发展基础去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可能会带来浪费甚至灾难。在传统产业体系中着力培养现代产业体系基因,促进企业向创新竞争行为转变,应该是政府制度建设和政策推进时的一个重要思考。

第二,现代产业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共基础设施,以现代产业体系来理解,就不难认识到它们的形成和发展是配合了人们在高收入条件下的消费层次提升与企业的创新行为,是市场需求引致出来的新型产业现象,而不是孤立的经济现象。

第三,现代产业体系的形成逻辑是收入提高—创新竞争代替数量竞争—小批量、多品种、快更新—信息、物流、创新服务需求—政府战略与制度保障。全部社会的创新能力提升与成长是这一逻辑的主线,其副线是收入提高—生命价值提升—环境供给短缺—政府参与环境与资源供给—政府战略与制度保障。两条线索都归结为政府战略。前者战略体现国家创新体系及国家创新能力,后者战略体现可持续发展。

摘要:分析了传统产业体系的运行特征、蜕变过程、性质与构成,以及现代产业体系的形成机制,指出中国适用于政府推进机制。

关键词:传统产业体系,现代产业体系,形成机制

参考文献

[1]曹利群.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内涵与特征[J].宏观经济管理,2007(9).

[2]冯英娟,滕福星.先进产业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经济纵横,2007(10).

[3]韩民青.中国新工业产业体系及其发展战略[J].山东社会科学,2004(1).

[4]刘明珍,郑志国.构建循环经济的产业体系[J].学习论坛,2005(5).

传统评价体系 篇8

农业与其他行业相比, 有着生产投入大、周期长的特点, 如果没有及时、准确、可靠的信息, 就很容易造成生产和投资的失败。对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来说, 搞好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关键, 可以说, 农业信息化已成为推动农业经济与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动力。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为我们指明了发展途径:“按照求实效、重服务、广覆盖、多模式的要求, 整合资源, 共建平台, 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农业现代化要求农业朝着精准农业、信息农业的方向发展, 这需要强有力的农业信息作支撑, 农业信息服务水平的高低, 直接决定着精准农业和信息农业的发展水平。以农业信息化为核心, 可以推动信息产业和农业产业的发展, 而农业信息化的实现最终要靠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来保证。因此, 本文探讨了传统农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思路。

一、公益性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公益性农业信息化, 它是以政府为主导, 以政府为主要投资实体, 充分发挥政府的行政力量, 为传统农区农民提供优质、及时、无偿的农业信息的信息服务模式。传统农区农业信息化的构建要以各相关农业信息机构为核心, 使它们强强联合、合理分工, 充分发挥它们在农业信息采集、加工、传播等方面的优势, 打造出适合传统农区当前经济形势、突出传统农区特色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

1、农业信息采集系统建设

首先, 我们应该以信息网络为主要传播媒介, 在传统农区设立一个省级农业信息中心, 在市、县分别设立农业信息站, 然后在各县下属乡镇设立农业信息搜集点, 并在各村配有农业信息员。由各村农业信息员把各村农民的生产信息、需求信息以及农民渴望了解的其他信息, 搜集整理并传递给各乡镇农业信息搜集站。这些零散的基层农业信息依次经由各乡级、县级、市级农业信息站, 最后传递到省级农业信息中心, 经由多级的整理、分类、分析、加工, 最终变成能被各级政府机关、农产品市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广大农户直接需要的农业信息。

其次, 我们要建好、利用好农产品市场。农产品市场一头连着生产者、经销商, 一头连着消费者, 具有集散功能强、辐射范围广的特征。如果传统农区农业信息采集体系能够及时、准确、充分地采集到各农产品市场的信息, 并进行科学的加工处理, 就能及时了解各种农产品的供求信息, 从而指导农业结构进行及时调整。所以农业信息平台应把网络触角伸向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企业, 把各大农产品批发市场上每天各种农产品的交易量和成交价格实行联网发布, 使农产品的生产者和销售商可以简单地在网上查出每天、每月、年度各种农产品的销售量。这样一来, 每个农户就都能对市场上什么好销、价格多少、各种农产品的供应数量了如指掌, 从而根据自身能力, 随时调整自己的生产品种和产量, 逐步实现由市场指导农民生产。

最后, 我们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以及国家颁布的文件等一切媒介, 及时了解国内外关于农业政策、农业技术、农产品市场变化等方面的信息, 使传统农区的农业信息服务与国内外接轨。

2、农业信息加工和处理系统建设

首先, 在保证农业信息质量的同时, 不断充实农业资源数据库。因为拥有一个规模庞大、资源详尽的农业信息数据库是做好农业信息服务的前提。目前, 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在不断扩展现有数据库容量的同时, 要大力挖掘信息资源, 把农业信息视野扩展到农业及相关的各领域, 搜集各方面的信息, 以充实现有数据库的内容, 逐步建立并不断扩大网络环境的大型综合数据库, 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对象的需求。同时还要对数据库的信息进行分类, 相应建成农业资源信息库、农业生产信息库、农业科技信息库、农产品市场信息库、农业生产资料信息库、农业政策法规信息库等, 以提高农业信息数据库的运行效率。

其次, 建立农业专家决策支持系统。包括农业宏观决策、农产品供求变化趋势、农业生产管理等服务层次, 把农业专家的科学种养知识、一定时期内某类农产品供求和价格变化趋势和农民长期积累的种养经验编为程序输入电脑, 对畜禽、农作物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用计算机筛选出最佳方案, 并指导农民应用。

3、农业信息传播系统建设

网络信息采取何种途径进村入户, 我们需要在对客户群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加以探讨。按照信息需求量也可将用户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种养大户、农业企业、行业协会、农贸市场、农村信息中介服务组织、农业经纪人等信息需求大户;另一类是大量的普通农户。由于不同的客户群对信息的需求程度和接收能力不同, 因此对不同的客户群以及不同的信息类别, 应采取不同的信息传播媒介, 具体构建方式如下。

第一, 以互联网为媒介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由于互联网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检索方便快捷, 所以对第一类农业信息客户群和一些有条件上网的农户, 农业信息网站将是主要的农业信息传播媒介。农业信息网站必须以庞大的数据库为依托, 而且网上发布的农业信息必须及时、准确、有效、紧密联系农民日常的农业生产销售;同时网站发布的农业信息必须详尽, 尽量涵盖有关农业的各个方面, 可将不同方面的农业信息分成不同的模块。例如可将农业信息分成农业生产信息模块、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模块、农业政策法规模块等等, 以便于人们查找信息, 从而提高农业信息服务效率。

第二, 以传统媒体为媒介的信息服务模式。传统媒体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是利用互联网采集信息, 丰富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 为电话、电视语音系统和电视节目制作提供信息资源;利用电话语音系统, 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语音咨询和专家远程解答服务;利用电视传播渠道, 针对农业生产经营中的热点问题和电话咨询过程中反映的共性问题, 制作、播放生动形象的电视节目, 提高信息服务进户率。此种农业信息服务模式正是针对目前互联网难以普及的现状提出来的, 它对两类农业信息客户群均适用, 所以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它将是传统农区农业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

第三, 以农业信息服务站为媒介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在各县、乡镇的农业信息站成立专门应的咨询服务部门, 将其在本地和互联网上搜集的农业信息进行编辑、整理, 面向广大农民提供咨询服务。农业信息服务站提供的信息主要是当地的农业市场价格变化信息和农产品需求供给信息, 同时也包括一些农业实用技术信息和优良种苗信息等等。

第四, 以农业技术咨询办公室为媒介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政府农业信息部门应与各农业科研院所、农业大专院校合作, 在乡镇设立专门的农业技术咨询办公室, 常年聘请有知识、有经验的农业专家、学者、教授, 面对面地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加工、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咨询、诊断和指导。

二、市场化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现阶段, 在加强政府部门信息主渠道建设的同时, 政府应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吸引社会投资, 支持非国有性质的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发展, 造就一批有影响、高水平的农业信息服务产业化“龙头企业”, 使它们成为专门从事农业信息的搜集、整理、筛选、加工和发布传播工作的信息服务产业化经营企业。传统农区农业信息的市场化服务模式就是以农业信息服务企业为主导, 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 为农民提供有偿、优质农业信息的有偿信息服务模式。具体包括以下三种。

1、农业信息咨询公司提供信息服务模式

农业信息咨询服务就是农业信息咨询服务企业为信息用户提供直接的农业信息咨询。农业信息咨询服务企业首先要将采集到的农业信息进行加工、整理, 然后根据农民和涉农企业需要的信息类型将采集到的农业信息进行分类。例如可将采集到的农业信息分为优质种苗信息、农资供应信息、市场变化信息、实用技术信息等等, 并且建立相应的数据库。由于农业信息咨询服务企业面对的客户是一些农业大户和涉农企业, 它们需要的农业信息往往是一些专业的、深入的市场分析预测信息以及一些专门的农业技术和管理信息。这就要求农业信息咨询服务企业应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市场调研, 采集相应的农业信息, 并结合已有的农业信息资源, 在专家的指导下利用数据库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 最终得到需要的农业信息。

2、物流公司和农业信息咨询公司合作模式

农产品的特性决定了市场对农产品物流的依赖程度较大。在传统的自营物流模式下, 各农产品供应商分别对销售商供应不同种类的农产品, 是典型的“多对多”关系。这种模式下的物流配送无论由供应商执行, 还是由销售商执行, 都是小规模的零星物流, 存在车辆迂回、往复运输的现象, 配送成本高、效率低, 配送的可靠性也得不到保障。而且随着供应商和销售商业务量的扩大, 对物流资源的调度会越来越困难, 他们若仍采用这种分散的自营物流形式, 势必要增加费用的投入。因此, 农产品物流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加强行业分工, 将农产品的物流配送从供应商和销售商之间分离出来, 交给专门的第三方农产品物流企业完成, 使农产品供应商和销售商专注于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市场的开拓。因此, 第三方物流模式将成为农业市场未来的主导物流模式, 即农产品供应商和销售商将一部分或全部物流活动委托给专业农产品物流企业来完成。

具体的农业信息采集和处理模式和农业信息咨询服务公司的模式基本相同, 而在农业信息传播模式上, 可以采用和农业信息咨询服务公司合作的方式, 由农业信息咨询服务公司将农产品第三方物流企业采集和加工的农业信息传播出去。这种模式实际上相当于农业信息咨询服务公司借助于农产品第三方物流企业强大的农业信息采集、处理系统以及其庞大的信息源来充实自身的农业信息数据库。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一方面提高了农产品第三方物流企业农业信息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丰富了农业信息咨询服务公司的信息采集途径, 提高了其信息服务的水平。从宏观上讲, 这种模式将对整个传统农区农业信息化的高效运行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从微观上讲, 农产品第三方物流企业和农业信息咨询服务公司可以共享农业信息咨询服务带来的收益, 从而达到双赢。

3、电信运营商为主体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

农业信息服务最大的难点就在于农业信息的传播, 同时受经济条件和信息技术水平的制约, 农业信息要传播到广大普通农户中更是难上加难。而电信运营商凭借其庞大的信息网络和强大的资金优势, 在信息传播方面有着其无可比拟的优势, 因此我们提出了以电信运营商为主体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

第一, 农业信息采集模式的构建。电信运营商的优势在于信息的传播, 而不是信息的采集, 并且农业信息传播并不是电信运营商的主业, 所以专门建立庞大的农业信息采集系统在经济上并不可行, 从农业信息化全局上看也造成了重复建设。电信运营商可以和一些农业信息网站以及一些农业信息咨询服务公司合作, 从它们那里有偿获得自己需要的农业信息。

第二, 农业信息处理模式的构建。电信运营商从农业信息网站以及农业咨询服务公司获得的农业信息是经过加工和整理的“成品”农业信息, 电信运营商只需将获得的农业信息进行分类、总结, 挑选出和广大农民日常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种苗信息、化肥信息、农产品供求信息、市场价格变化信息等等, 并且用非常精炼的语言将这些信息描述出来。

第三, 农业信息传播模式的构建。电信运营商可以通过向手机和小灵通用户发送短信的方式向广大普通农户传播农业信息。用户可在互联网上或通过手机订制多种农业信息, 还可以发送短信查询农产品供求信息、市场价格信息等等, 同时还能够包月定制某类农业信息。由于手机和小灵通在广大普通农户中已经普及, 并且短信订制方式也容易被广大农民接受, 所以这种短信订制的方式非常适合目前传统农区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 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成为向广大普通农户传播农业信息的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

摘要:推进传统农区新农村建设必须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 农业信息服务水平是制约农业信息化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 必须抓紧建立完整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基于此, 本文从公益性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和市场化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两个方面对传统农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传统农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参考文献

[1]Evangelos Alexopoulos, Babis Theodoulidis.The generic information business mode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03 (23) .

[2]Sanda Erdelez.Investigation of information encountering in the controlled research environment.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Management.2004.

[3]石元春:我国农业信息化战略[J].科技导报, 2003 (8) .

[4]杜青林:推进农业信息化, 构建和谐社会[J].信息化建设, 2005 (12) .

体育传统教学评价功能及其重构 篇9

1. 体育教学评价的概念界定

学术界尚未对何为体育教学评价形成统一的界定。梳理文献可知,学术界存在两类界定,一类认为,体育教学评价“是依据体育教学规律和既定的教学目标,运用相应的评价方案(含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教学信息资料,对体育教学工作的效果和质量进行合理的解释并做出价值的判断”[1]。另一类认为,“体育教学评价以遵循教学规律为基本前提,通过对体育教学活动的理性分析,总结与归纳出评价指标,并将其细化,结合一定的评价方法,对体育教学的基本状况作出价值反馈”[2]。综合上述概念界定,我们可将体育教学评价简单理解为针对具体体育教学活动而实施的相应评价方案,一般包括评价方法、标准及体系等。

2. 体育教学评价的功能

体育教学评价是衡量教学成效的重要工具,它可以根据具体教学情况有的放矢实施,可以引导课堂教学朝着更加科学、积极的方向发展。体育教学评价的功能是多样的。从本质而言,体育教学评价主要具有如下功能。

(1)鉴定功能

体育教学评价可以对教学评价对象及具体的评价指标的适应性进行鉴定。一般意义上来说,体育教师对学生做出的每一次评价均是对他们体育学习表现的鉴定,通过体育教师的评价,学生可以明确了解到自身在体育学习方面存在的优点与不足,了解到自身在体育学习方面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努力。这样的鉴定功能实现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体育学习,还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发展功能

体育教学评价的基本目的便是促进学生的体育发展。故而,体育教学评价理应兼具发展功能。也就是说,在具体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可以利用教学评价对具体的教学过程及学生的各种课堂表现进行诊断,从中发现问题并不断解决问题。这对于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及学生的体育学习均具有促进和发展功能。为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体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时应充分注重发展功能的发挥,对学生多做发展性评价,让他们在体育教师的评价引导下更好地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3)激励功能

体育教学评价对学生个体来说,可以产生一定的激励功能。体育教师通过对学生实施科学评价,可以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闪光点以及在体育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当学生认识到这些之后,可以更加有效地激励他们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到体育学习中去。再如,有学生在体育学习方面不自信,此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赏识性、鼓励性的评价对其进行激励,这样的赏识性评价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不自信缺陷,从而引导他们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到体育学习中去。激励功能是教学评价的重要功能,在具体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必须对体育教学评价激励功能的发挥予以更多关注。

二、体育传统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体育教学评价也是一种教育评价,是教学评价在体育学科中的应用。对于一个较为完整的体育教学过程而言,体育教学评价无疑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不可或缺。我国体育传统教学评价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存在一定的落后性和不科学性,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部分教师不重视教学评价

体育教学评价是实施体育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及依托,但部分体育教师并不注重体育教学评价。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仅关注学生是否完成相关技术动作的练习,练习完毕之后亦不对其实施必要的教学评价。这种情况的存在很容易致使部分学生认为体育学习好坏无所谓。这种不良心理的存在主要与体育教师不注重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有关。有效的教学评价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促进教学相长,因此体育教师的教学评价是极为重要的[3]。为不断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体育教师必须对体育教学评价充分重视起来,积极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措施对学生实施有效评价。

2. 评价目标忽视价值判断

从某种意义上说,体育教学评价即是对体育教学价值实施判断的过程,是一种典型的价值判断活动。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应试教育制度的盛行,造成我国的体育教学评价过多关注于事实的判断及客观描述,未将体育教学评价的重点集中于价值判断方面。诸如,部分体育教师在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实施评价时,过分强调学生的体育技能掌握,对这些体育技能掌握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却并不在意。这样的教学评价方式明显忽视了对价值判断的评价,让体育教学评价仅停滞于对教学现象的描述方面。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例如,体育教师通过多课时教学引导学生掌握了跨栏技术,实现了既定教学目标。从这个角度看,体育教师的教学质量是高效的,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值得肯定。但是学生掌握跨栏技术后对他们今后的发展价值究竟何在?体育教师在教学评价中往往会将其置于评价标准之外。这是一种典型的对教育价值的漠视。

3. 评价方法单一、乏味

传统的体育评价方式所存在的问题大都比较相似,即过分注重定量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却往往忽视定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作用。体育教学的结果评价所关心的是学生技能水平达到了何种程度,对学生情感发展及体育学习的过程表现出极大的漠视,无法真正体现出体育教学评价的发展功能。体育教学的定量评价则更加不科学合理,体育教学过程是复杂的,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过程亦是复杂的,很难对其进行量化评价。不过,在具体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很多体育教师仍习惯于对学生实施以体育考试成绩为重点的定量评价,甚至将其视为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唯一方法。这样的量化评价方法无法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定量评价。将量化方法运用于不可量化的内容,其评价结果往往也会表现出很大的不科学性。针对体育传统教学评价方法存在的单一、乏味现象,体育教师必须采用多种互补的复合评价方式来弥补传统教学评价的不足,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4]。

4. 评价主体呈现单一化

体育传统教学评价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评价主体呈现出单一化现象。这样的体育教学评价方式不够全面,亦呈现出一定的不科学性。笔者曾对部分学生和体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结果表明,97.25%的学生不赞同体育教师对学生实施单一评价这样的教学评价方式,认为评价主体应更多元化,唯有如此才更科学、公平。78.28%的体育教师认为这种评价方式已然过时,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于体育教学评价鉴定功能的有效实现。由此可见,体育传统教学评价主体呈现出的单一化现象是落后于时代发展需要的,不利于体育教学评价功能的有效实现。在未来,体育教学评价应允许更多的评价主体参与进来,不仅要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进行科学评价,还应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进行科学评价。

三、新形势下体育教学评价方式的重构

为提高体育教学评价质量,让体育教学评价呈现出更高的科学性,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对传统体育教学评价方式进行重构。

1. 加强教师对教学评价的重视

在对210名学生进行调查时发现,23.51%的学生认为体育教师不重视教学评价,所占比例虽然不多,但从中我们也很容易发现这样一个现实:部分体育教师并不注重教学评价。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情况主要与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相关,部分体育教师错误地认为只要组织好学生进行体育学习即可,并不需要对其实施过多的教学评价[5]。基于此种情况,在未来体育教师必须对教学评价予以足够重视,积极采用有效教学评价措施对学生进行评价。除此之外,学校也应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评价作出硬性要求,一旦发现有体育教师很少对学生进行评价或根本不对学生进行评价,那么必须要对其进行严厉批评,并要求其限期改正。

2. 重塑体育教学评价的价值观

体育教学目标引导体育教学评价,我国体育传统评价方式由于受到应试教育和对教学目标狭隘认识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以价值判断为基本中心的发展路径。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的体育教学目标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从传统的以提高学生运动技能为目标转变为目前的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为目标。教育方式也逐步由传统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体育教学评价也必须实现向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方向改变。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从学生的具体体育学习情况出发,重塑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体育教学评价过程中,不仅要对体育活动的价值有所认识,还需要看到体育教学活动的本体价值。体育教师在实施体育教学评价时,应充分考虑如下问题:体育教学评价标准究竟依据何种体育价值观确定?具体的体育教学活动结果究竟体现了何种价值观?该价值观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是否符合?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3. 倡导教学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在当前的素质教育改革大背景下,体育教学评价的方式应呈现出多样性特点,利用多样的体育教学评价方式提高体育教学评价效果。

(1)将结果与过程评价有效结合

体育教学的结果性评价虽具有一定优势,但与当前的体育教学实际存在一定不符现象。为弥补体育教学结果性评价的不足,在未来必须要做到结果与过程评价的有效结合。在实施结果性评价的同时辅以过程性评价。这样的体育教学评价方式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对于学生来说也更为公平。这里要注意的是:体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尽量淡化结果评价,多对其实施过程性评价。应更关注于学生的努力程度,而不仅仅只是看重结果。

(2)将量化与质性评价有效结合

体育教学的量化评价方法操作起来方便、容易,这也是体育教师习惯于采用这种评价方法的主要原因。质性评价操作起来繁琐、复杂,需要体育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投入更多的耐心。因此,很多体育教师并不愿意采取质性评价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为适应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体育教师在未来必须要对自身的教学评价方式进行重构,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方式有效结合,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实施科学评价。如,可以通过建立个人档案的方式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上课出勤、体育合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困难、兴趣进行了解并评价等。两者的有效结合更加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学评价的质量,使得体育教学评价呈现出更高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4. 强调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从人性发展角度来看,教学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地位应是平等的。传统体育教学评价中,学生无疑是唯一被评价对象。学生在教学评价中往往处于一种被动状态。这样的教学评价方式往往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让他们对教学评价结果产生质疑,不利于体育教学评价发展功能的有效发挥。除此之外,还应允许学生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学生对教学过程的评价有助于教师发现实践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从而有效改善自身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态度,这对于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来说无疑是较为有利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经常性要求学生对自身的体育学习过程进行自评,要求学生间相互进行评价。有可能的话还应让家长参与到学生的体育评价中来。这样的体育教学评价方式做到了多向互动,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有效实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一种更为科学的体育教学评价方式。

体育教学评价是体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环节、是评价教学成效的重要工具,它可以根据具体教学情况有的放矢实施,可以引导课堂教学朝着更加科学、积极的方向发展。对体育传统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要予以足够重视,应积极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对传统体育教学方式进行有效重构,让体育教学评价更加符合体育教学的实践需求,不断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摘要:体育教学评价可以对体育教学成效实施有效判断,可以保障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完成,具有鉴定、发展、激励等多重功能。但体育传统教学评价存在很多问题,比如部分教师不重视教学评价,评价目标忽视价值判断,评价方法单一、乏味,评价主体呈现单一化等。在新形势下,只有对体育传统教学评价方式进行重构,才能提高体育教学评价质量,并促进其发展研究。

关键词:激励,鉴定,评价主体,定量评价,价值判断

参考文献

[1]高斌,徐明欣,李瑞年,等.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改革[J].体育学刊,2003(6).

[2]张文波,赵利.价值冲突与回归:高校体育教学评价问题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1).

[3]胡曼玲,刘畅.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三维一体评价”的功能及其发展取向[J].青少年体育,2013(10).

[4]刘强德.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中的体育教学评价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6(1).

传统评价体系 篇10

关键词:文化强国;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5-0115-03

当代中国“文化强国”战略提出,通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及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承载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文化产品的国内外消费,在内提升国民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道德修养及人文精神,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在外为世界文明的进步输送中华文明特质价值观,确立中国“文化大国”地位,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想。

一、“文化强国”战略对于传统文化的定位

当前中国“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既是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生态问题、社会问题的客观需要,也是中国国际文化大国建设的主动诉求,同时也是受美、日、韩等国“文化立国”战略实施效果的启发。美国乘政治、经济、科技超级大国之势,大力发展电影、音像制品、出版等文化产业,通过承载美国文化价值观的文化产品的全球消费,维护其文化霸权,确保其文化上的超级大国地位。日本“文化立国”战略是在日本经济于20世纪80年代跃居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时期,为解决经济至上主义而导致的生态危机、传统道德沦丧、文化生活贫乏等国内社会问题以及谋求成为国际政治大国而提出的。日本“文化立国”战略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提出重新评估日本的传统文化,鼓吹日本文化的优越性,提升日本国民的民族文化自信。二是提出大力发展日本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产业,通过文化产品的国内消费,提升国内民众的道德文明程度。三是借助强大的文化产品输出,宣扬以日本为主导的东亚文明圈,努力实现日本由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的转变[1]。韩国的“文化立国”战略与日本相似,经济上拯救了亚洲金融风暴之后低迷的韩国经济,在国内增强了韩国人的民族文化认同、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信心,在国际上宣扬了韩国的民族文化,韩国文化被视为有别于日本文化的又一东方文明代表。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虽然经济总量位居全球前三,但也面临经济模式粗放、环境污染严重、民族道德文明下滑、民族文化自信丧失及国际文化大国地位难立等问题,“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可算是顺应天时。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中说:“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随后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等对“文化强国”战略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中国“文化强国”战略的基本理念和根本目标与日、韩的“文化立国”战略极其相似。

日韩“文化立国”之文化,是指其民族特色文化。中国“文化强国”之文化,亦当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气质灵魂和血脉传承,是世界对于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主要想象,也应该是当代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也能够成为世界文明进步的价值观资源。《决定》中说:“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更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建立,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传承、现代性转换及产业化运用,对于当代中国“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而言,必将任重而道远。

二、当前中国社会传统文化传承情况

古代中国,国家天地祭祀、科举考试、公学教学、私学传授、民间婚丧习俗及祭祖拜神仪式等等,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但是,随着清末科举考试的停止,民国初年学校读经科的废除,新文化运动以来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批判,文革中从人物的摧残到孔庙、祠堂、典章等器物的破坏,传统文化不仅失去了体制内的传承,而且失去了社会存在的合法性。改革开放以来,鉴于传统文化缺失而导致的道德滑坡、审美缺乏、民族及民族文化自信不足等问题,中国大陆社会自发兴起了中国传统文化复兴运动,传统文化传承得以重续。

大学的文、史、哲等专业是传统文化研究和传承的主要领域。在方法论上,学者们从80年代之前的批判性研究、80年代的辩证性研究、90年代的同情性理解到21世纪的正面性弘扬,大学的传统文化研究与教学越来越具有传承的特征。全国各个层面的传统文化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纷纷成立,全球性、全国性学术论坛层出不穷,天人关系、道器、理气、心性、中和、仁义、民本等传统文化范畴得到了深入研究并能做出现代意义的发挥。另外,各重点大学面向社会高端人群举办的各类国学培训班,教学内容包括儒学、道学、佛学、兵学、易学等,参加者基本是大型企业高管、政府高官等,他们本身较大的社会影响及立足于本职单位的传统文化特色企业文化建设活动,不但扩大了传统文化的社会影响,而且将传统文化贯穿到最底层社会成员,实现了以大学学术传承为中心的现代社会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国大陆地区的民间传统文化传承活动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兴起的儿童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此活动先由台湾王财贵博士发起,后得益于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的支持与推动,再由中国大陆的青少年基金会正式立项推动而蓬勃发展。少儿读经活动以“诵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为口号,以“直面经典、不求甚解,但求背熟,终生受益”为方针,以“小朋友,跟我念”为方法,活动开展十年就有受益儿童近500万,影响成年人超过3000万。至于面向成人的传统文化活动,由佛教界高僧净空法师倡导并由其弟子蔡礼旭等人组织推动的以《弟子规》为核心内容的中国传统文化论坛为代表。蔡礼旭等人于2003年10月在海南创办“海口孝廉国学启蒙中心”,得益于净空法师在大陆佛教界的巨大影响及其庞大弟子群的主动宣传与推介,蔡礼旭团队前往全国各地举办教师、企业家、大学生、服刑罪犯等各个层面的传统文化论坛,开设《弟子规》研习班,并于2004年在安徽庐江汤池镇投入两亿多资金创办庐江传统文化教育中心,招收志愿者进行儒家圣贤的封闭式培训,立志打造可以影响全球的现代圣贤道场。由于各种原因,庐江传统文化教育中心创办三年后解散,但由净空特色传统文化理念培养出来的弟子们分散全国各地继续弘扬传统文化。另外,清末民初王凤仪(1864-1937)及其弟子的儒化村舍运动,通过以道德教化为人治疗身心疾病的方式在民间弘扬传统文化,创办女子义学,组织对传统伦理有着共同认知的家庭通过自愿迁徙合聚于一村,道德共勉,经济共谋,生活互助,这些活动因中国大陆解放后政治情势大变而停顿。在当前传统文化复兴的背景下,王凤仪提倡的讲病化人、兴办义学、新农村建设等传统文化传承活动重新兴起,影响日益扩大。

在政府层面,上世纪90年代起,中国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开始对祭孔、祭祀黄帝等活动采取有限度支持的态度,如每年一度的山东曲阜祭孔大典都有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和省部级官员参与或主祭。随着各地政府对于旅游经济的重视,各地开始重视本地区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古文化建筑的恢复,如孔庙中的孔子铜像重新竖起,河北衡水、福建武夷山、浙江余姚等地立起了董仲舒、朱熹、王阳明的大型铜像,围绕这些文化雕像,各地的传统文化祭祀活动或传统文化学术活动随之兴起,虽不乏旅游经济的考量,但仍有传统文化传承的重大功效。

三、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建立

当代中国社会建立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必须实现文化研究和文化传承方法论上的创造性转变。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中明确指出,“文化强国”战略和传统文化传承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当代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建立并不一定要江湖一统,而是应该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原理出发看待各种传统文化形式及其坚持者的文化背景和现实利益,尊重不同传承者的文化理念和文化传播方式,或主张辩证地继承,或坚持中国传统文化最为优秀而无一弊端,或执着《弟子规》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或坚持完全公益,或大张传统文化之目并收商业之利,各种文化理念、文化传承形式和传承者和而不同地置身于国家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之中,相互竞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维持文化发展的动力,共同服务于国家的“文化强国”战略。在传承上更多提倡正面性弘扬,培养国民对于传统文化的感情,提升民族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

在传承体系建立上,可以成立国家级的中国文化建设联谊会、中国文化战略研究院和中国文化建设基金会,借鉴日、韩、美等国实施“文化立国”战略的经验,最好由国务院直接牵头并领导,将中国孔子基金会、中华孔子学会、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儿童古诗文经典诵读组委会、教育部语言委员会、社会上有着全国影响的传统文化推广组织纳入到联谊会理事单位中,将各高校和科研机构著名的传统文化研究专家、民间著名传统文化学者、各传统文化推广机构的主要负责人、文化产业企业高管等纳入到文化战略研究院的专家队伍中。研究院以“文化强国”战略理念和传统文化传承为中心进行总体理念和总体实施方案等方面的理论研究,联谊会通过定期的理事大会将理论成果转化为各机构的具体实施方案,基金会则为研究工作和具体实施方案提供资金资助,研究院再通过联谊会调查研究各组织机构的实施成果以及出现的问题,先经过专家学者的研究,再组织联谊会理事成员研讨,促进学界、政界、民间等多领域的联系与合作,求同存异,凝聚共识,共同促进“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文化战略研究院的工作,要有文化公益和文化产业的区分,文化公益活动只能由国家投入资金,文化产业研究前期可由国家投资,后期则可以进行商业化运作。省、市、县三级政府可以参照国家级组织的架构和运作方式,与国家级组织保持业务上的指导和资源上的共享,吸纳本地区的传统文化推广机构、文化产业企业、企业高管及专家学者等为本地区的传统文化传承和文化产业发展服务。乡镇一级,可由文化站和政府教育科共同成立文化建设推动小组,在本乡镇幼儿园和小学中推广儿童经典诵读活动;为已有的传统文化学习群体提供场所和服务;挖掘本乡镇的传统文化人才,组织传统文化学习活动。村一级,基层政府可以挖掘农村的传统文化人才,向上级文化组织申请活动资金,利用少数保留下来的孔庙、祠堂等,建立村传统文化活动中心,因地制宜组织传统文化传承活动。

当代社会,政教分离,但国家可以资助孔子学会、儒学会等民间组织主办祭孔大典,力求还原古代祭孔仪式之宏大庄严,借助现代传媒将影响扩大到全国。对于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可以象古琴、昆曲那样建立传承人制度,在有传统文化人才的地方选拔传承人,在缺乏人才的地方培养传承人,给传承人的文化传承活动给予资助。国家及地方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建立,政界、学界、企业界、民间等领域传统文化活动的良性互动与和谐发展,文化公益与文化产业的共同进步,才能真正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实现国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实现国家的“文化强国”战略。

参考文献:

〔1〕李彦辉.日本从“经济大国”到“政治大国”的图谋[J].高等函授学报(哲社版),1996(3).

〔2〕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

中药附子传统质量评价方法沿革 篇11

1 附子传统质量评价方法考证

查阅古代本草专著及《彰明附子记》中对附子的质量评价方法,进行梳理,按照本草成书年代整理,结果见表1。

从表1可见,古人对于附子传统质量评价指标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三国时期仅依靠颜色评价,南北朝时期新增了外观、重量、采收时间、主产地、产地加工等指标,五代时期新增了质地指标,宋代新增了栽培品、质地的指标,明代增加了干湿度的指标,清代增加了加工方法(盐腌)及道地性的指标。此外,古代本草对附子质量评价的描述,多针对的是附子药材本身;对附子产地加工和炮制品的评价较少,主要集中在对“盐腌”的质疑和反对;对于附子切片后质量评价更少。

2 附子传统质量评价方法的现代沿革

附子传统质量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外观、质地、颜色、个数、重量、采收时间、出产地、加工方法(盐腌)、野生与栽培等方面,将上述评价指标的现代沿革逐一阐述,结果见表2。

从表2可见,目前主要是依靠附子(泥附子或盐附子)的道地性、大小(重量)等作为质量评价及确定商品等级的性状指标,而对附片(白附片或黑顺片)主要依靠道地性、片张大小、加工方法(胆巴是否漂净)、颜色等作为质量评价及确定商品等级的性状指标。

3 讨论

3.1 古代附子专属性优质特征分析

归纳起来,古代附子具有“蹲坐正节角少,质坚实,皮黑肌白或花白色,种一而子特生,重一两以上,八月上旬采,川产及野生”等特征,现代道地江油附子(泥附子)的性状质量标准是“呈圆锥形,长3~7cm,直径2~5cm。外皮灰黑色,断面横切面灰白色。顶端较宽,中央有凹陷芽痕,周围有瘤状突起的支根或支根痕,体重而坚实,断面可见小空隙及多角形环纹(形成层),内侧导管束小点排列不整齐”。可见,古今附子质量标准基本一致,说明古代附子质量标准的科学性。

3.2 附子传统质量评价方法的创新研究

针对附子传统质量评价方法,如大小、颜色、气、味等性状指标,尽可能地能使其客观量化,如采用色彩色差计测定附子外表及断面颜色、采用电子舌技术测定附子的麻舌感等;同时应将附子传统质量评价方法与现代评价方法(如附子中多种生物碱含量测定技术、附子毒性效价评价技术)等关联起来,方能全面系统地评价“最有用亦最难用”的中药附子,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摘要:目的:明确古人对附子质量评价方法的演变情况,为附子的现代质量评价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本草文献溯源考证并结合专家咨询的方法,确定附子传统质量评价方法的沿革。结果:附子传统质量评价主要与外观、颜色、个数、重量、采收时间、出产地、加工方法(盐腌)、野生或栽培等指标有关。结论:应该将附子传统与现代的质量评价方法有机结合,并尽可能使传统质量评价方法客观量化,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上一篇:数学计算教学下一篇:国内石油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