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评价体系(共11篇)
用户评价体系 篇1
研究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第一代互联网公司——门户网站, 但需求的增加和市场的细分催生了专业的财经类网站。目前综合类网站评价指标的研究者及成果甚众, 但针对财经类网站的评价指标及研究却非常匮乏, 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指导和促进财经类网站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财经类网站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借鉴财经类报纸的定义——提供财政和经济信息的报纸——笔者将之定义为提供财政和经济类信息、产品及服务的在线媒体, 即广义上的财经类网站。
网站评价指标研究综述
早在1991年, Betsy Richmond就提出了“10C”指标①, 其后众多学者、从业人员从内容、技术、导航、用户满意度等方面进行了指标的研究与设计, 如MCIL Management Centre International Limited的“网站评价十大标准”:第一印象、导航、内容、吸引力、可检索性、联系我们、浏览器兼容、用户知识、用户满意度、其他有用信息, 并提供了较详细的二级指标。②值得一提的是, Paolo Merialdo等人从用户的角度进行了网站评价研究。③
国内也有众多学者对网站评价指标进行了研究, 这些指标主要集中在内容、导航、信息组织结构、用户界面、检索功能、内外部链接、技术支持、用户服务等几个方面④。显然, 不管分类如何, 基本的评价指标并没有脱离国外研究的范畴。
虽然关于网站评价指标的研究及成果很多, 但是对于具有特性的财经类网站评价指标的研究却甚少, 当前财经类网站的发展凸显出该研究的重要性。
“以用户为中心”的传播理念及其对财经类网站的启示
“以用户为中心”的传播理念。随着媒体的发展, 受众的概念不断变化, 以数字化为核心特征的新媒体催生了传播对象的另一个概念——用户 (user) , 通常指网络信息和网络服务的使用者, 与以往的“受众”相比较, 用户具有更多的自主性、互动性、创造性、参与性等。
“以用户为中心”实践了新闻自由理论。新闻自由并非仅指新闻机构的传播自由, 而是指全民对新闻的参与及传播自由。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所具有的交互性、个性化、参与性使得这种理念成为现实。“以用户为中心”也体现了民主参与理论, 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对媒介的利用和要求不断提高, 人们不仅从媒介中获取信息, 还具有强烈的媒介参与意识, 任何个人和群体都拥有知晓权、传播权和对媒介的接近及使用权。
“以用户为中心”的传播理念对财经类网站的启示。首先, “以用户为中心”真正使得财经类网站重视网站可用性。可用性包括内容有效性、传播效率、用户满意度、传播内容的易学性, 信息可记忆性等;财经类网站用户具有强烈的信息需求及使用目的性, 凝聚该类用户的首要因素就是传播内容的有效性, 传播信息必须权威、客观、公正、及时、深刻。
其次, “以用户为中心”要求财经类网站体现用户参与性, 参与性已经成为新媒体的重要特性。财经类网站的用户不仅关注财经新闻和信息, 他们更有强烈的参与意识, 希望融入社会和与人交流, 他们期望分享信息、得到关注、发表观点。财经类网站必须本着尊重用户, 把用户当作合作伙伴的理念, 为用户营造参与平台, 提供发布、交换、搜索、储存等服务。
再次, “以用户为中心”要求财经类网站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个性化强调为用户提供基于个人需求的、异质的服务, 包括网站界面、新闻定制、SNS等。财经类网站用户对信息和服务的要求更具有个人特征, 也希望得到更优的响应, 财经类网站需要针对这些特征推出自己的产品和服务。
基于“以用户为中心”的财经类网站评价指标体系
一个成功的财经类网站必须是站在用户的角度, “以用户为中心”提供信息和服务。科学、合理、有效的财经类网站评价指标体系, 可有效确保财经类网站的发展进度和方向。
笔者参与了国内某大型证券网站的改版工作, 站在用户的立场, 结合网站的共性及该网站的特性, 制定了改版评价指标体系。虽然本次大规模改版涉及运营模式和产品服务的转变, 摒弃了以往的界面, 频道、栏目也进行了全新的设计, 但在该指标体系指导下, 该网站的全新改版赢得了用户的认可和喜爱, 艾瑞网数据显示, 改版后两个月其访问量基本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
该指标体系从网站的整体印象、网站导航、网站内容、网站吸引力、信息可检索性、技术性指标、网站可用性等7个维度来构建评价指标, 并进行了二级指标及指标评价标准的开发 (见表1) 。指标评价标准为笔者结合文献资料及实践经验, 在用户调查的基础上针对该网站制定, 该标准也同样适用于其他财经类网站。
网站整体印象。用户对网站的整体印象是决定用户是否会继续使用该网站及服务的重要因素。财经网站用户对界面的可读性、网站的价值和卖点等具有更高的要求。研究显示进入网站需下载软件或插件往往导致用户放弃访问;而太多的色彩、太大或太小的字体及不一致的页面风格都会产生视觉上的疲劳, 也会破坏网站的严谨性和权威性。
网站导航。导航是用户浏览网站海量信息的向导。笔者在对国内外数十家顶级财经网站研究的基础上, 认为网站导航必须包括以下内容:网站地图、返回首页设置、站内搜索、站内内容/图像链接。清晰的导航能随时、有效地帮助用户找到需要的信息和服务。
网站内容。“内容为王”尤其适用于财经网站, 是财经类网站留住用户的首要也是最重要的因素, 内容的可信度是财经网站的生存底线。用户使用财经类网站不仅要获取新闻和信息, 更需要信息解读, 网站立场、观点和评论需要参与, 独立的评论和交互平台满足了这样的需求;FAQ方便用户了解本网, 外部链接为用户提供更丰富的信息和视角;而服务条款保障了网站和用户双方的权益。
网站吸引力。笔者将网站吸引力定义为网站特别内容的提供及免费的赠品、服务。特别的内容提供包括本网主推或者特别服务和产品, 这是网站的亮点和盈利焦点;而免费赠品可吸引大量用户, 拓宽用户面和用户对网站及产品、服务的了解, 进而获得更多的流量和盈利。
可检索性。在海量信息和成百上千的网站中, 让网民迅速、有效地检索到你的网站是开发新用户的有效途径, 可检索性包括线上推广和线下推广, 线上推广包括搜索引擎、关键词排名、合作伙伴/联盟等, 合作伙伴和交换链接可为网站增加更多入口。线下推广也不容忽视, 比如广告或者合作活动等。
技术性指标。技术性指标主要体现在网站的兼容性及网络安全方面。兼容性指各浏览器及版本、操作系统的兼容性, 必须确保网页在不同的浏览器和操作系统下都能正常显示;网站安全的要求主要体现在硬件设备、网站程序鲁棒性、服务器、数据库等的安全, 并做好相应的数据备份工作。
网站的可用性。对于可用性, 笔者设置了传播有效性、传播效率、用户满意度、操作易学性、信息可记忆性等评价指标, 评价方法主要采用焦点小组形式的启发性评估。研究显示用户在网络上肯等待的时间只有8秒, 如果3次点击无效, 用户极有可能放弃此次访问并影响以后的使用意愿;如果网站出现问题或访问内容不存在, 一定要给出反馈以安抚用户心理;网站的所有功能及服务都必须做到简单易学易操作。
结语
本文所讨论指标均为网站内在评价指标, 是网站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和功能, 强调网站自身特征建设和发展潜力, 有利于网站规划和规范。对于把握网站定位和发展方向, 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满足了内部评价指标的网站不一定就是受市场和用户认可的网站, 只能说明该网站具备了财经网站应有的要素, 这是网站达到高流量和高转化率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网站是否为用户所认可, 还是要通过用户行为, 通过外部评价指标和数据进行测定。外部评价指标是用户行为数据, 反映网站的市场效果及用户喜好。外部评价指标包括页面访问量、独立访客数、独立IP地址、PV、平均日总浏览时间、浏览人次、退回率等。
网站内部评价指标虽然不直接反映用户行为, 但内部评价指标的满足是外部评价指标表现良好的基础。而且财经类网站不同于门户网站或单纯依靠点击量生存的网站, 财经网站除了重视流量, 更要重视自身的品牌建设, 重视信息的权威、准确、时效和深度解读。事实上单纯或者过度强调外部评价指标有可能损害网站的长期利益, 影响网站的健康发展。 (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新媒体沟通形态与员工沟通满意度、合作绩效的关系研究, 课题编号:70872072)
摘要:网络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促使财经类网站迅速发展, 设计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也成为网络企业的重大课题。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 结合财经类网站的自身特性及网站改版实践, 从“用户中心”的视角, 构建了财经类网站的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以用户为中心,财经类网站,网站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刘韧、韩磊:《网络媒体教程》,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5年版。
[2].陈雅、郑建明:《网站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2 (5) 。
[3].王知津、李明珍:《网站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与过程》, 《图书与情报》, 2006 (3) 。
用户评价体系 篇2
第四组:金燕飞,陈乐意,周碧辉,李雍
2011-10-19
科技进步是突破资源和市场对我国农业双重约束的根本出路。为了提升国家和区域创新能力,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试行)》内容的要求以及根据部科教司的安排,我对湖南茶叶产业进行用户了用户技术需求调查。
通过与湖南省石门县、慈利县茶叶主管部门负责人和当地茶农,湖南省茶业协会,湖南省茶叶学会,湖南农业大学的领导、教授和部分企业老总、技术负责人进行座谈和交流,对我省茶业产业中技术需求调查如下:
一 调查情况
(一)湖南绿茶主要产区需求
绿茶产区主要存在行业发展规划、茶树品种、栽培技术、加工技术、营销手段等方面的问题。
1、栽培:
(1)茶叶机械
茶叶机械生产厂家多,无论是耕作机械或者耕整机械,还是修剪、采摘机械,任何一种机械都有超过3家以上的生产厂家,茶农在选择机械的时候,缺乏采购必要的咨询渠道和指导,难以选择合适功率、质量稳定的茶叶机械。与茶叶生产机械相关的易耗品成本高,使用量大,直接影响茶农的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
(2)技术的实用性
石门县茶叶办副主任龚仁斌反映,由于各地方茶园地形地势、建园水平、生态环境等诸多因素存在较大的差异,有机茶、生态茶建设技术和提高茶园生产效率的机采技术等实用性不强。
(3)施肥技术
茶园,特别是老茶园,由于肥力降低、氮磷钾等元素比例发生变化,一些所需微量元素也发生改变,因此要对土壤进行测土配方施肥,补充土壤所需肥料元素,提高土壤肥力。
茶农不了解肥料市场价格,缺乏了解肥料信息和相关政策的渠道。今年肥料上涨,直接导致了茶农的生产成本增加。另外,茶农对茶树生长的需肥规律和特点不清楚,难以把握茶树的施肥比例及用量。除此之外,有的茶农认为使用农家肥不现实。
(4)植保技术
普遍反映对茶叶植保技术缺乏认识,得不到必要的病虫害情况预报和技术指导,茶农和一些企业不知道怎么防治病虫害,更不了解农药的药性,导致不清楚治什么虫用什么药,对用药量和使用方法也只能凭借感觉和经验。
(5)种植技术
我省部分茶园建于90年代,还有一部分是老茶园,茶树有的好一行、差一行、矮一行,对于这样的情况,该如何治理,使之达到平衡。同时,优质高产综合配套技术和茶园改造技术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推广。
2、品种和品种技术支持
慈利县庄塔乡水田村支书王宝安说,村上茶园是以群体茶园为主,良种是1990年代引进的福云六号,现在这样的情况已经不适应市场,茶叶销售量不如人意,需要更新茶树品种。同时,在改植换种中,茶农还希望得到良种茶苗以及相关的良种技术支持与服务,指导或教授改造技术。
3、加工技术及设备
石门县200多家小加工厂中,加工名优茶的还不到20%,比例很低。在谈话中还注意到一些地区由于茶叶种植面积大,加工历史比较悠久,认为如此大面积难以发展名优茶,说明一部分茶农和企业没有改变传统观念,还没有发展“名优茶”的观念。
加工绿茶要干茶绿、汤色绿、叶底绿,多数厂家在技术上还没能达到。主要是加工设备落后,一些小企业、小加工厂,缺乏必要的加工设备,加工设备不配套,不适应名优茶生产;加工技术跟不上,缺乏懂茶叶加工的技术人员。现有茶叶加工机械智能化程度低,杀青机、复干机、揉捻机等没有具体的温度、压力、时间等控制参数,操作难度大,技术要求高,不便于一般企业生产工作开展。
4、茶叶市场拓展
湖南茶叶总体是产大于销,大众茶和低档茶的生产量超过市场的需求。一部分茶叶产品由于档次较低,品质不高,利润空间小,部分厂家利润率只有6%-8%,有的厂很难收回货款。特别是今年,物价上涨,生产成本增加,茶叶销售价格下降,茶农和茶叶企业都在不知所措。
产品流通机制不活,没有形成稳定的市场,生产出来的茶叶缺乏销售渠道。茶叶市场基本是以茶叶批发贸易市场为主,同时存在少量的连锁店、专卖门店、零售店等。茶叶产品流通比较单一,销售方法原始,连锁配送等相关配套手段不健全,没有实现销售模式的现代化。
5、行业发展规划
行业规划是茶叶产业发展和繁荣的关键,如何科学规划、科学实施,实现科学发展的要求至关重要。茶叶是一种特殊的经济作物,生长周期长,一旦栽下茶苗,就影响十年、几十年。有的地区改农田为茶园,农民就像下赌注一样,指望能在这片茶园拿回糊口和致富的钱。很多地方由于没有发展规划而发展缓慢;有的项目因为规划论证不充分而失误,导致走了很多弯路,损失了很多钱。某些地区制定了茶业发展规划,但由于规划不够完善,相关的配套设施和服务没跟上,也使茶农苦不堪言。有的地方道路不畅通,送鲜叶到茶厂需要3-4个小时,不利于茶叶的生产发展;有的地方种植品种没有通过市场调研和充分的科学论证,像福云6号就是一个例子,现在成了茶农的一块心头病。
因此,规划要做好,论证要充分,什么厂需要进行QS认证,每个村安排几个技术员,技术培训怎么搞,茶农、合作组织、茶厂和企业之间应该怎么协调,采用什么样的管理模式都是应该考虑清楚和论证的事情。
(二)黑茶加工
1、计量问题
(1)水分测定。水分是茶叶检测的一个重要指标,茶叶水分含量与茶叶品质相关性大,在加工中它有包括茶叶本身水分和烘房的湿度测定。目前世界上还没有标准的茶叶水分测定仪器,特别是快速水分检测方法和仪器依然是空白状态,因此,茶叶水分检测存在较大困难。有人提出利用近红外线人工检测水分,可是这项技术的准确性和可行性还在探讨阶段。
(2)质量计量。砖茶的质量计量精确度差,2-3千克一块的砖茶,误差达到了50~60g。湖南农大的蔡正安教授指出,这种现象的产生,不是计量的误差,而是中途的损耗造成不一致,主要是气流把茶叶飞走了,输送过程中的损耗也很大。
2、工艺简化及其标准化
跳开传统工艺流程,分析和摒弃渥堆、筛分、压制、发花必要工艺以外多余工艺,简化黑茶加工工艺,缩短流程,降低生产成本。各工序技术参数最好是能够量化,例如蒸茶时间的长短要能够操控。因此,施兆鹏教授就提出要将原料和各项工艺参数标准化。
3、压制及其冷却问题
传统的工艺是一次压制,而在压制工艺中的长时间冷却是现在黑茶生产比较令人头痛的问题。冷却时间长,延长了加工时间,加工成本随之升高,管理难度加大。若冷却不够,会对今后的发花工序造成影响。
4、发花工艺
发花是茯砖茶生产的关键工序,也是比较难以掌握的工序,稍微控制不好,就容易出现霉变或者不发花的现象。因此,如何自动控制好发花时温度和湿度的均匀,蒸汽能不能代替加茶汁,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促进茶叶发花等一些列问题被提出来。
5、清洁化生产
黑茶的清洁化生产被视为影响黑茶销售最突出的问题之一。目前在黑茶生产中,普遍存在茶叶原料老,含梗量大的问题,现有的机械和方法,难以将老梗和其他杂物剔除干净;黑茶加工厂卫生条件差,加工中由于茶叶本身和环境因素影响,灰尘量太大;切茶的时候,什么机械最有效,齿切机是不是能达到要求?加工模具的材料也要研究能不能用不锈钢材料代替现有的铁制材料?解决这些问题能够提高黑茶的品质,消除消费者的疑虑,促进市场扩大。
(三)茶苗生产
茶苗生产比种茶困难,技术要求更高,涉及到的技术层面更广。湖南省茶叶研究所试验茶场场长对茶苗扦插中遇到的问题做了总结:
1、母本
在生产中发现槠叶齐品种与碧香早、白毫早等品种相比,成活率低,剪口容易发霉,产生枯叶现象。采自茶试场四队的碧香早与其他地方同期的母本相比,剪口发霉、枯叶的现象更频繁。于是提出了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是来自母本的年龄、还是母本园的土壤等因子。要完成1亿株茶苗的规划,对母本园品种分配有怎么样的安排。
2、扦插准备工作
由于是租用稻田改建的苗圃繁殖场,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不覆盖黄土,是不是可行?要是可行的话,可以节约成本和管理工作量。苗圃厢面拍紧是否对茶苗成活有促进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3、后期管理
扦插繁殖的后期管理工作十分重要,研究扦插苗在各个时期对土壤含水量需求情况进行研究,有利于灌溉工作的开展;由于没有开展系统的研究,对苗圃覆盖地膜的情况、方法和揭、盖膜的时间都没具体的操作标准指导。
(四)出口茶精制
出口茶中非茶类夹杂物的剔除设备的选择与技术参数需要更深入研究。例如如何利用色选机将砂石、头发、绳子、纤维带、竹篾片、谷壳、铁钉等剔除。另一方面是出口拼配线上工艺参数的研究、设备的选型、流量的匹配,以达到卫生、安全、美观、经济的目的,保证出口茶叶的质量。
(五)劳动力
传统茶叶生产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茶叶生产、管理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产茶地区外出打工的人员越来越多,年轻的劳动力不愿意从事茶叶生产,导致采工严重不足,茶园管理的劳动人员年龄大、效率低,劳动力成本高等问题。而劳动力文化水平低,素质不高,又不适应现代化高科技生产线。因此,寻求解决劳动力不足,素质不高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二 小结:
通过以上的调查分析,我省茶叶产业对技术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6个方面。
1、茶叶机械的更新与研发
(1)茶叶机械要向智能化、清洁化、自动化、连续化方向研制和开发,包括绿茶生产中的杀青机、揉捻机、复干机等。
(2)黑茶生产的计量仪器,筛分、切茶机械、除尘设备和相关机械的材料替代,黑茶生产清洁化的机械设备研究和配套。
2、工艺参数和标准的制定
(1)黑茶的工艺参数和标准化制定。
(2)有机茶园、生态茶园等技术的具体操作办法。
(3)茶苗繁育与母本品种、树龄、土壤等因子的相关性研究,茶苗繁育技术和管理标准体系建设。
(4)出口茶叶色选机除杂和拼配参数制定。
3、茶园栽培管理技术
(1)高产优质茶园综合配套技术。
(2)肥料类型的选择与搭配。
(3)病虫害预测预报和农药的选择使用。
4、改植换种
(1)良种茶苗的供应。
(2)良种技术。
5、名优茶加工技术
(1)名优有绿茶的保色、保鲜和提高品质的技术。
(2)机械设备配套和改进。
6、培训服务
(1)差异化的培训,实地技术服务和现场指导。
(2)建立相关的专门咨询服务,启动相关的采购中介服务机构。
(3)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提高技术的实用性。
三、建议
构建用户体验评价模型 篇3
构建一个用户体验评价模型首先需要考虑这些问题:从哪些方面(因素)评价产品用户体验?每个方面(因素)包含哪些指标?不同指标对同一因素的影响力是多少?不同因素对产品用户体验的影响力的是多少?用户体验评价模型的结构是否合理?总的来说,解决以上问题,主要包括提出假设模型、计算权重、模型验证、实际运用这4个过程。
提出假设模型解决从哪些方面评价用户体验、每个方面包括哪些指标的问题。假设模型可以从文献资料、以往研究经验、产品运营这三个方面出发。文献资料是指国内外的学术文章、书籍、互网联资料等正式与不正式的信息资源;以往研究经验是指研究者或所在企业以往当前产品或相关产品的用户体验评价建设经验;提出假设模型的时候尽可能让产品运营业务人员参与,从产品运营的角度提出他们的运营指标,从而让用户体验指标体系一开始就结合了商业策略,保证模型的完整性,以及提高用户评价模型建设在公司中的地位与获得更多的认同。
计算权重要解决不同指标同一因素的影响力、不同因素对产品用户体验影响力的问题。在计算权重的时候要结合移动互联网产品的核心业务与核心价值,重点关注产品要带给用户的核心价值是什么,产品的商业目的是什么,坚持以“用户体验”中心以及以“产品运营”为中心的“双中心”理念。
模型验证解决用户体验评价模型的结构是否合理,假设的指标与因素对应关系是否合理的问题。模型验证常用方法有项目分析、信度分析、结构方程。
通过以上严谨的流程之后,就可以构建出一套评价互联网产品的用户体验评价体系,在实际运用时,用户体验评价体系首先可以作为产品运营健康度监测的指标。通过后台的产品运营数据可以发现产品的转化率是怎样的,用户在各个页面的转换率又是怎么样的,产品的核心业务在那个流程中出现了问题,用户在这个流程当中为什么会操作失败,或者中途退出放弃进一步操作;为什么用户总是停留在浏览上,没有形成实际的行动,运营数据只能告诉我们是什么,不能解释为什么的问题,在这个时候,基于用户体验的评价体系就可以作为解读运营数据的依据,通过观察低于预期的指标来推测产品可能存在的问题,从而结合起来推动产品的设计,使得通过基于数据分析与挖掘的设计更加具有商业价值。
用户评价体系 篇4
一、网络数据收集与分析
YSW公司是国内某著名管理软件供应商的下属公司,主要向中小企业用户提供Saa S模式的在线会计服务业务。Saa S模式是软件即时服务的应用模式,云会计供应商根据企业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向用户提供模块化的会计信息化应用软件服务,并根据提供的服务数量和服务周期收取相应的服务费用。企业用户通过登陆浏览器的方式进行操作,便于远程协同做账和查询。既减少了前期投入开支,又免去了软件建设更新、后续管理维护工作。将软件整体部署在供应商的服务器集群上,也便于统一管理。通过对YSW公司在线会计服务业务内容的梳理,发现其主要服务业务与母公司的企业网络版AIS业务模块功能基本一致,提供了凭证、凭证汇总、明细账、总账、数量金额明细账、数量金额总账、自定义报表、期末调汇、结转损益和期末结账等业务功能,两者具体的功能对比如表1。
云会计的绝大部分可信属性可以被归类为“经验品”,只有体验过产品或服务之后,这些可信属性才能被用户知晓,并以此作为对产品或服务可信赖程度的判断依据。笔者将YSW公司在网上发布的一百多道用户常见问题进行分类,并统计用户针对每道问题的回复所投的赞同票或反对票,以此作为衡量企业用户对该问题关注程度的指标。按照服务业务及其各项具体功能的划分,对用户常见问题和关注度进行了分类整理。如表2,由于日常账务处理是会计工作中最主要的业务,而凭证管理和账簿报表查询又是其中最常用的功能,因此该部分集中了最多的问题和最高的关注度。
经过进一步数据整理后发现,所有业务功能中的常见问题都涉及可用性这一基本可信属性,且拥有极高的关注度。涉及安全性、可靠性等关键可信属性的常见问题虽然数量不多,但也拥有较高的关注度。而有关可审计性、税收可稽查性等增强可信属性的问题则没有被提及,具体数据分布如表3。
二、云会计产品可信属性调整与评价指标体系优化
(一)AIS可信性层次结构模型调整国内学者程平等构建的AIS可信性层次结构模型,对云会计环境下AIS可信性的可信属性按照重要性进行了划分和归类,期望通过不同层次的可信属性体现用户对AIS可信性的期望程度,并以金蝶K/3总账系统和网上银行系统为例说明了模型的具体应用。笔者认为,将那些可能会对可信性产生影响或发生作用的可信属性全部纳入模型,这一做法值得商榷。中小企业用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会也不可能对所有的可信属性予以关注,他们只关心最主要的业务和最常用的功能中涉及的可信属性,并根据供应商提供的服务中是否包含该可信属性,做出云会计产品是否可信赖的判断。因此,有必要对AIS可信性层次结构模型进行适当的简化和调整,使模型更具针对性。从实践意义看,这也给云会计供应商一个重要提示,即进行新产品或服务设计的过程中,在全面提升品质的同时,更要确保核心业务不会出现可信性瑕疵,否则将会成为整个产品或服务的致命“短板”。
(二)云会计产品可信性评价指标体系优化程平等在后续的研究中,参照AIS可信性层次结构模型中的可信属性,从质量、使用、声誉三个维度建立了云会计产品的可信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将产品的可信性划分为6个等级,提出了云会计产品的可信性等级模型,期望能够为云会计产品的可信性评价提供理论支撑,并为企业购买和厂商合理定价提供指导。笔者认为,在评价指标选取方面,该模型存在缺陷。如图1所示,AIS可信性层次结构模型中的一级可信属性“可用性”和隶属于它的三级可信属性“合规性”,在可信性评价指标体系中被设置为同级并列指标。“可用性”在可信性评价指标体系中被重复使用,指标设置不够严谨。如果是因为考虑到“合规性”在使用功能中的重要性,而必需从“可用性”中脱离出来,也应该在指标体系设计时,加以详细说明,避免在实际评级中出现理解误差。
在指标权重设置方面,该评价体系在三个维度下设置了15个评价指标,却没有给每个指标赋予不同比例的权重,也就是默认所有指标的权重相同,这显然与中小企业用户的实际认知不符。从表3可知,在三个评价维度中,中小企业用户对“质量”维度的评价指标关注最多,可用性获得最高关注。这可能源于其下设的5个评价指标均属于产品必不可少的基本可信属性和关键可性属性。可按照不同的用户关注程度,为指标赋予相应比例的权重。关注度最高的指标赋予最大权重,关注度较高的指标赋予较大权重,关注度较低的指标赋予较小权重,由此计算出的产品可信性等级更加符合用户的预期。对其他两个评价维度,用户之所以较少关注甚至不关注,可能是基于以下两个原因:一是“使用”维度中的可审计性和税收可稽查性均属于增强可信属性,与企业用户关系不密切;二是“声誉”维度中的市场占有率、厂商资信等,用户即使非常关注也因难以准确获取相关信息而无法评价。本文认为,可以通过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局、中国会计学会等利益相关者的介入,由第三方机构出具权威的检测报告或调查报告,以此作为设置相应指标权重、评定可信性等级的标准。
用户评价体系 篇5
国内个性化交友网站51230推出站点广告盈利模式以来,业内媒体纷纷给予了较高关注,有研究分析文章指出,51230这种盈利模式将网站广告作为创造性提供给网站用户的增值服务功能,不仅适用于征婚交友类网站,对其他网站行业同样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在国内互联网站行业,广告创收一直是被采用最多的盈利模式;通过做大网站用户基数,或以内容服务制造访问流量,以此来吸引广告商在网站页面投放各类商业广告,成为众多网站首选的赚钱方式。
每个网站根据自身定位的不同,广告盈利模式也稍有差别,但都是通过向广告商出售广告位来获得广告收入;随着近些年来互联网业的整体高速发展,广告商投放线上广告的平台选择越来越多,纯粹依靠商业广告盈利模式的网站所面临的客户竞争已越来越激烈,一些中小网站因为吸引或争取不到足够多的广告投放,盈利自然也就变得越来越困难。
作为一个以“免费提供个性化快速征婚交友服务”为基础定位的网站,51230本可以将网站大量的免费用户流量,通过常规的商业广告盈利模式变现为可观的收入,但51230没有这么做,而是另辟蹊径,将网站广告打造成了一种个性化、差异化的功能服务,专门提供给该网站的高端用户;通过购买和发布站点广告,用户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实现个人征婚交友目标,这与其他网站招揽商业广告的意义已经完全不同。
一种看似简单却颇具创新的盈利模式设计,不仅让网站摆脱了对广告主的依赖,也让网站用户体验得到了提升,更为重要的是,使得51230网站功能服务的总体架构更有层次和更为完善,即普通用户可以享受完全免费的交友功能、个性化的中端用户可以自愿付费享受首页格子交友功能、高端用户可以通过购买发布站点广告享受差异化的交友功能。
用户评价体系 篇6
读者观点: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条件下,用户本身除了作为购买者的交易价值,其他价值也越来越大,如用户就是裁判,用户就是媒体,用户就是渠道,用户就是规则,用户就是观念和行为的大数据等。
最近几年,东芝、索尼、三洋和夏普等日本的家电企业出了一些问题,诺基亚、摩托罗拉、惠普和戴尔等欧美大企业也碰到了一些状况。与此同时,谷歌、Facebook、腾讯、百度和奇虎360等互联网企业凭借“免费模式”大赚利润,而“免费模式”对另外一些互联网企业却又是巨亏的灾难。这些惊心动魄的案例迫使我们深入思考、研究新时期下家电制造企业的生死命门,并找到适合新时期的发展模式。
以我个人的愚见,有两个原因是值得观察的。其一,企业很容易在一个周期内集中精力把事情做到最优,而忽视了如何成为下一个周期的开创者或引领者。其二,企业经营品牌从某个程度上说就是在经营人的观念,当人们的观念已经改变时,即使在原有的观念体系中做得再好,品牌也难免走向衰亡。
如果以上两个假设成立,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传统的交易理论是建立在如何创造商品价值并进行高效交易的基础上,几乎忽略了用户(使用者)价值本身。而今这个自上而下的产品价值经营体系,受到了自下而上的用户价值经营体系的冲击。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条件下,用户本身除了作为购买者的交易价值外,其他价值也越来越大,如用户就是裁判,用户就是媒体,用户就是渠道,用户就是规则,用户就是观念和行为的大数据等。
——马文远 (北京)
市场营销分析人士
用户评价体系 篇7
关键词:直销银行,用户体验,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变异系数法
1 引言
近两年,我国直销银行的数量猛增,到2015 年6 月,全国已有超过20 家的直销银行纷纷成立。直销银行主要是指依托互联网向客户提供银行产品和服务的一种新型银行运营模式。用户体验指的是用户在使用产品之前、过程中与使用之后的全部感受。基于用户体验的直销银行评价体系能够有效指导各大直销银行了解用户的使用感受,关注用户需求、偏好,有助于直销银行做出产品、服务方面的改进。本文选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我国16 家直销银行进行了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
2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模型构建
2. 1 基本原理
本文拟采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直销银行用户体验进行评价。基于模糊数学概念的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是一种综合评价方法,是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对象或事物做出一个总体的评价。由于对直销银行用户体验的评价涉及多个模糊性因素,且各种因素之间又具有明显的层级性,因此,选择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作为本文的研究方法。同时,为减少权重确定的主观性,本文采用了变异系数法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2. 2 模型建立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建立步骤如下:
第一步,准则层构成集合,记为:C={C1,C2,…,Cm} ( m = { 1,2,3,4} ) 。对应准则层评价指标集,记为: U= { Uij} ( i = m,j = { 1,…,n} ) ,n为Cm对应的指标个数。
3 实证分析
3. 1 评价对象选取
本文选择工商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渤海银行、江苏银行、华润银行、徽商银行、上海银行、浙商银行、南京银行、重庆银行、北京银行、宁波银行、平安银行16 家银行的直销银行作为评价对象。选取的对象中,既有国有银行、全国性质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还有地方商业银行,能较准确地反映我国直销银行业务的水平。
3. 2 指标体系设定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要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全面性与可比性结合的原则。目前,尚无学者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直销银行用户体验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依据用户体验要素理论和类似评价指标体系来构建。Stephen P. Anderson认为用户体验中最基础的需求是可用的。接下来的需求是可靠性需求,再是易用性需求,最后才是对愉悦性的需求。由此构建我国直销银行用户体验的评价指标体系( 见表1) 。
3. 3 数据来源及计算
16 家银行的相关数据来自各直销银行网站( PC端、手机端、微信端) ,没有明确说明的地方,均由笔者询问在线客服或拨打客服电话得知。之后,采用专家评分法在调查基础上对各家银行进行打分。根据16 家直销银行的原始数据,结合上述运算步骤,对16 家直销银行的业务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和排序。准则层指标和指标层指标权重分别列于wA和wBi中,综合评价结果见表2。
准则层:
指标层:
3. 4 结果分析
从权重分析来看,准则层中,可靠性和有用性指标的权重最大,完全符合Stephen P. Anderson所提出的用户体验需求理论。可用性指标中的代销理财产品权重最大,接下来是其他功能和余额理财。可靠性指标的登录设置方面的比重更大,资金进出方面比重略低。易用性方面,可绑定银行卡广泛性所占权重最大,接下来是信息披露、用户访问渠道、账号绑定和客服。愉悦性方面,用户更看重合理多于美观。
从评价结果来看,可靠性指标中,民生银行得分最高。民生银行在登录后,会有相应的安全提示,提示上次登录时间和今日登录次数; 账户资金变动时也有相关提示,保障客户及时发现账户安全隐患。资金同卡进出,降低了洗钱的可能性。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不少银行的登录安全措施比较薄弱,如上海银行登录密码只有6 位,且登录后无安全提示。可用性指标中,浦发银行得分最高。浦发银行目前上线的产品中,有智能存款类产品、银行理财产品、宝类产品,也代销基金、保险、贵金属、P2P产品,还有信用卡还款等生活服务,是目前直销银行中,功能相对较多的直销银行,为用户提供了很大的选择空间。调研过程中,笔者发现目前我国直销银行产品同质化严重。北京银行推出的更慧贷,为用户提供消费贷款开辟了一条捷径,是很好的产品创新。易用性指标中,平安橙子银行得分最高。橙子银行有手机端、PC端和微信端三种访问渠道,只要加入人行支付系统的银行卡均可绑定其账户并支持线上更改绑定的银行卡和手机号; 新闻公告位置很明显,产品相关信息说明也很清晰,咨询客服回答也比较及时到位。用户可以很轻松地使用平安橙子银行。相比之下,宁波银行不支持线上更改绑定的银行卡和手机号,极大地制约了便利性。
4 措施建议
目前,我国直销银行业务虽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从整体上看还处于探索阶段。针对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在目前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积极地寻求同其他金融机构的外部合作,实现产品创新,设计出更多稳健灵活且高收益的产品,吸引更多的客户投资。二是提升安全措施。一方面积极学习国外直销银行经验,另一方面与网络安全技术公司合作研发更安全的产品。三是提高各行在直销银行上的投入,在产品、功能设置上更完善,培训一批业务能力过硬的人员。
参考文献
[1]张铁男,李晶蕾.对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应用研究[J].哈尔滨工程大学报,2002(6):132-135
[2]曹园园.电子商务顾客体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4(3):73-75
用户供电可靠性统计评价系统研究 篇8
(1) 图形平台功能。
图形平台应包括图形编辑和拓扑分析功能。图形编辑必须采用工作空间来管理图形资料, 10KV变配电站可以新建、删除、复制、编辑、拷贝, 编辑图形应完全可视化, 可以方便的添加、剪贴、复制、粘贴、移动、删除、撤销、重做、拉伸、旋转、放大、缩小各类设备符号和设备铭牌注高, 并可通过灵活的设置, 按照需要打印各类图形。也能手工或自动备份资料和出错告警功能。图形编辑功能还必须有系统设置功能, 使用户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工作, 同时有设备符号编辑功能满足用户可能产生的设备类型的增加。
拓扑分析功能是电力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担负着为电力系统高层应用软件提供数据的电网基本结构的任务。拓扑分析功能首先要把一个物理的电力系统和网络抽象成一个数学模型, 然后在这数学模型的基础上进行连通性分析, 评价系统必须具备拓扑分析功能。
(2) 调度操作功能。
调度操作功能应包括图形操作、设备查询、设备定位、资料编辑、拓扑检查、单线图管理、停复役操作、停电/不停电倒电、挂牌操作、用户管理、操作日志管理等功能。
(3) 统计分析功能。
统计分析功能应包括按可靠率、按预安排停电时间段、设备停电时间段、按工作内容、按工作部门、按重复停电次数、按带电作业和倒电节约时户数进行查询、统计、汇总、分析。还必须能够按日、月、年以及电压等级、地区特征复选统计, 输出和打印。能将可靠率实绩、计划指标汇总、同期比较, 并以曲线形式表示。
运行数据事件编码按《供电系统用户供电可靠性评价规程》执行。同时能与国电可靠性管理中心推广使用的《供电系统用户供电可靠性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数据接口进行各类查询、统计、汇总和分析。
(4) 数据接口功能。
由于评价系统涉及企业的很多部门,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每个部门均运行着各自的信息管理系统, 为确保数据源的唯一性, 减少业务人员的工作量, 必须充分利用好其他系统的数据, 这些数据分别来自:营销系统的装接信息和例调信息、什项信息、用户信息等;生产系统的设备信息、带电作业中心的带电作业信息;抢修查询系统的低压抢修信息。为此, 要做好低压用户供电可靠性评价, 同时, 为确保低压供电可靠性统计数据与上级的无缝共享, 必须做好与国电可靠性中心系统的信息共享。
(5) 智能查错功能。
由于评价系统涉及很多部分, 特别是10KV电网结构, 错综复杂, 相互关联, 容不得手工操作的丝毫差错, 否则就会在庞大的10KV电网中产生很多牵连问题, 这就要求系统在图形编辑、调度操作、统计分析模块均有智能模块, 不仅能制止错误数据的进入, 同时也能通过人工启动对系统进行智能查错, 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工作人员的操作强度。
2 基础数据的准备
数据准备可以和软件开发同步进行, 甚至提前进行, 需要准备的基础数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营销用户数据的准备以及与10KV电网关联方法的确定:
营销用户数据包括营销用户基本信息, 特别是电源信息。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应及早制定营销用户信息普查, 要落实责任人、责任范围、责任期限、责任检查, 针对每一用户进行资料打印、现场核对、资料输入、资料修改、资料完整性检查校核等多个步骤, 落实营销基础数据的采集。
这个任务的关键是面多量广, 特别是电源信息, 由于长期要制定合理的进度计划, 合理安排工作量, 加强抽检考核, 配套奖惩机制,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系统建设的成功。
(2) 电子地图的准备及电子地图图层规范的确定。
数据准备要掌握管辖范围内的所有电子地图, 通过拼接, 形成供电区域的全范围电子地图。电子地图拼接过程中, 将会碰到如何利用电子地图的要素问题, 这就要求根据对电子地图利用的广度和深度, 合理的利用电子地图的要素, 以减少资源浪费, 提高系统效率。
(3) 10KV电网数据的准备及电网设备图符的确定。
数据准备的最重要的工作是提供完备的10KV电网图, 一是变配电站站内电气接线图, 二是10KV电网网架结构图。困难最大的是10KV电网网架结构图。要完成这个工作, 就必须完成拼接且包含地理信息要素的地图一块一块的打印出来, 交给线路 (含电缆) 设备主人, 由设备主人根据现场实况, 将10KV电网结构绘制好 (包括设备属性) 带回公司, 待时机成熟利用系统的图形编辑功能输入统计评价系统。
最好能建立低压台区, 这样在建立低压用户属性时效果将更好。这个工作的关键:一是要保证现场工作质量;二是由于现场踏勘回来的图纸不一定能马上输入系统, 必须随时跟踪电网工程并进行滚动修正。在输入系统的过程中, 将会涉及电系图符的统一问题, 主要是针对不同企业沿用的习惯规定不一样, 在进行系统建设时必须按国家标准进行统一。
(4) 运行数据的准备。
营销用户数据, 主要是准备评价系统的低压基础数据, 中压基础数据每月通过网络拓扑功能按设备的投运日期自动生成。低压基础数据每月通过数据接口从营销系统中获得, 保证实施低压用户供电可靠性统计评价的另一个重要数据准备是运行数据的准备。
①调度端:要保证电网一有变更, 立即对具有拓扑功能的10KV电网图进行修改, 并进行操作正确输入运行数据。对于倒电操作也就在系统模拟操作, 以便积累这些数据进行可靠性分析。
②营销系统:要及时输入表例调和和什项数据, 以便及时通过数据接口同步过来进行可靠性统计。
③抢修系统:要及时输入低压抢修数据, 以便及时通过数据接口同步过来进行可靠性统计。
④带电作业中心:要及时输入带电作业数据, 以便及时通过数据接口同步过来进行可靠性统计。
3 组织制定的保证
由于低压用户可靠性统计评价工作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 必须得到企业领导的大力支持。为了保证评价系统项目的顺利进行, 必须成立以企业一把手为领导小组组长、业务主管领导为工作小组组长的组织体制, 配置生产、计划、信息部门的专业人员, 配合软件公司共同努力, 制定严密的工作进度表, 明确各成员的工作职责, 从而确保项目的完成。
4 运行制度的建立
在评价系统的建设中, 应用软件开发作为突击性的工作, 在业务人员提出明确的需求后仅作为编程工作, 实现难度并不是很大。贯穿始终的数据工作是整个项目的核心。
应用于整个低压用户评价系统的数据包括基础和运行数据, 这两部分数据均来源于不同的系统, 如电网本身产生的数据和用电营销业务产生的数据, 要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必须制定合乎实际运作的业务流程及其管理规范。
为此, 必须制订《低压用户供电可靠性统计系统管理办法》, 以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要求;制订《低压用户供电可靠性统计评价系统数据运行维护实施细则》, 以明确各业务流程数据的实际运作办法。同时, 可根据系统运行中数据工作的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的制订《低压用户供电可靠性统计评价系统数据完善工作指导意见》, 指导相关部门更好地执行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 提出明确的指标要求和责任考核标准纳入正常生产业务工作管理体系。
供电企业实施低压用户可靠性统计评价, 必须在评价系统功能的确定、系统平台、基础数据的准备、组织制度的保障、运行制度的确立等多方面予以足够的重视, 全员动员、共同努力, 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摘要:用户供电可靠性是供电企业对用户持续供电能力的具体反映, 是供电企业一项主要的电能质量指标。开展低压用户供电可靠性统计评价, 是进一步提高设备运行管理水平的需要, 也是供电企业塑造企业形象、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
用户评价体系 篇9
软件用户界面作为软件的必要组成部分, 其早期并未受到独立的保护。但是自美国苹果电脑公司设计开发的Macintosh电脑以特有的图形用户界面形式, 打破了以往单纯以提示性表格菜单形式的陈旧模式, 开创了亲善方便的程序用户界面的先河。良好的软件用户界面在同时提供软件易用性和亲和性的同时, 也受到了使用者的认可, 商业上的成功促使软件用户界面在软件设计中的重视程度被提升, 促使软件设计者在用户界面上投入了更多的成本, 也逐渐促使用户界面成为影响软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一、软件用户界面的知识产权保护
(一) 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商标法保护
软件用户界面在早期并未获得充分的重视, 因此在对其的保护上主要依赖于其所附着的工业品或软件整体之上, 对其的保护并未独立, 即使一些零星的保护实践活动也主要从反不正当竞争和商标权的角度进行一些保护。软件用户界面是设计者通过大量的研究活动, 对功能性、易用性、亲和性、美观性方面进行的活动, 用户界面在凝结着研发者劳动的同时, 也是软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用户界面在获得使用者认可的同时也为软件带来了巨大的商业利益。
软件用户界面的模仿行为是对于市场主体的利益的不正当侵害, 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同时, 用户界面往往含有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商业元素, 其本身虽然由于过于复杂而难以获得商标注册, 但是对其的侵害也必然地造成对其中商标信要素的侵袭, 与不正当竞争中的混淆行为具有契合性。世界各国在这一问题的实践早期均是采取这一方式。但是不正当竞争判定的实践困境、动态及复杂界面的商标注册障碍都是这种保护方式的缺陷。
(二) 著作权保护
受到用户界面属于软件组成部分的影响, 用户界面进入知识产权保护的早期, 理论界和实务界均将注意力集中在了著作权保护方面。在对于用户界面的认识深化过程中, 用户界面是否属于作品的争论逐渐获得了共识。尤其是在通过对“思想——表达”二分法进行突破后, 软件用户界面的著作权保护的正当性被再一次确认。
各国在软件用户界面的著作权保护中均有一定的实践, 但是这种实践常常被集中在了理论和立法层面, 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并不广泛。我国在这一问题的实践中也存在立法与司法的不一致, 大量的软件用户界面在实践中被按照美术作品或汇编作品来判断, 但是由于软件用户界面的特殊性, 其往往难以达到这种标准, 导致其在实践中被判定为作品的用户界面数量极少。
(三) 专利权保护
软件用户界面被视作专利权保护的客体的时间较短, 但是却成为当前软件研发者最为重视的保护方式。受到近年来专利权扩张的影响, 软件用户界面的可专利性问题虽有过一段时间的争论, 但是却很快得到了广泛认可。用户界面的专利权保护是一种最为严格的保护方式, 对于软件界面的研发者保障最为严格, 但同时也造成了对于在后研发者的研发障碍, 最终造成对于公共利益和产业发展的一定阻碍。
软件用户界面的专利化问题在各国均有不同程度的实践, 其中包含美国直接赋予的专利权保护, 也包括韩国、欧盟等进行的外观设计权保护, 当然也存在如中国、日本对这一问题上采取谨慎态度, 一直将其归入不可专利的范畴。但是伴随着近年来苹果、谷歌、微软等软件企业注册的专利数量越来越多, 这一问题逐渐不可避免。
二、软件用户界面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软件用户界面的保护已经成为必然, 尤其是从知识产权保护的层面对其的保护也是符合科技和社会发展趋势的, 但是对于具体的保护模式, 各国仍未达成共识。
反不正当竞争、商标权、著作权、专利权在用户界面的保护中均有各自的优势, 也有各自的适用范围, 因此科学的保护模式必然是对于软件用户界面的体系化保护。在这种体系中, 不正当竞争和商标权作为最为基础的保护模式, 在著作权和专利权保护的空白处应给予一定的基础性保护。我国尚未建立用户界面的专利权保护, 但是这种制度设计的趋势已经较为明晰。著作权与专利权的保护互有重叠和冲突, 原则上还是应该允许研发者自主选择, 对于侧重美观性和亲和性的软件界面倾向于著作权保护, 对于侧重功能性的软件用户界面则应侧重于专利权保护, 不宜将其采用统一的保护模式。因此全面而互为补充的保护体系才应该是软件用户界面的保护方式。
摘要:在软件产业不断发展的同时, 软件用户界面在软件研发中的作用也日益重要, 同时软件用户界面在知识产权的体系化保护问题上尚不明确。软件用户界面的知识产权保护在世界各国均有不同的实践, 本文从软件用户界面的特性出发, 从反不正当竞争法、商标权、著作权、专利权等方面进行了不同的考察, 并最终从保护体系上进行一定的探讨。
关键词:软件用户界面,知识产权,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
参考文献
[1]应明.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9 (3)
[2]唐昭红, 吴汉东.美国软件专利保护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2 (1)
[3]刘斌斌.论专利制度下的独占与公共利益——以专利的经济功能分析为视角[J].兰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1)
用户评价体系 篇10
1.影响信息系统运行效果的因素分析
随着汽车行业的迅速发展, 随着信息科技的蓬勃发展, 各类信息系统的适配到位, 提高了汽车制造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产品合格率以及综合竞争力, 在产能扩充和产品多元化等方面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神龙汽车有限公司作为汽车行业的先行者也不例外, 1992年至今, 公司陆续开发并使用的各领域信息系统达160多个, 各个信息系统盘根错节、相互关联。组织信息部作为公司信息系统的管理者, 如何保证信息系统的高效运行, 是摆在该部门面前一个重要的课题。
2.信息系统用户使用现状
神龙汽车有限公司的信息系统分为生产、商务、产品工艺、财务采购、质量等领域, 各大领域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到位, 为公司的采购、生产、销售和管理人员提供了及时、准确、完整的信息处理和辅助决策管理方案。在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降低劳动强度、提高部门之间交流效率等方面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也为公司新项目的推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但是信息系统使用过程中也存在许多不足。
⑴用户对信息系统应用的意义认识不足, 没有真正把信息系统的潜能挖掘出来。
⑵信息系统中数据维护不准确或不及时, 导致相关信息系统发生故障。
⑶用户操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减少由于错误操作引起的系统故障。
3.信息系统用户使用评价的意义
为了更好地了解信息系统的使用情况、运转操作情况、推广应用系统的使用范围、促进用户对信息系统的有效利用、提高工作效率, 对投入运行的信息系统定期开展使用评价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监督改进举措。
该评价模型不仅仅是给出一个单纯的用户使用评价结果、鉴定用户使用状态的好坏;还着重提醒用户如何正确地使用信息系统, 深入挖掘信息系统的使用空间。该评价模型能够比较真实和全面的反映出信息系统的使用现状和存在问题, 并针对部分问题向相关用户部门提出改进建议, 以保证信息系统能被更好的使用。
信息系统用户使用评价指标模型的探索与建立
1.信息系统用户使用评价指标模型的设计
⑴评价流程
1950年, 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 (Edwards Deming) 博士首先提出PDCA循环, 它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 本文基于对DPCA循环理论的理解, 设计了信息系统用户使用评价模型的, 评价流程应分为4个阶段、12个过程, 涵盖了评价前准备、现场评价、评价总结及问题跟踪等整个过程, 如图1所示。
信息系统用户使用评价流程就是按照PDCA循环的, 不停顿地周而复始地运转的;
⑵评价模型
本文对信息系统用户使用评价模型的设计进行更进一步的探讨。在评价信息系统用户使用状态时应综合考虑系统使用率、系统操作、数据维护、对流程遵守、用户故障、业务提升效果等六方面的内容, 各方面的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
表1可见, 系统功能使用指标评分比重为40%、由用户原因造成的故障指标评分比重为20%, 为几项指标中考察的重点。
(1) 系统使用 (A1) :信息系统用户使用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系统功能使用情况是系统使用的集中反映。
(2) 系统操作 (A2) :反映用户是否能按照操作手册上的要求及步骤正确使用系统, 采用专家打分法。
(3) 数据维护 (A3) :信息系统数据交换频繁、多样, 数据维护的准确性不仅仅关系到系统的稳定运行, 更对下游系统起着非同一般的影响。
(4) 流程遵守 (A4) :信息系统是项目组根据用户提供的业务流程开发的, 只有严格按照既定的业务流程操作信息系统, 才能保证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
(5) 用户故障 (A5) :反映某一周期内, 由于用户使用不当导致信息系统故障数占整体故障数的比例。
(6) 业务提升 (A6) :反映信息系统的到位对用户的业务是否有提升。
2.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总分值为100分, 计算公式为各项一级指标评分的总和。
信息系统用户总数千差万别, 评价得分不能完全反映出信息系统使用的状态, 因此, 需要将信息系统评价实际得分与信息系统最终用户数结合分析, 并把信息系统用户使用情况划分为使用非常好 (E) 、使用良好 (B) 、使用一般 (N) 、未正常使用 (M) 等四类。信息系统用户使用情况评价图如图2所示。
结论与展望
用户评价体系 篇11
最早提出“微创新”这个概念的是乔布斯,他曾经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微小的创新可以改变世界。”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微创新造就了i Pod的奇迹。互联网时代下很多创新不是从企业自身出发,而是从改善用户体验出发。从行业来看,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用户体验为王、消费者驱动的时代。以前用户购买商品更多是一种被动选择,没有主动权,可是随着互联网及社区的出现,你会发现用户的体验变得越来越重要。
1 用户体验概述
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对用户体验颇为关注。迄今为止,用户体验仍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从各自研究的角度为用户体验总结了出多种定义,2006年,Kuniavsky曾在他的一篇文章里提到用户体验差不多已经有了1000多个定义了。以下是几种概括性较强的定义。
用户体验的英文是User Experience,简称UE或者UX,也成为顾客体验。它是指用户在访问一个网站时的全部体验,即他们的印象和感觉:是否成功;是否享受;是否还想再来使用等及他们能够遇到问题、疑惑和着迷的程度。从概念中我们便可知道,用户体验在网站和界面设计方面研究的比较深入。在2006年,Kuniavsky指出:“一个产品的用户体验就是一切,但它不是人与电脑交互的一切,而是影响任何工具之间的交互的一切,不管是软件、硬件、服务或者其他的任何工具。”(1)2008年,Jokela指出:用户体验是人们使用或者是预期使用一个产品、系统和服务时,所获得的知觉感受和回应(2)。
综而言之,用户体验是一种信息交互,感官交流的活动,一个人通过使用某一个产品,系统和服务,或预期它们的作用后得出的看法、态度或者反应。
在过去的十几年间,用户体验这个词已经蔓延至研究、设计和工业领域。在产品设计研究中,用户体验已经转变成一个非常流行的词汇。到处都可以看到“用户体验”这一个词语,在公司的政策,科技论坛甚至是应聘职位中都会看到“用户体验”。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和设计领域的专家们开始意识到:在设计中不仅仅是把用户看成一个产品或者服务的使用者,更要把用户当做购买者、体验者等多重身份交融的整体,这个观点正是“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观念的细化和延伸。
对于设计而言,一个最大的挑战就是要有效的连接用户研究与创新的工作。在设计研究的方法论体系中,用户研究是一个连续和动态的过程。从“发现”到“定义”。它的终点不是简单的发现用户的需求,而是将需要转化为“创新机会”,并且成为连接“发现”和“定义”工作的桥梁。
2 用户体验导向产品“微创新”设计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丰富着我们生活的世界,计算机正在变得无处不在,它几乎充斥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而人类却为了应付生活中各类人与计算机的交互而焦头烂额。这说明以技术为导向的设计并不能真正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便利,我们应转变技术为导向的思维,而以用户体验为主导,让产品通过微小的创新,更具亲和力,更具乐趣,从而引起人们感情上的共鸣,满足人们精神层次上的感受。
良好的体验设计是建立在人们的心理经验和心理期待基础上。在设计心理学领域,人们已经开始研究产品的功能与用户的心理经验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产品的预设功能是否对应于或者适合于用户的心理经验和心理期待,好的体验设计正是建立了产品预设功能与人的心理经验之间良好的有机对应关系。
目前人们对于“微创新”概念并不熟悉,更多的是将“微创新”理解为通过一点一滴的改进,积少成多,集腋成裘,就能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然而,这个认知并不确切。“微创新”实质上是从冷门开始,将视角集中到那些被人遗忘或忽视的领域中,从微小的角落进行设计和植入,从而影响和改变市场的格局。
2.1 用户态度与产品“微创新”设计
用户态度是一种习得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倾向性,用于积极或消极地应对某种事物、情境、惯例、理念及个人。从消费心理学的角度,态度将会直接决定和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心理反应。(3)在目前颇具影响力的态度理论中,由Wilson和Lindsey等人提出的双重态度模型理论与本文涉及到的产品“微创新”设计关系最为密切。它指出用户对于同一态度客体能同时存在两种不同的评价,一种是能被人们所意识到、所承认的外显的态度,另一种则是无意识的、自动激活的内隐的态度。而内隐态度的挖掘是产品进行“微创新”设计的动力来源。
迈克尔·波特指出:“产品设计效果的价值取决于消费者的感知和认同,如果消费者没有感觉到获得了价值,那么企业的努力就无法得到回报”。因此,在进行产品“微创新”设计评价时,研究者必须深入研究用户,弄清楚用户的真实态度、潜在需求,围绕这些要求建立起“微创新”设计的预期目标和评价方向,找出与设计目标实现相关的影响因素,区分各个因素的重要性及其层次关系,建立产品“微创新”设计体系。
外观上,或换言之,“哇因素”(4)(Design for Future Needs,2001)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当现在广泛接受的是有吸引力的事情令人感觉很好,而且更容易进行交互。用户良好的态度反过来可以帮助设计者想出更具创意的方式,从而可以更轻松地了解产品的功能(5)。i Pod之所以能够流行,首先在于它一流的设计,跟其他MP3相比,是鹤立鸡群的。从2001年,乔布斯带领苹果重新踏上了创业的道路。i Pod是一个MP3播放器,对于像微软、戴尔这样的大公司来说,MP3没有前途、没有价值的。乔布斯做i Pod,实际上是打了一个侧翼战,避开了当时主流竞争对手的主战场,通过“微创新”,达到了颠覆市场的目标。对于美的欣赏和需求是人与生俱来的,对于音乐人们同样执着和疯狂。乔布斯正是抓住了人们的这个需求,并把它发挥到了极致,满足了人们的潜在需求。
2.2 用户满意度与产品“微创新”设计
用户满意度是指企业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最终表现与消费者期望的吻合程度的大小,相对应的有一系列不同的满意程度和态度指数。消费者满意指数(Customer Satisfaction Index,简称CSI)是目前许多国家积极开展研究和使用的一种新的宏观经济指标和质量评价指标(6)。
用户满意度与产品“微创新”之间存在着以下关系:
(1)“微创新”设计必须以满足用户的需要为目的;
(2)“微创新”设计本身包含产品流程设计和服务流程设计两个方面;
(3)用户满意度成为评价“微创新”设计的直接标准。从上述表述中,可以看出以产品“微创新”是以用户的需求为出发点,目的是满足用户的需求,遵循“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原则。说明了对于产品的“微创新”设计来说,用户满意度起着重要作用。例如,乔布斯都力图让创新产品都符合消费者心目中的苹果文化印记,因为要求苛刻,以至于苹果每年只能开发出1、2款产品,但几乎每款都让消费者欣喜若狂:这就是苹果!苹果凭借压倒性的优势打出一连串王牌产品,甚至无视于竞争对手的存在。i Pod里面的东芝小硬盘,号称可以存储一万首歌,一辈子都听不完。它极大的提升了用户的满意度,使“果粉”人群迅速扩张。每一个苹果购买者是个体,而“果粉”就是群体。乔布斯就是领导,苹果的成功不仅仅是乔布斯的个人魅力,还有苹果产品一次次的“微创新”,每次“微创新”都是紧跟目标人群,挖掘他们的内隐态度,打侧翼战,迂回包围用户,让产品拥有非常好的用户体验,从而使苹果的品牌号召力一直保持。
3 结语
新奇的“微创新”设计方式只是一种外在表象,一种反向的思维方式,其背后深层次的内涵在于最大化的满足了用户的潜意识需求。这种体验不仅仅局限于感官上的刺激,更是精神层面乃至心灵的悸动。从开始,每一个微小的创新,持续改变,都成就了一个伟大的产品。相信在未来,会呈现更好的发展态势,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更多的色彩和趣味。
摘要:文章以产品的“微创新”这一新锐视角为切入点,从用户心理角度分析讨论了在人与产品“微创新”设计关系中用户体验起到的作用,旨在通过以上研究丰富未来“微创新”的设计形式,完善相关应用理论。在文章的最后,笔者提出了对“微创新”设计未来发展的一些设想。
关键词:用户体验,产品“微创新”,设计评价
参考文献
[1]Kuniavasky M Defining the User Experience.URI:http://www.orangecone.com/archives/2006/01/defining_the_us_1.html.Cited2008/06/20.
[2]Jokela T(2008)Personal discussion[M].2008/11/13.[3(]美)诺曼著.梅琼译.设计心理学[M].中信出版社,2010:59~61.
[4]Design for Future Needs:Designers look into the future to meet people's needs.http://www.dffn.org/Research Documents/DFFN_Fullreport.pdf2001.
[5]唐纳德.A.诺曼.情感化设计[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p.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