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评价论文

2024-10-14

传统评价论文(通用11篇)

传统评价论文 篇1

一、体育教学评价的概念及功能

1. 体育教学评价的概念界定

学术界尚未对何为体育教学评价形成统一的界定。梳理文献可知,学术界存在两类界定,一类认为,体育教学评价“是依据体育教学规律和既定的教学目标,运用相应的评价方案(含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教学信息资料,对体育教学工作的效果和质量进行合理的解释并做出价值的判断”[1]。另一类认为,“体育教学评价以遵循教学规律为基本前提,通过对体育教学活动的理性分析,总结与归纳出评价指标,并将其细化,结合一定的评价方法,对体育教学的基本状况作出价值反馈”[2]。综合上述概念界定,我们可将体育教学评价简单理解为针对具体体育教学活动而实施的相应评价方案,一般包括评价方法、标准及体系等。

2. 体育教学评价的功能

体育教学评价是衡量教学成效的重要工具,它可以根据具体教学情况有的放矢实施,可以引导课堂教学朝着更加科学、积极的方向发展。体育教学评价的功能是多样的。从本质而言,体育教学评价主要具有如下功能。

(1)鉴定功能

体育教学评价可以对教学评价对象及具体的评价指标的适应性进行鉴定。一般意义上来说,体育教师对学生做出的每一次评价均是对他们体育学习表现的鉴定,通过体育教师的评价,学生可以明确了解到自身在体育学习方面存在的优点与不足,了解到自身在体育学习方面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努力。这样的鉴定功能实现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体育学习,还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发展功能

体育教学评价的基本目的便是促进学生的体育发展。故而,体育教学评价理应兼具发展功能。也就是说,在具体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可以利用教学评价对具体的教学过程及学生的各种课堂表现进行诊断,从中发现问题并不断解决问题。这对于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及学生的体育学习均具有促进和发展功能。为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体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时应充分注重发展功能的发挥,对学生多做发展性评价,让他们在体育教师的评价引导下更好地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3)激励功能

体育教学评价对学生个体来说,可以产生一定的激励功能。体育教师通过对学生实施科学评价,可以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闪光点以及在体育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当学生认识到这些之后,可以更加有效地激励他们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到体育学习中去。再如,有学生在体育学习方面不自信,此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赏识性、鼓励性的评价对其进行激励,这样的赏识性评价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不自信缺陷,从而引导他们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到体育学习中去。激励功能是教学评价的重要功能,在具体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必须对体育教学评价激励功能的发挥予以更多关注。

二、体育传统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体育教学评价也是一种教育评价,是教学评价在体育学科中的应用。对于一个较为完整的体育教学过程而言,体育教学评价无疑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不可或缺。我国体育传统教学评价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存在一定的落后性和不科学性,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部分教师不重视教学评价

体育教学评价是实施体育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及依托,但部分体育教师并不注重体育教学评价。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仅关注学生是否完成相关技术动作的练习,练习完毕之后亦不对其实施必要的教学评价。这种情况的存在很容易致使部分学生认为体育学习好坏无所谓。这种不良心理的存在主要与体育教师不注重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有关。有效的教学评价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促进教学相长,因此体育教师的教学评价是极为重要的[3]。为不断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体育教师必须对体育教学评价充分重视起来,积极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措施对学生实施有效评价。

2. 评价目标忽视价值判断

从某种意义上说,体育教学评价即是对体育教学价值实施判断的过程,是一种典型的价值判断活动。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应试教育制度的盛行,造成我国的体育教学评价过多关注于事实的判断及客观描述,未将体育教学评价的重点集中于价值判断方面。诸如,部分体育教师在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实施评价时,过分强调学生的体育技能掌握,对这些体育技能掌握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却并不在意。这样的教学评价方式明显忽视了对价值判断的评价,让体育教学评价仅停滞于对教学现象的描述方面。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例如,体育教师通过多课时教学引导学生掌握了跨栏技术,实现了既定教学目标。从这个角度看,体育教师的教学质量是高效的,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值得肯定。但是学生掌握跨栏技术后对他们今后的发展价值究竟何在?体育教师在教学评价中往往会将其置于评价标准之外。这是一种典型的对教育价值的漠视。

3. 评价方法单一、乏味

传统的体育评价方式所存在的问题大都比较相似,即过分注重定量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却往往忽视定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作用。体育教学的结果评价所关心的是学生技能水平达到了何种程度,对学生情感发展及体育学习的过程表现出极大的漠视,无法真正体现出体育教学评价的发展功能。体育教学的定量评价则更加不科学合理,体育教学过程是复杂的,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过程亦是复杂的,很难对其进行量化评价。不过,在具体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很多体育教师仍习惯于对学生实施以体育考试成绩为重点的定量评价,甚至将其视为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唯一方法。这样的量化评价方法无法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定量评价。将量化方法运用于不可量化的内容,其评价结果往往也会表现出很大的不科学性。针对体育传统教学评价方法存在的单一、乏味现象,体育教师必须采用多种互补的复合评价方式来弥补传统教学评价的不足,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4]。

4. 评价主体呈现单一化

体育传统教学评价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评价主体呈现出单一化现象。这样的体育教学评价方式不够全面,亦呈现出一定的不科学性。笔者曾对部分学生和体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结果表明,97.25%的学生不赞同体育教师对学生实施单一评价这样的教学评价方式,认为评价主体应更多元化,唯有如此才更科学、公平。78.28%的体育教师认为这种评价方式已然过时,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于体育教学评价鉴定功能的有效实现。由此可见,体育传统教学评价主体呈现出的单一化现象是落后于时代发展需要的,不利于体育教学评价功能的有效实现。在未来,体育教学评价应允许更多的评价主体参与进来,不仅要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进行科学评价,还应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进行科学评价。

三、新形势下体育教学评价方式的重构

为提高体育教学评价质量,让体育教学评价呈现出更高的科学性,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对传统体育教学评价方式进行重构。

1. 加强教师对教学评价的重视

在对210名学生进行调查时发现,23.51%的学生认为体育教师不重视教学评价,所占比例虽然不多,但从中我们也很容易发现这样一个现实:部分体育教师并不注重教学评价。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情况主要与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相关,部分体育教师错误地认为只要组织好学生进行体育学习即可,并不需要对其实施过多的教学评价[5]。基于此种情况,在未来体育教师必须对教学评价予以足够重视,积极采用有效教学评价措施对学生进行评价。除此之外,学校也应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评价作出硬性要求,一旦发现有体育教师很少对学生进行评价或根本不对学生进行评价,那么必须要对其进行严厉批评,并要求其限期改正。

2. 重塑体育教学评价的价值观

体育教学目标引导体育教学评价,我国体育传统评价方式由于受到应试教育和对教学目标狭隘认识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以价值判断为基本中心的发展路径。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的体育教学目标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从传统的以提高学生运动技能为目标转变为目前的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为目标。教育方式也逐步由传统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体育教学评价也必须实现向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方向改变。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从学生的具体体育学习情况出发,重塑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体育教学评价过程中,不仅要对体育活动的价值有所认识,还需要看到体育教学活动的本体价值。体育教师在实施体育教学评价时,应充分考虑如下问题:体育教学评价标准究竟依据何种体育价值观确定?具体的体育教学活动结果究竟体现了何种价值观?该价值观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是否符合?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3. 倡导教学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在当前的素质教育改革大背景下,体育教学评价的方式应呈现出多样性特点,利用多样的体育教学评价方式提高体育教学评价效果。

(1)将结果与过程评价有效结合

体育教学的结果性评价虽具有一定优势,但与当前的体育教学实际存在一定不符现象。为弥补体育教学结果性评价的不足,在未来必须要做到结果与过程评价的有效结合。在实施结果性评价的同时辅以过程性评价。这样的体育教学评价方式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对于学生来说也更为公平。这里要注意的是:体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尽量淡化结果评价,多对其实施过程性评价。应更关注于学生的努力程度,而不仅仅只是看重结果。

(2)将量化与质性评价有效结合

体育教学的量化评价方法操作起来方便、容易,这也是体育教师习惯于采用这种评价方法的主要原因。质性评价操作起来繁琐、复杂,需要体育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投入更多的耐心。因此,很多体育教师并不愿意采取质性评价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为适应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体育教师在未来必须要对自身的教学评价方式进行重构,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方式有效结合,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实施科学评价。如,可以通过建立个人档案的方式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上课出勤、体育合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困难、兴趣进行了解并评价等。两者的有效结合更加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学评价的质量,使得体育教学评价呈现出更高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4. 强调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从人性发展角度来看,教学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地位应是平等的。传统体育教学评价中,学生无疑是唯一被评价对象。学生在教学评价中往往处于一种被动状态。这样的教学评价方式往往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让他们对教学评价结果产生质疑,不利于体育教学评价发展功能的有效发挥。除此之外,还应允许学生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学生对教学过程的评价有助于教师发现实践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从而有效改善自身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态度,这对于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来说无疑是较为有利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经常性要求学生对自身的体育学习过程进行自评,要求学生间相互进行评价。有可能的话还应让家长参与到学生的体育评价中来。这样的体育教学评价方式做到了多向互动,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有效实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一种更为科学的体育教学评价方式。

体育教学评价是体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环节、是评价教学成效的重要工具,它可以根据具体教学情况有的放矢实施,可以引导课堂教学朝着更加科学、积极的方向发展。对体育传统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要予以足够重视,应积极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对传统体育教学方式进行有效重构,让体育教学评价更加符合体育教学的实践需求,不断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摘要:体育教学评价可以对体育教学成效实施有效判断,可以保障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完成,具有鉴定、发展、激励等多重功能。但体育传统教学评价存在很多问题,比如部分教师不重视教学评价,评价目标忽视价值判断,评价方法单一、乏味,评价主体呈现单一化等。在新形势下,只有对体育传统教学评价方式进行重构,才能提高体育教学评价质量,并促进其发展研究。

关键词:激励,鉴定,评价主体,定量评价,价值判断

参考文献

[1]高斌,徐明欣,李瑞年,等.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改革[J].体育学刊,2003(6).

[2]张文波,赵利.价值冲突与回归:高校体育教学评价问题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1).

[3]胡曼玲,刘畅.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三维一体评价”的功能及其发展取向[J].青少年体育,2013(10).

[4]刘强德.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中的体育教学评价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6(1).

[5]卞明.科学运用体育教学评价,增强高中学生体质[J].中国校外教育,2015(29).

传统评价论文 篇2

答: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对学业的评价,多是运用水平性评价和选拔性评价。通过单元测验、月考、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来考查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把期末考试的分数作为评价学生这个学期学习情况的唯一手段,忽视多方面发展的潜能。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①评价主体比较单一。评价几乎只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很少有学生对学生、学生对教师、学生自我、教师自我的评价。不论是评价的主体还是评价的客体都显得单一与不足。

②评价的方法单调。对学生的学业评价一般只局限于测验和考试的分数,或在课堂上正确与不正确等简单判断式的口头表达,而不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内容特点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进行与之相适应的评价。如将考试分数与言语描述相结合、定量测试与定性测试相结合、建立学生学习记录档案等。

③评价手段的滞后。新课程改革以后,要求我们共同寻求一种更好的学生学业评价方式。三是统一格局的沿用。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公正性和客观性,学校特色和教师教学艺术无法评价。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保护,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④评价内容较为片面。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业评价通常只局限在知识层面上,即使涉及培养能力,也被一些教师理解为解题能力的培养,实质仍为知识的范畴。而对于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其所隐含的思维方法和获得知识过程中的体验缺少发展的评价;另一方面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缺少深刻的认识。⑤评价功能低下。传统的学生学业评价,其主要的目的和功能是为选拔和甄别服务,通过学业评价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由于长期以来都是通过分数给学生排队,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了很多不利的影响,违背了教育规律以及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也就是说,评价没有对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等智力因素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不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与协调。

2、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业评价的功能有哪些根本性转变?

答:中学生学业评价较以往的评价的一个重大区别就在于其充分考虑了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传统评价的结果往往是“扶起几颗苗,踩到一大片”,不利于学生整体发展,缺乏人文性。新课程理念要求对学生的评价是:“从精英的评价转向大众的评价;从阶段性评价转向终身性评价;从工具评价转向成长评价。为了打破以往学生学业评价中的异化现象,有效地贯彻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业评价的理念,需要坚持以下原则:

(1)整体性原则。新课程理念下普通中学的主要任务仍然是育人。为此,中学生要继续牢固掌握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这是学生获得其它方面发展的前提。所以,中学生学业评价仍然要把学生对“双基”的掌握情况作为重要的考察内容。

(2)教育性原则。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生学业评价的教育性原则突出地反映在评价是为了诊断和发展学生,即要实现学生发展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能力,以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我们只有贯彻了这个原则,才能改变以前评价中单纯注重甄别和选拔的功能,或者说评价就是给学生简单地定性和分层的功能。

(3)差异性原则。新课程理念下对普通中学的要求是使学生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反映在学生的学业上就是学生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爱好选择一定的适合自己的学业课程,从而“成为一个既具有丰富知识、健康体魄和高尚道德的人,又具有鲜明个性的人。”为此,中学生学业评价不能再以“分数”的高低为唯一的衡量标准,而是要在学生的学业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应根据学生的家庭和社会背景、学生本人的意愿以及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发展方向来对之进行评价,突出其差异性,从而达到最大程度的因材施教。

(4)动态性原则。新课程理念下要想实现对中学生学业评价的客观、公正,那种认为评价结果是由终结性测验得出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关注结果只是学生学业评价的一部分,我们还需要关注过程,即采取过程性评价。因为,客观、公正评价的做法不应该是单单给学生评分,更重要的是评价学生的努力和进步情况。所以,我们应当把评价当作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或者说应当仔细地检查学生学业评价的结果,以便确认学生的学习需求,然后针对评价目标、评价材料或是评价计划提出调整的方法,以便寻求持续的改进。

(5)多元性原则。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我们不能划一性地用语言和数理逻辑这两种智能标准来评价所有的学生。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生学业评价要实现学生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就应当坚持多元性的评价原则。它主要体现在评价对象、主体、标准、形式和内容等方面的多元性。

3、多元智力理论提出哪些智力因素,在化学测量与评价环节中如何关注? 答: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弗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根据该的理论,学校在发展学生各方面智能的同时,必须留意每一个学生只会在某

一、两方面的智能特别突出;而当学生未能在其他方面追上进度时,不要让学生因此而受到责罚。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作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探索智能。

在化学测量与评价环节中语言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作智能、人际智能和自然探索智能都将不同程度得以锻炼、强化。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体现在不仅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评定,还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热情和创新精神的评定;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对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给予积极评价,发挥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拥有自信。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则体现在让学生、教师共同积极参与评价交互活动,通过评价主体的沟通,关注评价结果的认同问题,体现评价对学生劳动、情感乃至生命的尊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让学生、家长也来参与评价。另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要充分尊重个体间的差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功体验和自我发展的本能需求,通过评价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获得发展

4、辨别分析题对于学生的学习有何作用?

答:辨别分析题的主要特点在于解题过程需要应用某些化学知识、技能合理地进行推理,作出正确判断。解答此类化学题时常常要综合运用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和化学过程规律等理论知识以及元素化合物知识,有时还要进行化学计算;其判断对象既可能是化学物质,也可能是化学变化;既可能是元素,也可能是化合物„„;应对此类题型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分析、综合和推理能力,善于从题文中找出有关条件、作出符合逻辑和化学规律的判断,对能力的要求较高;其形式灵活多样,没有固定模式,还要求说出推理过程。学生需要对题目中各条件独立作出某种局部判断,最后形成整体综合判断,或者逐步地深化判断,只有综合考虑各条件才能作出判断,有时还可能需要对某些条件反复进行推理和作出判断。对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表述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

5、作业的批改和考试结果的分析对师生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

答: 作业批改与考试结果分析,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艺术的重要阶段。绝不仅仅意味着是这两项工作进入即将结束的环节,也不只意味着教师在这一环节对学生学业情况能够充分把握。进行作业批改时,评语是批阅作业、试题的一种方式,便于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做题的优缺点,还可以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促进学生各方面的进步。将评语引入化学作业、试题的批改中,批出其不足,肯定其成绩,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作用。

在考试结束后,教师要对考试进行定性分析,也就是对反映考试本身的可信性与有效性进行分析。考卷质量的可信性常用信度与效度指标来进行度量。考试的信度是指测评结果的可靠性,即考试反映学生学习水平的可靠程度。信度的评定方法一般用重测计算法和多人评定计算法。在对考试的结果进行分析时,可以参考以前的考试结果,通过计算同上次考试结果的相关系数来分析。一般来说,相关越大,信度就越高。考试的效度是指考试本身的有效性,即考试结果是否反映了任课教师所期望考核的内容。考试结果的数据分析,绝不是简单的数据计算统计,只有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才能从这些数据中找出规律,从而作出有效的教学决策。其目的是检查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情况,检查教与学的目标达成情况。考试成绩是教师衡量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并以此为依据制订或修改下一个阶段学习目标的管理计划。因此,进行及时的教学反思非常重要。

6、学习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老师布置的作业是:“请你在自家的厨房里制作一枚‘雕花彩蛋’”。请对该作业进行简要分析与评价。

答: ‘雕花彩蛋’制作原理是碳酸钙与醋酸反应。制作过程是用笔蘸上熔化的石蜡,在蛋壳上描绘出图案,要注意在需要保留蛋壳的地方涂蜡,不准备保留的地方不涂蜡。待蜡液冷却后,把蛋壳浸放在米醋里6—8个小时,未涂蜡的部分则溶解在米醋里,涂蜡的部分保留原来的样子。从米醋里取出蛋壳,用清水冲洗,并放进温水中溶化石蜡,蛋壳上的图案就显现出来了。该实验是碳酸钙与酸反应,生成物中有二氧化碳产生。但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用稀盐酸与碳酸钙反应相比,有如下缺点:(1)反应现象不明显(二氧化碳气体逸出量少);(2)反应速率较慢;需要的时间稍长。影响观察。(3)可能因繁琐而缓慢的实验过程冲淡教师布置作业的目的。

7、试题的信度受哪些因素影响?教师如何提高试题测验的信度?

答:试题的信度受到样本特征、测量长度、测验难度、时间间隔等因素影响。样本特征包含样本团体异质性的影响及样本团体的平均能力水平的影响。测量长度一般来说,是指在一个测试中增加同质的题目,可以使信度提高。就测验难度而言,在实际情况下,如果某个测验适用范围广,其难度水平通常适用于中等能力水平的被试,而对较高水平的被试和较低水平的被试可能较易或较难,使得分数分布范围缩小,信度水平降低,因此一个标准化的测验,应根据不同能力水平的报告测验的难度,以作为选择测验的参考。

教师在操作过程中要避免以下几点:

(1)试卷本身设计不合理,不是围绕一个主题或是有矛盾的题目。如果试卷中有题目让完全相同的人选择不同的答案,试卷的信度会降低。

(2)题目区分度过低,特别指有对错之分的题目。如果一道题正确率或错误率达到90%,可以从新审视题目设计是否合理。区分度过低的题目中真实偏差的成分较少,随机偏差的成分相对较多,试卷的信度会降低。

(3)无关变量进入信度检验。除了重测信度,其他信度检验方法都只考虑有序变量,无序变量,如出身城市,喜好颜色等,如果我们没有对城市或颜色排序的话,带入信度检验意义难明,可能会导致试卷的信度降低。

(4)题目选项反序。对有序变量,如果变量值之间序的意义相反,会降低甚至得出负的信度。

8、自主设计一道推断题,并写出设计思路。答:.有失去标签的硝酸钾、碳酸钠、硝酸银、硝酸钙和稀盐酸五瓶溶液。将其任意编号:A、B、C、D、E,进行两两混合,其现象如下表:

实 验 A+B A+E B+C B+E 现 象 产生沉淀 产生沉淀 产生沉淀 产生气泡(1)试推断并写出五种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D_______,E________。

(2)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A+E_____________ B+E_____________ 设计思路:此类题主要是考查同学们的综合分析能力,不但要求同学们具备有关化合物的基础知识,而且要有实验操作的经历和分析、解决化学实验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认真分析题目给出的条件,联系实际,逐一分析推断。

9、最受学生欢迎和不受学生欢迎的作业分别是什么?它们分别有怎样的影响? 受学生欢迎的作业应该是紧扣学习重点,富有典型性与代表性的作业。作业形式应该多样化,除了一些典型的常规题型外,还可以有富有探索性、开放性、实践性的作业,如:家庭小实验、社会调查与实践等。这些作业不仅能起到落实双基、提高能力的作用,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也很有帮助。

不受学生欢迎的作业首推“题海”战术型的作业。在布置作业时,只图“量”,不求“质”,一味盲目地“强化”训练。这种盲目的“题海”战术,导致思维“磨盘”式旋转,随着技能的熟练,学生的思维活动越来越少,这不仅不利于能力的发展,而且对深化、强化知识的作用也是极其有限的。从长远看,这样做只能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而且,学生既不堪重负,又不敢违命,必导致学生集体抄袭。久而久之,学生不仅不能独立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且还会养成弄虚作假、消极应付的不良习惯,有百害而无一利。

10、请论述如何让作业的形式在设计上体现新课改精神?

答:新课改精神要求:作业设计形式要多样性,要求要别样性,量要有差异性,内容有实践性,范围有开放行,要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性。

(一)差异性作业的设计。

日常作业布置上既要关注学困生和中等生,又要关注学优生。教师要根据不同能力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增加作业的层次性,供学生选择。

具体做法是:① 作业量分层② 作业难度分层③完成作业时间分层。

(二)实践性作业的设计。实践性作业能成为连接课堂与社会生活的桥梁,教师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优化课程学习环境,努力构建开放性、动态性的课程教学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以下是实践性作业的几种类型:①查找类作业②考察类作业③动手操作类作业。

(三)趣味性作业的设计。

趣味作业,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完成作业的目的。使作业具有趣味性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以新引趣。以新颖的作业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2)贴近生活。日常作业所选的材料要尽量贴近学生的兴趣爱好,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

3)竞赛引趣。学生都有争强好胜,勇于竞争的心理,训练中适当设计竞赛的练习,可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兴趣。

(四)开放性作业的设计。

根据教科书和学生实际情况的需要,开放性日常作业的类型有: ①专题搜集性作业。围绕某一专题利用图书馆、阅览室、网络等渠道广泛涉猎,收集整理信息,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认真筛选的基础上,精心设计物化形式,表达、传递信息。

传统评价论文 篇3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全国教育战线上呈现出办学理念不断创新、“有效课堂”深入探讨、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繁荣景象。但究其实质,学校整体的办学水平并未产生质的变化;教师虽建构起“探究、合作、交流”的课堂教学新模式,但教育教学仍未达到预期效果;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有所体现,但并未真正贯彻到底。究其原因,有观念转变方面的,有行动实践方面的,更有制度管理方面的。说到制度管理,就不能不谈学校教育评价问题。由于“分本位”思想所限,目前学校的教育评价体制和运行机制仍远远落后于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思想,可以说,现行的学校教育评价已成为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桎梏,这就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教育行政管理者深入领会教育评价的意义,彻底转变教育评价思想,完善教育评价制度,坚决运行起与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相符合的评价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稳步、全面、深入地推进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使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真正实现质的飞跃。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思想影响,社会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尺度是升学率,学校评价教师工作的标尺是教学成绩,教师评价学生成才的标准是考试分数,这种“应试教育”的评价目的观在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实施的今天虽有所收敛,但基本上仍是大行其道,导致目前学校教育评价工作中仍存在一些急需解决但又棘手的问题,这主要反映在对学生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和对课堂教学评价三个方面:

一、对学生的评价

1.在评价目的上,长期以来,我国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以“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为根本目的,即以“选拔适合高一级学校学习的学生”为评价活动的最高宗旨。为此,学习成绩成为评价学生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依据。学生被迫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学校则违背青少年的成长规律只教升学考试必考的科目,强行加班加点,强制死记硬背,丢弃非考试科目,忽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几乎成为空谈。在新课改和素质教育不断深入推进的今天,上述情况虽在一定程度有所改观,但不够坚决、不够彻底、不够完善,甚至在某些学校依旧是我行我素,你调你的素质曲,我唱我的传统调,只要考试大旗不倒,分数评价仍是唯一。

2.在评价功能上,目前学校对学生的评价尚未从“鉴定甄别”、“选拔淘汰”的尺度上完全转变过来,“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评价”、“为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而评价”还没有真正成为大多数人的实践活动。受考试制度所限,受评价目的所控,目前学生评价主要是教师对学生、教育外部对内部的评价,其弊端是回避了教育的价值问题,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无法评价教育活动中所产生的非预期结果。这种评价比较的是相互之间分数排序的高低位置(如高考、中考录取分数线),难以提供学生实际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对于诊断、改进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激励学生几乎无能为力。如果长时间采用这种评价方式,必将给学生带来心理负担,使其部分后进者丧失学习的信心,更有甚者会丧失生活的勇气,滋生出与教师不合作、厌师的态度,从而降低评价工作的信度和效力。当前学生中出现的“早恋、网瘾、暴力、厌学”等四大社会现象很大程度上与对学生不科学的评价有关。学生因得不到积极肯定的评价,而导致归属感、价值观、责任感降低,难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3.在评价主体方面,仍是以他评为主,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评价或对学生的自我评价重视不够。在这种基本上是一种对立的、被动式的评价过程中,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扮演的基本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角色,教师高高在上,俯视学生,学生的优劣得失均由教师说了算;而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大都持冷漠、应付甚至是对立、讨厌、拒绝的态度,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更有甚者,有的学生也就是在评价中丧失了学习和生活的勇气。

4.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教育评价的基础理论研究还比较薄弱,对学生个体素质的测评仍是一个难题,尤其是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心理健康水平以及情绪、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测评,缺乏科学、有效的技术和手段。目前很多学校也意识到对学生的评价要科学客观、全面准确,但缺乏的就是科学的评价手段和方法,即使有了相对科学的评价理念和评测机制,但整个评价过程太过庞杂,评价方法操作性差,最终导致整个评价过程有始无终,又回到旧有的评价传统。

二、对教师的评价

受“考试分数决定论”评价制度的制约,目前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仍主要停留在教师教学成绩的层面,是一种面向过去的评价,它着眼于教师个人在评价之前或评价之时的工作表现,其实质是一种管理性评价、奖惩性评价或规范性评价。这种评价具有两种主要功能:第一、表明教师是否履行了自己的工作职责,其工作表现和成绩是否符合学校或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期望。第二,根据教师的工作表现和成绩,判断他们是否具备奖励或处罚的条件。即教师评价的结果往往是作为领导决定某教师是否续聘、晋级、获优、加薪的依据。这种评价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它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直接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另一方面,它导致教师仅考虑如何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对社会的发展变化缺乏敏感,对学生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其他素质关心很少,对教育教学改革的热情不高,难以更新学科知识和及时掌握学科前沿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也就难以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另外,这种评价容易导致教师之间的激烈竞争、教师和领导之间的抵触、对立,不利于教师之间、教师和领导之间的团结合作,更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整个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发展。

三、对课堂教学的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学有效的评价,能使学生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使教师及时获取教学上的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调整,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使学校及时了解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改进教学管理,促进课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教学改革的实践表明,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已经成为课程改革的障碍,将严重影响新课程的贯彻实施和新课标的顺利实现。目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很多学校也建立起相对完善细致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也注重了评价内容的全面性,但由于受考试制度的制约,仍然倾向于以“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这种评价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评价功能上仍倾向于奖惩性评价。现在评价课堂教学时增设了新的评比项目,诸如教学基本功大赛、优质课评比、教学能手评比,这些活动虽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由于评价的着眼点却放在了获奖、提职、晋级、加薪等方面而忽略了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最终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

2.在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上过于具体、呆板。太具体、呆板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实质上仍沿袭了传统的量化评价机制。按照这种评价标准去评价课堂教学会导致课堂教学演变成一种程序化、模式化的活动过程,无法体现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也无法准确体现出教师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

3.在评价方法上,仍然是以听评课为主。尽管许多学校在评价实践中既组织教师上公开课,又安排学校领导随机听课,但毕竟听课次数有限,要做出有关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客观公正的判断,实际上是很困难的。

综上所述,当前学校教育评价所存在的问题是评价目的功利化、评价功能奖惩化、评价内容知识化、评价过程简单化、评价主体单一化、评价方法数据化。这种评价制度带有厚重的传统教育的评价印记,与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理念精神相去甚远,已严重影响了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进程。大力进行教育评价制度改革,建立全新的与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相适应的学校教育评价机制已成为整个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传统业绩评价指标的比较研究 篇4

1.1 企业业绩评价理论与方法的演进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 20世纪以前, 以成本业绩为中心。最早出现的成本业绩评价思想与简单的成本计算是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出现而萌芽的, 是一种简单的将本求利思想。所用的评价指标就是成本。后来, 由于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出现, 早期的将本求利思想逐渐被如何提高生产率, 以尽可能多地获取利润思想所取代, 于是, 出现了较为复杂的成本计算和业绩评价。到1911年, 美国会计工作者哈瑞, 设计出最早的、可以进行成本控制的标准成本制度, 使成本会计实现革命性的飞跃。标准成本制度的建立, 使成本控制的状况即标准成本的执行情况和差异分析结果, 成为该时期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主要指标。

2) 20世纪以后, 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和内部组织结构的巨大变化, 使得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也相应地发生了彻底的变革, 从以成本业绩为中心逐渐过渡到以财务业绩为中心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这一时期又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 运用最广的业绩评价指标是销售利润率。然而, 随着杜邦公司、通用汽车公司等多部门企业组织形式的发展, 投资报酬率、剩余收益逐渐得到较广泛的运用;20世纪70年代, 与企业业绩评价相关的理论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其成果主要有:1973年美国会计学会 (AAA) 建议, 在进行预算比较时最好区分可控因素与不可控因素, 并使用附加的非财务数量指标;1979年泊森 (Person) 发现投资报酬率 (ROI) 更有效。这一时期其他常用的评价指标有销售利润率、投资报酬率、每股收益率、现金流量和内部报酬率等;20世纪80年代, 形成了以投资报酬率、预算比较为核心, 包含利润、现金流量及其他各种财务比率在内的、以财务指标为主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创新的程度和速度大大加快, 其成果主要有:1) 德鲁克“以改革为核心”观点。根据德鲁克的观点, 评价一个企业的改革不能从其自身业绩出发, 而应仔细评估其所处行业的改革, 以及企业在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2) 霍尔的“四尺度论”。霍尔认为, 对企业业绩的评价要从质量、作业时间、资源使用、人力资源等四个尺度来进行, 企业可以通过对这四个方面的改进, 来改善企业的经营业绩。3) 卡普兰和诺顿的“平衡计分卡”。这种方法是在传统财务评价方法的基础上, 将客户、内部经营过程以及学习与成长等因素补充其中, 从四个方面来综合考察企业业绩, 从而较好地克服了单一财务测评系统的不足。

2. 传统典型的几个业绩评价指标简述与优缺点比较

2.1 投资报酬率及剩余收益指标

投资报酬率是部门边际贡献除以该部门所拥有的资产额。投资报酬率比较客观, 可用于部门之间以及不同行业之间的比较, 使部门的业绩获得较好评价, 但却伤害了企业整体的利益。而剩余收益=部门边际贡献-部门资产×资本成本。剩余收益指标的主要优点是可以使业绩评价与企业目标协调一致, 克服了由于使用比率来衡量部门业绩带来的次优化问题, 而且允许使用不同的风险调整资本成本。不足之处是, 该指标是绝对数指标, 不便于不同部门之间的比较。

2.2 杜邦财务评价体系 (企业整体的业绩评价)

杜邦财务分析评价体系是由美国杜邦公司创造的财务分析方法, 该体系以权益净利率为核心, 它是所有比率中综合性最强、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指标。其作用是解释指标变动的原因和变动趋势, 为采取措施指明方向。但杜邦分析体系就财务论财务, 对企业绩效评价和考核没有深入到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去, 不能反应现金流量, 不能全面、动态地反映过程中的问题, 也不能与企业的战略目标及战略管理手段实现有机融合。另外, 由于所产生时代的局限, 杜邦体系是一种重视内部经营管理、忽视外部市场的分析考核体系。

2.3 贴现现金流量指标 (拉帕波特模型)

这是作为长期资产、资本, 以及长期投资可行性分析中, 经常使用到的一个模型。通过对未来的现金净流按照一定贴现率进行贴现计算, 其结果作为衡量相关研究分析内容的理论价值, 然后进一步展开相关的研究和分析。现金贴现模型也是计算公司价值的一种常用模型。该模型的科学性不言而喻, 但是, 由于未来的现金净流量难以准确预测, 并且所使用的贴现率也存在很大的选择弹性和受过多因素的干扰, 所以, 该模型在实务中和实证研究过程中使用的较少。

3. 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

随着学者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各种新的业绩评价指标开始运用于实践, 传统的评价指标也在慢慢经历着变化:一是预算的作用日趋减弱。现在, 预算正逐渐被“同步计划过程”的方法取代, 这种方法从企业的长远利益出发, 更具灵活性来衡量业绩;二是非财务指标日显重要。其中得到公认的大致有市场占有率, 次品率等, 人力资源指标也在逐渐被纳入该体系中;三是知识经济的发展, 使得更强调对创新能力、学习和知识资本等无形资产的评价。四是业绩评价向业绩管理转变。业绩评价向业绩管理转变的趋势, 突出地表现在引入非财务指标和联系企业总体战略来确定相应的业绩评价指标两个方面。

参考文献

[1]康翻莲.企业业绩评价方法的选择与比较[J].机械管理开发, 2008, (3) .

传统评价论文 篇5

传统户籍制度改革基本问题的回顾与评价

莫琪 王海玲

户籍制度改革在我国已经盛行多年,其中很多学者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有效的成果。

但不可否认的是户籍制度改革至今仍然存在问题,笔者认为这主要在于户籍制度定义、改革的原因和所借鉴的理论的复杂性。因此,本文将从以上三个方面对户籍制度改革进 行回顾与评价。

一、户籍制度的定义回顾

目前我国学者对于户籍制度的定义主要分为历史型定义和制度型定义两大类。历

史型定义将户籍制度纳入到整个中国历史发展中来考察,主要目的是理清户籍制度的 源流及不同时期的特征;制度型定义将户籍制度做了广义和狭义上的区分,并指出户籍 制度是具有社会性的,因此户籍制度的改革涉及社会各方面。

(一)户籍制度的历史型定义

多数学者对中国的户籍制度源于中国历史上的户口管理持相同意见,区别仅在于

对其起源于何时有不同见解。第一种观点认为,所谓“户”即“住户”,“籍”即“薄册”。“户 籍”的最初含义即为有关人口的薄册,并且户籍制度是随着个体家庭的出现而出现的,它是国家权力运作的一种身份制度。第二种观点认为,户籍最先起源于“版图”的含义。先秦时期“版图”就已经包括了户籍的内容,版图就是户籍地图。户籍制度经商代萌芽之 后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了征赋派户型、世袭身份型、人口统计型和保甲治安型四种类型的 户籍制度。第三种观点认为,户籍制度是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早在虞舜 11 年(公元 前 2245 年)进行的“九州”人口调查时户籍的定义就具有了户口管理的含义了。

(二)户籍制度的制度型定义

户籍制度的制度型定义是最近几年来我国学者研究户籍制度改革最为常用的。它

特指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 1958 年以后的我国户籍制度。具体分为广义———狭义型、法 律制度型、社会规则型三种。其中,广义———狭义型定义认为狭义的户籍制度即以 1958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为核心的限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的规定以及 配套措施;广义的户籍制度还应包括定量商品粮油供应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医疗保健 制度等制度。法律制度型定义从法律的视角认为户籍制度包括出生登记制度、姓名制 度、户口迁移制度、流动人口管理制度、居民身份证制度以及户口调查制度,这些构成了 目前我国户籍制度最核心的内容。社会规则型的户籍制度主要见于陆益龙的观点。他 赞同户籍制度包括户口管理以及各项经济和法律制度及相关政策,同时也指出现行的 户籍制度具有一种符号性、身份性、规则性的特征。具体说来,现行的户籍制度暗含了 “社会差别”,并且表现为一种社会控制。

二、户籍制度改革的必然性

户籍制度改革的必然性可以归纳为非正义性与功能不适应性两大类。非正义因素

说起源于对社会政策正义性原则的立场。罗尔斯在《正义论》中将正义原则作为衡量社-74-会政策和社会制度的原则之一。在户籍制度改革问题上,学者们也坚持这种立场。有学

者认为,现行的户籍制度与正义原则是有一定距离的,其非正义性表现为流动壁垒、先 赋性和依附性、二元通婚圈以及二元待遇等问题,户籍制度的改革必须依据正义原则,在公民身份、户籍立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功能不适应因素说主要见于最近几年学者们 对于户籍制度所影响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归纳起来,可以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三 个方面。

(一)政治方面

政治方面,学者们主要从公民权利来论述现行户籍制度的弊端。他们认为选举权的 城乡差异和对自由迁徙权的限制是现行户籍制度在公民权利方面的主要弊端。选举权 的城乡差异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第 16 条规定:“农村每个代表所代表的人 口数四倍于城市居民”,即在选举权上,四个农村居民才顶得上一个城镇居民。在自由迁 徙权的限制表现在,1954 年宪法规定公民有居住和迁徙自由,但当时的《户口登记条例》 第 10 条第 2 款却使得农村户口在事实上失去了自由迁徙的权利;1975 年宪法去掉了对 “自由迁徙权”的规定,此后宪法虽几经修改但都没有 “自由迁徙权 ”的条文。此外,“现 行的户籍制度造成了人民在事实上的不平等”,特别是在求职求学方面的不平等。

(二)经济方面

经济方面,学者们认为现行户籍制度阻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首先是它限制劳

动力的自由流动,影响到市场资源配置作用的发挥。现行户籍制度不仅损害公平原则,还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效率原则。其次,它延缓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并且使城乡贫富 差距扩大,传统户籍制度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带有逆城市化的功能与倾向。最后,传统户 籍制度造成了城乡经济权利的不平等,特别是就业的城乡分级和住房与医疗等国家福 利制度的不平等。在传统户籍制度的影响下农民进城务工所从事的职业通常是劳动条 件差、报酬低的职业。福利制度差别最突出的问题是迄今为止我国仍没有覆盖农村的医 疗保障。

(三)文化方面

文化方面,学者们主要指受教育和文化成果共享的不平等。农民子女在受教育方面 的差别在他们随父母进城务工时表现最为明显,主要表现为学校硬件设施和教学质量 与城市学校的差别,以及农民工子女入读城市学校的“高门槛”。文化成果共享方面的差 别则主要是指城乡间的文化作品、社会文化供给能力上的差别。农村的文化艺术作品、图书资料等明显不足影响了农村的现代化进程以及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

三、户籍制度改革的理论

学者们试图从不同的理论角度阐述对户籍制度改革的见解,期望用相关理论来指

导户籍制度的改革。笔者从学者阐述的理论中选出了三种具有代表性的解释并分析了 它们的特点。

(一)资源控制理论

资源控制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为陆益龙。他将符号、社会差别、社会控制等社会学概 念引入到对户籍制度的分析,他将资源控制论表述为“对国家和权力进行反思的文化人 类学理论”。他以布迪厄的“实践———场域”理论、福柯的“规训理论”、葛兰西的“文化霸

权理论”以及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为代表,认为这些理论在解释户籍制度中都强调了 □ 法学论坛

5-新学术

“国家对权力的控制”,即户籍制度体现了国家对权力的控制。这是一种对社会文化加以 解构、对国家权力和权威统治进行反思批评的方法。但是,这种具有“后现代”色彩的立 场,仅仅提供了一种看问题的视角,还没能真正发挥理论上的经验指导作用。

(二)社会分层理论

社会分层理论是社会学理论中一个很重要的流派,也出现过许多代表人物。其中包

括马克思的生产资料占有说、韦伯的财产、权力、声望三位一体说、伦斯基的分配制度动 力说以及布劳的间接交换说等等。分层理论对于户籍制度改革的重要性主要在于它解 释了户籍制度带出的种种非正义性和功能不适应性的具体原因,直接指出了户籍制度 改革的必然性。在社会分层理论中,近年来的公民身份理论为户籍改革的方向提供了一

定的理论参考。公民身份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认为,身份平等有利于政治民主与社会秩 序的稳定。因此,户籍制度的改革首先要达到的目标之一就是建立一种身份平等的制 度。王新华、俞德鹏和陆益龙的研究均强调建立身份平等制度的必要性。

(三)制度———结构理论

制度———结构论主要借鉴了经济学的“二元经济模型论”和社会学的“城乡二元差

距结构”论。经济学的“二元经济模型论”主要来源于刘易斯等人观点,认为一国的社会 生产部门可以划分为传统的农业生产部门和现代的资本主义工业生产部门,一个国家 的发展,就是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不断变化的过程。在这样的一个理论基调下,中国的 学者们进一步指出,由于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中国社会由农业向工业转变的过程中渐 渐产生出今天我们年看到的“城乡二元差距结构”。在经济学的制度学派看来,经济社会 的发展,不仅取决于技术的创新,更重要的是有效的制度保障,甚至,没有有效的制度保 障就不可能有技术创新。而具有有效制度保障的关键在于确定个人的权利。由此逻辑 出发,要改变“城乡二元差距结构”,就得制定有效的制度保障,明确个人的权利。

四、小结

综上所述,学者们在户籍制度改革的必然性方面已经达成了一致的共识,并且指出

了传统户籍制度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方面的不足。本文认为资源控制理论和社会分 层理论,虽然可以回答现行户籍制度存在的不足,但在户籍制度的设计方面所提供的理 论支持还有待提高。制度———结构理论较为深刻地看到了户籍制度的深层弊端,将其纳 入到社会结构和制度层面上去分析,但问题是学者们仅将“二元结构”归结为户籍制度 的其中一个弊端。简言之,“二元结构”是由户籍制度带出来的,只有在户籍制度的范围 内,才能很好地理解“二元结构”的真实含义,然而,户籍制度在整个社会系统中处于什 么样的位置,应该有什么样的功能,就不是“二元结构”论或者“二元制度”论所能回答的 了。因此,笔者认为把户籍制度纳入到社会系统层面上来探讨它的功能以及特征,并运 用社会系统层面的相关理论来指导户籍制度改革,应该是研究户籍制度改革的学者努 力的方向。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陆益龙.户籍制度———控制与差别[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6-[2] 王新华.中国户籍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

[3] 俞德鹏.城乡社会:从隔离走向开放———中国户籍制度与户籍法研究[M].济南:山东人

民出版社,2002.

[4] 祖智君,咬亮.中国户籍制度的改革[J].河北学刊,2007(2).

[5] 漆向东.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户籍制度改革问题研究[J].中州学刊,2007.

[6] 肖永梅.户籍制度改革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J].安顺学院学报,2007(2).

[7] 万明义.我国户籍制度的改革初探[J].甘肃农业,2006(2).

[8] 周保林.户籍流源及演变[J].档案时空,2007(5).

传统评价论文 篇6

关键词:手机电视;手持电视;有偿收视

中图分类号:F4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4-0000-01

一、为什么要关注手机电视

信息时代,手机成为了人们网络化生存基本配置,为了进一步便捷地获取信息,更多的日常需求被整合到手机上,这使手机日益成为人们综合处理多媒体信息的中心地位,被进一步强化。

谁占据了终端,谁就拥有了绝对影响力,360、QQ和百度在争夺完电脑桌面的控制权之后,更多的商业机构,都在觊觎手机用户的屏幕控制权。无疑,这场战争的胜负,将是影响各自行业地位的关键之战。因为,手机比台式机拥有更多地伴随时间,没有手机随身的生活,是无法想象的。那么,处于新兴媒体围剿的传统媒体,要不要投身争夺用户的手机屏幕之战呢?答案是毋庸置疑的,不过,方式却有多种选择,其中就包括“手机电视”业务。

二、传统媒体该如何评价手机电视业务的战略价值

手机电视,是用手机收看电视的一种方式。国内采用的技术分为有三种,这导致了用户的收看体验不同,传统媒体的接入成本、盈利能力也因此不同。所以我们有必要对他们了解一下。

比如,无需采用数据上网、WIFI接入的收看方式,即“无流量”收看模式,这样也是当下手机电视市场份额较大的一种模式CMMB手机电视。

CMMB(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的简称)手机电视,是中国移动和中广传播公司共同利用CMMB技术推出的电视产品,不仅可以手机接收节目信息,笔记本电脑等多种移动终端也可以接收该信号,可实现全国漫游。

CMMB手机电视可利用通信的回传通道,让用户与节目形成互动。用户可边看节目边通过发短信、评论等方式进行与主持人、嘉宾、节目制作者或者其它观众进行多方互动。CMMB手机电视的内容也丰富多彩。不仅仅是听广播、看电视,将来还能提供双向式服务,可根据用户的需求来针对性地传输内容,如新闻、股票、小电视剧、小电影、小游戏、电子杂志、电子报纸等内容。

因为用的是无线广播电视网的广播式传输方式,所以不会产生任何流量费,CMMB与通信商合作的手机类终端产品即“手机电视”,还包括其它的非通信类终端产品,如GPS手持电视、MP4手持电视等。中国移动的手机电视业务是基于其GPRS网络。

可供收看的频道不是很多,在长春还无法看到本地频道,无论是长春广播电视台的节目还是吉林省电视台的节目。

收视内容分为付收费频道和免费频道。付费频道的收费标准大致是12元/月-40元/月不等。2011年曾看过身边的朋友用过这样的手机,但是仅此一位。

CMMB手机是一种安装有CMMB接收模块的类型手机,目前有千元以下的机型提供。一块普通的手机电池连续看至少三个小时的电视节目,多的可以看到8个小时。利用“充电宝”之类的辅助设备,可以手机延长续航能力。

下面两种手机电视,属于“有数据流量”收视方式:

(1)中国联通的WCDMA手机电视依靠的是其WCDMA3G网络,仅限中国联通3G用户使用。有两种收视方式,一是利用在智能手机中下载安装中国联通手机电视客户端,来实现收视应用的。另一种是通过手机上网模式:点击手机上的“一键上网键”或者“手机上网”菜单访问联通的3G门户(http://www.wo.com.cn),再访问手机电视,通过浏览、导航、搜索等功能,发现目标视频内容并进行观看、下载、上传分享等。它也提供了在线直播、在线点播、在线下载、本地播放及管理等功能。

手机电视客户端只能在3GWAP接入点下使用,可以观看中央电视台、上海文广等34个直播电视频道,16个栏目。相对于CMMB手机,中国联通的手机电视虽然在专业性方面不及中国移动的CMMB,但是在使用上确实要比中国移动的CMMB要方便不少,它不需要特定机型来支持。只需要一部支持WCDMA网络的手机以及一个支持流媒体播放的视频播放器即可。

中国联通的WCDMA手机电视收视内容需要订购,有“按频道包月或包天”方式、或节目点播方式;

(2)中国电信的手机电视业务,是另外一种“有流量”收视服务。它无论是在功能还是在表现的形式上面都和中国联通的手机电视业务十分的相似。中国电信主要依靠其CDMA1X网络标准。其网络的覆盖方面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准。

纵观上述三种工作模式的手机电视,较为有发展潜力的当属有流量的收视方式。因为他们与手机上网功能完全统一,无需依托于额外硬件(即接收模块),手机的适用性更广泛了。只要支持WCDMA、CDMA网络标准的手机都可以安装客户端收看节目。

三、手机电视发展现状及未来前景的探讨

然而“手机电视”的前景却并不乐观,收费标准仍然偏高,用户肯为内容付费的人群基数还不够大,除非是一些时效性非常敏感的新闻(比如地震信息预报)或者赛事直播,仅在无可选择的条件下,人们才会选择用手机收看电视,如果恰好ta在某些提供免费WIFI接入的公共环境中,人们愿意采用手机看电视的情况还会乐观些。但这些都只是手机电视发展不利的外在因素。最重要的是电视节目的内容建设,才是手机电视的根本问题。

假使数据带宽资费、内容订阅资费无限的降低,畅通媒体是否就能有足够的信心确保用户会选择你的电视台收看呢。这才是媒体决策者需要持续关注的焦点。所以当下对是否要开展地方电视台的手机电视业务,笔者认为还是尚早,但应该在外部条件改善前,做好内容建设及网络电视台的建设。

随着信息时代不如大数据时代,电信网、互联网的强盛会日益显现,广播电视网将会萎缩,乃至广播、电视无线信号播出系统、有线电视网络完全退出人们视野,因为一切都将统一到互联网体系中,就像每家每户的灶坑最终被天然气、煤气炉具完全取缔了一样。取而代之的是电视节目会以网络电视台播出的方式供给节目。广播的用户,则使用带有无线网卡的收音机,接受数据上网信号。届时会完全适应人们网络视听收看的习惯。

参考文献:

[1]王崇鲁.电信运营商要用经营媒体的思维经营手机电视业务[J].移动通信,2011(35).

[2]张锐.网络融合背景下的手机电视研究——手机电视国内外发展和研究综述[J].移动通信,2011(35).

谈传统业绩评价指标的不足 篇7

具体到各个财务指标, 传统的基于会计利润的财务指标体系主要有如下缺陷:

一、税后利润

这个指标是可以直接从会计报表上取得的, 相对来讲, 其获取成本最小。但是, 该指标的噪音相对来讲, 也是最大的。由于传统的业绩评价体系以及激励机制都以税后利润作为对经理层奖惩的唯一标准, 因此, 管理层就会想方设法地操纵会计报表上的这一指标为其所用。在应计制会计制度下, 由于会计制度的可选择性以及会计报表编制所具有的相当弹性, 使得这一指标有了很大程度的失真。

二、投资报酬率

在使用投资报酬率这个指标时, 一般以业务单位的资本成本或者企业的资本成本作为其达标比率或者最低可接受的收益率。然后将该指标与资本成本进行比较, 如果投资报酬率大于资本成本, 则认为创造了企业价值。这一方法最大的问题是, 投资报酬率这个指标是应计制收益, 而资本成本是投资者所要求的经济收益。因此, 两者不具备可比性。

投资报酬率将经营利润与投入的资本联系了起来, 从而消除了企业中不同部门的规模差异的影响, 对于评价分部的经营业绩比较有效。但该指标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在它的驱动下, 各部门经理在决策时会只考虑本部门的利益, 而不顾其是否有损于企业整体的利益。当一项投资的投资报酬率大于企业整体投资报酬率却小于分部的投资报酬率时, 分部经理就会放弃该项目;而当一项投资的投资报酬率大于分部的投资报酬率却小于企业整体的投资报酬率时, 分部经理就会接受该项目。

三、股权回报率

这个指标不仅是企业盈利能力指标的核心, 同时也是整个杜邦财务指标体系的核心。与投资报酬率不同的是, 该指标主要用于整个企业层面的计量, 而投资报酬率则更多地用于企业业务单位和部门的计量。股权回报率也有上述投资报酬率的各种缺点。此外, 该指标的缺点还在于其对财务杠杆率特别敏感。财务杠杆率对该指标的影响说明它更不能作为计量企业业绩的可信指标。

四、每股收益

每股收益是指本年净收益与年末普通股股份总数的比值。这个指标是衡量上市公司盈利

能力的最重要的一个财务指标, 它反映了普通股的获利水平。在分析时, 可以进行公司间的比较, 以评价该公司相对的盈利能力;可以进行不同时期的比较, 以了解该公司盈利能力的变化趋势;也可以进行经营业绩和盈利预测的比较, 以掌握该公司的管理能力。无疑, 每股收益也会受会计数据缺点的影响。在计算企业净收益的过程中, 在费用、收益等环节都存在利润操纵的可能性, 而且这是一个绝对数指标, 投资者不能对股价不同的公司进行比较, 即使对于同一公司, 由于股价经常变动, 也不能用于历史比较。

五、资产收益率

资产收益率又称资产净利率, 是企业净利润与平均资产总额的百分比。平均资产总额为期初资产总额和期末资产总额的均值。把企业一定期间的净利与企业的资产相比较, 表明了企业资产利用的综合效果。指标越高, 表明资产的利用效率越高, 说明企业在增加收入和节约资金使用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否则相反。资产收益率是一个综合指标, 企业的资产是由投资人投入或举债形成的。净利润的多少与企业资产的多少、资产的结构、经营管理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正确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挖掘提高利润水平的潜力, 可以用该指标与本企业前期、与计划、与本行业平均水平以及本行业内先进企业进行对比, 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

六、市盈率

市盈率是指普通股每股市价相对于每股收益的倍数。市盈率是人们普遍关注的指标, 有关的证券刊物几乎每天都要报道各类股票的市盈率。该比率反映了投资人对每元净利润所愿支付的价格, 可以用来估计股票的投资报酬和风险。它是市场对企业的共同期望指标, 市盈率越高, 表明市场对企业的未来越看好。但是, 使用市盈率指标时必须注意的是, 该指标不能用于不同行业间企业的比较, 充满扩展机会的新兴行业市盈率普遍较高, 而成熟工业的市盈率却普遍较低, 但这并不说明后者的股票就没有投资价值。在每股收益很小或亏损时, 市价并不会降至零, 因此, 很高的市盈率往往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因此观察市盈率的长期趋势很重要。

从以上分析我们看到, 各个指标均有不足之处, 如每股收益率、市盈率虽包含绩效因素, 但不是纯粹的业绩指标;净资产收益率包含了财务结构因素;资产收益率也不能消除财务结构的影响, 甚至可以用基本业务以外的方法加以美化。现在, 尽管对上市公司配股资格的要求有所放松, 但操纵利润粉饰报表的情况却仍屡见不鲜。可见, 关键不在于配股条件的松紧, 而在于净资产收益率这一指标是否是一个合适的配股条件的评价指标。

摘要:杜邦财务体系分析系统是根据公开的财务报表信息计算有关指标, 从而对企业进行业绩评价的。该方法被认为是公司业绩评价的传统方法。具体到各个财务指标, 传统的基于会计利润的财务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缺陷。

传统评价论文 篇8

如何评价企业的经营绩效, 为所有者创造最大限度的投资回报, 使经营者的报酬与其真实的业绩挂钩, 从而有效激励和约束经营者, 降低委托代理成本, 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企业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 我国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建立在以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计算的利润为中心的基础上, 以利润为中心的传统绩效评价财务指标并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经济增加值EVA理论的出现和发展, 为传统财务指标体系的评价缺漏提出解决方案, 为企业经营绩效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EVA业绩评价体系与传统财务指标评价体系的对比

经济增加值 (简记为EVA, 是Economic Value Added的缩写) , 是美国思腾思特财务咨询公司于20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一种企业业绩评价指标, 是一种以会计为基础的期间经营业绩的衡量标准。从算术角度说, EVA等于税后净营业利润 (NOPAT) 减去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成本, 是所有成本被扣除后的剩余收入。考虑资本成本特别是权益资本的成本是EVA的明显特征, EVA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公司业绩度量指标, 还是一个企业全面管理的架构, 是经理人和员工薪酬的激励机制, 是战略评估, 资金运用, 兼并或出售定价的基础。

建立在会计利润基础上的传统绩效评价指标如税后净利润、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等, 一方面在计算时未考虑股权资本成本, 导致成本计算的不完全, 不能反映企业真正的盈利能力。另一方面, 这些传统指标的计算以会计报表数据为基础, 而在权责发生制会计下, 由于会计方法的选择性以及财务报表的编制具有相当的弹性, 使得会计收益存在某种程度的失真, 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

国内学者对EVA指标在中国市场上进行了实证检验。瞿绍发、王建伟 (2003) 指出:在传统会计指标缺乏一定可信度的中国股市, EVA指标表现出更好的衡量公司业绩能力和选股分析能力, 具有更高的信息含量, 在财务预警方面, EVA也有着较大的优势。采用EVA绩效评价指标, 将会大大改善传统的绩效考核方法, 对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 有助于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是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 EVA作为绩效评价指标, 密切关注股东财富创造, 并以此指导企业决策的制定和运营管理, 使经营管理者的行为更加符合股东利益。

第二, 有助于提高企业筹集资金使用效率。目前, 我国上市公司存在偏好股权融资、融资目的不明确、随意改变募集资金使用方向以及所筹集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这些现象表明我国企业的管理人员还没有建立股权资本成本的概念, 普遍忽视股权资本成本。这种对股权资本成本忽略的行为, 与当前以传统财务指标进行绩效评价息息相关。采用经济增加值指标评价企业管理人员, 能减少普遍忽视股权资本成本的现象, 迫使企业管理者权衡债务和股权两种资本成本, 从而促进资本结构的优化, 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

第三, 有助于实现企业增长从规模导向到价值导向的转变。多年以来, 企业奉行的是一种注重销售额或市场份额, 注重总资产和总产出的规模导向战略。企业现在需要转变观念, 采取价值导向战略, 通过设立新的指标体系, 来指导企业各项经营活动, 以使企业价值包括股东的价值最大化, 而不是像传统的做法那样, 只考虑销售额的最大化, 而不考虑企业的价值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

三、我国企业运用EVA绩效评价的现状

2000年, 思腾思特 (中国) 公司成立, 致力于在中国推广EVA, 并先后发布了2001年、2002年《中国上市公司价值创造和毁灭排行榜》, 计算中国1000家上市公司的经济增加值并进行排名, 一度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争议, 我国许多企业也开始探索EVA的应用途径, 如东风汽车、青岛啤酒等。

2003年思腾思特公司因各种原因退出中国, 人们开始对经济增加值在中国的应用疑虑重重。许多人认为:经济增加值理论的成功, 必须建立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 必须具备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市场经济制度和商业运作环境。没有与之相匹配的制度环境和公司治理机制, 经济增加值的应用效果必将大打折扣。因此作为一种先进的企业管理和业绩评价理论, 经济增加值管理体系比中国市场超前了一步。近年来,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趋成熟和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EVA的应用对于我国企业的发展将产生相当积极的意义。

2009年12月国资委对《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进行修订, 经营业绩考核指标包括基本指标与分类指标, 基本指标包括利润总额和经济增加值指标, 分类指标根据企业所处行业特点, 针对企业管理“短板”, 综合考虑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技术创新投入及风险控制能力等因素确定。经济增加值指标作为中央企业经营业绩的重要指标拉开了序幕。可见, 目前, EVA在我国又重新获得了生机, 并成为官方认可的一种财务管理理念。

四、我国企业运用EVA绩效评价的建议

第一, 科学设置和规范EVA的计算调整项目, 为各行业制定统一的计算标准。

EVA的计算公式是以一定的会计制度为基础的, 由于各国会计制度不同, 会计核算方式不同, 在应用经济增加值计算公式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修正。Stern Stewart共列出164个调整项目, 一般情况下, 需要进行5-10项重要调整。但哪些项目该调整, 哪些项目不该调整, 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而且这些调整项目当中有很多还是无法准确计量的。如收购形成的商誉。会计要求在一定的年限内摊销, 经济增加值要求把商誉保留在账面上, 不进行摊销, 除非有证据表明的价值确实下降了。这很容易认为的来操纵EVA的计算。为了减少EVA计算过程中的主观性, 有关部门应该针对我国会计准则的特点, 研究不同的调整项目对计算EVA的影响, 简化EVA的计算, 对调整项目进行科学的设置。鉴于各个行业的差别, 可以科学的制定相应的行业标准, 使之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第二, EVA评价体系要和其他业绩评价指标相结合。

EVA虽然弥补了单纯利润考核的缺陷, 但作为财务考核指标, 其同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即无法对对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的商誉、无形资产、人力资本等非财务因素予以充分的确认, 计量和报告, 也无法兼顾到有助于培植企业长期核心竞争能力的非财务指标。在技术、市场和竞争环境存在巨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 公司为了能够了解那些会对公司产生影响的因素, 更应该倾向于采用多样化的指标, 而非采用单一的评价机制, 尽可能从多方位、更加完善地考核公司业绩。

第三, 推动我过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EVA在计算资本加权平均成本时, 假设的前提是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 而我国的市场只是属于弱势有效市场, 要成功应用EVA、发挥EVA最大的效益, 就必须建立以价值为导向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商业运作环境。

由于我国特有股权结构问题, 国家股、法人股等非流通股在上市公司股份中, 占有绝对的份额, 这些股份无法在市场上流通, 市场也就无法对回报率进行一个竞争性的评价。没有经过市场的评价, 想当然提出一个资本回报率, 其恰当性应当受到合理的怀疑。以此作为资本成本率来计算EVA指标当然也是值得怀疑的。

各企业应根据我国市场环境的特点, 进一步完善企业治理结构, 逐步加快企业产权改革, 以减少政府干预, 确实实现政企分开, 建立和完善股权多元化的现代企业制度。

参考文献

[1]白登顺, 贺强.基于EVA的业绩评价系统研究.全国商情 (经济理论研究) , 2009 (12)

[2]初敏.EVA:企业业绩评价的新视角.价值工程, 2006 (1)

[3]陈共荣, 曾峻.企业绩效评价主体的演进及其对绩效评价的影响.会计研究.2005 (4)

[4]戴德明, 王艳.经济增加值与传统财务指标的价值相关性研究.会计论坛, 2004 (1)

[5]孙伟.EVA在企业绩效评价方法中的应用研究.商业研究, 2006 (5)

[6]孙薇, 刘俊勇.企业业绩评价:战略的观点.中国税务出版社, 2006

传统评价论文 篇9

目前, 开放式基金己成为证券投资基金发展的主流, 而股票型基金又是开放式基金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基金投资者的主要投资产品。如何对其进行科学的业绩评价日益重要。

Harry M.Markowitz (1952) 提出投资风险可用方差或标准差来度量, 此后该方法被引入基金业绩评价中。2 0世纪60年代, Treynor比率、Sharpe比率、Jensen指数三大基金业绩评价指标先后提出, 为有效衡量基金的业绩提供了方法和依据。投资收益的正态分布是方差或标准差法风险度量理论成立的重要假设, 但实际中, 基金收益常常不符合正态分布。为此, 有学者提出下方风险度量法。20世纪80年代初, Frank Sortino提出了一个基于下方风险的基金业绩评价指标—Sortino比率, 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目前, 国内研究大都以传统指标为基础, 如肖奎喜, 刘建和, 杨义群 (2004) 等。也有对下方风险的研究, 如王性玉, 薛桂筠 (2009) 等。但对基于下方风险的业绩评价方法的研究却很少。

本文基于Sortino比率并与三大传统指标相结合, 全面评价样本基金业绩情况, 并寻求更加合理的评价方法。

二、样本及相关指标的确定

1、样本数据的选择

为保证样本数据的充足以增强实证结果的可信度, 并考察基金长期的业绩情况, 本文选取2002年12月31日前发行的10只开放式股票 (华夏成长、华安创新、南方稳健成长、国泰金鹰增长、鹏华行业成长、融通新蓝筹、宝盈鸿利收益、嘉实成长、大成价值增长、银华优势企业) 为样本, 评价期间为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 相关数据取自新浪网站, 并加以整理。

2、市场组合和无风险收益率的确定

本文拟合一个涵盖沪深两市A股股票和国债的市场组合, 组合收益的40%随上海A股市场变动, 40%随深圳A股市场变动, 另外的20%随上证国债指数变动。

我国国有银行存款实质上由国家担保, 可视为无风险。因此, 本文选取样本期内1年定期存款利率, 扣除利息税并折算成月利率代表无风险收益率。

3、评价指标的计算

其中, 为基金月均累计净值增长率;为平均无风险收益率;σi为基金收益率标准差;βi表示基金i的系统风险, 通过对样本基金超额收益和市场组合超额收益进行回归分析得到;DRi为下方风险衡量指标, 计算公式为:

其中, n为样本个数。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样本期内市场组合收益率均值为0.0101, 无风险收益率均值为0.0019。实证结果表明, 评价期内样本基金的月均收益率都高于无风险收益率和市场组合收益率, 且其标准差和下方风险指标值均小于市场组合。

根据研究目的, 本文采用一次进入法建立回归方程。β系数的估计值均小于1, 反映了样本基金偏于保守;相应t检验的实际显著性水平p值均小于0.001, 表明模型自变量“市场组合超额收益”的回归系数高度显著。鹏华行业成长R2值最高为0.83, 回归方程对样本数据的拟合优度较高, 表明该基金投资分散度较高。其余R2值均低于0.8, 最低为0.56, 拟合不理想, 表明大部分样本基金投资分散度不高。实际中投资组合也很难完全消除非系统风险, 因此, 用β系数替代标准差衡量基金全部风险会出现偏差。样本基金收益率的偏斜度在-0.46到1.02之间, 峰值在-0.16到2.45之间, 表明样本基金收益率为正态分布的假设严格的说并不成立。由于收益率分布的不对称, 标准差会高估 (或低估) 基金的真实风险。

样本基金的SRi值与Ti值、SRi值与Si值、Ti值与Si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3、0.90、0.95, 三者之间表现出了很高的正相关关系。与此相应, 样本基金基于三者的排序也基本一致, 且都好于市场组合相应指标值。其中, 大成价值增长表现最好, 宝盈鸿利收益最差。Jensen指数αi值与三者的相关性较低。从该值看, 样本基金收益也都好于市场组合。其中, 国泰金鹰增长最大为0.0107, 表现最好, 宝盈鸿利收益最小为0.0041。

四、结论与建议

样本期内, 中国股市历经了数次牛、熊市。在这一背景下, 样本基金收益都超越了无风险收益, 而且也好于市场组合收益, 体现了专业管理、长期投资的优势。基于本文的实证分析和我国经济长期向好、资本市场日渐规范发展的趋势, 本文建议投资者应科学评价选择基金, 并坚持长期投资策略。

本文实证结果还表明, 样本基金收益严格的说并不符合正态分布, 实际中非系统风险也难以完全消除, 因此, 标准差和β值对风险的衡量难免出现偏差。而下方风险指标则避免了这些不足, 也更符合投资者对风险的实际心理感受。鉴于此, 本文认为基于下方风险的业绩评价指标相对更为科学合理, 建议在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中对其给予更多的关注。

摘要:本文以Sortino比率并与三大传统指标相结合, 对我国最早成立的10只开放式股票基金进行业绩评价。实证结果表明, 评价期内样本基金收益均超越了无风险收益和市场组合收益, 体现了专业管理、长期投资的优势。综合考虑, 基于下方风险的业绩评价指标更为科学合理。

关键词:业绩评价,Sortino比率,传统指标

参考文献

[1]、唐欲静, 证券投资基金评价体系—理论、方法、实证[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传统评价论文 篇10

由于唐初的税制给国家带来这么多的经济问题, 杨炎便上书请作两税法, 唐德宗最后也采纳了杨炎的意见, 首开中国税改费的先河。

1.1两税法的主要思想及其评价

1.1.1 两税法的主要思想

两税法归并了税种, 把混乱繁杂的税种归并为地税和户税两种。集中了纳税时间, 一年分为夏秋两次纳税, 费全部改为正税, 一同并入两税。其具体类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其租、庸、杂徭悉省, 而丁额不费”, 就是取消租庸调及一切杂税, 简化为地税和户税两个税种:地税按纳税人的田亩征收, 缴纳米粟;户税按资源多少划分等级, 以货币征收, 分夏秋两次缴纳。

(2) “户无主客, 以现居为薄”, 就是以户为征税单位, 不分主户 (本地土著户) 、客户 (外来户) , 一律以现在居住地方为准登入户籍纳税。即“居人之税”。

(3) “户无主客, 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 以贫富为差”, 即放弃按丁征税的办法, 改为按照资产和田亩征税, 即根据资产定出户等, 确定应纳户税税额, 根据田亩多少, 征收地税。

(4) “凡百役之费, 一钱之敛, 先度其数而赋于人, 量出制入”, 要求唐朝中央根据财政支出的需要, 定出全国总税额, 分配各地征税。这成为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

1.1.2 两税法的进步意义

两税法的进步意义着重体现在两大方面:第一由于规定了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 扩大了纳税面, 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第二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 而“唯以资产为宗, 不以丁身为本”, 这种纳税方式是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的, 较之于“租庸调制”更合理, 更进步。

两税法对封建生产关系的调整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给旧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带来很大冲击。

首先, 两税法的颁布意味着“租庸调制”的废除, 因此与“租庸调制”为依托的均田制——政府直接控制全国土地的、法理上的“土地国有制”, 实际上也正式宣告废除了。这就表明唐朝政府从法律上正式承认了两种封建土地所有制已经不能照旧并存下去的现实。

其次两税法不再像“租庸调制”那样“以身丁为本”, 直接控制农民的人身征取赋税、特别是征取力役, 而着重按财产多少征税, 实际上废除了力役;而且实行“户无主客, 以见居为簿”的原则, 不再区分土户与客户, 全都按资产多少分等交纳两税。

1.1.3 两税法的局限

两税法的局限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 以货币计量税收, 虽然可以简便征收, 但是货币的币值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变化, 货币的变动又会影响税收负担的高低, 尤其是在货币升值的情况下, 会加大税收负担, 从而可能会引起人们的不满, 不利于维持社会的稳定。二是, 单以资产作为课税的依据, 不够合理。因为资产的多少并不容易测量, 而且很可能发生隐匿资产的行为, 不利于保证财政收入, 资产的价值高低也不一定和资产的数量成正比, 就可能出现负担不均匀的后果。

3两税法与现代税收思想的联系

3.1两税法中体现的现代税收思想

两税法虽然是唐代的税收思想, 但是它也是以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为目的的。其中也可以看到不少现代税收思想的影子。

首先, 两税法规定的:不分主户 (本地土著户) 、客户 (外来户) , 一律以现在居住地方为准登入户籍纳税。不分贵贱和身份, 每个人都要履行纳税义务, 这体现了税收当中的公平原则。公平原则是现代税收思想中最重要的原则之一, 在两税法中人们已经有了要公平纳税的理念, 只是还没有明确提出而已。

其次, 两税法规定取消租庸调及一切杂税, 简化为地税和户税两个税种, 地税按纳税人的田亩征收, 缴纳米粟;户税按资源多少划分等级, 以货币征收, 分夏秋两次缴纳。这样简化了税种, 也简化了缴税的程序, 节约了纳税成本。

第三, 两税法的量出为入原则, 规定中央根据财政支出的需要, 定出全国总税额, 分配各地征税。中国古代财政制度, 一向遵循量入为出原则, 在清代以前, 我国始终没有产生预算制度。预算制度本质上是量出为入的。杨炎主张“凡百役之费, 一钱之敛, 先度其数而赋于人, 量出以制入”。这就开创了我国预算制度的先河。现在的要把国家先划分事权和财权, 再制定收入计划, 也是以这一思想为源头的。

第四, 两税法将租庸调和其他的杂税、杂费统一为两个税种, 首开了中国费改税的先河。可以作为以后税制改革的借鉴。

4结语

两税法不仅是唐朝税制的一次大变动, 更是一次税制思想的创新。它首次提出“量出为入”的原则, 是国家制定预算的源头, 并开创了费改税的先河, 为以后的税改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付志宇.中国税收思想发展概论[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2, (9) .

[2]杨智杰.谈杨炎的税收思想[J].财会月刊, 2007, (9) .

传统评价论文 篇11

在学术发展愈加全球化,人文社会科学本土化追求日益高涨的背景下,针对中国学术的现状,围绕学术学科研究规范与学术对话这一议题,进一步思考中国学术的发展是十分必要且迫切的。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是教育学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体育学之下的二级学科,它既是民族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又是体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或者说是这两个学科交叉而生成的一个新兴学科。在1996年国家颁布的学科目录中,将体育学列为一级学科,归属教育学学科门类,并在体育学下设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四个二级学科,使体育学开始具有较为合理的体系。在学科体系结构上,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体系分为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两大部分,其理论体系包括了人文社科类、运动人体科学类及教育训练学类三个方面的内容;技术体系至少可分为体能型和技能型两大类的技术,而技能类又可分为表演性和对抗性两个亚型。从民族传统体育学的研究对象和目的可知,该学科是一门研究视域宽、体系庞大的学科。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发展与学科体系构建也必然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遵循科学发展规律,实现民族传统体育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目前,对于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体系建设,还停留在刚起步阶段,应引起高度重视和进行深入研究,依照国家教育部对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规定及要求,客观、辩证地看待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体系研究的问题与成果,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体系的研究工作,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改革使民族传统体育学科能够保持可持续性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要发展,应充分利用各方面的力量,进行挖掘和研发工作,逐步建设和完善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体系,走规范化、科学化、普及化的道路,并使之能同现代体育一起协调发展。

2 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体系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2.1 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现状

2.1.1 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具有大量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近十几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如卢元镇、胡小明、倪依克、白晋湘等,均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科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从宏观上论述了民族传统体育的本质特点和内容体系,揭示了民族传统体育产生、形成、发展的一般规律,探讨了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背景及其与哲学、美学、宗教、民俗、医学等深层文化形态学科的关系,取得了许多重大研究成果,为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此外,还有一大批知名教授和学者,如周伟良、芦平生、蔡仲林、龙佩林等,也从各地区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出发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全方位地阐述了民族传统体育学与民族团结、经济社会、学校体育以及传承、发展等诸多问题。

1997年是我国高校学科和专业大调整时期。这一年,在国务院学术委员会和原国家教委在“武术历史与文化”和“民族传统体育学”之间做出抉择时,将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列为体育学一级学科下所设立的4个二级学科之一:即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同时,还设立了民族传统体育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充分体现了国家对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深切关怀、高度重视与科学的界定,给具有悠久历史和鲜明特色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赋予了新的生命,带来了大发展的机遇。

2.1.2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

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高等体育院校无疑是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发扬和发展的重要阵地。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在原有的武术专业基础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在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培育方案、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方面日臻成熟和完善。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267所设置体育学类本科专业的高校中,已有68所院校开设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在目前高校31个体育学博士点中,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士点占了5个;在具备体育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的228所高校中,已有50所院校具有了民族传统体育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精彩纷呈的民族传统体育已开始进入体育教学或课外活动。由于民族传统体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表现形式欢快活泼,既能强身健体又能休闲娱乐,老师和学生易教、易学、易练,且对活动场地、器材要求不高,因而在许多学校已如火如荼地开展了起来,充分显示了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超强的实用性和旺盛的生命力。

2.1.3 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设置

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培养目标作了如下规定:“本专业培养具备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训练、科研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能从事武术、传统体育养生及民族民间工作的专门人才。”另外,这个文件还把“掌握武术、传统体育养生、民族民间体育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作为该专业毕业生应获得的首要知识与能力。教育部的文件不仅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也是对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做出的硬性规定,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正式确立和步入科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2.1.4 民族传统体育教材建设

近年来,全国各地还相继出版了一大批具有影响力的民族传统体育学相关专著和高校教材,如1987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全国民族院校体育教材》,2000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民族传统体育教程》,2001年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2002年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民族体育》,2003年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体育旅游导论》、2003年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学》等等。

2.2 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体系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2.1 基础理论不成熟和学科体系不完善

我国体育界长期持有“民族体育封建糟粕多,欠科学难以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就是少数民族体育”、“民族体育就是民俗体育或乡土游戏,不需要科学”等误解;使得基础理论薄弱,即使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目前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对“民族”和“传统”两者所涵盖的内容,对它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对历史上外族传入的体育活动是否属于民族体育的范畴等问题,还需要辨析和界定。因此,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把握应该形成一个清晰的、统一的轮廓,便于统一话语进行讨论。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建设没有良好的学术环境与氛围。长期以来,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开展的时冷时热,尽管致力于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研究的学者们曾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但由于对其研究仅局限在少数人中开展,没有广泛地传播和产生学术影响。目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人员少,素质参差不齐,知识更新缓慢;研究方法简单,研究工作很大程度上靠报刊文献,第一手资料少,对一些新的科学研究方法不能熟练运用;缺乏一批有创新精神的学科带头人和理论人才,因而导致学术群体难以形成。当前对民族传统体育特征的研究,多数是仅仅从单纯的体育视角或兼顾其民族性进行论证的,缺乏从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中全面深刻地分析。由于民族传统体育学的主要内容是从中国古代身体活动中发展而来,国外的研究几近于零。国内对该学科的研究仅有的一些武术理论方面的探索,数量少而内容旧,视野多局限于项目和技术本身,缺乏宏观把握。即便是武术方面作为课程内容的研究,与学科体系的形成还有相当的差距。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仍然是处在混沌之中,需要尽快通过对其发展方向的宏观把握和趋势的科学预测,有效地建设和发展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体系,走出以武术研究代替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的误区。

2.2.2 应用性研究深度和广度不够

在大力提倡全民健身的今天,突出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的优势,开发进入群众体育领域的传统体育项目应是目前的重点。并非所有的体育项目只有进入运动会才能体现它的价值。而目前对传统体育项目的研究,多是以进军奥运会、民运会或是其它形式的比赛为重点的,着重开发它的竞技性,而忽视了民族传统体育中娱乐和表演的成分,脱离了民族传统体育的普及特色。民族传统体育带着一种强烈的民族情结存在于世人面前,其实用价值的开发,出现了急功近利的现象。尽管当今人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展开了这方面的调查、研究和探讨,但这些研究大多数都集中在局部的、具体的领域,对民族传统体育在整体推广和普及还相去甚远,没有一个宏观的、系统的操作机制。现阶段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仅仅停留在对其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的挖掘整理,没有建立具有可持续操作的应用性研究成果,提高民族传统体育的整体发展水平和融入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亟需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努力。

3 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研究的可持续发展

3.1 完善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体系的建构

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建立比较晚,还没有形成一个具有权威性的定义。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学来源于中华民族长期的身体活动实践,是理论上的抽象与升华。改革开放以来,一花独放的武术研究得到长足的发展。然而,民族传统体育其他领域的研究却没有什么像样的成果,以至民族传统体育这门学科就几乎成了武术的代名词。其主干学科仍只是武术理论和方法,反映出学科建设的停滞。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建立需要人类学、文化学、民俗学、宗教、心理学、训练学及其医学等辅助性学科为其提供理论的支撑。作为教育界和科学界承认的一门独立学科,必须具备明确的学科定义和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独立的研究内容、理论基础和学科结构;有专门的研究者、长期的研究活动、稳定的学术团体、专业传播活动、代表作等;同时该学科的思想、方法已经在实践中被应用、被检验,并发挥特有的功能。依据学科建设标准,建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体系应该体现时代性、规范性、应用性,尤其要突出中华文明对奥林匹克文化的互补特色。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首先要作理论上的准备。尽快建构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学科框架、形成自身独立的知识体系,是当务之急。一些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活动条件产生了严重的背离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可能在现代社会中开展。但它们却是有形或无形的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应该以文物的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因此,应建立民族传统体育博物馆,利用实物、文字、影像等手段对其进行收集和保存。就像我国古老的戏曲、民歌、工艺美术等传统文化的保护一样,有意识在某些传统项目的发源地建立一些“文化生态区”。通过对这些民族传统体育的整理和分析,找出兴衰的原因,为我们现存民族传统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也可以保持知识体系的完整。

3.2 使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与世界体育文化紧密结合,加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

北京成功举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不仅是让世界了解中国的绝好机会,更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楔入世界体育文化的空前历史机遇。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向世界,并非局限于某一项目是否进入奥运会,而是要在世界体育大舞台上与奥林匹克文化交相辉映。可喜的是,目前在许多体育院校设立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有一批学位授予单位,政府加大了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投入,培养能在各类学校从事教学、训练、科研的教师,以及具有较高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的教练、运动员和科研人员等高级专门人才。从课程设置的角度出发,可以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分为武术、养生类(包括健身气功)、汉民族的民间体育和少数民族体育,尽管这种分类有些笼统和不尽科学,但已基本上囊括了所有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

3.3 推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进程,有效楔入全民健身机制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重伦理、群体共存的和平理念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关系,在身心保健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并维系和展现文化的多样性。自然环境的生态恶化已经给我们许多深刻教训,当一种物种消失时,我们就失去了使它作用于未来发展的可能性那么,如果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文化消失了,世界体育文化将蒙受极大的损失。一个民族共同的历史积淀,促使该民族的身体活动形成独特的风格和气派。这正是构成该民族体育特色的重要方面。一个民族的体育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应该弘扬自己的民族特色,保持文化生态的多样性;而不应该丢弃民族传统,以民族虚无主义的态度去追求体育文化的“全球化”。现代体育运动要进一步发展,必须获得大量新的资源。民族传统体育将赋予单调体育形式以新鲜的色彩,作为闲暇娱乐和交往方式的功能将有所扩展。因此,需要对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进行合理的规划,系统研究有几千年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寻找在新时期的发展模式,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让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代表中华文明在世界体育文化中发挥崭新的作用使更多的身体力行者投入到锻炼体魄的广阔天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不需要有规格的场地和设施,而且传统的武术和养生运动,是其独特的一支,对现代体育产生良好的互补作用。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阐释在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体系研究中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作用与意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体系发展的现状及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客观、辩证地评价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体系研究的问题与成果,反思国家教育部对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规定及要求,从而使民族传统体育学科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体系,发展

参考文献

[1]白晋湘.民族传统体育教程[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

[2]赵苏喆.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体系的现状及其构建[J].体育学刊,2005(2):57-58.

[3]倪依克.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建设的理论基础[J].体育科学,2005(1):56-57.

[4]倪依克.民族传统体育理论基础及学科发展论纲[J].体育学刊,2005(4):59-60.

[5]倪依克,等.论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学科建设[J].体育与科学,2003(1):25-27.

上一篇:有效课堂导入下一篇:责任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