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归属

2024-10-14

责任归属(共9篇)

责任归属 篇1

一起官司打了将近两年。近日, 辽宁省某市中级人民法院对王某触电身亡赔偿纠纷一案作出终审判决, 根据电表的产权所属法理, 判决被告负责管理公益设施的某房产公司承担全部责任, 赔偿原告即受害人家属36万余元。

1 基本案情

两年前某晚, 辽宁省某市居民王某在8楼家中洗澡时, 遭遇电击死亡。经该市产品质量司法鉴定中心进行现场检测, 发现王某所在住宅一楼楼道中的电表箱地线被剪断, 楼内用户地线相连且悬空是造成这起事故的直接原因。

事发当日下午, 王某已经发现一楼楼道中的电表箱漏电, 向某房产公司报修。而这家房产公司却委托另一家公司对现场进行了检查维修, 但未查出漏电的原因, 并告知报修人没有事。

王某家属作为原告随即向所在地某区人民法院进行索赔起诉, 认为被告———事发小区内的直管公房及公益设施的维修和管理单位的某房产公司, 对这起触电人身死亡事故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索赔金额近50万元。

2 法院审理

原告所在地某区人民法院受理此案后, 委托市产品质量司法鉴定中心进行了司法鉴定, 得到原告与被告双方的初步认可。起初, 在法官主持下, 对被告向原告赔偿事宜进行几次司法调解, 最终未果。之后, 该区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法院认为, 房产公司作为该低压照明电路设施的产权人, 对电路有维护管理、采取安全防范措施等义务。房产公司对该电路未尽到管理和维护的义务, 造成地线缺失, 且该公司接到受害人王某的报修后, 在委托某公司修理电路时, 应该预见到王某居住区的低压照明电路存在安全隐患, 应采取必要的措施, 履行安全防范义务。但房产公司在通知委托公司修理电路时, 既不对王某居住区的照明电路进行严格检查, 也不采取切断王某居住区用电电路等安全措施, 没有履行电力设施产权人应履行的安全防范、排除危险的义务。房产公司的这一过错行为造成王某触电死亡的严重后果, 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法院判决房产公司给付王某家属36万余元。

但是, 房产公司不服一审判决并上诉市中级人民法院, 辩称接地线相连且悬空而导致电表漏电, 其管理责任应由供电企业承担。该市中级人民法院经过审理后, 维持了区人民法院作出的一审判决。

3 法律分析

这起案件并不复杂, 经司法鉴定已取得明确结论, 是由非高压电路地线的缺失造成的, 而焦点在于确定赔偿责任主体是谁?也就是谁应对地线缺失负有维修、维护的责任。

根据《供电营业规则》第五十一条规定:“在供电设施上发生事故引起的法律责任, 按供电设施产权归属确定。产权归属于谁, 谁就承担其拥有的供电设施上发生事故引起的法律责任。但产权所有者不承担受害者因违反安全或其他规章制度, 擅自进入供电设施非安全区域内而发生事故引起的法律责任, 以及在委托维护的供电设施上, 因代理方维护不当所发生事故引起的法律责任。”

根据《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用户应当安装用电计量装置。用电计量装置, 应当安装在供电设施与受电设施的产权分界处。安装在用户处的用电计量装置, 由用户负责保护。”

据此看来, 本案中电表箱后所接地线产权属于用户, 此用户即为供电设施产权人, 也就是案中某房产公司。

责任归属 篇2

家长将宝贝送到幼儿园希望自己的宝贝健康、快乐的成长,但是,近年来,幼儿园内的伤害事故较多地见诸报端,家长不仅疑惑,宝贝在幼儿园安全吗?如果自家的宝贝遭遇了这样的意外,应该由谁来负责呢?

我们下面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帮助家长了解一些常见的幼儿园伤害事故以及责任归属问题,希望能对您的疑惑有所帮助。

案例一

洋洋和壮壮都是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一天,在幼儿园户外活动时,洋洋和壮壮都选择了跳绳,刚开始两人还各自跳各自的。可是没过多久,他俩就开始拿着跳绳你打我,我打你,练起了“武功”。忽然,意外就在一瞬间发生了,壮壮抡起跳绳时,一只手柄从手中脱落直飞出去,击中洋洋的眼部。

对于壮壮对洋洋造成的伤害,按照《民法通则》规定,作为壮壮监护人壮壮的父母理应承担赔偿责任。同时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60条规定:“在幼儿园学习或生活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受到伤害或者给他人造成损害,单位有过错的,可以责令这些单位赔偿。本案例中老师管理不够全面,导致伤害事故发生,幼儿园有过错,应适当给予赔偿。

案例二

户外活动的时候,豆豆和其他小朋友在操场上互相追逐着,在没有任何障碍物和别人推挤的情况下,豆豆摔倒在地,造成豆豆下颌处摔裂,缝合3针。

这种情况一般都是由于意外引起的,但是在责任归属上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幼儿园的老师在场,豆豆的活动在老师的视线范围内,也就是说,老师看到了豆豆摔倒的全过程。这种情况老师和幼儿园都没有责任,属于意外事故。因为宝贝在活动中很难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有效的控制,活动时不小心绊倒,相互之间碰撞以及其他的伤害都是不可避免的。

第二种情况,幼儿园的老师不在场,根本不知道事故发生的情况。这种情况老师是有责任的,因为《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规定了教师在正常的教学活动时间里,不能出现不请假而离岗、请人代岗的现象。教师如果在应在岗期间不在岗,未能了解事故发生的情况,出现事故没有采取有力措施进行抢救,不及时汇报,都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

案例三

在幼儿园活动的时候,多多在秋千上高兴地荡来荡去,几名小朋友也热心地后面推他,可是忽然之间,秋千的一侧铁链发生断裂,多多从秋千上跌下,造成右腿骨折。

多多所受到的伤害是由于幼儿园的玩具年久失修,幼儿园未及时更换已经陈旧老化的器械,形成事故隐患,同时,教师又未发现存在的问题,所以发生事故。这种情况幼儿园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26条、第73条,《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6条、第52条明确规定,幼儿园建筑物和其他设施要符合标准,保证幼儿在校内的人身安全。如果明知校舍或其他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重大伤亡的,将依法追究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发现幼儿园的教学设施存在的安全隐患时,要及时汇报,让幼儿远离危险设施,避免幼儿在危险的环境中活动。

4岁的天天刚从外地到北京,上幼儿园的第一天,天天和小朋友们跟着老师在幼儿园里的小花园里“找春天”,训练有素的其他小朋友听到老师集合的口令,都随老师返回了班里,而天天看幼儿园的大门是开着的,就趁老师没有注意,离开了幼儿园,自己回家了。

幸运的是天天家离幼儿园很近,天天回家时家里还有人。

像天天这种情况属于幼儿走失的事故,幸运的是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幼儿走失属幼儿园严重事故,这是由于幼儿园管理的失误,是幼儿园未尽看管之职造成的。幼儿在幼儿园期间(指幼儿从踏入幼儿园门到离开幼儿园这段时间),教师应该像家长一样看管幼儿。幼儿离园必须经教师同意,或者幼儿家长的许可。

幼儿被他人接走、外来人员侵入、幼儿园组织的校外活动引发事故等情况都属于幼儿园的责任事故,幼儿园要负相应的责任。

案例五

辉辉因为好动、淘气被老师罚站在小椅子上,结果辉辉不慎从小椅子上跌下摔伤,家长为此和幼儿园发生争执。幼儿园认为是辉辉自己摔伤的,而家长认为,是由于教师对孩子进行体罚造成孩子受伤,幼儿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这种情况完全是幼儿园的责任。因为教师因故意行为造成幼儿伤害的,法律有相应的责任规定。《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对未成年幼儿和儿童实施体罚或者变相体罚,情节严重的,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行政机关给予行政处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第42条进一步指出:“对体罚幼儿情节严重,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事故发生后幼儿园的责任

为了防止幼儿在事故发生后,因不能及时得到照料而使所受到的损害扩大,幼儿园有责任在事故发生后,对幼儿进行必要的照顾、保护、并即刻通知幼儿家长或监护人。幼儿园要主动与家长联系,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因疏于通知所引发的事故,幼儿园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避免幼儿园伤害事故从预防开始

现在的大多数家长都只有一个宝贝,宝贝的受伤是家长无论无何都难于接受的。而幼儿园也不愿意出现安全事故。在争论幼儿园事故孰是孰非的话题时,多少有些无奈。

其实,无论家长还是幼儿园都应该将预防事故的发生作为根本,让事故尽可能少靠近我们的宝贝。我们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家长自身要重视宝贝的安全

在幼儿园的伤害事故中,有些案例反映出家长对幼儿安全的忽视。例如:有的家长送孩子上幼儿园,根本不将孩子送到老师的手中,而是送到幼儿园门口就离开;孩子在家长的看护下在幼儿园玩大型玩具时,明显的危险动作家长却不阻止„„这些都会造成孩子受伤,最重要的是孩子没有安全的意识。其实,要让孩子注意安全,家长首先要重视。

2、将安全作为选择幼儿园的重要条件

现在一提到宝贝选择幼儿园,家长首先想到的就是幼儿园能让宝贝学到多少东西,很少听到有家长将安全作为选择幼儿园的重要衡量指标的。其实,幼儿园的安全、宝贝的身体健康是最重要的。

选择幼儿园可以看它是否可能地在细节之处考虑到保障孩子的安全,如幼儿园的户外场地的地面是否平整、玩具是否安全;幼儿园是否有严格的接送制度;教师在孩子活动时是否仔细照顾孩子„„

3、加强对宝贝身体的训练

许多时候宝贝的意外受伤是由于大动作发展不协调造成的,为了避免宝贝受伤而减少或避免宝贝参加运动是得不偿失的。只有让宝贝更灵活、协调、强壮,才是预防宝贝受伤的好办法。

家长可以经常带孩子到户外玩各种体育游戏,锻炼宝贝跑、跳、钻、爬等动作,还可以带一些宝贝喜欢的器械,如:皮球、自行车、跳绳、沙包等,和宝贝一起玩,同时交给宝贝玩这些器械的注意事项。

4、在日常生活中对宝贝进行安全教育

宝贝的安全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这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学习、练习。首先,要让宝贝知道哪些事是可以做的,哪些事是不能做的;哪些地方是安全的,能去,哪些地方是危险的,不能去;远离手持危险物品的同伴„„

破解遗产归属纠纷 篇3

2006年春王毅去世了。孙子王军手持爷爷的遗嘱,要求继承遗产。姑姑王萍找出于爷爷的存折,还有单位给家属的抚恤金共计56800元,全部给了王军。王军还要求房子的所有权。姑姑拿出产权证给王军看:2001年办理的产权证上,产权人的名字是姑姑王萍。王军说,1995年爷爷就写了遗嘱把所有的东西给我,你们2001年瞒着我把房子私下作了变动,是侵害了我的利益!于是一纸诉状将姑姑推上被告席。王萍接到侄子的起诉书后,痛哭不已。

原来,王军父母早年在车祸中丧生,他全是靠姑姑和爷爷一手拉扯大的。王萍结婚后近20年来,始终和老父亲、侄子—起居住。如今,老父亲刚刚闭眼,自己一手抚养大的侄子就把自己推上了被告席,怎能不伤心?

法庭查明产权证上的名字的确是姑姑王萍。这房子原本是王毅单位分的房,2001年单位进行房改,面向职工出售。姑姑全家和爷爷都是一个单位的职工,于是王萍和王毅商量,由王萍出资购买,产权归王萍,但是王毅依旧可以居住在此,直到身故。该案后来经过调解,原告撤诉。

纠纷评析

1.本案中,原告王军存在一个错误认识:他曲解了遗产和财产的概念。所谓遗产,是被继承人死亡时遗留下的合法的个人财产。其中的关键内容是死亡时、合法的、个人财产。必须同时满足这3个条件,才是遗产。

2.根据《继承法》的规定,因为遗嘱是中遗嘱人死亡时才开始发生法律效力的单方民事法律行为,在遗嘱发生法律效力前,遗嘱人可以随时变更或撤销具所立的遗嘱。因此,本案中王毅健在时候,处分子自己拥有使用权的房屋。这种行为是依法行使自己的财产处分权,是合法的。

3.根据《继承法》的规定,家属抚恤金是发给死者的家属,用以安抚死者的亲属以及救济依靠死者抚养或赡养的家属的经济补助。这种抚恤金的享受对象必须是死者的配偶或直系亲属(子女)。本案中,该抚恤金应该属于工毅的女儿王萍所有,不属于死者的遗产范围。

律师提醒

很多人认为,白纸黑字写下?遗嘱,特别是已经公证过了就有了法律效力。这种认识是不完全的。

一个遗嘱人出现多份遗嘱的现象并不少见,多份遗嘱如果处分的内容并不冲突,就不存在失效的问题,反而可以互补;但如果内容存在冲突,就必然导致效力较低的遗嘱的相应内容失效。

衡量遗嘱效力高低的原则是:

1.公证遗嘱优先于一般形式遗嘱,遗嘱人如欲撤销或变更公证遗嘱必须采取公证遗嘱的形式方为有效,数份内容相抵触的遗嘱中有公证遗嘱的以最后所立公证遗嘱为准。

2.后一份遗嘱优先于前一份遗嘱,即在没有公证遗嘱时。以最后所立的合法遗嘱为准。

案例二:他有继承权吗?

西北某城镇居住的黄大妈,守寡几十年,养育了3个儿子。长子和次子都很争气,事业有成、家庭和美。只有第三个儿子成年后跟着母亲,依靠两个兄长的资助生活。

城镇开始出现商品房买卖后,两兄弟集资为妈妈购买了房屋,和小弟弟一起生活。2000年,小弟弟结婚了,在三儿媳的劝说下,黄大妈立下了一份遗嘱,把自己的这套房屋留给老三。

没想到三儿媳自从拿到了这份遗嘱,就时不时地给黄人妈气受。黄大妈原本就有心脏病,在一次婆媳矛盾中,黄大妈一激动发病,没抢救过来去世了。

两个哥哥赶回故乡奔丧。在办理丧事的过程中,从邻居口中得知母亲去世的原委后非常气愤。于是两个哥哥要求弟弟放弃这份遗嘱,否则就以虐待理由去法院告弟媳妇。

纠纷评析

1.本案中,两个哥哥和弟弟谈判的理由是错误的。根据我国《继承法》的规定,继承人遗弃被继承人的,或者虐待被继承人情节严重的,丧失继承权。哥哥感到不平的是弟媳妇本人的行为,而不是遗嘱中被继承入弟弟的所为。也就是说弟弟没有法定丧失继承权的事实存在,因此,弟弟依法享有继承的权利。

2.哥哥们对于遗产在婚后取得,就是夫妻的共同财产的认识也是片面的。根据婚姻法的规定,黄大妈在遗嘱中写明自己的房屋是留给三儿子的,那么这套房屋就是三儿子个人婚后取得的财产。即使有一天夫妻离婚,也不会被妻子瓜分的。

律师提醒

尊老敬老养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是,虐待、遗弃老人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这些违反社会伦理道德的行为,在受到社会谴责的同时,也应当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

根据我国的《继承法》的规定:继承人存在丧失继承权的情况。这种继承权的丧失,又分为绝对丧失和相对丧失。

1.绝对丧失,是因为某种法定事由,比如故意谋害被继承人或者为争争遗产杀害其他继承人的行为,导致继承人继承权的永久丧失。不论受害人是否表示宽恕,均要丧失继承权。

虚假广告中名人代言的责任归属 篇4

一、虚假广告中名人代言影响的特性

名人代言虚假广告的现象在我国已经屡见不鲜。因名人代言虚假广告所产生的影响其表现为:

( 一) 名人代言的虚假广告覆盖面广, 影响力更为严重

每个名人因自身所在领域和个性的不同, 而导致其粉丝的特性和社会地位不同。名人的粉丝很容易成为其所代言广告产品的直接消费者或潜在消费者。他们在名人的带动下进行消费, 很容易受到名人代言广告的直接影响或虚假产品的损害。名人代言的虚假广告相比较一般性的虚假广告及涉及的人群更多, 覆盖人群种类更为繁杂, 因此影响力更为恶劣。

( 二) 民众尤其是粉丝并没有区分广告真假性的能力

在选择消费时, 消费者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将产品质量和名人形象关联起来, 比如其认为名人的社会公信力越好, 其所代言的产品质量越高。但是如果名人社会形象和社会公信力不好, 厂商不可能花费大价钱邀请其代言自身的产品, 然而这一事实却容易被人们所忽略。在现实生活中, 绝大多数名人在代言广告之前并不可能产品质量进行完全的检验, 尤其是建材类的广告。如此为满足自身获得高额代言费, 而忽略产品价格和质量的惯性, 很容易导致名人和消费者同样受骗。就广告本身而言, 任何产品广告都是宣传产品的优势, 而忽略产品的劣势, 其本身在某种程度上就存在着欺骗和诱导, 如果是虚假广告此问题更为严重。

二、虚假广告中名人代言所应该承受法律责任的障碍

导致名人代言虚假广告的原因诸多, 除利益诱惑外, 还包括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在名人广告方面限定的不足、大众媒体缺乏自律性、名人对广告代言义务认识度的不足、国家相关部门管理的松懈等。当前我国学术界对名人代言虚假广告是否应该承担法律责任, 一直存在极大的争议。部分人认为名人代言虚假广告, 使民众利益受到损害, 直接违背了社会民法的义务、道德和基本准则, 因此应该承担法律责任。但部分研究学者则认为名人代言虚假广告虽然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 但是并无任何法律依据和事实依据, 所以不应该承担法律责任。在总结两者之间的矛盾性后, 就虚假广告中名人代言所应该承受法律责任的障碍可归结为如下三点:

( 一) 名人在广告代言中不具备法律地位

名人只是按照广告主的要求陈述广告内容或介绍产品。从法律关系角度来看, 名人和广告主之间存在委托代理关系。即广告主授权给名人进行广告代言, 由此广告主应该对虚假广告中的所有虚假信息负全责。

( 二) 名人代言虚假广告并未违背法律条款

尽管名人具有审核广告信息真实度的义务, 但是这并不能作为其必须承担代言虚假广告时应该履行法律责任的依据。

( 三) 社会各界呼吁名人代言虚假广告应该惩处, 但是仍缺乏法律依据

导致名人代言虚假广告缺乏惩处力度的原因在于, 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被侵犯无法对其进行量化性判定, 比如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受损还是由广告商所提供的产品信息所产生的还是由名人代言所引发的, 暂时无法借助具体量化标准确定, 如此也无法对名人的代言进行具象化的责任度量。

三、结论

名人代言虚假广告责任追究现阶段并不具备可依据的法律法规。就现有的法律法规规定, 如果必须进行名人代言虚假广告责任追究, 可按照缔约过失责任的路径的要求来运作。但是此路径方面, 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 消费者接受广告商的广告信息进行商品购买时的缔结合约, 是否与名人代言广告时缔结的合约相同。其次需要解决的是名人代言广告是否可视为缔结合约的主体。按照我国民事法律要求, 任何商业广告都是邀请消费者进行合约缔结的过程。广告主经过邀约、反邀约、承诺等与消费者缔约, 商品广告是导致两者出现缔约的重要环节。如果名人代言所缔结的合约与消费者和广告主之间缔结的合约为同一个, 那么名人在进行广告代言之前, 就必须对产品真实情况进行详细说明, 不能因, 对产品信息的无法明确而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名人在参与广告主商业广告制作的过程中, 就必须预先履行先契约义务, 并承担虚假广告中自身的法律责任。

摘要: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使得名人代言广告成为一种时尚。然而名人代言广告中无可避免的虚假广告, 又使得消费者的财产、生命及名人本身的信誉变相受损。然而我国目前除了《食品安全法》中对名人代言食品所存在的连带责任进行界定外, 其他法律中还尚未提到如何惩戒对名人代言虚假广告的行为, 由此国内立法在此方面存在的盲区, 也使得虚假广告中名人代言的责任归属无法被精确界定。

关键词:虚假广告,名人代言,责任归属

参考文献

[1]叶磊.代言虚假广告明星也应受惩[J].商业经济周刊, 2011 (3) :36

[2]陈英凤.法律对明星代言虚假广告就该出重拳[J].商业文化, 2010 (12) :5-6.

公众账号的归属 篇5

且不论自己搞个公众账号是否期待未来有什么成功的商业模式,但至少虚名是可以涨上一涨的——这也是好处之一。有些节操略低的媒体人间或写点软文,由于是自己的账号,发出去非常容易,还可以收点小钱。媒体人搞公众账号因而蔚然成风。

媒体组织会不会眼红个人的公众账号所创造的影响力呢?大部分情况下不会,我很少听说媒体要求个人用自己的公众账号为媒体服务。但这个世界架不住还是有些脑残领导人的。

最近一位媒体人向我吐槽说,她所在的媒体组织要她交出公众账号。这件事让她很愤怒,也很无奈。她问我:这种做法可以吗?

这要看具体情况。具体到这位媒体人,她所做的公共账号的内容,和她所在媒体组织所做的内容,存在极大的交集。那么,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假定她不是这家媒体的记者,她就根本无从做出这么多的内容。这个判断大致是成立的。在这样的情况下,理论上而言,媒体组织要她交出公众账号,没什么不可以的,因为她利用了媒体组织给她提供的资源。

这种做法,与情是不太合的,但真要较真打起官司来,我估摸着媒体组织的赢面非常大。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我的看法是:要在自己的公众账号里尽可能地发表自己的主观观点与看法,而不是做报道、扯八卦。后者其实媒体组织也能干,随便安排一个人接手,照样可以继续做报道、扯八卦。但前者就不同了,主观观点和看法,每个人都不一样。这个公众账号之所以聚集起那么多的订户,核心就在于你的观点和看法,得到了订户们的好评。一旦换个人,这些订户要跑掉,轻而易举。

除了尽可能表达自己观点以外,公众账号的名称也得有些个人色彩——比如索性用自己的名字做账号。我这位媒体朋友的公众账号是一个四平八稳完全看不出个人色彩的名字(比如什么IT观察、科技范儿),被收去换个人运作,媒体一样做得过。

总体来说,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博弈,组织占优,打起官司来它都比你有些优势。个人保护自己的方法其实是一种要挟式的做法:收了我的公众账号,大家双输,你媒体组织没什么好处。因此,只有彰显个人色彩才能做到这点,报个料什么的运作方法,完全起不到这个作用。

责任归属 篇6

1.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更正的概念。

要界定财务报表更正的概念,不得不提到“财务重述”。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美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是通过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建立的电子化数据系统(EDAGR)进行报送和公开披露的,当发生财务重述时,上市公司要及时提交重述后的财务报告以代替先前存放在数据系统的年度或季度报告;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重述主要是通过发布临时公告的形式进行,包括补充公告、更正公告和补充更正公告三种形式。补充公告主要是对公司经营情况的补充说明;更正公告主要是对企业年度报告中存在的错误进行更正;补充更正公告是指重述公告中既有对遗漏信息的补充,也有对已披露信息的更正。本文研究的年度财务报表更正指的就是上市公司发布的更正、补充更正公告中财务信息的更正,诸如计算、输入有误等简单原因导致的报表更正并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围之内。

2.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更正的类型。

按不同标准,将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更正分类如下:

(1)按是否自愿更正财务报表分类。按照上市公司是否自愿更正财务信息的标准可以将财务报表更正的类型划分为上市公司自愿更正财务信息和按监管部门要求更正信息两种类型。我国现有会计准则及会计法规并没有对会计差错更正时间作出强制性规定,默认为发现差错时更正。而上市公司往往是发现了前期差错不更正,直到监管部门查出差错才更正,或是出于其他目的才更正。故上市公司自愿对财务信息更正是一种积极、值得肯定的行为,但被监管部门要求更正的上市公司,其违背了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客观性要求,使财务报表使用者获得的会计信息失真,误导报表使用者。因此,当分析财务报表更正的责任归属时,自愿更正的上市公司承担的责任远小于被监管部门勒令更正的上市公司。

(2)按财务报表更正的原因分类。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对需要进行财务重述处理的“差错”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计算错误、会计原则应用错误、忽视或误用财务报告公布日已经存在的事实等。鉴于此,我们可以将财务报表更正分为:因数据计算或录入有误导致的财务报表更正、因会计政策或会计估计运用不当造成的财务报表更正、因前期差错更正而导致报表的更正。但是诸如计算、输入有误等简单原因并不在本文研究范围之内,更深层次的原因才是研究的重点。

(3)按更正的财务信息是否重大分类。如果上市公司更正前后的财务报表信息不存在重大差异,有关利润、资产、负债等指标几乎没有变化,即不影响投资者的决策,那么投资者往往忽略此类的财务报表更正;而有些更正后的财务报表数据,较已披露的信息而言,具有明显的差异,甚至南辕北辙。当更正的财务信息金额重大、性质特殊时,就有可能涉嫌舞弊。界定责任者归属时,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尤为重要,注册会计师是否提请投资者注意影响财务报表的潜在事项也是界定责任归属的一项标准。

二、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更正现状分析

本文选取2008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期间我国A股沪市主板上市公司发布的更正公告、补充更正公告作为研究样本。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上市公司资讯网、巨潮资讯网,通过检索公告类型“补充、更正公告”而得,共得到177家沪市上市公司发布的212份更正、补充更正公告。

1. 沪市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更正数量统计。

表1列示了沪市发布的更正、补充更正公告数量及其占比。图1为据此绘制的直方图。从表1和图1可以看出近五年的波动还是比较明显的,其中2008年更正、补充更正报告的比例最高,从2009年至2012年均呈平缓下降的趋势。但经加权平均,总体平均比例仍达到4.72%,因此与公众期望仍有一些距离。

2. 沪市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更正频率统计。

从表2和据此做出的直方图(图2)可以看出,五年内发布一次更正、补充更正公告的沪市上市公司数量远远超过总更正量的一半;发布两次更正、补充公告的沪市上市公司高达10.4%;发布三次及三次以上的比例也达到2.8%。发布三次及以上更正公告的上市公司分别是:ST建通(600149)、长春经开(600215)、钱江生化(600796)、北方创业(600967)、ST鲁北(600727)、ST金顶(600678)。对于频繁更正财务信息的上市公司,监管部门应该加大审查力度,督促其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

3. 沪市上市公财务报表更正类型统计。

从表3和直方图(图3)可以明确得出:在选择的样本数据中,几乎所有的更正、补充更正公告均是上市公司自愿发布。其中九家强制性更正的沪市上市公司分别为:ST贤成(600381)、ST建通(600149)、常林股份(600710)、哈投股份(600864)、招商银行(600036)、ST金顶(600678)、中恒集团(600252)、柳化股份(600423)、亿阳信通(600289)。如此强烈的对比,让我们不得不反思:监管部门真正履行了“监督管理者”的职责吗?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九家强制性更正的上市公司中,招商银行(600036)的2007度财务报告并不是在证券交易所、证监会的要求下更正,而是在记者媒体的监督下进行更正。由此说明,大众监督在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4. 沪市上市公司更正、补充更正内容统计。

财务报表的更正内容往往涉及资产负债表项目、利润表项目、现金流量表项目、所有者权益变动表项目及其他的说明。而主要的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更正包括利润总额、净利润、总资产、净资产收益率等。这些项目及主要数据的变动直接影响利润的变动。虽说从上市公司更正的总量上来看,有连年下降的趋势,但我们发现利润表项目及财务报表附注等说明的更正几乎占更正、补充更正报告总量的80.66%。这些变动的项目都与公司生产经营、利润分配、资金运用等环节密切相关,所以它们代表着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和盈利状况的好坏,是投资者进行市场投资决策的首要依据。分析更正的内容后,我们不禁联想到:这些更正内容的背后也许是上市公司标榜自身或者实现某种经济意图的手段。

注: (1) 由于一份更正、补充更正公告中可能变动一项或多项,所以各项比例之和不等于100%。 (2) “其他”包含:主要会计数据和指标、财务报表附注、会计政策变更及会计估计变更、资产交易情况、募集资金使用情况、担保情况及客户情况说明等等。

三、财务报告更正的责任分析

1. 根据注册会计师出具不同审计意见的类型认定责任归属。具体又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未更正的年报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此种情况下又分两种情况讨论: (1) 注册会计师因专业水平限制没有发现重大错报或故意遗漏重大错误而发表标准无保留意见的情况。如果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且上市公司没有恶意隐瞒错报,那么注册会计师应该为不当的财务信息承担责任。 (2) 注册会计师与公司高层人员沆瀣一气,为了维持客户、多赚审计收入而共同舞弊的情况。舞弊的性质完全不同于错误,即使涉嫌更正的金额不重大,但是注册会计师也要为此承担责任。如果上市公司企图利用粉饰财务报表达到控制盈余、筹集资金的目的,则需要借审计人员的一臂之力。而注册会计师明知上市公司报表存在错报,却和公司高层人员一起舞弊,对财务报告加以虚假陈述并出具无保留意见。此类情况下而发生的财务差错更正则由上市公司及管理人员承担主要法律责任,同时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应承担连带责任。

而作为证券市场的监管部门,证监会、证券交易所的责任又如何界定呢?若上市公司向证监会、证券交易所等监管部门提交经注册会计师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财务报告时,监管部门通过审核发现存在错误并责令其改正,那么监管部门发挥了有效的监督管理职能,无需承担责任。倘若,监管部门没有发现上市公司的错误而让其报表通过审核,那么当公之于众的财务报表信息更正时,监管部门就成为责任者之一,需承担监管不力的法律责任。目前关于证券监管部门的法律责任却是一片空白,往往无法可依。既然无法可依,就更谈不上追究监管部门的法律责任了,顶多是新闻媒体的大肆报道带来的舆论压力而已。

第二种情况: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未更正的财务报告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非标准的审计报告分为: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无法表示意见。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出具非标准的保留意见报告旨在提醒广大投资者该公司存在错报或存在不确定性。既然注册会计师已经提请投资者注意,那么因更正财务信息而导致利益受损的投资者就不能再问责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了,应该由上市公司承担全部的法律责任,赔偿股东的损失。

通常,注册会计师发表非标准的审计意见会引起监管部门的注意,监管部门会加大对企业的审查力度。当然也不排除监管部门“无作为”的监管模式:证券交易所没有对上市公司提交的财务报表认真审核,让漏洞百出的报表公布于众,证监会也没有对频繁更正财务信息的上市公司彻查。由此可见,一份审计意见直接影响有关各方的态度,而注册会计师在揭露重大舞弊的事项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故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水平与职业道德素养就显得至关重要。

2. 根据更正内容认定责任的归属。

我们可以将更正的内容分为核心数据和非核心数据两大类。核心数据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存货成本、货币资金、固定资产、应收及应付账款。非核心数据诸如一些所有者权益类项目、现金流量项目。这里的非核心并不等同于不重要。例如所有者权益在财务报表中的地位不言而喻,但在样本上市公司的更正、补充更正报告中只有7.55%的比例,所以把一般很少变动的项目称为非核心项目。当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进行审计时,重点审查的项目无非就是收入类、资产类、负债类。例如审计收入时需要审查收入的确认原则与计量是否正确、运用分析性程序进行比较分析等等,如果上市公司的更正公告中出现了多确认或少确认收入的事项,那么注册会计师及其事务所的责任就不言而喻了。而非核心数据,通常不会影响投资者决策。例如,股东人数的变化会导致基本每股收益的变化,但此类财务报表的更正,就谈不上追究注册会计师的责任。而证监会、证券交易所等监管部门,作为证券市场的监督管理者,它们的责任就是监督审查上市公司,维护投资者的利益。所以从两种不同的角度分析监管者的责任是相同的,区别就在于注册会计师的责任认定。

值得注意的是,前文只是从定性的角度去认定责任的归属,即应该由谁来承担法律责任,而具体的应该怎样承担责任,从定量的角度如何认定责任归属并没有涉及。这是因为现实的司法实践里,并不像理论上讲的那样“轮廓分明”。目前很少有上市公司为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损失买单,注册会计师受到的处罚也就是业内通报、市场禁入而已,监管部门更是没有实质性的处罚,最多就是舆论的压力,投资者因考虑到成本问题也罕有诉讼。但这样的现状并不影响理论的研究,恰恰正是由于不尽如人意的处罚力度、保护力度,才更突显出财务报表更正与责任归属理论研究的重大意义。

四、结论与建议

从注册会计师发表的审计意见类型及变更的内容两种角度,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当注册会计师对未更正的财务报告发表了标准无保留意见,那么其只为因前后重大变更而导致的损失承担责任,即注册会计师只对报表中重要项目负责,例如利润、收入、固定资产等敏感项目;若审计人员与上市公司合伙进行虚假、误导性陈述,则由注册会计师和企业高层共同承担责任。因此,若要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维护投资者的利益,那么证监会、证券交易所等监管部门必须加大审查力度及惩罚力度。

1. 上市公司应加强内部控制,保证各个环节的独立性。

Turner和Weirich (2006)通过对2005年美国提交重述报告的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得出:最小的公司正是那些最需要强劲的内部控制的企业,因为它们重述的风险最高。同时在选取的样本中,2008~2012年期间有28家上市公司发布了两次及以上的更正、补充更正公告,这样难免让人产生对公司内部控制的质疑。通常,具有良好内部控制能力的上市公司经营风险较小,良好的经营业绩,不需要弄虚作假,能够高质量地保证披露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因此上市公司管理人员应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出发,注重内部治理结构,创造良好的经营业绩,这样才能无所牵绊地披露真实信息。

2. 注册会计师协会及审计委员会应采取相应措施约束注册会计师并提高其专业素养、道德修养水平。

例如,为了提高审计独立性,注册会计师协会可以充分利用非执业注册会计师来对上市公司进行审查,降低舞弊的可能性。其也可以建立注册会计师的诚信档案,详细登记每位注册会计师从业的记录,对多次记录不良的注册会计师进行资格审查,情节严重的可以剥夺注册会计师的资格。如今诚信档案已不再陌生,银行便采用这种方式对客户进行信用管理,因为连续记录的诚信档案可以有效地规范个人行为。此外,研究样本中的航天机电(600151)直接将更正2008年度财务报告的原因归咎于注册会计师的失误,因此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不容忽视。

3. 监管部门应加大审查力度,建立并及时通报黑名单。

从研究样本中我们得知:大部分上市公司均自愿更正财务信息,被监管部门查出而勒令更正的只有九家。那么试问既没有被监管部门查出又不愿意自主更正的上市公司又占多少呢?答案肯定不在少数,因为上市公司抱有侥幸心理,认为监管部门今年的审查不会降临到自己头上,如果不幸被抽查出差错,再发布更正公告即可。所以监管部门除了加大审查力度,更要加大处罚的力度,让上市公司意识到违规成本远大于违规收益。建立黑名单旨在统计频繁更正财务信息的上市公司,并对更正频率较高的上市公司展开彻查,责令其提高信息披露质量。这样一来,上市公司便不敢轻举妄动,因为其名誉一旦受损,继而影响的便是股价与业绩了。

4. 鼓励并保障投资者以民事诉讼的方式解决会计信息虚假陈述的问题,且开辟多种民众监督的渠道。

关于民众监督可以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各种媒体手段倡导民众行使监督权,其中既包含对证券监管部门的监督也包含对上市公司的监督。关于诉讼方式的问题则可以借鉴美国经验,以组团代理诉讼的方式降低中小投资者的诉讼成本,促进中小投资者勇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重要的是,投资者可以得到一定金额的赔偿,而不是与其无关的行政处罚。虽然建立完善的民事诉讼赔偿机制的道路任重而道远,从法律条文的制定到司法的实践都是漫长的过程,但我们仍抱有这样的希望。

摘要:本文首先根据国外的财务重述制度, 并结合我国特殊国情, 归纳了我国财务报表更正的内涵及主要类型。然后通过描述性统计的方法分析了2008~2012年期间发布的更正、补充更正报告, 并分别从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类型及更正的不同内容这两种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责任者的归属。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更正,监管责任

参考文献

[1].Palmrose Z, Vernon J, Richardson, Susan Scholz.Determinants of Market Reactions to Restatement Announce-ments.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4;37

[2].牛杰, 徐颖.上市公司财务重述动因分析.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2

[3].Farber, David B.Restoring Trust after Fruad:Does Corporate Governance Matter.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5;2

责任归属 篇7

一、强化大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责任感的重要性

(一)大学生责任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基本已经形成自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对是非黑白的判断能力,但是懂得却不一定能做到。即存在严重的“行动障碍”,眼到、心到、手不到,例如在大学校园看到别人乱丢垃圾,大多数人看到,下意识会觉得这种行为是不对的,但是,一方面不会去制止,另一方面也不会认为自己和这件事有关系。原因就是,心里始终没把维护校园环境当成自己的事,没有把自己当成校园一份子,这样就导致既没有归属感,也毫无维护意识,自然而然就丧失责任心这就是对学校缺乏责任感。如果说这个垃圾丢在他的所有权范围,他的家或者或他的私人领地,那可想而知,肯定毫不犹豫地去制止。以小见大,大学生责任感往往是体现在细枝末节的小事。

(二)大学生责任教育的迫切性

林肯曾经说过,每个人都要对自己有信心,别人能承担的责任我也肯定能承担,别人承担不了的责任我也能承担,只有这样你才能激励自己、磨练自己,不仅能获得更多的知识,也能提升境界。社会责任意识作为人的核心素质之一,在人的素质诸要素中承担着载体与依托的作用。通过履行社会责任体现人生价值,促进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和各方面素质的提高,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可见学校教育更应该关注人的内心、精神世界的丰富和发展,培养社会责任意识刻不容缓。责任感是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的一剂强心针,大学生的责任教育更是重中之重。作为当今时代先锋,大学生想要高尚,想要伟大,想要功成名就之前,最基本的要做的就是强化自己的归属感树立责任感,对学校、对社会。以学校之任为己任,以天下之任为己任。

(三)大学生责任教育的前瞻性

对于大学生的责任教育不能以眼前利益为准,责任教育工作要想做的成功必须要有前瞻性。高校教育过程中要主动地号召大学生对社会和学校以及个人发展负责,引导他们拥有理性自觉。不是要做去做,是我想去做。大学生能够把自己当成社会一份子,当成学校的一员,遇到问题能够主动地、自觉地、心甘情愿的去负责任,这样责任教育就做到位了。用责任心去面对生命,能够负责是人的最关键的本质,而对大学生责任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大学生将这种本质升华到思维再到实际行动。

二、我国高校大学生责任教育发展现状

我国高等教育纵观近百年来的发展概况,逐渐的从单一向多种结构演化,同时也在不断进行改革与完善,前途是光明的,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受到高校自身责任感教育发展水平、社会变革状况及家庭、学校相关教育等多重复杂要素的影响限制,大学生目前总体呈现出重视理想、轻视行动,重视功利、轻视伦理,重视个人、轻视集体,重视物质、轻视精神等责任弱化倾向。就这些问题,总体上来说,责任意识有待提升。

(一)家庭责任意识不强

父母辛苦工作为子女创造更好地生活,但并不是每个父母都能成为“富一代,官一代”,某些大学生不仅不感恩父母的辛劳,而且带着怨愤的心态,和同学攀比物质享受,甚至存在有的大学生要求父母一次性给自己配齐某品牌的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否则不去读书来威胁父母,衍生了所谓的“拼爹”、“拼妈”等现象,这部分大学生过分注重个人感受,忽略家庭实际承受能力,缺乏家庭归属感和责任感。

(二)爱情、婚姻责任观念比较混乱

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谈恋爱,恋爱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问题,如观点不合引发的争吵,感情出现第三者等问题,当矛盾激化的时候,不知道如何处理的时候,就可能因为冲动发生一些伤害事件,如某大学的一名女生,因为感情问题上吊身亡,某男生因为表白失败基于报复心理就用浓硫酸将对方毁容等,大学生因为爱情引发的恶性事件造成了极其坏的社会影响,校园爱情本该是美好而单纯的,责任心的缺乏才会导致这种行为,对伴侣,对父母,对家庭都应该具有一份责任心,遇事换个角度,也许悲剧就不会上演。

(三)职业责任认识比较模糊

实施高等教育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主要途径,高等教育是作为学生在学校和社会之间做的衔接,从而能使大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获得符合个人理想的工作。目前多数高校都正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就业、择业,很多大学生毕业都觉得很迷茫不知道做什么,不知道自己会什么,即使找到工作,一旦工作中出现问题,想到的是推卸责任,而不是解决问题,存在职业责任认识模糊现象。

(四)他人责任和集体责任观念淡化

高校作为社会服务型组织,也可看做是微型社会,也存在各种竞争,学生彼此之间是同学,是伙伴,也是竞争对手,当受到社会多样化和利益多元化影响的时候,多数人的价值取向开始从集体主义向个人主义倾斜,注重个人私利追求,忽略群体利益,对学校和社会缺乏归属感,过分撇清个人与他人关系,最典型的是,大学生就业的首选就是去一线大城市,西部和偏远地区少有人问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靠大家,不是某一个人就能完成的,需要共同努力,每个大学生都应该把这种对国家,对集体的责任感放在心中,强化自身归属感。

三、缺乏归属感和责任感的根源

(一)内部原因

当前,在读大学生的年龄基本都在“95”左右,且独生子女比重当绝大多数。从家庭教育来看,一方面是独生子女们本身原因,很多大学生自小便养成了自私、自利的个性,缺少分担和分享的意识,遇到问题逃避退缩,抱着“父母会替我搞定一切”的想法,遇到大是大非的问题,敢于“站出来”的人极少,惧怕承担责任。因此教育的过程格外注重对孩子的保护,诸如“不要多管闲事”,“遇事,能避则避,不要逞能”,“事不关你,高高挂起”等观念常常被提及,久而久之就养成了“遇事立刻撇清自己”的习惯。中华民族,古往经来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倘若每个人都存有这种自私的想法,何来祖国今日的国泰民安,倘若每个大学生都存在这样毫无归属感和责任感的想法,何来祖国日后的繁荣富强,这样的“自私自利”的教育必然是不可取。

(二)外部原因

社会大环境来说,新经济形态下,互联网对教育有巨大的辅助作用,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高科技并未带来高的道德风尚。反而诱发一系列的德性缺失,情感淡漠问题,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很多不负责任的言行,责任感早被其抛之脑后。现实中,老人倒地无人敢扶等问题,这些并不能归咎于某些群体的过错,只能说社会大环境需要我们去净化,去过滤,这个环节我们人人有责。

学校教育来说,当前中国的高校教育主要以知识灌输为主———灌输教育,侧重于知识教育,在责任感教育上并未过多提及,学校间接对学生产生误导,教师在教育中渗透责任教育还不够,学校抓关于责任教育的力度也不够。每学期安排开展与专业相关的课程,实行学分制,根据分数进行排名。学习成果评估方式单一,优秀与否的关键就在于“名次”。四年大学生涯,更多的学生为了名次,为了分数而学习,注重个人利益得失,只顾索取,不愿奉献。大学的日常管理相对来说,是较为开放和宽松的,在这种条件下,学生自我要求开始降低,尤其是思想道德境界。

(三)现实原因

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越来越多通过受教育走上人生坦途,但是随着对高等院校的分类,即重点与非重点之分,公办与民办之分,以及一二三等之分,学校不论主动被动都已经具有等级之分,这样的模式下产生对高等教育极为两极化观点,有的学生是在享受教育,他们通过教育的应试,一步步走进高端学府,他们可以拥有更多成功的条件,他们以自己所在高校为荣,因为他们是从中受益的;另一部分学生当然是觉得自己忍受教育,由于学习能力处弱势,他们被动的选择了较低层次的院校,他们带着不满,带着不甘,带着极其不情愿的情绪走进非理想校园,想的就是如何尽快和学校脱离关系,如何未来能与母校少些牵扯与联系。这些带着负面情绪忍受教育的同学,如何带着归属感去爱自己的学校,从忍受到享受,就成了高等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

四、西方高校对于责任教育的态度———以美国为例

大学生责任教育已经相对成熟的国外,例如,美国上个世纪后,提出了“责任公民”的概念,其大致意思是是认可他人享受法律上规定的各种权利的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遵守各种规则和信守诺言的责任等。美国的教育管理部门就曾明确表示:把大学生都培养成“责任公民”就是其本科教育的目标,也就是说,坚定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作为公民要对对国家应尽的责任与义务。而培养这样的公民,,并不是设置一两门专业课程就能起作用的,还要经过学校环境和校园文化打造全面育人的氛围,使其做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全面渗透。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国会颁布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里面明确提到要把公民教育的课程设置目标设定为培养负有责任感的公民。据此,美国进行大学教育过程中,不但包括极少数正式、通用的显性课程,还存在很多非正式、形式多样的隐性课程。所谓“隐性课程”,意指在学校情景教学中以间接含蓄的方式所呈现的课程。对“隐性课程”来说,它最大优势在于特有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功能。看不见的“教育”,是美国学校社会责任教育中最大的亮点。在美国各大高校中,这种现象也是常见的。学生们每天的课程都是解决问题,就一个社会或者学校问题让每一个同学设计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这些问题既与他们自身毫无关系,却又与他们密切相关。学校里凡举行全校性的活动,要求学生全体亲自参与,使他们具有一种意识———把这些活动内容当成自己的事,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归属地,他们对学校有着浓浓的归属感和责任感。美国在课堂教学中,便是如此通过隐性课程渗透美国精神和爱国主义的教育的。让学生自觉,自主地将自己对个人、对学校、对国家的责任心渗透到每个学习环节中去。如今,以美国为代表的现代教育,被认为是现代发展的强大推进,很多国家也一直在模仿这种“成功的”教育范式。

五、强化大学生归属感与责任感的手段

(一)对学校而言,将责任感纳入校园文化建设范畴

德、智全面发展始终是中国教育体制的重点,而一直以来对于高校的德育,一直处在弱化局面,相对来说,高校教育更加注重大学生的知识文化和社会实践,目的是为未来就业铺路,带着明显的投机动机。但是中国经济和教育对外开放程度都越来越高,中国的大学生的竞争不仅仅存在于各类高校之间,还存在于与国外优秀大学生之间的较量,在激烈的竞争中,大学生如何建立其核心竞争力,保持优势地位,除了全面的知识,灵活的实践能力,也还需要一份责任感。责任感的建立需要学生具有“主人翁”意识,学校要将学生从第一课堂即学习知识文化的场所,带入第二课堂学习社会实践培养“主人翁”意识,学校要教学生怎么成长为合格的“责任公民”。高等学校要发挥教育教学基地的主体作用,除了采用正常的教学方式,还应注重柔性的校园文化感染作用,将社会责任意识培养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从内心激发大学生对于社会责任的承担。

(二)对社会而言,将责任感作为任用人才的关键指标

每个大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责任观。有意识地号召学生,把学校当做自己的家园去守护,而自己是这个大家庭的一份子,时刻铭记校规校训,把学校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有意识地去做对学校有利,并且惠及自身的事。多奉献,少索取。学校可以为每个学生建立一份责任感档案,每个人大学四年任何负责任何不负责任的行为,都对其进行客观的描述和评价,不论大事小事,一视同仁,将责任感档案与学籍档案捆绑在一起,将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捆绑在一起。这份档案将随同每个人进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而社会用人单位也应该将这样的责任档案作为筛选人才的一项重要指标。社会上任何企业都希望自己的员工对本企业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和忠诚度,也可以说是一种对企业的责任心。以小见大,一个具有归属感、责任感的人,从校园走入社会,其未来的人生道路必然是走上坡路的。智育高者,责任感高者,用之;智育低者,责任感高者,育之。

(三)对大学生本身而言,要警惕道德污染

社会环境强调环保,生态环境需要优化,同样思想道德范畴也要进行“环境保护”,防犯道德污染问题。责任感作为思想道德领域的一项重要内容,思想道德领域的污染问题必然会引发责任感的问题。中国人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正面的道德环境影响必然会带来正面的东西,反之,亦然。当一个对学校、对社会具有强烈归属感和责任感的学生,走进任何群体,必然会带动这个群体共同进步,这即是正面的道德影响力。而当一个毫无归属感和责任感的学生,走进人群,可能会带“坏”身边一批人,这就是“道德污染”。作为一名大学生,除了树立正确的责任观之外,还要具有抵御“道德污染”的能力,辨是非,明黑白。《荀子》:“居必择地,游必就土”,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亲近好人能受到好的影响,亲近坏人受到坏的影响,因此,大学生们不仅要被动抵御这种道德污染,还要积极去制止,去改善。对学校以及对未来即将走入的社会怀着一份真挚的归属感,将归属感上升为对学校、对社会的责任心,必然能够自觉地做好本分工作。能够与颓废、堕落和犯罪行为作斗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当你处在校园,代表的是你个人,走入社会,代表的就是你身后校园,校园是老师传授你知识的地方,是充实你生命的地方,是培养你成才的地方,从爱家到爱校再到爱国,这就是归属感的传递,以及责任感的升华。

六、努力强化大学生归属感,提高大学生负责任的能力

大学是大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之前的训练期,在这里学习知识文化,生存技能,同时也磨练心志。把校园当做成长乐园,当做自己的家园,提升自己对校园的认可度和归属感。我国台湾著名的教育学家高震东曾在《天下兴亡我的责任》的演讲中提过,倘若学生都秉持“如果学校发展不好,是我的责任,国家不强盛,是我的责任……”这样的信念,人人都愿意主动负责的意识,国家哪能不繁荣富强。大学生责任教育可以概括性地分为四个阶段,如图1所示所示:责任观的树立,责任意识的培养,责任气质的修炼,责任理想的确立。首先,大学生除了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之外,还要树立正确地责任观,责任观从哲学角度来说就是指人对责任的总看法和观点,当代大学生拥有正确的责任观,可以正确地实践自己的人生理想,反之错误的责任观,必然导致理想破灭。负责任既是一种意识,也是一种行为,所以不但要有这种责任意识,还要敢于、乐于去付诸行动。长期以往你必然会形成一种魅力,一种气质——责任气质。这样的大学生不论今后身处何处都会不同凡响,都会是社会是国家的栋梁。大学生要想人生过得不平凡,还需要有自己的责任理想,要明确自己的责任目标,明确地告诉自己,自己的志向,自己想要为之付诸方面,做一个有责任理想的人。这四个层次分别都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去努力实施。家长要以身作则,切勿错误引导;学校要发挥第二课堂的积极作用,利用第一课堂,构建一、二课堂教学示范体系,循循善诱,帮助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社会要利用现在媒体的传播优势,积极号召责任理想的树立。

图1

七、结论

湖南大学副教授阳荣威在一次研讨会上说过,当前我国大学的分类是在大学极度趋同化的背景下通过行政力量强制执行的,这种基础性缺失的分类无异于空中楼阁,正确的路径是通过构建多样化的大学系统让大学有类可分。高校想要着手做好归属感和责任感教育,首先应当在大学的分类上进行重新洗牌,这是做好责任感教育的首要工作。其次教育改革应把关注点放在素质教育上,而不是应试教育,改革的目的应该是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不应只追求毛入学率,要更加住在注重教育质量。归属感和责任感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持久的教育环节,也是经济新常态下高等教育发展新方向。加强责任教育已经成为全球高校的共识,除了本文提到的美国的责任教育,法国、日本、德国等国高校都将责任感教育作为教育重点。高校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社会输送有用的人才,责任感是任何人才都必须具备的素质,做好“责任公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奉献自己。每个大学生都会有“学校兴,我兴:学校强,我强:学校卑,我卑”的想法从而“责任意识”深入人心。

摘要:责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已经成为当下高校教育探索的新课题,责任心、责任感已成为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责任感的缺乏归根到底是缺乏归属感,从归属感的角度看大学生责任感的重要性。文章从大学生责任感的重要性,中国高校当下责任教育的现状,缺乏归属感和责任感的根源,以及中美责任教育的比较,号召大学生强化归属感提升责任感等几方面进行分析,同时就责任感缺失的根源进行了剖析,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建议,对今后的责任教育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归属感,大学生,责任感

参考文献

[1]武现福.我对零作业批改的认识和实践[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1)

[2]郁继军,刘继祥.论中国高校责任教育势在必行[J].教育与职业,2006(26)

[3]莫雪艳.浅谈青少年缺失责任意识的原因[J].中学时代,2012(24)

[4]冯增俊.中国未来视野下的教育使命:危机与创新——“教育与中国未来30人论坛”成立感言[J].教育现代化,2014(2)

[5]王琪.中美青少年公民责任教育之比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6]Goals 2000:Educate American Act]EB/O L].http://www2.ed.gov/legislation/GO ALS2000/The Act/sec102.html

[7]杨志华.为了生态文明的教育——中美生态文明教育理论和实践最新动态[J].现代大学教育,2015(1)

[8]吴帆,陈岸涛.场域分层:大学生责任感缺失与培养论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8)

[9]李萍.责任教育:高校德育的一个全新课题[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10]丁广举,孙兰芝.千万里路云和月——高震东先生与忠信教育[M].北京:台海出版社,2012

[11]夏春雨.试论大学生责任教育的手段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6(1)

责任归属 篇8

一、从过错责任到无过错责任——二元化归责体系之确立

(一) 过错责任归责原则的产生

过错的概念早在罗马法中就已经出现, 查士丁尼法典时期, 通过法学家的学说和裁判官的解释、补充和发展, 过错制度渐趋成熟。它突破了以同态复仇为代表的统治整个原始社会直到欧洲中世纪封建社会的结果责任, 被誉为“过错责任原则的第一次勃兴” (4) 。19世纪以来, 过错责任原则成为近代各国普遍采用的归责原则, 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和1900年的《德国民法典》中都予以明确规定, 英美法上也通过判例先后加以确立。

过错责任原则 (principle of fault liability) 是以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作为承担民事责任的必要条件, 即行为人仅在有过错的情况下才承担民事责任, 没有过错则不承担。由于行为具有两重性, 对于社会发展既可以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又可能产生消极的阻碍作用, 故而个人行动的自由绝非无限制而必将受法之约束。法律旨在决定行为自由的限度来平衡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然而贯穿欧洲中世纪封建社会的结果责任原则对所有造成他人损害的行为均科以责任, 显然限制了人们的积极性, 是非效率的。相比之下, 过错责任正体现了对人类自由意志和普遍理性的最大尊重。正如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一书中写道:“在意志的行动中仅仅以意志在它的目的中所知道的这些假定以及包含在故意中的东西为限, 承认它是行为, 而应为这一行为负责。”人的理性仅可预见自己有意志的行为, 法律尊重人们基于理性和自由意志对其行为的选择, 但将惩罚滥用其自由意志的非理性行为, 这正是法之理性正义的体现。

(二) 无过错责任归责原则的产生

19世纪中后期,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工业革命进入机器大生产时期, 以人力、畜力为主要形式的社会生产力逐渐被机器生产所替代, 与人力、畜力相适应的个人、家庭、合伙等类型的生产组织形式也逐渐被与机器生产相适应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形式所覆盖。随着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现代工业社会在创造出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出频频发生的工业灾害、交通事故、环境污染、产品瑕疵等等, 严重损害了人们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在这种背景下, 失衡的社会公平正义要求对归责原则予以重置, 无过错责任应运而生。

所谓无过错责任, 是指对于某些特殊领域, 由法律明文规定, “无过失亦应负责”的归责原则。这项原则的理性体现在:特定企业和特定危险物是损害结果的危险源, 只有其所有人或管理人才能有效防止和控制此危险, 科之以较为严格的责任可以敦促其改进技术改善管理, 避免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另一方面, 根据利益和风险相一致的法经济学分析, 从其支配或管理的危险源中获得利益者, 应就该危险所造成的损害承担责任, 所谓“利之所在, 损之所归”。无过错责任先后为各国通过立法或判例予以确认, 而成为弥补过错责任之局限性的一项具有重要时代意义的归责原则, 由此开创了侵权责任法二元归责原则并立的局面。

二、从二元到三元——公平责任原则之定位

(一) 公平责任原则的概念

在过错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并立的二元归责体系之上, 我国还确立了第三种归责原则, 即公平责任原则 (5) 。它是指当事人双方对造成的损害均无过错, 但是法律规定又不能使用无过错责任的情况下, 由人民法院根据公平观念, 在考虑受害人的损害、双方当事人的财产状况及其他相关情况的基础上, 判令加害人对受害人的财产损失给予适当补偿, 由当事人公平合理地分担损失的一种归责原则。 (6) 我国《民法通则》第132条规定:“当事人对造成的损害都没有过错的,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由当事人分担民事责任。”

对于公平责任原则在侵权责任归责体系中的定位, 不妨循前文所述加害人和受害人即对侵权行为的惩罚和对损害结果的救济这两条线索, 分别加以分析。

(二) 定性和定量分析下的两条标准的诞生和逻辑联系

从加害人一方看, 对侵权行为的惩罚首先必然要对侵权行为进行定性分析。一般侵权行为中过错为不可或缺之构成要素, 而法律对于某些特殊行为科之以无过错责任, 显然又不以过错为必要条件, 因此, 第一条区分标准诞生, 即是否以考虑行为人主观过错为必要。在这一标准下, 须考虑行为人过错而施以惩罚的即为过错责任, 而无须考虑行为人过错就加以惩罚的则为无过错责任。

从受害人一方看, 为使其损害结果获得救济, 须对当事人间的损失分担进行定量分析, 由此第二条标准诞生, 即行为人是否要对无过错的部分承担责任。根据此标准, 过错责任和无过错责任也得以严格区分, 即过错责任中“无过错即无责任”, 行为人仅就其过错所造成的那一部分损失进行赔偿, 而无过错责任中“无过错亦应负责”, 行为人对损害结果没有过错, 但根据法律规定, 仍要承担赔偿责任。

上述两条标准并非毫无关系, 我们可以进行如下简单的逻辑思考:

对于法律规定适用无过错责任的特殊领域, 在确立无过错责任之前, 即适用过错责任的情况下, 仅限于“如果行为人对损害结果有过错 (p) , 则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q) ” (p→q) 。而适用无过错责任之后, 则扩展到“行为人对损害结果没有过错的 (┐p) , 也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q) ” (┐p→q) , 这显然是在第二条标准下的表述。而行为人对于损害结果或者有过错或者无过错 (p∨┐p) , 根据逻辑学上简单的二难推理, “p→q, ┐p→q, p∨┐p├q”, 我们可以得到q的肯定结论, 其在侵权法上完整的含义即是指“不论行为人主观上有无过错, 只要其侵权行为和损害结果间有因果联系, 就应承担民事责任”, 也就是说不再也考虑行为人主观过错为必要。有趣的是, 我们发现这正是根据第一条标准对无过错责任的定义。也就是说无论是以加害人为线索还是以受害人为线索, 最终得到的两条标准实际上殊途同归, 且第一条标准正是第二条标准必然的逻辑演绎, 是在第二条标准上进一步的追问和探索, 这也是人们由果及因追本溯源的思维方式的反映。

(三) 公平责任原则的定位与思考

经过推理, 我们已经得到了两条殊途同归的侵权责任原则区分标准, 然而问题在于, 在三元化归责体系中, 这两条标准其实不可重合, 否则公平责任原则将无法得到准确定位。按第一条标准, 公平责任原则实际与无过错责任原则相对立而更接近于过错责任, 因为适用公平责任原则必将经过主观过错的推究, 仅在双方均无过错时方适用之。而按第二条标准, 刚刚还看似与无过错责任势不两立的公平责任却突然改旗易帜, 和无过错责任一样, 要求行为人对自己无过错的损害结果承担责任, 故而有学者认为公平责任从属于无过错责任的范畴, 是无过错责任的一种类型 (7) 。至此, 我们至少可以看出, 三元化归责体系实际是三种归责原则按两条标准完成的逻辑架构, 公平责任正是在这二维标准下得以同过错责任和无过错责任相区分而成为我国侵权法上一条独立的归责原则。至于公平责任原则的定位, 笔者认为, 由于在实践中, 按照一般的思路我们必然是先进行定性分析后进行定量分析, 故而虽然第一条标准系属第二条标准的演绎, 我们却往往多以第一条标准为着眼点。这样, 在实际适用上, 我们通常首先判断是否属于无过错责任规制的几种特殊侵权行为, 如不属于则当然适用过错责任原则, 此时如果发现双方当事人均无过错, 公平责任脱颖而出, 试图在加害方与受害方间求得平衡。

公平责任最早出现于普鲁士、奥地利和瑞士的法律中, 其产生于过错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之后, 但它既不是对此二者的否定, 也不是结果责任的再现 (8) 。究其存在之合理性, 主要是为实现法之分配正义而非矫正正义 (9) 。根据我国现状来看,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发达的商业保险制度尚未建立, 如果出现当事人双方对损害结果均无过错的情况而又不属于无过错责任的调整范围, 为在加害方与受害方之间进行合理的损失分配, 法律确立了公平责任原则这种风险分担机制, 不失为一种扶贫济弱的权宜之策。但从长远来看, 公平责任终归不能作为社会安全制度的替代, 因为法律无论如何不应强制一个没有过错的人去履行不属于他的义务, 而至于现阶段, 则更应当谨慎地遵循二维标准对公平责任的适用领域进行严格的限制, 以防止其滥用带来的不公平不利益。

三、从无过错推定到过错推定——法之分配正义的再次体现

如果说公平责任原则为法之分配正义在归责原则中的充分体现, 那么过错推定的实行则为法之分配正义在举证责任承担上的再次体现。

(一) 过错推定属性的争议

关于过错推定的属性, 学界有不同的观点:

1.认为过错推定系属侵权责任法上独立的归责原则之一。持该观点的学者认为, 最先确定过错推定的《法国民法典》就是将过错推定和一般过错原则区分为两种形式, 并且过错推定具有自己独立的调整范围, 它调整一部分特殊的侵权行为, 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功利性地考虑, 也应当作为一项独立原则来对待。 (10)

2.认为过错推定是过错责任原则的一种例外形式, 它仍然以行为人有过错为承担责任的基础, 是在确定行为人对造成的损害有过错时才适用的一种归责方式, 与通常所言的过错责任原则并无本质上的区别, 其特殊性仅在于受害人不必举证证明加害人的过错, 所以将过错推定作为过错责任原则的特殊类型就足以表明其地位。 (11)

3.认为过错推定仅仅是一种证据规则, 并援引国外学者的观点加以佐证:“从理论上讲, 过错推定并没有改变被告所承担的侵权责任的性质, 而仅仅将举证责任转到侵害人的身上, 由他来证明自己没有过错并因此免除自己的责任。” (12) 故过错推定只是转移举证责任的一项程序性规则, 而非实体上的独立的法律原则。

笔者认为, 将过错推定作为一种独立的归责原则纳入侵权责任归责体系, 似不免陷入逻辑上的混乱, 造成概念上的混淆, 因为如此一来必然需要另行创设第三条甚至第四条标准将过错推定与现已存在的过错责任、无过错责任和公平责任加以准确区分, 而这些标准相互能否契合, 这种体系如何自圆其说, 目前似乎还找不到令人信服的解答。而将过错推定仅认定为过错责任中的一种特殊形式, 这又不免导致适用上的局限和僵化。例如王卫国先生就认为:“在迄今为止适用无过错责任的场合, 代之以过错推定不仅是可行的, 而且更为有利……” (13) 过错推定实应为一种证据规则, 其通过转移举证责任, 力求在加害方与受害方间寻找到合理分担证明责任的平衡点, 实现法之分配正义。

(二) 无过错推定到过错推定的发展

从历史演变来看, 19世纪早期见证了自有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当时的立法思想以鼓励生产、促进贸易、提高人们的行为积极性为要旨, 强调对人们行为自由的保护, 故而使得过错的认定标准主观化, 即只有在侵权行为人对其行为的性质和意义具有主观上之认识和判断能力时, 法律才责令其就所造成的损害承担侵权责任。这种理念反映到司法实践上就是由“法院借助一切可获得的证据千真万确地查明 (行为人的) 这种心理过程”, 而此证据则要由受害人提供, 也就是说对加害人实行无过错推定。

然而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和深入, 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即加害人处于某些专门职业或具有某种特殊技术, 在这些专业领域, 诸如医疗诊断、质量检验、工程造价、财务审计、律师服务等, 加害人与受害人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使本已遭受损害处于弱势的受害人举证证明加害人于实施专业行为过程中具有主观过错, 实在是强人所难而多归于不能实现。这种显而易见的不公使得法律不得不另行寻求新的过错认定标准以保护受害人利益, 过错标准的客观化正是对上述主观认定标准的修正, 它不再局限于探求加害人的主观意志而更多地从行为的外部因素来认定加害人的心理状态是否具有可责难性。过错推定的出现更是将这种客观判断推至顶峰, 它由损害结果等客观因素直接推定加害人的主观过错, 而由加害人证明自己无过错方可免责, 这不仅减轻了受害人的证明责任, 实际也降低了法官查明行为人心理过程的困难, 提高了司法效率。

(三) 过错推定归属的理性思考

值得注意的是, 过错推定中规定举证责任倒置, 加重行为人的举证义务, 并非是法律对自由意志的不尊重, 相反, 一定程度上这正是法律保护行为人自由意志的升华。因为在过错责任中, 由受害人通过从客观世界中搜集到的证据来证明行为人主观上的心理状态, 这必然和“子非鱼, 焉知鱼之乐与非乐”的命题一样, 无论最终作出何种解答, 性质上都是将来自外界的评价和判断通过法官的裁判强加于行为人的主观意志, 未必获得认同, 司法资源白白耗费, 司法效果未必实现。改为无过错责任之后, 虽然法官首先推定了行为人的主观过错, 但是凡推定皆可推翻, 法律并未强加任何意志于行为人, 也并未确定地作出任何对行为人不利的否定性评价, 而是给其自我辩解的机会, 由最知悉自己内心状态的行为人自行举证来向法官阐明和揭示自己的主观心理, 最后要求其承受基于自己的举证状况而作出的判决, 亦合情合理。

过错推定是理性的体现, 那么其归属, 即适用领域又如何呢?我们认为, 过错推定就是在推定行为人有过错, 从定性分析上看这说明当事人主观过错与否为认定侵权并科以责任所必须考虑之要件, 否则实无推定之必要, 徒增繁复而无一益而已, 所以此证据规则的适用领域首先应当排除无过错责任。而从定量分析上看这说明行为人如不能自证, 则应就被推定的过错对损害结果承担责任, 是为过错责任原则下才可能发生的情况, 如行为人能自证无过错, 则也有适用公平责任之可能, 因为公平责任主要着眼于损失承担上的分配正义, 而过错推定则是举证责任上之分配正义的体现, 在诉讼进程中早于损失分配。

四川,只是符号不是归属 篇9

既然,并不是所有的艺术家都将北京看作追逐艺术品的福地,像张晓刚、周春芽、罗中立这样的川籍艺术家也不乏其人,像梦虎、诗婢家这样的川籍拍卖行业也不在少数,但是在嘉德、保利、匡时、瀚海等国内知名拍卖行市场份额迅猛增长的这些年,在他们一轮又一轮来到四川来到成都征集巡展的这些年,在四川艺术家、文物艺术品逐年提高的这些年,在川籍藏家日理万机飞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竞拍藏品的这些年……四川,为什么只是艺术品市场的符号之一,而不是拍卖行和藏家们落地的归属?

现象一:大型拍卖行纷纷入川

灿烂辉煌的古蜀文明、历史悠久的文化名胜、纵横古今的巴蜀英才、雄险秀美的巴山蜀水、独具优势的大熊猫资源和美轮美奂的四川工艺产品……四川,从来都不缺乏资源,也从来都不缺乏关注。这样的话放在四川的艺术品市场依然不假。最近几年,全国大型艺术品拍卖行纷纷入川,已成风景。

2006年北京保利春拍首次把成都作为巡展的第一站后,一石激起干层浪,更多的国内知名拍卖行开始了在成都市场的角逐:2010年保利春拍巡展选择了成都,并带来了轰动全国的黄庭坚《砥柱铭》,价值4.3亿元,为中国字画第一天价作品;今年保利春拍巡展再次选择成都,并带来了包括李可染代表作《万山红遍》在内的大批顶级作品,让成都人一饱眼福。

去年5月,北京翰海拍卖行携带160余件拍卖精品,首度来蓉举行春拍预展;5月9日,中国嘉德在成都设宴,并为成都藏家带来了春拍图录;随后,北京匡时也携带徐悲鸿画作、弘一法师书法作品等春拍精品,来到成都举办预展;7月,广州嘉德夏季巡展进入成都,并启动“发现成都艺术之旅”活动……业内人士观察表明,近几年拍卖会上的四川藏家越来越活跃,四川也逐渐成为各大拍卖行争夺的重镇。随着今年五六月份春季拍卖季的到来,将有更多的大拍卖公司来蓉举办拍品征集或预展。

现象二:四川名家作品频现一线城市

在苏富比今年的春拍现场,四川艺术大家的作品亮点纷呈。张大干的《荷花》,成交价超过100万港币一平方尺;“虎痴”张善孖的《老虎》,估价在20万一30万港币之间,最后这幅画以60万港币成交,是预估价的2—3倍。深挖巴蜀名家资源,成为苏富比、佳士得、保利、匡时、瀚海、嘉德等知名拍卖行的一致认识。

业内人士表明,从荣宝和嘉德的年内首拍可以发现,除了张大千、陈子庄等海内外知名画家之外,孙竹篱、李琼久、赵蕴玉、蒋兆和、赵完璧、李道熙、苏葆桢、冯石甫、孙竹篱、岑学恭、赵蕴玉、黄纯尧、周北溪、江梵众、陈恒、屈义林、邓奂彰、李琼玖、冯建吴、邱笑秋、彭先诚、王易、李文信、罗其鑫、李金远、陈寿岳、周华君、秦天柱、阿鸽、邓嘉德、林茂森、晏济元、遍能、沈道鸿、郭汝愚、何应辉、谭昌镕、李道熙、陈子庄、韩云朗、万。一宝、曾英杰、贾兴桐、李行百、李恒瑜、张自启、龙瑞等巴蜀名家的作品也逐渐进入全国各大拍卖行的视线,继岭南画派、金陵画派和长安画派之后,巴蜀画派正在引起市场重视。

此外,四川的藏品如中国书画、名人信札、古籍善本、篆刻砚台、文房杂件、油画雕塑、当代名家玉雕、庭园石雕、中国陈年名酒等都是知名拍卖行进入四川征集拍品的重要对象。

现象三:只有巡展声音。落地拍卖缺失

知名拍卖入川预展征集,本土艺术品现身大型拍卖场,川籍实力藏家出川竞拍,艺术品市场一派火热景象。但冷静之余我们不难发现:这些艺术品市场的热火现象似乎与四川艺术品市场没有多大关系,至少和四川没有什么实质性牵连。知名拍卖行带着拍品在四川走了一遍又一遍,但始终没能把落地拍卖会放在四川举办。

以今年为例,2月份国内拍卖行业的“巡洋舰”——杭州西泠印社将成都作为其2012年征集活动的第一站,并带来中国书画、名人信札、古籍善本、篆刻砚台、文房杂件、油画雕塑、当代名家玉雕、庭园石雕、中国陈年名酒等艺术品让市民免费品鉴;3月份香港苏富比拍卖行首度来蓉举办拍卖预展,将成都作为春拍预展的重点城市,并带来斑斓夺目的珠宝、手表等拍品……

上一篇:传统评价论文下一篇:心理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