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摄影作品著作权的归属

2024-09-13

数码摄影作品著作权的归属(通用8篇)

数码摄影作品著作权的归属 篇1

郑州睿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提供资料来源网络

数码摄影作品著作权的归属

【案情】

原告摄影师金任喜认为其对摄影作品“躺椅广告照”享有著作权,他向法院提供了该数码照片及存储照片的光盘,光盘显示数码照片文件创建时间为2008年9月20日22点39分24秒,照相机型号为NIKON D200。

2010年9月14日,宁波江东傲威户外用品有限公司与阿里巴巴(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签订了《中国供应商服务合同》,该合同约定投放网址为“nballwell.en.alibaba.com”。2011年7月4日,原告向公证处申请证据保全。在公证人员监督下,原告使用公证处电脑在前述网址的网站首页以及相关产品介绍中下载了被诉侵权图片。

原告认为被告傲威公司未经许可,擅自在公司主页及阿里巴巴网站上使用原告享有著作权的照片并作为营利之用,侵害了原告的合法权益。被告阿里巴巴公司对傲威公司的侵权行为没有尽到审查义务,亦给原告造成了一定损失,故请求法院判令两被告停止侵权并赔偿损失。

浙江省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傲威公司相关行为构成对原告著作权的侵犯,阿里巴巴公司与傲威公司不构成共同侵权。一审判决后各方当事人均未提起上诉。

【分歧】

原告摄影作品为数码照片,且权属证据为数码照片转存后的存储介质,能否认定他享有涉案摄影作品的著作权?

第一种观点认为,因未见存储原始照片的相机,所以无法认定原告就是涉案摄影作品著作权人。数码照片区别于传统照片的最大特点是无形性,传统照片在拍摄完成后即在胶卷底片上一次成形,胶卷和底片具有一一对应性,因此底片就是最具证明力的权属证明,无相反证据的情况下,拥有胶卷底片的人就应被认定为照片的著作权人。而数码照片是虚拟的数字组合格式,必须依附于存储介质而存在,其数据可以反复多次复制、刻录于不同载体中,很容易与原始拍摄介质相分离。在本案中,原告仅提供数码照片转存后的光盘而非原始的拍摄、存储设备,根据数码作品的无形性特征,无法认定其为涉案数码照片摄影作品的著作权人。郑州睿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提供资料来源网络

第二种观点认为,要求数码作品权利人提供直接证据证明权利归属,证明标准过高,不利于数码作品著作权的保护。数码照片著作权与其载体相分离的特点,使得数码照片的持有者不能当然地成为数码照片的著作权人,其权属认定应坚持民事证据的高度盖然性标准,即对数码照片著作权归属采取推定的方法,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对数码作品著作权侵权的泛滥。通过推定可以产生一种符合民事诉讼高度盖然性证明标准的事实认定结论,除非对方当事人提出有力的反证,否则应当作出对一方有利的裁判。本案中,作为刻录有数码照片数据资料的载体,也应认为是一种证据,具有一定的证明力。在此基础上,法院应当结合其他事实排除合理怀疑,从细节出发,综合全案得出符合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结论。

【评析】

数码照片的权属应结合其属性参数拍摄时间、当时场地情况及原告提供的同一场景的系列图片等相关证据,综合判断。具体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数码照片属性参数难有足够的证明力单独证明数码照片的著作权归属。数码科学技术的普遍应用以及数码摄像机的出现使摄影作品的表现形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数码照片已替代传统胶卷照片走进了千家万户,与此同时,新技术也给数码照片的著作权属认定带来了新的问题。由于数码摄影的记录、传播、复制方式与传统摄影完全不同,导致对原创性的认定也完全不同。对传统摄影作品来说,只要有原始的胶卷底片,一般就可以认定作品的原创性。但是,对于数码照片来讲,由于作品的储存介质是电磁数码,因而照片的复制极其简便,而且复制并未改变数字信息,使其可以对网上和硬盘里的数码照片随意复制,一旦产生纠纷,很难判断到底谁是照片的原作者。本案中,原告提供的光盘中储存的数码照片已非原始格式图片,且其在光盘中的存储时间也与照片拍摄的时间不能严格对应,在此种情况下法院很难单纯从机器可读形式的数字证据中判断数字摄影作品的原始著作权归属。

2、原始数码照片属性参数的证明力大于已转存过的数码照片属性参数。在我国,作品只要完成作者就享有当然的著作权。因此,作者若能够提供原始数码照片属性参数,证明其是原始和唯一作者的证明力将当然大于上述已经转存过的数码照片属性参数。例如,从技术角度分析,照片拍摄完成后,将RAW原始数据格式刻盘保存,这样,即使将来发生纠纷,RAW原始数据较之JPEG等格式数据更能说明数码照片拍摄后的原始状态。或者利用PS等软件,采取在自己的作品

上做“水印”等方法,避免侵权。另外,还可以将照片在不破坏美感的前提下进行适量剪裁,以此避免侵权者得到100%全画面的照片。但是无论是否利用上述方式保存原始参数,单独的数码照片属性参数证据都难以具有足够的证明力单独证明数码照片的著作权归属。

3、利用创作过程的唯一性综合认定数码照片著作权归属。本案中,在原告提供的光盘存储数码照片属性参数难以单独证明原告对涉案摄影作品享有著作权的情况下,法院结合了证人证言对数码照片拍摄时间、当时场地情况说明及原告提供的同一场景的系列图片等相关证据,综合判断数码照片著作权权属。法院审理此案把握了这样一个思路,即不同的人因构思不同、视角不同、时间点不同,在同一场景下所拍摄的照片不会完全相同,总能找出细微的差别,也就是说创作过程总是唯一的。如果无法根据数字文件的持有来认定创作者,还可以从具体的拍摄过程入手进行综合判断。如果照片的内容是人物,可向被拍摄者、现场的目击者求证,由此来确定真正的创作者;如果照片的内容为静物,则可以要求当事人对被摄景物出现的地点以及拍摄场景进行详细说明,甚至还可以进行实地勘察或者现场模拟,从而证实当事人表述的真实性。

4、数码照片著作权人可运用多种方式避免纠纷产生。首先,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在无法确认权属的情况下,如无相反证明,在作品上署名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视为作者。因此,数码摄影作品完成后,作者可以首先在纸质的报纸、杂志发表作品,署上自己的姓名并保存该报纸、杂志,一旦将来作品被侵权,报纸、杂志便可以证明著作权的归属。其次,数码摄影作品一经完成,作者可以及时把含有该作品数码底片的软盘提交公证机关,由公证机关将软盘封存并注明作者名称、收到的日期,作为公证证据,这在证明效力上比其他书面证据的证明力要强。再次,还可以通过对原创性数码摄影作品的登记来保护合法的著作权。我国著作权法对著作权实行自动保护的原则,规定作品创作完成后就享有著作权,并对作品实行自愿登记。为了更好地维护作者和其他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避免著作权权属纠纷,我国现行的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对自愿登记的作品予以形式上的著作权确认,一旦发生著作权纠纷时,可以作为初步证据。除此之外,还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作者在完成数字摄影作品后,即将该作品的数码底片储存在软盘中或者将作品打印在纸张上,然后将软盘或纸张装入信封并密封,到邮局以本人为收件人寄出。作者在收到密封的物品后并不启封,而是完整地保存它。一旦发生纠纷,信封上邮戳显示的寄出日期即能证明作品的完成日一定在该日期之前,而侵权日期肯定要晚于作品完成日期,从作品形成时间上证明权属,借此达到保护著作权人合法权益的目的。

综上,法院经审理后认为,原告向法院提供的数码照片属性显示该文件创建时间为2008年9月20日22点39分24秒,照相机型号为NIKON D200,并申请涉案照片中的被拍摄者出庭作证。该证人陈述了涉案作品的拍摄地点及季节、拍摄者为原告等事实。原告还提供了不同角度拍摄的系列照片,以上证据可以作为原告享有涉案作品著作权的初步证据。在被告无任何相反证据的情况下,依法认定原告享有涉案摄影作品“躺椅广告照”的著作权。被告傲威公司未经著作权人许可擅自将涉案数码照片摄影作品用于经营目的,侵犯了原告享有的摄影作品著作权,应当停止侵权并赔偿相应损失。两被告签订的合同反映出阿里巴巴公司提供的是技术服务,阿里巴巴网站上的有关物品发布交易信息,均由其会员自行发布,阿里巴巴公司并未参与。被告傲威公司也在合同中对提供的全部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承诺。阿里巴巴公司作为网络服务提供者,不具备审查所有传播信息的能力,亦无证据证明网站帮助实施侵权行为,应当认定阿里巴巴公司已经尽到了合理的注意义务,与傲威公司并不构成共同侵权。

数码摄影作品著作权的归属 篇2

一、我国不同层级的法律对职务作品著作权归属的规定情况

我国职务作品、法人作品的著作权归属主要规定在《著作权法》《著作权法实施条例》《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之中。

职务作品分为一般职务作品和特殊职务作品。“一般职务作品的著作权归属于作者, 但法人或其他组织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 作品完成两年内, 未经单位同意, 作者不得许可第三人以与单位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该作品”。 (2) 也就是说, 一般职务作品的著作人身权和著作财产权都归属于作者, 但是单位享有优先使用权以及两年内的许可使用同意权。对于特殊职务作品, 作者只享有署名权, 著作权的其他人身权利如发表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以及著作财产权归属于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法人作品的著作权归属于法人单位, 包括著作人身权和著作财产权。我国《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13条规定了法人作品存在的情形。 (3) 这条规定将本该是职务作品的作品法定为法人作品, 扩大了法人作品的范围。

综上可以看出, 我国立法对于职务作品和法人作品的著作权归属中, 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过大, 创作者的权利弱小, 同时在实践中大多数情况创作者为单位职工, 创作者与单位地位不平等, 创作者处于劣势的地位, 无法与单位抗衡, 造成创作者难于保护自己的利益, 造成利益失衡的局面。

二、利益平衡原则在职务作品中的贯彻

(一) 利益平衡原则在职务作品中贯彻的具体内涵

职务作品著作权涉及创作人、用人单位、消费者和社会公众的利益。这些利益主体之间不断地进行博弈, 以达到利益的平衡。通过法律的调整, 使得这些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在共存和相容的基础上达到合理的优化状态。而这种优化的状态, 要符合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吴汉东教授认为:“利益平衡是指当事人之间、权利主体与义务主体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应当符合公平的价值理念。” (4)

在创作人与单位的利益冲突中, 既要提高创作人的创作热情, 也要提高单位给予创作人提供一切创作条件的热情;既要保护创作人的利益, 又要保护单位的利益。但是, 保护单位的利益并不是法律要赋予单位著作权, 特别是著作人身权, 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 保护单位的利益就是让单位去享有著作权。单位追求的是物质利益, 物质利益的实现不一定要通过享有著作权来实现。法人是人类创造的一个拟制主体, 笔者并不认同法人享有作者的权利。单位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 因为单位并不能像自然人一样在乎人格利益, 而是更注重经济利益。

职务作品创做出来以后, 在权利本位的基础上保护著作权人的相对垄断权利, 同时最大限度地实现作品的社会共享。法律确定权利归属的时候, 不仅要考虑到保护创作人的权利, 而且能够促进社会进步, 在个人权利与社会利益之间达到平衡。

(二) 利益平衡原则不同于“利益兼顾原则”, 应以优先原则和对价原则实现利益平衡原则

1.利益平衡原则不同于“利益兼顾原则”。我国著作权法体系关于职务作品的立法既不同于英美法系又不同于大陆法系, 英美法系国家将雇员作创作的作品的著作权归于雇主, 大陆法系国家作品的著作权归于创作人, 我国吸收两大法系的精华, 将创作者权利和单位的权利放在同等重要位置, 此称为“利益兼顾原则”。但利益兼顾原则并不等同于利益平衡原则, 因为利益兼顾原则并不一定是公平正义的, 是违反利益平衡中的优先原则的, 并不一定是符合对价原则的。

2.以优先原则和对价原则来实现利益平衡原则。优先原则是指为达到利益平衡状态, 以法律法规赋予权利主体不可剥夺、不可转让的权利, 并通过对价, 最终实现利益平衡的激励机制。对价原则原本是英美合同法上的效力原则, 合同无对价无效。而这里的对价原则遵循等价有偿, 主体获得利益要付出一定的对价是, 这种对价可能是金钱, 也可能是履行一定的义务。从这里可以看出, 对价原则是最能体现公平正义原则的, 也能够达到利益主体的利益平衡。

三、以利益平衡为视角审视职务作品著作权的归属

(一) 著作人身权的权利归属

1.著作人身权归于创作作品的自然人。笔者的观点是创作作品的人只能是自然人, 而不能是法人。因为创作作品需要付出智力劳动, 必须由活生生的自然人来完成。而且这种智力劳动必须是产生了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科学作品等作品, 而不是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而作为虚拟的人——法人, 并不能去完成, 而是由法人的工作人员——自然人去完成, 如果由工作人员——自然人完成的创作通过法律规定赋予法人享有人身权, 显然是不公平的。所以作者只能由自然人担任, 我国法律规定的法人作为拟制的作者, 笔者并不能赞同。

关于法人能否成为作者的问题, 目前存在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否认, 即法人不能成为作者, 第二种观点是赞成, 即法人能够成为作者。法人是社会上承认的民事主体, 在促进科技进步、社会发展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法人比自然人力量更强大, 能够集中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 进行职务作品的创作, 完成自然人个人不能完成的作品。我国立法和国外某些国家立法中规定法人能够成为作者。

笔者同意第一种意见, 作者不能由法律拟制的法人来担任。作者所享有的四项人身权利, 署名权、发表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不能分离开来由不同的主体享有。

2.著作人身权归于作者符合利益平衡原则。首先, 在作品产生的过程中, 决定作品的质量和创造性的是自然人的智慧性劳动, 自然人的抽象的思维活动、能动的创造力、智慧性劳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比而言, 法人所提供的物质技术、所下达的创作任务、所承担的法律责任对于作品的产生起到的是非决定性的作用, 所以, 遵循公平正义的原则及利益平衡原则, 作品著作权的人身权应归于创作作品的自然人。其次, 一般职务作品中, 单位只是下达工作任务指令, 特殊职务作品中, 单位为职工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 并承担法律责任, 以这种“对价”换取职务作品的著作人身权, 显然是不符合对价原则的。最后, 著作人身权具有不可转让性, 如果授予法人组织, 由于法人作者是拟制的, 而一个法人可以继承另一个法人的文化与发展模式, 不同法人之间的内部文化与制度, 即法人的“主观思想感情”, 是完全可能融合的, 不像自然人之间一样有着巨大的排斥性, 所以法人作者的所有权利都可以转让, 法人组织的营利性特点也使这种转让更加频繁。这与著作人身权的专属性显然是矛盾的。

(二) 著作财产权的权利归属

1.一般职务作品著作财产权的归属。一般职务作品的著作财产权归属于创作者是毋庸置疑的, 我国现行著作权法对此做了明确的规定。同时, 考虑到单位所提供的物质技术条件、所下达的工作任务指令等因素, 对创作者行使著作权予以了限制。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 单位的优先使用权是永久的, 并没有时间的限制。在作品完成两年内, 许可他人使用, 应征得单位的同意, 并与单位进行报酬比例的分配。但是对于转让权, 法律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从著作权人享有著作权方面来说, 转让使用方式的某种或某几种是无可厚非的, 关键是单位应享有部分的利益。对单位来讲, 获得利益是其追求的, 授予单位的同意转让权, 不如授予单位获得利益分配的权利, 这样既维护了作者与单位之间获得最大化的利益, 也使单位与创作人之间利益归于平衡。

2.特殊职务作品著作财产权的归属。在双方没有事先约定的情况下, 特殊职务作品的著作财产权应归属于单位, 即法人或其他组织。法人是拟制的主体, 法人的意志由一定的组织机构来行使, 这里的组织机构是由一部分人来组成。所以法人最终代表这部分人的利益。而非是某个人的意志和利益。法人在特殊职务作品中的付出及所起的作用, 从利益平衡的角度来看, 以法人得到某种对价来实现。为此, 法人和其他组织虽不能有个人的意志, 不能获得著作人身权, 但是却可以获得著作财产权。这也是和法人参与特殊职务作品中的目的, 一部分群体的利益得到了满足, 同时也符合利益平衡的原则。

3.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在这里, 笔者要说明三个问题, 第一, 职务作品财产权归属应遵循约定优先的原则。民法以意思自治原则作为其首要原则, 在职务作品的归属中也不例外, 但是由于人身权是不可转让的权让, 所以不能以约定的形式来确定。第二, 特殊职务作品法律应采取列举的方式。特殊职务作品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范围的一类作品形式, 它更看重单位在作品中所发挥的作用。它是在科技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中产生的, 范围也不断变化的。因此, 法律应采取列举的方式确定其范围。第三, 应在立法中取消法人作品的规定。前文所述, 笔者的观点是不能认同法人享有著作人身权, 拟制的主体并不能享有必须由自然人享有的权利, 因此, 单独归定法人作品就没有意义了。从实践看, 法人作品与特殊职务作品区分上的难操作性, 使得取消法人作品更是理所应当的选择。

摘要:探讨我国职务作品著作权归属的立法完善。以利益平衡原则为指导, 重新构建我国职务作品著作权归属体系, 以优先原则和对价原则来实现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平衡, 否定利益兼顾原则的指引, 在我国立法中删除法人作品, 使得实践中法人作品与职务作品的权利之争能够得以避免。

关键词:利益平衡,职务作品,著作权,归属,对价

参考文献

[1]王伟亮.从“一般职务作品”到“特殊职务作品”——利益平衡视角下的新闻职务作品著作权归属分析[J].青年记者, 2014 (31) .

[2]刘睿.辨识职务作品, 合理避免著作权纠纷——兼析2013年“中级基础”科目简答题[J].科技与出版, 2014 (4) .

[3]薛月恒.浅析我国职务作品的著作权保护[J].法制与经济旬刊, 2014 (2) .

数码摄影作品著作权的归属 篇3

关键词:影视作品;归属制度 ;著作权

一、我国《著作权法》关于影视作品著作权归属的立法规定

1.我国《著作权法》关于作品著作权归属的一般规定

根据著作权自动产生的原则,完成创作文学艺术作品这一法律事实一经出现,相应的著作权法律关系也应运而生,作者依法成为著作权人。著作权属于作者,是著作权归属的一般原则。对于著作权归属的一般原则,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规定著作权属于完成创作作品的自然人,这种方法主要为大陆法系国家采用。另一种是规定著作权归属于完成创作作品的自然人为一般原则,但在在一定情况下考虑到投资者或者在作品创作过程中起组织作用,提供物质技术并承担责任的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利益,如我国。

我国著作权法采用了著作权归属一般原则的第二种模式,即在一般情况下,作品的著作权属于作品的原始作者。因为作者因创作行为而赋予了作品独创性,因此其有权享有因完成创作而享有的著作权。我国《著作权法》第11条规定:著作权属于作者,创作作品的公民是作者。但是我国为保护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在作品创作过程中的付出,鼓励投资者,在《著作权法》第11条第2款规定:由法人或其他组织主持,代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意志创作,并有法人或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作品,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视为作者。

2.我国著作权法关于影视作品著作权归属的规定

我国著作权法第15条规定: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的著作权由制片者享有,但编剧、导演、摄影、作词、作曲等作者享有署名权,并有权按照与制片者签订的合同获得报酬。从法律条文看,著作权法并没有明确影视作品的作者。但根据著作权法第11条第4款的规定:如无相反证明,在作品上署名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为作者。我们可以得出,编剧、导演、摄影、作词、作曲等为影视作品的作者。同时著作权法明文规定影视作品的著作权归制片者所有,而且这种取得方式是法律强制规定的,并不是由作者通过合同約定转让的。所以说,我国著作权法对影视作品归属的立法规定类似于上述的著作权一般归属原则的第二种模式。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制片人著作权取得方式是原始取得而非继受取得,这突破了作者原则的限制。

二、我国影视作品著作权归属的立法不足

1.制片者含义和范围模糊不清

我国著作权法第15条明确规定影视作品的著作权归制片者所有,但《著作权法》,《著作权法事实条例》和相关司法解释都没有对制片者做出明确的界定,导致在实践中出现很多不规范现象。如很多影视作品在字幕上会打出出品单位、制片者、总制片人等。很多不是投资单位或投资个人,而是在影片拍摄中起组织、协调、指挥作用的人被当作制片者

2.对相关创作主体的保护不足

对作者的著作人身权和财产权保护不够充分。由于我国影视作品作品著作权归属突破了作者原则,制片者根据立法规定可以对作品享有原始取得权,而非通过作者依法转让取得。且根据著作权法规定,作者只享有署名权和按照合同与制片者签订的合同获得报酬,这就剥夺了作者的相关权利。一是作者的其他著作人身权问题,根据现行法律规定,作品一旦完成,著作权财产权和除署名权以外的著作人身权都归制片人,且可以任意使用,而根据著作权法的一般理论,著作人身权是不可转让的。二是影视作品往往获利丰厚,如果只赋予作者按照与制片者签订的合同获得报酬的权利,而不规定作者可以获得在作品传播过程中分红的权利,必然导致作者创作积极性的降低。

三、完善我国著作权归属的建议

1.明确界定制片者的范围

我国电影管理条例第15条规定:电影制片单位对其摄制的影片,依法享有著作权。由此可见只有电影制片公司才能成为制片者。但在现实中,很多很多法人企业或者个人也会投资于影视作品,在这种情况下,要看投资者和制片者,有没有约定,有约定,著作权归属从其约定;如果没有约定,著作权属于制片公司和投资者共同享有。当两者出现纠纷时,就要采用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责任分配方式。当然并非只要是制片者或投资者都可以成为著作权的主体,还要看其在影视作品中所负的职责和作用。根据我国著作权法规定,只有制片者或资者在影视作品中成为投资主体并且承担责任时,才有可能享有影视作品的著作权。

2.加强对影视作品作者权利的保护

根据著作权一般归属原则,作品完成后即享有著作权,且著作权属于创作完成的作者。但我国在影视作品著作权归属方面突破了作者原则。即制片者可以根据法律的规定直接取得著作权,这种著作权不是作者通过合同方式转让的。作品完成后作者只享有署名权和按照与制片者签订的合同获得报酬的权利。

这种立法模式使得作品一旦完成,作者对作品就不再享有除署名权以外的其他人身权利。影视作品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导演、摄影、编剧、作词、作曲等分工协作,他们在作品创作的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并赋予了作品独创性。而且很多作品都体现了作者极具个性的构思与想象力。比如,我们看到一部影片,就知道是哪位导演拍摄的、主题曲是谁演唱会的。每位影视作品的作者都想把作品打造的独一无二,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来。如果不赋予作者著作人身权,任由制片者使用,必然会损害作者的权利。因为制片者是影视作品的继受主体,其行使权力必定会受到作者的制约,更有利于平衡双方的权益。

作者简介:

邹海杰,男,汉族,安徽阜阳市,安徽大学法学院11级本科生,法学专业。

著作权归属证明 篇4

提供著作权权属证明,证明效力最高的一般是各级版权局办法的著作权登记证书,除非有确切相反证据推翻的除外。

除此之外的证据如果能充分提交,也可以证明著作权的权属。但这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因为作品的形式不同,证明方法也不同。比如摄影作品用底片或者数码摄影的原文件。文字作品用手稿等等。

2新华网北京8月14日电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以下简称著作权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著作权法所称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

第三条著作权法所称创作,是指直接产生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智力活动。

为他人创作进行组织工作,提供咨询意见、物质条件,或者进行其他辅助工作,均不视为创作。

第四条著作权法和本条例中下列作品的含义:

(一)文字作品,是指小说、诗词、散文、论文等以文字形式表现的作品;

(二)口述作品,是指即兴的演说、授课、法庭辩论等以口头语言形式表现的作品;

(三)音乐作品,是指歌曲、交响乐等能够演唱或者演奏的带词或者不带词的作品;

(四)戏剧作品,是指话剧、歌剧、地方戏等供舞台演出的作品;

(五)曲艺作品,是指相声、快书、大鼓、评书等以说唱为主要形式表演的作品;

(六)舞蹈作品,是指通过连续的动作、姿势、表情等表现思想情感的作品;

(七)杂技艺术作品,是指杂技、魔术、马戏等通过形体动作和技巧表现的作品;

(八)美术作品,是指绘画、书法、雕塑等以线条、色彩或者其他方式构成的有审美意义的平面或者立体的造型艺术作品;

(九)建筑作品,是指以建筑物或者构筑物形式表现的有审美意义的作品;

(十)摄影作品,是指借助器械在感光材料或者其他介质上记录客观物体形象的艺术作品;

(十一)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是指摄制在一定介质上,由一系列有伴音或者无伴音的画面组成,并且借助适当装置放映或者以其他方式传播的作品;

(十二)图形作品,是指为施工、生产绘制的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以及反映地理现象、说明事物原理或者结构的地图、示意图等作品;

(十三)模型作品,是指为展示、试验或者观测等用途,根据物体的形状和结构,按照一定比例制成的立体作品。

第五条著作权法和本条例中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时事新闻,是指通过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报道的单纯事实消息;

(二)录音制品,是指任何对表演的声音和其他声音的录制品;

(三)录像制品,是指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以外的任何有伴音或者无伴音的连续相关形象、图像的录制品;

(四)录音制作者,是指录音制品的首次制作人;

(五)录像制作者,是指录像制品的首次制作人;

(六)表演者,是指演员、演出单位或者其他表演文学、艺术作品的人。

第六条著作权自作品创作完成之日起产生。

第七条著作权法第二条第三款规定的首先在中国境内出版的外国人、无国籍人的作品,其著作权自首次出版之日起受保护。

第八条外国人、无国籍人的作品在中国境外首先出版后,30日内在中国境内出版的,视为该作品同时在中国境内出版。

第九条合作作品不可以分割使用的,其著作权由各合作作者共同享有,通过协商一致行使;不能协商一致,又无正当理由的,任何一方不得阻止他方行使除转让以外的其他权利,但是所得收益应当合理分配给所有合作作者。

第十条著作权人许可他人将其作品摄制成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的,视为已同意对其作品进行必要的改动,但是这种改动不得歪曲篡改原作品。

第十一条著作权法第十六条第一款关于职务作品的规定中的“工作任务”,是指公民在该法人或者该组织中应当履行的职责。

著作权法第十六条第二款关于职务作品的规定中的“物质技术条件”,是指该法人或者该组织为公民完成创作专门提供的资金、设备或者资料。

第十二条职务作品完成两年内,经单位同意,作者许可第三人以与单位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作品所获报酬,由作者与单位按约定的比例分配。

作品完成两年的期限,自作者向单位交付作品之日起计算。

第十三条作者身份不明的作品,由作品原件的所有人行使除署名权以外的著作权。作者身份确定后,由作者或者其继承人行使著作权。

第十四条合作作者之一死亡后,其对合作作品享有的著作权法第十条第一款第(五)项至第(十七)项规定的权利无人继承又无人受遗赠的,由其他合作作者享有。

第十五条作者死亡后,其著作权中的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由作者的继承人或者受遗赠人保护。

著作权无人继承又无人受遗赠的,其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由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保护。

第十六条国家享有著作权的作品的使用,由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管理。

第十七条作者生前未发表的作品,如果作者未明确表示不发表,作者死亡后50年内,其发表权可由继承人或者受遗赠人行使;没有继承人又无人受遗赠的,由作品原件的所有人行使。

第十八条作者身份不明的作品,其著作权法第十条第一款第(五)项至第(十七)项规定的权利的保护期截止于作品首次发表后第50年的12月31日。作者身份确定后,适用著作权法第二十一条的规定。

第十九条使用他人作品的,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但是,当事人另有约定或者由于作品使用方式的特性无法指明的除外。

第二十条著作权法所称已经发表的作品,是指著作权人自行或者许可他人公之于众的作品。

第二十一条依照著作权法有关规定,使用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的已经发表的作品的,不得影响该作品的正常使用,也不得不合理地损害著作权人的合法利益。

第二十二条依照著作权法第二十三条、第三十二条第二款、第三十九条第三款的规定使用作品的付酬标准,由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制定、公布。

第二十三条使用他人作品应当同著作权人订立许可使用合同,许可使用的权利是专有使用权的,应当采取书面形式,但是报社、期刊社刊登作品除外。

第二十四条著作权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的专有使用权的内容由合同约定,合同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的,视为被许可人有权排除包括著作权人在内的任何人以同样的方式使用作品;除合同另有约定外,被许可人许可第三人行使同一权利,必须取得著作权人的许可。

第二十五条与著作权人订立专有许可使用合同、转让合同的,可以向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第二十六条著作权法和本条例所称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是指出版者对其出版的图书和期刊的版式设计享有的权利,表演者对其表演享有的权利,录音录像制作者对其制作的录音录像制品享有的权利,广播电台、电视台对其播放的广播、电视节目享有的权利。

第二十七条出版者、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广播电台、电视台行使权利,不得损害被使用作品和原作品著作权人的权利。

第二十八条图书出版合同中约定图书出版者享有专有出版权但没有明确其具体内容的,视为图书出版者享有在合同有效期限内和在合同约定的地域范围内以同种文字的原版、修订版出版图书的专有权利。

第二十九条著作权人寄给图书出版者的两份订单在6个月内未能得到履行,视为著作权法第三十一条所称图书脱销。

第三十条著作权人依照著作权法第三十二条第二款声明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的,应当在报纸、期刊刊登该作品时附带声明。

第三十一条著作权人依照著作权法第三十九条第三款声明不得对其作品制作录音制品的,应当在该作品合法录制为录音制品时声明。

第三十二条依照著作权法第二十三条、第三十二条第二款、第三十九条第三款的规定,使用他人作品的,应当自使用该作品之日起2个月内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

第三十三条外国人、无国籍人在中国境内的表演,受著作权法保护。

外国人、无国籍人根据中国参加的国际条约对其表演享有的权利,受著作权法保护。

第三十四条外国人、无国籍人在中国境内制作、发行的录音制品,受著作权法保护。

外国人、无国籍人根据中国参加的国际条约对其制作、发行的录音制品享有的权利,受著作权法保护。

第三十五条外国的广播电台、电视台根据中国参加的国际条约对其播放的广播、电视节目享有的权利,受著作权法保护。

第三十六条有著作权法第四十七条所列侵权行为,同时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处非法经营额3倍以下的罚款;非法经营额难以计算的,可以处1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七条有著作权法第四十七条所列侵权行为,同时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由地方人民政府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查处。

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可以查处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侵权行为。

摄影作品著作权许可使用转让合同 篇5

法人代表:

通信地址:

联系电话: 乙方:

法人代表:

通信地址:

联系电话:

为了传播先进文化、提高全民素质,更好地履行文化传播和社会教育的职能,乙方希望通过评奖活动,加强图书馆与读者的互动,进一步培养全社会的阅读习惯,引导社会的审美取向和文化消费,同时为家庭藏书和图书馆藏书建设提供指导。

本奖项通过社会投票与专家评审相结合的方式评选,乙方将设计相关网页用于网络投票。为此,需要在网页上提供参评图书,采用网上投票的方式进行读者初评,得票最多的前 种图书将进入复审,由专家评审出 种获奖图书。

为了配合乙方奖项的.评选,甲乙双方就甲方所出版图书进行电子化的事宜,经协商达成一致意见,签订本协议,共同遵守。条文如下:

一、甲方的权利与义务

1、甲方同意向乙方无偿非专属授权使用书名为 的著作(包括该著作的版式及装帧,以下简称本著作)

□全文

□部分内容(不少于全书内容的1/3): 页至 页

(请在相应的方框内画√,下同)

以电子文本的形式,作为乙方奖项相关网页的内容。

3、甲方授权乙方根据本次活动的要求对本著作的电子文本进行数字化加工、编辑等,使之成为符合网上评选要求的电子文本。

5、甲方同意乙方在评选活动结束后,在乙方网站上继续提供本著作电子文本的网络浏览。

6、甲方保证所提供授权的著作,没有侵害他人著作权和其他权利,如有因此引起之纠纷、诉讼、损失或损害赔偿等,完全由甲方负责。

二、乙方的权利与义务

7、乙方仅向读者提供基于个人非营利性质的阅览。

8、乙方应在甲方授权范围内使用本著作时,载明著作出处及甲方名称。

11、乙方可以根据甲方要求,通过本馆网站与甲方网站建立链接,引导感兴趣的读者浏览甲方网站。

12、乙方可以根据甲方要求,就参评图书网上阅读事宜积极寻求与知名网站链接,以扩大甲方参评图书的宣传范围。

13、评选结束后,乙方将甲方获奖图书名单在馆内相应地点与本馆网站的醒目位置向读者推荐,引导读者作为购买阅读的优先选择。

四、其他事项

14、本协议未尽事宜由双方通过友好协商,并签订补充协议确定。补充协议与本协议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15、本协议自双方授权代表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 年。

16、本协议一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甲方(签章): 乙方(签章):

对未发表的作品的著作权研究 篇6

[案情]

原告:格林豪泰酒店(威海)管理有限公司

被告:上海辉盛酒店管理有限公司

原告持有电脑光盘两张,刻录了在格林豪泰酒店(上海)有限公司经营管理的格林豪泰静安店(上海新闸路1829号)中拍摄的系列数码宣传照片(文件名分别为0019-0054)。其中文件名为0020、0031、0038、0053的四张照片,在原告于2005年10月12日委托案外人进行设计和制作的四折页宣传单中使用。2007年初,原告发现被告在其经营管理的帝悦大酒店二楼前台放臵、任来客随意阅看的宣传资料使用上述光盘中文件名为0032、0043的两张酒店室内照片,未经原告授权。经公证处出具公证书,证明由原告在帝悦大酒店取得涉案宣传资料。该宣传资料为单张双面,每面的中部并排陈列了三张图片,从左向右的第二、第三张图片即为本案所涉之图片。经比对,第二张图片与原告光盘中文件名为0032的照片完全一致;第三张图片中杯子上除缺少原告公司商标标识外,与原告所持光盘中文件名为0043的照片完全一致。为此,原告于2007年4月27日诉至法院,请求被告停止侵害,并在《解放日报》、《新民晚报》上向原告公开赔礼道歉,赔偿原告损失人民币203110.80元。被告辩称,原告从未在其宣传资料中使用过两张系争照片,其中一张图片与原告光盘中的图片不一样,图片中杯子上并无原告的标识图案,原告仅凭所持有刻录系争两张照片的光盘不足以证明原告享有系争两张照片的著作权。故原告不是系争宣传图片的著作权人,请求法庭驳回原告的全部诉讼请求。

[审判]

法院经审理认为,按常理,同一场景下不同的人因构思不同、视角不同,所拍摄的照片也不会完全相同;同时,数码照片具有可修改性。经对比,被告宣传资料中使用的图片除其中一张图片中杯子上缺少原告注册商标标识外与原告所持光盘的照片完全相同,故在无相反证据的前提下,法院确认被诉侵权图片与原告光盘中文件名为0032、0043数码照片具有一致性。通过细节推定系争照片与光盘中的系列其他照片于同一天拍摄完成,即其他照片合法在先使用之日,系争照片已拍摄完成;且被告未对其合法使用宣传资料中的图片提供相应证据予以反驳,故法院确认原告对系争照片享有著作权。被告未经原告授权,擅自使用原告所享有著作权的、未发表的图片,并未经同意予以部分修改,分别侵犯了原告的署名权、发表权、修改权以及复制权等权利,侵权行为成立,应承担相应的民事侵权责任。本院依法综合考虑原告的作品类型、被告侵权行为的性质和主观过错程度、侵权的后果和社会影响等情节,结合合理支出费用,在50万元法定赔偿额以下酌情予以确定。据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二条第一款、第九条、第十条、第四十六条、第四十八条、第五十二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九条、第二十五条之规定,判决如下:被告立即停止侵犯原告享有的照片著作权的行为、向原告赔礼道歉,并赔偿经济损失。

判决后,原、被告双方均未上诉。

[评析]

本案中争议的作品为数码照片。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码照片已逐渐替代传统胶卷照片,走进了千家万户。数码科学技术的普遍推广和应用,也影响到知识产权法对图片著作权归属的认定标准。因为数码照片不同于传统照片,传统照片以感光材料即胶卷作为载体,拍摄后的胶卷要经过冲洗才能得到照片,一次成形,不能轻易修改;而数码照片则是将影像信息以数字方式存储于磁盘或内存卡中,因而可以直接把数据传给计算机或者刻录成光盘,并借助于计算机的处理手段,对数码照片进行修改。这些新特点,使得对如何确定数码照片作为可以复制的作品源与被复制成图片之间的同一性判定,以及数码照片,特别是未发表的数码照片著作权权利归属等法律事实认定标准产生很大的挑战。

一、数码照片著作权案件审理的难点

数码照片权利作为著作权之一,是一种事实权利,无论发表与否,均享有著作权。[1]保护著作权的前提是确定权利归属。已公开的数码照片,主要是指专业艺术照片,这类照片往往会通过合法出版物,或在公开场合(例如网站、会展场所等)发布而为公众所知,因此很容易确认著作权的归属;而未发表的数码照片,主要是指商业自用和家庭自用两种私用型的数码照片,前者是为宣传和开拓自身的商业市场而拍摄,后者是为家庭欣赏和美化生活而拍摄,一般不会公开发表,这样就不被公众所知晓,也无可以证明作品权属的权利凭证,且著作权人往往自我保护意识差,一旦被侵权,要权利人自己证明数码照片的著作权人是困难的,相应的著作权保护也就难以得到实现。本文主要针对未发表的数码照片如何认定著作权属问题展开讨论。审理这类案件存在的难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数码照片本身的特点所产生的审理难点:

数码照片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它本身存在着一些特有的弱点和局限性,这样就给审理相关案件带来一定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数码照片[2]具有无形性。这一特点,区别于传统照片。传统照片在拍摄完成后即在胶卷底片上一次成形,影像和胶卷具有一一对应性。因此,底片就是唯一的作品源,无相反证明,拥有传统胶卷照片底片的人就应被认定为照片的著作权人。而数码照片是由数字所构成的虚拟组合,必须以存储的方式依附于存储卡、电脑硬盘、光盘等载体里。数码照片的数据可随时与载体相分离,并可反复多次刻录于不同的载体中。在多个载体同时承载数码照片虚拟数据的情况下,甚至通过鉴定都无法分辨哪个载体中的数码信息是最早形成的源数据。也就是说,任何载体都不具有证明数码照片著作权形成时间的可靠证明力,因此,在审理这类案件中,不能按传统照片的认定标准而认定数码照片载体的持有人即是数码照片的著作权人,也无法直接认定数码照片著作权形成的时间。

2、数码照片具有易修改性。数码照片数据资料存在于有形的载体中,无论照片本身的内容可以修改,还是载体上所记载的属性、格式、容量等数据皆能够更改。因此,数码照片的内容被修改后印制于其他附着物上,图像不会反映出任何的修改痕迹。而传统照片一般不易被修改,修改难度大,且痕迹相对明显,容易被发现。这一特点,使得在审理中当数码照片与被诉图片之间存在差异,使用人又不提供图片的数码载体的话,很难确定双方诉争标的的同一性,即如何认定两者之间的关联性问题存在很大的困难。

(二)数码照片的证据属性所引起的审理难点:

如前所述,数码照片[3]具有无形性,要作为一种证据,其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具有一定的形式。本案数码照片的载体为光盘,原告以持有的光盘为证据,主张其为系争照片的著作权人。光盘从证据类型来看,属视听资料。所谓视听资料,是指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利用图像、音响及电脑等贮存反映的数据资料等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种法定证据形式。在我国《民事诉讼法证据规则》中设定视听资料的适用规则有三:

1、存

在疑点的视听资料不能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2、一方当事人提出的有其他证据佐证并依合法手段取得的、无疑点的视听资料或者与视听资料核对无误的复制件,对方当事人提出异议,但没有足以反驳的相反证据的,人民法院应当确认其证明力;

3、视听资料其证明力小于物证、档案、鉴定结论、勘验笔录或者经过公证、登记的书证。由此可见,我国将视听资料确立为一种独立的证据形式,具有一定的证明能力,但它同时存在较容易被人伪造、裁剪或涂改的局限性,因此,是一种不可靠的证据,证明力较弱,需要有其他证据以佐证方式补强其证明力。特别是在数码照片著作权纠纷案件中,数码照片的著作权与其所附载体相分离,且承载数码照片的图像是静态的,其传递的信息是有限的,相应的证明力也是有限的。因此,对未发表的数码照片,仅仅通过光盘及其中刻录的数码照片数据资料为证据证明作品形成时间和权利归属是非常困难的。

从技术的角度而言,数码照片的源数据来自于数码像机的存储卡而非光盘,光盘对于其他载体而言并不具有排他的证明效力;光盘上所记载的任何数据都可以被修改,诸如创建时间、文件格式等。因此,光盘对数码照片形成时间及权利归属等事实的证明力是微弱的,不能单独作为认定上述事实的证据。

从举证能力上看,数码照片数据资料可重复多次刻录于不同的载体,作品的著作权与其载体相分离,拥有一件记录着作品的载体并不能享有著作权。客观上的事实是,未发表的数码照片数据依附于唯一的载体中,相应数码照片的著作权人就是载体的所有人。但因未公开发表,不被公众所知,所以要证明这一客观事实是极其困难的。本案中,原告持有光盘除能证明持有人是记录数码照片数据的载体之物权所有人之外,几乎没有其他证据可以证明数码照片的权利归属。从这个意义上讲,客观上原告的举证能力是有限的。

从著作权属认定规则上,无论是《伯尔尼公约》,还是我国《著作权法》均一致规定,如无相反证据,根据作品上署名确定作品作者的规定。原告以持有未发表数码照片的光盘作为反证,对抗被告名义公开使用的数码照片附着物而主张著作权,原告在证据上处于弱势。一旦发生侵犯著作权的行为,原告著作权得到切实保护就很困难。

二、未发表数码照片的著作权归属认定的标准。

尽管对未发表数码照片案件的审理存在诸多的困难,经过对本案的审理及对这类案件的思考,谈谈几点关于如何认定未发表数码照片著作权归属认定标准的审判经验。具体而言,未发表作品著作权归属的认定一般存在二大待证事实:

1、被诉侵权图片与原告主张著作权的数码照片之间的关联性问题;

2、谁是未发表数码照片的著作权人。对这两大待证事实的认定标准,笔者认为可分别遵循以下规则:

(一)被诉侵权图片与原告主张著作权的数码照片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性的认定标准。

这是本案当事人之间形成争议首先必须解决的逻辑前提。众所周知,受著作权保护的作品具有独创性,这是使得此作品区别于彼作品的本质特征之一。如果被诉侵权图片并非原告主张权利的数码照片,那么侵权与赔偿均无从谈起。如果侵权人在侵权使用他人享有著作权的照片时,利用数码照片的可修改之特点,对照片进行一定的修改,这样两者之间可能会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使得两者的关联问题变得扑朔迷离,难以分辨。

根据经验法则确定如下认定标准:第一,按常理所确立的标准:同一场景下不同的人因构思不同、视角不同、所用照相机不同,所拍摄的照片也不会完全相同,这是由受著作权法保护的数码照片独创性的特点所决定的,它凝聚了拍摄者的智力劳动成果,是区别于此照片与彼照片的基本特征;第二,根据数码照片的特点所确立的标准:数码照片的可修改性,允许两者存在差异;但作品的独创性,决定了无论如何修改,也改变不了数码照片作者独特的视角,因此,两者局部的不一致不足以推翻整体的一致性。本案中,被告宣传资料中使用的图片除其中一张图片中杯子上缺少原告注册商标标识外,无论是拍摄的视角、图片中场景、物品及其相互的空间位臵等均与原告所持光盘的照片完全相同,法院认为,被告所使用图片与原告光盘照片局部不完全一样的事实不足以推翻其与原告所持有光盘中照片的一致性,且被告虽对光盘真实性提出质疑,但未提供证据予以反驳,也未申请鉴定,故在无相反证据的前提下,确认被告在宣传资料中使用的两张图片与原告光盘中数码照片具有一致性。

(二)未发表数码照片的著作权人的认定标准。

对于这一事实认定,目前立法中没有规定,司法中没有统一的标准。从法理上讲,“通过证据证明而得出的结论往往较为精确;而运用推定法则,人们可以比较容易地依据经验法则和逻辑思维得出结论,但在精确度方面则逊色一些,因此它是一种容易采用的但不精确的方法。”[4]因此,对于未发表数码照片著作权属的认定规则,实务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著作权属于绝对权,具有排他性和唯一性,权利人必须以具有绝对排他证明力的证据证明其是权利人,因为著作权与载体相分离,原告持有数码照片数据资料的载体不足以证明数码照片的权属。第二种观点,客观上,未发表的作品没有直接证明其权属的合法出版物或者权利凭证,无法直接通过证据证明而确定权属,要求权利人直接证明权利归属,权利人举证责任过重,证明标准过高,甚至苛刻,不利于这类著作权的保护。因此,对未发表的著作权属争议的判定采取推定方法比较妥当,避免发生对这类权利侵犯的泛滥。因为“推定往往与概然性的证明标准相符合。就是说,通过推定可以产生一种符合慨然性的优势的结论,这种结论的符合真实的可能性如此之大,除非另一方当事人提出有力的反证,否则应当作出对一方当事人有利的裁决。”[5]

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对这类案件的审理,应当坚持经验法则和逻辑规则结合,从细节出发,综合全案,得出符合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结论。建议从以下二个角度进行全面审查后,对未发表的数码照片著作权属作出判定:

首先,充分运用证据规则,平衡当事人的举证能力,通过对举证责任的分配,实现对著作权的保护

1、赋予数码照片载体持有者一定的证据优势地位。

数码照片著作权与其载体相分离的特点,使得数码照片的持有者不再拥有和传统胶卷照片底片持有人一样的权利,不能当然成为数码照片的著作权人。但数码照片权属的认定标准仍然得坚持民事证据的高度盖然性标准。作为刻录有数码照片数据资料的载体,也是一种证据,具有一定的证明力。特别是,在案件中当数码照片的数据资料由持有人所持载体唯一承载时,此时的载体就应当与传统胶卷底片一样具有相同的证明力,载体的持有人就是数码照片著作权人。除非对方当事人也同样作为持有人,否则仅有抗辩,仍不足以对持有人形成有力的驳倒效果,应当确认持有刻录有数码照片数据资料的载体的人是著作权人的证明力大于非持有人的抗辩,具有一定的盖然性。换句话说,若双方当事人均持有存储有数码照片数据的载体,则应结合其他证据进行判断,假如原告提供的所有证据材料及说明,均不足以形成高度盖然性优势的话,应驳回原告的起诉。

2、赋予被诉使用者对数码照片的合法来源进行举证的责任。

鉴于载体不具有排他性证明照片权利归属的证明力,持有人仅享有证据优势地位,但仍不足以满足高度盖然性的证明标准,著作权归属仍处于真相不明的状态,因此,法院还必须合理分配当事人的举证责任,来补强对事实的证明力。

对于数码照片数据存在于其他载体以对抗持有人唯一性的举证责任,法院应当指定由被诉侵权者承担,这符合证据举证责任分配原则。对于权利人来说,其主张的是除自己之外没有其他主体是权利人,这是个消极主张,无法通过积极的行为证明不存在的事实,而且客观上,权利人也没有证据直接证明未发表作品的著作权归属;而对被告而言,其有力反驳权利人的主张是“还有其他载体存在,原告仅作为载体持有人,不能当然成为著作权人”,这就意味着反驳的主张是个积极主张,完全可以通过一定的举证证明其主张的存在。而且,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

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九条 出版者、制作者应当对其出版、制作有合法授权承担举证责任,发行者、出租者应当对其发行或者出租的复制品有合法来源承担举证责任。举证不能的,依据著作权法第四十六条、第四十七条的相应规定承担法律责任。鉴于此,法庭还应认定被诉使用者负有审核、享有图片合法来源之义务,并对此承担相应的举证责任。若无法提供相应的证据,则从另一角度补强了作为有疑视听资料的光盘不能单独作为依附其数码照片著作权归属之证据的证明力,为形成法官内心高度盖然性提供了心证。在本案中,法院将被告虽然对原告所持光盘提出质疑,但并未对其合法使用宣传资料中的图片提供相应证据予以反驳,作为认定判定原告享有著作权的理由之一。

其次,观注细节。

仅仅通过上述举证责任的分配是否就能认定未发表数码照片的权利归属?笔者认为仍然不够充分,毕竟数码照片的著作权人应当是唯一的,推定规则的不精确性决定了仅依据上述认定标准仍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确认未发表数码照片著作权属仍面临着困难重重。但常言道,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细壤,方能就其高。要正确判定相应的著作权属问题,必须注重细节。在审理中,可由法院以释明的方式,由主张著作权的当事人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因素对事实进行说明和举证,以强化法官对著作权归属的心证:

1、重点加强对数码照片形成的过程的了解:(1)、要求主张权利的当事人对数码照片由谁、出于何种目的、在什么地点、如何完成数码照片的拍摄等内容进行说明;法院应当对当事人陈述进行比较,并分别对其合理性、逻辑性进行判断。(2)、通过引导,寻求是否存在其他证据能佐证数码照片归属的事实。这类事实无法预知,情况千变万化,无章可循,只能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处理。在本案中,就是通过与系争数码照片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拍摄的其他系列照片公开在先发表的事实,结合案件的其他证据,认定了相应的著作权属。

2、根据数码照片显示的内容为线索,查明图像内容与权利人之间的关系。一般数码照片有人物和场景两种。假如照片上显示的是人物的,可以通过传唤照片中的被拍摄的对象,即照片中的人物或其法定代理人(指未成年人、无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到庭作证的方式,了解照片形成的过程,以查明著作权归属。照片图像上的人与著作权人可能有合同关系、亲属关系,或者其他法律关系,通过他们的证人证言及提供的相应材料,可判断著作权形成的时间及归属。假如照片上的图像是静物,则分别由权利人对静物出现有地点,拍摄的场景进行说明,有必要的话,法院可以作实地勘察予以查实。

3、侵权人是否有机会接近未发表的数码照片数据源或载体。正如前所述,未发表的数码照片一般由著作权人自用,侵权人几乎没有机会接触到数码照片的数据源或载体,则不可能发生侵权行为。如今社会人才的快速流动,网络的发达,都可能使这类未发表数码照片的数据随人员的流动、网络的传播而泄露在外,为侵犯著作权的行为提供可能。因此,在审理中询问主张权利的当事人对方是否有可能接触到相关的数据源或载体,对法官形成内心的心证,判定著作权的归属也具有相当的意义。这一节事实未必可以通过民事程序查实,只为法官形成内心的确认提供一种可能。在本案中,原告陈述原保管光盘的工作人员现为被告的员工,被告也承认该节事实,但否认该人向被告提供了原告的数码照片,原告也无证据证明该人确实实施了这种行为。法院虽然未对这节事实予以认定,但却加强了法官认定原告为涉讼数码照片著作权人的心证。

这类案件审理难度大,合议庭紧紧抓住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所具备的独创性的特点,结合原告所持有光盘中其他在先使用的照片与系争照片之间的联系,从画面中所显示物品的细节,以及通过常理分析,综合全案,一一解决审理中的难题,认定原告是系争照片的著作权人,享有著作权,被告未经原告许可,擅自在其宣传资料中使用系争照片,侵权行为成立。

[1]德国著名学者M〃雷炳德依据德国著作权法和《伯尔尼公约》的精神认为,“著作权已经不再是一种特许权。著作权的产生不依赖于集体来自国家的授权行为或者依赖于遵守某种官方的手续;它的产生是与作品创作的事实行为联系在一起的。”(叶自强著,梁慧星主编的《民事证据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9月第2版,第91页)我国著作权法也有类似的规定,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作品,不论是否发表,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权。

[2] 此处“数码照片”仅在“数码照片数据”意义上使用,当数码照片数据通过载体表现出来的图像意义上的数码照片是有形的。

[3] 同前。

[4] 叶自强著,梁慧星主编的《民事证据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9月第2版,第91页

数码摄影作品著作权的归属 篇7

一、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的界定标准

(一) 作品的类型及其特点

作品是指通过作者的创作活动产生的具有文学、艺术或科学性质而以一定物质形式表现出来的一切智力成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作品的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张, 笔者将从以下几点界定作品的类型。

1. 原创作品与演绎作品、汇编作品

原创作品是指作者基于自己的独立构思, 将自己的思想内容表达于世且与已经存在的表达内容不同的作品。原创作品是全新的、与原有的表达内容无交叉的“新内容”, 因此, 原创作品具有始创性与独立性。

演绎作品是指以另一作品为基础创作的作品。汇编作品是指汇编若干作品、作品的片段等, 对其内容的选择或者编排体现独创性的作品, 二者因其本身是依赖于原作品的创作成果而存在的, 因此, 独创性较低。

2. 艺术作品、事实作品、功能性作品

艺术作品是指作者通过艺术媒介、经过艺术体验和艺术构思创造出来的产品。它是作者运用一定的物质媒介和艺术语言, 将头脑中形成的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物态化, 创造出来的审美鉴赏的对象。

事实作品是指以事实为基础创作的作品或者企图反映事实的作品。事实作品的主要内容是客观信息, 不具备独创性。

功能性作品是指作者以生活实用性和产业功能性为价值目标创作出来的作品。功能性作品是作者基于自己独立创造的表达方式产生的, 可以取得著作权法的保护。

(二) 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的界定标准

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且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由此可知, 作品获得著作权保护须同时具有独创性与可复制性。如前所述, 不同类型的作品的独创性程度以及表达方式各不相同, 只有界定出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的标准, 才能对作品是否获得著作权法保护作出科学的判断。

1. 作品取得著作权的根本条件———独创性

作品的独创性要求作品应包含作者的“独立创作”。对于这一要求, 各国基本达成共识。但是, 不同国家对于作品的创造性的程度要求的高低不尽相同。我国著作权法中缺乏对于独创性的进一步描述。

作品的独创性还要求作品应当具有一定水准的智力创造高度。作者所享有著作权的范围仅及于有创造性的一部分。对于缺乏创造性的作品, 无论付出多少劳动, 也不能成为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

2. 作品取得著作权的必要条件———可复制性

作品取得著作权还应当具有一定的表现形式, 即具有可复制性。停留在内心世界的思想感情并不是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

3. 作品取得的著作权是思想表达的著作权, 而非思想本身

“版权法只保护作者具有独创性的表达, 而对于思想, 无论是否具备独创性, 都不予。”[1]因此, 作品取得的著作权是思想表达的著作权, 而非思想本身。

综上所述, 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的界定标准有三点:作品应具有独创性、可复制性且受著作权法保护的是作品思想的表达。只有通过对这三点内容的仔细研究, 才能够准确地对不同类型的作品是否应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做出科学的判断。

二、著作权法意义上的摄影作品的界定标准

“摄影作品是指借助摄像器材, 在感光材料上记录客观物体形象的艺术作品, 其直接表现形式是照片 (含底片) 。”[2]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第3条及《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4条的规定, “摄影作品”作为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的一类。然而, 立法上所使用的概念是“摄影作品”而不是照片。那么, 照片究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成为著作权法意义上的摄影作品?因此, 只有将著作权法意义上的摄影作品的界定标准统一, 才能对不同类型的照片做出合理的判断。

“‘摄影物’仅在成为具有独创性的艺术作品时方能够成为‘摄影作品’”, [3]由此可以看出, 独创性与艺术性是摄影作品不可或缺的两个构成要件。摄影作品所要求的独创性是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所要求的独创性的特殊形式, 它具备自己的特点, 因此, 在这里与艺术性做单独介绍。

(一) 摄影作品的独创性的界定标准

摄影作品的独创性大多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构图”, 一是“用光”, 除此以外少数作品还制造出特殊效果, 也能构成作品的独创性。

所谓“纯粹复制影像”的照片并非强调摄影人的某种思想与其表达, 而在于强调对原物的真实再现, 这便失去其独创性。而著作权法的实质在于保护作者的“智力成果”, 是对人的思想的尊重和保护, 所以世界上多数国家对于“纯粹复制影像”的照片, 一般均不认定其为摄影作品。

至于普通的家庭照片既非完全意义上的“纯粹复制影像”, 也不具有显著的艺术特征。拍摄者在拍摄照片时不是为了把自己的独特构思以摄影作品的形式表现出来, 因此, 普通的家庭照片不属于著作权法意义上的摄影作品。

(二) 摄影作品的艺术性的界定标准

许多国家在立法时要求著作权法上的作品须同时具有独创性和“艺术性”。从文字上理解, “艺术性”与“独创性”之间是完全不同的, 前者强调某种“高于生活的思想和技术程度”, 而后者则强调某种独立创作的过程。然而针对摄影作品, 笔者却认为二者大同小异。首先, 就立法者的立法目的而言, 对于艺术性的要求与对独创性的要求一样, 旨在将纯粹翻拍、复制性的摄影物排除于著作权法之外;其次, 就实践操作来看, 艺术性作为内涵极其含糊的一个概念, 其实际的界定标准难以统一, 这样便容易造成司法实践上的混乱。所以, 对于摄影作品的艺术性应与摄影作品的独创性作同一理解, 即二者以同样的界定标准来划分。

三、影楼拍摄物的独创性标准与著作权归属问题

实践中, 影楼拍摄物引发了不少的纠纷。那么, 影楼拍摄物是否属于著作权法所保护的作品的范畴?其界定标准如何?这一系列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笔者将从影楼拍摄物的独创性标准与著作权归属问题这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 影楼拍摄物的独创性标准

影楼对拍摄的照片是否享有著作权, 主要在于拍摄的照片是否具备独创性, 并非影楼的所有的照片都构成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以下仅以影楼的照片类型为出发点并结合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的界定标准进行分析:

1. 证件照

从表现形式上看, 影楼拍摄的身份证等类型的照片, 其表现形式千篇一律, 都有具体的标准。这样的照片我们可以认为其表现形式上不具有差异。

从是否具有独创性来看, 影楼在拍摄证件照时, 均有固定的背景、闪光灯和反光伞等。在整个过程中, 摄影师所要做的事情就是按下相机的快门, 这个过程中不存在任何独立创作的行为。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证件照不属于著作权法保护的范畴。

2. 艺术照

从表现形式上看, 艺术照包括婚纱照和写真照两种类型。二者的表现形式都以顾客的思想为基础, 从而使不同的照片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从是否具有独创性来看, 在拍摄艺术照的过程中, 摄影师会根据不同的场景、氛围以及顾客不同的造型等对拍照进行不同的设计, 这种设计便是摄影师的独立创作行为。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艺术照属于著作权法保护的对象。

3. 瞬间抓拍的照片

影楼摄影的关键技术在于灯光的布置和摄影师在瞬间抓拍的能力, 灯光的设置作为纯技术工作, 一般没有独创性, 但是源于摄影师的灵感而瞬间抓拍的照片或者诱导顾客做出各种动作、表情的照片则含有一定的独创性。

4. 特色照片

影楼在对底片冲洗的过程中, 将底片进行专门的加工制作而形成的非常有特色的照片一般属于著作权法保护的范畴。

(二) 影楼拍摄物的著作权归属问题

从以上不同类型的照片我们可以看出只有具有独创性的艺术照、瞬间抓拍的照片以及特色照片才属于摄影作品。对于已经构成摄影作品的照片, 顾客委托影楼为其拍摄照片, 影楼为此拍摄的作品属于委托作品。《著作权法》第17条规定:“受委托创作的作品, 著作权的归属由委托人和受托人通过合同约定。合同未作明确约定或者没有订立合同的, 著作权属于受托人。”对于摄影作品的著作权归属问题, 顾客可以和影楼双方协商, 如果没有协商或者协商不成, 则归属于受委托人, 也就是影楼。

通过对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及摄影作品的界定标准的研究进而引发出的对影楼拍摄物的独创性标准以及著作权归属问题的探索, 笔者得出结论, 影楼拍摄物是否属于著作权法的保护范畴关键在于拍摄物是否具备独创性, 这一性质是对著作权法意义上作品的界定的根本标准, 只有具备独创性才可能取得相应的著作权。影楼拍摄的作品的著作权归属问题可以依据当事人的意愿进行协商, 如若协商不成, 根据法律的规定, 该作品的著作权应由影楼所有。

摘要:近年来, 我国发生不少关于影楼拍摄物的著作权归属等相关方面的纠纷, 由此而知, 关于影楼拍摄物的独创性标准以及著作权归属等问题的研究, 对我国著作权立法及司法存在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试从著作权的基本理论入手, 以层层递进的方式, 通过对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及摄影作品的界定标准的研究进而引发出对影楼拍摄物的独创性标准以及著作权归属问题的探索。

关键词:著作权,独创性,影楼拍摄物,著作权归属

参考文献

[1]李雨峰.思想与表达二分法的检讨[J].北大法律评论, 2007 (8) :433-452.

[2]王维拉.影楼摄影的版权初探[EB/OL].http://www.law-lib.com/lw[2011-10-20].

数码摄影作品著作权的归属 篇8

一研究生学位论文著作权归属问题的现状

目前国内没有直接论述学位论文著作权归属的相关法律规定。经过检索,仅在《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第13条中对学位论文著作权归属问题进行了界定:“在高等学校学习、进修或者开展合作项目研究的学生、研究人员,在校期间参与导师承担的本校研究课题或者承担学校安排的任务所完成的发明创造及其他技术成果,除另有协议外,应当归高等学校享有或持有”。而对于不同培养和创作模式下产生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著作权的归属并没有明确的规定。我国关于学位论文著作权归属相关规定的不明确性以及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复杂性,使得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著作权归属难以理清。

二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著作权归属问题的分析

由于研究生学位论文创作模式的复杂性,笔者认为应该针对学位论文不同的创作情况来具体地分析其著作权的归属问题,研究生学位论文著作权的归属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研究生独立拥有著作权

如果该研究生在学位论文的定题、撰写过程中得到了导师的指导和相关专家、教授的参考性建议,但是这些建议和指导并没有参与实质性的创作,学位论文在完成的整个研究过程中,作者都是亲力亲为,有用的数据、大量的实验都是作者经过独立的计算和实践得出的。所以,该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著作权应该属于研究生独立所有,学生只需要在文章中对导师表示感谢即可。

2学校拥有著作权

某些研究生以参加导师的科研项目或者是学校下达的科研任务为论文的选题,在这种情况下,学位论文往往是课题研究的一部分。学生根据此类课题或者任务完成的课题所创作的学位论文的著作权应当由学校拥有。

3学位教育研究生所撰写学位论文的著作权归属

(1)研究生承担了所在单位的课题而形成的学位论文。某些学位教育研究生结合本职工作,选题直接来自于自己工作单位的课题而完成的学位论文,根据X《著作权法》第16条规定:“公民为完成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是职务作品”。对于已经存在著作权归属约定的课题,学位论文作为课题成果的一部分,其著作权属于协议约定方。而对于没有对著作权归属约定的课题所形成的学位论文,著作权由作者享有,但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

(2)研究生以工作实践为基础,通过自我总结、研究而形成的学位论文。有的学位教育研究生的选题往往直接来源于自己的工作实践或者具有明确的工作背景和应用价值,但是没有承担学校或单位的研究课题,而是通过自我总结、研究而形成学位论文。本人认为这类学位论文的著作权应该属于研究生所有。

综上所述,学位论文的著作权主体应该根据不同的创作情况和创作时依靠的物质条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需要对他们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界定。

三开发利用研究生学位论文需解决其著作权的归属问题

电子版学位论文的传播方式和版权控制的复杂性极大地限制了它的利用范围,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以解决著作权归属带来的问题。

1用法律明确规定学位论文著作权归属问题。我国的《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虽然有规定,但是依然不明确,建议在《著作权法》中增加关于学位论文归属问题。

2不断规范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授权方式。根据前面对学位论文著作权归属的具体分析,不难看出,有的学位论文著作权的归属不属于研究生本人,而属于学校或者研究生所在的工作单位。如果只是简单地与研究生签订使用授权许可,在对这类学位论文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将会侵犯该学位论文的著作权。

上一篇:中学班长表态发言稿下一篇:六十拜河南尹,六十拜河南尹白居易,六十拜河南尹的意思,六十拜河南尹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