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归属

2024-09-20

学院归属(精选10篇)

学院归属 篇1

主观幸福感作为积极心理学主要内容,是反映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把主观幸福感作为个体心理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把促进幸福感作为心理健康的主要目标。学校归属感是学生对自己所就读的学校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的认同与投入,愿意承担作为学校一员的责任和义务,并乐于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1]。相关研究证明,学生学校归属感的高低对其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影响[2]。目前研究者已经对主观幸福感、学校归属感的特点和影响因素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对两者关系研究仍比较缺乏,而且主要以普通高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对独立学院学生所做的研究很少。相关研究表明,医学类教育对办学条件限定比较强,尤其对实践教学环节要求高,独立学院对于医学类学生的培养,在办学思路、人才培养目标、学科专业发展等方面对于其母体学校依托性比较强[3]。本研究将以独立学院医学生为被试,探讨独立学院医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学校归属感之间的关系,以便为学校及相关教育管理部门提出更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育建议,提高独立院校医学生的幸福体验。

1 研究方法

1. 1研究对象。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以班级为单位,2014年3月10日至14日,从河南省2所独立学院和其母体学校共30个班,抽取大一到大四共800名医学类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剔除无效问卷,最终回收有效问卷共746份,回收率是93. 2% 。其中,独立学院学生389名,母体学校学生357名; 男生368名,女生378名。

1. 2研究工具。

1. 2. 1主观幸福感问卷采用四川师范大学杨琳娜修订的GWBS量表[4]。共6个维度,31个项目,Cronbach一致性系数为0. 868,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系数在0. 463到0. 952之间。要求被试评定自己近半年来的感受,总分越高,主观幸福感越高。

1. 2. 2学校归属感问卷采用西南大学杜好强编制的大学生学校归属感问卷[5],共2个维度,14个题项。本研究对该问卷的信效度重新做了测定: 两个因素与总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 803、0. 878、0. 905,两个维度与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依次为0. 889、0. 943。

1. 3数据处理。运用SPSS17. 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2 研究结果

2. 1独立学院医学生与其母体学校学生分别在主观幸福感、学校归属感上的差异比较结果表明,独立学院医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得分显著高于其母体学校学生( t = 4. 30,P < 0. 01) ,学校归属感得分显著低于其母体学校学生( t = - 3. 95,P < 0. 01) 。

2. 2独立学院医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学校归属感的相关分析。对独立学院医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学校归属感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独立学院医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学校归属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其中,主观幸福感中“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忧郁或愉快的心情”2个维度分别与学校归属感及其各个维度存在着显著正相关; “松弛和紧张”和“对生活的满足和乐趣”2个维度分别与学校归属感及“身份归属感”存在显著正相关。具体结果见表1。

注:*P < 0. 05,**P < 0. 01

2. 3独立学院医学生学校归属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回归分析。采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学校归属感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模型能够解释其25. 1% 的变异量。学校归属感的2个维度———身份归属感,情感—精神归属感都进入了回归方程。其中,情感—精神归属感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力较大 ( β =0. 213) ,其次是身份归属感( β = 0. 193) 。

注: R2= 0. 251,**P < 0. 013 讨 论

3 讨 论

研究显示,独立学院学生的入学分数、教育资源、社会认可度、就业压力等多方面因素,造成其心理特点与普通高等学校( 母体学校) 学生相比呈现出独特的形态,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显得尤为突出,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较大的困难[6]。

研究显示,独立学院医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其母体学校学生,学校归属感显著低于其母体学校学生,独立学院医学生学校归属感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模型能够解释其25. 1% 的变异量。本研究结果中独立学院医学生主观幸福感总分高于其母体学校学生,这与徐微等人的研究结果不一致[7],可能与独立学院医学生的社会认可度逐渐升高有关。随着独立学院毕业生一批批进入社会,他们用自己不亚于普通高等院校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了社会的认可,独立学院的学生越来越被社会所认可、接受。且由于独立学院相较于普通高等院校在学校环境、管理制度方面更加优越,促使独立学院学生拥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水平。但独立学院医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显著低于其母体学校学生,可能由于独立学院建校时间较短,在很多方面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较难形成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和学校精神,不能有效地对大学生起到内聚、改造和调控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形成。

本研究结果表明,独立学院医学生学校归属感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较强。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水平越高,说明其对学校生活的适应越好,更容易产生积极正向的自我态度。高归属感的学生与集体、他人拥有和谐的关系,体验到更多的正性情感,越愿意为学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与学校荣辱与共。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具有积极乐观的心态,较高的抗压能力,稳定的情感,从而不仅在身份上,而且在思想上、情感上、精神上更好的融入学校大家庭中,有助于主观幸福感的产生。可见,学校归属感是影响独立学院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独立学院在建设优美校园环境的同时,应注重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精神文化的构建,建立起良好的人文氛围。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发挥其凝聚、整合作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增加学生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并通过建立更高效的管理模式和更融洽的管理氛围,激发学生的学校归属感,让学生在学校中体验到更多的正性情感,有较强的主观幸福感。

本研究受研究条件所限,研究对象中河南省医学院校的学生所占比例较大,而且本研究只探讨了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扩大取样范围,采取多种研究模式和方法,可更准确的探讨变量之间的关系。

破解遗产归属纠纷 篇2

2006年春王毅去世了。孙子王军手持爷爷的遗嘱,要求继承遗产。姑姑王萍找出于爷爷的存折,还有单位给家属的抚恤金共计56800元,全部给了王军。王军还要求房子的所有权。姑姑拿出产权证给王军看:2001年办理的产权证上,产权人的名字是姑姑王萍。王军说,1995年爷爷就写了遗嘱把所有的东西给我,你们2001年瞒着我把房子私下作了变动,是侵害了我的利益!于是一纸诉状将姑姑推上被告席。王萍接到侄子的起诉书后,痛哭不已。

原来,王军父母早年在车祸中丧生,他全是靠姑姑和爷爷一手拉扯大的。王萍结婚后近20年来,始终和老父亲、侄子—起居住。如今,老父亲刚刚闭眼,自己一手抚养大的侄子就把自己推上了被告席,怎能不伤心?

法庭查明产权证上的名字的确是姑姑王萍。这房子原本是王毅单位分的房,2001年单位进行房改,面向职工出售。姑姑全家和爷爷都是一个单位的职工,于是王萍和王毅商量,由王萍出资购买,产权归王萍,但是王毅依旧可以居住在此,直到身故。该案后来经过调解,原告撤诉。

纠纷评析

1.本案中,原告王军存在一个错误认识:他曲解了遗产和财产的概念。所谓遗产,是被继承人死亡时遗留下的合法的个人财产。其中的关键内容是死亡时、合法的、个人财产。必须同时满足这3个条件,才是遗产。

2.根据《继承法》的规定,因为遗嘱是中遗嘱人死亡时才开始发生法律效力的单方民事法律行为,在遗嘱发生法律效力前,遗嘱人可以随时变更或撤销具所立的遗嘱。因此,本案中王毅健在时候,处分子自己拥有使用权的房屋。这种行为是依法行使自己的财产处分权,是合法的。

3.根据《继承法》的规定,家属抚恤金是发给死者的家属,用以安抚死者的亲属以及救济依靠死者抚养或赡养的家属的经济补助。这种抚恤金的享受对象必须是死者的配偶或直系亲属(子女)。本案中,该抚恤金应该属于工毅的女儿王萍所有,不属于死者的遗产范围。

律师提醒

很多人认为,白纸黑字写下?遗嘱,特别是已经公证过了就有了法律效力。这种认识是不完全的。

一个遗嘱人出现多份遗嘱的现象并不少见,多份遗嘱如果处分的内容并不冲突,就不存在失效的问题,反而可以互补;但如果内容存在冲突,就必然导致效力较低的遗嘱的相应内容失效。

衡量遗嘱效力高低的原则是:

1.公证遗嘱优先于一般形式遗嘱,遗嘱人如欲撤销或变更公证遗嘱必须采取公证遗嘱的形式方为有效,数份内容相抵触的遗嘱中有公证遗嘱的以最后所立公证遗嘱为准。

2.后一份遗嘱优先于前一份遗嘱,即在没有公证遗嘱时。以最后所立的合法遗嘱为准。

案例二:他有继承权吗?

西北某城镇居住的黄大妈,守寡几十年,养育了3个儿子。长子和次子都很争气,事业有成、家庭和美。只有第三个儿子成年后跟着母亲,依靠两个兄长的资助生活。

城镇开始出现商品房买卖后,两兄弟集资为妈妈购买了房屋,和小弟弟一起生活。2000年,小弟弟结婚了,在三儿媳的劝说下,黄大妈立下了一份遗嘱,把自己的这套房屋留给老三。

没想到三儿媳自从拿到了这份遗嘱,就时不时地给黄人妈气受。黄大妈原本就有心脏病,在一次婆媳矛盾中,黄大妈一激动发病,没抢救过来去世了。

两个哥哥赶回故乡奔丧。在办理丧事的过程中,从邻居口中得知母亲去世的原委后非常气愤。于是两个哥哥要求弟弟放弃这份遗嘱,否则就以虐待理由去法院告弟媳妇。

纠纷评析

1.本案中,两个哥哥和弟弟谈判的理由是错误的。根据我国《继承法》的规定,继承人遗弃被继承人的,或者虐待被继承人情节严重的,丧失继承权。哥哥感到不平的是弟媳妇本人的行为,而不是遗嘱中被继承入弟弟的所为。也就是说弟弟没有法定丧失继承权的事实存在,因此,弟弟依法享有继承的权利。

2.哥哥们对于遗产在婚后取得,就是夫妻的共同财产的认识也是片面的。根据婚姻法的规定,黄大妈在遗嘱中写明自己的房屋是留给三儿子的,那么这套房屋就是三儿子个人婚后取得的财产。即使有一天夫妻离婚,也不会被妻子瓜分的。

律师提醒

尊老敬老养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是,虐待、遗弃老人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这些违反社会伦理道德的行为,在受到社会谴责的同时,也应当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

根据我国的《继承法》的规定:继承人存在丧失继承权的情况。这种继承权的丧失,又分为绝对丧失和相对丧失。

1.绝对丧失,是因为某种法定事由,比如故意谋害被继承人或者为争争遗产杀害其他继承人的行为,导致继承人继承权的永久丧失。不论受害人是否表示宽恕,均要丧失继承权。

学院归属 篇3

关键词:民办高校,大学生,归属感

归属感, 或称隶属感、隶属, 有以下几种含义:1.指个人自觉被别人或被团体认可与接纳时的一种感受;2.是佛洛姆 (E.Fromm) 氏理论中的术语, 意指心理上的安全感与落实感。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产物, 独立学院大学生既有一般大学生的特点, 也具有其特殊性。独立学院大学生对母校的归属感也被很多学校用来衡量其思想政治工作实施成效之一。在实际工作中, 却存在若干因素阻碍学生对母校的归属感。因此, 在独立学院思想政治工作中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增强大学生对于母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从而进一步推动和谐校园建设。

一、归属感在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学校归属感是指学生对自己所就读的学校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的认同和投入, 愿意承担作为学校一员的各项责任和义务, 乐于参与学校活动。国内外对于学校归属感问题的研究也证实了学生学校归属感与其学校适应、学业成就、同伴关系、自我概念、积极情绪等都有明显的关系。

(一) 归属感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切入点

独立学院的学生特点主要有:1.个性突出, 有较强的自我意识, 但自我管理能力较弱;2.家庭条件普遍良好, 对自我要求较低, 对他人希望值较高;3.虽然知识基础稍弱, 但综合素质较强, 这点和家庭环境密切相关;通过归属感培养和爱校情节教育, 能加深学生对母校的感情和认同, 并以此为抓手, 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这也符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流要求。

(二) 归属感是集体主义的体现, 学生的归属感程度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南徐学院仅成立9年, 无论在校园面积或是基建设施上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如果学生不能理解学院的困难, 从多角度去客观评价学院的管理水平和教师的综合业务水平, 只是一味地挑剔和排斥学院的表面现状, 辅导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将无法开展, “今日我以母校为荣, 明日母校以我为傲”的情节也就更无从谈起。众所周知, 一个学校, 只有全体师生员工协调配合, 紧密联系, 才能推进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 归属感有助于提升学校的社会地位和声誉

南徐学院每年向社会输送一千余名毕业生。他们中的一些人在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牢记母校的精神, 获得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他们是学院的活代表, 对提高母校的社会地位和声誉具有无可取代的宣传作用。而一些杰出校友在毕业后也十分关心母校建设, 出谋划策、出钱出力, 为母校的学弟学妹提供就业岗位和机会, 成为母校发展强有力的支持者。对于独立学院而言, 社会地位和声誉的提高对其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这些都是和学生的归属感密不可分的。

二、南徐学院大学生归属感缺失现状及原因分析

大学一至三年级的学生在独立校区生活学习, 四年级的学生和本部的本一本二批次学生一起生活学习。新生进入一个新的环境, 不免要将新学校与原来的高中学校进行比较, 由于南徐学院历史问题, 现有校区在基建和校园面积上有其局限性, 有部分学生对这种表象产生深深的失望感, 继而对于了解学院的文化内涵、管理实效和取得的成绩表示出默然感, 甚至曾出现过个别新生刚入校一周就要求退学复读的情况;而对于中高年级的同学而言, 新生更容易接受他们对于学院的评价, 如果这些老生缺乏一定的责任感和归属感, 势必会对新生归属感形成产生消极影响。因此认真分析造成目前学生归属感缺失的原因对今后开展工作有实质意义。本文将从南徐学院本身和学生这两个角度着手进行分析。

(一) 学院层面的原因

1. 学生管理模式还存在一定局限。

前文分析过独立学院的学生特点, 由于他们的学习习惯较差, 在实际学生管理过程中, 辅导员采取一系列严格管教措施和军事化管理模式, 并依赖这种严苛的制度约束学生的行为, 无法兼顾尊重学生的特性化发展。但仅仅在外部施加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以南徐学院为例, 所有大一新生都被要求参加晚自习, 但实际却是很多学生人到了, 心没到;在公共基础课实施的点名考核虽然保证了高年级学生的到勤率, 却有很多学生在教室后排睡觉玩手机。这些看似严格的管理实际已经造成了师生之间的对立和隔阂, 有时甚至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 归属感更无从谈起了。

2. 个性化培养模式缺失。

独立学院的办学依附于主体学校的师资力量, 以南徐学院为例, 其人才培养模式受到母体学校江苏科技大学的影响很大, 虽然在招生时这样的宣传模式对家长具有很大吸引力, 但在实际过程中, 却容易忽视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 如果将南徐学院的学生简单地使用和江苏科技大学本一批次学生一样的教学方式和内容, 既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也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长此以往得不到学生的认同, 引发学生厌学情绪, 更不利于培养学生对学院的归属感了。

3. 独立学院缺乏组织文化和精神内涵支撑。

大学的精髓在于其文化内涵, 而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扩招的产物, 由于存在时间段, 在各方面都尚处探索阶段, 很难有其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和学校精神, 因此也不能有效地对学生起到内外影响的功能。

(二) 学生层面的原因

1. 家庭和社会环境影响巨大。

目前南徐学院在校大学生均为85后、90后的独生子女, 由于成长与优越的家庭环境中, 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理念强烈, 缺乏集体意识和奉献精神以及感恩情节, 较难培养对学校的归属感。

从社会角度, 现代的大学生已经失去了若干年前的社会精英光环, 尤其是独立学院学生, 在社会的认可度更低一些。这就削弱了大学生对母校的荣誉感和归属感。而由于独立学院的市场经济运营模式和高昂收费、以及某些独立学院过分强调了学校的市场化性质, 使学生产生自己是消费者, 老师是服务者的想法, 把与学校的关系简单等同于等价交换, 缺乏对母校和老师的情感归属。

2. 学生的心理的细微影响因素。

独立学院学生由于入学分数低于本部学生, 往往对于老师的一言一行, 尤其是评价特别在意。南徐学院就曾发生过由于某本部教师在课堂上无心的一句“南徐学生基础本来就差一点, 所以我们要求也低一些”的话而引发了和该老师的冲突。在学生心中, 自卑和自负心理激烈碰撞, 耐挫力较弱, 容易片面和消极地理解老师的评价, 影响归属感的培养。

三、培养独立学院学生归属感的措施

(一) 加强主题教育, 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学院历史

辅导员可以在新生入学教育时向学生们介绍学院的成绩和往届优秀毕业生的事迹, 激励学生产生自我认同和对学院的认同感。同时, 辅导员可以在中高年级中设置新生联系人, 从正面积极引导新生, 传递积极信息, 客观评价独立学院的成果和现状, 使学生产生一种压力感和责任心, 激发学生参与学院建设的主动性和进取心。

(二) 以人为本, 尊重学生

不管何时, 教师都需要把学生当成平等对象对待。如果辅导员能真正在点滴中关心爱护学生, 长期给学生传递出友好信任的讯号, 学生也会积极回应并主动维护辅导员乃至独立学院的利益。此外, 独立学院辅导员在工作中要尤其注意激发学生的潜力, 用鼓励教育建立和学生的信任通道, 与学生建立深厚情谊。学生一旦意识到自身的重要性, 必然将学院建设和发展和自我的成长相关联, 归属感也会明显增强。

(三) 教师的表率作用不容忽视

为人师表, 辅导员和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代表了独立学院的形象, 他们对学院的评价和认同感会极大影响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一位敬业爱岗的辅导员会得到学生尊重, 从他身上学生可以学到除了书本知识外的为人处事的道理, 进而对独立学院产生认同, 并以自己的老师为榜样去维护母校。而如果辅导员或教师在教学和管理工作中有懈怠情绪, 将个人情绪带入工作, 由于自己的个人问题对学院发表消极言论, 也会激起学生对学校的怀疑情绪, 连自己教工都厌恶的组织, 学生也不会存有过多好感。因此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素质和道德水平建设, 学院应定期对教工的工作表现做出考察, 对于无法起到积极表率的教工要给予调岗等调动。

总之, 独立学院学生归属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 只有学校和学生两方面共同努力, 才能更好地实现教书育人, 促进独立学院和师生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余大中.大学生群体归属感探徽[J].石油高等教育, 1993 (1) :54-57.

[2]谢颖峰.论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归属感的培养——以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中美合作办学项目为例[J].当代教育论坛, 2011 (5) .

[3]熊子健.独立学院大学生爱校情结培养[J].科教信息, 2009 (7)

公众账号的归属 篇4

且不论自己搞个公众账号是否期待未来有什么成功的商业模式,但至少虚名是可以涨上一涨的——这也是好处之一。有些节操略低的媒体人间或写点软文,由于是自己的账号,发出去非常容易,还可以收点小钱。媒体人搞公众账号因而蔚然成风。

媒体组织会不会眼红个人的公众账号所创造的影响力呢?大部分情况下不会,我很少听说媒体要求个人用自己的公众账号为媒体服务。但这个世界架不住还是有些脑残领导人的。

最近一位媒体人向我吐槽说,她所在的媒体组织要她交出公众账号。这件事让她很愤怒,也很无奈。她问我:这种做法可以吗?

这要看具体情况。具体到这位媒体人,她所做的公共账号的内容,和她所在媒体组织所做的内容,存在极大的交集。那么,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假定她不是这家媒体的记者,她就根本无从做出这么多的内容。这个判断大致是成立的。在这样的情况下,理论上而言,媒体组织要她交出公众账号,没什么不可以的,因为她利用了媒体组织给她提供的资源。

这种做法,与情是不太合的,但真要较真打起官司来,我估摸着媒体组织的赢面非常大。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我的看法是:要在自己的公众账号里尽可能地发表自己的主观观点与看法,而不是做报道、扯八卦。后者其实媒体组织也能干,随便安排一个人接手,照样可以继续做报道、扯八卦。但前者就不同了,主观观点和看法,每个人都不一样。这个公众账号之所以聚集起那么多的订户,核心就在于你的观点和看法,得到了订户们的好评。一旦换个人,这些订户要跑掉,轻而易举。

除了尽可能表达自己观点以外,公众账号的名称也得有些个人色彩——比如索性用自己的名字做账号。我这位媒体朋友的公众账号是一个四平八稳完全看不出个人色彩的名字(比如什么IT观察、科技范儿),被收去换个人运作,媒体一样做得过。

总体来说,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博弈,组织占优,打起官司来它都比你有些优势。个人保护自己的方法其实是一种要挟式的做法:收了我的公众账号,大家双输,你媒体组织没什么好处。因此,只有彰显个人色彩才能做到这点,报个料什么的运作方法,完全起不到这个作用。

笼络员工的归属心 篇5

归属感是企业凝聚力的核心。人的归属需要具有多向度和多层次性, 归属感的形成是一个由浅入深、渐进互动的过程, 它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首先, 个体通过各种信息途径对企业有一个整体大致的了解, 当企业的薪酬、福利等物质利益和企业的各种文化、价值观等意识形态基本符合个体的价值标准, 个体将义无反顾地加入到企业当中。其次, 个体开始了一个对企业全面认知、熟悉的过程。

归属感影响因素

首先, 公平影响归属感。员工公平感的强弱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努力程度、对企业的认同度及满意度, 从而进一步影响员工的绩效以及归属感的形成。公平性强调公正、公开, 强调的是从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出发, 在遵循基本的行为准则的前提下对员工行为作出相应的评价。公平性文化满足员工的不仅仅是分配上的公平感, 还包括程序公平感和互动公平感。分配上的公平感可提升员工晋升和报酬满意度, 程序公平感带给员工的是产生对组织的认同和对组织的信任, 互动公平感使员工对管理者产生信任感以及采取合作的行为态度, 三者互相协调共同提高员工的公平感。

其次, 创新影响归属感。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认为创新是赋予资源创造财富的新能力, 使资源成为真正的资源。创新可以是对新事物的创造, 还可以是对旧事物的改造, 但创新打造的是企业独一无二的核心竞争力。创新在于每一位员工的参与, 将全体员工凝聚在企业的创新理念中, 调动企业内、外部一切有利于创新的因素, 在创新的过程中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而企业员工在创新的过程中对创新理念和创新行为产生强烈的认同感, 积极参与创新的活动, 发挥自身的创新潜能, 在满足企业创新需要的同时, 也满足了员工在创新成功后带来的成就感, 满足员工的自我实现需要。更重要的是, 在创新失败后, 领导应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安抚, 鼓励员工继续保持和发扬积极创新的思维理念, 为企业今后的创新做准备。员工在这种鼓励创新性的文化中, 升华了对企业归属的情感。

再次, 规范的习俗、礼仪影响归属感。习俗和礼仪是企业的价值观的表现形式, 塑造着企业的自我形象, 员工在习俗礼仪文化的氛围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自觉地调整不符合习俗礼仪的行为, 密切人际关系, 激发工作的使命感和成就感, 实现“人企合一”。企业习俗是企业员工自觉遵守的道德规范和准则, 具有“软约束”作用, 它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 规范企业员工的一言一行。约定俗成的习俗让企业的员工无不感受到企业对员工的关心, 大大地强化了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家庭”情感, 员工的归属感不禁油然而生。

企业通过会议、庆典等仪式提高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从仪式中员工不仅受到价值观的潜移默化, 而且可以满足他们聚集的心理要求, 强化其群体安全感、价值感和自我存在感, 使得员工对组织的依赖感、认同感大大增强, 从而提升员工的归属感。因此, 企业培育良好的习俗, 精心设计、组织各种文化仪式活动, 对于培养员工的归属感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而对于有些企业团队员工缺乏归属感, 原因可能出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 领导人认为员工不好好干是员工的错, 自己是“受害者”。第二, 没有把员工当家人, 只把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当家人。也可阐述为团队缺乏感情, 团队领导人不关心团队成员的基本需求及其发展的需求, 从而产生极大的负作用。第三, “只让牛挤奶, 不让牛吃草”。

打造归属感

员工拥有强烈的归属感是来自公司极力营造的, 其中包含了员工待遇、个人的未来、个人的兴趣、宽松的环境和个人的重要感等方面的人才管理机制。

首先, 增加对职工的福利待遇, 关爱职工, 待他们如亲人, 他们自然就会产生归属感。员工的归属感首先来自于待遇, 具体体现在员工的工资和福利上。一提到归属感很多管理者就会想到加薪。薪水的多少是人们衡量一项工作最重要的标准。孔子有云“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生存需求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需求, 包括衣食住行, 这都依靠员工在公司取得的工资和福利来实现。有了合适的薪水, 满足了养家糊口的需要, 解决了个人的衣食问题才能实现更高层次的追求。在收入上让每个员工都满意是一项比较艰难的事情, 但是, 人力是资本, 而不是成本, 更不是包袱, 所以待遇要能满足员工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才能在最基本的层面上留住人才。

因此, 待遇在人才管理中只是一个保健因素, 而不是人才留与走的决定因素。“既要马儿跑, 又要马儿不吃草”的管理方式又如何留得住人呢?然而薪水确实是众多员工最在意的一点, 但超过一定程度后, 其影响力却会呈边际递减趋势。固然高薪确实能达到留人的目的, 但是却也只是权宜之计。若员工只是为了工资而工作, 也让公司少了点人情味。再者, 过高的薪水也会增加企业的负担。

一些著名的企业之所以能够基业长青, 关键在于能够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而一个优秀的企业内部环境可以为员工提供一个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的环境氛围, 不仅能够吸引优秀人才的加入, 更能够提高企业员工的归属感。任何员工在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中工作, 给他带来的不仅仅是工作上的满足, 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愉悦。因此, 构建一个良好的企业内部环境对于提高员工的归属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构建企业内部坏境时, 企业文化必将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什么古代臣子甘愿为君王抛头颅洒热血?为什么中世纪宗教地位能比皇权还高?为什么日本武士会在任务失败后毅然决然切腹自杀?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一流企业靠文化, 二流企业靠机制, 三流企业靠产品。”许多讲授管理的书籍都提到过企业文化的作用。相对于强硬的制度规定, 文化更能深入人心。它也许看着不显眼, 却能润物细无声, 在潜移默化中让人觉得自己是主动愿意和大家共同去完成一件事情的。

产权归属决定赔偿责任 篇6

1 基本案情

两年前某晚, 辽宁省某市居民王某在8楼家中洗澡时, 遭遇电击死亡。经该市产品质量司法鉴定中心进行现场检测, 发现王某所在住宅一楼楼道中的电表箱地线被剪断, 楼内用户地线相连且悬空是造成这起事故的直接原因。

事发当日下午, 王某已经发现一楼楼道中的电表箱漏电, 向某房产公司报修。而这家房产公司却委托另一家公司对现场进行了检查维修, 但未查出漏电的原因, 并告知报修人没有事。

王某家属作为原告随即向所在地某区人民法院进行索赔起诉, 认为被告———事发小区内的直管公房及公益设施的维修和管理单位的某房产公司, 对这起触电人身死亡事故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索赔金额近50万元。

2 法院审理

原告所在地某区人民法院受理此案后, 委托市产品质量司法鉴定中心进行了司法鉴定, 得到原告与被告双方的初步认可。起初, 在法官主持下, 对被告向原告赔偿事宜进行几次司法调解, 最终未果。之后, 该区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法院认为, 房产公司作为该低压照明电路设施的产权人, 对电路有维护管理、采取安全防范措施等义务。房产公司对该电路未尽到管理和维护的义务, 造成地线缺失, 且该公司接到受害人王某的报修后, 在委托某公司修理电路时, 应该预见到王某居住区的低压照明电路存在安全隐患, 应采取必要的措施, 履行安全防范义务。但房产公司在通知委托公司修理电路时, 既不对王某居住区的照明电路进行严格检查, 也不采取切断王某居住区用电电路等安全措施, 没有履行电力设施产权人应履行的安全防范、排除危险的义务。房产公司的这一过错行为造成王某触电死亡的严重后果, 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法院判决房产公司给付王某家属36万余元。

但是, 房产公司不服一审判决并上诉市中级人民法院, 辩称接地线相连且悬空而导致电表漏电, 其管理责任应由供电企业承担。该市中级人民法院经过审理后, 维持了区人民法院作出的一审判决。

3 法律分析

这起案件并不复杂, 经司法鉴定已取得明确结论, 是由非高压电路地线的缺失造成的, 而焦点在于确定赔偿责任主体是谁?也就是谁应对地线缺失负有维修、维护的责任。

根据《供电营业规则》第五十一条规定:“在供电设施上发生事故引起的法律责任, 按供电设施产权归属确定。产权归属于谁, 谁就承担其拥有的供电设施上发生事故引起的法律责任。但产权所有者不承担受害者因违反安全或其他规章制度, 擅自进入供电设施非安全区域内而发生事故引起的法律责任, 以及在委托维护的供电设施上, 因代理方维护不当所发生事故引起的法律责任。”

根据《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用户应当安装用电计量装置。用电计量装置, 应当安装在供电设施与受电设施的产权分界处。安装在用户处的用电计量装置, 由用户负责保护。”

我国人力资本产权归属问题 篇7

理清人力资本产权关系首先需要理解其定义。到目前为止, 国内外已有的文献对人力资本产权的定义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把人力资本产权理解为人力资本所有权, 即占有关系、支配关系、利得关系及处置关系, 是存在于人体之内, 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以及健康水平的所有权;二是从企业产权角度理解人力资本产权, 认为人力资本产权问题是人力资本所有者能否拥有企业所有权及企业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等。

人力资本产权的明确界定, 至今理论界尚未有定论, 其之所以如此困难, 主要是因为人力资本产权除了与物质资本产权一样具有排他性、可分解性和可交易性等外, 还具有其固有的特性即人力资本与其载体的不可分割。正是这一特点, 使得人力资本产权的界定更为困难。这是因为物质资本产权通过交易可以发生转移, 而人力资本由于无法与载体分离, 即使进行了交易, 发生了使用权和所有权的交换, 但人力资本载体仍实质上对人力资本配置、功效及作用的发挥随时随地地进行控制, 如企业雇佣的工人, 虽然人力资本的使用权发生了转移, 但如何使用人力资本本质上仍是要由人力资本的载体来控制, 其可以随时“关闭”自己的人力资本。针对这一问题, 国内外学者就人力资本产权的归属各有不同的观点:新劳动经济学的代表人物罗森指出, 人力资本的所有权限于体现它的人, 即人力资本产权归属于其携带者;美国经济学家巴泽尔更是认为即使是没有人身自由的奴隶, 其人力资本实施归属其携带者的;即使是马克思也是认为人力资本应归属个人所有。他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就写到“默认不同等的个人天赋, 因而也就是默认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因而, 在西方, 虽然各学家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这个问题, 但最后似乎都趋同于认可人力资本产权归属于携带者私有这一观点。

在我国, 关于这一问题, 也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北京大学的周其仁先生在《人力资本产权特征》中明确提出“人力资产天然归属个人”;而我国的“产权大师”张五常教授在1982年写的一本小册子中则认为, 人力和知识在当时的中国却并非私产, 因为“私有产权的定义, 是包括自由转让, 自由选合约的权利, 而这些在中国是没有的”;南开大学的李建民先生认为, 人力资本产权是一种资产归属关系和经济权利, 虽然他并未明确指出人力资本产权应如何界定, 但却指出人力资本产权可按人力资本投资者的投资性质来大致界定。他把人力资本投资性质按目的分为两类:福利性质的人力资本投资和功利性质的人力资本投资。按照这种划分, 一般教育或通用教育部分形成的人力资本为福利性质投资形成, 归属于携带者私有;而专用的知识或技能等人力资本为功利性投资形成, 则属于为谋利益而投资的主体如企业、社会团体等。但是, 这种界定有时是模糊的, 如父母、亲属等的投资应属于福利性投资还是功利性投资就难以确定。现在还存在一种观点就是, 将人力资本看作一个股份公司, 而国家、企业及个人都是进行投资的“股东”, 按照“谁投资, 谁收益”的原则, 对人力资本产权所得的收益进行分配, 在这种观点下, 人力资本产权就不再是私有的了, 而是一个由多元投资主体所共有的, 即认为人力资本产权具有股份性, 无法确定其具体归谁所有, 这种观点, 虽然符合了市场经济条件下, 资本的投资-收益规律, 体现了投资者和受益者在一体性上的公平, 但我认为其仍有一定缺陷, 那就是尽管在理论上具有说服力, 但其在现实中难以实现, 因为各投资方式彼此交错在一起的, 在人的一生中, 无法明确测定国家、集体、家庭、个人在人力资本投资中的确切比例, 因而也就无法使各方根据多持有的“股份”进行利益分配。特别是个人在进行人力资本上投入的学习时间、精力等这些也是无法计算的。这些不确定性造成了该理论在现实中的困境。

综合以上各种观点, 我们可以看出, 对于人力资本产权的归属问题, 基本上有两种倾向, 即认为人力资本产权的私有和人力资本产权的非私有。同时, 在认为人力资本产权非私有的观点中, 各人又有各自的看法, 并无定论。根据上述的分析, 笔者比较倾向于人力资本产权非私有的观点。主要原因在于:

1、从人力资本的所有权角度看, 在人力资本的投资过程中, 存在着多元主体, 如国家、企业、社会团体、家庭等, 我们无法确定所有权的私有。目前, 随着人力资本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 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 再到专业性教育的投资, 这些阶段几乎都存在着各种投资主体, 这些投资不再单纯是为了社会的福利, 而是为了各方各自的利益, 如企业的在职培训、企业办大学等, 企业的投资是为了将来的人力资本收益, 而这部分人力资本的所有权也应归企业所有。

2、从人力资本的使用权和支配权来看, 人力资本产权也并非是私有的。在我国, 人力资本载体还没有完全享有其人力资本的自由使用权和配置权。如人员的委派、选调等, 很多时候并不是出于对个体利益的考虑, 而是为了国家或集体的需要而作出的。这种情况尤其是在行政事业单位以及国有企业中更为突出。

3、从人力资本的收益权角度来看, 个人创造的收益要分为三大部分:国家以税收的形式收取的一部分, 然后才是个人的收入, 从这个角度上看, 人力资本创造的收益被个人、集体、国家分别获取, 这样, 也可以看出人力资本产权的非私有性。

虽然人力资本产权是非私有的, 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由于人力资本的依附性较强, 人力资本载体在人力资本的形成到实现价值的全过程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人力资本载体存在于人力资本的积累、配置、发生功效及取得收益的各个阶段, 同时他还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使用、安排自己的人力资本, 当他的权利受到侵害时, 其人力资本可以立即贬值或荡然无存, 人力资本的一部分权利可能被限制或删除, 从而导致人力资本产权的“残缺”。

综上所述, 尽管人力资本产权并非为其载体所私有, 但却与人力资本载体密不可分, 因而要充分调动人力资本载体的积极性, 促使其将人力资本的功效有效发挥出来。通过一定的激励机制, 将人力资本收益内在化, 以此使得人力资本载体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 为各投资方创造利益, 以实现各投资方的“共赢”。

参考文献

[1]李建民.人力资本通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9.

[2]石婷婷.人力资本产权制度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

[3]蔡永灿.论人力资本及产权制度在我国的构建[J].经济经纬, 2004.6.

[4]钟庆才.人力资本产权研究的理论价值[学术研究].2004.1.

浅议“规划”外车库的归属 篇8

首先我们来看看, 对这些“规划外”车库的收益主张所有权理由。开发商的理由是:车库是其改造或建造的, 即使与规划不符, 但其付出了成本和劳动, 出售车库的收益应该归其所有。物业公司的理由是:开发商将房产出售后, 在办理物业承接验收手续后, 已经将这部分资产的管理权和使用权交给了物业公司, 物业公司有权销售或出租处理, 开发商已经退出小区的管理经营活动, 无权主张出售车库的收益。业主 (业委会) 的理由是:小区的公共部分是业主共同拥有的, 开发商在业主拥同共有的土地上擅自改造车库并出售, 侵犯了业主的固有权益, 出售车库的收益应当作为赔偿, 归业主 (业委会) 所有。

其次, 我们再来看一下《物权法》的相关规定。车库, 是指隶属于整个小区, 具有独立的空间, 以存放车辆为目的的附属建筑物。对于“车库”, 《物权法》第74条是用“规划”一词作了限定。实际生活中, 依照车位、车库的建造是否依照城市规划设计, 可以将车库划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规划内车位、车库;二是规划外车位、车库。而第74条所规定的第3款内容, 有以下几个特点:1.本条规定只调整小区建筑区划内车位、车库的归属问题, 小区建筑区划外的车位、车库不属于本条的调整范围。2.在明确车位、车库归属时, 应当首先满足业主的需要, 在保证小区业主使用前提下, 方可允许他人使用。3.小区车位、车库的归属应当采用约定方式。业主和开发商按照出售、附赠、出租的办法进行约定, 明确产权和使用权。4.本条只规定了占用业主共有道路、其他场地上用于停放汽车的车位, 属于业主共有, 并不包括车库。因为, 按照地上建筑物与土地使用权不能分割使用原则, 车库所占用的土地使用权, 不能当然地认为属于业主共有;再则, 车库作为独立使用对象, 不属于小区的公共设施, 故车库的归属应从约定。可见小区“规划外”的车位、车库不属于《物权法》第74条调整的范围。而本文要讨论的内容正是《物权法》中未规定的, “规划外”车库及其收益的归属。

笔者认为, 案例中对出售“规划外”车库的款项争议, 归根到底是对车库归属的争议, 车库归属哪一方, 哪一方才能主张出售车库的收益, 所以应当先探讨车库的归属。前文提及的学理界的主要四种观点, 其实可以划分为“经济学思维”判断标准和“法律学思维”判断标准。所谓“经济学思维”判断标准, 即“根据投资状况来确定车库归属”的标准。一些论者尤其是法律实务界人士认为, 根据“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 如果开发商将其建造车库的费用摊入到销售成本中, 这一结局从经济学观点来看就是, 车库的建筑投资者实际就成了业主, 那么业主当然享有车库的所有权。同理, 如果情况相反, 则车库归属开发商所有。所谓“法律学思维”的车库归属判断标准, 即从“法律主体利益保护角度”以及“车库作为民法上的物的法律属性的角度”对车库的归属做出判断。笔者认为上述两种判断标准均有其理论内涵在内, 但在实务界应以相关法律规定为准, 适当参考法理学说。所以笔者在此谈谈一些个人的粗浅观点。

因为这些“规划外”的车库是建设在小区公用部分之上的, 是开发商或者物业公司擅自变更公用部分的用途, 而违法搭建的, 所以要确定车库的归属, 应当先确定小区共用部分的归属。对于小区的公用部分的归属, 《物权法》、《物业管理条例》、《上海市住宅物业管理规定》的规定基本是一致的。《物权法》第70条规定:“业主对建筑物内的住宅、经营性用房等专有部分享有所有权, 对专有部分以外的共有部分享有共有和共同管理的权利。”《物业管理条例》第27条规定:“业主依法享有的物业公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 建设单位不得擅自处分。”《上海市住宅物业管理规定》第20条规定:“物业管理区域内的下列配套设施设备归全体业主所有: (四) 物业管理区域内的绿化、道路、场地。”可见小区共用部分是归业主所有或共有的。但是作为一个车库, 其结构不仅包括地面部分, 还包括地面以上的水泥墙、自动卷帘门、电灯、排水设施等, 是一个独立的“物”。与楼梯、道路、绿地以及会所不同, 车库在其法律属性上不属于区分所有建筑物之“成分”, 其是独立的一物。因为上述材料设备均是建设者投入的, 所以笔者认为这些“规划外”的车库的地上部分应当归属建设者。从某种意义上说, “规划外”的车库也是一种“违章建筑”, 而搭建人不仅是“违章建筑”的所有权人, 同时也要对该“违章建筑”的存在承担相应的责任, 正是因为有权利才有责任。

而业主作为小区共用部分的共有人, 在小区共用部分被他人擅自改建的情况下, 其合法权益如何得到保障呢?且看以下法律规定, 《物权法》第83条规定:“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 对任意弃置垃圾、排放污染物或者噪声、违法规定饲养动物、违章搭建、侵占通道、拒付物业费等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有权依照法律、法规以及管理规约, 要求行为人停止侵害、消除危险、排除妨害、赔偿损失……”《物业管理条例》第50条规定:“物业管理区域内按照规划建设的公共建筑和共用设施, 不得改变用途。”《上海市住宅物业管理规定》第26条规定:“禁止下列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 (四) 擅自改建、占用物业共用部分; (五) 损害或者擅自占用、移装共用设施设备。”显然, 依据以上法律、法规的规定, 对于“规划外”的车库, 业主有权要求建设者承担侵权责任, 其享有的是一种请求权, 即有权要求行为人停止侵害、恢复原状、赔偿损失等。

但是从当前的社会现状来看, 小区规划中的车库、车位往往供不应求, 而且购买到规划外的车库的个别业主支付了相应的对价, 主张自己是善意第三人, 不愿意“恢复原状”, 所以大多情况都是采用赔偿业主一定金额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车库的归属因而也变更为购买车库的业主。

综上所述, 笔者对“规划外”车库的归属作以下几点总结:

1.对于“规划外”的车库, 由开发商在楼盘预售或出售以前建造完成的, 车库应当归开发商所有, 车库出售所得也应当归开发商所有。因为在楼盘预售和出售前, 物业公司尚未介入, 业主也不存在, 建造“规划”外的车库并未侵犯到他人的权益, 仅仅是开发商与规划局等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

2.对于“规划外”的车库, 开发商在楼盘预售或出售以后, 因为利益驱动或其他原因, 建造车库并予以出售的, 如果已经征得物业公司和业主同意, 对车库出售所得按照约定予以分配;如果未征得物业公司和业主同意, 车库归属仍为开发商, 但物业公司和业主有权要求开发商承担侵权责任, 并根据方便生活、有利生产的原则来确定车库的存和废。

3.对于“规划外”的车库, 由开发商在楼盘预售或出售以前建造完成的, 但未出售给业主, 而是在办理物业承接验收手续时, 明确将所有权移交给物业公司的, 则车库归属物业公司所有, 物业公司将其出售, 对出售款拥有所有权。如果开发商在办理物业承接验收手续时, 未明确将所有权移交给物业公司, 则视为开发商已经放弃对车库的权利, 车库应当作为小区的共用设施, 归业主共有。

4.对于“规划外”的车库, 在开发商退出后, 物业公司未经业主同意, 擅自建造予以出售的, 车库归属物业公司, 但物业公司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如果经业主同意的, 车库归属应该按照双方的约定。

5.对于“规划外”的车库, 由业主大会或业委会委托他人建造的, 车库所有权应当归业主所有, 但在建造车库时应征求物业公司的意见, 不能妨害物业公司的正常物业管理活动。

摘要:本文结合《物权法》、《物业管理条例》、《上海市住宅物业管理规定》的相关规定及部分学理界学说, 对住宅小区内这些“规划”外的车库归属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以及此案罪名定性所持的观点。

关键词:规划外车库,业主,开发商

参考文献

[1], 2.王利明.论物权法中车库的归属及相关法律问题.现代法学, 2006-9, 28 (5) .

[3].秦海.<物权法>关于住宅小区内车库 (位) 规定的理解和适用问题研究.中国民商法律网.

[4].王宝剑.小区车位、车库归属问题探析——兼谈如何理解和适用物权法第七十四条.人民法院报, 2008-10-30.

四川,只是符号不是归属 篇9

既然,并不是所有的艺术家都将北京看作追逐艺术品的福地,像张晓刚、周春芽、罗中立这样的川籍艺术家也不乏其人,像梦虎、诗婢家这样的川籍拍卖行业也不在少数,但是在嘉德、保利、匡时、瀚海等国内知名拍卖行市场份额迅猛增长的这些年,在他们一轮又一轮来到四川来到成都征集巡展的这些年,在四川艺术家、文物艺术品逐年提高的这些年,在川籍藏家日理万机飞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竞拍藏品的这些年……四川,为什么只是艺术品市场的符号之一,而不是拍卖行和藏家们落地的归属?

现象一:大型拍卖行纷纷入川

灿烂辉煌的古蜀文明、历史悠久的文化名胜、纵横古今的巴蜀英才、雄险秀美的巴山蜀水、独具优势的大熊猫资源和美轮美奂的四川工艺产品……四川,从来都不缺乏资源,也从来都不缺乏关注。这样的话放在四川的艺术品市场依然不假。最近几年,全国大型艺术品拍卖行纷纷入川,已成风景。

2006年北京保利春拍首次把成都作为巡展的第一站后,一石激起干层浪,更多的国内知名拍卖行开始了在成都市场的角逐:2010年保利春拍巡展选择了成都,并带来了轰动全国的黄庭坚《砥柱铭》,价值4.3亿元,为中国字画第一天价作品;今年保利春拍巡展再次选择成都,并带来了包括李可染代表作《万山红遍》在内的大批顶级作品,让成都人一饱眼福。

去年5月,北京翰海拍卖行携带160余件拍卖精品,首度来蓉举行春拍预展;5月9日,中国嘉德在成都设宴,并为成都藏家带来了春拍图录;随后,北京匡时也携带徐悲鸿画作、弘一法师书法作品等春拍精品,来到成都举办预展;7月,广州嘉德夏季巡展进入成都,并启动“发现成都艺术之旅”活动……业内人士观察表明,近几年拍卖会上的四川藏家越来越活跃,四川也逐渐成为各大拍卖行争夺的重镇。随着今年五六月份春季拍卖季的到来,将有更多的大拍卖公司来蓉举办拍品征集或预展。

现象二:四川名家作品频现一线城市

在苏富比今年的春拍现场,四川艺术大家的作品亮点纷呈。张大干的《荷花》,成交价超过100万港币一平方尺;“虎痴”张善孖的《老虎》,估价在20万一30万港币之间,最后这幅画以60万港币成交,是预估价的2—3倍。深挖巴蜀名家资源,成为苏富比、佳士得、保利、匡时、瀚海、嘉德等知名拍卖行的一致认识。

业内人士表明,从荣宝和嘉德的年内首拍可以发现,除了张大千、陈子庄等海内外知名画家之外,孙竹篱、李琼久、赵蕴玉、蒋兆和、赵完璧、李道熙、苏葆桢、冯石甫、孙竹篱、岑学恭、赵蕴玉、黄纯尧、周北溪、江梵众、陈恒、屈义林、邓奂彰、李琼玖、冯建吴、邱笑秋、彭先诚、王易、李文信、罗其鑫、李金远、陈寿岳、周华君、秦天柱、阿鸽、邓嘉德、林茂森、晏济元、遍能、沈道鸿、郭汝愚、何应辉、谭昌镕、李道熙、陈子庄、韩云朗、万。一宝、曾英杰、贾兴桐、李行百、李恒瑜、张自启、龙瑞等巴蜀名家的作品也逐渐进入全国各大拍卖行的视线,继岭南画派、金陵画派和长安画派之后,巴蜀画派正在引起市场重视。

此外,四川的藏品如中国书画、名人信札、古籍善本、篆刻砚台、文房杂件、油画雕塑、当代名家玉雕、庭园石雕、中国陈年名酒等都是知名拍卖行进入四川征集拍品的重要对象。

现象三:只有巡展声音。落地拍卖缺失

知名拍卖入川预展征集,本土艺术品现身大型拍卖场,川籍实力藏家出川竞拍,艺术品市场一派火热景象。但冷静之余我们不难发现:这些艺术品市场的热火现象似乎与四川艺术品市场没有多大关系,至少和四川没有什么实质性牵连。知名拍卖行带着拍品在四川走了一遍又一遍,但始终没能把落地拍卖会放在四川举办。

以今年为例,2月份国内拍卖行业的“巡洋舰”——杭州西泠印社将成都作为其2012年征集活动的第一站,并带来中国书画、名人信札、古籍善本、篆刻砚台、文房杂件、油画雕塑、当代名家玉雕、庭园石雕、中国陈年名酒等艺术品让市民免费品鉴;3月份香港苏富比拍卖行首度来蓉举办拍卖预展,将成都作为春拍预展的重点城市,并带来斑斓夺目的珠宝、手表等拍品……

资产评估学科归属问题探析 篇10

一、资产评估学科归属争议

通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及理论积累可以看出,我国资产评估行业的进步与发展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目前理论界对其学科归属还存在着分歧和争议,有待于进一步的厘清。在学科归属流派上,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归纳综述:

(一)管理学说

一些学者认为资产评估是会计学、审计学和财务管理学的延伸,应归属管理学。唐振达(2009)认为,资产评估学作为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应当与会计同属管理学,并主要从资产评估与会计的研究依据、计价基础、研究理论与准则体系均相互借鉴与利用,以及两者的研究对象、职业监管部门等方面的相似性上进行了论证。李光洲(2007)认为,资产评估作为应用性学科,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基于资产评估的跨学科特性,将资产评估归属于管理学学科更为合适。教育部2005年在少数财经院校恢复资产评估专业设置,并将该专业归属于工商管理学科。一些高校不仅进行了本科层次的专业建设和招生,还将其教学延伸到了研究生层次。这些院校主要包括南京财经大学、山东经济学院、广西财经学院、浙江财经学院、山东工商学院、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上海师范大学、上海立信会计学院、武汉经济学院等。

(二)经济学说

由于我国的资产评估是为适应国有资产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一些专家及学者认为资产评估应隶属于财政学,持此观点的学者主要以厦门大学评估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为代表。陈鹏(1998)指出对评估值概念理解不够导致对资产评估方法的误用,使评估结果产生差异。而这种症结只有从经济学的角度加以分析才能获得答案。指出市场经济的导入是资产评估产生的原因,资产评估是经济学价值理论的运用,资产评估的主要方法根植于经济学的价值理论。市场法和收益法是评估一个持续经营企业整体价值的有效方法,也是现代西方经济学中供求平衡价值理论的体现(高波,2001)。罗建强(2002)认为,股份制改组上市时的资产评估其最终的目标是确定净资产的价值和股票的发行价格也就是产权交易的价格,但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了产权经济学的交易费用的节约,从而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河北省的几名学者也认为资产评估理论研究依附于经济学基本理论,它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王建中、王淑珍等,2002)。鉴于资产评估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重要环节之一的原因,一些院校将原有的国有资产管理专业发展为资产评估专业方向或专门建设了资产评估方面的专业方向,以及2005年以后教育部批准设置的资产评估专业也隶属于财政学院(系),如厦门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内蒙古财经学院、首都经济贸易学院等。

(三)综合学说

一些学者认为资产评估在对象及实施过程中渗透着工学的知识,因此,资产评估应该是多学科融合的综合学科。王开田等(2007)认为,资产评估是一个以会计学为基础,经管交融、文理工渗透的复合型、集成型新兴学科,是一个在高度分化基础上又高度综合、需要广泛学科基础理论、专业技能学习和扎实应用实践能力培养的专业。张艳(2009)认为,资产评估是一个源于会计学、集经济管理学与工程机械学为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是一个新兴智力密集型中介服务行业,它同时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特点。综合智力密集型特点决定了资产评估课程设置要体现以会计学课程学习为基础,经济与管理类课程交融学习,文理工相互渗透三个方面的要求;较强的实践操作性特点要求专业教学中必须加强实践实验教学内容。它的主干课程,应该包括资产评估学、建筑与工程识图、机电设备评估、企业价值评估等。资产评估是一个典型的跨学科专业,它不仅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也包含相关法学与工学的知识,但由于资产评估专业或专业方向多数是由财经类院校或相关院系进行建设的,这些院校或相关院系都缺少工科方面的专业或专业背景,所以此类观点并未在高校学科设置上体现出来。

综上所述可见,资产评估学科归属之争的焦点主要表现在经济学与管理学上,因此,有必要对经济学与管理学进行解读。

二、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区别

1776年3月亚当·斯密出版的《国富论》是近代经济学的奠基之作,而经济学自身体系的形成以一百二十多年后马歇尔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为标志(刘源张,2006)。经济学是对一个经济部门或经济领域或经济问题进行集中研究的学科,通俗地讲是研究人和社会如何进行选择和使用具有多种用途的稀缺资源,以便生产各种产品,并在现在或将来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和集团的科学。经济学认为资源是有限的,人们应在各种选择中使目标达到最大绩效。管理学逐步发展成一门独立学科,是以1926年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发表为标志。它是对组织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成组织既定目标和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因此,管理的核心在于对现在所拥有的现实资源——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有效整合。作为两个不同的系统,经济学与管理学的主要区别在于以下几方面:

(一)研究目的不同

经济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以回答“是什么”作为学科使命,侧重于帮助人们解释世界,它强调均衡、趋势与发展,注重对有限资源的配置行为提供逻辑思考。相对而言,管理学是一门应用科学,以解决“怎么办”为自己的学科使命,侧重于“如何改造世界”,强调过程,具有明确的方向性与目的性,注重为组织经营过程的各个环节提供有效手段和方法。

(二)对“人”的认识不同

经济学家在进行经济分析时,把人看作成是理性的人,也就是说,他可以理性地区别两个或若干个经济决策哪个对自己的经济利益有更大的好处。管理学中经过理论界多次的讨论与改善,由起初泰勒的“经济人”到霍桑的“社会人”再到马斯洛的具有层次需要的“人”,都是基于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展开的。管理学细化了人的各种需要,考虑人除经济方面之外的其它因素,比如人的地位高低、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

(三)操作思想不同

经济学在分析某一问题时,首先要对所要研究的经济变量进行定义,提出一些假设条件;然后根据这些定义与假设提出一种假说,运用这种假说对未来进行预测;最后,用事实来验证这预测是否正确。如果预测是正确的,这一假说就是正确的理论;如果预测是不正确的,这一假说就是错误的,要被放弃,或进行修改进入下一轮的假设研究。管理学是通过实践活动,从中发现有效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从而在管理的计划、组织、控制、领导、激励、协调等职能上进行改进和优化,以期更好地达到组织目标。前者是从逻辑或理论上预期的模式到观察检验预期的模式是否确实存在,是公理化的演绎体系,经济学研究大都在已有的数据基础上建立假设,以假设开题。后者是以归纳法为主,从个别出发以达到一般性,是经验的总结和运用,其理论为了解释具体的管理活动。

(四)研究方法和手段不同

经济学一直以来发挥着其基础学科的作用,供求问题是研究的根本,它用详细的模型理论分析提供方会以何种价格出售,该价格需求方在哪个阶段是可以接受的。在研究方法和手段方面,经济学可以运用经济模型等工具从静态、比较静态以及动态层面进行分析;也可以运用实证的方法或规范的方法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可用文字说明(叙述法),也可用数学方程式表达(代数法),还可用几何图形式表达(几何法、画图法)。管理学在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求解方法等方面更加注重实际应用。

三、资产评估学科归属界定

任何一个被认为是科学的学科,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有它自身独特的研究对象、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这是一个学科体系区别于其它学科之所在,也是我们分析学科归属的出发点。我们认为,资产评估作为一项产生于经济需求,服务于经济发展的经济行为,总的来说是偏重于经济学的,属于管理经济学的范畴。

(一)研究目的

资产评估最终目的是在分析资产评估环境与评估对象特征的基础上,对特定时点及约束条件下的资产价值进行评估,为决策方提供一定的价格尺度或合理资产价值咨询意见。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委托人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现象,由于种种原因而无法直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只能转而追求交易成本的最小化。提供相关专业信息的资产评估师,可以为相关各方提供实现目标的价值信息。资产评估服从了微观经济学所研究的市场经济中单个经济单位即生产者(厂商)、消费者(居民)的经济行为,为行为各方提供资产价值咨询服务并不过多地考虑管理,以价值规律为基础,注重均衡,主要回答资产价值“是什么”的问题。

(二)对人的理解

资产评估的行为过程中评估方仅作为经济关系中的第三方,单单是把人看作成为一个理性的人,注重资产质量,在效益大与小中当然选择有价值的。服从经济学上节约成本思想,最大经济利益原则。评估学中不存在管理学认知的地位高低不同的人,不涉及公司经济实体内部组织机构及人员配置问题,而是更多地考虑拥有平等地位买卖方的售买心理。

(三)评估方法

资产评估的三项基本评估方法有着各自的理论依据,而这些依据均源自于经济学的价值理论。如劳动价值论是成本法评估的理论源泉,是对评估对象特定时点价值的重置模拟,用现行资本价格重新购置资产并使之处于在用状态所耗费的成本,它探究的是评估对象的内在价值,而这样的重置基础又是以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价值决定的。再如边际效用价值论在评估方法中的应用就是收益法,边际效用价值论强调主观感受(边际效用)在商品(或资产)价值决定中的作用,强调单位成本的付出与收益的比较。而收益法则是通过被评估资产未来预期收益并将其折算成现值,借以确定资产价值的一种方法,资产的预期效用越大,获得能力越强,它的价值也就越高。经济学中所讨论的在两种或多种选择下进行边际分析方法、供求论在资产评估中也到处可见。

(四)对象特点

资产评估的对象是客户委托评估的资产主体拥有或控制的物质实体上的经济权益价值。一般而言,被特定权利主体拥有或控制并能为其带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如机器设备、土地、房屋等)都是资产评估的对象,渐渐地企业的组织结构、整体价值也被列入评估的范围。因此,评估就要把对象放在经济的大环境下运用各种相关的经济分析理论对评估对象进行多方面的考查。它与审计鉴定反映表内价值有一定的区别,以无形资产为例,专业评估师在确定评估对象时,不仅考虑账面价值所体现的取得或研发成本,还注重无形资产的机会成本、转让内容、市场供需状况及国内外该种资产的发展趋势换代情况,在考虑无形资产能够带来的超额收益和垄断利润情况下,对不同的市场情况,通过利润的测算来确定评估对象的价值。

(五)理论基础

资产评估涉及经济学、管理学、工学等多项知识理论,但究其根本应从经济学中寻找。研究对象的多样性无法全部归纳在一个模型中,但是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以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石。如房地产评估是建立在建筑学、机械学、商品学、工程学等基础之上,它自身及价格构成均比较复杂,且各项房地产的性能、结构、磨损程度、通用性能差别也非常大。但各具体的房地产项目在评估过程中都是依赖地租理论、房地产市场供求理论、购买者行为理论、效用价值论、生产费用价值理论、替代原理以及收益递增递减原理、生产要素组合的均衡原理、收益与分配原理和投资原理等。在估价过程中,还广泛涉及到规划、建筑、结构、概预算、法律、金融及经济等有关理论和知识。经济学的这些原理,以及对经济运行和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都为资产评估行为提供基础理论。

四、结语

上一篇:搭接控制下一篇:心理诱导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