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计算教学

2024-10-12

数学计算教学(共12篇)

数学计算教学 篇1

计算教学是支撑小学数学的基本框架, 而“简便计算”更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部“重头戏”, 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一种重要手段, 是培养数学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学好了简便计算, 不仅能提高计算能力、计算速度, 而且能使学到的定义、定理、定律、性质等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那么, 在新课标理念下如何有效地进行简便计算教学, 才能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的简算能力呢?

一、生活实践中寻求简便

学生对计算方法的选定, 更多的是依赖于生活实践中积累的真实想法与最自然化的理解。那么我们在教学简便运算时, 就应通过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结合, 激发学生对“简算”的自发需求。如教学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时, 出现这样的生活背景:学校购买校服及鞋子, 每套校服69元, 每双鞋子31元, 我们班72人, 一共需要多少元?面对这样的一个问题, 有的学生可能会分别算出每套校服和鞋子各需要的钱, 再合起来算出一共需要的钱, 算式69×72+31×72;还有的学生可能会先算出一套校服的价钱, 然后再乘72, 算式是 (69+31) ×72。然后组织学生对两种解答方法进行分析比较, 学生还会惊喜地发现, 当校服和鞋子的单价正好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时, 把它们先加起来再乘显得简便, 从而得到了一种优化的解题方案。显然学生所达成的这种共识是源自学生独立判断后的一种自我选择, 是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经过观察、分析、比较后自行悟出的, 产生于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需要。因此, 尽管教师没有指导、暗示或强调, 学生也能自如地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又如在“加法运算定律”的教学, 教材安排了两个练习672-36+64, 45+55-45+55, 这两道题都是要求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学生会出现672- (36+64) 、 (45+55) - (45+55) 的这一错误想法。如果教师按教学用书上所说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不能随意用于加减混合、乘除混合运算”, 那么只能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了, 这显然是错误的。这两道题应该也有简便计算的方法, 其实只要让学生明白:带着数字前的运算符号交换位置就可以简便计算了。如果教师直接把这样的规律告诉学生, 相信学生会记住这一简便方法的, 但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并不能真正理解。如出示672-36+64, 请学生看算式,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后提问:你认为怎样算可以简便一些呢?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支点, 理解简便计算方法及其算理, 有了生活经验的支撑, 教师只要引导:加减混合运算的简便计算需要交换数的位置但必须带着“运算符号”交换, 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在练习45+55-45+55时, 让学生把题目置于情境中, 从生活中寻求支点来说明理由, 使教学更有效。

二、算法多样中寻求优化

教材或教师展示的算法可能是最优的, 但对于学生而言未必就是喜欢的、能接收的。因此, 只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充分地探究, 经历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 才能让学生自主地选择最简便的解法。如在教学25×12时, 我没有做任何引导, 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 沉默了一会儿, 终于有学生举手了。

生1:我觉得可以用25×10×2来计算。

(话刚说完, 一些同学也跟着随声附和) 我故意惊讶地问:到底对不对呢?

(学生已经开始议论纷纷了, 有的在用笔算看两道题的计算结果是否相同, 有的在沉思)

生2:我觉得他的想法错了, 把12分成了10×2, 计算得出的结果是错的。

生3:我认为只要写成25× (10+2) 就对了。

(其他学生连连点头)

生4:可以把它写成25× (4×3) , 利用乘法结合律先算25×4再乘3。

生5:可以写成25× (2×6) 。

显然第一个方法是错的, 正是这个错误, 使学生从山穷水尽的窘境中体会到了柳暗花明的喜悦, 其他同学在其启发下, 给予了修正, 寻找到正确的方法。最后我把25× (4×3) 和上面几种方法进行比较, 让学生在比较辨析中理解两种方法的不同点, 找到其本质, 加深了对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的认识。算法的多样化, 尊重了学生的个性, 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生动活泼。如果只要求学生会算, 不要求方法的优化, 学生的认知水平就会原地踏步。因此, 在鼓励算法多样化的同时, 引导学生对不同算法进行比较、评价, 鼓励学生勇于放弃自己的错误观点, 这就是优化的意识。学生只有具备了这种优化意识, 才能使自己的思维策略不断改进、提高。

三、对比练习中深化理解

简便计算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学生在依托生活自主建构运算律的同时形成一种计算技能, 但巩固这种技能必须有一定量的练习。教师要精选精练, 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化、题组化,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这样学生的思维更加敏捷, 智力也会得到发展, 同时有利于学生在知识应用广阔性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求知欲。练习时难易要有梯度, 要面向全体, 因材施教, 注重反馈、归类, 对于普遍性的错误要深入分析原因, 寻找对策, 不仅使全体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还要为学生探求知识提供较大的空间和较多的机会, 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力争使学生学得更主动、更有效。

常抓不懈,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小学生而言, 掌握某种具体的简算方法并不困难, 经常出现的问题在于不能细心读题、审题, 不能准确抓住题目特征, 继而选择合理的方法计算。因此, 要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审题的习惯, 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一看、二想、三做、四查。要求学生在读题时, 看一看题中有哪几个数?它们之间存在哪几种运算关系?想一想能不能简算?怎样简算?应用什么定律进行简算?在明确方法后动笔细心做一做, 做好后认真检查。简算练习中的检查, 可以预防错误, 还可以使计算方法更合理。虽然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但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形成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因此,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 简便计算的教学当然也不能例外。

论坛

素质教育“不是什么”|素质教育辨析的另一种视角

1.就教育的功能来说, 素质教育强调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促进人的素质发展, 它确立了以人的发展来促进社会发展的观念, 改变以往片面强调教育的社会价值 (社会本位) 和工具价值, 将基础教育的素质培育特征本真化, 并视作义务教育的本质属性。

2.就教学目标来说, 素质教育强调教学目标素质化, 否认知识本位、学科本位。素质不是知识, 素质教育不是知识教育。关注人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追求。

3.就教育的价值观而言, 素质教育在价值取向上对立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不以应试为分水岭, 我们谴责“应试教育”并不归责于作为工具和手段的应试或考试,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并不存在必然的对立和对抗性质。应试是教育的一种工具, 是教育工作的一部分。素质教育强调的是不能把工具和手段倒置为目的和宗旨, 同时不能夸大其功能。

4.就教育方针、政策层面来说, 素质教育不完全等同于“全面发展教育”。两者虽一脉相承、和合一致, 但“和而不同” (视角不同、立意着重不同) , 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独特意义。全面发展教育强调的是发展的全面性, 素质教育则强调了发展的聚焦指向——素质, 它们是“面”和“质”的着重、强调不同。

5.就素质培育目标来说, 素质教育不 (单) 是“个性教育”、“创新教育”。素质教育之素质目标具有综合性、结构性特点, 是一个完整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要素、结构体系, 不可能以某项素质或某类个别品质来代替整体目标, 不可以某单项素质的教育来冠之以完整的素质教育。

6.就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来说, 素质教育不是唱唱跳跳, 增加活动课程, 搞特长教育。素质教育提倡在活动中发展个性、发挥特长, 但这不可能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唯一要素。把素质教育单义化、活动化、简单化, 比附为唱唱跳跳, 增加课外活动, 或等同于特长教育, 是对素质教育的狭隘化理解。

7.就教育期望来说, 素质教育不是万能。在素质教育上升为“国家意志”的今天, 仍然需要对“理想”的素质教育进行必要的理性思考。客观上, 应当深入地对素质教育的有限性、有效性和具体区别性进行具体考察。

数学计算教学 篇2

摘 要:在进行小学课堂的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们计算过程中的准确度。本文作者从教学实践出发,深入浅出的探讨了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所采取的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小学课堂 数学教学 计算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1-0180-01

在多年的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家长都会反映,孩子在考试的测验过程中在做计算的测验时总是由于粗心大意导致计算失误。每次得到这样的反映,就会使我产生一种责任感。而也恰恰是这种本能产生的责任感使得我对小学生在进行计算题的运算过程中导致失误的因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在对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失误案例进行全面的研究过后,发现有很多因素可以影响到小学生数学计算的准确程度,而在众多因素当中,对于计算方法没有达到全面掌握而导致的错误的比例很小,而另外很大部分的影响因素是由于小学生在进行计算过程中受到自身心理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而当下我国对与小学课堂的要求之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就是计算要准确并且合理,而在二者之中计算合理的前提条件就是结果的准确。正因如此,为了达到进一步加强小学生进行数学计算过程中的准确程度,本文做出以下的总结。增强思想教育的力度,激发学生们增强计算的准确程度的想法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大部分小学生在得知自己的计算结果不正确之后,总是以自己的粗心为理由。对于这一问题,解决的方式就是应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态度摆正,明确自己的责任,不能以粗心当作借口。在实际解决的过程中,可以运用下面的方法:在考试结束之后总结的过程中,学生们应该对由于自身计算错误而损失的得分进行统计,并且根据实际的情况寻找错误并且对影响错误的具体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们可以分析出,在实际进行计算的过程中往往都不是由于自身的计算方式出现问题,而是因为在考试过程中没有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答卷过程中没有注意字迹是否工整以及没有认真进行检查所导致的。在对学生们进行提高准确率的教育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将计算准确率较高的学生的作业以及答卷向学生们进行展示,并且让成功率较高的学生介绍自身做题过程中的经验,从整体上提升学生们的思想,改变学生们将粗心作为失误借口的思想,从根本上加强计算的准确程度。加强计算方式的教学力度

在思想上对学生们进行教育十分重要,但是只是一个开始,更为重要的还是要加强计算方式的教学力度,教育学生们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计算方式提升计算的准确程度。在计算过程中,计算方式的科学程度直接对计算的准确程度造成影响。比如学生们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的过程中正确率普遍较低,那么就要教育学生,在实际进行四则混合运算的过程中应该按照下面的计算顺序,在开始运算的时候应该将思想与精力进行集中,并且要深入的思考问题,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计算的方法,并且准确的进行应用,根据运算的法则对每个步骤进行核对,如果出现错误,要及时的进行纠正,在整个过程完成之后确定结果。而且为了使学生们可以完整的将计算的顺序记清楚并且在实际进行运算的过程中熟练的运用,可以将运算的流程做成口诀或者顺口溜的形式,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的掌握运算的方法。在实际对学生们的计算方法进行训练的过程中,首先要通过以上的方式将计算的流程和方法传授给学生们,再通过科学合理训练的方式,使学生们在考试过程中可以熟练的进行使用。在进行训练时,一定要掌握好学生们接收知识的节奏,再实际进行计算练习时,对习题的选择一定要达到少而精的程度,这样可以使得学生们在计算过程中可以达到以上的要求,并且可以加强学习的体验,进一步提升学生们的自信心。加强对学生们学习习惯的训练

如果想要有效的加强学生们的计算技巧,一定要加强学生们计算习惯的训练。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加强以下习惯的训练。

3.1 加强学生们对题目进行校对的习惯训练

在进行计算的过程中都要将题目抄下来再进行计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应该将抄下来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校对,达到不抄错不遗漏的标准。

3.2 培养学生们深入思考问题的习惯

保障计算准确率的前提条件就是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在实际做计算题的过程中,必须要对题目内的数字以及计算符号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找清其中存在的联系。还要分析出计算的顺序。最后要思考运用哪一种计算方法可以达到最优的效果。对题目进行分析,并且判断出是否可以利用简便算法进行计算,以提升解题的效率。

3.3 训练学生们认真计算以及工整书写的习惯

在答卷的过程中应该按照要求的格式进行书写,而且字迹要工整美观。

3.4 在课堂的学习中养成验算的习惯

在计算结束后进行验算可以进一步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要在平时的学习和训练中将验算当作习惯来进行培养。进一步提升学生们的计算水平

计算水平的增强需要在平时的训练当中加强目的性以及计划性,日积月累的积累计算的经验才能慢慢增长的,在实际进行训练的过程中应该着重关注以下几点。

4.1 抓住重点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比如,在训练数值较大的加减法的过程中,应该重点进行练习的就是进位和退位的方法。要求学生们在实际进行计算的过程中熟练的掌握这一计算方法,而其中的难点就是连续的进位或退位。在?练小数之间的计算的过程中,一定要着重处理小数点的位置问题,在进行计算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小数点对其的原则。一些可以运用简便算法计算的问题就要重点训练计算定律的运用。正因如此,在课堂教学之中进行训练时一定要将重点进行明确,有针对性的进行练习。

4.2 训练学生们掌握简便运算的技巧

在计算的过程中使用简便算法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计算方式。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应该重点考虑计算的性质以及应用的各种计算定律。所以说一定要进一步加强这一方面的训练。

4.3训练要有层次,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

训练形式要多样化,游戏、竞赛等更能激发学生训练的热情,维持训练的持久性.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浅析小学数学计算教学 篇3

【摘要】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在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还可以使其将课堂中的数学有效的利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计算教学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非常大的比重,需要教师提起一定的重视,既要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又要注意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为其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 计算教学 分析 提高能力

受传统的计算教学的影响有一些教师认为:计算教学没有什么道理可讲,只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后,反复练习,就可以达到准确、熟练的程度了。不少学生虽然能够依据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但因为算理不清,知识迁移的范围就极为有限,无法适应计算中千变万化的各种具体情况。不能想像一个连基本计算的原理和方法都模糊不清的学生怎能灵活、简便地进行计算呢?怎能会具有计算多样性的能力呢?因此,在计算教学中重视算理和算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小学数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培养学生准确、迅速、灵活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 营造鲜活、和谐的课堂

“课堂是什么?课堂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平台——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平台。”数学课堂亦是如此,在这个演绎人生的平台上,一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沟通、交融、分享,尽情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有一位名师说过:“一堂好课,如一首交响乐,总要讲究旋律、节奏、配器、音响的和谐。师与生要和谐、人与文要和谐、情与理要和谐、思与悟要和谐、知与行要和谐……”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难道我们就不该走进孩子那五彩缤纷、瑰丽神奇的情感生活,去体验、欣赏他们心中的数学世界,去理解、感受他们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吗?

二 心理方面的因素,对症下药

1.情感不稳定。

小学生在计算时,总希望能很快得到结果。因此,当遇到计算题里的数据较大或算式显得繁时会产生排斥心理,表现为缺乏耐心和信心,不能认真地审题,没有耐心去选择合理算法,从而导致错误出现。

2.注意力不集中导致抄错。

由于计算本身没有情节而且形式简单,容易造成小学生看题、读题、审题、演算过程中急于求成,致使把计算式题中的数字、符号抄错,抄上一行串到下一行等等。当然,计算中抄错了一个小小的数字或符号,那无论你运算顺序怎样正确,解法如何完美,都将竹篮打水一场空了。

3.多做导致排斥。

计算题本来就枯燥,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又短,天性爱玩又使得他们不能够长时间认真做。如果一下子做几十个,学生做得天昏地暗,错误很多,也体现不出学生计算水平高低,做到后来草草完成。而学生做得少,认真做正确率高,改正的也就少了。因此,“成功是成功之母”说的不无道理。每次计算时8-10题足矣,如果用“拔苗助长”式的练错误多,学生也不愿意接受,思想上就会产生排斥,计算错误也就多了。

三 不管何种原因造成的计算错误,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注意找出错误的根本和关键,分析错误的原因,然后再针对错误性质、原因和范围,对症下药

1.强化口算基本训练。

口算是计算的基础,是计算教学的开始阶段,口算能力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口算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要通过每天的训练而慢慢提高的,要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形成一定的口算技能,关键是要持之以恒坚持训练,使学生形成熟练的口算技能技巧,达到正确、迅速、灵活的口算目的。

对于一次完成口算来说,学生也是虎头蛇尾,对于这种情况,一方面,我教育学生应认真、仔细做每一道题;另一方面,不可避免的是学生的注意力先集中后分散的特点,在实践中,我观察过多次学生口算本上的错误,都是后面比前面多。针对这种情况,我让学生在做口算时,如果时间允许,在第二遍口算验算时,从后往前算,这样找出的错题就多,正确率明显提高。

2.理解算理上多下功夫。

概念的不理解,法则的不熟练直接导致计算存在很大问题。这是掌握好計算的基础性工作,只有打好基础,计算能力才有质的飞跃。

加强对计算法则的深刻理解,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在教学法则的时候,为了使学生记忆深刻,还可以将某些法则编成顺口溜,儿歌,这样记忆就更深刻了,运用起来更方便。

3.重视学生有意注意的培养。

在计算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要求学生在计算时,从审题、计算到书写,一气呵成,中途不东张西望,力争算一题,对一题。在“抄错”这个问题上,我曾经请教过一位教低年级的老前辈,就低年级抄错问题上谈谈怎样预防。她毫无保留地谈了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说在平时做题时边轻声读边写。要读出来,当然就得认真看清楚数字了,而由眼睛看到了数字经过大脑分析后说出,就错不了。如果他能读出来后再写就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抄错数字。当学生计算时错误很多,老师就急于求成,每次要求学生做很多题来达到练习的目的,而这恰恰相反,导致学生心理上有排斥反应。 如果要让学生做20道题,把这20题分二到三次做,每次只有6-10题,少而精地练,细水长流地练,而且采取一定的表扬或鼓励措施,学生就会很高兴地去做,努力去完成每一道题,以这种“短频快”的步子去练,错误明显减少。

计算错误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前提,因此我们应培养学生在作业后必须自我检查、验算的好习惯,我们教师应作出长期不懈的努力。

浅析小学数学计算教学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口算训练,算理,算法,思维能力

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学生的计算能力是数学学习的最重要的基础之一, 也是数学学习核心基础的组成。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在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 还可以使其将在课堂上学习的数学知识有效地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计算教学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非常大的比重, 需要教师引起一定的重视, 既要改进教学方式,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又要注意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从而为其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准确、迅速、灵活的计算技能非常重要。

一、强化口算基本训练

口算是计算的基础, 是计算教学的开始阶段, 口算能力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口算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 是要通过每天的训练慢慢提高的。要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形成一定的口算技能, 关键是要持之以恒, 坚持训练, 使学生形成熟练的口算技能技巧, 达到正确、迅速、灵活的口算目的。

对于一次完成口算来说, 学生往往虎头蛇尾, 对于这种情况, 一方面, 我教育学生应认真、仔细做每一道题。另一方面, 不可避免的是学生注意力先集中后分散。在实践中, 我观察过多次学生口算本上的错误, 都是后面错得比前面多。针对这种情况, 我让学生在做口算时, 如果时间允许, 在第二遍验算时, 从后往前算, 这样发现的错误就多, 正确率明显提高。

二、在理解算理上多下工夫

概念的不理解、法则的不熟练直接导致计算存在很大问题。这是掌握好计算的基础性工作, 只有打好基础, 计算能力才有质的飞跃。

加强对计算法则的深刻理解, 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教学法则的时候, 为了使学生记忆深刻, 还可以将某些法则编成顺口溜或儿歌, 这样记忆就更深刻了, 运用起来更方便。

三、打造活力课堂

课堂是师生生活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是师生生命成长的舞台, 这是对课堂教学的最深刻的概括。只有这样, 教学才能轻松, 才能很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学生也会更有兴趣学习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知识, 理解更深刻。在教学生认识毫米、厘米、分米、米这几个长度单位时, 我让学生自己拿尺量头发的粗细、数学课本的长与宽。我还亲自拿卷尺量了一位学生的身高, 学生深刻地认识了这几个单位表示的长度, 在做选择单位的数学题目时正确率极高。在教学生任何数学问题时, 包括计算, 我对学生合情合理的答案, 即使与标准答案不一样, 也总是鼓励、表扬。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 创新思维很活跃。

四、讲透法则原理

学生只有深刻理解计算法则, 才能准确熟练地运用, 且计算不易出错, 又能发展创新思维。例如, 在教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法则时, 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数学题:“小红买了3支钢笔, 每支5元, 又买了4元的笔记本, 小红一共花了多少钱? ”学生中有两种计算方法“3×5+4”“ (5+5+5) +4”, 我让学生看第一个算式, 应怎样计算其结果才是正确的? 学生立即明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的混合运算法则的原因。

五、练习巩固, 掌握算法, 初步形成技能

计算技能的发展阶段是:步步有据、运算准确―正确迅速地运算―善于观察分析、筛选方法、灵活运算。

练习包括基本练习和综合性练习。基本练习是对例题的模仿练习, 主要目的是巩固所获得的新知。练习的评价可根据难度的不同采用个人自批、同桌互批、小组长批、教师巡视批等形式, 由个人、组长向教师反馈练习结果。综合性练习指的是综合性、灵活性较强并有一定发展变化的题目。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题, 让学生自编、自练、自查、自纠。这些练习可以采用全班评讲或教师面批等形式进行评价反馈。

六、提供思路, 教给思维方法,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过去计算教学以“算”为主, 学生没有“说”的机会。现在虽较重视“说”的训练, 但缺乏“说”的指导, 因此必须给学生提供思路, 教给他们思维方法。如在教学第六册混合运算74+100÷5×3时, 可引导学生复习混合运算顺序 , 然后让学生结合例题思考, 并用符号勾画出运算顺序, 让学生说出:这道题里有几种运算方法, 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使学生沿着图示指引的思路, 按顺序、有条理地思考和回答问题。可引导学生这样说:这道题有加法、除法和乘法, 先算100除以5的商, 再乘以3的积, 最后求74与积的和。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思维是在直观的基础上形成表象、概念, 并在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在操作时要让学生看懂, 并把操作和语言表述紧密结合起来, 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如第一册在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中配合直观操作, 突出计算规律的教学, 让学生体会“凑十”过程, 边动手, 边思考, 用操作帮助思维, 用思维指挥操作,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生掌握基本算法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 探求合理、灵活的算法, 尽快找到计算捷径, 形成灵活多变的计算技能。

七、培养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根本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心得 篇5

就计算教学而言,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如果教师设计好计算教学的“五步”,能使学生主动探索的完成学习任务,并发展他们的能力。

一、复习引路

教师要设计好与新知识紧密相连的旧知识作复习题,巩固旧知,导入新知,为学生探索新的知识技能作适当的铺垫。

二、导入新课

由旧知导入新知,设计问题,帮助学生构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三、探索新知

1、出事练习题,

2、尝试练习,学生自己尝试练习,可自己一人思考,也可小组讨论。

3、反馈交流,同位之间互相交流,互述计算方法,互相检查。

4、组织讨论

(1)出示讨论提纲

(2)结合尝试计算过程,小组讨论计算方法。

(3)归纳小结,总结定律法则。

四、课堂练习

1、教师布置的练习作业

2、同位互查互评,找出计算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攻克。

五、开拓创新

1、四人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出题检测计算能力。

2、学生提问,学生讨论。

学生针对不懂之处自由提问,全班学生参与讨论,学生自己的问题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再出面归纳。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探析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

1小学数学开展计算教学的重要性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课程良好开展的基础环节,翻开小学数学课本不难发现,其中涉及计算教学环节的内容可占到一半以上,而从数学试卷题型分值则不难看出,关于计算环节的题型分值可占到百分之三十以上,这其中还不含综合计算内容。由此可见,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教学环节不容忽视,然而在实践教学进程中,广大教师却没有充分重视该环节教学,一些教师错误的认为计算教学过于简单,不像几何题、应用题那样更具综合考核功能,因而不用耗费更多的精力进行准备与研究,仅令学生理解明白运算顺序及算理便完成了教学任务,加之专项计算教学内容少之又少、在众多有关教学理论的研究中也较少涉及计算教学环节,进一步令计算教学无法引起教师、学生的充分重视。导致该误区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没有充分认识到计算教学的重要性,该环节开展的是否有序、科学关系到小学生整体数学学习水平、学习能力及学习兴趣,倘若小学生没有掌握扎实的计算能力便会在解决其他综合数学问题环节明明具有良好的解题思路,在落到笔头时却往往对于简单的计算环节常常出错、最终导致满盘皆输,打消了其学习积极性、无法形成良好的学习效果。同时良好开展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敏锐的数感,增强对运算意义的深刻理解,丰富运算解题思维,扩充解题思路,形成灵活的解题技巧,进而增强信心,营造事半功倍的数学学习效果,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科学开展计算教学尤为重要。

2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科学策略

2.1合理变通,丰富计算教学内容

基于小学数学课程自身特征,倘若无法引入灵活元素、通俗易懂的变通实例丰富教学内容势必会令学生产生枯燥、单一之感,无法提升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进程中我们应针对书本内容进行合理变通,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性,合理引入计算教学内容。例如在针对分数异分母加减法教学环节,我们可令学生先进行同分母可约分数的加法减法运算,而后对其进行约分,令学生展开对分数异分母运算的思考。基于前一环节教师合理的引导启发,学生则较易自主总结及掌握该环节计算方式,并展开两类算法的直观自然比较,进而在自主分析、比对探究的学习中提升计算能力、丰富数学思维。

2.2科学开展互动式教学、有针对性促进算法多样性

基于新课标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全新要求,我们应扭转以往速算、准确算等计算能力培养模式,而应科学提倡算法多样化,合理尊重学生主体思维、引入个性化学习理念,充分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独辟蹊径的找到最优化的解决问题办法,同时在多样化算法讨论借鉴中吸取他人经验,丰富自身认知领域,进而实现自我升华。因此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我们应明确算法多样化教学目标,辅助开展课堂小组讨论、师生互动交流,对学生自主创设的多种类算法,我们应公平对待、科学正视,适度为学生创造条件,引导与组织他们展开互评、互换、互学等团队学习模式,进而在比较、互动学习中内化为学习动力。例如在解决如何简便计算50×25这一问题时,有些同学认为应采用5×10×5×5的算法,而有些同学则采用25×2×25的算法等等。对学生提出的这些解题方式,我们可科学组织全员展开讨论交流。讨论间,学生主动发言、各抒己见,在这一交流、讨论进程中,我们的最终目标并非判定哪类计算方式最优化,而是通过该种比较讨论、交流互动,令学生形成一种对各类算法再理解、再认识的过程,进而辅助学生构建良好优化的数学思维方式,激发其自主探究学习热情,进而在良好的交流、合作、互动、自主学习中切实提升数学学习能力。

2.3注重演示操作、培养学生树立形象思维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进程中,我们可有目的采用一些辅助教学工具、设备,引导学生展开独立操作,进而有效获取实践经验,树立形象思维。例如在讲授60除以2这一计算过程时,我们可首先通过形象教学道具火柴棍进行例题演示,将六根火柴棍均分为两份,令学生跟着教师一同操作,而后提出问题,每一份有多少根火柴?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得出结论,每一份有3跟火柴,教师可再进行提问,即要计算60与2的除法应当怎样计算呢?学生便会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倘若将六个十根火柴均分为两份,则每份为三个十根,也就是30,由此得出计算结果即60除以2可视为6个10除以2,因此结果为三个十,即三十。教师针对学生的自主操作与得出结论进行合理点评,对于整十数与一位数的除法运算,可将被除数分为几个十,那么得出结果也就是几个十,最终令学生充分掌握了该类除法运算的快速口算能力,并切实提升了学生的计算数学能力思维。

3结语

总之,基于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性,我们只有充分遵循新课改要求,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学习地位,运用良好的教学模式丰富计算教学内容、科学开展互动教学、培养学生形象思维,才能最终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果,令学生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并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余夕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热点问题与思考[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1(1).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体会 篇7

计算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周围事物的重要工具之一。从抽象的观点来看,客观世界的表现形式可以概括为:数、量、空间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从数学的角度来看,主要表现在数、量、形三个方面,而计算是离不开数与计算的,空间形式及其关系要量化也离不开数与计算,任何学科的规律归结为公式后基本上都要运用四则混合运算来计算。

1. 创新教材的计算教学内容

1.1 变通书本例题。

书本的例题往往枯燥、呆板、单一,这就需要我们对其进行变通,使之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也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例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例题可变为先计算8/12+3/12,再计算2/3+1/4,让学生先计算可约分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接着将其约分,让学生尝试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在这个思考过程中有一个启示和迁移的作用,学生从没约分前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受到启发,很自然地将两者进行联系,这样就发现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2 补充书本习题。

课本中的计算题,往往是纯粹的计算,而且答案唯一,忽视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针对此种现象,我们在设计练习的时候,可以抓住问题的特点,设计一些开放性习题。通过这些练习,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使他们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用较少的时间做较少的题,掌握较多的知识,发展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计算中出现的错误,大多数是由粗心大意、马虎、字迹潦草等不良习惯造成的。因此,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证。在计算训练时,要求学生一定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查。

2.1 看,就是认真对数。

题目抄错了,结果怎么能正确呢?所以,要求学生在抄题和每步计算时,都应当及时与原题或上一步算式进行核对,以免抄错数或运算符号。要做到三点:①抄好题后与原题核对;②竖式上数字与横式上的数字核对;③横式上的得数与竖式上的得数核对。

2.2 想,就是认真审题。

引导学生在做计算题时,不应拿起笔来就下手算,必须先审题,弄清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有没有简便的计算方法,然后才能动笔算。另外,计算必须先求准,再求快。

2.3 算,就是认真书写、计算。

作业、练习的书写都要工整,不能潦草,格式一定要规范,对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的书写尤其要符合规范,数字间有适当的间隔,草稿上的竖式也要数位对齐、条理清楚,计算时精力集中,不急不抢。

2.4 查,就是认真演算。

计算完,首先要检查计算方法是不是合理;其次,检查数字、符号会不会抄错,小数点会不会错写或漏写;最后,对计算过程中得到的每一个得数和最后的结果都要进行检查和演算,因此,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防止计算错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途径。

3. 计算教学应注重情境创设的巧妙性

数学情境创设是指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出来,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行探索,将实际问题逐步抽象成数学问题。

我认为在计算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是有必要的。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创设的情境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贴近学生生活。我们要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产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主题图要紧扣学生情况与教学实际进行适当处理。主题图的选择必须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仔细斟酌教材中的主题图。当教材中的主题图不吻合学生生活实际时,教师要灵活进行处理,自然地创设生活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创设教学情境也是激励、唤醒、鼓舞的一种艺术。而近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课堂思维是否活跃,主要取决于他们是否具有解决问题的需要。所以,课堂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此时,创设问题情境犹如一块石头投入学生的脑海,必会激起思维的浪花。

4. 把握好情境与计算教学的关系

把计算教学置于现实情景之中,这是新课标教材的突出特点。新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情境的创设不只是为了引出老师想要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触景生情”、“触景生需”、“触景生思”,强烈地感觉到数学问题的存在。

这一环节常出现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对计算与现实情境的结合不管不顾,仍旧延续传统教学的“计算教学一总结法则一巩固练习”的程序周而复始地循环。教学仍以熟练计算、提高计算技能技巧为目的。这样教学的结果是学生计算的技能技巧不会得到有效的提高,但学生仍旧只是做题的机器,计算之外的收获则少得可怜。二是教师对计算置入现实情境的意图不甚理解,盲目放大情境的作用。课上按照“观察图意一搜集、分析信息一提出问题一分析数量关系一解决问题”的流程把情境图的处理与解决问题混为一谈。本来计算课学习的重点应该是紧紧围绕明确算理、掌握算法展开,但因为教师不明白教材意图,把大部分时间浪费在了处理情景图、分析并不难理解的数量关系上,使算理算法这一计算教学的重点成了附属环节。在这样喧宾夺主的计算课上,学生没有时间去探究计算的原理,没有寻找方法、总结规律的意识,更不用说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形成基本的计算能力,也就谈不上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和数学素养的形成。

5. 计算方法的优化

如何开展小学数学计算教学 篇8

一、计算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作用

小学数学是从最简单的数字、加减法、四则运算等入手对小学生进行数学能力的培养。因此, 计算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最大比重的一项。低年级主要学习整数加减法、乘法口诀等;中年级主要学习两位数乘除法;高年级主要学习小数、分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 这些都离不开计算, 而统计、面积计算等内容也是离不开计算, 所以可以说计算贯穿了整个小学阶段, 是小学数学的灵魂。不仅如此, 计算还在训练学生缜密的思维、严谨的态度、快速的反应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可见, 计算对于小学数学是十分重要的。

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现状

当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 普遍存在着计算教学缺乏趣味性、学生对于运算定律与技巧掌握不熟练、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等问题。

1. 计算教学缺乏趣味性。

小学生年龄较小, 凡事以兴趣为主, 感兴趣的就会乐于学习, 不感兴趣的就会排斥。纵观当前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 教师授课太过枯燥, 缺乏趣味性, 使学生对计算产生了厌倦甚至抗拒心理, 导致计算教学难以高效的进行。

2. 学生对于运算定律与技巧掌握不熟练。

对于计算而言, 运算定律与技巧是十分重要的, 是计算准确率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当前的小学生运算定律与技巧掌握不熟练, 很多学生在学习运算定律之后并没有熟记于心, 不免会计算出错。这是影响计算教学的重要因素。

3. 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可以一定程度上保障计算的准确率。但是目前教师并没有关注小学生计算习惯的培养, 一些小学生计算时书写不规整, 过程不规范, 没有验算习惯, 漏写数字、计算符号等, 导致计算频频出错。

三、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

要想更好地进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 教师需要革新计算教学方法, 增强计算趣味性;加强运算定律与技巧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1. 革新计算教学方法, 增强计算趣味性。

要想使学生对计算产生兴趣, 教师就必须要改革教学方法, 增强计算的趣味性。那么如何改革计算教学方法呢?我们可以采用比赛法、表演法、创设情境法等方法。例如, 进行“乘法计算”时, 教师将全班分为四个小组, 列出算式, 要求学生进行计算接龙比赛, 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计算。如果一位学生计算错误, 就要从第一位学生重新开始计算。这样一来, 为了小组荣誉, 学生既要保证计算的速度, 又要保证计算的准确率。大家都积极参与其中, 整个计算比赛就像一个游戏,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如, 学习了“利息的计算”后, 教师创设了储蓄的情境, 让学生通过模拟储蓄计算应得的利息、应纳税款以及不同存期的存款利息, 发现了合理的分段存款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息。这样的生活化教学情境也提高了小学计算教学的趣味性, 使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

2. 加强运算定律与技巧的训练。

每一道计算题都需要使用运算定律, 因此教师在计算教学中, 应多关注学生对计算定律的掌握, 并且加强学生计算技巧的训练。小学数学包括五大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 在这五大定律的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多加训练, 利用习题巩固知识, 并且在每一个定律的学习中, 都要联系之前学过的进行复习, 以便巩固所有运算定律。此外, 简便方法的使用也是十分重要的, 可以提高计算速度, 降低计算难度。为此, 教师应该通过运算定律的传授加强学生使用简便方法的技巧, 以提高计算效率。

3.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可以遵循“一看, 二想, 三算, 四查”四部曲。一看:看题目。看清题目中的数字与运算符号, 核对原题目与自己所抄下的题目是否完全一致。二想:想题目。拿到题目之后, 要想一想这样的题目如何计算, 应该运用哪个运算定律, 可以运用哪种简便方法, 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构思。三算:算习题。作业、练习的书写都要工整, 不能潦草, 格式一定要规范, 对题目中的数字、运算符号的书写尤其要符合规范, 数字间有适当的间隔, 计算时精力集中, 不急不抢。四查:查答案。计算完之后, 首先要检查计算方法是不是合理;其次, 检查数字、符号会不会抄错;再次, 对计算中遇到的每一个得数和最后的结果都要进行检查。这是计算的基本流程, 教师需要通过这个计算流程来培养小学生形成一定的计算习惯, 在每个流程都遵守规则, 认真审题、计算、验算, 计算准确率自然就会得到提高。

计算——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石 篇9

一、情景导算, 提高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如果教师总是照本宣科, 学生对学习就没有了兴趣, 也就厌倦学习了。但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创设情景, 多让学生自主探索、研究,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他们就会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一旦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 他们就会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去探索新的知识。例如, 在教学“比的应用”一节内容时, 在练习当中我为学生讲了一个故事:中秋节, 江西巡抚派人向乾隆皇帝送来贡品———芋头, 共3筐, 每筐都装大小均匀的芋头180个, 乾隆皇帝很高兴, 决定把其中的一筐赏赐给文武大臣和后宫主管, 并要求按人均分配。军机大臣和珅马上讨好, 忙出班跪倒“启奏陛下, 臣认为此一筐芋头共180个, 先分别赐予文武大臣90个, 后宫主管90个, 然后再自行分配。”还没等和珅说完, 宰相刘墉出班跪倒:“启奏万岁, 刚才和大人所说不妥。这在朝的文官武将现有56位, 分90个芋头, 每人不足两个, 而后宫主管34人, 分90个芋头, 每人不足三个, 这怎么能符合皇上的人均数一样多呢?”皇上听后点点头:“刘爱卿说得有理, 那依卿之见如何分好?”此时, 学生都被故事内容所吸引, 然后让学生替刘墉说出方法, 这个故事把数学知识寓于故事情节之中, 从而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因此, 我们要像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的那样:“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

二、重视口算, 提高计算的速度

大纲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 口算的熟练程度决定笔算的速度和准确性。”所以, 我们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口算方法, 坚持经常改换口算的形式, 如视算、听算、开火车, 组织竞赛比正确率、比速度、比运算的灵活性和合理性等, 从而推动学生主动进行口算的练习, 提高口算能力, 进而达到提高四则运算的速度之目的。总之, 口算是一切计算的基础, 口算教学应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只有这样, 学生的计算能力才会不断提高。

三、加强练算, 提高计算的正确性

练习是运算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 也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练习不同于机械的重复, 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指导的学习活动, 在教学中精心设计练习, 认真指导学生进行练习。课堂练习设计得好, 不但能巩固新知识, 发展学生的思维, 促进知识与能力的转换, 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全身心投入课堂, 从而达到提高练习的效率。另外,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练习形式的多样化, 要面向全体, 做到人人都有练习、巩固新知的机会。如, 教学“笔算除法”时, 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 等学会了笔算除法, 马上安排实践环节, 组织学生参加帮助小猴摘桃子的活动。我给学生提出帮助猴子摘桃子的任务, 并告诉学生“题目算对了就可以帮猴子摘到桃子”, 全班学生满怀帮助小猴的热情, 认真完成每一道题, 算完后, 学生代表汇报计算结果, 当课件动态显示一个个桃子被摘下来, 放进小猴子的筐里时, 学生非常兴奋激动。就这样, 我把熟练的笔算技能的练习设计成“摘桃子”活动, 实现了“要我算”到“我要算”的转变, 学生在“摘桃子”的活动中, 熟悉笔算方法, 体验助人为乐, 享受成功喜悦。像这样的练习, 学生哪有不喜欢的道理。

四、妙用简算, 提高计算的速度

计算的最终要求是算得又对又快, 这也是计算最高的要求。要计算得又对又快, 必须在“巧”字上下功夫。告诉学生能用口算的就不必笔算, 能用简算的就不用一般方法计算。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经常提倡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简便, 而不是题目要求简算的才考虑简算, 因为通过简便运算会大幅度地提高计算的速度及正确率, 使复杂的变得简单, 也就是变难为易, 变慢为快, 简便运算的关键是要强调计算的灵活性和合理性。

总之,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深知计算能力的培养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因此, 作为教者, 我们要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地学习, 正确地对待计算, 灵活、巧妙选择各种不用算法。但是, 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也不难发现:小学生计算时的差错, 往往是由于马虎。所以, 在教学中更要注意教育学生从小谨慎地进行计算。“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真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也免不了勤于学, 苦于练, 每天坚持不懈地训练, 反馈, 再训练, 方能达到又快又对的效果。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之我见 篇10

一、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积极自主进行计算活动的内在动力。因此, 在计算教学中, 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让他们想并乐于计算, 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首先, 教师应教给学生包括口算, 笔算, 利用计算工具进行计算的方法,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其次, 计算教学应讲究方式方法。一味的“题海战术”难免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为提高学生计算兴趣, 教师应适当结合教学内容, 寓教于乐, 在计算的同时, 设置多样的训练形式, 如游戏、竞赛等等;最后, 可以适当引入与数学计算相关的小故事, 或是数学家的典型事例, 活跃课堂氛围, 吸引学生注意力, 提高计算教学效果。

二、提高学生的计算意志

在计算教学中, 利用游戏或者是故事的形式, 有可能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三分钟的热度。因此, 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计算意志”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坚持每天练一练。根据学生每天的学习内容, 适当进行一些口算、笔算的训练, 让学生养成习惯。通过长期锻炼培养学生坚强的计算意志, 又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创设计算的教学情景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并且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 在计算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 创设符合学生年龄特点, 贴近学生生活, 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情景, 这样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激发学习需要和兴趣, 而且还能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完成计算任务。

四、培养学生的计算习惯

谈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 篇11

注意方法一:情景的创设是有效的,但适切的铺垫不可少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该不该创设情景,创设怎样的情景,是用情景导入好,还是充分地运用铺垫引入来得自然,或者就选择直接进行教学等等,都应从学生实际出发,都应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出发、笔者认为,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计算教学中铺垫的运用也是非常有效的。如在学习3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时,就需要进行3位数除以1位数笔算知识的复习铺垫;又比如学习“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时,就需要已学的口算知识及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知识,等等。一些计算知识的探索是需要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计算教学前的复习铺垫可以通过再现或再认等方式唤起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旧知。所以,笔者认为创设情境和复习铺垫其实并不矛盾,并不是因为要创设情景而否定传统而有效的复习铺垫,课堂教学中选择怎样的引入方式,主要是取决于学习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起点。

注意方法二:算理的强调是必须的,但算法的指导不可缺

理解算理、掌握法則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关键,计算法则是计算方法的程序化和规则化、因此,不懂得算理,光靠机械操练也许也能掌握其计算的方法,但这种“依样画葫芦”式的掌握,其迁移范围是非常有限的,无法适应干变万化的具体情况,更谈不上灵活应用、所以,我们必须要处理好算理和算法的关系,引导学生循“理”入“法”,以“理”驭“法”,并通过智力活动,促进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二年级教材“两位数乘一位数”中,教学20×3时,要让学生明白算理:20是2个10,2个10乘3得6个10,6个10是60,所以在计算20×3时,只要先算2×3=6,再在6的后面添1个0,也就是20×3=60:又如教学“分数除法”时,教师必须首先明确,这是在学生学会“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关键是根据分数的意义,把分数除法转化为分数乘法来计算的。

现行的教材中往往是通过学生的操作、思考相互动式学习.通过自主的探索交流来理解算理的,教学中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是到位的,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对计算方法的指导却显得不够到位,使得学生的计算基础不够扎实,影响了计算能力的形成:教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中,在教学46÷2时,学生在操作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应重点指导学生用竖式计算,知道“2”力什么写在商的10位上,从而使他们真正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这样学生就能触类旁通,顺利地解决“想想做做”中像“95÷3”和“87÷4”这样有余数的计算题。因此,我们在强调算理的同时,不能忽视计算方法的指导,要使学生在算理,算法、技能这三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和提高。

注意方法三:算法多样化的倡导是应该的,但算法的优化不可无

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旨在改变传统计算教学中“计算方法过于单一、技能培养过于侧重”的现状。要真正落实好算法多样化这一教学理念,首先必须消除对算法多样化的片面理解。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将算法多样化简单地理解成为算法多样化而多样化,同时也要避免只强调算法多样化,而不及时引导算法优化的做法。

我们看到,在多样化的算法中,很大一部分学生的思维是凌乱无序的,有些方法并不有效甚至是不太合理的,这就需要进行“算法的优化”。笔者认为:我们要把优化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与感悟下自觉地进行优化,并且这种优化是每个个体的优化,教师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而应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来促成。还必须指出的是:“算法优化”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有时并不一定在某一节课内就能做到优化,优化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发展的过程:其实有时所谓“最好”或“最简便”的方法是相对的,而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思维,以人为本,才是对传统的一个突破。

注意方法四:增加计算器的使用是必要的,但学生的笔算不可取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方式的影响”。我们知道,计算器可以帮助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理解数学概念和法则:因此,《数学课程标准》中增加了计算器的使用,其目的是通过使用计算器让学生从繁琐的纸笔计算中解放出来,也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力的帮助。以前,学生比较厌烦大量机械重复的计算,也不喜欢那些复杂的习题计算。所以新课标对计算降低了要求,计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3步,稍复杂一点就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这样的安排,学生是非常欢迎的,但有时又会遇到新的问题,学生为了方便和省事,上数学课常常带着计算器,偷偷地使用,用计算器代替了大多数的笔算。那么是不是意味着计算器的计算方式可以代替笔算呢?当然不是的。一些复杂的计算可以使用计算器,但作为以两步为主,不超过3步的笔算要求是必须要达到的。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以及计算技能的形成,必须建立在一些必要的训练基础上。所以,在适当范围内的一定数量的训练和练习是必要的。否则,对学生所学矢口识的巩固;技能技巧的形成以及思维能力的发展都是不利的,也会逐渐降低学生的笔算正确率,导致学生笔算能力的明显下降,因此,计算器的使用是不可取代学生的笔算的。

例谈小学数学计算启蒙教学 篇12

1.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一年级学生来说, 他们正处于好动的年龄, 注意力也不易集中。作为教师更需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 尽可能结合生活来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精心设计的情境中激起学习的兴趣, 能够愉快地投入和参与到计算的过程中去。

创设动漫情境。小学生大多喜爱动画片, 他们能说出一连串动画片中的主人公名字。因此教师可以把动漫人物引进到计算过程中, 克服那种机械枯燥的表象, 有效激起学生兴趣。可利用多媒体动画的形式让学生爱上计算, 或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比如针对5 以内的加减法, 教师可设计一个 “羊村保卫战”的情境, 把喜洋洋与灰太狼带入其中。在这过程中, 教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画人物头饰进行表演, 可以根据计算的过程来进行角色重组。整个计算过程, 学生兴致高涨, 不仅能够积极参与活动, 而且对计算的过程有了充分的理解。

组织儿童游戏。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 他们的思维比较直接、具体, 而概括抽象能力较差。教师需要从生活中挖掘素材, 尽可能通过游戏让学生轻松地利用计算解决身边的问题。比如20 以内的加减法与生活联系较多, 可以让学生自己到超市去买东西, 可以留心身边、书包里的数学, 让学生便捷愉快地享受计算过程。当然, 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创设情境, 通过分组进行数学游戏, 让计算过程贯穿于整个活动中。

进行数学竞赛。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数学竞赛, 是计算训练的好方法之一。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 采取多样的抢答形式激发学生学习计算的兴趣。

2.组织巩固训练, 力求训练最大效果

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 必须要加强一定的训练。教师要把握好训练的度, 要讲究训练方法, 注重训练实效。一般而言, 20 以内的加减法, 在训练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熟能生巧。“熟”是前提, “巧”还需要教师指导以及学生的领悟, 不能机械训练。

“少食多餐”。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 而需要平时扎实的训练。坚持“天天练”, 即每天3~5 题, 既能让学生学得轻松, 又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形式多样。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 好奇心重, 好胜心强。因此在计算过程中, 可以开展游戏, 或者赛擂台等多种形式进行训练。

错而不“误”。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错题集, 每天把计算的错题收集起来, 定期分析原因, 每月集中时间再次训练, 让错题成为资源, 真正做到变废为宝, 错而不“误”。

3.理顺算理和算法体系, 追寻教学相辅相成

在20 以内加减法的教学过程中, 算法和算理的统一、算法“多样化”和“最优化”的统一, 一直是一年级数学教师要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 要精心平衡好以下两组关系。

(1) “算理”和“算法”相辅相成。“算理”是指计算的道理, 即解决“为什么要这样算”的问题。“算法”是指计算方法, 即解决“怎样算”的问题。两者从理论到实践, 要相辅相成。在具体教学中, 教师更需要处理好这两个关系。

借助学具, 讲清算理。算理是抽象的, 也恰是20以内加减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年龄及心理原因, 学生对于算理的理解不一定透彻。教师可以给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搭建一个平台, 借助学具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比如学习7 加5 等于几, 学生对这个问题一般需要以下几个思考过程:①对该道题进行判断, 是用加法还是减法;②如果是用加法, 如何把7 凑成10;③计算思维过程:7+5=7+ (3+2) = (7+3) +2=10+2=12。方法虽然简单, 但是却包含着一系列逻辑推理过程, 这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 要完全掌握它, 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具体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使用小棒、图片等学具, 让学生自己动手来理解具体过程, 使算理和算法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联系实际, 搭建平台。20 以内的加减法, 教师可以通过类比同化, 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在具体的计算过程中, 需要算法与算理有机融合。学生开始口算时, 只知道算法, 不明白算理。这时就需要教师正确引导, 否则学生不懂算理, 智慧就停留在机械计算、形而上学阶段。通俗地说, 也就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当学生理解了算理后, 教师又应该引导他们应用到算法上, 使算法与算理实现统一, 保证计算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2) “多样”和“优化”相辅相成。在计算入门阶段, 教师需要倡导算法的多样化, 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主动探究。在这过程中, 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思维, 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同时需要优化多种计算方法, 让学生学会选择。“多样”, 与“优化”, 两者缺一不可, 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比如在教学8 加7等于几, 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或小组合作, 有学生会直接从8 开始数7 个数就是15;有学生会把7 分成2+5, 即8+2+5=15;也有学生会把8 看成10, 即10+7-2……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尊重学生, 尽可能让学生的思维发散, 自主选择, 全班交流, 最终选择最简便的方法。这个过程就是计算的多样化与优化的和谐统一。

上一篇:日常维修养护下一篇:传统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