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案-梯形面积计算

2024-09-08

数学教案-梯形面积计算(精选8篇)

数学教案-梯形面积计算 篇1

梯形面积的计算--秀萍

一、教学课题:梯形面积的计算(小学五年级上册88-91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推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采用合作

探究的形式,概括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2.能力目标: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会正确、熟练地运用公式

计算梯形面积,并能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发 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和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

观察操作、推理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2.难点: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3.关键:通过操作实践,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探索梯形与平

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关系。

四、课型与教法: 课型:新授课。

教法:讲练结合法、教具演示法

五、教具:模型、直尺、课本

六、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a、复习:

同学们会计算哪些图形的面积?

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模型出示。

b、引入:

出示梯形模型,问:这是什么图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同学们还不会

计算梯形的面积。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梯形面积的计 算方法。2.讲解新课

同学们,你们能否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求下面梯形的面积

AhD下面就跟老师一起讨论吧!

aBbAhDbaBC

(一)、C我们把梯形ABCD分成三角形ABD和三角形BCD,梯形ABCD的面积等于ΔABD的面积加上ΔBCD的面积

即:S梯形ABCD=SΔABD+SΔBCD

=a×h÷2+b×h÷2

=(a+b)×h÷2(二)、我们可把梯形ABCD看成是平行四边形ABED加上三角形BCE 梯形ABCD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ABED的面积加上三角形BCE的面积

即:S梯形ABCD=S□ABED+S△BCE AhDbaBEC= a×h+(b-a)×h÷2 = a×h+b×h÷2-a×h÷2 = a×h÷2+b×h÷2 =(a+b)×h÷2

(三)、AhDaBbhFbCaE

我们可以把梯形ABCD再复制出一个一样的梯形,如图所示

梯形ABCD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除以二

即:S梯形ABCD=S□ADDA÷2

=(a+b)×h÷2

结论: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表示为S梯形ABCD=(a+b)×h÷2

例1.我国三峡水电站大坝的横截面的一部分是梯形(如图所示),求它的面积.(P89)

36m135m120m梯形的面积是:S=(a+b)×h÷2

=(36+120)×135÷2

=10530m

答:梯形的面积是10530m。

3.练习巩固

1.一个梯形,它的上底6厘米,下底10厘米,高5厘米,求它的面积

2.一辆汽车侧面的两块玻璃是梯形(如图所示),它们的面积分别是多少(P89)

40cm45cm40cm71cm65cm

4.小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为: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表示为S梯形ABCD=(a+b)×h÷2

5.布置作业:

一条新挖的水渠,横截面是梯形。渠口宽2.8m,渠底宽1.4m,渠深1.2m。它的截面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P91 第5题)

数学教案-梯形面积计算 篇2

片段一:关注学生思考方法的多样化。

在讨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时候, 如, 将梯形转化成其他图形的时候, 各个小组发挥集体的智慧, 想出了很多种方法。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各小组的方法。

生1:我们小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以前学过, 所以这是我们小组想的。

师:说得真好, 哪个小组还有不同的想法?

生2:我们小组通过将梯形沿着对角线剪下来, 分成两个三角形。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起来评价一下他们小组的想法?

生3:我认为这个方法好是好, 不过转化后的图形的面积怎么求啊?

师:对啊, 你们小组能帮忙解答么? (老师要有一种装不明白的精神, 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挑战欲)

生4:我们小组认为, 虽然分成了两个三角形, 它们形状不同, 但是它们的高是一样的。根据我们刚刚学过的三角形计算公式可以求出。 (其他小组的学生在这位小老师的提示下明白了)

师:看看学生经过奇思妙想, 想出了这么多的好方法, 还有不同方法吗?

这时其他小组的学生争先恐后地介绍各小组的方法, 有的用对折的方法, 有的用剪拼的方法, 真是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老师惊喜地发现, 学生在推导梯形面积的过程中同时强化了“转化”的数学思想。

片段二:利用转化思想拓展教学视野, 建立数学模型。在本节课的拓展练习上, 我是这样处理的:

已知等腰梯形上、下底的和是10cm, 高6cm, 求梯形的面积?想象一下, 如果这个梯形的高还是6cm, 如果要画出面积是30平方厘米的梯形, 它的形状会是怎样的呢?

生:计算梯形的面积用公式也就是10×6÷2=30 cm2

师:恩, 这位同学非常灵活地运用公式解决这一个问题, 想象一下, 如果这个梯形的高不变, 如果要画出面积是30平方厘米的梯形, 它的形状会是怎样的呢?你估计它的上底和下底会是多少?

(在思考画出新图形的环节上学生遇到了困难, 不知道从哪下手。沉思片刻有个女孩举手了)

师:你来说说看, 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可能会是多少?

生1:上底4cm下底6cm。

(这时学生的热情瞬时被点燃, 个个举高小手抢答下面可能会出现的情况)

生2:上底3 cm下底7cm。

生3:上底2 cm下底8 cm, 上底1 cm下底9 cm, 上底0.5 cm下底9.5cm。

师:如果继续往右走你想最终会变成一个什么图形?

生:三角形。

师:如果从一开始往左走, 你想会变成一个什么图形?

生:长方形。

师:恩, 也是特殊的一种平行四边形。

生2:哎, 老师, 我发现了一个问题。

师:孩子你说。

生2:三角形的面积可以写成 (0+10) ×6÷2, 而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就是一种特殊的梯形 (上底+下底) ×高÷2。

生3:老师我还有一点补充, 在这个变化过程中, 虽然面积都相等, 但是各个图形的形状却不相同

师:讲得真好。对呀, 这就是我们数学上的一种重要的变化规律:叫等积变形。看你们多么厉害, 发现了这么多规律, 真了不起, 老师真佩服你们的思维。

师:通过我们刚才想象的过程, 原来梯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它们通过变化是否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呢?到底有怎样的联系呢?今后我们继续研究。

通过这道练习题, 帮助学生对本单元学过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之间建立多边形之间的联系, 建立平面图形的数学模型:

梯形面积的一般公式是:S= (a+b) h÷2

当b=0的时候, 这个式子就变成s=ah÷2, 即成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当b=a的时候, 这个式子就变成s= (a+a) h÷2, 也就是s=ah, 即成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学生经历了这个过程, 能比较直观地感受到多边形之间的联系。

【案例反思】

(一) 把错误当成宝贵资源

课堂上我充分利用学生的现实资源组织学生深入学习。如果学生课堂上出现了错误或困难, 我更是珍惜这些错误的生成性资源, 并给予及时的点拨指导, 实现“柳暗花明”的效果。例如在探讨两个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时候, 有的学生往往找不出转化后的三角形的两个高相等, 特别是找钝角三角形的高时, 容易出错或出现困难, 这个时候我会及时点拨:如果是这个以梯形的上底为底边的三角形, 你能找到它的高吗?这时很多学生会会心地点头, 进而继续深入思考, 发现两个三角形高之间的相等关系。

(二) 合作学习

现在的学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女, 自尊心、自我意识强, 与人合作交往的能力不高。为此, 教学中我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不断交流与合作、不断相互帮助与支持中, 感受合作交流的快乐与成功;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自由地发表个人的见解, 通过集思广益, 促进认知的发展。这样, 既利于调动起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 又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社会交往能力。我认为, 在教学过程中, 在学生遇到有争议性或疑惑的问题时, 安排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合作交流是非常必要的。本节课, 在认识转化后的图形的高的时候, 大家就出现了争议, 有的认为两个图形的高相等, 有的认为转化后的图形的高是原来图形的一半, 此时我就安排了小组交流, 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充分发表意见, 进而完善认识。

参考文献

[1]刘加霞.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09.

[2]王俊英, 桑海燕.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M].北京科技技术出版社, 2004.

“梯形面积计算”的教学思考 篇3

关键词:教学思考教学

一、教学内容分析

由于上述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通过操作、实验、探索等积累了探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本方法与策略(即剪、移、转、拼等),并初步领悟了“新旧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这些都为学生自主探究、探索“梯形面积计算”这一新的学习任务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圆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计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对象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由中向高年级过渡时期,其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亦正处于进一步发展和日趋成熟的时期。通过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可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强学生对图形特征及各种图形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同时可促使他们的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三、教学目标

(一)利用迁移规律和“转化”的数学思想,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索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以及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四)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四、教学重点

对梯形面积公式的理解。

五、教学难点

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六、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梯形若干、直尺、剪刀。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师:大家一起读一下屏幕上的两个公式(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和三角形面积公式),这两个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呢?谁能选择其中一个讲给大家听一听?下面老师再和大家一起回顾一下这两种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设计意图:为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做下铺垫,一方面回忆有关知识,为探索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做了准备;另一方面突出“转化“思想的重要性,并提示学生在研究梯形时可以怎样考虑。降低一些学生的学习难度,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二)情境创设。

师:大家都喜欢看喜洋洋与灰太狼这部动画片吧?现在,喜洋洋的好朋友们被灰太狼关进了密室里,要想进入这个密室救出伙伴们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密室的门上有一道题,只有算对了的人,才能进去。瞧!(出示一个梯形,标出底和高,说出各部分名称)这是一道求梯形面积的题,这回可把喜洋洋难住了,责怪自己上课的时候不认真听讲。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喜洋洋救出他的伙伴吗?(生:愿意!)

(三)探究新知。

1、操作:请大家利用手中的梯形,通过剪、拼等方法,把梯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并找到图形之间的联系,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请马上动手试一试。

2、学生展示:

(要求学生说清楚用的是哪种梯形剪拼的,拼出了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

(1)两个完全一样的一般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两个完全一样的等腰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将一个梯形从中点处裁开,将裁开的两部分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4)在一个梯形的中点处,画一条平行于上、下底的線段,延长上、下底,通过中线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如图:

师:观察剪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你发现剪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填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

),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

(

)

师:还有哪些剪拼的方法吗?

(5)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填空:拼成的长方形的底等于(

),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

)。

(6)将梯形的下底延长,在上底的一顶点向下底引一条线段,使之

成为一个三角形,如图:

填空:拼成的三角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高等于()。

师:那你认为梯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学生归纳公式:(上底+下底)表示什么?(上底+下底)×高表示什么?为什么要除以27

1、总结:不管采取何种拼剪方法,得出的梯形面积是“上底加下底乘以高再除以2”。(再次验证了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2、师:我们现在能帮助喜洋洋救出他的好伙伴了吧!(求密室门上梯形的面积)。

3、追问:想一想,计算梯形面积必须要知道哪些条件?

八、梯度训练

(一)判断。

1、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梯形面积的2倍。(

)

(二)一条新挖的渠道,横截面是梯形,渠口宽2.8米,渠底宽1.4米,渠深1.2米,它的横截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三)用篱笆围成一块梯形菜地,一侧靠墙。篱笆长30米,这块菜地的面积是多少?

九、板书设计

梯形面积的计算

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数学教案-梯形面积计算 篇4

教学目标:理解和掌握梯形面积公式,并能运用梯形的面积公式正确地计算梯形的面积。

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公式的来源。

教具准备:三个大小完全一样的梯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

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⒉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它是通过怎样的转换推导出来的?为什么要÷2?

⒊求下列图形的面积(只列式)

⑴已知平行四边形的底3米,高2.4米,求面积。

⑵已知三角形的底2.5米,高0.8米,求它的面积。

二、新授

⒈问题导入。

左图是一个梯形。它的上底3厘米,下底5厘米,高是4厘米,想一想:你能依照求三角形面积的办法,把梯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计算出它面积吗?

板书课题:梯形面积的计算

⒉指导操作实验,推导梯形面积公式。

⑴拿出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看课本第80页图示,按照与三角形转化类似的方法旋转平移。

指导:①把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重叠。②怎样旋转上面一个梯形?③再怎样移动?

按①重合②旋转③平移的步骤边设问、边操作,指名口述。

⑵观察分析。

A.拼成的是什么图形?这个图形的面积与原梯形的面积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有这种倍数关系存在?

B.深入比较:

①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跟原梯形的两底是什么关系?

②平行四边形的高与原梯形的高又是什么关系?

导出公式: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⑶自我梳理:

①填写教材80页中横线上的内容。

②联系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分析理解:为什么两个公式都有一个÷2?

③全班齐记公式两遍,计算前面的问题,把计算过程填写在课本上。

⒊引导学生用字母公式表示梯形的面积公式。

S=(a+b)h÷2

三、巩固练习

⒈求梯形的面积:

①上底13米,下底15米,高4米。

②上底13分米,下底2.7米,高1.5米。

③上底25米,下底14.5米,与两底垂直的一腰10米。

⒉完成做一做中的二小题。

⒊练习十九第4题。

四、总结

⒈这节课又解决了什么新问题?

⒉梯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与三角形比较,有什么共性?解题时要特别注意什么?

五、作业

练习十九第1、2、3题

梯形的面积计算 篇5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梯形面积的计算”,下面我将从说

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作业布置这七个方面展开我今天的说课。

一、说教材

“梯形面积计算”是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二单元多边形面积计算中的一部分内容,梯形的面积计算是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知识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节课的教学是在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知道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将三角形的面积转化为一个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来进行计算。利用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应用转化的策略,将梯形转化为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推导出它的面积计算公式,计算的它的面积。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了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和转化策略,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思维空间能力。为学生将要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奠定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苏教版以上教材的分析,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和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特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孩子能够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使孩子能够熟练地应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计算梯形的面积,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公式的推导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合作交往意识;感受数学在自己身边,激发学习兴趣;发展数学素养。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梯形面积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应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计算梯形的面积,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在计算梯形面积时,为什么要“除以2”

四、说教学方法

(一)教法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等方法进行教学,应用演绎推理。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发现 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训练思维、培养能力。

直观演示法:让孩子在教具中直观地表示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关系; 运用演绎推理:探讨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关系后,运用演绎推理,实行归纳概括,获得结论。组织变式,有层次练习,增加体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二)学法

教学时,我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诱发其内在的学习需要和学习潜力,独立主动地探究知识,使他们不仅学会,而且会学。把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诱发为活动状态,借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

小组合作、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用同样的梯形去拼平行四边形,合作交流,相互启发。

采用小组讨论、同桌交流等方法各抒己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以学生为中心,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有效地达成以上教学目标,突破重点与难点,体现新课标倡导自主学习方式,我设计以下六个环节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一)巩固复习,导入新课

复习求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要求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通过复习提问,从而唤起学生的回忆,为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奠定基础。(复习梯形的特征。拿出梯形的图形,回忆梯形的特征(上底,下底,高,面积)

给出一般梯形(上底,下底,高)。老师提出疑问:你们如何去求梯形面积。学生用自己的模型拼图,小组讨论学习。(引起学生求知欲,激发学生探索,自主学习)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在学生说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推导过程的基础上,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从中感悟到用转化的方法可以解决新问题,从而对学生的学法做了有力地指导,使学生更好地自启发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大胆提出猜测,激发学生的探索新知的欲望。

为贯彻“学习是学习者主体主动建构的过程”这一理念,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要充分相信学生,并为之提供主动建构的过程,从而使“有意义学习”的实现成为可能。自主探究学习,出示例题,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拼拼剪剪中实现转换,使学生感受两个完全 一样的梯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同时并叙述梯形与转化后图形之间的关系、探究、讨论,用拼图的方法,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在小组间相互交流,展示不同的思考方法。学生汇报时要充分肯定他们的推理与计算。

平行四边形的底=梯形的上底+下底

平行四边形的高=梯形的 高

(学生在交流与展示中相互得到启发,这样学生就经历了一个学习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创新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在这的同时借助多媒体的演示课件,和教师准备的教具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转化,数形结合,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形象,给学生一个创新的空间。)

(三)推导公式,字母表示

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有的悟出了梯形面积公式,但不一定讲得清道理,有的学生在公式的理解上存在障碍,这时就要我们教师点拨。这时应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梳理思路找出最简便的解题方法,结合板书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应用演绎推理,师生共同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出来,这时候计算公式的得出,也就水到渠成了。孩子理解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让他说一说,既是巩固新知,又在帮助孩子深化理解。

师生共同总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字母表示:S=(a+b)h÷2(通过拼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意识,及归纳总结能力。)

(四)、公式应用、强化练习

练习是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径,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我设计了以下两个层次的练习: 1.巩固练习(直接用公式求面积):

书第20页,练一练1、2、3 2.发展与综合性练习

书第21页,练习四4、5、6(学生尝试解答,充分认识梯型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关系,通过多方面练习让学生掌公式、运用公式,提高学生运用公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回想一下,这节课学了什么?我们是如何推导出它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想一想,通过剪、拼能把一个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吗? 要计算梯形的面积,必须要知道几个条件?还要注意什么?为什么?(通过结课让学生对整节课内容进行回顾,形成知识整合)

(六)、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书P21第1、2、3 2.一条新挖的渠道,横截面是梯形,渠口宽2.8米,渠底宽1.4米,渠深1.2米.它的横截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一块梯形地,上底是30米,下底减少10米变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它的面积就是1500平方米,原来梯形的面积是多少?

六、说板书设计

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这样的设计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做到了重点突出,板书的结构便于演绎推理得出计算公式。

梯形面积的计算

平行四边形的底=梯形的平行四边形的高=梯形的 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字母表示:S=(a+b)h÷2

七、说作业布置

“梯形面积计算”教学设计 篇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九册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利用迁移规律和“转化”的数学思想,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索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以及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对梯形面积公式的理解。教学难点: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梯形若干、直尺、剪刀。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师:大家一起读一下屏幕上的两个公式(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和三角形面积公式),这两个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呢?谁能选择其中一个讲给大家听一听?下面老师再和大家一起回顾一下这两种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设计意图:为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做下铺垫,一方面回忆有关知识,为探索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做了准备;另一方面突出“转化“思想的重要性,并提示学生在研究梯形时可以怎样考虑。降低一些学生的学习难度,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二、情境创设

师:大家都喜欢看喜洋洋与灰太狼这部动画片吧?现在,喜洋洋的好朋友们被灰太狼关进了密室里,要想进入这个密室救出伙伴们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密室的门上有一道题,只有算对了的人,才能进去。瞧!(出示一个梯形,标出底和高,说出各部分名称)这是一道求梯形面积的题,这回可把喜洋洋难住了,责怪自己上课的时候不认真听讲。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喜洋洋救出他的伙伴吗?(生:愿意!)

三:探究新知

1.操作:请大家利用手中的梯形,通过剪、拼等方法,把梯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并找到图形之间的联系,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请马上动手试一试。

2.学生展示:(要求学生说清楚用的是哪种梯形剪拼的,拼出了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

(1)两个完全一样的一般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2)两个完全一样的等腰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将一个梯形从中点处裁开,将裁开的两部分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4)在一个梯形的中点处,画一条平行于上、下底的线段,延长上、下底,通过中线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如图:

师:观察剪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你发现剪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填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师:还有哪些剪拼的方法吗?

(5)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填空:拼成的长方形的底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6)将梯形的下底延长,在上底的一顶点向下底引一条线段,使之 成为一个三角形,如图:

填空:拼成的三角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高等于()。

师:那你认为梯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学生归纳公式:(上底+下底)表示什么?(上底+下底)×高表示什么?为什么要除以2?

3.总结:不管采取何种拼剪方法,得出的梯形面积是“上底加下底乘以高再除以2”。(再次验证了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4.师:我们现在能帮助喜洋洋救出他的好伙伴了吧!(求密室门上梯形的面积)。四:梯度训练

1.一条新挖的渠道,横截面是梯形,渠口宽2.8米,渠底宽1.4米,渠深1.2米.它的横截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用篱笆围成一块梯形菜地,一侧靠墙。篱笆长30米,这块菜地的面积是多少?(设计意图:将自己推导的公式运用到生活中,让学生学会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一步理解公式,并学会熟练运用公式。)

五:课堂小结:今天你有哪些收获? 六:板书设计:

梯形面积的计算

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篇7

关键词:梯形,面积,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对梯形面积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属于直线型平面图形, 与前面已学的各种图形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学生预设】

梯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已经有了将新图形转化成学过图形的意识, 本课教学时应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 方法可能多种多样, 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上可能会出现问题, 要注意及时指导。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方法探索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通过知识迁移, 自主探究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归纳能力, 体会转化思想的价值。

3.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增长对新图形面积研究的方法, 获得成功的体验, 提高学习自信心。

【教学重点】

本节课以探究梯形面积, 掌握并应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为主要内容, 其中学生对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 利用已有知识把两个相同的直角梯形、等腰梯形和一般梯形通过割补、拼合等方法转化成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等学过的图形, 并利用已掌握的图形面积公式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是本课时的难点。

【教学准备】

形状大小完全相等的等腰梯形、直角梯形、一般梯形若干, 剪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种新的图形 (出示梯形图片) , 这是什么图形, 它的特征是什么?

师:今天老师想让你们帮忙解决一个问题, 现在有三个鱼塘 (出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及梯形鱼塘图片) 这三个鱼塘是什么形状的?如果三个鱼塘都养同一种鱼, 估计每平方米可产鱼20千克, 求那个鱼塘产鱼最多?

设计意图:学生在计算过程中会遇到梯形鱼塘面积无法求出, 会产生出寻找计算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迫切需求。

师:我发现同学们都没有算出梯形鱼塘的产鱼量, 为什么呢? (学生在此会提出疑问, 如:不知梯形面积公式, 不知道用什么数等。)

设计意图:设置计算梯形面积所需条件的悬念, 引发学生好奇心。

师:原来是不知道梯形的面积怎么算啊?好, 我们先放一放这个问题, 先来看看梯形的面积应该怎么求。

板书:梯形的面积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 谁还记得?那是怎么推导的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转化图形的方法

小结:老师听明白了, 原来都是想办法把它们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 再求出新图形的面积。梯形是否也可以通过转化的方法来求面积呢?

二、探索新知

1.想一想:梯形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转化后的图形与梯形之间有什么关系?他们各部分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2.自主合作学习:学生利用教具自主探索讨论, 教师巡视, 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根据发现填写发现卡。

【发现卡】

(1) 梯形可以转化成 () 。

(2) 梯形的面积等于转化后的 () 的 () 。

(3) 转化后的图形面积= () 。

(4) 转化后图形的 () 等于梯形的 () , () 等于梯形的 () 。

(5) 梯形的面积= () 。

3.汇报拼摆过程, 学生演示讲解。

4.师演示转化推导过程, 边演示边提问发现卡上的问题。

方法一: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边说边操作) , 这种方法是把梯形转化成了? (平行四边形) ;梯形面积是转化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 (一半) ;转化后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底×高) ;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梯形的? (上底+下底) , 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 (高) ;所以梯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 (上底+下底) ×高/2

方法二:可以用分的方法, 沿上底的一个端点做另一条腰的平行线, 这样把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梯形的面积等于?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梯形的? (上底) , 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梯形的? (高) ;三角形的底相当于? (梯形的下底-上底) , 三角形的高相当于梯形的? (高) ;所以梯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上底×高+ (下底-上底) ×高/2, 化简得梯形的面积= (上底+下底) ×高/2

师:求梯形的面积还有很多方法,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下探索一下其他方法。

5.归纳公式:梯形的面积= (上底+下底) ×高/2

6.抽象概括:梯形的面积可以用S表示, 上底用a表示, 下底用b表示, 高用h表示, 那么梯形的面积公式可以写成:S= (a+b) h/2

三、巩固练习

1.运用梯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解决预留问题。

(1) 学生完整叙述题目意思。

(2) 根据推导的公式, 在练习本上尝试解答。

(3) 学生说解答过程。

(4) 出示解答的完整过程, 学生对照检查。

2.选择条件, 计算梯形面积。

师:出示标有不同条件的梯形卡片, 学生根据需要选条件, 看能否求出梯形面积。对求梯形面积所需要的条件加深认识。如:只有下底、高、和一条腰;只有上底、下底、一条腰;两条腰和高;上下底、腰及高都给出, 选合适的条件等。

四、全课小结

学生谈收获、感受。

师:今天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了计算梯形面积的方法, 你们真棒!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发扬这种探索精神, 发现并掌握更多的知识!

五、作业布置

自主练习课后习题第三题。

【板书设计】

梯形的面积= (上底+下底) ×高/2

合作课堂模式下的《梯形的面积》 篇8

1.组内交流导学案一

师:我们一起进入本节课的第一个环节,预习交流,回顾知识。组内交流1分钟,请按1号到6号来进行轮流主讲各小题,其他组员及时补充。

2.请每小组的4号来抢答(任选一个任务来在全班面前作简单口头展示)

师:注意发言时尽量避免任务或看法重复。

学情的分析:本班有54个学生,分为9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有6个人(相对固定),根据学业水平、性格、性别进行1~6的编号。每个组都有特别而又响亮的组名,经过两年合作课堂模式的训练,学生对合作课堂的各个环节——课前预习(做导学案)、课堂上预习交流、合作探究、精彩展示、当堂测试等要求有了充分的了解,合作技能也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并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读懂学习内容,做好导学案;课上积极交流,在小组里团结协作,低声讨论(交流),大声发言(展示);挑战当堂测试等。当小组长做好任务的分配和组织协调工作后,组员在合作学习中形成了本组特质:积极依赖、平等参与、小组自治等。小组成员之间必须有明确的分工,各自承担起分配到的任务,在分工中合作,在课堂学习合作中分工。

二、预习交流,探究新知

组内交流新知——导学案二“自学与实践梯形面积的推导过程”。

小组讨论任务:把梯形转化(拼)成我们已学过的什么图形,比较方便本组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来?组长拿出本组的学具,拼一拼,并把转化(拼)好的图形贴在本组的小黑板上,说一说本组将如何进行推导(幻灯片出示)。

预设分析:学具准备,除了两对形状完全一样的梯形,还有多个形状各异的,这样才不会限制学生的思路。由于课前学生已经做好了导学案,对将要学习的课本上的内容都有了一定的思考,组内学生积极地边动手操作边说出自己的想法,达到了真正的讨论与交流。这时每一个学生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学生在想法上可以互相取长补短,集思广益,有的学生想炫耀自己的聪明而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有的学生在交流时知道和了解了别人的思路和方法后茅塞顿开、恍然大悟。相信每个人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着、进步着。

三、学生精彩展示(课堂实录)

展示任务:导学案第二大题第1、2、3。

创新组:(拿着有板书的小黑板上到了讲台前)

生1:我们展示的题目是导学案第二大题第1、2、3小题。我们组是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来推导出梯形面积的公式的,那样比较简便(板书只有贴图,没有任何文字说明)。(这是课堂上产生原生态的东西,教师也无法预知)

生2:我们组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原来梯形的底(发言有误,但教师没有打断学生的发言),平行四边形的高跟原来梯形的高是一样的。(展示组在发言时,其他小组的关注度(聚焦)达到了95%)

生3: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原来梯形面积的 2倍。我们最后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是“ (上底+下底)×高÷2” 。

生4:我们展示完毕,其他小组有什么补充和质疑吗?(有不少的学生举手表示质疑)

生:你们组能说一下为什么要除以2吗?

生2(抢过话筒):因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一个梯形的面积就要除以2。现在请某某同学来质疑。

生:我不是质疑,我想补充,其实你们拼成的长方形也是一个特殊平形四边形,因为你们用的是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来拼的,你们没有(补充)说明这一点。

生2:同意。其实我们组拼成的长方形也是一个特殊平形四边形,我们可以说拼成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原来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加起来,拼成平形四边形的高是原来梯形的高。谢谢!(师带头鼓掌……)

感知:学生发言时表达上也有误,但教师还是要耐心地倾听,不要轻易介入,但做到心中有数。如果学生一错教师就介入的话,干预太多,会把学生的“才干”掩盖、弱化。合作课堂倡导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常规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并且对教师的“说”也有限于13分钟以内的硬性指标,这样就可以削弱教师在课堂上的“权威”,给学生让出更多自主、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成了真正学习上的主人。2014年南宁市中小学课程育德对小学数学学科提出两个基本要求。(1)使学生学会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养成独立思考、交流合作和反思质疑的学习习惯。(2)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言必有据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课堂的犀利模式及理念使这两点要求在课堂里落到了实处。

师:这两个组的展示有什么不一样呢?谁可以来对比说一说?

生(团结组):我们觉得飞翔组说得更清楚一点,他们的板书也比创新组多了公式。

生(勤奋组):他们把上底和下底都标上去,让人一看便比较清楚地知道拼成的平形四边形的底是原来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合拼起来的。(师介入:原来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之和。)

生:平形四边形的底是原来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之和,如果把他们三个小组的优点拼起来,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很完整的展示了……(师带头鼓掌……)

上一篇:不动产查询授权委托书下一篇:毕业生法院实习报告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