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五年级计算题(精选16篇)
小学数学五年级计算题 篇1
五年级计算题
班级 姓名
注意:请同学们认真考试,细心作答
一、直接写得数
0.5×8= 3.6×0.4= 39.68×0= 47.6×1= 1.8×20= 4÷0.5= 12÷0.06= 12÷1.2= 3÷30= 0.01÷0.1= 0.2+0.8×0.5= 6.03×1000= 10×0.6= 6.45×0.01= 0.5 ÷10= 0.1×0.1= 0.24×0.5= 5.4+3.6= 1.25-0.25= 81÷1000= 10.2×4= 2.5×6= 9×0.25= 0.125×4= 0.81÷9= 1.25×8×0.5= 16×0.01= 1.78÷0.3= 0.27÷0.003= 0.8×5= x-0.4x= 5d-2d= 3a+5a= x+0.24x= a
二、用竖式计算下列各题(有*要验算)
0.8+12.78=
*24÷15=
62.4÷0.26=
4.08÷8=
三、用竖式计算,得数保留2位小数
4.3×5.15≈
34.7÷15≈
四、用竖式计算,得数保留整数
2.08×75≈ 32.5÷2.5≈ 1.36
五、竖式计算(用循环小数表示商)
36.8÷16= 10.1÷3.3= 15.3
×a=
1.06×25=
9.2-0.57=
2.35×3.7=
*27×0.43= ×0.45≈ 5.63÷6.1≈ ×1.3≈ 5.87÷1.9≈ ÷11= 0.78÷1= 1
1.7
六、用递等式计算下列各式,能简便要简便计算
(2.4+3.6)×0.89
6.3×10.1.25×0.5×8 9.6+9.6×99=
3.76×1.25-2.54=
5.04×1.9+1.8
7.2×2.5+2.8×2.5
99×4.57
七、解下列方程
X + 3.45=3.98
9X -3×9=54
1.8X-X=10
124-2.4X=100
(2.8+X)×2=10.4
7+ 4X=124.7
X+100 = 3X
X-7.9=2.6
八、列式计算 1、1.25乘4.2减5,差是多少?
2、用14.81与5.19的和,乘以它们的差,积是多少?
3、126.8与15.7的和,乘以1.02,积是多少? 4、60比一个数的3倍少30,这个数是多少?
5、一个数的4倍比60多24,这个数是多少?
6、比47.88与3.8的商大42.5的数是多少?
7、0.6乘0.8的积加上0.12后,再除以1.2,商是多少?
小学数学五年级计算题 篇2
教学片段描述
基于已有的知识基础,教学时我从简单的时间计算的练习引入,然后改变数据,使学生理解数据不同,但解答方法相同的规律,并尝试完成例题的解答,再逐步归纳计算方法,最后解决较复杂的时间计算问题。
……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 自主探究
师:请大家自己尝试算一算,将思考过程记录在学习单上,可以画图、列式等,要能让其他同学能读懂你的想法。然后,大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完善自己的思考过程。
2. 学生交流、讨论,形成解题方法。学生依次在实物投影仪展台上展示自己的算法,有不同方法的学生再进行补充。
3. 算法优化
4. 模仿练习
……
观察与分析
课后,我们将观察员所作的记录进行收集和整理。其中,就专门观察“探究新知”这一教学环节,针对学生发言方面,得出了观察结果。
我发现,课堂中我虽然积极调动学生主动性,鼓励他们在组内交流发表自己不同的想法,但从记录的数据看,效果差强人意。学生能正确计算,也有部分能力强的学生能辨析出方法本质上的相同,并运用转化的思想,来解决新问题。但总感到学生是在积极配合教师进行教学,要得出结论是需要课堂上个别聪明的学生“帮教师一把”,其他学生大多是作为“听众”。我想:这样的课堂设计虽然表面上达到了教学目标,但实际上学生是跟着教师设定好的步子在走,课堂上缺乏思维的碰撞,所以对学科情感的培养作用不显著。问题可能出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复习引入时过于强调时间的算法,将学生的思维框定在用以前的方法来解答今天的问题上。二是学生展示思考过程的方式为一个一个用实物投影,有部分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教师就已经进入了下一个问题,学生来不及深入分析,也没有质疑问难的机会。三是缺乏生生交流的空间和时间。正因为课堂上教学环节一环扣一环,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充分调动,思考的动力不足,就对学生的学科情感的培养缺乏有效的助推力。
改进后的教学片段
在与同伴教师的交流中,我渐渐体会到:既然对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有所了解,何不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尝试解决,并将他们的方法充分展示,如果学生在交流中有创新的想法,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进行互动和交流,相信学生之间的互动能激发他们思维,可能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这样的教学理念的引领下,我又进行了新的教学尝试。
……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自主探究,展示思考过程
师:请同学们先在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看看你们组有几种不同的思考方法。然后将你们的思考过程展示出来。(每个小组配有磁性白板,记录在白板上,然后贴在黑板上展示。)
2.小组间互动,质疑解惑,激发创新思维
师:先看一看这些解题过程,有不清楚的地方吗?可以向这一小组提问,被提问到的小组进行解答。如果有新的想法,也欢迎大家立即提出来。
3.师生互动,观察、分析、分类
师:能将这些思考过程分类吗?你们是怎么想的?
三、练习巩固,生生互助
1. 独立完成模仿练习,小组内交流讨论,帮助做错同学找到原因,得出正确结果。
2. 小组汇报组内完成情况:做错的同学交流原先错在哪里,并说一说正确的解题思路。
……
观察与分析
教学方法的改进,将原先学生跟着教师走的情况完全转变了。较之前一次的设计,学生参与学习和讨论的积极性大为提高,大部分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讨论中来。学生对于一时没有看懂的解题过程也能提出疑问,而相应的小组更能主动进行回应,学生在一问一答中,我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生生互动。
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研课,使我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积极的学科情感有新的认识:创设不同层面的互动交流,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以往的课堂教学中虽然也注重互动交流,但更多的是小组内的生生交流,探究活动后的交流汇报,侧重于师生交流,但小组之间的互动往往被忽略了,而恰恰是小组间的互动能够使学生表达想法更为主动自由。
小学数学五年级计算题 篇3
关键词: 五六年级;数学计算;教学探究
一、前言
如何做好新形势下小学五六年级的数学计算方法的教学发展工作,为小学五六年级的数学计算方法的教学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是现在小学五六年级的数学计算方法的教学面临的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头等课题。
二、在新课标下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探索
在小学五年级的教学中,知识点相对于小学其他年级的学习中又上升了一个台阶,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对今后的学习至关重要,需要老师和家长及时地改正学生学习习惯中的不良因素,积极培养学生对学习产生无穷的乐趣。要求学生不断探索,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创新,在学生和老师的互动中双方都可以提高,对于新课标的改革,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应不断探索,小学五年级数学在课程当中有了新的知识,比如,小数与小数之间的运算,比较复杂的应用题,都需要老师引导学生首先看清楚题目所要考查的是什么知识点,对学生的思维创新意识就是考查学生能否把自己学习到的知识点灵活作用,就需要学生大量的练习,只有活跃的运用,才可以深刻的记忆,比如:一个圆柱形管子的横截面的边长是为1米的正方形,长度是3.5米,如果想用铁皮包住这个圆柱形管子,那么,需要多少平方米的铁皮?在这道题中,题目考查的便是求圆柱的表面积,需要牢牢记住圆柱的表面积公式,把这些公式灵活的记忆,才可以轻松地取得好成绩.数学的应用就是对公式的套用,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公式需要学生记忆,对于小学生而言,不喜欢枯燥的背公式,老师要引领学生把公式分类,需要记住的公式其实没有几个,其他的都是这些公式演变而来的,学生要学会总结和思考,思考的过程才是提高成绩的过程,学生要坚持不懈,才会更快更好地达到学习成绩提高的目的。
三、让学生自主探索并掌握有关方程的解法
在小学五年级数学解方程教学的过程中,其教学内容所设计的基础要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体现在等式的性质上;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对方程式的简化,来达到解决方程的目的。而关于等式的形式,在小学五年级数学解方程教学当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让学生对解方程的基本内容有着一个比较详细的了解,还有利于学生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积累一些计算方程的经验,为以后到数学学习打下基础。但是,在现代小学五年级的数学教材中,人们并没有把解方程当中教学的重点,而将实际问题和方程的解决方法当中教学的主线,这样就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对相关的知识可以进行自主的掌握。
另外,在对学生解方程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要求学识对一些初步的解方程方法进行掌握以外,还要合理的安排练习实践,从而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对解方程的方法进行熟练的掌握。其中主要的联系方法有:第一,将同一种方程向两个不同的方向进行扩展,让学识不同的节方程方法有着一定的了解;第二,将小数运输融入到解方程当中,使得学生在解方程的过程中,其思想发生的了巨大的转化,并且让学生通过自己来对这些问题进行独立完成。这样就是得到学生的相关方法的解法和自身的拓展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这就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四、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的措施
1、培养学生数学计算学习的兴趣。要让学生对数学计算产生兴趣,这样才会主动积极地去学习、探究实践。教师在实际数学计算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方式向学生们展示数学的趣味性、奥妙性、重要性,激发学生产生对学习计算得兴趣,让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变成主动的学习。根据学生的特点,合理的设计数学计算游戏,通过游戏竞赛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利用小黑板。教学卡片等教学工具让学生听着算、看着算,也可以通过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游戏中,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2、养成良好的学习、计算习惯。只有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计算习惯,才能保证计算的准确率,切实地让学生学会学习,拥有学习计算能力。很多学生的计算错误不是不会做,而是他们粗心大意$字迹潦草等不良学习习惯造成的。要改正学生学习中的不良习惯,确保形成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求学生仔细听课,认真思考,独立的,及时的成作业,要有检查验算、有错必改的良好习惯。计算题目过程中,仔细审题,认准数字,认真书写,认真检查计算过程,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教师在日常的板书,批改作业时,要以身作则,坚持不懈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计算习惯。
五、优化计算方法,多样化开展练习
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应当由教师引导学生找出例题的不同算法,在算法多样性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优化。一些习题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明显有难易之分,教师应当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慢慢地感悟算法。比如,在小学六年级数学中求解不等式变号的问题中,教师应当先给一个基本解题方法,同乘以或者同除以负数不等式应当变化方向,移向负数应当变号,如果学生不明白这种方法,教师可以举一些简单的数字为例,让学生能自己感悟,从而达到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综上所述,本文所提到的小学五六年级的数学计算方法的教学的研究工作,希望可以对小学五六年级的数学计算方法的教学的发展提供参考价值。随着小学五六年级的数学计算方法的教学的不断开展,对小学五六年级的数学计算方法的教学的研究工作也将成为保障小学五六年级数学计算方法教学措施的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 王海宝.《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探索》.新课程(下),2014(04):101
[2] 陈友情.《对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方案的探究》.新课程(小学),2014(04):38~39
五年级数学计算题 篇4
0.15×7= 3.2×6+3.2×4= 2.5×4×0.36=
0.2+0.8×0.5= 6.03×1000= 10×0.6= 6.45×0.01= 0.1×0.1= 0.24×0.5= 5.4+3.6= 1.25-0.25= 10.2×4.5= 2.5×6= 9×0.25= 0.125×4=
0.5×8= 3.6×0.4= 39.68×0= 47.6×1=
4÷0.5= 12÷0.06= 12÷1.2= 3÷30=
4÷5= 1.6÷0.5= 0.2÷0.05= 2.5×2.3×4=
1.5÷1.5+1.5= 3.6-1.2÷2.4= 4.7×6+4×4.7=
1.25×8×0.5= 16×0.01= 1.78÷0.3= 0.27÷0.003= 0.01÷0.1= 1.8×20= x-0.4x= 5d-2d=
3.6÷0.4= 0.6×0.8= 2.4×3= 0.12×0.7=
0.5×4÷0.5×4= 38.5×0×0.38= 0.6×0.8= 3×0.9=
2.5×0.4= 3.6×0.4= 12.5×8= 50×0.04= 80×0.3= 1.1×9
二、用竖式计算
8.08-2.68= 5.546+29.38= 17.04×0.26= 8.35×3.5=
三、竖式计算(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0.43×0.29≈ 52.6×0.23≈ 4.58×0.37≈
四、竖式计算(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4.3×8.14≈ 27.6×0.45≈ 20÷12≈
2.9×1.8≈ 5.08×0.45≈ 3.25×9.04≈
五、竖式计算(得数保留三位小数)
2.5÷0.7= 2.5÷0.7= 3.25×9.04=
六、竖式计算(用循环小数表示商)
36.8÷16≈ 10.1÷3.3≈ 3.7÷11≈
七、脱式计算
(2.65+2.77)÷(1.98-0.98) 0.78×91.6+6.3×91.6
0.45×12×0.2 6.2×2.1-2.1
2.8-2.8×0.15 6×0.25×1.8=
八、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头各题
5.12+2.54+4.88= 12.5×17.8×0.8= 9.9×2.5=
9.4×5.8+10.6×5.8= 0.125×0.32×0.25= 9.6+9.6×99=
2.8×7.6+1.4×2.8 +2.8= 6.3×10.1= 0.25×3.2×12.5= 12.5×9.7?12.5×8.7= 3.7×91.6+6.3×91.6=
九、解方程
4(x+0.3)=4.8 1.2x-0.8x=9.6 20+x=36
7x-55=59 0.7x=4.2 x+3.2=4.6
X-1.8=4 1.6x=6.4 3x+6=18
2x-7.5=8.5 16+8x=40 4x-3=85
2x+2.8×2=10.4 x+2.4x=5.1 (x-2.6)÷7=0.3
3.6x-x=3.25 42x+25x=134 (x+5)×13=169
十、列式计算
(1)一个数的25倍是37.75,这个数是多少?
(2)比47.88与3.8的商大42.5的数是多少?
(3)1.25乘4.2减5,差是多少?
(4)一个数的25倍是37.5,这个数是多少?
小学数学五年级计算题 篇5
(小数的简算)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 5.29×35+47.1×3.5
2. 3.6×31.4+43.9×6.4
3. 9.8+99.8+999.8
4.﹙2.53+2.55+2.57+2.59+2.61﹚÷2.57
5. 1.1+3.3+5.5+7.7+9.9
6. 2.89×4.68+4.68×6.11+4.68
7. 16.48×37-16.48×19+16.48×82
8. 1.25×3.52×2.5
9. 75×4.9+15.3×25
10. 699×37×27
11.3.6÷0.125÷0.32÷0.25
12.12.5×(51.98+51.98+51.98+51.98+51.98+51.98+51.98+51.98)
小学数学五年级计算题 篇6
一、列式计算
223431加上 的积,和是多少?减的差乘一个数,等于,这个数是多少? 15355436
93334一个数的 是,这个数是多少?减去 与的积,所得的差除9,商是几? 10444
511314与8 的和,所得的差除以4,商是多少?
二、解方程
4+2X=
125X-56=51
2X-1212
3X=31-3X=38X
4+2X=1
25X-556=12
三、计算题,能简算的要简算
32327
4×3÷4×39×(1÷78+8
7÷1)
(34+2
23)×8+7113123(2-6)×5÷5与16 的和除他们的差,商是多少? 21743X-5X=1X+9X=3 +171553=944÷X11 23X-1745X=1X+9X=3 45×[(1184442-5)÷15]23×7 +7×48-711133321512 -4 +10 ÷54×5+4÷2
***51 +)]÷[(-)×]÷+ ×× - ***2064
5-78 -0.12548×(7212+2)÷ 3
5÷[(23+ 15)× 113 ]3×(21215+12)-5
(16×3218+4)÷7(4-14×99)÷2524
0.68×4431337-7×18%4×5678+448×4-4
1571116+(16-4)÷223+(47+12)×725
23- 89 × 34÷127425×23+ 4×6747×89+37×89
(3274+23)×8+2312×3+5×12
×7+ 5×11(12-16)×315÷5
123413×7 +7 ×121213+13 3541
4×7×3-2
小学数学五年级计算题 篇7
一、以学生为中心
小学阶段,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不强,课堂学习对教师的引导比较依赖,教师需要注意掌握课堂节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但是这样也会导致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 学生自主思考和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 进入五年级, 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和知识储备,开始尝试独立思考,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不再适用于数学教学,教师需要顺应学生心智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学生的学习行为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出来,让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退居引导者的位置,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通过自主学习探索来主动掌握知识. 这样的教学方式下, 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求知欲都将被充分激发出来,从而获得更高的教学效率.
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与正方体”一课中,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首先为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与正方体形状的物体,如长方体橡皮、文具盒、尺子、 讲桌和正方体魔方、粉笔盒等,让同学们说出这两类物体形状上的差别,学生进行自由讨论,经过讨论分析,学生就会发现,正方体的所有边长都是相等的,而长方体并不是. 之后教师就可以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正方体和长方体不同的情况下继续下一部分内容的教学,通过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来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二、生活化教学
小学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相当的认知水平,但是仍然是一群孩子,贪玩好动、好奇心强,容易被外界事物吸引,如果数学课堂教学过于枯燥, 学生就会自己寻找有趣的事情, 导致学生的注意力从课堂教学中转移到其他事情上,致使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下降. 虽然学生们的天性会导致学生出现不专心、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但是教师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则能够将其转变为优势. 教师可以采取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题材作为教学素材,渐渐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学生会被生活气息强烈、有趣味性、有启发性的教学情景所吸引,而不会因为枯燥的数字和死板的图形失去兴趣和耐心.
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如:“家里有一块蛋糕,我和爸爸平分,那么每人分得几块蛋糕? ”学生们会回答:“我和爸爸一人一半,每个人都分得半块蛋糕. ”接着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我和爸爸刚刚要分蛋糕,妈妈回来了,发现我们俩在吃蛋糕,妈妈也要吃,三个人分一块蛋糕, 每个人又分到多少呢? ”学生就会用算术计算,但是1是不能被3整除的,在四则运算中1 ÷ 3是除不开的. 但是生活常识告诉学生们,一块蛋糕是可以三个人吃的,那么每个人到底吃了多少蛋糕呢? 学生此时就会意识到,这是四则运算不能解决的问题,就会对分数产生兴趣,通过这样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提高教学效率.
三、给予学生恰当的评价与鼓励
小学阶段, 学生对于教师仍然保持着深厚的崇拜心理, 甚至有学生将教师视作自身的偶像,如果教师能够充分利用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给予一定的鼓励和肯定,学生将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同时树立起继续学习的信心和自豪感.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师作为学生们的偶像, 如果能够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给出恰当的评价和鼓励,能够让学生了解教师对自己学习情况的满意程度,从而自觉努力,找寻自身有待提升的地方.
例如“正方体与长方体”这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提问:“生活中有哪些长方体呢? ”学生们会回答:“文具盒、桌子、格尺、饭盒. ”教师可以对学生给予适当的肯定: “对,你们答得很好! ”“不错呢,非常有想象力! ”但是向学生提问:“生活中有哪些正方体呢? ”学生会回答:“魔方、粉笔盒.”除此之外就很难找到其他正方体形状的物体,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除了这两样呢? 还有没有别的? ” “回答得很好, 但是可以再想想.” 学生在得到鼓励和暗示之后,就知道生活中还有很多其他正方体物品,从而进入更深刻的思考. 教学中通过这样恰当温和的评价和鼓励, 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带来的满足感和自豪感.
结语
教学是一个双向的交流过程, 而不是教师的独角戏,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小学生认知水平有限,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提高小学五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认为提高小学五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效率,需要教师正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给学生适当的鼓励与评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五年级,数学课
参考文献
[1]刘文芳.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5.
[2]赵娜.小学五年级学生数感发展状况的调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5.
[3]金阿忠.提高小学五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J].文理导航(中旬),2012(06).
小学数学五年级计算题 篇8
关键词: 小学低段数学 计算题问题 简单化策略
小学阶段数学学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低年级正是打基础的关键时期。学习数学从简单的认识数字开始,到计数、计算,再延伸到运用理解基础上再计算等一系列过程,计算作为承上启下的桥梁,能够发现数学的奇妙规律,对本质进行诠释。小学生低阶段对数学计算的熟练与否,将直接影响后面所有数学学习兴趣和能力。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低段学生的计算题处理能力,实施把问题简单化的一系列策略。
一、提高数学符号意识
数学符号是数学计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计算题的几个基本元素之一。在小学生刚开始接触数字之后,要熟练掌握数学符号之后才能开始学着运算。著名数学家罗素曾经说过: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可见数学符号的重要性。研究者在对小学生计算错误的统计中发现:往往缺乏的是对符号深刻的理解和正确的运用。能够承载大量形式的数学符号,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更为每一个复杂的数学量找到简化的出口,因此提高数学符号意识非常有必要。
首先,教师可以借助生活中的物品加强学生的符号意识,如老师常常用l表示等边三角形一边的边长,那3个l就是三角形的周长。老师可以鼓动学生想l可以代表什么,3个l又可以代表什么?l长得像一个竖钩,l可以表示一个竖钩,3个l可以表示3个竖钩;那么l还可以表示一本书,3个l就是3本书。通过形象的比喻,学生对数学符号由陌生到有熟知的印象,如此学生想起来更容易。同时老师也应该布置一些符号相关的练习,让学生牢记,不要想当然地觉得学生一下子就能接受。
其次,教师应该经常提醒学生阅读题目的时候一定要理解清楚,找好带入符号,弄清楚这些前提后才能不出纰漏,不然都是做无用功。如:“一堆苹果有5个,另一堆苹果有4个,两堆苹果一共有多少个?”就是把两堆苹果合在一起,应该把两堆苹果的个数“+”起来,列式是5+4;“妈妈买回8个梨,吃了5个,还剩下多少个?”可以用教具演示并让学生了解求剩下的就是从总量里减去减少的个数,要用“-”,列式为8-5。只有在学生理解题中物体间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才能正确使用相应的符号进行列式计算。
最后老师要及时总结归纳。随着符号累积越来越多,小学生由于智力尚处于开发阶段,不具备完善的总结归纳系统,很容易记混记错。教师应带领学生反复温习所学知识,归类区别,总结其特点等,课后设计出举一反三的习题。如常见的鸡兔同笼,和差倍问题等,带入符号之后,引领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二、熟练掌握运算法则
教学中老师要结合实际情境具体实例,通过一定量的对比练习让学生理解只有在同级运算时,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而不是“先加后减,也不是先乘后除”。在四则混合运算中,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让学生理解加括号的目的是改变运算顺序,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在初步接受运算法则之后,小学生会经常出现搞错运算法则的现象,导致结果不准确。因为小学生记忆不稳定,在一些连算过程中往往忘记前面的结果或者看错后面的符号导致把前一段的错误结果累积到下一轮运算中。如果不能熟练掌握运算法则,那数学计算根本达不到教育规定要求,基本前功尽弃。低年级学生往往容易受定性思维的影响,由于一种习惯性心理状态,在已经算错的结果上经常浑然不知。由于学生思维跳跃不够灵活,在一些要求难度大的地方出错。如算10+20÷5的运算过程中,学生如果不清楚“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话,很容易先算10+20=30之后,再除以5,最后得出6的错误答案。有些学生或者知道,但是一下子没有想起来导致出错,这样的现象属于对运算法则不熟悉。甚至有的学生不重视这个运算法则,不断重复出现错误,屡次不改,按同样思路进行。
这时教师应该给予一定的心理辅导和正确的知识讲解,直到学生意识到运算法则的重要性并熟练掌握。
三、提高口算能力
前不久一档知识节目《最强大脑》播出以后,我们看到了中国隐藏的各种知识能力方面的高手,其中最惊叹的莫过于在台上对数学计算的较量,中国代表选手用强大的口算能力征服了外国选手。
口算作为一种便捷的、考量智慧与速度的计算方式,一直意义重大。这也是从小还未踏入校园之时父母就教孩子口算,民间四张扑克牌算合数24方兴未艾的原因。加强口算能力,学生在一些难度适中的运算中能够初度揣摩,对结果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最后得出结果时如果与初步预算相差不大则不需要再次验算,减少计算时间,保留学生的精力,在考试中非常受用。
首先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口算兴趣,通过播放视频,采用多种方式,如听算、视算、口算等。如一年级学生应该掌握10以内的数字,把数字,做成卡片练习口算等。
其次,让学生牢记一些口诀,如“凑十”儿歌、加法口诀,表内乘法口诀等,为口算打下一定的基础。
最后,教师可在课堂上设计一些小游戏,如朵红旗、口算接龙、找朋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口算练习。
总之,提高低段小学生计算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该把复杂的计算问题简单化,让学生读懂题目,正确理解题目意思,有正确的数学符号意识,熟练掌握运算法则,有相当成熟的口算能力,然后进行习题练习,做到举一反三,真正提高低段学生的计算能力。
参考文献:
[1]魏晋河.提高小学中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J].教育革新,2013(06).
小学数学五年级计算题 篇9
班级姓名得分
一、直接写出得数。(24分)
71111131326+=+=-=-=1+=+=822389425513
211173233211-=+=+=-=+=1-=36838451010315
5424111212-=+=+=1-=+=14-2=7244714755
52-=62=53=0.125×8=6.25×13=28÷56= 99
二、解方程或比例。(20分)
33311341χ+4χ-1.6χ=36X+=x -(=78214727
4三、递等式计算,怎样简便就怎样算。(56分)
7.8-8.75+2.2-1.257.8×1.17-7.8×0.17
7-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口算题 篇10
4.4×0.1= 4.2×0.8=
3.1×0.7= 0.5×0.2=
0.73×0.4= 1.5÷0.15=
4.4×0.1= 0.7×1=
7.4÷0.5= 0.72÷8=
0.65×0.6= 4.5÷0.3=
1.34×2= 1÷0.01=
3.4×0.6= 9.6÷1.6=
7.2×0.01= 11.2÷0.2=
0.15×0.4= 0.05×6=
4.2÷21= 6.28÷3.14=
1.25÷2.5=
二 解易方程
4/5x=20 2x-6=12
7x+7=14 3x+7=28
3x-7=26 9x-x=16
24x+x=50 6/7x-8=4
二、填空
1.一个数乘3,减去5,除以4,再加上8减去2,除以2,得5,这个数是 ( )。
2.甲乙两个数的和是200.2。甲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和乙一样大,甲数是 乙数是( )。
练习三
一、比大小 在○里填上“〈”、“〉”或“=”。
1÷0.2 ○0.6
8.2÷0.01○0.75÷0.3
2.3×0.9○2.3 9.32×1○9.32
0.8×0.5○0.75×8
6.3÷0.9○6.3 5.01÷1○5.01
7.5÷1.5○7.2÷0.6
S=8.2 a=0.01 h=
a=0.75 h=8 s=
s=7.4 h=0.5 a=
三 解方程
5-8x=4 7x+8=15
10-x=8 8x+9=17
小学数学五年级计算题 篇11
当我带的一年级学生第一次正式参加考试时,我就发现了读题能力的重要性,学生从考场出来的时候,几乎每个人都很自信地跟我说:“全会,很简单,肯定100分。”可是结果却让我很意外,很多会的题目也错了,于是我亲自读题目让一些学生做,结果全正确。因此,致力于提高一年级学生数学读题能力,是当前我们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现状分析
没有读题能力的学生,即使知识学得很扎实,但到真正要自己去理解题意的时候往往会出错;而有读题能力的学生,往往都能发挥出自身的真正实力。所以,指导一年级学生先读懂题意再解题,是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
小学一年级学生由于刚正式学习认字,而且很少有自觉去学习的习惯,所以他们在做题目的过程中,往往是会等待他人帮他们理解题意。当他们需要自己独立去解决问题时,往往不知道如何去理解题目的意思,很多时候凭自己的主观判断去答题,如果不对读题能力加以培养,很多学生会习惯于凭主观判断,这样,很难解题。
二、应对策略
习惯的培养往往比学习更重要,但是很多人往往忽视了这一点,而读题习惯就是被忽视的一种很重要的习惯。我们应该从一年级起就要着手培养孩子的读题习惯,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1.端正态度,认真读题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讲,解题首先要会读题,因为他们识字不多,而且第一次真正走进数学,还没建立起系统的数学概念,所以要做到正确读题会比较困难,而审题是解题的基础,审题能力间接决定了解题的正误,因此会审题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且一年级学生存在极大的潜能,一切都未定型,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不断地去发掘,在保证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2.图文结合,激发兴趣
学生在读题的过程中,经常看了后面内容就忘记前面的内容,而学生对于图片上出现的内容却多会记得很完整。而且一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发展很好,只是逻辑推理的能力很欠缺。所以,我们要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图画,让学生愿意主动去学,这样也有利于提高读题教学的效果。
3.学会转换,把握重点
思维定势总是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行为,在一年级学生的学习中仍然出现了它的身影,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很多时候会根据感觉直接写出答案。所以,帮助学生减弱这方面影响,无疑是教师要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
4.交往学习,坚持训练
学习活动是通过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交往而产生,然后再回归个体,这让我们得以构筑教室中的“交往中培育”的师生关系。小学生读题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不断锤炼。
一年级学生初次接触数学,对数学的印象也是从这时开始建立起来的,所以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尤为重要。俗话说,工作能否做好,关键看你想不想做好。教师更应该注意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数学印象,而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特别重视读题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要切实地去培养学生读题能力,让一年级学生对数学有一个美好的第一印象。
小学数学五年级计算题 篇12
新课程标准对计算进行了定位:计算应是学生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和简单的数量关系, 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 并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计算教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感、运算能力和估算意识。
一、联系生活经验, 使计算教学与问题情境结合
低年级小学生往往关注的是新颖、有趣、好玩的事物。教师通常抓住孩子的这一天性, 在创设情境进行教学时选择富有趣味性、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内容, 呈现方式上追求生动活泼, 如表演、游戏、比赛等。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热情参与、寓教于乐的学习兴趣, 使课堂呈现出活跃的气氛。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教学活动中, 能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 以前的教材对混合运算的处理比较枯燥, 学生只需照本宣科地练习和熟记, 但是对于这一知识点仍容易混淆, 不易掌握。这种学法是非常机械和抽象的。新教材的编排把计算教学和日常生活实践相结合, 创设了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可以顺理成章地呈现出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原理。虽然知识点本身是抽象的, 但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理解起来更有依据, 学起来有生活实践作为依托, 可以不费力地去解释计算顺序原理。如北京师范大学版教材二下《买鲜花 (混合运算 (二) ) 》创设了去花店买鲜花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体会一个算式里既有加减法, 又有除法。图中康乃馨每束8枝, 共24元, 每枝玫瑰5元, 求1枝康乃馨比1枝玫瑰便宜多少元?根据学生现有的水平, 能列出的综合算式为5-24÷8, 学生结合这一问题情境, 很自然就能理解先除后减的运算顺序了。学生已经获得了体验知识的感受, 在遇到类似问题时, 想到这一问题情境, 就很容易类推到其他问题情境中。
通过鲜活生动的问题情境, 计算题才能焕发出新的光彩, 体现计算的价值和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在生活情境中解决数学问题, 能够更有效地引发学生热情参与和积极思考, 提出自己的数学问题。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图, 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 让学生更轻松、更乐于接受知识。
二、借助直观模型, 理解算理与掌握算法结合
算理为计算提供了正确可靠的思维过程, 而算法为计算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操作方法, 是计算经验的积累。因此, 在计算过程中, 算理和算法是有内在联系的。新课程标准遵循其内在联系, 指出计算教学既要让学生理解算理, 又要让学生掌握算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式获得从直观算理到抽象算法的完全体验。教学过程中, 理解算理与掌握算法应有效结合, 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让学生高质量地理解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算理, 在一上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一下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以及二下100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这些章节的教学中, 我遵循先理解算理, 再总结算法的规律, 分别借助小棒、小方块、计数器等常用直观模型分别探索算理, 从而总结出竖式计算方法。以北京师范大学版教材一下《图书馆 (进位加法 (一) ) 》为例:在探究28+4的算法的过程中, 我在课堂上鼓励每一个孩子利用手中的学具, 使用每一种直观模型——小棒、小方块、计数器、竖式的探究过程, 并让学生集体汇报和黑板展示每一种直观模型的操作过程和所得结果。之后, 在每一种直观模型的操作过程或结果中, 询问列式中的2、8、4分别在哪里, 结果中的3和2分别在哪里, 进位的“1”又在哪里。通过这样全面、细致的操作和问答, 学生借助每一种直观模型进行运算的算理都能理解得准确到位。学生能够关联竖式中每一个数所对应的直观模型中的含义, 因此, 书写竖式时不用再死记硬背, 不用担忧记不住格式, 因为每写一个数, 每对齐一个数位都有直观模型作为依据。
这样进行细化教学开始进度会非常慢, 尤其是在一上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前几课时, 一年级小学生的桌面上需要摆小棒、小方块和计数器三种学具, 并且操作任务繁重, 让他们有条不紊地进行有些难度。通过慢慢引导孩子进行循序渐进地摸索和练习, 鼓励孩子向动手操作能力强的孩子学习, 孩子就能慢慢变得熟练, 接受知识的速度加快, 效率提高。
对于数较小的运算, 最实用和最有利于学生理解的直观模型是小棒, 但随着数的增大, 小棒作为一维的直观模型已不再实用, 取而代之的是三维的直观模型小方块和更抽象的计数器。所以, 我的想法是在一年级开始接触直观模型的时候就让孩子熟悉这三种模型, 而不是随着教学的进行当小棒不实用时再突然大力推广使用小方块。我相信通过我和孩子们的不懈努力, 他们运用直观模型自主学习的能力将越来越强, 不断通过探索算理的过程强化对算法的认识, 应对中高年级的计算学习将会更得心应手。
三、开展课堂讨论, 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想出的方法进行计算。因此, 在一个班级中, 很多孩子的算法不一样, 这就产生了算法多样化。孩子们很乐于当众阐述自己的算法, 这就达到了课堂交流和互动的目的。北京师范大学版教材也重点展示了同一计算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如教材一下《发新书 (进位加法 (二) ) 》展示了4种19+18的计算方法:
(1) 1 0+1 0=2 0, 9+8=1 7, 20+17=37;
(2) 19+10=29, 29+8=37;
(3) 20+18=38, 38-1=37;
(4) 竖式计算方法;
我在教学时, 这几种方法孩子们都想到了, 并在课堂上进行了交流。另外孩子们还想出了两种书上没有提及的计算方法:
(5) 20+20=40, 40-1-2=37;
(6) 19+20=39, 39-2=37。
在这样的课堂中孩子们的思维是活跃的, 能够很快举一反三, 通过别人计算方法的启示, 想出自己独特的计算方法。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不同算法, 给孩子充分展示和表达想法的机会。
算法多样化满足了学生课堂学习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有所提高和收获。但是, 在教学中不能只呈现多样的算法而不做优化。在呈现多样的算法之后, 教师应组织和帮助学生分析和把握各种算法的特点, 学会在不同情况下选择最合适的算法。
在上述例子中, 我引导孩子们分析得出结论: (3) 、 (5) 和 (6) 都运用了“凑十”的思想; (1) 、 (2) 和 (4) 思考方法类似, 都是个位和十位分别计算。深入分析得知 (3) 、 (5) 和 (6) 方法对于加数不接近整十数时不好用, 有局限性; (1) 和 (2) 适用于口算, 书写较繁琐;竖式计算方法 (4) 书写简洁, 同时又易于理解, 是笔算的基本方法, 是这节课需要重点掌握的方法。这样进行分析、综合和优化可以把学生的精力都集中在竖式计算这一重点内容上, 做到了“算法多样化”目标归结为“算法优化”, 两者有效结合服务于教学。
参考文献
[1]王光明, 范文贵.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3]郭胜乐.浅谈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J].中华少年, 2012 (9) .
小学数学五年级计算题 篇13
一、填空。
1、420里面有个70,350是50的()倍。
2、6□8÷80≈8,□里填()最接近实际结果。
3、要使□51÷46的商是两位数,□中最小填();如果商是一位数,□中最大填()。
4、537÷63把63看作60来试商,商容易()。(填“偏大”或“偏小”)。
5、被除数乘10后,要使商不变,除数应()。
6、如果A÷18=16……B,则B最大是(),当B是最大时,A是()。
二、判断。(对的画“√”错的.画“×”)
1、两位数除三位数,商一定是两位数。()
2、782÷20=38……22。()
3、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如果用“五入”法试商,商易偏小。()
4、两数相除的商是6,如果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3,商是2。()
5、被除数的末尾有几个0,商的末尾也有几个0。()
三、选择。(将正确的序号填入括号里)
1、商是一位数的是()。
A、325÷37B、638÷62C、732÷35
2、一个数除以25,商是17,余数是11,这个数是()。
A、414B、436C、700
3、2100÷300=7,根据商不变的规律,下面算式正确的是()。
A、210÷3=7B、2100÷30=7C、21÷3=7
4、被除数扩大到原来的2倍,要使商不变,除数应()。
A、扩大到原来的4倍B、扩大到原来的2倍C、缩小到原来的
四、解决问题。
1、一套广州亚运后吉祥物的售价是40元,王老师用272元可以买几套广州亚运会吉祥物?
2、李叔叔一个星期做完了21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七月份全月能做多少个零件?
3、动物园里一头大象平均一天要吃200千克食物,饲养员叔叔准备了3吨食物,够一头大象吃20天吗?
4、全校师生去旅游,共有130人,每辆车限载客35人,需要准备几辆车?
小学数学五年级计算题 篇14
一、口算:
140×7=13×6=280×3=350×2=50×11=250×6=7200+900=410-201=125×8=48×20=6600÷600=390+140=
11×80=24×50=3600÷400=4000÷50=
二、竖式:
8800÷40=9600÷800=750-290=5×490=
三、脱式:
50+160÷40(58+370)÷(64-45)
120-144÷18+35347+45×2-4160÷
52四、应用题:
1.甲、乙两城相距68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城开往乙城,行了4时后,距乙城还有440千米。这辆汽车行驶的平均速度是每时多少千米?
2.王乐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63厘米,他从操场这头走到那头共走了266步。操场大约长多少米?
3.育才小学有学生718人,全乡有这样的小学18所。全乡约有多少名小学生?
小学数学五年级计算题 篇15
一、小学数学教学计算的重要性
(一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我们实际生活中,数字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基本上每个人最先接触的就是数学,数字计算教学具有逻辑性和严谨性等特点,计算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也是贯通的,由于它具有多样性,因此它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 )数学学科的基本构成部分
学生从一开始学习数学开始, 最先接触的就是计算数学,学好计算是学生学好数学这门学科的良好开端,因此它在数学教育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数学学科的根基.
(三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计算教学是一门需要多加练习的技能,熟能生巧,练习的越多,才能更好地学习这项技能,学生在学习这项技能时更多的是练习,这样更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学生在练习的时候了解计算方法,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二、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实施方法
(一 )老师指导 ,学生自己操作
在有效的教学课堂上,老师是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老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注重让学生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老师要主动挖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比如,在计算题“15 - 7 = ? ”,一般学生都会想到7 + 8 =15,所以15 - 7 = 8. 但是通过老师的引导 ,学生的思考后 ,就可以得到很多其他的计算方法,可以把15分成10和5,10 -7 = 3,3 + 5 = 8, 可以把7分成4和3,15 - 7 = 15 - 4 - 3 = 8等,还有很多其他的计算方法,学生在学习这些简单的运算时,只要掌握了窍门,就可以从中发现很多学习的乐趣,也能很好的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二 )联系实际 ,开拓学生思维
老师在教授学生计算知识时,联系生活实际,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习计算, 教师充分运用生活中的常见场景,能够帮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加深印象,在平时生活上也能够活学活用 .
比如:教学“两位数乘法”,老师给学生创造一个数学生活情境,去商店买课程习题,问题是,一本数学课程习题是13元钱,要买24本总共需要多少钱? 老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之前学过的知识,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来解决问题,可以有以下几种算法:13×20 + 13×4 = 312、10×24 + 3×24 =312、13×4×6 = 312、13×30 - 13×6 = 312等 , 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的场景上进行创新.
(三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技能的本源,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能够更好的掌握学习方法. 因此老师在传授知识时, 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比如,老师平时在课堂上讲授知识时,可以将班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针对新学习的计算教学内容进行计算比赛或者几个小组一起完成一个数学实践活动,可以将计算练习设计成一些学生常见的游戏活动,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新知识,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这也是现代教育需要达到的目标.
(四 )制造反向教学情境
在教授计算知识时,一般很多老师会直接将正确的知识教授给学生. 这样学生只是接受知识, 但是缺少了思考的能力. 而如果老师制造错误教学情境,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老师在“讲授两位数减一位数”的计算知识时,故意将15 - 6与16 - 5结果写错,学生发现老师错了,就会提供依据并给出正确答案, 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发现错误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以免以后再发生类似的错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 )安排适合的练习内容
学习一项技能最重要的还是要将它运用到实践中,学生在接受理解消化知识的基础上,老师要根据所教的计算内容安排练习,进行知识巩固,可以先针对一个知识点进行专项练习,让学生能清楚地掌握每个知识点,然后再针对难点,整点内容进行专项和对比练习,最后可以将这些知识贯穿起来进行混合练习,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生的计算能力在数学学习中有很重要的作用,而老师讲课的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老师的讲课方法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学习成果,如何让学生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中更好更快的学到知识,是老师们要不断探索的问题. 因此,老师要认识到计算教学的作用, 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这门知识,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小学教学越来越被教育部门所重视,计算教学是小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基础教学内容,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本文主要从小学低年级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实施方法及重要性这两方面,来讨论计算教学在教学课堂上的实施运用策略,以便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学策略的改进 篇16
关键词: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学策略;改进
一、前言
在小学五年级数学的教学中,如果没有重视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那么,教学的质量就难以得到保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不到提高,教学效果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创造和谐气氛,合理设置情景
1、设置生活情景。数学是一门运用性的学科,所以数学技能的掌握,其最终目的是将有关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解决生活之中的数学问题。基于数学的这一个特点,教师应将数学知识多与生活相联系,并创设出合理的生活情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关知识,帮助学生发现生活和数学的紧密关系,借助生活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在心理上接受数学,融入数学学习之中。所以对待某些内容的学习,可以适当的变换为生活之中的场景,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有关知识。例如:小明家买了3吨煤,小明的妈妈打算将这3吨煤作为一个季度的燃料,那么每一个月可以用多少煤?每一个月的用煤量是总量的几分之几?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学生会觉得这样的一个题目非常有亲近感,学生也能够在解答这个题目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应用题的解答能力。
2、设置探究情景。数学是与生活相联系的,同时数学也是一门具有探究性质的学科。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和对有关数学知识的探究,能够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所以,教师要合理设置一些探究情景,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和进行有关的探究,并帮助学生提升数学能力。例如:教师问:1+1=?;3+5=?4-2=?;6-2=?1+2=?;5+6=?学生答:1+1=2;3+5=8。4-2=2;6-2=4。1+2=3;5+6=11。教师问:大家有没有发现:2、8是偶数;2、4也是偶数;3、11是奇数。而等式中的相加减项是奇数还是偶数?通过这样的对比大家有没有什么发现?学生答: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就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认识到奇数、偶数之间的相加减的一定的规律。然后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自己进行探究,还会发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就这样,学生在其中不仅获得了知识,同时学生也通过总结发现了规律,享受了学习的快乐,对数学学习兴趣增加的同时,数学教学的课堂效率也得到了提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多多设置有关的教学情景,并加之合理的引导,学生就一定能够获得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一定能够提升。
三、创设交流情境、变“个体学习”为“集体合作”
1、一题多解时、交流学习。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横向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是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最易出现一题多解的精彩局面,由于同学间的相互启发,思维由集中而发散,由发散而集中。在这一交替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与灵活性都有所发展,能够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通过分析、比较,同学们发现了最佳的思路和方法,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了发展。
2、突破难点时、动手合作。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我们在教学中提倡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操作、实践,找出规律,提炼方法。如学习梯形面积公式时,学生通过一起思考,一起试着剪拼图形,一起讨论,在想、做、说的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融合,结果拼出了多种图形,不但得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更重要的是发展了思维。的确,每个人交换一件物品,得到的只是一件物品;而如果交换的是一种思想,那就会产生新的、有更丰富内容的思想。
四、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
1、利用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在数学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在讲台上绘声绘色的讲,学生在座位上毫无兴趣的听,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接触的事物,教师讲得再生动,学生想象不出来,也产生不了兴趣。多媒体教学解决了这一难题,它将数学原理生动的展示在学生面前,以多彩的画面、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进一步提高课堂有效性。
2、利用多媒体,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数学这门学科有些抽象,如果单靠枯燥的讲解,有些问题即使教师说破嘴皮,学生也不一定能够理解,而且很难在脑海中形成深刻的印象。使用电教化手段,教师借助形象化的画面进行讲解,学生能够迅速理解,并扎实掌握课程重点、难点问题。
3、利用多媒体,活跃课程气氛。课程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程度,课堂气氛越活跃,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就越高,课堂效率自然也就越高。多媒体教学生动活泼,改变了以往课程上的严肃、沉闷的气氛,学生通过多媒体教学,喜欢上数学课,喜欢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课程有效性大幅度提升。
五、巧设练习,加强巩固练习
练习是数学课堂的必要环节,在练习之中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进行适当的应用,一方面可以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力,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得到巩固。在进行练习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根據学生的能力水平,注重题目难度的梯度性和多样性,减少无效无度的练习。通过课堂练习,教师可以随时掌握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提高指导的针对性,然后通过题目的反馈再进行学生知识运用盲点的补充教学,课堂效率将会大大提高。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五年级教学过程一定要符合学生的特点,选择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案例和教学方法,提高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亚珍.《在生活中进行数学教学》[J].现代
教育科学,2011(04)
[2] 李小英.《如何使数学教学焕发生命的活
力》[J].小学教学研究,2011(26)
[3] 张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J].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09(05)
[4] 刘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强化素质教育》
【小学数学五年级计算题】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三年级计算题05-31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经典计算题09-24
小学五年级数学期末综合训练题08-26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竖式计算题05-27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计算题05-31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2单元检测题08-19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计算题11-20
小学数学毕业计算题06-30
小学数学计算题答案08-12
尚重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分数加减法计算测试题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