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计算题(共8篇)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计算题 篇1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计算题测试(15分)
班级姓名得分
一、直接写出得数。11124133
+=+=-=+=22335588
1151133-=+=3-=+1020=
1--=+-=+-2=6-2=
二、解方程
12***3
50.3χ= 45X+=X- =
3X+0.25×8=17χ+3χ=28
三、计算,要写出主要计算过程,能用简便方法的要用简便方法计算。
111111+++- 523234
511
—Ⅹ=
1226
535
11457++2-- 5251212
915513132
+++-(-)766715155
+(-)-+
45381458135 12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计算题 篇2
一、典型失分题折射目标意识的缺失
1. 单元教学缺乏整体意识。▲题例
例1:对比着读读下面两段介绍松鼠的话, 比较两个片段在介绍内容、说明方法与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片段一:松鼠亦称灰鼠, 哺乳动物的一种。体长20~28cm, 尾蓬松, 长16~24cm。体毛灰色、暗褐色或赤褐色, 腹面白色。生活在松林中, 有的种类毛皮珍贵。
片段二: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 乖巧、驯良, 很讨人喜欢。它们面容清秀, 眼睛闪闪发光, 身体矫健, 四肢轻快。玲珑的小面孔, 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 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 一直翘到头上, 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
▲答题情况分析
抽样班级的平均得分率为65%, 可以想见教师平时教学中单元整组意识的缺乏。五上年级第三组共四篇课文, 其中《松鼠》这篇略读课文是文艺性说明文, 采用的是描写性的说明方法。提示语告诉我们, 《松鼠》一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教学中教师若能站在单元整组教学的高度, 根据略读课文的教学要点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比较几篇课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以及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这道题得分率不可能这么低。此外, 这一题例也反映出我们的阅读教学缺乏文体意识, 往往把资讯性文章也当成文学性文章来上, 尤其是像《松鼠》这样的文艺性说明文。
2. 阅读体会“泛泛而谈”。▲题例
例2:摘录文中一个带给你启示的句子, 并联系文章内容和生活, 谈谈你的体会。
▲答题情况分析
抽样班级学生所写的体会, 都是就句论句, 没能联系文章内容, 也没能联系生活, 显得空洞、单薄。从中可以反映出阅读教学中对于学生体会的引导与要求存在着泛泛而谈, 不求实质性内容的弊端。
3. 单元习作“形散神离”。▲题例
例3:成长中的记忆
提示:刚刚过去的2008年, 在我们身边, 在中华大地上, 发生了太多的事情。也许, 有那么一件事, 给你比较大的启发, 让你一下子长大了不少。回忆一下, 把这件事写下来吧。内容要具体, 感情要真实, 语句通顺, 不写错别字, 字数在400以上。
▲答题情况分析
这个作文题, 尽管似曾相识, 但学生的现场作文还是存在以下问题:审题没有抓住“长大”这一题眼, 选择了普通的玩耍、嬉戏等事情, 造成偏题;叙述事情不具体, 语言表达索然无味, 不通顺;套作现象依然存在。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 可以归结为两点, 一是教师对于新教材单元作文的呈现形式与编排意图把握不准。二是教材中的每次习作, 讲评、修改不够到位, 只写不改或者少改, 造成学生作文水平原地踏步, 不能循序渐进地从每次习作中得到提高。
二、把握教学目标必须“三观并重”
目标意识的缺失直接导致课堂教学中教师随意发挥, 学生学习低效甚至无效。那么该如何把握教学目标呢?面对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 教师需要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去把握教学目标。
1. 宏观把握课程总目标与学段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所述的总目标与学段目标是编写各年级教材的依据, 把握目标首先要认真解读课程总目标与学段目标, 比较课程总目标是如何循序渐进地分解在各个学段当中的。比如, 各种文体阅读的能力与方法, 对第一、二、三学段《课标》的阅读, 我们会发现:不同学段, 适合阅读的文体有别;同一文体, 在不同的学段, 阅读要求也有别。
再比如句子的阅读, 《课标》要求第一、二、三学段从“了解”到“理解”到“推想”, 逐步提升, 并且越来越强调个体阅读、生活积累与体验的过程。前文例2题, 学生谈体会空泛现象就与教师没有把握第三学段句子阅读教学的目标与策略直接相关。因为教师在教学中没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 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 联系相似文章的阅读等方法来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 学生对于重点词句含义的体会与表达自然也不能做到具体化。
2. 中观把握学段目标在各册教材中的呈现。
一个学段有两个年级、四个学期, 学段目标是怎样在各册教材中呈现的呢?从呈现方式上来说, 有明、暗两线, 明线指“单元导语”中的第二自然段以及“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栏目, 暗线指课后练习;从目标的承接性和发展性来说, 有一以贯之的, 也有循序渐进的。
细读、比较、分析学段目标在九到十二册教材中的具体呈现, 我们可以领悟到编者的意图。首先, 根据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认知心理与阅读水平, 把“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进行了分解。其中前者分解为“思乡情、童年生活的情趣、父母之爱、令人震撼的感动、热爱祖国的情怀、关爱他人、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人与动物的情感、热爱艺术的情操、对人生的感悟、关心人物命运”等等;后者又分解为描写的方法、表达感受的方法、抒情的方法等等。其次, 这些分解后的“思想感情”与“表达方法”又按照由浅入深、由一般到个别的规律在各册呈现, 比如表达感受的方法是从“留心观察, 用心感受, 真实表达” (十册) —“展开想象与联想, 表达独特感受” (十一册) —“用不同方法表达感悟” (十二册) ;描写的方法是从“描写人物方法” (九册、十册) —“描写景物、风情的方法” (十册) —“写出风俗特点的方法” (十二册) ……第三, 同一种表达方法的领悟, 在不同年级与不同单元的教材中所要求达成的目标度也是不同的。比如领悟描写人物的方法, 九册 (第六、八组) 只要求领悟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而十册 (第七组) 则要求在习作中学习运用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是贯穿第三学段始终的一个阅读训练要求。本着读写结合的思想, 第四册教材中有近十个单元像十册第七组那样在习作中提出了学习文章表达方法的要求。这样的单元在习作教学中教师把握目标难度不大。而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中, 大多数单元的习作编排是扣住单元专题的, 习作要求的呈现则重在打开学生写作思路、帮助丰富写作内容, 往往为学生提供多个选材的角度。像上文列举的五上年级第四组“生活中的启示”这次习作, 教材提供了三个选材的角度:小事、漫画、格言, 学生可以任选一个进行写作。教材这样的作文呈现方式往往使老师只关注了形式, 即让学生自选一个材料进行习作, 却忽视了每次习作虽然可以有不同的选材角度与题材, 但并非没有统一的目标与要求。“生活中的启示”这次习作, 就有三个目标:引导学生自觉地观察生活、关心生活、感受生活, 从生活中有所发现, 得到启示;能写清楚事实, 记清事情的过程;能写明白自己所得到的启示。而从上文的例3作文题 (成长中的记忆) , 学生现场作文出现的种种问题, 可以想见单元习作训练在选材、表达上都没达到目标。
3. 微观把握单元目标在课文教学中的达成。
人教版教材以专题 (人文专题为主) 组织单元, 学段目标在各册教材中循环呈现, 螺旋上升, 这样的教材编排与导学体系客观上导致了教师在把握单元、课文教学目标上的难度, 需要教师有较高的整体把握能力, 不仅从宏观、中观把握, 还要能从微观上把握单元目标在每篇课文教学中的达成。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计算题 篇3
[摘 要] 《桥》这篇课文内涵丰厚,情节险象迭起,悬念暗藏潜伏,人物个性鲜活,结局豁然悲壮。教学设计时遵循课文的叙述特点,从山洪危急之势入手,再现危急,追求蓄势而发。借势入境,在险境中复活老支书个性,塑造老支书形象,实现顺势入境。在老支书与桥的联系中设疑,设疑解义,诠释文题内涵,升华学生情感。三个环节环环相扣,注重势、境、情的融合,层层推进,随势而就,顺境而生,让学生视觉与情感在文本的客观图景中与作者的主观情思相碰撞,再现情境现场与人物形象,构建道法自然的教学风格。
[关键词] 教学设计;随文蓄势;借势入境;融境释义
《桥》这篇课文以山洪暴发的情势为线索,紧扣“桥”的人文内涵,以迅猛的暴雨,狂飙的山洪,窄窄的木桥为事态场景。以人群惊慌地过桥为情境,抓住老支书指挥人群过桥脱险的语言、动作、神态进行人物形象塑造,最后以老支书与儿子的牺牲为结局。故事题义内涵丰厚,情节险象迭起,悬念暗藏潜伏,人物个性鲜活,结局豁然悲壮。课文在表达手法上巧妙地在场景渲染中蓄势,在人物对比中塑造,在事态叙述中设伏,体现出势、境、情的统一。教学设计时遵循课文的叙述特点,以读为主线,以联想为主导,以体验为主轴,从山洪危急之势入手,再现危急,追求蓄势而发。借势入境,在险境中复活老支书个性,塑造老支书形象,实现顺势入境。在老支书与桥的联系中设疑,设疑解义,诠释文题内涵,升华学生情感。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构建随势而就,顺境而生,道法自然的教学风格。
一、在随文蓄势中感知课文
根据各种因素的相互影響在语言铺陈中随文蓄势,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在层层渲染中再现危急,既交待了事件发生的原因,又为后面人物的出现提供了富有情境感的背景。《桥》一文的前五个自然段中紧扣“危急”,从雨势之大、山洪之猛、人群之慌、桥窄之危四个角度进行蓄势。“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两尺多高的洪水已经开始在路面上跳舞”造成“百多号人你拥我挤的疯狂与惊慌”。在山洪狂飙与人群惊慌之下,一句“窄窄的木桥”为危机埋下伏笔。形成危机相叠,势势相逼的场面,勾勒出危机四伏的客观环境。这种危急之势的铺陈与积蓄,在老支书指挥人群过桥时,又生动地烘托出老支书的坚毅、镇定、果敢的形象,体现出客观描述与主观烘托的统一。教学中,在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遵循课文由远及近的叙述顺序,围绕危急之势,紧扣关键词、句,抓住雨势之大、水势之猛、慌势之乱、窄桥之危,让学生在初读中读懂文意,把握突发事件的形成要素。让学生在扣词扣句进行联想的基础上再读,读出画面。眼中有画,心可入境。在学生对语言描述的情境获得危急感悟的同时,进行再品读,采用多样化与个性的朗读,运用气息控制、节奏与声调变化等朗读方法的指导,品味中读出暴雨、洪水交织的声势感,读出事态发展的紧迫感,读出人群在灾难逼近时的恐慌感。依势推进,层层渲染,顺势而入,在朗读声中外化紧张之态,再现危急之势。
二、在借势入境中塑活形象
故事场景不仅仅是为了点明事件发生、发展的客观环境,同时也在追求表达手法的主观需要。人物传神的表情、语言、动作描写蕴含着人物鲜活的个性,只有在情境的烘托与渲染中去解读人物,才能让文学表现的人物个性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复活为丰满的人物形象。文章在描述老支书指挥群众时,着力从他的凝重和愤怒表情、不容置辩的话语、果敢有力的动作三方面,集中笔墨围绕老支书的鲜活个性,进行形象化的精神刻画,语言简洁明快,巧妙把老支书的鲜活个性与闪亮的党性浓缩在“他,像一座山”的形象化描述中。教学中,紧扣“他,像一座山”,联系人群之慌的情境,结合“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乱哄哄的人群……”的慌乱情势,从老支书站立桥头的姿势与神情中读懂老支书像大山一样无畏、沉稳的个性与党性;联系水势之猛的情境,结合“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的情境渲染,从他指挥人群过桥时的嘶哑喊话与冷冷的反驳中,读懂他像大山一样无私而博大的胸襟与党性;联系刻不容缓的危急情势,结合“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的紧迫情势,从他把儿子从人群中揪出的动作读懂他像大山一样威严而深沉的父性与党性。让学生在情境与情势中,从人物个性入手,读中联系情境,读中联想情势,读中人物比较,读中揣摩心理,把人物话语的焦虑与果断,人物神情的凝重与威严,人物动作的迅捷与有力等形象要素读活,由外向内,点滴积蓄,层层塑造,从感受人物形象走向感悟人物境界,从感受人物个性走向感悟人物党性,多维度地感悟“他,像一座大山”的深刻内涵,最终实现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复活的人物个性,体验出人物崇高的党性光芒,也为下一环节的融境释“桥”之义奠定基础。
三、在融境释义中升华内涵
象征是作家运用形象化的事物对情、义、理等抽象化的人文内涵进行形象化的诠释。如何在形象与抽象之间建立链接点,让学生从人物形象感悟人文抽象,实现顺理而明义,就成了教学的关键。《桥》这篇课文依托“桥”这一形象化事物,运用象征的手法,巧妙地借助老支书临危赴难、舍生取义的党员形象,构建出党与群众的生命之桥、联系之桥。由于“桥”的象征意义深刻,五年级学生缺乏对象征手法的感性认识,如何让学生在理解上从“窄窄的木桥”过渡到老支书用生命在党与群众之间架设“生命之桥”,这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运用学生在感悟人物形象后形成对老支书的崇敬之心,直接碰撞悲壮性的结局——“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一片白茫茫的世界。”引发学生对老支书牺牲的悲痛之情,顺势创设问题:“群众成功脱险了,老支书和他的儿子却消失在一片白茫茫的世界中。在危难时刻,是什么让老支书选择群众,放弃了自己和儿子逃生的机会?”让学生结合文本信息和自己的阅读感悟畅所欲言。老师以“责任”作链接点,从老支书的选择代表党的选择,他的责任就是党的责任这一角度,顺势引导,实现老支书与党的结合。学生明白老支书代表着党形象之后,再次整合文中的句子,形成“突然,那木桥轰地塌了。只剩下一片白茫茫的世界”这一背景描述,以桥的不同意义作链接,再次创设问题:一片白茫茫的世界中,窄窄的木桥轰然倒塌,但是另一座桥却在群众的心中高高架起。那么,群众心中的桥又是怎样的一座桥呢?激励学生再度思考。老师根据学生的感悟随机点拨、归纳,自然而然地从“窄窄的桥”过渡为视责任如泰山的“生命之桥”、党联系群众的“精神之桥”,从而进一步深化了学生的感悟。依托感悟,抓住“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的结尾,老师运用课堂语言进行情感渲染,如“为了群众,老支书永远离开了他们。如果你们是前来祭奠老支书的群众,此时此刻,你们定是泪流满面,百感交集,那么又会对老支书说些什么呢?”用写出群众的心里话作为小练笔,升华内涵,外化情感,实现读写结合。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语文教学设计时尊重文本,遵循作者的作品立意与表述方式,注重势、境、情的融合,层层推进,随势而就,顺境而生,让学生视觉与情感在文本的客观图景中与作者的主观情思相碰撞,再现情境现场与人物形象,构建道法自然的教学风格。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计算题 篇4
65+73+135
357+288+143
272+68+28 129+235+171+165
17+145+23+35
999+99+9+3 6+7+8+102+103+104
9998+3+99+998+3+9 400-256-44
517-53-47
284-159-41 258-42-16
545-167-145
478-47-178 344-(144+37)
236-(177+36)236-(136-87)第2类:乘
45×4×5
×5×2
25×9×4 8×(125×13)
(250×125)×(4×8)88×125
72×125
125×64×25
42×125×8×5
25×4×88×125(12+50)×40
125×(40-4)
76×103 18×125
25×44
42×25 99×9
99×78
45×37+37×55
28×21+28×79
17×23-23×7 38×46+64×38
99×32+32
46+46×59 167×2+167×3+167×5
39×8+6×39-39×4 28×225-2×225-6×225
(42+25)×125+(18+15)×125
第3类:除
360÷4÷9
250÷5÷2
600÷12÷5
480÷5÷48
240÷5÷12 420÷35
2400÷25
7800÷125 第4类:加减混合
92+99
197+102 354-108 127-98
323+189-123
248-86+48
672-36+64(6467-832)+(1832-1467)
1530+(592-530)-192 第5类:乘除混合
960×46÷48
99000÷121×11
3702×38÷1234 640÷(16÷4)
1000÷(125÷4)第6类:加减乘除混合
(98+147)÷49
(230-23)÷23
(250-25)÷25 1736÷28+1064÷28
125×(860+240÷12)700+612÷12×4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口算题 篇5
(一)姓名
4.25×4=
0.07×0.5=
33×0.04=
6.5×4=
2.3×0.06=
15×0.08=
0.09×0.9=
4.7×0.1= 54×0.8=
17.5×0.01=
6×6.5=
0.66×0.3=
4.6×0.4=
0.75×0.4=
4.73×10=
3.3×0.5=
0.03=
3.2×0.5=
3.6×0.7=
2.5×0.4=
3×0.09=
23×0.4=
0×23.5=
60×0.8=
0.8×0.9=
25×0.4=
6.5×0.4=
7.7×0.8=
2.2×0.05=
0.32×100=
0.25×4=
3.4×0.6=
0.6×100=
0.8=
8.5×0.2=
0.012×20=
4.1×0.6=
5.5×2=
7.2×0.5=
0.125×8=
1.6×
12.5×
年 月 日 口算
(二)姓名
4-1.4=
82-7.2=
19+9.1=
4.1-0.89= 5.68+0.42=
6.1-5.1=
0.72-0.24=
0.8+0.18= 0.89-0.25=
19.9+11.1=
75÷10=
1.32×8=
0.9×0.3=
0.13×7=
4×0.3=
7200÷800=
0.98-0.09=
0.15+0.7=
8500÷500=
3.2-0.32=
0.35+0.63=
1-0.98=
187÷1000=
0.96÷8=
0.7×8=
3.5×0.2=
0.21×100=
430-250=
0.17+0.6=
0.2+0.78=
670+250=
3.2-3.2=
2+2.8=
3500÷70=
0.048+0.52=
1+3.89=
0.8×7=
10.3×2=
2.01×0=
0.7×4=
0.17+0.06=
0.83-0.6=
600×0.7=
10.2+0.2=
3.7+2.3=
380-290=
3.1+3=
5×400= 0.081×10= 1.5×7= 5×0.6= 10×0.05= 0.05×4= 1.02-0.09= 17×300= 10.2+0.02= 9.2-6= 25×100= 0.35+0.5= 3.8+0.38=
年 月 日 口算
(三)姓名
7500÷250=
3.8+1=
0.95-0.05=
450+780= 3.1+0.3= 9.5-5=
3.5+2.4=
4.5+4=
0.74+0.16= 0.53÷100= 0.52+0.4= 0.6-0.37=
0.5×1000= 1.2-0.8=
0.76+0.14= 30×100=
5+0.07=
3.7+0.33=
3+0.3=
330×9=
1-0.95=
4-0.6=
23×100=
5.1+2.3=
70×12=
0.052×10= 0.82+0.3=
21.6-12.6= 80÷1000=
0.92-0.2=
0.51+0.33=
630÷9=
9.53-1.53= 0.3+0.27=
0.95+0.05=
9.8-4.8=
125×80=
0.25×100=
10+0.08= 13.5+6.5=
63÷100=
2.7+0.4=
3.5+4.8= 0.47+0.23=
1-0.6=
4.5-0.4=
9.5-0.5= 0.47+0.13=
2.5+3.2=
480÷40=
0.078÷10=
3.4-2.8=
1-0.75= 3.05×100=
0.83-0.5=
0.72-0.43= 3.5+2.4=
0.25+0.75=
8-4.6=
1-0.61=
年 月 日 口算
(四)姓名
5.8-3.6=
0.52+0.4=
6.45+5.5=
4.5-1.3= 3.4-2.8=
9.5-7.3=
9.5-7.3= 9.53-1.53= 2.7+0=
0.4×50= 0.35×0.2= 0.6×8=
4.7+2.3= 0.62-0.32= 5.6×100= 0.56÷28= 0.8×1.1=
9.53-1.53=
7.2+0.8=
1-0.95=
0.25+0.75=
12.5×8=
30×0.1=
7.5×0.1= 2.8×10=
4.5×2=
0.75×100=
0.75÷0.25=
0.36÷0.4=
46.7-3.8= 10÷20=
8.8-6.7=
7.82+0.3= 3.4-2.8=
1.2-0.8=
2.3×4=
2.6×3=
2.5×2= 0.7×0.8=
7.2×0.8=
0.02×0.5=
0.125×8=
0.7×9=
12.8÷4=
24÷15=
10+0.08=
8.8-6.7= 0.96-0.35=
0.83-0.5=
3.25×0=
4.1×2=
0.5×10=
5.6+0.4=
6×3.4=
3.6×0.3=
0.86÷2= 3.6÷24=
5.2÷13=
0.35×0.6=
1.64+4.1=
年 月 日 口算
(五)姓名
4.7+2.3=
4.5×2=
6.9-2.5=
7.2×0.8= 6×3.4=
0.62-0.32= 0.02×0.5=
3.6÷0.3=
0.75÷0.25=
0.125×8= 0.56÷28=
0.36÷0.4=
3.6÷12=
0.8×1.1=
12.8÷4=
5.2÷13=
10÷20=
24÷15=
3.08×0.01=
4.95×1000= 2.4÷0.8=
10.8÷9=
4.95÷0.9=
9.65÷0.1= 0.56÷0.7=
0.125×4=
7.2×0.1=
1.4×0.5=
6.3÷7=
4.8÷0.3=
0.64÷0.8=
7.2+12.8=
12.5÷5=
8.65×10=
6.9×0.1=
9.6÷0.8=
0.325×100= 3.28×0.1=
0.01×0.1=
0.75×100= 5.6÷100= 0.96÷2= 0.72÷3.6= 46.7-3.8= 1.64÷41= 0.35×0.6=
0.4×0.5= 0.108÷2=
2.5×8= 3.9÷0.13=
年 月 日 口算
(六)姓名
1÷2.5=
1.25×0.8=
3.2÷0.04=
0÷1.7= 0.5=
1.04÷0.8=
0.12÷0.6=
0.72÷0.3=
4.62÷0.6=
0.35÷0.1=
3.15÷0.7= 2.64÷0.4= 1.33÷0.7= 1.54÷0.2= 7.44÷0.8= 1.55÷0.5=
0.38÷0.1=
0.27÷0.9=
0.46÷0.1=
1.92÷0.4=
3.92÷0.8=
0.98÷0.7=
7.56÷0.9=
1.18÷0.2=
8.28÷0.9=
2.48÷0.8= 1.2÷0.8=
3.15÷0.7=
1.36÷0.2= 0.48÷0.2=
0.22÷0.2= 0.9÷0.3=
4.32÷0.9=
1.8÷0.6=
1.19÷0.7=
0.09÷0.1=
3÷0.5=
0.75÷0.5=
0.07÷0.7=
1.86÷0.2=
1.16÷0.4=
8.73÷0.9=
3.45÷0.5=
5.11÷0.7=
0.24÷0.8= 1.76÷0.4= 1.53÷0.9= 0.21÷0.1= 1.71÷0.3= 1.92÷0.8= 1.4÷
年 月 日 口算
(七)姓名
3.69÷0.9=
2.28÷0.3=
0.25×0.4=
1.6÷0.8= 0.8×7=
1.32×8=
1.5×7=
0.7×8= 10.3×2= 10×0.05=12.5×8= 2.6×3=
3.5×0.01=4.1×2=
1×0.06= 10-3.52= 0.9-0.52= 0.35×0.2=
3.5×0.2=
0.13×7=
0.4×50=
7.5×0.1=
9×0.5=
2.6×3=
0.9×0.3=
8.2+1.8=
3.99×1=
1-0.08= 2.4×5=
0.9×0.3=
0.7×4=
3.25×0=
0.45×0.2=
0×9.8=
1.25×8=
9×0.5=
0.2×0.4=
4×0.3=
4.8+5.2=
1.25×8=
5×0.6=
0.05×4=
2.3×4=
4.1×2= 3.9+0.39=
7.5×0.1=
2.5×0.4= 0.22×4=
30×0.1=
2.01×0=
年 月 日 口算
(八)姓名
7.82-7.2=
2.19+9.1=
10.1-0.89=
6.8+0.42= 0.8+0.18=
1-0.98=
5.6÷1.4=
0.21×100= 0.3×3.6=
0.05×7=
0.02×0.1=
100-35.22= 0.22×4=
0×3.52=
0.43+3.57=
0.72-0.24= 0.48+0.52=
0.28÷1.4=
3.4-1.4= 0.3×0.3=
0.92×0.4=
1.2×0.3=
2.3×4=
3.25×0=
12.5×8=
0.9×0.8= 2.5×4×12=
8.1-5.1=
0.5×40=
0.1÷0.5=
0.45×2.5=
10×0.07=
0.2×0.26= 0.2×0.4=
2.5×0.4= 0.9-0.52=
8÷10 = 0.5= 10-1.8-7.2=
0.89-0.25=
0.125×8=
3.88÷0.4= 0.8×1.25=
0.3×1.4= 0.14×4=
8.2+1.8= 2.4×5=
3.99×1=
1.47÷0.7= 3=
1÷ 0.96÷
年 月 日 口算
(九)姓名
16.5×10= 0.56×100= 3.78×100=
4÷0.8 = 3.215×100= 0.8×10= 0.6×0.8 =
3×0.9=
12.5×8=
50×0.04= 0.16×5 ﹦
1.78+2.2 = 0.7÷0.01 = 2.5×0.4 = 126.6÷0.66 = 5.37×0+4.63 = 1.6+2.4×0.3 = 2.14-0.9=7.2+2.8=
0.9÷0.01= 12÷13÷4=
0.96÷0.3= 2.5×0.7×0.8= 8-2.5= 8×0.25=
0.36+0.64= 72.8÷0.8=
4.08×100= 0.4= 0.3 = 9.6÷0.6 = -3.9= +2.03= 2.7+7.3= 0.3=
1.5×0.4= 1.6=
64.32÷16= 8.4÷4.2=
1.1×0.2 =
3.6×0.4= 1.1×9= 1.2×0.5-0.4 = 8÷1.25 = 4.2÷3.5= 0.3×0.3= 2.87÷0.7= 7÷0.25= 1.01= 4.2÷0.1=
2.5× 80× 1.25× 3.9
16÷ 5.6×
年 月 日 口算
(十)姓名
13.8+9.9=
2.4×2.5=
0.05×0.8= 2.56-0.37= 1.25×0.8×0.5= 12×2.5=
1.23×3= 3.2÷1.6= 3.5+3.5×3= 19.6÷2=
8.8÷2.2= 0.75×4= 0.5×0.8=
8.4×0.2= 1.6×0.2=
7.2×0.3= 2.8×0.3=
0.9÷0.15=
1.8×0.4= 5.5÷0.55= 0.08×100=
2.2÷0.11= 5.46+4.54= 12.5×0.8= 0.35×0.3=
1.4×5=
2.8×4=
19.6÷4= 4÷0.5=
7.5÷1.5=
10÷2.5=
3.52÷1= 1.5÷3=
2.2×6=
0.42÷7=
0.42÷0.6= 0.48÷0.8=
0.9÷0.45=
5.1÷0.17=
0.81÷9= 4.8÷0.16=
8.4÷0.4=
1.8×5=
4.5÷0.9= 2.9÷100=
1.5÷0.03=
4.4÷0.11=
9.6÷16=(1.5+0.25)×4=
22.5×4=
年 月 日 口算
(十一)姓名
1÷0.01=
4.2×5=
3÷0.5=
6.1-0.5= 0.38+4.2=
0÷3.89=
7.2÷0.9=
4-0.18=
4×2.5=
1.2÷0.04=
1.25÷0.25=
1-0.75=
7.4-0.54=
7.82÷0.1= 1÷5=
0.4+0.26=
0.07×20=
0.45÷5=
1.5÷0.03=
5.65+0.35= 17.3-0.8=
2.5÷0.5=
2.5÷5=
60×3.2=
1.8×0.5=
4.5÷0.15=
0.29÷0.01=
1.5+0.9=
0.6×0.2= 0.3÷0.1=
0.7+6.53=
2.6÷1.3=
0.5×1.6=
2.5×6= 3.5-2.9=
3÷4=
2.16-1.6= 8.4÷0.5=
2.4×5=
15÷0.3=
6.4÷4= 0.125×80= 3.6÷0.06=
4.4+6.6=
8.4÷7=
5.4×6= 0.48÷0.24=
0.3×2.9=
30.4÷4=
87-8.7= 3.6÷0.02= 0.06×0.9=
年 月 日 口算
(十二)姓名
0.96÷0.8=
2.4×11=
8.1÷9=
60.3+0.67= 2.8×5=
187÷100=
1.2+0.08=
1.2÷0.4=
15×0.3=
0.48÷1.2=
1.4+2.6=
5÷2=
2.5×4.4=
32÷0.5=
12.5×0.8=
4.16÷0.8= 0.72÷0.6=
0.9+0.28=
7.2÷0.09=
0.6×11=
10÷2.5=
4.3+6.9=
12.4÷4=
9.1-1.9=
3.06÷3=
0.25-0.19= 64÷0.8=
5.4+6=
0.5×6=
1÷4=
0.13×4=
0.45÷0.15= 5.8-0.9=
1.65÷0.3= 12.5×4=
0.36÷0.9=
6.6-6=
0.4÷0.01= 3.2-2.3=
0.6÷5= 0.001÷0.1= 4.03×0.5= 0.3÷0.2= 0.25+0.5=
3.4÷2=
12-1.1= 9.5÷0.5=
0×5.4=
7.6÷4=
2×0.32= 60÷0.2=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计算题 篇6
(一)0.8×0.2=
5.6×3=
0.25×4=
3.1×0.2= 0.45×6=
0.4×0.25=
3.6×0.8=
2.9×1= 4-1.4=
82-7.2=
19+9.1=
4.1-0.89= 5.68+0.42=
6.1-5.1=
0.72-0.24=
0.8+0.18= 0.89-0.25=
1-0.98=
0.048+0.52=
5×400= 9.6×3=
0.75×2=
6.01×0.3= 4.25×4=
2.3×0.06= 54×0.8=
17.5×0.01= 6×6.5=
0.66×0.3= 4.6×0.4=
0.75×0.4= 4.73×10=
3.3×0.5=
0.05×0.4= 4.3×0.2=
0×34.5= 0.07×0.5= 15×0.08= 1.6×0.03=
3.2×0.5= 3.6×0.7=
2.5×0.4= 3×0.09=
23×0.4=
0×23.5=
60×0.8=
120×0.5=
12.5×8=
45.2×2=
33×0.04=
0.09×0.9=
0.8×0.9=
25×0.4=
6.5×0.4=
7.7×0.8=
2.2×0.05=
0.32×100=
0.25×4=
3.4×0.6=
(二)7.3×4=
66×0.4=
1.3×3= 6.5×4= 4.7×0.1=
0.6×100= 12.5×0.8= 8.5×0.2=
0.012×20= 4.1×0.6=
5.5×2= 7.2×0.5= 0.125×8=
19.9+11.1= 75÷10=
1.32×8=
0.9×0.3=
0.13×7=
4×0.3=
7200÷800= 0.98-0.09= 0.15+0.7= 8500÷500= 3.2-0.32=
0.35+0.63= 7500÷250=
187÷1000=
1+3.89=
0.96÷8=
0.8×7=
0.7×8=
10.3×2=
3.5×0.2=
2.01×0=
0.21×100=
0.7×4=
430-250=
0.17+0.06=
0.17+0.6=
0.83-0.6=
0.2+0.78=
600×0.7=
670+250=
10.2+0.2=
3.2-3.2=
3.7+2.3=
2+2.8=
380-290=
3500÷70=
3.1+3=
口算
(三)3.8+1=
0.95-0.05=
0.081×10= 1.5×7=
5×0.6= 10×0.05= 0.05×4= 1.02-0.09=
17×300= 10.2+0.02=
9.2-6= 25×100= 0.35+0.5= 3.8+0.38=
450+780=
口算
3.1+0.3=
3+0.3=
630÷9=
4.5-0.4= 9.5-5=
330×9=
9.53-1.53=
9.5-0.5= 3.5+2.4=
1-0.95=
0.3+0.27=
0.47+0.13= 9.5-7.3=
7.2+0.8=
7.82+0.3=
8.8-6.7= 9.5-7.3=
1-0.95=
3.4-2.8=
0.96-0.35= 9.53-1.53=
0.25+0.75=
1.2-0.8=
0.83-0.5= 4.5+4=
4-0.6=
0.74+0.16=
23×100= 0.53÷100=
5.1+2.3= 0.52+0.4=
70×12=
0.6-0.37=
0.052×10= 0.5×1000=
0.82+0.3= 1.2-0.8=
21.6-12.6= 0.76+0.14=
80÷1000= 30×100=
0.92-0.2= 5+0.07=
1-0.61=
3.7+0.33=
0.51+0.33= 口算
(四)5.8-3.6=
0.52+0.4=
3.4-2.8=
9.53-1.53=
0.95+0.05=
9.8-4.8=
125×80=
0.25×100=
10+0.08=
13.5+6.5=
63÷100=
2.7+0.4=
3.5+4.8=
0.47+0.23=
1-0.6=
6.45+5.5=
8.8-6.7=
2.5+3.2= 480÷40= 0.078÷10= 3.4-2.8=
1-0.75= 3.05×100= 0.83-0.5= 0.72-0.43= 3.5+2.4=
0.25+0.75=
8-4.6= 4.5-1.3= 10+0.08=
2.7+0=
0.4×50=
0.35×0.2=
0.6×8=
4.7+2.3=
0.62-0.32= 5.6×100=
0.56÷28=
0.8×1.1=
1.64+4.1= 4.7+2.3=
6×3.4=
12.5×8=
2.3×4=
30×0.1=
2.6×3=
7.5×0.1=
2.5×2=
2.8×10=
0.7×0.8=
4.5×2=
7.2×0.8=
0.75×100=
0.02×0.5=
0.75÷0.25=
0.125×8=
0.36÷0.4=
0.7×9=
46.7-3.8=
12.8÷4=
10÷20=
24÷15=
口算
(五)4.5×2=
6.9-2.5=
0.62-0.32=
1.4×0.5=
3.25×0= 4.1×2= 0.5×10= 5.6+0.4= 6×3.4= 3.6×0.3=
0.86÷2= 3.6÷24= 5.2÷13=
0.35×0.6=
7.2×0.8=
0.75×100=
0.02×0.5=
3.6÷0.3=
6.3÷7=
5.6÷100= 0.75÷0.25=
0.125×8=
4.8÷0.3=
0.96÷2= 0.56÷28=
0.36÷0.4=
0.64÷0.8=
0.72÷3.6= 0.12÷0.6=
0.27÷0.9=
0.48÷0.2=
8.73÷0.9=
0.72÷0.3=
0.46÷0.1=
0.22÷0.2=
3.45÷0.5=
4.62÷0.6=
1.92÷0.4=
0.9÷0.3=
5.11÷0.7=
3.6÷12=
12.8÷4=
10÷20=
3.08×0.01= 2.4÷0.8=
4.95÷0.9= 0.56÷0.7= 7.2×0.1=
1÷2.5=
1.4÷0.5=
1.04÷0.8=
0.8×1.1=
7.2+12.8=
5.2÷13=
12.5÷5=
24÷15=
8.65×10=
4.95×1000=
6.9×0.1=
10.8÷9=
9.6÷0.8= 9.65÷0.1=
0.325×100= 0.125×4=
3.28×0.1=
0.01×0.1=
口算
(六)1.25×0.8=
3.2÷0.04= 1.55÷0.5=
3.15÷0.7=
0.38÷0.1=
1.36÷0.2=
46.7-3.8= 1.64÷41= 0.35×0.6=
0.4×0.5= 0.108÷2= 2.5×8=
3.9÷0.13= 0÷1.7=
1.86÷0.2= 1.16÷0.4= 0.35÷0.1=
3.15÷0.7=
2.64÷0.4=
1.33÷0.7=
1.54÷0.2=
7.44÷0.8=
1.2÷0.8=
3.69÷0.9=
0.8×7=
10.3×2=
10×0.05=
3.92÷0.8=
4.32÷0.9= 0.98÷0.7=
1.8÷0.6=
7.56÷0.9=
1.19÷0.7=
1.18÷0.2=
0.09÷0.1=
8.28÷0.9=
3÷0.5=
2.48÷0.8=
0.75÷0.5= 0.07÷0.7=
口算
(七)2.28÷0.3=
0.25×0.4= 1.32×8=
1.5×7=
3.5×0.2=
0.9×0.3=
0.13×7=
0.7×4=
0.24÷0.8=
1.76÷0.4=
1.53÷0.9=
0.21÷0.1=
1.71÷0.3=
1.92÷0.8=
1.6÷0.8= 0.7×8=
5×0.6= 0.05×4=
12.5×8=
0.4×50=
3.25×0=
2.3×4= 2.6×3=
7.5×0.1=
0.45×0.2=
4.1×2= 3.5×0.01=
9×0.5=
0×9.8=
3.9+0.39= 0.3×3.6=
0.3×0.3=
10×0.07=
0.3×1.4=
0.05×7=
0.92×0.4=
0.2×0.26= 0.14×4= 0.02×0.1=
1.2×0.3=
0.2×0.4=
8.2+1.8=
4.1×2=
1×0.06=
10-3.52=
0.9-0.52= 0.35×0.2= 2.4×5=
7.82-7.2= 0.8+0.18= 1-0.98=
5.6÷1.4=
0.21×100= 2.6×3=
1.25×8=
7.5×0.1= 0.9×0.3=
9×0.5=
2.5×0.4= 8.2+1.8=
0.2×0.4=
0.22×4=
3.99×1=
4×0.3=
30×0.1=
1-0.08=
4.8+5.2=
2.01×0= 1.25×8=
口算
(八)2.19+9.1=
10.1-0.89=
6.8+0.42= 0.72-0.24=
8.1-5.1=
0.89-0.25= 0.48+0.52=
0.5×40=
0.125×8= 0.28÷1.4=
0.1÷0.5=
3.88÷0.4=
3.4-1.4=
0.45×2.5=
0.8×1.25=
100-35.22=0.22×4=
0×3.52=
0.43+3.57= 2.5×4×12= 16.5×10= 3.215×100= 0.6×0.8 = 12.5×8= 0.16×5 ﹦
0.7÷0.01 = 2.3×4=
2.5×0.4=
3.25×0=
0.9-0.52=
12.5×8=
8÷10 =
0.9×0.8= 1÷0.5= 0.96÷ 10-1.8-7.2=
口算
(九)0.56×100= 3.78×100= 10=
4.08×100= 3×0.9= 2.5×0.4= 50×0.04= 80×0.3 = 1.78+2.2 = 9.6÷0.6 = 0.4 = 12-3.9= 5= 3.99×1= 1.47÷0.7= 3= 4÷0.8 = 1.1×0.2 = 3.6×0.4= 1.1×9= 0.5-0.4 = 8÷1.25 =
2.4×
0.8×
1.2× 2.5× 1.25×
6.6÷0.66 = 5.37×0+4.63 = 3.9+2.03=
4.2÷3.5= 1.6+2.4×0.3 = 2.14-0.9=
2.7+7.3= 0.3×0.3= 7.2+2.8=
0.9÷0.01= 12÷0.3=
2.87÷0.7= 4÷0.5=
7.5÷1.5=
10÷2.5=
3.52÷1= 1.5÷3=
2.2×6=
0.42÷7=
0.42÷0.6= 0.48÷0.8=
0.9÷0.45=
5.1÷0.17=
0.81÷9= 13÷4= 0.96÷0.3=
1.5×0.4=
2.5×0.7×0.8= 8-2.5= 16÷1.6= 5.6×8×0.25=
0.36+0.64=
64.32÷16= 72.8÷0.8=
8.4÷4.2=
口算
(十)13.8+9.9=
2.4×2.5=
0.05×0.8= 2.561.25×0.8×0.5= 12×2.5=
1.23×3= 3.2÷3.5+3.5×3= 19.6÷2=
8.8÷2.2= 0.5×0.8=
8.4×0.2= 1.6×0.2=
2.8×0.3=
0.9÷0.15=
1.8×0.4= 5.5÷0.08×100=
2.2÷0.11= 5.46+4.54= 0.35×0.3=
1.4×5=
2.8×4=
7÷0.25=
1.01=
0.1= -0.37= 1.6= 0.75×4= 7.2×0.3= 0.55= 0.8= 4=
4.8÷0.16=
8.4÷0.4=
1.8×5=
4.5÷0.9= 2.9÷100=
1.5÷0.03=
4.4÷0.11=
9.6÷16=(1.5+0.25)×4=
22.5×4=
口算
(十一)1÷0.01=
4.2×5=
3÷0.5=
6.1-0.5= 0.38+4.2=
0÷3.89=
0.6×0.2=
6.4÷4= 7.2÷0.9=
4-0.18=
0.3÷0.1=
0.125×80= 4×2.5=
1.2÷0.04=
0.7+6.53=
3.6÷0.06= 1.25÷0.25=
1-0.75=
2.6÷1.3=
4.4+6.6= 7.4-0.54=
7.82÷0.1=
0.5×1.6=
8.4÷7=
1÷5=
0.4+0.26=
2.5×6=
5.4×6= 0.07×20=
0.45÷5=
3.5-2.9=
0.48÷0.24=
4.2÷ 12.5× 19.6÷
1.5÷0.03=
5.65+0.35=
3÷4=
0.3×2.9= 17.3-0.8=
2.5÷0.5=
2.16-1.6=
30.4÷4= 2.5÷5=
60×3.2=
8.4÷0.5=
87-8.7= 2.5×4.4=
3.06÷3=
6.6-6=
7.6÷4=
32÷0.5=
0.25-0.19=
0.4÷0.01=
2×0.32= 12.5×0.8=
64÷0.8=
3.2-2.3=
60÷0.2= 1.8×0.5=
0.29÷0.01= 0.96÷0.8= 2.8×5=
187÷100= 1.2+0.08= 1.2÷0.4=
15×0.3=
0.48÷1.2= 1.4+2.6=
5÷2=
4.5÷0.15=
2.4×5=
1.5+0.9=
15÷0.3=
口算
(十二)2.4×11=
8.1÷9=
0.72÷0.6=
0.5×6=
0.9+0.28=
1÷4=
7.2÷0.09=
0.13×4=
0.6×11=
0.45÷0.15=
10÷2.5=
5.8-0.9=
4.3+6.9=
1.65÷0.3= 12.4÷4=
12.5×4=
9.1-1.9=
0.36÷0.9= 3.6÷0.02= 0.06×0.9=
60.3+0.67= 0.001÷0.1= 4.03×0.5= 0.3÷0.2=
0.25+0.5= 3.4÷2=
12-1.1=
9.5÷0.5=
0×5.4=
4.16÷0.8=
5.4+6=
0.6÷5=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计算题 篇7
第一单元
观察物体(三)
1、不同角度观察一个物体,看到的面都是两个或三个相邻的面。
2、不可能一次看到长方体或正方体相对的面。
注意点
1)这里所说的正面、左面和上面,都是相对于观察者而言的。
2)站在任意一个位置,最多只能看到长方体的3个面。
3)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4)从一个或两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是不能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的。
5)同一角度观察不同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可能是相同,也可能是不同的。
6)如果从物体的右面观察,看到的不一定和从左面看到的完全相同。
第二单元
因数和倍数
1、整除:被除数、除数和商都是自然数,并且没有余数。
整数与自然数的关系:整数包括自然数。
2、因数、倍数:大数能被小数整除时,大数是小数的倍数,小数是大数的因数。
例:12是6的倍数,6是12的因数。
(1)数a能被b整除,那么a就是b的倍数,b就是a的因数。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单独存在。
(2)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因数的求法:成对地按顺序找。
(3)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依次乘以自然数。
(4)2、3、5的倍数特征
1)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2)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3)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4)能同时被2、3、5整除(也就是2、3、5的倍数)的最大的两位数是90,最小的三位数是120。
同时满足2、3、5的倍数,实际是求2×3×5=30的倍数。
5)如果一个数同时是2和5的倍数,那它的个位上的数字一定是0。
3、完全数:除了它本身以外所有的因数的和等于它本身的数叫做完全数。
如:6的因数有:1、2、3(6除外),刚好1+2+3=6,所以6是完全数,小的完全数有6、28等
4:自然数按能不能被2整除来分:奇数、偶数。
奇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奇数。也就是个位上是1、3、5、7、9的数。
偶数:能被2整除的数叫偶数(0也是偶数),也就是个位上是0、2、4、6、8的数。
最小的奇数是1,最小的偶数是0.关系:奇数+、-
偶数=奇数
奇数+、-
奇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5、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来分:质数、合数、1、0四类.质数(或素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
合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至少有三个因数:1、它本身、别的因数)。
1:
只有1个因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最小的质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连续的两个质数是2、3。
每个合数都可以由几个质数相乘得到,质数相乘一定得合数。
20以内的质数:有8个(2、3、5、7、11、13、17、19)
100以内的质数有25个: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59、61、67、71、73、79、83、89、97
100以内找质数、合数的技巧:
看是否是2、3、5、7、11、13…的倍数,是的就是合数,不是的就是质数。
关系:奇数×奇数=奇数
质数×质数=合数
6、最大、最小
A的最小因数是:1;
A的最大因数是:A;
A的最小倍数是:A;
最小的自然数是:0;
最小的奇数是:1;
最小的偶数是:0;
最小的质数是:2;
最小的合数是:4;
7、分解质因数:把一个合数分解成多个质数相乘的形式。
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一个合数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
比如:30分解质因数是:(30=2×3×5)
8、互质数: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两个质数的互质数:5和7
两个合数的互质数:8和9
一质一合的互质数:7和8
两数互质的特殊情况:
⑴1和任何自然数互质;
⑵相邻两个自然数互质;
⑶两个质数一定互质;
⑷2和所有奇数互质;
⑸质数与比它小的合数互质;
9、公因数、最大公因数
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这些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那个就叫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用短除法求两个数或三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除到互质为止,把所有的除数连乘起来)
几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就说这几个数互质。
如果两数是倍数关系时,那么较小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如果两数互质时,那么1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10、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这些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那个就叫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除到互质为止,把所有的除数和商连乘起来)
用短除法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除到两两互质为止,把所有的除数和商连乘起来)
如果两数是倍数关系时,那么较大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如果两数互质时,那么它们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11、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方法
用12和16来举例
1、求法一:(列举求同法)
最大公因数的求法:
12的因数有:1、12、2、6、3、4
16的因数有:1、16、2、8、4
最大公因数是4
最小公倍数的求法:
12的倍数有:12、24、36、48、…
16的倍数有:16、32、48、…
最小公倍数是482、求法二:(分解质因数法)
12=2×2×3
16=2×2×2×2
最大公因数是:
2×2=4(相同乘)
最小公倍数是:
2×2×3×2×2=
48(相同乘×不同乘)
第三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1、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叫做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长方体特点:
(1)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2)一个长方体最多有6个面是长方形,最少有4个面是长方形,最多有2个面是正方形。
2、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叫做正方体(也叫做立方体)。
正方体特点:
(1)正方体有12条棱,它们的长度都相等。
(2)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每个面的面积都相等。
(3)正方体可以说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它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3、长方体、正方体有关棱长计算公式:
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宽+高)×4=长×4+宽×4+高×4
L=(a+b+h)×4
长=棱长总和÷4-宽
-高
a=L÷4-b-h
宽=棱长总和÷4-长
-高
b=L÷4-a-h
高=棱长总和÷4-长
-宽
h=L÷4-a-b
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棱长×12
L=a×12
正方体的棱长=棱长总和÷12
a=L÷124、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和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无底(或无盖)
长方体表面积=
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ab
S=2(ah+bh)+ab
无底又无盖长方体表面积=(长×高+宽×高)×2
S=2(ah+bh)
贴墙纸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S=a×a×6
用字母表示:S=
6a2
生活实际:
油箱、罐头盒等都是6个面
游泳池、鱼缸等都只有5个面
水管、烟囱等都只有4个面。
注意1:用刀分开物体时,每分一次增加两个面。(表面积相应增加)
注意2: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长、宽、高同时扩大几倍,表面积会扩大倍数的平方倍。
(如长、宽、高各扩大2倍,表面积就会扩大到原来的4倍)。
5、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h
长=体积÷宽÷高
a=V÷b÷h
宽=体积÷长÷高
b=V÷a÷h
高=体积÷长÷宽
h=
V÷a÷b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
a3
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即a·a·a)
长方体或正方体底面的面积叫做底面积。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V=S
h(横截面积相当于底面积,长相当于高)。
注意: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相等,但体积不一定相等。
6、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他们的容积。
固体一般就用体积单位,计量液体的体积,如水、油等。
常用的容积单位有升和毫升也可以写成L和ml。
1升=1立方分米
1毫升=1立方厘米
1升=1000毫升
(1L
=
1dm3
1ml
=
1cm3)
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跟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
但要从容器里面量长、宽、高。(所以,对于同一个物体,体积大于容积。)
注意: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长、宽、高同时扩大几倍,体积就会扩大倍数的立方倍。
(如长、宽、高各扩大2倍,体积就会扩大到原来的8倍)。
*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可以用排水法求体积,形状规则的物体可以用公式直接求体积。
排水法的公式:
V物体
=V现在-V原来
也可以
V物体
=S×(h现在-
h原来)
V物体
=S×h升高
8、【体积单位换算】
大单位×进率=小单位
小单位÷进率=大单位
进率: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000000立方厘米(立方相邻单位进率1000)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升=1000毫升
1立方厘米=1毫升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0000平方厘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1000000平方米
注意:长方体与正方体关系
把长方体或正方体截成若干个小长方体(或正方体)后,表面积增加了,体积不变。
重量单位进率,时间单位进率,长度单位进率
大单位×进率=小单位
小单位÷进率=大单位
长度单位:
1千米
=1000
米
分米=10
厘米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0毫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相邻单位进率10)
面积单位:
1平方千米=100公顷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平方相邻单位进率100)
质量单位: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人民币:
1元=10角
1角=10分
1元=100分
第四单元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1、分数的意义:一个物体、一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2、单位“1”: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也就是把什么平均分什么就是单位“1”。)
3、分数单位: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如4/5的分数单位是1/5。
4、分数与除法
A÷B=A/B(B≠0,除数不能为0,分母也不能够为0)
例如:4÷5=4/55、真分数和假分数、带分数
1、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真分数。真分数<1。
2、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假分数。假分数≧13、带分数:带分数由整数和真分数组成的分数。带分数>1.4、真分数<1≤假分数
真分数<1<带分数
6、假分数与整数、带分数的互化
(1)假分数化为整数或带分数,用分子÷分母,商作为整数,余数作为分子,(2)整数化为假分数,用整数乘以分母得分子
(3)带分数化为假分数,用整数乘以分母加分子,得数就是假分数的分子,分母不变,(4)1等于任何分子和分母相同的分数。
7、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8、最简分数: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像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其他的质因数,就能够化成有限小数。反之则不可以。
9、约分: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如:24/30=4/510、通分: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如:2/5和1/4
可以化成8/20和5/2011、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1)小数化为分数:数小数位数。一位小数,分母是10;两位小数,分母是100……
如:
0.3=3/10
0.03=3/100
0.003=3/1000
(2)分数化为小数:
方法一:把分数化为分母是10、100、1000……
如:3/10=0.3
3/5=6/10=0.6
1/4=25/100=0.25
方法二:用分子÷分母
如:3/4=3÷4=0.75
(3)带分数化为小数:
先把整数后的分数化为小数,再加上整数
12、比分数的大小:
分母相同,分子大,分数就大;
分子相同,分母小,分数才大。
分数比较大小的一般方法:同分子比较;通分后比较;化成小数比较。
13、分数化简包括两步:一是约分;二是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1/2=0.5
1/4=0.25
3/4=0.75
1/5=0.2
2/5=0.4
3/5=0.6
4/5=0.8
1/8=0.125
3/8=0.375
5/8=0.625
7/8=0.875
1/20=0.05
1/25=0.0414、两个数互质的特殊判断方法:
①
1和任何大于1的自然数互质。
②
2和任何奇数都是互质数。
③
相邻的两个自然数是互质数。
④
相邻的两个奇数互质。
⑤
不相同的两个质数互质。
⑥当一个数是合数,另一个数是质数时(除了合数是质数的倍数情况下),一般情况下这两个数也都是互质数。
15、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①
倍数关系:最大公因数就是较小数。
②
互质关系:最大公因数就是1
③
一般关系:从大到小看较小数的因数是否是较大数的因数。
第五单元
图形运动三
图形变换的基本方式是平移、对称和旋转。
1、轴对称: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1)学过的轴对称平面图形:长(正)方形、圆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
等腰三角形有1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等腰梯形有1条对称轴,任意梯形和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2)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3)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4)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①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②对应点的连线与对称轴垂直;
③对称轴两边的图形大小、形状完全相同。
(5)对称图形包括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平行四边形(除棱形)属于中心对称图形。
2、旋转:在平面内,一个图形绕着一个顶点旋转一定的角度得到另一个图形的变化较做旋转,定点O叫做旋转中心,旋转的角度叫做旋转角,原图形上的一点旋转后成为的另一点成为对应点。
(1)生活中的旋转:电风扇、车轮、纸风车
(2)旋转要明确绕点,角度和方向。
(3)长方形绕中点旋转180度与原来重合,正方形绕中点旋转90度与原来重合。等边三角形绕中点旋转120度与原来重合。
旋转的性质:
(1)图形的旋转是图形上的每一点在平面上绕某个固定点旋转固定角度的位置移动;
(2)其中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3)旋转前后图形的大小和形状没有改变;
(4)两组对应点非别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相等,都等于旋转角;
(5)旋转中心是唯一不动的点。
3、对称和旋转的画法:旋转要注意:顺时针、逆时针、度数
第六单元
分数的加减法
1、分数数的加法和减法
(1)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2)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通分后再加减)
(3)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同整数。
(4)
结果要是最简分数
2、带分数加减法:
带分数相加减,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分别相加减,再把所得的结果合并起来。
附:具体解释
(一)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2、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1、分母不同,也就是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
2、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要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1、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在一个算式中,如果有括号,应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应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2、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
第七单元
统计
1、众数: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数或几个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2、中位数:
(1)按大小排列;
(2)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单数,那么最中间的那个数就是中位数;
(3)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双数,那么最中间的那两个数的平均数就是中位数。
3、平均数的求法:
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4、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1)当一组数据中没有偏大偏小的数,也没有个别数据多次出现,用平均数表示一般水平。
(2)当一组数据中有偏大或偏小的数时,用中位数来表示一般水平。
(3)当一组数据中有个别数据多次出现,就用众数来表示一般水平。
5、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联系与区别:
①
平均数:
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个数所得到的商叫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情况。
②
中位数:
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它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
③
众数:
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它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5、统计图:我们学过——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
条形统计图优点:条形统计图能形象地反映出数量的多少。
折线统计图优点:折线统计图不仅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还能反映出数量的变化情况。
注:①
画图时注意:
一“点”(描点)、二“连”(连线)、三“标”(标数据)。
②要用不同的线段分别连接两组数据中的数。
6、打电话:
规律——人人不闲着,每人都在传。(技巧:已知人数依次
×
2)
(1)逐个法:所需时间最多。
(2)分组法:相对节约时间。
(3)同时进行法:最节约时间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
用天平找次品规律:
1、把所有物品尽可能平均地分成3份,(如余1则放入到最后一份中;如余2则分别放入到前两份中),保证找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一定最少。
2、数目与测试的次数的关系:
2~3个物体,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测的次数是1次
4~9个物体,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测的次数是2次
10~27个物体,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测的次数是3次
28~81个物体,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测的次数是4次
82~243个物体,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测的次数是5次
244~729个物体,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测的次数是6次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计算题 篇8
第一单元
图形的变换
教学内容:
轴对称、旋转、欣赏设计和一节数学游戏
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2过程与方法:在经历图案变换的认知和探究过程,感知图形变换的现象,体验过程、想象、推理和分析的想象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欣赏和设计美丽图案,感觉图形世界的神奇。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中要切实组织好学生的课堂活动,为学生创造充分的进行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人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动手操作、体验思考和讨论交流的活动张来,使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得到锻炼,空间观念得到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在操作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一课时
课题:轴对称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例1和例2。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画、剪、观察、想象、分类、找对称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正确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及特征;
2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情况,能正确地找出其对称轴
过程与方法:
经历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和体积过程,体验观察、想象、分析和条理的学习方法,培养和发展课件观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教法与学法:
重点难点:
会利用轴对称的知识画对称图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欣赏下面的图形,并找出各个图形的对称轴。
(2)学生相互交流
你们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3)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4)通过例题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例题1:
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数一数题中每个轴对称图形左右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
教师:“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或者作对称图形。
二、课内练习。
1.判断下面各图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请指出它们的对称轴。
三、教学画对称图形。
例题2:
(1)引导学生思考:
A、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B、每条线段都应该画多长?
(2)在研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用铅笔试画。
(3)通过课件演示画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纠正不足。
四、练习:
1、课内练习一-----第1、2题。
2、课外作业:
板书设计:
轴对 称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课题:旋转
教学内容:教材第5~5页例3和例题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能正确区别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法与学法:
教法: 创设情境、质疑引导。
学法:观察思考、小组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现场景: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
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
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
在游乐园里,像滑滑梯、小朋友推车、小火车的直行、速滑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板书:平移)。
而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象,我们把他叫做旋转(板书:旋转)。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旋转”。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生活中的平移。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着直线移动。
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先说给你同组的小朋友听听!再请学生回答。
说得真棒,瞧,我们见过的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平移。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
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平移2步,向右平移2步。我们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可多了,能用你桌上的物体做平移运动吗?
2、生活中的旋转:
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不仅认识了平移的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刚才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旋转)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
像钟面的指针,指南针它们都绕着一个点移动,这些都是旋转现象。
同学们的思维真开阔,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旋转的现象吧!起立,一起来左转2圈,右转2圈。旋转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轻松轻松,去看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吧!
3.学习例题3:
(1)与学生共同完成其中的一道题,余下的由学生独立完成。
(2)对于有错误的学生,在全班进行讲评。
4.学习例题4:
(1)引导学生数时要找准物体的一个点,再看这个点通过旋转后到什么位置,再来数一数经过多少格。
(2)先让学生说一说画图的步骤,再来画图。
(3)让学生学会先选择几个点,把位置定下来,再来画图。
(4)课件演示画图过程,并帮助学生订正。
5.课内练习:
2.第6页2题。
3.第9页4题、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旋转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
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计算题】推荐阅读:
2015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口算题08-03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07-23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师教学反思08-31
2022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9-25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口算测试题07-25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科总结20110-23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计算题05-31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同步作文10-11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试卷分析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