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基本要求(高中物理)

2024-06-16

学科教学基本要求(高中物理)(共14篇)

学科教学基本要求(高中物理) 篇1

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课程重点:

(1)判断化学变化的方向和限度问题。主要让学生掌握热力学的三个基本定律。

(2)掌握热力学基本定律在多组分体系、相平衡、化学平衡及电化学平衡等方面的应用。(3)掌握热力学基本定律在界面化学中的应用。2.课程难点:

热力学第二定律,相平衡,电化学平衡。3.能力培养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对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研究方法有较深入的认识和掌握,对物理化学学科中的科研发展前沿领域有所了解,培养物理化学方法论,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课堂教学(72学时)1. 绪论(1学时)

了解物理化学学科的对象、内容,研究方法,了解相关科研前沿,了解本学科与专业及生产的关系,掌握学习方法和要求。2. 热力学第一定律(9学时)

理解系统与环境、状态、状态函数、过程与途径等基本概念,了解可逆过程的概念。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达式。

理解功、热、热力学能、焓、热容、摩尔相变焓、标准摩尔反应焓、标准摩尔生成焓、标准摩尔燃烧焓等概念。

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在纯 P V T 变化、在相变化及化学变化中的应用,掌握计算各种过程的功、热、热力学能变、焓变的方法。

掌握第一定律对理想气体状态变化及物质相变过程的应用。

掌握化学反应热效应,反应进度,等压热效应与等容热效应的关系,盖斯定律,几种基本热效应,生成热,燃烧热,溶解热,热效应与温度的关系,基尔霍夫公式及其应用。3. 热力学第二定律及热力学第三定律(12学时)

理解自发过程、卡诺循环、卡诺定理。

掌握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达式。理解熵、亥姆霍兹函数、吉布斯函数定义;掌握熵增原理、熵判据、亥姆霍兹函数判据、吉布斯函数判据。

掌握物质纯PVT变化、相变化中熵、亥姆霍兹函数、吉布斯函数的计算及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应用。

掌握主要热力学公式的推导和适用条件。

掌握热力学基本方程和麦克斯韦关系式;理解推导热力学公式的演绎方法。了解热力学第三定律,规定熵、标准熵,理解标准摩尔反应熵定义及计算。理解摩尔反应吉布斯函数、标准摩尔反应吉布斯函数、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函数定义及应用。

4. 非电解质溶液(10学时)

了解混合物与溶液的区别,会各种组成表示之间的换算。理解拉乌尔定律、享利定律,掌握其有关计算。了解稀溶液的依数性,并理解其应用。

理解偏摩尔量及化学势的概念。了解化学势判别式的使用。理解理想液态混合物的定义,理解混合性质。

了解理想气体、真实气体、理想液态混合物、理想稀溶液中各组分化学势的表达式。了解逸度、活度及活度系数的概念 5. 化学平衡(8学时)

了解化学反应过程的推动力。

掌握标准平衡常数的定义。理解等温方程和范特霍夫方程的推导及应用。

掌握用热力学数据计算平衡常数及平衡组成的方法判断在一定条件下化学反应可能进行的方向,会分析温度、压力、组成等因素对平衡的影响。理解有溶液参加的多相化学反应等温方程式。

6. 相平衡(12学时)

理解相律的意义、推导,掌握其应用。

掌握单组分系统、水的相图、物态转变方程式。理解克拉佩龙方程、克劳修斯――克拉佩龙方程,掌握其计算。

掌握二组分凝聚系统典型相图的分析和应用,包括液态完全互溶固态完全不互溶生成简单共晶的二元系,固态完全互溶的二元系,液态部分互溶的二元系,固态部分互溶的二元系(共晶型,包晶型),生成化合物的二元系,组元在固态具有晶型转变。

掌握用杠杆规则进行分析与计算。了解由实验数据绘制简单相图的方法。7. 表面现象(8学时)

理解表面张力及表面吉布斯函数的概念。

理解接触角、润湿、附加压力的概念及其与表面张力的关系。理解拉普拉斯公式及开尔文公式的应用。理解亚稳状态与新相生成的关系。

理解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的含义和区别。

了解兰格缪尔单分子层吸附理论,理解兰格缪尔吸附等温式。了解溶液界面的吸附及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与应用。了解吉布斯吸附公式的含义和应用。8. 化学动力学(2学时)

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理解基元反应及反应分子数的概念。理解反应速率系数以及反应级数的概念。了解通过实验确立速率方程的方法。9. 电化学(8学时)

了解表征电解质溶液导电性质的物理量(电导、电导率、摩尔电导率)。

理解离子平均活度及平均活度系数定义并掌握其计算。了解离子强度的定义。理解可逆电池的概念,理解能斯特方程的推导掌握其应用。掌握电池电动势与热力学函数的关系及其计算。

掌握常用电极符号、电极反应及其电极电势的计算,掌握电池电动势的计算及其应用。理解原电池的设计原理。

了解极化作用和超电势的概念,产生极化的原因。

另外,总复习或习题课2学时。参考书

1.《物理化学》

梁英教主编

冶金工业出版社

1989年第二版 3.《物理化学》

蔡文娟、熊楚强等编

冶金工业出版社

1996年第二版 4.《物理化学》上、下册

傅献彩等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年第四版 5.《物理化学教学与学习指南》吕瑞东等编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8年第一版 6.《物理化学习题精解》上、下册 王文清等编

科学出版社

1999年

学科教学基本要求(高中物理) 篇2

根据探究式教学的特征, 在物理课堂实施探究式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基本教学策略:

一、要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

探究式教学需要学生之间相互讨论的氛围浓烈, 参与主动积极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给学生充足的准备时间, 让全班都能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去。同时, 任课教师要用幽默而不失严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 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既要抓住个别学生的闪光点, 又要把握住课堂教学的全局, 最后要把单个学生的“点”穿成小组的“线”, 再把小组的“线”穿成全班的“面”。

例如在讲解《超重和失重》一节时, 先放映我国“神舟”飞船中杨利伟的部分工作视频, 让学生观看在空中漂浮的钢笔和书本, 学生对此现象的产生很好奇, 很想知道是为什么。我再用一个底部和侧壁有几个小孔的装满水的塑料瓶做演示实验, 观察小孔中水流情况: (1) 首先塑料瓶放在手中处于静止状态, (2) 接着让塑料瓶自由下落。问题1:塑料瓶静止时小孔中水流出了, 为什么?问题2:塑料瓶自由下落时小孔中水不流出了, 为什么?然后引入新课, 学生探究的热情很高, 教学效果也很好。

二、应以问题为主线, 激发学生的思维

探究式教学的起点是学生根据所学课题先发现问题再提出自己的问题, 要引导学生围绕所探究的问题, 开展研究方案设计的讨论, 要鼓励学生对实验和生活中看到的现象进行大胆的分析和推理, 最后得出合情合理的总结并进行正确的结论表述。教学设计中要尽量创设学生更感兴趣的问题, 以便引起学生形成更浓的学习兴趣并进入更深入的思考。

例如在讲解《超重和失重》一节时, 我做第二个演示实验, 用手拉着纸带, 首先纸带挂着钩码处于静止状态, 然后拉着纸带向上运动。问题3:纸带挂着钩码处于静止状态时, 纸带不断, 拉着纸带向上运动时纸带断了, 为什么?教师再做第三个演示实验, 利用DIS辅助实验系统, 用力传感器拉着一钩码先向上运动后向下运动。问题4:发生超重和失重现象与什么因素有关?此时, 我让学生大胆猜想与假设, 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鼓励学生大胆发问。学生猜想的观点总结起来有三种: (1) 与物体的速度方向有关; (2) 与物体的加速度方向有关; (3) 与物体的速度方向和加速度方向都有关。然后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牛顿运动定律进行理论验证。

三、应该有多样化的设计模式

探究式教学有多样化的设计模式。从学生获得信息的多少, 可将探究划分为两大类:接受式探究与发现式探究。在接受式的探究教学中, 信息由学生主动从现有资料或现有资源中直接收集, 所收集到的信息是现成的, 顶多只需略加整理即可。例如在学习《力的合成和分解》这节课时, 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就已经知道, 矢量的合成和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此时只要求学生去验证它的正确性就可以了。在发现式的探究教学中, 没有现成信息可以直接收集到, 而必须由探究者经过观察、实验、调查、研讨等活动过程, 通过整理分析来获得或发现。例如在高一物理课本中有个学生实验“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 课本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量关系, 这就要求学生通过比较精确的实验数据, 整理和分析出两者之间的正比关系。

四、既要面向全体学生, 又要关照个体差异

学生不同, 其性格各异, 有的善于发言和动手, 比如大多数学习好的学生, 有的沉默寡言也不喜欢动手, 比如大多数学习较困难的学生。此时教师要对不喜欢动口动手的学生多加关注, 要给他们适当的机会, 鼓励他们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探究活动中去, 在开展探究活动时, 教师要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行为表现, 要及时引导他们, 让每一个成员都能参与探究活动的过程, 并共享探究的成果。

五、不仅要强调学生的动手, 更要强调学生的动脑

探究强调动手做, 但更要强调动脑思考。一提探究, 有的人认为就是学生动手做实验, 这种观念和认识是片面的。毕竟, 所有学习最先是通过大脑发生的, 如观察现象、思考后提出问题、制定探究计划、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结论并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评价, 等等。这一切, 都是不仅要动手, 更要动脑才能完成的。

学科教学基本要求(高中物理) 篇3

2001年6月,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2001年9月,新一轮课改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已经通过审查,开始在全国38个实验区进行实验。2003年3月,教育部正式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高中课程标准》。 2004年,宁夏、海南、广东、山东四省区进行高中物理课程改革实验;2005年新增江苏;2006年有辽宁、天津、福建、安徽、浙江几省市陆续进入实验; 2007年陕西、北京、吉林、黑龙江、湖南;2008年山西、江西、河南、新疆;2009年湖北、河北、内蒙古、云南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新课程将有助于学生继续学习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认识物理学对科技进步以及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为终身发展,形成科学世界观和科学价值观打下基础。其基本理念为:(一)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二)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基础,体现课程的选择性;(三)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四)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五)在课程评价上强调更新观念,促进学生发展。

高中物理新课程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的首要目标,即不再是主要为了让学生获得知识,而是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及一般能力的培养,把促进学生的全部发展和终身可持续性发展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相应地,这就致使物理教学目标、物理教学理念、物理教学过程包括课堂中学生和教师的角色等都发生了变化,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要求 “高中物理课程应倡导让学生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阅读自学的方式进行学习。在物理学习中,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创造活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教育应围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去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围绕以上方面进行:

一、教学设计应有利于让学生学会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的促进者,所有的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建构”活动,才能与其认知结构中已有的只是同化与顺应,才可能成为下一个有效的知识。新课程标准要求物理教师必需转变自己角色,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性,以新的理念为指导来进行教学。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学习内容进行不同的设计,使学习成为学生自主的对知识进行建构。教师应该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和策划者。教师的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参与探究问题。因此教师应做到:1.尽最大努力创建一个融洽的学习环境2.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3.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习方式的转变;4.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5.方法最优化,手段现代化。

二、教学设计应有利于加强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能力的培养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教会学生认知,让学生学会做事,学会生活。把物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以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物理,理解物理学。使学生自觉地把生活与物理以及其他学科的知识相,让学生参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教学设计应有利于学生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

教学设计时应促使学生的合作交流,不能再一味的采用的班级授课制,而应向小组合作学习、分组实验等方式转变。如把班级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给每个组都确定明确的责任分工,教师充当学生合作学习、交流活动的管理者。这种设计将有助于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竞争,也相互学习,同时也有助于教师的对不同的学生实行因材施教,可以克服一个教师难以面对从多学生的差异。

四、教学设计应有利于学生学会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具有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有关信息是否科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材,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应把物理学知识方法贯彻到每一次探索活动中去,使学生在“实验、观察、猜想和证明”等一系列探究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时的快乐,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体会到物理实验和探究的作用。在教学中老师应该对启发学生突破固定思维,使学生乐于接受不同的物理知识。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向前推进,教学模式、教学的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的目标等因素都在不断变化和更新,作为物理教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更新物理教学观念,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角度去设计教学,充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潜能,不断的提高学生的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5.

学科教学基本要求(高中物理) 篇4

摘要:本文立足美术课程改革的全球发展趋势,从人文性质的角度分析了美术学科的人文功能、人文内涵和新的课程标准下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提高美术教师的教学观念、完善教师的生态型知识结构,摒弃一味追求专业技能的精练,而应该全面加强自身修养,建构教师全面、平衡的文化素养。

关键词:美术新课程;教育观念;人文性;知识结构

课程改革是世界学校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我国在迈入21世纪时加快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从而保持了中国的教育在全球化进程中的持续发展。新课程的实施犹如劈波斩浪乘风扬帆的大船,与之同行的教师只有尽快调整行为,转变角色,才能跟上时代潮流。美术新课程同样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方式等),作为课程改革中的美术教师基本素质面临新课程的挑战。

一、转变旧观念,发展新模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先强调转变教育观念,新的教育理念将更重视人的发展,是追求人的价值和完善的发展。重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重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平衡,是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大家对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的“硫酸泼熊”事件记忆犹新,它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还有各地许多在校中学生因不堪教学压力纷纷离家出走已屡见不鲜,这些事例深刻反映出人文教育缺失的严重后果,现在的教育体制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和价值导向仍以分数至上,甚至好分数可以掩盖这个学生的其他一切问题,情感、审美、自理能力、社会合作等人文训练时常被忽视。所以,刘海洋事件是各个教育机制中人文教育缺失的综合性结果。同样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通常见到学生感受力下降,感受不到大自然的美、艺术的美;对事物缺乏兴趣、缺少好奇心和探究欲;缺乏对成就感、自尊心的体验、缺乏对亲情、人性的体验等等,这些都与教育缺乏人文性有关。

教育人文性的缺失,对美术教师的教学模式提出新的要求,“教”应该向“学”转移,纠正那种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程序化行为,真正地从实际出发,使学生能够学有所获。美术新课程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组织教学活动,注重学习过程及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便他们内在的发展需求和美术教学相吻合,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

二、构建超越学科的生态型知识结构

美术教师大都具有美术专业知识和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对强调学科知识的常规教学胜任自如。美术新课程却更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强调美术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培养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等等,这些要求促使我们美术教师要紧随社会发展,学习与美术课程相关的其它新技术、新知识,形成开放形的生态型知识结构。美育是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与其他学科相互迁移,结合本人教学经验,有以下几点建议。

1、把音乐带进美术课堂

音乐具有强烈的情绪感染作用,能调动人的情绪反映。在美术课中相应地引用音乐教育,将更好地辅助教学。如在欣赏课中,我们一边听音乐,一边欣赏古典名画,如痴如醉的乐曲无形牵引我们的思想进入画境,感染画中的精神,画中的韵律,更强烈地激发感情,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2、与文学相结合

美术通过造型视觉艺术去传播文化思想,文学则利用文字,两者目的相同,只是表现手法不相符而已。在美术课中,利用优秀的文学作品(故事、诗歌、散文等)优美的语言与画结合,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仿佛身临其境,带着作品意境的整体印象,再联想,再遐想,由此培养想象力、创新意识。

3、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美术来源于生活,形象地反映生活,具有强烈的思想性。美术课应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爱国主义情操相结合。与此同时,美育要针对教材本身美的因素,根据教学内容进行。例如:观察校园四季风景的变化,培养学生爱校如爱家的情操,树立热爱生活的热情;在描绘家乡一草一木中培养起爱国主义情感;在欣赏优秀的革命历史雕塑、绘画中,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

综合上述,深刻地体会到美术教学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功能,通过艺术形象的陶冶,使人感情丰富,心灵美好,品格高尚,使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美好事物。因此,每一名美术教师都孜孜以求,勤奋钻研,虚心以学,在实践中探索更新更科学的教育途径。

三、熟练操作和运用多媒体技能在美术教学中的交互使用

《美术课程标准》把美术课划分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这样也就有不同的美术课业类型,其中“设计、应用”课业类型在多媒体运用方面就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迫使美术教师知识结构不能单一,如果一味追求绘画技能的提高,忽视多媒体操作能力,忽视全面文化技能的平衡,在这个网络新时代,无疑这种缺失是落伍的,尤其对于那些中、老年美术教育工作者更是一种严峻的挑战。

我们的学生是在这个网络时代中成长起来的,而且在学校的课业安排都不同程度的开设了计算机课,也就是说在同步接受新知识的前提下,学生掌握的多媒体技能的速度和能力都较之我们教师快,如果我们不及时“充电”和补充“营养”就难以胜任这些专业性强的内容,例如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二册的《现代工业设计》《现代商业美术》《网页设计》等内容可体现出这种设计理念的加强,相对于纯欣赏类型的内容,学生则更感兴趣这种时代感很强的知识,因此我们不得不提高这方面的专业技能训练。美术教师要敢于面对这种现状,及时进行“亡羊补牢”,从现在开始“正视自我”、“总结自我”、“发展自我”。从思想上彻底纠正一个观念一一能画几笔的就可以当好美术教师。

学科教学基本要求(高中物理) 篇5

2008年6月1日

说明

1. 本基本要求旨在明确浙江省高中学生化学竞赛(4月份)试题的知识水平,作为试题命题的依据。

2. B组试题的命题知识范围是现行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必修2》、《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反应原理》、《化学实验基础》,主要以省教研室制定的《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实施意见∙化学》为命题的主要参考依据。难度控制在高考试题的中等难度题、较难题的水平。

3、A组试题的命题范围要适当增加苏教版《物质结构与性质》内容。难度略高于B组试题的要求。

基本要求

1. 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的分类。

2. 物理的量、气体摩尔体积、阿伏加德罗定律、物质的量浓度。用重要的化学概念和重要化学原理进行定量分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3. 溶液浓度、溶解度及其计算。溶液配制(浓度的不同精确度要求对仪器的选择)。结晶、重结晶、萃取、分液、过滤、蒸馏、纸层析等物质分离方法。溶液、溶解度、饱和溶液、溶解和结晶、潮解和风化、分散系、胶体、浊液。

4. 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核外电子结构(电子层数、价电子层与价电子数)的关系。最高化合价与族序数的关系。金属性、非金属性与周期表位置的关系。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及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常见化合价及主要形态。

5.原子结构。核外电子运动状态。核外电子排布。电子式、原子结构简图、结构式、结构简式、键线式,常用分子结构模型。

6. 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氢键概念。共价键的键参数。常见分子的结构特征。常见晶体结构特征。7. 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可逆反应。

8. 放热反应、吸热反应、反应热、热化学方程式。燃烧热、热值、中和热等概念。重要的能源。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常见能量转化的形式。

9. 卤素及其重要化合物,氧和硫及其重要化合物,氮和磷及其重要化合物,碳和硅及其重化合物。碱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镁、钙、铝、铁、铜及其重要化合物。生活和生产常见的重要物质。

10. 海水的综合利用,铝、铁、铜等金属的冶炼,硅材料的制取,合成氨,工业制硫酸,工业制硝酸,煤、石油、天然气的综合利用。废旧物质的再生与综合利用。11.原电池、电解池的工作原理,电极反应式书定,常见的化学电源,金属腐蚀和防腐。12.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化学平衡移动,反应自发性、熵变、焓变等概念。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13.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电离平衡。水的电离,离子积常数。溶液pH。盐 类水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14.甲烷、乙烯、乙炔、苯、甲醛等典型分子的结构特征。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常见有机物的命名,有机物分类。

15.甲烷、烯、炔、芳香烃、卤代烃、醇、醛、羧酸、酯、酚等有机物的性质。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主要性质及重要应用。常见高分子化合物。重要的有机反应。16.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实验室一般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重要物质的实验制法,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化学实验方案设计。

教学设计基本要求 篇6

一、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1)说明教材版本,学科年段(册),单元(章、节);

(2)分析本课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知识的前后联系(关联性);(3)分析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重点分析体现新课程理念的特点(典型性)。2.教学对象分析

(1)分析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2)分析学生已有的与本课相联系的知识与技能、问题解决的方法,以及生活经验等;

(4)分析学习本课存在的困难点。3.教学环境分析

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选择多媒体教室环境,或者是计算机(网络)教室环境,必须运用互动式电子白板,并说明选择那种环境理由。

二、教学目标

1.一般按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来表述。也可以兼顾不同的学科课程标准要求,采用不同的表述形式。

例如:

数学课程标准规定课程目标有四项: 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

英语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有五项: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

2.确定教学目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全面:三维目标不能丢项,即使不写明三项的标题,也要包含三个层面,不能有项目的缺失(或按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2)恰当:符合实际,学生能力可及,每项行为目标的水平规定得恰如其分;体现与教学内容的一致性,与学生已有知识的一致性,与前后教学活动的连贯性。(3)具体:目标要求指向明确,表述清晰、具体,尽量以外显行为表述教学目标。

(4)准确: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表示目标行为的词语要体现学科特点,内涵准确,语言表述规范,不能出现混淆。

三、教学重点、难点

在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时要注意以下两点:(1)教学重点、难点一定要与教学目标相对应;

(2)教学重点:一般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确定的;教学难点:一方面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的,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是以各教学环节标题为基本框架,把教学基本过程用图式的方式恰当的表示出来。其中各教学环节的小标题要推敲、提炼,能表达教学过程中各环节的基本内涵,主体部分可以展开、延伸,能体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的基本思路。流程图要简捷、凝练,立意鲜明、重点突出。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主要说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设计意图。具体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学过程设计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创设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 “活动单导学”新的教学形式;

2.以书面语言为主,说明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

3.教学结构要清晰,层次要鲜明,逻辑关系准确; 4.体现教学过程的基本措施,具有可操作性;

5.做好“整合点”设计,在相应的教学环节中,应明确媒体的形式、题目或内容。

“整合点”设计的建议:在一节课的设计过程中,首先将各种教学条件拿掉,只考虑教学内容、学生、教师情况,并假定教学条件只要想到就可以实现,在此基础上构思一节课的教学过程;构思了教学过程之后,分析每一个教学步骤(环节、活动)有效的支撑方式,系统分析信息技术、常规教学手段两种支撑方式的优势与劣势,从而确定出一节课的所有整合点;确定了一节课的所有整合点之后,针对每一个整合点,系统研究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整合点困难的方法;根据一节课中每一个整合点的解决方法,选择或开发有针对性的教学资源和软件,并将为一节课中所有整合点所开发或选择的教学资源及软件集成为该节课的课件。

学科教学基本要求(高中物理) 篇7

一、新课程下高中化学备课中常见的误区

1.备课变成了网上资料的“拿来主义”或“蔬菜沙拉”。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网上资源和信息越来越丰富,有些高中化学教师备课很轻松,从网上下载与自己备课内容相关的教案、PPT课件,不加取舍地变成自己的教案、演示课件,全然不顾内容是否切合自己教学实际的需要。这种“拿来主义”的东西,没有任何修改内化的成分,注定会造成教学的失败。

还有些高中化学教师同时下载几个与自己备课内容相关的教案、PPT课件,进行“拼盘”,最终变成自己的教案、演示课件,但缺少与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匹配的考虑,用一句老话说,“没有自己的东西在里面”,这样做,看起来很好,结果是出力不讨好,事倍功半。

2.集体备课成了“教案之和”。在新课改背景下,单一的教师独立备课在新教材实施过程中力不从心。而集体备课通过集体讨论研究,凝聚备课组的集体智慧,将个人才智转化为集体优势,形成教学合力,从而可以弥补教师单一备课中的不足。但有些教师错误的理解了集体备课的含义,将集体备课后的“成果”原封不动地搬进自己的课堂,照本宣科。完全不去分析自己班级学生化学知识结构的差异,找准新知识学习的切入点;不去认真分析自己班级学生化学学习方式的差异;不根据自己班级学生兴趣、爱好、情绪设计化学课堂教学。最后结果肯定是教学效率低下,浪费了集体备课的时间和资源。

3.备课变成了“抄教案”或“形式主义”。有的高中化学老师把备课想象得很简单。备课时,找来老教师或往年现成的教案一抄了事,就这样,年年教,年年抄,除了多写了一些细节和过程,整体基本上没有变化。如此这样,不重视备课,不重视教法、学法的研究,不重视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就很低。

有的高中化学老师纯粹为了应付学校和上级教育管理部门的检查,为了突显自己备课能体现新课改精神和新课程理念,把以往的教学过程分解为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等内容。而实际内容依然是“换汤不换药”,“穿新鞋走老路”。如此改变,备课成了一种形式,教学效果自然也不会好到哪去。

二、新课程下高中化学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

1.备课要注重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凡事预则立”,教师“预设”和学生的“生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同等的价值,而且“预设”和“生成”不是截然分割的两个部分。在考虑一个化学教学活动方案时,多几种假设,多几种课程发展的可能性,以便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对学生的不同反应有所应对。

2.备课要注重科学处理教材,体现课程资源整合的理念。新课程有新课标,教师备课的真正目标就是如何更有效地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为此在备课时,化学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新课标和教材,仔细阅读教学参考书,查阅资料,进行课程资源整合和拓展,如:三维目标整合、教学内容与形式整合、教学各种资源的整合等,课程资源的整合遵循各种资源的优化组合,从而实现最佳的教学教育效果。

3.备课要注重“为学习而设计教学”,体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的理念。“为学习而设计教学”意味着不能仅仅考虑教师教得方便,教得精彩,教得舒畅,而是应把学习和学习者作为焦点,以教导学,以教促学。

4.备课要注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信息化时代化理念。在以个人电脑、网络技术和多媒体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技术革命的出现,为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物质基础。作为高中化学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5.备课要注重不断学习,体现终身学习观的理念。教师只有不断的学习,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和业务水平,才是提高备课质量的根本保证。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因此,高中化学教师自身学识水平的提高是决定备课质量高低关键。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更加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学科教学基本要求(高中物理) 篇8

[关键词]普通高中 学科基本素质 现状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50048

时下,高中学生的物理学科基本素质参差不齐,而普通高中学生与示范性重点中学学生相比普遍要欠一些,这是客观存在的不争事实。其中的原因既有先天的,也有“模式化”课堂教学和“功利性”的应试教育造成的两极分化。因此,我们不能一味地责怪、埋怨学生。面对这样的教育对象,我们要设法通过精心调教与引导,弥补以前的不足和偏差,逐步提高他们的物理学科基本素质。让每位学生享受公正、平等的教育,努力完成高中阶段的学业,这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一、物理学科基本素质简述

分析实际(现实)问题,经历直接或间接的参与,获得一系列信息后能自觉地意识到面对的问题富有物理含义;知道涉及的物理知识属于哪方面,能用物理概念、规律、原理去分析、思考、探究,最后用物理知识和方法处理解决相关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对问题呈现的物理情境、现象的发生、发展的过程、结果的出现有系统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参与学习过程中情感投入,热情高涨;能主动询问、积极思考、用科学的物理语言表述、用规范的物理公式和符号表达、用相关的物理图像描绘等。这是高中学生应具备的物理学科基本素质。

简单地说,针对分析的问题,要能读懂问题所描述的情境,建立合理的模型,能了解其中的物理要素(知识点、已知条件、待求量等)。能正确书写物理公式和符号,能用物理知识进行规范运算,解决具体问题,用物理语言表述研究结果。

二、普通高中生物理学科基本素质现状分析

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基本素养,首先要了解学生在这方面的不足。通过观察学生对物理课本的阅读态度、对物理问题思考的主动程度、完成课内外作业的能动意识、实验活动的参与专注程度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初步归纳有下列几方面不尽如人意之处。

1.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学习态度不够端正。集中地反映在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如,不能认真阅读课本,没有把重点、难点在课本上画出来;课前不预习,课堂不提问,注意力不集中,“走神”开小差;不会把教师补充的知识、需要格外注意的东西记录在课本页边留白处;课堂内外作业马虎草率、丢三落四,不按规范做,做错了不能及时订正;对答案、抄袭作业的陋习没有改掉。

2.物理意识比较淡薄

物理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习物理的悟性。表现在对新学知识的理解肤浅、不知道与初中所学的内容有何区别和联系。对遇到的问题不能概括抽象成某种物理模型。现在,学生可能死记硬背“是什么”、“叫什么”,但不能理解所学概念、规律的本质内含,它们具有怎样的物理意义;适用条件是什么,有哪些知识是容易混淆的,何种场合或情况中会用它解决实际问题等,不能形成完整的物理知识链。对于直接观察到的现象,外部提供的信息,又不能自觉地联想到其中赋予的物理含义,甚至联想错误,通俗地说,他们就是洞察不到所接触的物理问题的本质。

3.运用方法盲目简单

学生尽管学习了一些物理思想方法。如,建立理想模型、用比值定义物理量、控制变量法、用等效替代法将复杂问题简化、用类比方法化难为易,等等。至于采用文字叙述,数字公式、函数图像研究问题的方法,运用得就更多些,但仍感到很生疏,特别是遇到实际问题时,又显得十分被动无助,于是就简单应付了事。如,总是用匀速直线运动的思维方式解决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对竖直方向上加速运动的物体不看条件就当作自由落体运动处理;对共点力平衡,仍停留在初中二力平衡的基础上,缺乏对研究对象的受力分析;对牛顿第二定律F=ma,不能深刻理解F为合外力,一旦问题中出现F就盲目代公式,全然不顾其他力的作用效果;对圆周运动、机械振动、机械波、复合场中运动轨迹的时空周期性往复性特点缺乏足够认识,只顾特殊情况,忽视普通意义的探究;对多过程物理问题,往往只能分析其中的单一部分,不会找准过程前后衔接的是什么物理量;不能从变与不变的状态中理出问题的思路,而是简单草率地列出莫名其妙的物理方程。凡此种种,都反映出这些学生物理学科基本素质的匮乏。

三、提高学生物理学科基本素质的措施

普通高中学生同样面临学业水平测试、高考,享有进入高校学习的机会,成为有用之人。现在,学科基本素质不全将成为他们终身的遗憾。所以,提高他们的学科基本素质刻不容缓。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尽职了,学生会理解,能被感化的。

1.加强教育,思想引领

要提高学生物理学科基本素质,依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首先要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这种教育不能泛泛而谈,不能大讲道理,要师生互动,和蔼亲切,让学生动情明理。

譬如,组织学生热议:“中国梦,我的梦,我的梦是……”,“不懈努力,梦想成真,你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努力了吗?”“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现在的学习是否联系着未来的理想?”教师可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与学生聊聊曾经的梦想,现实的思想,使思想教育富有人情味。

又如,将中央电视台播出“寻找最美少年”的感人事迹介绍给学生。这些最美少年在生活环境十分恶劣,家境十分贫困的情况下,既要照顾残疾、病瘫的爷爷奶奶、或父亲母亲,又要坚持每天徒步十几里的崎岖山路去上学,每天不迟到,不缺课,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刻苦学习。他们梦想以后当医生,既想治好父辈的病,又想为天下的病人减少病痛。他们也梦想当教师,教育好山里娃,让山里走出大山,为改变家乡落后面貌作贡献。也想当科学家、解放军……正是他们有很多的梦想,才激励他们自强不息。让学生受到心灵震撼,启发学生端正不健康的学习态度。

再如,讲述神舟飞船与天宫对接成功,“蛟龙”号探海下潜七千多米;“辽宁号”航母上舰载机起降成功,首架极地专用固定翼飞机在第32次南极科考中首秀等都离不开广大科技工作者强烈的爱国心,扎实的科学文化功底。让学生懂得提高学科基本素质是多么的重要。

2.扣住细节,制定细则

要提高学生的答题水平,必须从细微处入手,尽量细化到分析问题的每个环节,指导学生该怎样,不该怎样。有统一的标准供学生模仿、参照、学习,达到逐点强化,逐步提高。结合物理学实际,制定《物理学科答题基本素质要求》须知,分发给每位学生。

《物理学科答题基本素质要求》须知

(1)运算结果有数值,必须带单位。相反,物理量数值为零,不必带单位。如,v=2m/s;a=0。

(2)运算过程不带单位,运算结果带单位。但运算之前要将已知物理量单位统一化成国际单位(有些日常用单位km/h、cmHg、atm等,有时可根据解题方便,决定化与不化)。

(3)运算过程中,数字相乘用“×”,不用“·”,防止与小数点相混。相除不用“÷”,而用分数线“/”方便约分化简。

(4)要规范书写物理公式。如牛顿第二定律F=ma,不能写成F=am;滑动摩擦力要写成f=μN,不要写成f=N·μ

(5)假设物理量要用专门符号,不能用字母x、y。如设速度为v、摩擦力为f、功率为p,不能将它们设为x。

(6)不要变动题目提供的已知物理量符号。如质量为M的质点以速度v作匀速圆周运动,其圆周运动半径为r。那么向心力应写成F向=Mv2r,而不是F=mv2r;再如,长为l的导体棒以速度v匀速切割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应为ε=Blv,不能写成ε=BLv。

(7)运算结果的数据,若是无理数,要化成小数(小数点后面一般取两位)。如周期T=π(s)应写成T=3.14(s);加速度a=3m/s2,应写成a=1.73m/s2。(有时参照题目中已知量,保留小数的位数)。

(8)认真对待矢量。如果明确要求矢量的大小,则结果只写正值。除此以外,无论是辨析比较,还是分析解答,凡是出现“相同”、“相等”、“等于”、“是”等字样的一概以矢量对待,即同时考虑其大小和方向。如,加速度

a=ΔvΔt=

3-92=-3m/s2

,当求加速度的大小时,则应表示为3m/s2,问加速度等于 ,则填-3m/s2(有时拆开注明:加速度大小为3m/s2,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一般以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如果题目明确(假设)向东、向右、向上为正方向,则以此为准。

(9)三角函数符号一律写在所有物理量符号的后面。如a=gsinθ,

s=12at2=12gt2sinθ

,不能写成s=12gsinθt2,以防误读。

(10)同一个物理量多次出现,要用撇标(角标)、足码加以区分。如t1、t2;v、v′;W重、W安等,这样可以理解它们之间的不同。

(11)几个不同物体出现在同一问题中,也要用撇标(角标)、足码加以区分。如mA、mB;a1、a2;Fa、Fb等,这样可以明确研究对象。

(12)运用物理规律,则在书写物理公式前面要冠以定理、定律、方程的名称。如,根据共点力平衡……由牛顿第二定律……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这样可表明对问题的认识理解是否正确。

(13)对于物理图像,要看清楚两轴所标物理量符号及单位、数量级。抓住图像中的点(状态)、线(过程)、斜率(比值大小)、面积(特定物理量值)、位置(在时间轴的上方,还是下方)。

3.树立典型,互帮互助

学生对照《须知》,能注意规范物理学习行为,学科基本素质肯定会有所提高。发现进步显著的学生,要及时表扬,作为典型介绍给班上其他学生。通过榜样示范,同伴激励,带动全体学生。展示字迹端正、书写规范、分析问题清楚、运用公式正确的优秀作业,让大家学习;也可组织同学间相互查找对方作业闪光点和不足,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总之,采取多种形式,正面引导,让学生提高物理学科基本素质成为自觉行为。

四、一点建议

培养和提高高中学生物理学科答题基本素质,应该从高一抓起,这样可及早发现和矫正初中阶段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又能趁机向学生渗透学科规范的思维、行为和方法,让高中起始年级的学生感受良好的学科基本素质对学好物理的重要性,提升他们学好物理的信心。

数学科教学常规基本要求 篇9

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和小学数学科的教学特点,以及当前素质教育的理念,结合本地实际,为使本镇数学科稳步上升,特制定小学数学科教学基本要求。

一、计划制订

学期开始,根据任课实际制订好学科计划、复习计划、以利于按计划进行教学工作。

二、备课

1、备学生。了解本班学生实际情况,掌握本班学生知识面现状,以便在教学上随机应变。

2、备教材

(1)、把握课程标准。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掌握小学小学数学总的目标要求,以及各年级的教学内容和具体目标要求。

(2)、认真钻研教材。任课老师要通读教材,掌握教材体系及该册教材在学科课程实施中的地位与作用,联系和区别,充分了解该册的重难易点章节,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加强科学性教学过程,杜绝教学进度流于形式上的不良倾向。

(3)、精心设计教案。首先“读懂,读透”本册教学教材,“读懂”不是看教学参考资料,而要在教材中遇到问题,在通过教学参考资料解决。其次,确定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分析学情和利用老师已有经验,结合新课程标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把握关键。要求新任数学课教师详备教案,经验丰富数学教师也要有一定详细教案章节。

(4)、提倡超前备课。教师可适当超前几天备课,在真正上课前再次熟悉教材和研究教案。

(5)、备课管理。以个人钻研为主,同时积极参加集体备课活动,各数学教师每学期要参与两次以上集体备课,以便取长补短。坚决杜绝照抄照搬教案,参考资料的不良现象。

三、上课

1、数学教学应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的基础上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树立正确教育思想,结合学生年龄段兴趣学习教学特点,改进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重视运用教具、学具及有条件进行电化教学手段。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给学生多方面信息刺激,调动学生通过参与活动,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作为参与指导者,要留给学生足够时间和空间,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引导学生对知识的产生,发展的研究过程,加强学法指导,并做到给学生上课有动有静的课堂气氛。

3、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学会独立思考,互相交往,大胆参与,学会倾听及尊重他人。

4、教学语言。根据情况,能完全普及的要用普通话教学,反之白话与普通话结合,逐步适应普通话教学过渡。

5、教师按时上下课,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必须按课程表上课,不随意调课;课堂上不得使用手机等通讯工具、不得抽烟、上课时间不能擅自离开课堂;上课把握好课堂秩序,不能在课堂上挖苦、讽刺学生,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注意教师形象、仪表、言谈举止要为学生作出表率。

四、作业、注意科学性

1、作业设学校作业、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

2、作业设置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有针对、有实效、力避重复性的练习,要与实际教学进度内容紧扣,注意练习题的灵活性、开放性和训练性。力求做有质量作业。

3、学校作业分量要有度,难易结合,作业形式不准单一,要多样,至少要有三题以上,课堂做有要随做随评讲,杜绝只做不评讲现象。根据学生年级性特点要布置适当的家庭作业,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

4、作业要严格要求,强调格式,书写清洁。每次作业写清楚时间,练习序号以及习题号,题号与作业内容要求学生用直线条分开。

5、课外作业批改要及时,按题批改,要学会珍惜学生作业成果。小学一至三年级尽量用质量化“评语”评改,小学四至六年级可用量化“等级”与质化的“评语”相结合。作业中错误应找出原因,让学生及时改正,必要的给予辅导。批改学生作业要有批改记录,记录要有典型错误分析。本学期老师批改学生作业,小学一至三年级次数必须有60次以上,小学四至六年级,教材中每个练习要有2次以上,总次数也不能少于50次。

五、辅导适合实际情况

结合当前素质教育理念,“不同的人在教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任数学科教师要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差异,因材施教。着力培养尖子生,而对学困生也要热情关心,帮助他们增强信心,加强辅导。尖子生、学困生辅导要有辅导记录,并开展学生之间互教工学活动,有效提高整体学生数学知识水平。

六、复习、测验与评价

1、要重视经常性和阶段性的复习与检测,巩固所学知识,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对所学内容进行系统整理和小结,帮助学生弥补知识上的缺陷。

2、试题要有科学性,根据任教班级学生实际,注重基础性、综合性、生活性、开放性和激励性。

3、对每单元学习内容要及时复习、检测、评卷并做好质量分析。

4、学会尊重学生学习成果,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重视考察学生数学思维过程,适当评价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和掌握,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重视评价,评价时要多样化。

七、听课、评课

1、要根据任教教学教师自身优缺点,多参与听课、评课,提高任课教师数学教学技能,利用别人长处,改变自己的不足。

2、听课要注重精华,记录要注意科学性,杜绝流于形式的现象。

3、每学期数学教师听课不能少于15节,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教师到邻校听课,促进数学教学质量提高。

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篇10

笔试基本内容包括:

1.准确地把握标准和教科书的能力,考察学科素养,包括科学性的错误,板书设计等; 2.教学设计能力; 3.作业设计能力

教学设计的基本框架

对于教学设计,无论是新授课、讲评课、复习课都应体现新课标的理念、思想、方法及手段,准确把握新课标要求,准确把握《考试说明》的要求,明确课程设置及学分的取得规定。体现新课标“科学探究”、“自主学习”、“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其教学案例的设计应与《和谐高效思维对话》中的范例相吻合,并有自己的设计思路和特色。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2.本节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3.重点和难点

应含掌握重点、解决难点的设计。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体现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教学设计

(一)1.教法分析,设计意图

2.学法指导 3.学情分析

(二)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可采用复习、习题、日常生活、自然现象与规律等引入新课。2.提出问题、启迪思维。

问题性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实时、实地、实点地提出问题,设置有启迪思维,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也是运用全新教学方法的基础保障,问题的提出既可以是教师提出的,也可以是学生提出的。3.合作研讨、思维对话。

我们要以新课标的思想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行“引导、参与、探究“的教学模式,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的教材为基本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4.问题递进、深入探究。

问题的提出、探究,知识的理解掌握要有一定的层次性,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将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充分展现,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实现高效的学习成果。5.课堂练习、形成方法。

在问题中练习、在练习中发现问题,形成规律方法。课堂练习的设置像作业设置一样,应体现层次性,以巩固当堂课的内容为主。6.理顺知识、共同小结。

“教学流程”是教学设计的主体内容,是一节课的精华之所在,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教学手段是否先进、教学目标能否达到、“和谐高效、思维对话”的要 求能否充分体现,也主要集中于此。因此,应格外重视这一环节。每个环节都要注意板书设计,并注意问题、对话、思考、研讨、探究、等术语的运用。

(三)作业设置

要明确作业目的,增强针对性。提高作业质量。应“刚性作业”与“弹性作业”相结合,变单一作业为多元作业,因材而异,体现层次性。其作业设置的要求以下面的几项为主。1.巩固性的作业 2.提高性的作业 3.分层自选性的作业

4.探究、开放、研究性的作业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反思是对教学过程进行总结性的研讨,它包含教学设计的每个方面,教学反思主要通过问题的形式进行,要注意问题要具体,要有针对性,找准切入口,应从肯定、否定、商榷、讨论、建议等角度去论述。常见的反思如

(1)为什么这样设计教学方案,其理论依据是什么?(2)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是否先进,是否符合新课标的要求?(3)教学目标落实情况如何,重难点是否得到突破?

学科教学基本要求(高中物理) 篇11

【关键词】高中政治 教学 备课 要求

对于高中政治课程的教学过程而言,能否给学生营造高质量的课堂,并且保障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收获,这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在备课时所做的教学准备。教师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要深入分析教学内容的特点,并且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的进行教学设计。这样才能够让教学内容更好的被学生理解与吸收,这也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

一、对于教材进行有效梳理

教师在备课时的一个首要的要求便是,教师要对于教材进行有效梳理与深入剖析,要准确的把握住教学内容的特点。高中政治课本中的很多内容与框题间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这一点在很多综合性问题中都有着非常明显的体现。不少综合性问题中都会涉及到多个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教师在备课时很有必要做好知识的有效梳理,要帮助学生构建清晰而完善的知识框架与知识体系。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对于每一个单独的知识点都有良好的理解与掌握,并且能够让学生灵活的利用所学内容,在应对复杂问题时也能够游刃有余。

近年来的高考试题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问题,不少问题中都会涉及到多个知识点。例如,一个综合试题的题干的设置是《文化生活》,但在题肢中有两个选项是有关于《生活与哲学》的。这一鲜明的特点体现的是学科体系内的综合,学科内的综合就是引导学生把握好各个模块中的基础知识及其内在联系。在处理这类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要夯实、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有效的排除干扰选项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要注意思维方式的切换与跳跃。正是因为如此,教师在备课时才应当充分考虑到这一点,要注重对于教材的有效梳理,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对于知识点有更加灵活而准确的应用。

二、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这一点在实际教学中非常重要。高中政治课本中讲到的很多内容都较为抽象,和学生的实际生活也相隔较远,这样的内容理解上通常会存在障碍。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思维习惯,在此基础上来选取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对于一些理解上的难点,教师还可以准备一些补充材料进行必要的解说。这些都会降低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难度,并且能够极大的提升知识教学的成效。

例如“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这一目,虽然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接触过这一概念,但是,究其具体的含义、作用都较为抽象。再加之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真正形成,如果没有进行有效的准备而展开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难免会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学生也难以形成有效的记忆。所以,笔者备课时,查找了关于文化竞争力的一些常识,通过PPT展示给学生展示提出该词的作者、提出的背景等;用易错点的方式帮助学生与日常常见的文化软实力的概念作对比,总结出两者的联系与区别。有了这个过程后学生对于这个知识点的理解明显变得更加轻松,这充分体现了有效备课所能够发挥的教学辅助效用。

三、注重对于学生的思维点拨

思想政治课程肩负着塑造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重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深化对于学生的有效引导,并且要注重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启发,这些都是教师在备课时应当关注的要点。对于一些富有思辨性的教学内容,教师在备课时要找到易于被学生理解与接受的教学方法,并且要确定正确的对于学生的教学引导方式。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于相关内容有更深入的认知,这也是构建学生自身的价值体系的有效教学模式所在。

例如,《生活与哲学》模块中关于“科学发展观”的阐述是富有深刻的哲学基础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实质、普遍性、永恒性理论的运用;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理论的运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矛盾分析法的运用。这些都是很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也是启发学生思维,锻炼学生思辨能力的教学知识点。教师要找到更容易被学生理解与接受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政治课程的教学引导作用。

结语

想要更好的实现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课程的教学目标,这需要教师在教学备课时有更为充裕的准备。教师要深入挖掘教学素材,并且有效的对于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在备课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这一点在实际教学中非常重要。教师还应当深化对于学生的有效引导,并且要注重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启发,这些都是教师在备课时应当关注的要点。

【参考文献】

[1] 朱俊华. 浅谈新课程下如何评好一节政治课[J]. 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 年12期.

[2] 王景分. 谈新课改下高中政治教学[J]. 成功(教育),2011年04期.

[3] 王宏勋. 谈高中政治教学的反思性教学法[J]. 学周刊,2011年15期.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 篇12

关键词:效率,观念,明确化,转变

一、教学观念现代化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 学生学, 教师讲, 把学生当作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现代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有效、合理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 要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 学得主动、生动活泼。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建立符合现代教学观的崭新体系, 努力做到“五个转变”。

“五个转变”是指:1由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全面的素质教育;2由“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启发式的教学方法;3由局限于课堂的封闭教学转变为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开放性教学;4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既传授知识, 又发展能力的教学;5由教学方法的“一刀切”转变为因材施教。

二、数学目标明确化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如果目标制定明确, 便能发挥如下功能:对指引师生的教与学, 有定向功能;对教改程序的有效进行, 有控制功能;对知识与能力的双向发展, 有协调功能;对减轻学生因题海战术而盲目训练所造成的负担, 有提高效率功能;对教改工作的科学评价和管理, 有竞争功能;对统一标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有稳定功能。

三、教学方法科学化

教法制约学法, 并给课堂教学效率带来重要影响。因此, 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科学、合理, 注意体现如下四个原则:启发性原则、生动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方法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生动性原则是指方法要富有艺术性, 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自主性原则是指方法要让学生主动参与,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方法要处理好全体和个别的关系。

四、教学手段多样化

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措施。传统的数学教学, 从概念到概念, 教师单靠粉笔和黑板讲解, 势必影响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素质提高。因此,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必须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五、课堂结构高效化

现代教学论认为:应变“教”的课堂结构为“学”的课堂结构, 变课堂为学堂。据报载, 美国中小学校的许多教师每节课只讲10分钟, 剩下的时间让学生相互交流、提问、消化, 教师引导、释疑、解惑。无独有偶, 国内已有很多学校要求教师一节课最多只讲15分钟, 其余的时间让学生“自由选择”, 教学效果也很不错。

以上五项基本要求, 体现了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 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 集中了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

提高数学记忆效果十法:

1.归类记忆法。

归类记忆法就是根据识记材料的性质、特征及其内在联系, 进行归纳分类, 以便帮助学生记忆。

2.谐音记忆法。

这种记忆法是利用某些识记材料的谐音来进行记忆, 使学生印象深刻, 不易遗忘。

3.比较记忆法。

有些数学知识之间是很容易混淆的, 可以应用一些概念的对立关系, 抓住概念中关键知识点进行比较, 便可帮助学生区别和记忆。

4.歌诀记忆法。

歌诀记忆法就是把要记忆的数学知识编成歌谣、口诀或顺口溜, 从而便于记忆。采用这种方法来记忆, 学生不仅容易记, 而且记得牢。

5.理解记忆法。

理解是一种有效的、最基本的记忆方法, 丰富的数学知识, 靠死记硬背是容易忘记的, 只有深刻理解了才能记牢。因此, 对概念、性质的概括、法则的得出、公式的推导等过程都必须一清二楚。

6.规律记忆法。

即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 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进行记忆。

7.列表记忆法。

就是把某些容易混淆的识记材料列成表格, 达到记忆之目的。这种方法具有明显性、直观性和对比性。

8.重点记忆法。

随着年龄的增长, 所学的数学知识也越来越多, 学生要想全面记住, 既浪费时间且记忆效果不佳。因此, 要让学生学会记忆重点内容, 学生在记住了重点内容的基础上, 再通过推导、联想等方法便可记住其他内容了。

9.联想记忆法。

就是通过一件熟悉的事物想到与它有联系的另一件事物来进行记忆。比如, 从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联想到小数加、减法的法则, 由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联想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10.实践记忆法。

就是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实验操作, 得出结论来进行记忆。比如, 学习了有关的面积、地积的知识后, 可让学生自己动手去量一块地, 算算亩产量。

音乐教学计划基本要求 篇13

本班幼儿45名,其中男孩子23名,女孩子22名。他们聪颖活泼,求知欲较强。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与锻炼,现在的他们能听辨不同的音乐进的行活动,如:入厕、上课、排队等活动。只要音乐想起,孩子们便会有规律的拍手,有秩序的站好队,随音乐进行各种活动。现在全班孩子会随时随音乐进行准确的有节奏的各种律动活动;并且能发挥自己的想象来表演动作。不足之处是:节奏感有待加强,对音乐的节拍抓不住,对歌曲的情感理解不太透彻,与小朋友互动性不强。

2.教学目标

(1)能辨别并喜欢自然界和生活中各种美的声音。

(2)乐于参加音乐活动,能感受并初步欣赏音乐作品的美。

(3)学习使用不同的速度、力度、音色变化、表现歌曲的不同的形象内容,情感和表现二拍子歌曲与三拍子歌曲的不同节奏,感受和表现二拍子歌曲与三拍子歌曲的同节奏,感受和表现歌曲的前奏,间奏和尾奏,学习自然地与他人接唱和对唱,体验在歌唱活动中进行交流,合作的快乐。

(4)能初步感知、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情感和意义,能初步运用声音、动作创造性地进行音乐表现活动。

(5)积极参加唱歌,舞蹈,表演等活动。

(6) 能大胆地在集体面前表演,能按音乐节奏协调地做动作,并能和同伴合作,协同表演。

(7)活动中有一定的想象力,创造力,对自己的表现充满信心。

3.教学措施

小学数学教学常规基本要求 篇14

小学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为了加强教学管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使小学数学教学更加科学、规范,适应小学生素质发展的需要,对备、教、批、辅、评价等提出几点要求。

一、课前准备----备课

1、认真研读数学教学大纲(旧教材)以及《数学课程标准》(新教材),以先进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在全面熟悉本学期教材基础上,弄清本学期教材在小学阶段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明确教学目的与要求,所教班级学生的思想状况及学习水平,各单元教学时间的安排和教学进度,主要教学措施和准备开展研究的教研课题,及准备开展的课外辅助活动。

2、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和学生交谈、个别辅导、家访等)了解学生的实际,除应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外,还应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兴趣要求、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对学有困难的学生更要深入了解,分析学业不良的原因,提供必需的支持与帮助,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3、仍然要搞好单元备课,每单元教学前,应系统钻研本单元教材,包括叙述、例题和习题。做到“四个明确”(明确本单元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本单元知识与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做到“三不随意”(不随意拨高教学要求,不随意加快教学进度,不随意加重学生的作业与思想负担)。在了解学生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的基础上,列出新授知识点及能力要求,排出单元教学进度表。

4、提倡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集体备课。集体备课要做到“三定”(定时间、定人员、定中心发言人)、“四个统一”(统一本单元教学目标;按知识划分课时,基本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重点、难点;统一双基训练内容及要求)。

5、认真写好分课时教案。教案根据不同课型(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的特点设计,应含有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使用的教具和学具、学生开展的学习活动,课内外练习设计以及简要的板书等。教案要详略得当,学生学习活动设计应当作为教案设计的重点。一般应超1周备课,提前修改。

6、教学要体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知识教学和智能发展的要求,并注意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结合智能教学渗透教育,培育和发展学生“愿意学、喜欢学、相信自己能学好”的积极情感。

7、按照教学目标,认真组织、处理和恰当运用教材内容,确定重点、难点和关键。对于重点内容和关键部分,应放在突出的地位,使学生通过切实有效的学习活动逐步加深理解,切实掌握;对于难点,可以采用适当分散、预先准备等办法加以解决;对最基础的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要舍得花时间,夯实基础。

8、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有层次。各层次的教学安排应注重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如何指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获取体验、建构认知、学会学习,应清楚列出:如何引导学生对各层次及整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恰当的归纳或小结,在教案中应有扼要说明。

9、根据课标和教材要求备好课内外练习。教师应首先把教材上的习题都做一遍,明确各个习题的作用,做到习题与教学内容相互配合;必要时教师可创造性编制切合学生实际的练习。练习设计要紧紧围绕教学的重点、关键,注意符合儿童生活实际,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

10、要充分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工作。备全使用的教具、学具,课前要进一步熟悉教案,并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有所预料,对如何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案作好思想准备。

二、课堂教学

1、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三者”的作用,认真实施教学方案;一方面要避免教学的随意性,另一方面又要随时准备根据学生学习需求调整教学方案。

2、上课时教师要精神饱满,教态自然、亲切,与学生平等交往,努力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坚持用普通话讲课,语音清晰,表达严谨;板书整洁,字迹端正,板书布局能体现认识过程,并且尽量做到重点突出。

3、抓好基础知识教学,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教学时应重视向学生揭示知识发生发展的背景以及形成的过程。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主动尝试、大胆猜想、认真推理,并注意算法的多样化。计算教学要重视口算训练和算理理解,注意算法的多样化;应用题教学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重视直观和实际操作,突出基础结构和数量关系的分析,注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几何形体知识的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和自觉检验等学习习惯,使学生在形成认知结构的同时,能力和习惯都得到相应地发展。

4、提倡启发式,反对满堂灌以及满堂问。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学生有充分地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和时间;注意适时运用“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形式,让儿童在接触客观世界的同时,和学习伙伴一起理解学习任务,探索、发现数学规律,各抒己见,相互启发,交流补充;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课本的习惯和能力,指导并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5、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要简单明了,有思考价值,有适当梯度,注意因人而宜;提问面要宽,学生回答有困难时,要耐心启发;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绝不放过学生回答中的错误和含糊之处。

6、实施学习活动要注意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的生活情境或问题情境,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鼓励他们质疑问难;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要耐心启发,鼓励他们多问、多答;恰当地评价学生通过努力之后取得的进步,使每个学生都相信自己能学好。

7、每节课都应按时上下课,应合理分配好课堂教学时间,充分利用每节课的最佳时间,一般应在前20—25分钟完成主要教学任务,并保证学生有10分钟左右的集中练习时间,让学生在课内完成课堂作业,切实减轻学生课后作业负担。

8、根据教学内容及现有条件,充分有效地运用图表、模型等教具、学具和电教手段,增加直观性,注意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用活用好多媒体课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9、加强信息反馈,及时调节教学。教学中应通过观察学生的眼神、表情,以及提问、操作、练习等途径,了解学生认知的心态和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与教学方法。学生课堂作业时,应注意巡视,适当进行个别辅导。

10、中、高年级可适当布置课外作业,但目的要明确,针对性要强,并按有关规定严格控制课外作业量。“教学的最优化就是教师设计的一切活动都能启发学生的思维,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大的收获。”教学设计应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例出发,用学生自己最感兴趣的形式,提供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材料,保证学生活动的内容和时间。把“学什么”“怎么学”还给学生,教师可以提供学习材料而不是讲解,是组织原始信息而不是处理加工。教师应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用不同的速度、自己的方法、学好不同水平的数学。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互助学习、敢于发表新想法和新做法。只有真正设计开放性问题,形成开放性课堂,学生才能主动参与,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才有可能。小学数学应视为应用数学而不是理论数学,教学时应把抽象的书本内容形象化,枯燥的练习游戏化,让学生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身边疑难问题,感受到学数学是生活的需要。变“要我学数学”为“我要学数学”。实验表明,改变教学评价对象,能促使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引出了备课、上课的一种新模式,更能体现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综上所述,实施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量化为:

教师活动

1.能把握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

2.根据重点、难点、疑点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设计实质性集体学习内容,用正确的数学术语进行学法指导,并渗透数学思想,培养能力。

3.融入学习小组,进行个别辅导。

4.紧扣目标设计尝试、实践和创新练习进行思维训练。5.能采用质疑探究,小组交流,集体评价,作业自改互改,抽检等多种方法获得反馈,并及时给予适当的评价。

A、学生活动

(一)自主性学习状态

1.充分动口、动手、动脑,主动收集、交流、加工和处理学习信息。

2.独立思考,掌握学法,大胆实践,并能自评、自检和自改。

(二)合作性学习状态

1.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听取和尊重别人的意见,实行分工合作,各负其责。

2.争论与和谐统一,有效地进行小组内的互帮互学。

(三)创造性学习状态

多向观察,善于质疑,变式思维,举一反三,灵活实践。

三、课后教学活动

1、每节课后应认真分析教学得失,提倡写好教后札记或者叫做课后反思。对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和练习中的典型错例,要及时做好记录。

教师要及时检查和批改学生作业,原则上应当天批改完毕。应及时讲评学生作业中带普通性的问题,认真分析原因,并组织订正。作业要求全批全改,对错误较多学生的作业尽量做到面批面改。批改作业要用规范划一的符号,并注意批阅时间。作业分析要有书面记录。

3、要指导学生按规定格式作业,培养学生书写整洁,独立思考,严格认真的学习习惯。

4、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与学生作业、考试等反馈的信息,经常、及时、有目的地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要帮助他们弥补知识缺漏,改进学习方法,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成绩。

5、有条件的学校应积极开发数学活动课程或建立数学兴趣小组。活动形式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活泼多样。每学期数学活动课程所选用的内容、活动形式、时间安排等,都应列入学期教学计划,并指定专人负责,加强指导。

四、评价与测试

1、考试是一项必不可少的评价方式,不仅是巩固、整理教学内容的重要渠道,也是了解评估教学效果的首选方法。要坚持平时、单元、期中、期末考试等检测形式。平时和单元测验,教师可灵活采用集体订正、交换检查等阅卷方法,认真总结,适时反馈,及时做好记载。期中、期末教师必须亲自阅卷,认真规范地搞好质量分析(试题分析、试卷分析、主要收获、存在的问题﹤学和教两方面﹥、具体措施),对教学要有指导意义。

2、考前教师要做好复习工作,指导学生整理、归纳所学知识,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考后应及时讲评,做好试卷分析。

3、重视平时成绩考查。既要重视书面考查,又要重视口试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查,还要注意通过课堂提问、板演、作业等手段,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上一篇:1诗两首学案下一篇:企业春节慰问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