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差异比较(精选12篇)
区域差异比较 篇1
区域经济差异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各级政府和学术界为此做了大量实践工作和学术研究。200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2003年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和2005年中部崛起, 是党中央为避免区域差异过大而做出的重要战略选择。2003年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新的科学发展观即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其中统筹区域发展主要是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地区间的发展差距过大;二是产业间的结构趋同[1]。
西部地区边界线长, 民族众多, 实现西部地区的共同富裕, 是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全的战略举措;实现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 是我们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一条重要方针, 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 也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和艰巨的历史任务。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的历史存在和过分扩大, 是一个长期困扰中国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全局性问题, 西部开发对全国和西部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直接影响。
1 西部地区现状
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自治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面积685万km2, 占全国的71.4%。2007年末人口3.65亿人, 占全国的29%。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47454.6亿元, 占全国的17.3%。西部地区资源丰富, 市场潜力大, 战略位置重要。但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 不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40%[2]。西部开发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资金, 基础设施落后, 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自2000年以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 中央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快, 中央对西部地区的各类财政转移支付累计近15000亿元, 国债、预算内建设资金和部门建设资金累计7300多亿元, 有力地推动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西部地区生产总值从16655亿元增加到47455亿元, 年均增长达到11.6%, 超过全国同期经济增长水平, 与全国同口径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的差距不断缩小[3]。
2 统计分析
2.1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多指标分析方法, 在各省的2001年和2008年的统计年鉴上收集了2000年和2007年的截面数据, 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 把多个存在相关关系的一组变量, 通过线性替换, 变换成少数几个互不相关的综合新变量, 以主成分累积贡献率大于85%选取主成分, 各主成分的因子贡献率占主成分累积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 与各主成分得分进行加权计算得2000年和2007年各区划单元经济发展指标的综合评价值, 根据地区之间的位序变化用GIS软件将差异特征显著表示[4]。
2.2 指标体系的选取
研究区域经济差异, 必须选择合理的指标体系作为衡量标准。目前, 国内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衡量区域经济差异的指标体系, 因此借鉴联合国HID指标体系和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 选取了2000年和2007年两年的数据, 根据系统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 选取以下12个指标来衡量西部地区12省的区域经济差异。分别为地区生产总值 (103亿元) (X1) 、第一产业产值 (103亿元) (X2) 、第二产业产值 (103亿元) (X3) 、第三产业产值 (103亿元) (X4) 、人均GDP (百元) (X5) 、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百元) (X6) 、人均财政收入 (百元) (X7) 、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 (百元) (X8) 、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百元) (X9) 、职工年平均工资 ( 百元) (X10)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百元) (X11) 、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X12) 。
2.3 步骤和模型建立
(1) 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 有逆向指标先转为正向指标, 然后采用标准化方法使指标成为无量钢的标准化数据;
(2) 确定主成分的个数m, 得到各主成分得分的表达式, 数学模型如下:
undefined
其中, F1、F2……Fm表示各主成分得分, αundefined表示第m个主成分所对应的特征向量, xi表示各指标标准化后的值。
(3) 计算主成分综合得分, 则:
undefined
2.4 统计分析
2.4.1 2000年数据分析
利用SPSS统计软件, 将西部地区2000年相关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 根据主成分载荷矩阵得到四个主成分, 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91.387%。
第一主成分由变量X1、X2、X3、X4、X12决定, 包括地区生产总值、第一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进出口总额, 这些指标主要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第二主成分由变量X5、X6、X11决定, 包括人均GDP、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这些指标只要是人均指标, 反映了一个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第三主成分由变量X10职工的年平均工资决定, 主要反映了职工的收入, 也间接反应了该地区的发展状况。第四主成分由变量X8、X9、X10决定, 包括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和职工年平均工资, 反映了投资、储蓄和职工工资的关系, 工资上涨带动储蓄的增加, 通过融资渠道, 实现资金的投资配置, 间接带来GDP的增加, 投资区域的不均衡分布, 也会影响地区差异[5]。
根据以上主成分分类结果, 可以通过进一步计算得到每个区域各主成分的得分情况, 然后根据方差贡献率作为权数计算出各地区综合评价值的总得分, 所得公式如下:
F=5.291*F1+2.553*F2+1.883*F3+1.239*F4
从表1计算结果可以看出, 2000年综合评价值为正的有7个省区, 分别为:四川、内蒙古、新疆、重庆、陕西、广西, 占全部地区的58.3%。综合评价值为负的省区有5个, 也占全部地区的41.7%。其中得分最高的四川省 (28.01727) 和得分最低的西藏 (-17.83148) 相差45.84875, 由此可见得分和经济差异成正比, 西部各地区之间2000年区域经济差距拉大。
注:数据来源于西部各省市区统计年鉴2001计算。
2.4.2 2007年数据分析
2007年的数据分析同2000年的数据分析一样, 利用SPSS统计软件, 将西部地区2007年的相关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 根据主成分载荷矩阵提取了三个主成分, 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5.504%, 能代表12个变量的信息。第一主成分由X1、X2、X3、X4、X12决定, 包括地区生产总值、第一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进出口总额, 反映了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第二主成分由X5、X6、X7决定, 包括人均GDP、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财政收入, 这些指标反应了该地区的生产与消费。第三主成分由X8、X9、X10决定, 包括职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职工年平均工资, 这三个指标反映该地区的投资与储蓄。
根据以上主成分分类结果, 计算得到2007年西部地区各省区主成分的得分, 根据方差贡献率计算出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总得分, 所得公式如下:
F=6.015*F1+2.772*F2+1.474*F3
从表2计算结果可以看出, 2007年综合评价值正的有6个区域, 分别是:内蒙古、四川、重庆、广西、陕西、新疆, 占全部地区的50%。综合评价值为负的有6个区域, 占全部地区的50%, 其中得分最高的内蒙古 (30.43700) 与得分最低的贵州 (-21.42463) 相差51.86163, 与表1中2000年相比, 综合评价值为正的地区减少了一个, 而且2007年得分最高的地区与得分最低的地区相差的分值比2000年高出6.01288, 说明西部区域内部差异继续在扩大。
注:数据来源于西部各省市区统计年鉴2008计算。
3 综合分析
从西部各地区的综合评价值来分析, 西部大开发实施近十年区域内部经济差异开始两极分化, 区域经济发展大体处于威廉姆逊倒U型理论的变化前期 (即经济发展的起飞阶段, 由于某些地区有着资源丰富或地理位置等有利因素, 得以优先发展, 而有些地区起飞条件尚未成熟, 发展落后, 因此导致区域间增长的差异) [6], 地区之间经济差异在继续扩大, 但总体上在发展。这与政府机制下的区域协调论相吻合, 政府机制下的区域协调论是指在市场协调基础上政府必须予以干预的学说理论。该理论认为, 市场力量的作用通常会增加而非减少区域差异, 如果没有周密的政府干预, 区域差异会不断扩大。支持此论调的学者均主张:发展中国家要实行“不平衡发展战略”, 也被称为“不平衡区域协调模式”。政府干预区域协调模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赫希曼提出的“联系效应理论”;一类是缪尔达尔的“累积性因果关系理论[6]”。缪尔达尔认为, 在区域经济发展初期, 应集中力量发展投资效率较高的地区, 利用“扩散效应”带动整个地区的发展;同时防止“累积性因果循环”带来的负作用, 政府必须采取必要的政策措施刺激欠发达区域发展, 防止区域差异的进一步扩大[6]。
从表3的位序可以看出, 2000年四川位序排第一、内蒙古第二, 其后依次广西、重庆、新疆、陕西、云南、甘肃、宁夏、贵州、青海和西藏;2007年内蒙古排名第一, 四川第二, 其后依次为重庆、广西、陕西、新疆、云南、宁夏、青海、甘肃、西藏和贵州。根据表1和表2各地区综合评价值的位序, 计算出每个区域2000年与2007年综合评价值位序升降变化的位数, 把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特征划分为4种类型:缓慢上升型 (0~1) ;基本不变型 (0) ;缓慢下降型 (-1~0) ;显著下降型 (-2~-1) 。
通过比较分析可知, 西部地区经济综合评价值的位序无显著上升型的区域, 位序变化的最大值为1, 主要原因是西部地区整体经济基础落后, 发展速度比较缓慢。从综合评价值看, 2007年内蒙古的得分为30.437, 明显高出其它地区, 发展速度相对较快。
缓慢上升型的有内蒙古、宁夏、陕西、青海、西藏、重庆、广西;这些地区除青海、陕西和重庆, 其它地区都是少数民族自治区。2000年以后西部开发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国家对西部的投资和少数名族的政策明显倾斜, 青藏铁路、宁西铁路、渝怀铁路、重庆轻轨、涩北-西宁-兰州输气管线、青海30万t钾肥、西电东送等重大基础工程建设的开工、完成及作用的产生, 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
基本不变型的只有云南。开发期间, 云南在电力、公路建设和水资源利用等方面大力投资, 而且云南地处边界, 和好多东南亚的国家接壤, 有良好的利用外资的条件, 但是云南的经济综合评价值保持不变, 对外开放的程度也深入不够。2000年对外贸易总额为18.13亿美元, 2007年为87.8亿美元, 相比四川和广西等地区, 开放型经济水平不高。英国经济学家邓宁曾指出:当人均GDP位于400~1500美元时, 吸引外资的能力增强, 外商直接投资增长加快。云南省2000年人均GDP达到588美元, 2007年达到1464美元, 已经进入到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速度加快发展的阶段。然而2000~2007年这8年时间, 云南吸引外资进入的速度并不快, 2000~2006年, 云南实际利用外资金额都没有超过2亿美元, 直到2007年也才达到3.95亿美元, 仅占全国的0.53%, 这说明西部地区以“外资促外贸”的发展道路有着较大的局限性[7]。内因决定外因, 地区自身的发展不能仅靠外资和投资, 必须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条件利用大开发的机遇发展特色产业。
缓慢下降型的有四川和新疆。在西部四川和新疆的经济综合评价值2000年分别位于第一和第五, 2007年位于第二和第六, 都下降了一位。使四川落后于内蒙古, 主要原因在于开发的过程中内蒙古抓住了机遇, 大力发展了能源等特色优势产业, 形成了蒙牛等名牌企业, 同时加快了包钢集团等10多家大型国有企业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更新, 形成了相应的产业群。有关资料表明, 在“十五”期间, 内蒙古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1.2倍左右, 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6.6%, 其速度已连续几年位居全国第一;财政收入增长了2.4倍, 年均增长了2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6917.71亿元, 比“九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2.9倍, 年均增长了44.2%, 这些都明显超出西部其他省份的同期水平。
显著下降型的有甘肃和贵州。经济综合评价值2000年分别位于第八和第十, 2007年位于第十和第十二, 分别退后两位。甘肃和贵州矿产资源都比较丰富, 甘肃冶金有色工业独具优势, 素有“有色金属之乡, 的美称, 产品畅销国内外, 镍、铝、铜、锌、铅的产量占全国同类产品产量的比重较高;贵州是我国的铝储量大省, 居全国第二位。甘肃和贵州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 经济基础薄弱, 后劲不足,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 利用大开发的机遇发展特色产业, 一定会缩小和其它地区的差距。
4 结束语
近10年来, 我国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更多的是依赖国家财政投资, 这种政策的最初效应是明显的。但在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拉大的同时, 在西部地区内部也出现了宏观经济上的不均衡性, 按发展速度分为缓慢上升型、基本不变型、缓慢下降型和显著下降型。西南地区发展快于西北地区, 在西南, 四川、重庆、广西的优势较为明显, 在西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说明西南地区近年来抓住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 同时较好地利用了我国与东南亚地区开展区域贸易合作的地理优势, 使得宏观经济迅速发展;在西北地区, 内蒙古的优势最为突出, 在西部地区处于领先位置, 尤其是在发展潜力上, 远远超过了其他省区的水平, 在西部大开发中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 但是西北地区规模总量较小, 经济基础较差, 这说明西北地区还没有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因此, 在西部各省市区的宏观经济发展过程中, 应更重视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 避免区域内部宏观经济差异的进一步拉大。
摘要:基于综合经济实力指数评价模型, 以政府机制下的区域协调论为基础, 选取了西部12省2000年和2007年经济发展的12个指标, 使用统计软件SPSS13.0,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西部各地区经济差异状况, 通过G IS软件表示, 并得出结论, 西部大开发近10年来国家政策和投资极大地推动了地区经济增长, 这种政策的最初效应是明显的, 但地区内部出现宏观经济上的不平衡性, 内部经济差异扩大, 西南地区发展总体快于西北地区。
关键词:西部开发,西部12省市区,区域经济差异
参考文献
[1]韩凤芹.地区差距:政府干预与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3:2-10.
[2]中国西部经济报告 (2007)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121-136.
[3]中国区域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
[4]张文波, 陈红艳.实用数据统计分析及SPSS 12.0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6.
[5]梁树广, 余国新, 程静.新疆经济增长的固定资产投资储蓄效应分析[J].新疆金融, 2007 (3) :17-18.
[6]施祖麟.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215-216.
[7]陈鸿宇.区域经济学新论[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1998:31-33.
[8]云南统计年鉴2008[M].云南:云南年鉴社, 2008.
区域差异比较 篇2
1.主要地形、地形区,主要城市。
2.农业生产特点、粮食作物、气候、兴修水利、防治水患。南方地区
1.气候、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灾害防治的关系。2.丰富的有色金属,考查矿产名称及分布。3.工业区的名称与分布。青藏地区
1.地理位置和范围,本区包括的省份及主要地形名称。2.“高”“寒”的气候特征以及在它影响下的农、牧业生产特点。西北地区
1.地理位置和范围、主要地形。这一部分主要以读图题的形式来命题,要求记住范围、地形名称并填图。2.“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以及因这一特征而形成的农、牧业生产特点,常以综合题的形式命题。
3.主要矿产地、主要城市。
4.保护草原,治理沙漠这是一个热点问题。【典型例题精讲】
典型例题设计意图:所选这两道题紧扣当今社会热点,并且将地理问题有机结合在热点问题之中,指明了今后复习的方向:牢固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关注热点问题,并且能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分析说明热点问题的内涵。
[例1]我国西部大开发需要几代人持之以恒地进行不懈努力,既要有紧迫感,又要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请你运用有关的地理知识,读图和下表回答。
东中西部gdp占全国的比重(%)1978年1990年1998年 东部52.4253.6858.12 中部30.9229.9027.92 西部16.6616.4213.96 东西部人均gdp变化及东西部差距(单位:元)1978年1990年1998年 东部48320809483 西部25510604052 东部与西部的比值1.891.962.34(1)根据图上的编号填出相应省级行政区的简称。
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以上资料分析,在1978~1998年期间,东部和西部gdp(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东部和西部人均gdp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3)西部大开发重点是依托交通干线,发挥中心城市作用,以线串点。在开发西北地区时应以________铁路干线为重点,该铁路干线将西部的几个省级行政区中心城市串起来,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线西段已与____________(国家名称)中亚铁路接轨通达西欧,将成为西欧大西洋沿岸与东亚太平洋地区最近便的陆上通道。(4)修建进藏铁路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计划中铁路进藏有青藏、川藏等方案(如图所示),青藏铁路经过地区的地形、地貌特点是____________,川藏铁路经过地区的地形、地貌特点是____________。选择青藏铁路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5)由于青藏高原海拔较高,在修建青藏铁路时将遇到的困难有()a.缺氧 冻土b.太阳辐射 地震
【命题意图】 本题以西部大开发这一焦点话题为切入口,以相关图表资料为载体,着重考查学生识记我国西部地区省级行政区名称及其空间位置、使用和说明提供数据资料,识记重点铁路干线及沿线西部省级行政中心,第二条亚欧大陆桥,进行青藏和川藏铁路方案比较,确认选择依据以及认识青藏铁路工程困难因素,西电东送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知识。【答案】(1)青 藏 川或蜀
(2)东部gdp占全国比重上升,西部则下降 东西部差距明显扩大
(3)陇海—兰新 西安 兰州 乌鲁木齐 哈萨克斯坦
(4)多高大山脉,山间有盆地、宽谷,地面波状起伏,相对高度小 要横贯横断山区,山高谷深,相对高度大 修建铁路工程量小,费用少、工期短(5)a [例2]下图表示我国各省级行政区水土流失的面积。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大于1000万公顷的省级行政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x疆面积较大,但水土流失面积较小,主要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3)山西面积较小,但水土流失面积较大,主要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意图】 本题以“水土流失”这一典型环境问题为切入口,以“我国各省级行政区水土流失的面积”示意图为信息平台,立意考查学生熟练判读专题,描述区域差异的能力。【易错分析】 不能正确阅读图例,是本题易出错的主要原因之一,不能分析各省的主要自然特征是本题易出错的另一个原因。
【解题思路】 解题时,看清图例、回顾中国政区图即可填出水土流失面积大于1000万公顷的省区名称或简称。x疆地处西北内陆、远离海洋、气候干旱,外力作用以及风力搬运、风蚀、风力堆积和风化作用为主,部分高山区以现代山岳冰川的侵蚀作用为主,水蚀、水力搬运和沉积作用十分微弱;山西地处东部季风区、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加上山西全省地处土质疏松,地表植被条件很差的黄土高原,水蚀作用强烈,水土流失严重。解决(2)(3)两个问题时,应联系气候、地形知识进行思考。
【答案】(1)甘肃省 四川省 重庆市 陕西省 内蒙古自治区(2)气候干旱
(3)地处黄土高原,缺少植被覆盖,夏季多暴雨
【基础测评】
试题总体设计说明: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学的两大特点。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总是与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密切相关的;区域地理的特征,即区域以内的某些共性,总是同这个地区的位置、自然、经济、社会、历史等条件密切联系着的。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有大片沼泽性荒原有待开发的是()【解析】 东北平原分布有沼泽地,但只是三江平原上有分布,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上没有分布。
【答案】 a 【解析】 山西是全国最大的煤炭基地,因山西省内有大煤矿,煤质好、产量高。【答案】 a a.西北地区交通以铁路和航空运输为主 b.青藏地区目前没有铁路,运输以公路为主 【答案】 a 4.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面积最大的是()
【解析】 这是一道记忆类型题,西北地区面积约占全国的30%。a.长江、乌江、黄河b.长江、澜沧江、黄河 【答案】 b a.宜耕荒地广阔——平原b.草原广阔——森林 【解析】 西北地区是四大地理区域中面积最大的;土地广阔。它离海远,气候干旱,降水少,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答案】 d 7.我国青藏高原上的著名三大畜种是()
a.三河马、三河牛、滩羊b.牦牛、藏山羊、藏绵羊 【解析】 熟记适应“高寒”环境的三大牧种。【答案】 b 8.适合在松嫩平原种植的农作物是()
a.春小麦、玉米、甜菜、亚麻b.冬小麦、高粱、大豆、甜菜 【答案】 a 9.黄河中游地区常见的自然灾害有()①凌汛②地上河决口③水土流失④干旱 【解析】 首先明确问的是黄河中游地区;其次明确凌汛发生的条件是由低纬流向高纬;第三,明确地上河是指黄河下游,因此把①②排除。10.北方四大盐场中,最为著名的是()a.长芦盐场b.辽宁盐场
【解析】 我国海盐产量居世界首位,尤以渤海、黄海沿岸产盐最多。就北方四大盐场而言,以长芦盐场(渤海两岸)产量最大,也最著名。【答案】 a 11.目前能缓解华北平原春旱期用水紧张状况,且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措施有()a.增加地下水的开采量
b.缩减农田面积以降低农业用水总量 d.推广喷灌、滴灌,发展节水农业
【解析】 增加地下水的开采量,会引起地面下沉;缩减农田面积,虽可起到降低农业用水量的作用,但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工业和生活污水是不能直接利用以灌溉农田的。【答案】 d 12.根据海外市场的需要,闽南三角地区建立了农业出口商品基地,下列不是其主要产品的是()
【解析】 闽南三角地区适宜建立蔬菜、花卉、水果等农业产品的出口商品基地。【答案】 a 13.关于南方地区的广东、海南、广西的气候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气温高,全年皆夏b.许多地方霜雪罕见,春秋相连
【解析】 本地区属亚热带和热带范围,热量充足,但气温并不是全年都在22℃以上,即不是全年皆夏,故a错。按四季顺序,春季之后应为夏季,若春秋相连则没有夏季,故b亦错,本区不如温带四季明显。
14.下列说法不是x疆瓜果特别甜的原因的是()a.云量少,光照强
b.白天光合作用强,夜晚蒸腾作用弱 d.白天光合作用强,晚上呼吸作用弱
【解析】 云量少,光照强,白天光合作用强,昼夜温差大,晚上温度低,呼吸作用弱。【答案】 b 15.通往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新建铁路是从乌鲁木齐通往()
【解析】 我国北疆新建铁路从乌鲁木齐通往阿拉山口(兰新铁路的北段),与哈萨克斯坦的铁路接轨。【答案】 b 16.地跨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省是()
【解析】 此题考查各区的范围和空间想象能力。青海是在青藏地区,四川主体位于南方,与青藏邻近,陕西地处南北方、西北地区三区交汇,而甘肃主体在西北分别与青藏区、南方区、北方区交汇。【答案】 d 17.目前,我国最大的仪器仪表制造工业基地是()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最大的仪器仪表制造工业基地。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综合型工业基地,也是我国最大的仪器仪表制造工业基地。【答案】 b 18.我国的优质长绒棉产区位于()a.珠江三角洲b.黄淮平原
【解析】 我国目前有五大片商品棉基地。南疆是我国惟一的优质长绒棉生产基地。19.我国西部地区的地理差异有()a.甘新多沙漠戈壁,青藏多大河湖泊 b.陕甘宁地势低平,云贵川地形崎岖 d.青海高寒干旱,甘肃温暖湿润
【解析】 此题有较强的时代性,西部大开发是我国的热门话题。并且以“个案”的形式考查区分自然或人文地理知识,具有很强的指向性。陕甘宁地处我国第二级阶梯,地势高,x疆河流中有额尔齐斯河属北冰洋外流区域,甘肃绝大部分处于干旱地区。【答案】 a 20.促进吐鲁番盆地经济发展的对策有()a.发挥“火洲”的气候优势,大面积种植热带作物 b.大力发展造纸工业
d.发展以“丝绸之路”和干旱盆地景观为特色的旅游业
【解析】 此题的切入点比较新颖,做题时要认真分析。从a选项看,此地虽有“火洲”的气候优势,夏季气温比较高,但该地冬季气温比较低,属于暖湿带,并不适于热带作物的种植。b项中的“造纸业”,需要大量的植物纤维作原料,而该地属于干旱地区,森林和植被比较稀少。
21.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应该()a.向西部大规模移民,以减轻东部的环境压力 b.在西部大范围垦荒,兴建大型商品粮基地 d.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解析】 本题以热点命题,实为考查人和环境的关系。
二、能力提升
22.根据下表提供的地理事物特征,选择图中相应序号,并将序号与相应的地理事物名称填入表中。
地理事物特征序号地理事物名称 “聚宝盆”
x藏重要的农业区 世界第一高峰 我国最大的湖泊 我国输沙量最大河流 “日光城” “黄金水道”
【解析】 解答此题可分以下几步进行:(1)读懂题目要求;
(2)确定该题地图所示区域。以省区轮廓特征判断,不难得出该图为青藏地区略图;(3)根据表中提供的地理事物特征,确定地理事物名称,将其填入表中相应位置。然后读图找到该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看图中所给序号,将其填入表中“序号”栏。如“世界第一高峰”,先确定为珠穆朗玛峰,将其填入表中“地理事物名称”栏。在图中找到珠穆朗玛峰位置,其序号为①,将序号填入表中。此题要求学生具有熟练的读图技能。【答案】
地理事物特征序号地理事物名称 “聚宝盆”③柴达木盆地
x藏重要的农业区②雅鲁藏布江谷地 世界第一高峰①珠穆朗玛峰 我国最大的湖泊④青海湖 我国输沙量最大河流⑤黄河 “日光城”⑦拉萨 “黄金水道”⑥长江
23.万里长江从雪山走来,穿越高山,汇纳百川,向东海奔去。
长江流域示意图
(2)建设三峡水利枢纽既有利于开发长江的________,也有利于防御______________。(3)带动长江流域经济起飞的龙头是________开发区。24.读“我国西部部分地区”图,回答:
(1)字母a表示____________山脉,字母b表示地形区是我国____________地貌分布最广的区域。(3)我国第二大林区位于横断山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和__________(填字母)山的南坡。(5)阅读下列选项文字,把相关选项的字母填入“山地对经济发展制约作用”关系图的圆框中。a.山区地表崎岖,坡度较大b.不合理的开垦耕种 g.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
【答案】(1)祁连 喀斯特(岩溶)
(2)d 水位落差和径流量大 风能(或太阳能、或地热)太阳能(或风能、或地热)(5)如图
2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有“日光城”之称的是________,有“聚宝盆”之称的是________盆地,“聚宝盆”里的“宝”主要是指________。青藏高原内的三条大江(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大的湖泊是________。
(2)在唐代,文成公主入藏与________结婚,对汉藏两族的和睦相处做出了贡献。x藏在唐代称做________。
(3)____________年,中国政府和平解放x藏。1987年,高原上第一条铁路从________到________的青藏铁路(北段)通车。
(4)青藏高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同处北纬30°附近,为何气候不同?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考查的知识点有:“日光城”“聚宝盆”“松赞干布”、吐蕃、青藏铁路、青藏高原的气候。
第(4)小题,气候的不同主要在于海拔的巨大差异及喜马拉雅山脉和太平洋的不同影响。【答案】(1)拉萨 柴达木 煤、石油、铅、锌、盐 长江 黄河 雅鲁藏布江 青海湖(2)松赞干布 吐蕃(3)1951 西宁 格尔木
(4)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地势高,又有喜马拉雅山脉的屏障作用,阻挡了印度洋西南季风的进入,形成了独特的高寒气候。长江中下游地区海拔低,又东临太平洋,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形成了夏季从海洋吹向陆地的湿热夏季风;冬季从陆地吹向海洋的干冷冬季风,成为亚热带季风气候。26.读“我国东部沿海的地区图”,回答: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我国最大海洋渔场和当前重点开发区的名称:(2)图中a处形成我国最大海洋渔场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舟山 京津唐 沪宁杭 海南岛
(2)位于暖流与沿岸冷海流交汇处;沿岸有长江、钱塘江汇入,饵料丰富
(4)以热带作物为中心的现代化农业基地;海洋渔业基地;畜牧业基地;热带珍稀动物饲养基地。
27.比较俄罗斯西北工业区和中国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在工业部门以及工业发展条件等方面的异同。(1)
工业区(工业基地)俄罗斯西北工业区长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濒临的海域 主要工业中心 主要工业部门
(2)两地工业发展特点及条件的共同点()a.属于加工型工业区
b.靠近国内有色金属矿产区 d.附近的燃料与原料价格低
e.着重发展技术要求较高的工业部门 【解析】 比较鉴别是地理学上常用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更好地掌握被比较对象的实质特点,了解其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案】(1)濒临的海域:波罗的海,南海; 主要工业中心、圣彼得堡,广州;
中国区域消费差异实证研究 篇3
中国幅员辽阔,亚文化圈多,区域市场的差异程度超乎人们的想象。这种差异具体表现在市场的多元性上:一国多个市场,一国多层市场。因此,中国市场营销中最为关键的战略之一就是,不可忽视区域消费差异及地理细分。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区域的经济水平、自然环境、地理条件和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长期影响着这些地区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消费文化。对于中国区域消费特征的正确解读,是本土和跨国企业进行地理细分和区域差异化营销的基础。本文以独生代消费者为样本,从价值观的角度,探讨中国十大区域的消费差异,并指出如何针对各区域细分市场制定恰当的营销策略,为企业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营销管理建议。实证研究
区域划分
笔者综合考虑了各地经济水平和区域文化的相似性,将中国划分为10个板块,即(1)北京市、天津市;(2)广东省;(3)上海市;(4)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5)四川省、重庆市;(6)黑龙江省、辽宁省、吉林省;(7)河北省、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8)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9)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0)湖南省、湖北省、河南省、福建省、江西省、安徽省。
量表选用
本研究采用的独生代价值观量表经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表明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该量表包括10个价值观维度,分别是成就感、归属感和孝顺、自尊、被尊重、与他人良好关系、开心和享受生活、人情、独立和自由、安全感、面子,每个维度有4个测项,共40个测项,采用7分点测量法进行测量。
问卷调查
笔者在中国具有地域代表性的四大城市广州、上海、北京、重庆的7所大学(其中广州4所,上海、北京和重庆各1所,既有重点大学,也有一般大学)以及通过电子邮件共发放问卷784份,并通过网络向全国各地的同学(朋友)以滚雪球的方式发送电子版问卷155份,通过两种方式共发出问卷939份,回收问卷898份,总回收率为95.6%;有效问卷874份,有效回收率为874/939=93.2%。用其中独生代样本714个,非独生代样本160个,因非独生代样本较少,为尽可能减少年龄变量对区域消费差异的影响,本研究采用714个独生代样本作为区域消费差异研究的样本。
研究结果分析
首先用统计软件SPSS12.0对714个样本作因子分析,得到成就感、归属感和孝顺、自尊、被尊重、与他人良好关系、开心和享受生活、人情、独立和自由、安全感、面子这10个价值观因子,再对因子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1),可发现十大区域的消费者在哪些价值观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由表1可知,来自中国各地区的消费者在“成就感”、“人情”和“面子”等3个价值观维度上的差异显著,而在其他7个维度上差异不显著。
表2显示了不同区域消费者在10个价值观维度上的得分均值情况。由该表我们可以发现,在“成就感”、“人情”和“面子”等3个存在显著差异的价值观维度上,哪些区域得分较高,哪些区域得分较低。以下从表2出发,结合各区域的经济文化背景,讨论十大区域的消费者在上述3个价值观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的原因和表现。
“成就感”差异
由“成就感”一项的得分均值可知,来自内陆省份的四川、重庆、河北、山西、陕西和甘肃的消费者最看重“成就感”;来自经济水平最不发达的西部省份如西藏、青海、宁夏、内蒙古和新疆的消费者对“成就感”最不看重;来自经济发达地区的北京、广东和上海的消费者在此项上的得分居中游水平,三个地区的得分排序依次是北京、广东、上海。值得一提的是,来自上海的消费者在此项上的得分仅高于来自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消费者位居最低得分的次席。从整个得分情况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内陆省份的消费者比较注重“成就感”,因为他们所在的省份的经济相对不那么发达,收入水平也较沿海地区低,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成长起来的消费者,可能更加迫切地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事业上有所成就,从而改变自己甚至整个家庭的命运;而那些沿海发达省份(直辖市)的消费者,家庭环境相对较好,没有什么后顾之忧,客观环境不需要他们在事业上非常成功,也能过上比较舒适的日子;那么为什么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消费者却在此项得分最低呢,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这些地区的消费者普遍信仰宗教(如藏族信佛教,维吾尔族和回族信伊斯兰教),我们又知道,有宗教信仰的人往往对世俗的成就并不是那么地看重,他们更看重的是自己的心灵富足,因此他们在该项价值观上的得分最低。
“人情”差异
来自河北、山西、陕西和甘肃的消费者在“人情”一项上的得分最高;东北人在“人情”一项上的得分最低。从总体来看,内陆省份的消费者比较注重“人情”;经济较发达地区广东、上海、北京的消费者在这一项的得分较低。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人际关系相对淡漠,中国传统的“人情世故”、“礼尚往来”等观念在这些地区也相对淡薄。而在内陆省份或者经济较不发达地区,人们的物质生活虽然没有那么丰富,但他们却更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谊,更注重传统礼节。值得注意的是,东北人在这一项的得分最低。为什么呢?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东北人重“义气”。例如,东北人常说:“别谈钱,一谈钱感情就远了。”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北人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礼尚往来”、“送人情”、“还人情”本质上是一种交换行为,即借助相互送“礼”来达到增进感情的目的。东北人重“义”,实际上超越了物质层面的“礼”,属于一种精神上的默契了。
“面子”差异
在“面子”维度上,东北人的得分最高;广东人的得分最低。从整体来看,来自北方省份的消费者更注重“面子”;而南方人普遍不大重视“面子”。事实上,我们从日常生活的一些细节中,也可以或多或少地感受到这点差异:东北人家里来了客人,总会竭尽所能地热情招待,即使家中并不宽裕,也要做足“面子”功夫;东北人还是中国人里最看重婚丧嫁娶仪式的,这其实也是讲排场、重面子的一种表现。相反,以广东人为代表的南方人则比较实际。比如请客吃饭,一般广东人都会选择经济实惠、口味好的餐馆,一般不会为了面子问题“只选贵的,不选对的”;如果一帮朋友在一起聚会,则多采用AA制(分摊付账),大多数人也不会觉得面子上过不去。
营销启示
区域差异比较 篇4
一、济南市旅游节庆发展概况
1. 旅游节庆
节庆是指有主题的节日庆典和公众集会, “节庆的强大号召力 (appealingness) 可以在短时期内使得节庆发生地的口碑获得‘爆发性’的提升”, 节庆对举办地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旅游节庆是以某种具有鲜明主题的公众性庆典活动作为旅游吸引物而开发出来的一种现代新型旅游产品。节庆旅游活动具有巨大的带动作用, 能够提升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和整体形象, 完善旅游目的地的配套设施, 让旅游目的地更具吸引力, 让旅游产品更具特色, 让旅游体验更加丰富, 让旅游者更直观地了解异地文化。
2. 济南市旅游节庆发展概况
济南旅游资源丰富,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根据相关书籍和网络资源的不完全统计, 济南的旅游节庆数量达20个 (见下表) 。从其创办时间可以看出明显的时间集中性, 主要分为两个时间段, 以千佛山庙会为首的5个旅游节庆创办于20时间80年代, 其他大都创办于2000年之后, 举办时间大都集中于适于出游的春节、“五一”、“十一”等国家法定节假日。从旅游节庆的分类看, 传统旅游节庆较少, 只有千佛山庙会和趵突泉迎春花灯会, 其他都是基于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等创办的旅游节庆。从举办地点看, 以景区为主要承办地点, 如千佛山、大明湖和趵突泉等景区。总体看来, 济南节庆旅游呈现出数量多、层次低、集中度高等特点, 节庆旅游发展水平不高。
资料来源:根据山东省旅游政务网及其他网络资源整理
二、基于差异比较的济南市旅游节庆发展现状分析
1. 与省内东部地市的差异分析
济南市旅游节庆数量共有20个, 在山东省内仅次于青岛市, 与烟台市持平, 比威海市多, 这与它们的旅游收入排名是相符的。在2012年, 青岛市的旅游收入为681.4亿元, 济南市为382.8亿元, 烟台市为403.3亿元, 威海253亿元。其中与青岛相比, 在节庆数量上差距不大, 但在知名度上则有很大差距, 青岛拥有有青岛啤酒节、青岛海洋节这些知名的、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旅游节庆, 而济南则非常缺乏具有地域特色和一定知名度的旅游节庆, 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青岛市的旅游收入是济南市旅游收入的近2倍。这充分说明济南市的旅游节庆在数量上取得一定的发展, 但是在质量上存在较大差距。
其次从地方代表性节庆上看, 济南的趵突泉迎春花灯会、千佛山庙会分别创办于1980年和1982年, 创办历史久远, 在省内拥有一定的知名度, 但是在规模上、节庆主题上缺乏创新, 无法跻身全国知名旅游节庆行列。反而是烟台的国际葡萄酒节、威海国际人居节后来者居上, 因特色鲜明渐渐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2. 与周边地市的差异分析
济南市周边地市聊城、德州、淄博、滨州、泰安和莱芜的旅游业发展程度较低, 节庆旅游发展水平普遍不高, 其旅游节庆的数量远远低于济南, 这说明周边地市的旅游节庆发展水平一般, 但是也存在像泰山国际登山节、聊城的江北水城文化旅游节凭借独特的资源优势, 具有很高知名度的旅游节庆。因此, 济南市在旅游节庆发展的优势可以与周边地区实现互补, 共同发展。
3. 区域内的差异分析
济南市的旅游节庆从举办地看, 多集中于市区, 如以大明湖景区为主的节庆就有4个, 在济南县市举办的仅有5个, 由于景区的承载力和交通拥堵, 限制了节庆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从节庆的主题看, 以灯会、庙会为主题的就有4个, 以景区的特色景观资源为主题的有5个, 与水有关的就有3个, 从主题创意上看, 济南的节庆旅游发展缺乏创新性。
通过对济南市节庆旅游发展的对比分析, 可以发现济南市节庆旅游发展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首先, 缺乏具有一定知名度、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旅游节庆;数量上的优势降低了质量, 济南市的旅游节庆在主题创意上缺乏创新性;而且济南市的旅游节庆举办者多为政府部门和各景区等事业单位, 缺乏市场化运作, 节庆的操作水平较低。
三、济南旅游节庆的区域整合发展策略
1. 以“天下第一泉”景区为基础, 着重打造泉水节
济南市由“一河 (护城河) 一湖 (大明湖) 三泉 (趵突泉、黑虎泉、五龙潭三大泉群) 四园 (趵突泉公园、环城公园、五龙潭风景区、大明湖风景名胜区) ”组成的天下第一泉景区, 是国家重点公园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是济南市的代表性景区, 以此为基础创办的泉水节, 应重点打造好, 使之成为济南市的靓丽名片, 可提升举办者的层次, 聘请专业的公司进行运作, 挖掘济南的泉水文化, 设计创新节庆项目, 将泉水节培育成济南的名牌。
2. 精简旅游节庆数量, 实现旅游节庆的区域协调发展
将济南的节庆数量进行精简, 本着“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主题, 共同欢庆”的原则, 将一个景区的旅游节庆数量进行精简、如大明湖的旅游节庆数量可缩减或整合进其他旅游节庆;在同一时间段内, 集中力量筹备一个节庆;此外相同的主题, 可将旅游节庆进行整合, 如济南以泉水著称, 济南的趵突泉啤酒在省内也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而且也已被青岛啤酒收购, 因此, 在青岛啤酒节期间, 可在济南开辟啤酒节分会场, 共同庆贺。
3. 挖掘地方文化, 创办综合时尚型旅游节庆
济南具有两千年的建城史, 是座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 因此, 济南应充分挖掘其传统文化, 早在民国时期, 济南就是重要的曲艺市场, 而且2012年济南成功地举办了第十届艺术节, 以此为契机, 济南可多举办类似节庆, 如曲艺节, 促进区域旅游业的发展。
自1982年开始举办的千佛山庙会, 在省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但由于景区面积有限, 活动内容以地方小吃为主, 其发展已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 可在千佛山景区扩张的基础上, 在节庆内容和范围进行扩展, 如结合济南的英雄山文化市场, 创办济南千佛山文化旅游节, 扩大其影响力。
4. 借力省会都市圈建设, 以旅游节庆为媒介, 建立区域旅游整合协调机制
山东省西部以济南为核心打造省会都市圈, 在交通、公交系统等方面实现一体化, 以此为基础, 济南可联合周边地市, 建立区域旅游协调发展委员会, 以各地市的旅游局及相关单位参与主体, 以旅游节庆为纽带促进区域旅游业的整合发展。如济南2103年创办了泉水节, 聊城在2002年创办了江北水城文化旅游节, 这两个节庆在举办期间可以实现地区上的互通, 成为相互节庆的分会场和综合旅游目的接待地。
5. 整合旅游资源, 创新旅游节庆新品牌
济南市南部山区, 山清水秀, 自然环境优美, 现拥有药乡国家森林公园、跑马岭野生动物世界、四门塔、千禧乐园、红叶谷、七星台和蟠龙山森林公园, 先后开辟了锦云川游乐园、九顶塔民族风情园、青松岭民俗村、园博园等一大批旅游景点, 逐步形成了景点众多, 特色各异的“旅游项目群”。因此, 可考虑整合此资源优势, 创办一些时尚的旅游节庆项目, 如济南南部山区休闲体育旅游节, 将体育运动项目与健康养生、休闲娱乐相结合, 开发一个新的品牌。
参考文献
[1]杨振之.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2.
[2]GetzD.EventManagement&EventTourism[M].NewYork:CognizantCommunicationCorporation.1997.
[3]黄翔.旅游节庆策划与营销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8.
[4]李桂英.济南泉水节的旅游开发研究[D].硕士论文.济南:山东大学, 2007.
地理环境差异影响区域发展论文 篇5
摘要: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地理对于区域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地理环境是人们开展日常工作和生活的中的基础,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地理环境又可以分为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这三种环境在区域和结构上相互重叠,构成了一个统一体,人类正是在这个统一体上生存和发展。地理环境对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十分重要,同时其具有自身的特性,即:整体性、分异性、构成要素的多变性等等。在我国近年来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地理环境的破坏较为严重,不能够适应区域地理环境开展相应的建设工作,这就影响到了区域的发展,不利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升。本文旨在对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为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地理环境、区域发展、影响
不同的地理环境会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不同的影响,同时会影响到区域的发展水平和整体的发展方向。地理环境在区域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地理位置差异、气候条件差异、土地条件差异、矿产资源差异等等,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到区域的发展。在区域发展的过程中只有对区域的地理环境进行充分的分析,寻找适应区域发展的发展类型来促进区域的发展,否则就会严重影响到区域的发展水平,对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造成危害。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地理事物的分布总是在一定的空间之上,同时其自身的发展也要以空间因素为依托,只有掌握地理环境的特点和不同区域地理环境上的差异,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区域的发展。由此可见,本文对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地理位置差异
1.1经纬度位置
我国的国土面积广大,南北的经纬度跨度很广,我国大部分处于中纬度地区,南部的少数地区处于热带。由于经纬度跨度很广,因此在不同的维度会有不同的农业经济发展,在不同的农业经济挑战发展下形成了不同的地区差异,如:在我国北方地区主要以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为主,在我国南方主要以水稻等农作物为主,北方地区多为两年三季、南方地区为一年两季。不同的经纬度位置对于区域的农业发展有着直接影响,同时对区域的文化风俗、经济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1.2自然地理位置
自然地理位置主要是用来藐视地理事物的空间和时间关系的,根据人们不同的研究需要通过相应的定位能够全面地掌握地理事物的时空属性和相应的特征;自然地理位置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绝对地理位置,另一种是相对地理位置。不同的自然地理位置的气候、土地等情况都不相同。如:在我国北方地区气候十分寒冷,冬季时间较长,农业发展受到相应的限制。在我国的南方地区气候炎热,适宜耕种的时间较长能够更好地促进农业的发展。
1.3政治和经济地理位置
我国在发展的过程中根据地理环境的差异将我国分为不同的省区,不同的地区在经济和政治发展上有着相应的差异。我国按照相应的标准主要将国土分为区域、居民点、交通枢纽、企业和经济发展区、经济中心。政治中心、工农业发展基地等等,在不同的区域内发展的重点不同。不同区域之间的连接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能够更好地促进不同区域的发展。之所以进行这样的划分是因为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不同,要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优势和特点,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区域和全国的发展。
2、自然地理环境差异
2.1气候条件差异
气候条件差异是自然地理环境差异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气候是指区域内长时间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平均或者统计状态,主要包括:降水量、光照时间、热量等等。气候是区域生命产生、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人们获取日常生产生活资源的重要来源。气候条件对区域农业的发展影响最为明显,对于区域农作物类型、农作物的熟制、区域农业耕作方式以及全国的农业布局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区域的气候条件差异导致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分布的不同,会对区域农业、工业的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应当因地制宜地开展建设工作。
2.2土地条件差异
土地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土地主要由地貌、岩石、土壤、水文、植被等要素构成,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区域的土地条件差异中地表起伏状况的不同是地理环境的重要因素,按照形态可以将土地分为:山地地区、丘陵地区、平原地区、盆地地区等等。在不同的土地环境当中经济社会发展的类型有着很大的不同。子在我国平原和盆地地区,农业的发展水平较高,因为整体的耕作较为方便,在山地和丘陵地区由于耕作难度和运输难度较大,因此农业发展的水平较低。但是在山地和丘陵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水平较好,也能够促进区域的发展。在我国东北地区土壤十分肥沃,粮食的产量和质量较高。从交通方面来看,平原地区的交通网络十分复杂,运输十分方便,但是在山地和丘陵地区的交通水平较低,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2.3水分条件差异
水是生命之源,水分对于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水分主要由天然降水形成,同时人类通过调节水资源也能够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我国的东南部地区降水丰富,这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促进了区域农业发展水平的提升。在我国北方和西北地区降水量较少,气候较为干旱,但是在这些地区却存在着一些绿洲。这是人们发挥自身聪明才智,利用冰雪融水、地下水和河流灌溉的结果,这样能够促进区域农业的发展也能够提升区域工农业的发展水平。同时在我国东南部地区发生的水寒灾害较多,通过对水资源的调整能够减少灾害的发生,能够促进区域生产和生活的展开。
2.4自然资源条件差异
自然资源是人类发展过程中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和重要原料和燃料来源,是现代社会工业发展的基石。自然资源对于区域的经济发展起着核心作用,是区域工业发展的基础。在我国山西、黑龙江等地区,煤炭资源十分丰富,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当地工业和经济的发展。同时,在我国西北部油气资源十分丰富,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升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目前,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在不断提升,自然资源仍然是发展的重要基础,其中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对于生产和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区域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充分了解区域的自然条件,根据自然条件来促进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
3、社会经济地理环境差异
3.1交通条件差异
交通条件对于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影响,交通条件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目前我国的交通主要以公路、铁路、航运和航空为主。在不同的地区交通的发达程度不同,在我国的平原地区交通较为发展,公路网和铁路网十分稠密,能够有效地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在我国的丘陵和山区交通条件较为落后,这对于当地的商业、人口发展会造成一定的限制。例如:在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航运的发展程度较高,通过长江黄金水道的发展能够很好地促进区域贸易往来和货物的运输,能够很好地促进内地和沿海地区的交流,促进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
3.2科技条件差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东部的教育水平较高,有着很好的科技创新能力,能够通过科学技术对环境进行改造,提升人们适应环境和利用资源的能力。科学技术能够提升人们使用自然资源的效率,能够有效地节约资源,降低建设程度。在科技较为发达的地区,当地人们的生产效率和生活水平都会有较大的提升。在我国的西北部地区,科学技术较为落后,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够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来促进区域的发展,这就造成了区域的资源浪费,影响到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因此,在区域发展的过程中应当不断提升科学技术水平,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3.3政策条件差异
政策对于区域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国家政策能够在宏观上影响到一个区域的发展方向。我国在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开放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为其发展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能够有效地吸引外资来促进区域的发展。在近年来发展的过程中,西北地区的发展程度较低,国家制定了西北大开发的发展战略,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西北部地区的发展,促进了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同时,我国制定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技术,调整了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减少当地的污染。政策条件对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如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深圳的发展速度非常快,这主要是因为相应的优惠政策吸引了外资,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促进了就业,提升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3.4劳动力条件差异
在区域发展的过程中劳动力条件十分重要,劳动力的供应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中一个方面是质量,另外一个方面是数量。劳动力资源的人数反应推动物质资源的人事,人力资源的质量能够反应可以推动发展的类型、复杂程度和物质资源。例如:在我国的东南地区,劳动的数量很多,因此当地的制造业发展程度很高,但是其质量较低。在我国上海、北京、广州等地区,人力资源的质量较高,因此当地的高新技术发展水平很高,因此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也很高。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相应的生产设备、工艺和现代化程度的提升,对于人力资源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4、促进区域发展的措施
4.1因地制宜促进发展
要想促进区域的发展,应当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差异来促进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如:我国北方和西北地区降水量较少,气候较为干旱,但是在这些地区却存在着一些绿洲这是人们发挥自身聪明才智,利用冰雪融水、地下水和河流灌溉的结果,这样能够促进区域农业的发展也能够提升区域工农业的发展水平。同时,在我国西北部发展的过程中虽然当地的气候条件较差,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注重矿产资源的开发,来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达到更高的发展水平。在我国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可以根据当地的民俗文化来发展民俗旅游业,促进当地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提升,从而带动当地的发展。
4.2充分开发区域资源
我国的国土面积较广,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地开放当地的资源。这些资源主要包括:矿产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等等。在开发矿产资源的过程中应当减少资源的浪费,提升资源开采的质量和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在开发人力资源的过程中应当注重提升人力资源的质量,这就要求对区域的人力资源进行定期和有效的培训,对于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应当进行技能培训,提升其就业技能,更好地为社会建设服务。在开发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应当发现区域的文化发展特点,根据区域特点发展文化产业,并且因地制宜地发展服务业。
4.3制定扶持发展政策
在促进区域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充分了解区域地理环境的发展状况,对于地理环境进行分析,制定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如:在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过程中,应当了解到目前产能的发展状况和资源的利用状况,制定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同时,应当针对于不同地域的发展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如:在西北地区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促进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4.4加强地理环境监测
地理环境对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在促进区域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对于区域地理环境的监测。因为在发展的过程中,区域的地理环境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应当适应地理环境的变化。政府应当根据当地地理环境的变化制定相适应的发展政策,也就是要使区域能够呈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态势。如:在我国发展的过程中,近年来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在不断加剧,因此国家制定了相应的环保政策,并且十分重视生态建设。这样能够促进资源的节约,同时能够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主要对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区域的地理差异主要存在于以下三个方面:地理位置差异、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社会经济地理环境差异的等等。其中地理位置差异又可以分为经纬度差异、自然地理位置差异、政治和经济地理环境差异。自然地理环境差异主要可以分为气候、土地、自然资源、水分条件等差异。社会经济地理环境差异主要包括交通、科技、劳动力等方面的差异。区域在发展的过程中只有充分了解区域地理环境的特点,因地制宜促进发展。充分开发区域资源,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区域的发展,减少区域发展对于环境的危害,促进区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增加人们的幸福感。
参考文献
[1]冯兴华,钟业喜,李建新等.长江流域区域经济差异及其成因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15(3):100-109.
[2]王陆雅,齐天翔,李鲲鹏.地理环境差异、现代化进程和经济收敛[J].经济科学,2013(2):45-55.
[3]张逸令.“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的拓展[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6).
[4]张逸令.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J].地理教育,2009(5):15.
[5]郑林昌.中国地理环境、交通运输和区域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区域差异比较 篇6
纵观全球,欧洲特别是西欧,属于后现代社会,美国是一个现代社会,亚洲大部分国家还处于从前现代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过程之中。某种意义上,中国也还处于民族国家建构的过程之中。以东亚为例,中国也好,日本也好,韩国也好,都还不是“正常”的现代民族国家。
二战后处于工业化和民族建构过程中的亚洲,政治地理概念也在变化中。举一个最明显的例子,“东南亚”这个概念在二战前是不存在的,当时只有印度支那,荷属东印度群岛等称呼。东南亚是二战后人为建构起来的概念。1954年,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泰国、巴基斯坦和菲律宾在马尼拉签署了《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又称《马尼拉条约》),对“东南亚”概念的形成是一个催化剂,启发了东南亚国家的一种区域意识。先是有1961年的东南亚联盟,然后是1967年成立的东南亚国家联盟。
冷战结束后,两极体系的崩塌有助于亚洲国家的工业化和民族化进程。1990年之前,亚洲有散在的工业化、信息化和现代化,除日本之外有“四小龙”(台湾地区、香港地区、韩国和新加坡),冷战结束之后有“五小虎”(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越南)。再后来又出现了更多的工业化进程,最成功的就是中国。1990年?2008年是东亚国家走向合的过程。即便是1997年金融危机的时候,中国对东南亚也抱有坚定支持的态度。因此,亚洲工业化和民族国家构建的进程在冷战结束后大致可分为1990年之前、1990年?2008年、2008年以后三个阶段。
从区块上看,我觉得亚太本身就是一个世界。而且从几方面来讲都是这样的。一方面,包括了美国的亚太本身在很大意义上就具有世界性和代表性,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口总量。另一方面,从现代文明的结构上来讲,亚洲是世界主要文明的发祥地。文明间的差异在历史上是一种外来力量分而治之的手段,而且差异本身也导致大量的冲突。但是在1990年之后,随着冷战的结束,外来力量慢慢弱化,这些国家转而可以用比较大的力量推行自身的工业化和民族国家建构进程。但是由于地方差异巨大,区域整合进行艰难。
亚太地区可以被分为十大块,包括东北亚、俄罗斯、中国、东南亚、中亚、中东、南亚、南太平洋,另外加上北美和南美。这十块地区的整合是一个怎样的基本态势呢?举东南亚与南亚两个例子。
2008年之后,东亚地区的整合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新的主导力量,那就是中国。在东北亚,1990年?2008年的整合过程是缓慢的,2008年之后受到美国的影响,加之中国迅速崛起,日本和韩国逐渐抛弃前嫌。原来韩国人说绝对不能允许一个日本兵出现在朝鲜半岛土地上,而现在的趋势是美日同盟和美韩同盟有向三边同盟发展的趋势。东南亚算是亚洲地区的整合,我视之为一个次区域整合的样板,是欧盟的一个模范生,2015年形成了东盟经济共同体,这意味着三个支柱中的第一个支柱已经搭建起来,这一方面是因为美国的帮助,另一方面也是受到了中国的刺激。但是,东南亚要真正走向安全共同体是很困难的,这个领域将会是东盟的短板。
至于南亚,这块原来基本上是属于英国的殖民地。印度在南亚处于主导地位,觉得自己继承了英国的殖民遗产,因此对周边国家既有关照的义务,也有限制的责任。印度人对于自己的文化自信是根深蒂固的,我们容易忽视印度非常强烈的文化自信。从这点看来,南亚的整合基本上是印度主导的。但是印度是一个多文明、多宗教的综合体,是一个“宗教的世界”或者叫世界的宗教,这样的国家有一种不同的人生观哲学。一方面它是向内的,其哲学观念不追求现代性,而是向内追求内心的平衡与宁静。拥有这种理念,再加上等级制,印度的现代化进程会比中国这样一个比较务实的和世俗的国家要慢得多,同时印度人理念的改变也会难得多,对外来干涉肯定也会敏感得多。尼赫鲁曾经说:“印度要么成为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灭亡。”这样的国家对于不结盟运动的信仰是发自内心的,不可能和任何国家正式结盟。我觉得这是中国把握对印度外交的重要点位。基于这一点,南亚的整合过程受印度的影响太大,因此这个过程本身是很困难的。中亚的情况也很复杂,这一地区是多个大国争抢的对象,就不展开说了。
综上所述,亚洲的国家要整合在一起很难,真正的整合只有靠在地理位置上处于中心的中国来进行,而中国,只有在完成了现代性民族国家的建构并实现工业化之后,才有愿望和能力把周边国家连在一起,实现亚洲的整合。
区域差异比较 篇7
关键词:环渤海经济圈,区域经济,科技创新,提升路径
1 研究背景
在经济全球化与一体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 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成为赢得竞争优势、获得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区域科技创新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在国家科技创新的大背景下, 面对世界科技迅猛发展, 全球化速度不断加快。区域已经成为参与全球竞争的“本垒”, 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区域竞争力主要取决于区域自主创新能力, 只有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区域, 才能凝聚优秀的生产要素和创新资源。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不仅代表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动力, 而且决定着其长期经济发展的能力, 预示着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趋势。
我国目前处于投资驱动阶段向创新驱动阶段发展的关键时期, 各省科技创新能力发展十分不均衡, 东部沿海的一些省份已经处于创新驱动阶段, 而西部的省份大多数还处于要素驱动阶段。2020年, 我国的目标是建设成创新型国家, 因此结合各省市区的具体发展状况、资源禀赋等比较优势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战略意义。
2 现状分析
2. 1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发展水平不均衡
波特以钻石理论为研究工具, 最早提出了创新驱动理论, 该理论将国家经济发展概括为四个主要阶段: 生产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和财富驱动阶段。其中前三个阶段是国家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 一般伴随着经济的繁荣。而最后一个阶段即财富驱动阶段的到来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经济开始衰退。目前我国正处于投资驱动阶段向着创新驱动阶段转化的时期, 科技创新总体形势发展较好。但是各省市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发展十分不均衡, 其中上海、北京、天津、江苏、广东、浙江六个地区已基本进入创新驱动发展阶段; 山东、湖北、辽宁、福建、四川五个地区正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过渡阶段;以重庆市为代表的十三个省 (区) 基本处于投资驱动阶段; 新疆、山西、海南、陕西、内蒙古、黑龙江六个地区还处于要素驱动向投资驱动过渡阶段。
2. 2 环渤海经济圈三省科技创新能力比较
辽宁省是东北老牌工业基地,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 建立了以重工业为主体、门类齐全、基础雄厚的工业体系, 是中国主要的工业和原材料基地。2010年6月, 科技部等国家八部门将辽宁省纳入国家科技创新工程试点省行列, 这一事件大力促进了辽宁省科技创新工作的进展。根据2012年,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所做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对各地创新能力进行的评价和排序, 辽宁省科技创新能力实力排名第8位, 依次排在江苏、广东、北京、上海、浙江、山东、天津之后, 处于投资驱动发展向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时期。2013年, 辽宁省排名下降, 跌出全国前十名。但是辽宁省近几年取得的科技成就是备受瞩目的。其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 相关产业的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持续提升。辽宁省加大技术攻坚、产品研制的开发力度, 这大大加深了传统工业的竞争力。2010年, 国务院批准营口、辽阳两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同年, 辽宁省政府批准, 成立抚顺、本溪、铁岭三个升级的高新区, 至此, 辽宁省的省级开发区已经达到10余个, 由此可见辽宁省政府对于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在高新区的建设上辽宁省科技厅大力加强对于高新区的指导规划, 支持园区内科技孵化器建设, 使得高新区发展态势强劲。
与辽宁省不同, 山东省作为我国重要的沿海城市, 不仅是我国的经济大省还是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省份, 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2013年山东省GDP排名全国第三, 科技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根据中国科技发展战略小组2012年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排名来看, 山东省科技创新能力位于全国第六位, 排在辽宁省之前。2013年, 山东省的排名仍处于全国第6位, 科技创新能力仅次于江苏、广东、北京、上海、浙江。从上述研究数据来看, 山东省的科技创新能力相对于河北、辽宁来说有很大的优势和实力。和辽宁省相同, 经过多年的科技积累, 山东省在高新区建设、培植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尤其是背倚环海这一有利条件, 在生物科学技术、海洋开发利用、电子信息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高水平的发展, 同时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河北省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相对于辽宁省和山东省相对落后, 从科技创新方面讲, 河北省还处于投资驱动发展阶段, 科技创新排名在全国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不仅在东部地区相对于其他省份没有竞争力, 还落后于中西部地区一些经济落后的省份。在早期的发展中, 因为生产要素上的竞争力较弱, 使得河北省的发展始终疲软。
3 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的机遇及提升路径
辽宁省作为重要的老工业生产基地, 一直以“增量促调整, 创新求发展”为方针引导科技创新活动,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创新成果。辽宁省高新技术产业近几年来得到迅猛发展。辽宁省是典型的老工业生产基地, 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各地区产业集群就已经初步建立起来。早期的产业集群的表现形式以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主要代表。这种以开发区形式存在的较“粗放”的产业集群已经并不利于辽宁省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要发挥产业集群对于科技创新事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首先应深化集群发展程度和规模。产业集群的科技创新能力依赖于集群内知识技术资源的网络分布、知识网络的开放性以及知识网络与外界的关联程度。区域内的产业集中一体化发展程度越高, 对内协调能力越强, 对外影响力也就越强, 对于新信息、新技术的获取也会更及时准确。例如, 辽宁省现在运行的海城地区的纺织产业集群在国内外已经有一定的影响力, 区内大小纺织企业可以和国内外相关纺织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有很好的对接, 所以区内纺织业生产效率能不断提高, 促经济创收。其次, 统筹提高集群产业的综合技术实力很重要。在辽宁省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技术垄断现象, 就是指在集群产业内的龙头企业由于高端设备、自主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垄断和本身规模较大带来的内部化优势, 企业产品的设计新颖创新、加工生产高效节约成本、营销推广满足市场需求。但是集群内的其他中小型企业, 后来者居后, 资金链不如带头企业雄厚, 始终处于技术上的模仿地位,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 这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知识和技术落后于集群内领先水平, 不利于集群内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
山东省位于东部沿海地区, 由于地区基础资源分配不均, 山东省主要的科技创新活动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 发展最好的以济南和青岛为代表。相对于济南、青岛, 日照、德州、莱芜等地科技创新能力较差。因此, 要提高山东省总体科技创新能力, 以科技发展领先地区带动科学技术实力薄弱区域发展, 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山东省各区域科技创新发展实力不均衡的具体情况, 各个地区应该采取不同的创新发展战略。经济实力较强, 科技创新事业开展好的地市, 鼓励自主创新。而自主创新能力相对不足, 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市则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同时加强各地市之间的合作, 可以通过技术指引、技术转让等方式, 加大发展快的区域对发展较慢区域的帮扶力度。山东省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发挥其经济实力, 实现区域优势互补, 应加大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力度。重点扶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特别是山东省新兴产业发展导向的科技企业, 重点培植高端电子信息、新材料等十大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同时, 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和技术帮扶, 充分激活其创新潜力的发挥。对于科技创新研究项目尤其是节能减排、资源利用提效的项目加大支持力度, 助推淘汰落后产能。
河北省的保定市、廊坊市、唐山市、沧州市、承德市、秦皇岛市、张家口市, 构成了河北省的环京津区域, 不仅如此, 河北省外环渤海, 地理位置独特。但是相比于辽宁省和山东省, 河北省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科技创新能力都相对落后。在发展科技创新事业的过程中, 河北省应该充分利用沿京津环渤海的这一有利优势。北京、天津是大批具有高精尖技术的复合型创新人才聚集地, 同样是全国顶尖的高等院校和大型科研机构的聚集地, 同样各种大中型企业的科技创新实力也是全国领先的。从产业类型上讲, 无论哪种产业类别, 京津两地都有优秀的资源配置。河北省凭借地理位置上的便利, 能够在第一时间内获取京津两地优秀的科研成果, 最大限度地引进开发利用。对于创新型人才这一有利资源, 通过学术交流, 技术指导等手段加以充分利用, 提高河北省的科技创新绩效。河北省应充分利用京津冀一体化的有利时机, 吸引外迁的科技产业, 同时将河北省研发产品流向京津地区。以较低的成本吸纳北京天津地区优秀的科研成果支撑产业发展, 为河北省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区域差异比较 篇8
自1979年7月国务院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以来, 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潜力、丰裕的劳动力资源等因素吸引了大量的FDI。与此同时, 由于我国引资政策及各地区地理位置差异等方面的原因, 我国FDI区域分布呈现极度失衡的状态, 东部地区在引资规模及增长速度等方面都远远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商务部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94.70亿美元, 其中东部地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69.22亿美元, 占全国引资份额的81.94%。随着近年来我国引入外资量的不断增加, FDI区域分布的这种不平衡已逐渐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平衡发展的主要因素。正是基于这个原因, FDI区域分布的不平衡对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日渐受到国内外学者们的关注, 许多学者对该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 如:武剑 (2002) [1]运用多维方差分析模型进行分析得出FDI区域差距对GDP区域绝对差距的贡献度为19.71%, FDI在区域分布上的不均衡是造成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Fu (2004) [2]采用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各自的人均GDP比值来衡量区域经济差异, 利用我国16个内陆地区1995-1998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 研究显示:我国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FDI分布差异对我国区域经济差异有显著的正影响, FDI流量差距每增加1%, 区域经济差异就增加0.02%。还有一些研究 (Yao & zhang, 2001[3];Demurger, 2001[4];Zhang, 2001[5]) 表明FDI对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增长有正的影响, 而对内地经济增长却没有正的影响, 这是导致我国区域经济差异逐渐扩大的一个重要因素。
以上实证研究从不同侧面证实了FDI区域分布差异对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 为学者们进行相关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参考。然而, 要制定相应措施以缩小FDI分布差异对我国区域平衡发展的影响, 更主要的是要了解FDI区域分布不平衡影响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具体作用机制, 不免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尚未发现该方面的研究。有鉴于此, 本文尝试以TFP区域差异作为中介变量, 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FDI区域分布差异对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机制, 并对其中介效应进行相关的实证检验, 以期能为我国制定相应措施以缩小FDI分布差异对我国区域平衡发展的影响提供经验证据。后文的结构安排如下:首先是模型构建及变量说明;然后是实证分析;最后是结论与启示。
2 模型构建及变量说明
2.1 中介模型的构建
FDI作为我国资本形成的一个重要来源对我国经济增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然而目前我国东部地区依然是吸引外资的主要地区, 所占比重始终在80%以上, 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FDI差异悬殊。从这个角度来讲, FDI的这种区域分布差异会直接影响到我国区域经济差异, 称其为FDI对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影响的直接效应 (direct effect) 。另一方面, FDI作为一种特殊的投资, 它不仅为东道国带来了大量资金的投入, 对东道国还存在着技术溢出效应 (E. Borensztein, 1998[6];蒋殿春、夏良科, 2005[7], Yao and Wei, 2007[8]) 。这种溢出效应是东道国技术进步的主要推进力, 而技术进步又是经济增长另一重要源泉, 故FDI区域分布差异应该还会通过影响技术进步差异而间接导致我国区域经济差异, 称其为FDI对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影响的间接效应或中介效应 (mediating effect) 。为了实证分析FDI分布差异对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具体影响机制, 本文构建以下中介效应模型 (相应路径图见图1) :
dgapit=a0+a1dfdiit+a2dkdit+a3dhit+ε1it (1)
dtfpit=b0+b1dfdiit+b2dkdit+b3dhit+ε2it (2)
dgapit=c0+c1dfdiit+c2dkdit+c3dhit+c4dfpit+ε3it (3)
其中:t表示年份, i表示省份;ε1、ε2和ε3为随机干扰项, 假设其服从均值为零, 方差有限的正态分布。式 (1) 中dgapit、dfdiit、dkdit和dhit分别为中西部①地区第t年省份i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FDI水平、国内投资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的区域差异, 系数a1、a2和a3分别度量的是FDI区域分布差异、国内投资区域分布差异和人力资本区域分布差异对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影响的总效应 (total effect) , 式 (2) 中dtfpit为中西部地区第t年省份i与东部地区TFP的区域差异, 系数b1、b2和b3分别度量的是FDI区域分布差异、国内投资区域分布差异和人力资本区域分布差异对技术进步区域差异的影响。式 (3) 中系数c1、c2和c3分别度量的是FDI区域分布差异、国内投资区域分布差异和人力资本区域分布差异对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影响的直接效应 (direct effect) 。
将式 (2) 代入式 (3) , 则有下式:
dgapit=c0+ (c1+c4b1) dfdiit+ (c2+c4b2) dkdit+ (c3+c4b3) dhit+ε4it (4)
式 (4) 中系数c4b1度量的是FDI区域分布差异通过中介变量TFP区域差异而影响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中介效应 (mediating effect) 。
从路径图 (图1) 可以看出, 本文构建的中介效应模型是递归的 (recursive) , 即在路径图上直线箭头是单向的, 没有反向或循环的直线箭头;且误差项与应变量间无弧线箭头联系;加之本模型中涉及的变量全部是显变量。该情况下, 实证分析过程中可以利用通常的回归分析替代路径分析对模型进行估计及中介效应的检验, 因此, 后文实证分析采用常规的回归分析。
2.2 样本选择及变量说明
本文选取我国29个省份1990—2006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由于历史原因西藏数据缺失严重, 故未将其纳入样本范围;而重庆市只有直辖后的数据, 故将其并入四川后纳入样本范围。文中1990—2004年的基础数据来源于《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2005—2006年的基础数据来源于2006年及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为了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 所有涉及价格度量的变量都以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
dgapit为区域经济差异。与Fu (2004) [2]类似, 本文采用第t年东部地区与该年中西部地区省份i各自人均GDP的比值dgapit来衡量区域经济差异。设定影响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包括:FDI区域差异dfdiit、国内投资区域差异dkdit、人力资本区域差异dhit和技术进步区域差异dtfpit等。
dfdiit为FDI区域分布差异。采用第t年东部地区与该年中西部地区省份i各自人均FDI存量的比值来衡量。此处之所以选用FDI存量概念, 是由于FDI与其他各种资本一样, 在具体劳动生产过程中前面各期FDI残值也发生了作用, 若选用FDI流量概念则忽视了前面各期FDI的贡献。然而由于中国一直以来都没有对FDI存量进行过统计, 故本文运用永续盘存法对我国FDI存量进行估计, 其具体的估算公式如下:
FDIit=FDIi, t-1 (1-δit) +fit (5)
其中, FDIit为省份i第t年的FDI存量;fit为省份i第t年的FDI流量, 即当期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外资金额;δit为省份i第t年FDI存量的经济折旧率。与张军等 (2004) [9]估计省际物质资本存量相同, 本文也采用固定经济折旧率9.6%;FDI存量的基期数据采用稳态方法 (King and Levine, 1994) [10]进行估计。
dkdit为国内投资区域差异。采用第t年东部地区与该年中西部地区省份i各自人均国内投资存量的比值来衡量。此处的国内投资存量为总资本存量与FDI存量的差值, 总资本存量同样采用永续盘存法 (张军等, 2004) [9]计算, 基期总资本存量的估算同样采用稳态方法 (King and Levine, 1994) [10]进行估算。
dhit为人力资本区域差异。采用第t年东部地区与该年中西部地区省份i人力资本水平的比值来衡量。此处采用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数来衡量地区人力资本水平。设定文盲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大专以上教育程度的居民平均教育年数分别为0、6、9、12 和16年, 计算公式为:HUM=prim×6+midd×9+high×12+univ×16, 其中prim、midd、high和univ分别为小学、初中、高中和大专以上教育程度居民占地区6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
dtfpit为技术进步区域差异。采用第t年东部地区与该年中西部地区省份i各自TFP的比值来衡量, 分省份的TFP采用索洛余值法进行估算。
3 实证分析
3.1 计量方法及实证结果
在研究区域经济差异问题时, 若简单地使用截面数据对模型进行估计, 会忽略地区资源禀赋等因素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 从而导致估计结果不可靠。因此, 本文采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估计模型, 这样可以控制无法直接观测到的地区资源禀赋等因素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 使得估计结果更加可靠。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 通常可以采用固定效应模型 (fixed effects) 和随机效应模型 (random effects) 两种方法。固定效应估计法假设截面扰动项μi与自变量相关, 并通过给每个截面设置一个虚拟变量来对模型进行估计;随机效应估计法假设截面扰动项μi随机分布且与自变量严格不相关, 并使用广义最小二乘法 (generalized least squares, GLS) 对模型进行估计。固定效应模型及随机效应模型的选择取决于Hausman检验, 若通过显著性检验, 则拒绝原假设, 认为固定效应模型与随机效应模型存在系统差异, 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否则接受原假设, 认为固定效应模型与随机效应模型不存在系统差异, 选择随机效应模型进行估计。另一方面, 观察变量dgap、dfdi、dkd、dh及dtfp的数据, 发现上述五个变量在时间上存在一定的同趋势性, 考虑到对变量取对数后不会改变其时序性质, 且对数化后的数据容易得到平稳序列, 因此对数据进行对数处理。本文利用STATA9.0软件对模型 (1) (2) (3) 分别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进行估计, 其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
注:1.表中变量全部采用自然对数形式;2.***、**、*分别表示在1%、5%、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3.回归系数下方为固定效应模型的t值或随机效应模型的z值。
就模型 (1) 而言, Hausman检验卡方值在1%显著性水平下不显著, 接受原假设, 故固定效应模型与随机效应模型不存在系统差异, 选择随机效应模型;模型 (2) 的Hausman检验卡方值在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拒绝原假设, 故固定效应模型与随机效应模型存在系统差异, 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模型 (3) 的Hausman检验卡方值在1%显著性水平下不显著, 接受原假设, 故固定效应模型与随机效应模型不存在系统差异, 选择随机效应模型。模型参数估计后, 便可以对TFP区域差异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
3.2 中介效应的检验
与参数的估计相比, 中介效应的检验相对要复杂些。根据检验的原假设来分, 一般对中介效应的检验有三种方法: (1) 依次检验回归系数, 即依次检验H0:b1=0和H0:c4=0, 若二者都被拒绝, 则中介效应显著, 否则不显著。此方法的优点在于检验结果一目了然, 且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很小;弱点在于当中介效应较弱时, 检验的功效很低, 即犯第二类错误的概率很大。 (2) 检验H0:c4b1=0, 若该原假设被拒绝, 则中介效应显著, 否则不显著。此方法的优点在于检验的功效较高, 即犯第二类错误的概率较小;但弱点在于检验结果不易观察, 且当b1=0或c4=0只有一者成立时, 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很大。 (3) 检验H0:a1-c1=0, 若该原假设被拒绝, 则中介效应显著, 否则不显著。此方法的优点也在于检验的功效较高;但弱点在于检验结果不易观察, 且当中介效应不存在 (c4b1=0) , 只要c4显著, 则中介效应就显著, 此时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很大。由于三种检验方法各有利弊, 以下分别利用三种方法对TFP区域差异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 以期能实现三种方法的优势互补, 对该中介效应进行更加科学和客观地检验。
由表1报告的模型回归结果可知, 利用方法 (1) 进行检验, 中介效应显著, 本文不再对其进行详细说明。以下详细描述利用方法 (2) 和方法 (3) 进行检验的情况。
方法 (2) , 检验H0:c4b1=0的关键在于求出
其中, sb1, sc4分别为
方法 (3) , 检验H0:a1-c1=0的关键也在于求出
其中, sa1, sc1分别为
由三种方法的检验结果可知:TFP区域差异的中介效应显著, 即我国中西部与东部地区FDI区域分布差异除了直接影响到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外, 确实还通过中西部与东部地区TFP区域差异这个中介变量间接影响了我国区域经济差异。
3.3 实证结果分析
从模型 (1) 的随机效应模型回归结果不难看出:我国中西部与东部地区FDI区域分布差异、国内投资区域差异和人力资本区域差异对我国区域经济差异都有正且显著的总效应, 即若我国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FDI区域差异、国内投资区域差异和人力资本区域差异扩大, 我国区域经济差异也会随之扩大。另外, 中西部与东部地区FDI区域差异对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影响的总效应a1为0.104, 较之Fu (2004) [2]研究中的总效应0.027有较大的差异, 这其中可能的原因是本文的外资使用FDI存量概念度量, 而Fu (2004) [2]的研究中外资使用FDI流量概念度量, 忽视了除当期之外的前面各期FDI区域分布差异对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
模型 (2) 测定的是中西部与东部地区FDI区域差异、国内投资区域区域差异和人力资本区域差异对技术进步区域差异的影响。从模型的固定效应模型回归结果不难看出:三个变量的回归系数都为正, 但只有变量dfdi和dh的回归系数显著。这说明我国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FDI分布差异和人力资本分布差异对TFP区域差异都有显著的正效应, 但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国内投资分布差异对TFP区域差异没有显著的影响。究其原因可能是我国FDI和人力资本对技术进步存在正的溢出效应, 而国内投资却没有显著的溢出效应。变量dfdi的回归系数0.134较之变量dh的回归系数0.122略大, 这说明对技术进步区域差异的影响, 外商直接投资区域差异较之人力资本区域差异要更大。
从模型 (3) 的随机效应模型回归结果不难看出:各变量的回归系数为正且都显著, 这说明四种影响因素对我国区域经济差异都有正且显著的直接效应。对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直接影响中, 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的FDI区域差异较之国内投资区域差异要小, 然而根据中介效应检验的结果可知:FDI区域差异不仅对我国区域经济差异有直接影响, 它还以技术进步区域差异作为中介对我国区域经济差异有间接影响。
4 结论与启示
随着我国国际贸易的日益频繁与及引入外资量的不断增加, 中西部与东部地区FDI区域分布差异对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已经不容忽视。为了分析FDI区域分布差异影响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具体机制, 本文利用我国29个省份1990—2006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中介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 并分别利用三种不同方法对TFP区域差异的中介效应进行验证。研究表明:FDI区域分布差异对我国区域经济差异有显著的正影响, 而且FDI的区域分布差异在直接影响了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同时, 还以TFP区域差异为“中介”显著地间接影响了我国区域经济差异, 即我国中西部与东部地区FDI区域分布差异对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形成不仅存在直接效应, 而且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
本文实证分析所蕴含的启示是:外资引入量的日益增加, 确实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 然而外资区域分布的严重失衡也导致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扩大。要缩小由于外资区域分布差异造成的中西部与东部的区域经济差异, 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一方面, 中央政府部门应采取适当的倾斜政策, 加强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投资环境, 以此鼓励更多的FDI流入中西部地区, 从而减少由于FDI区域分布差异而直接造成的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另一方面, 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也应采取相应措施, 努力提高当地学习及模仿先进技术的能力, 即提高当地的技术吸收能力, 从而减少由于中西部与东部地区FDI技术溢出效应差异而间接造成的我国区域经济差异。
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综合评价 篇9
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 我国经济经历了近三十几年的高速增长, 我们注意到, 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 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在逐渐拉大。
大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告诉我们, 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将会对一国经济的永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同时并存的, 是区域间的金融发展水平亦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区际、省际、甚至省内发展差距都不平衡的国家, 我们在研究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时, 应该重视国内金融发展的地区差距, 而不能将中国的金融业只是简单看作一个整体。因此, 分区域地进行金融结构的研究不仅是我国国情的需要, 也有利于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均衡发展。
2 指标体系的建立
指标是衡量省区金融业发展差异的参数, 要客观地反映这种现状和差距, 必须在指标选择上遵循全面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在此基础上, 本文将从金融自身发展和金融发展环境两个方面对区域金融发展的差异进行衡量。
2.1 金融自身发展指标
在金融自身发展差异的分析中, 本文综合了现有研究的三个角度。
一是金融总量, 从总量上来反映金融发展的差异程度, 故选择了两个指标:
X1:金融机构职工数, 我们将各省金融机构从业人数取自然对数进行分析。X2:金融机构的资产总量, 将全国各地区的金融资产取自然对数进行分析。
二是金融结构, 这是金融发展理论演化过程中最早产生并得到继承和发展的重要方面, 包含资产结构、资金结构、开放结构和融资结构。
X3:金融发展规模指标, 金融发展水平提高的一个主要表现为金融资产规模相对于国民财富的扩展, 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戈氏指标:美国科学家戈德史密斯 (1969) 创造性的提出了金融相关比率 (Financial interrelations Ratio, FIR) 。本文将根据我国实际情况, 以各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总额、股票融资额、债券融资额、保费收入之和占地区GDP的比重作为FIR。 X4:非国有金融资产/国有金融资产, 非国有金融资产比重越大, 说明金融发展受国家干预程度越低, 自由度越高。X5:金融发展结构指标FS, 指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不同行业在整个金融产业体系中的比重、地位与发展趋势, 反映金融产业中不同业务领域的地位与发展状况。用间接融资量与总融资量之比来反映, 其中间接融资额等于金融机构贷款余额, 直接融资额等于股票融资额加上企业债券融资额, 总融资额为直接融资额和间接融资额之和。X6:非金融机构的贷款额在融资总额中所占的比重, 反映非金融机构的融资情况。非银行金融机构是指不经营一般银行业务的金融机构, 主要提供专门的金融服务和开展指定范围内的业务。X7:票据融资额在贷款余额中所占的比重, 票据融资是企业融资中逐渐凸现的方式之一, 随着地区水平的提高, 票据融资比重应该增大。
三是金融效率, 它是指包括宏观功能效率和微观配置效率、静态效率和动态效率在内的一种相互结合、相互协调的效率体系。由于证券业数据不全, 对保险业和银行业进行分析。
X8:保险深度, 是指某地保费收入占该地国内生产总值之比, 反映了该地保险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取决于一国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和保险业的发展速度。X9:保险密度, 是指按当地人口计算的人均保险费额。反映了该地国民参加保险的程度, 以及国民经济和保险业的发展水平。X10:存款的增长率, 存款是最基本也最重要的金融行为或活动, 也是银行最重要的信贷资金来源, 存款的多少决定了经营的好坏。X11:贷款的增长率, 银行通过贷款的方式将所集中的货币和货币资金投放出去, 满足社会扩大再生产对补充资金的需要, 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 银行也可以由此取得贷款利息收入, 增加银行自身的积累。X12:存款占GDP的比重, 作为反映金融发展在整个经济发展中所占比重之一的指标。X13:贷款占GDP的比重, 作为另一个反映金融发展在整个经济发展中所占比重的指标。
2.2 环境差异指标
金融与经济相互影响, 所以经济环境差异也是金融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外部资金投入对当地金融业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本文选取了两个可行的环境差异指标。
X14:地区的生产总值, 将各地区的生产总值取自然对数进行分析。X15:地区财政支出, 将各地区的财政支出取自然对数进行分析。
3 实证分析
3.1 样本数据及方法的选择
本文选取了2010年我国省市自治区的相关数据进行研究,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口径, 将我国的31个省市自治区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区域。数据来源于各省市自治区的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市自治区的金融运行报告。
随着多元统计方法的大量应用, 因子分析法逐渐被广泛使用。这种方法能够消除变量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用较少的几个互不相关的因子分别综合存在于各变量中的大部分原始信息。它在计算过程中通过每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进行客观赋权, 避免了客观赋权复杂计算的同时克服了主观赋权的片面性和随意性, 从数据本身出发, 得到客观又全面的结果。因此在对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时, 因子分析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3.2 因子分析
第一步, 评价指标是由多个指标构成, 为了避免量纲和数量级的影响, 在进行相关性检验之前必须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将它们都转化为无量纲数据。本文结果均由统计软件SPSS12.0进行分析, 运行结果显示, KMO相关性检验值为0.708, Bartlett球形检验的P值为0.000, 且简单相关系数大多大于0.4, 适合做因子分析。
第二步, 用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 观察方差贡献率, 发现前四个因子的累计贡献率到达了87.61%, 因此前四个因子已经足够描述金融发展的总体水平。
第三步, 由于未旋转的公共因子的实际意义不好解释, 因此, 对因子分析得到的公共因子进行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 得出旋转后的因子负荷矩阵, 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
(1) 第一个主因子F1主要由金融机构职工数X1、金融机构的资产总量X2、非国有金融资产占国有金融资产的比重X4、存款的增长率X10、贷款的增长率X11、地区的生产总值X14、地区财政支出X15这七个指标决定, 可以定义为金融发展综合因子。
(2) 第二主因子F2主要由金融发展规模指标X3、保险深度X8、保险密度X9、存款占GDP的比重X12、贷款占GDP的比重X13这五个指标决定, 可以定义为金融机构发展因子。
(3) 第三主因子F3主要由金融发展结构指标X5和非金融机构的贷款额在融资总额中的比重X6所决定, 定义为融资结构指标。
(4) 第四主因子F4主要包含票据融资额在贷款余额中所占的比重X7, 仍然可以定义为贷款结构指标。
第四步, 根据因子得分表达式计算各个因子的得分, 然后进行排序, 得出我国各个地区不同方面的金融发展水平情况, 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观察表2, 我们发现广东省的金融综合因子得分最高, 但是其融资结构因子排名靠后, 因此影响了该地区的整体水平。北京地区的融资结构因子排名也很靠后, 位于倒数第二位, 这主要是因为该地区的非金融机构贷款融资比重过低导致的。而宁夏作为西部省份, 在融资结构这方面优于其他的地区, 但是该地区的金融综合因子排名却很低。同样位于西部地区的广西省, 在贷款结构这方面也有很大的优势。
第五步, 以各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 计算出总因子得分F= (43.297F1+4.0095F2+15.311F3) /98.703, 具体数据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全国各个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排名, 东部地区除了海南省以外, 其它的地区综合排名都很靠前, 上海、北京、浙江分别是前三名;中部的各个地区则相差不大, 排名均比较集中;西部地区的排名基本靠后, 地区内部的金融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 四川、广西、重庆这三个地区排名比较靠前, 位于一些东部地区之上。
4 结论与建议
(1) 我国金融业发展存在着明显的省区差异, 且这种差异不仅存在于东、中、西部之间, 也存在于区域内部。上海、北京、浙江等地区, 由于经济环境较好, 金融发展也优于别的省份。而新疆、青海、西藏等地受地理位置及资源环境的影响, 远落后于发达地区。
(2) 我国不同区域的金融发展差异成因不同, 发达地区的金融发展得益于经济、资金环境的促进作用, 如东部沿海地区。而欠发达地区的金融发展则主要取决于自身的金融实力, 如一些内陆省份。
由以上研究结论可知, 要缩小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地区差异, 促进落后地区的金融发展, 必须施行差别化的金融发展模式和调控政策。
(1) 在金融发展较好的地区, 政府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监管、培育市场、扩大开放, 以此促进多元化的金融组织结构的建立;在金融发展较落后的地区, 区域的政策应更加灵活, 要重点培育金融市场、完善金融体系, 以此加速与发达区域的金融一体化进程, 使得这些地区有条件赶上发达地区。
(2) 差别化的金融调控政策是指, 在保证国家基本金融政策一致性的前提下, 因地制宜地对不同区域采取有弹性的金融调控政策。在发达地区, 巩固现有的政策支持, 注重吸引外资金融机构的优惠政策, 充分借鉴和利用国外机构的经验和资源。在欠发达地区, 实行宽松的利率政策, 加大货币供应量, 实施宽松的存款准备金政策。
摘要:建立了符合我国金融发展的综合指标体系, 并根据2010年的数据运用因子分析对我国各地的金融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计算出了各地区的因子得分;结论显示, 我国的金融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区差距, 且这种差距不仅存在于东中西三大区域之间, 也存在于区域内部。
关键词:金融发展,综合评价,因子分析
参考文献
[1]周伟, 王健康.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湖南金融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J].系统工程, 2010, (5) :112-116.
[2]曲艺.基于因子分析的金融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实证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 2011, (3) :12-16.
[3]李彬, 田皓.社会事业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应用[J].统计与决策, 2005, (8) :58-60.
[4]殷克东, 孙文娟.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动态综合评价研究[J].商业研究, 2010, (12) :127-133.
区域人力资本差异成因分析 篇10
人力资本的价值形成是对人力资本投资的结果, 但是受人力资本的投资主体和客体区域间差异的影响, 导致了人力资本的价值形成过程中的区域差异性。
首先, 从人力资本投资的主体来看, 区域人力资本的投资主体在价值形成阶段主要是政府和居民。政府作为一个区域人力资本投资主体来说, 投资行为和动机与居民追求投资收益最大化的经济人投资行为动机不同, 它主要是满足政府行使公共权力, 发挥其公共职能作用的需要。因此, 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 政府对人力资本的投资, 无论是健康投资还是教育投资, 其目标都是都是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 强调实现各区域人力资本形成中的机会均等, 所以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不会形成差异。但是在宏观上, 由于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导致政府对公共教育的投入强度不同, 所以会形成人力资本投资的区域差异, 从而形成人力资本的区域差异。
其次, 人力资本投资的客体存在着区域差异, 也是导致人力资本形成阶段区域差异的原因之一。人力资本投资的客体是人力资源, 而人力资源在不同的区域之间具有整体异质性的特点。这种整体差异性在人力资源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方面都有所体现。从自然属性上看, 不同的区域在人力资源的数量、结构及健康状况方面存在着整体的差异;从社会属性上看, 一个区域的人力资源在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上表现出诸多同质性特征, 而在整体上与别的区域相比则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特征, 特别是在比较典型的区域之间。人力资源的这种区域差异性, 使相同数量的人力资本投资, 或同种方式的人力资本投资, 在不同的区域内会产生不同的投资效果。基于此, 人力资本的投资, 应该正视人力资源的这种区域差异性, 在投资的方式、投资种类以及不同阶段的投资额度上要有所选择、有针对性, 以期达到人力资本投资收益最大化。
二、人力资本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区域差异性成因
人力资本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区域差异性, 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本的区域间流动上, 这种流动性根源于人力资本收益的区域差异。狭义的人力资本收益主要是指人力资本的所有者被雇用后所获得的收益, 包括货币收益和非货币收益两种。其中货币性收益主要有:基本工资、奖金、一般的福利等工资性收益和利润分享计划、股权分配、股票期权等分享利润性收益;非货币性收益主要包括:职务晋升机会、专业发展的空间、在职培训机会、生活环境质量等。
货币性收益的区域差异是导致人力资本区域间流动, 形成人力资本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动力。一般来说经济发达地区, 人力资本的货币性收益也较多, 人力资本会自发地流向这些地区, 成为人力资本相对聚集较多的地区。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2008年全国31个地区的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来看, 2010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29229元, 平均工资的地区差异从四大区域看, 平均工资由高到低排列依次是东部、西部、东北和中部, 分别为34316元、25602元、25101元和24390元;与此相对应则是从四大区域看, 东部地区成为国内人力资本的主要流入地。
非货币性收益对人力资本区域差异性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异质型人力资本, 即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管理者、科研人员等难以被替代的市场稀缺型人力资本。一般情况下非货币性收益诸如:职务晋升机会、专业发展的空间、在职培训机会、生活环境质量等, 发达国家要优于发展中国家、城市优于乡村, 所以发达国家和城市成为异质型人力资本相对聚集的区域。除了上述因素外, 在知识经济时代, 由于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成为区域间竞争制胜的关键, 区域人力资本政策的差异是导致人力资本区域差异的关键因素之一。
三、区域人力资本的结构差异及成因
区域人力资本结构即区域劳动人口的素质状况, 如人才种类、知识构成、行业分布及与经济结构的相关关系等。区域人力资本的结构差主要表现为区域人力资本的层次结构差异和分布差异两个方面。首先, 由于人力资本存在着不同的层次, 所以一定的人力资本投资可以有不同的选择, 这导致了不同区域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人力资本存量结构层次各不相同, 主要包括自然层次结构和质量层次结构。区域人力资本的自然层次结构主要是指人力资本的载体——区域人口的层次结构状况, 它反映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的保障问题, 主要包括区域人口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和健康状况;区域人力资本的质量层次结构主要包括区域人力资本的受教育情况、一般人力资本和专业人力资本的构成等。
区域人力资本的分布结构差异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本的地区分布、行业分布、产业分布、城乡分布的差异。总的来看, 我国人力资本从地区分布、行业分布和城乡分布上, 各区域呈现出趋同的结构特征, 即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地区人力资本分布多, 山、边、穷地区分布少;城镇分布多, 农村分布少;文教、卫生、科研行业分布多, 农、林、牧、渔业分布少。这使人力资本在行业、地区、城乡间的运营成为必然。人力资本分布的结构差异最终体现的是区域经济结构的差异, 其中产业差异影响最大。区域产业结构的层次、调整和变动的趋势影响着区域人力资本的需求结构, 反之, 区域人力资本的存量结构也制约着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近年出现的民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 一定程度上正是人力资本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协调的反映。东南沿海地区产业以加工工业为主, 技术附加值低, 所以对层次较低的一般人力资本需求大, 却很难消化专业化较高的大学生。大学教育层次的追高和现有产业主体结构层次较低的矛盾, 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日益显露出来。
参考文献
[1]朱丹.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与收益分析[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
养君酒:“差异化”笑傲区域市场 篇11
养君酒能够在苏南市场快速崛起,差异化正是其成功的关键。
四位一体的差异化营销策略
规格差异化:大瓶实惠装
改变规格标准是产品差异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保健酒市场,椰岛海王酒以100ml产品切入,与劲酒的125ml产品形成差异化,在国内部分市场打开了局面。
养君酒的产品包装上做了文章,但当时有所不同。以125ml产品作为跟随产品,形成品牌认知;以500ml产品扩大销量,形成不对称优势。
养君酒的成功之处在于:1用125ml产品“明修栈道”,用500ml实惠装“暗度陈仓”,提升让渡价值;2实惠装的销量提升后,反过来又能够促进125ml产品的销售,两者相得益彰,互为促进。与此同时,养君酒还趁热打铁,推出实惠装升级产品10年度。该产品面在商超实惠装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品质,并围绕产品开展了大力度的终端传播和体验营销活动。
口感差异化:强化“江南味道·淡雅型”
目前,国内酒类市场呈现低度化、清淡化、健康化的趋势,这符合大多数消费者的饮用习惯。养君酒源于江南区域的绍兴会稽山,承载着丰富的江南文化底蕴。而江南人自古以来就注重保健养生。因此,养君酒因地制宜,突出强化“江南味道·淡雅型”品类概念,将产品度数定为32。,其入口绵柔、清淡、不上头,从而在保健酒行业内成功进行了品类细分和定位切割。
价值差异化:倡导养生新概念
保健酒行业主流诉求仍然在“性保健”上,但正在从传统的“性保健”向“泛保健”过渡,温补养生、长期调养的消费观念已经开始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接受。养君酒定位于“男人就要养——养元气,更尽兴”,将目标消费群定位为男性。
为了突出男性保健的品牌诉求,养君酒开展了文化营销,即挖掘产品的文化底蕴,赋予其品牌溢价能力。养君酒打造了四大独特“养道”,从基酒、药材、配发、历史、产地、工艺多角度阐释“养君酒为什么能够养”提供支撑。其实,倡导养已成为保健酒中一种全新品类诉求。
终端运营:差异化运营
餐饮型保健酒属于小众产品,主要目标消费群以中低收入阶层为主。销售终端以C、D类网点为主,单店销量有限。因此,铺市率可谓至关重要。很多保健酒厂家也把铺市率作为保健酒营销的核心,不惜代价进行终端促销,意在抢占终端。
此外,在终端中,由于劲酒的高自点率,造成了终端“封锁”。作为市场挑战者,必须给消费者以充分的埋单理由。对保健酒行业而言,在提升铺市率的基础上,必须通过体验营销、终端推荐和终端拦截,在网点实现品牌与消費者的良性互动。
为此,养君酒制定了以下终端策略:以餐饮核心旺销店和商超网点为切入点,在区域市场做出影响力之后,再充分发挥传统分销力量,实现整体突破。通过不同的主推品种,以餐饮渠道带动副食商店,以商超销售带动餐饮渠道。以实现“点面结合,以点带面”其中“面”要足够广,“点”要足够好。
养君酒的市场策略可以概括为:快速铺市;氛围营造;活动搅动;陈列突出。这一营销策略的核心是通过快速提高铺市率和动销率,做出影响力,然后在渠道上进行跟进。连续打出“推广活动——快速铺市——氛围营造——陈列突出”的营销组合拳。养君酒之所以在短时间内取得突破,除了策略得当,关键还在于抓住了以下4个要点:
1、强调运作节奏。养君酒每打一区域市场,首先必展开推广活动。即在人流集中的区域如菜场、商超门口等场所进行免费品尝和播放免费电影等活动,吸引消费者关注和试饮。
白天,养君酒通常会安排业务人员在核心商圈开展铺市和氛围烘托工作。一般会通过免费电影吸引观众,这样铺市就会容易很多。养君酒借此手段,第一轮铺市之后,铺市率将超过了50%。而经过三轮铺市之后,铺市率将达到80%-90%。
在此之后,养君酒通常会对终端网点尤其是核心旺销网点进行压货促销。目的是通过压货,让终端老板主推或首推养君酒,从而快速扩大销量。
2、做好餐饮街区重点渠道。因为保健酒消费具有动销速度较慢和回转周期相对较长的特点,不宜建立深度分销体系。因此,养君酒在销售管理上主要围绕核心餐饮网点和商超展开工作。市场拓展的初期,由于销量很小,不宜分工过细,否则单位人力成本偏大。这一时期对业务员能力要求较高:要承担一岗多能,承担铺市、网点拜访、客情维护、氛围包装、推广活动、批发网点客情维护等多项工作。
由于初期销售人员数量有限,业务员必须抓住80/20原则,学会抓住主要矛盾——核心餐饮网点和商超。养君酒常向业务员灌输:这些网点一旦形成动销或旺销,必然带动周边网点,即“中心造势,周边取量”。核心餐饮网点和商超铺货完成后,批发渠道就水到渠成。这时,分销的力量就发挥出来了,销量可实现快速提升。
3、氛围营造:形成不对称优势。主要体现在市场竞争的焦点——门店上:养君酒注重终端POP展示和氛围营造,尽可能以成本低的统一性物料为主,个性化物料为辅。即使制作个性化物料,也要以饭店进货金额为标准,始终把握投入产出效益原则。
在氛围营造的工具上,养君酒主要采用统一物料与个性化物料相结合的方式:针对普通网点,一般采用统一性物料,主要以海报、围挡和公益牌为主。针对餐饮旺销店,在不能使用统一性物料情况下,养君酒常常结合饭店需求信息为饭店或商超单独制作个性化物料,这样往往可以获得终端店主的支持和首推。且物料保存时间长,产品信息展示充分。不足之处在于:耗时耗力、费用高。个性化物料主要包括:店招、大型KT板、写真海报、特色菜牌、特制公益牌、写真菜单、桌号牌、火锅店的点菜单等,以及针对商超的喷绘橱窗贴、写真、围挡等。
略论我国区域间金融差异 篇12
一、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出口、投资、消费三辆马车的拉动,尤其依靠其中的投资。每增加一单位产出,只需要增加投入劳动要素9%,但却需要增加投资91%(刘伟、蔡志洲,2006)。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依赖较高的投资率。可见,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大量金融资源的支撑。然而,我国金融资源在区域间的配置较不平衡。东部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较高的金融发展水平,而中、西部经济发展较缓慢,主要受制于较低的金融发展水平。因此,在我国当前流动资本过剩的情况下,如何引导资本投入中、西部地区,支持国家进一步开发中、西部地区的战略,协调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是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大课题。
二、区域经济、金融发展不平衡现状
我国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明显存在不平衡,呈现出阶梯式递减的特征。
(一)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如图1所示,自改革开放以来,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拉大,1978年东部地区GDP约占全国比重的50%,中部地区GDP约占全国比重29%,而西部地区只有约21%。至2008年,差距进一步拉大,东部地区GDP占全国58%,中部地区占全国24%,西部地区仅占全国18%。由此反映出中、西部地区整体经济落后于东部地区,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数据来源:路征,邓翔.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历史、现状及问题.2009年第八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
(二)区域金融发展不平衡
我国金融发展区域不平衡主要表现在金融机构布局、存贷款余额、货币化水平等方面。
1. 金融机构布局不平衡。
国有商业银行和民营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多集中于发达的东部地区,而中、西部地区的金融机构布局密度远低于东部。尤其是1995年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后,四大国有银行合并和撤销了部分效益不佳的分支机构和网点,这使中西部地区的金融机构数量更少了。而交通银行、光大银行、招商银行等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也主要在东部地区,中西部比较少,仅在少数的中心城市设立。并且,我国西部地区的中小金融机构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也远比东部少,且种类比东部单一。此外,外资金融机构的设置也多在东部,中部地区较少,西部地区罕见。
2. 存、贷款余额不平衡。
由于资金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将获得较高的收益,而在经济落后的地区收益较低,因此在市场经济资源配置机制下,资金必然从经济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流向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一直以来,我国东部地区的存贷款余额均占全国的一半以上。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发达,向金融机构贷款是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因此较低的存贷款余额说明中、西部地区得不到充足的资本支持。
3. 货币化水平不平衡。
货币化水平是反映经济市场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它也反映了货币与实物经济的联系程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货币化水平也不同。通常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货币化水平要比发达地区的低一些。由此决定,我国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其货币化水平要比欠发达的中西部要高。这种差异既在量上得到体现,也在质上得到体现。东部较发达的市场经济促进了经济的货币化,反过来,较高经济货币化水平促进了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利于提高资本流通速度、畅通融投资渠道和优化资源配置。与之相反,中西部地区由于其地理、人口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市场经济发展程度不高,导致货币化水平较低,而较低的货币化水平反过来又制约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平衡区域间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在国家非均衡的经济发展战略和金融改革的影响下,我国各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差异日益突出,金融资源逐渐聚集在东部,西部金融资源日益减少。得到较多金融资源的东部经济高速发展,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不断拉大。因此,要促进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就必须促进区域间金融发展。平衡区域间金融发展,除了大力发展地区经济,平衡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外,还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制定合理的区域金融发展计划
自上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西部大开发的重大发展战略后,我国经济计划的制度逐渐趋向平衡化,注重发展中西部地区经济,平衡区域经济发展。与之相适应,也必须根据区域经济计划的需要,制定合理的区域金融发展计划,从宏观政策上促进区域间金融发展水平的平衡。对于金融发展水平较低的中西部地区,国家应该给予较优惠的政策,鼓励金融机构通过创新技术、创新业务、创新制度等方法降低交易成本,积极向中西部地区融通资金。同时,中西部地区的金融机构也必须抓住时机,因地制宜,全方位多角度地吸收其他地区的技术、资金和人才,为本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金融支持。
(二)制定因地制宜的区域金融调控政策
由于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水平不平衡,因此政府在制定金融调控政策时必须考虑到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注意弥补市场经济“马太效应”的缺陷,预防区域经济发展失衡。例如,在制定利率、存款准备金率时,应根据地区发展的不同而体现出差别,通过调整资金使用成本促进资金的合理流动,优化金融资源的空间配置。
(三)积极发展政策性金融
在市场经济的调节下,出于追求利益的动机,金融机构一般不愿意向经济欠发达地区提供金融服务。然而金融服务的完善能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性。为了弥补市场的失灵,政府应该积极发展政策性金融。可以参考美国和日本的做法,设置区域性的金融机构,并向这些机构提供在贴现率、利率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保证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支持。
(四)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扶持力度
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要发展金融,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一方面,政府可以完善地区的信贷担保机制,尤其是在政策性的信贷方面,以降低金融机构的运作风险,提高金融机构的贷款积极性。另一方面,政府财政可以给金融机构予以支持,例如,减免地区性金融机构或分支机构的税收,给予财政补贴等。在保险方面,政府可以牵头提供再保险等服务,增强保险机构抗风险能力。同时,加强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刘伟,蔡志洲.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历史演变.学习与实践,2006(9).
[2]韩大海等.区域金融生态影响区域金融资源配置的机理.财经研究,2007(4).
[3]李旭旦.金融聚集于区域经济发展.经济学动态,2007(4).
[4]汤学兵.区域金融差距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探索,2008(6).
[5]李敬,冉光和,孙晓铎.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度量与变动趋势分析.当代财经,2008(3).
[6]张璩.我国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研究述评.商业时代,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