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科优势

2024-07-07

物理学科优势(精选8篇)

物理学科优势 篇1

1 特色优势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是高校发展的基础

本世纪前二十年是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段时期里,高校间的竞争将会从规模竞争转变为更加激烈的学科之争。高校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发展自己的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每一所高等院校都有一些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其代表着学校的水平和办学特色。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办出特色,就得不断地对学科进行调整、更新、改造,不断保持学科优势和特色,进而积极的促进和带动交叉新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2 交叉新兴学科建设与发展是高校发展的选择

2.1 学科交叉融合是当今时代发展必然趋势

人类很早就用交叉研究解决和探索问题,交叉研究是现代学科交叉研究快速发展并取得成就的基础。近现代科学发展的历史表明,科学上的重大突破、新的生长点乃至新学科的产生,通常是在不同学科彼此之间交叉和渗透中形成。随着大量新技术和新产业的兴起与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出现了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趋势。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愈演愈烈,形成了大量由多种学科交叉形成的新学科。

2.2 学科交叉是高校新学科生长点产生的源泉

从学科发展的角度看,新兴学科的大量涌现与学科的交叉活动密切相关。新兴交叉学科的出现是学科分化的产物。正是基于学科的不断分化,使得解决问题往往要涉及到多个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使得科学研究需要对多个学科领域或同一学科内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相互借鉴。从新兴学科的生长所需机制看,学科交叉能融合不同学科的范式,发现被单个学科所忽视的领域,从而增加各学科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形成独立的、跨越单一学科性的科学理论体系,最终发展为新兴的交叉学科。从学科发展史来看,交叉学科一般是在不同传统基础学科之间的衔接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综上所述,从基础研究领域逐步向新兴交叉学科过渡是当前高校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应顺应潮流,走出一条积极有效的建设新兴交叉学科的道路。

2.3 学科交叉是获得原创性科学成果的重要途径

学科交叉对高校学科发展的贡献不仅在于它推动了新兴学科的产生,也是获得原创性科学成果的重要途径。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是科学自身发展的要求,这也使得重大的科学发现和进展往往难以在一个独立的学科中实现,总是与多学科之间的互动启发与促进有着必然联系。因此,学科之间的交叉,便成为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交叉新兴的建设与发展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可以提升高校解决重大科研问题的科研实力;可以增强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因此交叉新兴学科建设与发展是高校发展的必然。

3 以优势特色学科建设促交叉新兴学科建设与发展

交叉新兴学科建设与发展是高校学科发展的新增长点,是高校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新兴学科的发展通常都要经历自我发展、交叉培植、整合集成、发展巩固、带动提升等几个阶段。

自我发展阶段是学科发展的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促进学科交叉发展的意识;交叉培植阶段是无意识变为有意识、不自觉变为自觉的阶段,该阶段有意将多个学科进行适当交融或人员进行适当组合;当交叉培植到一定程度后就进入了整合阶段;发展巩固阶段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更加精准的指出学科的发展方向,从而确定主攻方向,将优势特色学科进一步地融入到新兴交叉学科中,以期提升学科水平。

交叉新兴学科发展的有效途径总体上有以下几个:在特色优势学科内孕育新兴交叉学科并对其进行有效培育;移植特色优势学科的学术骨干进行交叉新兴学科建设;建立跨学科的交叉研究中心,尽早形成新学科优势和特色;研究所在院系中交叉,其中研究人员可以来自不同院系。高校应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整合资源突出特色、发展优势,形成独有的办学治校风格和科学人文优势,发展学科培养人才,以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4 学校新兴交叉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现实思考

目前,科技的发展在学科分化的同时,呈现出综合化发展的趋势,许多新兴学科在边缘学科和学科交叉中产生。此外,当今世界综合问题不断涌现,社会问题层出不穷,无论从科技发展还是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看,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都应培养具有交叉性学科知识的人才。

中南民族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明显的学科特色,学校现有20门国家、省级精品课程,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湖北省高校优势学科,2个湖北省高校特色学科,14门省部级重点学科,7个省级品牌专业,其中民族学、少数民族经济、历史学等都是充分体现中南民族大学办学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学科,也是中南民族大学具有传统优势和建设经验的学科,同时也拥有企业管理、旅游管理等一批新兴的学科。从学科和社会发展来看,可以把民族学、历史学与旅游管理结合起来,建设成为有特色的交叉学科。因为这些领域与我校的优势学科密切相关,这些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可以紧紧依托现有的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同时这些学科的发展既可以丰富已有学科的内涵与外延,又可以对已有优势特色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动力。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和对外交往的不断扩大,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不但成为我国第三产业的重要方面,而且已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因而迫切需要兼有人文、地理、经济知识的经营管理人才。旅游学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科的综合性,需要主动与其他学科整合,一方面向其他学科渗透,另一方面借助其他学科的优势发展自己。旅游学科作为新兴学科,建设时间短,学术队伍、学术积累和学术规范比较薄弱,但其发展前景好,与其有着较为成熟的历史、民族学等优势学科进行整合通过整合,把相互独立的学科联系起来,使之相互贯穿,相互依托,有效推动学科建设取得突破性成果。

总之,交叉学科建设有利于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要求目标的实现,可以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加强各学科的内在联系,真正做到宽口径、后基础,紧紧依托传统学科优势,促进交叉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将以前单学科对人才的培养扩大为多学科对人才的培养,有助于在知识结构上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有利于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创新人才。通过加强交叉学科建设,充分体现高校的优势和特色,促进高校办学水平的提高,确保其在未来高等教育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刘宏林,张祥德.以特色优势学科促交叉新兴学科建设与发展[J].辽宁教育研究,2005(11).

[2]顾浩,董建寅.以推动学科交叉促进学科建设跨越式发展[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6(12).

[3]闫宏秀,杜奎松,赵克.诺贝尔经济学奖与学科交叉问题探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6.

[4]王续琨.交叉学科:两大知识板块的交融[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5]周茶仙.旅游学科建设与历史、地理学科的整合[J].文体旅游.

物理学科优势 篇2

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水平,也有助于学生掌握主动学习的方法和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信息技术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网络和多媒体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的舞台,如果使教学内容或教材主题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则更能营造开放型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他们能立足于未来社会,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素质教育所要培养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指一种适应一定学习活动的综合能力,是学生在课内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掌握各科共同的学习技能和科学的方法,以及独立的获取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网络和多媒体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的舞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能营造更加开放型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让学生作学习的主体,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文重点就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一个初步探讨。

一、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要想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就需要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任务或问题,一个巧妙的设计,往往会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觉控制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学生的认识过程和意志品质,有了学习兴趣的学生常常具有刻苦学习的精神,能积极主动、心情愉快、不知疲倦地学习,有学习兴趣的学生具有探求知识的热情。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在好奇心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激发下,可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这中状态下,学生会积极主动的去探究知识、去解决问题,并且掌握的方法也记忆深刻。

例如:在教授文字处理“段落和页面的设置”一节,课前提出问题:怎样帮助你喜爱的歌手设计一张歌页。学生会拿出磁带歌页或CD歌页来仿照排版,这样就自然而然地涉及到了页面设置、分栏、段落设置、页边距等知识,学生在问题的驱使下会积极主动的去探究知识、去解决问题,从而很快掌握了“段落和页面设置”一节所教授的知识,而且有些同学还提出了教材所没有涉及到的内容,使自己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由此可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不但能促使学生积极自动地去学,也为教学任务的完成提供了保障。

二、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

自主学习,需要自主教育的氛围,需要学习主体不断的激发主体意识。要让学生有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首先要尊重学生,创造平等的教学环境。在实践中发现,平等的学习环境最能体现放松、行动、兴奋、情绪和乐趣。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融洽的协作关系,形成学生敢于参与、主动参与、善于参与的氛围。

其次,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中坚持讲练结合,精讲多练,以练为主,教师可问可不问的就不问,可讲可不讲的就不讲,把时间让给学生,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并且教师应运用学科优势,多提供自主学习课件,让学生围绕学习内容,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自己确定学习起点,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及学习策略,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教师在课堂中只起引导和答疑作用,鼓励学生积极自主探索知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完成知识的掌握。

在任务中赋予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信息技术课中多采用任务驱动法,任务的设计对于能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非常关键。所以在任务设置中,要留有一定的空间,让学生

可以参与进来或自主创造,这样在教学中,有的练习内容不都是所有学生喜欢的,但他们因有自己的一份空间,因而也会乐于参与,这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另外,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网络和多媒体了断学生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自主学习环境,所以设置的任务还要与生活实践和其他学科有机地结合,并敢于设计、运用个别化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达到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个性特长的目的,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实践者、学习目标的选择者、学习内容的探索者。例如在学习“获取网络信息”这一章时,我将任务和历史学科结合,让学生开展“论秦始皇的功与过”辩论会,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而每方又分为四个小组分别收集资料,学生兴致勃勃地利用搜索引擎、网站、教学资源库等搜寻所需资源,在搜寻过程中发现问题如怎样对网页上文字、图片的保存,怎样对关键词进行搜索等,并在些过程中完成了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最后对信息进行筛选、重组和加工,还有的小组采用了多媒体演示来展示本方的观点,从而使辩论会开的有声有色。学生在完成此任务既培养了自身的信息素养及网络学习和应用能力,又从多方面进一步了解了秦始皇其人,历史知识得到了丰富,真正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运用到其它学科的学习之中,从而锻炼了自主学习能力。

三、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在信息社会里,信息技术知识的发展日新月异,无论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也不可能将所有的知识在学校学完。所以,就要求教师努力在有限的时间内,教给学生一些终身有用的东西,这就是学习的方法,这也是信息技术新教材编写的宗旨。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真正做到自主学习,才能在离开学校,离开老师的情况下,继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社会的要求。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教给学生课本中的知识,而应教学生学会如何去学习知识、理解知识、和应用知识。在课堂教学中,不要只注意结果的传授,而要在过程中,使学生学到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应鼓励学生尝试从多角度、多渠道去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认识到完成任务的方法并不是唯一的,培养他们的多向思维、求新求异的精神,并有意识地培养、组织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互相促进,互相提高。信息技术课本讲解的内容大多是操作方法,理论知识相对较少,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其特点,认真做好启发、引导,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独立完成,而尽量避免直接给予式的讲解。课前先将本节课的重点利用投影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训练任务,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自学,自学的内容包括:

1、课本讲解的知识,这一步骤是课堂的关键所在,因为有一部分学生书没好好看书,就忙着做题,教师要做好启发、提示,并精心制作自学课件,通过课件将理论知识和操作实践联系起来,使这一步骤落到实处。

2、利用自学的知识解决实践的问题。采用分组教学法,将学生分成几个组,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教师巡视辅导,并鼓励小组成员相互帮助。

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操作实践能力。在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在新旧知识的过渡中,在挖掘教材智力因素中促进学生不但“学会”而且“会学”。让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四、激励学生自主评价

评价作为自主学习中的一个重要成分,直接关系到实施效果。构建与自主学习相适应的评价机制,可以使评价切实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并保障学生自主学习成果的长效维持。首先,提倡自我评价。自我评价作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要义之一,应当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给予充分的重视。再次,鼓励学生互评。在自主学习中,为了创造更为丰富的评价手段,可以适当提供一些学生互评的机会。因为学生间的相互评价,不仅有利于他们对学习过程的回顾与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形成对自我和他人的客观认识,学会积极地看待同伴对自己的各种评价,并进而促进学生乐观生活态度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塑造与

发展。信息技术教学中,在每节课中留一段时间,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室让学生展示所学知识或展示作品。展示作品时让学生先自我评价,然后相互评价,在评价中教师引导学生们从不同的观点和审美角度等多方面进行评价,从而使作品的制作者发现哪些方面有长进,需要加以巩固和发展;哪些地方存在不足,有待改进,反思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调整与改进,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活动,并在进一步完善作品的过程中也提高了自我评价能力。如在学习演示文稿和Word,给学生个人或集体展示“杰作”的机会,对这些作品,学生都积极、踊跃的参与评价,甚至于连插图的大小合适与否都能加以评价,其自主学习与教育意义不言而喻。通过评价,学生主体性得到极大尊重,独立性得到极大支持,自主性得到极大发挥。

发挥学科优势 讲究渗透方法 篇3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进行德育渗透呢?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做到:

一、注重情感体验。加强美育渗透

语文是语言、文字、文学的综合。语言是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工具,无论是绘景状物还是叙事写人,都饱含着作者的情感。因此,教师将备课时体验到的情感熔铸于教学之中,用热情、激情、真情去撞击学生的心灵,就能掀动学生情感的涟漪,使他们置身于充满浓烈气氛的情境中,受到感染。

以王维的《山居秋暝》为例,其中“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给我们营造了一种美丽、和谐、恬静的意境。喧声一莲动一舟行,我们以为作者是为热闹铺排,而恰恰相反,诗人妙笔生花,借动显静,着力表现幽静的情趣。“蝉噪林逾静”莲动并不与幽静相抵触,反而有摇曳生姿的动人神韵。通过对这些词语的分析,学生很快就能感知以动写静的手法,以及王维诗中有画的特征。诗句的词语是美的,画面也是清新、淡雅的,学生感性认识因此而得以丰富。而《西厢记》中“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醉”暗点“红”。满林枫叶,火红如醉,在诗人看来,不是秋霜所打,而是离人的眼泪染成的。在这里,色彩中饱蘸着感情,它已经超越了客观的写景效果。它运用色彩,创设出了一种独特的抒情氛围。在这里,诗歌不能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对色彩的形象描绘引发读者的联想,唤起读者相应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应该认真研读一些字、词、句中优美的意象,体味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让学生的阅读变成愉悦的审美过程。让学生在美的环境、美的气氛、美的熏陶中,得到美的享受。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美传情,使学生情满胸臆,使他们对美好未来充满憧憬。在这方面,语文教学可以说是得天独厚、独具一格。

二、针对学生实际,增强意志教育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做到有的放矢。在课前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并分析产生这种思想状况的个人、家庭、社会原因。现在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不仅衣食无忧,而且人生道路比较平坦,没有什么坎坷曲折。在这种环境中,从积极方面来说,可以使中学生开朗、乐观、天真烂漫,但同时也因此使他们承受外来压力和挫折的能力较差,他们较难适应艰苦的环境,害怕吃苦,在遇到挫折时容易灰心丧气,一蹶不振。这就需要对他们进行意志和毅力的教育,培养他们在逆境求生存、求发展的能力。

例如,在《我与地坛》一文中,史铁生由于失去双腿,死亡的感觉一直笼罩在他的心头。最终作者还是选择了让自己的生命延续下去,成为了生活的强者。他说:“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在讲授到这部分内容时,针对学生缺乏理想、缺乏斗志的情况,我直接启发学生思考:双腿残废的史铁生尚能在生与死的挣扎中重新唤起对生命的认识,我们是四肢健全的青年学生们,为什么不能做生活的强者?为什么不能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自己美好的未来?从而使一次严肃的行为养成教育和前途理想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并很好地摆正了学生们的人生航向。

实际上,无论是在语文阅读教材内容还是在涉及的著名作家上,这方面的素材是相当多的,适时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的渗透,语文教学可谓“近水楼台”。

三、紧跟时代潮流,不断求新求活

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艺术中的“求新”,是指德育渗透要有时代感,要贴近学生实际,尤其要反映学生身边的新情况、新问题。而所谓的“求活”,指教风活泼,教法灵活,教学手段多样,能根据需要,充分发挥与教材中德育渗透点相关的幻灯、录音、录像等电教手段的作用,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使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易于为学生所接受。

以杜甫的《蜀相》为例。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展示成都草堂的近况,截取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五丈原前的衰飒形象,先从直观上让学生有一种沧海桑田、华屋山丘之感,使教学在一种肃穆、苍凉的氛围中展开。与此相应,教师应以深沉、伤痛的言语叙说杜甫对诸葛亮的敬仰及诗人坎坷的经历。在讲《道士塔》时用多媒体展示敦煌艺术,如其中的彩塑像、壁画、经卷等,让学生在情境创设中体昧作者的“恨”,传达这一“可惜之情”,从而自然地培养起学生爱护中国文化遗产的意识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责任感。总之,现代化手段的运用,在实际教学中,综合其他的艺术手段,会起到良好的功效,随着多媒体教学的运用,语文教学也更具有时代性和艺术性,更有利于对学生的德育渗透。

当然,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不分轻重主次一味地追求德育,而忽视了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能力的培养、艺术美的感悟。每篇课文都应有教学重点,不能篇篇都以道德教育为重点,否则这样机械的课就不能称之为语文课。

以上几种德育渗透方法,是我在教育实践中逐步摸索出的一些浅见。“教无定法”,只要能结合学科本身的特点,持之以恒、适时适度地进行相应的德育渗透,我想,语文教学就能在学生的德育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利用学科优势渗透生命教育 篇4

学校作为青少年成长和接受教育的重要阵地, 理所当然要承担起生命教育的重任。在《语文课程标准》里, 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被表述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它是一门“以人为本”, 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学科。其实质就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教学, 充分地认识人的生命的价值和地位, 最大限度地挖掘生命的内在潜能, 充分调动生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充分展示生命的个性, 从而最终提高生命的质量。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展开生命教育的必然性。作为一名语文老师,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语文学科在生命教育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所没有的学科优势, 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优势资源, 在教学中拨动生命之弦、渗透生命教育, 让个体的生命价值在语文教学中得以彰显。

一.挖掘语文教材,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语文新课程所选录的许多课文都不同程度地含有对生命意识的体验与思考, 处处蕴含生命情感的信息。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要找准切入口, 从文本中挖掘生命教育的素材, 通过对阅读文本、解读生命、体悟生命来帮助学生树立关爱生命、敬畏生命、呵护生命的生命意识, 帮助学生形成对生命意义、生命价值的正确判断, 从而使学生建构起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以此来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一) 呼唤生命意识, 感知生命存在

生命意识是个体在生命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生命的认识和观点。我在《呼唤生命教育》的教学过程中, 结合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和体验, 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完整的生命意识, 感知个体生命独一无二的存在。让学生感受“生命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 “只有生命的实现才会有人的其他价值的创造、实现和评估”, “生命的价值要求我们必须关注生命、热爱生命和珍惜生命”。

(二) 体会生命的可贵, 肯定自己善待他人

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自己, 而且还为了更多关爱自己的人们, 因此每个人都无权随意挥霍自己的生命, 必须善待自己, 演绎出生命的精彩。毕淑敏的《我很重要》是一篇对自我生命意义和价值思考的散文, 通过以外在于我的人和事物为中心, 肯定我之于他人他物的意义和作用。通过学习此文, 可以让学生感受一种自我发现、自我肯定和自我奉献的精神。又如, 王蒙的《善良》是一篇具有浓厚道德色彩和人生规劝意义的议论文。我在授课时, 引导学生在分析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其深层内涵, 让学生懂得“善良”作为个体为人处世的道德准则, 无论何时都不能遗忘, 并以此号召大家要摒弃凶恶, 努力做一个善良的人。

(三) 欣赏生命之美好, 领悟生命之艰辛

唤醒学生生命意识之后, 教师要引导他们发现生命存在之趣, 带领他们感受、欣赏生命的美好。伴随学习的深入和审美经验的积累, 培养学生造就一双发现生命之美的眼睛。从而, 带领他们去发现生命之真、感受人性之善、欣赏人生之美。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感受《背影》浓厚的亲情之美;解读《荷花淀》淳朴的爱情之美;感悟《我的母亲》人性的内在之美。通过语文学习, 我们要让学生懂得:世界之美、生活之美是生命赋予的;生命中充满了美好, 每个人都要学会欣赏, 懂得珍爱。

人的生命虽然宝贵、美好, 但并非一路坦途, 其中往往存在着很多个体无法摆脱的困境。教师要通过对作者生命历程的介绍、生命感悟的解读和人物命运的关照, 引导学生领悟生命之艰辛。如朱光潜的《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告诉我们生命就是一种奋斗, 一种敢于面对艰辛的体验。这一体验对我们刚迈入高一年级的新生尤为重要, 高中阶段是人生中的重要时期, 只有勇于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 才能塑造自我、实现自我, 体现个体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又如在讲授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 我运用审美化的阅读教学, 以情感为核心,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命历程, 通过文本的阅读, 了解作者在截瘫之后的内心痛苦, 了解作者如何走出阴影而最后在文学上取得巨大成就, 从而激发学生对生命的崇敬之情。我还教育学生体悟文天祥“惶恐滩头”的“惶恐”, 悲叹“零丁洋”里的“零丁”;体味李清照“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的愁苦和哀怨;感受曹操“神龟虽寿, 犹有竟时;腾蛇乘雾, 终为土灰”的无奈和抗争。

(四) 探求生命的意义, 建构生命的信仰

生命教育, 不仅是让学生明确“活着”, 还要引导他们明白“为何活”, 引领他们探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活出人生的滋味和精彩。王海桐的《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表现在个体以自身力量克服困难、超越忧患、与命运抗争中的自我体认。而生命的意义更体现在此过程中对他人给予的爱、为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做出的贡献。司马迁《报任安书》中“人固有一死, 死有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最高层次的体现。

明确了“活着”、“为何活”, 还要让学生知道“怎样活”。通过《逍遥游》, 我引导学生领悟庄子“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气之辩”、无所待而“游于无穷”、摆脱世俗功利诱惑的通达和获得心灵解脱后的“逍遥”。通过《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 我要让学生理解苏轼从无限时空看待人生苦难和世间是非, 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人生不幸的旷达情怀。通过这样的教学, 让学生明白:个体只有摆脱世俗功利的束缚, 抵制现实功名、金钱、物欲的诱惑, 才能解放自己的心灵;只有树立正确的生命信仰, 忘怀得失, 才能体味人生的博大与深沉, 达到真善美统一的人生境界。

二.拓展课外阅读, 让生命教育的内涵得以深化

语文教学有着极大的拓展空间, 许多文学家都具有同样的生命意识与珍视生命价值的体验。我国古代的屈原、司马迁、杜甫、范仲淹……, 现代的鲁迅、闻一多、冰心、巴金……, 国外的安徒生、高尔基、海明威……。他们的作品都是课外阅读中生命教育的典型题材。语文教师可以在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时适当地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读《离骚》, 让学生去感悟屈原的“路曼曼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生命执着;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让学生去感受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人生感慨;读《岳阳楼记》, 让学生去感怀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广阔胸襟;读《安徒生童话》, 让学生去寻找安徒生笔下的那一颗颗善良的童心。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去体会这些名垂千古的人物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追求, 通过潜移默化的生命教育渗透, 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三.借助学生习作, 让学生抒写生命体悟

以与生命相关的内容为话题进行作文。生命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延伸, 生活的点点滴滴构成了生命的内容。教师对学生作文的命题应贴近学生的生活, 让学生在作文中发泄自己的苦闷忧伤, 享受自己的快乐幸福。教师要善于在作文中倾听学生的心声, 从字里行间发现细微的心理变化, 及时化解学生的心伤, 启迪对生命的思考。

在一次写作训练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道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 按要求作文。

2003年4月1日, 被称为“大哥”的香港影星、歌星张国荣从所住的酒店楼上跳下去, 结束了年仅46岁的生命, 在愚人节这天跟他的歌迷、影迷, 也跟他珍贵的生命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雪灾地震、煤矿透水、房屋倒塌、失恋轻生、上网丧命……这些沉重的话题一次次警示人们:生命是多么的珍贵。

你对生命的认识有多深?你对生命的关爱有多重?请以“关爱生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体裁自选;不少于800字。

在这次作文中, 许多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身边发生的事, 抒写了自己对生命不同程度的体悟, 收到了预想的教育效果。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师应积极开发利用语文学科优势, 创造性地开展生命教育活动, 努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发展健康个性, 形成健全人格, 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建东生命诚宝贵教育责更重——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几点思考与实践[J].教育与社会科学杂志, 2008年第1期

[2]徐征清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J].中国视障教育, 2007年第5期

[3]杨雄生命教育与青少年发展[J].当代青年研究, 2005年第1期

发挥学科优势,推进素质教育 篇5

[关键词] 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分层次学习、个性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学习环境、创新能力

开展信息技术课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极好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挖掘课堂中有利于创新教育的因素,创造有利于创新教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中提高自身的素质。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与同行们一起探讨。

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从这里培养

原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谈松华认为:“未来人才应具备四种品德,在对国家、对社会的态度上,要有社会责任感,这对一个人成才非常重要,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很难有一番成就;……”。每个学生将来都要生活于社会,服务于社会,我们的教学应先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教育学生从身边的每一件事做起,比如,在机房上课,提供上机登记卡让学生填写,由学生监督设备的工作情况,养成爱护设备的责任感,告诉学生填写上机登记卡虽然事小,但意义重大,并组织学生讨论:上机登记卡可以不填吗?“如果我这台电脑出现故障了,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有了登记记录,老师就可以及时排除故障。”“上课时我用的这台电脑,我有责任爱护好设备,不出现人为的损坏”等等。最后学生得到共识:上机登记卡应该填好,这是我的责任。事实表明,通过讨论学生都养成了良好的责任感意识,近几年来机房的人为损坏事件没有出现过。其次利用Internet上的时事新闻,比如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大使馆,中美在中国南海的撞机事件,北京申办奥运会的成功,中国足球经历几十年奋斗走向世界等,及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深深体会到:祖国必须强盛,我们要为建设繁荣富强的祖国尽一份责任。这些都有效地培养了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二、让问题和欲望激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人的一种潜能,每个人都有创新这一潜能,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重点,坚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每个学生都能创新,如何把学生的这一潜能挖掘出来呢?我的做法是: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探索欲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索欲望产生“问题”,研究、解决“问题”过程又提出新“问题”,创新始于“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提出问题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比如,在Internet上,学生看到了活泼生动的动画效果,有的同学就会问:“老师,这个动画是怎么制作的?能不能教我们?”我说:“行!你们先去搜集有关Flash动画制作的资料”。几天之后,学生们从网上下载了很多Flash动画的制作实例和教材,还买了许多书籍,并开始研究起来,这时要及时肯定学生的成果并让学生按操作实例制作几组动画。由于受到制作动画欲望的驱使,学习的干劲十足,几天就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动画制作,并开始探索符合自己思维的动画制作,这时我就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大部分学生就不会再请老师“教”,而是喜欢自己研究,自己探索。这样就把学生的创新潜能充分挖掘出来。

三、创新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一、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教会上强调:“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 目前信息技术课是学生最喜欢上的课程之一,抓住学生对信息技术向往的特点,培养学生学习毅力。没有坚强的学习毅力,缺乏探索精神,是无法掌握好知识,更谈不上创新。在教学中为了提高效率,每次课(两课时)我都安排15分钟键盘指法训练,在训练中提倡一“要”:一要精神饱满;二要姿势正确;三要指法正确。刚开始有许多学生都觉得指法训练很“无聊”,很“枯燥”,这时我就一方面耐心引导,另一方面严格要求,有效监督,使学生在训练中知道自己的进步,渐渐地学生觉得越练越有趣,指法也就越熟练了,从这“枯燥”的训练中锻炼了学生毅力。又如,在VB编程中,练习要求在窗体中显示文字“信息经济时代来临了!”,对完成的学生要求:增加代码,让文字从窗体的右边慢慢地向左边移动。进一步鼓励完成:让文字在窗体内左右循环移动。学生对一步步深入的问题很有吸引力,从而培养了探索精神。

第二、获取信息、分析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

信息时代的信息层出不穷,科技不断进步,信息不断更新和发展。信息时代要求学生具备获取和加工信息能力,当走出校门踏上工作岗位后,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信息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点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训练学生:①在学习中懂得利用系统的帮助信息,因为在学习的软件中,几乎都有设置帮助信息,应用帮助信息,往往使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很快得到解决。②同学间进行信息交流,同学的信息来自方方面面,引导同学之间进行有效的交流,是学生信息量猛增的有效途径。③利用Internet上的巨大信息资源,培养学生在网上搜索有用的信息,并可通过网上的专家进行求救帮助来获取信息。④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浩如烟海,良莠不齐的信息中,锻炼筛选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推敲、构想、实践和创造,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

第三、分层次进行个性化教学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对于学生来说,由于受社会及家庭环境的影响,接受的信息技术知识教育程度的差别比较明显,使得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相差甚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找到一个适合现状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应用分层次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是有效的,新学年开始时,我对高一新生全面调查,结果每个班都有50%~60%的学生从未操作过电脑,于是把教学目标分成A、B、C三个层次,学生根据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定位在相应的.学习层次中。A层次的学习针对没有信息技术基础或基础较差的学生参与,只要完成学习的基本要求即可;B层次的学习针对具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参与,要求掌握相对较高;C层次的学习针对基础较好的部分学生,要求进行创造性学习。学生根据实际确定自己学习目标的层次,并根据自己的进步情况自已调整到相应的层次中,这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A层次的学生几乎都调整到B层次中学习,而且C层次的学生也渐渐增多了。这一过程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主动获取知识。

第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新的教学形势下,教师从教学的主导者、中心者向教学的组织者、引路人角色转变,而学生才是教学中的“中心者”,是学习的主体,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的对某个方面的内容特感兴趣,而对某个方面的内容又不感兴趣,对某知识点接受非常快,对某知识点接受较差,窥其原因,发现学生缺少从多个角度来观察、理解问题的能力,即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导致某些知识点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大胆创新教学,尽量设计出有创新的教学模式,比如,在VB教学中,先给同学演示一个程序如下:

告知需用到的控件有:label、textbox、timer,需修改的属性有:caption、text、interval,需调用的函数有:time,要求同学自主学习,编写出这个应用程序。在学习过程中,我重视学生的心理活动,不急着帮助学生“怎么做?”而是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解决问题,让学生自己找出答案。有的学生虽然只找到部分的答案,但他经历了自主学习的全过程,从而培养了自觉主动学习习惯,在以后的学习中体现出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五、协作学习、讨论交流能力的培养

杨振宇博士指出,如果说在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工作的话,那么,进入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在知识爆炸的现代社会所必需的信息已经远远超过了个人所能掌握的知识限度,要在未来的社会中有重大的创造,必须有良好的协作意识和交流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每四个人组成一个协作学习小组,由他们共同完成学习目标,利用网络功能全班同学进行讨论,互相促进,营造师生共同学习、探索和研究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处理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能力,促进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培养了学生与他人正当竞争的态度、合作的精神、团队精神。

四、构建有利于发展创新能力的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肯定学生对问题的发现,对知识的探索,及时在班上给予表扬、鼓励,表扬的面要广,量要多,这样,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从而形成良好的创新学习氛围,同时做好以下几个环节:1、建立融洽的师生、生生关系。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讨论。2、创设问题情境。问题的预设和对新发现的问题的有效的利用。3、进行自主学习环境的设计。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设计出使学生能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同时又能发展个性的教学方法。4、提供学生表演才能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到教师机上进行实例操作,应用广播系统对全班广播,适时引导其他学生给予鼓掌鼓励,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尽快具备创新能力。

总之,今天的教育是为了孩子的明天,在世界科技竟争十分激烈的当代,把我们的课堂变成学生发展能力的沃土,让学生在这片沃土中茁壮成长。

[参考书目]《困惑及其超越--解读创新教育》胡东芳 孙军业著《中小学计算机基础教程教学指导书》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 组编《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编写组编

发挥学科优势 渗透思想教育 篇6

关键词:民族自尊心 自信心 自豪感 责任感

初中思想政治课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了解社会发展常识、法制知识和社会主义建设常识等重任。那么,如何立足课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现实,客观分析事物,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

一、以教材为范本,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

初一教材生动有趣,故事性强,可以立足课堂,深挖教材,运用多媒体和历史知识达到教育的目的。如教材中讲道:“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历史不断、文化传统延续到今天的国家。”老师设问:“中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的标志是什么?”学生回答:“四大发明。”在此基础上,阐述四大发明曾经对世界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把中国的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等在西方的传播看作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时再运用多媒体展示指南针的演进、火药的作用、印刷术的变迁,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同时引导学生回忆中国的文化对世界影响最明显的国家——日本,例举中日友好往来的史实。学生归纳历史课堂上学到的自秦汉至隋唐的频繁往来,现在日本的某些风俗习惯还保留着我国古代特别是唐文化的某些风尚,使学生产生作为中国人的光荣感、自豪感,为先辈们的勤劳和智慧所激励而更加发奋学习。老师进一步说明中国的落后只是1840年以后的事情,在较长时间内中国都走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让学生懂得中华民族曾经有过辉煌历史的原因,落后并非中华民族智商低下或愚顽不化造成的。

二、采用史论结合的原则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渗透“三热爱”教育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祖国安全、利益和荣誉的行为。”“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在教学中老师要注重这方面的训练和培养。学生曾经看过记录片“看香港”,介绍了香港是怎样一步步由香港岛扩大为现在的香港地区以及被英国殖民者占领的。老师充分利用此机会,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要摆脱挨打的屈辱命运,必须自强、奋斗、斗争,哪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需付出沉重的代价和巨大的牺牲也要坚持。现代中学生不应忘记国耻。邓小平同志根据我国国情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通过香港回归和繁荣发展,证明是完全正确的。结合“九七香港回归”的电视现场直播节目,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今天我们能够成功收回香港?”结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使国家繁荣昌盛,综合国力更上一个新台阶,国威日强。学生再思考: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一些台湾岛上的人和外国某些势力想搞“台独”,进行分裂祖国的活动,中学生能做什么?连环问题的设计又与时事政治相联系,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责任感,努力为祖国的富强统一而出一份力。

初三的学生逻辑思维强于低年级的学生,为此,老师可采用纵向对比分析法,站在历史的高度,阐明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如学习“改革开放是历史的必然”的内容,老师引入这样的话题:唐朝以世界为自己的花园,清朝以自己的花园为世界,说明开放与封闭的结果,促使学生认识到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强盛时期,积极创造着本土文化,并大胆采撷异域文明,把大唐帝国推向了温文有礼、文化腾达、繁荣强盛、威力远扬的境界。开放的机会往往并不均等,当世界步入科技革命时代,清朝闭关锁国、夜郎自大导致更加腐朽。今天我党提出改革开放符合国情,实践证明了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及改革开放是正确的。

三、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渗透“和平教育”

目前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学习人民主专政职能的内容,有的学生感到疑惑:和平时期怎样体现国家的专政职能?针对此问题,老师引导学生回顾历史:在人类漫长的演进过程中,交融着血与火的争战,从远古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战争与和平合奏着历史的乐章。翻开中国史,无时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激战。1937年日本侵略中国制造的南京大屠杀,时隔半个多世纪,日本外相却认为南京大屠杀纯属捏造。学生通过分析得出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本性不会改变,为此不惜牺牲其他民族的利益。学生清醒地认识到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忘记历史等于背叛民族。再联系现代的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等实质是大国为控制别国、取得霸主地位的战争,因此追求和平应该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发挥学科优势培养想象能力 篇7

一、教给学生联想和想象的方法

学生的联想力、想象力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知道怎样去想, 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联想的方法。具体的方法有:相似联想, 即由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特征出发, 想到与之相似的其他事物。如由在戈壁滩上挺立的白杨树联想到边疆建设者;由凌霜傲雪的梅花联想到顽强不屈的革命工作者。相关联想, 即由一事物联想到与之相关联的事物。如由鲜艳的红领巾想到烈士的鲜血, 想到革命事业和自己的职责;由种树联想到育人。对比联想, 即由事物的特征联想到与其相反的方面。如由幸福联想到苦难, 由成功联想到失败, 由光明联想到黑暗, 由凡卡的童年联想到自己的童年, 由小羊的温驯善良联想到狼的凶残。再造想象, 即根据语言文字描述再创造新的形象。如根据古诗画出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根据课文《清明上河图》想象其画面等。把这些联想的方法教给学生, 至少可以为他们提供想象的方法与思路。

二、营造和谐的生态课堂, 还给学生学习的自由

生态课堂是指课堂中能够使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宽松、和谐的环境。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提出过儿童的“六个解放”, 即解放儿童的头脑, 解放儿童的双手, 解放儿童的眼睛, 解放儿童的嘴巴, 解放儿童的空间, 解放儿童的时间。这“六个解放”为我们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那就是:营造宽松的生态课堂, 还给学生学习的自由。在课堂上只有允许思想上的自由, 才会有心灵上的解放, 才会有真知灼见的出现。而被禁锢的思想是永远也产生不了独特的见解的。

因此, 首先, 我们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以保证学生思维的活跃。也唯有在这样和谐的生态课堂中, 才能让学生积极思维, 发展想象力, 得到新颖、独特的思维结果。

其次, 我们要在师生加强情感交流的基础上,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 因而, 教师应该不断地改进课堂教学模式, 力求做到丰富多彩, 灵活多样。要有笑声、有争议、有议论。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控者, 要善于创造一种氛围, 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并积极、主动地投入进去, 动脑思考问题, 动口表达自己的观点。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参与, 感受到自身的力量, 体验到创造性学习的乐趣。只有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才会主动学习, 才会有思想的解放、思维的活跃、潜能的发挥。

三、努力挖掘教材及教学实践中各种有利因素,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1. 利用课文插图, 展开想象。

课文中的插图常常和文字一起组成教学内容。根据课文内容, 指导学生仔细看图, 并展开想象, 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例如, 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 我利用课文插图让学生观察五位壮士站在狼牙山顶峰的目光、神情、动作后展开想象:五位壮士当时是怎么想的?学生们兴趣高涨, 思维活跃, 纷纷开动脑筋想象五位壮士的内心活动。

2. 借助标点, 展开想象。

精彩的文章中往往一个标点符号也有着丰富的内涵, 因此我们在阅读这样的文章时, 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标点符号展开合理想象, 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例如, 在《一面》一文中, 当“我”突然发现自己崇敬、热爱的鲁迅先生就站在身边时, 说了这样一句话:“哦!您, 您就是———”。抓住这句话中的感叹号和破折号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学生就不难体会“我”此时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激动和幸福的心情;“我”在当时险恶的环境下, 有意强压自己的感情, 竭力保护鲁迅;“我”对鲁迅先生由衷的敬爱之情, 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感悟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

3. 抓住文中空白, 展开想象。

好的文章像书法, 有时密不透风, 有时又疏可走马。作者常有意不把意思挑明说透, 刻意留下“空白”, 让读者揣摩, 或因表达的需要, 省略了一些内容, 留下“空白”。如, 在教学《赵州桥》一文时, 可先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 阅读完后学生能找出三种龙的姿态美, 并对赵州桥的美有了初步的认识。然后, 再引导学生跳出课文展开大胆想象, 用上“有的……有的……还有的……”来描述龙的其他姿态, 这样既丰富了龙的形象, 又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接下来, 可从具体到抽象加以概括, 让学生调动语言积累来形容龙的美, 从而在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 使学生不仅充分享受了“创造美”的乐趣, 而且想象力得到提高。

4. 根据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等, 展开想象。

为了刻画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 作者总是要对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等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抓住这些词句,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进行再造想象, 使人物形象更加栩栩如生。如, 《少年闰土》第一自然段中, 鲁迅先生虽然只用了寥寥几笔描写了闰土月下刺猹的情景, 却能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思。通过想象, 闰土这样一个机智勇敢、勤劳朴实的农村少年形象便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

5. 针对课文结尾, 展开想象。

教材中精选的一些作品的结尾往往言虽尽而意犹存, 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空间。如, 《凡卡》一文的结尾部分就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小凡卡的爷爷能收到信吗?他以后的命运又会怎样呢?只要教师稍作启发, 便能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的思维就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6. 结合习作教学, 展开想象。

发挥学科优势 办好特色栏目 篇8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1951年创刊。由于过去办刊理念落后, 办刊目标不明确, 优势学科和专业特色不突出, 栏目设置上模式陈旧, 涵盖了校内所有的专业与学科, 一直体现不出编辑策划和创新的编辑思想。其结果只是单纯满足了作者发表论文的功利目的。进入到21世纪以来, 《学报》编辑部的决策者认识到对办刊理念和栏目的改革与调整已经“箭在弦上”。经过反复的思考, 我们确定了以我校重点学科、重点课题作为报道的重点, 适当吸收校外的优秀论文的策略。报道内容向国家、省部级和创新性研究成果倾斜。围绕我校的重点学科, 如:内分泌与代谢病、皮肤与性病、内科学 (呼吸病) 、外科学 (普外科)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等学科开辟了特色栏目。每期都为以上某一学科的基金课题稿件特殊加以对待, 通过策划和编排, 《学报》的基金课题稿件不断提升, 到2009年末已经达到55%以上, 使期刊的学术质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1“重点学科”栏目

我校有5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以内分泌与代谢病学科为例, 自9 0年代以来, 内分泌科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 1项, 其中主任基金1项, 面上项目10项。2006年6月29日, 内分泌研究所滕卫平教授及其《碘致甲状腺疾病》课题组完成的论著《碘摄入量对中国甲状腺疾病影响》在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影响因子44分) 正式发表。 (Teng WP, Shan ZY, Teng XC, et al..The Effect of Iodine Intake on Thyroid Disease in China.N Engl J Med 2006;354:2783-2793.) 这是我国大陆内分泌学界首次在该杂志发表论文, 也是我国大陆医学界在该杂志上发表的第四篇论著。

1 9 9 9年, 在美国中华医学会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 在辽宁省和河北省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大力协助下, 课题组选择位于辽宁省和河北省尿碘中位数分别为84μg/L, 243μg/L和651μg/L的三个农村社区, 对3761例居民进行了甲状腺疾病的横断面调查。2004年, 课题组对上述三个社区的流调人群进行了5年随访观察, 随访率达到了80.2%。通过两次流行病学调查, 首次报告了我国不同碘摄入量农村社区甲状腺疾病的患病率和发病率, 并且评估了碘在甲状腺疾病发病中的作用。同时, 首次在国际上完整地提出了血清TSH水平安全范围的上限和下限, 为甲状腺疾病的预防提供了宝贵的基础资料。2007年“碘过量对甲状腺疾病影响的流行病学和实验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年内分泌学科被教育部评估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内分泌学科的专业优势, 带动了该学科的一大批博士、硕士研究生科研积极性, 在内分泌研究所滕卫平教授的带领下, 他们的申报课题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基金课题的资助, 取得了一大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和高水平的研究论文, “慢性碘过量对大鼠甲状腺细胞周期影响的动态观察”等系列论文在《学报》上的发表, 使学报该领域研究的稿件不断增多。据不完全统计, 仅2 0 0 8年以来, 该学科仅在我校《学报》发表论文就有14篇。

将“重点学科”设为特色栏目, 不但将该学科的优秀科研成果及时传播出去, 并且吸引了校外相关学科的优秀成果。近2年来, 第三军医大学、沈阳军区总医院、上海交通大学等单位的相关学科稿件陆续在我刊发表。

2“专题研究”栏目

为了能有效地体现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的创新性, 我们推出了“专题研究”栏目。实践也证明, “专题研究”栏目体现出综合性学术期刊的性质、宗旨和特色。它将医学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医学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国内外或某一专业的最新研究动态最快的展示出来。以我校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研究所第四研究室为例, 该研究室长期从事消化道肿瘤病理学研究和肿瘤侵袭转移机理研究。该室主任辛彦教授负责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项) 、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基金、教育部重点科技研究项目、教育部博士点专项基金、卫生部优秀人才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课题共20余项, 发表论文100余篇, 多篇被《SCI》《B A》《C A》《I M》等国际权威检索机构收录并被同行引用。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一、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及教育部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二等奖 (第1完成人) 。

我们学报给该研究室提供一个优质、快速的学术交流平台, 及时地将其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得以发表, 得到了国内外肿瘤病理学界高度评价。“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Flt-1、KDR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等一系列肿瘤病理学研究论文在《学报》上的发表, 不仅延续了我校肿瘤病理学, 特别是胃癌病理学研究的传统优势, 同时也提升了《学报》的先进性和学术性, 也体现了编辑人员的专题意识和创新思维, 不但拓展了稿源, 而且也扩大了《学报》的影响力。

3“重点实验室”栏目

卫生部艾滋病免疫学重点实验室始建于1996年, 我校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一个, 卫生部重点实验室3个, 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 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5个。重点实验室素有大学的“论文工厂”的美称。仅以第一附属医院卫生部艾滋病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为例, 该实验室始建于1996年, 目前已成为卫生部艾滋病免疫学重点实验室、WHO全球耐药检测网络国家级实验室、全国HIV耐药检测网络核心实验室、卫生部艾滋病治疗培训基地和唯一的艾滋病临床检测培训基地。为患者提供艾滋病检测-疾病进展监测-抗病毒治疗-临床疗效评价及耐药变异监测“一条龙”服务。研究所主持或已完成“十五”国家科技攻关、973计划、863计划、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40余项。对中国HIV/AIDS患者免疫状况、遗传特征、HIV生物学特性、艾滋病治疗及耐药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 填补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空白。阶段性研究成果获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和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这样一个专业水平高和特点突出的实验室, 就是一个高水平学术论文的“发源地”。它虽然不是“国家重点学科”, 但它相关的研究成果填补了该领域多项国内外空白, 成为我国唯一能为HIV感染者同时提供诊断、随访、治疗及疗效监测的医疗科研院所。所以, 对于这样一个比“国家重点学科”影响面还要大的实验室, 我们没有理由不去重视它。再加上我刊的办刊宗旨一直是基础与临床相结合。而该实验室堪称是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典范。我们多次向该实验室约稿, 抢发该室最新研究成果论文。“滤泡树突状细胞增强H I V感染机制的体外研究”等系列论文在《学报》上的的发表, 填补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空白, 受到国内外相关专家的高度关注。

这几年《学报》在创办特色期刊的过程中, 也并不是眼睛只盯着校内这些研究机构上。国内一些著名研究机构, 如: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重庆市超声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临床医学中心、河南省食管癌重点实验室等, 都有系列研究论文在我刊发表。《学报》通过改革办刊模式, 彻底改变了原有稿源分布的状况, 从只发校内稿件, 到面向全国发稿, 走出这一步仅仅2年的时间。但这2年开放办刊的实践使我们拓宽了视野、坚定了信心。

4 结语

我们认为:要想把《学报》办好, 就要把办刊取向与我们辽宁与东北地区的医药卫生事业紧密结合起来, 不断寻求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 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办刊过程中, 不要总跟在别人后面模仿, 要充分认识自己学校的学科优势和特色, 想方设法将这些优势和特色融合到《学报》的特色栏目中, 争取把期刊办到让别的期刊看着都“眼红”的程度。

《学报》特色栏目的设置, 极大地吸引了校内外的读者与作者, 使《学报》的学术水平不断提高, 使《学报》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日益增大[4]。栏目创新是构建学术期刊品牌的精髓, 特色是学术期刊生存发展的关键[5]。我们应该把创办特色栏目作为一项长期研究的课题, 使我们的《学报》不断迈向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石朝云, 游苏宁.医学期刊常见问题分析.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 19 (2) :240-242

[2]李卓青.科技期刊栏目设置的思考.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 17 (3) :465-467

[3]官福满.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应创设特色栏目《.焦作工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创设特色栏目的体会.编辑学报.2004, 16 (5) :380-381

[4]白维仁.兰州大学学报 (医学版) 》特色栏目设置的探讨与实践.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 20 (6) :1103-1105

上一篇:血流变学指标下一篇:开发利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