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递延

2024-06-24

会计递延(共11篇)

会计递延 篇1

会计递延是常见而又体现会计本质特点的会计处理方式。本文从理论与实务两方面阐述了会计递延,旨在通过充分的说明与论证,强调会计递延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一、会计递延的内涵及特征

会计递延作为一类会计处理方法,它的理论基石是权责发生制,同时也与配比原则、会计分期假设密不可分。

1.内涵:

会计递延是权责发生制下典型的方法论。会计递延是为了更好地反映经济资源及其变动与期间的配比关系。递延是跨会计期间的顺延,通常是为了满足会计信息可比性、有用性的质量要求,将收付实现视角调整为更正确合理的权责发生视角。

笔者认为,会计递延可从报表联系视角分为跨表递延和表内递延两大类。跨表递延,具体是指,当现金的收支早于权利义务产生时间时,会计上将一笔暂时不能体现为收入或利得的现金流入确认为一项负债,而将一笔暂时不能体现为费用或损失的现金流出确认为一项资产。该种递延的后续结果是经济资源及其变动情况从资产负债表传递到利润表,即先将现金的流入或流出状态在资产负债表“搁置”,而不干扰权责不相关的期间,也就是不干扰无关期间的利润表,等到权责匹配时,这种“搁置”状态会被解除,相关经济资源的变动状况才会在利润表上反映出来。

当然,在特殊情况下也会发生进行表内递延。这里的表仅指资产负债表。这种情况指经济资源或现时义务暂时不能反映为一类资产或负债,而是先暂记为另一类资产或负债,待到时机恰当时再转回。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管理者常需要了解各项资产负债的具体分类及金额,作为评价管理业绩和制定财务计划的依据。资产负债表内部的递延通常是为满足内部管理的需要。

2.特征。

(1)会计递延表明一种暂时性、可预测的状态。“暂时性”是指在会计递延类科目中记录的权责最终会匹配到适当期间的适当科目。广义上讲,任何资产只要被损耗,都会影响当期或以后期间的损益,资产的费用化过程也是一个“递延”过程。“可预测”是指一般在确认一项递延资产或负债时,就有足够的经验和证据判断该暂时性资产转化为费用或损失,及该暂时性负债转化成收入或利得的具体过程,包括与其配比的期间、每个期间分配的金额、转入的科目和最终列报项目的名称。

(2)递延类科目均是资产负债类科目。这是由资产负债表的特点决定的。资产负债表反映时点的存量,可进行跨期间传递,而利润表反映期间的流量不具有跨期传递的功能,每期的经营成果都是从利润表中结转到资产负债表的未分配利润中才得以跨期体现。因此递延的需求只有资产负债表才能满足。

(3)会计递延不同于税法递延。此文所述的会计递延,均是从会计视角出发,遵照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处理方式,与税法中的递延不同。税法中也有递延的情况,如企业债务重组应确认的应纳税所得额占该企业当年应纳税所得额50%以上,可以在5个纳税年度的期间内,均匀计入各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但是在会计视角下,由于债务重组产生的收益属于当期,不存在递延的必要。

(4)会计递延不同于一些特殊的暂记形式。这里所讲的特殊暂记形式,主要是指将暂时不明缘由的资产盘盈盘亏计入“待处理财产性损益”。这其实是会计中为了达到期末账实相符这一基本要求的“无奈之举”,而不是为了遵照权责发生制。通常情况下盘盈、盘亏时当期期末的“待处理财产性损益”科目余额会转入下期,对查明缘由的期间的损益产生影响,事实上这样处理是背离权责发生制的。而会计递延则是严格遵照权责发生制的。

(5)递延类科目与损益类科目的区别与联系。其主要针对跨表递延(从资产负债表到利润表)。递延类科目的名称通常就是含“收益”、“费用”字眼,因而容易让人误以为是损益类科目。应当注意,递延类科目中包含的“待递延”、“递延”、“待摊”、“未确认”、“未实现”字眼才是认识科目性质的关键。递延类科目可以说是部分损益类科目的“仓库”,等到期间配比时准时定量“发货”。

(6)递延类科目与备抵类科目的区别与联系。常见的备抵类科目有“累计折旧”、“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资产减值准备”等。这类科目的共性是反映资产价值的减少,一般随着时间的推移金额会增加,在报表中作为资产原值的减项。它们和相关费用类科目同增、同减。有一些情况下递延类科目也会有相关联的资产负债,如“未实现融资收益”和“长期应收款”科目、“未确认融资费用”和“长期应付款”科目,也有备抵关系。但一般来说,递延类科目反映的金额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减少,它们和有关的“对接”科目(跨表就是损益类科目,表内就是资产负债类科目)的金额反向增减。

二、递延类科目分述

递延科目分类如下表所示:

1.具有融资性质的长期业务。

常见的具有融资性质的长期业务有融资性质的分期收款销售业务(分期付款购买业务)、融资租赁业务等。对于付款方,会有一笔“长期应付款”和“未确认融资费用”;对于收款方,会有一笔“长期应收款”和“未实现融资收益”。“未确认融资费用”和“未实现融资收益”就是应该在合同涵盖期间按实际利率摊余成本法分期确认的财务费用和收益。在这些情况下进行递延处理,不仅严格遵循权责发生制,而且体现出了业务的融资性质。

2.税款的缴纳。

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中已经单设了所得税费用准则,对相关递延处理作了较详细的规定。然而事实上,不单是所得税,企业缴纳的很多税种在某些情形下也应当递延。下面将分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和其他税种三类来说明。

(1)企业所得税:由于税法的规定不完全与会计理念吻合,税法上认定的企业应纳税所得额与当期会计利润会有差异,包括永久性差异和暂时性差异。永久性差异并不需要递延。只有对未来期间的所得税费用造成影响的差异才需要递延。从利润表角度来看,每期的所得税费用和应交所得税的差额是当期新增的差异,会转入资产负债表的递延项目;从资产负债表角度来看,暂时性差异等同于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的差异,大部分暂时性差异会在资产负债变动期间影响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当下计算所得税费用采用的是第二种逻辑,即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从会计视角上看,“递延所得税资产”相当于对以后期间所得税费用的一笔预付款,可视为“未确认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负债”相当于提前使用了抵扣权利而减少的应纳税款,可视为“未实现税盾”。这里的递延使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符合会计视角,也使资产负债表的结构更加合理、信息更加完善。

(2)增值税:增值税的递延主要是为了满足内部管理需要。比如在分期收款销售方式下,当增值税是销售时全额收取,而缴税的法定义务是分期确定时,就会涉及增值税的递延。增值税从不会进入损益表,因此这是一个典型的表内递延。具体是将收取增值税税款确认为一项递延增值税负债,然后在合同涵盖期间分期转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这样,企业管理者就能尽早了解到未来期间应缴纳的增值税。在增值税征收范围扩大的今天,对增值税负债的递延更显必要。

(3)除企业所得税、增值税以外,其他税种也会涉及递延。以消费税为例,当委托加工收回,或购入的增值税应税消费品用于继续生产增值税应税消费品时,税法规定,耗用的原应税消费品已缴纳的消费税可以抵扣当期应交消费税。那么之前在缴纳这笔未来预计可抵扣的消费税时,应如何确认?一种方法是计入当期“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另一种方法是计入原应税消费品的成本。前者保护了原材料的成本结构,但是违背了配比原则,因为尚没有相关的收入产生。后者没有干扰损益表,但破坏了原材料的成本结构,因为这部分消费税能够抵扣,不应计入成本。这里,可以引入消费税的递延,即设置“待抵扣消费税”,记录原应税消费品缴纳,而未来期间可抵扣的消费税,留作销售期间摊为“营业税金及附加”。这样,管理者能了解到合理的原材料成本结构,也能尽早知道未来期间可抵扣的消费税金额。

3.政府补助。

政府补助是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当政府补助并不补偿当期的费用或损失,而是补偿后续期间的费用和损失时,根据权责发生制,将政府补助先记入“递延收益”科目,再以后期间分摊确认记入“营业外收入”科目。特别当政府补助与资产相关时,“递延收益”科目的分摊与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同步。

4.金融企业特殊的会计递延。

金融企业会计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制造业和一些成本核算较易的服务业,其在会计递延的处理上有一定的特殊性。如保险公司会在资产负债表日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相当于将当期未实现的收入不予进行收益确认,而递延至后续期间。虽然“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科目具有一定的递延功能,但并不严格符合递延的特征。它的“预测性”较差,且不严格符合权责发生制。这一笔未实现的收入金额需要大量复杂的人为估计,并不能做到与实际权责匹配情况完全一致。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2].孙铮.财务会计理论.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7

会计递延 篇2

2018年浙江中级会计实务考点习题: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和计量

2018年中级会计资格考试预计在9月份,考生要决定备考,就要争取一次性通过考试!小编整理了一些中级会计考试的相关资料,希望对备考生有所帮助!最后祝愿所有考生都能顺利通过考试!

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和计量

判断题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因资产、负债的入账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不同生产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其确认结果将影响购买日的所得税的费用。()

×

【正确答案】 ×

【知 识 点】 本题考核点是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和计量。

【答案解析】 非同一控制下的免税合并,合并时被购买方不交企业所得税,合并后资产、负债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之间确认的暂时性差异,导致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者递延所得税负债对应确认的是商誉或营业外收入,不计入所得税费用。

判断题

企业合并业务发生时确认的资产、负债初始计量金额与其计税基础不同所形成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

×

【正确答案】 ×

【知 识 点】 本题考核点是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和计量。

【答案解析】 符合免税合并条件,对于合并初始确认的资产和负债的初始计量金额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应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者递延所得税负债,调整合并形成的商誉或者计入当期损益。

计算分析题

某企业于2015年度共发生研发支出500万元,其中研究阶段支出100万元,开发阶段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支出为100万元,符合资本化条件的支出为300万元,假定该无形资产于2015年7月1日达到预定用途,采用直线法按5年摊销,无残值。税法规定的摊销年限、方法以及净残值均与会计相同。该企业2015年税前会计利润为1000万元,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不考虑其他纳税调整事项。假定无形资产摊销计入管理费用。

要求:

(1)计算该企业2015年应交所得税。

(2)计算该企业2015年12月31日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并判断是否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知 识 点】 本题考核点是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和计量。

【答案解析】(1)因无形资产研发及摊销,2015年按会计准则规定计入管理费用的金额=100+100+300÷5×6/12=230(万元);2015年应交所得税=(1000-230×50%)×25%=221.25(万元)。

(2)2015年12月31日无形资产账面价值=300-300÷5×6/12=270(万元),计税基础=270×150%=405(万元),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405-270=135(万元),但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判断题

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对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复核。如果未来期间很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抵扣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利益,应当减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继后期间在很可能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减记的金额也不应当转回。()

×

【正确答案】 ×

【知 识 点】 本题考核点是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和计量。

【答案解析】 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对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复核。如果未来期间很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抵扣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利益,应当减记递

个税递延型养老险缘何难产 篇3

长江养老保险公司日前透露,公司个税递延型养老产品以及系统平台开发工作已经准备就绪,一旦税收优惠政策出台就可正式推出。对于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消费者听上去可能有点陌生。其实,就是指投保人在税前买入养老保险产品,在领取保险金时再缴纳个人所得税,对投保人而言有一定的税收优惠。

举例来说,如果个人月收入为7000元,每月拿出600元购买养老保险产品,那么当月需要纳税的工资收入就只剩下6400元,在退休后领取养老金时,再缴税就可以了。

“对于投保人而言,购买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能拿到的税收优惠,主要是因为购买的多是青壮年,领取时已经退休,其间经过二三十年的时间,通货膨胀等因素已经把个人所得税给稀释了。”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教授郝演苏在接受《金融理财》记者采访时表示。

只欠东风

上海是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的试点城市,据了解,中国人寿、太平洋保险、英大泰和人寿、平安养老、太平养老、长江养老和泰康养老7家保险公司获准参与前期筹备。业内普遍认为,实行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好处多多是不争的事实。

某保险公司精算部人士告诉记者,产品尤其是对企业、个人有利。对于企业来说,购买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是员工自己投保,企业不需要支付额外的费用,却能提高员工的福利。对于个人来说,由于在税前购买养老保险,就能减免部分当期的个人所得税。

对于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产品,保险公司一直是态度积极。

长江养老透露,目前处于筹备阶段的试点产品或在缴费、投资环节免税,领取环节征税,主要是分红型和万能型的保险产品,而投连险暂时未涉及。中国太保也表示,目前已经完成了多款税延型产品的设计,主要为分红险和万能险。而平安养老已经开发出投连险、分红险和万能险三种个税递延型养老险产品,相关后台系统也已成型。

之前市场普遍认为缴费限额会初步设定在每人每月500元,之后在实行新个人所得税标准后,市场又普遍预计,缴费限额可能会提高到每人每月600元或者更高。

在缴费限额上,上述保险公司精算部人士表示,保险公司当然希望能提高缴费的限额,这样能刺激消费者的投保热情高涨。

郝演苏也表示,如果实行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初期可行的办法就是通过个人所在企业代缴保费,等到领取保险金时,再由保险公司代扣税。而且,税延型养老保险产品将采用个人保单团体投保的形式,投保人在保费上还能享受到团险的较低费率。

“难产”背后

市场上关于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产品要推出的传闻由来已久,但时至今日,一直是只听雷声不见雨。

对于“难产”的原因,某保险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实行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涉及到多方的利益,并不能由保险监管机构一方拍板。“在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的推出上,保险公司的态度很积极,但是想法过于乐观,没有换位思考。实行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将会造成当期政府税收的减少,但同时产品销售会增加企业营业税及所得税,一加一减之后,差额究竟是正还是负,目前还是个未知数。”该人士说。

此外,9月1日新修订的个人所得税,将个税起征点从2000元提高至3500元,这也给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的推出增加了难度,由于试点的测算基数发生了变化,相关方案及产品就需要重新调整,主要包括缴费限额和税延模式。

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值会计处理探讨 篇4

一、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值的转回

递延所得税资产产生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而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一般有以下项目:

(1)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资产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及其他资产。其中, 长期股权投资除初始投资成本外, 投资损益和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其他权益的变化均不产生计税基础的变化, 即计税基础等于账面价值, 不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可见, 此类情况下常见的有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和计提减值准备的资产。

(2)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负债项目包括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售后服务等原因确认的预计负债、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及其他负债。其中, 税法对于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及其他负债与会计确认基本相同, 一般情况下不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即计税基础等于账面价值。可见, 此类情况下比较常见的有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售后服务等原因确认的预计负债。

(3) 特殊项目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第一, 未作为资产、负债确认的项目产生的暂时性差异, 如企业筹建费。第二, 可抵扣亏损及税款抵减产生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根据重要性原则, 递延所得税资产主要是由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的资产、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售后服务等原因确认的预计负债及特殊项目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形成的。

资产负债表虽将其列为非流动资产列报, 但笔者认为其减值准备的处理不能一概而论。对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计提的流动资产减值准备的变动, 导致递延所得税资产账面价值的减少, 其减值准备应予以转回;对于计提的非流动资产减值准备的变动和预计负债 (负资产) 的变动, 导致递延所得税资产账面价值的减少, 其减值准备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规定, 不得转回;对于特殊项目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属于已发生支出, 一般不会发生减值, 可以不予考虑。另外, “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应设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预计负债、交易性金融资产等二级科目来具体反映。

二、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值的账务处理

“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核算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以及能够结转后期的尚可抵扣的亏损和税款递减的未来应税利润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可见, 递延所得税资产并不符合资产的概念, 是企业的“虚资产”, 即不是企业真正拥有的实物形态资产。

可抵扣性暂时差异是指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 将导致产生可抵扣金额的暂时性差异。该差异在未来期间转回时会减少转会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 从而减少未来期间的所得税费用。

所得税费用=本期应交所得税+递延所得税

=本期应交所得税+本期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

得税负债贷方发生额-本期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

从上面的等式可以看出, 递延所得税资产是针对税收规定的会计处理。递延所得税资产账面价值的减少即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值直接表现是递延所得税借方发生的增大, 导致所得税费用的增加。其账面价值的减少不符合“资产减值损失”科目的核算。

笔者认为, 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值, 应纳入“所得税费用”科目来核算, 而原确认时记入所有者权益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其减记金额应记入所有者权益。其具体的账务处理为, 借记“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或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贷记”递延所得税资产”, 反映的是企业前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部分或全部不能实现, 导致当期所得税费用的增加。对于已确认的减值准备, 在以后期间企业很可能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利用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使得递延所得税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能够实现且该减值允许转回时, 应在原减值的范围内转回其减值, 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例]20×7年12月31日, 企业因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账面价值为30万元。经复核, 企业在未来可能获得的用以抵扣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利益只有18万元。企业应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值。其会计处理为 (单位:万元) :

假设20×8年12月31日, 经复核, 企业在未来可能获得的用以抵扣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利益有40万元。企业应在原减值的范围内转回其减值。其会计处理为: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递延所得税资产 篇5

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时,应采用转回期间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基础计算确定。

比如按税法规定,从1月1日起,所得税税率由原来的33%改为25%。

则计算的应交所得税,用33%的税率;

但20底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时,用25%的.税率。

因为2007年底产生的暂时性差异只能在20及以后期间转回。

无论相关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转回期间如何,递延所得税资产均不予折现。

2.递延所得税资产账面价值的复核

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对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复核。

①如果未来期间很可能无法取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应减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

②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以后,继后期间根据新的环境和情况判断能够产生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利用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使得递延所得税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能够实现的,应相应恢复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

适用税率变化对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影响

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发生变化的,企业应对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按照新税率进行重新计量。

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金额代表的是有关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或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于未来期间转回时,导致企业应交所得税金额的减少或增加的情况。适用税率变动的情况下,应对原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及递延所得税负债的金额进行调整,反映税率变化带来的影响。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或事项的,因税率变化产生的相关调整金额应计入所有者权益;

会计递延 篇6

摘要:财务报表信息质量在不同的收益计量理念下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递延所得税是财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具体细分为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若企业基于国家现行税法核算出来的已缴的所得税税额高于企业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核算出来的应交所得税税额,那么企业所得税税负在未来期间就会有所降低,而这实质上就是递延所得税资产。若企业基于国家现行税法核算出来的已缴的所得税税额若小于企业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核算出来的应交所得税税额,那么企业所得税税负在未来期间就会大幅度增加,而这实质上就是递延所得税负债。本文首先阐述了递延所得税涵义与确认原则,其次,分别从递延所得税对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影响、递延所得税对财务报表信息相关性的影响两个方面来探讨递延所得税对财务报表信息质量影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递延所得税 财务报表 信息质量 影响

一、前言

在当前资本市场国际化、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对于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日益提高,这就需要对财务报告予以进一步规范。递延所得税是财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具体细分为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对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影响较大,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就递延所得税对财务报告信息质量影响进行研究。

二、递延所得税涵义与确认原则

基于资产负债观来看,往往需要对各项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及账目价值的差额予以确定之后才能够确认计量递延所得税。若存在着这种暂时性差异,那么企业在未来会计期间内进行负债清偿或者资产转回的过程中就会对应交所得税额予以适当地调整;而企业当期形成的暂时性差异主要可分为两大类,分别是用于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以及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一)递延所得税资产

1、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涵义

递延所得税资产是指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2006)》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若企业基于国家现行税法核算出来的已缴的所得税税额高于企业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核算出来的应交所得税税额,那么企业所得税税负在未来期间就会有所降低,而这实质上就是递延所得税资产。

2、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原则

对于递延所得税资产而言,首先需要确认的问题是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而这种暂时性差异又具有可抵扣的特点,这样一来,就会让企业应交的所得税税额在未来转回期间会大幅度降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只要符合相应的要求,就可将其视为递延所得税资产,具体而言,可从负债和资产两个方面来予以确认。一方面,若企业的负债账面价值高于其计税基础,那么就会全部扣除未来会计期间与该项负债有关的支出费用,这样一来,就会相应减少企业应交所得税税额;若其符合相应的条件,那么就可以将其视为递延所得税资产;另外一方面,若企业的负债账面价值低于其计税基础,那么说明企业在当期应交所得税的金额较多,会远远超过国家税务总局所要求缴纳金额,这样一来,就会有较多金额可用于未来允许税前抵扣,那么相应来说,就会降低企业未来期间应纳税所得额;若其符合相应的条件,那么就可以将其视为递延所得税资产。

(二)递延所得税负债

1、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涵义

若企业基于国家现行税法核算出来的已缴的所得税税额若小于企业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核算出来的应交所得税税额,那么企业所得税税负在未来期间就会大幅度增加,而这实质上就是递延所得税负债。换而言之,递延所得税负债就是基于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来计算企业在未来期间应付所得税金额。

2、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原则

对于递延所得税负债而言,首先需要确认的问题是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而这种暂时性差异又具有应纳税的特点,这样一来,就会让企业应交的所得税税额在未来转回期间会有所增加。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在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发生的当期,只要符合相应的条件,那么都可以将其纳为递延所得税负债。

三、递延所得税对财务报表信息质量影响的分析

财务报表信息质量在不同的收益计量理念下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基于收入费用观来看,计量收益需要通过企业费用与收入的配比来予以计算,具有较好的盈余操作空间。跨期项目可利用分配、摊销和递延等方式在资产负债表中暂记,并且可在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中列入影响损益的金额(如损失、费用等),这样就能够大幅度减低资产负债表的相关性。而基于资产负债观来看,企业的整体收益信息需要遵循负债要素、资产要素的确认原则来计量期末、期初资产负债而得出,这样一来,就让盈余操作的可能性大幅度降低;与此同时,企业的收益信息也可通过充实利润表中综合收益项目来予以全面、系统地提供。

(一)递延所得税对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影响

由于国家现行税法及会计准则与在会计核算方法上的不同,而使得企业基于税法确认的应纳税款与基于会计准则核算的所得税费用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也被称为会税差异)。为了能够增加会计信息质量可靠性,那么需要在财务报表中明确地记录此种差异。

基于收入费用观的利润表债务法会利用“递延税款”来反映会税差异,若“递延税款”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右边,那么则将其划分为“负债”,若“递延税款”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左边,那么则将其划分为“资产”,这与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中关于“负债”、“资产”的定义要素截然不同,并且被确认为“负债”或者“资产”的项目也有可能会变化,甚至截然相反。若企业管理层在盈余管理时对利润表中所得税费用金额进行调整,那么就有可能会导致操纵利润的现象出现,最终会造成难以准确定位“递延税款”的性质。而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 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会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关系,可明确地将暂时性差异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这就较为符合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中关于“负债”、“资产”的内涵及定义,能够将在未来期间企业负债、资产的实际现金流变化予以客观、准确、真实地反映出来,这样一来,有利于保证财务报表信息的质量。

此外,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也会受到过度盈余管理的较大影响,企业管理层可以利用转回递延所得税负债或者多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方式来使得递延所得税费用项目大幅度降低,进而增加企业的净利润;企业管理层也可以利用转回递延所得税负债或者多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方式来使得递延所得税费用项目大幅度增加,进而减少企业的净利润。由于暂时性差异所形成的递延项目是企业所得税费用项目的主要影响因素,那么为了能够真实地判断出企业是否存在着对盈余质量造成影响的可能性,则需要深入分析不同行业或者同一行业连续年度的递延所得税项目的趋势,进而验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会在多大程度上受到递延所得税项目的影响。

(二)递延所得税对财务报表信息相关性的影响

基于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来看,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是较为符合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中关于“负债”、“资产”的内涵及定义,那么递延所得税在给企业带来较多的经济利益时,也会给企业形成相应的义务职责约束。基于理论层面来看,企业的会计信息与“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联系,会计信息与递延所得税负债之间的相关性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会计信息与递延所得税资产之间的相关性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2006)》中强制性规定了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范围,其严格程度要远远胜于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所以,企业未来经济利益的预测价值能够更多地被“递延所得税资产”所体现,这无疑有助于财务报表使用者在判断预测企业未来盈利能力时,将“递延所得税资产”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

众所周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首要特征往往是由财务会计信息相关性来担当,通常都会假设证券市场可以向广大的股民公开全部的信息,而将企业价值的最佳体现方式设定为股票的价格,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利用股价与财务指标二者之间的关系来予以衡量。具体做法是建立一个价格模型,然后将递延所得税费用变量加入到模型中,当变量加入后模型并未发生变化,证明递延所得税费用与股票价格之间为负相关关系。由此可见,财务报表信息质量相关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递延所得税的影响,那么只需要充分披露企业的递延所得税项目,那么就可以让财务报表使用者对其经营状况予以准确地评估。

四、结语

总之,企业的财务报表信息质量与递延所得税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相互关联,相互交融,为了能够获得更加真实可靠的财务报表信息,那么就务必要高度重视递延所得税对财务报告信息质量影响,深入研究、合理选择,以便能够让财务报表使用者获取相关的企业财务信息。

参考文献:

[1]Hanlon M. The Persistence

and Pricing of Earnings,Accruals and Cash Flows When Firms Have Large Book—Tax Differences[J].The Accounting Review . 2015,45(11):109—113

[2]Phillips, J, M. Pincus, S.O.Rego.Earnings management:New evidence based on deferred tax expense[J]. The Accounting Review . 2013,43(2):191—194

[3]Erickson, M,Hanlon,M,andMaydew,E.How Much Will Firms Pay for Earnings that do not Exist? Evidence of Taxes Paid on Allegedly Fraudulent Earnings[J]. The Accounting Review . 2014,44(26):678—682

[4]Chia-Ling Chao, Richard K-

elsey, Shwu-Min Horng, Chui-Yu Chiu.EVIDENCE OF EARNINGS MANAGEMENT FROM THE MEASUREMENT OF THE DEFERRED TAX ALLOWANCE ACCOUNT[J]. The Engineering Economist . 2014,78

(12):1711—1715

[5]周中胜.会计—税收差异与盈余质量: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研究[J]. 上海经济研究,2009,20(5):100—105

[6]袁艳红.论我国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基于所得税会计准则的国际比较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2,18(12):87—89

[7]戴德明,唐妤,何力军.递延所得税会计信息的双刃作用——基于攀钢钒钛的案例分析[J].财务与会计,2013,20(9):111—116

会计递延 篇7

新准则下, 所得税会计有了根本性变化, 主要特点和突破有:第一, 新准则只允许企业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中的债务法。新所得税准则借鉴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2号———所得税》, 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要求所得税会计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更注重暂时性差异, 因而能更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某一时点的财务状况,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第二, 新准则引入了资产的计税基础、负债的计税基础和暂时性差异等新概念。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的过程中, 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按照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的期间计算应纳所得税额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暂时性差异是指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 根据该差额对未来期间应税金额的影响不同, 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会导致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形成,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会导致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形成。第三, 会计科目设置的变化。在纳税影响会计法下, 时间性差异产生的纳税影响通过“递延税款”科目核算。但在新准则下, 暂时性差异产生的纳税影响通过“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核算。

二、影响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递延所得税项目

于房地产开发企业来说, 目前对损益影响较大的递延所得税项目主要有:

一是预收款收入预交企业所得税。依据新会计准则的规定, 房地产企业的预收房款收入应当作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处理。但这一问题相对比较复杂。对于一般内资房地产开发企业而言, 根据国税发[2006]31号文件规定, “开发企业开发、建造的住宅、商业用房以及其他建筑物、附着物、配套设施等开发产品, 在其未完工前采取预售方式销售的, 其预售收入先按预计计税毛利率分季 (或月) 计算出当期毛利额, 扣除相关的期间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后再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待开发产品结算计税成本后再行调整”。需说明的是, 房地产企业预收房款收入在两个方面影响应纳税所得额:一方面是预收收入乘以预计毛利率调增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对所得税的影响形成递延所得税资产;另一方面是与预收收入相应的流转税金及预交的土地增值税等可在税前扣除, 从而调减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对所得税的影响形成递延所得税负债 (或作为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抵减项) 。

按照上述规定, 应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当期预收账款×预计毛利率×预计转回时的所得税税率;应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或作为递延所得税资产抵减项) =当期预收账款×流转税等税率 (含预交的土地增值税) ×预计转回时的所得税税率;当已售商品房开始确认收入时, 当期应转回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当期已确认的收入×预计毛利率×当期所得税税率;当期应转回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或递延所得税资产抵减项) =当期确认收入×流转税等税率 (含预交的土地增值税) ×当期所得税税率

二是应收款项计提坏账准备。新所得税法并没有规定坏账准备可税前列支的比例, 因此, 在计算当期应纳税所得额时, 当期计提的坏账准备应全额做纳税调增。相应地, 应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当期计提的坏账准备金额×预计转回时的所得税税率。当坏账确已发生并符合税法确认坏账的规定时, 应在当期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 将已发生的坏账全额作为纳税调减项, 则当期应转回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当期确认的坏账金额×当期所得税税率。

三是预提费用。虽然新会计准则中已取消了预提费用作为一级会计科目, 但企业中具有预提性质的费用依然存在, 如每月预提借款利息等, 这种费用可以作为应付利息或其他应付款等科目的二级科目进行核算。税法规定企业的预提费用不可税前扣除, 在费用实际发生时可以扣除;但会计上可作为费用当期扣除。当期应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当期的预提费用×预计转回时的所得税税率;当期应转回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当期实际付出的预提费用×当期所得税税率。

四是税前弥补亏损。按新准则规定, 企业对于能够结转以后年度的可抵扣亏损和税款抵减, 应当以很可能获得用来抵扣可抵扣亏损和税款抵减的未来应纳税所得额为限, 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当期应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当期可抵扣亏损金额×预计转回时的所得税税率;当期应转回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前期可抵扣亏损金额×当期所得税税率。

三、所得税费用的计算方法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强调差异的内容及对期末资产和负债的影响, 计算当期所得税费用时, 首先按税法规定计算出当期应交所得税, 然后按会计准则的规定确定当期发生或转回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 最后根据前面几项计算得出当期所得税费用。计算公式表示如下:

当期所得税费用=当期应交所得税+当期发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当期发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当期转回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当期转回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例1]某公司开发建设某项目, 2006年1月1日开工, 2008年12月31日完工并交房。2006年取得预收款收入10000万元, 其中:住宅8000万元 (1-8月5000万元, 9-12月3000万元) ;公建2000万元 (1-8月1000万元, 9-12月1000万元) , 全年发生可税前扣除期间费用2000万元。2007年取得预收款收入50000万元, 其中:住宅30000万元, 公建20000万元。全年发生期间费用1200万元, 包括计提坏账准备200万元 (除坏账准备外, 其他费用均可税前扣除) 。2008年取得预收款收入30000万元, 其中:住宅20000万元, 公建10000万元。2008年底确认收入60000万元 (其中含本年销售住宅20000万元, 以前年度销售住宅20000万元, 以前年度销售公建20000万元) , 结转成本40000万元, 结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4095万元, 全年发生期间费用1500万元, 包括预提费用500万元 (除预提费用外, 其他费用均可税前扣除) 。2009年清盘, 取得预收款收入10000万元, 其中:住宅8000万元, 公建2000万元。2009年确认收入30000万元 (其中:住宅16000万元, 含本年8000万元, 公建14000万元, 含本年2000万元) , 结转成本20000万元, 结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2105万元, 全年发生可税前扣除期间费用1000万元, 当年发生坏账100万元, 当年实际已付出预提费用300万元。2010年, 确认收入10000万元 (全部为以前年度销售住宅) , 结转成本6000万元, 结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655万元, 全年发生可税前扣除期间费用1000万元, 当年发生坏账100万元, 当年实际已付出预提费用200万元。适用税率见表1。另假设:企业所得税每年计算交纳一次;企业按预交方法交纳所得税时, 营业税金及附加和预交的土地增值税允许按法定税率扣除;项目竣工符合收入确认条件后, 新销售房屋所收取的房款在没有确认收入前仍按预交方法交纳企业所得税;2006年以前企业没有发生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除例中事项外, 不存在其他影响所得税因素。

计算及会计处理如下:

(1) 2006年: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为525万元[ (8000×20%+2000×25%) ×25%], 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为160万元[ (10000×5.55%+5000×0.5%+3000×1%+1000×1%+1000×2%) ×25%], 应纳税所得额为-540万元[-2000+ (8000×20%+2000×25%) - (10000×5.55%+5000×0.5%+3000×1%+1000×1%+1000×2%) ], 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为178.2万元 (540×33%) , 本期应交所得税为0, 所得税费用为-543.2万元[0- (525+178.2) +160]。

单位:万元

(2) 2007年: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为2750万元[ (30000×20%+20000×25%) ×25%], 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为50万元 (200×25%) , 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为868.75万元[ (50000×5.55%+30000×1%+20000×2%) ×25%], 应纳税所得额为6525万元[-1200+200+ (30000×20%+20000×25%) - (50000×5.55%+30000×1%+20000×2%) ], 弥补上年亏损后应交所得税为1975.05万元[ (6525-540) ×33%], 转回递延所得税资产为178.2万元 (540×33%) , 所得税费用为222万元[1975.05- (2750+50-178.2) +868.75]。

单位:万元

(3) 2008年: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为625万元 (10000×25%×25%) , 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为125万元 (500×25%) , 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为188.75万元[ (10000×5.55%+10000×2%) ×25%], 应纳税所得额为10435万元[60000-40000-4095-1500+500+ (10000×25%-10000×5.55%-10000×2%) - (20000×20%+20000×25%-40000×5.55%-5000×0.5%-1000×1%-15000×1%-19000×2%) ], 应交所得税额为2608.75万元 (10435×25%) , 转回递延所得税资产为2250万元[ (20000×20%+20000×25%) ×25%], 转回递延所得税负债为696.25万元[ (40000×5.55%+5000×0.5%+1000×1%+15000×1%+19000×2%) ×25%], 所得税费用为3601.25万元[2608.75- (625+125-2250) + (188.75-696.25) ]。

单位:万元

(4) 2009年:转回递延所得税资产为25万元 (100×25%) , 转回递延所得税资产为75万元 (300×25%) , 应纳税所得额为3325万[30000-20000-2105-1000-100-300- (8000×20%+12000×25%-20000×5.55%-8000×1%-12000×2%) ], 应交所得税额为831.25万元 (3325×25%) , 转回递延所得税资产为1150万元[ (8000×20%+12000×25%) ×25%], 转回递延所得税负债为357.5万元[ (20000×5.55%+8000×1%+12000×2%) ×25%], 所得税费用为1723.75万元 (831.25+25+75+1150-357.5) 。

单位:万元

(5) 2010年:转回递延所得税资产为25万元 (100×25%) , 转回递延所得税资产为50万元 (200×25%) , 应纳税所得额为700万元[10000-6000-655-1000-100-200- (10000×20%-10000×5.55%-10000×1%) ], 应交所得税额为175万元 (700×25%) , 转回递延所得税资产为500万元 (10000×20%×25%) , 转回递延所得税负债为163.75万元[ (10000×5.55%+10000×1%) ×25%], 所得税费用为586.25万元 (175+25+50+500-163.75) 。

单位:万元

参考文献

[1]国家税务总局:《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房地产开发业务征收企业所得税问题的通知》, 国税发[2006]31号, 2006年3月6日。

会计递延 篇8

一、企业控股合并中合并财务报表递延所得税的确认和计量

在企业控股合并业务中,当合并方(或购买方,下同)通过企业合并交易或事项取得对被合并方(或被购买方,下同)的控制权后,合并方与被合并方即形成母子公司关系,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和《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的要求,合并方即母公司要确认和计量对被合并方的长期股权投资并编制合并财务报表。企业控股合并分为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控股合并。

(一)同一控制下控股合并中递延所得税的确认和计量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按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长期股权投资应当在合并日按照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在最终控制方合并财务报表中的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初始投资成本;支付合并对价的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的差额,应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的余额不足冲减的,冲减留存收益。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被合并方的有关资产和负债应以其账面价值并入合并财务报表。按税法规定,被合并方无论是选用一般性税务处理还是特殊性税务处理,被合并企业原有各项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和其他相关所得税事项保持不变,因此在编制合并报表时,被合并方的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不会因合并而产生变化,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不需要对递延所得税进行调整。

(二)非同一控制下控股合并中递延所得税的确认和计量

在非同一控制的企业控股合并中,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子公司(被购买方)个别财务报表应以母公司(购买方)购买日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持续计量,需要首先将子公司可辨认净资产的账面价值调整为公允价值,然后进行抵销合并。而根据税法规定,无论一般性税务处理还是特殊性税务处理,被购买企业的原有各项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和其他相关所得税事项保持不变。因此,在将子公司可辨认净资产的账面价值调整为公允价值以后,子公司可辨认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一致,将产生暂时性差异,需要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

例:2013年1月1日,甲公司以800万元购入A公司80%的股权,属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甲公司备查簿中记录的A公司在2013年1月1日可辨认净资产的账面价值为1200万元,其中,A公司固定资产(管理用)账面价值为128万元,公允价值为160万元。该固定资产的剩余折旧年限为20年,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税法规定该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方法、折旧年限和净残值与A公司会计处理相同。为简化核算固定资产2013年按12个月计提折旧。A公司其他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相同。假定A公司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期间与甲公司一致。甲、A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均为25%。

按企业会计准则要求,甲公司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首先要根据甲公司备查簿中记录的A公司在2013年1月1日可辨认净资产在购买日的公允价值资料,调整A公司个别报表相关项目的数字,即将A公司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128万元调整为公允价值160万元,同时补提折旧。

2013年12月31日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在合并工作底稿中应作如下调整分录和抵销分录:

A公司固定资产调整后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一致,产生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负债。

在连续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情况下,2014年12月31日在合并工作底稿中应作的调整分录和抵销分录如下:

二、因抵销资产减值准备而抵销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例:甲公司为A公司的母公司。甲公司2013年个别资产负债表应收款项中有580万元为应收A公司账款,该应收账款账面余额为600万元,甲公司当年对其计提坏账准备20万元。A公司本期个别资产负债表中应付账款中列示有应付甲公司账款600万元,甲公司和A公司适用的企业所得税率均为25%。

2013年12月31日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在合并工作底稿中应作的抵销分录如下:

借:应付账款600贷:应收账款600借:应收账款20贷:资产减值损失20借:所得税费用20×25%5贷:递延所得税资产5

2014年甲公司个别资产负债表应收款项中有735万元为应收A公司账款,该应收账款账面余额为800万元,甲公司对该应收账款累计计提坏账准备65万元。其中20万元系上期结转至本期的,本期对其补提坏账准备45万元。

2014年12月31日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在合并工作底稿中应作的抵销分录如下:

抵销期初坏账准备对递延所得税的影响

本期发生的债权债务抵销

本期补提的坏账准备的抵销

抵销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期末余额的差额,若坏账准备期末余额大于期初余额

若坏账准备期末余额小于期初余额

三、因抵销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确认的递延所得税

2014年修订的合并财务报表中明确规定: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下同)或其他方式形成的存货、固定资产、工程物资、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所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应当抵销。因抵销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导致合并资产负债表中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在所属纳税主体的计税基础之间产生暂时性差异的,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应当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同时调整合并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但与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或事项及企业合并相关的递延所得税除外。下面以存货为例说明。

例:甲公司为A公司的母公司。2013年甲公司向A公司销售w商品400万元,其销售成本为300万元,并以此在其个别利润表中列示。A公司在本期将该批内部购进w商品的75%实现对外销售,其销售收入330万元,结转销售成本300万元,并列示于个别利润表中;该批w商品的另外的25%则形成A公司期末存货,即期末存货为100万,列示于A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中。A公司本期期末对存货检查时,发现该内部购进w商品的可变现净值为90万元。为此,A公司期末对该存货计提存货跌价准备10万元。2014年A公司对外销售w商品实现销售收入,同时结转销售成本20万元。2014年12月31日A公司期末结存w商品成本80万,A公司期末对存货检查时,该批w商品的可变现净值为56万元。A公司个别财务报表中w存货的跌价准备的期末余额为24万元。甲公司和A公司均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适用的企业所得税率均为25%。

2013年12月31日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在合并工作底稿中应作的抵销分录如下:

抵销内部存货交易中未实现的收入、成本和利润

存货期末存货100×毛利率25%25

抵销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

调整合并财务报表中递延所得税资产

2014年12月31日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在合并工作底稿中应作的抵销分录如下:

抵销期初存货中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

会计递延 篇9

与当期及以前期间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或事项相关的当期所得税及递延所得税应当计入所有者权益。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或事项如果对会计政策变更采用追溯调整法或对前期差错更正采用追溯重述法调整期初留存收益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同时包含负债及权益成份的金融工具在初始确认时计入所有者权益的情况等。

在特定情况下, 归属于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或事项的当期所得税及递延所得税难以区分时, 如以下情况可能涉及这类问题:一是当税率或其他税收法规的改变, 影响以前与借记或贷记入权益的项目 (全部或部分) 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时;二是当企业决定确认或不再全部确认一项递延所得税资产, 且该项递延所得税资产与以前借记或贷记入权益的项目 (全部或部分) 相关时。该类情况下, 与贷记或借记入权益的项目相关的当期所得税及递延所得税, 应以所涉及的税收管辖区内该企业的当期所得税及递延所得税的合理分摊或以其他更为合理的方法为基础进行分配。

例1:A公司于20×8年2月自公开市场以每股8元的价格取得B公司普通股100万股, 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核算 (假定不考虑交易费用) 。20×8年12月31日, A公司该股票投资尚未出售, 当日市价每股12元, 按照税法规定, 资产在持有期间公允价值的变动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待处理时一并计算应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的金额。A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假定在未来期间不会发生变化。

A公司在期末应进行的会计处理:

假定A公司以每股13元的价格将该股票于20×9年对外出售, 结转该股票出售损益时:

二、与企业合并相关的递延所得税

企业合并发生后, 购买方对于合并前本企业已经存在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及未弥补亏损等, 可能因为企业合并后估计很可能产生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利用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从而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该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不应为企业合并的组成部分, 不影响企业合并中应予确认的商誉或是因企业合并成本小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应计入合并当期损益的金额。

在企业合并中, 购买方取得被购买方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在购买日不符合递延所得税资产确认条件的, 不应予以确认。购买日后12个月内, 如果取得新的或进一步的信息表明相关情况在购买日已经存在, 预期被购买方在购买日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带来的经济利益能够实现的, 购买方应当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同时减少由该企业合并所产生的商誉, 商誉不足冲减的, 差额部分确认为当期损益 (所得税费用) 。除上述情况以外, 如果符合了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条件, 确认与企业合并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所得税费用) , 不得调整商誉金额。

三、与股份支付相关的当期及递延所得税

会计递延 篇10

在合并报表编制的过程中, 母子公司之间会存在着会计政策以及会计区间不一致的现象, 不仅需要根据母子公司制度之间的差异对子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相应的调整, 还需要根据固定资产交易当日的子公司各项可辨认的资产、负债及其公允价值来对子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进行调整, 确保子公司的财务报表能够反映出子公司在交易当日的基于公允价值的可辨认资产、负债以及当期资产负债表的金额。

调整的过程使得合并的资产负债表账面上的资产、基于历史基础的计税基础与纳税主体的相应项目的账面数值之间产生了差异性, 这就需要在合并的资产报表中对递延所得税进行确认或者是负债处理, 并同时调整相关的所有者的权益, 对子公司报表中的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转化为公允价值过程中所进行的递延所得税的处理工作也在这个过程中一并进行了。

这种递延所得税的具体情况以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实例为:

B是A在非同一控制下控股合并取得的子公司, 在合并的当日B存货的公允价值为1000万元, 账面上计税的基础价值为800万元, 当日B的固定资产公允价值为400万元, 计税基础上的账面价值为500万元, 其他的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均与账面价值相一致, 并且B的所得税率为25%。在合并的当天, A公司在编制报表的过程中将B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存活以及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均转化为了公允价值。其详情为:

之后将资产负债表账面上的上存货、固定资产的账目价值与B公司的存货、固定资产之间的差异却认为合并报表中的递延所得税, 则有:

二、与内部购买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相关的递延所得税的处理

(一) 首次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抵销处理办法

这种情况下递延所得税的处理可以划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购买企业将要计提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中所包含的还未实现的企业内部的销售利润;二是购买企业将要计提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中所包含的还未实现的企业内部的销售利润。

前一种的情况下, 应该将购买企业需要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与其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进行抵销, 而后一种情况下应该将需要计提的固定资产的减值准备与未实现的企业内部的销售利润以及其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进行抵销。

比如, 在7月1日的时候, A公司也就是母公司以500, 000是价值将产品销售给了其子公司B, 这批产品的成本为400, 000, 不考虑交易过程中产生的相应的增值税以及其他的相关费用, 则此次交易的毛利率为20%。B公司在购进了这笔产品之后将其作为了固定资产投入到了生产过程中, 在财务报表中记录的固定资产价值为500, 000。会计折旧的时间定为5年, 采用直线法进行计提折旧, 预计的净残值为零, B公司的所得税率仍为25%, 按照计提时间为12个月来对其进行计算, 则B公司可以收回的金额为276, 000, 那么在报表制作的过程中抵销处理, 便为:

该公司有关业务的处理:

当年计提的固定资产的减值准备= (500 000-500 000÷5×2) -276, 000=24000

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 (500 000-500 000÷5×2) -276, 000=24000

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500 000-500 000÷5×2=300 000

可抵扣的暂时性的差异=300 000-276 000=24 000

递延所得税的资产=24000×25%=6000

未实现的内部销售利润账面余值= (500 000-400 000) - (500 000-400 000) ÷5×2=60 000

根据计算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该公司当年的股东资产的减值准备24 000小于同期的未实现的内部销售利润账面余值60 000, 则按照上述的处理标准, 应该将计提的减值准备抵销, 并同时将递延所得税的资产也进行抵销, 其具体的操作过程为:

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抵销

递延所得税的抵销处理

本例中介绍的是, 购买企业将要计提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中所包含的还未实现的企业内部的销售利润条件下的递延所得税的处理办法, 如果情况恰好相反, 则在企业集团编制合并报表的过程中最多的能够进行抵销的数值便为60 000, 超过的部分不能够一并抵销, 否则会使得企业集团的资产发生减值。

(二) 后期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抵销处理

在完成了初次计提之后, 在后续会计期间编制报表的过程中, 首先需要对前期已经计提过的固定资产的减值准备及其相应的递延所得税的资产对该会计期间初期未分配利润的影响进行剔除, 进而对该会计期间期初时候的未分配的利润数额进行调整。

其次, 便是在报表编制的过程中, 如果出现了经过减值测试的固定资产结果显示为正在减值的情况, 则需要对本会计期间需要进行计提的固定资产的减值准备以及相应的递延所得税的资产进行抵销;如果资产不再减值, 其差异发生了相反方向的变化, 则需要将回转差异对递延所得税所产生的影响进行抵销。

比如, 如果在上例的基础上, 我们假定其在第二年的年末的可回收金额为162 000元, 并且固定资产尚有两年的使用期限, 则在合并报表编制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的抵销处理包括:

B公司当年的业务处理情况:

提取的减值准备=[ (500 000—500 000÷5×2-276 000÷3) -162 000]-24, 000=22000

账面上的固定资产的价值= (500 000—500 000÷5×2-276 000÷3) - (24, 000+22 000) =162 000

固定资产计税的基础=500 000-500 000÷5×3=200 000

可抵扣的暂时性的差异=200 000-162 000=38 000

经过确认的暂时性的差异=38 000-24 000=14 000

递延所得税的资产=14 000×25%=3 500

原值中未实现的内部销售利润的账面余净值=100 000- (100 000÷5×2) - (100 000-400 000-24 000) ÷3-24 000=24000

根据结果我们可以看出该公司在本次提取的固定资产的减值准备为22000元, 小于同一会计期间内的未实现的内部销售利润的净值24 000元, 按照递延所得税的处理原则, 则应该将计提的固定资产的减值准备全部抵销, 并且将本期的递延所得税也一并抵销, 其抵销处理的过程为:

前期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抵销

前期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抵销

该会计期间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抵销

该会计期间递延所得税的抵销

结语

内部固定资产交易的递延所得税的处理关系着企业集团内部合并报表的准确性, 关系着会计计算合并的准确性与有效性, 需要会计从业人员能够根据具体的情况以及相应的标准进行操作, 保证数据处理的规范性, 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

摘要:合并报表编制的过程中, 如果遇到了企业集团内部成员之间的固定资产的交易, 需要对这项交易进行抵销, 而因为抵销造成的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的暂时性的差异便是企业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本文论述了将非同一控制下控股合并子公司的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 转化为公允价值过程中的递延所得税的处理以及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与递延所得税进的合并抵销处理的办法, 仅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内部交易,规定资产,递延所得,会计处理

参考文献

[1]许芳霞.合并报表中与内部固定资产交易抵销相关的递延所得税的处理[M].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2 (22)

[2]温玉彪.与内部应收应付款项相关的递延所得税会计处理[M].会计之友, 2011 (3)

[3]左桂云, 张瑞芳.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及递延所得税的合并抵销处理[M].财务与会计, 2008 (2)

会计递延 篇11

一、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与计量

(一) 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一般原则

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不同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 在估计未来期间能够取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利用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时, 以很可能取得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 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二) 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情况

如果企业发生的某项交易或事项不是企业合并, 且交易发生时既不影响会计利润又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 同时该项交易中产生的资产、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与其计税基础不同, 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在交易或事项发生时不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三) 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计量

一是适用税率的确定。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时, 应估计相关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转回时间, 采用转回期间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基础计算确定。二是递延所得税资产账面价值的复核。资产负债表日, 企业应当对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复核;如果未来期间很可能无法取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利用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利益, 应减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

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与计量

(一) 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的一般原则

除企业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可不予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情况外, 企业对于所有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均应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确认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时, 交易或事项发生时影响到会计利润或应纳税所得额时的, 相关的所得税影响应作为利润表中所得税费用的组成部分。

(二) 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情况

一是商誉的初始确认。因为会计与税收的划分标准不同, 按照税法规定作为免税合并的情况下, 税法不认可商誉的价值, 其计税基础为零, 两者间差额形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二是与联营企业、合营企业投资等相关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一般应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三是除企业合并外的其他交易事项中, 如果该项交易或事项发生时既不影响会计利润, 又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 则所产生的资产、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与其计税基础不同, 形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 交易或事项发生时不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三) 递延所得税负债的计量

递延所得税负债应以相关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转回期间适用的所得税税率计量。企业适用的税率在不同年度间一般不会变化, 企业在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时, 可以现行适用税率为基础计算确定。

三、案例分析

[例]××股份有限公司为一家制造企业, 自2007年1月1日成立日起执行《企业会计准则》。该公司按净利润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 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33%, 2009年2月5日, 注册会计师在对××公司2008年会计师报表审计时, 就以下几项会计事项处理提出质疑:

(1) 2008年1月, ××股份公司董事会决定, 将公司所得税的核算方法自当年起由应付税款法改为资产负债法。由于考虑到公司以前年度的所得税汇算清缴已经完成, 因此仅将该方法运用于2008年及以后年度发生的经济业务。2007年报显示, ××公司在2007年只发生一项纳税调整事项, 于2007年年末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400万元。该无形资产减值准备金额至2008年12月31日未发生变动。

(2) ××股份公司于筹建期发生开办费用2000万元, 在发生时作为长期待摊费用处理, 并将该笔开办费用自开始生产经营当月 (2007年1月) 起分5年摊销, 计入管理费用。

(3) 2008年3月, ××股份公司为研制新产品, 在研究阶段共发生新产品研究期间费、人员工资等计100万元, 会计部门将其作为无形资产核算, 并于当年摊销20万元。对此, 公司处理如下:

(4) 公司于2007年12月接受B公司捐赠现金1200万元, 会计部门将其确认为营业外收入, XX股份公司2007年度的利润总额为6000万元。其中:2008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于2009年2月28日完成。假定税法规定:对于企业发生的开办费自开始生产经营当月起分5年摊销, 对于资产减值损失, 只允许在损失实际发生时才在税前抵扣, 对于研发费用, 按照其实际发生额准予税前抵扣。公司2008年度会计报表批准报告出具日为2009年3月20日, 会计报表对外报出日为2009年3月22日。假定上述事项均为重大事项, 并且不考虑所得税外其他相关税费的影响。预计公司在未来转回暂时性差异的期间 (3年内) 能够产生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要求:对于该股份公司不正确的会计处理, 编制调整分录。

调整分录为: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 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1]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 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初级会计实务》,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2]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初级会计实务》,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3]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3]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4]于晓镭、徐兴恩:《新企业会计准则实务指南与讲解》,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4]于晓镭、徐兴恩:《新企业会计准则实务指南与讲解》,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5]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10年度注册会计师会计教材》,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5]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10年度注册会计师会计教材》,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

上一篇:“学科式”教育下一篇:外部企业